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IggfmG
2018年6月22日 星期五
為你挑片|《後來的我們》別把我愛你,留給來不及 https://ift.tt/2IggfmG 海苔熊 女人迷編輯與作者為你挑片,寫影評也寫生命故事,看見鏡頭下的縮影人生。《後來的我們》我們都活在沒有「如果」的世界,不要把愛變成遺憾。 後來的我們什麼都有了,卻沒有了我們。 在你的生命裡面,也有一個遺憾,未曾放下過的人嗎?你總是想著很多的「如果」,但其實你很清楚,再多的如果,都換不到無憾的以後。 今天參加一個很特別的特映會,我們從台北搭高鐵往返高雄,然後在列車上面,用 NETFLIX 看完了電影《後來的我們》,百感交集,五味雜陳。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我一邊聽著片尾曲,一邊默默地擦著眼淚。 本來想著以後 有了什麼就夠 到後來我只能夠 想像你們的以後 以為我像氣球 追逐風的自由 以後只能懷念 釋放我的那雙手 — —田馥甄《愛了很久的朋友》 圖|《後來的我們》劇照 劇情很簡單(以下有雷),其實就是一對年輕人相識、相愛,最終互相錯過。故事描述小曉和見清這對窮學生,到北京街頭闖蕩,一直希望能夠變有錢,嫁個好人家、換棟大房子發達,兩個人一起吃苦過了好多個日子,卻因為衝突和不懂事,沒能夠說出心中的愛和在乎,在地鐵站淚別之後,生命就此別向兩頭。兩個人在最苦的時候,屈就在同一棟小房裡面仍然甘之如飴,共同吃一碗泡麵、搭車約會、撿破舊的沙發換一個家的夢想,可是卻不懂珍惜,10 年後,只能在彼此的生命裡嘆息。熟悉嗎?沒什麼轟轟烈烈,愛恨交織,可是正因為如此的真實,反而更貼近我們每一個人的生命。我想起很喜歡的一首詩: 對不起 那時候我們都是 太淺的器 一不小心 全都打翻了 ——《青澀》◎ 陳繁齊 圖|《後來的我們》劇照 如果他的未來,不是我的後來 我第一個學到的跟感情有關的心理學理論是「米開朗基羅效應」[1],主要是在說,當兩個人在一起的時候,彼此能夠互相「雕刻」,變成更好的人,那麼這段關係滿意度也會越高。只是,要達到這件事情,至少要滿足下面四個條件: 你必須知道自己想要變成什麼樣子。用心理學的話來說,就是你的理想我是什麼(ideal self)? 他也必須知道,你想要變什麼樣子。 他能夠協助你成為你想要變成的樣子。 角色互換,你也要能夠協助對方完成上面的123。 這裡有兩個重點,第一個是:你真的知道自己想要變成什麼樣的人嗎?在華人以賺錢、讀書、出人頭地的文化下面,很多時候我們錯失了真正珍貴的東西,而是追求「大家以為」能夠代表身分地位的東西,用心理學的話來說,就是我們不知道自己的「理想我」是什麼,而是活在追求「應該我」(ought self)當中[2]。先前台灣一個研究發現,米開朗基羅效應一個很重要的前提是,你必須知道自己要什麼(自我概念清晰度,self-concept clarity)[3],否則你連藍圖都沒有,要怎麼雕刻呢?(推薦閱讀:【單身日記】可惜我們偏偏不是讓彼此幸福的人) 圖|《後來的我們》劇照 我最大的遺憾,是你的遺憾與我有關。—— 陳奕迅《我們》 每一個上北京的年輕人,都是懷抱著夢想和希望,可是這個希望,有可能並不是自己想要變成的模樣,而是「內在江東父老」的期待——在這部電影裡面,它甚至不是見清父親的期待。 人生最大的遺憾是,我們一直以為自己奔跑的方向,是對方想要我們變成的模樣,可是到了終點才發現,對方的身影已走遠。這個「對方」,既是見清的父親,也是小曉,就像電影裡面的對白: 見清:我已經努力變成你想要的樣子了。 小曉:可是我已經不是原來的樣子了。 見清的父親:我們做父母的,其實不在意你跟誰結了婚、掙了多少錢、住了多大的房子,只希望你能夠過得好好的。 寫著寫著差點忘記提第二個重點,對我來說,米開朗基羅效應還有一個 bug ——就是兩個人的改變,有可能不是同步的。這也是為什麼,命運讓兩個人走到了一塊,最終,仍然辜負了彼此的期待。 為什麼見清發達了以後,小曉不回到他身邊?那是因為拜金、一直追求嫁個好人家的小曉,終於在見清身上看到了一種幸福,一種只要兩個人在一塊,就算口袋裡面沒有幾塊,也能夠笑得開懷的幸福。可是當小曉終於懂了這種幸福,見清卻不懂了,一直到最後,他還以為她的離開是因為他沒有房子、沒有辦法讓她過上好日子——見清忘了,小曉在離開的前一天晚上,還把半碗泡麵留給他,幫她把醬菜裡面剩下最後一點點,撈到盤子裡面。 小曉開始想要一個大房子,後來她想要的是個家;見清原先覺得兩人在一起就很好了,分手之後,開始奮力地去賺「一棟房子」,後來,房子有了,家卻沒了。兩個人就像是不同月台列車,從沙發被留在舊家的那一天開始,就駛向不同的地方。 我們都活在沒有如果的世界 後來你就會明白,失戀真的是你一生當中,最美好的事情。 幾年前,我和心理師許皓宜合作過好多場失戀的講座,她經常講類似的話,那時候我和聽眾都覺得她在唬爛,分手明明就很痛苦,何來美好之有? 看完這部片,我突然覺得這段話或許真的有那麼點道理。就像這部片的兩人明明相愛,卻墜入錯過的大海。可是如果不是那年的分開,怎麼會有後來飛黃騰達的見清?如果他們持續在那個一攤死水的關係裡面,或許見清依然每天打著電動、荒廢創業,然後兩個人既回不了過往的那種相愛,也沒有辦法真正分開,彼此埋怨,互相拖累,這樣的結果,不一定真的會比較好。(推薦閱讀:【關係日記】《後來的我們》我是負了你,但我終究不負自己) 從這個角度,再回頭過來看看那些你心裡面的「如果」,或許會有不一樣的感受。 圖|作者提供 也許以後 不會再見面了 相遇的時候 做彼此生命中的好人 ——林婉瑜《相遇的時候》 當遺憾佔領我們的時候,我們總是會想像很多的「如果」,想像著哪一天,會有這種「相遇的時候」。但殘酷的是,我們都活在沒有如果的世界。幸好殘酷,往往也會和溫柔相伴,正因為這個世界沒有如果,所以不論後來的我們相遇與否,都可以選擇,做彼此生命中的好人。 延伸閱讀 [1]Drigotas, S. M., Rusbult, C. E., Wieselquist, J., & Whitton, S. W. (1999). Close partner as sculptor of the ideal self: Behavioral affirmation and the Michelangelo phenomen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7(2), 293. [2]Higgins, E. T. (1987). Self-discrepancy: a theory relating self and affect. Psychological review, 94(3), 319. [3]邱宗怡(2004)。伴侶行為肯定對心理安適的影響 個人與關係層次自我確定性的中介歷程。國立台灣大學心理系,台北。 June 22, 2018 at 07:30PM 女人迷 womany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