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P4fRxf
2019年11月30日 星期六
「確診愛滋,也可以有健康小孩」全球第一座 HIV 感染者精子銀行在紐西蘭 https://ift.tt/2P4fRxf George Hong 12/01 世界愛滋日,紐西蘭開設全球第一間 HIV 感染者的精子銀行,破除世人對愛滋病的污名與歧視。 在 2019 年的世界愛滋日前夕,紐西蘭開設了全球第一座 HIV(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infection) 感染者的精子銀行, Sperm Positive 接受 HIV 陽性感染者在與醫護團隊配合之下,讓體內病毒量降至測不到(under-detectable, 縮寫為 U=U 或 +U)的狀態並且捐贈自己的精子。 圖片來源:Sperm Positive 網站截圖 近幾年在相關研究追蹤下,在測不到的狀態下,這些感染者不會藉由體液讓性伴侶感染 HIV 亦沒有傳染給新生兒的情況發生,身為首批捐精者之一的感染者Damien Rule-Neal 在接受 Sperm Positive 發表的媒體採訪內,表示: 我想讓人們知道:「你的人生不因為被確診為 HIV 感染者而停止了,而且你若有接受治療的話,是可以有自己的小孩的。」 被確診為感染者 20 年以上的他,長期在紐西蘭倡議感染者權益,曾經是廚師,現在因為想學習更多專業知識而決定攻讀護理學位,藉由與紐西蘭愛滋基金會(New Zealand Aids Foundation)、Positive Women Inc 以及 Body Positive (註:此處不翻譯這兩個機構的名稱是因爲 Positive 為感染者陽性,亦可解讀成正向,提供給讀者佐參) 在今年世界愛滋日前一起策劃了這項創舉,意圖打破社會長期以來對於感染者的歧視,並且希望世人能再多了解:HIV 感染者在接受合適的治療控制病毒量後,是不會傳染病毒給他人的。(同場加映:世界愛滋病日 30 週年|替愛滋除汙,就是替恐懼除汙) 圖片來源:來源 HIV 除污 世界愛滋規劃署在2013年(UNAIDS)訂定90-90-90 的工作目標: 90%感染者知道自己感染狀況 90%知道自己感染狀況者能開始服用藥物 90%開始服用藥物者的病毒量都能成功抑制 UNAIDS 與世界各地的醫療照護團隊希望藉由目標以讓 HIV 的併發症愛滋病(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 AIDS)在2020年消失,雖然聽起來是遙不可及的目標,但實證資料證實世界各已開發中國家的主要城市皆陸續達到原先設定的90目標,包含台灣,是的,台灣的新感染者數目在各大醫護團隊倡議與疾管署推動政策一起努下,這兩年 HIV 新感染人數皆有顯著下降。是此,UNAIDS 將目標值修到95-95-95,但在數據之外,如何消弭這些感染者所受到的汙名(stigmas)與標籤也是重要努力的目標,除了醫護相關人員外,一般民眾的接受與知識也是同等重要。 在紐西蘭宣布第一座感染者精子銀行的同時,臺灣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也在同一時間釋出拍攝的影片「愛,一直都在」,把台灣女性感染者在十年前確診後,與醫護團隊配合,將病毒量控制到測不到的狀態下產下一名沒有受感染的小孩,同時,自己的丈夫也沒有被感染。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報告,在2018年約莫有三億七千九百萬的 HIV 感染者,其中約莫有 2/3 在非洲地區,剩餘的感染者在日常生活中多半仍受到歧視,在台灣,這些感染者甚至被冠上拖垮健保,或是被與性生活紊亂產生不必要之連結,即便近年來台灣疾管署推動事先預防投藥(Pre-Exposure Prophylaxis, PrEP),仍可見到有謠言指稱疾管署的預算排擠到衛生福利部的其他部門所轄的預算(像牙齒塗氟)。 我曾問過澳洲這裡一個年近 60 歲的朋友,他曾走過 1990 年代 HIV/AIDS 病例量甚多卻讓當時醫護人員束手無策的狀況,「那真的很讓人難過」他感慨地跟我說:「你知道嗎?每週去酒吧時,裡頭有一個專區,每有一個朋友因為 AIDS 併發症而過世,那個區域就會掛上他的名字。」(推薦閱讀:愛滋病不是罪!三個被世界遺棄的悲傷故事:「他不是怪物,他是我愛的人」) 當時他的伴侶也因為 AIDS 併發症而過世,沒受到感染的他,完全能理解 HIV/AIDS 之所以不能作為玩笑的原因,他看著我,臉略帶傷感的說著: George,如果你經歷過那樣歷歷在目且恐懼的狀況,就不會覺得這是能拿來當玩笑的主題。 事實上,墨爾本所在的維州政府在2035年定下了一個目標: 0%:沒有感染者因此受到歧視與污名化。 資料來源:維州衛生部 HIV 的防疫可以透過 PrEP 降低感染風險、篩檢以測得自身狀態,或是確診後與醫療團隊配合讓病毒量降到測不到的數目,然而就像朋友討論間所得的結論:「病毒比人心簡單多了,人心的複雜不論是HIV 所帶來的歧視與污名,間接造防疫上的問題。」希望藉由紐西蘭這座感染者精子銀行與臺灣所拍攝的影片而不再讓有人因歧視與污名之累而造成防疫上的窒礙難行,更希望藉由這些不同層面的方式,撐起更多友善與對話空間,以讓台灣開始朝向《0%,零歧視》這個目標邁進。(推薦給你:戴套就安全?六張圖帶你看愛滋預防的三大錯覺) 讓我們一起努力吧。 友人妖妖亦提供本文初稿意見,特此致謝。 November 29, 2019 at 05:00PM 女人迷 Womany
為什麼經常脖子痛,是一種警訊?聽聽專業醫師怎麼說 https://ift.tt/33AqHA4 照護線上 脖子痛代表要中風了嗎?那麼脖子痛又是因為什麼情況而造成的呢? 文|白映俞醫師 「唉呀!我的脖子怎麼這麼痛,動都動不了,該不會是要中風了吧?!」王先生忙著趕出專案,坐在辦公桌前猛盯著螢幕已經三個小時後,突然感到肩頸一陣疼痛,冷不防地擔心自己的脖子痛,是不是代表著中風前兆。 這樣的案例並不少見,因為脖子痛就診的患者之中,很大一部分是擔心自己血壓高和即將中風呢!但其實脖子痛常常並不代表什麼嚴重的疾病,我們脖子活動的幅度很大,也就很容易肌肉緊繃和軟組織受傷,從睡覺姿勢不對而落枕,或滑手機或太久都可能讓人哀嚎:「哇!我的脖子動彈不得啦!」 所以接下來,就先來看看我們的脖子構造吧!(延伸閱讀:筋肉爸爸突然中風:為什麼比起愛情,健康是婚姻中更需要被討論的話題?) 俗稱龍骨的脊椎骨共有24塊,一塊塊堆疊,而脊椎骨和脊椎骨中間又有椎間盤作為緩衝,這些相連的脊椎骨會形成一個通道,保護我們的脊髓神經通過,脊髓神經就像是身體最重要的傳輸線般,將來自大腦的訊息帶往各處,亦將身體各處訊息帶回大腦。而脊椎骨最上面的七塊,就是頸椎。(冷知識:長頸鹿脖子很長,頸椎和我們一樣是七節喔!) 頸部連接著頭與軀幹,除了頸椎骨頭之外,還有不少的重要組織會經過這個區塊,像輸送血液到腦部的頸動脈、頸靜脈,傳達訊息的神經,輸送空氣進出的氣管,輸送食物的食道,還有具重要內分泌功能的甲狀腺。外面則有層層肌肉、筋膜包覆。頸部的活動度很高,讓我們可以點頭、搖頭、轉頭、偏頭⋯⋯做各種動作(泥砍砍,圖上畫的肌肉很多呢!)。因為頸部要支撐頭部的重量,活動度又大,與其他脊椎比較起來,其實更容易受傷呢! 幸好,多數的脖子痛其實是暫時性的!最常見的頸部疼痛原因就是肌肉緊繃。想想看,其實脖子很辛苦的,要維持一個很奇妙的平衡,撐住我們頭部大約五公斤的重量,因此舉凡看書看電視看電腦看手機姿勢不良,長時間開車,平時需要反覆動作,肩上揹著很重的背包而長期施力不當,不自覺習慣牙關緊閉等各種原因,都可能讓脖子肌肉變得緊繃而不舒服。而睡姿差,睡覺時脖子的姿勢不對,讓脖子保持怪異姿勢太久,讓肌肉收縮、痙攣,軟組織拉扯太久,造成「落枕」,也是非常常見的脖子痛形式啊! 會讓你脖子緊繃的這些事情通常很繁重,生活方式緊繃,所以這群人常常本來就血壓高,因此當脖子覺得不適時量個血壓就容易發現高血壓了。但很可能是平時就是高血壓的人,而不是因為高血壓才表現脖子痛。 另外,頸椎退化也是常見的脖子痛原因,我們全身上下的關節都可能因為關節炎而磨損,年紀導致的退化性關節炎同樣會發生在頸部。大約從40歲以上的人的頸部就多多少少有些退化,到了六十歲以上,八成的人都有頸椎退化。這時頸椎骨頭之間的椎間盤變扁,水分變少,導致緩衝變乾、變脆弱。這樣就像經過多年的房屋支架,愈來愈難承重,當然更容易倒塌。椎間盤垮掉後,關節之間的摩擦頻繁,患者就容易覺得脖子疼痛、僵硬。幸好雖然大部分人頸椎都會退化,只是不一定會造成症狀。如果椎間盤突出和長出骨刺,並讓脊髓神經通過時的通道縮小,患者可能不只有脖子感到疼痛,還會牽連到其他地方。 萬一有車禍外傷,也很容易讓脖子受傷。當車禍造成大幅晃動,讓頭甩向後面又往前跌,從肌肉、神經、頸椎都可能一併受傷,尤其沒有使用安全帶習慣的乘客或駕駛,脖子常常會在車禍中受傷。車禍後若沒及時固定頸椎,反而為了叫醒傷者而不斷晃動傷者,(像是小孩飛出車外,家長急著去抱起小孩一直搖晃,想要小孩醒過來)還會讓脖子二度受傷,引發癱瘓危機。所以請記住,千萬不要搖晃車禍外傷的患者! 還有一些比較嚴重的疾病會引發脖子痛。像是腦膜炎這類的感染,會讓頸部僵硬又疼痛,脖子動彈不得,合併著發燒、頭痛、嘔吐、和意識改變的可能。會厭炎和咽後膿腫都是比較嚴重的感染,也會表現脖子痛,萬一影響到呼吸後會危及生命安全。心肌梗塞時如果開始胸痛,痛可能會延伸到脖子、手臂、肩膀等處,所以脖子痛時如果連胸腔都覺得緊緊的,就要很小心。胸痛的一個可能原因是主動脈剝離,而脖子痛也可能是頸動脈剝離引發的。頭頸部的癌症則是另外可能的脖子痛原因。 看到最後這段,大家應該又緊張起來了,「看吧!脖子痛很嚴重啊」!是,脖子痛可能是由一些危險的疾病引發的,但絕多數日常的脖子痛還是來自於軟組織與肌肉受傷,或來自於頸椎退化。若您的脖子痛符合下列狀況,最好就早點檢查吧! 明顯受到外傷,像是跌倒、車禍、墜落後引發的脖子痛 脖子痛已經困擾超過六個星期 覺得脖子很痛,或脖子痛愈來愈嚴重。 脖子痛對止痛藥沒反應,吃止痛藥後一樣還很痛。 脖子痛會延伸到身體他處,並讓其他地方感到麻木或肢體無力。 脖子輕碰就痛,脖子僵硬動彈不得,還合併發燒。 至於要如何預防脖子痛呢?如果你很忙很緊張壓力很大,過度操勞、睡不好都會更容易脖子痛!所以可以的話,還是要先降低生活壓力,否則脖子痛很難好。以下還有一些建議: ◆ 睡覺時不要睡太軟的床,可以的話平躺休息睡覺,不要趴著睡而需轉動脖子到一個奇怪的姿勢,還持續很久,這就很容易脖子痛的。另外,要選對枕頭,不要太厚的,相對來說平一點的、小一點的,但能支撐住脖子的。如果睡覺時放個枕頭或棉被在大腿下,有助於讓脊椎於床上好好休息。 ◆ 平常要注意自己的姿勢。坐著、站著時不要讓脖子突往前,最好肩膀與髖部要落在同一個垂直面,別駝背,頭擺正,縮下巴,讓耳朵與肩線也在同一個垂直面。平常如果常常需要看電腦螢幕,要注意辦公桌的設計,螢幕不要襬太高,最好就落在眼睛高度的水平。 ◆ 「手機」是現代人不可或缺的元件,但亦是脖子痛的另一個元凶。請不要用肩膀和耳朵夾著手機或話筒,整個人脖子歪一邊講電話,這樣也容易脖子痛。另外使用手機時不要太常低頭。 ※本文由照護線上授權使用,未經同意,請勿擅自轉載。 原文:脖子痛是中風前兆? December 01, 2019 at 11:00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3AqHA4
100 天生活冒險|「與其做好人,寧願做完整的人」錄影像日記的十天 https://ift.tt/2R6pSfP 張維 用自己的生活進行了一場龐大的實驗——100天的生活冒險,體驗完全沒有體驗過的生活。第八個冒險:用影像記錄自己的生活,會是什麼樣子? 「與其做好人,我寧願做一個完整的人」 ——榮格 圖片|作者提供 嗨,我是張維! 2018 對我來說是很奇幻的一年,我用自己的生活進行了一場龐大的實驗。我抽取出其中的 100 天,將它們切割成十份,以每個月十天的比重,去體驗一種完全沒有生活過的生活。 你常使用手機的錄影功能嗎?你寫日記嗎?你都習慣用甚麼方式記錄生活呢?若對著手機獨白兩分半鐘,你想說些甚麼呢?以上是我的第八個生活冒險:錄影像日記留住生存痕跡的十天。(閱讀更多:100 天生活冒險|不說話內觀的 10 天,在無常裡練習平等心) 做自己生命的主角,跟拍自己十天 為什麼想錄製影像日記,是因為從小到大我都很喜歡看紀錄片,以前總覺得被拍攝者需要是大人物,拍攝者需要是專業的大導演,但越看越多後我發現那些最觸動我的片子都是小人物的生活瑣碎場景,那些動人的片段也並非是用高檔的攝影器材或華麗的運鏡拍攝出來的。 於是那陣子我思考著,其實每個人都是自己生命的主角,並不是只有超厲害的大人物才有被拍攝及紀錄的價值,而且台灣幾乎人手一台具有照相錄影功能的手機,拍攝門檻這麼低,我何不拿自己做實驗,嘗試不同媒材記錄生活,反正也沒有要公開播放,不如將自己幻想成才華洋溢的紀錄片導演,跟拍自己十天看看能為自己留下甚麼。 圖片|作者提供 真實人生不需構圖、不必調色上濾鏡 事情的運作方式是這樣的,首先我打開電腦擬定了一個拍攝計畫 用手機連續錄製影片十天 每支影片至少兩分半鐘 內容需要誠實說出自己當日的心情及煩惱 場景不限,不要過度追求影像美感 擬定這四項拍攝規則的原因是,當時正值我創立 ZAZA 眨眨眼的初期,生活十分忙碌,若沒有硬性規定自己天數和時間,這個計畫可能會在忙碌的工作海中被遺忘。另外,要對著影片獨白實在是一件尷尬到不行的事,為了怕自己草草應付,於是特別規定自己要真心誠意地講到一定時數。最後,第四點規定則是因為了解自己身為影像工作者,又是完美主義的龜毛處女座,必須防止過度刻意地追逐影像美感而失去紀錄真實, 畢竟現實的人生不需構圖、不必調色上濾鏡。 圖片|作者提供 用鏡頭紀錄最閃耀與最狼狽的瞬間 大家一定很好奇我去年八月這十天,都拍攝了些甚麼內容,但由於篇幅過於龐大,我就將這系列影片挑出十個小重點和大家分享吧。 1. 樹的影子在跳舞 我房間的對面有一棟很醜的大廈,但大廈旁種了一顆美麗的大樹,當夕陽西下大風吹起的時候,樹的影子就會在牆壁上跳舞。 2. 六點零三分的秘密 我發現對面醜大廈的一樓有一排路燈,每天的六點零三分會亮起,我只要在六點零二分準時守候在窗邊,就可以順利拍攝到它由暗轉明的瞬間。 3. 善行被觀看的虛偽性辯證 我做了一件小小不會被世人發現的好事,將內容在影像日記中說出,並為這種為善不欲人知感到開心,認為這更接近真實善良一些。但隨即在錄製途中意識到把這件事在影片中說出來,不就也是想讓以後的自己看到,求一個自我感覺良好嗎?在一陣自我辯證後,承認自己根本不算甚麼善良的好人,但也想到榮格說的:「與其做好人,我寧願做一個完整的人」然後心安理得地結束影片拍攝。 4. 平地起高樓 我發現窗外的左邊正在蓋一棟大樓,當時大約蓋到一樓,我還看的見後方的淡水河,相同的景色已經看了超過十年,我想著之後大樓蓋好窗外的景色必然會有變化。而自己當時正在創業的 ZAZA 眨眨眼也還在募資階段,我假想著這種正在草創一樓的時刻真是珍貴,因為他只會發生一次,隨著組織成立、長大我一定會看到更遼闊的景色,但現在這種一樓的美麗,我是不是只有這一刻的機會能欣賞,以後就再也看不到了? 5. 看不順眼的東西,其實因為自己也有 影片的場景是我正搭接運前往法律百科辦公室,因為我擔任他們的行銷顧問,當天需要有個實體會議。在捷運的路上我帶有情緒的對著影片抒發著與家人剛剛在家中的口角衝突,我細數著那些令我不滿憤恨、對方的不是,但說著說著發現我抱怨的那些缺點自己其實也有。我思考著,會覺得那麼不順眼,是不是我想藉由批判對方,來和自己不喜歡的部分自己做切割呢?想到這裡突然豁然開朗,然後收拾好情緒,準備當個理性的行銷顧問認真賺錢去囉。 圖片|作者提供 6. 其實與愛無關 在生理期的躁鬱中,突然對於自己當時的情感關係產生強烈的不安,自己的情緒起伏隨著對方的訊息回復頻率、IG 的小愛心起起伏伏,我不明白對方遠行的意義,懷疑是否沒有被對方畫進未來藍圖裡。然後影片錄著錄著我發現,令我躁動的這些都與愛無關,我在弄清楚自己想要甚麼之前,不斷臆測對方都毫無意義。我自己還提供不出我在情感中想得到的那些東西。 7. 感謝她愛著我的愚昧 影片中記錄著我與閨密去大稻埕看煙火的美好夜晚,覺得自己很幸福,因為有這樣一位相識 23 年的好朋友,在她面前我不需要精明能幹、不需要才華洋溢,她能夠讓我展露各種小奸小惡、俗不可耐的面相,並在聽完後,說她就是愛我的愚昧。全片瀰漫深深被愛的幸福感,人真的是需要好朋友呀。 8. 幸福根本不是達成甚麼就好了 影片講述著準備募資文案、影片、照片的壓力,省思到或許幸福根本不是達成甚麼就好了,困難就是會一關接著一關來,環遊世界時覺得履行完一切拍攝就滿足了,回台後以為讓精品公關的工作上手還完學貸就行了,在華山辦攝影展時覺得辦完一切就 OK 了,其實根本就不是這樣,只要有在進步事情、挑戰都不會結束的。然後想到智慧友人 KK 和我說過:「或許現在痛苦的、掙扎的都是三五年後看了會笑的事。」所以在影片的末尾,我期待自己可以笑笑的深刻地經過這次募資的困難。(延伸閱讀:百人約會計畫|刺青小哥:人生太短,才要浪費在分享幸福上) 9. 現在放棄還來的及 影片在黑暗的房間裡拍攝,連日工作的勞累加上生理期來臨說了很多喪氣話,想著如果現在放棄一切還來的及,組織還沒有去弄法人申請,對外募資也還沒公開,只要去跟夥伴下跪道歉,默默放棄就好。也懷疑起這真的是我自己想做的事嗎?怎麼會把自己搞的壓力那麼大那麼疲憊。 然後說到一半突然沉默了,我竟然無預警的在鏡頭前大聲的哭了出來,說著我真的好想要看到小孩可以上學,想要看著好的改變發生,雖然現在很辛苦,但是我不想放棄,然後影片就在我一邊哭一邊幫自己加油中荒唐的結束了。 10. 紀錄最狼狽的瞬間 工作壓力大到爆炸,我在影片中述說自已經和兩位團隊夥伴開會時哭出來的慘況,每天叫醒我的不是夢想、不是鬧鐘、不是早餐,是一大堆未完成的代辦事項。我感覺的到 ZAZA 團隊的大家都累壞了。我在影片中記錄著自己的一天,起床工作到下午六點出門和伙伴開會,接著回家和不同時區的夥伴開線上會議到兩點,然後迅速入睡後開啟新的一天,我幾乎沒有足夠的睡眠,也沒有私人的娛樂和休閒。影片最後我替自己也替團隊加油,並且笑著調侃自己,說這十天的影像日記還真是珍貴阿,因為記錄了我創業初期最狼狽不堪的瞬間。 圖片|作者提供 在瞬息萬變的生活場景裡,留下生命深刻的切片 日子過得真快,十天影像日記是 2018 年八月發生的事,現在已經來到了 2019 的年末。打開硬碟重新觀看這十個小影片真是感慨萬千。時隔一年,樹的影子仍然在對面大樓的牆面上跳舞、路燈仍然在 6:03 準時亮起、23 年友誼的好閨密仍不離不棄的聆聽我的煩惱、忍耐我的愚昧,但隔壁大樓已經蓋到十五樓即將完工、當時令我揪心的對象,現在之於我早就輕如鴻毛了。 我好慶幸自己用這十支小影片記錄下瞬息萬變的生活場景,它們像生命的切片般,紀錄下當時與家人、朋友、情人關係的張力,也記錄下我對生活小小美好的觀察、自己內心的道德辯證以及創業初期的膽小與不想放棄的倔強。 真的很難相信,當時擔任顧問的法律百科於去年十月網站正式上線,已經累積了兩百位法律人撰寫的五百篇法律普及文章,去年到今年自己也陸續擔任了台北表演藝術中心、One-Forty、及 Glocal Action 的行銷顧問,靠著這些客戶的愛護,在大量時間都投入毫無收入的 NPO 創立時,還能餬口飯吃,成功存活下來。 圖片|作者提供 當時累得死去活來,哭著想要逃跑的 ZAZA 眨眨眼計畫,在眾多厲害夥伴的共同努力下,已經在去年底成功地完成了第一階段募資、獲得法人登記,於今年初赴柬埔寨執行了第一期課程,也在今年九月在中正紀念堂舉行了為期一個月的攝影展、發行了第一本孩子的攝影集、也準備與台北市立美術館在 12 月展開合作。如今我們已經籌備好了明年的課程規劃,開始第二期的募資,邀請你支持我們,一起陪孩子走的更常更遠。 我必須承認經過了這一切,我也沒有因此變成甚麼善良勇敢的人。偶爾起床準備工作時,腦裡還是會猥瑣地擬定一些想逃跑的計畫。但想到幾張孩子可愛笑臉以及自己在去年影片中堅定的眼神時,就會想說:「啦啦啦~~算了啦,爛命一條,繼續拚下去了啦~」 最後,一年之末想用榮格的話祝福親愛的你: 「與其做好人,我寧願做一個完整的人」 好好記錄各個時期的自己, 享受自己了狼狽、不安、掙扎、不堪, 這些都是我們生存過的痕跡。 【邀請你參與】 一個人的力量是不夠的,「ZAZA眨眨眼柬埔寨兒童攝影教育計畫」已展開募資,我們不只要做一次性的服務,我們想讓這套模式發展成對偏鄉孩子長期穩定的陪伴。 請加入我們的粉絲專頁觀看更多訊息,讓我們透過攝影教育,陪孩子打開視野一起飛。 December 01, 2019 at 10:00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R6pSfP
從雪莉、具荷拉去世,到《 82 年生的金智英》:正是那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壓垮了我們 https://ift.tt/2Dv0Te7 女人迷編輯 Irene Lei 寫在《 82 年生的金智英》觀影後,以及韓國女藝人雪莉、具荷拉自殺後,那些惡意,並不是「微不足道的小事」。金智英的故事很平凡,平凡到我們能看見自己。 金智英的故事,其實很平凡,而正是因為再平凡不過,讓人不住哀傷。 由鄭裕美、孔劉領銜主演的《 82 年生的金智英》, 10 月在韓國上映首日,就榮登票房冠軍。 11 月 22 日,本片在臺灣上映,截至目前為止( 11 月 30 日)是台北票房榜第三名。 影廳中,你能聽見觀眾一抽一泣,許多女性的呼吸節奏彷彿同時有了共振。或許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從金智英身上,看見一些自己,或是我們的母親。 那些習以為常的,長大之後才懂得是壓迫的,終於有了出口。 《 82 年生的金智英》,就是這個出口。它出現的時間,對我而言還算是幸運,二十二歲,總覺還來得及改變什麼,但每當我憶及媽媽,以及她那個年代的那些女人們,畢竟有時光一去不返的感慨,心頭十分沉重。 這篇文章,寫在《 82 年生的金智英》觀影後,以及韓國女藝人雪莉、具荷拉自殺後。之所以將這些事放在一起談,除了因為場景都在韓國,背後的性別脈絡其實非常類似。 圖片|來源 集體的女性處境:恐懼、壓力、失語 電影中,第一個讓我最有感的地方,是高中時期的金智英在補習回程路上被男學生跟蹤。金智英被女路人解救後,坐倒在地上崩潰大哭,當時我也忍不住淚流滿面。 因為我發現自己完全可以同理和想像,身在那種處境該有多恐懼。 打從出生,女生就被放入一個必須提防世界、保護自己的位置。而如果受到傷害,都是因為自己沒有好好保護自己的錯。 或許我們都聽過這樣的話吧。「女孩子不要太晚回家喔!」「裙子穿那麼短,遇到壞人怎麼辦。」「敢拍(親密影像)就不要怕流出啊!」還有很多很多,零零總總。 這是一個保護女生的世界,也是一個對女生充滿惡意的世界。否則若無惡意,何須保護?這正是生活中經常可見的,以愛女之名厭女,以保護之名壓迫。 片中,金智英必須害怕被跟蹤,父親知道後,只是怪罪她何必跑到這麼遠的地方補習;女職員必須提防被針孔偷拍,甚至事後要去警局確認照片裡的人是不是自己,對於轉傳照片的男同事,只能表達失望,即使氣急攻心,也做不了什麼。 我們擔心被攻擊,我們焦慮被侵犯。而這些威脅都不是我們憑空想像出來的。 圖片|來源 作為女生,恐懼太多,選擇太少 除了人身安全,女性也害怕自己的選擇或模樣,不符合主流社會的想像。(延伸閱讀:給台灣女孩的一封情書:妳承受多少心傷,就擁有多少力量) 我們也曾經聽過這樣的言論。「穿成那樣,一定很騷。」「長得漂亮適合坐櫃檯。」「女孩子還是趕快找個好老公嫁。」「那麼晚結婚,應該生不出小孩了吧?」 美與醜,清純或淫蕩,嬌弱還是剛強;或是結婚年齡、生育年齡,或是如何做一個好女兒、好妻子、好母親。在這個嚴苛的世界,多一寸少一寸都不行。 女生的選擇,始終很少。不可否認,事情確實有慢慢變好,但還是不夠。 回望雪莉自縊事件。在她生前,她在單飛後,打破原先的清純人設,上夜店、支持無胸罩運動、po 出疑似有性暗示的照片,屢遭網友攻擊。人們都說雪莉墮落了、變壞了。(推薦閱讀:寫在雪莉死亡後:該反省的不只是酸民,還有厭女文化) 作為一個女人,一個女明星,雪莉對於自己所作所為,得非常戒慎恐懼。其實,並非雪莉改變,而是世界對她的期待沒有改變。她始終是她,只是不是眾人理想中的她。 再來看近期的具荷拉事件。她生前曾遭前男友將親密影片流出和家暴,而這兩件事,頻繁地發生在我們社會中,甚至是生活周遭。 從女孩到女人,這些恐懼和惡意,我們都不陌生。 為了保護自己,我們被迫習慣不晚歸、不穿著暴露、不喝太多酒,被迫要提防陌生人靠近、要主動避開任何可能讓自己陷入危險的處境。 這些恐懼和惡意,於是成了我們習以為常的日常。 後來/你就會遺忘怎麼哭/你就學會在不安的時候/要笑,笑得越開心/越好,然後你就會/交到朋友/你不再是一個人 ——〈我會陪你一起活下去〉。徐珮芬。 圖片|來源 82 年生的金智英,不只存在於 1982 年的韓國,也存在於今日的臺灣。 我們期盼,每一個金智英,每一個妳,都可以在未來找回自己。因為我們失去的,已經太多太多了。 November 30, 2019 at 10: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Dv0Te7
年菜提案|這一桌上來,朋友都會問是在哪裡訂:好吃又養眼的美圖系名單 https://ift.tt/2OZAsT9 實習編輯 Jenny 前一次我們聊時髦系中菜,這次為你隆重介紹「上得了 IG,下得了舌尖」 的「美圖系」年菜,專門推薦給捨不得面子的你。 馬上就要過年了,你正在煩惱一年一次的圍爐該吃什麼好嗎?前一次我們聊時髦系中菜,這次為大家介紹美圖與打卡系年菜,讓你在舌尖滿足之餘,也能拍出一堆招人眼紅的美照,上傳社群媒體驚艷眾生! 以下推薦曬照絕對有面子的三家年菜選擇,「美」食當前,誰還能拒絕這天大的誘惑。 JFOODO 海鮮 X 日本酒套餐 在台灣也能品嚐到新鮮的日本當季海味!致力在國際推廣日本農林水產與食品的 JFOODO,即日起至 2020 年 1 月 31 日,與台灣人氣餐廳「吉兆割烹壽司」、「LOGY」、「美福大飯店」 等多家餐廳合作,推出海鮮與日本酒的超值餐酒搭配,讓台灣民眾也能感受海鮮遇上日本酒的美妙滋味。 以往海鮮的餐酒搭配都是以白葡萄酒最為常見,但其實日本酒更能有效襯托海鮮的鮮甜,不僅能保留海鮮原味,還能加乘美味指數。若是不想花大錢,只是想一嚐日本酒的風采,最低套餐價格只要 550 元! 推薦給想嚐鮮的你,跟家人來點不一樣的圍爐聚餐吧。在海鮮的鮮甜與日本酒的微醺中,回味一家子的溫熱時刻。 訂購資訊| 吉兆割烹壽司 電話:02-2771-1020 地址:台北市大安區忠孝東路四段 181 巷 48 號 LOGY 電話:02-2700-0509 地址:台北市大安區安和路一段 109 巷 6 號 美福大飯店 電話:02-7722-3399 地址:台北市中山區樂群二路 55 號 王品集團 王品集團今年也來參一咖年菜市場,便一次集合了旗下四大中餐品牌「丰禾日麗」、「享鴨」、「青花驕」、「沐越」,推出高 CP 值的年菜組合。現在起至 12 月 15 日預購還能享早鳥優惠,最低價格只要 2888 元。 王品這次推出兩種年菜選擇,分別為「極品御膳六菜宴」,以及「鼎鮮御膳六菜宴」,集結了四大餐廳的招牌菜,所以大可不必擔心會踩雷!組合中各有一道主菜及 5 道大菜,約可供 6 至 8 人享用。而兩種組合的不同在於主菜,分別是圍爐必吃的福壽全佛跳牆,以及惹人食慾全開的青花驕麻辣火鍋底組。 更棒的是兩組年菜的價格竟然都不到三千元,讓你過年不用再花心思準備一整桌佳餚,就能有如大師來你家設宴! 訂購資訊| 請至王品官網訂購 老協珍 每年春節話題不斷的老協珍,以經典年菜「佛跳牆」為主戰場,今年推出「年菜自由配」方案,只要任選一種佛跳牆,搭配兩種以上的年菜,就享有九五折的優惠價格。 值得一提的是,老協珍光是佛跳牆的口味就多達四種,包括「經典鮑魚佛跳牆」、「鴛鴦鮑魚佛跳牆」、「港式鮑魚佛跳牆」以及「Omnipork 植物肉素食佛跳牆」,多樣選擇照顧到不同客群的味蕾,而它豐富的餡料簡直要炸出甕鍋,絕對會是值得拿到 IG 上炫耀的年菜! 同樣提醒大家,老協珍的年菜預購只到 12 月 2 日為止,再不買就真的要等明年了! 訂購資訊| 請至老協珍官網訂購 客服專線:0800-285-286 推薦以上三家年菜給圍爐也不想輸人氣勢的你,其實就算不上傳照片,也能大飽眼福啊! November 30, 2019 at 10: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OZAsT9
當我們只是因為「渴望被愛」而付出,會有什麼問題? https://ift.tt/2OXda0i 李品毅 Lee Ping-Yi 投資一定有風險,愛的付出也是。於是害怕受傷、失利的人們,便吝嗇於付出愛,吝嗇於展現自己的真心。 愛不可或缺也無所不在 愛,不分地域、膚色、習俗,是所有人類共有的需求,也是古今詩詞、歌曲譜創所使用的靈感根基,電影與電視劇也充斥大量愛的元素,再再表示愛在人類文明中的地位,幾乎可以斷定沒有了愛,人類便失去了建立人際連結的能力與動機了。 而愛的關係,種類繁多。常見且總是可歌可泣的有伴侶之愛、親子之愛、血緣之愛、朋友之愛、人寵之愛等,我們與上司同事的關係、與社交平台上眾人的關係、與這個社會的關係則常被忽略,實際上也是愛的範疇,我們都渴望在其中得到愛與認可,藉以感到在這個世界的充實存在,當愛匱乏時,我們便容易對自己在世界的意義感到迷惘。 因此我們可以說,每段人際關係中,愛是不可或缺的元素。 圖片|來源 愛,時常被提及,錯誤地提及 然而,雖然我們是如此的需要愛,也總談著愛,但我們對愛的誤判,頻率高得令人吃驚,尤其是愛的動機方面。 以為我們在關係中總在給予神聖的愛,實際上可能只是用來掩飾自身在關係中進行交易事實的藉口。這是直白到難以令人承認的事實,我們是如此地擅長精打細算的估量,付出出多少便要等同取回甚至加倍奉還,更甚者,在得到他人的愛以前,彷彿像財奴一般,吝於給予滴露之愛。 我們是「為了被愛」而付出,而不是「為了愛」而付出 我們是「為了被愛」而付出,而不是「為了愛」而付出。伴侶間計較著誰愛誰得多,深怕多愛分毫而全盤皆輸;親子間打量著世俗價值,唯恐面子遺產損失而家醜外揚;師生間權衡著付出回報,不願時間成本虛耗而名利兩空;朋友間評估著自身利益,拒絕單向付出而被佔盡便宜。(推薦閱讀:愛不只是付出:真正的愛情,是雙方都有糖吃) 在多種關係中,我們渴望他人優先付出,縱使無法如願,也要在自己付出後,拿取至少同等的回報。這樣的關係中,有多少愛?還是僅是一場場利益掛帥的情感交易? 畸形的關係來自對愛的錯誤認知 在琳瑯滿目的電影、電視劇、新聞媒體、言情小說的耳濡目染,以及社會概念、資本主義的日夜灌輸之下,我們不輕易在親密關係中付出真愛,以爭取輸贏當作親密關係的基調,何以遇見一段靈魂交會的戀情? 我們按照社會期待給予親子關係描繪藍圖,希望孩子揚名立萬、父母完美富裕,而非真實考量父母子女的真實狀態,親子關係的疏離似乎也成了必然。 助人與被助人之間的關係也處處算計,助人者盤算著能得到多少名、多少利、多少感恩回報,被助人接受幫助前估算機會成本再行決定接受與否,奉獻助人、慈善奉獻成了一樁樁生冷的買賣。 友情的連結並非注重真誠交流,而是被拓展有利人脈的概念所佔據著,朋友看似眾多但交情幾乎表淺寡淡。 圖片|來源 給予自己真實溫暖的是真愛,而不是冰冷的利益 人們對於愛的基本需求為真誠的連結,唯有坦承且無條件的愛,可達到真實滋潤人心的目的。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的關係已呈現前所未有的交易化且人們依然不願正視,緊握著手中的算盤,量化眼前所有關係成為串串數字。 如此與根本需求背道而馳,我們變得更難以感到幸福,一個個人成了孤獨的荒島,據守著島上土丘般的利益,兩眼發直、內心迷惘,忘記給予自己真實溫暖的是人與人間的真愛,而不是眼下堆積的冰冷利益。 停下追逐利益的腳步,不再耽溺於社會、媒體、影視劇灌輸給我們愛的概念吧!緊握的算盤的雙手,何以真實地擁抱彼此呢? November 30, 2019 at 09: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OXda0i
專訪《想見你》柯佳嬿:沒有誰,能只光明正面的過完這一生 https://ift.tt/35OGmgE 雀雀 專訪演員柯佳嬿,談談她的新劇《想見你》。 2016 年,柯佳嬿憑電視劇《必娶女人》而成為金鐘獎最佳女主角得主。在台灣觀眾的眼裡,「柯佳嬿」是一個活在偶像劇裡的女演員,她的工作就是談戀愛,聽起來簡直太幸福,其新劇《想見你》雖然也是蘊含滿滿愛情劇體質。 但吸引柯佳嬿接演的原因卻是一人分飾兩角的表演挑戰性,還有劇本所散發的、讓她著迷的科幻感與故事魔力。 她說:「我很喜歡表演,我只是在做我喜歡的事情,其實只要是演戲都可以,不管電視、電影,不同的劇種、角色⋯⋯我都會很想嘗試,只是目前找上門的劇本,多數還是都會愛情劇類型居多。」這於是造就了一般觀眾對於這個「柯佳嬿是永遠的愛情劇女主角」演員的認知。 圖片|《想見你》劇照 金鐘視后不怕沒戲演,怕沒愛情戲以外的劇本可演 其實柯佳嬿並不戀棧偶像劇女王這個寶座王位,她會檢視自己,會不會待在偶像劇這個舒適圈久了,反而可能會限制自己的成長與進步?所以如果能有特別的劇本和角色找上門,她都樂於嘗試。像當初她在查案劇型電影《目擊者》中飾演一個車禍受傷、後來又被分屍的悲慘角色,就是一次印象深刻的另類片型演出。 柯佳嬿說自己能演到《目擊者》是很開心的:「老實說拍戲當下的恐怖氣氛、拍攝過程一定是不舒服的,但是對一個演員來說,能演到的當下真的是覺得『太好了』。這樣以後應該就會有人知道,柯佳嬿是一個願意嘗試各種劇種和角色的演員、然後有新的會來找我演吧?未來幾年,很希望自己能夠接觸到更多愛情戲之外的各種多元戲劇,嘗試去做自我突破。」 金鐘視后柯佳嬿,現在不是怕沒有戲演,而是怕沒有愛情戲以外的戲可以演。畢竟演員的人生使命就是演繹各種人生面貌,而人生從來不會只有談戀愛而已。 人生不是偶像劇,沒有配樂和濾鏡 拍攝新劇讓柯佳嬿哭掉了非常多眼淚。 演戲時,演員難免要跟著角色進出在各種喜怒哀樂裡頭,才能進一步渲染觀眾。觀眾看到的是有音樂,有剪輯和夢幻濾鏡處理過後的戲劇,當然會很好哭,但實際上真正的表演環境裡是沒有那些東西的。演員演戲聽不到配樂、看不到有氣氛的畫面,問柯佳嬿該如何專心入戲? 柯佳嬿笑言:「雖然觀眾看到的是有音樂、有後製的完美影音畫面呈現,它們可以讓戲盡量變豐富。對演員來說,演戲就是要演得像生活一樣,在生活中難過的時候,沒有音樂你還是會想哭。真實的人生本來就不會幫我們做配樂或加濾鏡,但我們並不會因為這樣,感觸就變少。」 圖片|《想見你》劇照 一語道出專業演員要把戲演好的秘訣,就是認真體會真實人生,然後在戲裡反應對人生的感觸。 實際與柯佳嬿接觸的當下,有種不可思議的魔幻寫實。她在電視裡和在真實世界裡所給人的感覺是一樣的:身材瘦削而臉神立體,態度輕鬆誠懇,還帶有一點幽默感,其實就是鄰家友人,但也真像是小資女孩從電視機裡面直接走出來那樣,讓人沒什麼距離感。戲裡看柯佳嬿,和戲外看她,似乎印證了這個女子的樸質本色。(延伸閱讀:十年演員,三十女人!專訪柯佳嬿:演戲讓我踏出框住自己的舒適圈) 人生要平淡,職涯再突破 這個女演員還真的不打算讓自己的生命如戲那般轟轟烈烈。演了那麼多偶像劇,柯佳嬿對自己的真實人生反而沒有刻意有什麼理想性的追逐或計畫:「沒拍戲的時候,我不是個會想太多的人,就把生活過好就好。我演過太多太戲劇性的東西,真實人生的話,我覺得還是平平淡淡,快樂就好。倒是在演戲工作上,我會期待最好能有更多變化。剛剛有提到,我目前拍過的戲是以愛情戲居多,接下來,我會非常想要拍別的。還是希望有機會讓大家看到我的其他面向。也許我不用每一次都是用這麼美好的樣子,出現在大家面前。」 細想柯佳嬿每次演戲,角色都是介於平凡以上、卓越未滿。而這次在《想見你》裡卻分別飾演了真正平凡和真正優秀的兩個角色,其實已經有著漸進式的自我突破。 圖片|《想見你》劇照 接演《想見你》也是柯佳嬿磨練自身演技的一大試煉。劇中柯佳嬿所飾演的台北上班族黃雨萱是個獨立自主新女性,另外她還分飾第二個角色是來自於台南的女高中生陳韻如。陳韻如則是個害羞內向、沒自信的女孩子。 柯佳嬿變換在兩個角色之間,需跨越非常大的表演幅度:陳韻如要怯懦、黃雨萱要囂張,若她演得太收或太放,可能都會招致被厭女的風險。 但身為一個偶像劇女主角,可不能討人厭啊。掌握之間的份際,本來對柯佳嬿就不難,看她把「必取女人」演成《必娶女人》就知道,柯佳嬿就是有辦法,讓一個擁有被討厭的勇氣的女人,演到最後討人喜歡。 接受與擁抱自己的黑暗面,反而更懂美好的可貴 柯佳嬿年輕時當過幼稚園老師,陪著孩子度過童年,如今成為一個女演員,也拍了許多讓觀眾少女心噴發的戲。似乎打從進入職場開始,柯佳嬿所呈現出來的、所觸碰到的,都是人性裡面最至情至性的真善美部分,難怪會被當成美好戲劇的守護者。 但柯佳嬿卻一直都瞭解,人是會有黑暗面的:「我其實蠻能夠坦然接受我自己的優點或缺點,他們都是我的一部份,這就是我。我不會覺得柯佳嬿呈現出來的,一定都要事事完美、幸福美滿。完全的美好聽起來太假了,反而我覺得就是因為真的坦然接受自己不完美的部分,才更能夠珍惜跟瞭解美好的部分。這讓我在演戲的時候更懂得要怎麼把它們呈現出來、也更懂得享受它們。」沒有人能光明正面的過一輩子,柯佳嬿深諳此道,透過平等正視自身黑暗與光明面,從中取得人生的平衡。 新劇《想見你》就不是一齣一直陽光普照的偶像劇。拍攝期間柯佳嬿也得跟飾演角色的陰暗面相處,悲傷的情緒也多。回憶起來,柯佳嬿說這真的是她最多哭戲的一齣戲:「我光是看劇本的時候就已經很有感覺、會掉眼淚了,何況是當下在演的時候,情緒一定是比單看劇本的時候更多、更滿、更重。很多是我原本沒想到會那麼痛的地方,拍的當下演起來好有共鳴、被扎得哭得很慘,情緒之重,是到連導演都驚訝的地步。」 接受與擁抱他人的黑暗面,成為反饋給觀眾的職人使命 尤其是柯佳嬿這次挑戰演出一個怯懦的厭世少女,柯佳嬿坦言演繹這個角色,連結感在於她知道必須慎重看待角色的心情: 「長大以後。我們都會覺得學生時期的人生煩惱沒什麼,可是對一個高中生來說,校園和家庭生活就是他的全世界。當她的全世界這麼不快樂、讓她找不到出口的時候。我覺得它會變成長期累積的一種累,甚至是會有想要放棄的念頭,那都是很有可能的。」擺盪在希望與失望之間,一個人最後會變得正面或負面?其實永遠說不得準。 這份瞭解,來自於個人的生命經驗:「我覺得自己高中的時候,個性或想法算是比較晦暗的,我可以理解陳韻如,那種感覺自己格格不入、找不到容身之處,又沒法排解的心情。那種大人聽了可能都會說『那又沒什麼』的心情,其實我們不能去覺得它沒什麼,因為那可能對一個人來說,是世界就要崩毀一樣的嚴重的。」 柯佳嬿分析自己,現在之所以比較知道該怎麼面對人群,甚至懂得開玩笑,活得比較自在了,都是拜演戲職業所賜:「演戲讓我接觸了很多人,給我很多力量。慢慢透過職場環境給我機會,我才能去學到這麼多。」也因為這樣,她更想透過演戲,把所得到的勇氣,反饋給觀眾。 圖片|《想見你》劇照 入戲出戲沒有開關,造型、音樂與味道都是幫助 《想見你》時空交錯敘事很多線,大跨距的情節跳接、勢必造成劇組演員在一天之內可能會需要演員變換不同的造型,演出同一個場景、同一個時空的不同的戲。柯佳嬿說遇到這種情況,她就當作一天要演兩部戲,演兩個不同的角色:「除了上戲會有不一樣的造型之外,我當時有幫這兩個角色準備兩種不一樣的香水。黃雨萱有一個味道,陳韻如有另一個味道。那天誰的戲份多,我就噴誰的香水出門,也會把另一個人的香水戴在身上。中間如果要換演另一個人,就可以噴。」 味道幫助她進入不同角色狀態:「我覺得香味跟音樂一樣,都是一個對於情感和記憶的連結,當你聽到這個音樂或聞到那個味道的時候,你是在這樣的狀態跟模式裡面,會幫助你更快速的進到角色狀態裡面。嗅覺記憶對我來說是有用的。比如說你可能大學時期常洗哪個牌子的沐浴乳或洗髮精,多年以後再聞到,會立刻想到大學時期的各種回憶。味道和音樂是幫助我演戲的小方法。」 能夠入戲通常也是來自於對角色的理解,但柯佳嬿坦言自己不是那種上班入戲、下班就出戲的人:「其實我不知道其他演員是怎麼做到入戲和出戲可以有一個明確的開關的?偶然聽到有人可以開關自如的時候都蠻佩服,但是我沒有辦法。所以拍《想見你》的那近半年以來,我是扛著黃雨萱和陳韻如,和自己,背著三個人的靈魂,在過日子的。」 圖片|《想見你》劇照 這樣當然辛苦,但柯佳嬿解釋自己不是故意要如此,她反而還會往好處想:「這份全新的生命體驗也是讓我驚喜,啊,原來表演是可以做到這種程度的啊。」 這也就是柯佳嬿成為女演員以後,覺得表演好玩的地方:「當演員帶我經歷過那麼多不曾體驗過的心理狀態,還有到達過那麼多我不曾到達的境界,而且還讓我知道,人生還有很多可以探索的地方。」 人生是一段旅程,演戲也是。在柯佳嬿陪著觀眾走過十年來的偶像劇女主角的日子以來,隱隱可以看見她想要從都會愛情劇畢業的心意。我們都是需要前進的,柯佳嬿透過她演的戲,告訴了觀眾,她也是。 November 30, 2019 at 08: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5OGmgE
2019年11月29日 星期五
若沒人願意開始在乎健康,過勞問題只會增加,不會停止 https://ift.tt/37T3Ym3 李品毅 Lee Ping-Yi 在這個事件中,我們將目光投注到了高以翔身上,但卻忽略了可能一樣正在承受過勞痛苦的其他人們,僅因為他們尚未失去生命。 2019 年 11 月 27 日,有台灣最帥的男藝人之稱的高以翔,在高強度運動節目錄影的途中,休克死亡。據稱,連續 17 小時的高強度運動、夜半天冷、長期積勞、空氣狀況惡劣,這些原因可能都間接或直接地促發猝死的產生。35 歲之齡、正值人生巔峰、外表帥氣的青年驟逝,不禁令人唏噓。(延伸閱讀:「要花多少時間,才能接受你不在了」寫在高以翔過世後:如何面對家人愛人的離開?) 情緒宣洩,除了宣洩,過勞現象無法解決 而,在網路上,充滿了替高以翔之死發聲的文章與新聞,大多數內容不是將責任歸咎給浙江衛視,就是檢討演藝圈過勞的現象。但,咎責後,憤慨情緒宣洩完畢,日子過了兩週,即又故態復萌,眾人逐漸淡忘此事,而高以翔也無法因此重回我們眼前。最真切個人健康問題的問題,實際上一點也不見解決。 在此,我認為更加重要的是,人人皆為自己的健康負起百分之百的責任,不是父母的、不是公司的、不是大環境的,更不是照顧自己的親近愛人的。將身體健康的責任攬至自己身上,才是免於過勞、免於消耗身體的徹底方針,尤其在這個快速發展、人們往往犧牲身體健康換取財富與發展的時代。在一般的社會中,我們的意願是難以被真實左右的,換句話說,表示我們每個選擇都是自願的,縱使有些選擇看起來是如此的像是遭受脅迫、無能為力的行為。 全然負起自身健康的責任,才是改善過勞的根本 以高以翔的例子,有人會說浙江衛視要負起全責,提供藝人的錄製契約彷彿就是一張死亡契約,契約內容是將藝人的健康的責任全推給藝人承擔,是噁心至極的。但,這個契約的生效是在藝人本人親自簽名後才具效力,也才有了節目的錄製,不論報酬如何,我們可以推論在意外發生前,關係人們皆是你情我願的。然而,有人會說,不論怎樣、縱使藝人自願,浙江衛視還是難辭其咎。浙江衛視需要檢討節目設計的合理性,也要檢討極限運動的醫療配套措施,但,這都是針對微觀的單一事件的檢討,我還是要強調,一個人要負起對自己身體的全然責任,並勇敢地對有害自己身體健康的人事物說不。 對於身體健康有如此保護概念的人越是多,如此悲劇的發生可能性越是降低,社會整體現象也會隨之改善。 高以翔的粉絲在拍攝現場舉辦追思會。圖片|達志影像 誰才是加害者?或許人人都是自己健康危機的始作俑者 再來,我要邀請讀者換個位,思考思考,讓我們更加理解個人負擔起自己身體健康的責任,是多麽重要的。 倘若我們想要將責任歸咎給浙江衛視,那要由浙江衛視的哪些人承擔呢?劇組人員嗎?劇組跟著藝人長時間的錄影,是否也跟著藝人一起過勞工作呢?要求電視台高層負責嗎?管理層相信也同時蒙受很多壓力,需要維持高收視率的壓力,而背後可能與劇組人員一樣,還有家庭的負擔,可能是房屋貸款、提供兒女出國深造、養老儲蓄等社會灌輸、人人皆有的既定責任,不論心理身理,電視台高層可能也承受了不亞於其他人的壓力,僅僅是型態不同罷了。 要這個產業鏈上的任何單一人物在意外發生前,有意識的覺知到這個節目有所問題,我想是強人所難的,事情安排時,人們可能都為了因應壓力而盡可盡之力,推動著工作。我們把情緒標的放到了浙江衛視上,讓我們對這個過勞積累的怒氣有了宣洩的出口。實際上我們也把我們平常身體承受過量的壓力,藉由此意外,順帶發洩了出去。 我們一樣容易為了眼前的目標、生存的焦慮、慾望的維持,而透支我們的健康,在看似光明的未來即將到來前,罔顧我們身體發出的警告。同時我們更可能將自己亮起紅燈的健康責任,推諉給外在的因素,合理化了自己忽視健康的自願行為,也同時自願將健康拱手交換自己當下認為更加重要的事物。(延伸閱讀:現代人的身體課|有沒有說真話?身體都知道) 在這個事件中,我們將目光投注到了高以翔身上,但卻忽略了可能一樣正在承受過勞痛苦的其他人們,僅因為他們尚未失去生命。 我們將責任追溯到最後,我們會發現,這個社會上的每個大大小小螺絲釘,都多少承受著過勞的痛苦,包括我們自身。人人皆承受著痛苦,該由誰來為眾人的痛苦負責呢?到頭來,責任無處可去,沒有任何外人可以替自己的健康負起責任,我們將責任歸咎給外在以合理化自願的行為,遲早將反向吞噬自己的身心健康,類似的事件只會持續發生而不會停止。 我們可以繼續因這個事件感到悲傷惋惜,但別忘了將自己的責任重拾起來。工作誤餐,是自願的;熬夜不眠,是自願的;加班無數,是自願的;疏忽飲食,是自願的。 我們對於自己的工作與生活有絕對的選擇權,而對責任視而不見,則是一種近似自欺的行為。我認為,負起避免自己陷入過勞危機中的責任,是對高以翔最好的緬懷,也是避免悲劇重演的根本。 November 30, 2019 at 01: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7T3Ym3
「你以為有人陪,但其實很寂寞」為什麼女性更會一個人過好日子? https://ift.tt/2L9117c 大塊文化 一個人生活,到底有什麼好處呢? 文|劉黎兒 或許很多人覺得女人比較喜歡成群結隊,事實上男人的集體性格更強。日本男人從小就有成群去小便的習慣,叫作「turesyon」,長大後也還是喜歡團體行動,否則就不大動,反而是女人超乎想像的獨立,日本各地都可看到她們一個人的行蹤。 有一項關於東京單身女性的調查顯示,百分之六十五的比率喜歡獨自行動,七成以上都曾體驗一個人出門去玩,也就是所謂的「一人休閒」,其中有百分之九十六曾自己去高檔餐廳吃飯,六成去旅行,七成以上逛美術館、看電影或參加運動比賽。而她們的共同原因都是可以不在乎任何人,自由自在,按照自己的節奏,極端放鬆。 像朋友繭子就說:「看電影想哭的時候,我想盡情哭,拚命用手帕擦也行,不想偷偷掉眼淚!」月子也是,她說:「逛美術館最顯個人差異,我想好好在自己喜歡的作品前慢慢觀賞、完全沉浸在作品世界裡,不想被干擾,但同行的人可能只想走馬看花,或看看不同的作品,去美術館 Café 喝咖啡的時點也不會一樣,真的還是一個人去最好!」 繭子則常常一個人去聽音樂會,為此還有人說她:「怎麼淪落到連個一起聽音樂的伴都沒有?」現在沒有人這樣問了,因為連已婚朋友都想自己去聆聽音樂會,否則萬一到了最想聽的曲目,偏偏同行者來搭訕,那就慘了,豈不白來了,還枉費先前守在電腦前搶票的工夫呢! 圖片|來源 另外,月子不論再忙、沒時間出外旅行,偶爾還是會為了遠離日常生活,單獨投宿東京都內的飯店,把它當作休閒基地,讓人幫自己按摩、塑身,或享受飯店裡的各種設備。意外的是,除了她這樣的東京人之外,有此同好的外地觀光客也不多,人少服務好,讓她像是做了一趟最輕鬆的旅行。在各式房間裡寫寫日記、到附近地區散步,甚至在熟悉的東京有了新發現。她居住在武藏野市的三鷹,偶爾投宿銀座或皇居附近的飯店,當銀座等地的一日居民,觀察東京都心二十四小時的面目,對她企畫各種都會商品也有不少幫助。 單獨到神社寺院參拜的女性也越來越多,男人反而比較少見,顯然女人對自己的人生比較有期許。另一方面,許多女人也是因為擔心同他人一起參拜,可能破壞自我回顧與展望未來的「內觀」機會,或耽擱自己來寺院好好「洗心」,獲得新生的時間。或許有人覺得上寺院參拜或到教堂禮拜,應該是闔家或眾人一起舉行的儀式,但內觀、洗心、懺悔、祈禱畢竟還是很個人的行為,也回到參詣寺社等最純樸的原點。 一個人也是一個家庭,且一個人不斷更新自己,不斷藉各種力量充電,更是理所當然的事。在一個人逐漸成為多數的現今社會,自己一個人行動最自然,而女人最了解這點了,因此生命力比男人強。據傳熟年喪偶後的男人壽命比沒喪偶的短十年,女人卻反而長,可見她們很會一個人過好日子呢! 本文摘自劉黎兒的《最高!極品1人樣》。由大塊文化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最高!極品1人樣》 November 30, 2019 at 01: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L9117c
「放下手機,搜尋新疆集中營」17 歲美國少女抖音帳號遭停權 https://ift.tt/2R6JHDB George Hong 17 歲的美國少女 Feroza Aziz 於抖音上傳了一支影片,看似睫毛教學,其實談的是新疆集中營的恐怖真相,她的帳號正被抖音停權。 在這週週間點開推特(twitter)討論串看到熱門話題中,帳號名為 feroza.x 的 17 歲美國少女發表了這則動態: 嗨大家,我近期發表有關中國對穆斯林(新疆)的集中營事件上傳至抖音(tik tok)的影片被廣泛流傳。 抖音將我的帳號停權以試圖停止注意。請在這裡繼續分享吧! #抖音 #穆斯林 抖音為何停權 Feroza Aziz 帳號? 看到這裡你可能跟我當下的反應一下「為什麼?」,後來看到她在抖音上發表而被刪除的內容就暸然於心。 因為抖音影片長度限制的關係,Feroza Aziz 在這部名為《讓妳有長睫毛的妙方!(Here is a trick to getting longer lashes!)》的名字下分了三部短片並同時於美國時間 2019 年 11 月 24 日上傳至抖音,影片一開始如下所示: 圖片來源:Feroza Aziz 影片截圖 看著她煞有其事地拿起睫毛夾說著:「首先我們用睫毛膏跟睫毛夾來適度地捲起睫毛⋯⋯」,但她並沒有真正的拿這些美容用品,也只是示意的用睫毛夾放在眼睛沒多久就說: 「現在,你應該要放下你的手機,搜尋有關中國如何用集中營(concentration camps)的方式來對待穆斯林人民,威脅他們人民、綁架他們、威脅他們、謀殺他們、⋯⋯」一口氣的說完這些流傳已經也被許多倖存者證實的事蹟。(同場加映:從新疆再教育營被釋放的婦女:我們像是一塊任人宰割的肉 ) 圖片來源:BBC 訪談截圖 影片上傳後的隔日早上,她就收到抖音告知帳號被停權一個月 我因為被貼在抖音(tik tok)的影片而被禁權一個月。這不會阻止我發聲。 創作自由是否真的存在? 相較於 Youtuber 拍攝影片、剪片、後製的瑣碎又專業的工程,抖音所提供的簡便快速又能製作影片的方式,以成為世界各地許多青少年朋友創作以及想獲得注意力的平台,相,不僅在中國、台灣,乃至日本等亞洲國家盛行,在抖音投送廣告與其他社群媒體影響者(social media influencer)也讓歐美國家的使用者日益漸增,在 BBC 於2019年3月所訪問追蹤人數破 500k 的使用者 Connor 為什麼推薦抖音時,Connor 一開始就說: 「為什麼我推薦抖音呢?因為完全創作自由(totally create free),你可以唱歌、跳舞⋯⋯」 於是 Feroza Aziz 的影片被停權,寫信也沒有得到正式回應,只有抖音發表聲明表示 Feroza Aziz 被停權的原因是上傳與賓拉登有關的影片而違背社群守則,然而這個說明 Feroza 直言不買帳更覺得可疑,因為她所創作的影片是反諷自己在美國成長的穆斯林,從小所受的歧視與惡語:「妳是恐怖份子嗎?」,那部影片內她將所有自己喜歡過的男生照片 before/after 照片上傳與自己的嘲諷照片,最後放上賓拉登的照片是為了反諷那些說她是恐怖分子的人,是一部反擊性很強的影片。 回到這次被停權的影片,抖音真的有像其他推薦的影響者,如 Connor 所說的那樣創作自由嗎,也就讓歐美媒體正視這個問題,因為在 Feroza 上傳這系列有關維吾爾族的影片後不到半天的時間,她就接獲帳號被停權的通知,「我想在中國的 app 上討論的話題被移除了」,這讓她徹底感到可疑與不悅。 這也不是 Feroza 第一次在抖音上遇到類似的事件了, 在這部她以對嘴的方式,影片間打上有關中國、穆斯林,與恐怖份子之間的關鍵字,旋即被抖音官方刪除影片,也沒有得到明確的答覆。 談論你覺得重要的議題,不要讓言論自由消失 在接受英國 BBC 專訪時,住在美國紐澤西的 Feroza Aziz 表示她從小就開始關注人權相關議題,回過頭來看她被停權的系列影片,除了維吾爾族外,她更提到近期在哥倫比亞、中國對待基督徒、委內瑞拉事件,以及美國境內對非法移民的爭議,最後更說著: 讓我們談論中國、談論哥倫比亞、談論美國,談論那些你覺得重要的議題,不要讓言論自由消失了。 這次的事件除了讓抖音聲稱的創作自由備受挑戰,即便抖音在事後恢復 Feroza Aziz 的帳號權限,也堅持他們支持創作自由並不進行言論審查: 圖片來源:BBC 訪談截圖 然而就像 Feroza Aziz 與其他創作者而言,他們已經對抖音失去信任並產生質疑,在澳洲的另一名創作者同時也是記者 Vicky Xiuzhong Xu 也拍了另一部類似的影片上傳至抖音與推特,裡頭除了維吾爾族事件外,更提出了這些中國科技公司怎麼透過全球滲透的方式來監視全球的報告,這波美睫而引起的言論自由與近期發生人權事件仍在延燒當中,就希望歐美地區能有更多青少年開始注意這些事件,至於 Feroza 的下一步呢? 我會繼續談論這些事件,還有相關議題:克什米爾、阿富汗、哥倫比亞、委內瑞拉,甚至是美國境內問題。 圖片來源:BBC 訪談截圖 在2019年11月開啟推特的她,讓社會議題可以透過不同的方式得以呈現,更重要的是提醒每個人的概念: 「為什麼人們只談論這些事而非那些事?」 在你留這個問題的時候,你在施加自己的個人價值在別人身上。 對那些需要幫助的議題讓世人意識到需要討論的必要,但不是利用這些需要幫助的人來獲取自己注意力。 現今社交媒體在不同年齡層各有愛用的平台,Feroza 透過抖音突破同年齡層的青少年,呼籲搜尋現在在世界各地發生中的各種事件,讓抖音堅稱的創作自由一下成了國王的新衣,即便已經發出聲明,但已讓許多人注意到言論審查的可能性,以及,不同方式來討論世界各國的議題,然也同樣提醒我們,應該讓更多人意識的議題的重要性,而非利用如 Feroza 所說,將自己的價值觀於無形間加在別人身上,並無助於思考解決議題的本質。 November 30, 2019 at 12:15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R6JHDB
不只是把房間掃乾淨!「整理」能力,其實等同「解決問題」的能力 https://ift.tt/35RkOQr 布蘭達&極簡維尼 「整理」這個名詞很容易讓人誤解,很多人認為整理就是收拾家裡、打掃房間。其實,「整理」並非你所想的簡單!其實,擁有「整理」的能力就是擁有「解決問題」的能力。 「整理」這個名詞很容易讓人誤解,很多人認為整理就是收拾家裡、打掃房間。其實,「整理」並非你所想的簡單! 其實,擁有「整理」的能力就是擁有「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個人要能解決問題,他必須具備 3 種整理力: 1. 辨識問題的能力 要先辨識出「問題」所在,我們才會知道我們要解決什麼「痛點」。 2. 找出辦法的能力 針對問題所在思考對策、方法及執行計劃,我們才會知道怎麼去「行動」。 3. 執行力 如果「只會說而不會做」,則對解決問題沒有任何幫助,具備執行力才能實現腦中的想法。 因此,整理是不簡單的! 圖片|作者提供 那為什麼會說整理能力就是解決問題的能力呢? 每個人都想居住在如同飯店或咖啡廳的理想空間裡,似乎有些人辦得到,有些人卻無法辦到,只能讓自己居住在擁擠、混亂的居家環境中。 如果觀察到、意識到自己的生活是混亂的、有問題的,為了自己的理想生活空間,我們就可以去分析其中的原因,原因可能是自己習慣亂丟物品、家人不想配合、過度的消費行為、無法放下過去回憶、高估自己管理物品的能力等等。(推薦閱讀:「別讓你的生活,過得毫無意識」堆積收納箱不叫整理,而是惡性囤積) 如果你可以分析出其中的原因,就代表你具備了第 1 項的「辨識問題」的能力! 有些人可能左思右想都思考不出問題的癥結點,因此可能就需要其他親朋好友或整理師的協助。 發現原因之後,思考對應的解決辦法其實也是一大考驗,如果是個人習慣不佳,培養新的習慣也需要構思合適自己的模式;如果是家人不想配合,在「溝通技巧」方面可能需要花費相當大的心思;如果是無法放下過去的回憶,可能需要將過去、現在及未來的規劃通盤釐清,才能逐漸放下不適用自己的負面想法。 如果你可以思考並整合出精準的解決方法,就代表你具備了第 2 項的「找出辦法」的能力! 最後,即使你已經精準地找出解決辦法,接下來的行動和執行才是關鍵!想要培養新的習慣,例如隨手將物品放回、每天花 5 分鐘將物品歸位、購物前思考關鍵問題等等,這些都需要持續的毅力和來回嘗試! 想要與家人好好地溝通、共同維護居家環境,其中可能會出現一些情緒起伏或家人需要多方調適的地方,這些也都需要時間與耐心!想要將不合適的過去和回憶放下,需要長時間的與自己對話和沉澱,需要練習將意識拉回至當下,這些也需要長期的修鍊。 如果你願意持續行動,直到問題被解決,那你就具備了第 3 項的「執行力」! 生活就是一連串解決問題的過程 所謂的「生活」,其實就是一連串的解決問題的過程,而且總會不斷出現各式各樣的「課題」。 堆積如山的課題和問題會讓你的頭腦打結、內心焦慮、環境變亂,這些其實都是遇到了解決問題的難關,而透過整理的過程,其實就是盤點現況、發現問題、 評估事情的輕重緩急、找出辦法並執行它。(推薦閱讀:不只是打掃房間:為什麼「居家整理」會和「認識自己」有關?) 透過整理物品的「小整理」,你也會開始懂得如何處理生活的「大整理」,當你愈來愈會整理,你的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就愈來愈強了! 每次當我遇到問題時,我並不會一直陷在問題本身,反而是先停下來,然後開始進行整理,我會整理自己的物品、整理自己目前的行為、整理出為何要進行這些行為的源頭想法,回到原本的自己,再重新面對問題,處理了本質就處理完枝微末節了! 有些人會覺得自己目前的問題都快處理不完了,哪有時間去整理物品、整理家裡,但正是「整理根本」讓我們一口氣解決了許許多多的問題! 而「斜槓生活」、「創業生活」需要解決的問題更多、更廣,如果沒有3大「解決問題」的能力,要如何面對以及享受解決問題的過程呢?要如何能夠享有工作自由、時間自由的理想生活呢? 如果你很想要工作自由、離職創業,但不確定自己準備好了沒,先看看你的居家空間是否已經在你的掌控之下吧! 如果還沒整理好,請先鍛鍊自己在生活面向的解決問題能力吧! 而整理物品就是鍛鍊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法,也是最直覺、快速的方法。 整理,其實沒那麼簡單,你準備好長期抗戰了嗎? 【極簡工作家】6個月陪伴課程:經營自己喜歡的工作、分享你的理想生活方式,進而成為自己! 認識布蘭達&極簡維尼:極簡旅人網站 November 30, 2019 at 11:00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5RkOQr
做錯了反而會有反效果!圖解深蹲要注意的小步驟 https://ift.tt/35GZixQ 大塊文化 做深蹲,除了要注意膝蓋的位置、背部的伸展、雙腳的寬度之外,腳底和地面的接觸也很重要! 雙手過頭的深蹲 蹲姿是非常自然的姿勢,也非常簡單⋯⋯在你只有四歲的時候。如果你有孩子,或者朋友有小孩,你可以觀察那些孩子很常蹲坐。對小孩來說,蹲姿不是運動,而是休息。 然而,你小時候很可能聽大人告誡,不管幹什麼都要坐在椅子上:坐在餐桌前吃飯或寫功課;坐在沙發看電視。等到你開始上學,就開始了一天五小時坐著的生活。到了成年時,坐在椅子上已經成了基本的休息姿勢。我們就此進入史上最大規模的流行病。(延伸閱讀:給辦公桌久坐族!九個動作治癒你的腰痠背痛) 2012 年的一項研究發現,肌肉骨骼健康狀態,是世上導致身障的第二大原因,影響全球超過 17 億人。世界級的醫療衛生專家伍爾夫教授(Professor Woolf),形容肌肉骨骼疾病的患者,就像沒有輪子的法拉利:「少了活動度和靈敏度,那麼身體其他部位健不健康也不重要了。」 我們天生就有完美的髖部和脊椎,現在正是讓身體恢復活力的時候。現在,還沒提供合適解決方案前,我不打算拋出問題。預備開始⋯⋯。 好處 ★改善髖部的活動度 ★提高腳踝活動度 ★改善身體功能 ★提升覺察力 但是最大的好處是:蹲姿讓你了解到身體其他部位的最大關節運動範圍。當你進入深蹲,很容易發現身體哪些受到限制。 圖片|來源 怎麼動 從本書選 5 個練習,作為你的日常 10 分鐘訓練。找出本章裡需要改進的動作,重複練習直到你可以進到下個階段。每個練習包括 1 分鐘的慢動作跟 1 分鐘的停留。 練習 1:雙腳位置 首先要確保我們的深蹲旅程安全無害。蹲下時,身體與地板接觸的唯一部位就是雙腳。如果多點時間注意腳的正確位置,以此建立蹲姿,那麼完全蹲下的旅程會是簡單又安全的過程。 雙腳應朝向前方,不是向內也不是向外,而且雙腳足弓應該上提。 聽過扁平足嗎?也許有人說過你有扁平足?這或許是過去幾十年穿的鞋,讓你的腳失去自然的足弓而變得扁平。嗯,腳的狀態可以訓練,知道這點應該會讓你很開心。 有人告訴過我:「走路的時候,我的腳會外八。」我的回答是:「走路時注意避免雙腳外轉。」聽來簡單,但是當你覺察到自己站立、走路、蹲下,還有最重要的是移動的方式,你可以開始改正壞習慣,避免自己受傷。我的意思是,真的,你的腳由誰控制?當然是你。所以,當你在街上走動,得要對你的移動方式負責。 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是站起來,低頭看看你的腳。接下來,正面朝前。進行蹲姿時,雙腳從來都不需要外八。 1分鐘慢動作:站姿,雙腳朝前,將足弓塌下,再來上提足弓,盡可能加大動作範圍,看起來如同左圖。 1分鐘停留:停在站姿,雙腳朝前,足弓上提,維持大腳趾貼地,停留。 訣竅:足弓下塌時你會注意到,因為膝蓋會內轉;足弓上提時,膝蓋轉向外。 練習 2:活動腳踝 現在要重複練習 1 的行動,只是改成蹲姿進行。 重點:腳跟的位置愈高,這個動作愈容易。利用瑜伽磚支撐腳跟,幫助你輕鬆移動,也不會痛。 1 分鐘慢動作:採取蹲姿的同時,慢慢從足弓下塌跟足弓上提之間交替移動,手肘在大腿上、雙手互握。專注在下列幾點:雙腳朝前、體重留在腳跟。 記住:膝蓋間距寬,足弓會上提;膝蓋互相靠近,足弓容易下塌。腳趾要一直貼地。 1 分鐘停留:膝蓋分開寬一些,足弓上提,同最上圖。如果你做得對,應該會感到髖部外側臀部周圍的肌肉收緊。 深度探索 如果你想知道雙腳為何要朝前(這也是瑜伽課常見的教法),不能外八,原因有二: 1.雙腳朝外增加足弓下塌的風險,長期來說會傷害腳踝跟膝蓋。動的最高目標是,對身體長遠來說有益處。 2.雙腳保持朝前,確保髖部彈性最大化,而不是把身體掛在關節上。 本文摘自羅傑.范普頓的《打造彈性靈活的身體》。由大塊文化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打造彈性靈活的身體》 November 30, 2019 at 10:00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5GZixQ
「我愛你,但就快愛成家人」夫妻深夜時光:為了避免性愛成例行公事,才需要「性愛行程表」 https://ift.tt/35ILhjh 女人迷編輯 Shanni 為彼此制定一份「性愛行程表」?規定好什麼時間該做愛,對親密關係會有幫助嗎?你的煩惱,我們來一一解答。 回想自己 20 多歲、剛談戀愛的時候,你對於感情經營總是有很多興致。你有慾望,有時間做愛,而且通常你的伴侶也是如此。想要擁抱親密關係,在那時你幾乎不需要去努力,甚至覺得自然就會發生。 然而,交往久了,或結婚以後,你發現你的人生總是有很多事情等著你去處理。家務、工作,孩子。對於性生活,不知道為什麼,慢慢變成一種奢侈。又或者你今天好不容易天時地利,心血來潮,你的伴侶與你「對頻」的機率也可能變得很少。而這些都是很真實的狀況。(猜你想看:「沒有射精,是因為愛變少了嗎」夫妻深夜時光:聊聊男生的「Dry Orgasm」乾式高潮吧) 但也別太快沮喪。想增加親密關係,包含多位心理學家及性治療師都曾推薦伴侶間可以擬定一份「性愛行程表」(sex schedule)。只是,連性愛都要有計畫?要做這件事,可能會讓你們有點恐懼;好像在說,我們之間的關係已經很慘、我們之間的性愛已經宣告死亡,於是要透過制式的方式去規定彼此。然而,你可以思考的是,今天不是你們不想要親密關係,而是發現要長期長期做到「自然而然發生的性愛」真的很難。 今天就讓我們來聊聊,為什麼性愛行程表能讓你們對關係更有滿足感。 圖片|《愛情藥不藥》劇照 「知道終於有一個晚上只屬於彼此」計畫形式反而讓你們更激情 美國性治療師 Vanessa Marin 表示,擬定性愛行程表,是一種向你自己以及另一半表示珍惜彼此性生活的方式,「就像我們會精心安排生活中各種重要的事情,那為什麼性愛會被你排除在外?」她也提醒到,擁有這個行程表,不代表你再也不會有自發性;反之,許多刻意安排性生活的人,最終會體驗到更好的性,並讓你們對彼此更加積極。以下也提供大家幾個建議的方法: 把他當作約會,今天要在某個時間和你見面 想像那就像你們安排去吃一頓大餐、去美術館或電影院,你們將它加入了各自的行程表,並且知道雙方到時都將空出時間來,只為彼此。嘿,那不是很浪漫嗎? 在約會以前,你甚至可能為此做一些準備;對方喜歡的情趣內衣、你們將會在床上開始的,彼此最喜歡的那個橋段......。你可以發個可愛的短訊對他調情,可以花一整天幻想它趕快到來。這些期待感,都讓性愛時光來臨以前,就已經讓你們充滿幸福感。 此外,你們也可以計畫不同的約會主題。譬如週三是互相手淫、週六日可以挑戰性玩具。這樣的安排將讓你們對這件事產生積極的新鮮感,而不會有意識你們是去要「解決」什麼「問題」。 就像知道彼此的生活喜好,只是加入了性愛時光 在討論性愛行程表時,你們會開始思考彼此的時間,有什麼其他事項要被排開,以及什麼彼此在時候會特別想擁有親密時光。你們會因此而有一些調整與妥協。但就像你們交往以來,你為他改變了吃早餐的習慣、他為你開始看獨立電影;你們在日常生活慢慢容受彼此的生活喜好。 而現在,你們就是要將性愛也加入這樣的討論裡——如果我們必須約定在某些時間做愛,那麼你,以及他,會特別喜歡哪種頻率以及哪個時段?經過這樣的討論,屬於你們的性愛行程表,將是最個人化的那份。就像量身打造,你知道它是為你的生活、為彼此的關係而生。 在這裡,也建議你們可以輪流發起「約會」。每一次帶頭的那個人,嘗試詢問伴侶喜歡的模式、想要的時間。輪到你的時候,試著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完成它。在這些輪替中,你們會各自感覺到自己的渴望被在乎與實現。 圖片|《愛情藥不藥》劇照 如果時間到了,但突然毫無性致? 當然,它不會每次都如想像中完美。最能想像的問題是,人的慾望不是開關,說啟動就啟動——如果約定好的時間到了,我就是性致全無,該怎麼辦?或者你想問,性愛行程表會不會反而讓人更有壓力,繼而表現得更糟? Vanessa Marin 對此建議,你們可以給彼此一個「最低限度的要求」。譬如時間到了,你們沒有心情,或者就是被其他突發事件壓縮,那你們可以約定譬如至少要裸身擁抱彼此睡覺、為對方做點他喜歡的小服務(如口交)。有這樣的安排是重要的,因為那會讓你們感覺並沒有對彼此失信。(或者試試厲害的舌吻技巧:「比起辦正事,更想要好好地接吻」夫妻深夜時光:讓你們持續心動的四個舌吻技巧) 這裡也強調一個觀念,性愛行程表的重點其實不在於「約定在哪個時間點做愛」。比起性行為,它最主要是要幫助你們維持親密連結。 制定彼此的性愛行程表,其實可以比我們想像中還要更自然以及健康。當你在乎一個人,你們都不願離彼此越來越遠,於是將親密時光如同其他所有重要的事項一樣記在你的人生行程表裡——如果有什麼想要的,那我們就一起去努力。遇見彼此然後決定一起生活的意義,不就在這裡嗎? November 29, 2019 at 10: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5ILhjh
為你讀詩|我思念的人,如今都已離去 https://ift.tt/35RqSc1 漫遊者文化 為你讀詩,獻給緬懷過去,念舊的你。 編譯/賞析|張綺容 〈The Old Familiar Faces〉 (1798) ◎查爾斯.蘭姆 我有過玩伴,我有過朋儕, 童年的日子,歡樂的校園, 散了吧,都散了,過往的熟面孔。 我開懷大笑,我縱酒狂歡, 夜飲、夜聊,與知心密友, 散了吧,都散了,過往的熟面孔。 我曾經愛過,天仙美人兒; 拒我於門外,不與我相見— 散了吧,都散了,過往的熟面孔。 我有過朋友,最好的朋友; 忘恩、負義,我驀然離去; 離開他,去懷想,過往的熟面孔。 幽靈般,緩步過幼時流連往返處。 故土如荒漠我必須橫過, 去追尋,去尋找,過往的熟面孔。 我的知心,你與我比手足更親, 奈何你我卻未生在同個家庭? 否則便能暢談,過往的熟面孔— 他們已不在人世,他們拋下了我, 他們被人奪了去;他們離開了我; 散了吧,都散了,過往的熟面孔。 圖片|來源 I have had playmates, I have had companions, In my days of childhood, in my joyful school-days, All, all are gone, the old familiar faces. I have been laughing, I have been carousing, Drinking late, sitting late, with my bosom cronies, All, all are gone, the old familiar faces. I loved a love once, fairest among women; Closed are her doors on me, I must not see her — All, all are gone, the old familiar faces. I have a friend, a kinder friend has no man; Like an ingrate, I left my friend abruptly; Left him, to muse on the old familiar faces. Ghost-like, I paced round the haunts of my childhood. Earth seemed a desert I was bound to traverse, Seeking to find the old familiar faces. Friend of my bosom, thou more than a brother, Why wert not thou born in my father's dwelling? So might we talk of the old familiar faces — How some they have died, and some they have left me, And some are taken from me; all are departed; All, all are gone, the old familiar faces. 作 品 賞 析 思念底下的思念 〈過往的熟面孔〉共七節,每節三句,一、二、三、七節收在同一句—「散了吧,都散了,過往的熟面孔」,明面上,前三節分別哀逝歡樂的童年、浪蕩的青春、痴迷的愛戀,暗地裡卻似以遙遠的笑聲、近前的酒杯、苦澀的戀情去掩飾那若隱若現的「熟面孔」,究竟這張「熟面孔」影射何人?竟然讓詩人拋棄摯友(第四節)、流連過往(第五節)? 答案在第六節呼之欲出—直指詩人的家庭。然而故人已逝,終不可得。最末一節以字寄情,悼念所有離開之人,將對這「熟面孔」的思念隱藏在所有的思念底下。 蘭姆(Charles Lamb,1775-1834)發表這首詩時雖然才 23 歲,但已飽經憂患。 蘭姆的父親原本是國會議員兼律師叟特(Samuel Salt)的書記,1792 年叟特亡故,蘭姆的父親遭解職,家中頓失經濟來源,17 歲的蘭姆因此放棄學業任職東印度公司維持家計。然而,由於父親中風,母親孱弱,加上求愛遭拒,蘭姆精神崩潰,於 1795 年底在療養院休養了六個星期。 1796 年,蘭姆的親姐姐瑪麗(Mary Lamb)不堪事親重負,於當年 9 月精神病發,釀成手刃母親的家庭悲劇,蘭姆從此一肩挑起家事,白天在東印度公司倫敦辦公室經手商貿紀錄,並利用公餘寫詩作文賺取外快,包括這首〈過往的熟面孔〉。 圖片|來源 念舊的倫敦人 從〈過往的熟面孔〉第二節,不難看出蘭姆交遊廣闊,常與三五好友縱情夜飲,往來者多為英國浪漫主義時期作家,例如華茲華斯、柯立芝,前者是寄情山水頌讚田園之美的桂冠詩人,柯立芝則藉藥力寫出〈忽必烈汗〉(Kubla Khan)等名詩傳世。 柯立芝與蘭姆的友誼始於學生時代,兩人交情甚篤,蘭姆因為受到柯立芝的啟發而開始作詩,早年的詩作大多收錄在柯立芝的《詩集》(Poems)第二版中,因而有論者認為柯立芝便是此詩中「比手足更親的」知己。蘭姆透過柯立芝結識了許多文壇大家,常在家中舉辦聚會邀集文友吟詩小酌。 相較於家宴中座上嘉賓,蘭姆在世時籍籍無名,不愛山、不嗑藥,就只是個朝九晚五的平凡上班族,愛倫敦、愛念舊,每每以素日所見入題,藉由文字在光陰裡頻頻回首,一次次走過兒時流連往返之處、橫越過人去樓空的荒涼故土,利用記憶推砌出安身立命的所在。在那裡,兒時的笑聲依舊,青春的宴飲依舊,愛人的容顏依舊,母親的面孔依舊。 文學一瞬 蘭姆受僱於東印度公司長達 33 年,期間還要照顧姐姐,因而從未專職寫作,僅以煮字增加財源,但卻著作等身、創作體裁廣泛,涵蓋詩歌、散文、評論、戲劇、兒童文學,在世時以散文和評論聞名,名作《以籟雅隨筆》(Essays of Elia,1823)便借用義大利同事「以籟雅」的名字,以溫柔的筆觸刻畫品評倫敦都會生活。 而今蘭姆最廣為人知的作品當屬《莎士比亞戲劇故事集》(Tales From Shakespeare,1807),出版者威廉.戈德溫(William Godwin)亦是蘭姆家宴的座上嘉賓,戈德溫 1805 年力邀蘭姆姐弟將莎劇改編成兒童文學,由瑪麗負責喜劇、由蘭姆操刀悲劇,二人刪繁就簡,將 20 部莎劇改寫成散文,其中 14 部出自瑪麗手筆,然因性別所囿,初版時並未掛名。 《莎士比亞戲劇故事集》問世後雖然並未獲文壇好評,但卻長銷不輟,甚至風行海外,第一部中文節譯本《澥外奇談》(譯者未署名)於 1903 年問世,全譯本《英國詩人吟邊燕語》(林紓與魏易合譯)則於 1904 年付梓,30 年間再版 11 次。當年那位孜孜矻矻的倫敦上班族,應該很難想像自己的文名竟遠渡重洋、名垂後世吧。 本文摘自張綺容編譯/賞析的《死亡賦格:西洋經典悼亡詩選》。由漫遊者文化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死亡賦格:西洋經典悼亡詩選》 November 29, 2019 at 10: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5RqSc1
【先約會好嗎】牡羊座的愛情:如果我感覺孤獨,不會讓你看見 https://ift.tt/2R1GANm 女人迷編輯 JT 當代約會單元。牡羊座式的愛情,見你以前,我會先做個好夢,夢裡有數不盡的美好,而我會想盡辦法,帶到你面前。 (上集:【先約會好嗎】處女座的愛情:低頭不為委屈求全,只為吻你) 你知道的,牡羊座的宇宙很大也很小,天馬行空只會與喜歡的人有關。 牡羊座如果討厭你,連傳訊息曖昧的機會都沒有,拜託,不要再瘋狂問我三餐吃什麼,也別想知道我週末做了什麼。假如對你有些好感,當牡羊座收到你的訊息時,是看著眼睛發酸,也捨不得放下手機。 如果你主動一點,問一句要不要見個面,我絕對會錯字都來不及改,馬上好豪豪豪好。 你可以邀約我,看一場我永遠搞不懂的 DC 和漫威電影;你也可以找我,去排個網紅餐廳,只要你說很值得。 牡羊座是孩子氣的,有些固執的。會把你的好,一遍遍拿出來複習,於是想著想著,紅了眼眶,總覺得自己怎麼就撞見這麼好的人,然後開始想,會不會有一天,你就告訴自己別再見面。難怪大家都說牡羊座談起戀愛,患得患失。 你知道的,如果我感覺孤獨,不會讓你看見,我會小心翼翼地藏起來,你要自己發現,我才不會獨自委屈; 當我說沒事的時候,其實我超有事,你該抱抱我,說是我多想了。 牡羊座說,你要記得,我們見面的時候, 我是想著你會不會心情也亂糟糟,如果可以,我會絞盡腦汁,講一些不是很好笑的笑話;我們不見面的時候,我是想著你會如何想念自己。 然後要見你之前,我會先做個夢,夢裡有數不盡的美好,而我會想盡辦法帶到,帶到你面前,就想看你笑。 「不是因為天氣晴朗才愛你 不是因為看見星星才想你 不是因為剛好沒有別的事 才一直一直一直 在腦海裡複習 擁抱你 什麼角度最合適 其實我 常會想像我們老了的樣子 左邊牽著手 右手拉小狗 可能還有很多小孩子 其實我 不是因為好天氣才這麼說 牽著你走過 大雨盛開水花的路口 也是我一樣喜歡的夢」 November 29, 2019 at 09: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R1GANm
當老公希望我跟他媽媽逛街:身為媳婦,那些「不尋常」的日常 https://ift.tt/34wSxi3 三采文化 韓國人氣插畫,畫出亞洲媳婦的日常。有些事,乍聽之下好像很平常,但其實都有些讓人疑惑的地方呢。 文|修申智(수신지) 聽說跟青春期、更年期一樣,成為人家媳婦也會經歷一段叫做「小媳婦期」的時期; 那種一心想得到夫家家人的認同,想得到稱讚的時期。 據說通常是一、兩年就會結束,但也有的超過十年,甚至是沒有結束的一天。 獻給每一個身處家庭中的女性,婆婆、媳婦、妻子、小姑與女兒,所有關於「妳」的故事—— 丈夫期待未來另一半可以跟自己的母親如女兒般相處,一起逛街、洗三溫暖,但這些事,他自己也從來沒有陪媽媽去過...... 本文摘自修申智(수신지)的《身為媳婦,我想說____》。由三采文化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身為媳婦,我想說____》 November 29, 2019 at 08: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4wSxi3
婚姻中的性別綁架:無論事業多麼成功,只要犧牲孩子就是失格母親? https://ift.tt/35I8Cl8 時報文化 凱特王談婚姻裡的角色分配,你怎麼想? 文|凱特王 身邊越來越多的職業婦女因為小孩的關係決定暫別職場,這樣的選擇似乎合理地走入一個男主外女主內的普世價值。至少, 無論婆家或娘家都是贊成的,也不會覺得女方是否犧牲多一些。 這讓我想到之前認識的一對夫妻,他們有兩個孩子,家中經濟主要靠位於高階的妻子,在家帶孩子並操持家務的丈夫從事藝術方面的工作,但因為是外接案子,案源不穩定,自己也沒有勤於開發,所以基本無業。而且透過外表,很容易就能看出他們在家庭中扮演的角色。 女方眼神犀利明亮,談笑間自信沉穩,詼諧幽默,一身俐落的及膝針織連身裙,搭配五公分高小貓跟淺口鞋,H 牌絲巾隨意披掛在頸項間。男方是素淨的淺藍細格紋襯衫,捲起袖口,休閒卡其褲上一條棕色皮帶,頂著紳士草帽,搭配舒服柔軟的藏青色樂福便鞋,沉默寡言,但笑容中有親和力。孩子坐著跟大夥吃飯時,基本上是父親在照看倆兄弟。 經濟獨立自主的女人談戀愛時不介意男友的收入短少於自己, 但真正考慮到婚姻,還是很難不把男方的經濟能力考慮進去。許多認識這對夫妻的人都對他們的組合感到好奇與佩服,覺得他們顛覆了傳統價值,真正做到活出自我,不在乎外界眼光。曾經,我也是好奇與佩服的其中一員,欣賞他們在家庭中扮演的中性角色,那麼的脫俗、絕對。 去年,間接得知這對夫妻離婚了。原因大概是男方長期沒有工作的狀態逐漸讓女方生厭。於是,我原本覺得美好的小宇宙, 瞬間就瓦解了。 大勢女與文藝青年的婚姻,看似敗給了金錢,其實更多是敗給了自己的矛盾。在外拚搏的女人累了,回到家後,即使有溫柔的男人給自己端茶遞水噓寒問暖,也不免偶爾失落。如果這個男人可以有點戰鬥力,是不是自己就能夠少用點力?當文藝氣息漸漸變成沒有出息,當初說好的角色扮演,恐怕就有人玩不下去。只是不知道大勢女想過沒有?在外風行雷厲的那種男性,有幾個能蹲下來幫妳整理垃圾桶?而要她完全回歸家庭,是不是能做得比自己的丈夫更好? 圖片|來源 成功男性接受訪問,一定會說打拚的過程中犧牲了很多與孩子相處的時間,用來對照自己的無奈。我聽過一個例子是,成功男有天心血來潮去國小接孩子下課,結果撲了空,因為他忙到不知道自己的兒子早就上國中了。如此不用心的父親把犧牲家人相處的時間,變成成功人士炫耀自己受委屈的資本,竟還受到圍觀群眾的心疼與感動。這種熱鬧,我一直覺得八卦得很變態。 因為同樣的情況如果換成女性,她瞬間就成為失格的母親,誰管妳事業體多麼成功,犧牲孩子就是不對。所以,政壇上絕大 多數的女菁英,多半未婚。有趣的是,不管妳未婚,或是結了婚後重視工作多於家庭孩子,那些責備妳不該如此的人,不是早就離開職場去當家庭主婦,要不就是工作幹得沒妳出色。 撻伐女性的加害者,有時多半是同性。實在是令人非常心寒的現況。 老實說,與其講女權,大家談更多的其實是「人權」。男女本來就各自背負著社會中關於倫理道德不同標準的包袱。但如果把男女都當做一個獨立的個人去看待,就能夠少一點被這些普世價值打臉的狀況,亦能少掉很多矛盾或雙重標準。在這個漸漸沒有人硬性規定男人該如何或女人不能如何的時代,不管你選擇維持傳統還是標新立異,都一樣能得到理解與支持。不是因為你的性別,是因為你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能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除了生孩子這件事因為生理構造無法真正對調之外,婚姻中的角色其實都能因應彼此雙方更擅長做什麼來選擇更合適的扮演。 如果先生就是比太太會帶小孩、更想帶小孩,為什麼不能由他來負責?如果女人就是賺的比男人多,選擇結婚多扛點家計就會被說太辛苦?如果在工作上你不願意受到性別歧視,那麼在婚姻中也別輕易被性別綁架。 女權自助餐之所以為人詬病,也是因為大多數在職場上不願被歧視的女性,談到戀愛、婚姻就開始計較起男性的收入,甚至覺得男人本就該承擔多一點的責任。只享受好處,不願意承擔代價,女權失去原本爭取公平的意義,淪為女性遮羞的符號。 朋友中有對夫妻,在他們家,媽媽是負責開車的人。我私下好奇問了媽媽為何是她掌握方向盤,她說:「因為我先生的方向感不好,靠導航也走錯路那種。後來我們商量只要一起出門都由我來開車。說真的,我車開得比他好,路走過一次就記得。」 「我是第一個問這個問題的人嗎?」 「才不是呢,我公婆、我自己的爸媽、好多朋友都問過,他們非常不能理解一個男人開不好車。但其實他不是真的不好,只是我更擅長而已。如果交換過來能讓我們彼此都輕鬆,不是很好嗎?車是我們在開又不是別人。」 同理,日子是我們在過,又不是別人。那些對我們的決定說三道四的人並不會負責我們的人生。如果這樣,還理會幹嘛? 本文摘自凱特王的《生為自己,我很開心》。由時報文化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生為自己,我很開心》 November 29, 2019 at 08: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5I8Cl8
專訪小球莊鵑瑛:你不要緊張,因為你想要的力量,一直在你手上 https://ift.tt/2XZ59Mz womany 女人迷精選 人生難免會有迷惘,徘徊的時刻。小球用親身的經歷,證明了不筆直的路也能走出亮眼的成績。 文|施孝慈 說到小球(莊鵑瑛),耳邊彷彿傳來那熟悉、具穿透力的嗓音。擔任棉花糖樂團主唱時,小球大聲唱出年輕世代的青春與迷惘,以溫暖正向的音樂刻下了時代的印記。然而棉花糖休團後,小球一度陷入混亂期,在自我掙扎中尋找人生定位。(推薦閱讀:給28歲自己的一封信:找到自己的人生定位) 小球跳脫歌手的舒適圈,以舞台劇演員身份重新站上舞台,甚至成為魏德聖電影中的女主角。她證明了,只要你願意擁抱生命中的各種驚喜與挑戰,就能夠創造人生的更多可能。 撕下棉花糖主唱標籤,一切從零開始 小球坦言棉花糖休團後,面臨很大的迷惘,即便以歌手身份重新站上舞台,但不知道歌迷喜歡的是現在的自己,還是過去的棉花糖?小球不停地問自己「我是誰?」,為了找到解答,甚至到處對朋友做「市場調查」,試圖從別人的故事中,找到人生的另一種可能。中間也曾做過日本代購,但轉換跑道不如想像中容易,過程屢屢挫敗,讓小球陷入另一種低潮。 「那時候不覺得自己是歌手,好像應該去找尋真正屬於自己的身份。」 那時信箱來了一封舞台劇邀請,對小球來說像個「救贖」,畢竟演員曾是她小時候幻想過的職業,但從未接觸戲劇的她,內心仍隱含許多不安,歷經一番內心糾結,最終選擇接下挑戰。 圖片|YOTTA團隊 「我覺得自己就像新生兒一樣,從 0 開始學走路。」 面對周遭都是資深的前輩,小球努力把自己的感官全都打開,即便是別人的戲碼,都會用心觀察揣摩,全然投注於當下,不斷地學習、吸收。 跨出舒適圈需要勇氣,與過程中的不安、焦慮、恐懼共處也需要毅力。「從排練場騎車回家的路上,眼淚不知道為什麼一直流⋯⋯」成長過程難免伴隨汗水與淚水,但小球並沒有因此被擊倒,反而回家後繼續跟室友練習劇本,用心揣摩每一個細微的情緒,透過死命的練習和學習,證明自己也能展現不一樣的面貌。(推薦閱讀:如何創造改變?嘗試站在「舒適圈」的邊緣,感受「不舒服」) 想要的力量,一直都在自己手上 舞台劇圓滿落幕後,小球沉寂了好一段時間,對於 30 歲的人生關卡也感到慌張。小球決定主動出擊,釋出想嘗試影像工作的訊息,也終於等到了試鏡的機會,後來才知道是魏德聖執導的電影《52 赫茲我愛你》,且擔當該劇的女主角! 圖片|52 赫茲我愛你劇照 雖然有舞台劇的經驗,但演出電影又是一番全新的挑戰。舞台劇時期,小球主要靠導演和編劇手把手的教學,出演電影則需要與其他演員一起上表演課,其中肌力、舞蹈的訓練課程,更是讓她吃足了苦頭。「我覺得我好糟糕,好像不管怎麼做,我都是全班最笨的那一個。」課後繳交的心得表,充滿了小球的自我否定。 直到有一堂課,老師要他們跟對手指尖碰指尖,全然配合對方的動作,讓肢體做出自然反應。「小球,妳知道妳剛剛跳出了很厲害的舞蹈嗎?」第一次,小球發現自己原來也可以做得到! 「當我放掉世俗框架,不去想要達到某個評分標準時,反而是最得心應手的。」 小球克服內在批判的聲音,以演員之姿再度被大家看見。這段跨界經歷也化作她生命中的養分,重新回歸歌手身份的小球,詮釋歌曲也變得更加細膩、有層次! 人生不是單選題,自學創造無限可能 過去,小球被貼上歌手、文青等標籤,離開原先的舒適圈後,反而更能擁抱生命的無限可能。她認為生命太短暫,所以盡可能每一天都過得精彩,不讓自己後悔。 「你永遠不知道接下來會做什麼,如果可以試著給自己一個挑戰和機會,那條路就會默默被展開。」 圖片|YOTTA團隊 被問及要如何成為跨領域人才,小球直覺回答:「你要確定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對她來說,「認識自己」是一輩子的人生課題,也是做任何事情的基礎。社會上可能會有很多聲音告訴你:什麼是好的?怎麼做才能成功?但最終還是必須回歸到自己。(推薦閱讀:雪兒專欄|34 那年我開始斜槓人生,誰說斜槓是年輕專利) 「所有的量表,都不如你自己親身體驗來得好。」 唯有透過多方嘗試,才能找到屬於自己的方式,學習也是一樣。 小球坦言自己適合「自學」,因為可以照著自己的步伐達成想要的目標,時間上更有彈性,而且沒有人知道你學什麼(笑);加上小球自認需要仰賴氛圍學習,透過線上學習平台,就可以在最自在的狀態下開始學。 小球興趣廣泛,舉凡心靈、手作、烹飪、吉他等皆有涉獵。平時除了有閱讀習慣,她認為網路上也有許多學習資源可善用,像是YOTTA線上學習平台,不僅提供五大領域多元課程,還能跟著專業老師有系統地學,實為方便有效的學習管道。 圖片|YOTTA團隊 「如果可以把所有職業都嘗試一遍,我一定馬上報名!」現在的小球多了斜槓身份,不變的是她對自我的探尋,對世界的好奇,以及對生命的熱愛。正如同棉花糖《欠一個勇敢》中的歌詞: 「原來想要的力量,一直都在自己手上,所以別緊張。」 小球鼓勵大家勇敢為自己跨出第一步,因為通常會限制你的只有自己。人生從來都不是單選題,透過「自學」也能創造你的第 N 種可能。 本文章授權轉載自YOTTA線上學習平台|2019年度品牌活動敢夢敢學——成為你想看見的自己。 November 29, 2019 at 07: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XZ59Mz
年菜提案|如果你對傳統中菜有點膩,不妨試試這些時髦系名單 https://ift.tt/37R5Lbl 實習編輯 Jenny 圍爐不知道該吃什麼?不想去人擠人的餐廳,又想在家吃好料?沒問題,今天推薦你三間「時髦系」外帶中式年菜,讓你們家的餐桌澎湃起來! 再過兩個月就邁入過年時節,你正在年菜餐廳訂不到而焦慮嗎?現在各大飯店、餐飲業者紛紛推出年菜早鳥預購,現在來為你盤點優質的年菜選擇,讓你不用再煩惱過年吃不到好料! 你是不是對印象中的傳統中菜有點膩了呢?今天要介紹的是「時髦系中菜」,讓你們家的餐桌不再一成不變,為過節氣氛增添些新鮮感。 飯 BAR 一向主打時髦系中菜的「飯 BAR」,今年推出「飯 BAR 山海宴」外帶年菜,相當適合 5 至 6 人的小家庭購買。 精緻的料理風格、澎湃又實在的用料,讓中菜搖身一變,走在時尚尖端。推薦給想嘗鮮,又鍾情於中菜的你,即日起開放早鳥預購至 2020 年 1 月 5 日,最高優惠享 87 折。 其中,特選台灣本土山珍海味組成的「七層絲路」組合,內含象徵幸福綿綿不絕的「絲路手作菜菜盤」,給你財源滾滾的「東坡肉扣鹹光餅」,代表年年有餘的「香酥黃金鯧」,以及祝你長命百歲的「蟹黃長年菜」等多款年節應景料理。原價每套 5,538元,預購享優惠價 4,988元,還加贈 2,000 元店內禮券。很重要的是,每道年菜都標榜當日新鮮現做,為的是讓顧客吃到老師傅的用心。 另外,如果你不想錯過家家必備年菜——佛跳牆,只要加價 1,180 元,也可獲得原價 1,580 元的「BAR 味佛跳牆」,內含雞腿、魷魚、豬肚、京排骨、芋頭等多項經典食材。讓人格外動心的是,它還以可重複利用且年味十足的花布為包裝,並同步推出回收空甕可換取 200 元的折價券,不只時髦又環保! 訂購資訊| 飯 Bar 內湖旗艦店 電話:02-2799-5199 地址:台北市內湖區內湖路一段 360 巷 2 號 飯 Bar Station 微風信義店 電話:02-2729-9697 地址:台北市信義區忠孝東路五段 68 號 4 樓 飯 Bar mini 忠孝店 電話:02-2776-5188 地址:台北市大安區忠孝東路四段 104 號 2 樓之 1 飯 Bar LiLi 微風北車店 02-2381-9697 台北市中正區北平西路 3 號 2樓 更多詳情可至飯 Bar 官網 欣葉 欣葉四十年老字號的招牌,逢年過節總是高朋滿座。今年欣葉也推出外帶年菜「2020 個個都是寶」多種組合,不必再到餐廳人擠人,在家就能品嚐雋永風味。雖說是老字號,他們的一手好料卻是讓人眼睛為之一亮。 由於欣葉集團底下有多家餐廳,年菜也隆重推出多種組合,包含「台式現做年菜」、「台式現做鍋物」、「美式冷凍年菜」、「日式鮮食鍋物」等等異國料理供你選擇,讓今年圍爐料理說多豐富就多豐富。份量從 4 人份到 10 人份都有,價格則是一千至八千不等。 不得不提的是,這些組合裡不少好菜其實曾受過米其林餐盤欽點!因此特別推薦給喜歡享受高級口感的老饕。 而如果你還想買些喜氣年禮送親戚好友,你還能選購他們家的各式禮盒,從台式干貝、港式蘿蔔糕,到西式堅果應有盡有。現在只要打電話至各分店,就能馬上預購囉! 訂購資訊| 不同組合請至各分店訂購,更多詳細資訊請上欣葉官網查詢 中保無限 X 復興空廚年菜 中保無限與復興空廚共同推出年菜,歷年以超高 CP 值廣受消費者肯定,今年第五度推出「食來運轉年菜」,今年共有 A、B 兩種組合,也可以互相搭配,若是購買兩組以上,還有額外優惠。一份大小約 3~5 人份,正好符合小家庭的份量需求。 「食來運轉組合 A 」內有吉祥鱸魚、無錫排骨、煙燻雞腿、臘味三拼米糕、闔家甜品櫻花重乳酪蛋糕。「食來運轉組合 B 」則內含珍品佛跳牆、蜜汁雙方、筍絲東坡肉、泰旺咖哩蝦、八寶芋泥。 標榜老師傅私藏的名菜配方,加上精緻異國料理的點綴,光是看圖就能想像家人一番吃得津津有味,口口驚喜的模樣。最後,別忘了,12 月 22 日以前訂購才享有 81 折起的早鳥優惠價,還有附贈保冷袋喔! 想不到吧,中菜也能大玩「時髦梗」,翻轉我們對於中菜的既定印象。想與家人度過精心圍爐時刻的你,推薦你以上幾間口碑不錯的外帶年菜餐廳,再晚別怪我沒提醒你早鳥預購的時間已經偷偷溜走囉! 訂購資訊| 網路訂購:請至中保無限家官網 客服電話:0800-735-735 November 29, 2019 at 06: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7R5Lbl
揭露韓國文壇性騷擾 專訪崔泳美:我一直對年輕一代,感到很抱歉 https://ift.tt/35L8od8 女人迷編輯 JT 專訪韓國詩人崔泳美,2017 年〈怪物〉一詩,成為韓國 #Metoo 運動的開端,然而,真正引爆卻是在 2018 年 1 月。豢養怪物的是哪個世代,又是誰該去承擔? 「不要坐在 Mr.En 旁邊」 文壇新人 K 如此警告我 如果年輕女孩坐在他身邊,他會摸她 我忘記了 K 的忠告,坐在了 Mr.En 身邊—— Me too. 我向妹妹借來的絲綢上衣被弄皺了 幾年以後,在出版社的年度會上 我看見 En 摸了坐在我身邊已婚的編輯 我向他大喊: 「你這令人噁心的老男人!」——〈怪物 괴물 〉 2017 年 12 月,韓國文藝雜誌《黃海文化》冬季刊號,以「性別戰爭(젠더전쟁)」為題,釋出詩人崔泳美的詩作〈怪物〉,凌厲地影射韓國文壇存在已久的性騷擾事件,這位 Mr.En,還是多次被 Notul 獎(隱喻諾貝爾獎/Nobel)提名的大老人物。 沈痛的控訴,直指文壇核心,卻沒有引起大規模的討論。 直到 2018 年 1 月 29 日,韓國檢察官徐志賢上電視台,指控檢察官安泰根性騷擾,而司法界企圖掩蓋事實,人們開始猜想 Mr. En 是誰?那頭怪物,是否真為韓國殿堂級詩人高銀? 詩人崔泳美、怪物、Mr.En,關鍵字紛紛登上韓國搜尋榜,此刻坐在我面前的崔泳美回想:「當時我知道,我必須為我的詩做出回應。」 2018 年 2 月 6 日,她親自上韓國電視台 JTBC 回應大眾對怪物的各種揣測,「我決定說出真相,但不是全盤拖出。只談到韓國文壇的現況、我曾經歷過的事,還有那些被掩蓋在文壇底層的性騷擾案件。當記者問我關於〈怪物〉的事,我沒有全部都說出來。」 「因為我真的很害怕,到現在也很害怕。」 可是此時我眼前的她,正微微拱起背,手裡緊抓著準備好回應問題的紙卡。 或許打從選擇站出來的那刻,她就從來沒有打算因為害怕,就退讓些什麼。 層層疊起的騷動:怪物是誰? 韓國文壇性騷擾的事件,更早以前就存在了。2016 年 10 月 ,小說家樸範信(音譯)遭女性編輯在網路上指控性騷擾,後續亦有文化圈的人士紛紛揭發存在已久的權勢性侵,卻沒有關於 Mr. En 的消息。 不過,一位記者那時打電話給崔泳美。 「文壇爆發性騷擾時,我接到了那位記者的電話訪問。在電話中我說了很多,但這並非正式的對話。後來記者問我,能不能面對面談?他說如果沒有在電視機前面接受採訪,就無法公開此事。」她因為害怕,沒有接受採訪邀約,電話訪問內容亦沒有公開,但是整段對話都有被紀錄下來。 2017 年 9 月,崔泳美接受黃海文化邀約,寫下以女性主義為題的詩。10 月完成後便把詩作〈怪物〉寄給編輯,幾乎同一時間,美國 #Metoo 運動(哈維溫斯坦性侵案)爆發。 「我知道美國爆發性侵案後,決定增加一些句子到詩作裡,包括 “Me too” 兩個字。」12 月〈怪物〉釋出後,她說,其實當時並沒有感受到任何壓力,很少人知道這首詩。她就想,好吧,就只能這樣了。 真正的引爆點,是在檢察官徐志賢上節目後,開始有記者打電話問,好奇那頭怪物是誰,可崔泳美始終沒有直接指出怪物的名字,即便上電視台受訪亦沒有。 真相揭露後:是誰豢養了怪物? 每次看見 En 的名字,被列為 Notul 獎名單 我想 如果有一天 En 真的獲得 Notul 獎 我就要離開這個國家 我不想活在這個骯髒的社會 ——〈怪物 괴물 〉 在寫出詩作以前,En 的事蹟已成韓國文壇眾所皆知的事,包括仗著在文學界的權勢聲量,騷擾年輕的女性作家、編輯。崔泳美的詩作引發討論後,詩人朴振成 3 月 5 號亦在部落格上,寫下自己曾經目睹 Mr. En 對女性暴露生殖器,反省自己當時沒有任何作為。 我們問她,揭發真相後,對你的生活造成什麼影響,現在是否有更好些? 「在揭發真相以前,我的生活一直是很平靜的。但是在這之後,許多人想見我,就不再平靜了。去年夏天,高銀向我提起訴訟,從那時,真正的戰爭開始了。」她說著。 2018 年,高銀對崔泳美以及其他指控人提告,求償 10 億韓元。我們進行專訪的當天,崔泳美的官司還在進行。然而即便事情已成風雨,攪亂了安寧,有些事她不得不做、不得不說。 崔泳美想了想,接著語帶歉意: 「我在寫〈怪物 〉的時候,一直覺得很對不起年輕一代。太晚了,我應該更早之前就把詩寫出來的。當然,我勢必會承受壓力,但是我告訴自己,我無須害怕,真正該害怕和羞恥的人是他,不是我。」 那一聲聲抱歉,是對年輕一代的抱歉,語氣很輕,聽來卻沈甸甸。在現場聽她訴說歉意,我情緒難以平復。我想著,豢養怪物的是哪個世代,又是誰該去承擔? 風起雲湧的女性意識 2017 年到 2019 年,韓國女權運動風起雲湧,2018 年有 1.5 萬人走上首爾街頭,抗議政府消極處理性犯罪者,放任色情偷拍影片猖獗,後有「掙脫束衣」的素顏革命運動,到現今市面上不斷出版的女性經驗書籍、電影。我問她,怎麼看待 #Metoo 運動打破沈默後的現象?歧視這件事仍舊存在嗎? 「韓國是非常保守的社會。儘管我們講求人人平等,但是法律無法規範所有事情,在法律之下,韓國男女間還是存在許多性別差距,我認為,那些隱性的歧視才是最關鍵的問題。」 她說,尤其是身為一位未婚女性,很多時候都會感覺到不平等。譬如她平常到烤肉店、火鍋店,店員並不會主動服務女性:「但如果你是一位男性,服務生就會幫你準備好食物。」同樣的情況一而再再而三的,發生在她的日常。 「能看到女性說出經驗,自然很好,儘管我知道有些男人,不喜歡這類的倡議或討論。可一切變革是必然,歷史有跌宕起伏,但最終會走向同一個方向,對的方向。」 韓國在 #Metoo 運動後,有著緩步改變:工作場合上的飲酒應酬需求逐漸減少,男人們開始注意自己的言行;校園裡的 #Metoo 事件受到重視,人們開始聆聽受害者的故事⋯⋯儘管,司法對加害者的判決結果仍舊太輕。 當我問她,你覺得一切會變好嗎?她笑著點頭,然後說,這需要時間的。 崔泳美手裡握著紙卡,紙上密密麻麻寫著的,是她所見到的改變,就像手裡握著對韓國的盼望,對女性未來的想望。 我想,崔泳美說的那個遠方,不會太簡單,但是是絕對能抵達的,到時,我們誰都無須對誰抱歉。 編輯後記 訪問完崔泳美後,她在世界婦女庇護安置大會現場,有詩選集《The Party Was Over》的簽書會,那是為了這次安置大會而出版的英文詩集,集結她成為詩人 35 年來,最經典的詩作,包括〈怪物〉。 第一首詩,是她 2009 年的創作〈已經(이미)〉。我反覆讀了好幾次,記憶起她在受訪時,儘管嘴裡說著害怕,卻絲毫沒有後悔的神情。我想,一個受過傷的人,是有力量的,曾經的疼痛與疤痕,那都是會成為力量的。 已經濕了的鞋 不會再濕了 已經悲傷的人 不會哭 已經擁有一切的人 不會受傷 一具已經疼痛的身體 不會受困於羞恥 已經火熱過的事 不會說任何一個字——〈已經〉 崔泳美揭韓國文壇性騷擾時間軸 2016.10:一名女性編輯在網路上指控作小說家樸範信涉嫌性騷擾工作同仁。一名記者打電話給崔泳美,想了解文壇的性騷擾事件。 2017.09: 崔泳美接受黃海文化邀稿。 2017.10: 美國爆發哈維溫斯坦性侵案,同時間,崔泳美完成詩作〈怪物〉,並寄給黃海文化編輯。 2017.12:《黃海文化》出版冬季刊號。 2018.01.29:韓國檢察官徐志賢現身電視台 JTBC,指控檢察官安泰根性騷擾一案。 2018. 02.06: 崔泳美親上電視台 JTBC 回應大眾猜測,但並沒有正面指出 Mr.En 是誰。 2018 夏:高銀對崔泳美以及其他指控人提告,求償 10 億韓元,直到 2018 年 10 月 6 號,官司仍在進行中,崔泳美至今亦無直接回應 Mr.En 是否為高銀本人。 November 29, 2019 at 05: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5L8od8
專訪 Christine Schuler-Deschryver:「只要你有陰道,不管你幾歲,你的身體就是戰場。」 https://ift.tt/33tZ1wW Hsiao Lan 「我甚至都不說性侵,這是性恐怖主義。」剛果性暴力已升級加劇成另一種恐怖主義,生而為人,有人不被當做人看待。 專訪前一日,我有機會先在安置大會一場反對香港性暴力的記者會上看過克里斯汀‧舒勒‧德斯赫里弗(Christine Schuler-Deschryver,以下簡稱克里斯汀) ,印象很深的是她開頭就說「我是來自戰區的人。」看著她的雙眼,讓我不禁想究竟要在第一線經歷過什麼樣的事,才能有這雙飽經殘忍世事但仍堅決的眼神,像在說著性暴力必須消滅,人權必須彰顯。 只要你有陰道,不管你幾歲,你的身體就是戰場 開頭我問她,能不能先讓我們更了解剛果現在女性的狀況是什麼? 「剛果的狀況,是我見過在世界上最糟糕的。」—— 克里斯汀‧舒勒‧德斯赫里弗,剛果籍的社會運動家,剛果喜樂城的共同創辦人,致力於解決剛果女性面對的問題。 一開始拿到的簡介資料就寫著「剛果民主共和國被稱為世界強暴之都」,但接著從克里斯汀口中說出的話,還是讓我屏住呼吸的聽下去。「在我懷裡死去的小嬰孩也被性侵,也有年老的女性受侵害,他們會把槍、火、樹枝放到女性的陰道裡。他們不再選擇了,只要你有陰道,不管你幾歲,你的身體就是戰場。」 戰爭中以性暴力作為武器,侵犯、羞辱女性,在剛果幾近是一種慘不忍睹的日常。「我甚至都不說性侵(rape),這是性恐怖主義(sexual terrorism),到底這是為了什麼?那(指陰道)是一個生命誕生的器官。」在剛果的其中一所醫院,已治療超過 15,000 名以上遭受性侵的女性和孩童。但還有更多,「想想那些在叢林裡死去的人,我們在說的是數以百計,數以萬計的人。」這些量化數字的背後,都是一個個真實的生命。 她重複強調了幾次性恐怖主義,像是嚴正地要告訴我們,性暴力已升級加劇成另一種恐怖主義,生而為人,有人不被當做人看待。記得有一次有個從村莊裡來的女生,並不覺得自己是人,她也沒有任何權利。「當你和她談論作為一個人,她所擁有的權利時,我的天哪,她的反應像是『原來我是有權利的人嗎?』」二十一世紀的現在,這是在世界的一頭持續發生的事。專訪室裡,彷彿除了克里斯汀和敲打鍵盤聲,再無其他。(推薦閱讀:香港性暴力調查:大部分受害者「不知如何反應」,而且選擇不報警) 愛與賦權,剛果的轉型領導社區喜樂城 在傳統觀念禁錮之下,性侵受害者往往會被視為家族的恥辱,「當她們被性侵,但是身上沒有明顯傷口時,她們不敢說出自己已經被性侵。害怕被知道以後,成為村莊裡的羞恥而被驅逐。所以假裝沒事,繼續原本的生活。」但假裝沒事,並不會真的復原,心理的傷,往往會跟著倖存者很長一段時間,甚至一輩子都揮之不去,克里斯汀知道,這些倖存者需要的不是援助,是真正的愛與賦權,讓她們能夠找回自己的生活。 回想起當時剛到剛果時,看見當地人民都期待西方國家的人給他們錢。 「多不像話啊!他們需要的是自足的能力,所以在喜樂城,我們教他們如何成為一個領導者。」起心想建立喜樂城(City of Joy),作為受暴女性的轉型領導社區時,很多人對她說「這個太難了,你一定會失敗」、「你只是個女人」。困難的事,總要有人起頭做,克里斯汀從不缺席。 「我熱愛挑戰。能夠有 V-Day、剛果和喜樂城是我生命中的祝福。」— 克里斯汀‧舒勒‧德斯赫里弗 在參與剛果的社會運動之前,克里斯汀在加拿大的 CARE 以及德國技術合作署擔任教師及行政人員,有十三年的經驗,用自己積蓄和丈夫的贊助開始,開始喜樂城的建造之路。「我們賦權 (empower),而不是援助(aid)女性。」相較於直接提供幫助,他們會透過詢問這些女性,理解她們真正需要什麼。在喜樂城裡,種植的農作物除了自用,也會拿去販售,讓這個社區能夠在大家都發揮一己之力下,永續經營,而現在已經有超過 1,204 個倖存者從喜樂城的計畫中畢業。「你可以看到在喜樂城的人,她們走得直挺挺,她們真的相信命運掌握在她們手中,完全地從心理層面被賦權。」她們也不止步於此,而是影響更多的人去贏回自己的生活。 讓自己變得更好,並不自私 作為一個倡議者,不只是為了自己,常常接到一通電話就要奔走,讓她意識到「我要好好對待我自己,並且感謝我的身體,永不放棄。」在喜樂城也教導大家專注在自己身上,就像是身體在生病前會發出一些訊號,我們需要聽見並且在乎身體在訴說的訊息。 訪問過程中,克里斯汀也不斷提到倖存者的心理狀態轉換有多重要。受到 Eve Ensler 新書《道歉》啟發,克里斯汀說自己看了書三次,覺得非常感動,也認為在喜樂城裡是需要進行的活動,邀請大家可以用匿名的方式寫信給自己,結果大家都寫下自己的名字。「當她們開始寫信給自己,真的非常有力量。其中就有一個人說『我已經 43 歲了,但我終於好好說出我在 13 到 18 歲被父親強暴。』」 「不只是看見,你需要認真注視它。不只是聽見,你必須要真的聆聽到心裡面。」 “You look at things but you have to watch it. You hear things but you have to listen to it. ” 去感受發生在你身上的所有事,注視它,聆聽它,訴說它,「成為自己生活一切的重心,讓自己更好,這並不自私。」(推薦閱讀:主編選書|《道歉》家內性侵,是發生在家庭裡的核爆) 今天你的陰道好嗎? 「那男性呢?」我問道,在性別議題裡面,如何讓男性也願意一起發聲? 在喜樂城的工作團隊裡,有 42 個女性,10 個男性,從性別議題教育開始,已經有男性願意一起投身,「我們也和教堂、牧師合作,因為教堂是有力量的。」 「當我第一次在教堂裡說陰道一詞時,大家頭都低低的,甚至不敢和我對視。就像我媽媽,當我還是個小孩,媽媽問我「你有清洗你那裡了嗎?」她用「那裡(there)」來表示陰道,克里斯汀手指向遠方,邊做出一個驚訝又不解的表情說「就好像它在叢林的深處一樣遠。」現在她的媽媽已經 79 歲,也可以說出陰道一詞,「她還是很害羞,但那就是一個器官,是我們的陰道,為什麼要感到羞恥?」 在喜樂城裡面工作時,有時候克里斯汀就會以「你的陰道好嗎?(How’s your vagina?)」來打招呼,合作的教堂過去很保守,到現在已經可以很開放的分享與討論陰道。 「現在是 21 世紀,謝謝上帝我成功了,我成功地達成轉型社區的目標。」 「我們可以談論陰道,它不骯髒,它是我們的器官。」 How’s your vagina today? 我今天也這樣問了我自己。 採訪後記 回想專訪那日,她擦著紫色的口紅,直直地向我們走過來,打完招呼剛坐下,克里斯汀指著訪綱的第一塊說「我不想回答這裡的問題,我想談我在做的事。」 我知道她是有準備而來的。 專訪的 20 分鐘裡,我好像跟著她到剛果走一遭。記得剛開始訪問時她曾說「我覺得世界就是不在乎,他們只在乎我們有的礦產資源。他們認為剛果只是個地方,這裡沒有人存在,特別是沒有女人。」過程中直視她的雙眼,很多時候我是一直靜靜聆聽的。反對性暴力這條路很長,很長,也很難,於是更需要我們繼續走下去,我知道她也不會停下腳步。 November 29, 2019 at 02: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3tZ1wW
女權夠進步了嗎?專訪紀惠容:「把墮胎等同殺嬰,是對女性最大的醜化」 https://ift.tt/2OuOCfU 女人迷主編 Audrey Ko 世界婦女庇護安置大會現場,專訪勵馨基金會執行長紀惠容,談這個時代應該關注的性別議程:男性解放、性別暴力受害者培力、墮胎公投。 紀姐有許多身分。 她是勵馨基金會執行長,帶領勵馨從中途之家與反雛妓運動起始,深化關懷至性別暴力的各個難解面向,女性的、同志的、男性的性暴力個案承接;她是全球婦女安置網絡(Global Network of Women’s Shelters, GNWS)主席,兼任全球婦女安置基金會(GNWS Foundation)董事長,於 2019 年,籌辦第四屆世界婦女庇護安置大會在亞洲,就在台灣。 社運記者出身,紀姐留有嗅聞議題的敏銳,亦曾當過音樂老師,主張透過藝術達到倡議目的,她理性與感性兼具,告訴我,「勵馨基金會,是持續回應著時代需要,越困難的越往哪裡去。」 紀姐有許多身分,而她最鍾愛的,或許還是作為一個助人工作者,持續站上前線,倡議、行動、為信念奮鬥。 「其實我相信,台灣可以跟世界媲美」 第四屆世界婦女庇護安置大會拉到亞洲舉辦,熱情的高雄,迎接來自 100 個國家,超過 1,400 位倡議者齊聚一堂,因為一個共同目的與關懷——終止性別暴力。 性別暴力不是單點問題,而是全球現象。紀姐說,第四屆活動原本該在澳洲,過程因爲澳洲找資源困難,台灣就承擔下來,說我們來辦,不如第四屆就辦在亞洲。 前三屆安置大會皆在歐美舉辦,加拿大埃德蒙頓、美國華盛頓特區、荷蘭海牙,接著來到台灣,有其代表意義。「在亞洲,台灣是很重要的性別節點,台灣的社會福利,不輸給世界。」 紀姐說來,臉上有驕傲神情,台灣於 2019 年通過同性婚姻合法化,亞洲首例,引來國際關注,也在亞洲掀起討論的漣漪效應。台灣的家暴法更於 1995 年提出草案,1998 年完成三讀,1999 年,全面實行民事保護令制度,為亞洲第一個實行家暴法的國家。 「其實我相信,台灣可以跟世界媲美。」是媲美,也是互換經驗,第四屆主題是 Impact • Solidarity,團結才有影響力。講的也是活動籌備過程,公部門與 NGO 協力,衛福部出人也出力,也有來自 FB, Uber, Airbnb 等企業的總部直接支持。solidarity,是紀姐口上不停掛著的事。團結力量大,不只是一句口號,而該是很實際的行動。 女人迷擔任大會協力媒體,看紀姐在現場,四處奔走,參與記者會,我們問她累嗎,她眼神發亮,說怎麼會,興奮都來不及,「我們需要策略與實作方法,我們需要討論與經驗共享,一個人做不到的事情,必須一群人一起來;結構性的問題,就往結構深處解決。」 於是在安置大會活動現場,一個議題拋出來,有來自荷蘭、菲律賓、新加坡、剛果、加拿大、印度、台灣...的聲音,有各地的文化脈絡與實作應用,攤開難處,共同解決,我在現場看到多元共融本該如此發生。 台灣能夠作為一個開放的平台,孕育這些聲音發生。 鬆開性別框架,我們可以活得更快樂 大會活動現場,也可見男性面孔。 我跟紀姐聊,談到性別暴力(gender-based violence),男性很容易認為性別運動對自己懷有天生敵意,懷疑自己因為性別因素而有原罪,因此選擇躲開,或認為性別議題與自己無關。 紀姐搖頭說,當我們談鬆綁性別框架,不只為了女性,也是為了男性,「男孩長期被教育,你不能哭,你必須壓抑,所以遇到挫敗,你拳頭就直接出去了。」紀惠容說,情感教育的重要在這裡,告訴孩子,你可以展現脆弱,你不只有一種男性特質可以展現。 紀惠容的話,有很深同理,「如果人們知道自己可以陽光,也可以陰柔,會活得更快樂。」 快樂,鬆綁性別框架,為的是成為自己,感受快樂。 有感於情感教育的缺乏,以及男性刻板印象的循環複製,勵馨於 2018 年,協助成立以男性為主體的倡議組織「臺灣男性協會」,贊助初期資金,並由勵馨同仁擔任秘書長,「我特別期待未來男性協會可以獨立出去,由男性自主參與這件事,由男人來說自己,而不只是由女性支持與倡議。」 由男性說出自身故事,多元各異的,誰也不必再爭做英雄,性別解放的下一步,會是男性解放,拆解壓迫的性別結構,鬆動僵化的性別角色,當女性走出自己的路途之際,男性也需要長出自己的力量。 這或許就是性別運動的下一個戰場。 真正的復原,是找回了自己的人生 我們談男性解放,也談性別暴力受害者的支持與培力網絡。 真正的復原,不僅只是讓受害者受保護與感覺安全,也是幫助受害者在培力(empower)以後,重新找回主體與想要的身分——受害者也想有「受害者」以外的其他身分。 真正的復原,是他們找回自己的人生。 勵馨透過戲劇治療,鼓舞遭遇性別暴力的當事人找回自己的「聲音」,實質的與心理的,繼而建構從受害者,到倖存者,再到倡議者的自我認同。紀姐特別強調,「我們不該成為受害者的代言人,受害者必須為自己說話。」 為自己說話,也有階段之別,從解離與失語,再到尋回發話能量,「說的方式有很多種,有的個案寫書,有的參加劇團,在戲劇治療的過程中,你看見很多人本來肢體很畏縮,你看見那是一個被侵害/傷害過的身體,而到後來,他們怎麼透過與身體重新連結,找到自由。」 勵馨不急,慢且溫柔地進行。 結合藝術做倡議,掀起社會的集體關注,也並不是近期個案,而是紀姐一路走來的實踐與關懷,與她早年學音樂有關,「我一直覺得藝術該有更大影響力。」 早年勵馨推動反雛妓運動,便與蔡瑞月舞蹈團結合,各地巡演,從表演殿堂,到街頭現場,面向大眾說話。1995 年,《城市少女歷險記》在台北市美術館館前廣場演出,搭上鷹架,地面散了約十卡車的砂,七名女舞者一名男舞者,在鷹架上舞動,演出痛苦,演出暴力,演出死亡。 即便現在看來,都很前衛。 社會運動作為一種長期抗戰,藝術作為一種倡議手段,很溫柔,很個人,並且很有效——當我們談議題與結構,也不忘那背後,實際上,是一個個真實受難的人。 把墮胎等同殺嬰,是對女性最大的醜化 會議間訪談,我們把近幾年性別的 agenda 一一攤開,紀姐也不避諱談墮胎公投的爭議。 「在勵馨來講,我們肯定是反對的。孩子與母親互為主體,我們要做的不是把終止懷孕這條路關掉,而是要保留選擇的機會。」她又補了一句,「婦女的身體,又怎麼會是公投決定?很多公投的人,連生都不能生。」 八週法案,又被稱作心跳法案,輿論風向,將選擇終止懷胎的婦女,視為「草率」、「未經思考」與「不負責任」的劊子手。 紀惠容說在勵馨,她看過太多懷胎婦女的掙扎,或許是小媽媽,或許是強暴後的非預期懷孕,她指出把墮胎等同殺嬰很粗暴,並且是對女性最大的醜化,「每位母親懷孕的時候,都有很多的掙扎。如果評量所有條件,沒有能力,沒有意願,並不適合,她應該要有選擇權利。」 「心跳法案這個名字,是把解釋權讓給了反對方。」紀惠容補充,若從婦女角度來看,發現懷孕時可能已經早就超過八週;在醫學上,八週內亦無法做羊膜穿刺等胎兒檢查,不符產婦優先原則;如果將終止懷孕的選擇等同個人的草率,更是忽略產婦主體,不顧其先天與後天條件。 紀姐說得很坦白,自己曾接到教會朋友說,如果勵馨支持什麼議題,就不捐款給你們了,同志與墮胎皆如是,她笑著說,「我是基督徒,我們做事的本質是愛,能做的就是耐心溝通。我相信這能夠並行,並不衝突。」 她說,不要看到弟兄受苦,就說反對他,而是要支持他。對不對,她露出招牌笑容。 那個力量本來就在你身上,你只需要找回來 紀姐做性別運動,一路走來,將近三十年。運動有其甘美,自然也有其傷害,畢竟是長時間的與惡意、傷害、暴力面對面。 她說自己信主,特別相信,「上帝給每個人都是榮美的形象,理當反映祂的榮美。每個人身上都有,本來就在每個人身上,需要的不過是找回來。」 運動比氣長,問她有沒有什麼建議,想給踏上這條路的後輩與同伴,「最重要的是信念。」她想了想後說,「你會從被服務的對象身上,得到很大的力量;而當你看到社會轉變的時候,那個回饋是很大的。」 可能那畫面是這樣的,曾經以為,只有自己孤身一人,拎著燭火向黑暗照去,而後驀然回首,發現身旁身後,皆有火光,已經燦亮,才也發現,原來已經走得這麼遠了。 紀姐,就是那很早很早,就拎起火把的那幾個人。 November 29, 2019 at 12: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OuOCfU
2019年11月28日 星期四
中共回應「再教育營」:我們要避免新疆受恐怖主義侵害 https://ift.tt/2pXc1x8 上報 在《紐約時報》釋出的 405 頁中國內部文件中,已經顯示習近平對維吾爾族穆斯林展開全面的鬥爭,手段毫不留情。 文|上報國際中心 美國《紐約時報》17 日報導中展示,他們取得 405 頁中國內部文件,顯示由習近平指示,要對新疆維吾爾族穆斯林全面開展「反恐怖、反滲透、反分裂」的鬥爭,手段要「針鋒相對、毫不留情」。 這是中國共產黨執政以來洩露出的最大一批政府文件。在過去三年來,超過一百萬的維吾爾族、哈薩克族和其他少數民族被關押進所謂的「再教育營」及監獄。此報導一出,立刻在推特上被眾多美國政壇領袖轉發,得到廣大迴響。 佈滿中國五星旗的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喀什市。圖片|達志影像(路透社) 《澎湃新聞》報導,面對《紐時》聲稱取得大批政府文件,並藉此攻擊北京的新疆政策,中國外交部 18 日記者會上,發言人耿爽在回應記者提問時,嚴正抨擊《紐約時報》的報導,認為他們以「移花接木和斷章取義的拙劣手法,來炒作所謂的內部文件,並試圖藉此抹黑污衊中國反恐的努力。」 China defends crackdown on Uighurs after massive document leak sheds new light on mass detention of Muslims in far-west regionhttps://t.co/gtWroowE2o — TRT World (@trtworld) November 18, 2019 The Chinese government’s cruel, bigoted treatment of Muslims and ethnic minorities is a horrifying human rights violation. We must stand up to hatred and extremism at home—and around the world. https://t.co/kLWUplc88v — Elizabeth Warren (@ewarren) November 16, 2019 「中方已經多次就涉疆問題作出了回應,我們的立場和政策是一貫也是明確的,新疆事務純屬中國內政,涉疆問題不是宗教、民族、人權問題,而是反暴恐和反分裂問題。 2015年至今,中方已經就新疆反恐去極端化鬥爭、職業技能教育培訓工作等發佈了七本白皮書,包括《新疆的職業技能教育培訓工作》,有關新疆各方面的問題已經說得清清楚楚且明明白白。 從1990年至2016年底,新疆發生了數千起暴恐事件,造成了大量無辜人員的傷亡和財產損失。面對這樣的嚴峻形勢,新疆既依法嚴厲打擊暴力恐怖犯罪,又重視開展源頭治理,最大限度保障公民的基本人權,免受恐怖主義和極端主義的侵害。 正是因為及時採取的一系列預防性反恐和去極端化措施,曾經深受恐怖主義危害的新疆已經三年沒有發生暴恐事件。各族人民的生命權、健康權、發展權等基本權利得到了有效保障。新疆各族幹部群眾衷心擁護政府的反恐維穩舉措。中國打擊暴恐分子絕不手軟,保護人民生命安全全力以赴。 上千名外國使節、國際組織官員和媒體先後訪問新疆,他們的共識是:新疆為國際社會反恐去極端化鬥爭作出了重要貢獻,積累了寶貴經驗,值得其他地方借鑒。 我們會繼續堅持辦好自己的事情,貫徹落實好我們的治疆政策,繼續把新疆發展好、建設好。新疆持續保持繁榮穩定,民族團結,社會和諧,就是對個別媒體和個別人最有利的回擊。」 新疆維吾爾人的議題,多年來始終是中國與歐美多國之間,最常相互攻訐的一項議題,無論是再教育營、全面監控、限制出入境或消弭原有信仰風俗等,始終無法取得平衡,也讓各種傳聞流言滿天飛,似乎也讓當地不少人被迫流亡海外避禍。 本文獲《上報》網站授權,未經同意請勿轉載。原文詳看:回應《紐時》披露拘捕新疆穆斯林內部文件 中國外交部:移花接木和斷章取義的抹黑行為! November 29, 2019 at 02: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pXc1x8
「説小孩好可愛,然後伸手摸一下」如何教孩子拒絕他人? https://ift.tt/34zYJpu 鋅鋰師拔麻 不管孩子多小,他們的身體都應該被尊重。於是,我們要如何教孩子判斷身體界線? 前幾天是「國際兒童人權日」。 1989 年的 11 月 20 日,聯合國大會通過了《兒童權利公約》,並將這一天定為國際兒童人權日。我們認為教導兒童身體界線並不只是「性教育」,更關乎著兒童重要的人權-「身體自主權」。 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們發現現今社會,許多長輩、父母也缺乏了對於孩童身體主權的尊重。而不幸的是,許多悲劇的發生,也與此觀念的匱乏有關。 希望這個懶人包不僅能協助父母、孩子理解身體自主權的重要,亦能夠讓更多大人學習尊重孩子的「身體界線」。 參考資料: 1. https://tinyurl.com/rvx8by8 2. https://tinyurl.com/vw7e6uu 3. https://tinyurl.com/wrvv34m ※ 歡迎關注我們的網站以及臉書粉專:鋅鋰師拔麻的「小小額葉養成手札」 November 29, 2019 at 01: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4zYJpu
資深萬華人帶路!這七家龍山寺銅板小吃,讓你想一來再來 https://ift.tt/2pX3day Bella.tw儂儂 萬華這些經典小吃不追不行啊! 文|Naomi 儂編身為 20 年以上「資深萬華人」今天來帶路!到龍山寺拜拜還不知道要吃什麼嗎?在萬華吃美食不用花大錢,今天冒著被萬華人追殺的危險,獨家公開私藏 7 家讓你絕對一試成主顧的銅板小吃,通通離龍山寺不到 500 公尺。 這裡可以說是台北美食密度最高的地方,不愛走路的你可以放心了~貼心提醒大家一定要現在趁早去,以免之後會大爆滿啊! 小王清湯瓜仔肉 圖片|Bella.tw儂儂 推薦菜單:香菇魯肉飯、瓜仔肉湯 不愛魯肉飯的你,相信《小王魯肉飯》將會是你地表唯一接受的。 從儂編小時候跟爸爸一人吃一半,到現在可以吃上 2 碗,口味始終如一的好吃。獨特的「黑色滷肉飯」光看就超入味,如口即化的魯肉搭配碎蛋黃,絕對是最微妙的結合,害怕肥肉的你吃了一定會就此愛上!在別的地方絕對喝不到的瓜仔肉湯,充滿濃厚的瓜香味喝起來清甜肉扎實,記得一定要來上一碗。 圖片|Bella.tw儂儂 在地人這樣吃:蛋黃與魯肉飯拌一起,肥肉的油與蛋黃結合口感更升級。 地址:台北市萬華區華西街 17 之 4 號 生炒鴨肉羹 推薦菜單:鴨肉羹、鴨肉飯 儂編媽媽是嘉義人,每次回外婆家一定會去新港喝鴨肉羹,天天喝也喝不膩,回到台北都會超想念~直到《生炒鴨肉羹》出現才解了我的思鄉愁。老闆透露自己是民雄人,也很喜歡新港的鴨肉羹因此將它改良,去掉了甜味保留了炒鴨肉時留下的焦香,另外加了蒜頭及洋蔥提味,口味跟新港的一模一樣,不經想懷疑老闆是不是偷偷叫宅配來台北賣啊! 圖片|Bella.tw儂儂 在地人這樣吃:一般黑醋不可以,喝他們的鴨肉羹一定要加五賢醋,加分關鍵就是它。 地址:台北市萬華區和平西路三段 170 號 海天香水餃 圖片|Bella.tw儂儂 推薦菜單:紅油炒手、雲吞撈麵、蝦仁胡瓜水餃 你看看這蝦子,老闆你犯規了!紅油炒手每顆就是這麼大,不要以為是虛晃一招內餡一定沒什麼,那就錯了裡頭的蝦子就是如此大。搭配上老闆娘特調的肉燥醬就是絕配。不論是水餃、餛飩、撈麵都不會讓你失望,「蝦仁胡瓜水餃」更讓我久久無法忘懷。不需要沾醬油單吃就很有味,內餡的胡瓜與蝦仁搭配上香菜末,先讓儂編我口水直流~ 地址:台北市萬華區和平西路三段 168 號 陳記專業蚵仔麵線 圖片|Bella.tw儂儂 推薦菜單:蚵仔麵線 儂編本人其實對蚵仔麵線很還好,但《陳記》的蚵仔麵線真的可以一次來最大碗的。蚵仔超大顆而且沒有腥味只有鮮味,連大腸也沒在隨便,Q 彈有嚼勁滷的極致入味~麵線不會過爛是有粗有細是有存在感的!吃重口味的我每次都會跟老闆說「蒜多、醋多、香菜多」真的超夠味,不過倒是會臭個七七四十九天,記得先做好心理準備。 地址:台北市萬華區和平西路三段 166 號 安安青草茶 圖片|Bella.tw儂儂 推薦菜單:青草茶、冬瓜茶 吃下來是不是超飽的,來杯青草茶降降火氣消化一下!說到萬華龍山寺大家第一個聯想到的一定是「青草巷」,《安安青草店》儂編家就還蠻常去買的,夏天時可以買一罐無糖青草茶冰在冰箱,口渴時喝一杯對於降火氣非常好,無糖的喝了也沒負擔!如果喜歡自己煮茶的也可以在這邊買到各種的青草們,簡直就是草類的百貨公司! 地址:台北市萬華區西昌街 224 巷 原汁排骨湯 圖片|Bella.tw儂儂 推薦菜單:菜頭湯、蛋炒飯 每個很會煮飯的奶奶絕對有一拿手好菜「菜頭湯」!《原汁排骨湯》的菜頭湯,用豬大骨熬的湯頭搭配上菜頭的鮮甜味,菜頭熬到入味偏軟爛,就跟家裡奶奶煮的味道一樣,滿足了在外遊子的思鄉情!菜單上就單單這個排骨湯與菜頭湯,就可以賣到嚇嚇叫,看樣子這碗湯的實力絕對不容小覷。蛋炒飯加入了高麗菜及大蒜下去炒,看似平凡無奇吃起來卻是味道十足米粒分明。 地址:台北市萬華區梧州街 46 巷 東港旗魚黑輪 圖片|Bella.tw儂儂 吃飽了還是可以來一隻!滿滿的旗魚漿包裹著水煮蛋,將表皮炸到金黃酥脆,口感外酥內軟,內餡旗魚香四液,搭配上水煮蛋的蛋香絕對是黃金搭檔!每到用餐時間絕對會看到絡繹不絕的排隊人潮,其中還能看到很多莫名而來外國面孔,連「阿兜仔」也抵擋不了的好滋味。開業數十年來也曾搬家過但唯一不變的除了好味道外,就是那超佛心的價格啦。 地址:台北市萬華區廣州街 圖片|Bella.tw儂儂 以前在外地讀書每次回到萬華最懷念的莫過於美食了,不管是龍山寺、南機場夜市、中原市場等等,滿滿的美食總能讓人吃個七七四十九天都吃不完!下次來到了玩滑除了去西門外也可順便繞到龍山寺來,吃吃這些「萬華才有的」獨家美食。 【本文由Bella.tw儂儂 提供,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延伸閱讀:情人節前脫單不是夢!在地老鄉公開阿嬤祖傳拜「龍山寺月老」祕技 延伸閱讀:嘉義還有這些點打卡必去?吃完「舉重阿公的蛋餅」,從早到晚就這樣玩~ 延伸閱讀:滷肉飯跟鴨肝意外超搭!台北「Woo Bar」嶄新開幕 推出三寶牛肉麵、阿嬤滷肉飯,台式美食配調酒很對味! November 29, 2019 at 01: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pX3day
生活英文|在朋友家過夜怎麼說? https://ift.tt/2R1tEHa 希平方 說到「住」,是不是反射地就想要使用 live 呢?但其實光是住這個單字,英文就有細分成很多種喔! 文|希平方 查字典的時候有沒有遇過這種情況:兩個不同的單字,中文的解釋卻寫得很類似,無從判斷這兩個單字有哪些差異。 中英文迥異,有許多相似卻有細微差異的單字,導致很容易用錯單字喔。今天的辦公室情境對話帶大家看看是哪兩個單字讓人摸不著頭緒吧! 情境對話 Amy 和 Lizzy 度過愉快的假日時光,兩人逛街、唱歌,晚上還一起在 Lizzy 家過夜。隔天到公司後,兩人和 John 老師分享假期生活,Amy 就說: I lived in Lizzy's home yesterday.(我昨天住 Lizzy 家。) John 老師就回應說:「妳們感情好好喔!」但心裡一方面想著:「唉呀,Amy 英文說錯了。」 聰明的大家,請問 Amy 哪裡說錯了呢?(延伸閱讀: 戒掉中式英文:「我住外面」是唸“I live outside”嗎?) 破解 NG 英文 答案就是:「live」這個動詞用錯囉! 什麼?「住」不就是「live」嗎?到底為什麼錯?這就是中英易混淆的單字喔。英文中連這個簡單的「住」都有區分不同的單字。 Live 有「長期居住」的意思,通常是表達「住在自己的家或某個長期居住地」,而若要表達「短期居住」則要用 stay(暫住、逗留)這個單字。因此這是錯的: I lived in Lizzy's home yesterday. (X) → 因為 Lizzy 家並非 Amy 的家,Amy 也沒有長期居住,因此這樣表達不正確。 這樣說才對: I stayed at Lizzy's home yesterday. (O) → 因為是昨晚短暫住一天,因此要用 stay,表達「暫住、停留」。 還有很多例子會用到 stay,例如出國過海關的時候,海關人員會這樣問: How long will you be staying?(你會待多久呢?) 圖片|來源 或者出去玩,要表達住在飯店就可以這樣說: We will be staying at the Howard Hotel for five days.(我們會在福華飯店住五天。) John stayed at a hotel for a week.(John 在飯店住了一個禮拜。) → 這裡雖然是說「住」,不能用 live,而要用 stay 喔!但當然,如果你真的長期住在飯店就另當別論囉。 那另一個單字 live 則是大家很常用的,例如: I lived in Taipei for more than five years.(我在台北住了超過五年。) He lives with three roommates in a shared house.(他和三個室友合租房子住在一起。) 看完講解後,有沒有豁然開朗呢?live 和 stay 兩個簡單的字其實學問很大呢!歡迎在留言區造句,練習兩個單字的用法喔!我們下週見,掰掰啦! 原文文章:昨天『住』朋友家,英文不能用 live ?! 想知道更多台灣人常常說錯的英文,就不要錯過每週的【NG 英文】:(以下連結將導至站外) 【NG 英文】『我很怕冷』其實不是 I'm afraid of the cold.?! 【NG 英文】"I live outside." 這句話是指『我住外面』嗎? 所有【NG 英文】系列文章,破解你的英文癌:(以下連結將導至站外) 破解【NG 英文】,讓你的英文更道地! November 29, 2019 at 11:00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R1tEHa
「不管是誰錯,都是我先道歉」用謝謝代替,比對不起更有力 https://ift.tt/35Kik6x 時報文化 沒有做錯什麼,就不該輕易說抱歉,作者法蘭‧豪瑟分享他在職場上,如何減少說「抱歉」的機會。 文| 法蘭‧豪瑟(Fran Hauser) 職場上女性最常做的一件事就是道歉─即使沒做錯任何事也是如此! 你可能對這樣的現象再熟悉不過。你是否曾發現當別人撞到你的時候你會道歉?或是在餐廳上錯餐點,而你請服務生拿回去的時候一再道歉? 《心理科學》(Psychological Science)期刊發表的一篇研究顯示女性確實比男性更常道歉。遺憾的是若我們在職場上也這麼做,就可能導致我們看起來像是沒主見。 當我發現自己在工作時太常道歉,就決定要打破這個習慣。首先我在寄出的電子郵件中搜尋所有提及「對不起」(sorry)的信件內容,藉此了解在什麼時機、什麼情況下以及對誰,我會不自覺地道歉。我很快就發現自己會為各種事情道歉,像是讓對方等超過一天才回信(「哈囉約翰,抱歉我這麼久才回信⋯⋯」)或是我無法在同事建議的時間開會(「我很抱歉那個時間我沒空,還是⋯⋯」)。 圖片|來源 讀著這些電子郵件,我明白了我總是在為這些不重要的事道歉,因而不小心把自己置於弱者的境地。為什麼我會向對方暗示我應該要馬上回電子郵件,或我應該要順著對方的行程來安排工作呢?原來我在不知不覺中,把自己變成了一個卑躬屈膝的人。 從那一刻起,我開始在傳送出去之前再次檢查我的電子郵件,確保內容不會出現不必要的道歉。我也下載了一個很聰明的 Gmail 擴充程式叫「才不感到抱歉」(Just Not Sorry),這是 Google Chrome 的應用程式,會將你的電子郵件中辭不達意的句子標記出來。 這對我很有幫助,得以將我自動寫出的「對不起」替換成其他字。當我坐下來好好思考我每一個「抱歉」背後真正想傳達的意思,我發現其實我真正想要表達的是我對其他人花時間做事的感謝與讚賞,因此我開始用「謝謝你」來代替「抱歉」。 這只是一個很簡單的調整,卻確實改變了一切,說「謝謝你」比「對不起」要來得強而有力,也比較符合我一開始真正想要表達的。 如果你也會過度使用「抱歉」這個詞彙,請想一想你真正想要表達的是什麼。試著找出能夠更強烈或更貼近你內心話的另一個詞彙或句子。 別忘了,如果你沒做錯任何事,根本不需要道歉。 本文摘自法蘭‧豪瑟的《柔韌:善良非軟弱,堅強非霸道,成為職場中溫柔且堅定的存在》。由時報文化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柔韌:善良非軟弱,堅強非霸道,成為職場中溫柔且堅定的存在》 November 29, 2019 at 10:30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5Kik6x
家的心理學:為什麼總是渴望別人認同你? https://ift.tt/2ss0GpV 哈理斯 │ Harris 不管你有沒有注意到,或願不願意承認,人,就是一再尋求他人認同的生命。我們終其一生,都在博他人眼球,都在搶版面,而其中藏有一種「歇斯底里」的情緒。 不管你有沒有注意到,或願不願意承認,人,就是一再尋求他人認同的生命。政治不正確的說法,就是做了一堆事,不過是為了博取他人注意,彼此只是程度差異的問題;所以有時候我們會貶義說某人「很歇斯底里」,不過是想指責「他在演」、「博眼球」、「搶版面」──要不然我們怎麼會有「爛瑜衝樹」?──因此可以說,歇斯底里的本意,無非就是想吸引他人注意與認同的傾向 [1]。 事實上,若自我夠誠實,人們會發現自己在生活裡常常「做得太多」,不論是為了刷新自己的存在感而提高音量、不經意地在交談中表達自己的見聞或成就、一再挑起八卦話題來串場,甚至是故意不跟別人打招呼或過度禮貌,也是其中之列。 而今天社交媒體充斥各種「吸睛」的影像,從文青型帥哥美女、露肉的男神女神、到假鬼假怪的各種網紅⋯⋯沒有人不是為得到按讚分享而貼文的,所以這是一個歇斯底里的時代。只是,人為何要一再的渴求注意與認同呢? 「誘惑他人,從小做起」:要求注意與認同 讓我們說一點點理論,因為「渴求注意與認同」是一道心理學的問題,而心理學之所以能夠成立,按精神分析師 Reik 的說法,是人因為分裂而能夠達成「自我觀察」,就是「主格我觀察受格我」(The “I” observes the “Me”)[2]。 不過,人不是一開始就學會自我觀察,因為他最初對自己沒有概念,就像小嬰兒牙牙學語時,媽媽不能教他講「你叫家明」,卻要說「我叫家明」,可見這時候他還沒有主格我與受格我的區分。(推薦閱讀:「越渴望人陪,越孤單」能忍受孤獨的人,是知道接納自己比找伴更重要) 然而,小嬰兒從小就會觀察周圍的他人,而且是觀察到大人們或多或少,會因為他的一些表現而注視他、給予回應;換言之,小嬰兒是由於發現到「他們」正在觀察「自己」,後來才把注意力轉向自己,漸漸達成自我觀察。 這時候,他開始思考大人們的動作與反應:他們喜不喜歡我?是高興或生氣?我是不是他們帶著笑容的眼神中的好小孩?⋯⋯「觀察」從此跟「評價」的感覺相連──「主格我評價受格我」──事情亦從此被賦予價值而二元化。這些「評價」最初從父母親的眼神中表達出來,後來被小嬰兒內攝(introject)成為自己的一部份。所以: 我們從襁褓時期就學會做盡各種展演,以誘惑他人的目光,力圖征服別人,得到他對自己的愛 因此,一旦今天得不到注意與認同,這種感覺就潛意識地連結回小時候(1)觀察父母時,認為他們不喜歡自己的目光,或(2)從小自我評價而不滿足於所得到的注意;從而對自我認同產生焦慮起來,或總是貪婪地希望得到更多。如是者,不滿的人們就會做更多展演,在最壞的情況下以會欺瞞與控制等,來試圖得到注意與認同。 圖片|來源 網紅與粉絲的關係:彼此的附加價值 從小嬰兒開始就誘惑、吸引注意與獲取認同的歇斯底里質地,我們不禁想到網紅與粉絲的關係,到底是誰需要注意?兩者的關係又是怎樣的?要解除自我不滿,就需要一種「附加價值」[1]! 好比人們追蹤某位 IG 網紅,在版面留言或私訊給對方。如果網紅回覆了,粉絲自己彷彿就得到某種別人得不到的附加價值而滿足,因為這就是一種注意與認同。與此同時,粉絲潛意識中也嫉妒他是網紅而自己不是,因為直接得到認同的人是他,而自己所得到的認同是需要先付出關注的。 因此,網紅要是哪一天已讀不回、略過留言、回應的熱度不如往昔,潛意識中在嫉妒的粉絲,便開始想像對方可能默默討厭自己、拒絕滿足自己的期待。這些想法回到自我觀察或評價中,便是「你看你多爛,曾關注你的網紅都不理你了」,最終演變成一種沒有人願意喜歡自己、認同自己而失落,產生憂鬱的苦悶感受。簡言之,就是沒有一個願意成為彌補我的空缺感的人。 然而,事實上許多網紅也跟粉絲經歷類似的事,即他同樣在索求一種「附加價值」,那顯得自己「天生」就跟別人有點不一樣,能夠和值得吸引更多目光注視的價值。再者,他也會嫉妒得到更多粉絲留言與私訊的網紅──即便他絕少回覆訊息,因為得到的認同就不再貴重,他只要還未得到的──哪一天照片的按讚和流量不及預期的時候,心裡就開始擔憂,因難以忍受失去粉絲的關注與認同,最後他來到憂鬱的苦悶之中。 而為了處理這個憂鬱的空缺感,他就會回到潛意識小時候觀察父母的反應般,思考到底要怎樣展演才能誘惑到更多目光:多語症,圖文不符的多語,或脫掉衣服,吸睛為重。(推薦閱讀: 給自卑者的阿德勒心理學:就算過去很糟,你也能重新決定未來方向) 因此,即使網紅與粉絲的關係,也許是生活中最明顯的歇斯底里式關係:一者以潛抑嫉妒的方式,辛苦換來被認同的「附加價值」,一者則以否認所得到的實為自己渴求已久的方式,憂慮地留住被關注的「附加價值」。 把目光與認同,留給自己 由上文可見,即便再文青、正能量、勵志、做自己的文字,或符合資本主義社會供求邏輯的健身猛男或窈窕魔女的「冰淇淋照」,在某種起源的意義上,其實就如同渴求注目與認同的小孩,發出誘惑式叫喊與脫掉讓大人們興奮的衣服。而追逐這些炫目影像的人們,內在也同樣渴求被關注。所以說,歇斯底里的本質,就是為了自己在別人眼中的自我形象。 因此,是時候放下對大吼大叫的歇斯底里女人的標籤,好好承認我們就是一個就有著歇斯底里傾向的人,同時,及早認清那些只在意你有沒有給他按讚分享留言送禮物的缺乏認同者的存在(如果你有被這種「附加價值」關係所迷惑和困擾)。簡言之,請試著把目光與認同,留給自己。 不過請放心,誠如精神分析師 Marie 所說 [1]: 如果沒有歇斯底里,人生將索然無味。正因為需要得到認同,人們才有動力去引誘、創造、發明及追求所有能為我們排遺無聊的人事物。 筆者從來不是甚麼「放下一切」的虛無主義者,因為沒有一點歇斯底里的傾向,我亦不會書寫。同樣,要不是歇斯底里的傾向,臺灣單口喜劇演員曾博恩(舊藝名:鋼鋼)就不會好奇怎麼擁有許多同志粉絲的自己,卻未曾收過任何一張屌照──作為異性戀的他,認為收屌照算是一種網紅必經之路的成就解鎖 [3]。 因此,歇斯底里的傾向竭力抵抗無聊,讓人們有動力去創造,一如博恩能夠創造「收屌照」的脫口秀片段,讓正在收看的你我排遺無聊,使平淡的生活中多了一份趣味。所以我想重點是,先看見自己的才能,我們才能真正的創造、發明、追求屬於自己的認同。 作者介紹: 「對我感興趣的人,必然有點甚麼瘋狂的東西」:哈理斯的精神分析躺椅 資料來源: [1] Marie, P. (2005). Les fous d'en face: Lecture de la folie ordinaire. Paris: Denoël. (中譯:漫遊者文化) [2] Reik, T. (1956). The search within: The inner experiences of a psychoanalyst. NY: Farrar, Straus and Cudahy.(中譯:水牛) [3] Stand up, Brian! 博恩站起來!(2018/01/31).│【矛盾第三運動定律】 November 28, 2019 at 11: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ss0GpV
《想見你》裡的愛情課題:如何面對伴侶死亡? https://ift.tt/2ORXpYr Maple 台灣新劇《想見你》中,提出了一個感情中的大哉問——如何面對伴侶的死亡。 文|Maple 甫上檔的偶像劇《想見你》第一集就來了個震撼彈,通常偶像劇第一集都是男女主角如何有個浪漫的邂逅,沒想到《想見你》反其道而行,一開頭就來了個令人措手不及的悲劇。在首集中我們看到女主角黃雨萱(柯佳嬿飾)走不出前一段感情的傷痛,她的生活走不出「前男友」王詮勝的陰影,即使表面仍是個幹練精明的都會女性,但她做的每件事都充滿了對過去的依戀和思念,小女人的心事完全無法掩藏。 然後隨著劇情的開展,我們開始好奇她的前男友到底有多好、為何讓她戀戀不捨,在過往甜蜜的回憶的堆疊下,也開始好奇他們之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為什麼現在看似深愛著彼此的他們會分開? 於是,我們終於知道了關鍵所在,因為他們從未分手,王銓勝是在兩年前搭上飛機後失蹤,離去兩年的他對家人和雨萱而言,幾乎跟意外猝死沒兩樣,即使雨萱還心心念念著他,但連王家爸媽都已哀莫大於心死,為他舉辦了告別式,希望好好處理完這段關係。 圖片|《想見你》劇照,福斯傳媒 提供 死亡總是愛情裡最殘酷的關卡,因為它無常、無預兆、無理由,它只能是個戛然而止、不由分說的句點。就算分手只是因為不愛了,至少分手當下雙方總是還能夠問能夠答,能夠或編造或坦承或推論出自我說服的理由,然後讓自己當下「完成」那個情緒並下好結論後,慢慢地才能轉身離開。 心理學上有所謂的「完形理論」,就是指人的知覺會去把該事物的各個片段集合成一個有意義的整體,如果不能夠追求到完整的程度,就會不斷引來各種追索與提問,我們永遠無法從這個事件裡離開。 死亡對一段感情關係來說,就是徹底摧毀了整體性,像是斷尾的小說,還沒有落幕就注定沒有下一章,永遠懸宕在那裡,走開亦無法、回頭亦無法。要從失去伴侶的悲傷中復原,因此注定是十分困難的。 黃雨萱因此有了一個很有趣的渴望——她開始想要證明王銓勝不是個完美男友,對她的愛其實是虛情假意,她覺得只有這樣才能讓她從這段感情關係裡解放出來。 她的意圖似非而是,其實不難理解,她的感情關係被斷開的時候一切完美,王銓勝愛她、她也愛王銓勝,就算小說突然斷頭,最後一頁還是男女主角相愛著,沒有人知道之後怎麼樣女主角會轉頭離開。最常見的狀況就是男主角劈腿或其實是個爛人,黃雨萱就像是個務實但三流的小說家,她尋求用最直白簡單的方式試圖為他們的故事寫下結局。然後,她才能夠放下離開。 可惜事與願違,她試圖「抓小三」的過程,卻一再岔出新的故事線,這些故事線超越了她本來的理解,甚至讓她發現了不可思議的事實——在另外一個時空裡,竟然有個和他們長得一模一樣的男孩和女孩相遇了,這段平行時空的愛情,是否象徵著他們之間的命中注定?如果是命中注定,命運之神又要怎麼扭轉死亡這個句點呢?看來只能等待《想見你》的編劇慢慢解答了。 圖片|《想見你》劇照,福斯傳媒 提供 November 28, 2019 at 10: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ORXpYr
「不是突發意外,而是尋常時日」為什麼我們不該害怕心碎? https://ift.tt/2Ors4Na 采實文化 我們小心翼翼防範心碎,但心碎並不是一條只要謹慎留意就能繞開的裂縫。心碎是日常得走過的道路,也許,沒有血淋淋的心碎,就算不上真實的人生吧。 文|大衛・懷特 緊密擁抱「渴望」的本質,擁抱「失去」的本質 心碎是無法避免的。我們在乎某些無法掌控的人事物,喜愛某些必然從眼前消失的人,自然有一天會心碎。即便是最長久的婚姻,在維繫相處的過程中,也經歷過許多次屬於他們的心碎。 當我們必須放手,卻無法放手,心就開始碎了。換言之,心碎是每天每天的事情,不是一時的災禍,而是連尋常時日都得走過的道路。心碎象徵真心:對戀情的真心,對此生志業的真心,學習樂器的真心,想變得更慷慨寬宏的真心。心碎是愛情當中美麗的無助,象徵精神上百感交集的斷然放手。心碎自有占據時間的方式,有來也有去,美麗而磨人。 圖片|來源 心碎是成熟的方式,但我們總把這個詞用得像是事情出錯了才會心碎,比如:單戀、夢碎或孩子早夭。我們希望能避免心碎,能防範心碎,讓心碎像一條只要謹慎留意就能繞開的裂縫。 我們希望找出落腳的方式,讓生命裡的強大力量對我們無計可施,避開人類自古以來無從避免的損失和失落。然而心碎也許是人生在世的本質,是走過人生之路的本質,是在這一遭人生路上找到深切在乎之事的本質。 成年後想避開心碎,是一種美麗而諷刺的孩子氣。心碎避無可避,逃無可逃,就像呼吸,是人生路的一部分,是每個真誠走過的人生一部分,也許沒有血淋淋的心碎就不是真實人生;甚至可以說,無論我們在人生當中選擇哪條路,總得經歷過「心」的破碎,然後放下。 從實際生理來說,每顆心最終都會破碎,要不就是心臟受損直接導致死亡,要不就是身體其他部位先放棄了,無法再維持穩定的心搏;但從比喻和心理的角度來說,心也會碎,幾乎沒有哪一條人生路不通往心碎。無論是結婚或山盟海誓,無論再堅貞深摯的感情,總有心碎的時候。 如前所述,再成功的婚姻,心往往仍會破碎幾次,兩人才能繼續相守下去;為人父母,無論對孩子的愛再真摯,總有些對孩子的期盼會破碎;一份好工作,即使認真以待,仍時常奪走我們的一切並留下空缺;說到底,即使再自我疼惜的人,再自省的人,只要活得真摯,最終必會遇到存在性的失望。 我們明白心碎無從避免,可以不把心碎當成路的盡頭,不把心碎當成希望的告終,而是當成在緊密擁抱「渴望」的本質,擁抱「失去」的本質。 心碎是人生底下的基因,也許隱而未現,我們感覺不到,卻往外勾勒出人生的面貌。心碎也使我們在經歷的悲傷裡真正落下足步,或許以所剩的心播下種子,或許欣賞曾努力打造卻已淪為廢墟的美好。 如果心碎避無可避,也許是要我們把它找出來,跟它做朋友,當成常伴左右的益友,甚至事後從種種深切的影響來看,把心碎當成其本身的報償。心碎要我們不要找別條路,因為根本沒有別條路。心碎是對我們心中所愛的介紹,是逃無可逃但往往美麗的提問,一路相伴如此之久,叫我們準備放下我們抓住事物的方式,準備好對一切終極地放手。 本文摘自大衛・懷特的《撫慰人心的 52 個關鍵詞》。由采實文化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撫慰人心的 52 個關鍵詞》 November 28, 2019 at 09: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Ors4Na
「告白需要衝動,但告別需要智慧」,台灣首對夫妻辦離婚派對 https://ift.tt/37UKcH8 擲地有聲 在臺灣,因為受到較為保守的社會風氣影響,除了明星藝人之外,鮮少會有離婚的夫妻願意公開自己「不能走到最後」的婚姻,舉辦「離婚典禮」更是未有耳聞。但有一對「離婚夫妻」在台北舉辦了「離婚典禮」,廣邀親友到場見證「離婚並不是件不能拿出來討論的事情」,「下一站會更幸福」的分離派對。 文|溫拿哥 在臺灣,因為受到較為保守的社會風氣影響,除了明星藝人之外,鮮少會有離婚的夫妻願意公開自己「不能走到最後」的婚姻,舉辦「離婚典禮」更是未有耳聞。但在上週日(11 月 24 日)有一對「離婚夫妻」在台北舉辦了「離婚典禮」,廣邀親友到場見證「離婚並不是件不能拿出來討論的事情」,「下一站會更幸福」的分離派對。 「未來我們不再是夫妻,卻會是最好的朋友!謝謝你出現在我生命中,讓我不再孤單,並且成為了更好的人。」離婚先生致詞。 「我們希望能讓人們知道,離婚不是一件不能拿出來討論的事情。離婚代表一段關係的結束,是另一段關係的開始。」離婚太太致詞。 親友致詞人表示:「下次不要再找假牧師證婚了!」 離婚典禮主軸分享著「回顧與感謝過去,擁抱彼此並祝福美好未來」。(推薦閱讀:宋慧喬宋仲基證實離婚:結婚是勇氣,要結束一段關係也是) 現場除了有親友們的祝福小卡、過往影片的回顧,更邀請之前在結婚時擔任伴娘、伴郎的朋友出席,一同見證這段走了十年的感情畫下句點的派對。最後在「85010 離婚法律服務平台」雷皓明律師、楊于瑾律師的見證下,正式簽署離婚協議書。彼此帶著親朋好友們的祝福,兩人各自走向不同卻同樣璀璨的道路。 離婚典禮的主持律師分享:「這是我從執業以來第一次遇到這種案例。」 雷律師表示,「台灣社會文化對於離婚仍是羞於啟齒,認為是不好的事,尤其是處於弱勢的女性。很多家庭已經多年分居,但仍舊礙於社會輿論和情面,不敢離婚。85010 取諧音『幫我離一離』,希望能夠幫助這些女性認識到離婚不是一件罪大惡極的壞事,當婚姻無法繼續的時候,可以選擇勇敢離婚,更是可以好好慶祝的。」 如同現場致詞好友所說的「告白需要衝動,但告別需要智慧」。舉辦離婚典禮的夫妻兩人談到想要辦「離婚典禮」的初衷,是因為他們都認同「分開並不是一件壞事」,當初是因為理解而在一起的,最後也是因為理解彼此而決定分開。(推薦閱讀:「我們的愛情怎麼了?」離婚的五個心理階段) 這樣的觀念他們期待透過這場離婚典禮,一併傳遞給其他人。一段不幸福的婚姻,無疑是對人生最大的消耗。然而多數女性因為對法律的不了解只能繼續忍耐。因此,專業律師團隊能夠協助女性借助法律的保障脫離社會桎梏。作為雙方斷捨離的最後一哩路,需要的正是專業的婚姻法律協助,給予雙方當事人一個嶄新的開始,迎向各自不同的旅程! November 28, 2019 at 08: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7UKcH8
我會是一個好情人嗎?給你的愛情氣質自評表 https://ift.tt/2OPUUG5 時報文化 你有用過愛情自評表嗎?一起來分析,我們在愛裡屬於哪一派。當你深度了解自己,也能清晰地看見與伴侶的關係課題。 文|楊聰財、魏兆玟 愛情氣質自評表 若想順利經營感情,擁有愉快健康的關係,在檢視他人之前,要先誠實地覺察自我、深度了解自己。當你知道自己的特質、需求和喜好,就能理解為何伴侶某些行為、觀念會對自己造成影響,或帶來情緒。 如果遇有心儀的對象,就你對他的了解,幫對方評測可能的類型,初步判斷兩人是否合適?如果是有伴侶的人,也可以請對方自評,釐清兩人哪一項特質最麻吉?又是哪一項容易出現摩擦? 美好的愛情不是找到完全契合的另一半,而是兩人在互動過程觀摩、學習對方,讓自己也想為這段感情變得更好,最終能一加一大於二。雖然是自我評估,但是潛意識的力量是非常強大的,只要是誠實面對內心生活的人,自評的結果和親朋好友眼中的自己不會落差太大。 以下分別有 A、B、C、D 四大面向,每個面向有 8 個詞彙。請依照該詞彙符合程度填入分數(0~3 分),最後計算每一面向的總分。 0-完全不符合, 1-偶爾符合, 2-時常符合, 3-完全符合 統計各面向總分後,分類如下: A 社交面: 0~12 內向型 I 13~24 外向型 E B 感知面: 0~12 務實型 S 13~24 直覺型 N C 思考面: 0~12 感性型 F 13~24 理性型 T D 性格: 0~12 依賴型 P 13~24 獨立型 J 依照四大面向個別的總分,就可以知道專屬於自己的「愛情氣質」屬於哪一型囉! 每個人的愛情氣質即使屬於同一型,但若各面向分數不同,行為展現也會有所差異。因為每個面向的分數就像一段光譜,假設某人社交面總計 15 分,就代表雖然外向,但不是很強烈極端,甚至可能在某些情境還會被認為有點內向。整體而言分數愈高,特質愈明顯,分數愈居中則愈可能顯得模糊。 圖片|來源 戀愛關係中的四大情感取向 經過自評之後,可以列出四個英文字母的組合,這是專屬於你個人獨特的愛情氣質,也許你和另一半的愛情氣質不盡相同,重疊的部分代表兩人共有的特質。 愈多字母相同屬於愈理想的狀態(例如:IS vs. ES、IN vs. EN),而衝突最多的則是位於對角線(例如:IS vs. EN、IN vs. ES),其餘屬於次佳狀態。實際接觸案例中,有些夫妻吵了一輩子,磨合期彷彿長到沒有盡頭,其實他們不是不願意改變,只是改得很累,這種可能就是屬於對角線的衝突類型。 IS:情感根本取向為「務實」 擁有高度道德感及責任心,一段感情中理當付出的細節、完成的目標,他們永遠都不會馬虎帶過。總是實事求是地對待伴侶和生活,且極度重視承諾。 他們重視關係中應盡的本分,不會創造變化,深信「平凡就是福」哲學,相處久了容易缺乏激情;彷彿從戀人變成家人,這種情況他們並不以為意,本身也不喜歡激情起伏、高潮迭起的生活。 若伴侶喜歡追求激情變化,兩人就容易為此爭執,所以他們多半希望伴侶能和自己一樣務實。他們屬於情感「低調派」。 IN:情感根本取向為「安全感」 他們非常善於「編劇」,內心戲張力強大,如果對方出現若即若離的態度,和誰聚餐、工作變化、生活要事等都含糊其辭,想像力就開始無限擴張,也排斥大起大落、太過激情的伴侶關係。 不喜歡感情的不可預測性,能一起過著踏實而質樸生活的對象,才能令他們心儀,因為「安全感」就是最好的催情劑。他們屬於情感「穩定派」。 ES:情感根本取向為「默契」 注重和伴侶的「和諧程度」,能夠理解自己的日常作息、飲食習慣、何種狀態下會真吃醋等生活細節,相處愈是像「知己」一樣有默契、夠順暢,感情就陷得愈深。 這類型認為培養默契之後就容易溝通,不需要處理很多小劇場的生活很舒服,所以相處時希望彼此理解,就會格外在乎對方感受、細心照顧對方情緒。情感世界中屬於「知心派」。 EN:情感根本取向為「心動」 這類型強調「心動來電」的悸動,或是瞬間天雷勾動地火的神祕感,若沒有激情元素,自然沒有發展可能性,更別提要深入交往了。 由於需要強烈的戲劇感,不排斥曖昧的刺激,時常出現追尋靈魂伴侶來營造浪漫的戀愛史;生活中要不斷變化帶來新鮮感,持續享受怦然時刻。他們是情感的「藝術派」。 本文摘自楊聰財、魏兆玟的《愛對了,每天都是情人節:以「16 型愛情氣質」探尋屬於你的美好伴侶》。由時報文化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愛對了,每天都是情人節:以「16 型愛情氣質」探尋屬於你的美好伴侶》 November 28, 2019 at 07: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OPUUG5
「要花多少時間,才能接受你不在了」寫在高以翔過世後:如何面對家人愛人的離開? https://ift.tt/2L2CtwF 女人迷編輯 Shanni 男星高以翔突然猝死,來不及告別,留下來的人,要如何面對沒有他的生命?六個度過傷痛的療癒方法,讓我們一起啟程。 可是,我們不是前天晚上才有說有笑的嗎?我們不是才在約打球嗎?你說正在為新戲做準備,我還跟你加油嗎?不是說好週五要好好的聚一下嗎? 我知道善良溫暖的你一定不希望看到大家為你這麼傷心,可是我的眼淚就是停不下來。 萊莉問我,爸爸你為什麼哭?我說:因為 Godfrey 叔叔去當天使了。然後她問我:那 Godfrey 叔叔什麼時候回來?我又控制不住我的眼淚了。 我不懂上帝為什麼要把你裝備的這麼完美,然後這麼早把你帶走?我只能相信,祂 對你有更大的計畫! 兄弟,我就不說再見了,I will see you on the other side! ——藍鈞天 男星高以翔昨日(11/27)於中國錄製節目時,突然暈倒、心臟驟停,後經搶救仍不治身亡。事發後,藝人朋友們紛紛在社群上表示悼念。其中根據自由時報報導,高以翔的哥哥高宇橋也趕赴處理後事;而他雖未有表態,但已有大批網友擔心親人狀況,而湧入他的微博表示關心。 高以翔突如其來的身亡消息,來不及道別,但身為親友,往後的日子似乎也只能慢慢練習接受。失去所愛之人,可能是一個充滿情緒與創傷的時期。要如何好好地度過這段時間?以下六個步驟,一同走上療癒的旅程。 圖片|高以翔臉書 一、這是一段很個人化的旅程:每個人面對死亡的反應不同,這很正常 在 Huffpost 上網路作家 Jinna Yang 曾分享自己失去父親的修復過程。她說,她經常試圖將自己的情況與他人進行比較,「這麼做有時只是為了衡量我悲傷的程度,我想知道我是否反應過度?或者想知道是不是多久之後,我的痛苦就會消失?」她曾經自我懷疑,親人離開都過了一年半,還每晚哭著睡覺,這是可以的嗎? 然而她也漸漸觀察到,自己的弟弟面對死亡的方式就和自己全然不同;每個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處理失去——這意味著,你不必再猜測,甚至否定自己的感受或行為。經歷親人死亡的旅程是非常私人的,每個人對於失去的反應都不盡相同。有些人可能喜歡在社群公開地表達自我情緒,並為此感到新案;有些人則習慣默默地消化。 不論如何,你想做什麼,就去做吧!你的情感是屬於你自己的,因而沒有所謂正確或錯誤。並且,你要由此開始相信你將能度過這一切。 二、尋找支援,同時感受自己仍被這個世界愛著 所愛之人離開後,你會感覺到生活像是破了一個巨大的缺口而有所匱乏。這種時候,你會特別需要情感上的支援。尋找信任的親人、好友,或者心理治療師,一起陪你度過這段時間。他們的存在,將會讓你知道自己並沒有被拋棄,你並不孤單,而且持續被愛包圍。 當然,一開始你可能會不太自在。對他人說明自己發生的事,像是一次次地逼自己面對「它真的已經發生了」。的確,公開承認,同時也是開始坦承面對自己的過程——你對於這次的失去有什麼樣的怨懟、悲傷與不捨,都會就此重現。然而,你也會在這樣「承認」的過程中,漸漸感受到療癒。 你可以選擇你最自在的模式,一步一步慢慢地來。前提是你已經準備好了。並且只要記住一件事,談論死亡與失去,不代表你是脆弱的——反之,這意味著你已經足夠堅強,到可以開始誠實面對生命。 三、別和自己的情感抗爭:允許自己悲傷,允許眼淚陪伴 失去親人後,我們將面臨劇烈的情感衝擊。而也許這樣的情緒對你而言很陌生,你有時甚至覺得自己瘋了,想著為什麼我會這麼這麼地難過? 有時候,悲傷它會在意想不到的時刻來臨。你可能會在平時走路、吃飯或上班時,莫名地流淚,你可能不會有所感覺,直到身旁的人提醒你,你才知道自己正無意識地陷入悲傷的狀態之中。你可能會對這樣不受控的日常感到不自在。 而接下來你或許還會發現,別人可能都還比你更急著要你好起來。在日子不斷過去以後,你聽到有人跟你說「別哭了」、「趕快走出來吧」,你的療傷馬拉松在別人眼裡看來,可能會更加地痛苦與焦慮。然而,你不要為此感到歉疚。因為情緒無須道歉,也無可妥協。悲傷是不能被限制的,你得允許它的發生,允許眼淚,允許脆弱;別和自己的情感抗爭,因為它的出現,總有它的理由與時程。 圖片|來源 四、「他真的已經走了」:接受你無法再回到「正常」 Jinna Yang 提到,父親離開以後,她感覺自己失去了所有的希望與未來: 「一年半以後,我仍一遍又一遍地問自己同樣的問題:為什麼我仍如此痛苦?我何時可以克服?為什麼我不能回到『正常』?」 「直到我我意識到我永遠不應該回到『正常』狀態,我才又重新控制了我的生活。」 因為失去親人讓你感覺到太痛苦,於是讓你相信在某個遠方,一定有一個可以讓你「好起來」、可以「恢復」,可以「回去」的地方。因為沒有地方會比這裡更慘。然而如前面提到,療癒的旅程並沒有時間規定,沒有人會告訴你你要花多久時間度過這個階段;你要的並非完美、並非回到「正常」——並且事實是,這是永遠不會發生的事。當你思念他時,你感受到痛苦彷彿永遠不會消失。但這沒有關係。因為你已經比一生中任何時候,都還要堅強。 於是,或許對你而言最重要的不是回到原本的生活、不是「好起來」,而是接受這件事正在發生、理解它成為生命的一部分;而你也將在接受這件事以後,找到持續生活的力量。 最重要的是,善待自己,知道總有一天你會醒來,發現痛苦變少了,知道日子可以繼續下去。 五、心碎的時候,喜歡的事情是不會改變的:去做你熱愛的事吧 在這條路上,你可能時刻被痛苦提醒,而感覺到自己難以再次感到快樂。有人會告訴你,那不如讓自己忙一點吧!忙碌起來,轉移注意力,或許就不會過得那麼辛苦。然而,忙碌卻也可能讓你更加的痛苦——也許時間並沒有因此而過得更快,每一天也將越來越沒有意義。 在這裡想給你的建議是,你可以繼續去做你喜歡的事情。它可以是件很小的事,譬如吃草莓口味的冰淇淋,也可以預約一張你從未去過的地方的機票。因為當你難過的時候,你喜歡的事情是不會改變的。悲傷它仍存在,我們知道,你也明白。我們不用特別去跳過它。但於此同時,你可以選擇去滿足自己其他的渴望與需求;當你慢慢找回生命中積極的情緒,你也會發現自己彷彿可以一步又一步地,把日子過好,將自己照顧。 六、「謝謝,還有謝謝」道別的儀式:珍惜他帶給你的記憶 「有一段時間,我閉上眼睛,我看到的只有父親躺在醫院病床上最後的那一刻。我沒有看到他的微笑。這個畫面每天都傷了我的心。所以我試著想忘記他。」——Jinna Yang 在父親離開後,Jinna Yang 被死訊所籠罩,以至於沒有給自己一個機會來慶祝父親的生命:「我甚至不能珍惜他在世時的我們的回憶。我是多麽自私,我忽視與他整整 24 的生活,把那麼美好回憶都推開。」 但直到一天,她意識到父親他曾經教會她的事、曾經給過的愛,那些力量、勇氣,都仍深植在她的身上,陪伴她走接下來的路。她説,原來父親不曾離開。 在面對親人死亡的最後一步,想你為自己來一場儀式,它可能是實體的葬禮,也可能就在你內心裡悄悄進行。在這場儀式裡,練習感受對方曾經帶給你的愛、你們相處的記憶、接觸的體溫,並且在這個時候,好好地對他道謝。謝謝他,來過你的生命。 你會在這場儀式裡,明白對方從沒有真正地消失。你將紀念他,你將不再那麼害怕;有過的事物,將永遠留在你這裡。 面對失去的路,有時漫長彷彿沒有盡頭,有時你會驚喜於一處光亮,即使過了很久,你還是會突然地感到失落。因為,無所謂走完了沒有,但希望你相信的是,因為有愛而疼痛,這段旅程不需要擁有終點,你知道你還是可以為生命感受到幸福。 祝福他,也祝福你。 November 28, 2019 at 06: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L2CtwF
2019年11月27日 星期三
給患者與家屬的提醒:如何面對心臟衰竭? https://ift.tt/34urnZ0 照護線上 該怎麼面對「心臟衰竭」?由於這類疾病的患者病情容易產生變化,需注意患者本身的日常生活習慣是否良好,包含作息、運動與飲食等等。 文|照護線上編輯部 心臟衰竭是因為心臟功能下降,造成心臟輸出量不夠、身體器官血流量不足的狀況。振興醫院心臟血管內科主治醫師劉怡凡強調,由於心臟輸出量不符合身體需求,會對全身器官造成負面影響,所以心臟衰竭並非單純的心臟問題,而是全身性的疾病! 心臟衰竭常見的共病有哪些?該如何預防? 劉怡凡醫師表示,心臟衰竭患者往往不只有心臟問題,而是具有多樣共病,其中以高血壓、高膽固醇、糖尿病等最常見。患者可能先有高血壓、高膽固醇、糖尿病,這些問題都會讓引起血管阻塞,而讓心肌缺氧壞死;糖尿病本身亦可能導致心肌病變,造成心臟輸出的問題;長期高血壓也會造成心臟衰竭,這些疾病沒有控制好就會造成心臟衰竭。 心臟衰竭後容易出現腎臟問題,由於無法供給足夠的血液,腎臟功能會愈來愈差。此外肝臟、肺臟、腦部也受到影響,幾乎全身器官都會慢慢衰退。 劉怡凡醫師叮嚀道,「預防心臟衰竭從三高開始控制,血壓、血糖、膽固醇,同時也要戒除生活上不良習慣,如抽菸、不運動、飲食太鹹、壓力太大、久坐不動等,但最優先需要處理三高與抽煙問題。」 面對心臟衰竭,患者和家屬在日常照護需要注意什麼? 心臟衰竭患者的病情容易產生變化,務必定期回診及按時吃藥,按照醫師處方藥用藥,改善不良生活習慣,避免吃太鹹、抽菸、熬夜。劉怡凡醫師強調,「適度運動對心臟衰竭患者有幫助,最好能夠每天運動。記得每天量體重,若體重變化太大就需要就醫檢查。飲食方面要限制鹽分跟水分攝取。一定要戒菸、戒酒。」 由於心臟衰竭患者常有多種共病,各種共病都得好好控制,例如: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高膽固醇等,都要好好配合醫師的治療。 此外,醫師會建議患者施打疫苗,例如流感疫苗、肺炎疫苗,因為感冒及肺炎皆會引發心臟衰竭惡化。 心臟衰竭團隊通常會包含哪些成員?各自扮演那些角色? 心臟衰竭牽涉許多共病,是相當複雜的疾病,需要跨領域合作整合照顧,心臟衰竭團隊成員很多,包括心臟科醫師、復健科醫師、護理師、衛教師、物理治療師、個案管理師、營養師等。 劉怡凡醫師表示,醫師主要是幫住院及門診的患者做診斷、治療;衛教師針對臨時發病患者、或對疾病認知不足、生活型態有改善空間的患者提供衛教;營養師可以指導病患的飲食控制;由於患者可能需要服用多種藥物,藥師可以給予協助;若醫院設有完整心臟衰竭中心,還會有個案管理師,持續追蹤病患回診狀況、身心狀況。 心臟復健在住院時就可以開始,從住院到門診一步一步教導患者運動,心臟功能穩定下來後就要開始復健,復健科醫師、物理治療師會根據病情來設計個人化運動處方,然後再慢慢調整運動強度。住院時開始做復健指導,出院後多做心臟復健對患者最好。 每一個心臟衰竭患者都需要心臟復健嗎?有沒有任何限制? 心臟復健以國外標準「廣義」來說,包含根據病患狀況安排運動的個人化處方設計,根據年齡、心肺狀況設計運動強度,協助病患戒菸、攝取均衡營養、適度控制鹽分。「狹義」來說就是個人化運動處方設計,指導患者做一些心臟復健活動,增強患者心肺功能。 劉怡凡醫師指出:「理論上除了病情尚未穩定的住院病患,每一位患者都需要心臟復健。臨床上,醫師會先找到導致心臟衰竭原因,然後針對血管阻塞或心臟問題處理到一個階段後再開始做心臟復健。起初不能做太高強度的運動,要循序漸進。」 根據國外研究,心臟衰竭患者接受心臟復健後,可以減少病患再住院的比例。劉怡凡醫師道,「因為心臟衰竭是慢性問題,未來會有再度復發的可能,所以心臟復健可說是治療心臟衰竭的一個環節,病患按照醫師規劃的心臟復健認真執行,可以改善心肺功能,減少再住院的機會。」 然而,心臟復健目前在台灣仍不是很普遍,真正能夠執行心臟復健的地方不是那麼多,還有推廣的空間。需要心臟復健的患者很多,接受心臟復健對患者也有很大幫助,但需要專門心肺的復健物理治療師配合,而且心臟衰竭的復健風險略高一般復健,需要專業人員密切監控,這是未來可以努力的地方 振興醫院遠距照護中心,可以對心臟衰竭患者提供哪些幫助? 振興醫院遠距照護中心有護理師 24 小時輪值,參與遠距照護計畫的患者,遇到問題可以直接與護理師聯絡。部分心臟衰竭又有心律不整問題的患者,可以定期上傳心電圖,若有需要可以即時處理。 剛發生心臟衰竭的病患,對疾病本質與自我照顧與保健還不甚瞭解,遠距照護中心會藉由病患定時測量與回傳的血壓、血糖、體重數據,以及回報的症狀,了解病患病情,假如有心臟衰竭惡化症狀、體重上升或下降很多,或者血壓、血糖有變化,可以和醫療團隊討論與即時處理。 劉怡凡醫師表示,由於遠距照護屬於自費服務,並非全部病患都有參加。病情較不穩定需反覆住院、或者心律不整需要密切監控,這兩類病患會比較優先。若是罹病初期對疾病的認識與保養不是那麼清楚,或還有需要密切監控,亦會建議病人加入遠距照護計畫。有專業心臟衰竭團隊的支援,可以讓患者更安心也更有信心! ※本文由 照護線上 授權使用,未經同意,請勿擅自轉載。 原文出處 November 28, 2019 at 03: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4urnZ0
走入濃郁又狂野的世界,《再見梵谷——光影體驗展》即將登台 https://ift.tt/2rBBwo5 Bella.tw儂儂 《再見梵谷——光影體驗展》巡迴超過 50 個城市、突破 600 萬人次進展觀賞,2020 年將首度登陸台灣!透過「沉浸式」巨幕光影展,讓觀眾彷彿走進梵谷的畫作裡,參與他的一生。 地表最狂的《再見梵谷——光影體驗展》要來台展出!巡迴超過 50 個城市、突破 600 萬人次進展觀賞,2020 年將首度登陸台灣,將荷蘭後印象派大師梵谷的經典作品搬出美術館,《向日葵》、《星夜》、《麥田群鴉》等經典以及素描、書信等共 3000 幅作品與珍貴影像,透過當代科技轉入動態影像,由畫框躍入超過五公尺的巨幕投影,走進大師畫中世界浪漫拍出百讚照不是夢! 先來聽儂編說說梵谷 圖片|Bella.tw 儂儂 提供 1853 年出生的梵谷,27 歲才投入繪畫,短短十年間創作出超過 2000 多幅畫作,生前只售出《紅色葡萄園》一幅作品,彗星般短暫而傳奇的一生,卻影響了隨後一個半世紀的藝術文化,成為最為眾人所熟悉與愛戴的繪畫大師。 不過繪畫這些東西真的距離普羅大眾太遠啦~現在讓你可以走進大師作品裡,拍美美的網美照,進場看展除了獲得美美照片,還可以知道藝術知識,還真的挺充實的。 圖片|Bella.tw 儂儂 提供 《再見梵谷——光影體驗展》帶你重新探索梵谷跨越時代的繪畫天才與美學世界,將近年為蔚為風潮的「沉浸式」巨幕藝術光影展,首度引進台灣,透過 40 多部高畫質投影機搭配影院級環繞聲效,讓你走進魔幻的畫作空間,在李斯特、韋瓦第、舒伯特、巴哈的弦樂 Bgm 陪襯下,讓你縱身投入梵谷色彩濃郁又狂野的世界,藝術不再只是「觀看」,而以全新的角度與方式與畫作油墨交融、感受梵谷,發掘全新的視野與體驗。 主投影區 圖片|Bella.tw 儂儂 提供 澳洲《Grande Exhibitions》開發的 SENSORY4™ 投影系統,以 40 多台高畫質投影機搭配影院級環繞聲效,加上超過五公尺的環繞式多頻幕投影,讓觀眾彷彿實際走入於梵谷一生 3000 多件畫作與手稿之中,隨之遊歷荷蘭、亞爾、聖雷米和奧維小鎮。 梵谷這 13 件作品一定要去拍 圖片|Bella.tw 儂儂 提供 透過《向日葵》、《星夜》、《麥田群鴉》《杏花盛開》《紅色葡萄園》等十三件最膾炙人口的經典作品介紹,引導觀眾走入梵谷曲折而短暫的一生,窺探他的炙熱情感如何轉入經典的繪畫技法與風格。 亞爾的臥室 圖片|Bella.tw 儂儂 提供 1988 年梵谷來到法國南部城鎮亞爾,最後兩年的時光,創作了 300 多幅畫作,《亞爾的臥室》便是其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展區以畫作為藍本實景重現,讓觀眾踩進梵谷畫作之中。 下個梵谷可能在你身邊!不僅看畫還能學素描 圖片|Bella.tw 儂儂 提供 除了經典的油畫之外,梵谷產出的硬筆畫與素描作品亦超過 1000 幅。展覽末端以投影方式,教授素描技法,帶大人小孩一起入門,走入繪畫的世界。 【《再見梵谷——光影體驗展》活動資訊】 台北場 時間:2020 年 1 月 15 日 (三) 至 4 月 5 日 (日) 11:00 - 20:00 地點:新光三越信義新天地 A11 館六樓(台北市信義區松壽路 11 號) 高雄場 時間:2020 年 4 月 18 日 (六) 至 7 月 12 日 (日) 11:00 - 20:00 地點:新光三越左營店 10 樓國際展演中心(高雄市左營區高鐵路 123 號) 完整活動與售票資訊請上官網 TEXT/Bella.tw 儂儂 PHOTO/網路 Source:JUSTLIVE 就是現場 【本文由 Bella.tw 儂儂 提供,未經授權,請勿轉載!】(以下連結將導至站外) 延伸閱讀:2019年藝術界欽點必去!日本令和新鈔有他的作品,走進葛飾北齋的浮世繪世界 延伸閱讀:日本最受歡迎展覽2021年台北登場!森美術館《塩田千春展》4大亮點帶你搶先看! 延伸閱讀:2019下半年必看展覽!鬼才畫家Joan Cornella再度來台,用黑色幽默呈現社會敏感議題 November 28, 2019 at 02: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rBBwo5
為什麼你該關注香港現況?當極權滲透,它正漸漸「新疆化」 https://ift.tt/2OQ0IiW 上報 從先前流出監禁穆斯林的秘密文件,可以看出中共一致的打壓手段,讓人擔心香港是否會步入同樣的景況。 文|美國國會台灣觀測站成員、政大外交所研究生 《紐約時報》11 月 16 日揭露了從中共內部流出如何大規模監禁穆斯林的秘密文件。在這四百多頁秘密文件當中,有 96 頁習近平的內部談話、102 頁其他官員的談話、161 頁監視控制新疆人的命令與報告和 44 頁對當地官員的內部調查。 其中包括中共提供地方官員指導他們如何應對被捕人士子女的問題的「教戰手冊」,也清楚地顯示習近平在一系列內部談話中所透露對於新疆的強硬態度。(延伸閱讀:「家人被失蹤,然後全家被要求閉嘴惜福」:紐時完整揭露中共打壓新疆手法) 「黨是幫你們家人治病,你們要感激」 自 2017 年以來,專家估計約有兩百萬穆斯林少數民族被新疆當局拘禁於再教育營。在 2017 年當時,為了應付這些被捕人士子女在暑假返回家中發現家人不見的各種狀況,中共要求新疆當局提供一系列的「輔導」,與他們「談心」給予他們「溫暖」。當學生問到家人去哪了,中共要當地官員告訴他們:「你們的家人在政府的培訓學校,他們在那裡不用付學費、吃住也免費,生活標準甚至比現在好,你完全不必擔心。」 如果學生問到家人為何被送到那裡,他們會回答:「因為他們染上宗教極端暴力的思想,為了根除思想的『毒瘤』他們必須被隔離治療,這都是為了你們家庭幸福著想。」另外,中國似乎使用一個評分系統來決定誰可以從教育營中被釋放。文件指示官員告訴學生,他們的日常行為、參加訓練會議的狀況都會影響家人的分數。 這份教戰手冊考慮周延,看似安撫實際上語帶威脅。中共先用治病來合理化拘禁的行為,聲稱會解決他們的生活困難來消除反抗的藉口,再暗示若不遵守接下來的規定,家人就永遠回不來,甚至還告訴他們:「一定要珍惜黨和政府提供的這次免費教育機會,徹底清除錯誤思想,並且學會漢語和就業技能,為將來你們一家人的幸福生活打好基礎。」 為了將阻力降至最低,中國的再教育營再小也要將所有成人給關進去。文件指示,就算是年紀大到無法有暴力能力的老人也無法豁免於「病毒」的侵入。當一個家庭只剩下無法獨立的學生,新疆社會的反抗能力可以說蕩然無存。 習近平的恐怖主義 習近平推動大規模監禁的想法可以被追溯到 2014 年時他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到新疆視察所發生的暴力事件,包括在烏魯木齊的自殺炸彈攻擊和中國西南部的火車站砍人事件。對此習近平發表一系列的秘密談話,表示烏魯木齊反恐部隊的手段太過簡單,應該要像那些激進份子一樣殘酷,而且要「毫不留情」,並呼籲使用「專制」的工具來消除那些新疆伊斯蘭激進份子。 他把伊斯蘭極端主義形容成是一種「相信了就會上癮的傳染病」,要解決它就需要一段陣痛期、一個干預的治療。對於伊斯蘭宗教活動近年的公開盛行他感到震驚,暗示前任領導人透過經濟發展來遏制新疆的動亂是不夠的,應該在意識形態上重塑穆斯林少數族群的思想才能解決問題。 習近平之所以採取強硬的政策,很大原因在於他把蘇聯解體當成是中共失權的借鏡。他認為蘇聯解體的原因就是因為在意識形態管理上的鬆懈以及領導過於軟弱。 因此,他強力打壓新疆以防止這種「暴力」擴散到中國各區、影響到共產黨不可動搖的形象,同時也打壓各地的異議份子或人權律師。習近平說:「發展是第一要務,是實現長治久安的基礎,這是對的,但不能認為發展起来了一切問題就能迎刃而解了。」由此可見,社會發展從來都不是習近平最關注的,中共產黨的統治及形象才是,而且任何事情都不能與它牴觸。 此外,習近平稱新疆伊斯蘭激進主義的根源在中東,警告阿富汗及敘利亞的動亂很可能成為維族獨立勢力和暴力「恐怖行動」的動力,因此需要有大規模的監視和情報工作來消除這些反抗力量,新技術必須成為解決方法之一,像是人臉辨識、基因檢測、大數據,還強調可使用「社區告密者」這種舉發的老方法,並要求官員研究美國如何應對 911 事件。 不難發現,習近平試圖將 911 事件的恐怖主義與新疆激進份子的行為畫上等號,但這兩者在本質上是很不一樣的。 圖片|達志影像/美聯社 中國官媒將香港示威者形容成「暴民恐怖份子」就是同樣手法的實踐:只要不符合中共利益就是顛覆政權,也不管中共是否需為抗議負責,如果演變成暴力衝突就正中中共下懷,中共只需貼上「恐怖主義」的標籤之後(示威者為暴民)同時鼓譟一些愛國意識(我是護旗手),不久就可以維護國家安全為由合理鎮壓(港警不合比例原則的暴力行為)。 這也是為何香港《基本法》第 23 條一直有爭議的原因,因為「國家安全」對中共來說就是個想吃多少就吃多少的自助餐,適用於各種掌握在其手中的各項事務。 擅自主張的後果 另外《紐約時報》公布的文件中還包括前莎車縣(位於新疆南部)委書記王勇智的認罪書。當時在任的王勇智為了解決民族不滿的情緒而推動經濟發展之外,宣布在家中放《古蘭經》沒有錯,並鼓勵中共官員讀《古蘭經》來更佳了解維族的傳統。 後來實行大規模拘禁,一開始的王勇智展現服從而且對任務充滿熱情,直到後來認為這樣的鎮壓可能帶來反彈,而且沒有任何適度空間的拘禁命令只會毒害新疆的民族關係,同時,他也擔心大規模拘禁會讓他無法獲得升遷所需要的經濟發展。 後來他下令釋放了七千多人因此被剝奪權力、起訴。中國為了以儆效尤,以「嚴重違背黨中央治疆方略」將他定罪,並稱王勇智貪腐至極而且不是維族人的朋友,因為他曾逼迫一千五百個家庭在寒冷的冬天搬到沒有暖氣的公寓。 但王勇智的政治罪名並沒有對外公開,而是藏在內部報告。這份內部報告說,他拒絕「應收盡收」,也就是只要被認為受到伊斯蘭極端主義所影響的人,就該全部拘禁。中共全面壓迫新疆的政策,可說毫無空間可言。 《紐約時報》發表這篇文章之後,中國會有什麼樣的回應可想而知。中國外交部回擊《紐約時報》的報導,認為他們以「移花接木的手段和斷章取義的拙劣手法來炒作所謂的內部文件,並試圖抹黑污衊中國反恐的努力」。 而在上個月底也發生類似的情況,當時,聯合國大會上在審議關於新疆的人權問題時出現了兩大陣營「一種再教育營各自解讀」的狀況。由美國、英國、法國、德國、加拿大、澳洲等共 23 個國家組成的一方共同譴責中國的行為,要求中國要尊重人權以維持對國際社會的義務與承諾,並希望中國能讓國際專家進入新疆以監督其人權的狀況。 對此,另一大由中國、俄羅斯、埃及、緬甸、北韓、奈及利亞等 54 個國家(部分曾有不良人權紀錄)所組成的陣營則發表一份共同支持中國的聲明。這份聲明反對有關國家將人權問題政治化,還讚賞中國在新疆的「反恐計畫」有成,設立了「職業培訓中心保障新疆人民的基本人權」等等。中國官媒則用「绝大多数国家坚决反对美国等国借涉疆问题干涉中国内政」為題來報導,標題風向及內容安排與大部分西方媒體呈現幾乎完全的相反與對立。 其實中國對於人權、民主等他們視為中共統治威脅的處理及散播謠言方式其實不難理解,不外乎先將這些威脅貼上標籤,再對內向人民把西方各國尤其是美國,塑造成藏懷陰謀、干涉內政、假民主的形象。 因此,從中國對新疆問題的處理方式,應可推斷香港日後會遭遇到什麼對待,也或許可以說香港已經慢慢地在「新疆化」。從上述聯合國分成兩大陣營對於人權普世價值的對立闡述,我們更該注意的是認同中國的國家們的反應,警戒類似的人權危害將不只會被侷限在中國,而會在哪些國家發生——當新疆與香港的人權危機成為其他威權國家掌握國家權力的模板。 本文獲《上報》網站授權,未經同意請勿轉載。原文詳看:香港已經慢慢「新疆化」 November 28, 2019 at 01: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OQ0IiW
「說有桃花,但我根本沒人追」國師開示:為什麼我們會覺得星座運勢不準? https://ift.tt/2OPfRkl 女人迷編輯 Phoebe 為什麼,有時候星座運勢不太準呢?讓國師唐綺陽為你解答! 滑手機時,看到星座運勢,你通常會不由自主想多看幾眼,但你知道自己為什麼會被星座吸引嗎? 我們都渴望被理解,但又不想被完全看透。我們想要有人願意停下來注意自己,卻不想被推上台用放大鏡檢視。所以看到星座相關文章時,你會想從中探尋有沒有一處關於他人對自己的觀察。但卻發現,星座運勢並沒有想像中來得符合自己,而且更多時候,你甚至感覺星座好像沒有那麼準。 如果你也對星座有這樣的疑惑,讓國師唐綺陽為你解答! 為什麼星座運勢裡說的都不太準? 唐綺陽在日前於個人影音頻道發布影片,表示如果覺得星座不準,那可能與我們都從個人感覺出發有關。她說道:「每個人看星座的時候,第一一定都是自我感覺,所以也許你有桃花,但是自己看不見就是看不見。我都提醒你了,你就要趕快去看見。」 星座運勢,其實是提醒多於預測。例如運勢告訴你可能有偏財運,是提醒你可以試試其他生財之道,並非意指你去買樂透一定會中獎。因此不論星座怎麼說,生活的掌控權依舊在我們自己手裡。(推薦閱讀:專訪唐綺陽:受傷,是人生的禮物!不斷創「星」的人生修復術) 星座運勢不太準的原因,可能還跟太陽星座與上升星座有關。唐綺陽表示「以星盤來說,如果你看的是星座運勢,那麼太陽和上升是一定要看的。太陽看的是生活主場景跟個人的內心感受,上升代表的則是真實事件。」 圖片|youtube 截圖 舉例來說,如果你的太陽星座運勢告訴你,最近身體要多注意,那麼很有可能是你「感覺」自己的體力變差,於是你可能會因此去看醫生、做檢查等。但如果是上升星座的運勢告訴你,最近要注意身體,那麼就可能是身體真的可能生病了,病到你必須去看醫生、去醫院。 下一次,如果你再感覺星座運勢好像不太準,也許可以試試用以上兩個角度來重新檢視! 太陽星座和上升星座的運勢互相衝突,我該聽哪個? 如果看了星座運勢,卻發現自己的太陽與上升星座互不相容。譬如太陽星座事業運很好,但上升星座事業運低落。這樣代表什麼呢?是不是也是星座不準的一種表現?針對這點,唐綺陽說:「太陽星座事業運很好,代表你可能被上司賞識、被拔擢,而上升星座的事業運不好,可能代表你接到一個苦差事、難執行的任務。所以在你被長官看好的同時,可能也會很辛苦。」 「不會不相容啊,其實在我看來,運勢就是這麼的立體。」唐綺陽說著。 圖片|youtube 截圖 人類是立體的,生活也是各方各面的,運勢當然也不會只有一種解讀方法。記得,太陽星座掌管感受,上升星座掌管事實,由此角度出發,我們能看見的世界將不只有黑與白,也不會只有對或錯,而是在二元之外,找到另一種看待自己與世界的方式。(推薦閱讀:必存!十二星座運勢:今年你適合做什麼與該迴避什麼?) 當我們產生「為什麼星座不準」的想法時,其實心中真正希望的是「星座應該要很準」,我們認為它應該要比我們更清楚未來的路該怎麼走,它應該要指引我們該怎麼走。但其實我們明明心知肚明——沒有任何人,比自己更清楚未來的方向,沒有任何人,包含星座。 唐綺陽也在影片最後表示「每個人在面對自己運勢時,最棒的轉念方法依然是改變心念,正向思考才是真正能影響你、幫助你的東西。最後我要鼓勵大家,生命的樣貌是掌握在我們自己手裡的。占星運勢,我衷心的希望,它對你來說只是一份參考,希望大家都有自信,越活越亮麗。」 我們於是知道,星座之所以不準,是因為人生的決定權在自己手裡,相信自己的判斷與決定,這才是人生中最確定與最準的事情。 November 28, 2019 at 12: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OPfRkl
我們身處在一個「我們只接受認同,不接受不同」的社會 https://ift.tt/33tALL4 李品毅 Lee Ping-Yi 有了立場,就無法接受對方的意見嗎?大聲宣揚我們的信念,應該是為了溝通,而非設法逼使對方轉變立場,求取勝利。讓我們一起打開無意識封閉的內心,試著傾聽對方的聲音吧! 文|李品毅 Lee Ping-Yi 在互聯網發達的世代中,隨著接觸信息的難度陡然下降,個人成長似乎隨著理論的蓬勃發展與閱讀媒介的普及,而有了更多的可能性。我們在網上、日常生活中因接觸到的信息多了、廣了,人們的立場更顯得多元盛綻,從過去單元思想轉為多元思想的社會。 然而,隨著觀點立場的多元化之下,立場對立與衝突也更加顯而易見,在網上公開的平台上相互筆戰著、在生活的各式場合中相互詆毀著,如此現象繁生,可以說是信息流動快速下的負面產物,個人成長究竟是進是退? 我們只接受認同,不接受不同 我們常常窩處在類似立場、思維的一群人之間,博取著溫暖,並偕行對對立方大肆撻伐詆毀,無所不用其極。「智力測驗不通過」、「傻 X」等各式極盡羞辱之詞十分常見,參與者也無不絞盡腦汁彰顯自己造詞的創意,批鬥徬彿成了壓抑生活中的創作天地。 在政治議題、運動球賽、意識形態之爭中,不同世代、不同背景、不同階層的立場,往往有鮮明的對立,而羞辱詆毀的方式也各具特色,並且經常不能容忍立場中立或曖昧不明的人,認為不表明立場的人,即是與自己作對的人。然而,如此對立的兩大陣營,卻有三大特點相似。 缺乏包容理解能力的三大特點 第一點,無法理解對方與自己不同立場的原因,設想自己的立場是兼具情感與理智的融合,武斷認為對立方擁有智識上、理智上、情感上的缺陷,恨不得用盡各種方式使對立的思想消失在世界上。 第二點,缺乏意願或能力去理解立場對立方思想形成的脈絡因素,也遑論去包容對方的想法。 第三點,不能容忍中間份子或是不予立場表態的人們,並有意將此類人影射為與自己立場相反的族群,並加之攻訐。以這三點來觀察,兩造雙方,孰高孰低? 缺乏同理心讓我們看不到成見背後的真實 以敏感的同性戀議題來說,贊同同性戀是正常無異的部分人們,會義憤填膺地大罵「認為同性戀是病態且設法阻止同性戀的人們」,缺乏理智的大腦、開化的心智,並應接受某種形式的懲罰。 反過來說,認為同性戀是病態的部分人們,會詛咒贊同同性戀是正常的人們,缺乏物種繁衍天性的認知、社會倫常的概念,並應接受嚴謹的再教育。 兩條平行線,看似沒有交會的可能,但,真的嗎?我們能否理解反同性戀的人們,可能自幼的環境就灌輸恐同的思想,環境也充斥著不反同就形同支持的獵巫氛圍,如此環境壓力下,可能完全沒有同性戀概念存在的空間。我們能否理解天生就喜歡同生理性別的人們,可能他們無力決定、改變自己的性傾向,他們就是一群單純渴望愛的人們,求著愛而非求著世界的混亂。 異化更多敵人,使我們難以跟人心連接 徬彿我們有了立場,就封閉起了心,不願再真實傾聽立場不同的聲音,我們焦急地聽,不是為了理解,而是努力要找對方立論的瑕疵,大肆抨擊。我們大聲傳達我們的立場、概念,不是為了溝通,而是設法逼使對方立場的轉變,求取勝利。 我們都容易成為封閉內心,拒絕接受或理解其他思想的人,一心想在任何領域獲勝,證明自己思想的價值,並渴望世界所有思想與自己思想相同,並不斷為自己的立場創造各種合理化的故事情節,以堅實自己封閉的世界觀。 因此,我們在世界上總是樹敵無數,這樣的敵人不只是陌生人,可能包括我們的父母、朋友,甚至是伴侶。本是親近的愛人,在我們的求取價值認同、思想勝利的慾望下,也一一成了仇恨滿溢的敵人。 而我們面對人生種種的議題,同一人因各議題的立場不同,總會在敵人與盟友間不斷切換,而我們的生活也不斷在正反兩極對立間不斷混沌著。 多元的真意是超越一元與二元 在立場多元發展之下,立場可能不僅只有二元,更可能達到三元與四元,因此在認同與反對之外,可能擁有第三種立場的人群,或是不清楚事件脈絡、需要更多時間觀察而不願意即刻劃清立場的人們。 然而,立場鮮明的族群,往往為了彰顯自身對立場的忠實程度以及受消滅異己的衝動所驅使,將二元立場以外的人們自動歸納為自身立場的對立方,或是急切地逼迫他人表態,用著非我族類則為宿敵的態度去影射他人。既急切又缺乏包容心,既焦躁又渴望被理解,但,這樣的行為達得成目的嗎? 圖片|來源 人們可能抱持著虛偽的多元文化主義 我們可能很容易自豪,隨著時代演進,我們認為我們是「多元文化主義」的提倡者,希望更多人表達多元文化的聲音,也希望身為多元一份子的自己可以被聆聽到,口口聲聲要尊重和包容各種不同立場、思想和概念,但實際上不能包容與他們不同的立場。 由此可知,人們渴望自己的聲音被所認為的多元世界聽到,但實際上卻缺乏包容他人的境界,徬彿世界上充滿了嘶吼著嗓子的人們,彼此因為沒有意願暫時闔上嘴而在充滿噪音的世界中內心寂靜孤單。所謂的愛與個人成長在此境遇下根本是空談,因為提倡多元文化的人們,自己仍囿於自我中心和單元世界觀下而毫無覺察。 渴望他人理解前,我們是不是先敞開心胸理解對方?渴望他人理解前,我們是不是先放下成見溫柔溝通?渴望他人理解前,我們是不是先闔上雙唇真誠傾聽?還是說唯有等待對方優先理解我們之前,我們是絲毫不能退讓的? 意識並坦承自己是亂象的源頭之一,並以傾聽代替口誅筆伐 人們常伸出食指,指向他人,說:『這世界真亂,是因為有你和他。』但,實際上是如此嗎?我認為,當有一天人們願意鬆開指頭,並意識到:『世界的亂,可能是因為有我。』那一天,我相信人際關係將達到更加的多元包容,個人成長也更加真切成熟!讓我們闔上嘴、收起指頭、張起耳廓、敞開心胸,以傾聽代替口誅筆伐吧! November 28, 2019 at 12: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3tALL4
「那是你的渴望,不是他的」不必為了彌補失落童年,就給孩子最好的 https://ift.tt/2KYbZww 擲地有聲 父母寵愛孩子的背後,其實可能潛藏著自己的童年創傷? 圖片|來源 文|小羊貝貝 「不要再買了啦,你太寵小孩了」、「這個家裡有了,別再買了」、「你什麼都買給他,他玩一次就不玩了,很浪費錢耶」…,媽媽在一旁叨唸,而爸爸們似乎都沒有鬆手的意思。 「我小時侯就沒得買呀,這又沒多少錢,我現在有能力買給孩子,沒關係啦。」爸爸們很大方,出手闊綽,小孩最樂,媽媽無奈搖頭。 理解爸爸們「失落的童年」 其實,每個家長心中自有一把尺,既然買得起,又能看到孩子的笑容,給他一個快樂的童年,有何不可。給孩子的物質或教育,大多是來自於自己成長背景的缺憾,尤其是在物質滿足上,這點在很多爸爸們身上展露無疑。夫妻在爭論這個玩具該不該買時,是否有察覺到另一半的失落童年,至今仍未被滿足? 以為孩子也會像當年幼小的自己一樣,眼睜睜看著別人有,自己卻沒有的失落心情,所以現在想要全力滿足孩子,捨不得他們同感自己幼時的那種失望。 但,真是如此嗎?孩子真的有那麼想要嗎?或許,高估孩子在物質上的需求,是大多數父母的盲點。 也許,孩子並沒有如表現出來得那麼想要 滿足孩子的童年,不等於滿足自己失落的童心,輕易填補孩子的欲望。雖是小錢,但那些恐成為自己未來對他們情感勒索的酬碼。事實上,孩子擅於觀察父母,深知父母哪些地方拿他們沒輒,只要撒嬌耍賴就能成功,便經常討要。玩具玩了幾次後,即棄之一旁。 買東西給孩子時,先不去管孩子的欲望感受,要先自我觀照,若是自己想玩,那就大大方方的買,買給自己,順便買給孩子一起玩。若是不忍心看到孩子失望的表情,則要想想這孩子的個性與本質,真的如表現出來的那樣失落嗎? 觀察孩子的本質與需求 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不僅反映在個性上,連需求與欲望也是。依照他過往的「討玩具記錄」來判斷,是否真的要買給他,孩子畢竟不是我,他的個性、欲望、喜好,全都是他的本質。不用因為自己小時候常壓抑,常得不到想要的東西,長大為人父母後,就輕易滿足孩子的物質慾。或許,我們都高估了孩子在物質上的需求。 羨慕,本是成長的必經路程 人,不管活到幾歲,有錢沒錢,都有自己羨慕的對象,羨慕,本來就是成長必經之路。 從小,我家中的長輩用錢非常節儉,因此我不易得到想要的東西,久而久之,也習慣不去討要,心中難免有壓抑的難受,也常羨慕別人。直到長大工作後,經濟獨立,我擁有買與不買的自主權,卻仍持續節省的習慣,倒並不覺得壓抑了。反觀我的手足,則是瘋狂彌補自己童年的物質欲,成了一個十足的購物狂。可見同樣的家庭教育,會衍生出不同的性格與行為。 所以,不必為了彌補自己的失落童年,就樣樣想給孩子最好的,勿陷入「到底該不該買給孩子?」的為難,用心觀察孩子的本質與需求才是。 November 28, 2019 at 11:00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KYbZww
《想見你》心理學:為什麼生日第三個願望,不能說出來? https://ift.tt/35HY6KS 海苔熊 (內容微雷)最近上剛上映的《想見你》中,其實有許多有趣的心理議題。今天想談的是,為什麼我們都不將「生日的第三個願望」說出口呢? 「生日快樂!趕快許願,第三個不可以說出來喔~」從小到大過了這麼多生日,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一件事情:為什麼第三個生日願望都不可以說出來呢?是不是沒有說出口的願望比較容易實現呢? 在這個星期上映的影片《想見你》當中提供了一個有趣的觀點——不說出口的願望並不會比較容易實現,而是就算這個願望沒有實現,你也不會因此感到受傷。 圖片|《想見你》劇照,福斯傳媒 提供 可能世界:如果忘記了,他就真的走了 上面這段話其實是一種防衛機轉(Defense mechanisms),我們在無意識當中遵循了這個規則,實際上是為了壓抑某一種不可控所帶來的焦慮,以及「可能令人失望的後果」。 畢竟很多時候,比起願望沒有實現本身,我們更害怕「別人得知我們的願望沒有實現」,為了避免這個令人焦慮的後果,所以我們選擇不把第三個願望給說出來。反正沒有人知道,就沒有人嘲笑。 事實上,倘若你真的希望這個願望被實現,那麼說出來其實比較好。如果它是一個目標具體的願望(例如月底前要減肥 3 公斤),其實說出來比較容易達成,在心理學上我們稱做「公開宣示」(public announcement)——因為既然說了,就怕沒做到會被別人看笑話,所以會比埋藏在心裡面的願望,更努力地去實踐。 話雖然這麼說,這部片裡面「不能說出口的第三個願望」,其實隱藏著一個比防衛更防衛的傷口⋯⋯。(以下有雷) 《想見你》這個故事描述女主角黃雨萱(柯佳嬿飾)的男友王詮勝(許光漢飾演)在空難之後下落不明,她悲傷了兩年還走不出失落。詮勝每一年都會幫雨萱過生日,從 19 歲到 25 歲,然而在 27 歲的今天,她只能夠想念著記憶當中的芋泥蛋糕,在手機通訊軟體傳著永遠也不知道會不會有人回的訊息,等待奇蹟出現。 從這個角度看來,第一集開頭這段話「當『你』離我如此地近,才知道『你』多麼遙不可及」中的兩個「你」,其實代表不同的意思,第一個「你」是雨萱記憶中的詮勝,第二個其實是現實世界中的他。 記憶中所有的失去,往往都比現實來得鮮明。每天每天,她都要活在現實與記憶的差距中,去兩人一起去過的地點,開他破舊的二手車,表面上裝得若無其事,但還是時不時,看著過往的照片,回顧一起歡笑的影片。 就跟所有失戀的人一樣,當一個人已經不在身邊,當那些美好的回憶都已經無法再重現,我們很容易活在記憶的裂痕裡,反芻(rumination)一些與事實相反的狀況,像是「如果當初我⋯⋯是不是就不會變成這樣⋯⋯」。 圖片|《想見你》劇照,福斯傳媒 提供 奇怪了,既然回想過去那麼痛苦,那為什麼還要想呢?因為那個記憶創造了一個「可能的世界」 ( Possible world ),耽溺在那個世界裡面(dwelling on the past),兩個人還可以甜蜜地在一起,是所謂的慢性哀悼的過程(chronic mourning)[4]。 心理學家 Saffrey 指出,在感情裡面缺乏安全感的人(例如焦慮依戀者)會在一邊哀悼的過程當中,一邊重複驗證(self-affirmations/ varification)自己的不好,好像唯有透過不斷地後悔,說自己很糟糕,才能夠讓這個關係繼續存活下去。 然而,一旦夢醒來,現實還是如此殘酷。 就像是片中雨萱的第三個願望沒有說出口,其實有一個很重要的理由——渴望這個願望實現,但又覺得有很大的可能不會實現(至於是什麼願望,賣個關子,大家可以到 Fox +或 Line TV 看)。當某件事情實現的機率已經如此渺小而遙不可及,我們就會出現一種矛盾的感覺,一方面覺得這個願望幾乎不可能成真,一方面又偷偷地期待有那麼一絲絲的機率可以被實現。 因為講出來實在是太丟臉了,會被說癡人說夢;可是那又是內心很重要的渴望,所以只好放在心裡,默默地祈禱這個願望某一天會發生。 回想一下,你過去所許的願望(希望學長喜歡上我、希望能夠考上理想的學校、幫她在聖誕節前跟我告白、希望我爸媽離婚⋯⋯)是不是都是這種「看起來幾乎不會實現,但是很期待它有一絲機會實現」的願望? 什麼是你去年許的「第三個願望」? 既然都已經引導你去想起過去自己去過的願望,在這裡我想進一步邀請大家做一個小練習: 輕輕閉上眼睛,在腦海裡面回想一下,你今年生日的時候你的第三個願望是什麼(不要說出來喔!) 若今年的生日還沒到,可以想去年生日的時候的第三個願望。如果你連去年的第三個願望是什麼都忘記了,那麼可你以思考一件事情:這願望對你來說,真的重要嗎? 如果你想起了那第三個願望,試著回想看看這一年,這個願望,到目前為止實現了嗎? 如果實現了,你是怎麼讓它實現的?或者是發生了什麼事情和機緣,使得這個願望實現? 如果還沒有實現,你曾經想過做什麼事情「讓這個願望更容易實現」嗎? (現在你可以閉上眼睛做這個練習) 發現了嗎,那些你過往所許下的願望之所以大部分到今天都還沒有實現,其中一種可能是,你根本沒有朝向那個目標做一些「有助於願望實現」的事情,從現實治療的角度來看,如果你真心渴望達成某一件事情,可以時時用 WDEP 法則檢核自己下面 4 個問題: 「你想要什麼?」(Want) 「你在幹嘛?」(Doing) 「這樣做好嗎?」(Evaluation) 「以後,可以怎麼做?」(Planing) 而上面這四個問題,其實就是先前你做的練習,學會這個方法,就算不用生日蛋糕,你也可以一磚一瓦搭建自己的夢想城堡。 p.s. 第一集當中還有一個有趣的點是,雨萱說:「如果我知道他沒有那麼愛我的話,我好像也不用像現在一樣那麼愛他」,請待下回文章分曉。 參考資料| [1] Top 7 Psychological Defense Mechanisms [2] 關於瘦身的心理學細節,可參考這篇文章「瘦身日記」(下)Gollwitzer, P. M., Sheeran, P., Michalski, V., & Seifert, A. E. (2009). When intentions go public: Does social reality widen the intention-behavior gap?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5), 612–618. [3] Davis, D., Shaver, P. R., & Vernon, M. L. (2003). Physical, emotional, and behavior reactions to breaking up: The roles of gender, age, emotional involvement, and attachment style.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29, 871– 884. [4] Bowlby, J. (1980). Attachment and loss: Vol. 2. Sadness and depression. New York: Basic Books. [5] Saffrey, C., & Ehrenberg, M. (2007). When thinking hurts: Attachment, rumination, and postrelationship adjustment. Personal Relationships, 14(3), 351-368. [6] 細節可以參考這篇文章:四個心理學問答讓每天都是好日子,Wubbolding, Robert E. (2010). Reality therapy: Wiley Online Library. November 27, 2019 at 10: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5HY6KS
【李愛玲專欄】我們要在婚姻裡熬過多少年,才能對那些心酸釋懷? https://ift.tt/2Dobh7y 李愛玲 進入婚姻,有了孩子,你總有滿腹委屈。而這一題,到底該怎麼解? 圖片|來源 文|李愛玲 我們要在婚姻裡熬過多少年,才能釋懷那些心酸? 當有一天,我們全然接納自己作為一個凡人的脆弱和無奈,便也能接納婚姻的瑕疵和庸俗。 01 是夜,熊孩子睡去,正是中年夫妻賭書潑茶吹牛皮、圍爐夜話瞎調侃時。 聊到了雞湯文裡,那一段被男人奉為上品知音的句子:「男人每天下班回家到樓下,都會在車裡抽支菸,靜靜地和自己待會兒。因為只有那一刻,他不屬於家庭、不屬於工作,只屬於自己。」 我氣不平心不甘:「難道女人不需要屬於自己嗎?實話告訴你,我以前也經常下了班不回家,一個人去小廣場坐著。」 我說的是真的。 孩子嗷嗷待哺蹣跚學步那幾年,我不知多少次,下班後枯坐在街邊長椅,不想回家,不想說話。 我知道那扇門,是雞毛生活的大幕,一拉開,就是高跟鞋到屎尿屁的淪陷,職場菁英到瑣碎主婦的穿越,烈焰紅唇到遊塵土梗的退行,揮斥方遒到任人魚肉的落差。 家裡每一個人都讓我不滿,孩子囉嗦,父母嘮叨,而那個豬隊友兩耳不聞窗外事,閒庭信步滿臉淡定。 我也想有一個時刻,不是誰媽,不是誰女兒,不是誰老婆,只是我自己,行嗎? 老公愚鈍大條的神經,還是嗅到了我即將慷慨激昂、舉一反三、痛說革命家史的氣息,一杯泡好的正山小種紅茶及時遞過來。 我翻著白眼一飲而盡。 他說:「其實那時候,我也經常自己在車裡坐會兒。你知道嗎?我不是逃避看孩子,而是逃避你的態度。你在自己父母面前,有什麼都能直說,而我,有不滿也得忍住。」 我聽後一怔,滿心愴然。 倘若不是今夜,倘若不是話題湊巧聊到這兒,這麼多年,我從不知道,他也有這般悽惶酸楚的時刻。 原來曾經一度,同床共枕的兩個人,分別孤獨著自己的孤獨。 我們各自不安,我們相互虧欠。 我往他肩頭靠了靠,眼前浮起一層薄霧。 婚姻裡的兩個人,要熬過多少年,才能釋懷當初那些無法言說的心酸? 02 愛情,讓兩個人不顧一切聚合。 孩子,卻能讓兩個人輕易殊途。 我偶爾會回想,那些年,我是如何活出滿腔幽怨的:是懷胎十月未曾見他做一頓早餐的失落;是開奶時疼痛椎心他更關注孩子夠不夠吃的怨恨;是月子裡他遞上奶瓶急匆匆去看NBA的憤懣;是孩子病時意見各異他避重就輕的苦楚;是爭吵過後他倒頭秒睡鼾聲震天的孤寒;是滿腹委屈被他輕描淡寫一帶而過的絕望。 生兒育女的困苦,嫁人不淑的悔恨,那些具象的、刻骨的怨懟,那些期望變失望的沮喪,那些自我質疑的挫敗,交纏在一起,幻化成我對婚姻的深惡痛絕──我結這個婚幹什麼? 我懷揣一腔孤勇獨闖世間,以為無所不能,卻始料未及在婚姻裡猝然黯淡。 我曾無數次午夜夢迴單身時光。 自在逍遙中坐擁天下,我呼朋喚友通宵達旦。 錦瑟流年裡目眩神迷,閨密們衣香鬢影徹夜狂歡。 我也曾那般豔若桃李,為愛情,有毫不吝惜破釜沉舟的勇氣。 而這勇氣,在我懷中嬌兒嗷嗷待哺,孩兒爹抱起籃球瀟灑而去的那一刻,隨著關門聲碎成渣渣。 情愛,不過如此。人心,不過如此。 03 每次我寫這些,總會有許多人問:後來呢?你是怎麼改變?是怎麼把婚姻經營好的?是怎麼變幸福的? 作家廖一梅有一段話,「外在的失去或獲得都不構成人最本質的懲罰或者獎賞。人面對的最大困難始終是自己,有時候是一根羽毛落下來就不行了,有時候泰山壓下來都沒問題。」 我堅信,人應該有力量,揪著自己的頭髮把自己從泥地裡拔起來。 當一段感情,沒有原則性錯誤,沒有超出底線的過失,只在雞零狗碎裡漸行漸遠,徒生疲憊和厭倦,那麼,我們需要更多地去反觀自己。 人生是一襲華美的袍,爬滿蝨子。 何止是蝨子?還有打不完的蚊子,驅不散的蒼蠅,殺不死的蟎蟲。 紅塵男女,從風花雪月,到零雜米鹽,實現生活著陸,變為三口之家,其實是個質的改變。 戀愛是九曲迴腸一詠三嘆,而結婚是過日子,坦誠相見無遮無擋,一切都暴露於光天化日之下。 如果能力不足,便只能被動接受變化的曲線,無力創造新模式的彈性。 就如當年的我,並不懂得,親密關係裡,沒有絕對的對與錯,也沒有永遠的強和弱,我們需要給對方一個解釋的契機,一個下台的理由,一個改變的機會,那也是給這份感情,一個繼續下去的理由和動機。 而鐵骨錚錚的我,提著一口氣,堵上滿腔怨恨,誓不低頭,誓不開口。 一個一味用凌厲去防禦,一個只能用沉默去回絕。 而各自的心酸,只能在心裡各自風化,各自皴裂,各自零落成塵。 04 這世間並無救贖,只有那些令自己覺醒反思的時刻──是我歇斯底里吼出離婚後看到兒子手腳歡騰瞳孔清澈時的痛心;是我抓狂暴怒洩憤斥責後轉身看到鏡中自己面目猙獰時的錯愕;是我攬鏡自照驚覺忽如一夜華髮生、韶華粉黛無顏色的驚懼。 人生啊,哪能就此這樣了。 慶幸我還有讀書寫字這份愛好,它們像兩隻上帝的手,將我從這愛怨交纏的生活中拉開,站在自己之外審視。 這份自持,讓我不肯自怨自艾。這份自惜,讓我不願就此折墮。 我終究要做那個,揪著頭髮把自己從泥裡拔起來的人。 學會接納,嘗試包容。練習溝通,寬宥不同。 能解決的,交給方法。不能解決的,交給時間。 婚姻是一棵樹,也有必然要熬過的烈日酷暑,雨打清秋,大雪壓頭,才可能迎來枝繁葉茂,開一番花,結一輪果,進入下一個春華秋實的循環。 那些齒輪,那些沙子,都要磨。 孩子會長大,不會永遠夜夜哭鬧。我們會成熟,不會始終戚戚自憐。 當有一天,我們全然接納自己作為一個凡人的脆弱和無奈,便也能接納婚姻的瑕疵和庸俗。 同時,我們也擁有一個凡人的皮實和強韌,擁有對眾生的憫恤和慈悲。 彼時,你再看那個豬隊友,那個枕邊伴,那個當初恨不能踹出八丈遠的人,原來也曾歷盡艱難,也有一把辛酸淚,一本難念經,無處哭泣,無處訴說。 這世間多少柴米夫妻,幾經世事輾轉,幾經動盪悲歡,終得心酸消解,枕溫衾暖。 這婚姻,才能成為甘願的安心去處,踏實的煙火人間。 本文摘自李愛玲的《此生聚散,你要敢愛敢當》。由寶瓶文化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此生聚散,你要敢愛敢當》 November 27, 2019 at 10: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Dobh7y
《82 年生的金智英》我替全家人料理晚餐,但是沒有一個人,記得我喜歡吃什麼 https://ift.tt/2q0IjaM 女人迷編輯 Shanni (內文有雷)《82年生的金智英》中反覆出現吃食的場景。餐桌作為維繫一個家重要的地方,但為什麼女性總是很難可以坐下來好好吃一頓飯? 《82 年生的金智英》電影版上映後,原著小說中女主角大量的內心獨白變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各種被實體場景具象化的關係與情緒。 而這個女性的成長,家和家之間,不斷出現的包含那張餐桌。從她童年的家、與老公孩子的家,到她的婆家;餐桌是一個家中常見的角落,吃食則作為家人維繫彼此關係重要的時刻,從日常每天上班前下班後,到逢年過節的全家團聚,你們齊聚餐桌交流彼此。 然而,金智英就恰好反映出許多女性共有的生命經驗——女性很常是張羅那整桌吃食的人,但也總是最難真正坐下來好好吃飯。最後,我們會發現原來這個家,也很少有人會真正記得你愛吃的那道菜。 圖片|《82 年生的金智英》劇照 「我張羅全家吃食,但總是沒辦法坐下來吃飯」我真的是這個家的一份子嗎? 在電影開始沒多久,場景是過年時節,金智英和老公回到婆家團圓。而天還沒亮,她聽見廚房有所動靜,知道是婆婆的聲音,便趕緊起床一塊備食幫忙。 接著,你看見她持續待在廚房裡煮食、洗碗、飯後水果;從她的視角望向客廳,先生、孩子、公公、婆婆與小姑,大家飽食後圍坐在一塊,有說有笑,團圓的氣氛。但唯獨她還站在那裡。因為家人們的需求總是源源不絕,她手邊有忙不完的家務;她張羅從早到晚的吃食,而無法好好地坐下來吃一頓飯。 她在那個家,也彷彿不在那個家。 而片中繼續透露,這可能就是一個女孩從小會被教育的事。小時候,女孩被指派到廚房內幫忙,男孩則繼續留在遊戲間玩耍;女孩要協助擺好碗筷,男孩只需要等待開飯時張開嘴巴。在一個家裡,女性維繫每一個張餐桌,但母親常常是最後來到桌上,吃剩菜剩飯的人。 你看見智英的背影,從女孩到女人,你會想著那樣的出生,是不是就是為了有一天要在婆家面前好好表現,在家人甦醒以前就站定位置,去準備那一桌精彩的菜色? 她看似維繫了這一桌菜的秩序,讓一個家因為團聚吃食而感到幸福。然而,常常很少人在乎她——那個女孩,到誰的妻子,到誰的媳婦,到誰的母親——是否有所獲得。 漸漸缺漏的餐桌,如同逐漸失溫的家 為什麼餐桌時光,對一個家來說是重要的事? 吃食作為人們的生理需求,在吃的時候,我們會因被滿足而產生幸福感,就和愛一個人的感覺很像。因此,當你總是沒辦法坐下來好好吃飯,或者感覺不到這個家為你留的那個位置,你對此感到匱乏,彷彿不被在乎、不屬於這個家的一份子。 只是,當智英離開婆家,回到與老公的住所時,你看到她還是很不快樂。在那個家屋裡,色調灰霧陰暗,他們夫妻也很少擁有兩人的對食時光。反之,可以看到嬰兒吃食的位置佔據了大幅的餐桌,像在暗示他們的生活正被某種還無法被妥當分配的事物拉扯;他們持續的對話、溝通,但好像總有一道牆,他們跨不過去,而各自在牆外膠著。 你們沒有可以好好坐下來對望彼此、共享一頓飯的時刻,透露你們之間那個漸漸擴大與無可跨越的裂縫。 圖片|《82 年生的金智英》劇照 這個他們一起新成立的家,不論智英作為一個女性,經歷過什麼樣的女孩或媳婦處境,來到這裡,好像可以擁有新身份到建立價值、好像該是一個可以讓她重新感覺到被支持的地方。然而結果還是發現,所有的人彷彿對這一切仍舊是無能為力。 為什麼會是這個樣子? 智英的先生,其實不斷地想辦法要減緩一切的衝突;然而好像有什麼力量讓所有事情如同命運般被連貫在一塊,你阻止不了,也改變不了。你覺得被傷害,覺得氣餒,想生氣,但不知道對誰生氣。 而在這個家的這張桌子上,母親則持續在滿足家人的需求——畫面不斷突顯寶寶被果腹、擁抱,與安撫。而她仍持續飢餓著。 她説,有時候我會感覺幸福,但有時候又覺得自己被困住了。擁有愛著與被愛的人,她的確是幸福的;但會不會就是這些愛與被愛,正圍困著這一個家? 「我最喜歡的,一直都不是紅豆麵包」那些不被記得的小事 是啊,金智英的故事讓女孩們共感的,並不是什麼生命中的大風大浪。 她曾經在公車站被跟蹤,但最終被大人解救;她曾因為求職困難沮喪,但最終接到了入取通知;在這之後,沒有人會再去想,當時她父親如何對她咆哮,説妳就是裙子穿太短才會引人注目、當一個女孩子準備嫁人就好想什麼職場? 於是,好像因為她沒有受到什麼外傷,無傷大雅,女兒自己也覺得暫時無傷大雅。而在這些讓人覺得無所謂的小縫隙、不斷被忽略的小細節,正慢慢積累著某種無可挽回的傷害。 一直到有一天,智英終於開始感覺到痛。 就是從那一刻起,那份疼痛感便會一波一波如排山倒海而來;妳會突然想起原來在生命裡的那麼多時刻,自己都未曾被誰接著。有沒有人愛你?有啊,但你有沒有受傷?也有啊——如果這些愛,都在有意識並且有條件般地被分配著;讓你疼的不是不被誰記得,而是,我經歷過的那些,有沒有人在乎,有沒有人,會為此心疼。 在劇情進入尾端時,發現自己長期忽略智英的弟弟,心血來潮打電話問父親姊姊最愛吃的東西。接著,他提了一大袋紅豆麵包前來。然而也在那一刻,他聽見智英不疾不徐地說,我一直都不喜歡紅豆麵包呀,這是你喜歡吃的。 把餡料挖掉,只吃麵包邊緣,母親說,她就是那樣長大的,才會生病。 而整個環境, 因為發現她,金智英——那個誰個女兒,妻子,媳婦——生病後,開始改變了嗎?在片尾處,有一片黃昏灑進家門。智英緩緩地微笑,很淺很淡,「黃昏的時候,心還是沉了。」或許沒辦法真的改變什麼吧。 但至少,我作為女生的一生,我的傷口,已經開始有人看見,並且為此流淚。 沒人知道我最愛的食物。但至少開始有人知道,我喜歡的,一直都不是紅豆麵包。 圖片|《82 年生的金智英》劇照 回家吧【吃與愛】單元,給食物一個故事,因為曾經在那些味覺記憶裡,你看過家的各種樣子。 【吃與愛】單人座拉麵:像凝視自己的人生,吃相難看也沒關係 【吃與愛】平價小火鍋:不特別好吃,但不讓你挨餓,像 20 歲的愛情 【吃與愛】母親的香菇燉雞湯:離開我城,再找不到相同的滋味 November 27, 2019 at 09: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q0IjaM
【先約會好嗎】處女座的愛情:低頭不為委屈求全,只為吻你 https://ift.tt/2pZKtY8 實習編輯 Irene Lei 當代約會單元。處女座式的愛情,很驕傲,也很真心。初次見你,就知道自己會不會愛你。如果僅是共枕眠的陌生人,我卻不小心愛上你,我會流淚,但那再也與你無關。 天冷時需要穿衣與擁抱/醒時需要愛你——〈醒時需要愛你〉。林婉瑜。 處女座式的愛情,最孤傲,也最純粹。愛不必明講,喜歡不需言說。那一天初次見你,就知道我會不會愛你。 人們都說處女座很驕傲、過度追求完美。其實,愈堅韌的人,愈嚮往柔軟。寒雪永遠等待春日,渴望被陽光融化。 我們可以談一場生死相許的戀情,也可以只貪圖對方一個夜晚的體溫。如果僅是共枕眠的陌生人,我卻不小心愛上你,我會流淚,但那與你無關。 我背對你睡著的時候,我希望你明白那不是不願理你,是我想要你從身後輕擁著我,說聲晚安;走在你身旁,我有時安靜得像隻貓,我希望你知道那不是不願同你說話,是我想要故作輕鬆,怕被你聽見心跳。 到這裡/就不選其它的路了/一起走完這張地圖/決定了/事情就這樣決定了——〈決心〉。林婉瑜。 人們都說處女座太死板,不懂愛情;我說,是你不懂處女座式的愛情。 處女座,要盡善盡美,才作罷。愛情也是,我若愛你,就愛得絕對。或許生命最美好的一次浪費,不過就是把時光浪擲於你。我祈禱我們有最好的結局,但無論最後如何,在分別以前,我知道自己會為你失序,由你瘋狂。 從來,我都害怕事情沒在計畫中,但我願意為你走上顫巍巍的那條路。或許顛簸,或許危險,可牽著你手,我就不那麼害怕。 圖片|來源 處女座從不委屈求全。我若低頭,不為求饒,不為示弱,只為吻你。 知道你在未來的某個日子等我/我就願意了/願意等那些時間過去/願意漂流在時間的河上/靜靜的/靜靜的數算天光——〈等那些時間過去〉。林婉瑜。 處女座的愛情形狀,孤傲、純粹、真心。我在這裡,只因在最美好的年華,遇見了你,必須愛你。 November 27, 2019 at 09: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pZKtY8
諮商時間:為什麼我的戀情總是不順利? https://ift.tt/2XRq1F9 時報文化 總是覺得戀情不順利嗎?或許,是因為你沒有停下來檢視關係中的「內在問題」。讓我們一起練習,應該如何看待關係中的複雜課題。 文|亞瑟 很多人不是無法進入一段關係,他們的問題是無法好好的維繫一段感情。 大部分人學習感情的方式,都是透過一次又一次的經驗,來修正自己在關係中的型態。但這樣的方法不見得適用於每個人(異性緣越好的越不適用),而且它也必須付出極大的代價,也就是失戀時一次又一次的心痛。 很少人會認知到維繫關係是需要經過學習的,因為我們身邊的每一個人看起來都沒有學過這件事,自然而然地,我們就會以為它是與生俱來的天賦,或是一種本能,並且容易認為,如果關係維持不好,是因為對方不是所謂「對的人」,而不是什麼關係的課題。 圖片|來源 一般來說,即使我們經歷了交往與分手的歷程,也發現自己在關係裡有些地方需要調整,也很容易陷入更改表面形式的陷阱裡。 原因有二: 一是提分手的那方或許也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自然也無法明確地告知我們。 二是即使他們真心誠意的說出理由,往往也只是表面上的行為,例如情緒化、太黏人、管太嚴等等。 在我們得知了這些行為會讓我們的戀情受阻之後,我們的確可能會想去改進,但更改的也都只是行為,內在的問題並沒有被解決,最後問題只會用其它不同的方式呈現,仍然沒有任何事情被改變。 你可以把所有的問題,想像成汽車儀表板上的指示燈,當指示燈亮起時,表示車子有某些地方出問題了。車子出問題總是讓人覺得困擾掃興,但我們能做的事,是把車開進維修廠,或停在路邊好好檢查,而不是把儀表板裡的燈泡拔掉,因為我們都知道,拔掉燈泡只是讓我們以為沒事了,但實際的問題仍然存在。 感情就像一趟旅程,一趟很長很長的旅程。在整個旅程之中,車子難免會有亮起指示燈的時候。指示燈亮了,不代表車壞了,也不代表我們的開車技術不好,或是旅行進行不下去了。它唯一表示的,只有我們該停下來,好好檢視問題出在哪,修理完畢之後,繼續旅程。 本文摘自亞瑟的《為何戀情總是不順利?:從陌生走向親密關係的 14 道戀礙謎題》。由時報文化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為何戀情總是不順利?:從陌生走向親密關係的14道戀礙謎題》 November 27, 2019 at 08: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XRq1F9
【吃與愛】佛跳牆:今年我們過得挺不錯,明年也還請多多指教 https://ift.tt/33pjwe3 女人迷主編 Audrey Ko 800 字餐桌故事,有沒有一道食物,總會讓你想起某段記憶。總在過年出現在餐桌上的佛跳牆,其實象徵了,今年我們過得很好,明年也要一直好下去喔! 我曾經為了佛跳牆查過字典,真的,佛,跳,牆。 佛跳牆是種很怪的料理,我一直這樣覺得,什麼東西好吃到佛也必須跳牆。是故,小的時候還不敢冒昧吃,總覺得非我輩之物。 據說佛跳牆起源於清朝,福州,是設宴的料理,山珍配海味——雞肉、鴨肉、蹄筋、火腿,海參、魚肚、蝦肉、鮑魚,加上數十種調味,注入上湯,灌入紹興酒,用文火慢煨,五至六小時,十足費工。(推薦閱讀:團圓的滋味!第一次幫忙做年菜就入味) 佛跳牆作為一種料理,必須提前準備,必須豪華珍稀,必須層出不窮,那備料與工夫,已顯示這是富有人家的菜色,有這麼一點點炫富的意味。若桌上有壇佛跳牆,便顯隆重了,表示今年過得挺好,有餘來招待客人,有餘來飽餐一頓。 到了現代的年節時刻,家人團聚與宴請的餐廳時常會點到佛跳牆,(通常要不是佛跳牆,就是老母雞醃篤鮮了,大概是我們家族的習慣。)侍者總是持著大大一鍋,口中喊著小心燙,鄭重放下;而子女輩們,必須先恭敬盛幾碗先給家中長輩,阿公阿嬤,爸爸媽媽,接著輪到孩子們。 佛跳牆是長幼有序的料理,也是年末收穫的菜色,吃食的時候,讓人感覺到富有。我經常分不清楚,我喜歡的究竟是佛跳牆的口味,還是佛跳牆給人的印象。 可我同樣覺得,點佛跳牆時,常常能感受一種真正的富有,那是——全家人團聚,可能從四面八方回家,坐車回來的,飛機飛回來的,就從巷口拐個彎過來的,總之坐成一圓桌,一人盛了一碗,喝了一口,為了眼前那鍋佛跳牆,滿意地無話可說的時刻,反正,大家都在這裡,大家都回家了,於是就可以放心了。 好像說什麼話也顯了多餘。我經常覺得,年菜怎麼點,點了哪些,怎麼配搭,似乎比年節飯桌上,年年如昔的對話,還更有變化,也更有溫度一點。(推薦閱讀: 美味料理食譜:大廚在我家,一條叫做愛情的豆瓣魚) 那一鍋準時於年節抵達飯桌的佛跳牆,氣宇滂礡,已經說明了,今年我們過得挺不錯,明年也還請多多指教。 November 27, 2019 at 08: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3pjwe3
「可以不結婚,可以不只和異性談戀愛」《聖火降魔錄》遊戲如何打破性別框架? https://ift.tt/2XSE25q 女人迷編輯 雅彤 遊戲《聖火降魔錄》系列的最新作品《風花雪月》中,除了開放同性結婚系統,提供多元的玩法之外,男女通用的劇本更嶄露了性別多樣化的可能。 於 1990 年發行第一部作品的日本系列遊戲作品《聖火降魔錄》,是由 Intelligent Systems 所開發,由任天堂發行的人氣系列作。該系列於 2019 年 7 月 26 日發售了最新作品《聖火降魔錄 風花雪月》,在 10 月底銷售數量已經突破 220 萬。 在這款遊戲中,玩家除了可以享受棋盤式戰鬥的樂趣,還能和諸多角色互動、增進感情,甚至步入婚姻。然而結婚的對象,不僅限於異性。甚至,你可以不結婚,選擇你信任的人作為的一生的夥伴。雖然這並不是系列作中的創舉,但仍然引人注目。 圖片|Youtube 大家會玩戀愛遊戲,或是有戀愛系統的遊戲嗎?如果可以選擇主角性別,會選擇哪一個呢?又會追求什麼性別的角色呢?(延伸閱讀: 單身就不快樂?《戀與製作人》看脫單迷思) 小時候玩《牧場物語 礦石鎮的夥伴》時,覺得比起男性角色,女生角色各個都更具吸引力。不過因為女生和女生無法結婚,因此只能玩男版來追求女生。長大之後變成腐女,覺得《牧場物語 雙子村》的男生角色都很可愛,希望喜歡的男生可以和男主角步入婚姻,但這當然是辦不到。 以前無法達成的願望,我透過《風花雪月》實現了。 用我真正的性別去喜歡你 以前的話,想要追求自己喜歡的性別,可能必須犧牲自己的性別認同。就像小時候的我一樣,想追求女生,就只能玩男版。 但即使如此,將來也無法保證順遂。例如:女性玩家看到「像你這樣的男生我第一次見到」等台詞,只能在心裡默默吐槽:「不好意思,我其實是女生」,或是男性玩家成功地和朝思暮想的男生結婚後,自己懷孕生子而感到渾身不對勁等。 有了同性結婚系統,我們終於可以擺脫這樣尷尬的狀況。依照你的性別認同選擇主角的性別,用你所認同的自己,透過課堂教學、戰鬥、喝茶談心等方式和自己喜歡的角色增進感情。雖然在本作《風花雪月》中,並不是所有角色都可以同性結婚,會讓喜歡上異男異女角色的玩家感到扼腕,但這也真實反映了不是所有人都能追到手的戀愛現實。 另外,在你成為英雄後的故事結尾,會有兩人結婚後的小故事。不論你選擇的伴侶是異性同性,你們之間的喜事都會公開讓全國知道。看到不必畏畏縮縮的同性伴侶,真是令人欣慰的事。 若一個同志孩子在玩遊戲發現自己不許和同性結婚,他會不會覺得被否定,而對自己的性傾向感到困惑呢?小時候的我,如果可以用女主角和女性角色結婚,是不是就能早點認知到喜歡同性是正當的,是不需要拐彎抹角的事呢?除了讓玩家有更舒適的遊戲體驗,同性結婚系統也在傳遞「你可以喜歡同性」、「和同性結婚是可以的」的溫暖訊息。 想看別人互相喜歡:旁觀者的玩法 除此之外,也有一些玩家玩戀愛遊戲並不是想談戀愛。他們不會把主角當作是自己,而是視為其中一個角色,並以欣賞主角和其他角色的互動為樂。就像是看漫畫、看電影一般。 而這其中的一部份玩家也受惠於同性結婚系統。例如:喜歡百合(女女)的玩家,就可以選擇女主角來追求女生的芳心;同樣的,腐女們也可以選擇男主角,突破周圍男生的心防。以往只能自己妄想的這些玩家,終於可以親眼見證喜歡的配對揮出全壘打。 這一次玩《風花雪月》,我就是以旁觀者的角度,看我喜歡的男孩子和男主角結婚,實現我長年的宿願。 由此可見,玩家所選擇的主角,有時與自己的性別認同無關。還有人會以主角的媽媽自居,以培育女兒的心情進行遊戲。玩家成千上萬,遊玩心態更是眾多。若開發方無法保證面面俱到,雖然可能會更費工夫,但至少可以嘗試不要限制得太多,來吸引各種客群。 BL(Boys’ Love)一年可以創造 200 億以上的市場,若加上其他客群,帶來的效益更不同凡響。 男女劇本通用:減少性別刻板印象 今年 10 月27 日所發行的《牧場物語 重聚礦石鎮》也提供同性結婚系統,讓玩家體驗比 GBA 版更為自由的牧場生活。 能同性結婚的遊戲不斷推出是一件好事,但除了系統這個表面之外,核心的劇本能不能也符合性別平權就會成為新的課題。 圖片|Youtube 前文提到,雖然不是所有的角色都是同性結婚的對象,但對話不會因為主角性別而有太多變動,唯一的差別在於有沒有最後的結婚事件而已。而拜此所賜,在步入婚姻前的劇情,只要有心看起來就有戀人未滿的氛圍。大家不太會提起主角的性別,更不太會針對主角的性別說出對應的台詞。 這展現了性別平權的劇本撰寫的新方向。雖然可能會有人認為男女主角所對應的劇本沒有差別是不夠精緻的,但避免提到主角性別的對話卻是舒適的。因為那些「身為男人我必須保護妳」、「是男人就要堅強起來」等充滿性別刻板印象的台詞不會出現。(延伸閱讀:強吻、一言不合就壁咚!校園青春戀愛劇如何浪漫化父權) 我想保護你、和你在一起是出於愛,出於戀情、出於敬愛,出於友愛,而無關性別。 相信這個世界上有想要保護男生的女生,也有想保護女生的女生。當然,男生也可以脆弱,女生也可以堅強。兩個男生也可以一起喝下午茶吃點心。避開主角性別的操作,正好可以抱持著各種價值觀的玩家,可以有舒適的體驗。 以往的遊戲,常常因為「女性角色過於性化」、「女性角色不夠自主」或「異性戀中心」而被批評。我們也期待,往後的遊戲開發,都可以持續重視性別多樣性,讓性別平等的觀念普及於遊戲界。甚至,能藉由遊戲打動社會觀感,進而推動日本性別平權以及同志婚姻合法化。 性別力百科 性化 sexualization 性化是指在角色或事物上從事某些行為、藉此使人意識到性。相較於男性,女性被以性的方式所表現的頻率更高(例如身穿袒胸露背的衣裳、展現妖嬈動人的胴體或擺出性暗示的表情)、並且被物化(例如被當成裝飾品、或僅展現身體的特定部位而非整個人)。 November 27, 2019 at 07: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XSE25q
專訪《小學課本的逆襲》貼圖作者:既然人生只有一次,為什麼不挑好玩的路走? https://ift.tt/2Dkmeqz womany 女人迷精選 專訪超人氣 Line 貼圖《小學課本的逆襲》作者,他在過去的學習專業並非設計,但通過自學與職場上的種種磨練,累積了深厚的設計實力。所以,起步慢了一點沒關係,透過熱情與堅持也能抵達夢想彼岸。 採訪撰文:施孝慈 圖片來源:YOTTA 團隊 憑藉厭世惡搞的圖文、獨樹一幟的風格,《小學課本的逆襲》每推出新作品便攻佔 LINE 貼圖排行榜,在 Facebook 上也坐擁 35 萬粉絲的高人氣,更是政府、企業、非營利組織指名合作的對象。 然而,作者畫龜畫未曾想像以畫畫維生,而是經過十年的職場浮沈,毅然決然放棄高薪,追隨心之所向,人生轉了個彎,踏上插畫家的道路。 圖片|YOTTA 提供 自學累積實力,興趣也能變專業 「我從小就喜歡畫畫,但沒想過會成為插畫家。」 畫龜畫坦言,一直以來都把畫畫當作興趣,起初創作貼圖是為了在朋友群組中使用,沒想到一上架就衝上 LINE 貼圖排行榜前三名。對畫龜畫來說,《小學課本的逆襲》的爆紅,或許是個美好的人生意外,但回頭看過去十年走過的路,其實都是紮紮實實的人生積累。 沒有設計相關背景,畫龜畫的繪圖技巧全靠「自學」而來。運動休閒管理系畢業後,畫龜畫第一份工作在補習班當業務,雖然對業務工作缺乏熱忱,他對電腦繪圖卻有濃厚的興趣,為此還從圖書館借了厚厚一本的 Illustrator 教學參考書。「雖然一開始什麼都不會,但一頁一頁翻著學就覺得很有趣!」即便晚上回到家已經十點了,畫龜畫仍然每天花一小時看書自學,整整一年從未間斷。 不僅私底下努力培養實力,畫龜畫在職場中也充分展現積極度,把握每一個可以接觸設計的機會。擔任活動企劃時,畫龜畫主動跟在資深設計師旁邊「偷學」;任職社群小編時,除了經營粉絲專頁,還接下各種輸出物的設計。 「不會沒關係,就去學,學到的東西就是自己的。」 面對工作上出現的新挑戰,畫龜畫始終抱持開放的態度,也總是第一個舉手說:「好,我來做!」因此獲得主管深厚的信任,邀請他到上海一起打拼。 棄高薪追夢,人生轉彎不嫌晚 任職上海品牌設計總監時期,畫龜畫主導旗下 100 多個品牌的重新定位和識別設計。「以往都是在幫別人設計,一直沒有真正做出自己的作品。」適逢 LINE 原創貼圖開放,開啟畫龜畫將興趣變成專業的契機。礙於平日工作繁忙,畫龜畫僅能利用閒暇時間創作,第一套貼圖歷時八個月才完成,但過程中他從沒想過放棄。 《小學課本的逆襲》的高人氣也引起 LINE 官方關注,主動邀約推出動態貼圖,畫龜畫因此向老闆請了一個月的長假,全心投入動態貼圖的創作。接著周邊商品、商業合作等案子陸續找上門,畫龜畫開始意識到把興趣當作職業的夢想,不如想像中的遙不可及。 然而,要放棄原有的穩定工作和百萬年薪,迎接未知的挑戰與風險,並非容易的決定。畫龜畫向老闆提離職時,老闆問他:「你確定可以靠這個養活自己嗎?」當時的他沒有答案,內心也懷著許多的不安與茫然,最後他誠實面對自己:「如果現在不做這件事,以後會不會後悔?」 既然人生只能活一次,不如挑好玩的路來走。 畫龜畫選擇抓住眼前的機會,來場人生大轉彎,走一條不讓自己後悔的路。 起步慢沒關係,自學通往夢想彼岸 從喜歡畫畫的男孩,到以畫畫維生的插畫家,畫龜畫深刻感受「興趣」與「專業」的不同:「興趣是自己喜歡就好,但專業必須得到別人認可。」他也認為兩者之間的距離,可以藉由「學習」來填補。即便已經出了十多套貼圖,擁有豐富的創作經歷,畫龜畫至今仍會透過網路、書籍自學,不斷精進自己。 前一陣子畫龜畫也在 YOTTA 線上學習平台,買了一堂 PhotoshopX 角色臉部插畫課。雖然本身已掌握基礎技能,但藉由觀摩老師示範和講解,仍讓畫龜畫收穫滿滿。「居然可以調速度、下載講義、上傳作業⋯⋯好方便喔!」完善的學習功能,也不禁讓第一次體驗線上課程的他,感嘆網路自學的便利性。 很多人說畫龜畫很幸運,但一路走來也沒那麼容易。畫龜畫尤其想對第一份工作的自己說聲「謝謝」,謝謝當時的自己肯花時間自學。「你現在付出的努力,未來一定會感謝自己。」回頭看過往的職涯,畫龜畫認為沒有一件事是浪費,也沒有一條路是白走,過去的積累成就了現在的自己。 對於正在掙扎轉換跑道的人,畫龜畫也建議可以從「斜槓」開始,試著犧牲自己部分的休閒時間,投注在熱愛的事物上。 「你要讓自己先『開始』,跨出第一步。」 畫龜畫認為只要願意開始去做,哪怕每天只有半小時、一小時,依照自己的步伐,持之以恆投入,距離夢想就不會太遠。對畫龜畫來說,起步慢了一點沒關係,透過「自學」也能抵達你的夢想彼岸。 本文章授權轉載自 YOTTA 線上學習平台|2019 年度品牌活動敢夢敢學——成為你想看見的自己。 November 27, 2019 at 07: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Dkmeqz
身心平衡,才能走更長的路!國際紳士節活動直擊 https://ift.tt/34r0qW2 Charming BrandTalks 11/19 是國際紳士節,渣打銀行和性別力一起舉辦了「紳士之道,身心知道」的座談活動,希望透過專業醫學教授及心理諮商師的分享,為大家提供更多照顧身心健康的方式。 11/19 國際紳士節的傍晚,渣打銀行和性別力一起舉辦的「紳士之道,身心知道」登場,邀請到擁有專業醫學背景的潘懷宗教授以及資深心理諮商師林萃芬老師,和大家一起聊聊,在這個快速更迭的世代,我們要如何照顧自己的身心靈健康。 為什麼選在國際紳士節這天? 過去廣為提倡的,是要大家好好吃好好睡,照顧好身體,身體健康太重要了。但現在,光是照顧好身體還不夠,你還要繼續往內,照顧滿足到「精神」層次,才是真正的「健康」。 渣打銀行總經理林遠棟在活動一開始,分享舉辦紳士節活動的起心動念。過去渣打一直是性別力推動多元共融的最佳夥伴。我們明白不只身為女性不容易,每個性別都不容易,隨著時代變遷,一直走在前方的渣打銀行更希望能打破過去傳統刻板印象的迷思,讓所有員工都能成為自己、享受自己,這也是為什麼此次渣打銀行和性別力要選在這個充滿意義的日子裡,舉辦分享座談。 科技日新月異,我們的工作越來越需要大量和別人協作、溝通,我們看得愈多,不懂的事情愈多,每個人交往、溝通的方式也在改變,乍看之下沒什麼,但其中一來一往的過程中所產生的情緒、壓力,都影響著我們的健康。這也是為什麼在忙碌的現代,不只是身體上的健康,精神上的健康,也越來越重要。 壓力世代,我們怎麼了? 談到壓力,有著豐富諮商經驗的林萃芬心理師分享,她過去的個案男女佔比各半,其中男性壓力處境,通常來自職場和家庭,常常有「暴躁易怒,失眠」的外顯表現,其實壓力和焦慮常常是一體兩面,這些壓力力往往是面對未來不確定感的焦慮,他們要求自己「抗壓」,抗著抗著就被「壓」垮了。 潘懷宗教授也提到,30 歲男性常見壓力源自於想要滿足家人及另一半的期待,40 歲壓力源來自於家庭與工作平衡的兩難,也就是俗稱的「三明治世代」。來自爸媽的期待、另一半的期待、自己小孩的期待,往往會獨自一人扛起責任,卻忘了適時的紓解壓力,不論是對身體或情緒都是非常大的耗損。 其實生命說長不長,說短不短,我們人生的前半段都在工作,為家人、工作付出許多心力和擔憂,但是日子是自己的,如何照顧好自己,讓自己維持最佳狀態,才有權利去追求任何事情。 要怎麼做呢?潘懷宗教授和林萃芬心理師分別從飲食與生活習慣,提供幾個具體實際的例子: 飲食面 當主持人問起現場有沒有人覺得自己吃得很健康?只有兩位參與者舉手,這也反應了忙碌的我們,三餐在外雖然方便,但還是有營養攝取不足的情形。 推廣健康教育二十餘年的潘懷宗教授指出,想要維持健康,身心都要全面照顧到,潘教授提出六個面向的建議,分別為:無毒環境、規律作息、規律運動、心情愉快、正確飲食與定期、完整、不過當的健康檢查。 保持心情愉快的重要性在於,就算身體再健康,只要心情長期憂鬱、低落,身體也會連帶影響,潘教授也分享到,在飲食方面不論吃得太多或是飲食不均衡,都有可能造成身體負擔。 由於普遍大家吃的蔬菜量遠遠不夠,建議大家攝取食物時,都要有意識的把蔬菜飲食量提高。潘教授特別提醒大家,蔬菜不等於水果,千萬別想用吃水果來補償蔬菜攝取量。 生活面 壓力大的時候,在生活裡常常會伴隨著失眠、肩頸痠痛等現象出現。 林萃芬心理師也特別對於失眠提出建議。長期失眠不是一天造成的,這些都反應你多年的生活習慣、人際關係、情緒狀態等等,只要追根究底,把睡不好的根源解開,失眠的困擾也就迎刃而解。以女性為例,最常見的失眠原因和人際關係有關,若把平日裡生氣、在意、感到委屈的情緒帶上床,自然睡不好。 面對睡不好的處境,林萃芬心理師推薦大家嘗試「心律呼吸法」,只要讓心跳和呼吸的頻率維持維持一致,進而讓大腦關機,不要再亂哄哄的想事情,自然能好好睡上一覺。 壓力加上長時間辦公室久坐,肩頸酸痛是 90% 的上班族都會遇到的困擾,也是渣打銀行的夥伴票選健康困擾的第一名。為此潘教授現場示範了幾個舒緩肩頸肌肉的伸展,例如雙手掌心搓熱後,覆蓋按摩後頸部位,說到這裡,大家紛紛開始搓熱自己的雙手嘗試,看來肩頸酸痛真的是大家很有共感的症狀啊。 教授也補充,想要效果加倍,可以用毛巾熱敷後,塗上酸痛藥膏,再用熱毛巾熱敷,肩頸痠痛會更加緩解。 如何判斷目前的工作是否能讓心靈能量流動?可以在一天結束下班後,試著檢視自己的狀態,如果是滿滿成就感,現在做的事情對你來說是充電;反之,如果下班後讓你有終於解脫的感覺,那就是耗電。 在國際紳士節這天,我們注意到了被夾在工作與家庭的男性處境,希望提供更多解法給不斷努力的男性們,我們想告訴每一個人,滿足別人的期待之餘,也別忘了好好看照自己。 我們要如何平衡自己的身心壓力?除了有意識的攝取營養、保持心情愉快,試試讓自己過上充電的人生,遠離耗電的事情吧! November 27, 2019 at 04:55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4r0qW2
2019年11月26日 星期二
每一部都讓你痛徹心扉,又無比過癮!盤點五部穿越時空愛情劇 https://ift.tt/2DikK00 Maple 單純的偶像劇似乎已漸漸不能滿足觀眾的期待,因而近幾年「穿越愛情劇」崛起,到底「穿越時空」的設定,為「愛情」主題帶來什麼樣的影響呢? 文|Maple 愛情總是文學和影視作品中不變的重要命題,但隨著多年來各種愛情故事都被說過,單純純愛的愛情偶像劇似乎已漸漸不能滿足觀眾的期待。這幾年可以看到愛情偶像劇紛紛和奇幻、懸疑、職人劇等不同類型互相結合,而其中一個大宗就是可以說是奇幻或軟科幻的「時空穿越」,究竟時空穿越的愛情擁有什麼獨特魅力呢?本文為大家盤點幾部以時空穿越為題材的愛情影視作品,讓大家知道為什麼穿越後的愛情特別讓人愛得死去活來。 《步步驚心》 圖片|《步步驚心》劇照 說起穿越愛情劇,經典中的經典《步步驚心》絕對是不能不提的,劇中主角穿越回清朝康熙末年「九龍奪嫡」的時代,陷入了深宮中的權力鬥爭。而且更不巧地是女主角若曦前後愛上的八阿哥和四阿哥,都是爭奪王位的關鍵人物。 在《步步驚心》中,穿越為若曦的愛情帶了各種想愛卻不能愛的重重阻隔,在深宮心計戰爭中她只能步步為營,壓抑迂迴的感情卻愈是刻骨銘心。權利鬥爭的時代背景不但為劇情帶來更多懸念與轉折,也讓在這麼風雨飄搖中仍然堅定的愛情更顯得如同梅花撲鼻香,莫怪乎可以成為經典中的經典。 《你的名字》 圖片|《你的名字》劇照 紅遍亞洲的暢銷日本電影《你的名字》也是近年穿越經典,雖然男女主角比較像是靈魂交換,但隨即發現兩人的時空交錯,更因為交錯的時空玩出了各種生死懸宕的精彩劇情。 即使努力吶喊著對方的名字,也難以觸及在另一個時空的戀人;即使心心念念著要拯救對方,也無法跨越時空更進一步了解對方的處境,在《你的名字》裡,時空本身就是愛情的阻隔,卻也使得這斷聯時空與死亡橫亙於前都難以抹滅的純愛更加令人動容。 《時空旅人之妻》 圖片|《時空旅人之妻》劇照 改編自同名暢銷小說,由瑞秋麥亞當斯與艾瑞克巴納主演的好萊塢電影《時空旅人之妻》,也玩了許多時空穿越,但最主要的設定是男主角亨利擁有自己無法掌控的時空穿梭能力,導致他常常會失蹤在時空之中。 亨利和女主角克萊兒一見鍾情,兩人愛得纏纏綿綿,卻因為他時空旅人的能力必須面對無常的挑戰。克萊兒隨時都可能被一個人拋下,不知道深愛的對方此刻身在哪個時空,何時會重回自己的身旁。 但即使如此,歷經種種痛楚與無奈,克萊兒仍然選擇全心守候深愛的丈夫,在這裡時空穿越更像是一種詛咒,真愛則是用來克服詛咒的負面影響。 《第二回合我愛你》 圖片|《第二回合我愛你》劇照 再來就要講到台劇了,由金鐘編劇徐譽庭執筆的《第二回合我愛你》是宥勝的出道作,飾演一個結了婚卻還是中二小屁孩的丈夫,在瀕臨婚姻破裂前獲得了意外的機會,回訪自己過去的時空,看到自己在婚姻裡犯下的錯誤,有了前所未有的機會去重來與補償。 在《二回》裡穿越時空的意義,在於讓男主角任孝國(宥勝)重新以旁觀者清的視角看見自己在愛情裡犯的錯,重新思考愛情與婚姻關係裡的點點滴滴,可以說是最富教育意義的穿越談戀愛呢! 《想見你》 圖片|《想見你》劇照 福斯傳媒 提供 最後則要來講一下近期即將上檔的台灣偶像劇,由許光漢和柯佳嬿領銜主演的奇幻懸疑愛情劇《想見你》。雖然時空穿越的題材已經不少,但《想見你》再次找到另一個軟科幻的設定——「傳說中這世界上至少會有一個人長得跟我一模一樣」,結合時空穿越的設計,去挑戰如果你穿越到另一個時空、會不會愛上與自己心愛對象長得一模一樣的「陌生人」? 在《想見你》裡,故事從失去男友的女主角黃雨萱視角開始,當她發現有個跟她長相一模一樣但不是她的女孩和「男友」王詮勝的合照後,開始追查對方究竟是誰,最後因為意外的連結而從原該死去的女孩身上「醒來」,還遇見在照片裡長得跟王詮勝一模一樣的李子維。 重新甦醒後的黃雨萱不但要面對自己年齡倒轉的狀況,發現李子維其實是個個性和王詮勝大相逕庭的年輕屁孩,在這個狀況下,她還會再愛上同樣的面孔一次嗎?這顯然是目前最大的謎底,也要等待劇的播出才能揭曉了! 其實時空穿越的愛情題材似乎還有很多,每部作品切入的角度或有相同、或有相異,這裡介紹了五部都有穿越,但重點各自不同的影視作品,看來穿越可以為愛情題材打開不同的可能性真是無限大,你自己最愛的又是哪一種呢? November 27, 2019 at 03: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DikK00
「我會不小心忘記,但我很努力」一間由失智症病友服務的咖啡廳 https://ift.tt/2P0I08r 今周刊 台灣失智症協會設立的「young 咖啡坊」是全台首家由年輕型失智病友服務的咖啡館,由年輕型失智症者接待客人,並進行介紹、備餐、出餐、結帳等工作,透過人際互動延緩退化、增加自信。日前媒體報導,咖啡館生意冷清,許多民眾趕緊到場支持,讓失智者與家屬都非常感動。 文|林芷揚 失智症不單是老年人的疾病,全台約有一萬多人 65 歲之前就罹患年輕型失智症,許多病友確診時只有五十多歲,是家庭經濟支柱也可能是公司主管,對患者與家屬是一大打擊。 62 歲的林先生年輕時在大陸從事電子業,四年前遇到公司無預警資遣,於是回到台灣。原本個性溫和的他,脾氣漸漸變得暴躁易怒,曾任護理人員的太太發覺不對勁,去年帶先生就醫之後,才知道罹患年輕型失智症。 林先生回憶,當時他的兩個孩子一個正在創業,一個還在國外唸書,突如其來的疾病讓他承受很大壓力。所幸,除了固定服藥回診之外,他也參加台灣失智症協會的課程,包含戲劇、舞蹈、手工藝等,同時替自己安排運動、閱讀、擔任圖書館志工等活動,幫助促進大腦健康、延緩病程,連醫師聽了都讚賞。 為協助年輕型失智症病友增加社會互動,台灣失智症協會在台北市設立「young 咖啡坊」,由病友製作咖啡、餅乾、三明治等餐點並提供服務,2018 年 4 月正式開幕對外營運。(推薦閱讀:一家常常「上錯菜」的日本餐廳,卻從沒有人責怪) 失智症病友已花一個月的時間學習料理餐點,林先生在現場熟練地泡咖啡,也有病友在協會人員的協助下,親手做鮪魚玉米熱壓吐司,再由另一位病友負責送餐。咖啡坊氣氛溫馨、熱鬧,每位穿著圍裙的病友都樂在其中,認真而快樂地提供服務。 圖片|今周刊 提供;攝影|林芷揚 圖片|今周刊 提供;攝影|林芷揚 有位病友分享,以前在家從來不用煮飯,來到咖啡坊之後才學習如何做飲料和點心,笑說每種工作他都喜歡,也會與同伴互相支援。從病友的笑容中,看得出來,這裡確實提供病友一個促進身心健康的快樂園地。 林先生指出,他罹病之後主動上網、借書查閱相關資料,才漸漸了解失智症是怎麼回事。他知道自己現在會有片段式的記憶,比如記得身上有錢,但忘記後來錢花去哪裡,或是記得太太買粽子回家,卻忘記曾經吃過。全家人也還在學習如何與失智症病友相處。 目前社會對失智症的認識還不足,林先生表示,尤其缺乏對年輕型失智症的了解,一般人看到五、六十歲的病友,都不會想到失智症的可能性,因此難免遇到對病友態度不友善的情況。(推薦閱讀:預防失智症從生活做起:我不要一覺醒來,忘了自己是誰) 「young 咖啡坊」每周六營運,因座位有限,需事先上網預約,希望民眾看見失智者更多的可能性,並給予多一點耐心與理解,共同打造失智症友善社會。 young 咖啡坊 營業資訊 地址:台北市大安區泰順街 2 巷 4 號 電話:(02)2598-8580 營業時間:每周六上午 10:00 至下午 4:00,用餐時間 90 分鐘,低消80元。週日到週五為年輕型失智者團體課程時間,故未開放。 現場約有 30 個座位,採線上預約制,預約網址為:https://www.surveycake.com/s/KpwPR 填畢後會有工作人員於週一到週五 9:00-18:00 間,與您確認訂位是否成功,請等候通知。 November 27, 2019 at 01: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P0I08r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