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31日 星期四

手帳開箱|Catnap 鳶尾貓:凡是走過的一天,皆有收穫 https://ift.tt/2N8tyvj 女人迷編輯 Phoebe 現在就選一本手帳,好好坐下來,回顧一天的生活吧。不管是好的經驗,或是壞的體驗,都是你曾走過的一天。而凡是走過,皆有收穫。 有時候生活很忙碌,需要一本好的手帳紀錄重要的事情,讓每一件事可以以自己舒服的速率做好; 有時候生活很忙碌,忘了自己走過哪些歷程,需要一本好的手帳紀錄每一件回憶。 —— 手帳日子體驗大使 鳶尾貓 很多人會說「要好好過生活」,但到底什麼是好好過生活?也許在一百種答案之中,有一種過生活的方式,是你能夠誠實面對內心,誠實的做任何決定,誠實的記錄下每一天成長的軌跡。 現在就選一本手帳,好好坐下來,回顧一天的生活吧。不管是好的經驗,或是壞的體驗,都是你曾走過的一天。而凡是走過,皆有收穫。(推薦閱讀:2020 女人迷手帳文案師 Tophy:讓每一天都算數,不過是面對時間,最基本的禮數) 圖片|@ouo_catnap 提供 女人迷 2020 Play With Time 手帳,特別邀請在 Instagram 上擁有四萬用戶追蹤的「鳶尾貓」來開箱,對於挑選手帳有個人堅持的鳶尾貓說道:「紙質一直是我很注重的部分,因為會影響到手感,加上以前有用軟筆或鋼筆寫字的習慣,紙必須扛得住墨才行!女人迷出的手帳完全有符合我會介意的點,首先紙是巴川紙這點就很加分。」 圖片|@ouo_catnap 提供 針對內頁格式,鳶尾貓也表示:「格式規劃很自由讓人很好發揮,但又有最基本的格線方便做各種用途。」 圖片|@ouo_catnap 提供 每個人使用手帳的習慣都不一樣,因此女人迷特別加入許多工具頁與空白頁,希望能滿足不同偏好的你。而鳶尾貓則分享:「畢竟手帳這項工具對每個人來說的用途或意義不太一樣,有些人可能是做目標計畫、作為日常紀錄、行事曆規劃等等,我想不管是哪一種取向,都能看到這本手帳的貼心。」 圖片|@ouo_catnap 提供 女人迷過去曾經用文字撫慰過許多讀者,而現在,我們也希望能走入你的生活裡,透過實體化的手帳,陪伴你度過 2020 的每一天。(推薦閱讀:手帳開箱|達人楊小草:我會為每一天設下一個標題!) 圖片|@ouo_catnap 提供 「Every Day Counts!試著用一本好的手帳,紀錄生活,會發現你以為平淡的每個日子,其實也是處處精彩的哦!」鳶尾貓這麼說著。一起用 女人迷 2020 Play With Time 手帳 展開充滿力量的 2020 年吧! November 01, 2019 at 02: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N8tyvj

【圖輯】神明教我的事:男孩,你不是非得堅強 https://ift.tt/2WxFvhd womany 女人迷精選 「男生就要有肩膀,就要有擔當」為了成為主流社會眼中的理想男性,讓你感到焦慮嗎?看看神明要給你什麼指引! 圖片|婦權基金會 提供 圖片|婦權基金會 提供 圖片|婦權基金會 提供 圖片|婦權基金會 提供 圖片|婦權基金會 提供 本圖經婦權基金會授權轉載,未經同意,請勿使用。 November 01, 2019 at 12: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WxFvhd

經痛怎麼辦?常見止痛藥選擇,讓妳對症下藥 https://ift.tt/2N4fxyv GUMA 姑媽姑媽 市面上止痛藥琳瑯滿目,究竟要如何選擇挑選,對症下藥呢?往下看,從經痛形成的原因到藥物成分一次了解! 文|GUMA 姑媽姑媽 圖片|作者提供 止痛藥物該怎麼選? 台灣藥妝店與藥局多配有藥劑師為消費者把關,但近年來,台灣至日本購買止痛藥物的人數大幅提高,如何才能買到安全、適合自己的藥物,止痛藥成分是不可或缺的知識。 市面上常見的止痛劑用藥可分為:NSAIDs、乙醯氨酚(普拿疼)與避孕藥(OCPs),國人在日本購買的知名止痛藥多屬於NSAIDs,那麼,NSAIDs又是什麼呢?先從經痛的原因看起吧! 經痛種類及原因 經痛種類分為原發性經痛(Primary Dysmenorrhea)及續發性經痛 (Secondary Dysmenorrhea),其中又以原發性經痛佔多數。 圖片|作者提供 圖片|作者提供 原發性經痛 原發性經痛是指在正常月經週期下,無骨盆腔器質性病變或其他特殊病理而產生的生理性疼痛,好發於 20 歲之前,於初經後 6~12 個月有排卵性的月經週期出現。 常見部位為恥骨上,通常下腹部最痛,甚至會延伸到肩部及大腿。疼痛性質會被描述為像是「痙攣性疼痛」。 月經來潮的第一天是發生疼痛最嚴重的時間,疼痛在 48~72 小時內消失,有些人甚至會有噁心、嘔吐、疲憊、暈眩、腹瀉等不適症狀。 引發疼痛的原因為生理期間持續且頻繁的子宮收縮,造成血流供應不足的缺血性疼痛。子宮內膜因卵巢分泌動情素和黃體激素兩種激素相繼刺激,產生並累積一定量的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月經來潮時,花生四烯酸會被酵素轉化成前列腺素(PGF2-α、 PGE2),因而誘發子宮收縮。 當子宮內膜的前列腺素(PGF2-α)濃度越高,經痛的程度就越嚴重。而其影響還會波及許多器官,造成支氣管、腸道及血管平滑肌的收縮,引發生理期間的噁心感、嘔吐、腹瀉、高血壓等情形。 續發性經痛 續發性經痛通常是指在初經後幾年才發生,好發於 30~40 歲、先前有經痛病史的女性。 引起經期的疼痛是由於骨盆或子宮器質性病變,且經痛愈來愈強烈或嚴重,約略於月經週期前一週就開始出現疼痛,持續至月經結束後數天,無排卵的週期亦可能發生疼痛 。 約 10~15%青春期及年輕女性可能因伴隨骨盆腔異常或病變而導致嚴重經痛,續發性經痛常見的病因 如子宮內膜異位症(Endometriosis)、子宮肌腺瘤(Adenomyoma)、子宮頸狹窄或瘜肉( Cervical Stenosis or Polyps )、 骨盆腔發炎( Pelvic Inflammation)或沾黏(Adhesion)等而其中又以子宮內膜異位症為最常見病因。 止痛藥成分分析 圖片|作者提供 1. 非類固醇類的消炎止痛藥NSAIDs — 布洛芬(Ibuprofen) NSAIDs 又稱非類固醇類的消炎止痛藥,是前列腺素合成酶抑制劑。NSAIDs 有許多種,最常見的為布洛芬(Ibuprofen)。 目前多數的研究認為, NSAIDs 對原發性經痛療效可達 80% 以上,因此常將此藥物作為治療上的第一線用藥,相對於乙醯氨酚(Acetaminophen,例如普拿疼)對周邊組織前列腺素的抑制作用微弱,NSAID 藥品的止痛消炎效果優於乙醯氨酚。 NSAIDs 常用於止痛、退燒及抗發炎,作用機轉為抑制環氧和酶(Cyclooxygenase, 簡稱COX,註1),因而降低前列腺素(PG)合成,減緩子宮收縮、改善經痛症狀、降低血流量及子宮內壓力。 此類藥物大多屬於酸性物質,會直接刺激腸壁,使保護腸胃壁的因子下降,讓腸胃壁易受胃酸侵蝕破壞,造成胃、十二指腸潰瘍;也可能會出現抑制血小板凝集,引起出血危險性等副作用。 此外,應該在疼痛發作之前或當下即時服用,並且在經期頭幾天每 6~8 小時服用一次,以預防後續新生成之前列腺素。 圖片|作者提供 2. 乙醯氨酚(Acetaminophen) 和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等,都屬於急性期輕、中度症狀的用藥。 乙醯氨酚是解熱鎮痛的藥物,可以直接作用在中樞神經,阻擋疼痛傳導,達到止痛退燒的效果,好處是副作用不多,安全性較高。口服後,15 分鐘到半小時內能迅速吸收,2~3小時過後,乙醯氨酚就會代謝掉一半,不易殘留於體內。 依照美國標準,體重 40 公斤的成人,乙醯氨酚一天最大量不得超過 3000mg,否則可能會傷肝。而臺灣目前規定是一天不超過 4000mg,相當於 8 顆  500mg 的藥丸,但醫師通常以美國的標準來提醒病人。 圖片|作者提供 3. 丙烯異丙乙酸尿(Allylisopropylacetylurea) 中樞神經鎮靜劑。這個成分在 1960 年代被發現在一些人身上會造成過敏反應並導致 「血小板減少性紫癜」(thrombocytopenic purpura)。除了日本,目前已經不使用。 圖片|作者提供 4. 脫水咖啡因(Anhydrous Caffeine) 中樞神經興奮劑。能夠偽裝成一種叫做腺苷的化學物質,而腺苷正是由神經末梢分泌安定腦部細胞活動,直接收縮腦部血管,故與止痛劑配合後,對各種型式之疼痛皆有卓越之止痛作用。 抑制「令神經不振」 的化學物質,對中樞神經系統具有興奮作用,故能緩衝丙烯異丙乙酸尿之抑制作用,服用後便不會發生嗜眠現象。 如果本來就有喝咖啡、茶等習慣的人,需注意一天最好不要攝取超過 260mg 的咖啡因,以免過量。 圖片|作者提供 5. 脫水氫氧化鋁膠(Dehydrated aluminum hydroxide gel) 脫水氫氧化鋁膠可以中和胃酸,保護胃黏膜。相較於美國藥物,日本藥物如 Bufferin Luna i 含有布洛芬(Ibuprofen),故添加脫水氫氧化鋁膠幫助藥物順利通過胃酸,以此達到保護胃壁的效果。 市面上常見藥物 圖片|作者提供 如果對成分有任何疑問,建議在藥局購買前,詢問一下藥師喔~ 口服避孕藥(Oral Contraceptives) 圖片|作者提供 對於 NSAIDs 無法有效緩解之經痛,可考慮改用口服避孕藥治療,但須每天服用才能達到預防效果。 口服避孕藥併有雌激素及黃體激素,長期服用會使得子宮內膜層變薄,蓄積的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變少,生成前列腺素的原料也就減少, 於是經痛得以紓緩。 對於那些無法忍受 NSAIDs 副作用、藥物過敏或治療效果不佳、沒有使用荷爾蒙製劑禁忌症且需要避孕的女性來說,是另一項不錯的選擇。 口服避孕藥應謹慎使用於患有靜脈栓塞、心血管疾病、乳癌及子宮內膜癌、不明原因之子宮異常出血、肝功能不良者及高血壓等患者,妊娠中、年齡超過 35 歲並且有吸煙習慣者。 服用任何藥物前,都應先諮詢醫生或藥師建議! 發作半小時內服藥,才有緩解止痛的效果 從臨床經驗來看,痛之前半小時服藥,效果最好,等到真的很痛時才吃,就沒什麼效了。 然而,許多病人因為錯誤觀念,常覺得一定要等痛到不能忍的時候才開始吃藥,殊不知為時已晚,效果有限。 註1:當組織受到某如外傷、感染等會活化環氧合酶 (COX),抑制其可減輕炎症疼痛狀況。 November 01, 2019 at 11:30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N4fxyv

不跟孩子談性,你要他從哪裡學?香港五對父母的性別教育故事 https://ift.tt/32aAEUo 立場新聞 性教育,是每個家都該開始的事情。但要怎麼教?也許你可以先聽聽這五個爸媽的做法。 文|廖士鋒 試想像一下你是孩子的母親。 女兒 3 歲的時候,她盯著你的乳房看,好奇那是甚麼東西;5 歲的時候,她整天在問自己從何而來;12 歲的時候,她月事初來、驚惶失措;16 歲的時候,她嚷著要和男友單獨旅行⋯⋯ 你會怎樣做? 性話題,在家庭中如此無所不在,作為父母難以迴避。以下這些家長,全部不是性教育專家,但都摸著石頭過河,迷霧中想著同一個問題: 父母該怎麼教孩子性教育? Alice(育有一子) 保守曾任職中學 親見教材 我有天主教信仰,生孩子之前做過約十年的中學校牧,負責宗教科,要為老師準備教材。當時學校的性教育教材既保守又傳統,強調要教導學生避免婚前性行為。 我都試過建議改善學校性教育,例如是教導女生認識身體、生理周期。但當時的學校老師都認為現行教材已經足夠,而且他們也沒有更多時間去教。 就算有心推動性教育,學校很多時候也沒有空間讓你去做。 兒子對身體很好奇 但我卻不懂得教 有了孩子後,我就決定做全職媽媽。兒子現在兩歲,開始明白我在說甚麼。我開始教他認識自己身體,開始學習眼耳口鼻,當然也包括性器官。他對一切也顯得很好奇,但我卻不懂得教。 我想現在是時候開始教導他性教育,於是就上網尋找相關資訊,但過程間卻發現坊間極為缺乏對幼兒的性教育資料。 不知道要教甚麼的我,就走上家計會查詢,卻發現他們沒有幼兒教材。他們有一套《德德家家幼兒性教育圖書系列》,對象最少也要三歲以上。我試過讓兒子試著讀,但他又似乎不太懂發生甚麼事。 香港家長圈子內,大家不會特別討論性教育,也不會正視這個問題。我和一些媽媽組成了讀書會,平日都會互相分享遊玩好去處,有人推薦好書大家就會踴躍去買。有一次我在群組問有沒有家長想一同買這套家計會性教育教材,結果群組內「零反應」,完全沒有人理會。這亦反映了一般家長對性教育的關注有多低。 小朋友對性有興趣,是很正常的事情。但若果在沒有指導的情況下,他們看到的可能有錯、誤導,這是很危險的。 從小到大都沒有人教導我們性教育,現在我作為母親,又可否教得好一點? Alice 及兒子,圖片|立場新聞 Ken(育有三女) 讓中二女兒看村上春樹 我家沒有所謂「禁書」 我有三個女兒,最大的已大學畢業,最小的升中二。她們都讀過基督教學校,但我們家中沒有宗教信仰。 有多少學校老師擁有正確的性觀念?我們無法考核。但當老師做得不夠好,教育的責任就交到爸媽身上。我相信教育孩子,從來不是社會、政府的責任,而是依靠我們父母自己。如果連我們也不能把自己的孩子教好,那還可以靠誰? 家中的電視機,很多時候觸發我們一家人討論性話題。例如我們一家很愛看電視播放的生物奇觀節目,當中當然不乏動物交配、生育的畫面,我就趁機會教導她們;又例如電視有時播棄嬰被掉進廁所的新聞,我就會拿出來和她們討論。 我們全家都愛看村上春樹。早前《刺殺騎士團長》被淫審處暫評為二級不雅,需要 18 禁封膠。大女兒買了回家,小女兒也可以看。我們家中並沒有所謂的「禁書」,書架上紅樓夢、金瓶梅全部也可以讓她們看。 小女兒近日在看《挪威的森林》,發現書中角色直子做愛時既痛楚又辛苦,就跑來問我是怎樣一回事。我就向她解釋甚麼是性障礙,如果有需要就要找性治療師幫手。 訂立規則 維繫信任 有時孩子不願問,我也會主動去談。例如我會告訴大女兒:「認識男朋友沒有問題,而且對方可能會有性要求。如果你喜歡可以做,但要用安全套,若沒有戴套,事後就要做檢查。若有了孩子,就一定要和家人商量。要或是不要,我也會支持你。」 在我們家,信任、獨立都是很重要的。大女兒大學拍拖和男友去旅行,我不會過問她與男友有沒有分房睡。對子女的信任,愈早建立愈好,讓他們有足夠的自主空間。這不是放任,而是一早訂立好清楚的規則。 你知不知道很多動物會餵自己的孩子食屎?因為當中含有益生菌,對孩子健康極為重要。其實性教育也一樣,你覺得污穢的,其實在大自然是正常不過的事情。重點是,你如何去理解這回事。 Ken,圖片|立場新聞 Shion(育有一子) 多元童書對孩子發展重要 閉架是資訊審查 早前政府接到投訴後,將多本被指宣揚同性戀的兒童書籍收在「閉架」區域。我很驚訝原來這種事會在香港發生:一小部分人投訴,圖書就要被閉架。 兒童書籍的多元性,對小孩發展極為重要。有人投訴,就令孩子無法接觸多元圖書,這是資訊審查,是一件嚴重的事。我和一些媽媽都關注事件,於是就組織了一個香港童書關注組。 老實說,關注組的家長只是一群「師奶」,我們背後沒有機構幫助。我們的出發點,不是要撐同或是反同,只是單純關心自己的小朋友。 別讓不包容害死孩子 社會上家長們對同性戀的恐懼,其實源於不知道如何向孩子說明這一切。我很理解這種恐懼,有時我也會想,如果兒子將來喜歡男生該怎麼辦?但世界上並非所有東西都只有二元。無論如何,你也要包容自己的兒子。我最擔心的,是因為我們的不包容,把孩子無端害死了。 兒子漸漸長大,三、四歲開始有性別意識。在性教育上,我沒有特別找教材,但相信繪本可以幫手。一些保護自己、介紹器官的繪本,已滲入他的生活中。 我覺得母親有時候要放手讓爸爸去做。爸爸的角色也很重要,例如教他清潔、上廁所,爸爸的角色一定比媽媽有效。無奈很多時候,養育、教育小孩的工作,都落在媽媽的身上。爸爸在性教育上不應缺席,包括清潔、認識身體部位、保護自己、尊重別人。 Triple(育有一女) 與女兒談月經毋須避諱 我之前做過銀行,每日 OT 情況很嚴重。女兒出生後,毅然決定當個全職媽媽,留更多時間陪伴女兒。因為錢將來可以再賺,親子時間流逝了卻永遠追不回來。 中國傳統思想之下,大家一提及「性」就覺得污穢。在這種思想之下,我的父母完全沒有教過我性教育,我小時候是個沒有性知識的「性盲」。 還記得第一次月經的時候我很害怕,也不敢告訴媽媽,只能自己想辦法處理。到長大了,我仍然視性為禁忌,不得對外人說。正因為這些經歷,令我現在更覺性教育應該由家長出發,性議題應該從小開始談起。 女兒如今三歲半了。我們一同洗澡,她總是對所有事情充滿疑問,問為何我的胸部比較大,又問為何我身體上有毛;又有一次去廁所,她看見我用衛生巾,就問:「媽咪不是長大了嗎?為何還要用尿片?為何你的尿是紅色的?」 孩子有這些問題很正常,我亦會直接回答她,不會避諱。 公主毒成風 局限孩子性格發展 近年的女孩子,「公主毒」很嚴重。一些動畫內公主角色,嚴重局限了小孩的性格發展。有些女孩子會覺得,一定要穿公主裙才叫漂亮,甚至一定要穿藍色,因為那是冰雪奇緣 Elsa 的顏色。 我覺得這些公主很「難頂」,會避免讓女兒接觸,但有時也避無可避。近日拜訪朋友家,朋友兩個女兒都拿了公主裙出來,邀我女兒一同玩公主遊戲,我女兒拒絕參與。朋友的女兒就換了公主裙出來,就不停轉圈問我是否漂亮。 瑾(育有一女,懷第二胎) 生產影片血淋淋 女兒卻看得開心 我以前在 NGO 做公民教育的工作,現在幾乎全職照顧 4 歲女兒。 生育後,我開始轉用月經杯。女兒看到後很感興趣,每次我更換時她也嚷著要看,覺得月經杯可以放進陰道很神奇。我就趁這些機會教導她月經是甚麼:身體內有一張嬰兒床,嬰兒床無人用就會排出體外。 現在又懷了第二胎,她開始對生育過程很感興趣。起初我讓她看到一些溫和的生育影片,但她卻投訴看得不夠清楚。我告訴她生產過程會有很多血,她說不怕,於是就讓她看更寫實的影片。 影片拍著嬰兒頭部從陰部出來的一刻,我一直留意她的反應,怕她看到血會害怕、會有創傷,但結果她卻看得很開心。現在她也經常嚷著要陪著我進產房,我說她不能進去,但承諾會把過程拍下給她看。 談到婚姻等話題的時候,我會有意識盡量不忽略性小眾。我會跟女兒說,兩個爸爸、兩個媽媽也可以結婚。這些人雖然是少數,但仍然很正常,不應該被歧視。我希望她能夠有這樣的視野,不要被框住。 怎樣稱呼性器官? 要怎樣教女兒性器官的名稱,我一直有這疑問。我到處問朋友,但怎樣也問不到。有人說「wee wee 嗰到」,有人說「下面」。最後有個我覺得不錯:「gap gap」。 男孩子通常都會叫「雞雞」、「啫啫」,但女孩子的要怎樣叫?這亦令我反思,我們對女性性器官,是如何的羞於啟齒。 到了這個年紀,女兒很喜歡脫衣服,洗澡總會很興奮到處走。長輩見到,總會說她「好肉酸」,久而久之令她覺得自己的裸體是肉酸的。 我想告訴女兒,她的身體一點也不「肉酸」。因此我幫她洗澡後,有時就讓她不穿衣服,走到床上跳來跳去。 我覺得,這些就是性教育。 瑾與丈夫、女兒一家,圖片|立場新聞 (本文經記者採訪整理後,由受訪者第一身角度書寫) November 01, 2019 at 11:00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2aAEUo

公關、行銷、編輯面試怎麼穿?給新鮮人的職場穿搭教學 https://ift.tt/2qa3V42 BetweenGos 職場才女 面試要穿什麼,和面試要如何應答一樣令人煩惱。其實只要知道地雷,掌握各職位的氣質特徵,就能漂亮又專業! 可愛的新鮮人們,面試該穿什麼才能展現獨有的青春朝氣,同時又顯示專業呢? 有當過面試官的 BetweenGos 才女姊姊們,不藏私和大家分享遇過的面試地雷穿搭,整理如下幫大家趨吉避凶啊! 新鮮人面試服裝不要穿: 「帽踢」:榮登才女討論榜首!雖然上學時真的很常穿帽踢,但是面試畢竟是正式場合,還是不要看起來太休閒沒精神的好。讓面試官知道你很重視這次面試! 「夜店打扮」:面試服裝也很忌諱肉露的太多,短褲和 V 領都沒有問題,但露出屁股蛋和事業線的等級,就太過分了。 「瑜珈服」:看場合穿衣服是很基本的禮貌,想要展現自己很有生活態度,可以在面談時聊到,不用直接把興趣穿來面試場合呀~ 「各式各樣的帽子」:面試場合通常都只會看到上半身,戴帽子又遮了半張臉,會讓面試官無法專心與你交流,豈不是太可惜了!把握有限的交流時間,並表現真誠,是基本尊重喔。(推薦閱讀:「眼神是這樣出賣我們的」你的眼神,透露著你是怎麼樣的一個人) ※額外小提醒:如果不是面試日商、金融業等有服儀規定的公司,盡量不要穿西裝套裝,看起來可能只會更菜呀! 今天分享的四套新鮮人面試服裝,都沒有套裝,一方面是個人偏好(笑),另一方面,也是想藉由穿搭讓自己的個性更鮮明,吸引到更適合自己的工作和雇主! 那就趕快切入正題吧! 圖片|BetweenGos 職場才女提供 第一套:點子王行銷企劃 圖片|BetweenGos 職場才女提供 如果你想要試試行銷企劃、社群行銷、電商小編、網路行銷等職位,一定也想要給人一種創意滿滿的第一印象吧~ 不妨試試 T-shirt 加上西裝褲的搭配,俏皮中又帶點沈穩。穿 T-shirt 面試其實是可以的,只是幾個點要注意:領口不要鬆、不要起毛球、不要有髒污(其實很基本哈哈哈),如果可以帶點特殊剪裁就更有個性了! 像這樣的袖口巧思,再搭上西裝褲較硬挺的材質,即使單品很簡單,也可以穿出活潑的專業感! 圖片|BetweenGos 職場才女提供 快錄用我吧老闆,我是懂穿的點子王!   圖片|BetweenGos 職場才女提供 第二套:知性的文書編輯 文字類工作者,大部分時間都會在辦公室,所以穿得自然討喜很重要,更進階一點,就是穿出「知性聰明」的感覺!這時候,襯衫就是好選擇了! 圖片|BetweenGos 職場才女提供 選擇襯衫時可以注意以下小細節: 質地不要太薄,會透出內衣不太妥當 樣式簡單最佳,很多襯衫胸前會有一些抓皺、花樣都盡量避免 剪裁不要過度合身,一方面是讓自己自在一點,面試狀態更自然,另一方面也讓自己看起來更隨興好溝通   圖片|BetweenGos 職場才女提供 因為目標是要自然討喜且親切,所以顏色選擇上可以選淡色一點,淺藍、杏色、淡綠都挺好,下半身搭配個白色也很讓人耳目一新且印象深刻! 第三套:自帶氣場的公關/業務 如果你的職務內容是會需要和公司外部見面溝通的公關/業務/特助類型,建議就要利用穿搭讓自己看起來銳利一些,讓面試官知道你代表公司出去不會被欺負! 圖片|BetweenGos 職場才女提供 這時候一件深色襯衫式洋裝就是好選擇。 沒有太多花俏的裝飾,用一件單品就達到目的,也給人一種效率一姐感。(推薦閱讀:《她的私生活》朴敏英穿搭:同色系套裝,氣勢而溫柔) 圖片|BetweenGos 職場才女提供 因為是襯衫式的洋裝,坐下就像是穿了襯衫,不會太過女孩氣,更顯專業。 顏色的選擇上,如果是比較需要談判類型的職務(例如業務),可以選擇深色;若是較多柔軟溝通的職務(例如公關),則可以選擇淺色,一點點顏色變化就會差很多唷~ 圖片|BetweenGos 職場才女提供 第四套:掌控全局的俐落小PM 現在也有許多公司開放專案經理職缺給新鮮人,Project Manager 的角色需要許多的溝通,也需要掌控進度,讓專案順利進行。所以面試時最好就給面試官一種「I know what I’m doing」的感覺。 圖片|BetweenGos 職場才女提供 這時候可以穿合身一點的服裝,用曲線穿出俐落感,深色針織衫這時候就派上用場啦。 我個人是覺得無袖很時髦啦,但如果生性保守一些,或是擔心公司有服儀規定,也可以選擇有袖子的款式。 圖片|BetweenGos 職場才女提供 深色合身上衣+淺色西裝褲帥氣有型,再加上專業的談吐,面試就勝券在握啦!!! 預祝大家面試大順利! 也歡迎分享給有需要的朋友們唷:) 本文授權轉載至 BetweenGos 職場才女,原文詳見《新鮮人面試穿搭|各行各業全剖析,第一眼就拿下offer!》 November 01, 2019 at 10:00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qa3V42

「愛情需要承諾,但承諾不等於婚姻」:婚姻是我們最好的歸宿嗎? https://ift.tt/324PLhM KnowYourself 「承諾」確實是一段感情步入穩定的象徵,但承諾就等於「婚姻」嗎?活在現代的我們,有沒有很愛彼此,感情也很穩定,但不走入婚姻的可能? 公號 ID:knowyourself2015 公號簡介: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人才會喜歡的泛心理學。 我們每個人似乎從很小的時候,就都曾主動或被動地了解到,人在長大了之後會遇見一個自己的「另一半」,並和他走入婚姻,組建自己的家庭。雖然那時候,我們尚不明白所謂的「婚姻」究竟是什麼,但我們或多或少地都相信,在人生中有著這樣一個階段等待著自己到達,或者說,需要自己去實現。 我們不斷從外界得到「不以結婚為前提的戀愛都是耍流氓」、「先成家後立業」、「沒有什麼比找一個愛的人結婚更重要」等等的忠告。於是,我們不斷以「找到一個能共度一生的人」為目標去經歷感情,也不可避免地以「這個人適不適合結婚」為標準不斷考量對方,也會以「是否擁有美滿的婚姻」來衡量自己是否幸福。 但我們今天要談論的卻是, 社會文化對於婚姻的建構,可能虛構了人們對於婚姻的需求與渴望,而這種被建構了的「婚姻」正時時刻刻地影響著我們對於生活的選擇。(推薦閱讀:《俗女養成記》:39 歲不結婚,我沒孩子沒老公又得罪誰?) 被制度化的「婚姻」 在人類歷史的早期,不同的文化中就已經存在了社會對於婚姻的一些期待與約束,比如在古希伯來文化中,妻子看被看作是丈夫所擁有的「貴重財產」,需要被嚴加照看,而丈夫則要為妻子提供食物和住所(Singer, et al., 1906)。 正如我們在「你的婚姻會成功嗎」裡所提到的,經歷了三個階段,人類婚姻已經從只強調繁殖與生存,發展到了人們在婚姻中越來越追求自我實現及個人成長。可以說,現如今婚姻的制度化色彩前所未有地弱化了。儘管如此,不可否認的是,在當今社會裡,婚姻仍然比其他任何一種關係形式都更多地體現了一種制度性。 婚姻,不僅僅是雙方對彼此的承諾——忠誠,它還意味著法律與道德意義上的約束——關係的排他性(現有的絕大多數社會文化奉行著「一夫一妻制」)。另外,一紙婚書確定的還有雙方在關係中的權利與義務(Haviland, Prins, McBride, & Walrath, 2011),比如,雙方應當共同撫養孩子;當一方離世,另一方有權繼承他的財產等。 但,社會對於婚姻的制度化,遠不止這些。 「婚姻是每個人都必須完成的人生任務」 在柏拉圖的《會飲篇》(The Symposium)裡,阿里斯托芬講了這樣一個神話,人類在最初其實是圓球形的,並且擁有四隻手,四隻腳,頭上長有兩副面孔。他們十分強壯,企圖打開一條通天之路,去和諸神交戰。宙斯為了防止遭受人類的威脅,於是下令把每個人都劈成了兩半。 從此之後,每個人都成了一個殘缺的人,他們日夜思念著自己的另一半,不斷地試圖在茫茫人海中重新找尋到彼此,然後相守共度餘生。這個神話,被認為完美地解釋了為什麼很多人窮其一生都在尋找自己的另一半,它也因此在西方文化中廣為流傳、經久不衰。 不過,神話雖然美好,但它卻虛構了「每一個人都有尋覓另一半,並與之共度一生」的需求,甚至把這種需求塑造成了人類一生最核心的追求。哲學家 Elizabeth Brake 認為,這可能會給帶來諸多後果,比如追求獨身的人就會大眾被看做是「異類」,而諷刺的是,主流文化對於婚姻的建構卻與虛構的神話如出一轍(as cited in Baer,​​ 2017)。 步入婚姻,在主流文化中被建構成了一種如同牙牙學語、蹣跚學步一樣的里程碑式的成長階段(Baer, 2017),就好像大多數人都認為每個人的人生都會經歷求學、工作、結婚、生子這幾個階段。 不僅如此,如前文所述,追求自我實現已經成為了這個時代婚姻的特徵,人們越來越多地需要婚姻來給予自己一種肯定(validation)——「我在親密關係上也是成功的」。換句話說,婚姻還被建構成了人們實現自我的一部分。 於是,社會上的每個人都被認為應該走在「尋找另一半並通往婚姻」的道路上。「單身」不再被看作是人們自主選擇的結果,而是更多地被看作「找不到另一半」或是「等待著要結婚」的狀態(DePaulo,as cited in Singal, 2016) 。換言之,大多數時候人們對於單身的討論,都被狹隘地限定在了「婚姻」、「伴侶」的話語體系裡。 更糟糕的是,它構建出了一種莫須有的缺失感和恐懼感,彷彿不想結婚或者到了一定年齡還沒有結婚的人就會被認為是沒有完成既定任務的、「發育不善」的——「這個人怎麼會不想結婚呢?是不夠成熟?還是有別的什麼問題?」,「再拖下去,他這輩子就找不到人結婚了吧」。 另外,不同性別的人在這種建構中所遭受到的影響也有所差異。不論是在東方還是西方社會,人們步入婚姻之前,女性往往更多地被講述成是不斷失去資源的(比如青春樣貌),而男性則被塑造成不斷積累資源的(比如人脈、財富),因而,遲遲沒有結婚的女性會被戲稱為「剩女」/Spinster(老姑娘),而男性則被稱作「單身漢」/Bachelor。 事實上,婚姻並不是每個人都必經的人生階段,而社會的這種建構,卻剝奪了人們選擇甚至是等待的權利,這樣一來,反覆地催促一個人走進婚姻,倒成了無比正義的主張。 圖片|《東京白日夢女》劇照 「婚姻是真愛的唯一最終歸宿」 當相愛的兩個人對彼此的關係都十分滿意,他們對這段關係也已經投入了許多情感、時間和精力,雙方也不再考慮與關係之外的其他人發展或保持親密關係時,身邊的很多人就會開始提醒他們,包括他們自己也會開始思考:我們是不是該結婚了?在大多數人看來,足夠相愛的兩人,最終、最好的結局就是「婚姻」。 正如 Amy Gahran(2017)在《Stepping Off the Relationship Escalator: Uncommon Love and Life》書中提到的那樣,被主流社會所認同的親密關係發展的方式,是一種手扶梯式的上升:兩個人從相互接觸——親密告白——確立關係——穩定磨合——做出承諾——最後,到達扶梯的頂端,即「婚姻」。 可是,強調這種所謂的「親密關係的範式」 (amatonormativity),在 Elizabeth Brake 看來,無疑是把其他任何非婚姻的承諾關係都排斥到了主流話語的邊緣(as cited in Baer, 2017),比如,在一些社會中「非婚同居」既不受到法律保護,也不被道德所准許;同時,還營造出了一種假象,即人們對一段感情作出承諾的方式就只能是婚姻。 這也是為什麼兩個長期交往的人,常常會被問到這樣的問題,「你們的關係是認真的嗎?怎麼交往這麼久還不結婚呢?」,似乎如果兩人不以結婚為前提交往,就是彼此對這段感情不夠認真,也不夠相愛。(推薦閱讀:親愛的爸媽:是不是我不結婚,就會失去你對我的尊重?) 可事實上,當雙方都足夠相愛 ——非常滿意彼此的關係、願意為彼此付出、不在這段關係之外有更多的選擇,這指向的應當是一段擁有了穩固承諾的關係(Rusbult,Martz , & Agnew, 1998),而這種關係並不必然等同於「婚姻」。可以說,真愛的最終歸宿是承諾,但承諾並不一定非得是婚姻。(也許我們一時想不出除了婚姻之外的其他形式的關係,可這卻也恰巧印證了這種建構所帶來的影響) 「婚姻是幸福的必要充分條件」 主流文化認為,一旦感情以婚姻的形式被確定下來,就會給予彼此更多確定的安全感,雙方也進而成為彼此忠誠、資源共享、相互關心的共同體,這顯然更有利於提升人的整體幸福感。大量既往的研究、報導也印證了這一觀點,比如,華盛頓郵報的一篇報導就指出,「研究發現,已婚人士是最健康、最幸福的人群」(as cited inSingal, 2016)。 研究與報導反覆突出已婚人士擁有著更高的幸福感,總讓人覺得婚姻與幸福之間,即便不是因果關係,也肯定存在著正相關。 然而,最新的研究卻提出了質疑。DePaulo 在十餘年的文獻研究中發現,得出「婚姻與幸福感存在正相關關係」結論的很多研究都有著明顯的邏輯漏洞,比如這些研究在樣本的分類上,往往把離婚人群歸在單身人士的類別下,而結婚人士則僅僅包括那些現在仍處於婚姻關係中的人(as cited in Singal, 2016)。 就連華盛頓郵報的那篇報導,也有學者指出它對研究結果實際上做了選擇性的誤導(Singal, 2016)——該報導所引用研究的真正結論是,「92.9% 的已婚人士與 92.6% 的單身人士認為自己是健康幸福的」。 這麼看來,婚姻與人們的幸福感之間的關係尚不明確。很難說,婚姻一定能給人帶來幸福,又或者人們想要獲得幸福就一定需要婚姻。 「這世上存在著美滿婚姻的客觀標準」 對於什麼樣的婚姻是完美的、幸福的,主流社會給出了一套既定標準,比如在年齡、顏值、學歷、收入、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個人條件以及雙方的匹配程度。而這些標準之間的權重也存在差異,例如,很多人認為收入和家庭背景就比其他標準更為重要。 根據這些標準,雙方相匹配的情況就被認為這段婚姻門當戶對,很完美;又或者當有一方條件更優時,另一方則會被認為嫁/娶得好。到頭來,結婚變成了條件匹配的過程,彷彿對方條件越優秀或者雙方條件越匹配,或者至少在那些更為重要的標準上越達標,婚姻就越可能美滿幸福。 只可惜,條件也終歸只是條件。就像婚姻不能保證一個人是否幸福一樣,這些客觀標準的完美匹配或是條件優秀也並不能保證婚姻的美滿。 圖片|《東京獨身男子》劇照 被制度化的「婚姻」如何影響著我們的人生選擇? 當我們覺得每個人這一生都必須擁有婚姻時,我們會在親密關係中把焦點放在如何走進或維持一段婚姻,而不是如何經營這段關係。 單身的時候,我們總是擔心自己是不是無法擁有婚姻。隨著年紀漸長,我們還會開始擔心可選擇的結婚對象是不是越來越少,又或者擔心自己是不是這輩子都無法擁有婚姻(無法擁有一個本就不必須的事物,反倒成了一種缺憾)。 在婚姻中的人,也可能會因為「婚姻是必需品」這個虛假的設定,而寧願留在一段並不快樂的關係裡,又或者在離婚之後又迫切地希望進入下一段婚姻,這也或多或少反映在了近年來美國居高不下的再婚率上——2013 年,所有結婚的人中,有 40% 的夫妻雙方至少有一方曾經有過一段婚姻(Livingston & Caumont, 2017)。對於他們而言,彷彿離開一段不幸的婚姻、重回單身,是一種喪失,且只會讓自己更加不快樂(DePaulo, 2012)。 當婚姻被構建成了真愛的唯一歸宿,又或是幸福的充分必要條件時,我們便會不自覺地試圖用婚姻來證明承諾,證明成功,證明幸福。(推薦閱讀:【A GIRL】我有孩子我不結婚!林辰唏:婚姻不是感情的保證書) 當覺得世上存在著一種所謂的完美婚姻的客觀標準時,我們又會忍不住甚至是盲目地追求標準的匹配。 可希望你明白,是否要結婚、在什麼時候結婚,以及和誰結婚等等這些,都應該是你自己的選擇;同時,你也需要清楚地認識到,無論你選擇了什麼,這些選擇和人生中那些你曾經以為會影響自己一生的選擇一樣,都並不決定你的幸福。 當然婚姻也可以是很美好的,有人能從好的婚姻中獲得許多重要的支持。我們只是想讓你知道,婚姻和許多其他東西一樣,它們應該是你人生的選項。是你去選擇婚姻,而不是讓婚姻來選擇你。幸福不是流水線上批量生產的罐頭。你的幸福是什麼樣子,只有你自己可以定義。 References: Baer,​​ D. (2017).There's a word for the assumption that everybody should be in a relationship.Science of Us. DePaulo, B.(2012). Should marriage be abolished, minimized, or left alone? PsychologyToday. Livingston, G& Caumont, A. (2017). 5 Facts on love and marriage in America. Pew ResearchCenter. Gahran, A.(2017). Stepping Off the Relationship Escalator: Uncommon Love and Life. Offthe Escalator Enterprises LLC. Rusbult, CE, Martz, JM, & Agnew, CR (1998). The investment model scale:Measuring commitment level, satisfaction level, quality of alternatives, andinvestment size. Personal relationships, 5(4), 357-387. Singal, J.(2016). The new science of single people. Science of Us. October 31, 2019 at 11: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24PLhM

我要的愛情,不是一味付出,是一同瞭望遠方 https://ift.tt/2PzjmO0 寶瓶文化 摘自中國作家李愛玲《此生聚散,你要敢愛敢當》,重新定義何謂愛情、何謂婚姻。 文|李愛玲 女人都自立為王了,有人卻還想娶田螺姑娘 無論愛情還是婚姻,它滿足的不再是生活需求,更多的是精神上的理想和富有。 近期接連收到了幾個女孩的吐槽。 先是女友小C。 兩個月前,一個朋友熱心撮合,給她介紹了一個職場菁英 IT 男。小C心態不錯,並不排斥相親,便與 IT 男嘗試著相處了一段時間。IT 男很是好為人師。一喝紅酒,就大談產地年分,從波爾多談到勃艮第,一臉「只有菁英才配喝」的優越感。 聊天時,經常故作無意地提起「我在美國的時候」,後來小 C 才知道,只不過曾被公司外派過去培訓了半個月而已。第三次約會餐畢,IT 男將車後座上的一件薄外套交給小 C,說請她幫忙洗一洗。小 C 說沒問題,我幫你送到乾洗店。IT 男面露質疑,「拿回家手洗一下就是了,怎麼還用送乾洗店?你不會⋯⋯從來不洗衣服吧?」 小 C 說:「我的外衣都是送乾洗店,快捷方便,幹麼非要費時費力手洗呢?」 IT 男當即不悅,「我原本以為你挺賢慧的,沒想到你連洗個衣服都不肯,這樣怎麼結婚?」 兩人默契地一拍兩散。 後來,IT 男對當初撮合他們的朋友說,他並不是非要小 C 給他洗衣服,只是想考驗一下,她是否具備做妻子的「傳統美德」。 第二個是閨密S。 大齡單身普通人,既不出眾,也不矯情,經常自嘲她那根紅線大概是被月老賣掉了。既然成不了家,就先買房。三年前房地產市場低迷,她湊了一筆錢首付,貸款買了個二十坪的小破二手房。 搬家後,鄰居大媽超級熱心,非要將自家侄子介紹給她──四十歲無婚史的酒店保全,無房無車月薪不高。S這頭還在找各種理由婉拒時,對方竟然不滿意。原因恰恰是這套房子。男方說:「一個外地女人,沒結婚就自己貸款買房子,這錢,恐怕來路不正吧?」 S瞬間想罵人,「一個四十歲的老光棍竟然有資格嫌棄一個三十四歲有房子的女人!」 第三個女孩是我的讀者,她在我的文章下方留言:「前幾天一個前同事讓我給他介紹對象,還說:『我覺得自己不嫖娼不賭博,如果不找個身材好的女朋友真是虧大了。』我忍不住說:『醒醒吧,嫖娼賭博都是違法的,什麼時候男人對自己的標準這麼低了!』」 圖片|來源 不得不承認,身邊諸多實例一次次刷新著我的認知。 我真不知道,這世上有多少男人具備這種不明來由的謎之自信── 「我職場菁英,月薪過萬,你們這些女人一定都很想嫁吧?」 「我雖然無房無車,但我是男的,有市場啊,不像你們女的,三十一過成了豆腐渣。」 「這世道這麼亂,我都不嫖娼不吸毒不賭博不出軌,你還想要求什麼?」 只能呵呵了。 的確,當人類從採集游獵文明進入到了農耕文明後,男人的體力優勢凸顯出來,由於男性能夠創造更多價值、掌握更多的生產資料,人類歷史也慢慢從母系氏族進入到父系氏族,男人也就成為社會的絕對主宰。 而當時代發展進步至今天,靠著性別和力量掘取優勢的年代已然過去,男人和女人之間需要的,是更理性友好的分工合作,是相扶相持的共同成長。 馬薇薇曾在她主持的節目《黑白星球》中說:中國男人配不上中國女人。 她從四個角度列舉了觀點,包括:中國男人沒學會尊重女性;中國男人的婚姻觀跟不上中國女性覺醒;中國男人的魅力不夠;中國男人的性觀念配不上中國女人。當然,這話太狠也太絕對。配不配得上,說到底是一場你情我願的事。我並不想蓄意對立男人和女人,只想正視一個現實:愈來愈多的女性已經在自立之路上飛速馳騁,卻仍有大批男人還在大清遺夢裡不肯覺醒。 他們理想中的妻子形象,應該是民間傳說中的田螺姑娘:她貌美心善,含辛茹苦,家務全包;她體貼勤勞,一心付出,不求回報;她洗衣做飯,生兒育女,侍奉打掃;她最好是招之即來揮之即去,必要時,還能識趣地滾回水缸。 只可惜,這個時代的女人,只想自立為王,沒人肯做田螺姑娘。 我特別能理解那些寧可單身也不肯湊合結婚的女人。她們努力那麼久,不是為了嫁去誰家當保母;她們工作那麼拚,不是為了成為傳宗接代的工具,因為無論愛情還是婚姻,它滿足的不再是生活需求,更多的是精神上的理想和富有。 是一起同頻共振,是一同瞭望遠方。 電視劇《我的前半生》熱播時,許多人批判這部劇有毒,先是輕視全職太太,後是坑害無知少女,搞得女人只想著從天而降一個無所不能的男主角「賀涵」。 我想說,你多慮了。 女人鄙視全職太太?一個真正的全職太太,比一家公司的 CEO 一點不差。 女人都哭著喊著嫁賀涵?先睜開眼看看,多少女人只想自己活成賀涵。 這世上最糟心的,不是糾結選擇坐在 BMW 裡哭還是自行車上笑,是有些男人啥都沒有,還挑剔你「要啥自行車」! 很遺憾,他們恐怕只能繼續活在大清遺夢裡了。 圖片|《我的前半生 2》劇照 本文摘自李愛玲的《此生聚散,你要敢愛敢當》。由寶瓶文化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October 31, 2019 at 10: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PzjmO0

「離家出走」是一場什麼樣的「練習」? https://ift.tt/2NvPyyS 圓神出版‧書是活的 生命裡總會有幾個瞬間,讓你想離開家。那是一個什麼樣的心情?如果我們今天也當了爸媽,要如何理解孩子的心裡? 圖片|來源 文|羅怡君 想要離家出走 事情不在這裡發生,不代表它沒有發生。——《彼得與他的寶貝》 離家背後的意義 在日本知名心理學家河合隼雄的《轉大人的辛苦》一書中,第一個分享的案例,便是一位少年「離家出走」的故事。 想出走少年的父母管教正常、平時也沒有衝突,百思不得其解後,只好求助心理諮商,這才赫然發現少年心中融雜獨立、煩悶、衝動與自我意識的念頭,讓他想在現實生活中做出巨大的改變。 這種「想出走」的孩子還未被納入統計數字裡,但相關數據就足以令人咋舌。 根據內政部統計,台灣每年失蹤孩子約有上萬人,「離家出走」占了約七成;其中 14∼16 歲青少年為大宗,12 歲以下的數據也逐年上升。 兒福聯盟進一步從第一線服務經驗中分析,女生離家的比例多於男生,顛覆一般人認為男孩較難管教的印象,而「猛爆型離家」最令父母束手無策,孩子離家前沒有異狀,更遑論知道可能的原因或去向了。 那麼看似平和溫順、照著生活步調走的孩子,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有多少孩子身在家中卻不時浮出離家出走的念頭?又是什麼讓孩子下了決心? 「對現況感到無力、想過不一樣的生活」是每個人再熟悉不過的念頭。 當我們漸漸厭煩原有的生活模式,或者不滿某些事物卻無法改變,胸口那股越來越滿的情緒,讓我們像顆鼓滿的氣球緊繃,只要一根羽毛也能輕易引爆……只不過發生在成年人身上,一切的「離開」都有了不同的詮釋: 離開職場去流浪,我們稱之為「中年壯遊」; 拋家棄子去旅行,我們稱之為「找回自己」; 空巢期離開原生地,我們稱之為「第二人生」…… 或許我們都曾經起心動念過,但剛好在文學作品、音樂或電影裡找到了出口。 「離家」的經典情節替我們找到了慰藉,想像的經歷取代了實際的行動,並在這些豐富的素材中深深地共鳴共振、安頓了年少輕狂的心;當然也可能因為顧慮自己的能力或擔心後果,「不敢」的成分壓制了離開的衝動。 我們之所以無法接受孩子的離家出走,一部分來自於認為孩子的能力難以支撐雄心壯志或冒險犯難,另一部分則來自於情感面的受傷—離家似乎意味著親子關係的破裂與溝通失敗。 其實在青少年小說裡,透露著各種可能的線索與答案:「離家」往往是故事的開始,獨自一人才能對自我產生深刻的懷疑與詰問;「離家」是關係轉換的關鍵,舊的身份連結新的緣分,重新建構起另一個同名的自己;「離家」也有可能是表達不滿的無聲抗議;甚至更多時候,連孩子也未必知道自己正在發生什麼事,但那股對外探索冒險的渴望,與改變現況的需求,恰恰好與離家出走的壯闊感不謀而合。 不想成為「被安排」的角色 《彼得與他的寶貝》的主角彼得因戰爭而依親爺爺,卻被逼著野放自己收養的狐狸。野放後的他後悔不已,獨自冒著戰事不斷的風險,踏上尋找狐狸的危險旅程。 這段與動物間難捨的情懷,比起更大的家庭變動似乎是微不足道的犧牲,但彼得與狐狸的感情不被爺爺認可,無法抹滅的罪惡感與強烈的情感寄託成為強大動力,成了他上路的推手。 類似的情節,在現實生活中是否似曾相識呢? 當家庭成員面臨生離死別,或者父母婚姻狀態有了變化,孩子一向是「被安排」的角色。自身難保的大人們,或許當下忽略、也無力關照孩子心中的感受;也可能迫於現實考量,無法顧及孩子的意願。 而這些原本帶給孩子安定感受的外在環境一旦起了波瀾,即便大人盡力維持著表面上的生活秩序:上課、下課、吃飯、睡覺,孩子們內心的寧靜世界也早已崩塌,正在發生一場又一場的情感地震。 回想現今的社會新聞中,有些孩子為了不能打電玩、被沒收手機而負氣離家,這些看似是管教衝突,事實上是孩子對自主獨立的渴望,以及展現自我意識的堅決。 現實生活中,並非只有虐待、性侵等暴力行為會造成童年陰影,忽視冷漠的輕率言語,或是壓抑孩子情緒表達的「冷暴力」行為,也都是青少年小說裡離家出走的重要關鍵。與其說不要輕忽孩子的感受和困難,不如說是大人應該學習如何「尊重」並「正視」孩子的心理需求。 離家的預做練習,發揮正面意義 與溫暖療癒的《彼得》不同,另一本書《尋找阿嘉莎》,是由一對分別離家出走的姊妹擔綱主角。 為了尋找因渴望自由離家、而後被認為意外死亡的姊姊阿嘉莎,妹妹喬琪瞞著家人展開尋親之旅,途中發生的各種搶劫強盜殺人案件,不避諱地展現危機四伏的現實生活。即使兩姊妹分別離家的原因不同,但整體小說卻展現出「勇敢」的另一種樣貌—不管什麼原因,離家,是需要勇氣和能力的。 家長可為孩子製造機會在外過夜,或安排過夜營隊活動,這些在風險管控之下的嘗試,就是屬於「離家」的正規訓練。 離家的這幾晚像是一場實境考核,從生活自理、常規實踐、待人處事、安全判斷等,每一項都考驗著平日教養的成果。當父母不在身邊的時候,孩子是怎麼向這個世界展現自己的?和我們平常熟悉的那個寶貝一樣嗎? 除此之外,我們也同時讓孩子實際感受「獨立」需要的能力。不僅只是生活自理,也包括心智的成熟堅韌,都需要透過拉開距離來重新校正依賴與自主的比例,充分理解自己的能與不能。 將孩子日常累積於內心的正負能量,透過離家過夜的活動轉換為啟動獨立的刻意練習。在過程中體會平日難以接觸的孤獨、害怕,也領悟自己身上被激發的潛能與力量,創造出更堅強穩定的內心世界。 本文摘錄自羅怡君《孩子的人生成長痛,小說有解》,由如何出版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孩子的人生成長痛,小說有解》 October 31, 2019 at 10: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NvPyyS

「因為讓她害怕,是最容易的事情」是什麼讓你對嬰靈文化焦慮? https://ift.tt/2N1OUdr 女人迷編輯 Shanni 台灣為什麼會在三十年前突然出現嬰靈文化?我們也討論在這背後,是同一套反墮胎的威脅式公式。 在今年九月底,由「Shofar轉化社區聯盟」理事長彭迦智帶頭提出「心跳法案」公投提案後,墮胎議題隨即引起大眾關注。而針對近日臉書上流傳一則網友的發言中提到: 我反對墜胎,墜胎會產生嬰靈,......,這種女生我走過去我會覺得涼涼的。她的子宮就像殺過老鼠的老鼠籠,帶著殺氣,......,子宮是妳們的,可是歧視心態是我們男生的,......,我不反對合法化,可我會勸大家不要和一個墜過胎的女生交往。 圖片|來源 在這段言論裡,我們看到當中對於墮胎者的妖魔化,並且,這樣的東西是源自於對嬰靈文化的信仰。「你將因為殺死一個嬰兒,而受嬰靈詛咒」的思維,和反墮胎的論述形式是一樣的──讓妳感覺害怕,是最快讓妳卻步的方法。 反墮胎公式:讓妳害怕,我知道這很有效 2018 年 7 月「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CEDAW)第三次國家報告國外專家審查暨發表會議上,「新時代女性兒少福利關懷協會」發言表示,「台灣女性普遍相信人工流產會造成嬰靈,帶來惡運。……嬰靈文化讓少女們不敢求助走出傷痛,造成長期性的心理創傷。」 嬰靈文化以「造成恐懼」為情緒起始,讓墮胎者對不可控的怪力亂神世界產生焦慮。而在回顧台灣嬰靈歷史起源後,我們也可以一步步拆解這背後的恐嚇型「反墮胎者公式」。 根據臺北地方異聞工作室指出,台灣傳統信仰中並沒有嬰靈的存在。然而在 1987 年開始,首次有多家晚報、公車車廂、車站跟廟宇宣傳品上出現了「超渡嬰靈」的陰森廣告。同年度,《聯合報》採訪了中研院學者劉枝萬提到「嬰靈超渡的行為抄襲自日本『水子供養』的習俗」、「且那是個台灣人基本月薪只有八千元的時代,但一名嬰靈的供養費要三千元台幣」而被視為是一種「宗教的商業化」。 圖片|來源 我們可以繼續關注外部環境。在 1985 年,台灣《優生保健法》上路,保障女性可以基於「維護心理健康」理由進行墮胎。臺北地方異聞工作室表示,「嬰靈祭祀」恰巧在這個時期開始流行,可以說是「墮胎除罪化」的妖怪。即使有了法律的保障──又或者說恰恰因為有了法律的保障,讓反對墮胎者群起焦慮,繼而利用社會普遍存在對於墮胎的罪惡感、對於不可控怪力亂神的恐懼,持續想靠「嬰靈信仰」要脅著墮胎者。 罪惡感的無痛接軌:殺的是嬰兒,還是墮胎者? 透過供養行為,說是安置靈魂,但更多的可能是安置自己被種種外部社會環境挑起的罪惡感。並且這樣的形式百試不厭,行之三十年仍歷久不衰。對此我們可以再由反墮胎者立場反覆驗證。 在自稱「台灣嬰靈供養始祖廟」的「苗栗龍湖宮」網頁上,對於「嬰靈認知」的定義中提到,「在民國七十四年前沒有『嬰靈』這個名字,......,本宮為使眾生了解『胎魂』的禍害,於是取名為『嬰靈』。」 「嬰靈(胎兒)是男、女媾合而產生的,然而有多數人經常為了種種理由或目的拒絕他們的誕生,而予以墮胎的方式處理掉,然而事實上任何胎兒在受胎時即擁有了『靈』,亦即擁有了『生命』一樣。」 在這段簡介中其實就明確提到,台灣原本沒有「嬰靈」一詞存在;而它的誕生,在於要讓眾人理解到其中的「禍害性」與「威脅性」。嬰靈文化是被有意識操作出來的「成果」,再透過「不可知」的恐懼情緒被廣為流傳。這件形式,也同樣反應在近期的台灣反墮胎公聽會辯證上。 「心跳法案」中主張,「胚胎在第四周時神經已開始成形,八到十周就有心跳,且大腦皮質已經發育,並擁有有人體外型的基本特質。」以及有「為何可以忍受殺死嬰兒,難道我們不如貓狗?」等表述。支持心跳法案者多次提到「殺嬰」一詞,亦即將八週內的胚胎視為生命。但早在今年春天,美國喬治亞州今年春天也開始討論墮胎法案時,美國婦產科醫師學會(American College of Obstetricians and Gynecologists)就已聲明澄清,「懷孕未滿八週的生命體,在醫學上被稱為『胚胎』(embryo),而非『胎兒』(fetus)。」將未滿八週的胚胎視為「嬰兒」,是混淆視聽的說法。 圖片|來源 然而,我們最需要討論的,或許不是「殺了一個生命」或「拿掉一個胚胎」哪一個正確;而是在這背後,反墮胎者有意識地要對墮胎者「加以殺害生命罪名」的行為──他們用了一種最容易引起情緒共鳴的形式,將所有的罪責都歸咎在女性身上,完成一場對女性身體的壓迫與恐嚇。 「抱歉,這次沒能當你的母親」接住身邊的墮胎者們 在理解反墮胎者有意識的觀念操作後,我們知道其中的荒謬與不合邏輯。然而回過頭來,我們還可以如何關注身邊的墮胎當事者? 回家吧在九月開啟「人工流產匿名版」,鼓勵當事者寫下自己的心情與故事。而在這 20 則留言當中,我們看到了很多女性對於未出世孩子的自責與愧疚情緒,以及對另一半沒能給予同理、陪伴的心靈和情感創傷。在那個現場,他們同時面對著進行墮胎過程的不安、整體社會毫不手軟的攻擊,而不知道最疼的,會不會是另一半或親友的不在場。 好像在那一刻,全世界,你站在冰冷的診間走廊或手術間,但沒有人會真正陪在你的身邊。 她們說,對不起,這次媽媽沒有能力留下你。 她們背對這個社會,站著或躺在那裡;知道每一次,也沒有人真正為自己留下。你明白那是一個沒有愛的地方,卻有著最多需要被愛的人。 由嬰靈文化,或反墮胎者論述,從美國到台灣,又再次掀起墮胎討論的熱潮。30 年後,我們知道以恐嚇為主的模式還是一樣的──如同 30 年了,墮胎者的無助感受只在持續地累積或加深──還不用走進診間,在她周遭,已經是張巨大的冰冷手術床。 爭取墮胎除罪的路還在走,也許也還沒有那麼快走到,但這一路,我們都能慢慢接住身邊需要的人。聚在一起,就不會那麼快失溫。 [參考資料] 1. 臺北地方異聞工作室「拿嬰靈來反墮胎?」 2.' It's not a little child': gynecologists join the fight against six-week abortion bans October 31, 2019 at 09: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N1OUdr

【楊雅晴專文】看不過去時,不如放下吧,他沒有要去妳要去的地方 https://ift.tt/2C4xRkF 高寶書版 我很想幫助我愛的人,但他們始終不想改變自己,怎麼辦?放下吧,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時刻表,只有自己才能決定要不要起身改變。這時,創造你自己的天堂,過好你的生活,就是你能給出最大的愛。 文|楊雅晴 每個女生一定都有個閨蜜,長期談爛戀愛,每次都哭說自己如何悲慘,但卻一而再再而三愛上爛咖,不管身邊的人怎麼勸她,她就是困在那個狀態出不來。 又,每個家族都有一個人或者不只一個人,明明活得很不幸福,一臉苦相、開口閉口都是自己的委屈,但別人對他伸出援手他卻說不要(而且常常是死都不要)。 舊約聖經詩歌智慧書的第五卷《雅歌》當中,有一段經文出現了三次:「不要驚動、不要叫醒我所親愛的,等他自己情願。」這段經文的背景是愛情,但我覺得它同時也是與人相處的真理。 圖片|《今生是第一次》劇照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時刻表,並不是我願意伸出援手,別人就該願意被幫助,沒有這種事。若現在還不是改變的時候,不能勉強;倘若他選擇永遠不改變,也必須尊重他。改變本來就是一件很恐怖、很需要勇氣的事,且它也不是免費的,再加上投資報酬率不明,不願意為改變付出代價很正常。 從心理層面來看,對很多人來說,世上根本沒有天堂,若你告訴他有個方法能夠改變他的生活,他只會覺得:怎麼可能? 他已經受苦了這麼久,早就失去希望,對生命沒有熱情也沒有願景,所謂的改變不過是從這個地獄換到那個地獄罷了,不可能會比較好。「天堂太遠了,況且我也不配。」他們是這樣想的。既然如此,何不在原來的地獄受熟悉的苦就好? 如果你所愛的人堅持要在地獄,該怎麼辦呢?比如你看著媽媽跟哥哥每天上演互相勒索的戲碼。媽媽很愛控制,哥哥很無能,控制的不放手,無能的也不長力量,三十年如一日。哥哥那副德性,要娶老婆是不可能了,若真有人嫁他絕對是上輩子欠他幾條命才會淪為這輩子以身相許。哥哥的人生已經沒有幸福可言,大概只能在家被媽媽控制到六十歲。媽媽就更不可能改變了,她要能改變早就變了。 ⋯⋯你在一旁看了快三十年,吐也吐了,哭也哭了,仍舊無能為力。那就離開吧,起碼把自己的生活過好。 你所愛的人堅持在地獄,你更要創造你的天堂,好好活在你的天堂裡。因為唯有如此,你才能從天堂帶光與愛給他們。 你要創造你的美好生活,創造健康、喜悅、豐盛來分享給他們,這很重要。他們可能收不下你的好意,因為他們會怨恨你不跟他們一起下地獄,但無論如何你都不能在地獄裡,否則你與他們的交流就只是在互通不同地獄的有無。 不必想方設法把地獄裡的人給拖出來,他們就算出來了還是會逃回去,因為他們判自己在地獄裡,他就得乖乖在地獄裡,才不會有罪惡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時刻表,會有一個屬於他的時刻讓他大徹大悟、下定決心要有所改變。那一刻起,他願意為自己的人生負起責任。 立基於此的改變才能夠發揮正向的作用,否則他只會把成敗推到伸出援手的你身上:情況沒有改善,他會怪你害他又一次挫敗;若情況有所改善,他認為都是你的功勞,與他無關,他的自我價值並不會因此而提高。 所以啊⋯⋯不要驚動、不要叫醒我所親愛的,等他自己情願。 圖片|來源 在受苦的所愛之人身邊當一位旁觀者,是莫大的折磨,但必須如此。我們所能給予最大的支持,就是祝福、陪伴與傾聽,他的困境還是得靠他自己承諾為人生負起責任,然後起而行去解決。在這支持的過程中,我們因為不能插手他的人生,得要承受罪惡感的煎熬至少兩萬七千三百次、深呼吸六千萬次。我們到底該怎麼看待自己與所愛之人的處境,才能在這段過程中取得內在和平呢? 好多年前,我因為沒辦法幫助朋友擺脫一個糟糕透頂的關係而糾結不已,我邀他去上課、送他書、陪他聊天、給他建議⋯⋯我想得到的都做了,但他就是寧可留在原地,不肯動一步。我好想拉他一起創造更美好的生活,但就是沒辦法。我向心靈導師哭訴,老師一句話即讓我對此了然於心。 「雅晴,放下吧,他沒有要去妳要去的地方。」 放下吧,你的家人沒有要去你要去的地方,你的朋友沒有要去你要去的地方,你的丈夫(妻子)沒有要去你要去的地方,你的小孩也沒有要去你要去的地方。創造你的天堂,過好你的生活,就是你能給出最大的愛。 本文摘自楊雅晴的《親愛的女生2:關係是一場現形記,不論好與不好,都將讓妳看見自己》。由高寶書版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親愛的女生2:關係是一場現形記,不論好與不好,都將讓妳看見自己》 October 31, 2019 at 08: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C4xRkF

天冷多加件外套,但要加哪一件?入秋穿搭推薦 https://ift.tt/325oFHs BetweenGos 職場才女 天氣漸漸轉涼,穿哪種外套才實用又時尚? 天氣轉涼了之後,「外套」讓秋天穿搭變得異常重要! 不像冬天,大衣都把裡面的衣服遮蔽住了,秋天的外套,是用來襯托職場穿搭的靈魂角色。而且因為室內外溫差不大,都維持在二十幾度,到了室內也很常是不會脫外套的,就更顯得外套的重要性了!(延伸閱讀:永遠不缺衣服!日本女孩用重複穿搭,營造多種風格) 所以,今天 Grace 要來和大家分享,入秋之後自己最常穿到的三種類型外套,超級好搭、隨處都買得到,重點是還很顯瘦! 牛仔外套 西裝外套 風衣外套 圖片|BetweenGos 職場才女 提供 一、牛仔外套 當然就是帥啦!最適合中性女孩了! 而且我自己很喜歡牛仔外套的原因,除了它真的隨便什麼都能搭之外,就是他完全不怕髒!就算今天是被噴到麻辣鍋的湯了,洗一洗就又是一條好漢,一些小小的髒污就視為生活的印記,反而讓牛仔外套更有味道呢(雙關?) 圖片|BetweenGos 職場才女 提供 圖片|BetweenGos 職場才女 提供 最喜歡把牛仔外套拿來搭配素色洋裝,很適合踩雙球鞋,週五穿到公司。 也特別喜歡柔軟的針織材質,撞上粗獷的牛仔材質,綜合女孩的可愛,和男孩的淘氣,行動自在又討喜。這個秋天,你必須擁有一件牛仔外套! 圖片|BetweenGos 職場才女 提供 圖片|BetweenGos 職場才女 提供 二、西裝外套 職場穿搭,絕對不可缺少的就是西裝外套了。 今天如果要出門提案,前一天又沒有想好要穿什麼,不要猶豫了,抓起西裝外套就對了! 圖片|BetweenGos 職場才女 提供 圖片|BetweenGos 職場才女 提供 就算是搭配昨天才穿過的針織洋裝也沒問題,換上西裝外套就完全換了一個感覺,沒有人會發現你重複穿衣服了! 圖片|BetweenGos 職場才女 提供 若想要稍微再正式一點(但又不想太制式),搭件小可愛和牛仔褲也沒問題! 去年流行的格紋西裝外套,今年也還是在潮流上,所以 don’t worry 可以繼續穿,實在是太好了~ 圖片|BetweenGos 職場才女 提供 三、風衣外套 秋天一定要有一件很帥的風衣外套啊~(吶喊) 圖片|BetweenGos 職場才女 提供 風衣顏色的選擇,我個人還是偏好最經典的卡其,真的是最實搭又最有氣質了! 不管是搭配洋裝還是褲裝,都可以! 圖片|BetweenGos 職場才女 提供 圖片|BetweenGos 職場才女 提供 長度上,下擺到膝蓋左右的風衣很實搭,走路有風,又不會像到腳踝的那麼誇張,是很好入門的款式。 圖片|BetweenGos 職場才女 提供 最後想要跟大家分享一個秋天穿搭小發現:天氣轉涼,反而要把無袖拿出來穿! 如果對自己的手臂有一點點不是那麼滿意的朋友,秋天就是把之前買的但又不敢穿的無袖拿出來穿的時候了! 為什麼呢? 因為前面提到的,室內外溫差不大,進室內也很常不用脫外套,所以無袖就拿來當內搭,微熱的時候把外套稍微往下拉一點,是不是也是秋天才有的專屬小性感呀~ 圖片|BetweenGos 職場才女 提供 感謝美美攝影棚|宣閣 本文授權轉載至 BetweenGos 職場才女,原文詳見:https://betweengos.com/way-to-look-thinner-when-its-21-to-26-degree/ October 31, 2019 at 08: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25oFHs

【妹娃真心話】「你花多少錢上髮廊」頭髮的美與醜,誰來決定? https://ift.tt/2PuZRWR 妹妹娃娃多媒體 我們花這麼多時間跟金錢在頭髮上,是為了迎合這個社會還是為了自己的自信與快樂? 文|Esther 梁妍熙,圖|妹妹娃娃多媒體 今天想來聊聊頭髮。 我們的頭髮是與生俱來的,是讓人第一眼就會注意到的外表特徵,所以自然而然多數人都會非常注重自己的髮型,定時到髮廊報到幾乎已經是每個月/季不可或缺的行程了,現在的潮流趨勢一直不斷改變,花大把大把的金錢在頭髮上好像也不意外。 但我們有沒有想過,頭髮對每個人的一生影響有多深,我們花這麼多時間跟金錢在頭髮上,是為了迎合這個社會還是為了自己的自信與快樂? 訪問了一些女性後,發現每個人的成長背景不同,對於頭髮也都有些有趣的見解。大部分的女性都是在國中開始會在意自己的髮型,因為同儕之間開始會互相比較,甚至嘲笑。人類是群居動物,很自然會希望在同儕中佔有一定的地位,或著被接納,這些成長階段都對於青少年時期發展的思想、理念和自我身份認同都有著重大的影響。 現在年輕一輩的可能都不知道,以前在學校可是有髮禁的,不像現在學生在髮型上有很多的自由。早期學校規定男生必須理三分頭,女生只能留到耳下一至三公分、不能碰到肩膀、不能染也不能燙。隨著時間才慢慢把髮禁放寬到男生頭髮可以碰到領子,女生則是可以及肩,然後慢慢到 2005 年後解除,時代、風情都跟現在大不相同。  對留著一頭茂密長髮的 Vicky 來說,從小到大頭髮比較像是一個被控制的東西,人生第一次剪頭髮是在小學五年級,因為媽媽覺得留長頭髮很有氣質,所以當時的頭髮已經長到膝蓋。求學時期剪頭髮也都是因為學校髮禁、懲罰而剪,從來就沒有自己的決定權,更別說以前的她對於頭髮有什麼想法了。現在的她,依舊留著一頭長髮,尤其特別喜歡自己一頭亂髮的時候,不過她的頭髮,不再是為了誰而留,為了誰而剪,而是為了自己。    Anna 是一個經驗豐富的髮型師,對於美妝、造型特別有一套,但她並非一直以來都對頭髮有興趣,她說以前的個性比較大剌剌,對外表、髮型不修邊幅,也曾經有人對她的外表批評過,但她卻對自己非常有自信。某一年生日媽媽帶她去剪了新的瀏海,剪得很成功,她才發現原來頭髮對一個人的外表的影響這麼大,她開始會觀察每個人的髮型,漸漸地也發掘了她對於頭髮造型的美感。 Anna 說她現在回想小時候,其實覺得自己以前很醜、不會打扮,是到了出社會之後,認識了很多同事、朋友跟客戶,才慢慢開始「糾正」她的美感。      八年級生的 Maggie 頭髮天生就很黑也很亮,從來沒有染過頭髮的她從小就學會自己綁馬尾、綁包頭去上學,到了國中之後開始因為同學的關係非常在意自己的頭髮, Maggie 笑著說:「其實我是到現在才比較輕鬆看待自己的頭髮,我記得以前國中的時候每個同學人手一隻梳子,尤其是以前大家都流行剪妹妹頭,每個人都在看自己的瀏海有沒有分岔。」現在的她,對頭髮抱持著一個很隨性的態度,不怕嘗試各種髮型,包含現在的狂野捲髮,現在的她已經學會怎麼去欣賞自己不同的樣子了。(不要看 Maggie 現在的頭髮這麼長又蓬鬆,她其實在這之前才捐了一段 20 公分以上的黑直髮給癌症基金會。)      當初在討論妹娃真心話的方向時,我們提出了各種不同的主題,而我最後選擇頭髮的原因,是因為我自己對頭髮有很深的感觸,從小到大都非常在意,但是我在意的方式跟心態都隨著時間不斷改變。小時候髮型曾經被剪壞,到學校遭到同學的恥笑,所以從此以後我對於剪頭髮感到懼怕,也非常自卑,對髮型沒有任何的想法,只要是同學之間流行的,我就照本宣科,只要能不被大家嘲笑就好。 跟著同學染不同髮色、燙捲等等,也經歷過了無數個髮型,一直到畢業後開始忙著工作,再沒有多餘的心力去處理頭髮,慢慢把之前染燙過的頭髮都剪掉之後,我才發現其實我很喜歡自己原本的頭髮。我開始真正瞭解它,發現我的髮量其實很多很厚重、有微彎的自然捲、在陽光底下會透出淡淡的棕色,這些都是我以前不曾看到的。 最重要的是,我開始喜歡自己的樣子了。 我到現在還是很在意自己的頭髮,但是我在意的是我的頭髮健不健康、我喜不喜歡自己的髮型,不再是為了社會的眼光而整理了。  每個人的頭髮都有自己的特色,舉凡顏色、粗細、捲度、髮質等等都大不相同,這些差異也呈現了每個人最獨特的樣子,有些人討厭自己的自然捲,討厭自己的髮色,只因為身邊的人不懂得欣賞或是不流行。 現在的社會對於美麗的定義似乎已經有許多刻板印象,好像「美麗」、「好看」這些詞彙只屬於某些特定的族群,但如果妳換個角度想,是誰在決定什麼是美麗、什麼是醜陋呢? 【以下為外導連結】 訂閱妹妹娃娃每月最新電子報:點我點我 關注妹妹娃娃粉絲專頁:點我點我   October 31, 2019 at 07: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PuZRWR

被恐怖組織 IS 俘虜、至今不清楚死因,美國行動代號以她為名 https://ift.tt/2JBpAJq UDN 凱拉.穆勒因此成為了行動代號,為了紀念這位一直為人道工作付出的志工。 美國軍方以代號「凱拉穆勒」展開行動獵殺恐怖組織伊斯蘭國(IS)首領巴格達迪。美國總統川普表示,這是為了替在 2013 年遭伊斯蘭國綁架並性侵凌辱致死的美國人道工作者「凱拉.穆勒」復仇,要讓外界知道美國並未遺忘這名志工的遭遇。獲悉巴格達迪斃命後,穆勒家人大讚川普比前總統歐巴馬有膽識。 凱拉.穆勒(Kayla Mueller)是來自亞利桑那州的人道援助工作者,2013年前去敘利亞幫助難民,但在一次前去阿勒頗(Aleppo)無國界醫生醫院的回程遭 IS 俘虜,成為巴格達迪本人的性奴隸,遭到巴格達迪和他的手下的虐待與凌辱。 IS 曾在 2014 年曾釋出凱拉.穆勒還活著的影片,要求贖金,但因美國政府不與恐怖分子交換條件而無果,也因此讓穆勒家庭對歐巴馬政府深感不滿。凱拉.穆勒的死訊隨後在 2015 年傳出。IS 稱凱拉是被美軍空襲炸死的,外界則普遍認為她是死於身心失調、甚至是酷刑處決。 對於這次川普政府以女兒為名獵殺巴格達迪,穆勒父母表示聽到當下「熱淚盈眶」,大讚川普比前總統歐巴馬有魄力外,也表示很榮幸能讓全世界如此記住凱拉。「能讓凱拉被這樣記住,是我們的榮幸,但我也不想忘記其他也同樣受苦的人。」(推薦閱讀:性別快訊|俄羅斯 LGBT 支持者遭虐殺,生前竟有「獵殺同志」網站懸賞攻擊) 穆勒父母指出,接下來希望能弄清發生在凱拉身上的悲劇,並找到她的遺骸、好帶她回家。 美國軍方以代號「凱拉穆勒」展開行動獵殺恐怖組織伊斯蘭國(IS)首領巴格達迪。美國總統川普表示,這是為了替在 2013 年遭伊斯蘭國綁架並性侵凌辱致死的的美國人道工作者「凱拉.穆勒」復仇,要讓外界知道美國並為遺忘她的遭遇。圖片|截取YouTube/Inside Edition 本文授權轉載至 Udn,原文詳見影/以她為名!行動代號凱拉穆勒 紀念遭IS虐殺女志工 延伸閱讀(以下連結將導至站外) 川普想公開獵捕巴格達迪畫面 歐巴馬未釋出賓拉丹影像 貼身衣物洩IS首腦行蹤 庫德族情報助美突襲成功 【重磅快評】川普狙殺巴格達迪:一個陰謀論 October 31, 2019 at 07: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JBpAJq

都是水逆惹的禍!水逆心理學:是真的運氣不好,還是你害怕不夠好的自己? https://ift.tt/2pwsgB0 女人迷編輯 Phoebe 「抱怨都是水逆害的」背後,其實藏著一種心理狀態——千錯萬錯,都不是我的錯。 不小心踢到桌腳?水逆害的。出門忘了帶鑰匙?水逆害的。今天報告又忘詞?水逆害的。 當我們聽到「水星逆行」時,大部份時候的感覺是「天吶難道又要諸事不順」了,或者是「趕快做好萬全準備避免被影響」。但你是否想過,自己為什麼那麼容易被水星逆行影響情緒?水逆的力量真的有那麼大嗎? 今天,讓我們來聊聊「抱怨水星逆行」的背後,其實藏著一種心理狀態——千錯萬錯,都不是我的錯。 被小煩躁充斥的生活裡,終於找到東西可以「怪」了 心理學家弗里茨.海德(Fritz Heider)曾經針對「人類如何將自己的行為歸因於運氣」做了系列研究。研究顯示,人類會像個科學家一樣去研究、檢討自己的諸多行為,並把原因歸咎於其他外在因素,找個「符合自己期望的理由」加以解釋自己的行為。 弗里茨.海德也提到,我們為自己找的理由,通常能夠討好我們自己,會讓我們從有利的角度看待自己的行為,而且一旦如此歸因以後,之後每一次遇到類似事件,都會增加該歸因的效力。例如當我們認為自己忘記帶鑰匙出門,是因為水逆的關係,那麼之後忘記帶鑰匙出門,我們也可能會下意識覺得「是不是水逆惹的禍」? 當「習慣找能討好自己的理由」成為模式之後,往後的日子裡,我們也會反覆將此模式套用在日常生活裡。也因此,水星逆行的出現,恰好成為讓我們能拿來討好自己的理由。(推薦閱讀:水星逆行諸事不順?水逆時,你可以對自己說的 10 句話) 發生什麼不順心的事,只要怪給水逆,心裡好像就會比較舒緩一點了,而且把錯誤推給水逆甚至也不得罪任何人,去哪裡找這麼好欺騙自己的理由呢?我們終於找到東西可以「怪」了! 圖片|《校對女王》劇照 喜歡把錯推給別人,是人人都可能有的「自利性偏差」 根據維基百科解釋,人們把成功歸咎於自己的行為,把失敗歸因於被環境、被他人影響,是一種稱為「自利性偏差」的心理學現象。心理學家和行為經濟學家丹.艾瑞利(Dan Ariely)也曾表示,這樣「有偏誤值」的錯誤歸因其實是「可預測的不理性」。 我們把好結果歸功於自己,把壞結果歸咎於運氣,而且我們其實清楚這麽做並不理性。但如果可以因此逃避犯錯事實,逃避面對自己其實沒那麼好,逃避看到真實的自己,又能不得罪任何人,何樂而不為? 自利性偏差除了會影響我們看待錯誤的角度以外,也會讓我們失去從失敗經驗裡學習的機會。因為失敗都與運氣有關,與我們個人無關,因此無法看見自己缺少的、需要補足的。同時意味著,我們不知道自己哪裡可以做得更好。 把錯推給水星很簡單,但要看見自己身上的小缺點,比登上水星還難。 欺騙自己,是人類最擅長的事情 而自利性偏差的源頭,又與「欺騙自己」的人性息息相關,只是我們通常沒有意識到自己又在欺騙自己罷了。 心理學家 Cortney Warren 曾在一場 TED 演講中提到,人類之所以會欺騙自己,是因為無法承受事實真相與事實公開後的結果。因此習慣透過說謊來操控現實,來催眠自己。這樣長期活在謊言裡的我們,久而久之,甚至也不覺得自己在說謊了。(推薦閱讀:與其花時間抱怨別人,不如花時間進化自己) 圖片|《製作人》劇照 無法面對真相讓我們找不到核心問題,也讓我們始終在自我欺騙的迴圈中循環。Cortney Warren 也提出五個方法避免陷入自我欺騙: 自我覺察 透過時時刻刻反問自己「真的是這樣嗎?」,來幫助自己辨識現在是否又處於自我欺騙的狀態裡。同時,也可以觀察我們最常欺騙自己什麼事? 正視情緒 正視情緒的存在,尤其是負面情緒。當我們感到傷心、憤怒的時候,先問問自己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情緒感受?是不是有什麼很深層的傷痛沒有被解決? 注意行為 你會不會常常口是心非?明明腦中想的是 A 但做的是 B?當我們發現自己又口是心非時,問問自己為什麼會這麼做?是不是想隱藏、遮掩什麼東西?那又是為什麼? 再次確認內心想法 當我們能夠做到自我覺察,且發現自己的真實想法「好像」不太合理時,請再深入往下探究,問問自己那什麼才是合理的想法?自己的想法是否有被誤導的可能? 挑戰大眾想法 就算大多數人及大眾的想法皆為一致,你也還是能保留存疑空間。你心裡真的認同大家的想法嗎?你之所以會認同是因為「大多數人都這樣說」還是「你真的覺得自己認同」? 跳脫自我欺騙、真正誠實的面對自己,是條很漫長的路,我們可能終其一生都在與此搏鬥。過程中絕對有反覆重來、灰心的時候,但你不用急,也不用落入自我責難,誠實的與自己相處,終有跳脫自我欺騙的一天。 而如果要提一種和水逆好好相處的方法,也許與 Play with time 有關吧。Play with time 的精神,就是不論好日子或壞日子,我們都要相信自己可以好好享受其中,可以透過記錄生活,獲得更好的生活。 讓女人迷 Play with time 手帳陪你一起走過每個水逆時刻吧。 參考資料: [1] 《高勝算決策:如何在面對決定時,降低失誤,每次出手成功率都比對手高?》/采實文化 [2] Cortney Warren:誠實的騙子 - 自我欺騙的心理學/TED Talk/2014/5/2 October 31, 2019 at 05: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pwsgB0

小資理財術|跟股神巴菲特學 10 個賺錢守則 https://ift.tt/34lsMR5 Dr. Selena 怎麼投資才會賺錢?看看股神巴菲特的十個賺錢守則! 股神華倫・艾德華・巴菲特(Warren Edward Buffett,1930 年 8 月 30 日—),生於美國內布拉斯加州奧瑪哈,是一位投資家、企業家及慈善家。股神巴菲特的一言一語皆是全球媒體及投資者的關注焦點,他的許多投資金句名言就像是投資者們的千年葵花寶典。 巴菲特曾經分享過兩個自己的理財投資小故事。第一個是,1986 年他以 28 萬美元在內布拉斯加州(Nebraska)購買一座佔地 400 英畝的農場;1993 年,又進行了另一項規模較小的投資,他在紐約大學附近又買了房地產。這兩次投資都是在價錢暴跌後所購買的。 「從農場和紐約大學附近的不動產收入將在未來的數十年內增加。」巴菲特說,雖然漲幅不會很劇烈,但這兩項投資是穩定的,令人滿意。而且能讓我的後代子孫包含小孩、孫子們受益終生。巴菲特表示,希望投資者能從兩項不動產投資中學到些什麼經驗。(延伸閱讀:投資最重要的不是獲利率:下手投資,先問自己初衷) 圖片|來源 股神巴非特曾説過許多名言,比如說其中經典的一句:「在股票市場中、唯一能讓您被三振出局的是——不斷的搶高殺低、耗損資金。」 所以在投資股票前一定要做好功課。Dr. Selena 挑選了新手投資者必學的十個巴菲特投資概念,學起來後必定會讓你的理財投資功力大幅提升喔! 1. 以合理價格買進好公司,比以好價錢買進平庸公司好多了 2. 在其他人貪婪時我們害怕,在其他人害怕時我們貪婪 3. 如果你不了解一家企業,千萬別買它 4. 我們偏愛的持股期限是永遠 5. 你不會每年都更換房子、孩子和老婆,為什麼要賣出公司(股票)呢? 6. 短線投機等於就即將發生的事情進行賭博,如果你運用大量的資金進行短線投機,有可能血本無歸。 7. 希望你不要認為自己擁有的股票僅僅是一紙價格每天都在變動的憑證,而且一旦某種經濟事件或政治事件使你緊張不安就會成為你拋售的候選對象。相反,我希望你將自己想像成為公司的所有者之一,對這家企業你願意無限期的投資,就像你與家庭中的其他成員合夥擁有的一個農場或一套公寓。 8. 當市場下跌時,你輕易的將好東西打折變賣,但是一旦市場向上,再想買回來,難之又難。 9. 於每一筆投資,你都應當有勇氣和信心將你淨資產的 10 % 以上投入。 10. 成功的秘訣有三條:第一,儘量避免風險,保住本金;第二,儘量避免風險,保住本金;第三,堅決牢記第一、第二條。 October 31, 2019 at 03: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4lsMR5

2019年10月30日 星期三

長照怎麼做|如果長輩吃藥看心情,不穩定服藥 https://ift.tt/2PzzdfA 天下文化出版社 如果家中長者吃藥很隨興,想到才吃、想吃就吃,該怎麼辦? 圖片|來源 文|詹鼎正 吃藥,老人家的「症頭」特別多,最常見的是忘記吃藥,還有人會不按醫囑,自己當醫生決定要不要吃,或是自作主張吃家人的藥。還有一些老人家則會特別糾結吃藥的「時機」:到底要飯後還是飯前吃?萬一錯過沒吃,該不該「補吃」? 首先,針對忘記吃藥的問題,我會建議老人家養成固定時間服用藥物的習慣,不妨去雜貨店或藥房購買小藥盒,很多藥盒還會印上星期幾、早中晚等標記,避免自己忘記到底吃過藥了沒有。如果老人家有在用智慧型手機,現在有許多提醒服藥的APP可供下載,也是避免忘記吃藥的好工具。 至於飯前吃還是飯後吃,說真的不是太大的問題。絕大多數的藥物,只要遵守一天服用次數以及劑量,飯前吃或飯後吃效果其實沒什麼差別,只要病人有規律服藥就好,不必太糾結飯前或飯後吃,最重要的是規律服藥,把疾病控制穩定。 但是有一些藥物特別會刺激胃壁,若覺得空腹吃不舒服,當然還是選擇飯後服用,比較不會引起不適。當然,少數的藥物,因為特別的學理,一定要飯前或飯後吃,那麼醫師通常會特別提醒。 萬一還是忘了吃,到底要不要補吃呢?那得看延遲了多久,倘若只有幾小時,就可以補吃,但假設是早晚該服用的,早上漏吃,到了傍晚才想起來,就不要再補吃了,短時間內吃兩次藥,怕負擔還是太重了。 比較麻煩的用藥問題是「自己當醫生」,不少老人家會不從醫囑,自己調整藥量。有些藥像是感冒藥,沒有症狀就不用再吃,但有些藥像是抗生素,則不宜自行停藥,一定要「吃好吃滿」才行,或許服用一、二天後,症狀已經緩解,但如果此時就貿然停藥,細菌可能又會反撲,再次造成感染,或是引起抗藥性,原來的藥就沒有效了。此外,像是抗憂鬱劑,也是不宜自行停藥的藥物,一方面可能會影響療效,二方面突然停藥也可能會出現戒斷症狀,一定要跟醫生討論過,才能調整藥量。 還有一種「自己當醫生」的狀況是:一人拿藥全家吃,覺得症狀差不多,就「互通有無」 。我之前有個阿嬤病患,看診時不小心說溜嘴說有在吃安眠藥,我有點納悶問:「你怎麼會有安眠藥,是誰開給你的?」她才不好意思地說:「欸,我是吃我老公的啦……」 奉勸各位長輩,每個人的狀況不同,若覺得身體不舒服,應該去看醫生,讓專業的來,真的不要自作主張吃家人的藥,吃了沒事倒也罷了,萬一吃出問題,後果可大可小。而且,同樣的症狀,有可能出自兩種不同的疾病,若是自己服藥緩解症狀後就沒繼續追究,有可能因此錯失診斷出真正癥結的機會。 詹醫師小叮嚀 服用抗生素不宜自行停藥,一定要「吃好吃滿」,貿然停藥,細菌可能會反撲,或引起抗藥性。 本文摘錄自詹鼎正《顧爸媽,這樣做最安心》,由天下文化出版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顧爸媽,這樣做最安心》 October 31, 2019 at 02: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PzzdfA

沒有外傷代表沒有暴力?那些感情中的隱藏式暴力 https://ift.tt/332DMmo 85010 當人們說起「家庭暴力」,你首先會想到什麼?自從二十多年前家庭暴力防治法通過後,對於像是毆打、辱罵等明顯的暴力行為,大眾都已經認知到這是家暴行為。但對於不會留下明顯傷痕的暴力形式,人們往往難以察覺。這篇文章,帶領你辨認親密關係當中幽微的「性暴力」。唯有明白暴力的樣貌才可能保護自己,甚至保護其他人。 當人們說起「家庭暴力」,你首先會想到什麼?自從二十多年前家庭暴力防治法通過後,對於像是毆打、辱罵等明顯的暴力行為,人民都已經認知到這是家暴行為。但對於不會留下明顯傷痕的暴力形式,人們往往難以察覺。 這篇文章,帶領你辨認親密關係當中幽微的「性暴力」。唯有明白暴力的樣貌才可能保護自己,甚至保護其他人。 配偶之間真的有性暴力嗎? 圖片|作者提供 是的。性暴力的重點從來不是性,而是暴力。性只是個障眼法,讓人忽略暴力的本質;因為性暴力當中的性意涵,從來不是真正的性。 親密關係中的性有個前提,必須是自主而且自願。這並不會因為雙方的關係是情人或是配偶有所改變;即使結婚,性也不會成為義務。非自願的性往往帶有暴力的行為,而就像暴力有程度之別,性暴力同樣也有不一樣的程度。 根據衛福部在民國 105 年所做的「臺灣婦女遭受親密關係暴力統計資料調查」,以下幾種情況都是性暴力,差異僅在於程度不同而已。 曾被強迫、被下藥而發生性行為 曾因為害怕對方可能做出某些暴力行為,而進行性行為 曾故意傷害你的性器官 曾在你不願意時,使用異物插入性器官 曾被強迫做出不願意或令你覺得受辱的「性的動作」(強行擁抱、觸摸乳房、不想要的接吻) 曾強迫不讓使用任何避孕措施 曾在你不願意的情況下,拍攝裸照或在錄下性行為過程 上述情形從嚴重的強制性交到強制你去做與含有性意涵的事,都是性的暴力。 配偶對你施加性暴力,犯了什麼罪? 首先,大家必定聽過「性侵害」(刑法中稱為「妨害性自主」),按照刑法第 229-1 條規定,當配偶強迫你發生性行為或觸摸身體隱私部位,會構成刑法上的犯罪。只是在刑事訴訟程序上,必須由受害者提出告訴,檢察官才能起訴,進而由法院審判。除了妨害性自主的犯罪之外,上面調查裡的狀況,也可能成立刑法中的傷害罪、強制罪、妨害自由罪等等。 圖片|作者提供 刑法之外,家庭暴力防治法進一步將家庭成員間暴力行為的犯罪(當然包含性暴力),另外成立「家庭暴力罪」,在刑事訴訟的程序上有另外的規定。此外,若遭受性暴力,可以根據家庭暴力防治法申請「民事保護令」,若對方違反保護令,也是犯罪。 因此,在親密關係中,不是自願與自主的性就有犯罪的可能。若加上暴力便有可能成立更嚴重的犯罪形式。此篇文章,想傳達性暴力只是「恰好與性有關的暴力」而不是性;因此若你或曾聽聞朋友曾發生類似衛福部調查的情形之一,請不要害怕尋求幫助。下篇文章,將告訴你遭遇暴力時尋求幫助的可能,以及「民事保護令」是什麼。 如果有遇到親密關係中的不當行為,都可以點這裡,來獲得免費線上諮詢。或是到這裡,瞭解更多法律知識。 October 31, 2019 at 12: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32DMmo

【圖輯】神明教我的事:解開「好男孩」緊箍咒 https://ift.tt/2q3fzxN womany 女人迷精選 「男生要勇敢、不能哭」「男生太矮就是半殘」⋯⋯「像個男孩一樣」彷彿魔咒,綁住多少男孩的自由?這次讓神明來替你解惑! 圖片|婦權基金會 提供 圖片|婦權基金會 提供 圖片|婦權基金會 提供 圖片|婦權基金會 提供 圖片|婦權基金會 提供 本圖經婦權基金會授權轉載,未經同意,請勿使用。 October 31, 2019 at 12: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q3fzxN

「把握機會,即便沒有把握」讓自由工作者遠離迷惘的七個方法 https://ift.tt/332sjmQ 擲地有聲 自由工作者沒有穩定的工時,在生活沒有固定財源的壓力下,怎麼保持穩定的身心理狀態? 文|Youi 「等登登!等登!登登」一陣聲音猛然地把我從睡夢中拉回現實。現在是早上八點四十,因為昨天晚睡,今天又賴床了。起床趕緊刷了牙,喝一杯滿滿的水後就開始做事——這是心理狀態好的時候。 不好的時候呢? 我會在起床之後打開電腦,想著要開始寫文章,但是心裡的忐忑不斷地浮現出來「寫了幾個月了,進展卻非常微小,我是不是再安排時間去找一些打工,或許找個正職,然後用下班週末的時間再來經營自己的事業⋯⋯」通常在努力一段之間後會頻頻進入這種狀態,接著再把自己從迷惘中拉回來。 這種調整自身狀態的過程,也可以說是控制大腦意識的訓練。比如,你要想專注在呼吸這件事上,卻被無限的思緒繞得團團轉。你好不容易終於專注了三十秒,突然又有一個念頭飛來。所以,我今天想聊聊當一個自由工作者要如何逃離迷惘,讓自己能「常常」保持在一個心裡穩定積極的狀態。(對新手斜槓來說,這個過程大概就像女人的月經一樣,每個月都會來一次。) 圖片|來源 在熱血沸騰的夢想背後,你的終身戰友永遠只有一人    憶起當初在決定好要當自由工作者的時候,立刻熱血沸騰地花了一兩週做了好多事。舉凡設定目標與計畫、產品定位(部落格、影片製作接案)、停損點、找資源跟方法等。之後就開始埋頭苦幹,定期上部落格線上課程、寫文章、投遞履歷找接案的機會。 在前五個月裡,還沒看到你成功的人會抱持著懷疑或是觀望的心鼓勵你,等著看你是否做出成績,跟你一樣在同條路打拼的朋友會互相詢問近況。然而,身旁的人偶爾的鼓勵跟讚美可以幫助你點燃信心,同道的朋友會彼此鼓勵,但努力終究得由自己來。因此夜深人靜時,你知道了其實這條路永遠的戰友,只有自己。 所有的迷惘、無助與挫折都要自我消化,幸運的話能找到合適的人來幫助你,但多數的時候都得由自己找到抒發的出口。我卻很享受這樣的過程。那是一個自我成長的痕跡,只有踏實的一步一腳印,才能帶來真正積沙成塔的果實。 說了這麼多,所以如果迷惘再度出現了,到底該怎麼辦? 下面的這七件事,讓我得以熟練這個「從經歷迷惘到回到軌道」的過程。當越來越熟悉這些方法,迷惘的時間就會越來越短。我們都不是聖人,但是我們可以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 態度轉個彎,把自由工作者當作事業來經營 第一個方法,屬於心的調整:無論是不是當全職或兼職的自由工作者,一但決定開始接案、自行創業,就要把這件事看作為「事業」。也許你很生疏,沒有相關經驗,你未曾想過當老闆,甚至沒有自信擁有這個稱謂。 接著,你逐漸變得畏縮,不敢向別人提及你正在做的事業,導致計畫一直沒有太多的進展,或已經處於停滯或卡關的狀態,只因為你不敢或不知道「如何當一位老闆」。 但當老闆的第一步其實很簡單,就是把自己即將要做的事看作為「事業」。沒有人在初期就是經驗老道的,每個老闆都是從零開始,邊跌撞學習、邊成長,讓自己習慣於建立「事業」這個認知,它在你心中的份量會越來越重,甚至會忘記甚麼叫做超時工作。 一但熟悉了「打造事業」的感覺,你會變得更有勇氣做任何事情,包括公開宣傳自己、跟其他人談合作等等,自此打開無限的可能跟機會。 不在意沒人關注,持續製造曝光度 在成功建立了對「事業」的認知之後,最難卻也是最關鍵的事情之一,便是製造曝光度。而多數人都會遇到的困難就是沒有自信——「沒有人按讚怎麼辦?」 這句話,也許你會直觀地翻成「沒有人喜歡怎麼辦?」 這裡有一個要提醒的想法。沒有人按讚,不代表沒有人喜歡。沒有人關注,不代表你的事業不被人賞識,或沒有前景。沒有人按讚,可是哪裡出了問題,但未必是產品本身的問題。可能是貼文發佈時間的問題、客群不對、文章寫作的方式需要調整等。 所以,不要為「沒有人按讚」這件事而走心,但你可以為這件事做檢討與調整。更重要的,沒有人按讚其實是好事,督促你持續地思考如何才能更好。 下一次,如果你為自己的事業做了什麼努力,不妨就分享到社群媒體上吧。不為了給別人看,而是肯定自己又向前了一步。每一次的公開都是一種曝光,你可能當下不會有什麼實質的收穫(除了讚或別人的留言以外),但它卻有可能成為你接到下一個案子的原因。 不要計畫太多,先做了再說 有一種習性,對某些人來說是根深蒂固的,尤其是那些容易猶豫不決或是過於謹慎的人。有一派人的做法傾向於,把事情仔細規劃得周全了再行動,未雨綢繆總是好。但許多情況,把計畫做的太過仔細反而會降低實踐的動力——因為你「看不見」成功的畫面。 只有數據資料的分析是不足以使你看見願景的,至少一般人較難以想像。你要真的行動了,才能在模糊的輪廓之中漸漸看出實際的樣貌。屆時,才能再將計畫做得更周詳,並加以調整未來執行的策略,也就是說——計畫,就是做了用來改變的。(世界上最不變的事,就是每分每秒都在改變) 我執行計畫的方式,就是先做「一頁 A4」的規劃就好。能趕快開始就即刻開始,當有了一些進度,這時你會知道哪些地方做得不好,透過每天或是每週的檢視,慢慢調整計畫讓整體越來越進步。 Always Say Yes!把握機會,就算你沒有把握 我曾在之前的文章提過自由工作者的三個接案管道,在這些管道中,你常會發現有一些「機會」原本可以得到,卻還是溜走了。在 SCAD  念研所時,曾有位教授舉了個例子:「今天有個客戶來找你,他給了你他很有限的預算,這時你該怎麼做?」 很多同學回答了教授,大多都是在問案子的細節。教授聽了之後只頻頻點頭,最後他說:「你只需要說 Yes!表明你有極大的興趣,讓他願意提供更多的細節。」這個 Yes,不是指「決定要合作」,而是表現你的熱誠跟積極。 在臉書的社團或是朋友的貼文之中,常會看到有人在提供工作機會,而且通常都只有短短兩句的工作介紹。這時,即使細節不多,你仍可以選擇主動出擊,把諸多的顧慮放到「你們真正開始交流的時候」。當對方回覆你訊息,代表他對你有興趣,接著就可以詢問細節,近一步討論是否要合作。 比較謹慎的人,或許會選擇先問了許多的細節,再表明合作的意願,他們不擅於做沒把握的事。但客戶如果能在一開始就知道你的「態度」,會變得更積極地與你討論案子。要記得,你可以把沒把握的事變成有把握的事,若你能掌控溝通的節奏便可以改變案子的難易度。 圖片|來源 做自己的分析員,定期檢視結果與調整步調 用文字紀錄生活是我從十九歲以來最愛做的事(雖然當時回顧最多的都是一些感情事)。寫日記或工作日誌不需要多厲害的寫作技巧,基本上流水帳就能夠帶來許多幫助。透過回溯加深記憶,在未來發生類似事情的時候就能與之比較,分析出問題的根源,進而能夠做更好的決策。 比如,寫部落格就是一個不錯的方法。當你走進誠品書店看著琳瑯滿目的書籍,你覺得那些作者原本就是作家嗎?拿時間管理專家蘿拉・凡德坎姆來說,出書不曾出現在她的規劃過,她只是喜歡數據跟資料分析,同時對於「時間」很感興趣。在部落格上做了好幾年時間紀錄後,有一天紐約時報聯繫了她,邀請她為時間寫一篇文章,從此聲名遠播。 如果她不紀錄,她就無法理解「時間」的奧妙,甚至不可能成為其領域的專家。不要誤會喔,我不是說你也跟我們一樣開始寫部落格(當然你想的話也是不錯的方法),因為紀錄不需要長篇大論。(延伸閱讀:2020 女人迷手帳文案師 Tophy:讓每一天都算數,不過是面對時間,最基本的禮數) 簡單的兩三行字就可以總結一天,也足夠讓你用來檢視成果與調整策略。我在寫部落格時,常常滿腔熱情,結果卻未達預期。在嘗試過了許多策略之後,才慢慢地讓部落格變得越來越完整。讓凡事都留下足跡,有助於讓自己走到對的方向。 沒有案子時,只做喜歡的事,而且要讓大家知道 上週有朋友問我:「你當 Freelancer(自由工作者)的時候,沒有案子的期間都在幹嘛?」我回答她:「做我想做的事唄,看想看的書、去逛逛動植物園、陪伴侶去參加表演活動、露營爬山或寫寫文章。若真的空窗了很久,我還是會去投遞履歷(畢竟不能餓死嘛)。」 但問題來了,做喜歡的事怎麼能讓自己拿到案子?關鍵就是回到第二點「持續製造曝光度」,無論你做了什麼相關與不相關的事,都可以分享至社群媒體,你不需要贏得很多讚數,目的只是要讓大家知道你最近做了什麼、知道你還在正在努力的路上。 工作機會不是每天都有,但每天都可能有機會獲得工作。    沒有案子的期間,是心理最忐忑的時候,也是考驗自己毅力的最佳時機。這時,焦慮與擔憂是必定會有的,你要學會安撫自己。然後放輕鬆的、持續地做你喜歡做、或原本預定好要做的事情。因為只有做你想做的事情,才能帶你走向「屬於你」的成功。 圖片|來源 照顧好自己的生活,身心的健康決定案子的來源 最後一件事,卻也是最重要的——把自己的健康把關好,包含「生理」與「心靈」的健康。無論是不是創業,在生活中總會遇到令人挫折的難題。面對困難,我們做出選擇,但鮮少會有意識地想到我們的身體健康會影響每個決策。 試想,當身體疲累與精神百倍的狀態之下所做出的決定,是否會有所不同? 因此,生活作息的穩定、吃對的食物和運動,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因素。能同時兼顧三者是我的最終目標,但我知道要同時達成並不容易。(坦白說,我也還在努力)建議有決心想訓練自己遠離迷惘的人,可以先從其中一個下手,穩定了之後再開始另一個練習。 除了生理,心靈的健康也是至關重要,學習冥想能成為你在生活中做決策時的幕後推手。大腦在做任何決策前,都會受到自己腦內的「念頭」所影響。而念頭會使我們產生不同的情緒,進而導致身體產生各種狀態,壓力大是一個影響決策最好的例子。而另一個例子,是關於對目標的專注力,若讓思緒使自己分了神,都有可能影響當下的執行效益。 因此,無論上面提到的方法你實行了多少,學會抒發情緒、掌控自己的念頭,以及有能力選擇要採取的行動,才是真正能使自己不再迷惘的關鍵。在創業的這條路上,沒有人會對「迷惘」這件事感到陌生,因為每個新手甚至有經驗的老手都會持續地遇到不同的挑戰。你可以向外尋找解決的方法,也可以同步向內直接搜索你要的答案。 作者簡介| Youi 是一位自由工作者 / 動態影像設計師 / 文字內容創作者,同時也是自媒體網站「一個小房間 A Tiny Space」的創辦人,提倡如何在斜槓的生活裡打造健康身心靈的生活,協助每一位讀者都能在自身的體內找到屬於他的「健心房」。 October 31, 2019 at 10:30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32sjmQ

誰破壞了愛情?外遇心理學:不是第三者,是我們不再信任 https://ift.tt/2MZORyR 擲地有聲 婚姻中的外遇,其實是個結果,暗示你們關係連結已出了問題。而非「外遇」讓關係出現了問題,或許難以承認,但你們愛的小窩或許已無法為彼此遮風擋雨。 文|廖梓鈴 「在長期承諾的關係中,伴侶會在彼此間開啟一扇窗,並向外築牆保護他們的關係不被侵擾。一旦兩人的親密小屋無法為彼此遮風擋雨,即會滋養出「背叛病菌」,侵蝕我倆過往一步一步所建立的親密瓦牆」 ——Shirley Glass 外遇與性慾無關,而是我們無法為彼此遮風擋雨 「外遇根本就是他無法克制自己的性慾,依戀著愛情剛萌芽的片刻激情!」 或許你以為他的外遇與性慾有關,但事實上外遇是一種警訊,凸顯出你們的「關係」欠缺哪些元素,也就是外遇不只是你或他,又或是第三者的問題,更多可能是你們倆「關係」本身的問題——像是你們早就無法深度分享自己所在乎的事情或坦承自己的脆弱與傷痛、夜晚因為整天的疲憊也選擇放棄屬於兩人的甜蜜的溫存,又或是日常生活中的搭話與關心也因為繁重的工作、小孩的吵鬧聲而被犧牲了。 原先你們以為這沒關係、只是小事,實際上卻是忽略了維持一段細水長流的愛情最重要的材料——日常生活中平凡而堅定的情感連結。 每個人都需要愛,都會去尋找愛,我們期盼當伸出手表達脆弱時,能被伴侶溫柔地接住;當主動在關係中釋出示好訊息時,能獲得對方有溫度的回應。簡言之,這是婚姻治療師 Gottman 提到的親密關係中的「邀請」與「回應」,是促成情感關係連結的重要基礎,也是彼此「信任」形成的條件——我知道我伸出手尋求安慰,或是釋放出示好訊息向你傳達愛意與邀請更親密時,根據過去的經驗,我相信你會在那,你會回應我,也會主動想靠近我。 「我感受到這段關係是安全的,我是值得被愛的,你也是能信任的,而我相信當我有需要的時候,你確實會在那裡,儘管偶爾因為某些情況無法百分之百滿足我的期待,但我確信大多數的時候,你真的會在那伸出手、挺起胸膛,成為我的依靠。」 日常生活中「回應彼此的情感」確實能作為構成堅實的愛最重要的材料之一。 在人生路上走了一段時日的你一定也知道,漫長的人生確實很苦——無數的悲歡離合,幾經跌宕起伏,又或是風霜雪雨,人更需要一個穩定且安全的關係作為一堡壘,讓我們在疲憊、受傷時得以依靠;在充滿愛、接納的關係中,我們因而修復了那因多舛命運與人生無常的痛苦與感傷,並包覆了我們受傷的心,等到備足的力氣才又重新走向這世界去冒險。我自認這是為什麼人需要追求愛情,相當重要的原因之一。 現今大腦的研究也證實:在安全的依附關係中得以改善個人大腦中情緒的激動程度,甚至增強人們對於情緒的容納程度,這是人天生會想追求安穩關係的生理機制之一。儘管另一半看似事業有成、堅強不摧、高大壯碩,仍有這份安全依附的需要;或許你認為長期以來你總是堅強獨立或許不需依賴伴侶,事實上你只是忘了自己需要,因為你們都是人,這是人性。 當關係裡的彼此長期在情感上被拒絕,或是兩人不知何時開始日漸停止提供彼此關愛與滋養,這個專屬於「兩人的家」將形成一股推力,把對某方或兩方對「愛的渴望」推向他方。也就是說——「外遇」是不再對話交流、無法給予彼此情感回應長期下來的產物,在其中滋養了不信任、猜疑、抱怨、冷漠的細菌,於是他方的溫暖成為了致命的吸引力,背叛就有可能在如此的關係環境中形成。 婚姻就如同一段千里迢迢的旅行,原先兩兩相忘的愛意,因長途跋涉於山高路遠之中何不是備嘗艱苦,而在長期缺乏足夠糧食與情感之下,起先再美滿的愛情也可能挺不過片刻捲起的沙漠狂暴;某一方耐不住寂寞與內在匱乏而丟下了你,留你獨自負重前行於這段萬籟俱寂的婚姻裡。 我懂這不公平,但或許兩人都可反思:受傷方或許長久以來欺瞞自己關係中既存的問題,而不忠方以最傷害性的方式來處理自己在關係中得不到滿足的需要,讓原先劍拔駑張、累積抱怨、憤恨的關係焦慮獲得短暫的平衡——如此一來,兩人就不需要去面對差異所引發的衝突,以及不須為缺乏情感回應負起責任來改變。 所以,外遇是個結果,暗示你們關係連結已出了問題,而非「外遇」讓關係出現了問題,或許難以承認,但你們愛的小窩或許已無法為彼此遮風擋雨。 美國權威婚姻治療師 Gottman(2016)呼應上述的想法,其研究顯示外遇並非與性慾有關,而是長期缺乏欠缺真實的分享,加上負向的比較;而負向比較的產生,正是長期缺乏真實的分享所形成的結果。(推薦閱讀:關於外遇:一個人通常必須深深關心自己的伴侶,才會願意花費心力背叛對方) 伴侶在關係中長期情感不被回應,同時兩人缺乏修復的意願,那些依附情感的需要(被愛與愛人、被重視、被尊重、被安慰、被感激等)在長期匱乏的情況下,漸漸累積了彼此對關係的怨懟,形成親密關係中未能解決的遺憾事件——那些埋怨、孤寂、悲傷迴盪在這段關係裡並未曾消失。 直到有天這些負向的經驗日漸變成彼此對這段關係的唯一註解,也就是這關係由負面情感主控,會使彼此將此關係扭曲成不值得停留、也不用再期待可能有所改變。於是不自覺地在腦中將所遇到的人與伴侶進行負向比較:「某某某比他體貼太多了!」、「這麼簡單的事為什麼我老公都做不到?」、「這種撒嬌真甜,但我從沒見過她展現過」。 於是我們背著彼此,有些人選擇走向工作、走向孩子、走向宗教,某些人則選擇走向他人的溫暖,於是外遇發生了。 圖片|《漫長的藉口》劇照 一樣愛情,兩種孤單 「舊的關係我感到無足輕重、我感到自己正在死去、了無生氣,新的關係卻讓我感到無比重要、新的自己正在誕生;這份慾望我從婚姻中的承諾中決定出走。」 在我的實務經驗中,我注意到在親密關係出軌議題,有兩種常見的角色,對於自身情緒有著截然不同的反應方式: 其中一方拒絕自己的需要,同時也拒絕伴侶的需要 另一方在關係中渴望被安慰卻以間接的方式表達,感到無足輕重卻不願放棄需要的人 獨立堅強的你,拒絕世界其實是為了擋住自己的眼淚 也許你強大且獨立,高聲喊著「我不需要任何人」,同時也否認著另一半的需要。 可能你是一個很高功能的人,在事業上算成功;又或許你是很理性、很能解決問題的人;你可能管理著一些人、在工作上許多人都依賴著你的判斷與決策;也或許你在原生家庭負責協商,或很早就扛起這個家經濟的人;也可能走入婚姻後你照顧著孩子與兼顧工作做得有聲有色。 可能你從小就習慣自己獨自處理需要,身邊大人的忽略對你來說習以為常,但事實上童年時期的你很早被迫長大,幾次伸出手被大人拒絕的經驗讓你內在形成「覺得自己不夠好、不值得被愛,他人不值得相信」的內在關係想像。 於是你經常告訴著自己:「你必須堅強而不能倒下」、「我就是成就、獨立、強悍」。漸漸地你開始學著以身邊大人的方式拒絕自己內在的需求,甚至當脆弱感受浮現起,你腦中會浮現「不應該」、「這需求很糟」——因為這可能會威脅到你原先習慣的角色,打破既有的家庭平衡,到後面當「依賴」的需求浮現,那熟悉罪惡感總伴隨在後。 久而久之你也逐漸忘記自己內心裡有個受傷的小孩、也有依賴的需求。 也或許是你不喜歡自己有擁有這特質,因此你在伴侶身上若看到他渴望依賴你時,你眼中的鄙視與惱火、行動間的忽視與拒絕,看似在推開伴侶,其實是你無法接受自己的依賴的渴望,所以你擋住了對方,這樣一來你才能擋著自己的眼淚,不讓自己的理性與堅強崩潰倒下。也可能是你不習慣接觸眼淚,無法忍受自己對於情緒的陌生與不知如何安慰的笨拙。 早在伴侶感到孤單而企圖尋找他方的溫暖之前,你已陷入這份孤單已久,那是最深沈的黑洞,也是最寂靜的地方,這是屬於你原生家庭或生命中的核心議題,我猜在這個萬籟俱寂之中你久待到不知道自己仍有尋找溫暖的權利。 對關係的渴望感到矛盾的你,其實找不到自己在愛裡的價值,無足輕重的感受讓你迷失了 或許你嘗試好幾次想讓對方知道你需要他的傾聽、你貪戀著他偶爾的撫慰。有幾次忍不住的怒吼與哭聲,曾讓他妥協表示願意練習來用溫柔接住你,但過沒多久又故態復萌。(推薦閱讀:看見丈夫的外遇簡訊,成為主婦二十年後,我第一次離家出走) 你變得小心翼翼地伸出手,卻又不斷地被打入了熟悉的冷宮。你理智上了解他不是故意,這就是他,因為曾經愛著,你給出千百次的原諒與體恤,只是他又再次地丟下你,剩下你與與瀰漫著無比沮喪與孤寂的空氣,那寂寞實在太讓人難以承受了,而你也迷失了。 你暗自想著,他的堅強讓他無法看見你;甚至是他的堅強,對於你企圖向乞求安慰的需求燃起時,會不自覺地聯想到「是不是我不夠堅強?為什麼我無法如你一般自己處理情緒?」這些想法使得羞愧、無奈感湧上,於是你又縮回了手,咬著牙,決心要自己處理。 這沈重如鉛的期望,卻無法遏止那些寂寞關係中的悲傷、孤單,你暗自對自己說:「我好希望我能做到,但我卻做不到」;但若意識到自己在關係中的權利時,想要對他說出「好希望你能看見我、接住我」,似乎又變成一種無理且幼稚的請求。 在兩難之下,動輒得咎,不知何時靠近他變成一種危險,內心的仗反覆打著;而在一次觥籌交錯的宴會中,你嗅出了他方似乎有那尋找已久的溫暖,長久的孤寂與匱乏讓你在那一瞬喪失了理性,朝那份盼了許久的溫度狂奔而去。於是,外遇發生了。 其實,我們對關係的孤單或許是類似的 在一段有出軌關係中,有兩種孤單。將這兩種孤單若攤出來,兩人張大雙眼共同看見會發現,似乎我們在關係中的失落、挫折感與孤單都是類似的,只是那是在不同時空種下的因果,而我們用自認最好的方式在處理著自己的對關係的需要。 這些來自過去的遺憾事件,卻阻礙了當下的我們,以及我們回應彼此情感的歷程,使這段關係再度失去的安全與信賴。所以說,外遇並非摧毀關係的事件,而是垂死關係的症狀(Gottman, 2016),這段關係早已無法提供彼此愛,經由日復一日地拒絕與自以為是的體恤,滋養了厚重的孤寂。 圖片|《漫長的藉口》劇照 若選擇寬恕,練習走出孤單,走進自己與對方 當然形成外遇的原因是相當複雜的,有許多因素交織在其中,例如遭遇重大失落、另一方的童年創傷、家族對你們婚姻的觀點等。但這些論述只是想讓你了解,情感連結是我們每一個人都需要,由情感連結而彼此深厚的友誼,會讓我們形成「我好,你也好」的內在觀點,這份在關係中孕育的自我價值感與對關係的正面感受,能作為抵擋外在誘惑的緩衝劑之一。 這是我深刻的經驗,一旦這份愛是奠基在彼此深刻的了解,由時間累積的親密是如此不容易,也會成為關係中的隱形約定:「我不願為了另一份陌生的激情而賠上可能會失去這段獨特關係的風險,於是我能守住寂寞,尊重我倆的獨特,這是回饋這份愛我倆能為彼此做的。」這樣的決定是出自於「內心」,而非「角色責任」,這才是能真正維繫兩人關係,並使你們的愛情走向細水長流的關鍵。 所以當你讀懂了外遇/背叛的警訊,最終也選擇了寬恕,也或許是重新了解自己與對方的機會,去問問自己: 「我何時開始在關係中獨自處理自己的需要?」 「我何時在心裡與伴侶離了婚,嫁給了工作或是孩子,又或是投入第三者的懷抱?」 「我何時決定不再嘗試拯救這段關係?為這段關係努力?我怎麼了?」 「若決定要修復,是什麼讓我決定回來?」 一旦兩人停止歸咎對錯,而意識到在伴侶外遇事件中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時,才有辦法開啟療傷之路,看懂我們怎麼了,並真正對自己與對方給出原諒。 我很常對我的案主說這段話:「若聽不見自己的哭聲,也將聽不見另一半的哭聲;當給自己安慰了,才能給另一半安慰。」 一旦一個人能重視自己內在的渴望,覺察自己要什麼,珍視這些需要,並能既脆弱又堅定的表達時,也才有足夠的力量去傾聽對方的需要,回應對方的需要。於是兩人在深層的渴望中連結,我們學著如何親密,但也學到親密的限制,例如有時他無法滿足我,我們仍有某些差異無法克服。這是一個相互滋養且互惠的關係,關係如同一座花園,要讓這花園變得滋養豐碩,兩人都不能少。 於是在愛的見證下,寬容與原諒撐起了受傷的彼此,兩人的小屋將再度被建造了起來,每一塊瓦磚都是淚水、是兩人真實的認錯與溫柔的撫慰、是我們以成人的角度給出的承諾與決定;這重建過程中我們開始學著珍視我們的關係,讀懂自己的需要,也打開耳朵去傾聽對方想要我如何地為他遮風擋雨。 我猜這過程你們會走得有些踉踉蹌蹌,這份陌生、不熟悉卻欣喜的經驗,也可能在偶然的夜裡舊的痛又再度發起,但因為你們共同的願意,用愛與對話使讓兩人這份死去的關係中注入新的盼,直到某天,新的你跟他已真真實實地活在你們共同的生活裡,我相信,原先兩種孤單或許已融化成一種有由愛與理解包裹的關係。 延伸閱讀: [1] 信任決定幸福的深度/ John Gottman, Nan Silver(2016)(張美惠譯)/出版社:張老師文化 October 30, 2019 at 09: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MZORyR

「刻意遠離,其實希望你靠近」為什麼喜歡談唱反調的戀愛? https://ift.tt/2qWVU2U Psydetective──貓心 當焦慮型依附人格提出分手,實際上希望對方追上來時,這種刻意遠離的方式,是為了測試對方愛不愛自己。 前一陣子,在女人迷上看到了一篇關於「假性疏離」的文章,在我的讀者貼給我這篇文章之後,我稍微瞄了一下,就回了她一句:「這不就是焦慮依附最常做的事情嗎?」 如果妳記得安斯沃斯,曾經做過一個嬰兒陌生情境測驗,你應該會記得,有一種類型的嬰兒,媽媽離開的時候會嚎啕大哭、焦慮不安,但媽媽回來之後,卻很難安撫他們,這些嬰兒會故意鬧脾氣,讓媽媽怎麼樣都安撫不了。 這些嬰兒,就是焦慮依附的原型。 假性疏離,是為了害怕自己再次受傷 我曾經和一位逃避依附的女孩交往過,她非常地被動,早上起來從不主動傳訊息跟我聊天,總和我說,她愛一個人的方式,就是默默地在遠方看著對方。 有一回,因為聯繫不上她,讓我格外地生氣,我也忘記為什麼我會那麼生氣了,也許是出自於我的不安全感吧。那天早上,我要去打一場棒球賽,我是那場比賽的先發投手,而她則是那場比賽的紀錄員。我跟她約好了要在校門口載她去球場,她卻一直不接電話,讓我非常地焦慮。 碰到面之後,我並沒有氣消,整場比賽,我都充滿怒氣地在打那場球,投手前飛球被我接殺之後,我直接用力地往地板上砸下去。我要她跟我道歉,她不肯,一直到賽後,我都還在生她的氣。 那天,她送了我一個手環,上面有一個扣子,她說,日本女生都會把制服上的鈕扣送給喜歡的人,結果我做了一件很狠的事情,我把她丟在路旁,手環丟還給她,然後說了一句:「我不要這個東西,我們分手吧。」然後就掉頭走人。 我以為她會追上來,但她沒有,我走了之後,才發現她蹲在原地哭。我問她,為什麼不追上來挽留我,她說,她不會追人,她不會挽留人,而她這樣的特質,則讓我非常地焦慮。 雖說如此,我還是很感謝曾經有她的陪伴,讓我在人生路上有了一些的成長。 但話說回來,為什麼焦慮依附的人,要刻意假裝要分手,實質上是希望對方追上來呢?我過了很久才知道,焦慮依附的人,對於對方的疏離感到很沒安全感,因此會透過這樣的方式,來試圖測試對方是不是真的愛自己?願不願意奮不顧身地安慰自己? 有些人會在生氣的時候故意鬧脾氣、躲起來,為的是要對方想辦法找到自己、安撫自己,這就是所謂的假性疏離。焦慮依附的人,不正面告訴對方:「我很害怕我會失去你。」因為說出這句話,會讓自己感到很脆弱,他們故意疏遠對方,為的是要對方看透表層的掩飾,說出真正安慰自己的話。(延伸閱讀:愈愛愈沒安全感?致焦慮型依戀者:承認脆弱,也是一種愛) 圖片|來源 故意惹對方生氣,是希望對方接納自己的一切 焦慮依附的人,除了假性疏離之外,有時候也會故意測試對方的底線。 你一定覺得很奇怪,故意測試對方的底線,不是找死嗎?但對焦慮依附的人來說,他們測試對方底線的動機是:「如果你真的愛我,你就不會因為這樣生我的氣/拋棄我。」 焦慮依附有一個特性,他們覺得世界是一場悲劇,而他們渴望在悲劇中,找到一個能拯救自己的人,卻總是抓到斷裂的樹枝、腐朽的枯木。 因為焦慮依附的人覺得自己太糟了,不會有人愛自己,但同時又矛盾地認為,總會有一個能接受自己這麼糟糕的人的地方,於是他們從剛認識對方開始,就會把自己的黑暗面暴露給對方看,他們渴望的就是那千分之一的機會,千分之一被接納的機會;但這樣的行為,卻往往會帶來反效果,讓對方無法通過測試,進而遠離開來。 於是,焦慮依附的人再次得到驗證:這世界上果然沒有人愛我。 但也許我們都想錯了,並不是沒有人愛自己,而是我們找錯了人,也用錯了方法。 圖片|來源 找一個安全型的伴侶,同時調整自己的反應方式 面對逃避依附的人,焦慮依附會不斷被點燃焦慮點,他們感受不到安全感,就會越用各種悲劇英雄式的方式,試圖愛得轟轟烈烈、感動對方的心,但對逃避依附的人來說,他們不敢與對方太親密,因為親密將讓他們感受到威脅感。逃避依附的世界是這樣的:「這個世界很糟糕,我遇到對的人的機率是0。」 那麼,為什麼他們還要談戀愛?沒辦法,依附他人是人生下來的本能。所以逃避依附的人喜歡跟人搞曖昧,卻在要在一時變得焦慮不安,進而逃之夭夭,他們一面舔舐著外表的糖衣,一面避免身陷感情的渾水。 但焦慮依附越是看見逃避依附的不投入,就會抓得越緊、不斷跟對方要承諾,到頭來卻又受了重傷,然後帶著悲傷的外殼,要嘛開始游移在人群之中不定下來,要嘛可能開始與他人約炮:「反正大家都只是玩玩,我也來玩玩就好了。」某一個曾經約炮過的前任,正是這麼跟我說的。 以一個研究依附的心理學者而言,我會建議焦慮依附的人,慎選安全依附的伴侶,喜歡一個人之後,在真的跳下去之前,先看看對方到底是不是個安全依附的人。同時,也調整自己的方式。雖然安全依附的人,看到的世界都是美好的,但是他們也明白,一個人不斷對自己使用假性疏離的手段,或是故意測試自己的底線,並不會是他們想要交往的對象。 辨識出安全依附,同時避免使用過去那些會破壞感情的「假性疏離」與「測試底線」,勇敢地向對方說:「其實我很害怕失去你。」如果對方真的是個安全依附,也願意跟你經營這段感情,相信他是會願意接住你的需求的。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歡迎點圖追蹤粉專 Psydetective-貓心。 October 30, 2019 at 09: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qWVU2U

「我兒子是自閉兒,但也喜歡萬聖節」美國母親發起善待孩子的「藍色南瓜」行動 https://ift.tt/2BXAJA6 女人迷編輯 Shanni 在萬聖節前夕,從一場由美國家長發起的「藍色南瓜」計畫,我們看到了什麼? 我兒子今年三歲,他患有低口語自閉症。去年萬聖節我陪他走了五個街區,幫他喊「不給糖,就搗蛋。」今年,我們將嘗試帶著「藍色南瓜」,讓大家知道他是自閉兒。請允許他,或任何帶著藍色南瓜的孩子,也可以一起享受這一天。 隨著一年一度的萬聖節到來,一位來自夏威夷的母親 Omairis Taylor 在臉書上發表這段話。短短幾天,獲得 15 萬次分享,以及 6000 多則回應鼓勵與響應。 為什麼大家會對這個議題這麼有感觸?也許你不一定過萬聖節,但你會感覺到這個行動背後,是對於社會裡不一樣的人,能有更多的愛。 藍色是你的顏色,你的顏色是可愛的 「不給糖,就搗蛋」也許是一場有趣的體驗,但不一定適合那些溝通有困難的孩子。 其實早在 2018 年,美國就有一位家長 Alicia Plumer 在臉書上告訴網友:「如果你看到一個精心打扮的成年人提著這個藍色南瓜,他是我的兒子,他是一名自閉症患者。雖然他已經 21 歲了,但他喜歡萬聖節。」 所以,如果你看到他,看到這抹藍色,請也給他顆糖,與他分享快樂。 藍色南瓜成為在這個節日裡自閉症患者的識別。目的是在於讓大家知道,有一群人,他們需要得到一些理解。美國自閉症協會(National Autism Association)主席 Wendy Fournier 接受《新聞週刊》(Newsweek)訪問時提到:「隨著大眾越來越能意識到這件事,我們認為這對於小孩子、大孩子來說,都能在參與萬聖節時,不必擔心周遭的異樣眼光。」 「藍色桶子可以提供一種微妙且有尊嚴的方式提醒人們,這個孩子或年輕人可能無法與人進行眼神交流、不喜歡戴面具,或甚至無法說『謝謝』。但他們當然同樣可以像其他人一樣,去享受萬聖節的樂趣。」 萬聖節可能不一定是所有人都會參與的節日,但對於社會安靜角落的重視與關注,卻是你我都可以參與的事情。當我們願意多一點的聆聽、凝視,和給予── 當我們有了藍色南瓜,或者藍綠色南瓜,這個秋末冬初,可能更甜一點。 所謂同樂,是讓所有人都有幸福的機會 而也許藍色南瓜只是一個案例,我們要看到的,是它體現對周遭人的包容性。 發起「藍色南瓜」行動的 Alicia Plumer 表示,這項靈感是來自 2014 年就出現的「藍綠色南瓜」計畫(Teal Pumpkin Project)。這個計畫由美國「食物過敏研究及教育」組織(Food Allergy Research & Education,FARE)為起始,呼籲大眾開始提高對食物過敏的重視;在準備萬聖節的食物時,可以多關注患有過敏症的參與者。 你可以將南瓜塗成藍綠色,或在自家門口貼上「藍綠色南瓜」的標誌,讓經過討糖的過敏兒知道自己可以到哪裡拿到安全的小禮物。 為此,萬聖節討糖活動可以更安全,也更有包容性。在 2019 年今日,當國際企業紛紛談論「多元與包容」(Diversity & Inclusion, D&I)的重要性,我們也從這些萬聖節行動中看到社會街頭與家庭環境內的多元包容──在每一個家庭內,都會有不一樣的孩子。我們要做的,不是用同一種標準去看待他們,而是可以用各種方法幫助他們適性成長。 於是,等到萬聖節結束,孩子的成長還沒。我們要持續讓他們知道的是,你是誰,是什麼狀態,都開始有了能被尊重與理解的機會──你不一樣,但我想讓你明白,在這個家,你是重要的。 [參考資料] 1.HALLOWEEN BLUE BUCKET AUTISM LINK EXPLAINED: HOW THE TRICK-OR-TREAT PUMPKIN BUCKET IS BEING USED TO RAISE AWARENESS 2.Mom urges use of blue Halloween buckets to raise autism awareness October 30, 2019 at 08: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BXAJA6

當代戀愛學|Caspering,沒意思卻繼續聊是什麼心態 https://ift.tt/2q2GbyU 小妮子 你也有遇過「明明沒有意思,卻繼續聊天」的狀況嗎?這種當代約會名詞叫「Caspering」。這種行為背後的心態是什麼呢?可以改善嗎? 友人 A 流連在交友軟體上,大家早習以為常,聽她分享不同的交友生態挺有趣的,對旁人而言,A 尚能與真實世界的朋友互動,在交友圈收放自如不至於栽進虛擬的約會中。然而,總會在某個時期見她悶悶不樂,有時甚至還聽她嚷嚷著要去算塔羅牌、求神問卜,一問之下才知道,約會中的對象似乎沒有進一步的發展卻也無明確的拒絕,但是只要開啟話題,雙方總是可以不間斷地聊上好一陣子,讓 A 受盡委屈的可能不是曖昧那麼單純。 我們都聽過在英文中的「ghost」用「鬼魂」為動詞來諷刺在關係中,另一方突然人間蒸發,不論是傳訊息、打電話再也無法聯繫上。然而,比起人間蒸發徹底讓人死心,在約會關係中更讓人苦惱的另一種行為模式,明明沒有意思,卻仍然持續和對方聊天,這樣的行為稱為「Casper」。 「Casper」一字來自動畫《鬼馬小精靈》(Casper the Friendly Ghost),比起消失的鬼影,「Casper」 從字面上來看是善良的幽靈。在新的約會趨勢中,用「Casper」來形容某種族群,這些人通常會持續回覆訊息,也很樂於和你聊天,有趣的是不會讓對方感到敷衍,有時你花越多時間在通訊軟體、社群上分享,對方也能時時刻刻與你同步。 除了約會,在分手關係中也存在著「Casper」,他們通常在宣告關係結束後,仍然持續和你互動,如同分手前的狀態,隨著時間久了才慢慢消失。 圖片|來源 當善良的幽靈真的好嗎? 對於「caspering」這樣的約會概念,有正反兩派的意見,有人認為比起當個消失的「鬼影」,能夠友善、富有同理心地給予對方回饋和稱讚是一種更有禮貌的方式。對方也不需要再糾結於「他為什麼不回覆我訊息」的無限循環的焦慮中。 受到網路普及、社群軟體氾濫,每當對方消失無影無蹤時我們可以輕易察覺,在不久後就可以看清真相死了心,但是如果對方持續回覆你訊息、和你聊天、在社群貼文上留言,透過各種方式都能與你搭上線,對方讓你漸漸習慣他的存在。 在雙方尚未確認關係的情況下,也許這樣看起來好像不會被冠上絕情的名聲,比那些分手後就斷絕一切聯絡方式——採取激烈封鎖、刪好友手段的人有情有義一些,但是這樣的關係卻是一個無底洞,明明知道關係已寫下句點,卻又深陷其中不想面對現實,在心底還抱有著一絲希望,「或許他還希望復合吧」,「我們的關係應該只是暫時分開」,「他還是放不下我吧」。 好好地談分手,不代表對方是還對這段感情抱有希望,藕斷絲連的微妙關係,也許是你一廂情願,總認為對方還有絲毫的不捨。 當個善良的幽靈 終究要表達清楚意思 在約會關係中,聽過不少人深受「鬼影」之害,在美國的針對約會趨勢的調查數據顯示,約有 80 % 的千禧世代單身者有遇到「鬼影」的經驗。有性別教育家認為,當「Casper」的模式出現時,能有效改善過去受到鬼影之害在約會中受挫的情形,以積極的方式取代人間蒸發、不讀不回等消極行為。 對你不感興趣卻仍然表現非常友善,不傷及你的自尊,可是往往也會讓人產生錯覺,認為對方也許是有意思。在頻繁密集的聊天後,發現對方並沒有意思與你見面約會,而已投入感情的你反而備感失落,對踏入戀愛關係的信心再次失去,長期下來對他人缺乏安全感,再次築起的心牆難以攻破,也對社交相當不利。 究竟對方是對你有意思,還是害怕拒絕你,或是希望留些情份,不想當壞人,在互動時間更長以後,多少都能感受到對方的真心誠意有多少。當雙方仍在虛擬雲端世界互動時,暫且先不要太過依賴這樣的模式,受到社群、通訊軟體上花俏的貼圖、文字,堆疊起的是虛擬的面具,難以觸碰真實的對方,面對面的情緒交流才是真實的,一旦發現對方並沒有認真投入約會,也不要再為他找藉口。 圖片|來源 當然,要當個友善的幽靈,也要明確的將自己的意思表達清楚,就算是發「好人卡」,也該委婉地告訴對方。 「雖然你是一個很棒的人,但是我終究沒有火花,祝福你能找到適合你的對象。」 「雖然我們相處得很愉快,但目前我並沒也打算踏入交往關係。」 鼓勵的方式,讓對方也能繼續為自己的愛情努力,而當對方能真正找到幸福後,我們也能由衷地祝福對方,當初的自己做對了,促成一段新的關係。   參考資料| 1. Caspering: What to do instead of ghosting someone 2. How it feels to be "Caspered," aka a victim of friendly ghosting 3. Siri and Alexa Reinforce Gender Bias, UN Finds October 30, 2019 at 08: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q2GbyU

【吃與愛】阿嬤的紅燒爌肉:當餐桌上出現這道菜,是他們知道我回家了 https://ift.tt/32WUfbO 女人迷主編 Audrey Ko 800 字餐桌故事,有沒有一道食物,總會讓你想起某段記憶。今天,想聊一聊那道阿嬤的紅燒爌肉。 我從小就嗜吃,尤其喜歡吃爌肉。紅燒爌肉是一種極其療癒的食物,肥滿圓潤,帶皮帶脂,肥瘦合宜,有點滑溜地滾進肚腹,才有落地的感覺,日子彷彿真能被一碗真誠的爌肉飯,肥美地撫慰。 喜歡爌肉,想想或許是因為家人緣故。 首先是因為我爸,爌肉飯裡有淡淡父女情誼,台中式早餐的默契,即是爌肉配豬血湯,我跟我爸七早八早,窩小吃攤,埋頭吃飯,不必特別交談,總之能夠一起吃食,已經聊表心意。一天之始,藉著爌肉飽滿如是說,定要豪華,定要吃飽才能上路。 真正愛上這道菜,是因為我阿嬤。 國中放課,固定回阿嬤家,大抵爸爸露了餡,說女兒嗜吃爌肉,接著我亦吵著想吃,於是日日晚飯,定有一鍋紅燒爌肉,甸甸地擺在飯桌上。阿嬤尤其會說,這是特地為你滷的,還不多添幾塊,你若不吃,就要剩下。於是,捨不得不吃完,每日吃也不膩味,好像吃得越多,越愛阿嬤。 而後來,我長大,去外縣市,在台北,經常遇不到對味的爌肉飯。嫌東嫌西,醬汁不對,滷不到位,或是名之爌肉,實為滷肉或瘦肉之惱人騙局。我常想念起家鄉的爌肉飯。也許是個人偏見,但就是有什麼東西,是比不上的。 長大以後,很偶爾地回幾次阿嬤家,神通廣大的阿嬤,總能打聽到消息,為我放上一鍋紅燒礦肉。任憑重男輕女的時代背景與家族傳統,只要回家,阿公阿嬤總會喚我吃爌肉,說這是特別為你買回來熬的,裡頭有貼己心意。 我知道在那一鍋爌肉裡,阿公阿嬤是愛我的,她為我在餐桌上,留了一個不可撼搖的位置。 我也會知道,在這個家族裡,我就在那裡。熬一鍋爌肉的意思是,他們知道我回家了,歡迎回家。 或許比不上的,是那種持續不間斷地心意,耐心恆常的——知道你喜歡了,於是就替你準備了。去市場挑肉,熬煮,上桌的過程,都知道有人正在想念著你。 我經常覺得,喜歡吃是一件特別幸福的事情。可也或許,是因為吃讓我想起了,那些在乎我的人,他們一直也在。 食物作為一種日常的載體,裝載屬於家的情意,或許是千真萬確的吧。食物有故事,又或是說,若食物有了故事,便也有了懸念,有了連結,有了獨有的關係。想家的時候,我經常想起的,卻是味覺記憶。 那一碗爌肉,這麼告訴著我。 【投稿你的餐桌故事】 在你心裡,也有難以忘記的味覺記憶,而你想過將故事寫下,也讓味道留下嗎?以下徵稿資訊: 800 字餐桌故事募集,內容請包含你想說的那道食物,以及它與人之間的關係。 我們將週週挑選幸運兒,除了錄取稿件、上線文章,還會由女人迷設計師為你獨家繪製屬於你的那道菜! 請投稿至 ourvoice@womany.net,在信件標題寫下【投稿至吃與愛,我是 ___ 】。(若未註明此標題,我們將無法在茫茫信海中看見你,投稿者將無法收到回覆唷) 以夾帶檔案附上你的文稿,文稿首段務必附上希望刊登的姓名,檔案請採用 microsoft word 或 google document。(歡迎同時附上多篇) October 30, 2019 at 08: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2WUfbO

親密關係中的表達失能:為什麼我們說不出「我很需要你」? https://ift.tt/31UqSW1 擲地有聲 為什麼我們很難表達內心真正的需求?也許我們都患上了「表達失能」。 文|李品毅 Lee Ping-Yi 在親密關係中,坦然地直接說出自己的真實需求,究竟有多難呢?來自內心深層的需求經過大腦的精雕細琢,表達出來可能比我們想像中的還難。 這裡說的親密關係,除了感情中的關係,還包含了跟父母子女以及親暱朋友間的關係。這些關係與其他類型關係的差別就在於首碼的親密兩字,親近密切的關係說明了在我們生命中可是如影隨形地在不同階段展延著,從呱呱落地到步入死亡,我們離不開與這關係的羈絆牽連。 但如此的親近密切,校園對於此類關係的著墨甚稀,在我的印象中停留的是幾段文字,「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以及學期結束後,連翻頁摺痕都沒有的健康教育課本。再者,老師可能都深陷在自身親密關係的泥淖中且處於升學壓力漩渦中,怎麼能妥適地將親密關係溝通之道傳授給學生們呢? 而兩岸有個類似的風俗,大學前禁止學生接觸戀愛,戀愛前的基礎探索基本早被填鴨般的知識吞沒了,彷彿一句「長大了你自然就會懂了」(是的,從小到大,身邊、社區、街鄰總會看見如此回答小孩的家長們),就將伴隨我們一生的課題交代完畢了,而長大後,我們真的懂了嗎? 不,我們很不懂,縱使我們擁有著學歷光環、頭銜招牌、華衣美裳,在親密關係中可能是一竅不通。 親密關係中我們表達失能究竟是什麼現象?我們恥於、懼怕於、焦慮於我們直接說出我們的需求,而用熱暴力——裹著情緒的反面說法將矛頭指向親密關係的另一端他人身上,或使用冷暴力——凍結溝通的可能性。人們聲嘶力竭地吼著對方因什麼行為,讓自己如何憤怒、失望、焦慮,但卻說不出一句:我很需要你,我是如何的需要你。而總表達出:我才不需要你。(延伸閱讀:心靈樹洞|你是一個很難表達情緒的人嗎?) 圖片|《金秘書為何那樣》劇照 家庭與社會的肇因 我認為,可以從兩個角度去分析,瞭解為什麼人們不選擇直截地說出自己的需求。第一,從家庭環境的形塑上,我們從父母身上學習、模仿,也試著用類似的方式去取悅、滿足父母,而父母若是疏於表達、充斥情緒溝通,那孩子學習與反芻出來的行為就難以顛覆父母的模式。 另一個角度是,學校教育教授我們要成為一個堅強、完美的人,表達出真實需求被歸類成弱者的象徵,選擇成為成見中的「弱者」就不會是人們考慮的選項了,使用強烈、冷漠的態度指責他人以滿足自身需求成了一種社會慣性。 表達出自身內心深處嗷嗷待哺的需求,是件讓人彷彿會被抽入恐懼的真空中,思維塑造飄渺般的顫慄,像煙硝瀰漫在人們的大腦中,沒有言語可以精確描述,但又給人滿滿的無依託感,這樣的狀態確實是在這個難以將心念歸回當下的時代不易改變的。 超越恐懼,坦承需求 面對這樣的未知恐懼,該如何去超越呢?那,就體驗一次吧!沒有真的撥開迷霧全然接觸恐懼,怎麼知這恐懼究竟何方神聖?缺乏墜入未知的行動,怎麼明確這道道恐懼真的如我們大腦描繪的那樣懾人呢? 拒絕失敗可能、逃避恐懼之邦使我們越來越限縮自我,除了婉拒了未知的神秘外,還截斷了超越恐懼的可能性。有沒有可能專注觀察自己的感受,不受情緒牽曳,嘗試平和地說出自己內心對對方的需求呢? 「我現在需要你的陪伴。」「我現在渴望你的擁抱。」「我好沮喪,我想要你的肩膀。」「我希望你在性愛中對我更溫柔一點。」 取代 「為什麼你總是那麼晚回家?」「你到底愛不愛我?」「你每次都不能體諒我的辛苦!」「我很累,我只想睡覺。」 圖片|來源 帶刺的絕對辭彙 我們提著「總是」「都」「每次」「到底」這幾個尖銳、絕對的詞刺向對方,用來指控自己的需求是多麽的沒有被滿足,這樣觸不到心而充滿鋭刺的溝通,親密關係越行越遠,成了必然,因為我們在躲避尖刺傷害的同時,也順帶閉塞了心扉。 人們習慣在情緒來臨時,將自我的情緒放大若干倍數,以壯大試圖操縱對方滿足自我需求的力量,自我合理化的絕對辭彙順理成章地成了最佳的助燃劑。你有觀察到嗎?你曾接收體驗過嗎? 下一次,當不滿升起時,先停駐半晌,找尋一下蟄伏內心羞愧袒露的需求,拎著它,丟棄尖銳絕對的辭藻,將它溫柔地攤在對方眼前,或許你會通往有別以往的未知,兩顆敞開的心才有了碰觸在一起的機會,也有了開始溝通的可能性。 面對人生中的種種關係時,試著陪伴著升起的恐懼,不逃避,將心安放在當下的感受,嘗試接觸內心的黑色球體,是人們一生值得也必要學習的能力。 October 30, 2019 at 06: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1UqSW1

2019年10月29日 星期二

金馬 2019|專訪《返校》王淨:比起得獎,我更在乎未來的表演 https://ift.tt/2PxdUuL Bella.tw儂儂 入圍過金鐘獎的王淨,今年又以《返校》入圍金馬最佳女主角獎,但她卻說,「比起得獎,我更在乎未來的表演。」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她是如何踏入演藝圈的,是什麼,讓她對表演如此執著。 王淨《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茉莉的最後一天》中林茉莉一角入圍金鐘獎,再用電影《返校》入圍今年的金馬,國中時期用箘箘這個筆名出了《芭樂愛情》及《蟑螂哲學》兩本書,2017 年演出第一部戲劇《癡情男子漢》後意外踏入戲劇圈,天生就帶演員著靈魂的她,戲劇經歷雖然不長,但成熟的演技總讓人印象深刻。 小說是她的起點 圖片|Bella.tw 儂儂 提供 「因為家裡的變故,讓我決定赴美國留學唸書,我剛去的時候因為英文不好,也不知道怎麼跟人交談,加上我從小就喜歡看別人寫小說,所以每天就在家裡瘋狂打小說,希望有一天也能用自己的方式講故事給別人聽。」在國中時期,因為父母離異,讓王淨決定改變生活環境到美國就學,也因此樣讓她開始將人生故事撰寫成小說中的篇章。        「自己越長越大,體悟越來越多,媽媽身兼兩職,在成長的過程中沒有給我缺少任何的愛。」曾困惑於家中結構的改變,經過時間與母親的陪伴下王淨才知道,兩個人的分開並不是因為什麼,只是因為愛不夠。 演員,剛開始只是想打工而已 圖片|Bella.tw 儂儂 提供 「我某一方面滿討厭被人關注,在之前我從來都沒有想過會成為演員,也不想要成為演員,第一部戲只是純粹當作像是一個像是暑假打工,剛開始沒有把演戲當成我的終身的職業。」人生生涯中從未有明星的王淨,因為活潑外向的個性與當時《癡情男子漢》需要的角色相符,在試鏡後順利的演出電影中洪曼麗這個角色,初試啼聲便受到許多人的注意。 「其實每角色都有不同的意義,每個角色對我來說都非常深刻,隨著每個角色的不同去像是經歷很多事情,甚至那些還會教妳一些什麼。」一部電影的開始讓王淨這兩年不斷有不同的戲劇邀約,演過了一個角色就像走過了一趟不同的旅程,隨著戲劇演出的累積,為她的表演之路逐漸增添厚度。 演出深度的驚悚片 圖片|Bella.tw 儂儂 提供 《返校》這部恐怖電影,在近日掀起了極高的討論度,除了電玩取材改編的內容引人好奇,加上具有歷史背景的故事,讓人更想知道該迥異的題材該怎麼與驚悚片結合,「一開始知道這個故事的時候,是因為他是 PTT 及 Dcard 上討論度很高的遊戲,我對於電玩其實不熟悉,深入瞭解後才知道一個遊戲居然可以做得這麼讓人感動。」王淨擔綱這部戲的女主角,與她出生時代遙遠的設定背景,增添了她演繹這部戲的難度。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王淨 Gingle(@_ginglebellaaa)分享的貼文 於 PDT 2018 年 6月 月 5 日 下午 9:29 張貼 「該戲跟我演過的《鬥魚》電影版是非常接近的年代,而《返校》時間又再更往前一些,為了理解那時候的生活狀態及年代背景,就去看了《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等一些比較經典且時代相近的作品。」用其它作品揣摩及練習,她研究了當年人物的行為舉止,從說話、走路到面對戀愛時含蓄的神情,王淨都仔細地觀察,這樣細膩的心思,全部呈現在《返校》這部作品之中。(延伸閱讀:金馬 2019|【為你挑片】《返校》給你恐懼的,也讓你勇敢了) 比起金鐘,更在乎未來的表演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王淨 Gingle(@_ginglebellaaa)分享的貼文 於 PDT 2019 年 10月 月 5 日 下午 8:13 張貼 「激動大哭地跟正在跟我一起挑內衣的李烈姐說『我入圍了!』其實我忘記是那天公佈金鐘入圍的日子,也從沒想過我會入圍,知道後其實非常訝異。」金鐘獎是許多演員夢寐以求的獎項之一,這次王淨以《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茉莉的最後一天》入圍金鐘獎,這對她來說絕對是一個最大的肯定。 「我很像 24 個比利,我沒有辦法摸透自己的個性跟想法,所以每一個角色都是讓我多認識一個自己。」對於得獎與否她輕鬆面對,王淨更期待的是,能透過未來的表演讓喜歡她的人能看到更多不同的面向的自己,而對於自己多元的性格,也希望經歷不同角色後多認識自己。 監製&造型│ Toby Hsu 攝影│ Chou Mo 撰文│ Eli Yeh、Toby Hsu 製作│ Eli Yeh、Clark Tsao 化妝│ Chen Yi Li 髮型│李柏唐 攝影助理│郭桓中、周圻原、陳彥豪 場地提供│紀州庵文學森林  TEXT/Bella.tw 儂儂 PHOTO/網路 【本文由 Bella.tw 儂儂 提供,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延伸閱讀(以下連結將導至站外) 【封面人物】柯淑勤、王淨、周采詩、孟耿如,四大演技派女星歷史性同入鏡! 蘇打綠主唱青峰到金曲歌王Leo王都愛她!9m88用首張專輯《平庸之上》來征服你的耳朵! 從模特兒到網路劇《那一天》!新銳演員黃雋智:「只要對每件事真誠,那就不怕出錯。」   October 30, 2019 at 01: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PxdUuL

【圖輯】神明教我的事:做個「好女孩」?妳不該被綁住! https://ift.tt/2JzziMp womany 女人迷精選 家中重男輕女,妳好像沒有追夢的權利;成為媽媽後,背負好多沉重期待⋯⋯妳也被刻板印象的緊箍咒束縛嗎?快來問卜!神明要給你一點指引! 圖片|婦權基金會 提供 圖片|婦權基金會 提供 圖片|婦權基金會 提供 圖片|婦權基金會 提供 圖片|婦權基金會 提供 本圖經婦權基金會授權轉載,未經同意,請勿使用。 October 30, 2019 at 12: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JzziMp

讓你喘不過氣的不是人生角色,而是「不想讓別人失望」的恐懼 https://ift.tt/334uVkg 擲地有聲 為了不讓別人失望,你付出了許多努力,然而換來的也許也僅是「不失望」,但犧牲的卻是你的快樂。 文|廖梓鈴 她一人搬來北部住,擁有亮眼的學歷,目前在一家外商公司擔任行銷部主管的職位。 在我眼前我卻看到一個客氣、端莊,笑起來臉部有些僵硬的女人。她有些緊張地站到我前面,說了聲「不好意思」就坐下了。 她的肌膚白皙紅潤、堅挺的鼻子,臉頰左側有顆紅痘子,在這張美好臉蛋中顯得特別顯眼。對了,還有那雙令人難以忘懷的迷人眼睛,卻藏著一絲不安。 「我不知道為什麼,我覺得我的工作、人生,這一切都快把我壓得喘不過氣了⋯⋯我不知道能跟誰說⋯⋯來到這求助,對我來說真的不容易,但我真的沒辦法了。」她半捂著臉,緩緩地告訴我關於她的故事。 原來有份正職工作的她,同時身兼其他角色,像是某非營利組織的倡議者、社區青少年的輔導志工、某青年教育組織的領導者等…這些厚重的角色責任壓著她,但真正讓她喘不過氣的其實不是這些角色,而是「不想讓別人失望」的恐懼。 她在學時期用學貸、沒日沒夜的打工經驗來換取漂亮的國外學歷;出社會時用超時工作,在他人看見自己的優秀而邀約工作或提供升遷機會時,她都說:「沒問題」,然而,這意義遠大於三個字,是她為了讓每個人都快樂,不想讓任何人失望不惜一切所盡的努力。(推薦閱讀:給把成績當一切的你:成功標準不只有父母給的一種) 但,為什麼她這麼害怕讓別人失望? 或許是她出生貧寒,父母衝突的劇情從小在她的生活中頻頻上演,而她在學校成績不錯、反應靈敏,同時她注意到,每當她帶著漂亮的成績單回家時,爸媽對兩人婚姻的哀怨眼神在那一瞬轉為另一種炙熱,就好像女兒在一題題作答中獲致滿分的同時,也給了他們困頓人生一道最完美的解答。 她很小就看懂這種眼神,於是她躍身成為父母人生舞台中唯一的演員,為他們演出榮耀家庭的劇情,那時開始她接手了這份承重且不討好的責任。 為了獲得父母的認可與滿意的表情,她選擇扭曲了真實的自己。 圖片|來源 起先她榮耀家庭,後來她忙著取悅其他人,這過程中她正失去自己,並伴隨著「無法總是完美」的自我憎恨。 她開始習慣用世人共同認定的輝煌標籤來界定自己是誰,表現好時如宇宙萬物為她而生而翩翩起舞,表現差時如沉入幽深海底不見天日。 她經常在別人的目光與掌聲中載浮載沉,直到都快溺水了,她還想拯救其他人的人生,還在為他們的期待負責。 最悲哀的是,儘管她總是受到矚目,但想像中的快樂結局可真沒來過,反而在達成目標的片刻,燃起的是深刻的脆弱,她打從心裡問著:「這次夠了嗎?這樣可以嗎?」 這種匱乏感,逐步將她推進至深不見底的淵,吞噬著她的精力、對生命的熱情,以及最真實的自己,在黑夜降臨時她總深深地被那厚重的寂寞與空虛籠罩。原來為了成全他人的夢想,她用犧牲真實的自己去交換成就標籤,用以榮耀別人,卻也失去那原先能任性以及拒絕的權利;直到父母已年邁,不再要求自己,但那些「妳還可以更好」的聲音卻持續迴盪在她的心裡,時時刻刻追蹤著他人目光是否滿意,但也恰巧殺死了某部分的自己。 她迷失了,但卻也只能繼續在這片長不出希望的荒土中努力。 直到看到這一切之後,她開始從原先的無力,轉為一種憤慨。 「講到這裡,不曉得為什麼我有點生氣。」她說。 「多說說那個生氣。」我說。 「不知道怎麼說。就,有股莫名的生氣快要衝出來」她緩緩地說,眼睛閉上。 「嘗試看看,去認真感受一下自己的這個生氣。」沈默幾秒後,我說:「帶著這個生氣,現在,妳會想說什麼?」 「嗯⋯⋯我會想說,為什麼你們都要我負責?為什麼我連說我不行的權利都沒有?為什麼這一切都要我來承擔?為什麼可以這麼不公平?為什麼是我?」說著說著,她生氣的眼神轉為一種悲傷。 「這邊停一下,妳選擇配合,但妳卻在生氣,發生什麼事?」我問。 「嗯或許某部分的我,並不想這樣。」她說。 這是一個進退兩難的處境。一部分生氣著自己何以要為了配合別人失去了自己,另一部分又深深盼著別人對我們滿意的表情,這真是個僵局。 「是誰要你配合呢?誰要你負這麼大的責任呢?」我問。 「這,我也不知道,我說不清楚⋯⋯」她說。 「猜猜看,用直覺,誰要你負責?某個人?」此時她陷入沈思。我接著問:「還是不只一位?把腦中閃過的人都說出來。」 「可能我爸媽。嗯,我剛剛想到的。其他人的話⋯⋯好像還有我老闆、我的男友,以前的某些老師?我現在的同事?我以前研究所的老師好像也有?我想到好多⋯⋯但好多人其實,已經沒太多交集?我不知道,我好像一直都很害怕讓所有人失望。」她緩緩地說完,逐漸低下頭。 「這種害怕讓他們失望的感覺,儘管他們沒在我們實際生活中,仍深深地影響你,我們來看看,他們各自如何期待你?好嗎?」我說。 後來她漸漸懂了,因為「害怕讓別人失望」,所以她想要表現優秀讓他人滿意,所以不停地走進身邊的人的生命既有的舞步中,主動進去與他們共舞。 在父母的舞步中,她犧牲自己的選擇,與父母共構一個「有個優秀女兒,即代表我此生的唯一光榮」的舞步,此時她跳的舞,為的是父母的充滿缺憾的人生;她拼命加班、用力工作,與老闆共構一個「有個優秀員工,即能為公司帶來更多利益」的舞步,此時她跳的舞,為的是他老闆的產品銷量與豐厚利潤;她努力妝扮自己、迎合男友胃口,好讓男友在與朋友聚餐時好用來說嘴自己女友美麗、能幹又順從,與男友共構一個「有個完美女友,代表我是很成功的男人」的舞步,此時她跳的舞,為的是她男友那微薄的大男人尊嚴。(推薦閱讀:心理學看〈媽媽的遙控器〉:讓母親失望,就是壞小孩嗎?) 他們不約而同認出了她,殷切地邀請她進入他們的生命舞蹈中,讓她誤以為自己被看重,也以為這隻舞也是為她自己跳的。 好多時候她跳到筋疲力盡、喊到聲嘶力竭、感到灰心喪志,仍告訴自己不可停。因她真以為那是在跳她自己的舞,但實際上,她一直在演別人的人生。 圖片|來源 生命的真相或許是,每個人都只是在為自己努力過活而已。 沒人把你的事情放在心上,妳的優秀或怠惰,成功或失敗,從頭到尾都不關別人的事。 大家其實只關心自己,忙著生活、忙著編織自己的人生意義、忙著找到那麼一絲線索來證明自己乏味悲慘的人生仍有些價值,而碰巧因為妳的路過參與讓他們的人生在這一刻顯得華麗美好,僅此而已。 所以,他們要不要對妳失望,是他們的課題,與妳無關。或是說他們的失望,也只是他們自認無力於改變自己,將希望寄託在妳身上卻發現不行的沮喪,但也那是屬於他們人生的失敗,這也不是妳的問題。 「這不是你的問題。」我看著眼前的她,堅定地說:「或許那份生氣是,妳不想再繼續配合這舞步的抗議?」 她沈默了許久,終於開口回應:「這樣一講,那份生氣好像是我很深沉,也很真實的感受。不過,剛剛這樣整理完,我也好驚訝我竟然這麼容易配合他人的人生課題演出?我為什麼都會不小心走進別人的生命課題?這是好有趣的現象!」 她接著說:「原來我想要滿足他們的期待,只為了希望他們對我滿意,但我好像成為了他們自我價值的來源,或是說⋯⋯這段時間『我』只是⋯⋯『他們的延伸』?他們根本不在乎『我』這個人?難怪這過程反而覺得自己正在消失⋯⋯嗯⋯⋯我想到,他們滿意我了,那又如何?意義何在?我真不曉得我在想什麼⋯⋯」說完,她歪著頭,又再度陷入沉思。 「真是精彩又深刻的體會。或許妳這輩子一直在問:『爸媽、老師、老闆、朋友、親愛的,你們還要什麼?我能為你們做什麼?』」我接著問:「但現在我要問妳,如果妳已經走了超過三分之一的人生,現在,若可以為自己重新編出新的舞步的話,妳要什麼?」我追著問。 「我覺得累了,我想停下來,但是⋯⋯」她眼神轉為一種遲疑。 「但是?」我問。 她沈默了一會,說:「我有種很奇怪的感覺,我不知道如果我停下來,我還能做什麼⋯⋯?」 「妳的意思是,當停止追逐外在的期待,妳突然發現妳不知道該做什麼?妳想做什麼?」她點點頭。 我繼續問:「會不會也有個疑問是,如果不討好身邊的人,妳還是⋯⋯誰?」 說到這,我想到人們有時抓著某個「角色」,是為了避免去面對生命中的虛無。 哲學家海德格說,人們被孤獨地拋擲到這個無意義的世界。儘管自由,人卻擔負著要在這無意義的人生中尋找意義的沉重責任,加上人是社會性的動物,我們想透過「愛與被愛」來找尋生命的答案,致使人們透過 doing 來界定自己——我們做了很多,希望被他人喜愛、受人尊重、被別人肯定讚賞,以至於我們以為如此一來就能在關係中找到容身之處,確認自己值得被愛或值得存在。於是我們接手了所有的外在期待,努力追、用力做。 當越靠近他人眼中理想的自己時,反而從鏡子裡映照出的「自我」卻越發模糊;當自我越模糊,我們越不知道自己是誰、想要什麼,那這樣怎麼走接下來的路呢? 事實上,這些與真實自我不相容的「角色」,如同鎧甲般儘管堅實、亮麗,卻也阻礙了人們與自身生命能量的連結。 當「角色」成為了個人認同自己的方式,屬於「你」生命的獨特性也將消失,而也將失去對自身生命的掌控感,「我」再也不是我了,只是一個個「角色」而已——乖女兒、優秀學生、職等高的工作者。(推薦閱讀:柚子甜專欄|我們拼命想追求標準,結果把獨特的自己忘記了) 住在這標籤久了,或許會漸漸地忘記了自己原先 being 的存在情狀,那種呼吸、深刻地感受到自己活著在這美麗世上的美妙,體驗到自己每時每刻都有著不同的感受在心頭流轉,平靜地觀看著這宇宙天地間的變化,還有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這世界上,再也沒有人與你一樣。這也意味著每個人生命都是豐富且具有創造力的,與「標籤」下那一個個僵化、被決定的角色是如此的不同啊。 當意識到自己的思緒竟跑到如此遙遠的地方,我立即拉回現實,對著眼前的她說:「我能了解脫掉這樣的鎧甲後猛然來襲的茫然感,尤其妳生命中大半輩子都總是在問別人要什麼,都沒問過自己要什麼、想要什麼、需要什麼、過得好不好,也難怪有些陌生!」 「哈哈,確實,我好像不太知道怎麼聽見自己的聲音,的確有種陌生?但我知道我不想一直為別人跳舞,呵呵,我覺得這個比喻很貼近。但我不知道我還能怎樣耶⋯⋯?」她笑著抓抓頭。 「記得妳今天告訴我的,妳想要不同,而妳也值得這份不同,這份相信是妳能為自己做的第一件事。另外,妳要知道,妳的真實自我是值得展現的,不要再把它丟在幽深黑暗的角落了,聽見它的聲音將有助於幫助妳找到人生的答案,多去注意那些屬於妳真實的聲音,而非外在期望妳應該做的自己。」 我接著說:「最後,我之前有個深刻的體會,在結束前送給你。以前我也很期望能用某些成就、履歷,又或是薪資水平來確認自己的價值或存在,但我後來意識到一件事,讓我真正的放下這份執著:『或許我們來到這世界上,本來就一無所有,假如我原本就一無所有,還在掙扎什麼呢?而承認自己一無所有,也代表妳能成為所有。』或許什麼都不能代表我,也什麼都可以代表我;只要我願意放手,整個宇宙、世界都是我的了。而我們擁有唯一的就是自由,最珍貴的,也只有自由。」 「如果妳願意張開手去體驗除了不迎合別人的選項還有什麼,或許妳會看到截然不同的世界與自己;但每向前跨一步時,記得問問自己,妳過得好嗎?此時此刻妳感覺如何?我喜歡這樣嗎?把這些來自自己的聲音、喜好與需要都通通認回來,是妳第一項功課!或許與妳會慢慢熟悉如何跟這個陌生的自己相處!這練習絕對值得。」 「好,或許我可以試試!」妳眼瞇著笑著回應我。 結束後,我繼續反思著剛才的對話。 用一個僵化的角色來界定自己,這樣的人生多無趣黯淡,也制止了屬於生命本身的自發與能量; 我想對你說,一旦你願意去看到自己的存在是多麼奇妙,獨特,這世界上沒有人完全跟你一樣,無論現在,過去,未來,你一直都是如此珍貴獨特的存在;單純去意識到這件事,就能增進對自己的接納。 而一旦你願意去發覺「我」是獨特的,亦是自由的,並且清楚體會到「我愛這個世界,卻無法去控制這世界,我只能為自己的愛與獨特去做每一件我想做的事,不期待一定有回報」。去承認這件事情的孤獨與無助,比追求眾人目光卻失去自己的寂寞空虛,有力量且踏實地多。 真心疼惜自己,靠近自己,真實地關心自己,勇敢地為自己脫下那名為「社會理想人」的沈重鎧甲,接納不完美卻真實的自己,真正的救贖才會來到。 現在,若可以為自己重新編出新的舞步的話,妳想怎麼做?這次驅使妳雙腳的,是妳自己嗎? October 30, 2019 at 09:30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34uVkg

「吃完晚餐想早餐,沒吃飯時 Do nothing」三部真實又療癒的韓國實境秀 https://ift.tt/2BP32jY 女人迷編輯 JT 聽過「負擔得起的幻想(Affordable Fantasy)」嗎?或許好好吃飯、好好睡覺可以不再是奢侈。三部由韓國知名導演羅䁐錫主導的實境秀,告訴你該如何好好過生活。 也許你已經厭倦不斷比較的日子。 看著社群上一張張精美的生活照,雖然看得開心,可是轉頭想想,怎麼都不可能變成自己的。這個世界每分每秒都在競爭,從學校到職場,現在連打開 IG,都要互相比較生活過得如何,有沒有一個地方能夠逃離一切? 或許這些韓國實境秀能夠解決你的問題。 你聽過 Kinfolk 雜誌嗎?羅 PD:「太假了,它們美到不現實」 如果有一天你的生活變成這樣:每天 24 小時,吃完早餐想著午餐要吃什麼,吃完晚餐準備明天的早餐,睜開眼睛只需要煩惱三餐,偶爾養雞捕魚,不用擔心錢不夠生活,又能體驗鄉村樂趣,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你要不要試試看? 這是曾經在韓國創下 13.284% 收視率、每季收視皆排名第一的實境節目《一日三餐》內容,光是看著三個明星在農村做飯、吃三餐,就能讓這齣節目拍到 2019 年。 能有如此成績、能夠靠著最簡單的行為——「吃」療癒人心,全是因為導演羅䁐錫的概念發想。他是韓國知名的綜藝節目導演,最著名的綜藝作品有《兩天一夜》、《花樣爺爺》。 羅䁐錫導演曾經在 2017 年的一場論壇中,分享他實境秀成功的經驗,並且首次提出了「負擔得起的幻想(Affordable Fantasy)」這個概念 你知道 Kinfolk 雜誌嗎?我看完雜誌的第一印象是:太假了,美到根本不現實。一個很喜歡 Kinfolk 的朋友跟我說:是真是假不重要,重要的是 Kinfolk 描繪的生活讓我開心。 圖片|Youtube 影片截圖 他觀察到這個社會有太多的競爭、比賽,但即便人們厭倦都市,卻又無法完全逃離都市,想要過上像 Kinfolk 雜誌上描繪的生活,卻很難做到。 人們到底要什麼?有沒有更簡單的方式,能夠好好的感受生活、徹底放鬆?譬如躺在床上一整天,只想花好幾個小時讀完一本漫畫、一本書,好好吃一頓飯放鬆。 於是導演羅䁐錫發想了「負擔得起的幻想」概念,並且透過實境節目傳達新的生活方式:你不需要花上大筆錢改造你的房間,不需要存錢遠到海島度假,只要你有跨出一步的勇氣,就能帶著家人到鄉下住一晚,過想要過的 Do nothing 生活。 Affordable Fantasy 一直貫徹到他其他的實境節目,獲得許多人的共鳴。如果你渴望過上更加自由的生活,推薦你三部由韓國羅䁐錫導演主導的溫暖實境秀,在這裡,沒有任務,沒有競爭,沒有輸贏,教你如何 Do nothing,也開啟你對另外一種幸福生活的想像: 想像一下,如果你的生活⋯⋯ 從睜眼到閉眼,只需要想今天吃什麼——《一日三餐》 《一日三餐》從 2014 年開播至今,邀請了不同的明星到農村、漁村、山村等地方生活,他們只需要種菜、煮三餐,偶爾捕魚,把肚子填飽,專心的把每一餐吃好、做好,貫徹「無為徒食」[註 1] 的精神。 乍聽百無聊賴的情節,卻讓人情不自禁的看下去,開始嚮往,是否有一天自己也能到鄉下體驗,吃著自己種的菜,無聊時躺在房間裡發呆看書呢? 圖片|《一日三餐》劇照 圖片|《一日三餐》劇照 圖片|《一日三餐》劇照 想像一下,如果你的生活⋯⋯ 是在很小很小的島上租下一間店,賣自己的拿手菜——《尹食堂》 你有過開餐廳的夢嗎?由韓國演員尹汝貞、鄭有美、李瑞鎮、申久參與的實境秀《尹食堂》,飛到印尼的德拉娜安島上,經營一家韓式料理餐廳,從菜單設計到準備材料、招呼客人、收支紀錄⋯⋯全都由這四位演員分工包辦。《尹食堂》印尼篇更是打破了一日三餐的收視紀錄,甚至在 2019 年推出第二季西班牙篇。 《尹食堂》裡最打動人的,或許是他們喚醒你曾經的夢想——總是渴望有一天,能到一個誰都不認識自己的地方,重新開始生活,開一家屬於自己的、簡單的餐廳。 圖片|《尹食堂》劇照 圖片|《尹食堂》劇照 圖片|《尹食堂》劇照 想像一下,如果你的生活⋯⋯ 是在一個只靠著太陽能板發電、遠離人群的森林小屋——《森林裡的小屋》 相較於前面以料理作為主軸的《尹食堂》、《一日三餐》,《森林裡的小屋》是一部充滿實驗性的實境秀,邀請朴信惠與蘇志燮分別到森林的一座小屋進行生活實驗,他們被稱作受試者 A、受試者 B,實驗人們所謂的「幸福」。每一天他們都有不同的測驗內容,譬如專心讀書一小時、花三小時慢慢吃一頓飯、在雨中漫步、做出一道記憶中的料理⋯⋯。 幸福是什麼?脫離人群過自己想要的生活就是幸福嗎?好好吃一頓飯真的就是幸福嗎?羅䁐錫將人們對幸福的定義具象化,用測試來尋找解答,節目的最後,請了兩位回想在森林小屋中真正感受到幸福的時刻。 你呢?或許看完節目,你會有了更多勇氣去嘗試。 圖片|《森林裡的小屋》劇照 圖片|《森林裡的小屋》劇照 三部由羅䁐錫導演策劃的真人實境秀,這裡沒有遙不可及的夢想,而是用最簡單的方式,勾起你對另一種簡單、用心生活的想像,這是一種負擔得起的幸福,而只要你願意跨出一步,就可以碰到。 October 29, 2019 at 09: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BP32jY

柯淑勤、巫建和、許光漢談家:「你不是一個很好的爸爸,但我也不是一個很好的兒子」 https://ift.tt/2WmbzV0 女人迷編輯 Shanni 電影《陽光普照》談家的種種難題,而回到現實,飾演母親的柯淑勤,與飾演兒子的巫建和、許光漢,對家又是什麼看法?面對自己的家中角色,他們有哪些生命觀察? 面對一個家,我以為我們很靠近彼此,但其實沒有。而作為家人,就等同親密嗎? 在電影《陽光普照》中,你感覺到家人彼此間有一些相互不了解,或者不願溝通的縫隙;你看見他們努力,可是後來失敗了。走出螢幕,我們邀請母親柯淑勤、兒子巫建和、許光漢坐上沙發,在現實生活中,可以有一次對話的機會。這一次,當過家人的他們想說,其實家,原本就不是一個為了成功而存在的地方。 你會為家失落,但是,你不要先只有難過。(同場加映:與焦慮的父母對話 專訪柯淑勤:「你以為在保護孩子,但最怕受傷的是你自己」) 「事情結束後,我們可能不會更相依為命」但這不是一件悲傷的事 「我跟我爸,不太熟。」 在戲裡演的是誰兒子,在戲外,他們也是別人的兒子。巫建和和許光漢聊到自己的原生家庭,他們不約而同地談到,好像平時就不太會和父親親近:「小時候他很少回家,我不知道他在幹嘛,他也不知道我在幹嘛。我們就是,不熟吧。」建和先聊到。 「我不太會跟他分享什麼事,他於是也不會了解你的個性。長期下來,沒有交流,就會產生一個很大的隔閡。」光漢接著說了。 兩個大男孩,有些平淡地談起這件事,光漢補充,父親是軍人,「我跟他講什麼自己的事,他可能也會覺得怪怪的。」沒什麼特別,有點習慣,我們就是這樣相處的。不擅長表達,說出來,反而比較不自在。對此柯姐想說,「台灣人常常都是這樣,我們會假裝自己很堅強。」 不會外露情緒,又不懂得自我處理,我們很少分享。而這件事,有時好像也是我們沒辦法選擇的:「其實我沒有不願意。但因為每個家都不一樣,而這個問題是沒有辦法去解決的。」 順著光漢的話,建和接著說:「一個家的組成本來就很複雜。並不是說,我今天不要你這個爸爸,他就可以不是。那是沒有辦法改變的關係。所以,不管出現有多少摩擦、發生多少事情,他就還是你的家。」 但在這些「被安排」之下,我們好像就只能消極面對家的問題嗎?柯姐對此想傳達一個觀念,她說,我們必須先搞清楚一件事:「你不是要去承擔,而是接受。我覺得承擔跟接受不一樣。」 當一個家發生一件大事,不是因為你是家人,所以去「承擔」。她回到那個「沒有什麼需要被解決」的概念,她表示,「所謂『接受』是,你讓它發生了,你讓生命的每一個事件發生。因為你不知道後面是什麼。」 「以前小學老師跟我講過一件事,『石頭是越撿越小』。你現在撿到這顆,你想,再走三步搞不好會有一個更大顆的;你一直這樣,你就永遠不會在乎手上的那顆石頭。」你不知道後面有什麼事情在等你。於是,你現在這個當下不去接受,「後來如果有更大條的呢?」 在一個家裡面,因為無可選擇的組合,而註定會產生一些縫隙。這會是一個問題嗎?在他們三人的對談與生命經驗中我們看到,它的確可能會是一個製造問題的來源。然而,我們更好的方式,不是去怪罪這層先天條件、對家失望,而是先練習接受。接受它,不要去研究它為何而來,也不用急著覺得當下就要解決什麼。柯姐說,給家一點時間吧。給彼此一點時間。 這世界上有些事情,就缺你這一份溫柔等待。 我不是天生會當父親,或天生會當兒子:而你願意給我機會嗎? 給予時間,不只是為了那個不知道怎麼當彼此的家人,也是為了,輕巧地放過你自己。 我們先聊到了手足關係。 在電影中,巫建和飾演的弟弟角色,與朋友砍人鬧事關入牢獄,又搞大未成年女友的肚子。比起他樣樣優秀柔順、人人喜歡的哥哥,他心裡什麼滋味?對此,建和卻不以為然:「其實對弟弟來說,哥哥就是哥哥,就是一個榜樣;哥哥比較好,大家比較疼他,但我不一定做得到。」 「沒有什麼人會受傷的。你們看會覺得弟弟很受傷,但他其實並不會。他就只是一個活著的人,他也是這個家的一份子。」 作為旁觀者,你覺得家是怎麼樣的存在,好像出了什麼事,看了好難受什麼的,那也只是你覺得。真正在那道屋簷下的人們,有痛苦嗎,他說,有啊,但也不是就會這樣。人要活下去啊。還是要過日子吧。 而這對應到普遍印象中,經常是僵持著的父子關係,也是很像的道理。 談回現實家庭,建和繼續說到,「有一天,我找我爸出去。我們一起走路的時候,我就說,其實你不是一個很好的爸爸,但我也不是一個很好的兒子。我們就一起學習好了。」 像是在說,對啊,我知道你是一個不怎麼樣的家人。而我也不是。但那也沒有怎麼樣。我們一直說,要跟家和解,但其實我們不用和解,不是誰原諒誰。因為沒有誰,天生就準備好要來當你的父親,或者兒子。 我們試試,給我機會。 那是建和想對家人說的話。而我看一看柯姐,問她呢?「我想跟我的家人說,我已經很努力了,我努力地過日子,努力地做自己。我也希望,他們可以好好地享受生命。」講到這,她又轉過頭和「(劇中的)大兒子」光漢說:「你跟你爸也不熟,改天你也約他出去散步,也跟他說那句話。」 「其實你真不是一個很好的爸爸。」 但我不會批評你。我們的家,不是為了批評誰的存在。你是誰,我接納你的樣子,你哪裡不好,我們一起學習。 後來想一想,就說出這句話,就承認這一筆,我們已經為家鼓起好大勇氣。 《陽光普照》正式預告 11/1 溫暖獻映 《陽光普照》幕後花絮:我們這一家 October 29, 2019 at 08:31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WmbzV0

與焦慮的父母對話 專訪柯淑勤:「你以為在保護孩子,但最怕受傷的是你自己」 https://ift.tt/2BUzQs2 女人迷編輯 Shanni 專訪《陽光普照》母親柯淑勤,在一個家,媽媽,或者為人父母,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在電影《陽光普照》中,有一個話特別少,但卻讓你特別印象的角色──母親。 那個家,好像是有一天,就突然被撬開了一個缺口,之後問題如滾雪般不斷冒出。有人被關進獄裡,有人躲在公司沙發不願回去,陽光很少照進家來,但母親,母親還是每天回家。 回家的路,有人迷失,有人想逃,而她日復一日地,在往返之間,不偏不倚。像一道指引。柯淑勤,人稱柯姐,戲裡戲外都是母親。問她是怎麼能夠攬起這些瘡口?她說那不是攬,不是承擔,而是明白家的道理,就是大風大浪,你接受你的家人。 「為什麼孩子都不跟我說話」先問自己,你有真心想聽他說嗎? 在電影當中,我們不停地看見家人間難以坦承,或難以跨越的溝通門檻。他們好像總是在各自面對各自的人生,明明住在同一個屋簷,但總是無法更加親密。為什麼?這些縫隙,都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說到這,柯姐反過來問了,你的孩子為什麼不願跟你說話? 「為什麼人家有話不想告訴你?很多時候都是這樣,因為你可能是一個喜歡批評的人。」不管是父母對孩子、夫妻之間,或者兄弟姊妹,當你在分享一件事,你需要的是有個人能夠傾聽,我的生命,與我的感受:「我不是要聽你講道理,說我該怎麼做。」 「今天一個孩子想跟母親分享,媽媽,我今天做了什麼事。結果那個母親就開始指責他,說你怎麼可以這樣、怎麼可以那樣,兩次、三次下來,孩子還會跟你說實話嗎你告訴我?」縫隙是怎麼來的?當我只會接受到批判,而非接納。那我寧可選擇不說。沒有交流、沒有理解,也沒有溝通,接下來,往往等事情被知道的時候,早已經覆水難收。 柯姐想說,如果有縫隙,那不是一天造成的。任何關係都是如此。 而我們繼續聊到,那這件事該怎麼被解決?她卻又堅定地說到:「解決什麼?沒有事情需要被解決啊!當下你只是在鬼打牆。」她好明確,如果家有上千萬個不肯定,那這件事,要是你最先釐清的情緒。 「例如我現在很生氣,我就跟我先生說『你為什麼不打電話回來?你不打電話是為什麼?你旁邊一定有女人對不對?你不方便講電話嘛!一定有女人嘛!』」所有的事,跟著你的情緒無限上綱。你總是覺得,對方不講話就是有事;你於是質問對方為什麼不講話,你說話呀,你是不是外遇。 而當這一切只是源於情緒,那對方回應或不回應,你都不會得到真正的滿足。 久而久之,你們將失去溝通的可能。 於是,現在不是要去處理是不是外遇,不是要解決,不是和解。現在唯一要做的,只有停止個人受害式的幻想:「遇到什麼事情的時候,你一定會過不去。那你就先去面對這個情緒,跟自己說,對,我現在很難過,我就哭。但你要停止讓這個情緒延續後面要做的那些決定。」 於是,所有的問題都很像,如果沒辦法處理自己與自己的關係,就開始想跨出去,去面對自己與他人的,那通常不會有好結果。如果你的家人,都不和你說話,如果你們有很多難以跨越的檻。別慌,她說,先跨過你自己與自己的那個。 擔心孩子沒有競爭力?「你做這些,只是在安慰自己」 提及父母與孩子的關係,我們繼續聊到在電影中,小兒子因為一直不讓父親「滿意」,兩人間於是難有更好的關係。而這也是現代父母普遍會有的情狀,有時候,甚至「孩子應該要合我的意」超越了一切,成為最重要的事? 「我只能說他們很擔心吧。因為這個社會充滿競爭,在現實層面上,他們擔心哪天自己不在了,孩子是不是有辦法靠自己活下去。」 「但我不懂這些。」柯姐補充,強調那不是自己教孩子的方式。 「譬如你的孩子現在才小學,你就開始想他以後沒有辦法謀生怎麼辦,你什麼事都親力親為。那他當然沒有能力跟別人競爭啊,因為你都已經幫他做好了。」 她想表達,擔心的反面,可能就是面子的問題:「你知道嗎?你只是在安慰你自己。孩子沒辦法競爭,你看到了嗎?你哪來的信心呀。」 是孩子不合你的意,還是你不原諒你自己?她說,孩子好可憐呀,讓他們走吧。 而作為母親,她也不是一開始就這麼想的。回顧好幾年前,小孩還小,她一直不願離家到外地工作:「我覺得我不應該這麼做,會想『他們沒有我怎麼辦?』」 直到後來,她還是牙一咬,去了上海,「前幾個禮拜,我很崩潰,每天都很躁鬱、緊張,一直打電話。」等到一個月過去,她計畫「偷偷」回家,想看孩子們都在做些什麼:「我記得我就是按了門鈴,兩個小朋友先是衝到門口大叫媽媽,接著一個人去拿了菸灰缸,一個去拿了可樂。你知道嗎?以前都是我在服侍他們。」在那個瞬間她突然發現,其實孩子也可以反過來做到這些。 「我才知道,不是他們沒有你不行,而是我沒有他們不行。」 孩子一直在長大,但為什麼我們沒有停止害怕?「我們會一直告訴自己,這個不行,那個不行,要按照社會規矩來。」 但她想說,親愛的大人,你以為你是為了孩子好,你想保護誰,避免誰受到傷害。但其實,最害怕受傷的,可能從來是你自己。 作你的家:想讓你知道,全世界,還有我永遠不會批評你的生命 那麼,對於孩子,妳最在意的是什麼呢? 作為兩個孩子的母親,我問起柯姐,她毫不猶豫地回答:「我希望他們能有智慧。」 什麼沒有,只要這個就好,這是她此生最記掛的事:「因為人生真的很難,而且還有好長一段路,我只在乎,他們有沒有智慧去面對以後所有的難題?有沒有智慧去面對那些困境,還有喜悅?」 她說,不要像我以前,沒有人告訴我該怎麼辦。長大以後要面對好多關係,男女朋友,要結一場婚,要當父母親:「以前沒有人可以告訴我,不管你做什麼決定,我都支持你。」 「我只會被人家說,你怎麼可以這樣?離婚喔?母湯啦!見孝死。我不希望這些事情發生在我的孩子身上。」 「我要支持他們啊。」她好堅定,而且溫柔。 「就像我女兒說她要去法國,我知道那很痛苦,那畢竟是離家啊,沒有親人在你身邊。而我會一直跟她講,你不要以為你離開這裡到了法國就沒問題,也不要以為你不去哪裡留在台灣就沒問題。你選擇哪一邊,都會有在那個地方要解決的困境。」但她又想說,人生不是為了要去解決這些問題,不是這個意思:「人生是為了,你今天怎麼去做這些選擇?你的智慧是什麼?你對生命的態度是什麼?你是不是真的愛你自己,了解你自己要的是什麼?」 說了好多,總歸一句,她不阻止自己的孩子做任何事,因為那是屬於他們的生命。 但我會遠遠的看你,期許你有智慧,還有善良。還有知道,你想要如何,天涯海角,去得再遠,我會作你永遠認得路回來的地方。 如果你有需要,如果過去沒有人這樣告訴我自己,我要告訴我的孩子,你這一生,有人這樣愛你。 《陽光普照》感動預告 11/1 溫暖獻映 《陽光普照》創作源起篇 October 29, 2019 at 08: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BUzQs2

「如果可以睡飽,誰想在半夜醒來?」韓星李美度好療癒「崩潰媽媽」照片特輯 https://ift.tt/36cenbQ 女人迷編輯 Shanni 當媽媽可以有多崩潰?一系列大解放媽媽特輯,看完你會好療癒! 當新手媽媽有多累?小孩永遠不會按照你要的方式長大,一下子要吃的,一下子不睡覺,整天哭鬧,全家瘋狂! 有一系列照片在網路上瘋傳,超展開媽媽療癒了不少網友。這是韓國女星李美度 IG 上發布的育兒日常。鏡頭前兒子無辜的臉,和背後超厭世的母親形成強烈對比──孩子,知道你很無辜,但你先乖乖,媽媽我要崩潰一下! 媽媽遊樂場系列 圖片|來源 圖片|來源 圖片|來源 圖片|來源 圖片|來源 圖片|來源 圖片|來源 媽媽是貞子系列 圖片|來源 圖片|來源 圖片|來源 圖片|來源 圖片|來源 圖片|來源 媽媽想喝酒系列 圖片|來源 圖片|來源 圖片|來源 圖片|來源 媽媽的戶外運動時間 圖片|來源 圖片|來源 圖片|來源 圖片|來源 崩潰媽媽照片到這裡告一段落。透過這系列照片也想跟媽媽們說,偶爾放下如山高的壓力,讓自己好好休息,是你對自己和家人最棒的禮物喔。 圖片|來源 圖片|來源 October 29, 2019 at 08: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6cenbQ

在家吃飯好嗎?五大料理 App 開始自煮生活 https://ift.tt/31ZbJTj 小妮子 覺得自煮很麻煩、不知道要煮什麼,從食譜、料理教學、時蔬行情、醬料調製,讓這些 App 為你帶來更多靈感吧! 你喜歡自己煮飯嗎?從過去因為健康、辦公室周邊午餐選擇有限,決定嘗試自己煮飯帶便當,不過自己在家烹飪後,才感受到煮東西不僅是填飽肚子的日常生活,更有許多時刻感受到的是種滿足感,對於食物從料理到入口更細膩的感受,家人之間的情感連結,甚至是品味家庭生活空間的美好。 記得剛開始接觸料理的時候,多半是憑著從小看媽媽煮的拿手菜開始學習,向媽媽請教煮飯技巧固然能煮出從小吃到大的熟悉味道,不過除此之外,想做出更多變化的料理還是需要靠自學,除了看 YouTuber 頻道,在手機上也發現不少實用的 App,讓自煮之路更加有趣讓人樂在其中,從食譜到食材採買、季節生鮮、醬料調製,本篇推薦五大實用料理 App 。 愛料理 圖源|App Store 不用多說,《愛料理》是不少人首個接觸到的食譜平台,學生時代起周遭的外宿朋友就經常使用的平台,不少人還會建立自己的食譜,讓自煮的過程越來越有心得。因為用戶數多,不論是食譜或是料理經驗的分享都有非常豐富的參考資料。 在《愛料理》上大家可以多加利用內建的貼心功能,像是搜尋欄位,除了一般的菜色搜尋,還可以搜尋冰箱剩下的食材能做出哪些料理,非常適合在清冰箱時使用。另外,筆者特別喜歡食材採買清單與提醒功能,到了市場打開 App 的清單就不用怕漏東漏西,回家才發現少買食材。身爲忙碌的上班族,平日需要記憶的事情實在太多,有的時候在 App 上規劃一週料理時,可利用內建的「提醒通知」,只要設定日期時間就會告訴你該買食材, 對用戶來說非常貼心!此外,現在的 VIP 付費訂閱也有非常完善的內容, 獨家食譜、一週菜單、了解食譜卡路里、不定期優惠,也可以提升使用體驗,像是人氣瀏覽食譜、 App 無廣告。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雖然對新手來說對器具不會有太多的需求,但是隨著廚藝上手,更多時間讓你享受待在廚房的時光、使用廚具的時間更長,不論是廚房的空間擺設、器具收納與耐用性對生活日常都更加重要了!不知道可以入手哪些廚具、家電,也能參考在愛料理中的電商-「愛料理市集」上面的選物,即便沒有要下單看著清新的商品圖就感到非常療癒,對廚房擺設也有更多靈感! 下載連結:Android/iOS Kitchen Stories 圖源|App Store 除了從小吃到大的家常菜、充滿媽媽味道的中菜,偶爾想要嘗試一些異國料理,體驗外面西式餐廳、早午餐的料理,運用特色食材增加料理的多變性,除了食譜平台之外,來自德國 《 Kitchen Stories 》可以用影片給你更多靈感! 《Kitchen Stories 》雖然是來自國外的 App 但是仍有提供中文介面,想嘗試更豐富的異國料理又擔心在 YouTube 頻道找到的影片語言不通,那麼 《Kitchen Stories 》 或許可以給你一個更無縫的異國料理體驗。國際化的料理影音平台上面的料理食譜也是更加多元,在分類上直接提供烘焙、早午餐、生日大餐、秋日食譜等等情境的分類,還有不少料理知識文章,讓廚房新手也能快速習得料理武功秘笈。 特別注意的是,在《Kitchen Stories 》目前只支援簡體中文,如果使用時,可能會需要注意食材用語的不同,像是看到「土豆」其實指的是「馬鈴薯」,千萬不要誤以為是「花生」了喔! 下載連結:Android/iOS 料理佳人 圖源|Google Play 平常突然想學某個料理,Google 看完食譜還是懞懞懂懂,這時候下意識打開 YouTube 搜尋,找到不少教學影片,久而久之發現經常找到的就是那幾個料理頻道 MASA、蘿潔塔的廚房、楊桃美食網等等。《料理佳人》乾脆一次將所有平台的資料集合起來,打造出更符合廚房使用情境的工具! 舉例來說,每次在流裡台上準備食材、洗菜、切菜到下鍋等等程序,手濕或雙手油膩,要滑動手機、平板螢幕非常不方便,《料理佳人》可以用手勢控制影音播放,不用碰到螢幕可維持螢幕乾淨,確保食材衛生乾淨!影片教學直接讓你更好一步步跟著做,所有不同的食譜都可以統一收藏,還可以自己建立影音搜尋關鍵字!此外,還有超實用的語音計時器功能,只要點按麥克風圖示或是碼表圖示,直接喊出你要為哪樣料理計時 」XX 分 XX 秒,連找碼表、跳開頁面找手機計時器都不用,就能直接在 App 幫你計時。 對於料理初學者來說,看著食譜上的敘述,「醃漬」、「斷筋」各種料理術語及各種刀法,經常有看沒有懂,這時候最需要影片的實際教學,搭配上《料理佳人》設計的小工具,對料理新手來說實作過程更能簡單上手。 下載連結:Android 蔬果行情站 圖源|Google Play 在開始煮菜時,大多時候會先從自己、家人愛吃的料理下手,在踏進超市、傳統市場後,才會逐漸對菜價有概念。在健康烹飪同時也要符合小資概念,什麼季節產什麼蔬果,市價行情等等就會與料理方向非常有關,也許不會每天上菜市場了解市場行情,因此,透過App 工具可以幫助你在一年四季掌握自己的菜單。 蔬果行情站是從農委會的開放資料取得市場交易行情,收錄了 17 個蔬菜市場及 13 個水果市場,不只是提供現價,也有過去的行情可參考,這款程式是開發給蔬果批發商與一般消費者使用,因此在介面上也非常直覺容易理解,尤其是圖表化的方式可以讓用戶在短時間內就可以知悉蔬果的市價變化。 目前這款工具是在 Android 上的,如果是 iOS 的讀者,可以參考其他像是《當令蔬果生鮮》《twFood當季好蔬果》也都是非常清楚直覺的生鮮行情查詢 App。 下載連結:Android 自製 DIY 醬汁拌醬辣醬調味料 - 中西日韓南洋食譜大全 圖源|Google Play 學生時代在咖啡廳當吧檯手時,有了自製醬料的經驗,以前只知道番茄醬、芥末醬的我,開始懂得原來調製的醬汁在餐點中如何扮演關鍵的角色,同樣的食材,會因為獨家特製醬汁讓人印象深刻! 偶爾想吃口味層次豐富的料理,直接買現成的醬料一方面擔心添加物,一方面也怕用到次數不多最後堆在冰箱造成浪費,那麼用基本款調味料加上新鮮食材做出適量的醬料搭配餐點是個不錯的選擇。 在 App 上西式、南洋及日韓的相關人氣醬料,泰式酸辣醬、南洋沙爹醬、韓式烤肉醬、蜂蜜芥末醬、蒜蓉辣椒醬,應有盡有的醬汁,是個以醬料製作出發的食譜,如果平常喜歡簡單煮個麵,吃點白飯,那麼常備豆瓣醬汁在冰箱也挺方便的,只要煮滾熱水下個麵,起鍋後淋上醬汁就有美味的乾拌麵可以吃。如果對早午餐輕食情有獨鍾,可以自製一罐蜂蜜芥末醬,不論是夾三明治、貝果、漢堡配上鮪魚、腿排等等都非常百搭! 下載連結:Android 食物,讓人聯想到家的味道,小時候每個放學每個週末吃著媽媽的親手料理的美好滋味,從春日香濃滑順的微甜咖喱飯到冬日裡暖呼呼的番茄豬肉湯麵,串接起四季的記憶。長大後,不論在外頭歷經整日工作的疲勞轟炸,回到家坐到餐桌上,卸下滿身的重擔與家人吃上一頓飯,是日常中最好的調劑之一,餐桌是家人最好的連結,用自煮料理也能給予整個家獨一無二的美好味道,用健康、適合每個家人的料理讓餐桌更有溫度吧! October 29, 2019 at 06: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1ZbJTj

水星逆行諸事不順?水逆時,你可以對自己說的 10 句話 https://ift.tt/2q2DKfu 女人迷編輯 Phoebe 如果你也因為水逆而苦惱著,與你分享 10 句話。無論是要寫在紙上、或是記在手機上,都希望你知道,你永遠不會一個人度過這些難關,我們都在這。 生活明明過的好好的,為什麼會因為水星逆行而變得亂七八糟呢? 如果你也因為水逆而苦惱著,與你分享 10 句話,無論是要寫在紙上、或是記在手機上,都希望你知道,你永遠不會一個人度過這些難關,我們都在這(和你一起受苦受難)。 覺得「為什麼都是我」時,請對自己說: 無論再怎麼辛苦,今天都會過去。 不舒服就是成長的開始,而當我們成長了,就有能力處理,不再遇到同樣的不舒服。 鳥事會從天上掉下來,快樂要自己去尋找。 你其實不知道,自己已經身在改變之中,走過水逆你會更好。 覺得「好想被安慰」時,請讀讀這些: 我知道你很難受,盡量哭吧。 走過辛苦,才能知道幸福的模樣。 也許正因為你夠強,才抵得住這些風霜。 圖片|來源 覺得「暫時不想正能量,給我毒雞湯」時,請看看這些: 都是水逆惹的禍?別鬧了,沒水逆你一樣不順。 別相信這些,你能相信的只有自己。 先別因為水逆崩潰,因為有太多事比水逆值得大哭。 遇到低潮,不妨試著順應潮流,放任自己漂蕩一下。漂久了總會恢復活力,而那正是我們能逆流而上的時候。(推薦閱讀:細膩但不細心、在感情上隨遇而安:你也是「天生水逆人」嗎?) 水逆又怎樣?一年之中,我們經歷過幾次水逆,就有幾次成長的機會與可能。以上十句話,獻給不甘平凡,獨一無二的你。 October 29, 2019 at 05: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q2DKfu

專訪林莊月里:我最後悔的,是把自己當成油麻菜籽 https://ift.tt/31UxmEn 上報 為了讓阿嬤退休後的生活有所寄託,孫子幫林莊月里開了「月月仙子」的 IG 帳號,還成立「月月輔導室」,希望她在家也能與人互動。沒想到 IG 一夕爆紅,每天都有許多前來「問事」的粉絲。面對他們的提問,月月總是回答:「如果你明天就要死了,想想你會不會後悔。」 民國 70 年左右,月月 50 多歲的時候,頭家投資生意,後來生意倒閉,所有的股東必須連帶賠償。他們賣掉雜貨店,家產一夕賠光,頭家用剩餘的一點錢買下一個台北朋友的公寓,便舉家遷上台北。 來到台北後,頭家一輩子作老闆,不習慣作別人的員工,索性無所事事,「不是去拜拜,就是去買藥吃。」存款不多坐吃山空,孩子們也都有各自的家庭負擔,月月只好咬著牙出門找工作。 50 幾歲的月月,從老闆娘成為成衣廠修線頭的女工,女工的薪水不夠生活,她晚上再拿手工回家加工。 我問月月,還記得開雜貨店當老闆娘的日子嗎? 她臉一僵,昂頭閉著眼睛說,「不記得了啦!」 孫子告訴我,直到 2 年多前,阿嬤都還是不斷地會唸叨著「如果當年如何,現在就會如何」——做了 30 幾年的生意,一點點累積努力得來的富貴,一夕之間化為烏有,接著就老了,只留下無盡懊悔,以及對未來的恐懼⋯⋯ 圖片|moonlin0106 下輩子拒嫁今生尪 懊悔甘做「油麻菜籽」 孫子跟我說,他還記得小時候看到阿公與阿嬤就站在飯桌的兩端對罵的場景。 我問月月,下輩子還要嫁給阿公嗎? 她舉起右手,對我搖一搖。 阿公 70 多歲時得了失智症,月月沒辦法獨自照顧他,所以將阿公送進安養院,最後在安養院裡過世了。月月舉起左手臂,告訴我,因為那時她的手臂受傷了,所以不能去送他。 再多的怨憤,最後,對方都忘了,只剩下自己還記得。 月月最後悔的,就是從來沒有去跟從自己內心的聲音,自己當自己是油麻菜籽,於是就成了油麻菜籽了——一轉眼,一輩子就這麼過了。(延伸閱讀:「Well, 50 歲不就是個數字嗎?」珍妮佛安妮斯頓談社會對年齡的歧視) 孫子幫開 IG 帳號 揪網友陪嬤打發閒暇 月月直到 88 歲,都還拖著菜籃車,在台北的大街小巷賣菜瓜布,後來家人認為她的視力不好太危險,強力阻止她繼續當街頭小販,她才不得不退休。 退休在家生活沒有寄託,月月的身體和腦袋更加不行了,所以前年,孫子替她開了 IG 帳號。原本的目的,是希望阿嬤每天有點事情做,即使在家裡也可以與人互動,每天拍拍照片,孫子會唸網友們的留言給阿嬤聽。 沒想到,「月月仙子」竟然一炮而紅! 圖片|moonlin0106 這些來月月輔導室「問事」的網友們,年紀最大的也比月月小個 40 歲,作兒子還有剩!更多的少年少女幾乎可以當她的曾孫了。他們的問題五花八門,有「害怕面對放榜」的高三生,「暗戀男孩不知如何表白」的少女,也有 50 歲的大叔中年失業,自行創業後為生意憂愁的。 對這些站在人生十字路口的茫然人,月月給他們的建議都是: 「不要怕就去試試看!」   「如果你明天就要死了,想想你會不會後悔。」 圖片|上報 提供 本文獲《上報》網站授權,未經同意請勿轉載。原文詳看:【上報人物】最老網美來解惑! 月月商談室「聊癒」千禧世代(下) October 29, 2019 at 04: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1UxmEn

專訪林莊月里:我從沒想過自己 90 歲還能靠媽抖賺錢 https://ift.tt/2q0uDfo 上報 91 歲才成為媽抖的林莊月里,人稱「月月仙子」,在 IG 中分享獨特穿搭照爆紅,成為「九零後媽抖」。 從 2017 年開始,社群網站 Instagram(簡稱 IG)上出現了一個來自台灣的神秘網紅「月月仙子」,她每天在網路上分享自己的穿搭與生活,Supreme、BAPE、Converse、Nike、ALT等,各式潮牌出現在她身上,行頭應有盡有;頭頂墨鏡,下踩最夯的球鞋,搭配她收藏的「古著」棉襖旗袍。 圖片|moolin0106 這獨特的品味馬上在台灣的 IG 社群上暴紅起來,接著,廠商上門找她拍廣告、當「媽抖」,她的照片遍佈各大社群,追蹤者超過十萬。 為了服務廣大粉絲,她還在 IG 上開了「月月輔導室」,讓「月粉們」每天來互動;不過,月月的粉絲與一般網紅的粉絲不太一樣,一般網紅版的 IG 留言不是來按讚就是來嗆聲,可是,「月粉」們問感情問事業問金錢,請月月指點前程,儼然將這裡當作是 IG 上的「月月仙子宮」。 在少年少女天下的 IG 紅人堆裡,月月確實已經接近羽化近乎成仙,本名林莊月里,今年 91 歲的月月,是「台灣 90 後」第一網紅。 91 歲可以做什麼?是將衰老的身軀擺放在地板上等待風將它吹散,還是拖著孩子們的耳朵,喃喃著那些永不可能挽回的往事? 超過了一定的年齡,所謂人生,無非是一個不斷喪失的過程⋯⋯體能、希望、美夢和理想,或是你所愛的人,這些一樣接著一樣,一個人接著一個人,從你的身邊悄然消逝。——《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村上春樹 在「月月仙子宮」裡,我們看到一個不可思議的老人:她永遠是穿著勁爆、大紅大紫,與粉絲們大談美夢與理想,常常臉貼著鏡頭,彷彿就要衝出那個存在於網路上的平行宇宙,到這個世界來與粉絲們握一握手。 難道網路上的異境,終於顛覆了人類的極限,歲月給予我們的枷鎖嗎? 抱著想與「另一個宇宙」裡的月月握手的願望,我去月月的家拜訪她。 月月住在台北市的一棟老公寓的 3 樓,我才爬到 2 樓,就看到她的孫子打開鐵門探頭到樓梯間來察看。 「月月阿嬤自己可以下樓嗎?」我問。 「不行啊,都是姑姑扶著阿嬤。」 姑姑是月月的二女兒,已經 70 歲了,消瘦得只剩下一個框子,直挺挺地站在月月的旁邊。姑姑瘦小,月月更瘦小,佝僂坐在藤編的長椅上,背靠著一只豎直的木頭抽屜,瞇起眼睛休息著。 「她背痛。」孫子指著那個木頭抽屜說,在我來之前,月月一直躺在和室房間的地板上,連動一動都不肯,聽說我要來了,才願意走到客廳來。 我環顧四周,10 幾坪大的客廳連著飯廳,幾件舊家具靠牆排排站,客廳中間留著空曠的廣場。一張黃色花布權充窗簾掛在窗戶上,風陣陣撲上去,花布張開毛細孔透出光線罩住整間屋子,在那黃色的光裡,一切都是昏黃的。時間在這裡停滯了,彷彿自 40 年前月月搬進這房子以來,一切器具便定在那兒,只等著時間老人將它們摧毀。 一件家具吸引我的注意,那是一架斑剝的縫紉機,用一條褪色的花布小心地蓋好。 「阿嬤,這是妳的嗎?」我大聲問她(她的耳朵不太好)。 月月的左眼只能開一半,但是她眨著剩下那隻水亮水亮的右眼,拼命地向我眨眼。 月月的那些老衣服,許多都是她自己做的。她曾是一個大戶人家的媳婦,當年眾媳婦們挑布做衣服時,月月總被稱讚是最有眼光的。只不過,她當年一定料想不到,自己 91 歲時會憑著「穿衣服」當「媽抖」。(延伸閱讀:年齡從不是限制!72 歲韓國奶奶 Youtuber 的逆襲) 圖片|moolin0106  「90 後」最夯網紅 月月嬤:媽抖是諧星? 「我阿嬤是很保守、很傳統的人。」孫子告訴我。 少年家貧失學的月月,50 多歲時女兒幫她報了識字班,但是,才要學注音符號的「ㄅ」,寫到下面的「那一勾」,她就學不下去了;所以,月月只能聽、講台語,住在天龍國「國語區」40 多年,月月至今仍然聽不懂國語。 過去對學習新事物這樣排斥的月月,卻在 90 歲時當網紅了,而且每天都高興地去拍照!我問孫子,阿嬤是怎麼突破心防的。 「阿嬤本來是很抗拒『當媽抖』的,因為在她的腦裡,『媽抖』就是搞笑藝人。」孫子老實地說:「直到她發現可以賺錢。」 一開始是為了讓阿嬤有個生活寄託,願意起床動一動,所以為她設了一個帳號。後來,有廣告公司找阿嬤拍廣告了,「去簽約的也是她本人,匯款也是匯入她自己的帳號。」孫子說。 每次賺了錢,孫子就把存款簿拿到阿嬤面前給她看。 「嗯──」說到自己「90歲了還能出門賺錢」,月月非常心滿意足地在旁邊噫了一長聲。 我捏著月月的手,吃飯行動都要人幫忙,但是月月的指甲卻是自己修的,她將它們修成漂亮的尖尖半月型,就是這一點還看得出來,她曾經有過的富貴生活。 圖片|上報 提供 本文獲《上報》網站授權,未經同意請勿轉載。原文詳看:【上報人物】91歲變身仙子 「媽抖」林莊月里潮爆IG(上) October 29, 2019 at 03: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q0uDfo

2019年10月28日 星期一

準爸媽必看!產假、產檢假、安胎假該怎麼請? https://ift.tt/34dkcno UDN 根據《性別工作平等法》,產假、產檢假、安胎假目前都有相關保障,帶你一起來看看怎麼請! 女性勞工懷孕不但是家庭的大事,在少子化的台灣,更是國家大事。如果您已經懷孕或準備懷孕,應該知道勞工有那些假別可以好好善用。 近幾年為了催出生育率,女性勞工產假、安胎假、產檢假、流產假等,都已愈修愈放寬,目的都是希望女性生育時,母體能得到最好的照顧。 首先從女性懷孕開始,首要是產檢假。根據《性別工作平等法》,女性有懷孕事實而出現產假需求,雇主要給五天產檢假,產檢假期間,薪資照給。 由於產檢假每人需求不同,有些只要請半天假即可,因此勞動部已有函釋,申請產檢假時間可以一日、半日或小時計算。勞動部表示,由於衛福部曾統計,懷孕婦女平均產檢約十次,如果每次皆採半天,五天剛好可以請十次產檢假。 如果產檢只在住家或工作附近診所醫院,也可以「小時」計者,五天共計 40 小時;不過一旦決定以「半日」或「小時」為請假單位後,就不得變更。 性平法也規定,受雇者具備產前檢查需求並有產檢事實,即可依法向雇主申請,雇主不得拒絕或視為缺勤而影響其全勤獎金、考績或為其他不利之處分,因此懷孕婦女不用擔心請產檢假會影響全勤、考績。(延伸閱讀:男人該有產假!安海瑟薇的聯合國動人演說:「解放女性束縛,也要解放男性束縛」) 另外,體貼有些婦女懷孕期間可能出現狀況需要休養安胎,性別工作平等法也已增訂「安胎假」相關條文,明定女性受雇者經醫師診斷需安胎休養者,凡治療、照護或休養期間請假及薪資,可依勞工請假規則辦理。勞工請假規則也據此增訂,懷孕期間需安胎休養者,其治療或休養期間,併入住院傷病假計算。 也就是說,如果婦女有安胎需要,可以請住院病假,目前勞工住院病假為二年內不得超過一年,對有需要安胎的婦女應該足夠。惟勞工住院及未住院病假都必須扣半薪。 圖片|來源 女性產後的產假共有八周。勞動部表示,原則上產假八周雖以產後為主,但勞工也可與雇主協商,根據需求在產前先請,但為母體產後恢復,至少要保留四周在產後休息。 如果女性不幸流產,勞基法規定,若懷孕三個月以上流產,也要給四周產假;懷孕三個月以下流產者,則根據性別工作平等法規定;懷孕二個月以上未滿三個月流產者,產假一周;妊娠未滿二個月流產者,產假五天。 懷孕婦女無論是申請產檢假、產假或是安胎假等,雇主都不得拒絕,也不得視為缺勤而影響其全勤獎金、考績或為其他不利之處分。 圖片|UDN 提供 October 29, 2019 at 02: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4dkcno

長照怎麼做|如果長輩愛跑醫院,把吃藥當吃補 https://ift.tt/2BS74rU 天下文化出版社 長照議題又深又廣,這一課,我們來聊聊把老人家常見吃藥當吃補的錯誤觀念吧! 圖片|來源 文|詹鼎正 常「逛」醫院的老人家有兩種,一種是有過度慮病的傾向,只要一點點不對勁就超級緊張,想直奔醫院立刻處理問題;或是明明沒什麼大礙,卻一天到晚擔憂自己是不是得了不治之症。 還有一種常「逛」醫院的情況,則真的是身體有疾病,可是他不舒服的地方實在很多,心臟科、新陳代謝科、肝膽胃腸科……一科科看下來,變得三不五時就要跑醫院或跑診所,每看一科假設平均開五顆藥,看四科就是二十顆藥,晚輩看到難免擔心:一次吃這麼多藥,這樣好嗎? 如果是前一種太過慮病的狀況,我會建議去尋求精神科醫師或心理諮商師的專業協助;如果是後一種狀況,我則會建議老人家要把求醫過程化繁為簡,大部分的病都給同一位醫生看,如此開藥時也可視情況做整合,目標是用最少的藥來治最多的病。 老人家因為身體的恆定性不如年輕時這麼穩定平衡,加上上了年紀以後,很多長輩身上都同時有好幾種不同的慢性病,如果真的要按照症狀一一掛號,可能就得看很多科別。像這種情況,正是高齡醫學想要協助患者解決的問題。我們老人科強調的重點是「全人醫療」,我們看的不是單一的「疾病」,而是「整個病人」,希望能夠同時照顧到長輩的生理、心理甚至社會層面的需求。我們在處理老人家的多重疾病時,也會把病人的平均餘命、身心狀態、病人與家屬對治療方式的偏好、藥物與藥物之間的交互作用等因素也都考慮進去,簡單說,就是為長輩做一個「客製化」的治療計畫。 由同一位醫生看大部分的病,還有一個好處:方便每半年或一年,定期幫老人家盤點過去吃的藥,按照長輩當前的需求予以增減,考量會比較全面。 有些長輩會希望我幫他們「改」某個醫師開的藥,對此,我會誠懇跟長輩們溝通,每位醫師開藥的邏輯未必相同,我們不便去「改」其他醫師的藥,若長輩希望由我來診療,最好就是絕大部分的藥從我這裡開,除非是有一些特殊限制,比如說,有些藥物規定就只能由神經科開出,那又另當別論,長輩就必須自己再另外去掛這一科。 有些長輩或許會問:「不是每間醫院都有老人科啊,我家附近的醫院都沒有老人科怎麼辦?難道要我大老遠去別的縣市看老人科嗎?」 只要盡可能讓同一位醫師照顧老人家大部分的疾病就好,倒不限於非得要看老人科不可。若病人所在地區沒有老人科,找家醫科或內科醫師也是可以的,只要受過內科基本訓練的醫師,都可以處理老人常見的慢性病。重要的是,要找到一位自己可以信賴託付的醫師,一來可避免奔波醫院之苦,二來又可以得到整合性的治療方案,這才是我所要強調的重點。 詹醫師小叮嚀 建議盡可能讓同一位醫師照顧老人家大部分的疾病,一來可避免奔波醫院之苦,二來又可以得到整合性的治療方案,同時照顧到長輩的生理、心理甚至社會層面的需求。 本文摘錄自詹鼎正《顧爸媽,這樣做最安心》,由天下文化出版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顧爸媽,這樣做最安心》 October 29, 2019 at 02: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BS74rU

【圖集】親愛的女孩,神明想教妳哪些事? https://ift.tt/2JuKcTk womany 女人迷精選 純潔、不能主動、乖乖的⋯⋯「像個女孩一樣」像是魔咒,綁住多少女孩的自由?這次讓神明來替妳解惑! 圖片|作者提供 圖片|作者提供 圖片|作者提供 圖片|作者提供 ​​​​​​​圖片|作者提供 October 29, 2019 at 12: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JuKcTk

他外遇之後:最重要的不是誰對誰錯,而是修復自己 https://ift.tt/2PpMTtq 擲地有聲 回家吧談婚姻,在另一半出軌後,也許你該想的不是如何挽回感情,而是如何修復受傷的自己。 文|廖梓鈴 無論你是被坦承,或暗地裡發現另一半外遇的事實,得知一直愛著的他早已把對你的愛也分給了另個人,那是多麼心碎的事實。頓時間你的世界崩壞了—那你原先理解的世界、美好關係、美滿家庭,甚至是對自己能愛人與值得被愛的相信——都被他外遇的事實給擊碎了。 「我以為我們的關係沒問題,結果他其實暗中背叛了我這麼久!難道我的婚姻只是一場謊言?為什麼是我?這些年我都活在哪?我還能相信什麼?」 「那種迷失的感覺,就好像上次走在那條幾十年熟悉的路上卻迷了路,好像忘了回家的路,也忘了自己到底是誰? 還有,我接下來要走去哪?」 這是種很深層的背叛。習以為常的「我們」,被這突如其來事實將你打入黑暗深淵;你驚覺,原來「我們會一起到老」的童話故事不存在,這些年,全只剩下你一個人在演獨角戲,而如今你才發現,那有多痛心,有多孤單。 可能你會氣自己為什麼長期以來像個傻子般被蒙在鼓裡,也或許你會憶起曾經幾次另一半怪異言行令你懷疑,但因為你寵他、愛他最終選擇信任,沒想到這份信任卻被利用,而這深深的傷了你,也讓你決心不要再信任他,及相信自己值得被好好疼惜與愛護。 兩人過去共有的生活與故事在得知外遇那瞬間分崩離析,此時你可能正在經歷一段悲痛與自責的過程,這份痛苦相當主觀,恢復的歷程步調也因人而異。 外遇後受傷者的失落:連你都能拋棄我,那我還剩下什麼? 對被背叛的受傷者而言,面臨另一半外遇,失去的不只是伴侶,還有共同的生活與朋友、未來的目標與期待、自我價值感,更是失去了這些年對日常經歷的踏實相信。臨床心理師 Spring(2010)在《After the Affair》整理出外遇後受傷者的失落:  自我認同:我是被拋棄的那一個,我是破碎、無價值的人 獨特感:我以為我對你而言是特別的人,結果我卻是可以被你隨意拋棄的人 自尊:以自我貶抑與喪失基本價值來贏得另一半的回頭,既然你的背叛我都能原諒,我還有什麼能失去的?  自尊:因無法承認自己受到委屈而喪失了自尊,對於自己寵著對方、相信著對方感到相當納悶甚至羞愧,何以我完全信任他?何以這二十幾年我都沒發現? 對於自己想法與行動的掌控:可能你開始老想著對方外遇的細節,以及反思造成外遇的原因,或許是你發誓自己再也不要像是傻瓜一樣被愚弄;有人可能持續周旋在到底要放下還是恢復關係的兩種極端中間 世界秩序與正義的根本差異:你原先以為知道這世界大概是怎麼運作,但得知另一半外遇時這個秩序觀點瞬間粉碎 宗教信心:為何上帝這樣對我?為什麼這種事情發生在我身上? 和他人的聯繫:我可以信任誰?還有誰會願意為我著想?你內在的羞愧感讓你以為身邊人的對你議論紛紛 人生目標甚至是生存信念:你無法再相信自己能被愛與愛人,也失去珍視自己的能力 得知另一半背叛自己,有些人賠上的自己的價值,認為自己再也不值得被好好珍視與愛惜;有些人則覺得自己失去吸引力,透過貶抑自己的尊嚴,以不熟悉的美麗妝容、過多的整形手術、褪去過去強悍姿態轉為配合討好,低聲下氣來換取對方的回頭。(推薦閱讀:專訪筋肉媽媽:婚姻出軌時,我第一次聽見愛情碎掉的聲音) 有些人則鬱鬱寡歡,喪失對自己的信心,取而代之的是深層的羞愧感,深信在三角關係裡自己才是不被愛、被丟掉的那一個;有些人可能會感到怨懟不甘心,對第三者有咬牙切齒的憤恨與嫉妒:也可能你會認定身邊人對自己「被拋下的身份」議論紛紛,於是你開始選擇孤立自己,退縮至只有你一人的世界,不想再相信這個世界與自己或任何人。 我想對那些剛發覺另一半外遇深感痛徹心扉,或知道事實一段時間已關閉心門的你喊話:你並不孤單,許多遭受背叛者經驗與你相似,那種失落與痛苦也都會經歷,也都是合理正常的。若你有上述感受需要被指認且被你允許接受,練習告訴自己:「嘿,沒關係,就哭吧,真的沒關係,這真的好傷害我。」 那種不被愛、被拋下的痛苦,或許需要好多夜晚、好多眼淚,才換得回理性;而這份對自己情緒的允許,才能陪著你真正走上療傷的歷程。 圖片|《親愛的,我愛上別人了》劇照 發現另一半外遇,覺得自己「不值得」才是傷痛的核心 遭受最重要的人背叛會讓人的自我價值感到動搖,因為婚姻(愛情)是兩人互相認同雙方是值得被愛的人(引自 Marneffe, 2019),所以在發現另一半外遇時,那種自己原來「不值得」的感受,才是傷痛的核心。 但親愛的你要知道,「你」不等同於「被背叛」,「你」只是遇上了「被背叛」這個問題。如何解決這個問題,才是這個階段重要的問題。 就算你遇上了被背叛這個問題,你依然要相信,任何事件,包含伴侶外遇的女人或男人,都無法替代你這份獨一無二、如此珍貴的存在。 外遇的發生,原因複雜到令你難以想像,不只是你值不值得的問題(個人因素),可能是關係或整個家庭出了問題(關係因素、家庭系統因素)、對方的童年創傷(他人因素)、情境因素(如遭逢重大失落後,例如重要他人或孩子的逝世)等(許皓宜、李御儂, 2015 ; Marneffe, 2019)。 無論如何,你還是一個有價值的人 一旦我們能相信自己仍是一個有價值的人,只是在親密關係裡遇上了這份難解的問題,你才能停止責怪自己與對方,重新檢視自己的情感,睜大眼睛去看原先在你們的關係中即存在而被長期忽視的問題,如何滋養出背叛的病菌,並進一步重新思索對自己與關係而言最好的決定。 儘管得知這項事實相當痛苦與難受,但用另外一面來看,這也意味著你跟他正一同看見並放下「過去」那段早已停止彼此滋養的關係,不再獨留你一人;現在開始,誰也不需再欺騙誰,誰也不需再隱瞞誰。也給自己一些時間,來哀悼過去那段兩人早已不再積極參與的親密關係將逝去的感傷。 你要相信,放下過去的,才能迎接新的;無論那份新的,是與他一起重建,還是由你獨自搭建,你都需要放聲大哭、擦乾淚水浸潤的雙眼,看清眼前的現實與所有選項,為你與關係作出決定。記得這段路途中,不要只是一人孤軍奮戰,你需要懂你的人來支持你破碎的心,而這條修復的路途,可能走上幾年,甚至需要走一輩子。 外遇後的療傷歷程 受傷者發現外遇後,該如何經歷療傷的階段?我整理了 Spring(2010)、Marneffe(2019)的觀點,提出以下療傷三階段供你參考: 第一階段:正常看待你的感覺 受傷者發現被背叛後被深層的悲傷、失落、挫折、沮喪給籠罩;不忠的伴侶在兩種選擇間徬徨擺盪,或許會感到罪惡、擔心無法被原諒。這些感受都相當正常合理、並不奇怪,這些感受需要被允許與被接受。 第二階段:共同決定 在雙方情緒穩定下來後,受傷者與不忠方須共同思考兩個問題: 兩人都想恢復關係嗎? 兩人都想重建嗎?還是只有一個人?釐清這件事相當重要。而這需要根據自己對關係的期望、價值觀,對未來人生的想像重新做出決定,亦要清楚知道決定後的代價。(推薦閱讀:出軌如何影響關係中的每個人,又該如何重建關係?) 例如分手或離婚,生活會有怎樣的變動?關於經濟、居住、孩子的監護權,以及來自家人朋友等來自外界的聲音該如何回應?還有,沒有他之後生活該如何重建?目前你擁有的資源有什麼?還需要什麼幫忙?透過省思決定的後果,幫助你做出符合你現狀最好的決定。 若決定復合,各自想恢復的是什麼? 受傷者是不甘心而驅動了原諒?不忠方是因罪惡而伸出歉疚的手?還是兩人因為認清自己的情感而決心修復這段傷痕累累的關係,給出彼此另一份新的承諾與真正的原諒?不同意圖將會影響後續修復的歷程。 若兩人不是真心地給出原諒、重新看懂外遇的意義並嘗試解決,將會使你們會不自覺再度進入相互埋怨、怪罪的惡性循環中,這是「假性寬恕」(王慧琦, 2014),若要從假性寬恕走向真實的寬恕,或許可以試著去思考,這次背叛的意義對我而言是什麼?以及對婚姻或我們的愛情而言是什麼? 由這份意義來指引作為選擇要走來留的依據,並誠實面對自己的情感,為自己的選擇負起責任。 第三階段:重建關係 若兩人皆決定要復合,最重要的是兩人都需要恢復值得被愛的身份,也要有心理準備,修復的歷程可能要花上幾個月、幾年,甚至是一輩子的時間。所以儘管決定要重建,但在這條路上時,或許仍會對自己的決定感到猶豫徬徨,舊的創傷可能仍會再度發起。 兩人在走這段路程時,需要手牽著手,你們為自己許了願要修復,所以你們現在是共同作戰的夥伴:你們站在一塊,拋下過去不再滋養的關係,並扶著彼此指認出會傷害關係的因素,透過持續的分享與了解重建一段滋養與坦誠的關係。 這是條漫長且艱辛的路途,但外遇事件發生有助於讓你重新去了解自己,甚至是了解另一半在關係裡的樣子。無論如何,不是去怪罪、不是冠上歸咎對錯,而是開始對話、坦誠分享、給出信任,是開啟修復之路最重要的一把鑰匙。 圖片|《親愛的,我愛上別人了》劇照 重建關係的幾項任務,包含: 兩人共同承擔責任,恢復情感連結: 不忠方需要為自己的不忠行為給出真實的歉疚,也需要了解,受傷方內在的動盪,以及對外遇線索的警覺與焦躁是合理正常的,他也可能會想瞭解外遇的細節、需要獲得許多的再保證,此時都應接納並嘗試配合,這是讓兩人恢復信任重要的第一步。儘管受傷方聽見這些秘密會感到悲傷或憤怒,但這份坦承最重要的意義在於你們不再隱瞞,而是選擇透明。 受傷者需要接受道歉、給出信任,給予不忠伴侶修復關係的時間與機會,相信他在改變。儘管你內在對於再次信任感到懷疑,或是過度執著某些線索,執意地認為對方又騙了你、傷害你。但選擇復合,也是你作為一名成年人的自我決定,所以或許要漸漸懂得體察自己的緊張,不再以全然批評、責備的語氣來推開對方,而是練習說出你真實的害怕,讓對方能懂得你的苦,也給他機會正確回應你,給你你心底最需要的保證。 探索外遇的意義,也是重建關係重要的一步。 背叛是一個警訊,提醒著這段關係無法再提供彼此滋養,或是你們早已不再坦承分享自己的真實情感。 這階段兩人能重新瞭解外遇的意義,去打開眼睛去看到在外遇前原本就存在的問題,去溝通兩人關係中的真實經驗與未滿足的需要,共同討論後續如何回應彼此,加深兩人間親密的連結,而非如過往般把對方推開,亦是修復關係重要的任務。 例如發生外遇很關鍵的原因是丈夫或太太在婚姻或家庭裡感到不被需要,那兩人得知這意義後,如何在關係中透過互動上的調整讓對方感到被需要?這是兩人可以透過行動上的改變來達到的修復。 若外遇是重複性的事件,可能是不忠方在原生家庭中遇到壓力時學會用來解決問題的方法,或是與童年時期未滿足的需求所發展的情節有關。此或許能透過心理諮商專業的協助來早年經驗如何傷害你、覺察自己渴望追求三角戀情背後的動力為何。這歷程若可以,也讓另一半共同參與。一旦源自童年未滿足的期待獲得修通,才能知道如何避免早年的創傷重複於現在,不讓這個解決壓力的方法也同樣侵蝕了現在的關係。 外遇事件發生,不要陷入誰對誰錯的爭論,焦點應放在如何修復:修復自己的傷痛,修復這段破碎不堪的關係。 受傷者需要好好療傷、經歷痛苦,亦要持續相信自己仍值得被好好對待;不忠方需要坦承自己的錯誤,帶著歉疚來反省自己以錯誤的方式來回應關係中的不滿足。 若兩人能共同承擔修復關係的任務,並且為自己想要的關係負起責任時,或許漸漸地,你們能開始嘗試以彼此好奇、關心、坦承、接納的姿態,來取代過去如死水般、只剩下身份卻不再對話的愛情。 延伸閱讀: [1] 顛簸中年/Daphne de Marneffe(2019)/木馬文化 [2] 走出外遇風暴:如何重建信任與親密/Janis Abrahms Spring Ph.D. & Michael Spring(2010)/心靈工坊 [3] 配偶外遇之寬恕研究: 從妻子角度出發/王慧琦(2014)/臺大社會工作學刊(30)91-138 [4] 外遇與分裂:一位男性外遇者的經驗詮釋/ 許皓宜、李御儂(2015)/臺師大心輔系教育心理學報, 46卷, 3期, p449-469 October 28, 2019 at 10: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PpMTtq

美國阿拉巴馬州:「就算被強暴,妳也不該墮胎」人工流產禁令,正式上路 https://ift.tt/32Udm6i 實習編輯 Irene Lei 美國阿拉巴馬州的墮胎禁令,即將在 2019 年 11 月正式生效。一旦有診所違反禁令,醫護人員可能遭判最高 99 年的有期徒刑。從法案提出到正式施行,僅有區區半年,卻可能改變許多婦女的一生。 2019 年 10 月 21 日,臺灣「心跳法案」公投舉行第一場聽證會。墮胎議題,引起大眾熱烈討論,擁護女性進行人工流產權利的一方,堅決反對該法案的生成。(回顧一下:公投提案「人工流產需於妊娠 8 週內施行」 ,將進行聽證) 於此同時,美國傳來一個消息。 同樣發生在今年。四月時,美國阿拉巴馬州醞釀一項新法案:婦女於懷孕時期墮胎,將處 10 年以上、99 年以下之有期徒刑;更嚴重的是,即使她是在被強暴或亂倫的情況下懷孕,墮胎仍被視為刑事犯罪。 當時,我們極力關心並追蹤這件事。如果你想溫故知新,可以先看看這兩則報導所提及的法案進程。 ( 2019/04/09 )「遭強暴後墮胎,處 10 年以上有期徒刑」美國阿拉巴馬州醞釀新法案 ( 2019/05/22 )女神卡卡、艾瑪華森都在聲援抗議!美國阿拉巴馬州墮胎法案的爭議何在? 如今,這個美國阿拉巴馬州的反墮胎法案,預計在 11 月 16 日正式生效。 作為關注該議題與女性身體自主權的一方,我們看見,人權並非絕對向前線性發展,而是需要持續不斷爭取的結果。 圖片|來源 當「墮胎禁令」草率通過:女性身體自主權,何去何從? 這項號稱是美國全境最嚴格的反墮胎法案,被稱作「婦女死刑」 ( death sentence for women ) 。 阿拉巴馬州的反墮胎法案,從最初醞釀階段( 2019 年 4 月)到最終生效( 2019 年 11 月),不過短短半年的時間。 半年,已經足以影響並改變許多婦女的人生。 當時,該法案以壓倒性的結果通過。讓人不齒的是,對法案投下贊成票的 25 位參議員,皆為白人男性,可以看出女性在這件事上,全然失去話語權。(同場加映:政大副教授康庭瑜 X 女人迷 Audrey:文明多長,叫女人閉嘴的歷史就有多長) 人權議題:一時不察,就走上回頭路 根據美國獨立性民調機構皮尤研究中心( Pew Research Center )指出,大約有七成的美國民眾不希望「羅訴韋德案」被推翻,但眼見各州限縮墮胎權利,大家漸感女性權益岌岌可危,不勝唏噓。 性別力百科 羅訴韋德案 Roe v. Wade 1973 年 ,美國聯邦最高法院承認婦女的墮胎權,受到憲法保護。 讓我們將視線放回台灣。從美國阿拉巴馬州,乃至於其他國家地區,為什麼我們必須關注這件事? 遠在美國阿拉巴馬州,近在台灣本國,女性墮胎議題浮上檯面,成為大眾關注焦點。 人權議題,從來都不是一勞永逸。在世界快速變動下,很有可能走上回頭路。 我們想要不厭其煩地說:女性的身體自主權,須被重視且在乎。 “These laws won't stop women and pregnant people from having abortions, or from making the best decision for their bodies and families, it will just mean they are forced to do so unsafely and with stigma.“ 「這些法條,並不會讓女性就此選擇不墮胎,也不會讓家庭因而做出『好』決定。它只會讓女性被迫以非法管道墮胎,且背負著罪名。」 —— 艾瑪華森 Emma Watson 美國阿拉巴馬州的墮胎禁令,值得社會引以為誡。我們也一同關注台灣的「心跳法案」,拒絕犧牲女性權益。 參考| [1] States passed a flurry of new abortion restrictions this year. Here's where they stand , CNN [2] 美最嚴格墮胎禁令將生效,女性權益走回頭路,公視新聞網 October 28, 2019 at 09: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2Udm6i

「警察叔叔,我小時候很喜歡你」超催淚「港孩 100 問」影片,你可曾聽過香港孩子的心聲? https://ift.tt/32Xv3BS 女人迷編輯 Shanni 香港反送中運動至今,暑假都結束了,抗爭還沒停止。而我們可能聽過孩子們的心聲? 今年十月初,香港警方宣布反送中運動至今四個月時間,共拘捕 2379 人,其中 16 歲以下有 104 人、18 歲以下總計有 750 人。未成年遭捕的人數超過總人數三成。 他們說那是抗爭之夏,但香港的孩子們,從夏天等到了秋天,關於童年與青春的創傷仍綿延不止。 這些日子以來,他們都經歷了些什麼? 根據自由時報報導,八月荃葵青遊行中有一名 12 歲男童被捕,是當時被捕民眾中年紀最小的人。但到了九月,立場新聞報導警方又在將軍澳廣場爭執後,進入富康花園內拘捕包含一名僅 10 歲的男童。 UDN 報導指出,警方於九月首次向涉反修例示威被捕學童提出申請保護令,有三名 8 月 29 日在深水集結現場被捕的 13 歲及 15 歲孩童,被判入屯門兒童及青少年院暫住,案件押後至 9 月 27 日以獲取社署報告。關押期間不得正常上學。 9 月 22 日,15 歲陳彥霖被發現全裸浮屍於油塘魔鬼山一帶海面;10 月 1 日,港警於荃灣開真槍擊中 18 歲的中五生曾志健,子彈碎片距離心臟僅 3 公分位置。10 月 6 日,網路上不斷流傳一名約莫 11 歲的女童被警察逮捕時,不停哭泣顫抖。10 月 7 日,有一家三口被警察包圍,一名年約 5 歲的孩子失聲痛哭。 有精神上的擔心害怕、有肉體上的威脅傷害、有受教權被剝奪,也有與世界從此的天人永隔。關於香港孩子的運動創傷,我們還可以繼續列舉。如果長大以前,要先被嚇聲阻止更愛這個社會,那是一個什麼樣的童年?這次,我們想讓孩子們自己,來說一說話。 香港「港孩 100 問」:當我們再也叫不出「警察叔叔」四個字 在七月底時,香港家長黑獅子一家在網路上發起了「港孩 100 問」計畫。面對這場運動,他們說,你要讓孩子們自己提出問題,讓他們有說話的機會。 「為什麼要遊行?街上一直叫喊的人名是什麼身分?為什麼這麼多人一起上街?為什麼林鄭月娥這樣對香港人?」在數次遊行後,女兒問:「可不可以不去遊行?」媽媽不知道如何回應,是政府一直在剝削她們簡單快樂過週末的機會。 黑獅子一家接受回家吧短訪提到,運動以來,他們失去了可以與一家人好好過的無數個週末。面對孩子,他們心裡有無數的擔心與心碎。於是,決定發起這項行動,希望可以讓政府聽一聽孩子們的心聲。計畫期間,他們共蒐集了 76 則孩子們的提問。 為什麼警察叔叔會打人? 為什麼打 999 會被掛掉電話? 為什麼警察會射頭? 為什麼速龍小隊身上沒有記號? 為什麼你們這麼晚才出來? 警察叔叔,我小時候很喜歡你!現在我長大了,可不可以繼續喜歡你? 我們遇到危險的時候,還可以找誰? 在這個過程中,他們不引導孩子提問:「這樣可以讓大人從中洞悉到小孩心中所想,包含運動為他們帶來的感受與憂慮。再者,純真的發問往往能更啓發大人可能沒有想過的問題。」身為母親,她想說,「小孩雖小,但他們的觀察力與洞悉力一點也不簡單。」 不引導,不用引導,孩子用眼用耳,大人做了什麼,他們都會知道。 日本 10 歲女童訪港:我想了解真相,所以我來這裡,聽他們說話 而回顧八月中時,香港民眾於機場發起連續三天「和你飛」靜坐行動。期間有一名日本 10 歲女童島津知佳在父親的陪同下,專程從日本來港,訪問於機場靜坐的示威者。 根據日本WBS新聞(ワールドビジネスサテライト)報導,島津知佳因為看新聞,得知香港正在進行示威運動。但她認為,透過媒體仍無法掌握這場運動的背景。因此她有了這次當地自由研究的行動。 她說,要了解事實的真相,就必須要跟當事者進行實際的對話。 消息一出,也立刻成為當日 Twitter 上的熱門搜尋。而在 UDN 的報導中引介網友的評論指出,女孩的行動,正暴露了日本主流媒體可以更好的地方,「到現場傾聽在地聲音,是最基本的事情。」 這一次,這個十歲的女孩,沒有被說成是「小記者」。而是「真記者」。 圖片|截圖自Koyuママ 台灣 10 公尺兒童連儂牆:我今年 11 歲,我問媽媽,台灣也會變成這樣嗎? 10 月 8 日當天,台灣立法院外有台灣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與濟南教會合作發起的「兒童連儂牆」撐香港活動。在長達 10 公尺的壁面上,他們讓孩子可以自由地表達對香港反送中運動的看法。 在自由時報報導中提到,有一名 小學六年級的楊同學分享: 聽到香港發生的事情,內心充滿恐懼,一直問媽媽,台灣也會變成這樣嗎? 「面對惡意的政權,香港的小孩都已經不怕危險、勇敢地站出來了,我們更不應該沉默。」希望我們這一代,能繼續擁有自由與安心的環境。 我才 11 歲,我大概還不知道長大以後我要的是什麼,但我已經知道了我不要什麼。 10 月 27 日,香港警察於尖沙咀梳士巴利花園截查市民、搜小孩背包。圖片來源|立場新聞 當抗爭還在持續,黑獅子一家提到,成年人會習慣問題,對荒謬麻木,對此,我們要更珍惜小孩與生俱來的好奇心、習慣對每事提問的精神:「希望大人們不要避開話題,多與孩子討論事件。而問題除了事件的本質外,亦可從中感受孩子對現狀的擔憂及心理需求。」 2019 年,香港人被迫失去了很多東西。我們安撫傷口,彼此喊疼彼此安慰,我們沒有答案。但只要還有提問的機會,只要繼續問出問題,對世界保持情緒,像我們的孩子一般── 童年也許會提早結束,我也好想,在生命最美好的時光,可以不要擔心死亡。但你知道我們追求的不是死亡。所有不需被教育就自然擁有的害怕與疑惑,都是作為孩子,5 歲 10 歲或 15 歲,渴望能再次好好長大的緣故。 如果可以,你要讓你自己,還有我們的孩子們,在無數未曾停止的警棍、催淚彈和水炮車之下,可以繼續喊出聲來。 October 28, 2019 at 09: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2Xv3BS

「別成為我最難唸的那本經」很多老夫老妻,反而更不懂得尊重「情緒界線」 https://ift.tt/2q1Weg5 天下雜誌出版 在婚姻關係裡,你常常忽略,但必須好好遵守的三種情緒界線。 圖片|來源 文|吳娟瑜 「你應該……」是本難念的經 「情緒界限」就是尊重每個人都有情緒,也都有自由表達的自主權。老夫老妻相處日久,酸甜苦辣冷暖自知,關注彼此的情緒界限是舊話題新功課,也是對婚姻的尊重及對老伴的珍惜。 什麼是情緒界限?每個人都有內在的情緒變化、念頭流動、感覺起伏,雖然看不到摸不著,卻是需要得到理解和尊重的私領域。 情緒界限的模糊地帶從小即已存在,例如,父母接到兒女的同學家長邀約出遊,尚未詢問兒女即一口回絕;導師沒有詢問全班同學的想法就謝絕隔壁班老師安排的籃球友誼賽;年輕男生公開朗讀愛慕者女孩的來信;姊姊把音響開得震天嘎響,讓熬夜苦讀的妹妹不得安寧。 有的人隱忍力強或經長輩勸導,對侵犯自己情緒私領域者不予回擊,結果強勢者節節進逼,弱勢者默默承受。 夫妻間往往也有一方氣勢凌人,猛踩對方情緒界限習以為常。這些場景也成了家家那本難念的「經」。 一、代替做決定 事隔多年,麗雪對老公當年的「鴨霸」處置仍耿耿於懷。 年輕時小孩、公婆總讓麗雪忙個不停,有一回聽到老公對電話裡的人說,「不行啦!她很忙,不可能去!」 老公掛下電話,麗雪才弄明白──剛才是哥哥打電話邀她回娘家出席小外甥的滿月酒,麗雪當場發飆,「這是我的電話,要讓我接啊!去或不去?也是我來決定的。」 「沒想到老公竟然發更大的脾氣說──那天妳不是要陪我出席張董的壽宴?」陳年舊事仍讓麗雪憤憤不平。 老公確實踩到她的情緒界限,時至今日手機、Line 樣樣便利,重要的是,麗雪已學會告知老公尊重她的決定權與自主性。 二、要你立即回答 多年來,鴉雀無聲的空間是我文思泉湧下筆神速的利器。 天兵般的老公 Show 往往門也不敲直接闖入,看到我便立刻滔滔不絕地說個沒完。早些時候,我會停筆和他搭話;後來覺察到自己沒有刻意建立情緒界限,自然怪不得他總是隨興來去,殊不知寫作的人很怕靈感突然消失。 一年多前才真的想清楚老夫老妻更需要釐清彼此的情緒界限,某日他一如往常闖入之際,我說,「等一下,請問有看到我正在做什麼嗎?半小時後,文章寫好,我會去找你!」 幾經協調,老公學會說,「對不起,妳正在忙,待會兒再說,不急!」彼此尊重的「情緒界限」於是成為另一種生活默契。 三、你不可以生氣 有一種人很有趣,自己可以生氣,身旁的人不可以生氣,以明德家為例。 玉梅談到媳婦的事,只要語帶不滿,明德立刻變臉,「妳又來了,為什麼老是講這些?」 「你到底是站我這邊?還是站媳婦那邊?」玉梅很不高興明德愛生氣,也覺得自己很嘔。 我告訴玉梅,「夫妻關係再好,還是有個人的情緒界限,妳明知道那裡有地雷,為何故意去踩?更何況媳婦也有她的情緒界限,就算沒有當面說,也需要尊重她。」 玉梅跟著我分享學習成長課題多年,我們之間的情緒界限幅度較寬,可以直話直說彼此鼓勵。聽到我這麼分析,她明白老公情緒起伏是人之常情,不能勉強他「不生氣」,但可以換個方式提醒他生氣不能解決問題。 舊話題新功課 「情緒界限」就是尊重每個人都有情緒,也都有自由表達的自主權。如果對方哭了,等他情緒平復再說;如果對方生氣,看看是他修養欠佳還是被我們踩到情緒界限?如果對方咄咄逼人,我們也要有氣度,聽完後勇敢講出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不必任人宰割情緒,讓自己委屈難受。 老夫老妻相處日久,酸甜苦辣冷暖自知,關注彼此的情緒界限是舊話題新功課,不再以「你是我老公/老婆,你應該......」一意孤行勉強對方,是對婚姻的尊重及對老伴的珍惜。 本文摘錄自吳娟瑜《藍天會在牆外等著你》,由天下雜誌出版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藍天會在牆外等著你》 October 28, 2019 at 08: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q1Weg5

「從徹夜聊天,到貼圖敷衍」為什麼我們聊著聊著,感覺就淡掉了? https://ift.tt/2MR1gVK 女人迷編輯 Phoebe 為什麼交往或曖昧對象回覆訊息的頻率越來越少?是不是自己說錯什麼話?如果你也有「聊著聊著,感覺就淡掉」的經驗,也許可以來找找原因! 某個閒來無事的夜裡,你在網路上遇見了他。 後來,你們有過幾次從早聊到晚的經驗,也有過幾次來回辯論而最後尊重對方想法的過程。他領頭的話題是不斷補充的彈匣,每一發子彈都正中你心。 直到有天,他訊息的內容變短了,回覆的頻率變少了,你搞不清楚哪裡出問題。當聊天的間隔時間不斷拉長、當話題從百發百中的子彈變成對空鳴槍,你才終於承認——你們聊著聊著,就淡掉了。 找不到原因的,你們對彼此的吸引力淡掉了。 而如果你不想再重蹈覆徹,也許可以參考外國網站 wikiHOW 的幾項建議,在下一次遇到心儀對象時,再度好好把握。 我很喜歡你,但不想嚇到你 如何在對話的一開始就釋出善意,又不過度探人隱私?wikiHOW 建議可以先從「自在的聊天」開始,而自在的重點在於隨意但不隨便,例如可以用「哈囉你好」取代「嘿今天怎麼樣呀」。(推薦閱讀:「聊著聊著,心就被聊走」關係心理學:為什麼光是聊天就可能愛上對方?) 第二步,就是設法讓聊天變得「有趣」。雖然有趣的定義仍要視彼此聊天的深度與對方個性而定,但大抵可分為兩種:小玩笑與機智回應。小玩笑適用在已知對方做什麼工作/有什麼興趣的情況下,而機智回應則適用在自己已具備足夠反應能力的情況下。 接著下一步,就可以找出自己與對方的共同興趣或話題。如果你不想和對方始終處於「閒聊」狀態,想發展更進一步的關係,那麼找到相同愛好就是個好方法,因為有一致的興趣,就有「源源不絕的話題」的可能性。 第四步是「適當表現自己的好感與讚美」,讓對方知道你的心意。在這一階段,表現好感並不是要你緊追著對方說「我好喜歡你,喜歡你到不得了」,而是透過讚美表現自己的喜好,例如「我覺得像你一樣喜歡運動的人很棒」等。這樣的讚美,誰會不喜歡呢? 以上步驟完成後,接下來的路,就要靠你自己了。為什麼這麼說呢? 圖片|來源 感情到底怎麼談?誰也說不準 在網路或書上,可以輕易找到許多如何聊天、如何談戀愛的方法分享,但不論是什麼招式,其實都得回到「靠自己探索」的老路,只有你知道自己喜歡什麼,也只有你才清楚什麼是適合自己的。(推薦閱讀:最美的愛,是讓你從自己身上發現愛) 作為一個編輯,想在此處談談我的真心話。 這篇文章在下筆前,我一直想找出「為什麼聊天會淡掉」的原因,查了許多資料、看了諸多網站後,我終於打算放棄。關於這題,誰也沒有標準答案,也沒有真正的「原因」。聊天淡掉了,可能是對方另尋他人,也可能是自己從頭到尾的一廂情願,一百種人就有一百種說法。 我曾為這樣的找不出原因感到焦慮,但仔細想想,其實沒有標準答案的,也不只是這件事。你我的整個人生,大概都沒有標準答案。與其花時間找答案,不如問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而那個想要,就是答案。 因此,我能夠與你分享的是如何有禮貌、為對方著想的聊天,但如何聊、聊什麼,就留給你慢慢嘗試與摸索了。 當然,也想告訴你,在尋覓一段穩定關係時,你所感到的任何情緒都是正常的,也都是真實的,不要假裝,不要逃避,因為裝過的、逃過的那些,最後也都會以其他面貌再次回到你面前。 你唯一能做的,就是對自己誠實。誠實的愛人,誠實的愛自己。 資料來源: [1] How to Chat With Your Crush Online/wikiHOW/2019/6/20 October 28, 2019 at 07: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MR1gVK

結婚沒、要不要生?長輩的過度關心,是弄錯方法表達愛 https://ift.tt/32UPfEm 擲地有聲 「結婚了沒?」過年見親戚時總被問及特定話題,讓人備感壓力。其實,這些關心背後隱藏著「不知道怎麼表達我的愛」的社會慣性。但是,只要我們從覺察問題開始,就能夠一步一步改善家族內的關心方式! 文|李品毅 Lee Ping-Yi 傳統中國年期間,中老年人公式拜年、年輕人厭惡拜年似乎成了 20 世紀後的新年景。「買房了嗎?」「升職了嗎?」「什麼時候結婚?」「有對象嗎?」「存了多少錢了?」「什麼時候 OOXX?」這些公式般的拜年語成了年輕一代或部分中老年人的年節夢魘,這夢魘也無形中助力了海外旅遊在年節的銷售量,在年節返鄉的選擇已逐漸被年節出遊所取代。 過年公式般的問候的背後是愛嗎?還是什麼? 我不認為是愛,或可以說是想表達愛,但是卻不清楚如何表達下包裝出來的畸形,甚至有些問候是社會慣性下不假思索、填補相處空洞的產物。 我認為若有親戚的問候是「你喜歡你最近的生活嗎?」「你對你的新工作感受如何?」「你最近生活有什麼困惑嗎?」我想這個親戚應該是真心地關懷你、真心地愛你,也具備跳脫社會慣性的思考力,但我想問出來,年輕一輩應該也會嚇得不知所措吧!因為年輕一輩也是容易活在社會的慣性中而可能不自知。 而為什麼會產生公式般的問候呢?前面提到的有不是愛、不知如何表達、流於社會慣性以及填補相處空洞的產物。根本上我認為可以分成兩類,兩類都受到流於社會慣性所影響。不是愛、填補相處空洞為一類,不知如何表達為另一類。 大多數的親戚朋友問候我認為可以分到不是愛以及填補相處空洞那一類,他們對拜年對象可能瞭解不深、沒興趣瞭解,也遑論情感上的愛,因此面對一年可能僅有的一次交流,是難以產生深度的對話的;另一部分,相對較為親密的親戚朋友,他們可能是愛著拜年對象的,但是缺乏表達愛的練習,因為我們的教育、社會是幾乎不談愛的,或是總以愛之名行其他目的之實。 面對自身對愛的表達匱乏,因而按照他們認為或被社會告知的概念——「生而為人必做的事」來關心拜年對象是再正常不過了,除了可以填補相處時的空洞、有些內容可以表達外,還透露出順應社會教條下的自己所得到的安全感是十分實用的。 迎著這樣的社會慣性思維,那些從問題中就可看出的社會教條,就這樣一年又一年被傳承了下來,也一年又一年壓迫著不按傳統社會教條生活的年輕人。人們總是在傳統社會教條中求取安全感與認同感,就不難理解了,而人們囚錮在傳統社會教條中不得自由所倒映出來的苦痛,也不甚意外了。(延伸閱讀:「以後你爸媽怎麼辦,這樣很不孝!」被過度關心的單身過年) 圖片|來源 年輕人的厭惡背後又有什麼?或許年輕人只是年紀小的中老年人 只有中老年人才接受社會慣性、傳播社會教條嗎?不,年輕人也是恪遵著這樣的慣性與教條。 年輕人厭惡而逃離的背後,顯化出來的是什麼?「當我有一天錢賺夠了、婚結了、工作體面了,我就可以抬頭挺胸回鄉了。」看起來年輕人厭惡的不是慣性與教條,而是厭惡著「自己」,厭惡自己沒有滿足慣性與教條、無法在正確時間達到傳統教條鼓吹的「成功人生里程碑」。 因此,這樣的年輕人,是不是等到自己搆到了成功人生的里程碑後,便自然成了使用公式拜年的中老年人呢?開始向尚未達到里程碑的年輕人開始佈道,無意識地宣揚社會慣性、傳統社會教條帶給人們的安全感。 一味求取安全感、跟隨傳統社會教條而不思索,使年輕人變成「當初自己厭惡的人」成了必然,環境文化的建立,人人皆是創建者。而不可否認的是,人們遵守了這些教條後,也難以達到心靈真實的快樂,而原因其實早已在人們心中。 如何改變,真的會好轉嗎? 傳統社會教條一直灌輸我們的是要從外在去證明人的價值,例如,男人要有房、有車、有體面工作才具備娶妻的價值;女人要能炊、能生、能在家相夫教子才具備嫁人的價值。我們的教育、社會鮮少要人們從內在發掘自己的價值,甚至恫嚇沒有約定成俗的外在價值的人是毫無價值,將是卑微的。 這樣環境培育出來的人們總是低自我價值感的,不相信本身就值得被愛、不相信有真愛、不能接納真實的自己,更不能好好地愛自己。因此,這樣的年輕人,做出的選擇,幾乎都是聽著社會、父母、體制的聲音,鮮少跟隨內心最深的聲音,是不愛自己的。而不愛自己,又遑論真心地愛著他人呢?拉回看到使用公式拜年的老年人以及厭惡拜年的年輕人,是不是總在這樣的迴圈傳承之中呢? 那人們怎麼擺脫這樣的慣性呢?首要是先「覺察」有這樣的社會慣性、社會教條,並觀察自己對這樣的慣性與教條的反應,是恐懼的?是認同的?觀察之後就能「認識自己」,認識到自己為何而恐懼,並不帶批判地深度洞察自己為何因此感到害怕。 接著「接納自己」,直接而不逃避地承認自己的這些恐懼、求取安全感的行為,全然的接納是十分不容易的,接納是不帶批判與壓抑的,這樣有助於自我的成長,批判與壓抑反向增加了負面能量,對自我成長沒有助益。而且,誰不是體會過痛苦才有離開痛苦的念頭呢? 而後,開始「愛自己」,相信自己內在的價值、相信自己本身就值得被愛、相信自己不需要全然遵守社會枷鎖也可以很有價值,要時常想起自身的需求與聽取內心深處的聲音,而非一直滿足他人的需求而忽略了自己。 最後,足夠愛自己的人,是可以充分地「愛他人」,不加諸教條在他人身上、不帶有滿腦的成見、不給公式般的拜年問候,內心具備充滿能量的愛與自我價值感。我認為一個真正強韌的人,力量皆來自於內心,外在的頭銜、金錢、權力是填不滿空洞的內心的。 圖片|來源 擁有豐盈的自我價值、對傳統教條的質疑、擺脫傳統的慣性,還會擔心公式般的拜年問候嗎?還會害怕說出真實的聲音嗎?還會讓這樣的迴圈生生世世嗎? 願我們能成為一個真誠、勇敢、充滿愛的人。 October 28, 2019 at 07: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2UPfEm

小資理財術|6 3 1 法則,為什麼你該學會好好「花錢」 https://ift.tt/2qOhyWV Dr. Selena 過去的理財觀念裡,很強調「省錢」的重要性。然而,理財專家建議,更要會好好花錢!並不是拼命省吃儉用,而是運用 6:3:1 守則,妥善管理與分配辛苦賺來的錢! 在台灣目前低薪慘狀,整體大環境看起來短期改善不了, 所以想收入變多你只能靠自己努力來改變,而唯一能改變的方式只有 2 種,一種是投資自己讓自己在職場更有競爭力,讓老闆幫你加薪,另一種方法就是學會投資理財自己幫自己加薪!這兩個方法 Dr. Selena 從很小就有決心努力改變, 才能夠從一個高職女生有機會變成一個財經博士,擁有財經專業並讓自己在職場上更有好的收入! 我們說到「省錢」是小資族學會理財的第一步,接下來則是要學會每天好好「花錢」。學會花錢是要懂得將賺來的錢好好使用,包含收支要平衡,才能達到將來財務自由。好好花錢不是拼命省吃儉用,而是聰明、有智慧的分配所賺的錢,並且投資在自己身上,才能夠錢滾錢,快速累積財富。 圖片|來源 這幾年 Dr. Selena 在公司成立的小資理財社輔導同仁學理財,由此觀察到兩個現象,一部分女生只知道把錢存起來放銀行定存,不知道好好的投資理財;另一部分小資女年薪 30-40 多萬,卻買了十幾萬的保險,存下來的錢都投入保險公司去了。其實這兩種方式都不太好,真正學會理財有一個很大的重點,就是能為每月收入作聰明的分配。 學習投資理財,並非什麼艱澀的學問,懂得量入為出,找到適合自己風險承受度的商品,縱使將來不會大富大貴,起碼也不會成為月光族。如何分配收入,在消費、儲蓄和投資中取得平衡,是一門大學問。 王永慶生前的名言,「你賺的一塊錢,不是你的一塊錢,你存的一塊錢,才是你的一塊錢。」 想投資理財怕錢不夠,要買保險又怕保障不多,到底每月支出該怎麼樣妥善規畫,才能同時兼顧理財與保障呢?我建議你可善加運用「6:3:1 法則」輕鬆做好風險規畫。 所謂「6:3:1 法則」就是把薪水分成十等份,其中 6 等份用於日常生活支出,3 等份存下來用於投資自己或投資理財,最後的 1 等份則用來做好基本保險規畫。學會這個方式你會發現自己每月更可以好好使用辛苦賺來的錢喔!(延伸閱讀:投資、基金、股票!給新手的簡易理財入門三步驟) 圖片|Dr. Selena 提供 October 28, 2019 at 06: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qOhyWV

2019年10月27日 星期日

【蘇珊米勒】10/28~11/3 週運勢:雙魚、巨蟹、天蠍 https://ift.tt/34cezpP womany 女人迷精選 10/28~11/3 的水象星座週運勢,一次帶你了解! 雙魚座(2 月 19 日~3 月 20 日) 任何計劃中的旅行細節,你都需要確認再三,因為週日落入國外旅行宮的太陽與善變的天王星對沖。天王星當下行運於雙魚座溝通宮,很喜歡破壞他人的預期,當然該宮位也包括科技。提前打好登記證或者旅館訊息以防手機忽然罷工。此外,火星與土星將要怒目對峙,這是考驗所有人耐心的一週,所以處理的時候最好小心謹慎些。週三,水金雙星之間的互動將會給生活注入新鮮空氣。 翻譯:星譯社/譯者:cloverATS 巨蟹座(6 月 21 日~7 月 22 日) 這一週,群星聚集在你與快樂和自我表達有關的宮位裡,你會很願意將精力放到創意性工作或娛樂活動上。但是新月與在你交流宮內的天王星對沖,焦慮感可能會冒出來。雖然星期三的水星與金星相合能讓你打起精神,但是萬聖節之後的第二天水星就會開始逆行,任何正式協議的簽訂都需要推遲。這一週,你需要低調一點,專心於能讓自己獲得滿足感的練習。 翻譯:星譯社/譯者:獨立重複試驗 天蠍座(10 月 23 日~11 月 21 日) 天蠍季正當時,週日的新月落入自我宮則正式宣布天蠍月拉開帷幕。這週可能會有騷亂與動蕩,因為新月與關係宮的天王星對沖。伴侶、搭檔、合夥人可能會帶來驚人消息或者遭遇未曾預見的狀況,需要你分心關注。幸運的是,金星,這顆甜美的行星也同在天蠍座。她會賜予你處理當前境況的能力,而週三與水星之間的互動能讓蠍子們變得巧舌如簧,不管商談何事都能如願推進。 翻譯:星譯社/譯者:cloverATS October 28, 2019 at 02: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4cezpP

【蘇珊米勒】10/28~11/3 週運勢:牡羊、獅子、射手 https://ift.tt/2Nv4ZHZ womany 女人迷精選 10/28~11/3 的火象星座週運勢,一次帶你了解! 牡羊座(3 月 21 日~ 4 月 19 日) 週日的新月可能會帶來一兩個障礙,這些障礙很有可能出現在和別人的錢相關的事情上。代表驚喜的天王星會和月亮形成對沖,因此,這週你可能會遇到財務上的困難:比如學生貸款沒有按期發放,或者信用卡出現了小問題。幸運的是,水星和金星也會在代表別人錢財的宮位形成甜蜜的合相,這個相位會讓你鎮定下來,用自己的思考和溝通技巧解決各種問題。 翻譯:星譯社/譯者:安德烈 獅子座(7 月 23 日~ 8 月 22 日) 由於在你家宅宮內的新月與你事業宮內代表意外的天王星對沖,你的家庭和工作之間可能會發生干擾從而導致你受挫。在同一天,火星將同你日常活動宮內的土星發生摩擦,可能會激起憤怒或不耐煩的感受。試著為你內心的怒火尋找一個健康的出口,例如鍛鍊身體或寫日記。週三水星與金星相擁,將帶來緩解並恢復平靜。(推薦閱讀:手帳開箱|Bonnie 邦妮:內心不想長大的你,日子就該過得這樣可愛) 翻譯:星譯社/譯者:王小亞 射手座(11 月 22 日~12 月 21 日) 本週你可能想要保持低調,因為天蠍座的新月會攪起一些有挑戰性的感受。天蠍座與你修整的宮位相關,讓你可以關閉手機蜷縮起來看一本好書。一整年你身邊都圍繞著一股能量場,因為最幸運的星星木星正穿行在你的身份宮裏。到 12 月初為止它都會在射手座裏,所以你還有時間抓住最後到來的任何機遇。 翻譯:星譯社/譯者:Pa October 28, 2019 at 02: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Nv4ZHZ

【蘇珊米勒】10/28~11/3 週運勢:金牛、處女、摩羯 https://ift.tt/2qLjTBT womany 女人迷精選 10/28~11/3 的土象星座週運勢,一次帶你了解! 金牛座(4 月 20 日~5 月 20 日) 如果你有一個秘密瞞著正式夥伴或伴侶,現在對方可能會要求你說出來。新月發生在你的關係宮,它和你身份宮的天王星形成對沖。代表驚喜的天王星在你星盤中最能代表自己的宮位(接下來的幾年他還會繼續在這裡運行),你可能會經歷一些變化,因為你不確定該怎麼跟別人溝通。週三,水星和金星的和諧相位會讓夥伴或伴侶更容易接受和理解你所說的話。 翻譯:星譯社/譯者:安德烈 處女座(8 月 23 日~9 月 22 日) 本週,天王星在你星盤中代表國外事項的宮位雲心,他和學習溝通宮的月亮形成對沖相位,因此,來自國外的訊息會挑戰你的世界觀。在新月發生的同一天,火星和土星也會形成緊張的關係。火星在你的收入宮,所以加薪可能不會按期而至。你也可能對自己的財務狀況不安。幸運的是,週三,水星和金星會支持你,幫助你恢復平衡。 翻譯:星譯社/譯者:安德烈 魔羯座(12 月 22 日~1 月 19 日) 本週由於在你社交宮內的新月與象徵意外的天王星對沖,你的感受也許同你周圍的群體並不一致。月亮的移動速度很快,因此這僅僅是帶來轉瞬即逝的煩擾而不是真正的裂痕。在你事業宮內的火星將與你個人命宮內的土星以錯誤的方式發生摩擦,某個糟糕的工作狀況會削弱你的耐心。你的朋友們會讓你的臉上恢復笑容,尤其當週三金星與水星會合的時候。 翻譯:星譯社/譯者:王小亞   October 28, 2019 at 01: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qLjTBT

【蘇珊米勒】10/28~11/3 週運勢:雙子、天秤、水瓶 https://ift.tt/36kLGts womany 女人迷精選 10/28~11/3 的風象星座週運勢,一次帶你了解! 雙子座(5 月 21 日~6 月 20 日) 週日,任性的火星運行於樂趣與創意宮,與坐鎮他人錢財宮的土星對峙。你可能發現休閒項目或者藝術需要的資金可能超出預算或者預期收入未按時到達。同一天,新月落入工作宮與天王星對沖,可能會帶來意外消息。所有這些都可能讓你覺得頭暈目眩,但水金雙星在週三積極互動,能幫你保持冷靜、淡定。 翻譯:星譯社/譯者:cloverATS 天秤座(9 月 23 日~10 月 22 日) 新月總會帶來全新開始或者主動權與積極性,本週的星象則在考驗你的耐心。落入收入宮的新月與運行於他人錢財宮的天王星對沖,可能得到消息預算被打亂。運行於自我宮的火星與坐鎮家宅宮的土星成負相,當銀行或者政府部門這樣的官方機構的運轉速度與你預期不一致時,可能會讓天瓶座們感到困惑。幸虧,週三金水雙星攜手奉上解決方案。 翻譯:星譯社/譯者:cloverATS 水瓶座(1 月 20 日~2 月 18 日) 由於本週伊始新月與在象徵意外的天王星對沖,你的職業道路也許會出現未曾遇見的障礙。天王星以打破習以為常的現狀為傲,因此如果你一直都覺得自滿或無聊,天王星將很樂意令你保持警覺性。在新月點亮你的事業宮之後不久,優雅的金星將同象徵交流的水星會合,使你有能力去找到解決方案並想像下一步的行動。 翻譯:星譯社/譯者:王小亞 October 28, 2019 at 01: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6kLG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