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21日 星期五

「你憑什麼沾爸爸的光」世新霸凌事件:家庭悲劇的再複製 http://bit.ly/2L39BFv womany 女人迷精選 前幾日世新大學呂姓同學在臉書上傳影片,紀錄他在宿舍遭一名柯姓同學性霸凌的過程。除了關注性別議題,我們也思考當中的家庭議題。 事件曝光後,柯姓父母接受媒體採訪,提到「讓我們家人連累受到攻擊,是不公平的」、「你憑什麼沾爸爸的光」。在這些言詞裡,我們看見家人切割親子關係,說孩子要擔負全責,質疑他沾了其他家人的光芒。 「家」在這些話裡突然變不見了,彷彿在說——「如果你不夠好,你就拖累了這個家、這個社會」而且「都是你的錯」。而回過頭來看,柯同學霸凌他人的方式,與父母的這些話,真有幾分相像。 6 月 18 日,世新大學呂姓同學在臉書上傳影片,紀錄他在宿舍遭一名柯姓同學性霸凌的過程。呂同學指出,他先是在如廁時,被呂同學關燈,於是請舍監協助調查。但隨後呂同學突然闖進他的房間,作勢要打人、摸他下體,同時以「像個娘娘腔一樣活著啊」等性別歧視字眼予以辱罵。 影片曝光後,隨即在社群媒體引發群起關注。有網友開始肉搜柯姓同學家庭背景,並開始湧入柯父的律師事務所粉絲專頁留下負評。18 日下午,柯父接受《ETtoday 新聞雲》記者採訪,提及請社會大眾「要了解事件的前因後果,不能只聽一面之詞,就讓我們家人或相關事務都連累受到攻擊,這是不公平的。」當天下午,柯母也在《東森新聞》訪問中表示:「我其實有 LINE 我小孩,我說鏡頭下的你怎麼這麼粗魯不堪?我也看了你的道歉文,我覺得你的道歉就是個屁。我問他『你憑什麼,你憑什麼去人家房間?你憑什麼去人家宿舍?你憑什麼用攻擊式的語言?你憑什麼沾哥哥的光?你憑什麼沾爸爸的光?你憑什麼』?」 在討論整起事件的校園性霸凌議題外,我們也同樣在柯姓同學父母的表態言論裡,思考當中的家庭角色參與。 圖片|截圖自呂同學臉書影片 本文作者|劉信詮 世新大學柯同學闖入呂同學的寢室,過程錄影被公開後,整起事件在新聞媒體上接二連三全面披露。柯父提到:「…讓我們家人與相關事務都連累受到攻擊,這是不公平的...」、柯母則提到:「你憑什麼沾哥哥/爸爸的光」。從片段的語言裡,出現兩個巧合,五個悲劇——柯同學的行為表現,正好是他父母如今對待他的方式。 如果不是社會主流價值所稱頌的完美,那就是不具價值的存在 首先回溯柯同學對呂同學的所做所為,背後的含義: 柯同學在廁所刻意忽略呂同學,用關燈來消失他的存在。 柯同學闖入寢室,指責呂同學衣著是在性騷擾他,消失呂同學的私領域。 柯同學用家人的法律專長來比較,消失呂同學的學習努力。 柯同學用羞辱性別氣質,消失呂同學的主體性與社會價值。 柯同學一則無關痛癢的道歉文,消失呂同學的創傷。 (真是族繁不及備載) 柯同學道歉聲明(截圖自柯同學臉書): 而在柯父柯母的回應當中,同時也彰顯了這個「消失」行為: 柯父:「…讓我們家人與相關事務都連累受到攻擊,這是不公平的...」(新聞來源連結)強調這是柯同學自己應擔負全責,不該連累家人,消失了他與兒子的關係,也消失了陪伴兒子從錯誤中學習成長的親情。 柯母:「你憑什麼沾哥哥/爸爸的光」(新聞來源連結)不只是質疑他的行為,潛台詞也表述這玷污了哥哥/爸爸的光輝,用「社會的累贅」來描述極端敗壞的一線之隔。只用一句話,消失他兒子的其餘存在價值。 於是四個人,展演了四個悲劇:如果不是社會主流價值所稱頌的完美,那就是不具價值的存在。 如今柯同學的行為,以主流與成就來衡量人的價值、採取行動貶低對方以追求自己的存在價值,顯然不是他自己發明的。 父母總以為自己是好意的,就像柯同學那種告誡式勸進的語氣。另外兩個隱藏的悲劇,是柯父與柯母如今語言形成的過程。 第五個悲劇是在 LineToday 的新聞連結裡,排名前三的都是在稱讚柯媽媽好棒、柯媽媽明理,沈浸在把柯同學推上「社會累贅」懸崖的暢快裡。但我喘不過氣來,因為柯氏一家其實是社會裡許多家庭的樣態,只是輪流上台以及媒體關注度。請試著想像,一個人犯了錯,全世界(誇飾法)連父母都公開背棄他,竟只有呂同學給予了一個原諒的機會,可能成為他「唯一」的溫暖。 我們都目睹/參與了這一連串的悲劇。柯同學試著消失呂同學的存在,柯同學的父母則試著消失他的存在,網路評論則試著消失犯罪。但其實,那些我們不喜歡的事物,只是離開了視野,暫時滿足了我們想要消失別人的妄想。 這文章不是為誰解套,也不是追究連帶責任。而是從實際發生的事情裡看見這些巧合並思考對個人的意義。也當然,這文章只是從媒體報導的表面文字作為線索,不一定符合當事人實際狀況。 P.S. 我知道人都該為自己負責,但個人過度究責,也會把一個人的主觀心理逼向價值的懸崖—「認為自己全然是個負擔」,而這是人類自殺的主因之一(Joiner, 2005)。 參考書目: Irvin D. Yalom(1980). Existential Psychotherapy. USA: Basic Books. 易之新譯(2003)。存在心理治療。台北:張老師文化 Thomas Joiner (2005). Why people die by suicid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朱侃如譯(2008)。為什麼要自殺。台北:國立編譯館、立緒 June 21, 2019 at 03: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bit.ly/2L39BFv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