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24日 星期一

家庭教育心法:把學習責任留給孩子,能讓他真正成長 http://bit.ly/2J2ilcd 親子天下 你說總是放心不下孩子,但在這個過度關照的背後,其實他也會感受不到你的信任,與自己的責任。教養小補貼,在提供孩子方法後,就試著放手讓他練習做決定的能力。他也會在這個過程當中,開始培養自我的獨立性。 「能否請老師多給孩子一些作業?我覺得作業太少,孩子回家一直看電視,講都講不聽。」班親會時,一位家長認為作業太少,於是如此提議,而這和我所知道的作業量截然不同。 長女小雨小學一、二年級在臺灣求學,或許就讀於文教區,家長個個望子成龍、望女成鳳,老師在家長壓力下,作業與考試也越給越多,班上孩子們除了週間安親班或雙語班上到傍晚,晚間還得上一堂又一堂才藝課。家長間的問候語是:「您的孩子在哪兒安親?數學在哪兒學?英語在哪兒學?」 「請問您的孩子回家後幾點呢?」我客氣詢問抱怨孩子看太多電視的家長。 「上完安親班回家,大約五點半吧!」這位家長如此回覆。 試問,孩子中午放學就到了安親班,安親班陪著孩子寫作業,到了傍晚五點,作業完成,豈不合情合理?為什麼會認為小學一二年級的孩子,需要給予五個小時也寫不完的作業量呢? 進一步詢問,原來家長的無力並不在於作業量,而在於女兒不願跟隨母親的教養腳步,母親買了大量的測驗卷給孩子練習,但孩子已經從上午八點學習到下午五點,回家只想好好休息。親子間沒有共識,母親只好到校抒發,順便對老師施壓。 我認為,課業學習和興趣探索的責任,都應歸還給孩子,家長不宜扛在自己肩上。課業學習是學生的工作也是本分,應由孩子自己負責。而興趣的探索,也應由孩子自己主動爭取,而非由家長強塞。教孩子認清課業與興趣的角色,孩子的動機不同了,學習態度也會天差地遠。我們家在課業與興趣學習有兩點共識: 第一,於興趣方面,我們約定好一學期只對一項興趣深度學習,只要課業學習都能順利完成,就能在課餘時間探索興趣。就如同大人,首先自應做好工作,工作之餘便能發展興趣。 第二,於課業方面,平日放學後不去安親班或課輔班,只要寫好學校作業,考前完成複習,就能得到自由時間。 於是興趣為學業正增強,自由時間則為作業正增強。在這樣的前提下,小雨一放學回家就會主動完成作業,因為作業完成就是自由時間。在自由時間裡,小雨會自己安排閱讀、歌唱、隨音樂起舞、畫畫與勞作、騎車或游泳。萬物靜觀皆自得,落花水面皆文章,在空白的時間裡,孩子的創意從不枯竭,也從不無聊。 不但自主完成作業,考前小雨也都能主動複習,因為唯有完成課業學習的責任,才能得到拜師學藝的門票。小雨的興趣學習五花八門,舞蹈、魔術、直排輪、服裝設計、鋼琴、游泳,興趣的探索方向從不設限,唯一的限制是每學期只報名一樣課程,避免時間充填過滿。 給孩子獨立空間 賦予孩子獨立空間,教了方法後,應放手讓孩子自己練習整理。 小雨大班後,我只為她提供收納空間,而不代為收拾,其中十抽的文具櫃都是她文具的家,因為沒有分類與物歸原位的習慣,剛開始她常找不到東西,過了一段時間,我便發現她利用有限的寫字能力,在上頭貼標籤分類。 也是從大班起,小雨擁有兒童專用行李箱,學著自己打包出國的行李。小雨第一次打包時,我陪著她依著旅遊行事曆與從早到晚的行為,思考一遍需要的衣物用品,再交給她自己打理,出發前我為她檢查一次,無一遺漏。此後的旅行,孩子的行李,我便放手交給小雨準備,她都確實打包好了自己與妹妹的行李,從沒出錯。 孩子過多的作品與絨毛玩具曾是我的煩惱,後來提供固定的存放空間,如果容量已滿,就進一步來思考孰輕孰重?萬一還是難以割捨,我們便將滿出來的物品移到暫存籃,拉開時間再來思考去留,就會容易些。 山下英子在《親子關係斷捨離》提出讓孩子自己收拾房間,別以收拾之名扔掉孩子的東西,因為每樣物品在每人心中的價值都不同。「父母替孩子把房間收拾好,反而是否定孩子的價值觀,更扼殺了他練習做決定、為自己負責的機會。」 給孩子獨立的空間,讓孩子擁有完整的決定權,不但是父母信任其能力的展現,亦有助於建立孩子的責任感,在其維護的過程,還能學習到整理技巧、思考評估與做決定的能力。 開學前的收心操 開學前的收心,以短期來看,應於開學前一至兩週開始調整作息,全家共同將入睡、起床與早餐時間,調整至與上學日相同的節奏。晚間八點半開始醞釀睡覺氣氛,九點關燈回房,早上一起在家吃頓豐盛的早餐,賴床的孩子會在早餐的香味中徐徐醒來。而上學會用到的用品,如書包、水壺、文具、衛生紙等,應在開學前一週完成準備。當內在與外在都備好,孩子也會開始期待新學期的新生活。 而長期來看,我認為應從小孩大班開始準備收心。與其說是「收心」,我認為倒不如說是「把心還給孩子」,換句話說,孩子的責任,應該放手交還給孩子,而不是扛在父母身上。 長女小雨上小學後,她的書包沒有遺漏過任何一支筆、一塊橡皮擦,每天自動自發寫作業,早上起床也是自動自發,不需要催促。為此我們其實經過了一年的演練。 從大班開始,讓孩子為自己的學校工作「負責」 小雨從大班開始有些簡單的回家作業,或老師有些交代,比方要多帶一包衛生紙、口罩,或者天氣轉涼要帶外套等。當時妹妹小風剛出生不久,正是家中人力吃緊、兵荒馬亂之際,小雨本就是位樂於幫忙的孩子,除了大方接受小雨對家事上的協助,我還告訴小雨:「媽媽要帶兩位孩子,還要寫文章、做家裡的工作,非常辛苦,小雨若可以把老師交代的事情做好,就可以幫媽媽非常大的忙,而且學校的學習工作本來就是小孩的工作喔!」 寫作業、整理鉛筆盒、自己削鉛筆等,都是孩子自己的工作。當老師對著我交代隔天要準備的物品時,我也會請小雨到老師面前:「來,老師有工作要交代給妳喔!」 我事先與老師溝通好,並把學校相關準備工作交還給孩子。媽媽對孩子的信任具有力量。我相信孩子做得到,也對她的進步表達感謝與鼓勵。剛開始小雨不免丟三落四,老師甚至以為是因為妹妹出生而出現的退化行為。唯我知道並非如此,而是我慢慢走到了小雨的身後,不主動插手她的學習工作,她只是需要一點時間適應。我總在她身旁帶著微笑鼓勵: 「妳把老師交代的工作完成了,做得很棒!」 「忘記了?明天別忘就好了。」 「沒關係,大人有時候也會犯錯。」 因為是大班,出錯了不會受到老師太嚴厲的責備,也不會受到同學的側目,正是孩子練習扛起學習責任的好時機。從孩子大班開始,我就盡量不介入老師與孩子之間,雖然有陣痛期,但我將「陣痛期」視為「學習期」。本來每一種學習都需要時間,學習承接老師交代的工作,而不依賴爸爸媽媽,這也是需要學習的。而這一段學習,就是「自動自發」的根基。 從有穩定作業開始,養成「回到家先寫作業」的習慣 小雨的幼兒園從大班下學期開始,一週中的二至三天有簡單的作業,我要求她回家後就先寫作業。最初小雨也曾忘記,到了早上要出門才臨時惡補。我告訴小雨:「下次忘記的話,請帶去學校寫,因為出門前寫作業會壓縮到上學上班的時間,這樣開車緊張又危險。」 「回家先寫作業再遊戲。」是我最感謝母親為我建立的學習習慣,讓我受用至今。我也將它送給小雨。 小雨感受過寫完作業的輕鬆感、作業寫完要怎麼畫畫都很自在、沒寫完會覺得玩耍難以盡興、早晨的作業時光太令人緊張等等各種感受。一段時間後,就養成「回家先寫作業」的好習慣。 鼓勵孩子養成「細心」的習慣 細心會習慣,粗心也會習慣。這兩個習慣的最大差別在於:是否從頭到尾檢查一遍?小雨大班時,寫作業常常急著「寫完」,而不是「寫對」。常常這裡空了一 格,那裡漏了一筆。有時一頁裡有三至五處明顯的錯誤或空白,我跟小雨一次指 出來,她卻一次只能改一兩處仍然漏東漏西,因為急著玩。 「作業需要媽媽簽名,但是妳沒寫完,媽媽就不能簽名。」小雨聽了,只好悶悶不樂回來繼續寫。親子之間如此拉鋸也不是辦法,正好小雨阿嬤提出「戳戳樂」的點子,小雨也很有興趣,我們當時便約定:「只要作業寫完而且全對,就可以玩一次戳戳樂。」並教她寫完再從頭到尾檢查一次。 「教孩子檢查」、「鼓勵孩子細心」,就是這麼神奇,孩子就能養成細心的習慣,習慣養成後,戳戳樂也功成身退。 選個孩子喜愛的鬧鐘,輕鬆建立好作息 很多父母親會在孩子上小學時,送上昂貴的禮物,我為小雨準備的小學禮物都不貴,但每一樣都投其所好且有其意義,其中之一便是鬧鐘。開學前,我們帶小雨去選購她喜愛的鬧鐘,造型可愛還會說話。每晚睡前她會主動設定好鬧鐘,早上聽到鬧鐘的可愛叫聲就會笑著醒來,都不會賴床。 告別賴床與催促 「快一點、快一點!」臉書上好多朋友抱怨,每天早上都要一再提醒與催促孩子,才不會遲到。孩子對時間的敏感度,應從孩子自己掌握時間、管理行程開始。在幼兒階段,就應以即將就讀的學校課表為基準,來為孩子建立固定作息,並以作息和天色,來協助幼兒理解時間的先後順序。 到了孩子約莫六歲左右,具有數的概念後,可開始為孩子準備可愛音樂的鬧鐘與錶,協助孩子建立時間與作息的連結。孩子自己擁有鬧鐘,也就可以開始自己管理早晨醒來的時間。約莫小一下學期,孩子對寫字或拼音較為熟悉後,就可利用行事曆來記錄計畫與行程。 倘若孩子早上還是起不來,或許表示孩子的睡眠時間不夠。試著在白天帶孩子曬曬太陽,晚上進行靜態活動,並將孩子上床睡覺的時間提早。早上日曬三十分鐘,有助大腦分泌足夠的血清素,到了晚上,血清素會轉變為幫助入睡的褪黑激素。美國睡眠基金會(National Sleep Foundation)建議三至五歲的幼兒每日應有十至十三小時的睡眠時間,六至十三歲的學齡兒童每日應有九至十一小時的睡眠時間,十四至十七歲青少年每日應有八至十小時的睡眠時間。 晨光、音樂、早餐的香氣,也都能喚醒孩子。利用一點小技巧,孩子就能不賴床,擁有足夠睡眠,大腦更聰明,身體更健康。       掌握敏感期,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 Tim Seldin《在家也能蒙特梭利》一書裡提及敏感期,「孩子在零到六歲間會出現幾個敏感期,在某段時間,對某種能力的學習動機特別強烈。例如,生命最初幾年是孩子的語言敏感期,他們認真觀察大人的談話內容與說話方式,在潛移默化中,便和我們說同一種語言,連腔調也一模一樣。家長與老師一旦了解並掌握孩子經歷的敏感期,對他們的學習與發展就能提供更有效的協助。」 細心觀察孩子的發展是否進入敏感期,適時提供協助,孩子的學習便能事半功倍。協助孩子發展自理能力,能有效為孩子建立自信,對於感覺統合的發展多有助益,也可減輕照顧者的負擔。 生活中的家具尺度,多以大人為主,而非孩童,照顧者若細心按孩子的身高,適時提供兒童家具或輔助家具,對孩子的自理能力發展就會有所幫助。比如說,提供成長式兒童餐椅,讓孩子在吃飯時可以自己上下餐椅;收納餐具的位置考慮孩子的身高,讓孩子能夠自行選用;準備兒童如廁的馬桶座,在洗手台前放置穩當的矮凳,孩子就能自己如廁與洗手;衣服、教具、童書的高度都放在孩子力所能及之處,孩子就會像個小大人,自主而有自信。  本文摘錄自小雨麻《小雨麻極簡育兒提案:打造輕省卻心靈自由的減法生活》,由親子天下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小雨麻極簡育兒提案:打造輕省卻心靈自由的減法生活》 June 24, 2019 at 05: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bit.ly/2J2ilcd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