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28日 星期一

結婚沒、要不要生?長輩的過度關心,是弄錯方法表達愛 https://ift.tt/32UPfEm 擲地有聲 「結婚了沒?」過年見親戚時總被問及特定話題,讓人備感壓力。其實,這些關心背後隱藏著「不知道怎麼表達我的愛」的社會慣性。但是,只要我們從覺察問題開始,就能夠一步一步改善家族內的關心方式! 文|李品毅 Lee Ping-Yi 傳統中國年期間,中老年人公式拜年、年輕人厭惡拜年似乎成了 20 世紀後的新年景。「買房了嗎?」「升職了嗎?」「什麼時候結婚?」「有對象嗎?」「存了多少錢了?」「什麼時候 OOXX?」這些公式般的拜年語成了年輕一代或部分中老年人的年節夢魘,這夢魘也無形中助力了海外旅遊在年節的銷售量,在年節返鄉的選擇已逐漸被年節出遊所取代。 過年公式般的問候的背後是愛嗎?還是什麼? 我不認為是愛,或可以說是想表達愛,但是卻不清楚如何表達下包裝出來的畸形,甚至有些問候是社會慣性下不假思索、填補相處空洞的產物。 我認為若有親戚的問候是「你喜歡你最近的生活嗎?」「你對你的新工作感受如何?」「你最近生活有什麼困惑嗎?」我想這個親戚應該是真心地關懷你、真心地愛你,也具備跳脫社會慣性的思考力,但我想問出來,年輕一輩應該也會嚇得不知所措吧!因為年輕一輩也是容易活在社會的慣性中而可能不自知。 而為什麼會產生公式般的問候呢?前面提到的有不是愛、不知如何表達、流於社會慣性以及填補相處空洞的產物。根本上我認為可以分成兩類,兩類都受到流於社會慣性所影響。不是愛、填補相處空洞為一類,不知如何表達為另一類。 大多數的親戚朋友問候我認為可以分到不是愛以及填補相處空洞那一類,他們對拜年對象可能瞭解不深、沒興趣瞭解,也遑論情感上的愛,因此面對一年可能僅有的一次交流,是難以產生深度的對話的;另一部分,相對較為親密的親戚朋友,他們可能是愛著拜年對象的,但是缺乏表達愛的練習,因為我們的教育、社會是幾乎不談愛的,或是總以愛之名行其他目的之實。 面對自身對愛的表達匱乏,因而按照他們認為或被社會告知的概念——「生而為人必做的事」來關心拜年對象是再正常不過了,除了可以填補相處時的空洞、有些內容可以表達外,還透露出順應社會教條下的自己所得到的安全感是十分實用的。 迎著這樣的社會慣性思維,那些從問題中就可看出的社會教條,就這樣一年又一年被傳承了下來,也一年又一年壓迫著不按傳統社會教條生活的年輕人。人們總是在傳統社會教條中求取安全感與認同感,就不難理解了,而人們囚錮在傳統社會教條中不得自由所倒映出來的苦痛,也不甚意外了。(延伸閱讀:「以後你爸媽怎麼辦,這樣很不孝!」被過度關心的單身過年) 圖片|來源 年輕人的厭惡背後又有什麼?或許年輕人只是年紀小的中老年人 只有中老年人才接受社會慣性、傳播社會教條嗎?不,年輕人也是恪遵著這樣的慣性與教條。 年輕人厭惡而逃離的背後,顯化出來的是什麼?「當我有一天錢賺夠了、婚結了、工作體面了,我就可以抬頭挺胸回鄉了。」看起來年輕人厭惡的不是慣性與教條,而是厭惡著「自己」,厭惡自己沒有滿足慣性與教條、無法在正確時間達到傳統教條鼓吹的「成功人生里程碑」。 因此,這樣的年輕人,是不是等到自己搆到了成功人生的里程碑後,便自然成了使用公式拜年的中老年人呢?開始向尚未達到里程碑的年輕人開始佈道,無意識地宣揚社會慣性、傳統社會教條帶給人們的安全感。 一味求取安全感、跟隨傳統社會教條而不思索,使年輕人變成「當初自己厭惡的人」成了必然,環境文化的建立,人人皆是創建者。而不可否認的是,人們遵守了這些教條後,也難以達到心靈真實的快樂,而原因其實早已在人們心中。 如何改變,真的會好轉嗎? 傳統社會教條一直灌輸我們的是要從外在去證明人的價值,例如,男人要有房、有車、有體面工作才具備娶妻的價值;女人要能炊、能生、能在家相夫教子才具備嫁人的價值。我們的教育、社會鮮少要人們從內在發掘自己的價值,甚至恫嚇沒有約定成俗的外在價值的人是毫無價值,將是卑微的。 這樣環境培育出來的人們總是低自我價值感的,不相信本身就值得被愛、不相信有真愛、不能接納真實的自己,更不能好好地愛自己。因此,這樣的年輕人,做出的選擇,幾乎都是聽著社會、父母、體制的聲音,鮮少跟隨內心最深的聲音,是不愛自己的。而不愛自己,又遑論真心地愛著他人呢?拉回看到使用公式拜年的老年人以及厭惡拜年的年輕人,是不是總在這樣的迴圈傳承之中呢? 那人們怎麼擺脫這樣的慣性呢?首要是先「覺察」有這樣的社會慣性、社會教條,並觀察自己對這樣的慣性與教條的反應,是恐懼的?是認同的?觀察之後就能「認識自己」,認識到自己為何而恐懼,並不帶批判地深度洞察自己為何因此感到害怕。 接著「接納自己」,直接而不逃避地承認自己的這些恐懼、求取安全感的行為,全然的接納是十分不容易的,接納是不帶批判與壓抑的,這樣有助於自我的成長,批判與壓抑反向增加了負面能量,對自我成長沒有助益。而且,誰不是體會過痛苦才有離開痛苦的念頭呢? 而後,開始「愛自己」,相信自己內在的價值、相信自己本身就值得被愛、相信自己不需要全然遵守社會枷鎖也可以很有價值,要時常想起自身的需求與聽取內心深處的聲音,而非一直滿足他人的需求而忽略了自己。 最後,足夠愛自己的人,是可以充分地「愛他人」,不加諸教條在他人身上、不帶有滿腦的成見、不給公式般的拜年問候,內心具備充滿能量的愛與自我價值感。我認為一個真正強韌的人,力量皆來自於內心,外在的頭銜、金錢、權力是填不滿空洞的內心的。 圖片|來源 擁有豐盈的自我價值、對傳統教條的質疑、擺脫傳統的慣性,還會擔心公式般的拜年問候嗎?還會害怕說出真實的聲音嗎?還會讓這樣的迴圈生生世世嗎? 願我們能成為一個真誠、勇敢、充滿愛的人。 October 28, 2019 at 07: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2UPfE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