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xpd8FE
2018年9月18日 星期二
性別觀察|還給居禮夫人她的名姓,為何女性們很在意 https://ift.tt/2xpd8FE 女人迷性別主編 婉昀 你還記得第一次在課本上看到「居禮夫人」四個字的經驗嗎?為什麼,她不能以自己名姓受後人記憶? 記得小時候在課本上讀到「居禮夫人」四個字,心中湧現奇怪感受:「她叫什麼名字?不寫明難道有什麼禁忌?是她希望被如此稱呼嗎?」課本總以全名介紹男科學家,也從不暗示他們的婚姻狀態,對照「居禮夫人」四個字,實在唐突:為什麼要標示她是別人的太太呢?難道她必須時時刻刻被人如此稱呼嗎? 這些疑問無人能解釋,女孩埋在心裡,直到近日。 2018 年 9 月 16 日週日上午,教育部召開課程審議大會,審國中小暨普通高中自然科學領域課綱草案,決議未來在陳述科學發展時,必須肯定不同性別、族群的貢獻。 席間委員舉「居里夫人」為例,建議未來以其全名「瑪麗亞・斯克沃多夫斯卡-居禮」(Maria Skłodowska-Curie)表達,而非單以夫姓(居禮)和她的婚姻角色(夫人)稱呼,以此顯現對女性主體的尊重。 消息一出,部分輿論第一時間反彈。 台大公共衛生教授季瑋珠認為「政治正確、性別平等得矯枉過正了⋯⋯以前女性結婚習慣要冠夫性,時代不同,不能以現在的習慣要求過去。」根據聯合新聞網,《魔戒》翻譯者朱學恆表示,「慘了我以後講居禮夫人,兒子們會不知道她是誰了。」還表示以後講德國總理梅克爾也不行了,「因為這也是夫姓啊!」國民黨市議員參選人鍾沛君則說,這會導致「家長教小孩時不能用『居禮夫人』這個詞,甚至福樓拜的《包法利夫人》都得改為人名《愛瑪 · 魯奧》。」 聯合新聞網文章下方亦開設投票區,題目為「未來自然教科書,陳述必須涵蓋不同族群及性別等的貢獻,例如居禮夫人將以她原本家族姓氏呈現,你的看法是?」從 9/16 開設至截稿時間為止,有將近 1000 位民眾表示,「不支持,性別平等不是自然科學需要著墨的重點」,僅有 302 位民眾表示支持。 圖片來源|聯合新聞網 輿論一陣翻騰,教育部 17 日晚間發布新聞稿,表示按照國教院公告的翻譯名詞,「居禮夫人一直都是居禮夫人,未來教科書審定仍會依前述規定辦理。」也就是說,未來教科書或任何正式稱謂,瑪麗亞・斯克沃多夫斯卡-居禮,仍要被簡稱為「居禮夫人」。 過去這樣稱,未來就該延續?波蘭人與歐盟怎麼說? 教育部稱,國教院公告翻譯是居禮夫人,過去這樣稱、未來就該繼續這樣稱呼。理所當然的威權答覆,難以令人接受。我們會疑惑「瑪麗亞・斯克沃多夫斯卡-居禮」被簡稱為「居禮夫人」的原因,更想問翻譯的參考根據來自哪裡? 回到 1911 年,當時以全男性組成的諾貝爾獎委員會裡,以全名稱呼頒獎給 Maria Skłodowska Curie。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波蘭女孩蜜拉與其丈夫則發文表示,「居禮夫人」是波蘭人,可聽聽波蘭人的觀點。 他們的文章寫到,「波蘭人通常稱她為 Skłodowska,這也是她原本的波蘭姓 (音近「斯克沃多夫斯卡」) 或是稱她為 Skłodowska-Curie (音近「斯括多夫斯卡 居禮」)總之⋯⋯都不會只稱呼她為居禮的。」「她保留了原生家庭的姓 Skłodowska,在後面加上丈夫的姓 Curie,而不是像絕大多數婚後的波蘭人,直接換成丈夫的姓。某種程度來說,也表述了她的自我身分認同。」 波蘭台北辦事處稍早也在臉書發文,指出在歐洲,大家都知道她叫瑪麗亞.斯克沃多夫斯卡-居禮,而不是「居禮夫人」。 圖片來源|波蘭臺北辦事處 另有許多人表示,英語系國家大多以「瑪麗・居禮」(Maria Curie)稱呼(例如維基百科的英文條目),至少還有她本來名字 Maria。談國際觀,也可以看看英語國家以外的稱謂。歐盟官網對於「居禮夫人」的稱呼,也是全稱 Marie Skłodowska-Curie,若遇簡稱,則取姓氏 Skłodowska-Curie。 回過頭看,國教院翻譯將 Madam 譯為強調婚姻角色的「夫人」,而非相對中性的「女士」,過去性別意識薄弱,可以理解,但時至今日,當人們提出不同思考、看見其他國家的譯名,為何不能改呢? 有人說,「居禮夫人」的翻譯來女兒伊芙(Eve)為其書寫的傳記《Madam Curie》(母女後來在法國發展與生活)。不過,居里女士僅是書名,書介以全名稱呼,內文偶爾以 Maria 親暱表述,穿插敬稱 Madam Curie。她的女兒也紀錄母親曾對她說的話,「在由男性制訂規則的世界裡,他們認為女人的功用就是性和生育。」 時代已然變遷,我們是不是能透過「居禮夫人」的譯名討論,一起來學重要的一課:Maria Skłodowska Curie 不只是「居禮的夫人」,她值得以自己名字,被後人記憶。 約定俗成不能改?這是家長教小孩最好機會! 不過,台灣過去教育皆以「居禮夫人」稱之,形成共同認知,改變並不容易,但值得全體學習的教育機會,更不該輕放。 其實,提出以全名稱謂、以 Maria Curie、或 Skłodowska-Curie 稱呼,均沒有要把 Curie 居禮的姓拿掉。哲學普及教育者朱家安在 udn 鳴人堂文章〈為什麼「居禮夫人」該註解全名?〉提到至少該做全名註解,他舉例,教科書介紹「貓王」,也會交代他的本名 Elvis Aaron Presley,貓王與全名呈現,兩者之間並無衝突。 至於「家長不知如何教小孩」,可以理解教育者的焦慮,畢竟父母們過往教育體驗是「家長與老師全知全能」,不能出現「自己不懂、也要學習」的情況。但沒有人是全知全能的,父母也不該擔負必須全知的壓力,出現過去不了解的事,就是與孩子共同學習的好機會! 時代在進步,可以與孩子共同討論學習!例如與孩子一起閱讀 Maria Skłodowska-Curie 的故事;例如與孩子一起討論教育的進步,「你看,在我的時代,她只能被記憶為『居禮夫人』,但是現在我們終於知道她的全名!」 台灣教育者提倡「正面思考」的價值,更可以在此時示範給孩子看「正面思考」、「學習不止息」的精神:「藉這次機會,我們 也更進一步認識這位重要的科學家了,多棒!」 教育理當告訴孩子:如何尊重他人、如何抓緊每一個學習機會、如何保持獨立思考精神!藉由這次改譯名的討論,家長與教育者,應當把握這樣的教育機會!「該如何教小孩的提問」很好,就從「以身試範、教導孩子你如何保持終身學習」的態度做起!與孩子一起共享學習經驗,這對孩子來說,可以是多麽親密的事。 女人消失的姓 不過,這場爭議無論如何,終究無法迴避歐美國家的父權文化習俗:女性在婚後須冠夫姓。這確實是歐美父權文化表徵,既定的現象與事實。「居禮夫人」的譯名爭議,也讓台灣女性長期忍受的痛點,浮上檯面。 朋友A的母親看到這則新聞,忍不住告訴A,「我其實一直不喜歡被稱為陳太太、陳媽媽,我明明就姓郭啊!」她一邊訝異,一邊聽媽媽繼續說,隱忍,是因太難要求別人以原姓稱呼,「顯得好像我不愛家、跟丈夫有問題一樣。」 「居禮夫人」爭議,召喚了女性經驗,更凸顯女「姓」與主體性長期「被消失」。她能否不只是「居禮的夫人」,而是她自己?回顧她的婚禮,儀式上,她沒有披上白紗,而是穿著陪伴她多年的深藍色實驗工作裝,她在百年前就已宣示,一個女人可以結婚,與她的所愛——丈夫、以及志業,她不需要失去自己。 圖片來源 Maria Skłodowska-Curie 更保留了娘家的姓氏 Skłodowska。然而,女姓不被傳承,在台灣亦然。孩子由女體孕生,從父姓仍是理所當然的事。台灣孩子直到 2007 年,才可以合法從母姓。也就是直到非常近代,台灣法律才開始跟上性別平等的腳步一點點。 2007 年,民法 1059 條子女姓氏條文修正案經劃時代的修正,規定父母雙方得以書面約定,讓子女從父姓或從母姓。然而在法律修正後,根據內政部最新統計(2017),2017 年 1-10 月出生嬰兒中,從父姓者占 95.2%,從母姓者占 4.8%。不到 5 % 的從母姓嬰孩數,已經是歷年新高了。 同樣的統計顯示,由父母雙方共同約定從父姓者,比率為 97.8%。女人的姓氏消失與退讓,仍被視為理所當然。 「居禮夫人」的譯名討論,溢出教育部原訂課綱框架之外,意外讓女性長期忍耐的痛點現身:女性被「夫人化」、女性被消失的姓,終於得以翻上檯面受到關注。 如果未來,台灣孩子有機會知道「居禮夫人」的名稱,知道女性科學家有權利以全名為人所知,不必屈居於某人的「夫人」,知道女性可以不必是別人的附屬,這是多值得期待的事!譯名的再思考與調整,更因此非常值得繼續爭取。 September 18, 2018 at 07:39PM 女人迷 womany.net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