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64ojnx
2019年10月24日 星期四
關係心理學:一見鍾情,等於「真愛」嗎? https://ift.tt/364ojnx KnowYourself 一見鍾情的關係會是真愛嗎?其實,一見鍾情是有規則的,而且它可以是一段深刻感情的開端。 公號 ID:knowyourself2015 公號簡介: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人才會喜歡的泛心理學。 浪漫愛情,在遺傳進化的角度看來,僅僅是人作為一種生物為了選擇伴侶並繁衍後代一種本能行為,並且它的發生可以是即刻地、快速地、甚至是無意識地——這是遺傳學家描述一見鐘情的方式(Bernstein, 2015)。 根據美國一項對 5000 名 21-70 歲的單身男女進行年度調查(Annual "Singles in America" Survey)顯示,59% 的男性和 49% 的女性表示他們相信一見鐘情,並有 41% 的男性和 29% 的女性表示他們曾經體驗過一見鐘情。 那麼,「人海茫茫中第一眼看見他,我就堅信自己已經無法自拔地愛上了。」這樣的電影橋段可能發生在現實生活當中嗎?如果發生了,它是可靠的嗎? 今天我們來聊聊一見鐘情。 一見鐘情有哪些規則嗎? 人與人之間產生吸引力的最基本假設是:他人的出現對於我們有獎賞意義(Radwan, 2011)。而這種獎賞可以是直接的,比如相處時愉快的感受;也可以通過間接的方式,例如,物質、地位、情感等滿足我們的安全、歸屬及信任等的需求。(延伸閱讀:【關係日記】非誠勿擾:一見鍾情,是我自此戀上你的氣味) 如果你希望有人對你一見鐘情,可以看看以下這些吸引力法則,並也許能嘗試在其中一些方面做得更好: 1. 看臉 美好的事物常常能帶給人愉快的感受。人與人之間最直接的相互吸引,大多來源於外在,並且這的確是有心理學依據的。(KY主創:是的,真相就是這麽殘忍) 心理學家們發現,人們對於外表好看的人總有一種「外貌吸引力刻板印象」(physical-attractiveness stereotype),不論是在職場、朋友、朋友、還是婚姻中(Lorenz, 2005)。 大多數人傾向於認為外貌俊美的人更討人喜歡,更好相處。為此心理學家們做了相關實驗。 他們給被試看一組陌生面孔的照片,並要求被試者對照片中的人的性格與發展前景進行評價。他們發現:人們認為外貌具有吸引力的人值得信賴,更善於社會交往,以及更有可能為他人考慮(Dion, Berscheid, & Walster, 1972; Wheeler & Kim, 1997)。 同時,研究者們還發現,「看臉」並不是後天習得的,而是先天形成的。英國埃克塞特大學的研究者們發現,嬰兒對姣好面容的偏好和成年個體並無太大差異(Gosline, 2004)。研究者們挑選了一組不同女性的面部照片,請成年個體對該組照片進行 1-5 的評分。 之後,他們將相似亮度和對比度的照片兩兩分組,並將照片以組的形式展現給出生不久的新生兒。他們發現新生兒注視那些外貌俊美(依據成年人的評分斷定)的照片的時間要長。他們認為,這種現象主要是由於人類不斷進化獲得的「人臉刻板印象」所導致。 2. 相似的人讓我們覺得更有吸引力 我們會被與自己相似的人吸引,不論是人格特徵、價值觀、經歷還是背景、興趣和品位,或者其他任何方面,我們都更偏愛與我們有很多共同點的人(Barelds & Barelds-Dijkstra, 2007)。不管有沒有意識到,人們還是傾向於認為,相似的人更不容易產生衝突和矛盾,也更容易建立起信任,實現相互理解和交流(Ben-Zeev, 2013)。 此外,我們會喜歡那些與「理想的自我」相像的人,也就是說,我們會覺得,那些擁有我們期望得到卻並不具備的品質的人很有吸引力。(Klohnen & Luo, 2003)。 然而,有些時候我們那些最有吸引力的特質也可能成為關係告吹的罪魁禍首,這就是所謂的「致命的吸引」(Fatal Attraction)。那些我們認為吸引人的特點可能逐漸變成缺點令人討厭,比如一開始,認為對方和自己一樣自主強大,但久而久之卻愈發覺得那是一種囂張跋扈(Horan, 2012)。 3. 我們會喜歡那些喜歡我們的人 我們會盡可能地追求最有可能得到回報的對象。Donn Byrne 和Don Nelson(1965)認為人與人之間吸引力的核心是「獎賞」(reward)和「正向互動」(positive interaction)。 此後心理學家們借用了經濟學的模型來說明這個問題: 對未來伴侶的期望(是否值得擁有)=伴侶的長相吸引力 X 自己被接受的可能性 也就是說,我們會衡量喜歡的人的相貌和對方接受自己的程度,由此來判斷對方對我們的吸引力。對方長相很有吸引力,但是感覺自己完全沒有被接受的可能,那麽期望值也不會很高。 「被接受的可能性」是與個體的「安全感」有關的(Berstein, 2015)。我們判斷自己的喜歡是否會得到回應,並不一定是客觀的,很多時候更是受到我們自己的認知偏見的影響。一些對自己的評估過低的人,往往對伴侶的期待低於自己實際值得的愛人,就是這個原因。 4. 情緒雙因素理論(Two-FactorTheory of Emotion) 情緒雙因素理論,又稱為吊橋效應,最初由 Stanley Schachter 和 Joreme E. Singer(1962)提出。該理論認為,當感受到某種情緒時,人們總是先感受到自己的生理喚起,然後即刻在當下環境中尋找線索,對這種生理喚起進行解釋(Cotton, 1981)。也就是說,如果你和約會對象一起做一些刺激性的事情,你就因為要給這種刺激感找原因,而不自覺地找到對象身上去——覺得是他讓你臉紅心跳。 後來,心理學家 Donald G. Dutton 和 Arthur P. Aron 通過「吊橋」實驗證實了這一理論,就是我們所熟知的吊橋效應。實驗發現,當人們在高處心跳加速的時候遇到了可能對我們有吸引力的人,那麽我們對對方的吸引力評價會比平時要高——恐高導致的心跳加速,被大腦錯誤地歸因成了是對方的吸引力導致的(Dutton & Aron, 1974)。 5. 物理上離得近的人更有吸引力 我們喜歡空間距離上離我們更近的人。心理學家們在麻省理工學院(MIT)的學生宿舍內開展了一項關於「友情的形成」的研究(Festinger, Schachter, & Back, 1950),他們發現大學生對和自己宿舍樓住得近的同學好感度會更高。 其中,相隔 1 間寢室的人當中,有 41%的人認為對方是自己親密的朋友(close friend),而隨著相隔寢室的增多,這一比例也逐漸下降。也就是說,空間距離影響了個體之間關係的形成。這可能與我們能更方便地與鄰近的人發現共同愛好、「相互獎賞」(exchange rewards)有關。 6. 我們更可能喜歡熟識的人 有一個關於單詞的實驗,實驗者向被試者展示了一系列單詞,單詞是一種被試者不認識的語言,實驗者把不同的單詞以不同的次數向被試者展示,然後讓被試按照好感程度給單詞排序。結果顯示,被試者看到次數多、更加熟悉的單詞,好感程度會更高。 這個實驗的效應在人和人之間也會發生。我們傾向於喜歡那些常聯繫的人。重覆地接觸他人,甚至僅僅是圖像,通常能增加我們對他們的好感度。與一個人相處的時間越長,我們越有可能喜歡上他。 但是這裡有一個前提,在反覆接觸和相處之前,我們對這個人的態度是積極或至少是中立的,這樣的「日久生情」才有可能發生。如果一開始我們對這個人就有成見,反覆的見面會讓負面感情也得到加強,我們會更加討厭這個人。 綜上,要增加對方眼裡你的吸引力,你可以搬到離他更近的地方,帶他做一些刺激的事情,經常在他跟前混個眼熟,明確地表現出你喜歡他,當然歸根結底你懂的,還是要看臉。 圖片|《戀夏五百日》劇照 一見鐘情是真愛嗎? 1. 一見鐘情和自戀有關 一見鐘情的感覺有時是不可靠的。在前文我們提到,相似的人更具吸引力(Similarity Attraction)。與之相對的,個體存在「吸引力相似感」(Attraction Similarity),即人們遇到對自己有吸引力的人時,就會假想這個人與自己是相似的。 容易一見鐘情的人常常會認為那些最能吸引自己的人,通常是與自己最相似的人,即當對方有某一點非常吸引我們時,我們傾向於認為他與我們在很多方面都更相似(Barelds&Barelds-Dijkstra, 2007),但這個過程可能是無意識的。 心理學家們認為,這往往與個體的自戀有關(Barelds&Barelds-Dijkstra, 2007; Shukla, 2014),我們會不自覺地將對方當作是自己某些「未實現的理想自我」的替代品,潛意識認為得到了對方就是得到了理想中的自己。這也是一見鐘情的人常常會感到「他就是理想型」的原因。 當人們將自我投射於這個客體(object)時,我們傾向於努力不斷認知到彼此的相似性,來保持認知上的和諧一致(Barelds&Barelds-Dijkstra, 2007; Shukla, 2014)。這時,我們所感受到的吸引力就會更加強烈,然而這種認知卻可能是片面和扭曲的。 是我們假想中的「對方就是自己」帶來了這種吸引力。隨著接觸的加深,一個人就可能會感受到,原來對方不是自己。一見鐘情的魔法就會消失。 2. 一見鐘情的愛是否深刻? 評估一段感情的深刻是否,通常有「情感強度」與「現實基礎」兩個維度。「情感強度」指的是在某一時刻所感受到的浪漫情感的強烈程度;而「現實基礎」則指的是伴侶之間長期相處所經歷的共同事件,包括雙方對於彼此需求的滿足。可以看出,後者需要雙方花費時間相處、共同創造。 因此,有人認為一見鐘情缺乏共同經歷的現實基礎而往往無法深刻持久。但事實並不一定如此。心理學家的研究發現,比起那些沒有一見鐘情的體驗的伴侶,一見鐘情為雙方所提供的情感強度,往往能夠讓他們更願意花時間相處,也為之後的「現實基礎」做好鋪墊(Ben-Zeev, 2013)。換言之,一見鐘情是有可能成為一段深刻感情的開端的。 以一見鐘情開始的感情有哪些優勢和劣勢? 優勢 1:激情帶來的積極相處模式 如前文所說的那樣,一見鐘情會帶給人們更高的情感強度。一見鐘情充滿激情,往往可以讓我們對對方有更多的美好想像和正向期待(Hatfield&Sprecher, 1986)。而這種對於伴侶和關係的積極想像,能夠促進雙方的溝通以積極的方式進行(McNulty & Karney, 2004),例如以「我需要你⋯⋯」而不是「你為什麽不⋯⋯」表達自己的需要,有利於化解衝突,增進感情。 優勢 2:主動尋找相似性 Bareld Dick(2005)認為,雙方的相似性往往與一段感情能否持久有很大關係。前文中提到,一見鐘情的人傾向於相信「具吸引力的人與自己更相似」,也就是說,他們在相處的過程中仍然會不斷試圖尋找雙方的相似性以化解衝突,即便這些相似性並不一定真實而準確。而這種努力也有可能利於感情的長久發展。 劣勢:想像的困境 然而不論是激情還是尋找相似性,一見鐘情的確很大程度上建立於人們對對方的主觀期待和想像當中。你感受到的種種命中註定的巧合,其實只是大腦有意識地挑選了信息暴露給你。這也很有可能會使我們陷入想像的困境中。當對方的事實行為與我們的期待/想像不一致時,我們會有一種「他竟然會是這樣的」的不一致感(incongruence)。 對於一見鐘情的伴侶而言,包容與化解衝突的能力是決定關係能否成功的關鍵。這種包容力也是一種非整合能力的表現,與人格的成熟度有關。 參考資料| Barelds,D.P.H. & Barelds-Dijkstra, P.B. (2007). Love at first sight or friendsfirst? Ties among partner personality trait similarity, relationship onset,relationship quality, and love.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24(4), 479-496. Ben-Zeev,A. (2013). Is love at first sight possible? Psychology Today. Bernstein,E. (2015). Love at first sight is real, if you believe. The Wall StreetJournal. Byrne,D. & Nelson, D. (1965). Attraction as a linear function of proportion ofpositive reinforcements, 1(6), 659-663. Dion,K., Berscheid, E., Walster, E. (1972). What is beautiful is good. Journal of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4(3), 285-290. Dutton,D.G. & Aron, A.P. (1974). Some evidence for heightened sexual attractionunder conditions of high anxie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30(4), 510-517. Festinger,L., Schachter, S., & Back, K. (1950). Social Pressures in Informal Groups:A Study of Human Factors in Housing. Oxford, England: Harper. Gosline,A. (2004). Babies prefer to gaze upon beautiful faces. New Scientist. Horan,S.M. (2012). Fatal Attraction. Psychology Today. Klohnen,E.C. & Luo, S.H. (2003). Interpersonal Attraction and Personality: What isattractive – self similarity, ideal similarity, complementarity, or attachmentsecur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5(4), 709-722. Radwan,M.F. (2011). Does love at first sight really exist? Schachter,S. & Singer, J. (1962). Cognitive, social, and physiological determinantsof emotional state. Psychological Review, 69, 379-399. Wheeler,L. & Kim, Y. (1997). What is beautiful is culturally good: The physicalattractiveness stereotype has different content in collectivist cultures.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23, 795-800. October 24, 2019 at 06:00PM 女人迷 Womany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