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17日 星期五

該不該看另一半手機?看手機前的 3 種思考,價值觀比荷爾蒙影響更深 https://ift.tt/rlZTdxy 讀者創作 伴侶應不應該看彼此的手機?這道命題已不是新議題,卻時刻出現在關係中摩擦著彼此。然而,想看手機的念頭,到底是源自於伴侶不值得信任,還是自身缺乏安全感? 文|不是貓 伴侶是否該看彼此的手機?這在現實生活或網路論壇上都是熱門議題,支持者普遍主張伴侶間不該有秘密,反對者則強調即便交往(或結婚)也應保有個人隱私。 然而,每對情侶都身處不同情境,相處模式也各異,在要求對方讓自己看手機或衡量該交出手機前,有 3 件事情非想清楚不可。 看手機的動機 一、純好奇,想瞭解對方 交往中想瞭解伴侶乃人之常情,有些人認為交往即應將一切透明化,卻忽略了手機資訊也包含了另一半親朋好友的隱私,另一半或許願意坦然曝光,但他無法代替其他人發言,瞭解對方大可直接透過溝通。 二、不給看就是有鬼? 這是在論壇上最常見擁護互看手機的論述,卻忽略了個人差異。交往是一個過程(process),信任則需要時間累積。 筆者當然不鼓勵任何人在交往時隱藏會傷害另一半的「小秘密」,但現在的手機動輒可以看見許多私密、甚而財務資訊,每個人也或多或少有著無關出軌的小「怪癖」,隨著相處日久始願逐漸揭露。 與其斷言不給看就是想偷吃,倒不如試著瞭解對方為何如此堅持。 (同場加映:「她扮演好妻子,容忍在外偷吃的他」關係心理學:真正的愛,不需要這麼辛苦來換) 圖片|Photo by Priscilla Du Preez on Unsplash 三、對方形跡可疑 當伴侶頻繁對著螢幕傻笑,你好奇靠過去時卻又遮遮掩掩,抑或突然變成手機不離身,連睡覺都要壓在枕下。是了,這或許是你該看看手機的時候。 筆者曾經在 Dcard 看過女方見男友行為異常而查看手機,最後發現對方只是在籌劃生日驚喜; 但身旁友人也曾遇過向來手機亂丟的男友,某天起忽然連洗澡都機不離身,甫拿起藏在衣物堆裡的手機,男友便從乾濕分離隔間濕淋淋衝出來解釋的例子。 對方行為反常時,看手機不失為一種自保之道。 四、不安全感 有別於上述情況,部分人在交往中即便伴侶毫無異樣,也常會腦補出一堆小劇場,從而想要透過窺探對方手機來確認對方是否「忠誠」。 這樣的作法雖能讓人一時心安,卻可能造成兩個更嚴重的後果—漠視自己缺乏自信和安全感的個人成長議題,試圖透過外界因素維持安全感,一旦風吹草動就不免自我懷疑,對感情有百害而無一利; 其次,這種自我安慰式的檢查絕對防不了真正想出軌的玩咖,倒不如從他言行是否一致等細節觀察其本性。 (猜你想看:報備、定位、視訊,才有安全感?你不需要更完美的伴侶,而是更完整的自己) 圖片|Photo by Gilles Lambert on Unsplash 看手機也要避免雙標 曾看過一些網友自己不願給對方看手機,卻堅持對方有義務讓自己看,理由不外乎對方異性緣較佳或交友更廣泛等。 這種自我中心且雙重標準的思考模式,別說討論是否該看伴侶手機,連是否該有伴侶都該被質疑。 然而,若自己與伴侶期待的標準差異太大時,該怎麼辦呢? 一、個人與伴侶感受同等重要 有些人質疑:如果不想體貼對方的感受,那麼為什麼還要交往? 然而,此說有很大的弊病—健康的感情絕非仰賴單方面體恤對方,只有一方讓步的關係往往會導致長期委屈求全、最終情緒爆發的悲劇。 伴侶的感受固然重要,自己的感受也不應被全然忽視,反之亦然。 只強調單方面感受須被重視時,很容易就變成以道德之名行情緒勒索之實,唯有雙方都將自己的感受據實以告,瞭解彼此真正在意的點,才可能找到雙方都不覺得太委屈的共識。 二、瞭解個體差異 任何一段情感關係渴望長久,雙方總要各退一步。每個人有獨特的生長背景,遭遇也不盡相同,硬要將自己的價值觀套在對方身上,或強求爭論「對錯」是沒有意義的。 當你確定要與這個人走下去,不妨在雙方情緒平穩時坐下來談談—為什麼想看手機?為什麼不喜歡被看手機? 除了不安全感和隱私,意見形成常有成長經歷中的蛛絲馬跡可循,深入的交流不僅更能避免單元性的推論,也能使你進一步瞭解對方的思考脈絡。 瞭解每個人的差異並學習接納,是愛的第一步,對於關係的發展通常有正面的效益。 (同場加映:如何經營穩定婚姻?不能只是分工,而是兩人都能各自獨立) 圖片|Photo by Ryan Jacobson on Unsplash 三、價值觀比荷爾蒙影響更深遠 有些人主張「愛可以改變一切」,然而,在情感關係中真的是如此嗎?抑或者,你們之間一定是「愛」嗎? 相信我們大多數人都聽過 Sternberg(1986)提出的「愛情三角理論」(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其中的承諾(commitment)必然需要經過時間的積累而成。 即便不信賴這套學說,我們也不得不承認:有時候多巴胺(dopamine)確實讓我們誤以為墜入愛河,最終才醒悟戀愛並不等於愛。當多巴胺逐漸褪去,價值觀差異往往加遽了相看兩相厭的速度。 近年來網路上不時看見網友們提到感情「始於五官,終於三觀」,這一順口溜看似戲謔,實則與名列近代美國十大心理醫師 John Gottman 所提出的「協調」(attunement)概念不謀而合——伴侶之間必然有所歧異,歧異也是雙方需要學習接受的一部份。 然而,擁有共同的核心價值卻是決定感情是否得以長久的關鍵。 簡單來說,我們與伴侶對是否同意互看手機或許有不同的看法,但真正影響我們能不能、甚至該不該走下去的關鍵,其實在於雙方是否願意坦誠溝通並共同面對這份歧異。 唯有當我們都試著坦承自己、瞭解彼此真實的想法,再一起找出最佳解時,情感關係中的承諾(commitment)才會更加牢固。 (延伸閱讀:「我對他,究竟是迷戀還是愛情?」關係心理學:愛情三角理論,找到你的靈魂伴侶) 圖片|Photo by Scott Broome on Unsplash 看了手機,然後呢? 先確定你夠能忍,再打開潘朵拉的盒子 筆者曾目睹伴侶精神出軌的朋友一方面覺得「男友只是精神出軌」,卻又無可自拔地臆測著對方是否會再犯,男方也從原本被揭露時認錯悔改,到逐漸對女友的猜疑感到不耐。 精神出軌固然不對,但要求被原諒的一方長久且無條件地包容負面情緒無異緣木求魚。與其不顧一切將兩人置身於看不見盡頭的關係修復過程中,倒不如先審酌自己是否能再次信任,以及對方能否有承擔力持續陪伴。 況且,許多人看了手機後雖生猜疑,但對質時又往往被三言兩語帶過,或者對方乾脆相應不理,從此以後,連平凡的噓寒問暖都可能加深兩人的間的猜忌,如此一來又何必當初? 圖片|Photo by Eric Ward on Unsplash 確認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雖然精神出軌的一方通常還未踏出行動,但對伴侶來說卻猶如晴天霹靂。在這樣的情形下若無法對自己想要的結局有確切的把握,最好不要貿然行事,以免後悔。 若你本身容易猜疑,又暫時無論如何離不開這個人,那麼「不要看手機」或許是比較明智的作法——因為你無法確定會不會因為自己的多疑,最後反倒弄得一段良緣成為怨懟,而不肯放手的你在這種沒品質的關係當中,或許因不甘心而受的傷會比真正被出軌還沉重。 無法讓你信任的他,或者無法信任他人的自己 最後,對於看了手機之後明明什麼都沒發現,卻一直忍不住猜疑對方是否事先刪除紀錄、無限腦補的族群來說,伴侶是否願意滿足看手機需求其實不是最重要的。 唯有正視問題核心:我究竟害怕什麼?為何我無法全心信任眼前的人?面對「無法信任」的真實原因,找到樂意陪伴「協調」的伴侶,或許才是真正的解方。 作者介紹|不是貓,「不信人間耳盡聾」。曾走過法律的路,尋正義如何匡扶;做了一點性別研究,渴望不被單元困囿;如今有幸陪伴弱勢,每個家庭都有故事,但願這社會終不辜負那些童稚。相信人生而特別,只是有些心情,我試著替你寫。 March 17, 2023 at 09: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rlZTdxy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