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MQIizY
2019年9月2日 星期一
「十多人圍繞、連續三十多下巴掌」新莊少女霸凌事件:為什麼校園容易變成霸凌的場所? https://ift.tt/2MQIizY 女人迷編輯 Shanni 上週在新莊光華國小內有一名 14 歲少女遭多人圍繞並輪流上前賞巴掌,期間出現言語辱罵與恐嚇,圍觀者也不時傳出「她哭了耶」、「右勾拳」、「打大力一點」等訕笑。這段霸凌影片長達兩分鐘,但現場不知道持續多久。為何校園總是容易迅速成為霸凌的案發現場?從心理學角度分析 ,它通常來自於一種焦慮的群體效應——如果大家都這麼做,但我也跟著做,好像就不會有錯。 (提醒:內有事發影片,畫面可能引起不適,請斟酌觀看) 上週五(8/30)爆怨公社粉專上公開了一段在新莊光華國小校園內的霸凌影片。片中有十多人圍繞一名女孩,先命令她在教室中庭罰站,隨後多人輪流上前抓住女孩的頭、連續賞巴掌,及不斷出現言語辱罵恐嚇。圍觀旁人也不時傳出「她哭了耶」、「右勾拳」、「打大力一點」等幫腔與嘲笑。 根據聯合新聞網報導,該名受害呂姓少女今年 14 歲。她先是和其餘 12 人等前往 KTV 唱歌;期間因呂姓少女在包廂內丟擲打火機,引起他人不滿,而將她帶到光華國小施行霸凌。 *提醒:以下影片畫可能引起不適,請斟酌觀看 影片來源:抱怨公社粉專 影片近兩分鐘時間,現場不知道持續多久,對受害者而言已經是最漫長的時光。看到這則新聞,對於當事人、曾有類似經驗者,或知道身邊有朋友受過霸凌的你,都再次被喚起某種不舒服的記憶。我們也由此更進一步問,為什麼霸凌並非偶發特殊事件?並從心理學角度來看,校園為何經常成為集體霸凌發生的場所? 「黑羊效應」:一群人欺負一個好人的故事 我們可以從心理學上的名詞「黑羊效應」談起。它指的是一群人欺負一個好人,並有其他旁觀者坐視不理的詭異情況。 在我們成長過程經歷的團體生活中,或多或少有過類似的經驗——你感覺到班上有一個大家可能都不怎麼喜歡的人,雖然他也沒有真的做什麼可惡的事,但眼見這場排擠行為會納入越來越多人幫腔、欺凌行為越來越加劇,到最後弄得好像受害者真的是一個萬惡不赦的人。 在「黑羊效應」理論中分為三種人。第一是「黑羊」,即受害者本身。大多時候,他並不知道自己做錯了什麼事,也經常陷入無可逃脫現況的無助情境裡。第二是「屠夫」,即加害者、攻擊黑羊的一群人。他們通常不清楚發生了什麼事,但因為發現做這件事可以被接納,於是就跟著一同加入。第三是「白羊」,即旁觀者。他們目睹事件經過,但不願或無法採取任何行動。 以黑羊效應帶入校園霸凌事件,有幾個可以特別關注的心理狀態。首先,「黑羊」最容易產生的內心在於「不明白自己到底做錯了什麼」但又無法改變現況,繼而想要對「屠夫」們詢問理由或表達善意。然而,他們往往得不到解答,且這樣的「示好」將增加屠夫心裡的罪惡感。 屠夫因為罪惡感的加成,而更想為黑羊貼上標籤,證實黑羊真的做錯了什麼。除此之外,他們還會開始呼朋引伴,說服他們同意自己的看法和作為,以掩蓋良心譴責。最後,越來越多人加入屠夫的群體,也就演變成我們常見的霸凌現場。(推薦閱讀:霸凌現場:每個沈默的小孩,背後都有個冷漠的大人) 在我們的成長經驗裡,可能都有經歷過以上這些角色。於是,我們可以怎麼去面對校園霸凌現場?你曾經感受過的手足無措、不知所以,又可能來自於什麼? 圖片|來源 「在團體裡,我害怕成為不一樣的人」校園霸凌如何生成? 黑羊效應的成因就在於,焦慮的大眾都爭著當「好人」,發生的事件又很小,所以「加害者」非但沒有好處,反而有壞處;「被害者」沒損失,反而占盡便宜。這會造成「加害者」心理不平衡,......,起先只是一個人的心理越來越不平衡,而後也把別人拖下水,也讓別人陷入相同的心理陷阱當中,別人為了自救,就會拉更多人下水。連鎖反應下,就是全部的人通通掉進相同的心理陷阱當中,爬不出來。——陳俊欽《黑羊效應:心理醫師帶你走出無所不在的霸凌現象》 我們可以從中看到,黑羊效應指的是一個極度焦慮的團體中,當每個人都想要形塑自己優秀的形象,每個人都產生一種「危機感」時,我們會容易陷入集體意識,發生從眾行為——如果大家都這麼做,但我也跟著做,就不會有錯。 回到我們的校園現場。在台灣的教育環境當中,普遍鼓勵孩子的團體合作及一致性。從學校體制面來看,包含從小學教育開始的制服規定、以成績作為成功指標的升學體制等,去規範化或制定個人成功與否的原則。 然而,當我們被灌輸諸多標準,那麼也就會有所謂在這條線外的孩子。我們可以很輕易地觀察到,校園中太標新立異者、不符合性別氣質者、太胖太矮、或身體外貌有任何特殊標誌者,都容易受到特別的關注甚至霸凌。譬如女人迷在今年四月於臉書發起「一句話說你被開過的身體玩笑」活動,便蒐集網友超過一千則留言。當中不外乎指出自己因為胸部太大、長相、性別氣質或身形等受到的攻擊為多。(延伸閱讀:老師也會霸凌學生?會,而且比你想得嚴重) 於是,在一個團體當中,我們會因為害怕被排擠、擔心自己的與眾不同,而遭受「關注」。我們為此可能不知覺地加入「屠夫」群組,感受其中的利益共享,和安撫自己的忐忑。從一小群人到一大群人,彼此壯大彼此,靠的是焦慮心理的操作。另外在旁觀看的「白羊」們,也會因為害怕自己成為下一個受害者,而選擇沈默、不敢通報。對此,一樁樁校園霸凌事件,儼然生成。 圖片|來源 「沒有理由,只有人性」如何預防霸凌事件不斷發生? 然而我們可以繼續看到,黑羊效應想要提示的一件事是,黑羊本身通常沒有做錯什麼事。每一場霸凌的發生,最終結束在黑羊的離開或消失。但要回頭咎責原因時,卻沒有人可以說得出來。 以這次的新莊少女霸凌案來說,若根據報導,事件起因為 KTV 包廂內的「丟躑打火機」行為,這和後續少女承受私刑式的 30 多個巴掌不成比例。回應黑羊效應的發生,它經常沒有可溯及的正當理由,但卻有明顯的人性發展。 但傷害已經造成。 由這則新聞,我們再次看到校園霸凌事件的發生。在了解心理層次的解釋後,我們也共同討論要如何找到解決的方法: 給被霸凌者:請先理解,這不是你的錯 給旁觀者:你可以主動選擇,不做劊子手 給師長與爸媽:從關注團體中的「微排擠」開始 如果你曾經到過霸凌的現場,或者你關注霸凌事件;你對此產生情緒、創傷,但找不到解決的辦法。在這裡,我們特別想告訴你,霸凌可能源自團體心理、教育體制,它通常是種種複雜的集合。知道傷口可能還沒過去,知道焦慮依然存在,但我們可以從理解這些外部環境開始,與曾經的記憶、內心的不安開啟和解的可能。(編輯推薦:讓我們成長的不是被霸凌的過程,而是自己的堅定) 教育部反霸凌投訴專線 0800-200-885 參考資料:陳俊欽著,《黑羊效應:心理醫師帶你走出無所不在的霸凌現象》(台北:凱特文化,2014年)。 September 02, 2019 at 09:00PM 女人迷 Womany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