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FTXwZBx
2023年1月19日 星期四
心理學自救指南 : 看心理學相關書籍前,你需要知道的三件事 https://ift.tt/FTXwZBx 讀者創作 在向心理醫生諮商前,不少人會期望從心理學書籍中得到解答,作者透過親身經歷傳授方法,讓讀者避開誤區。 文|呆比 我並沒有任何醫療的相關背景,只是一個嘗試自救的普通人,如果你跟我一樣有預算或其他考量,書是經濟實惠的選擇。 然而書作為一個工具,就像是劍可以選擇防禦或傷人,我誠心的建議最好找一個專業人士,例如心理師,引領你如何操作;但對於還是想先自己來的人,我提供一些經驗供參考,是我和周圍的人曾經不小心踏入的誤區。 圖片|Photo by Ben White on Unsplash 1. 覺得效果不彰 似乎是氾濫的工具書(ex : 快速致富、快速減肥)帶起的歪風,讓部分民眾期望心理問題也能按照 SOP 一路過關斬將,甚至指責作者沒有提供正確解答。 但是看完一本書,就能治癒十幾年的傷,談何容易?你必須親自走過,辨識出症狀、釐清成因、清創,過程或許痛苦到懷疑自己為何開始這段療程、真的能治好嗎、為什麼情緒反而惡化了? 一本書不構成解答,請多多閱讀不同觀點的書、擷取對你有幫助的字句,內化成自己的一部分,然後實踐於生活中。 譬如曾經對我很有幫助的一句話是 : 「是很糟糕的事情發生在我身上,而不是我很糟糕。」──周慕姿《羞辱創傷》 2. 無預警揭開別人傷疤 學到一個新知識時,可能會急欲分享或「應用」,比如 : 分析別人的狀態。拜託千千萬萬不要,連醫生都不能在診間外隨意看診了,況且也不能憑幾個元素符合,就粗糙地判定其中有什麼。 重點是,即使你說對了,對方的感覺卻糟透了,引起風暴後該怎麼收拾善後,我想很多人不知道更無法承擔,往往看情勢不對拔腿就跑,留下當事人在風暴裡苦苦掙扎。 比較恰當的處理是等對方做好心理建設、開口求助再幫忙,超出能力範圍也請尋求專業協助。 (同場加映:焦慮者自救指南!心理作家海苔熊:克服焦慮,從每一天練習心疼自己開始) 圖片|Photo by Etienne Boulanger on Unsplash 3. 要求加害者道歉 看幾本心理學的書籍後,大部分人都會抽絲剝繭回朔到根基——原生家庭。覺醒當下經常有股衝動,恨不得把整本書畫滿螢光筆,高舉在照顧者面前 : 「你看!這是我的血和淚!我正在用一生治癒不幸的童年!」接著對方會說他錯了對不起,你們相擁在一起痛哭⋯⋯嗎? 抱歉,我與他人的經驗是對方會惱羞成怒 :「你記錯了。」「愛記仇。」「不知感恩。」「總是習慣怨天尤人。」 後來我發覺讓我這麼痛苦的主因是,對方無法給予我想要的愛,他身上沒有這個機制、沒有人教過他,若無覺察力,一代代複製下去是非常容易的。 我認為上一代普遍給予的是恆河猴實驗中「機械猴子的愛」——提供基本需求。滿足需求後,下一代開始渴求「絨布猴子的愛」——同理與陪伴,機械猴子能夠變成絨布猴子嗎? 或許吧,但我目前做的是暫時放下期待,停止追尋不存在的東西,直接向外尋找絨布猴子的愛,最重要的是,獨處時懂得自己給自己同理與陪伴。 (猜你喜歡:五步驟人生自救指南:殺不死你的,使你堅強) 圖片|Photo by Nguyen Thu Hoai on Unsplash 最後,心理學的書有沒有幫助到我呢? 我相信是有的,某天晚上我做了一個夢,夢中我被那些熟悉的面孔圍繞、責罵:「你們誤會我了、聽我說!」可是沒人聽我說,他們已經認定我是什麼樣的人。 儘管不是事實,我卻像被催眠般漸漸代入角色中 : 「大概我真的很爛才沒人喜歡。」 此時,某書作者奇蹟般地出現,握住我的手、鼓勵我,潛意識的我不再任由他人形塑我,現實中的我找回了勇氣與自信。 所以代表我完全康復了? 沒那麼簡單,但是從後退、停滯不前到能邁開步伐,對我來說足夠了。 附註:雖然我通篇都以書舉例,不過其實也能透過 Youtube、podcast、FB、IG⋯⋯等媒材達到自救的成效,許多心理師在以上平台提供資源,當然若思考陷入死胡同出不來,還是建議親自跟心理師聊聊。 作者介紹|呆比,以書為精神食糧的天蠍座,有一個樹洞帳號記錄我的所思所想。 January 19, 2023 at 10:30PM 女人迷 Womany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