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X56hAM
2019年6月25日 星期二
受傷的孩子能復原嗎?童年創傷,將產生「毒性壓力」 https://ift.tt/2X56hAM 鋅鋰師拔麻 童年的創傷經驗,將產生可怕的「毒性壓力」;壓力並非壞事,但毒性壓力足以損壞你的大腦。 歷經童年創傷的孩子,是可以復原的。只不過,他們並不會自動痊癒,而需要有用心陪伴在側。 圖片|來源 曾經一段時間,在食安風暴影響下,大家聞「塑化劑」色變,我們現在都知道塑化劑有多毒。然而有一種毒,對我們影響深遠卻始終沒被重視,這種毒叫「童年創傷」。 四十來歲的茜,曾是我服務的精神復康者。身形肥胖的她常穿著寬鬆的運動服,帶著粗框眼鏡與一臉不變的愁容。每次見她時,茜總是焦慮的問:「心理師,我每天都有幻覺,好痛苦,是不是因為小時候經常被我阿爸打的關係?」、「可是我照過腦,醫師說沒問題…」 多年來,不論見到任何工作員,她都這麼重覆問著,這一直是她心中最苦痛、解不開的結。茜對幻覺的描述其實更像是一種解離反應:「一種麻木、脫離自我的不真實感覺,彷彿自己是旁觀者正靜靜看著這個世界。」在她一次次分享過往的生命故事後,長年的困惑似乎找到了答案… 茜生長在充滿暴力的家庭,爸爸從小在子女面前揍媽媽,生來不太聰明的茜,也成為爸爸家暴的對象。茜的童年就在「媽媽被打、哭泣、害怕、尖叫、自己被揍、被抓去掄牆、兄弟時而求情時而躲起來自保」的回憶中長大。長大後,茜被趕出家庭、弟弟多年前自殺、媽媽罹患癌症,一家人形同陌路… 我試著向茜解釋,她的解離反應、憂鬱痛苦從何而來:「妳的狀況可能與兒童時期長年的家暴經驗有關,雖然妳的腦袋沒有直接被爸爸打到腦傷,但在這樣充滿恐懼不安的負面環境中成長,已經對大腦、身心造成嚴重傷害且影響深遠。」其實,除了解離狀態外,茜痛苦時會在外人看不到的四肢部位自傷… 童年的創傷經驗,會產生可怕的「毒性壓力」,而這可怕的毒性壓力,對我們一生的負面影響深遠。 美國一位內科醫師 Felitti 三十幾年前在減肥門診中,發生了一件驚人的事:來看他的肥胖病人中,有相當高的比例童年曾有受虐經驗。於是他與另一位流行病學家合作,開始研究童年創傷經驗(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ACEs)與成年後健康狀況的關聯。該研究訪問了一萬七千多名的對象,問卷中包含了十種童年逆境: 1. 照顧者的羞辱咒罵 2. 照顧者暴力對待 3. 照顧者性騷擾/性侵害 4. 情緒疏忽 5. 生理上疏忽照顧 6. 父母離異或遭棄養 7. 母親遭受他人暴力對待 8. 照顧者藥酒癮 9. 照顧者有嚴重心理/精神疾患或曾試圖自殺 10. 家人曾入獄 研究發現有將近 2/3 的人,童年曾經歷一種(或以上)創傷;而有 1/8 的受試者經歷過四種(或以上)的創傷。ACEs 的分數愈高(兒童期經歷愈多種創傷)的人,成年後罹患身體或心理疾病的機率增加,如:癌症、憂鬱症、心血管疾病、藥酒癮、自殺傾向、肥胖、壽命減短…等。(註一) 壓力並非壞事,但毒性壓力足以損壞你的大腦! 幼年若遭受創傷反應/強大壓力經驗,就算只有短短數分鐘,都可能永久改變壓力系統,導致壓力系統的過敏化。 白話說就是,曾遭逢創傷經歷的孩子,擔心再遭遇傷害,因此需要時時對周圍保持警戒,觀察是否有危害安全的人事物,這些壓力讓孩子經常處於「戰或逃或凍結」的警戒狀態,稱之為「毒性壓力」(toxic stress)。壓力系統的失衡對腦部仍在發育的孩子影響甚劇,除了孩子的思考、理解事情的方式、情緒反應及行為表徵...外,長期下來更會身心耗竭。 有些受傷的孩子在學校會出現疑似注意力不集中、過動衝動或對立反抗的行為,成為老師眼中的「頭痛人物」,但這些問題行為可能與孩子遭遇創傷後產生的「解離」與「過度警覺反應」有關,解離的孩子上課時像在做白日夢或神遊,他們已經暫時抽離現實世界了,所以注意力當然不集中;過度警覺的孩子則會關注老師的語調、同學的肢體動作多過上課內容,而且易對微小的刺激做負面解讀並產生強烈反應。(註二) 受傷的孩子可以復原嗎? 答案是肯定的!但孩子不會自動痊癒,需要用心陪伴。 若您是教育工作者,請從「創傷知情照護的角度去理解孩子」。當孩子下次又闖禍時,試著想想:「這孩子發生了什麼事?」而不只是問:「這孩子有什麼問題?」若孩子能感到環境安全、被理解接納,他們便能靜下心學習。(註三) 若您是孩子的照顧者,「提供絕對足夠的安全感與陪伴」是最重要的,孩子能擁有令他們安心、熟悉與有能力的照顧者,就會比較容易復原,通常也較不會受到創傷事件長期的影響。 在此提供三個照護創傷兒童的技巧: 【情緒安撫】:當孩子有激烈情緒時,除了語言的回應外,若孩子願意,可以試著輕柔的擁抱搖晃孩子,許多遭到虐待與疏忽照顧的兒童需要身體的刺激,這麼做可以有效調節孩子的壓力反應系統。 【事先告知】:環境中的任何變動都可能讓孩子感到不安焦慮,變動前,請事先告知孩子提高他對環境的可預測、可控制性。 【耐心等待】:關於創傷事件,切勿急著與孩子討論,在孩子未準備好前恐再次傷害他。尊重孩子想說的時間與方式,孩子若得到足夠的理解與回應,就比較能以具彈性(flexibility)的方式重新看待過往創傷。 提供友善的成長環境與正向人際經驗,是每個人的責任!關懷互動愈多,哪怕只是點個頭或眼神接觸,都能夠提高創傷孩子的復原力(resilience),幫助他們讓從傷痛中成長。 我們一起,用愛守護下一代。 #如孩子有明顯的身心狀況請至專業醫療機構尋求協助 參考資料: 註一:https://pse.is/GNFZA 註二:https://pse.is/H8JEP 註三:https://pse.is/ELQYN Felitti, V. J., Anda, R. F., Nordenberg, D., Williamson, D. F., Spitz, A. M., Edwards, V., & Marks, J. S. (1998). Relationship of childhood abuse and household dysfunction to many of the leading causes of death in adults: The 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 (ACE) Study. 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 14(4), 245-258. ※歡迎到我們的臉書粉專按讚、留言及分享: 鋅鋰師拔麻的「小小額葉養成手札」 June 26, 2019 at 02:00PM 女人迷 Womany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