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6日 星期四

專訪時代雜誌《先鋒女性》製作人蔡安瑾:我希望每個人,都能代表他自己 http://bit.ly/2Wku0rw 女人迷性別編輯 佳琦 專訪《時代雜誌》台裔資深製片蔡安瑾。你或許不知道她,但你可能早看過她的作品。她曾製作《先鋒女性》、以及年度風雲人物《打破沉默者》。關注性別,移民,她也對台灣認同深感自豪。問起原因,她說:「作為台灣移民,從小我就懂,身為『局外人』的心情。」 性別力專訪《時代雜誌》的台裔資深製片蔡安瑾(Diane Tsai)。你可能不知道她的名字,但如果關心國際新聞,你很可能早就看過她的作品。 6 歲移民美國,今年 28 歲。西北大學新聞系畢業,是《時代雜誌》的資深製片。曾製作《先鋒女性》(FIRSTS)系列,以及 2017 年年度風雲人物《The Silence Breakers》影音報導。她尤其關注政治,性別,移民,弱勢族群。作為亞裔,作為女性,年紀輕輕,便成為國際媒體的資深製作人,這一切並不容易。 她在 instagram 上寫著:「台裔美國人,新聞工作者,紀錄片導演,時代雜誌資深製片」。關懷世界的同時,她也對台灣認同深感自豪。問起原因,她是這麼說的。「因為作為台灣移民,從小我就懂,身為『局外人』的心情。」 FIRSTS,先鋒女性,50 多個女性故事 受美國在台協會邀請,我們專訪帶著作品返台交流的 Diane 。她一頭長髮,大眼微笑,也會簡單的中文。今年 28歲,便擔任《時代雜誌》的資深製作人,策劃多部紀錄片、影音報導。 她這次帶回台灣的,是 2017 年時代雜誌製作的專題「先鋒女性」(FIRSTS)。製作團隊,原本只是小小的三個女性成員。說到起心動念,Diane說,是因為 2016 年希拉蕊獲得黨內初選提名,讓她們備受鼓舞。 這是非常歷史性的一刻,也讓我們得到啟發。不過 2017 年,希拉蕊敗選後,我們認為更是時候,開始製作這個專題。因為,有許多人需要知道更多女性的故事,我們決定來找出這些不同領域的先驅。 專訪 50 餘位美國各領域傑出女性,從希拉蕊,歐普拉,艾倫狄珍妮,到去年剛過世的靈魂女歌手 Aretha Franklin(第一位進入搖滾名人堂的女歌手),第一位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的女性海洋學家 Sylvia Earle。 這份名單非常讓人振奮,從政治、音樂、運動、藝術、科學,每一位女性的輪廓都很鮮明。Diane 說,她最印象深刻的故事,是海洋學家 Sylvia Earle。 影片中,Earle回憶,當時的男性學者會被稱為海洋學家(oceanographer),「但作為女性海洋學家,我們卻總是被稱為『海底寶貝』、『海底辣妹』、或是『海底小搗蛋』。」(The women, we were aqua-babes, aqua-chicks, aqua-naughties.) 「我們常被問些怪問題,例如『在海底妳們怎麼用吹風機啊?』或是『下水時妳們擦不擦口紅啊』,但我們將它們視為一種打開與大眾對話的契機。」 Diane 評論:「當時她遇到很多性別歧視的問題。例如在海洋底下沒有吹風機,你怎麼吹頭髮啊?我很好奇她怎麼面對媒體,不過,她反而利用這種優勢,作為一個重新教育讀者的機會。Earle 沒有讓這種嘲笑打倒她,反而努力喚醒大家對女性海洋學者的重視。在那個年代,這是很不容易的事情。」 拍攝了五十多支女性先驅的影片,Diane 分析,大部分的女性問題,都出於「她們沒有 role model」還有「無法平衡工作跟生活」。她也提到第一位亞裔參議員廣野慶子: 「如果在我小時候,就有她的故事可以聽,我現在搞不好也會成為一位政治家。但因為我沒有看到這樣的楷模,所以很可惜,它沒有成真。」 作為一個台灣人:從小我就懂,身為局外人的心情 我們其實更好奇,作為一個台裔美國女性,她多重交織的身份(intersectionality),如何影響她看事情的方式。 當年我之所以選擇成為一個新聞系學生,剛開始只是出於私心。因為我想要理解,透過新聞,我們能不能去理解不同的生活樣貌?還有,我很想要跟不同的人接觸。不過我會說,隨著我深入新聞領域。我開始漸漸受到女性的故事吸引。又尤其是有多樣性的故事。 「因為它們讓我想到我自己,作為一個 outsider 的經驗。」 「我在六歲的時候,從台灣移民到美國。這是一個非常潛意識層次(unconcious level)的改變。因為從小到大,我花了很多時間,在觀察別人的行為,而且對我自己的一舉一動都很緊張。我不斷地想著,我要怎樣才能成為這群人的一份子。」 我們聊到日前宣布參與民主黨總統黨內初選的 Andrew Yang,也談了 AOC 與阿爾登,作為台裔女性,她的認同似乎也常常在路上漂。台灣人需要台灣人的認同,女性也需要女性的認同。如果沒有 role model,就像沒有根。 隨著長大,Diane 也發現,透過幫助人們說故事,她也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臺裔美籍女性的身分認同,反助她更理解受訪者。因為更容易能夠同理,局外人那種難以進入社會核心的故事。 作為媒體工作者,我好奇,她是否也曾遇過職場中的性別偏見?(延伸閱讀:性別平等有多遠?每個國家都有難以突破的「玻璃天花板」) 「我會說我其實是幸運的,例如我的主管,就是 TIME 的第一個女性主編。」 「我感受到的可能還是非常小、微觀的事情。」Diane 回憶。由於拍攝影片是相當技術導向的工作,基於性別、年齡的刻板印象,人們起初往往會假定「我根本不知道自己在講什麼」。另外,人們也容易認為,「我的長相(年輕的華裔女性),並不符合我這個職位該有的樣子。」 「所以有時候,我還是需要擺出有點威權或是獨斷的樣子,來讓別人認為我是個專業工作者。」 隨 Diane 深入媒體產業,她也意識到,其實身分帶來的限制,也有可能會成為轉機。「後來我意識到,原來我可以利用身分認同的經驗,帶出新的敘事觀點。這就是我的價值。」 我非常高興,能說出人們如何表達自己的身分認同。還有,我希望可以讓人們,都能代表他們自己。(I am so excited to tell that people can reclaim their identity and be able to represent themself) 談#MeToo 運動:所有女人的聲音,都該被聽到 除《先鋒女性》,她也拍攝年度風雲人物《打破沉默者》。 問起製作的細節。她說:「你知道,在時代雜誌每年都會拍攝年度風雲人物,來回顧重要大事。那年就是#MeToo 運動。我們的拍攝方式與 FIRSTS 很像,但最後處理方式不同,因為希望能夠錄到所有女性的聲音,我們把整個影片剪成一隻,同時放入所有女人的聲音。」 當我們回顧這些大型計畫,我們清楚知道,女性正在打破沉默,而且說出實話。我們放了所有的女性口白,讓我們知道這些女性是可以大聲說話,而且是有力量的。 文化與認同,是很重要的事 專訪之後,Diane 緊接著還有台南、高雄等好幾場巡迴放映演說。馬不停蹄巡迴台灣,她還不忘拍片。前幾天,她在自己的 instagram 貼上去屏東拍攝排灣族的部落照片。她在另一則貼文寫著: 感覺很不可思議,我在台灣的幾場活動中,看到《先鋒女性》在不同城市放映。我以前總希望自己有一天,會因為跟工作相關的原因,回到台灣。但我沒有想到這天來得這麼快。 這也讓我想到,在專訪最後,她說想留給為了夢想而努力的女性,這一段話:「當我剛開始工作,我其實還不確定自己想拍哪種故事。所以,多方嘗試,不要氣餒,如果你還沒找到唯一的重要夢想。也別覺得你的作品還不夠好,因為你就是要不斷的 work on it。」 採訪後記 作為新聞系畢業生,採訪 Diane 後,我常在想,沒有 role model 聽來是很哀傷的事,即使是這些 FIRSTS,也常常對人生沒有解答。我應該要在面對騷擾時直接發怒嗎?我應該要在職場與家庭中勇於選擇前者嗎? 人生選擇,沒有正確答案。 但沒有學習榜樣,背後的另一層意思是,隨著你做出人生決定,你也會有能力成為他人的 role model。看著她們的行跡,我們一起前進。Diane 在採訪過程中,她本人也成為了我們的 role model。讓我們看見,熱愛新聞工作,妳也能閃閃發光。 June 06, 2019 at 05: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bit.ly/2Wku0rw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