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8日 星期一

專訪女影策展人羅珮嘉:女性是一個開放詮釋的 Hashtag https://ift.tt/2C7gzVE 蔣亞妮 專訪台灣女性影展策展人羅珮嘉,女性影展透過不同的選片內容,開放世人想像與作答,女性不只是個名詞,它可以是個 Hashtag,由你來定義。 曾有人說,保險套的發明改變了女人的命運,當然,那是上個世紀的故事了。而在女人掌握了避孕權將近一世紀後,又有什麼可以影響與撼動新世界?或許,可以試試看填入「電影」這個答案。正如同,台灣女性影展策展人羅珮嘉,在一個初秋的下午,走進訪間裡和我說的那句,「若不是電影,我們不可能了解生命裡不同的樣貌」一樣。(延伸閱讀:專訪女影策展人羅珮嘉:女性主義是,活出標籤以外的自己) 更有包容性的女人與女影 台灣女性影展曾經做過一個觀眾年齡的調查,影展的主力觀影人群,大多落在 25 歲到 35 歲之間,而男性觀眾也一年多過一年。如果影展本身會隨著時間有不同的階段調性、生出別樣的面貌風格,那麼觀眾當然也是。 女影的策展人羅珮嘉以自己的觀察與經驗,徐緩的對我說著:「不同年齡層的觀影衝動一定不同,20 幾歲的人就像海棉,渴望被知識浪潮拍打,這階段的選片相對多元,從紀錄片到形式美學的劇情長片,他們可能都會來上幾部。」回顧 20 歲的自己,總要花上好幾年的時間,去尋找與定位自己的理想,才得以通過一長段時間甬道,勉強站穩腳步、看向前方。羅珮嘉接著說起 30:「30 歲後,來到女影的觀眾,我認為他們是在看一種『生命歷程』,因為這時開始累積了不同生活與生命的壓力,所以會想試著從影片中理解,其他的女性如何面對。」如果說,年少時看電影是一種體驗未知,那麼 30 歲後,你會發現越來越容易在電影中瞥見某種同步、一些共鳴,不管是家庭、工作、婚姻、戀愛的失戀與失敗,生命軌跡。 然後轉眼來到了 40,羅珮嘉對這階段的女影觀眾,見解精彩:「40 歲以上的人參加影展,我覺得是回歸到娛樂體驗,因為這時的財富分配已經很固定,願意花錢在影展看片的人,他真的就是為了休閒娛樂。」如她所言,40 歲後的生命總有一條自己走出來的人生道路,不管是女性意識或人生觀都已成型成樣。受訪那日,正巧是羅珮嘉的 40 歲生日,若要細細算起,正好與她相伴走過十年的女性影展,同個星座。 我卻忽然想起一段,她為滿足我對「選片員」一職的好奇,而與我分享了她歷年選片、挑片的階段標準:「以前的我,看到很悶很黑的片,像是一個小時一鏡到底的片子,絕對非選不可,最好是挑其他影展沒有的!」她回憶那時,喜歡也習慣從電影技巧為本來看片,但現在的她卻變得很簡單,「我只看有沒有『共鳴』,哪部片讓我看哭了、回家想起了,就對了。」她認為,這是因為學會了更包容的看故事本身。 我想,這也正是時間沙漏底下,在心靈被生命由粗礫磨成細砂後,仍然存在的一種熱情,更細緻溫柔,卻又能無處不在。 一個更多元、更有厚度的#女性 樣貌 談起女性影展,無法避而不談與切割在外的絕對是「女性主義」。當我們站在羅珮嘉明言應該是第四波的女性主義浪潮之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一種如洋流交匯處的洶湧,盛大襲來,正如她所說:「不只是限於面對父權社會,女性主義者之間的衝突一直都在,方式也一直在變,現在連衝突也變得更多元。」 羅珮嘉和我分享一個意想不到的現象,其實許多女性及女性主義者,在面對女影播放的影片時,依然會對那直面而來的情欲暗暗皺眉,「女性非得透過情欲證明自主嗎?」成為了一種對女性影展的質疑之聲。但羅珮嘉卻不住搖頭,「我其實很驚訝於很多人看女性影展、女性電影,會認為我們總事關情欲、展現情欲,但其實這只是一種探討的方式、影像的呈現。」她更明白的指出,難道 70 年代的「艾曼紐電影」,或是香港 90 年代的三級片,因此就成了「女性電影」嗎?她的提問,正是回答:「這些電影,不也都呈現了許多女性的瘋狂情欲解放?許多二十年前的港片,甚至比我們在女性影展的選片還更加大膽的處理情欲。」但在羅珮嘉的心中,女性電影不應該只意在探討情欲的開放。(推薦閱讀:【女影影評】《Xconfessions》在情慾世界裡,不要窮得只剩一根勃起陽具) 「去探討女人應該解放情欲這件事,對我來說已經落伍了,女性電影中如果出現情欲的鏡頭,是因為這就是自然的事,它不過是在展現每一個生命裡都可能發生的情況。」 當情欲後退成為自然,影展能關注與處理的更加多元,羅珮嘉以「LGBT」為一個新的關注重點,或許有人會對酷兒、同志、跨性別、雙性是否都能出現在「女性影展」存疑。但她認為,不管是跨性、雙性或陰陽人,他們都在性別角色這塊琢磨,有想當女生的、不想當女生的、還有被迫或想要逃離女生身份的。她直視著我說道:「像我與妳生而是女性,也想當女性,所以我們很 safe,可是當性別成了其他族群困難的選擇時,這時『女性』的概念,就可以被討論。」 什麼是女性、女性扮演的角色樣貌、刻板印象是如何?羅珮嘉所關注的「女性」更多元、更有厚度。正如她所說:「在我從事影展後,接觸到許多跨性別、雙性戀的朋友,我才知道有時候他們『想像的女生』,比真實女生的模樣更迷人。」因此,她更加篤定應該把所有對「女性」的討論包羅收齊,讓世人都擁有對「女性」模樣的表述之權。 於是酷兒、雙性、跨性別,當然都與女性有關,因為它們終會圍繞著女性身分的討論。藉由影展的多元複調特性,我看見台灣女影突破傳統的「定位女性」道路,來到了「自由定義」與「自我認可」女性一詞的時代。新時代與新女性,不再只是霧中風景,是時候為這話題升等、打星,於是羅珮嘉將多元族群全都納進影展,一起作答「想不想」成為與「該怎麼」成為女性這道題目。女性不再只是上下引號內的名詞,更是一個 Hashtag,#女性,讓更多聲音一起加入討論。 歡迎光臨女影沙龍! 女影總辦在每年的秋天,羅珮嘉以一場「集體發瘋的盛事」打趣形容著。她認為,影展有一個很重要的功能,它好比「沙龍」一般能引人聚集討論,那樣的氛圍是一件很棒的事。也像是一個充電站、夏令營,她舉例:「可能一年中有五十一個禮拜,你都不會關注女性議題,但十月時只需要給自己一週,去影展吸取一年的養分,看看這一年世界上女性的浪潮來到哪裡,這也是影展很重要的一個功能。」 選片人出身的羅珮嘉,對於自己的挑片口味,也有一套標準:「我承認我策展中的許多影片,並不容易看懂,但即使你不夠瞭解電影美學,一定還是能被它瞬間攫住心魂,就像台語說的『ㄉㄧㄠˊ住』。」她也大方公布,今年影展沙龍裡的私房選片清單。 第一部是《女酒鬼的肖像》,它講述一個時髦的柏林女酒鬼,不斷在電影中與其他遊民、女性交談的過程。但羅珮嘉也把話說在前頭,影片彌漫著一種「喝茫」的瘋癲狀態,但確實會令人感受到很強大的女性力量在其中。而《我的二十世紀》,則是她心中偏好的魔幻寫實風格,雖然是 1989 年的老片,卻極具希區考克或柏格曼那種既前衛又怪咖的風格。羅珮嘉也相當推薦《迷霧叢林》,這部希臘導演拍攝以巴西跨性別者為主角的影片,她敢保證:「這部電影的語言性非常漂亮,從音樂鋪陳、語言節奏,全都渾然天成。」 女影作為一個從女性出發的全方位影展,它同時也幾乎齊備了不同類型的影片,從紀錄片到動畫、短片和歌舞片、劇情長片,一應皆有。羅珮嘉當然有其用意,她認為這傳達出了不一樣的張力,由不同類型的片,觀看同一議題更有趣。她以今年一部動畫短片的天馬行空為例,這部《蒂蒂有話說》,是以女性陰蒂為主角的故事,她笑稱:「如果不是動畫片,大概沒有一部片可以拍出陰蒂在講話這件事。」於是,不論是長片的深刻、短片的一針見血,或紀錄片才能傳遞的真實感,她認為全都珍貴。(推薦閱讀:【圖輯】陰部重新出道計畫:你看過自己的私密處嗎?) 從女性電影的誕生,到台灣女影行過了四分之一個世紀,是否為女人拿到了麥克風、掌握了話語權?羅珮嘉選擇語帶保留:「話語權可能還是只存在同溫層中,但在那之外,我們能否改變現有的生態?我還是會努力將所有運動、活動,視為改變的一環。應該思考的是,當有一天我們終於拿到話語權之後,各方的響應與配套機制。」 或許,羅珮嘉與同行者們心神凝聚出的「台灣女性影展」,也早早給了我們一個指向。Women Make Waves,讓我們繼續弄潮兒,拍浪而去往不遠的前方。 October 09, 2018 at 10:30A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C7gzV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