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31日 星期二

《花開少女華麗島》楊双子專訪:女性情誼,不只是姊妹、戀人與競爭關係 https://ift.tt/2v7oCx9 女人迷性別主編 婉昀 女人迷專訪《花開少女華麗島》作者楊双子,看她如何透過百合小說,帶我們與日本時代的少女對話。 双子姊妹踏上百合文化之道,妹妹開路,姊姊跟上,而後妹妹罹癌,兩人返過身,從滋養自己的台灣土地取材。 2014 年,新台灣和平基金會宣布舉辦歷史小說獎,高額獎金打響了名號。獎金可以紓解醫療費與經濟壓力,姊妹兩人在當年就決定,要寫台灣歷史百合小說。兵分兩路,妹妹查閱歷史文獻、姊姊双子發想並創作故事。 「前置作業是歷史考據,交給妹妹累積歷史資料庫。我繼續賺錢。」 直到 2015 二月底,醫生宣布妹妹已是癌症第三期末,生命只剩三到五個月。當天,双子立刻打電話給老闆辭掉工作。計畫改變。 「三到五個月是不可能寫完一本長篇小說的,所以我先寫短篇小說,也就是《花開少女華麗島》裡的第一篇〈花開時節〉,抓到語感和大概的風格,再開始依此發展長篇小說,拼全力趕啊,希望在妹妹過世前寫完。」然而一隻筆再怎麼寫,也趕不上病魔速度。長篇寫到一半,妹妹就離世了。但双子必須振作,因妹妹的遺願是完成長篇《花開時節》。 長篇《花開時節》寫的速度快,剛完成仍是粗胚。双子便把配角抽出來,以寫短篇的形式寫她們各自故事,集結成《花開少女華麗島》,其中三篇甚至拿到文學獎。角色立體了,双子再返身修整《花開時節》配角出現的部分。 於是《花開少女華麗島》在時間上,是《花開時節》的孿生作;在精神上,兩本書可以說是彼此的百合延伸,把主角的以外的角色或情節,重新賦予意義。兩本書,則同時向日治時代的少女小說接棒。 與日本時代的少女小說對話 《花開時節》與《花開少女華麗島》都回應台灣真實存在的經典文學作品,如《花開少女華麗島》輯一〈華麗島〉三篇,分別同名互文楊千鶴 1941 年的同名作品〈花開時節〉、翁鬧的〈天亮前的戀愛故事〉,真杉靜枝的〈站長的少妻〉。以這些故事為藍本,或許可以說,双子寫出了進階版的同人誌。 在架構上最明顯呼應的,是〈天亮前的戀愛故事〉,双子說,這是作者翁鬧以第一人稱、私小說的方式,寫自己在日本召妓吐了一夜苦水的故事——全篇講翁鬧自己的性意識與人生困頓,「不過,妓女在這篇故事裡完全沒有聲音。」双子笑說,想像妓女的心情,不覺得很靠杯嗎? 「妓女應該更難受吧,從殖民地來東京念書的大學生,還可以找妓女抒發感受,她卻只能在這裡做妓女,所以乾脆逆反過來,同樣的場景,我以第一人稱,讓陪侍的女性開口說話。」双子將鏡頭移到陪侍女性身上,以日本九州作家林芙美子為藍本,填入血肉。陪侍女角講的一句話「人生只有食慾和性慾」,即是從林芙美子最有名的《放浪記》直接移植過來。 林芙美子是個奇女子,「作為一個有天分的人,卻沒人欣賞她的文采,身邊的人不肯拉抬幫助她,她無法穩定自己狀況,便把自己的各種抱怨連載,寫成放浪記出版,沒想到大紅翻身!」 突然大紅,正是因為心境相同的女性非常多。「當時初等教育普及,已有非常多識字女性,這些女性受到啟蒙、走進公共領域,也有新的想望,可是通常會遭遇困頓與破滅。」林芙美子,說出女性共通的苦悶心情。 另一篇〈站長的少妻〉也同樣是呼應真杉靜枝的私小說〈站長的少妻〉。「真杉靜枝三歲從大阪來到台灣,在台灣讀高等女學校,嫁給一個大自己很多的男人,最後離婚。離婚那年她回到大阪,才 21 歲。〈站長的少妻〉即是真杉靜枝在別人鼓勵下,寫出自己故事。」 真杉靜枝寫〈站長的少妻〉,主人公作為有志於文學的女性,在那個時代沒有追求夢想的可能,「最後會寄望在哪裡,就只有婚姻,以及婚姻裡唯一可能達到精神滿足的愛情,可是也沒有,當她發現幻想破滅的時候,這個故事就結束了。」双子自己下一個結論「其實,就是一群很容易幻滅的日本時代的人們。」 然而,幻滅,也是双子寫作的基調。「我個人覺得,成長的開始,就是幻滅。因為人要成為自我的主體,勢必經過孤單,勢必是一個人的。」她停頓一下,補充,「可是人不一定是孤單的,『我』還是希望可以成為我們。」 除了相愛與互相競爭,女性之間存在更豐富情愫 「我們」,不一定非得是戀人,也不一定是姊妹情誼,有沒有可能都是、或者游移在這廣大的地帶之間? 双子說,如果我們觀看過去的文本,可以發現女性和女性之間的關係,往往是透過男性來呈現。不管是男性視角的描繪,或是以男性為核心開展故事,「掌權的基本上還是男性,在這樣的敘事下,女性必須競爭同樣的資源,不管是男主角的愛情,還是金錢、權力,總之得獲得男主角的青睞。」 另一方面,而女同性戀文學則描繪女性相愛。「同性戀女性的情誼,比起過去,已逐漸有些文本,可以代替我們說出來。」 「然而這會出現一個問題,女性不是相愛、就是競爭關係,中間的感情在哪?女性情誼在相愛與競爭的關係之外,仍有非常廣大而複雜的地帶,可能是既喜歡又羨慕、嫉妒又欣羨、戀慕又困惑,過去沒有人看見這種種的複雜性,百合可以填補這一塊。我寫《花開少女華麗島》這樣的故事,就是想呈現異性戀女性之間的同性情誼,可以是什麼模樣的。」 女性情誼在相愛與競爭的關係之外,仍有非常廣大而複雜的地帶。 楊双子 這也是百合和 GL (Girl's Love)的差異,「女同性戀有沒有包含在百合裡面,有。可是百合是否等於女同性戀,不是,因為百合包含了女同性戀之外的女性情誼,所以如果單純把百合與女同性戀結合在一起,我們會錯失掉非常多豐富的情感。」 双子舉例,《花開少女華麗島》的故事主角,大多都有異性戀關係,「幾乎最後都會結婚,像我寫《花開時節》,很小心拿捏女主角們在異性戀的同性情誼範圍。」她閃過一點點可惜的表情,「不過沒關係,而且我以前玩同人誌嘛,如果有人想寫同人誌,把他們全部上升到戀愛關係,也很好啊。喜聞樂見,哈哈哈哈。」講一講,她忍不住坦露自己真正心意。 因為自己是同人創作者,所以也為同人誌創作留很多空間,「保留給大家寫,好嗎?我自己也想寫啊!可是沒時間。」她一邊扼腕,一邊熱情地向大家發出邀請。 如果小說主角穿越時空,來到現時台灣 那麼,如果日本時代的小說主角們來到當代台灣,她們有沒有可能實現少女夢?遇上的機會與障礙會是什麼? 双子笑說,這問題她其實想很久,「因為我們從日本時代開始,就有很嚴格的戶口制度,所以會遇到沒有戶口的問題,那就是偷渡來的啊,完蛋了!」她總會考慮到寫實的東西,「而且語言不通,因為現在大家都講北京話。」 然而撇開這一點,双子第一個想到的是,「她們可能會發現,我們與她們沒有那麼大的不同。」嚴格說起來,日治時代的城市已經相當現代化,「我們與她們遭遇的問題,其實差不多。包含現代主義裡的異化問題,怎麼認識自我主體,我們怎麼和社會互動、自己在家族、社會、人類裡的位置是什麼?」 但也會發現不同之處。 「以現在來講,因為性解放已經走了一百年,所以他們看到我們,可能會有很驚奇的地方。」双子停頓一下,「但他們可能會注意到一件奇怪的事,嗯,我覺得他們可能比我們更想要了解這個世界。」我問此話怎講?她托腮,「我不確定我這個判斷是不是對的。」 「比如說,那時候的國際化程度,比我們想像中的還要高,可能是因為台灣當時很複雜:台灣作為日本殖民地,既是日本人、也對中國有複雜的情感。」 「如果去問當時大稻埕揀茶女工在意的國際問題,她們會直接聊到隔壁的中華民國,這很厲害。因為揀茶女工通常都是婚前少女,她們居然會在意這些事,是不是很出乎意料?」 「我們已經習於科技日新月異的速度,可是當時是從零開始加速。例如 1908 年蓋好縱貫鐵路,從此台灣才有『島』的概念。在此之前,各地自屬、族群分散,沒有『我們是台灣島』的想法,直到島鏈出現,一天就能從基隆到高雄,感受各族群的交流;也因為外侮日本來了,泉漳械鬥迅速的消失。 1921 年,蔡培火才會喊出,『台灣人是台灣人的台灣』這樣的話。那時候,已經不講我們泉州人、漳州人了。然而這一切,距離日本人來臺灣,也才 25 年而已,真的很快。」 双子觀察,當時女性如果條件足夠,看著時代快速前進、各種事情都可能發生,可能是很有野心的。「家裡環境好的都市女生,讀到台北女子高等學校,相當於現在的國一到高一,開始選修第二外語。她們想要跟上這個世界、求知若渴的念頭,是否可能比我們現在更強烈?來到當代,她們會不會覺得,我們很滿意於現狀呢?」 事實上,在日治時代,亦已有部分女性開始握有權力,並為其他女性爭取權利。 「例如楊逵的妻子葉陶,已走到街頭倡議人權、倡議臺灣女生該有什麼樣生活。這些女性權益的倡議者,在社會裡扮演要角,也有男性盟友,可是現在我們幾乎還是沒人知道。」歷史的斷裂,讓我們忘記自己從哪裡走來、踏過哪些路。双子也坦白,她寫日本時代,是帶著明確企圖的。 所有書寫,都有意識形態 以日治時代為背景,不只為了上承斷裂的少女小說歷史,還有明確的政治想望,她不怕直說。 「其實所有書寫都有意識形態,如果要簡單說一句,就是希望有一天,閱讀(這兩本小說)的過程,就是台灣獨立建國的倡議。」小說作者旗幟鮮明地展現作品的政治信念,不是常態,尤其在威權脈絡下,華人很喜歡說「政治歸政治、藝術歸藝術」,然而所有創作者都是社會的一份子、更通常是敏銳於時代脈動裡的敏感者,政治與藝術,又怎有脫開彼此的真空可能。 再看楊双子,確實是一個熱情的運動者模樣。双子拋出一個提問,「1921 年,蔡培火說,台灣人是台灣人的台灣。這句話當時是對日本人說的。這幾年,我們又重新聽到台灣人講這句話,現在不是對日本人說了,甚至連日本人都在說這句話。當台灣人和日本人都在講『台灣人是台灣人的台灣』的時候,這句話是對誰講?我們為何這樣說?它的歷史脈絡是什麼?」 這是双子創作試圖回答的問題,也是直面台灣歷史的宣示。 「我創作的時候,也講台灣有自己主體的歷史,但不會在開頭就寫『台灣是台灣人的台灣』。」她頑皮地笑,「因為懂得小說的魔術嘛。創作本身就是一種魔術,不會立刻掀底牌給別人看,要讓大家一步一步掉進陷阱之中,最後嚇你一跳,才把我們想要傳達的東西傳達出去。」 「其實作為一個研究者,我也知道作者不該對自己的作品說太多。我最近有意識到啦。」双子有點不好意思地聳肩、擺擺手。 一個人同時擁有學者與創作者的身份,還自我解釋,確實可能互給彼此定錨限制;可是學者的双子、與小說作者的双子,兩者的作品不須另一方補述即自為完整,因此,兩種角色的自問自答或說對話,更有互相激盪的意味。 但她也擔心,這兩種身份,對百合文化的發展可能是危險的。「我擔心有人以為百合文化是我們說了算。但我無意如此,我一直都覺得是拋磚引玉,」她停頓一下「雖然我不覺得自己拋的東西是磚啦!但我希望有更多聲音出來,反駁我,在各種對話中找到共識,才可能建立健全的百合文化,未來才會有好的發展。」 既是讀者、研究者、也是創作者的双子,未來她希望可以單純一點。「希望單純是創作者和迷妹就好。我對百合文化的論點、怎麼看待,只要寫小說的時候呈現就好。」 可是我忍不住問,「妳自己的小說,前後都還是有以學者身份現身寫的序和跋,那下次還會不會這樣做?」她抓抓頭,「哎不知道耶。因為我就是有學者性格,無法改變這件事,啊~~但這個對台灣的百合文化不是好事,只有我一個人說不行,真的希望大家一起建立論述啦。」 當然,如羅蘭巴特所說,作者已死,文本開放解讀,不只開放解讀,双子更開放對話、歡迎同人創作。台灣的百合文化,有双子詳實的史料搜集與累積,寫作《花開時節》與《花開少女華麗島》,可說是以少女之力,搬開溝蓋,看見歷史水脈仍然在,上承日治時代斷裂的台灣少女小說傳統,往下,期待更多懷抱少女心的各位,一起延續百合文化生命。   上篇: 《花開少女華麗島》楊双子專訪:百合創作,是從吐槽開始的 《花開少女華麗島》購書連結由此去 前八名幸運兒將獲得楊双子親筆百合祝福與簽名! August 01, 2018 at 02:00P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v7oCx9

《花開少女華麗島》楊双子專訪:百合創作,是從吐槽開始的 https://ift.tt/2LTLVnR 女人迷性別主編 婉昀 女人迷專訪《花開少女華麗島》作者楊双子,常見動漫畫少男主角歌詠赤子之心,但是,少女呢?少女們的野心與情懷,可以是什麼樣子的?一起來看双子分享。 「妳能想像,當到董事長的伯母,有天偷偷跟妳說,『妳知道嗎?我以前是青蛙王喔!』」双子眼睛睜得很大,傾身向前,問,「妳聽,不會覺得很驚訝嗎?」她講完,自己就笑得很開心。 双子伯母與她的對話,促發她寫《花開少女華麗島》的短篇〈蟲姬〉。是啊,所有母執輩都曾是少女,卻甚少聽她們談及少女時期的赤子之心。少女的理想、願望、追求與幻夢是什麼?楊双子寫《花開少女華麗島》,就是想回答這些問題。 《花開少女華麗島》將場景拉到教科書談得稀薄的日治時代、台灣現代化的開端。當少女們開始從自家門走入公共領域,接受西式教育、獨立工作、向文明之光生長,這些少女們的熱情、想望、追求,會是什麼? 楊双子以近距離長鏡頭,特寫百年前少女姿態、台灣風貌、以及女孩們「友達以上、戀人未滿」的百合情誼,凝結成十則各自獨立、但又相互關聯的短篇故事。 沒有時光機,從鉅細靡遺的歷史文獻搜集、到小說構思創作,很不容易,一個人怎麼辦到?然而幸好,双子,不是一個人。 楊双子(本名楊若慈)有位雙胞胎妹妹楊若暉,双子,取自雙胞胎的日文漢字「双子」,其實是她與妹妹若暉共用的筆名。 2008 年左右,姊妹倆一起迷上百合文化,妹妹做百合文化研究、姊姊則做百合創作;2015 年,妹妹被診斷癌症第三期末,剩下三到五個月生命,時間不多,要留下什麼給衷愛的台灣與百合?姊妹倆著手台灣歷史百合小說的創作,不料小說進行到一半,妹妹病逝,姊姊帶著兩人共用的筆名、與妹妹的遺願,獨自完成長篇小說《花開時節》,以及其孿生作,短篇小說集《花開少女華麗島》。 為何姊妹倆對百合文化深刻眷戀?又為何取材自台灣的日本時代,得從双子小時候的故事開始說起。 差點要做麵包師的人生 專訪第一題,問双子與百合文化相遇的契機,双子說,「其實是妹妹離開供兩人穩定經濟基礎的工作,新工作比較無聊,她在網上接觸到《魔法少女奈葉》動畫的同人漫畫⋯⋯」答案是相遇在網路,不算太意外,比較出乎意料的,卻是兩人曾是經濟共同體的狀態。一追問,才知道姊妹倆很早就自食其力、出社會工作了。 双子的父母在五歲左右離婚,兩人名義跟父親,實際是隔代教養、由奶奶照顧。國二那年的大年初二,双子阿嬤過世,爸爸離家出走、音訊全無,家裏只剩下雙胞胎姊妹倆,還有爺爺、姑丈等姻親。以前兩人成績優異,然而此後也不用談什麼讀書,「功課一落千丈,很可怕,想到我數學還考九分,哈哈哈!」現在回顧是笑點,當時其實很慌張。「我們也開始意識到,如果不靠別人幫忙,是不可能考上好學校的。」 阿嬤過世後,阿伯和小姑姑負責打點姊妹伙食費,15 歲的若慈與若暉也出外賺錢,開始白天工作、晚上讀書的夜校生活。妹妹若暉在功文數學做六年工讀生,提供兩人穩定經濟來源;她自己的打工之路則相對顛簸。「一開始,我在一中街炸雞排,一中街雞排店很多,很需要人手。」看我一驚,她揮揮手笑說 15 歲已是合法童工了啦。 不過,炸雞排非長久之計,八個月之後,双子覺得還是得學一技之長,「爸爸以前也是麵包師,一看到有做學徒的機會,我就去了。」 做麵包師或做小說家,都一樣講天份。「別人做學徒兩年,走經過烤爐,就大概知道烤箱溫度,推出新品的時候,也可以正確猜到顧客胃口。可是我每次都猜錯!」她有點難為情地哈哈笑。高三那年,店長和老闆兩人忍不住告訴双子沒有做麵包天份,還是去念書吧!「所以,我就去做自己感興趣也擅長的事了。」双子聳聳肩,說到唸書,就是她擅長的事了。 從中國到台灣,認同的返身 少女的双子,對中國文化與文學有極大興趣,她大學讀中國文學系,妹妹讀歷史系,兩人有很深的中國認同,這也可以追溯到兩人的成長環境。 姊妹成長在台中烏日成功嶺山腳下的成功眷村,「當時毫不懷疑,以為自己是外省人啊!」双子邊講邊笑,18 歲高中畢業那年,兩人決定把存款 2/3 拿去中國旅行九天,說是想看酈道元《水經.江水注》裡頭描述的長江三峽景色。參加老師介紹的旅行團,一上車,全車都是外省人。「頓時出現『大家都去祖國』的氛圍,他們看到一對年輕姊妹,還很開心地說,『哇,你們年紀那麼小,就懂得要回祖國啊!』」 這趟祖國之旅,卻讓人失望。實際去到長江,三峽大壩已是最後一期工程,水位很高,根本完全看不到想像中的景色,「我們兩人念中文和歷史系,讀的都是古代的中國,然而文化中國和現實中國,其實是脫節的,但那時當然不懂。」花了辛苦存款的 2/3 ,結果抱憾而歸。 兩人的政治認同轉捩點,發生在 2008 年陳雲林來台,從「為什麼不能拿自己國旗?」一問發展成的野草莓學運,是她的政治啟蒙,也是邂逅台文所(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的現場。 進入台文所,才發現自己原先對台灣所知太少。那時她才體認到台灣漢人經歷兩次文化斷代是什麼意思:「日本是殖民統治,不難理解斷裂的原因;可是中華民國到台灣,怎麼也會是斷裂的?中華民國統治台灣的方法,怎麼會與殖民那麼像?」 曾以為自己是眷村外省人的姊妹倆,開始翻查烏日鄉誌、台中市誌,意外把自己身世都摸清。她們的祖先是漳州來的移民,家裏附近有個名叫「建興宮」的開漳聖王廟。「研究所的時候,我聽說建興宮已建廟兩百六十年,還跟妹妹開玩笑說,應該是⋯⋯騙人的吧?」她不好意思地搔搔頭,呵呵笑。 但其實不是騙人的。殖民,即是地方文化被截斷消音,強壓並刻印以他國的文化和記憶。後來,關於建興宮與家鄉,双子寫下一篇〈我家住在張日興隔壁〉,得了台中文學獎散文首獎。家鄉,廟宇,這塊土地與生命相連的身世,是她寫作的原點。 「此前,愛鄉土是更直覺的,有了政治意識,才發現若日本時代永遠被輕巧避開不談,我們會無法真正認識和理解自己。包括我們從哪裡來、以及我們未來要走到哪裡去。」双子篤定地說。 百合文化的跨國連線 也是在 2008 年左右,妹妹與《魔法少女奈葉》動畫的同人漫畫相遇,率先加入百合會論壇,然後拉著姊姊一起。 百合會論壇由中國網友架設,過去是各種百合動漫畫集散地,直到今日都是百合控最主要活動之地,像個由百合凝聚的跨國大家庭,大家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有資金的人直接從日本購買漫畫,拆開掃描上傳;擅長日文的人,自動接手翻譯;擅長改圖的,就把翻譯放上原檔,慢慢形成強大同人社群。 双子小聲說,「但其實,也是各種盜版集散地啦!」說完我們都笑了。 妹妹若暉日文較好,曾貢獻翻譯,但次數不多,双子說兩人當時工作養活自己就難有餘力。「以前不可能做這些沒法賺錢、完全為了娛樂的工作。可是,百合文化讓我們重新點燃『萌』的感覺,我們就一頭栽進去了。」双子說同人創作,簡單來說求的是萌和爽,「一開始我有過困惑,覺得這樣是不是沒有追求呢,但後來發現,大家玩在一起是最重要的!」 例如百合會論壇成立之初,質量皆優的作品少,雖有所謂四大神作,品質卻不太穩定,以《神無月巫女》為例,她和妹妹就吐槽吐到沙啞。「真的!動畫三十分鐘一集。天阿,我們常常從開始吐槽到最後結束,連便當都來不及吃完!」双子回憶這段時光,眼睛都會閃閃發亮。 「吐槽,也是論文的起點。」双子說,「因為實在太想吐槽它,不寫點東西不行,又不能謾罵,我們有理有據的罵,就變成論文。」妹妹若暉的第一篇百合文章,是受百合會論壇筆戰啟發,其後收錄進正式論文之中。論文下載次數之高,還出版成冊。 百合與同人文化,也帶著兩人從全新的觀點看世界。「例如美少女戰士的天王星與海王星,其實也會被追溯她們之間的百合關係。」若慈解釋,這就叫做「百合閱讀」。 「百合閱讀,就是歪讀,queer reading,把原文本裡面不存在的情誼,解讀為百合。既有主流漫畫之中,例如海賊王、火影,往往會成為大家歪讀的對象。」双子解釋,如何把在主流觀點裡被忽略、不受歡迎的角色或情節,重新賦予意義,其實也是百合閱讀與創作的關鍵。 她喜歡海賊王,娜美和羅賓,是燃起她同人創作熱情的起點,姊妹倆原本計畫存錢開間小型出版社,專出百合小說,讓百合文化在台灣落地生根。 孰料,妹妹在 2009 年被診斷罹患癌症,2015 年二月被診斷癌症第三期末,生命只剩三到五個月,共同實現夢想的時程瞬間短了,也逼人思考,如果時間不多,可以為台灣的百合文化留下什麼?   下篇: 《花開少女華麗島》楊双子專訪:女性情誼,不只是姊妹、戀人與競爭關係 《花開少女華麗島》購書連結由此去 前八名幸運兒將獲得楊双子親筆百合祝福與簽名!     August 01, 2018 at 02:00P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LTLVnR

D&I 了沒|僅白人女性主管受惠,臉書坦承:招募非裔員工有困難 https://ift.tt/2AqjPfe womany editor 女人迷編輯 國外已有不少企業,如 Netflix, Apple, Intel 等,在執行 Diversity and Inclusion(D&I)。目前在台灣,這部分的討論仍屬稀少。未來每週,女人迷將會和各位談談,這個協助企業獲利與成長的方法 圖片|Facebook 2018,邁入第 15 年的 Facebook,可說是風波不斷。 年初的個資外洩事件,讓 Facebook 股價大跌,同時第一季亮眼財報,讓華爾街跌破眼鏡:總收益為 119.7 億美元,全球每月總用戶數直逼 22 億人。7 月 12 號釋出的員工多元化報告,數字顯示,拉丁裔及非裔女性員工數並無成長。 而在 3 月時,Facebook 被全國公平住房聯盟控告歧視, 7 月 25 號最終和法院達成協議,取消企業主使用宗教、性取向作為精準廣告投放。 不論是廣告上對性別與種族的歧視,或是內部女性、非裔、拉丁裔等員工數不足的問題,Facebook 的歧視問題,一再被大眾檢視。難道 Facebook 都沒有提出改善措施嗎?有的,其實早從 2014 年,他就宣布推動員工多元化政策,期望提高代表性不足的群體(拉丁裔、非裔、女性等)就職率。 但為什麼四年過去,還是被大眾批評一點成效都沒有?我們現在來看看,這四年 Facebook 是如何執行 D&I 政策,以及真如外界所說,毫無成效嗎?(推薦閱讀:臉書的小動作,企業的大態度:支持同性婚姻合法化) 短期目標 員工訓練與招募政策 針對招募部分,Facebook 從 2017 年開始執行 “Diverse Slate Approach(DSA)”。讓代表性不足的群體參與現場面試(on-site interview),以公平取得職位。另外,他們透過數據分析,改善其招募流程。2018 年,Facebook 宣布,將會加強執行 DSA。 員工課程 “Managing Unconscious Bias”。圖片|影片截圖 Facebook 同時針對內部員工,開設教育訓練,例如 “Managing Unconscious Bias”(改變無意識偏見)這堂課,透過案例、數據分析,剔除員工對代表性不足群體的偏見。(推薦閱讀:雪兒專欄|你對移工的偏見,你真的知道嗎?) 員工課程 “Managing Unconscious Bias”。影片|來源 即便能招募到不同族群的員工,若無提供友善包容的環境,仍舊無益處。因此,Facebook 發起 “Women’s Leadership Day”, “Black Leadership Day” 以及 “Latin@ Facebook Leadership Day”,透過一至兩天的活動,提供領導訓練課程,期望促進各群體間的緊密互動、情感支持,避免有可能在工作場合上,代表性不足群體無法獲得資源的問題。 圖片|Facebook 中期目標 建立與大學生的連結 Facebook 想改革的企圖心,不只停留在公司內部,更將觸手伸向大學生。他們與科技教育組織聯盟,攜手打造 “Facebook University” 實習計畫,將對象放在代表性不足的群體,招攬對科技產業有興趣的大學生,提供技能教育、訓練營等,鼓勵大學生在科技領域持續發展。最終目標,是希望學生透過實習生計畫,直接進入 Facebook 工作。 目前在 Instagram 擔任工程師的 Tami Forrester,便是從 Facebook 實習生計畫轉為正職。他帶領的團隊,正是負責 Android 版「單一貼文發布多張相片」功能。 另外,Facebook 也與非營利組織 Lean In 合作,推動 “Lean In Circles program”,在各大學建立互助圈,提供技術教學及建議,協助大學女生取得資工學位。目前為止, 已在大學建立了 296 個互助圈。 2018 年,他們加強與女性科技組織間的合作,如 Anita Borg/GHC [註 1], SHPE, NSBE,持續推動女性在科技產業的發展。 長期目標 讓科技產業觸及所有年齡層 Facebook 發現,科技產業內會缺乏多元性,關鍵原因在於,代表性不足的群體,以及其父母、監護人,對科技產業缺乏及職涯想像。因此,他們將目標,由大學生延伸到家庭、社群環境。 他們如何讓家長了解科技產業? 第一步,Facebook 架設 “TechPrep” 網站,期望藉由富含樂趣、教育意義的資源,讓所有年齡層的人,進一步了解資訊科技、程式設計,並且促使投入相關產業。 第二步,籌組團隊,將 TechPrep 推廣至高中校園。他們為高中生舉辦「Facebook 觀摩日」,由實習生親自分享如何進入科技產業,以及提供建議給對科技產業有興趣的學生。 圖片|TechPrep 網站 推動四年真的毫無成效嗎? 為什麼做了這些,仍舊無法為代表性不足的群體帶來改變?我們先看 2018 Facebook 釋出的員工多元化數字: 性別方面,女性員工總體從 2014 年的 31% 成長到 36%,高階女性主管從 23% 來到 30%,技術人員從 15% 成長至 22%;種族方面,如圖所示。總體來說,非裔與拉丁裔員工數有提高 1% 至 2%,但高階主管與技術人員,仍與 2014 年差不多,甚至有微幅下降。 2018 各種族員工總體佔比。圖片|來源 2014-2017 各種族員工總體佔比。圖片|來源 2018 各種族技術人員佔比。圖片|來源 2014-2017 各種族技術人員佔比。圖片|來源 2018 各種族高階主管佔比。圖片|來源 2014-2017 各種族高階主管佔比。圖片|來源 這樣的結果,讓大眾質疑 Facebook 多元化政策的成效。Kapor 社會影響中心的 Allison Scott 表示,矽谷科技產業在多元化政策執行上,往往過於集中單一族群或性別,無法兩者兼顧。也就是說——儘管提高白人女性的高階主管占比,非裔及拉丁裔女性處境仍舊被忽略。(推薦閱讀:美國矽谷科技公司訪談:科技業,需要更多女性銷售好手) Facebook 在報告中也坦承,招募拉丁裔及非裔員工時,遭遇許多挑戰。 但我們必須說,通往多元共融(D&I)是條很漫長的路,非一朝一夕能達成。細看其中、長程目標,幾乎投注在大學及高中端的人才培育,短時間似乎難以看出成效。 Facebook 所執行的 D&I 政策,其實不需要全盤否定。正如前面提及,科技產業在政策執行上,過於偏向單一族群或性別,本週以 Facebook 為案例探討,是希望能引領思考,哪些值得借鑒,哪些可以避免。 面對這些難題,我們可以持續關注 Facebook 是否有進行政策的調整。 以上,是本週的 D&I 了沒,下週我們也會持續和大家分享,國外企業如何操作 D&I。 內容撰稿|內容實習生 婕廷 [註 1] Anita Borg/GHC:Grace Hopper Celebration(GHC)為全球最大規模、以女性為核心的科技研討會,由 Anita Borg.org 主辦。 August 01, 2018 at 01:00P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AqjPfe

《媽媽咪呀!回來了》:謝謝妳走過的跌撞,成為我一生最好的養分 https://ift.tt/2LFgAWG Amazing 《媽媽咪呀》睽違十年又回來了!一樣耀眼的希臘陽光,沁涼的海水,還有發電機三重唱的魅力歡唱!歌裡有青春、有歡笑、還有成長,走過母親的道路,才知道堅強是我們的遺傳,所有碰過的跌撞,都是一生最好的養份。 「在希臘的盡頭有一座卡羅凱利島,人們說到了那裡,就像墜落在世界的邊緣。」 25 年前,青春綻放的唐娜,知道世界好大,她要去闖,心底有走遍天下的野心,拎著一卡皮箱與一身嬉皮裝扮,一路闖進了陌生小島,也從此開啟她意想不到的人生。 《媽媽咪呀》回來了,帶著希臘熾熱溫暖的陽光,沁涼天藍的海水,還有發電機三重唱的魅力歡唱。故事發生在唐娜去逝一年後,思念母親的蘇菲,獨自重整了民宿,期待讓民宿重新開張,實現媽媽的願望,更像是重新找回與母親的連結。 (貝拉唐娜之家) 親愛的媽媽,我能成為跟妳一樣,堅強的人嗎? 蘇菲總是在想,我會不會做得不夠好?媽媽會喜歡這樣嗎?我有沒有成為讓她驕傲的女兒? 就像許多孩子,仰望著他們的父母,覺得他們就像超人啊,總是這麼堅強獨立,這麼守護我們,我能不能成為跟他們一樣好的人呢?抱著一份期待與緊張,蘇菲盡力做好她最後能為媽媽做的,然而過程中遭遇了一場突如其來的暴風雨毀了一切,加上與另一半的爭執分離,讓她更加懷疑自己是否能像母親一樣,度過生命的關卡,活出精彩的自己。 畫面回到母親唐娜的故事,那年是 1979,唐娜大學畢業,正值盛夏青春,帶著什麼都不怕的勇氣,還有不知道自己是誰的迷惘,她獨自一人闖蕩世界,意外在旅程中邂逅了三位摯愛,體會了愛情的美好,也經歷分手的傷痛,回歸獨身一人時才發現自己懷孕了,不知道父親是誰,也不知道下一步該怎麼做,但是她決定留在這座充滿奇蹟的小島,她不害怕,因為生命中有了女兒的陪伴,就是最堅強的支持。 原來原來,母親從不是生來就是母親,不是天生就剛毅堅強,都是為著自己的孩子才漸漸長出了勇氣,慢慢學著怎麼當一個好的母親。我們以為跟媽媽的距離遙遠,她是我們永遠無法企及的美好,才發現她也曾年輕瘋狂,甚至活得奔放不羈,就像現在的我們,沒走過這一回,怎麼從青春中跌撞出成長。 親愛的媽媽,妳親身經歷過的故事,就像我們的燃料,讓我們也開始相信,自己可以有這樣的勇敢,闖出精彩值得的一生。 親愛的孩子,不必跟隨,妳擁有屬於自己的人生 細膩入心的母女之情,一直是《媽媽咪呀》最動人的地方。還記得第一集時,蘇菲在婚禮前,滿臉自我懷疑地問了母親:「媽,我讓妳失望嗎?妳的生活很精彩,玩樂團、養小孩,還獨自經營民宿。」而她只是一個在小島長大的普通女孩,還沒見識過世界的廣大。唐娜溫柔回答:「親愛的,可是我別無選擇,我一懷孕我媽就叫我不用回家了。」「但是我從來不後悔,看看我們擁有的一切。」 唐娜從來不後悔,獨自撫養女兒,在異鄉闖蕩生活。可是她最不捨的,就是親愛的寶貝女兒,她回想好像才沒多久前,她看著女兒拎起書包,傻笑著向她揮手道別,當她還沒來得及更了解女兒時,她就又更長大了些,悄悄從她的指縫中溜走,她還有好多事想跟女兒一起做,還有好多歡笑想與她分享,可是她再怎麼珍惜那些寶貴的時間,也知道有一天孩子會長大,會離開她身邊,開始自己的人生。 每一對父母對孩子都有這樣深刻的情感吧,想一輩子留在身邊,卻要慢慢練習放手信任。這樣複雜的心情,也許都要等我們也為人母了,才會真正懂得這份羈絆的重量,就像蘇菲最後在這座小島上成了家,有了自己的孩子,她才感受到自己此刻與母親那樣親密。 於是最後,蘇菲才懂了母親唐娜送給她的那首歌,輕輕唱著: Yes, I know I don't posses you. So go away, God bless you. You are still my love and my life. 「我知道我不擁有妳,但是我全心全意祝福妳,妳仍是我此生唯一的最愛。」   《媽媽咪呀!回來了》官方網站:http://bit.ly/2Lizdyu 《媽媽咪呀!回來了》電影原聲帶:http://bit.ly/2OjyCeS August 01, 2018 at 12:00P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LFgAWG

Everyday Matters | 國際口紅節,給自己一個吻吧 https://ift.tt/2M7Zs8f womany editor 女人迷編輯 Everyday Matters 插畫單元,帶你看歷史上的每一天,如何影響我們的每一個今天。你知道 7 月 29 日是國際口紅節嗎?一起從口紅看女力崛起! 2016 年 7 月 29 日始,慶祝愛美有理,國際口紅節 NATIONAL LIPSTICK DAY,擦上你喜愛的唇色。 口紅隨世代與女性意識抬頭,成了女性表態自己的一種態度,社會框架於女性形象,也從不斷演變的口紅色系裡,看見女人的多元樣態,溫柔性感外,女人可以古怪,也可以自信得充滿力量。 這世界的規則你不想管,擦什麼唇膏、週末夜要去哪裡狂歡都由你自己決定,你用開放的心胸迎接生命的各種可能,你用不羈的態度忠於自己的獨一無二,不甩他人眼光,你用自由慶祝僅此一次的人生。 設計概念:把五指比擬成口紅,顯示口紅的重要性,為了不模糊焦點,索性不畫眼睛,其他五官也僅標示位置,把重點放在嘴唇上,啾。 用口紅表態你的氣場: ・唇膏的一百種使用靈感:亮澤、遮瑕、腮紅 ・​【如果你想】一個色號一個態度!給你的口紅色系推薦 ・​妳的專屬色溫是什麼?每個人擦起來都不樣的春夏潤唇膏 插畫|Paula August 01, 2018 at 10:30A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M7Zs8f

【關係日記】《P.S 我愛你》:我們在時光裡恆久靜止,而愛還繼續 https://ift.tt/2vl7Xpf 合作品牌天使 【Cartier LOVE X關係日記】《P.S 我愛你》裡的荷莉與杰瑞,你離開以後,我們在時光裡靜止了,但我知道,愛還繼續。 上一秒互相摔門,下一秒哭皺臉,又扯著喉嚨說,「回來,我還是想要你。」有時我們會忘了,愛情散落在生活的表象,日子過得匆忙,也把愛狠狠踩過,隨著時間起皺。 「我媽說我嫁給你是個錯誤,但是我實在太愛你了,我怕我們維持不了多久,杰瑞,我不想犯錯。」 「我們會白頭到老,你猜我怎麼知道?因為我每天早上醒來,想做的第一件事,還是看見妳的臉。」 《P.S 我愛你》裡的荷莉與杰瑞,一開始的愛很濃烈,她在愛爾蘭迷途,撞上一個男子,說要留下來,陪她看盡一生風景;他記得遇見她的那刻,她穿得像朵斑斕的花,後有廣袤草原襯著光,一雙閃爍的眼像小鹿,此後他的人生,註定為她追逐。 圖片來源:電影劇照 當激情愛成日常,彼此深愛的痕跡,在你離去以後才逐漸顯影。一場腦瘤奪走杰瑞的生命,他只留下了十封信,可是那棟一起生活的屋子裡,到哪都有杰瑞的身影,好像他只是出趟遠門而已。 荷莉過了段行屍走肉的日子,那段時光很慢,她把自己關在房裏,看光影搖晃,細數杰瑞還在的日常。她得一直複習,人們的記憶總在時間裡模糊,可他的氣味、他的聲音,他吻她時,那鬍鬚刺得她咯咯發笑的時光,她捨不得忘。 儘管杰瑞告訴她:沒了我,也別忘記,那時我們初相見,妳說起自己理想的眼眸。去追尋、去實踐,活出屬於妳的人生。 荷莉帶著記憶回望過去,該死,杰瑞!你不知道,不論我做了多少努力,有你的時光仍那麼鮮明。荷莉哭著對母親說,「少了他,我做什麼都沒有意義。」我們在時光裡恆久靜止,留在原地,而愛還繼續。 像從過去走來,再與你擦肩而過。杰瑞寫給荷莉的信,來到最後一封,剩下的路,親愛的你得自己走,「荷莉,你成就了我的人生,能成為彼此生命裡的一個章節,於我就是幸運。你的未來,還有許多篇章將展開,請你不要害怕再次去愛。」 正因命有盡頭,不要忘記享受生活,不要拒絕感受快樂,不要否定悲傷的價值,那些都是你竭力活著,真心愛過的證據。 圖片來源:電影劇照 愛能撫平,愛留下的傷。Love heals scars love left. 《P.S 我愛你》 荷莉與杰瑞的愛情故事,不完美,但真實。我吻過你起床的口氣,你見過我擠肉的肚皮,生活細節裡,有著彼此蹤跡。我們終於見過愛情清湯掛面的樣子,仍不猶豫地對你說:捨不得,把你遺落在我的生命。 願你這一生遇見一人,你們帶著不同的過去,迎頭撞上,在日常磨損激情,愛裡有過疼痛以後,想像幾十個年頭晃眼而過,你還是渴望牽他的手,在恆長的戀愛紀年裡,把我愛你,對他反覆覆誦。 圖片來源:來源   【Cartier LOVEX關係日記】 如《P.S 我愛你》裡的荷莉與杰瑞,愛是種偉大的堅毅,不論時光如何更迭,我愛你,始終繼續。Cartier 的愛情宣言,所謂關係,是執子之手,設想未來有你也有我,也因為是你,於是愛情值得。 撰文:女人迷編輯 孟倫 July 31, 2018 at 08:08P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vl7Xpf

性別問答|障礙者的愛與性:為何我的身體被當作沒有「下面」? https://ift.tt/2M4rOAc 女人迷性別主編 婉昀 七月份女人迷身體與情慾專題,邀請《幽黯國度》的作者陳昭如,與我們談一談障礙者的愛與性的真實樣貌。 「一直談這些,如果不舒服,要跟阿姨講喔」陳昭如正在訪談一位曾遭性侵多次的美麗聽障女孩,訪談過程,昭如不忘確認女孩狀態,女孩總是早熟地搖搖頭表示沒問題。昭如提議可以聊聊別的,女孩便忍不住開心與分享正在進行的戀情。出自愛護心情,昭如要女孩保護自己,「萬一發生什麼事的話⋯⋯」。意外地,女孩笑著要昭如放心,說她知道怎麼樣不會生小孩。 女孩的回答,使陳昭如瞬時百感交集。也使她思考,「這樣的不安,除了是擔心女孩受害,是否也與追求欲望不符合我對『障礙者』、『受害者』虛弱而蒼白的想像?」 這是《幽黯國度》一書的開篇,由一段震撼且具反思性的訪談情境開始,昭如反問自己,她怎麼看待障礙者的愛與性。 圖片來源|Pexels 作者陳昭如曾深入特教學校,揭露學校的大規模性侵事件。在訪談過程,她發現障礙者被「無性化」衍生的諸多問題暗角。 性與愛是身而為人的基本需求和欲望,亦是人生重要的一環,然而性議題與性教育,卻被推擠到邊緣,所有人都「只能做、不能說」,而障礙者更是「不能說、也不能做」。 忽視障礙者的愛與性,可能產生什麼問題? 本月的性別問答,邀請《幽黯國度》作者陳昭如,帶我們透過五個常見問題,認識障礙者愛與性的真實模樣。 人們對障礙者身體情慾最常見的誤解是? 人們傾向忽視或避談障礙者情慾需求的原因是? 障礙者在性與愛的課題上,普遍遭遇的困境是什麼? 障礙男性與女性在追求性/愛上的過程中,是否有什麼差異? 昭如做障礙者性與愛等課題訪談,最大的感想是?  Q 1:人們對障礙者身體情慾最常見的誤解是? 昭如:障礙者常被認為是「無性」、或「去性別」的,彷彿身體有了缺陷(特別是智障者及下半身肢障者),就不可能會有性慾。這點在教養機構或特教學校尤其明顯:一律短髮、睡通鋪、集體更衣、集體洗澡,從不認真宣導性教育,更遑論提供解決方案,好像只要不刻意引導或觸動,障礙者的慾望就不存在。 但是,身體不說謊,慾望自會尋找它的出路。2013 年,苗栗某教養院傳出院長用棍棒凌虐智障院生的消息,該院長義正詞嚴地對媒體表示:「這些院生有性衝動,不打不行啊,他們有的還會到處亂咬,就跟狗一樣⋯⋯我是在矯正偏差行為,不是在傷害他們。每次處理完,他們就會正常一陣子,家長都很感謝我,我這是正常管教耶!1」  身體的殘缺分明只是客觀的事實,卻因陌生、無知或誤解,讓障礙者的生理需求無法被正視,進而產生了各種污名,使得障礙的肉身成了驚世駭俗、脫序、罪惡的化身,更讓他們的慾望淪為被外界窺探、獵奇的目標,而被蓄意地貶抑與踐踏了。 Q 2:人們傾向忽視或避談障礙者情慾需求的原因是? 昭如:美國詩人馬克‧奧布萊恩(Mark O‘Brien)(電影《性愛療程》的主人翁)因脊椎扭曲變形,無法自行呼吸,必須躺在鐵肺般的負壓器才能維持生命。但他不甘心人生只是如此。他在三十八歲那年,透過性代理人(sex surrogate)終於享受了魚水之歡,也找回了身為(男)人的自信。  一個四肢癱瘓、隨時隨地與死亡角力的人,為什麼對性如此執著?他說: 即使我已經不再與父母同住,我依然活在他們隨時就在身邊的感覺,還有他們對情慾、尤其是對我的情慾的否定之中⋯⋯每當我有性慾、或是想到有關性的事,就會覺得受到譴責並感到罪惡。我的家人從來不在我面前談性。我從他們身上學到的態度,不只是有禮貌的人從來不思考性,而是沒有人會想到性。除了家人以外,我不認識任何人,這樣的標準對我有很深的影響,讓我以為人們應該效法芭比跟肯尼那種『健康』的無性狀態,假裝我們的身體沒有『下面』⋯⋯2」  奧布萊恩的父母是特例嗎?當然不是。我們的社會向來將「性」等同於羞恥、下流、見不得人的事,對障礙者的性是如此,對一般人的性亦然(不是有家長認為,接受性教育會造成孩子性關係紊亂嗎?)。在這樣的道德標準與社會氛圍之下,障礙者的性自然被排擠到邊緣的邊緣,就算他們渴望身體的溫度與愉悅,仍被種種不公平的觀念所捆綁,猶如被囚禁在幽黯的國度裡,始終見不得天日。   Q 3:障礙者在性與愛的課題上,普遍遭遇的困境是什麼? 昭如:許多人誤以為「障礙」是一種「病症」,慣於從醫療、損傷的角度思考,認為障礙者只要吃得好、睡得飽就夠了,從想過他們也需要愛、友情與親密關係,就跟一般人沒什麼兩樣。 若是障礙者表現出對性愛的渴望,總會被殷殷勸告:「身體這個樣子,能夠活著已經很好了」、「像你這樣,怎麼可能有人要?」久而久之,他們自己深信是如此,人際關係變得退縮而封閉,更遑論進一步發展親密關係。 若是障礙者有了伴侶,接下來才是考驗的開始。障礙者與非障礙者的愛情,在別人眼中是不對等的關係——外人看到的永遠是非障礙者的不離不棄,卻看不到輪椅族的實意真心;若是障礙者與障礙者談戀愛,多半也很難得到外界的認同——他們連自己都照顧不好,若跟障礙者交往,未來兩人要如何生男育女,養家活口? 尤其是父母的過度呵護與保護,常讓障礙者很難發展成熟穩定的感情關係,而父母也經常對孩子產生過度的情感依賴而不自知。我知道,父母一心一意地付出,就是怕孩子受到傷害,但這些「孩子」終有長大會一天,他們需要愛,也必定會有著在愛裡受傷的經驗,只是父母很難接受這樣的事實。                 Q 4:障礙男性與女性在追求性/愛上的過程中,是否有什麼差異? 昭如:有段令人心碎的女性肢障者告白是這麼說的:      「青春期時我和一般女同學一樣,對愛有好奇、有美麗的幻想,當然也會有性幻想,可是父母從不在我面前提及這種敏感問題⋯⋯兄弟姐妹及同學們也沒人關心我的青春期,好像我不會有任何性愛方面的需求似的,我也就這樣活了三十七年了,男人似乎也把我當成是保護及協助的一位弱勢朋友而已,不是愛情,而是同情⋯⋯漸漸的,我放棄了追逐婚姻這件事⋯⋯身為一位障礙女性真的很壓抑,壓抑到不能說不能做,只一生單身,維持著處女之身到進棺材那一天居多⋯⋯3」      在普遍以「男性買方」為主體的「婚配市場」裡,障礙女性就像是刺怎麼樣也挑不盡的秋刀魚,總是一再被人刁難挑剔。我聽過諸多慘烈的故事,包括「如果妳可以爬上二樓,我就讓妳跟我兒子結婚」、「寧可讓兒子娶外勞,也不能娶掰咖」、「眼睛看不見,要怎麼照顧小孩?」各種極盡貶抑的字眼,簡直卑微到塵埃裡了。 她們碰到的歧視,並不是外界將她們活動範圍限縮在家庭,而是不期待她們擁有「女性」、「妻子」或「母親」的角色。這讓許多障礙女性否定自我,認為自己是不值的愛與被愛的。愛情對她們來說太過遙遠,而婚姻或性愛更是過度的非份之想,這不只是她們的想像,而是社會集體加諸於她們身上的烙印。 Q 5:昭如做障礙者性與愛等課題訪談,最大的感想是?  昭如:每每聽障礙者坦率吐露慾望,我都能感受到一股深沉的無奈,因為他們的經驗是不被看見、不被接受、甚至是被剝奪的。正如某障礙友人開玩笑說,只要五公分的階梯,就是天堂與地獄的差別——如果這五公分的階梯,正好橫在酒店或三溫暖前面。問題是,除了像他這樣想進卻進不去的人,誰在乎酒店或三溫暖有沒有無障礙設施? 在我看來,障礙本身未必會構成障礙者追愛的障礙,社會條件與文化情境的偏見才是。所以我們能夠接納義肢田徑選手、輪椅舞王舞后,視障或聽障勵志導師,卻無法想像他們也需要性,就跟一般人沒什麼差別。 身體是人類掌握自我的工具,也是與外在溝通的手段,它不只是單純肉身的存在,更是進入世界的重要管道。同理他人的苦楚與歡愉,理解社會的暗影與光明,是每個人必須學習的課題。但願在不久的將來,任何人的性都不需要被保障或是被解放,每個人得以透過獨一無二的肉身,從愛慾中得到真實的快樂,而不是束縛、枷鎖與罪咎。 編輯後記: 閱讀《幽黯國度》的過程,我發現,這本書不只回答「為何我們要認識障礙者的性」,也回答了「為什麼人們恐懼性?為什麼我們要談性」等問題。了解障礙者的性,幫助我們逼視自身對性的錯誤想像、性教育空白的後果。然而難能可貴的是書中真實故事與經驗,也帶我們看見性教育可以前進的方向,以及希望座落之所在。   註 1:〈毫無悔意!周本錡虐打院生惹眾怒 立委揚言廢院〉,社會中心綜合報導,東森新聞,2013年10月8日  http://fashion.ettoday.net/news/279532 註 2:〈On Seeing Sex Surrogate〉,Mark O‘Brien,《The Sun》 174期,1990年5月 註 3:〈情慾的美麗與掙扎〉,何秀君,身心障礙者服務資訊網,2014年12月29日 https://ift.tt/2LBILpk 女人迷七月主題:情慾翻湧,身體盛開 熱浪翻湧,褪下外衣,肌膚大片透出,身體與慾望正在炎夏盛開。 去與自己的身體和情慾相撞吧,誠實使你永保安康!七月主題,帶你看單一的身體審美與情慾樣板之外,更多元的美妙樣態。   July 31, 2018 at 07:02P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M4rOAc

日式戀人:深夜,我們一起去便利商店買冰 https://ift.tt/2v305cL 采實文化 對你來說戀人的定義是什麼?不能百分之百了解彼此的可稱作戀人嗎?或許那個想讓你把分離日子不斷延期的人,也可稱作戀人吧。 戀人的定義 比起煙火,我更愛和誰約定去看煙火時那甜蜜的一瞬間。還有,看完煙火後,彷彿參加了夏天的葬禮般排隊離去的人龍裡夾雜的哀愁。我也喜歡拖著被煙火聲炸得一片空洞的身子緩步離去時,迴盪在陌生巷弄間的木屐聲。 還有,比起電影,我更愛走進電影院的那一剎那。推開電影放映廳那扇黑色大門時的沉重質感。深紅色的地毯。空氣中飛舞的一點塵埃。那條既短又長的走廊,是真實與謊言,現實與虛構之間的縫隙。(推薦閱讀:【單身日記】《東京女子圖鑑》:像大人一樣戀愛,其實很寂寞) 專程去電影院看電影,為的或許就是那瞬間炸裂的興奮感吧。就像吃鮮奶油蛋糕時的享受與幸福,九成九都在最初插下的那一叉子上了。 圖片|來源 我也喜歡看電影預告。好像有些人很討厭付了錢還要看預告,我認為這種人根本不適合去電影院,或者說根本不適合享受這種享受。 剪接預告時,要呈現哪一幕,不要呈現哪一幕,怎麼剪接才能讓大眾接受,或者說怎麼剪接才能欺騙大眾。預告裡充滿太多這種成人世界的現實理由,電影預告可說是資本主義的喜劇與悲劇。好笑又可悲,令人想哭。 和誰一起看完電影後,搶著述說感想也是很開心的事。無論彼此對電影的解釋是否一樣,相不相似,都會很有趣。彼此分享著「不是所有事都能與彼此分享」這件事。就算看了無聊的電影,也能互相抱怨「真是無聊」,然後一筆勾銷。 戀人的定義也有各種各樣。 有人說,會想在深夜裡一起去便利商店買冰的就是戀人。以我來說,會想一起去電影院看電影的就是戀人。換句話說,就是想約會的對象,也是如果有一天會分離的話,想把那日期盡可能地往後設得愈遠愈好的人。和《大辭泉》的定義一樣。我不認為被誰告白然後答應了就是戀人。即使無法彼此分享,心愛的人都是戀人。不只一個也沒關係。 還有,我好愛無法像電影一樣相愛的我們。 本文摘自 F 的《不知道哪一天會分開,但不是今天》。由采實文化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不知道哪一天會分開,但不是今天》 July 31, 2018 at 02:30P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v305cL

【資訊圖表】經濟自主大調查!一張圖帶你掌握更自信的人生 https://ift.tt/2mZNNgM 合作品牌天使 除了主動收入外,現代人對於被動收入也越來越在意,願意花錢在投資,達到經濟自主,創造財富自由的生活。透過近 2,000 份的問卷調查,帶你從 3 大面向:經濟自主意識、個人經濟現況及消費習慣、自我理財規劃,了解經濟自主對於生活的趨勢變化。 股神巴菲特說:「一輩子能夠累積多少財富,不取決於你能夠賺多少錢,而取決於你如何投資理財,錢找人勝過人找錢,要懂讓錢為你工作,而不是你為錢工作。」 根據統計,有 87% 的人認為,經濟自主的定義是「不依靠他人,而能經濟獨立」。期待透過經濟自主,能帶來生活的改變,有 77% 的人希望能「帶來更自由的生活與心態,不須遷就他人」,有 75% 的人期待「能有更好的生活品質,有能力寵愛自己」,有 68% 的人希望能夠「更有能力往目標邁進」。 隨著全球性別意識的崛起,不論男女,獨立自主的意識抬頭,在感情、生活,或是經濟層面,都更傾向於「獨立個體、共同夥伴」。當個人對於自己的掌握度越高,我們才擁有更高度的自由。 性別不平等仍存在於經濟自主中 儘管如此,仍有 66% 的受試者,認為經濟自主當中存有性別與家庭的差異,例如男女薪資不平等;女性的職場升遷容易遇到性別天花板的限制;男性就該扛起家庭的經濟重任,女性理應全職負責家務;產期前後也是女性難以進入職場的困境等等,由上述案例可見男女同工不同酬的現象、社會傳統觀念如何綑綁更甚影響自身生活。 女性理財需求多元,從愛自己到照顧家人 在生活基本開銷之外,近一半的受試者會預先分配額外預算,自主規劃其他活動,前 3 名分別是旅行遊玩、投資理財和休閒興趣。現代人在工作、自我實現之外,普遍冀求更好的生活品質,擁有經濟自主,生活能更游刃有餘。 資訊的發達,大眾能夠接觸到的投資理財管道相當多元,易理解、投資標的吸引力及是否提供小額智能理財服務,佔多數人考慮理財的優先排序前 3 名。超過 60% 的人也慣於利用儲蓄、保險等低風險方式,進行理財。滿分 10 分來說,受試者們期待透過投資得到中間偏上的獲利,並承受中度風險。 另外,超過 50% 的女性傾向交易風險低的定期定額基金投資、保險;或是更立即性的回饋,如信用卡紅利等。更進一步發現,女性理財的需求多元,最為顯著的是「寵愛自己」,普遍展現在以美妝保養、購物犒賞自己、定期出國旅行;再者為保本理財,注重風險並兼顧自己與家人的保障等。 期待經濟自主帶來生活的自由 卡謬說:「自由應是一個讓自己變得更好的機會。」 此次的大調查,發現大眾期待在經濟上獲得更大的自由,以追求更好的生活、更自信的人生。風險往往來自於你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資訊不對稱、沒有龐大資本,或是怕分配失衡,都是多數人無法勇敢邁開腳步的原因。 期待這個圖表調查,能夠快速了解經濟自主議題與現況發展,並帶給你更多理財領域的啟發,進而自在掌握生活與需求。 July 31, 2018 at 02:44P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mZNNgM

2018年7月30日 星期一

無法好好獨處的人,怎麼能和誰攜手生活下去? https://ift.tt/2AqRJRd 采實文化 學習與自己相伴是人生中的一大課題,當你無法與自己內心的情緒與悲傷共處,又怎能好好地感受他人呢? 感覺孤獨時,是最不孤獨的時候 看見月亮或星星時,總會想拍下照片寄給誰看。可是,手機的相機拍不出美麗的月亮和星星。難得的滿月,透過濾鏡拍下之後,看起來只像街燈。到最後,只好自己一個人傻傻盯著天空看。我很喜歡那種情感完全失去宣洩管道的感覺。所以,我希望手機的相機永遠都無法正確拍出月亮和星星。真正重要的事情,用手機完全無法傳達給任何人,我希望手機永遠都是這麼沒用的東西。 圖片|來源 對了,我堅信所謂的美麗,就是不管哪裡都能自己一個人去。燒肉店、卡拉 OK、海水浴場、夜店、旅行、試膽大會、煙火大會、遊樂園,以上我都下定決心一個人去過。就不知道為什麼,唯獨天文館的星象儀,我沒辦法一個人進去看。即使已經走到星象儀售票櫃台前,還是會自言自語地「啊」一聲,情不自禁地又退卻了。(推薦閱讀:【單身日記】我不介意孤獨,它比愛你還要舒服) 為什麼只有星象儀沒辦法一個人進去看呢?這裡是必須和某個重要的人一起去的地方,只要這麼一想,來到售票櫃台前的我就會不斷感覺到一個人進去有多寂寞空虛。或者也可以說,會不斷產生這種感覺的我,其實還不是一個真正孤單寂寞的人,而我在那一刻察覺到這一點了吧。不用特地透過天文學感受孤獨,眼前就能感受得到。所以,真正該做的是去找個人見面。大概是這樣的領悟吧。 「感覺孤獨時,是我最不孤獨的時候。」這是西塞羅(註:羅馬共和國晚期哲學家。)的警世名言。每次想起這句話,我都會起一身雞皮疙瘩。因為,反過來想就是,真正孤獨的人沒發現自己是孤獨的,也不會感覺寂寞。不過,握著手機就錯以為自己能隨時和誰聯繫的現代人不正是如此嗎? 生活中有幾個能好好獨處的瞬間呢? 一個人的時候,我希望能好好獨處。 無法好好獨處的人,憑甚麼以為能和誰攜手生活下去? 本文摘自 F 的《不知道哪一天會分開,但不是今天》。由采實文化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不知道哪一天會分開,但不是今天》 July 31, 2018 at 02:30P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AqRJRd

我曾想過一了百了,但為了我的貓我要活下去 https://ift.tt/2M812Hj KnowYourself 有沒有哪些時刻你覺得活得真好?讓死氣的生活燃起希望?聽聽眾多讀者真實的感謝與留言,在許多小細節,發現生活的美。 公號 ID:knowyourself2015 公號簡介: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人才會喜歡的泛心理學。 前幾天,我們在留言徵集裡問大家,有沒有一件事,讓你覺得活著真好?是人間讓你非常留戀和感恩的事情? 以下是來自粉絲們的精選留言。 1 我親愛的小侄女叫二妮,現在六歲了,從小在我家長大,也經常帶著她出去玩。記得有一次,是她三歲的時候,已經是個小話癆了。我們一家四口在路上,她玩的很嗨,突然嬉皮笑臉的又奶聲奶氣的叫到舅老爺(我爸:哎),舅奶奶(我媽:哎),姑姑,我回頭看著她:哎。然後她感慨道:我好幸福啊。最愛的人都在身邊,就是最簡單的幸福吧。 2 我家樓下的雲吞麵攤。那裡有親切的老闆娘以及從小到​​大都沒變過的雲吞面。 3 2012 年大學畢業一個人在魔都闖蕩,那個炎熱的中午我辭了幹了半個月的工作,一分錢工資都沒拿到,獨自拖著箱子在大馬路上看著地圖不知所措,只好攔了個中年婦女問路。聽口音是上海本地人,她認真的告訴我方位,一邊順手捻去黏在我脖子上的一根落髮,動作自然得好像母親對待女兒一樣,從此我對上海就有了另一種感情。 4 有一年夏天,我去南京看望異地戀的男友。去超市買了東西回他宿舍的路上,他拉著我的手,什麼也沒說,忽然就拿起我手來在我掌心親了幾下。雖然後來分手了,我還是珍藏著這一幕,銘記著自己曾經被當做珍寶般愛著,那個記憶每每想起都讓我覺得很美好。 5 校園裡雨後的太陽曝曬著,一隻斷掉的蚯蚓在路中間掙扎,大家急匆匆地趕著上課,一個小姑娘停下了腳步,拿出了紙,裹起它放進了潮濕的草叢。雖然姑娘表情很害怕,但是還是這麼做了。那一刻突然覺得,世間有這樣溫柔的人真美好。 6 有天打開自己給閨蜜的微信分組,發現自己把她分進過「朋友,家人,你,全部。」有這樣一個朋友真好。 7 我的貓只有我!所以我要努力活著為它創造好生活! 圖片|來源 8 一直覺得父親是個對我很嚴厲的人,小時候經常打我,也不會和我聊天談心,只是一味地以他認為對的方式教育我,後來我出嫁了,回家少了。有一次,我開車回家,父親正好在小區門口往外走,沒看到我車,我把玻璃搖下來,父親突然看到我了,臉上從一絲表情都沒有變得非常非常開心地笑起來——怎麼說,我從來沒看過他有那樣的笑容,真的好像個孩子,他說你回來啦~那一瞬間我真的好難過,覺得父親一直是愛我的。那個笑容真的好純粹,也提醒著我要多回家陪父母~他們看到我是多麼的開心。(推薦閱讀:【如果你想】挑一份窩心的父親節禮物,回頭看到你我就想回家) 9 在夏天夜幕降臨後,和愛的人一起去宵夜攤喝著冰啤酒吃小龍蝦和烤串,吃完宵夜叼著冰淇淋一起摸著肚子牽著手散步回家。這個時候剛好有微風吹來,覺得活著真好~ 10 撒哈拉沙漠夜晚的漫天星光。 11 和男朋友在一起覺得自己會發光。 12 前幾天爸爸給我寄了一床薄被子,是奶奶親手做的,被子有奶奶和太陽的味道,特別美好。 13 -機票買好了,還有意外險。 -意外險? -就是如果姐姐坐的航班失事了,我們會得到 283w 的賠償。 -哇這麼多! -那你是想要 283w 還是要姐姐? -姐姐。 14 我曾經患有中度抑鬱症,在美國讀大三大四的時候。我是真的從來不怎麼喜歡這個世界,也對死亡一直沒有非常害怕。當時閨蜜陪著我,每次我打電話她都接,但我的抑鬱症並沒有好轉。直到有一次我撕心裂肺哭著說心裡的痛苦,她在電話那頭哭了。當時我大腦其實已經很遲鈍了,然後我在想,這個和我沒有血緣的人是因為我哭得太傷心、心疼我才哭了嗎?我的抑鬱症,就是從那一刻艱難、緩慢,但確實在一點一點逐漸好轉的。她救了我的命。 15 有一天真的鬱悶,走在路上設想自殺的理由。上了公交車,師傅剪著大背頭,穿著夾克和褲衩,戴著墨鏡,特別像街頭不靠譜青年,但是這樣一個人,在車上放著一首溫柔的情歌,整個車都很安靜,坐在我對面兩個大叔不由自主用腳在打節拍,那一刻覺得世界真美,活著真好。 16 食物吧。我還沒有吃夠糖醋排骨可樂雞翅農家小炒肉,還沒有吃夠廣州的早茶重慶的火鍋日本的壽司韓國的石鍋⋯⋯每當想起世上還有那麼多我未曾品嚐過的美食就很想好好活下去,等到有機會去全世界吃東西。 17 前任離開我,我以為是不愛了,十年後再見面,知道還愛著,那一刻,我的心底開出一朵花。 18 爺爺奶奶從小帶我長大。爺爺今年 88 歲了,但是在手機視頻裡看到我,仍然是那句話「高高興興,吃好喝好,開開心心的,什麼都不要怕」一瞬間我的淚就下來了。 19 高中調皮,有一次實在太嚴重,在教導主任辦公室被訓,很失落難受。但是我到現在都記得很清楚,班主任劉媽看到我耷拉著腦袋,走過來沒有說話但是分外呵護地幫我整理了衣領,這個場景我一直無法忘記。直到現在,每年教師節都給她送禮物。謝謝愛我包容我的人。 20 在辦離婚的那段日子裡,Jasmine 一直在身邊默默地陪伴著。每天在家做好晚飯等我下班去吃,我特別低落的時候她就在我身邊坐著,拉拉我的手也不說多的話,連她老公都會忽然就開車載著我們倆去另一個城市吃頓晚飯,再開幾個小時回來。 那是今年年初最冷的時候,現在想想,那段日子,是他們撐起了我的世界,讓我不至於真的墜入深淵。有時候就想,我何德何能,能擁有這樣的愛和關懷。 21 上個暑假,我和發小去川西玩,在康定拼車去了子梅埡口,還在藏民家睡了一晚。在海拔四千多米的地方等著看日照金山,凍的不行,發小摟著我蹲在背風口看著雲霧繚繞的貢嘎。很多個被抑鬱折磨的夜晚,我都會想到這個時刻,我告訴自己如果放棄了,就再也看不到這麼美的地方,再也擁抱不了這麼好的人了。 22 我每年出國爸爸都去送我。去年他又去送我,過安檢時我回頭看,他向我揮手,我又往前走了一段路,人有點多了,我回頭,他向旁邊挪了一下繼續向我揮手,我後來走完那個長樓梯,再往下看,人太多了,我感覺已經看不見他了,這時他踮起腳努力朝我這個方向揮手⋯⋯就這三次揮手,我轉過頭就哭了。第一次懂得了龍應台的目送,也是第一次明白了,一個人能開心地走那麼遠,是因為她知道始終有個地方可以回去啊。 23 我都 24 歲了,有時候週末回家早上賴床的時候迷迷糊糊會感覺到媽媽起床後會親一下我的額頭。不管我再叛逆再不聽話,在她心裡我依然是那個值得被疼愛的小女孩吧。 24 大概是我們專業組織去幼兒園調研兒童玩具的時候,陪孩子們玩了一下午,最後結束的時候,有個一直沉默寡言的小姑娘突然,從老師安排她們站好的隊伍裡跑出來,把兩張衛生紙塞給我。我一臉懵逼,老師說她看你出汗啦,想給你擦擦呢。 25 一個人在外地帶課,自己去看電影,旁邊座位小姐姐也一個人來,看到我問我是否是一個人來,把她的零食分了一半給我。感覺一個人也會被世界溫柔以待。 26 實習的時候受委屈,回學校的時候食堂關門了,只有清真小炒還在營業。那個時候不是吃草莓的季節,清真小炒的窗口放了一盆很新鮮的草莓,我就隨口一說,現在還有草莓賣呀。清真食品的小哥哥聽見了,彎下腰對著窗口外的我說,吃啊,吃嘛!我立馬說不用不用,他又把小盆往我這裡推了推,吃吧。不知道為什麼,對比實習的冷暖,這事我記得那麼清楚。 圖片|來源 27 去年深秋的晚上,下了晚自習我獨自一個人往宿舍走。覺得有點兒孤單,就給爸媽打了一個電話。邊聊天邊走路,樓道盡頭有一段台階,那裡沒有燈,特別黑。當我跨下去第一步的時刻,我看到前面手機開著手電筒的一個男生默默地把手機往後移了很多,好讓我看見眼前的路。那一刻真的感動。 28 因為臉上有斑點,小學的時候真的是被班上同學的各種言語攻擊到懷疑人生,不管做什麼不管你惹沒惹他,見到了變著法子侮辱你,至今想不明白為什麼小孩的心能那麼惡毒呢。直到有一天出早操,帶隊的我站最前面,看著一旁我們班主任和隔壁班主任似乎指著我,笑著偷偷說了幾句話,後來才知道,原來是隔壁班主任說這個小姑涼(指我)每天下來出早操都是笑嘻嘻的,好可愛!殊不知,這個「可愛」足足支撐了我整個小學初中甚至高中。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生而為人,還是善良一點好啊! 29 那天我生日,一個人在國外,我原本只想一個人過,一個好朋友知道後陪我吃飯,陪我喝酒,陪我買蛋糕。離別後我一個走在路上,收到她的電話,她說:「再一次祝你生日快樂,我只想告訴你,生日對你很重要,好好享受。」聽到後也說不出原因,只覺得很感動。生而為人,是應該要學會感恩自己的出生,特別當發現朋友比你更加覺得你的生日很重要的時候,覺得自己更應該珍惜這些人,珍惜自己在世和他們的每一秒。(推薦閱讀:敬周迅、湯唯、桂綸鎂、劉若英的友情!一首歌給遠距離中的好姐妹) 30 家住一層,每天下班比較晚。走到小區門口一看的廚房的燈亮著,無論一天的工作多忙多累,心一下就放鬆下來。爸媽在家做好了飯在等我,是我在瞬息萬變的生活裡最珍惜的踏實和幸福。 31 剛畢業,在一家公司上班和領導有點小矛盾,那時很惶恐的跟姐姐說,沒想到姐姐很淡定的說怕什麼,家裡又不是養不起你,瞬間覺得沒有什麼好怕的因為有家人。 32 高中的時候失戀,坐了一輛出租車,上車後從頭到尾地嘆氣和哭,司機師傅問我怎麼了,我說分手了。師傅邊開車邊安慰說:「其實人生很長的,你會遇到很多人。」下車沒收我錢,只說了一句「希望你開心快樂」。 33 明天要做肉蟹煲每次吃到裡面裹住醬汁一吸骨頭就下來的雞爪,捨不得去死。(KY:嗯!!!) 34 風雨如晦,雞鳴不已。既見君子,雲胡不喜。 35 等麵條煮熟的時候,坐在陽台上聽一會兒蟬鳴,看一會兒天。 36 女兒,抱她在懷中的感覺,聞著她頭髮的味道心融化的感覺。 37 今年在生意上實現了時間自由,有一天突然想回家看父母,就買了最新款的全套家電回家。老爸很高興地說現在我們可以安心地老去了。那一瞬間覺得活著真好,為愛的人付出真的是很幸福的事情,會繼續努力的。 38 初中有次想吃冰淇淋,但馬上就要坐車去學校。車在起始站停了一會兒,快開動的時候聽到外面有人叫我的名字——我媽舉著冰淇淋跑過來,已經來不及了,她跑了幾步停了下來,顯得很懊惱。那個舉著冰淇淋向我跑來的身影,真是太溫柔了。 39 畢業的第二年開始創業,運氣很不好,虧損了我無法預計的數字。一直以來要強的性格,讓我難以和朋友、家人啟齒,突然的一個夜晚,一個很好的朋友打電話過來,我還是忍不住跟他說了,他只留給我一句話:我只有這麼多錢,已經轉到你帳戶了,我相信你能重新回歸正軌,做得更好。那一天之後,我拼命工作,到現在,生活狀態有了很大的進步。這位朋友,我也永遠記在心裡。 July 31, 2018 at 12:30P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M812Hj

Everyday Matters|小王子作者聖修伯里:「世界很美,因為有我愛的人」 https://ift.tt/2mWLuer womany editor 女人迷編輯 Everyday Matters 插畫單元,帶你看歷史上的每一天,如何影響我們的每一個今天。《小王子》作者聖修伯里逝世紀念日,他讓我們用純真的眼睛,理解世界。 1944 年 7 月 31 日聖修伯里從科西嘉島起飛,從此沒有回來。聖修伯里離開地球的方式跟小王子一樣,他只是消失了,無人知道他的下落。 許多人喜歡《小王子》,卻鮮少人知道故事裏頭的飛行員,就是作者聖修伯里他自己。年幼時放棄畫家夢,選擇了飛越世界各地的郵航飛行員,聖修伯里在穿越沙漠、山岳、冰川之後,在浩瀚星空下,學會用最純粹的眼睛去理解世界,在最寂寞的時候,理解了人與人的牽絆。 當現代人習慣了速度,以廉價消費與臨時友情打發了寂寞,聖修伯里的小王子寓言或許顯得幼稚天真,有點保守,因為他相信照顧玫瑰的責任,相信日復一日的重複儀式,他唯一能認同的對象是點燈人,因為「他關照的是別的事,而不是他自己」。 設計概念:由於聖修伯里離開地球的方式跟小王子一樣,故繪製小王子帶著聖修伯里搭乘飛行船離開,兩個人一起前往他們的新世界。 插畫|Paula July 31, 2018 at 10:30A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mWLuer

《茉莉的最後一天》不必恨,也不必等父母改,你可以愛回童年的自己 https://ift.tt/2vjfZz1 Amazing 作者 Amazing 細看《茉莉的最後一天》,曾經歷童年創傷的你,可以試著不再等待父母改變,愛回童年的自己。 茉莉自殺了,開場不到五分鐘,她就帶著「反正這世界沒人愛我」的恢念,爬上陽台跳樓了。這是她的最後一天,死的時候,身上穿著眾人引以為傲的綠色制服。 痛苦的母親像被關進一個無光的監牢,花盡所有力氣仍不了解,為何茉莉要死?她找到一項科技,能帶她重新探索茉莉的意識,最後才發現原來把茉莉逼死的人,就是她自己。她沒有意識到自己只在乎成績與面子,也沒有發現自己把不得志的憤恨都推給孩子,就這樣一天一天,把她的靈魂推向了死亡。 圖片|電視劇照 看這部戲的時候,我一直想到最近閱讀的一本書《身體不說謊——再揭幸福童年的秘密》,這是波蘭兒童心理學專家愛麗絲米勒的著作,她窮盡一身的心力,致力研究童年經驗與創傷對於成年生活的影響,呼籲世人關注虐童問題,因為,天下就是有不是的父母。 強迫受虐孩子敬愛父母,其實是最痛的傷害 她在書中指出,因為普世的戒律,都強調人要「敬愛自己的父母」,導致很多其實長期被父母虐待,身心受創的孩子,為了維持這樣的禮教,壓抑及忽視自己的痛苦,強迫自己去敬愛他的父母。用大腦與意念控制自我不去怨恨、憤怒,結果那些情緒全部都被身體記住了,因為身體不會說謊,所有生命曾走過的軌跡,都會被牢牢刻進細胞,結果那些說不出口的苦與痛,就化為一個個無解的病症,終生像鬼魅糾纏著,在你願意回頭看看自己、疼愛自己之前,他都會一直在那裏提醒著你,無從毀棄。就像茉莉再怎麼騙大家,自己不斷抽噎的淚水只是過敏,身體始終很誠實知道那是她受傷的心在淌血,並化作一道道烙在手腕上的割痕,還有怎麼醫治都好不了的憂鬱。(推薦閱讀: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如果真的愛孩子,就不該有任何條件) 許多知名的作家,其實都是童年受虐的孩子,像是女權主義先驅吳爾芙,從小被兩個同母異父的哥哥性侵,卻不敢面對這樣的事實,一生恐懼與壓抑,最終投河自盡。又或是日本的文學大師三島由紀夫,也疑似曾被祖母性索求,儘管他在創作中短暫獲得活著的感覺,仍無法阻擋痛苦的齧咬,在四十五歲時切腹自殺。 孩子天生有生存需求,與情感上的依附,所以傾向站在父母的那一邊,以為自己不得關愛,是因為自己不夠好,所以更加拼命配合父母的要求,以為這樣就能使得他們的關係漸漸變好,期待父母總有一天會改變,用真正的愛養育他們。可是,真的有些父母不知道如何當父母,甚至把孩子當成自己的工具,無盡索求那些他們在自己父母身上,得不到的愛與尊重,以填補內心巨大的黑洞。 圖片|電視劇照 這樣的孩子,因為從小就倍感生命受到強烈威脅,知道不配合就得不到愛,甚至會被虐待,對於生存的需求逼使他們發展出不同的生存模式,例如他可能會過分善良,總是能在黑暗中看到人性善良的一面,這是因為當他處於充滿惡意的環境中,唯有不斷替傷害他的家人找藉口,美化他們的樣子,他才有辦法相信這個世界值得生活下來,而不會被太過狠毒的惡意擊垮,是心理上的一種防禦機制,但也再度將孩子推離他生命的真相。 從小被虐待的孩子,「如果不斷盡力在禁止自己去感覺他真正的感覺,那些真實的傷與痛,他終究會病倒,除非他把這筆帳留給下一代來償還,將它自身不被承認的情緒投射到孩子身上。」一如他的父母對待他的方式。而劇中的茉莉,最後選擇用自殺的方式,結束那些加諸在她身上的痛苦,她寧願傷害自己,也不願反抗或背叛媽媽。 有人或許認為,茉莉不算被虐待吧?頂多是考試不好時,被媽媽體罰,抽了幾下鞭子而已,有這麼嚴重嗎?但是愛麗絲米勒鄭重告訴大家:「所有不適當的管教,就是一種虐待。」我們以為輕微的處罰,長期下來,其實早就造成孩子嚴重的身心傷害,只是我們不自知,孩子也不敢說,卻始終承受著。 從前我也很直觀地認同,人一定要敬愛父母,如果有傷痛,也要想盡辦法與他們和解,不能恨自己的父母。看了這本書後,我開始換個角度去想,逼迫人要去愛一個傷害他的人,是多麼痛苦的一件事,他明明感受到的是劇烈的疼痛,卻被禁止去承認這些痛楚,被迫遠離生命的真相。作者突破了我們被禮教束縛的盲點,帶我們看見那些在倫理訓誡中,被折磨了一生,最後自我毀滅的寶貴生命。我很同意她說的,真正的敬愛應是自然流動的情感,而不該透過訓誡,強迫別人要去「愛」。(推薦閱讀:愛與暴力,你曾經歷過以下四種高壓型控制嗎?) 真正的敬愛應是自然流動的情感,不該強迫別人要去「愛」 愛麗絲米勒 不去恨也不等待父母改變,你可以愛回童年的自己 可是,就這麼一輩子恨著父母,也不會讓人真的快樂。因為如果你恨著,背後隱含的心理狀態是,你其實還是依附著父母,期待父母改變,期待他們愛你,但這樣的期待性依附,卻造成自己不斷失落,不斷去恨。 圖片|電視劇照 所以作者認為,對於童年有創傷經驗的人,療癒的關鍵在於他需要「去愛童年的自己」,沒有這樣的經驗,他不會知道愛是什麼。比如我有認識一位做家庭療癒的老師,她在五十歲時回溯自己的童年經驗,發現 10 歲那年因父親早逝,讓她太早扛起了家裡的責任,沒有天真快樂當一個孩子過,於是她決定愛回自己,就在半百的這個年歲,她陪伴自己在電視機前,邊看卡通邊喝汽水,一個人笑得開懷自在,好長一段時間,女兒看到都以為她瘋了,可是她卻陪著自己做了童年最想做的事,當回那個無憂的孩子。(推薦閱讀:童年的傷情緒都知道:讓我們好好談談恐懼) 如果要一個人走這樣的經驗,也許不容易,愛麗絲米勒認為若要找心理治療者協助,需要的是一位「偏心的陪伴者」,也就是他能不帶任何精神分析與倫理束縛,單純地陪著當事者在揭露童年經驗的過程中,對那些驚嚇、憤怒、悲傷同情共感,她並將這樣的角色稱之為「知情見證者」,這樣的角色能「幫助我們心中的那個孩子,去理解他的身體語言,與探究他的需求,而不是像我們的父母一直以來忽視這些需求。」 一旦不再需要將精力耗費在壓抑自身的真相後,當事人的能量就會開始滋長了。內心的孩子能真正獲得滋養,生命得以向前發展,揮別過去的傷痛與憤恨。 藉由茉莉的故事當引子,分享愛麗絲米勒的研究,期待可以協助有類似經驗的朋友,看見更多的自己,開始回頭正視自身生命的真相,儘管那會很痛很痛很痛,我知道,可是我也相信,唯有你陪伴自己走一遭這突破的路程,心裡的孩子被看見了,他才會開始慢慢長大,生命就能掙脫那些過去的枷鎖,活出一個自在、喜樂的自己。 圖片|電視劇照 July 31, 2018 at 09:00A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vjfZz1

【紐約都會愛情】謝謝妳,帶著我離開這場愛的風雪 https://ift.tt/2mUus0w Madeleine C. 作者 Madeleine C. 寫【紐約都會愛情】,那些想去的目的地,沒了你,我也可以遠敢踏上路,完成未完的旅程。 Disclaimer:這不是我的故事,但是是我與許多在紐約遇上的女孩們的故事。如有雷同,純屬虛構,純屬巧合。 「你後悔嗎?」在開往紐約近郊長島的路上,艾莉從副駕座轉頭問我。「你是說分手嗎?」我把頭倚在窗邊,看著一路上的綠蔭蔥蔥。 「恩。」 「一點都不,現在我的傷心,只是因為我曾經真的相信,J 是可以託付的人,而不是我們分手這件事情。分手,對我來說是最好的選擇,但對他來說,不是。我誠心祝他孤老一生」我不帶情緒的說。 愛情在後青春期裡,已經漸漸脫離吃飯、逛街、看電影跟做愛而已,我們都渴望一個有共同目標的伴侶,沒有長期規劃但對未來至少要有同樣的嚮往。 開著車的 Neil 忍不住發話了:「我告訴你啊,瑪迪這樣說就對了!這種 B!不想結婚又不願意明講,就是操他媽的浪費人時間,流氓啊操!這種臭流氓都有人愛真是操他媽的 B!」 滿口「兒」音北京腔的 Neil,是艾莉在研究所的同學。原本理著小平頭,一身土氣打扮的 Neil 在學校常被同學們刻意忽略,直到某次艾莉看到 Neil 下課後去找教授理論期中報告的分數,用他獨特的京腔英語告訴老師:是你說這份報告我們可以一直改到我們滿意分數為止,所以我會不斷給你我的修正版,直到我拿到 A 為止! 艾莉從 Neil 的不屈不撓中意識到他會是一個好學伴,便刻意開始在課堂上坐到 Neil 附近,兩個人日漸熟悉後變成班上的雙學霸。艾莉英文寫作底子深厚常主動幫 Neil 批改論文,Neil 則與艾莉分享私下從上幾屆的同鄉學長姐拿來的考古題 。畢業前夕兩個人經歷了無數面試關卡後,都拿到理想的工作 offer,但情路卻也同時觸礁。Neil 看上的女孩都看不上這個窮學生,那些女孩會接近他都是為了他手上的考古題,當期中期末考結束後,女孩們都消失得無影無蹤,除了艾莉。(推薦閱讀:【紐約都會愛情】當愛情走到分手,考驗的是人品) 本來因為跟 J 分手而打算厭世度日的我,卻因為艾莉從臉書上看見毅揚放上與新女友的合照,一股腦氣不過,馬上召集我與 Neil 展開一場「我要過得比他好」之旅。 圖片|來源 車子一路往東開,Neil 提議停留在拍攝《了不起的蓋茲比》的豪宅場景用午餐,結果豪宅的華麗後花園已經變成熱門的結婚地點,滿屋子川流不息的賓客,顯得我們三個失戀人很突兀。接著繼續往東邊開,到了夏季限定的薰衣草花田,卻發現花田間充滿互相拍照的情侶,還有滿園的蜜蜂在飛舞。 我瞇起眼轉頭問艾莉:來這裡這是誰的主意? 艾莉瞇起眼轉頭問 Neil:來這裡這是誰的主意? Neil 馬上感覺自己受到責備,心急的說:「哎馬的,我這地兒本來是要帶妹子來的,還不是艾莉兒逼我說要我帶妳倆出來散心,我咱知道這麼多情侶啊⋯⋯」 我看著 Neil 好氣又好笑,突然想起一個地方。 一個星期過後的週末,在艾莉指示下,我們的「我要過得比他好」小巴再度從曼哈頓出發,這次是開往北邊。 跟 J 交往時,曾牽著手經過地鐵站內的 Mohonk 山莊廣告,山谷間佇立的一間英式華麗莊園,我便興奮地問他能不能找時間去這個山莊看看,但他總一再推託兩個小時車程太遠,幾次央求都沒結果後,我也不再提起。而現在,分手後形同陌路的我們,卻成了前往 Mohonk 山莊的最佳理由。 好不容易熬過兩個多小時的車程,當我們抵達山莊時,發現真正的制高點不是在 Mohonk 區的國家公園,而是在山莊後院的一個山丘上。沿著時好時壞的 Google 地圖找到山莊入口,大門管理員敲了敲車窗問:你們是今天的住客嗎? 經過 0.1 秒的躊躇,Neil 毫不猶豫並非常自信的回答「Yeah!Of course!」然後就順利的喬裝住客進了山莊。 下車後,我跟艾莉繼續扮演剛辦完入住手續的住客,去禮賓部詢問通往制高點的登山步道。工作人員一直不斷推薦較難走的步道,說一路風景最美,我們年輕人走起來一定覺得很輕鬆。 單純的我們仨人,就這樣聽信了工作人員,換來一路髒話的登山之旅。但不可否認的是,一邊走登山步道一邊罵髒話非常舒壓。 踏上山頂時,我們都安靜了下來。 一眼望不到頭的滿山翠綠,還有佇立在山中的古老山莊,我想起在地鐵站深受這幅景色吸引時的自己,直到親自踏上這山頂前,經歷了從未想像過的快樂、期盼、憤怒和失望。(推薦閱讀:【紐約都會愛情】我們最好不相見,便可不相戀) 圖片|來源 終究最後,還是我自己一個人來了。 「哎——快來!坐在這石頭上背後的景色拍起來最美!」Neil 在一旁吆喝著。 我跟艾莉走了過去,按照 Neil 的指示坐在石頭上,然後請路人幫我們拍了幾張合照。 看著手機上的合照,突然感覺心中的憤怒逐漸在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不停膨脹的感激,感激老天爺讓我在紐約的日子裡遇見了艾莉跟 Neil。 一直以來,我始終不是一個人在這城市裡孤軍奮戰,那些沒有走完的旅程,沒有實現的願望,我還有他們義不容辭的陪我完成。 此篇獻給我摯友艾莉兒跟我們的萬年司機 Neil。 July 30, 2018 at 04:30P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mUus0w

Everyday Matters | 《咆哮山莊》作者艾米莉 · 勃朗特:以不留後路的姿態,擁抱生命 https://ift.tt/2OsNW8X womany editor 女人迷編輯 Everyday Matters 插畫單元,帶你看歷史上的每一天,如何影響我們的每一個今天。7 月 30  日為寫下世界文學名著《咆哮山莊》的作者,艾米莉・勃朗特之生日。 1818 年 7 月 30 日,艾蜜莉・勃朗特——19 世紀英國作家與詩人的誕生日,亦是著名的勃朗特三姐妹中的老二,世界文學名著《咆哮山莊》的作者,這也是她一生唯一的部小說。 康斯坦丁・黑格爾(艾蜜莉・勃朗特的老師)被她文章中刻劃的人物所震驚而斷言:「她內心強而有力的邏輯思維,從古老智慧中發掘出全新領域。而她內在的傲慢、專橫也不會因為對手和困難而退卻,以一種不留後路的姿態,擁抱生命。她擁有的邏輯思維,辯論和思考的能力,鮮少男人可以匹配⋯⋯這項天賦的另一面卻是她的固執與頑強,這些特質完成她許多渾沌、愚蠢的動機和願望,或她認為的正義。」(出處:維基百科) 艾蜜莉・勃朗特筆下的《咆哮山莊》為世界十大小說(註1)名著之一 ,並與《李爾王》、《白鯨記》並列英國文學「三大悲劇」。深刻強烈的人性描寫,使讀者感到不安又充滿戲劇張力,至今仍然暢銷不衰,受到各國讀者的喜愛,無疑已經是世界文庫中光輝燦爛的名著。 設計概念:根據艾蜜莉不善交際與非常害羞內向的天性,又與雛鳥和幼兔有親密的關係來設計整體畫面。 註 1:世界十大小說:湯姆.瓊斯、傲慢與偏見、紅與黑、高老頭、大衛.科波菲爾、包法利夫人、白鯨記、咆哮山莊、卡立馬佐夫兄弟、戰爭與和平。 更多值得閱讀的經典文學: ・舊社會階級下真愛的試煉 ・​珍奧斯汀並不純愛!《蘇珊夫人尋婚計》:我的幸福,我自己掙 ・​原文更精彩!路易斯藏在《愛麗絲夢遊奇境》裡的文字遊戲 插畫|Paula July 30, 2018 at 04:30P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OsNW8X

女人迷共同創辦人陳怡蓁:七年,我們用普普藝術談性別,從台灣走向國際 https://ift.tt/2K8BJCZ 陳怡蓁 Tanya 女人迷 CFO 時間,參與 Media Tech 2018 媒體科技大會,女人迷始終相信,以性別為核心,科技為半徑,運用普普藝術讓更多人認識性別,進而產生改變。 大家好,很高興今天來到這裡與各位分享吾思傳媒七年來的經營理念、經驗以及科技運用方法,同時感謝段董事長提供這個機會,讓我們站在這個舞台上,並且是兩天論壇活動的最後一場,希望接下來我的分享可以為各位帶來新鮮的數位媒體思考角度! 在開始之前我想跟各位分享一個小故事:昨天有一位講者告訴我一個故事,他說有一天當他去運動中心運動時,當下身邊一起運動的同伴們問她是做什麼行業的,她說「我是做數位媒體的」。當下在場的其他人並未馬上理解,於是他試圖解釋什麼是數位媒體,解釋到一半時,突然有位 20 多歲的年輕女生說:「數位媒體,是像女人迷那樣子嗎?」 很謝謝她與我分享這個故事,而今天我也將與各位分享吾思傳媒——女人迷七年來是怎麼做到,這樣的在身邊就能感受到的「可見的影響力」。 就在 2011 年女人迷網站正式上線,我們是台灣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以「女性」與「性別」為共同焦點的新創公司,直到今天仍是。當時我們不論是對周遭親友或是外出參加產業活動時,大家聽到我們想要專門討論「女性」、「性別」及「女力」的時候,幾乎所有的眼光與語氣都抱著懷疑的態度,有人說現在所有的女生都可以投票、所有的女生都可以上班,女生經濟超獨立的,為什麼需要我們來做這件事?連我自己的媽媽都非常的不看好,當時她不理解為什麼我們要放棄看似很好的工作,認為我們撐不久。But hey, 我們七年了,在這七年中我們除了謹記創業初衷外,更展現了對議題的影響力,以及對社群的影響力還有對社會的影響力。(推薦閱讀:【直擊】高度與溫度的女子時代!蔡英文:「女力,是為了讓個體自由」) women are many, and you are the only. 我想用一句話讓在座各位了解我們的創辦初衷:women are many and you are the only. 每個人有很多種面向,而每個人都獨一無二。 七年前我們發現這個社會對於性別存在著許多的框架,因為這些框架而限制了人們的潛力與發展,舉例來說,你是否也聽過甚至這樣說過:女生唸理科?那個性一定很陽剛吧!或是男生唸文科等於一定很陰柔或是文科的男生運動神經很差等等,這種人們常掛在嘴邊當成笑語甚至當成常識的語言,都是所謂的「性別框架」。我們希望透過創辦吾思傳媒來提倡的理念是:每個人都有很多種面貌,而每個人都獨一無二。 當我們能思考女力的時候,我們也在練習「性別」(gender) 的思考角度,進而帶動社會也用這樣的思考角度,去看見「多元」(diversity) 的可能 和「包容」(inclusion) 多元的存在。這樣同時包含「性別」「多元」「包容」意識的理念不論在內容出產,或是活動企劃等,成為我們的核心主軸,七年來不變。 許多人都對我們說過,覺得吾思傳媒在做的是一個不一樣的媒體。我們的確不一樣,因為我們在做的是「媒體社群」。我們認為「媒體」與「社群」從來都不該是分開的,這兩者是彼此影響的。 我們以人(也就是社群)的特質與需求為核心,提供讀者想要並且潛在需要的內容,因而吸引到一圈又一圈的社群在這裡聚集,同時也因為社群的聚集,讓我們得以記錄、分析社群蹤跡與輪廓,進而提供讀者會閱讀與擴散的內容,也就是所謂的精準內容推廣。這樣的社群可以成為媒體與品牌最自然的推廣者,進而為媒體與品牌創造更多的營收與流量。(推薦閱讀:寶博士與女人迷夜談:今天我們談 NASA 奇點大學,也談女人迷的起點) 在對讀者推廣線上與線下內容之前,我們需要先了解社群的足跡與輪廓。在資料分析上我們著重兩個方向並行:「量化的數據分析」搭配「質化內容分析」。 因為是如此清楚肯定、又與每個人息息相關的核心理念,以及以「人」為核心,讓我們從 2011 年正式上線後,已累積來自世界各地超過六千五百萬的不重複使用者造訪過女人迷網站,是將近三倍的台灣人口。當中有 85% 來自台灣本地,而有 15% 的流量來自海外、遍佈世界各地,這些使用者不只是華人,根據我們進一步追蹤了解,還有懂華語的與我們一樣重視性別議題的海外人士。迄今我們合作過的企業包含 Google、Facebook、Tesla、微軟和 IBM⋯⋯等,這些都是我們一開始不敢想像的全球頂尖企業。 接著我想和各位分享我們最開始時的兩個相信,第一個是相信「內容有被留存的價值」,不分形式。 數位媒體興起後直到現在仍有個迷思:數位內容因為產出的時間較實體內容短,所以不夠紮實或是不夠用心等等。但對我們來說,我們想產生的不論是文字、圖片、影音內容,不論形式不論渠道,都具有被留存的價值。 圖片來源|Instagram 如果你打開手機中的 instagram 並且搜尋 #womany 可以看到許多來自女人迷讀者的貼文,這些貼文中最常出現的內容有三種。第一種是讀者用手機截圖或是拍攝螢幕畫面,將閱讀我們的內容時最喜歡的段落拍照後上傳分享給周遭的人;第二種是讀者將喜歡的一句話,以手寫的方式寫下後並拍照上傳分享;第三種則是上傳自己或是景物的照片,然後照片的描述是他喜歡的、帶給他力量的一段來自女人迷的內容。當內容的可被留存性高時,社群就會自然而然衍伸出不同的分享形式、成為品牌形象的宣揚者。 第二個相信是我們相信「人與人的互動」。在女人迷創立的初期,我們便決定要做一個跟讀者一起跨出螢幕的數位服務。這個互動不限於線下實體活動,透過線上的管道也能做到真實的互動。而這樣做之後我們發現,讀者與我們的互動也會變得很真實。讀者會主動和我們分享他因為女人迷而找到勇氣的故事,會主動和我們分享因為女人迷而從低潮中走出來的故事,還會帶著他們身邊還不認識女人迷的朋友來到我們的線下活動,一起成為女人迷的粉絲。 而這樣的真實同樣也發生在讀者很願意分享他們對女人迷的建言給我們,每當我們 facebook 上的貼文有錯字時,第一時間和我們反應的會是讀者,或是當網站上出現不適當的聯播網廣告時,第一時間反應給我們的也是讀者。因為這樣的「真實互動」,讓我們可以時常的從社群理解他們真正的需要,進而提供更精確的內容與服務。 我們從一開始便使用「生活化」和「普普藝術」的方式與大眾溝通,去推動看似艱深的性別觀念,或是一開始沒有人在談的女力議題,這是七年前的頭一遭,事實上,七年後的現在台灣依然只有我們這樣做,而我想吾思傳媒也藉由日漸壯大的品牌影響力證明了這樣的做法的確是有效的。 透過生活化的方式推動核心議題的方法,來自於透過軟性內容撰寫、帶入核心議題,透過簡單易懂又吸睛的圖輯、影音吸引讀者閱聽,更要藉由對內容與關鍵字趨勢的洞察發想與推廣新鮮議題給讀者。我想畫面上的這幾個關鍵字在座的各位都耳熟能詳,不論是透過由我們發起的內容與活動看到,還是透過其他媒體、品牌因為發現這些關鍵字已被推廣成顯學後的內容與行動。 這些議題的發展歷程都是以我們的核心價值觀為主軸,搭配對社群反應與社會發展的變化而逐步衍生的。最開始我們從「愛自己」開始,希望建立當時社會還缺少的「意識」,接著推廣可以愛自己的做法,像是「Me Time 擁有自己的時間」,以及 525 我愛我節,一個從台灣出發推廣到全球華人的節日等。 這裏也想跟各位分享一個不算是秘密的故事,今年初有個電視劇上映叫《姐的時代》,劇組裡有人告訴我們當時他們就是打開女人迷的「姐的狂語錄」專欄後一篇一篇的參考,然後把劇本寫出來的。另外在今年的 5/25 那天,App Store Today 推出這個當日特輯,當議題被外部單位多方響應甚至造成社會趨勢時,又再次體現了媒體可以產生的可見的影響力。 引發社群動能:從廣到深 我們同時也透過線下活動的舉辦來引發社群動能、證明我們的社群動能有多強烈。在活動的安排上,我們同樣是有意識的、循序漸進的與分眾的,希望從廣到深去接觸到不同的族群、與不同族群建立關係。例如每年的「525 我愛我節」從 2014 開始至今,透過期間較長以及包含議題廣的方式,是我們面向「廣」的群眾的 IP 活動。 現在每年 11 月會舉辦的「女性影響力論壇」是衍伸自我們 2014 開始推廣的女力時代,2015 年我們透過與兩位女性總統候選人的論壇合作讓社會知道「女力時代」,而在女力時代已經成為一個顯學的現在,我們從 2017 透過「女性影響力論壇」讓世界看見各個不同的女性影響力的展現。以及我們每月都會舉辦「迷粉同學會」,與我們的鐵粉進行一月一次的定期聚會。(推薦閱讀:【直擊】我相信我很重要!全球女性影響力論壇:影響力,是為了比你更巨大的信念努力) 透過趨勢議題的推廣以及由廣到深的實體活動,我們希望與社群建立長久與深遠的關係。 圍繞社群的服務 現在是個資訊碎片化的時代,也是個裝置多元化的時代,當每個人可以獲取資訊的管道愈來愈多,又同時會受到社群平台的同溫層影響之下,我們該如何讓社群透過我們獲得想要和需要的資訊?我們藉由提供不同形式的服務,讓社群不論在哪裡都可以接觸到我們。 技術發展進程 創業初期我們還沒有網站時的 2011 年便先透過 facebook 粉專推廣我們的品牌與內容;因為看見多裝置的應用趨勢,我們便早在 2013 做了 RWD 以及瀑布流形式的內容呈現;接著我們發展可以提供讀者「深度閱讀的體驗優化」的 APP,因此形式並非將整個網站變成 APP,2015 推出的女人迷讀吧透過每天由編輯推薦七篇文章,為讀者帶來一天所需的深度閱讀養分,同時在 2015 年獲得 Google Play 精選最佳台灣應用。 2017 時我們看到趨勢的改變,將女人迷讀吧改版成女人迷日報,我們加入客製化推薦的演算法,藉由讀者過去的閱讀行為提供讀者真正想看的內容,更在 2017 獲得 Google Play 年度最具潛力應用程式,以及 App Store「向女性開發者致敬」推薦應用。 今年初開始由 Google 強力推廣的 AMP 加速行動網頁技術我們也早在 2016 便開始套用。去年我們推出自有品牌電商平台,讓我們與社群的接觸渠道從數位內容、線下活動再延伸到生活產品上。 今年我們則是著重在優化自有的資料分析系統,使用者足跡的追蹤記錄與分析,找到更精準的推廣方法。 與社群活在一起:以人為核心 不論是媒體還是品牌都有感的痛點是:該如何知道讀者對自己的內容是有感的?如何讓讀者記得自己? 「與讀者生活在一起」就是我們的方法,藉由不同渠道與社群「建立關係」是相當重要的一環。透過不同的渠道不只是在 facebook 建立品牌專頁或是到 Line 上開設官方帳號,而是針對有不同使用習慣的對象、在公開與非公開的渠道上與他們互動。以我們自己為例,在 facebook 上不只經營粉專,也建立不同主題的公開與非公開社團,像是在 IG 上也因應面向族群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內容推播玩法。 我們更透過自有平台即時紀錄、整合多方資料庫來源,追蹤與分析每一個行為,希望更理解「使用者的時空歷程」,進而做到在對的渠道向對的人推廣對的內容這個目標。 我們認為未來的媒體是透過擁有深度關係、長遠關係的社群,進而透過社群去產生更多的流量以及營收。以流量為主但這些流量沒有後續效應的媒體將漸漸式微,如何讓社群成為主動為媒體、為品牌擴散的夥伴,才是長久之道。 一開始我以故事開場最後也想用一個故事為今日分享總結。 在今年六月初,我們的另一位共同創辦人張瑋軒應美國國務院之邀參與 IVLP (International Visitor Leadership Program) 美國領袖人才參訪計畫,這張圖片是瑋軒在美國國務院官方粉絲團的直播影片畫面。過往受邀參加此計畫的多為國家級領袖,這是台灣第一次有媒體因為「性別議題」受邀,更是台灣第一位因為性別議題而受邀的個人。我們認為未來的媒體肩負著一個很重要的使命是:突破外交困境,帶著台灣的名字走出去。要做到跨多國語言的媒體不簡單,但要做到因為產生了影響力,而讓台灣在海外地區被看見,非常困難,但我們堅持初衷並持續的做,做到了。(推薦閱讀:致用戶書 02:嘿,跟我們一起走,好嗎?) 我們相信一個人走得快、而一群人可以走得很遠。我們想邀請你一起,讓台灣走向世界。謝謝。 July 30, 2018 at 02:30P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K8BJCZ

2018年7月29日 星期日

柚子甜專欄|致前男友,失戀最大的療癒,是知道你跟我同樣折磨 https://ift.tt/2M0tXwI 柚子甜 柚子甜致前男友的分手信,我們愛過或許也互相恨過,隨著時間經過,才明白當時我們都用盡最大的氣力,努力過。 致親愛的/可恨的前男友: 這封信,寫在我們分手之後,寫在我遺忘你之前。 這些日子裡,你已從我生活連根拔起,但戛然而止的僅是身體相伴,心靈卻還沿著慣性軌跡前進。我好像還活在過去的時差中,總是忍不住在中午又看一下手機,因為以往這時候,你都會趁午休回我訊息;周五到了,我又反射性地想敲你問:寶貝,周末約會打算去哪裡? Image Source: Pixabay 然後才想起,我忘記我們已經分手一個禮拜了。 我想,分手的戀人們,內心總有很多問題無解。 描繪過同一幅未來的兩個人,為什麼能親手把未來撕碎?你說暫時當朋友比較好,是不愛的意思嗎?如果不是不愛,又為什麼走不下去了?為什麼我們很愛,卻總是在傷害對方?為什麼我們都努力過了,卻都覺得只有自己在努力?翻閱市面上的感情書籍,都說不適合就要放手。但適合是什麼?我們有不適合嗎?還是只是不夠愛,也不想努力,只是硬推給不適合?(推薦閱讀:【為你點歌】我們是正在磨合,還是根本不適合?) 一千個問題,夜以繼日地從我內心的裂縫鑽出來。 為什麼明明知道不適合,我還是會難過傷心? 為什麼大家都安慰我以後會有更好的,我卻還是思念他們口中「不夠好」的你? Image Source: Pixabay 那些問題在腦中纏繞打轉,讓我無法呼吸,又或者像果汁機一樣把我絞碎,再卑賤地沖入下水道溺斃。然後我開始想,開始憤怒又自憐自傷地想:困擾我的這些問題有困擾你嗎?我想一定沒有,因為你總是一副不在乎的樣子,也許反而覺得,沒了我很自由吧? 我想起有個女生一直在等你,我為了她跟你吵過好幾次架那個──你是不是已經跟她說我們分手了?你是怎麼對她說的?會說我太任性,還是兩個人都有問題?她會安慰你嗎?你們之後會在一起嗎?好吧,現在沒人攔得住你了,你想怎麼樣就怎樣。想到這裡,我就油然升起一股力不從心的恨意。 我又想到,你老是對我提起前女友──現在我也升格為前女友了,你會像思念她一樣思念我嗎?還是會跟你的兄弟說,太好了,我終於甩掉那個女的了,來啦晚上喝一杯。 猛一回神,才發現那些毒藤蔓已經纏繞住自己的氣管。我不能任由自己無法窒息,於是掙扎著扯掉那些思緒,從下水道爬出來,把破碎的自己一點一點地攤平,在太陽下呼呼地喘氣。 只有我在受苦嗎?那你呢?我好想知道你現在怎麼樣,卻又不敢問。你如果快樂,我會不甘心;你如果難過、我也不好受,甚至會不捨。那個已經按下的封鎖鍵,還是別解除吧。 但有時候那麼一瞬間,我會覺得那些問題都不重要了。 我會清醒得像個智者,從高處俯瞰自己的情緒翻湧,發現胸口無名的怒火,只是在心疼自己的掏心掏肺;我也逐一看清那些鍍了金的美好回憶,其實早已暗藏著彼此不夠了解的盲目;我甚至能夠心疼你的無力,因為我當時的確任性,也管不住自己的脾氣。也有那麼一瞬間,我可以祝福你找到更好的,因為我確實不適合你,就像你對我複雜的內心也無能為力。 Image Source: Pixabay 但是那些清醒,就像暴風雨前的寧靜,山雨欲來。情緒風暴過境,又把我的理智摧折得開花。 我拿起電話,重複又重複地花大把小時,問朋友鬼打牆的問題:我們是不是有可能繼續?我是不是做錯什麼?這件事是你不對還是我不對?為什麼我這麼掏心掏肺,你卻不懂得珍惜?我甚至咬牙切齒地問,你這種人會不會得到報應──因為我真的好希望你得到報應,真心期待你一輩子都不快樂,詛咒你此生遇不到比我更好的,因為那是你傷害我,理所當然要付出的代價。 這些冷靜和瘋狂,善良和邪惡,在心中來來去去;痛苦的時候,我甚至懷疑自己一輩子都好不起來。一開始總是恨意和情緒居多,不知道什麼時候,才一點一點地,冷靜與憤怒開始和談,畫出一條北緯 38 度線。再之後,冷靜和透徹逐漸收復失土,想起你時連恨都提不起勁,因為回憶已經淡到我沒力氣去恨。 我甚至在心情好時,希望你過得也好,這樣才不會傷害到自己身邊的人;聽說你要結婚了?更好,結婚要快樂,才不會糟蹋了誰的人生。 那條自我攻擊與懷疑的戰爭線,打了多久、走了多久,我不知道,已經不記得了。我只知道,只要我繼續往前走,即使進進退退,我一定會跨越那條線。 現在的我想跟你說一些話:在分手前,我把你貶得一文不值,真的很抱歉。當時的我還走得不夠遠,看不見每一段結局破碎的感情,背後都是生命的意義;也許我還否定過你的付出,指責你太自私,這些也不是真的。當我走很遠之後,才會發現你不是沒有給,只是給的不是我想要的。但你確實努力過了,很抱歉,當時的我卻看不見。 剛分手時,我總是斤斤計較分手是誰的責任。是你的逃避、我的幼稚、是某一方的不忠實、還是某一方的謊話連篇?好像多推卸一點,責任扛得少一點,情傷就會輕一點。但真的當我走得夠遠了,回頭才會發現,那些你對我錯的計較一點都不重要。 情傷,就只是能力有限的兩個孩子,為了討愛而踩痛對方的悲傷童話。 Image Source: Stocksnap 而經過了你之後,我會變得更有能力、更有眼光、能更成熟地表達情緒、也更有勇氣為自己劃出底線。但那也是我們彼此傷害的血,才能澆灌出堅強的花。 如果你現在還覺得很悶,想要喝一杯,跟兄弟們罵我不懂事、公主病、還是情緒化的瘋女人,那就去吧。就像你在我姊妹圈中,也曾被氣在頭上的我,一邊喝酒一邊哭,一邊抹黑為渣男,很公平。 只是希望形同陌路的我們,最後有個小小的默契:放過共同朋友,別讓他們難做人,也別讓那些氣話有機會傳到我們的耳朵,作為彼此最後的溫柔。(推薦閱讀:致前男友們:謝謝你們來,也謝謝你們走) 最後,我曾經想過一件事: 也許失戀最大的療癒,是知道對方曾經跟自己一樣折磨; 而最大的釋懷,是知道經過了彼此,都能找到更完整的幸福。 願你也能在愛過恨過之後,朝著和我不同的方向,在黑夜裡走得很遠。在天涯的日出前,也能找到一個作伴的同路人,一起牽手看著天亮。 Image Source: Stocksnap 後記| 寫下這篇文章的起點,是因為聽到男性讀者告訴我:分手之後,自己表免上多半壓抑、沉默、甚至看起來硬是裝作沒事,實際上情緒卻壓得很深。有時會想靠大醉一場發洩,有時候,只想躲起來讓人找不到。 男人說,他沒辦法接受自己情傷的樣子,覺得男子漢不應該和脆弱畫上等號;覺得只要深埋情緒,記憶就會永遠被覆蓋,他還是一樣堅強又勇敢。 但是我想,情傷難癒真正的原因是:兩個人都覺得自己被否定了,無論說分手的是誰。 那一夕之間毀損的自我定位,以及脫口而出的難聽話語,雙方只能張牙舞爪地否定,甚至假裝忘記。 有人說:「那時候自我價值如此破碎,只希望有人能來肯定自己。」我想了想,其實最好的肯定,應該來自前女友吧?──那個跟你一同打造美好回憶,也親自參與毀滅的那個人。如果連前女友都能回頭肯定這段感情,「療傷」這條路應該會容易一點。 只是,這通常只是奢望。尤其像我這種女生,分手後都不會再聯絡,也不願再做朋友,所以我們「後來怎麼了」以及「分手後經歷了什麼」,一直是團謎。為此,我翻出過去的記憶,再度化身為一個處在「療癒情傷期」的女孩,動筆寫下這封「致前男友」的自白書信。 信中有自我剖白、有肯定、有祝福,也有怨。沒有遮掩,不介意袒露曾經的脆弱,因為我知道這條路很長,沒有快速的捷徑;唯有知道你我都在這條路上,才明白自己並不孤單。 因此這封信寫的,不只是一封書信,也是情傷療癒地圖。 這封信,也沒有特定的收件人,只要你曾經是誰的前男友,這封信都可能屬於你;寄件人也不一定是我,只要你曾經是誰的前女友,這封信也可能是妳的心聲,在未來的某一天。 願你我都在這封信裡,照見自己的影子。 作者資訊| 我是柚子甜,是兩性作家也是心靈工作者,特別喜歡從靈性的角度看愛情。臉書搜尋《柚子甜剝心事》 八月主題:來組個失戀陣線聯盟吧 1990 年,草蜢唱失戀陣線聯盟,找一個承認失戀的方法,讓心情好好地放個假。承認失戀,承認受傷,甚至承認自己已經支離破碎,雖然好糗,卻是成長必經的盛大學習。敬失戀,敬眼淚,也敬你一杯。 #失戀是我與自己的熱戀  July 30, 2018 at 12:30P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M0tXwI

【如果妳想】複習疼痛,是為了前往美好:三則男孩故事讓妳記得愛情 https://ift.tt/2K6L65X 合作品牌天使 每段愛情都有一首主打歌,每個男孩都有一段不願提起的過去。妳身邊的他,對什麼歌眷戀?不要害怕理解他愛過的回憶,因為,那將是你們前往未來的起點。 深刻的愛情是一首流行曲,最動人的往往是最疼痛的部分。他在 KTV 裡轉身擦拭眼角的淚水,後來那成了一首他永遠唱不到最後的情歌;他常反覆 repeat 同一首歌發呆,妳靜靜陪著他,他什麼也沒說,只是摸摸妳的頭。如果妳想,懂得男孩也有的那種心碎: 男孩有愧,把遺憾變成一份深厚的祝福 總有一首情歌,唱著你們歲月的可歌可泣(推薦你聽:愛。情歌歌單)。 「假如我年少有為不自卑/懂得什麼是珍貴/那些美夢/沒給你,我一生有愧」——李榮浩《年少有為》 年輕時的男孩不懂得轉身就是錯過,他以為努力賺錢爭取社會地位,就是讓女孩幸福的方式。然而,年輕的戀愛在貧窮中拖磨,陪男孩度過苦日子的人往往不是陪他到最後的人。他在女孩婚禮的前男友桌,看著她披上白紗的模樣,男孩想起了那年女孩的謾罵原來是心疼,轉身其實是放手。 男孩的愛情太笨拙,來不及追上女孩的成長。她沈默的體諒,教會了窩囊自卑的男孩,愛不是一個人拼命向前追逐,而是牽起她的手慢慢走,偶爾迷路也是生活風景。年輕的戀愛,一別就是永恆,愛是記得關照在身旁默默為你熬一碗粥的人。 「一碗熱的粥/你怕我沒夠/都留一半帶走/給你形容美好今後/你常常眼睛會紅/原來心疼我/我那時候不懂」——李榮浩《年少有為》 圖片提供:PIXTA 圖庫 每個勇往直前的人,都曾有一段錯過 他可靠的肩膀曾經無助,他厚實的手掌其實軟弱。男孩在高中畢業典禮那天,手上拿著兩封情書,他最後選擇遞出了朋友的那封,左手揉皺了自己歪斜但誠懇的字跡。畢業典禮,他們同窗三年的死黨依然一起看著青春最好的煙火,只是朋友牽起了她的手。 男孩後來也經歷過類似幾次經驗,他總是默默付出等待,但遲遲沒有說出口,她們也等著他,氣憤他不夠勇敢。直到遇見一個他再也不願意放手的人。女孩失戀了,對象是他的兄弟,女孩知道他最懂她,他們在一次次的酒精與清醒間不斷確認,這是安慰的錯覺還是戀愛的直覺? 這幾天好流行的撩妹金句,男孩是用傷痛的實戰換來的:「孔融讓梨,我不讓妳」。他決定牽起女孩的手,他知道戰爭在前方,可是他並不害怕,愛沒有禮讓更沒有錯,因為她是對的。 圖片提供:PIXTA 圖庫 他曾經受傷害像個孩子 男孩在妳身旁的時候總是笑著說沒事,但妳知道他看著天空放空的時候、夜晚睡不著的時候,抱著妳撒嬌說「可不可以不要離開我」的時候,他有多麽疼痛。 男孩從幾段背叛的愛情走來,朋友們都笑他是憨人,總是能被一犯再犯,男孩不懂自己為什麼難以讓人愛到最後,他在愛情裡失去了自信,更失去了對兩人未來的想像。儘管他還是用盡一切想給妳最好的,但遮掩不了他受傷的痕跡,反應在男孩患得患失的佔有慾,總是妳一轉頭就害怕妳要走了。 妳和男孩一步一步修復傷口,練習獨立且相依的愛人,練習真心地為彼此微笑,練習坦承愛情中或好或壞的任何部分,妳知道路還很長,但妳希望能和他一起走下去。 圖片提供:PIXTA 圖庫 關於那些痛過的曾經,女孩只想輕聲說:「親愛的男孩,無論你有什麼樣的過去,接下來我都全包了。」三段愛情裡的傷口,搭著貼近心情的歌單,讓妳更理解身邊的另外一半,你們都是有過故事的人,因為愛過,更懂疼惜。 July 25, 2018 at 03:22P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K6L65X

法拉雅說職場|當老闆最重要的,是練習放手 https://ift.tt/2NUaVIN 法拉雅 作者法拉雅給你的職場筆記,當老闆也需要學習放手,讓中間主管發展出自己的領導風格,對團隊信任,成為穩定團隊的力量。 最近與朋友相會,大家一定會告訴我,每週都按時讀我的 #法拉雅的心裡話,也從中看到很多好的觀點。 除了可以不斷提醒自己之外,好像也可以多了解一點⋯⋯原來,老闆是這樣想的。但是,大家不免也抱怨一下,他們都覺得我寫的老闆,好像跟他們碰到的有一點點不同! 其實老闆也是企業的一員,每個提醒,老闆也都應該跟員工與時俱進的學習跟改變,互動才是雙方可以一起努力成長的動力。 成為老闆,原本並不在我的人生 Road Map 上,卻無端闖入,演變成一發不可收拾的今天。從前看老闆,好像有著一種隨意的悠閒,跟說風是風,說雨是雨的魄力與任性。 現在卻深刻感受,老闆絕對是這世上最不自由也無法任性,更遑論省心悠閒的一個職業了。 圖片|來源 曾經,我身為中間主管時,可能是我最意氣風發的階段,因為那時候我只需要盡情表現自己,表現自己的能力,表現自己的專業,表現自己的團隊整合領導統御,把團隊帶到成就最高處,就是我的目標,那時候,可以盡量的外顯。那個時候,我可能是自以為很厲害的法拉雅。 現在,我得學習收藏,收起我的個性,收起我的壞脾氣,也收起我的大小細節關注。因為對企業而言,我更應該成為那股內在堅定的力量。 我記得有段時間,不斷有朋友提醒我,應該發展那些重要產品,速度應該要再加快多一點⋯⋯我真的都知道。如果看到眼到心到,手就能到,那該多好。但是,看到逐漸成長成形,穩定發展的團隊,就算是心中再急再波濤洶湧,表面上,硬是要裝著風平浪靜。 那時候我常跟自己說,要用自己的左手抓緊自己的右手,不能插手去管團隊的太細節瑣事。因為我必須給中間主管足夠的空間發揮,他們才能形成自己的團隊,形成自己的領導風格,他們才能一肩扛起,成為獨當一面的領導者。(推薦閱讀:法拉雅說職場|中間主管的悲情,向上無法管理,向下無法統御) 我是一個創業者,意思是說,公司是由小到大,人數也是由少到多。剛開始,公司管理等於團隊管理,慢慢公司擴大規模後,有更多優秀人才進入公司,成為公司更重要的中流砥柱。 分工變細了,但上下主管間的重工變多了。我開始思考,我們要求員工當責,那老闆的當責又是什麼?每一階的主管都有他的任務跟職責,我的又是哪些? 孫子兵法。孫子曰:「君之所以患於軍者三,不知軍之不可以進,而謂之進;不知軍之不可以退,而謂之退,是謂縻軍。不知三軍之事,而同三軍之政,則軍士惑矣。 不知三軍之權,而同三軍之任,則軍士疑矣。」 道理很簡單,要放手卻很難。 為什麼? 1. 老闆也需要被認同 2. 老闆也需要有舞台 所以我明白了,我要做的是,創造一個舞台,然後讓出這個舞台給可以做得比我更好、可以發揮得更淋漓盡致的人。想想,當初你欣賞他,不就正因為他的想法能力令你激賞嗎?優秀的人也不會太順從,就是因為他有主見有觀點有堅持,這些特質全是你要的啊!(推薦閱讀:法拉雅說職場|換位想,如果你是主管,你想要什麼樣的團隊?) 這樣,真正有能力的人也會明白,這裡才是可以讓他好好施展發揮的地方!我告訴我自己,這也是老闆必要學習走向的一種格局。 老闆不必搶認同,團隊做得好,老闆自然被認同;老闆需要的是前瞻的眼光跟方向,老闆要做的是默默成為撐著大家往前穩定的力量。 那老闆的舞台在哪裡?  在企業發展中,可以做,需要被做的事情有太多太多,老闆永遠都可以找到不可被取代之處,又何必擔心沒有舞台。沒有,就自己開創一個更適合自己在這個階段發揮的角色舞台。 法拉雅的心裡話是,我可能還不是一個好老闆,老闆要學的還很多⋯⋯我會努力! July 30, 2018 at 10:30A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NUaVIN

職場女性真實告白:我可以為愛犧牲,但必須是我的選擇 https://ift.tt/2OsNSGn KnowYourself 職場女性真實經歷告白,面對事業、走入婚姻與孕育孩子,這些人生轉變都成了女性職場上獨有的焦慮。 公號 ID:knowyourself2015 公號簡介: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人才會喜歡的泛心理學。 作為一家全體女性合夥人的公司,我們經常會被問到:女生追求事業,怎麼能平衡事業和家庭啊?單身的會被問:這會影響嫁人吧?結婚了的被問:你老公能接受嗎?甚至遇到過投資人很直接地要求我們,必須要有一個男性合夥人。無 論是處在哪個年齡段的女性,只要你在事業上有所追求,似乎都逃不掉這些困擾:當你在事業的起步和發展期時,會面臨要「趁早」戀愛、結婚的壓力;如果結了婚,則可能要被「催生」;有了孩子之後,人生更是幾乎要被完全地佔有和綁定,並且看不到盡頭。 這種衝突真的是無解的嗎?今天我們和 4 個處在一二線城市、不同年齡和身份的女孩聊了聊,通過她們的故事來表現一些在當今社會,職場女性特有的瓶頸和焦慮,以及她們是如何應對和處理的。不知道你會不會在其中看到自己的影子,也希望能夠給正在焦慮中的你一點啟發。 「我們每年招一兩個女生,為的是和男生搭配、幹活不累」 A,25 歲+,央企工作,未婚 我可能是一個衝突感和焦慮感都比較明顯的例子,因為受到幾重原因的影響:一個家庭觀念非常重的地域(南方某城市),一個極度保守的工作環境(央企),一個男性佔絕對主導的行業(建築),以及一個無法暴露的性別身份(女同性戀)。 因為我是負責人事工作的,所以對行業裡的性別歧視體會得尤其深刻。這可能也是由建築行業的特殊性決定的,我們工作任務重,而且要待在工地上,甚至要住工棚、爬腳手架,而且隨時都有可能出差,到項目上一待就是幾個月甚至幾年。所以,從招聘開始,雖然我們不公開說,但是潛規則就是不招女生,每年幾十個招聘名額最多只有 1 到 2 個女生。有時候招女生是為什麼呢?因為男女搭配、幹活兒不累,如果一個項目上全是男生,就會灰頭土臉、死氣沉沉,所以至少還是要配一兩個女生(而且女生得是未婚)。 圖片|來源 能夠招進來的女生,要嘛特別漂亮、特別優秀,要嘛是關係戶,除此之外,即便男生簡歷一塌糊塗,女生簡歷非常優秀,往往入選的還是男生。還有一種可能就是,你的男朋友/老公特別優秀,公司很想要招他進來,那麼可以以此為籌碼、談條件把你也招進來,在這種情況下,男生還得簽幾年內不能離職的協議。 我還會看到,男性往往會選擇犧牲家庭來獲得事業上的晉升,比如很多男生願意被外派到項目上,因此我們行業 90% 的夫妻都是長期兩地分居的,爸爸在孩子成長的大部分時間裡是角色缺失的;但女生則大部分都會選擇家庭。我們公司的管理層會議上幾乎都是中老年男性,除了我以外只有一個女性副總。 也是在這家公司,我發現原來這個世界上還有那麼多人(無論男女)認為,女性就是應該回家帶小孩,不應該在工作場合有特別閃光、強勢的地方,不應該努力獲得事業的高點。比如,我們在同事家裡聚餐時,所有男生吃完飯就下桌,大家都默認是女生收拾餐桌,而女生自己也都覺得理所當然是這樣,還會爭先恐後地表現自己有多賢惠。在很多時候,教育我趕快結婚生孩子的也是女生。 我比較幸運的是對家裡已經出櫃了,父母也不是特別反對,但是在我們公司,我是絕對不能暴露自己性取向的,在這裡出櫃是最愚蠢的事情。我目前謊稱自己有男朋友在外地,並且把住處搬到比較遠的地方,平時不和大家一起玩,因為我實際上有女朋友,我不想讓她們發現我的私生活,這真的會影響到個人的前途。我們公司就曾經有人被發現是男同性戀而被迫辭職了,即便不離職,也會失去很多晉升的可能性。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的壓力其實會越來越大,因為 30 歲還沒結婚也會影響領導對你的看法。所以我現在在業餘時間做副業,希望能夠漸漸獨立養活自己,再從央企的壓抑環境中跳出來。 「我覺得事業與家庭不可能有真正的平衡」 B,35 歲+,銷售總監,已婚,女兒 6 歲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我都在考慮是否能夠做到「事業和家庭平衡」,現在我覺得它是一個偽命題:完全平衡的狀態是無法達到的,你必須要選擇更偏重其中一方,而相對放棄另一方。(推薦閱讀:為你選書|《未竟之業》職場與家庭,女人為何一定要二選一) 首先,女人一懷孕,就會別無選擇地開始被「綁架」,因為你的身體被真實地佔有了,你的精力也幾乎被完全地佔據,你不得不為她而打亂自己的生活節奏,改變很多習慣。其次,我曾經也像很多人一樣以為,這種「綁架」主要在她出生後的前兩年,但其實這種影響的周期始料未及的長久,相反,在她成長後,我還會更加不自由。因為在早期,你的任務主要是生活照料層面的,比如餵奶、餵食、陪她玩耍等等;但當孩子兩三歲後,她逐漸開始和你交流和互動,你的陪伴不僅更為重要,而且任務更加複雜。 在一線城市,幾乎所有父母都會給孩子報學前早教班、藝術啟蒙班,而每一個教育項目都需要家長的全程參與和全身心陪伴。等孩子上了幼兒園、小學,家長則每天無論多晚都要做作業、檢查作業,還要幫他們準備烹飪項目、節慶演出和聚會等等,很多學校甚至要求,至少一名家長全職陪護。 而我的工作則是互聯網行業銷售,時間不穩定,經常出差,需要隨時和客戶聯絡。如果要顧及工作的話,陪伴孩子的時間自然會變少。與此同時,很多年輕人都帶著新的觀點和技能進入了這個行業,如果我要跟上社會的腳步,就必須非常努力、勤奮,不斷吸收新知識。而且我們行業的工作節律是偏離孩子生活規律的,孩子上下學時間是早上 8 點到晚上 5 點,但我早上 8 點送完孩子去工作,別的同事都沒到崗;晚上則更不可能在 5 點下班去接她。 與此同時,讓我難過的是,家人和身邊的人對我的事業無法給予理解和支持。他們覺得爸爸為工作付出是理所當然的,女性「生而不養」則要受到譴責,但如果我加班回來晚了,丈夫、長輩都會說,工作的付出真的有這麼重要嗎?你最重要的還是服務好我們呀。至於工作之外的興趣點更是應該完全放棄,我以前也喜歡打球、看電影、約朋友,但幾乎身邊所有人都認為,我應該把全部業餘時間留給孩子。 更令我內疚的是,女兒自己也會責怪我。比如有時她非要等我回家,明明很累了也撐著不睡;她報了一個音樂興趣班,在這個班上,家長其實也有很多唱歌、跳舞的任務。平時每週末都是我陪她去,有一次我工作排不開,就讓爸爸陪她去了,結果爸爸的參與程度不夠,回來女兒就說,以後如果媽媽不去的話,我也要請假不去上課。 久而久之,我在工作時經常會感到內疚。有一次在外地出差,回到酒店已經非常累,結果家裡人打電話來,話語中帶有責怪,我只能掛了電話,一個人在床上委屈地大哭。我發現自己必須要做出抉擇:要嘛就在工作上放棄更高的追求,要嘛就失去在孩子生活中的參與。最後我選擇了前者。我也去研究了一些號稱是事業家庭平衡的女性,但發現她們也一定會更偏重一方,如果你事業非常好,那麼家中基本都有一個常駐的阿姨,媽媽在孩子的成長中往往只做一些決策,並沒有太多事務性、陪伴性的工作。 我開始有意識地給工作做減法,不去過多地追求突破和創新,在職位選擇上,我更願意選那些更靈活的職位,如果需要更多的時間和管理成本,我會謹慎考慮;我也會放緩資源的維護和拓展,盡量減少出差拜訪。更可怕的是,我自己漸漸地也有主觀上的進取心減退。比如,我是公司中層,本來也處在事業的上升期,但我現在越來越感覺到,與身邊的男同事相比,我上升的瓶頸並非能力的差距,而是投入的熱忱程度不同。 我時常很困惑,覺得自己彷彿是在被推著走。在過去的雙職工家庭裡,父母各忙各的,孩子也就這麼獨立長大了;但現在的社會環境又過度強調父母的陪伴和參與,除非你意志非常堅定,否則真的很難抗拒這種影響。 圖片|來源 「我認識的全職媽媽們,都像創業者一樣忙碌與努力」 C,25 歲+,目前暫停工作,成為全職媽媽 在職場的上升期我意外懷孕了,這是我的人生規劃裡從來沒有想像過的一件事。 得知這個消息的時候我整個人是懵的。我曾經是個很能折騰的「事業女青年」,從體制內跳出來,一個人跑去北京,工作沒日沒夜卻也樂在其中;但 25 歲時,父親去世了,那一年我突然很想擁有屬於我自己的家庭,於是我開始了相親。我很幸運,很快通過相親遇到了彼此喜歡的男朋友,但是即便我能夠接受結婚生子,意外懷孕這件事仍然令我措手不及。 男友倒是很乾脆,如果要孩子,我們就先結婚,但這個決定對我來說是很艱難的,因為那時候我剛開始成為 leader,要學習的還有很多,而懷孕生子意味著這一切都被中斷。更重要的是,一切太突然了,我完全沒有相應的規劃,也不確定自己是否足夠成熟、足夠有能力去成為母親。 那個時候我身邊有很多聲音。首先是我的家人,比如我的奶奶整夜失眠,不斷地擔心我嫁得這麼遠,在北京又沒有買房,生活看起來完全沒有保障,這時候要孩子實在是令人擔憂;我的好朋友也勸我說,還年輕,一切也還沒有著落,現在要孩子「不太明智」。 這一切令我感到無比糾結,我無法思考利弊得失,也來不及去做詳細的規劃。在這種慌亂感快要淹沒我的時候,有一天我突然下定了決心——聽自己的。我太清楚自己的性格了,我是一個即便焦慮不安也會把自己的事情用一己之力扛下的人。我覺得這個孩子就是出現在我生命中、改變我生命軌跡的人,我要對這個生命負責。 之後,我沒再因為別人的意見而動搖,按部就班地準備結婚,也按部就班地上班。我的孕期反應很少,所以直到產前最後一天我幾乎都在按時上班,該有的加班也一次都沒落下。不過即便這樣,公司領導們依舊意見很大,比如在總結工作的時候,會刻意忽視我的工作量,把重點放在我是個「懷孕的女員工」上。我感到很無奈,溝通無果也就只能被動接受。(推薦閱讀:全職媽媽的心酸告白:大家往前走,只有我原地踏步) 生孩子前,我原計劃是等孩子滿月就交給奶奶帶,自己重新回職場工作。但生完孩子後,我才真正明白了什麼才是該有的「養育」。我認真分析了雙方父母的狀況,發現如果說我自己有能力在帶孩子這件事上做到 70 分的話,其他人很顯然沒有一個能夠及格。我不想在養育孩子的事情上將就,於是,幾乎是「別無選擇」地,我決定開啟一個新工作:做為期三年的全職媽媽。 剛開始我的老公是震驚並反對的,他的理由是,同事們的孩子都是奶奶輩帶大的,我們為什麼不一樣?我只好仔細跟他分析雙方的家庭情況和經濟狀況,並告訴他這三年期間我的大致規劃,成功說服了他。 做全職媽媽的艱辛是我一開始沒想到的,尤其是孩子出生的第一年,產後抑鬱,24 小時面對哭鬧的孩子與瑣碎家務,遠離職場生活甚至遠離朋友圈與社交,每一件事都快把我逼瘋了,我變得焦慮、暴躁、消沉。 最要命的是,老公雖然支持我的做法,卻在育兒觀念上與我有很大分歧。在他的概念裡,爸爸只需要陪小孩玩玩球、健健身,再適當教育教育就可以了,剩下的養育、陪伴都由媽媽來做是自然而然的,也更「令人放心」。他也不理解我的很多做法,比如我會精心去配比孩子每天的早餐,給孩子均衡的營養和滲透式的陪伴教育,但在他看來,「一碗粥、一個雞蛋羹不就解決了嗎,幹嘛讓自己那麼累?」我們因此有過很多爭吵,我沒有辦法勸說他,他也拒絕改變傳統的育兒觀念。 那些時刻我都深切地感受到,婚前夫妻雙方討論好育兒理念、家庭分工是多麼重要,生孩子絕不僅僅是女人的事,而是一個家庭最重大的事。在溝通無效後,我接受了眼下的事實,不再逼迫老公多陪伴孩子,那種非自發的、不夠積極的陪伴對孩子而言也並非好事,而我的暴躁和消沉也會對孩子的情緒產生很大影響。我開始把重點真正聚焦在養育孩子這件事上,我告訴自己,這就是我的事業。 現在是我做全職媽媽第二年,我一邊帶孩子一邊做兼職,每天都很忙,比我在公司的時候要忙很多。很多人可能都對全職媽媽有些誤解,認為她們生活閒適,不用為經濟操心,每天做的事情也簡單甚至「低級」,但事實上,我認識的全職媽媽們都在把自己、孩子和家庭當做事業,像一個創業者一樣忙碌與努力。 做全職媽媽的這段時間,我的時間管理能力也有了極大的提升,我必須要學會高效管理一天的時間,利用碎片時間給自己補充知識,無論是育兒知識還是用於重回職場的知識;也要不斷應對各種突發狀況(孩子的事情比一般人想像中難搞多了)。我認識很多「全職媽媽」都在帶孩子期間有了大把的創業 idea,很多人也在從兼職裡不斷檢驗自己的想法,我自己也決定投入母嬰早教市場,用自己的經驗幫助大家學會跟孩子「玩」。 直至今日,我也並不認為自己的選擇是完美的,在有條件的情況下,準備好了再要孩子也許會更好,但這已經是我在當時的人生階段裡能做的最好的選擇了,所以我不後悔。意外懷孕可能也是一種女性獨有的特殊人生體驗,你的人生會因此被突然打斷,面臨拐點,它會帶來很多人生規劃上的衝擊,但這個體驗也讓我看到了自己在面臨選擇時候的強大,讓我解鎖了一個全新的人生和自己。 圖片|來源 「是職場上的進步,反而使我有了暫緩事業去生育的底氣」 D,35 歲+,公司總經理,已婚,暫緩事業生育 曾經的我在剛步入職場做記者時,也會專門追著女企業家問「如何兼顧事業與家庭」。直到我自己到達了這個人生階段,才發現這句話太輕飄飄了,這個問題也不該只針對女性。 我是到了 28 歲才開始認真地問自己:未來到底要不要孩子?仔細對比了有孩子與沒孩子的人生之後,那一年我想明白了,我是想要孩子的,於是開始考慮婚姻。等到結婚時,我 33 歲,生孩子對我當時的年齡和身體狀況來說,都成為了一件需要盡快提上日程的事。但是,即便我早有心理和物質上的準備,我還是比想像中更加焦慮。 結婚一年後,我和老公開始第一次備孕,那時我已經是公司管理層,工作強度一直很大,除此之外,整個備孕的過程我都非常焦慮,因為心裡沒底。我見過太多身邊人的案例,女性在公司已經做到中高層的位子,但生完孩子回來之後都會被迫面臨公司的「調整/調動」,找不回自己的定位。我的一位高管朋友,生完孩子兩年再次投入職場,發現自己的處境非常尷尬:生育前她已經是管理層,不願意降級找工作,但當她去應聘時,遠離職場的經歷顯得很沒有說服力。客觀來說,她的人脈競爭力以及對市場的熟悉程度等等,也的確受到了很大影響。 最後我懷上了孩子,但是因為過度勞累而流產,之後休養了一段時間,但那種焦慮感也很久都沒有消除。 變化發生在一年後,由於公司業務變動,CEO 問我要不要去做子公司負責人,我當時有些糾結,畢竟去子公司一定會更累更忙,可能會影響到我接下來的備孕計劃,另外,新的項目也確實有很大風險。但我最終決定「不要多想」,因為我能感覺到自己對於從 0 到 1 開創事業的激情,所以聽從自己的內心,接受了這個機會。 事實證明我選對了。我努力調整了心態,漸漸在子公司獨當一面,不但重燃了我對事業的熱情,也讓我看到了自己真正的能力與潛能。意識到這一點之後,我不再慌了,我開始有底氣地做幾年規劃,決定暫緩在職場的晉升,為生育空出一段時間。 當然,過程還是要比下決心艱難很多,我也做出過妥協與讓步,比如在公司初步穩定的時候,我也因為一個重要合作而推遲過備孕計劃。不過,我得到了老公不斷的支持,這也是我能努力調整心態、有力量面對巨大焦慮感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在結婚前我們就已經大致聊過,他認可我對於事業的追求,我們能心平氣和地討論作為一個家庭,在有孩子之後要怎麼一起去平衡精力;在我懷孕後,我們也認真討論過孩子出生之後「浩大的工程量」。他的工作性質相對平穩,而我更偏向於「不穩定、但可能性更多」,於是我們決定,孩子出生後他會拿出多一些精力來照顧,讓我安心開拓事業。我很感謝他的支持,也很感謝當初選擇了一段精神與物質上都相對平等的婚姻。 KY 主創有話說: 雖然我們幾個都還沒有強烈地面臨這個困擾,但今天的幾個故事還是令我們很有感觸。與客觀原因相比,當女性在面臨家庭與事業的衝突時,那種由於事業過強帶來的恐懼感甚至內疚感,仍然是很多男人不曾背負的。社會對於一個「好女人」的要求比好男人更苛刻得多。對女性在職場上的要求已經和男性幾乎平等,但是與此同時,家庭的責任還是會更多地壓在女性身上。 此外,好的事業在男人身上毫無疑問被看成一個加分項,它對於女性在社會評價中的影響卻極其微妙和復雜。女性會因此承擔許多惡意的揣測,婚姻一定不幸福吧,不知道是怎麼爬上來的呢,種種。但我們捫心自問,還是很喜歡這樣不斷迎接挑戰的生活方式。 我們希望,今天文中幾位主人公與焦慮對抗的過程多多少少能夠給你一點信心。因為她們也或多或少傳達了相似的價值觀:無論你選擇偏重事業和家庭,你都需要讓自己更加獨立和強大。你需要信任平等也追求平等,只有你不依靠任何人生活的時候,你才有可能得到平等的關係,才有可能拒絕那些不平等的、被安排給你去做的犧牲。 我可以為愛犧牲,但那必須是我自主自願的選擇。 以上。 July 30, 2018 at 09:00A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OsNSGn

2018年7月27日 星期五

韓國男人的MeToo反擊:彭斯守則,拒絕讓女性參與公司聚會 https://ift.tt/2LqthEw womany editor 女人迷編輯 風靡亞洲的韓國戲劇,其亮麗的背後,是韓國社會對女性的壓迫,即便女性起而反抗,也是一條漫長的道路。 從近期熱映的韓劇《金秘書為何那樣》,到七月初開播,斥資 400 億,引發大眾熱議的韓劇《陽光先生 Mr.Sunshine》,韓國影視在亞洲圈掀起的風潮,直到現在仍未止息。韓國在製作戲劇上,不惜砸下重本,其豐碩成果,除了反應在節節高升的收視率上,也反應在亞洲各地粉絲,對於其時尚、音樂等潮流的追求上。 圖片|來源 充滿魅力的歐巴追求女主角劇情、王子公主般的戀愛故事,然而在韓劇搭建的華麗舞台背後,是韓國女性難以反抗的男性權勢壓迫。(推薦閱讀:【性別觀察】害怕被拋棄的歐巴們,韓劇以外的仇女世代) 韓劇光鮮亮麗的背後,你看見受壓迫的女性了嗎? 《The Korea Times》在報導中提到,根據一名曾在電視台擔任實習生的女性說法,他們在製作電視節目期間,從早上 7:30,一直工作到隔天凌晨 3:40,工時長達 20 小時,一個月僅能領到 177 美元。除了長時間的工作,還必須忍受男性的言語性騷擾,像是對女性開猥褻的黃色笑話,或者用不當的言詞羞辱女性。甚至,還會有肢體上的性騷擾。(推薦閱讀:《82 年生的金智英》:韓國去年最暢銷的架空小說,也是我們的真實世界) 他們曾經表達過不滿,卻只換來上級的警告:「這工作就是這樣,忍受不了就走,反正多的是人想搶這份工作。」但他們清楚,一旦離職,就意味著,再也沒有機會進到影視圈了。 圖片|來源 其實,韓國職場對女性的歧視、性騷擾,一直都存在,特別是在韓國影視圈裡,幕前到幕後都是如此。 譬如前幾日,韓國女星具芝星,在 Instargram 上公布一位企業家的私訊,並且警告,若是再傳給他類似的訊息,他將會公布這些人的 ID。那封訊息中寫道: 「你好,我 43 歲,是住在日本的韓國企業家。想知道你對長期資金贊助有沒有興趣呢?如果你能在我每次拜訪韓國時,都擔任我的伴遊,我將會長期贊助你資金。如果打擾到你的話,先說聲不好意思。」 圖片|來源 不只具芝星,其實從 2009 年張紫妍自殺案[註1]後,韓國演藝圈就被揭露有所謂的「潛規則」,也就是女星透過與企業主發生關係,來獲取資金贊助,或是工作機會。而這些女星們,多是受經紀公司制約,被迫與這些贊助商發生關係。 在幕前的女星受經紀公司壓迫,必須和贊助商進行性交易;在幕後的女性工作人員,必須忍受同事的言語、肢體性騷擾。同樣都是為了追求夢想和生活,他們要付出的代價卻比其他男人,還要多更多。 韓國女性的發聲管道在哪? 韓劇《經常請吃飯的姊姊》,正描繪了韓國女性在職場上的處境:下班後,與同事、主管聚餐,女生幫忙倒酒,幫忙夾菜,不是因為職位低,是因為,他是個女生;被主管抓去陪男客戶吃飯、助興,還被叮囑裙子穿短一點、妝化濃一點、語氣嬌一點。 這些女性,有機會開口說不嗎? 根據《The Korea Time》另一篇報導,在韓國電影圈內,749 份問卷中,有 62% 的女性表示,曾經受身旁的男同事性騷擾,這其中包含了女演員、女編劇,以及女性幕後工作人員。這項數據顯示,性騷擾在韓國影視圈有多猖獗。然而,真正向外求助的人,卻是少之又少。 或許你會問,MeToo 運動在韓國延燒,難道沒有成為女性求助的機會嗎?的確,因為韓國 MeToo 運動的興起,影視圈潛規則又再度被重視,有 20 萬韓國網友發起連署活動,希望警方能徹查張紫妍自殺一案,還給被害者一個公道,還給所有被潛規則傷害的女星,一個公道。 一度被視為總統候選人的安熙正,被指控性侵秘書後,下台了;有機會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韓國詩人高銀,也因為被指控性騷擾,詩歌被移出韓國教科書;數百位女性站了出來,為 MeToo 發聲。(推薦閱讀:讀《82 年生的金智英》:只有變成別人,我才能為自己說話) 可是,當女性勇於挺身而出,反抗男性帶來的壓迫時,掌權的男性,選擇用另外一種方式回應。 韓國男人的 MeToo反擊,彭斯守則排除女性參與 根據朝鮮日報所述,男性員工因為害怕被捲入 MeToo 運動,韓國職場上開始執行「彭斯守則(Pence Rule)」(指當時美國總統麥克・彭斯施行的原則:不參與任何沒有妻子陪同的酒會) 一位 29 歲的韓國女性員工便稱,因為公司執行了彭斯守則,他無法參與任何有男員工、老闆的聚餐,這剝奪他培養人際關係的機會。他道:「我沒有做錯什麼,但他們對待我的方式,讓我覺得自己做錯了。」 所以,MeToo 運動真的有讓韓國女性的權益提升嗎?無庸置疑,MeToo 運動讓韓國女性更有意識的爭取權益,但是在韓國職場上,真正掌握權勢的,仍是男性。 根據韓國性別部統計,2017 年,全國前 500 大企業裡,女性主管僅佔 2.7%。韓國女性若沒有在職場上,擁有一定比例的話語權,MeToo 運動,可能會成為女性職場權益的阻礙。 圖片|來源 針對 MeToo 運動帶來的影響,韓國性別部正在研擬應對措施,防止彭斯守則的蔓延。在近期,社群上也發起了“#WithYou”運動,當網友在使用 #MeToo 時,也會一起使用 #WithYou,期望能夠表達「與被害者同在」的心情,成為被害者的力量。 內容撰稿|內容實習生 婕廷 [註1] 2009 年,韓國女星張紫妍自殺身亡,其遺書揭露韓國演藝圈長期以來,女星被迫提供「性接待」、「性朝貢」等不成文規定。 資料來源: South Korean women shunned at work as men fear #MeToo movement #MeToo movement takes hold in South Korea 62% of actresses, female film workers sexually harassed: survey K-drama female staff - 20-hour working days for $177 a month #MeToo Movement Engulfs South Korea’s Workplace July 27, 2018 at 08:00P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LqthEw

台灣職人品牌|LanVece 十步青山:在求變的世代,做個不忘初心的人 https://ift.tt/2LTlE5G womany shop 女人迷設計 台灣職人品牌, 在地生根的 LanVece 十步青山,向大地母親致敬,以十年時間成就蘭花萃取原液,堅持「新鮮製作」的概念,用最赤誠的心意,讓你感受到紮實有效的保養品功效。 如果有人問這麼你,為什麼還要看紙質書,為什麼還去寫信,為什麼還要不遠萬里去見一個人。 你告訴他,因為你偏要在這薄情世界裏,深情地活。 盧思浩 《你也走了很遠的路吧》 在求快的時代,做個甘願緩步的人;在求變的世代,做個不忘初心的人;在求新的日常裡,做個看懂了重複的堅持底下,有偉大深情的人。 當人人抬頭找潮流風向,他們低頭深耕,執著蘭花產業,用斤斤計較的心,在製作產品的小細節裡步步實踐;在高樓林立的城裡,心底還有不忘山林的一片真心,從土地出發的農業產業,向大地母親致敬,土壤孕育的鮮萃,他們實在地種進你的皮膚,不只用心,你還會感到驚豔。 LanVece 十步青山,台灣在地生根保養品品牌,自阿里山原始山林下鄉,以十年成就一蘭花萃取液,在市場以批發原料大量生產的風氣下,堅持與消費者溝通「新鮮製作」的概念。 市面上不缺保養品,缺的是「能夠帶給消費者的概念」,過去你可能聽過天然,卻少有人能夠標榜「新鮮」。 你可能會好奇,新鮮為何重要?為何從未有人強調,保養品新鮮之必要? LanVece 十步青山的原料來自天然植物萃取,成分中的活性在甫製成時,具有最大功效,不顧製作過程的困難與麻煩,講求新鮮,因為要保留最大活性與功效,因為在乎你的需要。 其實「新鮮」,在保養品製程中幾乎難以達到,過去製作保養品原料,多半一次萃取大量的原料後保存,供後續多次使用,且製程多以破壞性方式萃取,可能會破壞活性成分,也較容易致敏。若要「新鮮」,具時效性,需小批量生產,且有穩定原料來源,才能夠將新鮮且擁有最大活性功效的植萃原液送到消費者手中,這些條件,LanVece 十步青山用十年時間,點滴累積。 從莊園到妝檯:把產地的鮮萃,種進皮膚中 LanVece 十步青山獨步全球,建立了一條龍的原料生產線,蘭花從育苗至原液萃取的製程,他們一手把關,穩定品質。不同於市面保養品作法,強調以「水低溫萃取」,保留蘭花抗敏感、保濕的活性成分,具時效性的植萃菁華,須在最新鮮的時刻,送至你手中。 兩位創辦人,劉青山與李紋香(Wendy)夫婦,下鄉不為創事夢,而是心心念念台灣土地——孕育自己的故鄉,他們執著深耕一塊產業,不貪快、不求利,用台灣因仔的執著精神,在阿里山的蘭花園,實踐堅持真實、新鮮、等候好品質的革命。(推薦閱讀:職人故事|香港 Teakha 茶。家,我們需要的不是多而是好) 從無到有,從不會到專精,這條路,LanVece 十步青山走了十年,卻也甘之如飴。 1994 年從阿里山的蘭花園發跡,1997 年至 2007 年間,完成產業一條龍的整合,從莊園到妝檯,讓種植蘭花,從農業轉型為生物科技,過去我們只在國際花卉大展聽過名號的蝴蝶蘭,沒想到也能與日常的保養品擦上邊。 透過產業整合,穩定了原料供應,提供消費者實在、看得到的品質。2008 年,應著口說無憑,也想向消費者驗證,蝴蝶蘭萃取液的實質功效,LanVece 十步青山與工研院合作設立實驗室,將蘭花園內 300 多個品種,篩選 10 個具功效的品種,其中包含獲國際蘭展最佳優秀獎的專利品種 Whiskey 在內,深入研發。 職人美學:用十年,走一個辛苦但正確的路 LanVece 十步青山走在開發蘭花產業的路上,這路或許蜿蜒不好走,但他們憑著單純信念,期許自己不做廣,求做深。 種蘭花的起心動念,來自對台灣土地的愛,遠至日治時期便因特有品種與氣候,台灣蝴蝶蘭的美,驚艷世界。 過去 15 年,台灣憑著外銷蝴蝶蘭有「蝴蝶蘭王國」稱號。創辦人劉青山深受開起來像一朵微笑的蘭花吸引,這抹微笑,也成為支持他努力將蘭花從台灣推入世界的力量,曾孕育台灣的蝴蝶蘭榮景,他期許自己可以延續,自此開啟與蘭花的不解之緣。 劉青山的職人精神,體現在堅持走條遠路,只為堅持信念,呈現最好的品質給消費者。 投身種植蘭花前,他曾在種茶業翻滾數年,有次颱風來襲,他在上山過程見滾滾黃泥落下,眼前山林崩壞的模樣,讓他開始思考環境保育的重要,這份不斷在工作中反思初衷的精神,從製茶業到成立十步青山的品牌過程,從一而終。 起先什麼都不懂,摸索種植蘭花,只能靠自己。 種植蘭花過程,沒人告訴他們蝴蝶蘭喜歡的光線與溫度,劉青山就靠自己的皮膚感受光線溫度,不辭辛勞地每隔三四個小時就到蘭花棚裡站崗,靠自己的皮膚與蝴蝶蘭對話,慢慢摸索出培育蝴蝶蘭需要的光線、濕度與技巧。 劉青山總打趣地說:「園中的蝴蝶蘭,都聽著我的腳步聲長大。」 很難想像,一個人花一整日的時間,在蘭花園裡,把自己站成蘭花,感受陽光的溫度,太熱了,他就替蝴蝶蘭拉上棚子,光線偏移了,他就在把遮罩拉開。第一批蝴蝶蘭,是這樣呵護長大。 看不到的東西,比看得到的東西更重要。 LanVece十步青山創辦人 劉青山 為你的皮膚,下訂新鮮 擁著這樣的職人美學,當現今保養品市場,強調原料使用「天然」、「有機」,LanVece 十步青山依舊堅持,除了天然,保養品還必須「新鮮」! 為讓消費者,真實地體驗到蘭花萃取原液的修復功效,LanVece 十步青山獨步全球推出「新鮮保養品」的概念,讓消費者感受到不只是天然,更是新鮮且具實際功效的成分,將保養的層次提升。(推薦閱讀:【天然美肌關鍵】SLS 和 SLES,女人該注意的肌膚隱形殺手) 新鮮雖然難做,但為使消費者確實從保養中,獲得修復肌膚的功效, LanVece 十步青山的蘭花原料經過美國 AMA 多人種測試,對肌膚無刺激傷害,且原液內的黃酮類成分,能實際達到修復皮膚,抗過敏發炎與保濕之功效,這些效果,透過新鮮,你會看得到。 LanVece 十步青山用十年建構產業鍊背景,才能在你為皮膚下訂新鮮時,即刻製成,把新鮮功效與紮實心意,赤誠地送至你手裡。 撰文者:女人迷編輯 孟倫 July 27, 2018 at 07:00P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LTlE5G

十二萬人連署下架 Netflix《永不滿足》:只有瘦身才能完美復仇? https://ift.tt/2uVwZMd womany editor 女人迷編輯 「肥胖羞辱」在今日被多數人抨擊,然而,許多影視作品仍以豐腴身材變苗條作為題材。這樣的作品,觀眾們還買單嗎? Netflix 的新影集 《永不滿足》(Insatible)近日在釋出預告片之後,被超過十萬人連署請願,要求停止這部影集上架播映。這部影集出了什麼問題? 從發佈的預告片中,看到一名身材圓潤的女高中生遭到霸凌。她是 Debby Ryan 飾演的 Patty,這部影集的主人翁。以身材圓潤、個性陰沈、穿著俗氣⋯⋯等「非主流美」的女/男性為主角,描述他們被霸凌或被取笑的生活,這類的影視題材,從古至今層出不窮。 但這些電影、影集就只是播出他們被霸凌的過程嗎?觀眾會只想看主角從片頭被欺負到片尾嗎?當然不是。往往要來個華麗大變身,搖身一變,變得美/帥、苗條/健壯,以及時尚,並且讓曾經瞧不起自己的人瞠目結舌。觀眾看到這邊,絕對拍手叫好。(延伸閱讀:讓我們從零到一聊聊母豬教與網路霸凌) 《永不滿足》也是相同套路,預告片中,主角 Patty 過了一個暑假,變得苗條火辣又時尚,讓劇中角色都嘖嘖稱奇。Patty 因為外貌改變之後,擺脫過往被霸凌、嘲笑的校園生活,她也決定,要報復曾經欺負過她的同學們。 這樣的故事劇情其實並不新穎,也像是一般校園 YA 影集喜歡處理的題材之一。但為什麼,這次 Netflix 的新影集受到這麼大的反彈呢? 胖到瘦,俗到時尚的不敗公式? 《醜女大翻身》十二年前在韓國上映時,造成轟動。金亞中飾演一名原本體態臃腫,卻有著好歌喉的姜漢娜。但因為外型,只能成為美女歌手的幕後代唱。不甘心如此的她,經過整形手術後,煥然一新變成外型和歌喉俱佳的「人工美女」,順利站上舞台,一砲而紅。金亞中也憑藉這個角色,得到韓國大鐘獎最佳女演員。 同樣於 2006 年上映的《穿著 Prada 的惡魔》,Anne Hathaway 飾演的 Andrea 在時尚雜誌《Runway》工作。穿著土裡土氣的她,一開始頻頻受到同事和主管的恥笑。但在她接受大改造後,好像因為外貌的變化,改變了內心,工作能力和效率也大大提升,讓主管和同事改觀。這部電影十分熱賣,票房告捷,突破三億美金,也帶動原著再次佔據暢銷排行榜。 《穿著 Prada 的惡魔》劇照|來源 還有許多相似的電影,例如:校園 YA 喜劇經典《辣妹過招》,Lindsay Lohan 為了幫朋友報仇,只能改變俗氣穿著,才能加入辣妹同學組成的主流小團體「The Plastics」;日本電影《帥哥西裝》,則是一名其貌不揚的男子,有天得到一套穿上就能變成帥哥的西裝,生活開始產生了意料之外的發展⋯⋯。(推薦閱讀:【性別觀察】改造蔡英文?我們期待怎樣的「女總統」) 這些電影,在當時都是票房口碑俱佳,當然也有得到批評,但大多並不影響電影當時的發行。這次 Netflix 新影集《永不滿足》受到如此大的反彈,或許是觀眾再也不想忍受「肥胖羞辱」。以及相對過去,對於身體的模樣,有了更寬廣的接受度。 我想看到一個開心、有報復心且被渴望的胖子 女星 Sofie Hagen 在《衛報》上發表了一篇對於《永不滿足》的評論,她認為這類的影視作品,往往都是苗條演員穿上增胖裝假扮肥胖,之後在煥然一新成為一名性感火辣/帥氣壯碩的角色。 《永不滿足》劇照|來源 也製造出只要改變外貌,你就能達成任何事情的錯覺。但實際上扮演這些角色的演員,都有著姣好外貌。這些影視作品好像提醒著觀眾:別擔心,我們並不會真的展示給你肥胖的演員,這都是虛假的。 事實上,肥胖並不是可以任意穿脫。對於正被外貌、身材所困擾的群眾而言,看到這樣的影劇內容,會讓他們對自身的狀況感到更加焦慮。也有如鞏固主流美市場的共犯,一再提醒著,身為一個其貌不揚的胖子,你沒辦法有開心的生活,你只能被霸凌,得不到愛,無法被渴望⋯⋯。打破現況的方法只有減肥,只有改變你自己,才能被社會接受,才能成為選擇的一方。 雖然主演 Debby Ryan 和劇中其他角色都對批評聲浪作出回應,說明這是以黑色復仇喜劇的方式,試圖討論羞辱肥胖者的問題。但多數觀眾仍然認為,這是以喜劇的方式再次霸凌了肥胖者。 Sofie Hagen 在她評論的最後,當頭棒喝地呼籲 Netflix:「讓肥胖的人寫出一個優秀的肥胖角色,給真正肥胖演員飾演。讓我們看到一名開心的胖子,或有著報復心的胖子。或是一名被渴望的胖子。我很樂意飾演這個角色。雖然我是胖子,但我是個好演員。」(同場加映:沒有非做不可的決心,別走這條路!到紐約當演員追夢攻略) 就算臃腫不美麗,我也能做得比你好 今年四月底上映的《姐就是美》,正是打破上述套路的一部喜劇電影。Amy Schumer 飾演一名身材豐腴、渴望窈窕身材,對於自己外貌感到不安的女性,在她經歷撞到頭的運動傷害之後,便從此改觀,認為自己「美得冒泡!」突然自信爆棚的她,漸漸地,身邊的人對她產生不同以往的正面看法。 當談到豐腴女星擔任主角的影視作品,則不得不提到 Melissa McCarthy。她在《伴娘我最大》中飾演一名雖然從小被霸凌,但並未因此被打倒,反而成為一名政府官員。在一幕搭乘飛機的場景中,她主動勾引了坐在身旁的陌生男子,絲毫不畏懼主流美市場對於外表的狹隘限制。 《伴娘我最大》劇照|來源 隨著《伴娘我最大》票房和口碑的成功,她更入圍了奧斯卡最佳女配角,之後主演了多部喜劇電影。雖然不時有著被取笑外貌的橋段,但她的角色往往都把打擊變成助力,反而做出了讓人意想不到的表現:你以為我看起來臃腫而且不美麗,就做不到你的要求嗎?你錯了,我其實做得比你更好。 美不該只是一種樣板的想像 其實,當我小時候看到那些華麗變身的電影時,內心並未感到不舒服。並不是因為自己體態勻稱,所以有如隔岸觀火。曾經是個小胖子的我,其實單純認為這樣的轉變讓人很過癮。我也不否認,我因此受到鼓勵,出現減肥之後就能有著不同人生的想法。 我很幸運的,在成長途中並未受到霸凌。但正因為不是所有人都有相同的際遇,你無法想像這樣的題材,對於一名對外貌極度自卑者,會產生多大的焦慮和傷害。 我想到了身邊的一位友人。雖然並未有著苗條的身材,但她十分幽默,人緣極佳。但當我和她聊到身材話題時,發現她其實非常自卑。她不敢穿著緊身的衣服,害怕身體線條過於明顯,甚至不喜歡被觸碰。 她說,雖然身旁的人都很友善,但她的外型上仍不是社會認為的「美」。她也很困擾,她究竟要不要為了主流市場的美而改變自己,但內心卻有個微弱的聲音告訴她:不要妥協,美不該只是一種樣板的想像。 聽完的當下我很難過,甚至回想起這件事情都覺得難受。我因為年紀漸長加上運動習慣,不再是小時候圓滾滾的模樣。要是我一直保持著童年的模樣,那麼,我是否也會變成一個對自己外貌極度自卑的男孩呢? 圖片|來源 我想是的,而且我會為了迎合社會的眼光,讓自己改變成符合主流市場的外貌。我做不到抵抗,我想要被渴望⋯⋯。假如我仍然是一名臃腫的男性,若我總是因為外型被拒絕、得不到肯定,然而,我看了一部由胖變瘦的主角,展開復仇的喜劇影集;而我卻屢屢減重失敗,我還笑得出來嗎?當影視文本皆指涉,變瘦是通往幸福的唯一途徑,無法擁有勻稱體態,過的難道就是悲慘生活嗎? 如果希望讓人思考肥胖羞辱的問題,啟用一名真正豐腴的演員吧。她/他才會告訴你,這個身材獨有的經驗、以及驕傲。而且透過他們的現身說法,更能打動人心。我也期待未來能看到更多元的角色形象,被霸凌的豐腴角色,也受夠只有減肥才能進行復仇的單一套路了吧。(同場加映:直擊未來趨勢,多元包容與女力革新) 內容撰稿|內容實習生 子翔 資料參考|Netflix新劇被指肥胖羞辱 網民請願要求停播、Insatiable’s fat-shaming is dangerous. Don’t do it, Netflix 女人迷七月主題:情慾翻湧,身體盛開 熱浪翻湧,褪下外衣,肌膚大片透出,身體與慾望正在炎夏盛開。 去與自己的身體和情慾相撞吧,誠實使你永保安康! 七月主題,帶你看單一的身體審美與情慾樣板之外,更多元的美妙樣態。 July 27, 2018 at 07:00P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uVwZMd

運動小姐|攀岩教我的事,彈性地為自己找路 https://ift.tt/2LGgGMJ 女人迷主編 Audrey Ko 運動小姐,小姐去運動,不為討好誰,為了取悅自己,渴望一個熱烈流汗的身體。攀岩教我的事,在不斷的變動中,找到新的平衡。 趁著週末,去象山攀岩。走了好多次,看過日出日落的象山步道,原來也有升降的攀岩路線,隱藏在路線之間。彎過小徑,就是另一種前進風景——向上爬,或向下降。 攀岩作為一種行進方式,最早是為了克服困難地形發展,是一種手腳並用,甚至可以說是胼手胝足的運動。 第一次攀岩,手握結繩,一步步向下,那是一條近乎垂直下降的路線。面朝岩壁,把自己站成ㄑ型,我身上沒有綁繩,聽見自己的心跳好大聲。隨行領隊說,三點不動一點動,踩穩了,抓緊了,心安了,就踏下一步,攀岩的重點在於領會身體的平衡,平衡在你自己身上。 那時我沒聽明白,急著要下。 下降的路是這樣的,見不到底,眼前只有岩壁,你不知道自己要走多久,只能一直走下去,只有此時此刻,此時此地,踩穩了往下,接著還有下一步,每一步都有判斷,每走一步,你的平衡都在變動。 最初開始走,我擔心手不夠力,擔心腳搆不到,擔心身體重量把自己拽下去。開始走以後,我覺得攀岩真正難的,卻是在摸索前進的平衡與速度,怎麼走才屬於我,有自己的速度,不必搶快;也接受平衡隨時可能失去,隨時可以透過自己找回來。(推薦閱讀:【運動小姐】真正重要的,永遠都是付出的過程) 圖片|來源 向下走,有幾次遇上死路,找不到路繼續,左右腳都搆不到,手不夠長,落腳之處太滑不穩,我只好掛著不動,心好緊張,想著自己會不會就卡在這裡。想起人生的某些時刻,不能退後,也找不到前進的路,心會恐懼,不知道下一步怎麼走。 我深吸幾口氣,很奇妙的,身體平移,扭個角度,意外有路可去,害怕的變動,反而讓人找到新的平衡;換個視角,卡關指引了新的路徑。然後慢慢習慣,所謂攀岩,就是彈性的去找路,去改變現狀,去適應變動,去摸索平衡。 這路走來,有過膽戰心驚,磨傷膝蓋,勾破褲子,卻很認真的覺得,原來身體很有力量,原來我可以這樣協調和運行身體,原來平衡在變動的每個步伐,也在我自己身上。 這是我第一次攀岩,但或許我們都已經在生活中反覆練習了好多遍。不要怕,路很長,你一直也有能力帶自己走下去。 July 27, 2018 at 04:30P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LGgGMJ

2018年7月26日 星期四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當愛成了長驅直入的暴力 https://ift.tt/2AaNzwJ womany 女人迷精選 公視影集,《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以探討親職教育為軸,拉出分支故事,其中《必須過動》點出社會裡階級隔離的議題。 文|黃以曦 公共電視「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劇集,將作家吳曉樂同名文集改編為以親職教育為主題的獨立故事。之前已先在金馬奇幻影展映演過的《必須過動》,是令人驚豔而深思的作品。 《必須過動》的科幻與反烏托邦氣氛塑造非常到位,就讓人想起如《飢餓遊戲》、《絕地再生》、《禁愛世界》、《終點戰》及《黑鏡》⋯⋯等台灣觀眾熟悉和喜愛的電影和影集;《必須過動》的多數場景採實景拍攝,略作後製處理,熟悉的城市地景依然清楚可辨,它們所被賦予的特定指涉,強化了觀賞時的悚然—看似科幻故事,可我們正身在其中,倘若現實哪個面向再推進一點,該個令人不寒而慄的世界,就會成真。 又或者,更好的,更糟的,是那其實並非未來式,而是現在式。也許《必須過動》不是一則關於未來的警語,而是當下教育與階級情狀的一樁隱喻。 故事描述,葉全真飾演的母親,因曾教出滿分的兒子而成為金質獎章認證的優良母親,獲准住在豪宅區;可是女兒不會唸書,成績一直未見起色。那個世界,一旦孩子的鑑定考成績不佳,會被歸因為母親不夠盡責,全家得搬到「鴿子籠」社區;甚至,若成績低於 20 分,為了基因進化的大方向,孩子會被銷毀,母親若非重新分配胚胎、重來一次育兒過程,就是打到下層階級不得翻身。這位母親恐懼於得搬出無色無菌的潔白高級社區,不斷對女兒施壓,而女兒也在這個過程中恐懼又自責。(推薦閱讀: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菁英主義,讓我們變成一模一樣的人) 圖片|公視提供 《必須過動》的獨特之處,在於雖然表面上採用了眾多科幻設定,包括情節機關以及優秀的美術設計,但事實上,關於「科幻」所意味的低限、幽閉、窒迫感,關於「烏托邦」那種虛假、均質所帶來的空洞甚至絕望感,終究非關故事背景,而是親子關係、階級隔離、人之於未來和未知等題目之無法穿透的高壓處境的本質。 劇集開始,是個全員到齊的表揚大會,人們穿著一式一樣的制服;在流線、明亮、開闊的大會堂,主持人對表現優秀的母親大表讚揚,所有訊息都在強化同一個價值。從這一幕起,就已令我感到憤怒又悲哀。 憤怒在於,那個清潔美麗的場景,竟是可怖的糖衣;當朝著文明持續前進的我們,本能地渴望秩序、安定與優雅,這一切卻得交換以消滅真實自我、殊異價值觀。悲哀在於,故事裡,人們臉上盡是順服與滿足的笑,像是他們不知道這世界還有別的選項,更像是他們已不在乎任何別的選項。那會是我們所毫無警覺地正在走向的未來嗎?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劇集用「母親」此一角色來作為故事主人翁是非常基進的。母親總是最無私而深愛,母親也是將人類帶往未來的負載和推進者;一旦母親接受了某個價值,巨觀上,這個價值除了有「以愛為名」的正當性,它且會連動地將這個世界送進特定階段;微觀上,則常導向某種情緒勒索。 母親是強大的,卻也是脆弱的,這個強大與脆弱的一體兩面,是《必須過動》的悲劇核心——當你太愛一個人,就無法承受任何不確定性和失敗。這種恐懼,會將你逼進保守而偏狹的一處。 圖片|公視提供 劇集中,母親喃喃唸著,絕不能搬出豪宅。這或可從階級下降的恐慌來討論,但在這裡,我更想從混合了「我會害了我最愛的孩子」和「我將失去我這個人的存在價值」的憂懼來思考: 「豪宅」在故事裡有個曖昧性,它可以是向上流動的贏家世界,但它也可以作為具象的美好人生。我在這裡不從階級的角度來解讀,而是認為母親正因為自我期許肩負了他人(孩子)的人生,因此對美好人生不僅有更強烈的渴望,對美好人生的模樣也不敢以及不能有更多的想像力——我怎麼可以為我愛的人貿然決定另個非典型的美好?愛他,當然要給他公認最好的東西。(推薦閱讀: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我考上台大,爸爸第一個反應是找台大男友嫁) 換個角度看,《必須過動》的故事主軸或可讀成,一個功課不夠好的小女孩,她的世界如何慢慢緊縮直到崩毀。而這與其說是母女間張力所導致,不如說,更因為女孩想去回應母親的愛、想要同樣也給母親她想要的,因而反過來逼迫自己、厭惡自己。 每個女孩都是未來的母親、潛在的母親,她們都能愛別人勝過自己。一旦如此, 她們心中就很難有關於「怎麼做才是對的」的思考多元性了,「愛」以長驅直入的暴力,這麼傳過一個又一個世代。 作者資訊| 黃以曦,作家,影評人,著有《離席:為什麼看電影》《謎樣場景:自我戲劇的迷宮》 July 27, 2018 at 02:30P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AaNzwJ

專訪中國性科普女王 C-cup:談性,讓女性更有力量 https://ift.tt/2uRqgmw KnowYourself 專訪四百萬微博大 V,女王 C-cup 在網上談性科普,要大眾知道,女人,應該是自己身體和慾望的主人女人。 公號 ID:knowyourself2015 公號簡介: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人才會喜歡的泛心理學。 今天 KY 訪談的對象,是一位擁有 400 多萬微博粉絲的大 V——女王 C-cup。 在過去三年裡,女王 C-cup 以女性視角切入性科普領域,在網絡上鼓勵女性勇敢表達自己的性慾,受到廣泛的關注。因為害怕蕩婦羞恥,很多女生不敢展現自己的性感,在親密關係中也不敢表達自己對性的渴望。女王 C-cup 曾因公開討論性遭遇了諸多辱罵,但她始終表示,「談性會讓女性變得更有力量」。 今天我們請女王 C-cup 來與我們分享,她是如何成為一個全職的性科普作者,她在做性科普的過程中有哪些觀察和思考,以及當我們談性時,我們還在談論什麼。 女王 C-cup,圖|作者提供   從「票友」到全職,我是如何走上性科普的道路? Q:你最早是如何接觸到性知識的? A:我最早接觸性知識是在小學剛認字的階段,大概是 7 歲。爸爸在家裡收藏了很多書,我偶然看到一本性教育方面的書。這是一本國內的教材,只要幾分錢。那本書是面向中學生的,幫助了解自己身體的衛生讀本,裡面有很多圖片,比如男性的生殖器、女性的生殖器。但書中很多內容和表述方式已超過了 7 歲孩子的閱讀能力,我當時看不太懂。 直到我又看到家裡的另一本教材,那是一本國外翻譯的書籍,適合更低齡的孩子看。這本書深入淺出地講了很多知識,比如自慰、你是怎麼來的、你在不同階段會經歷什麼,比如什麼階段會來月經、初潮之類的事情。 看到國外教材時,我已經大概知道了「手淫」是什麼意思。那本國內的教材採用規勸的態度,說「最好不要這樣做,因為可能讓你分散精力,沒有辦法好好學習」之類的。但國外的那本教材態度則相反,它在說,「對於這件事不要有心理負擔,如果你做了這件事情,你並沒有毀滅你自己,你也沒有傷害自己,你是一個健康正常的人。其他人也會做這件事,你不是一個人。」 這件事對我影響很大。兩本教材對同一件事居然是兩種不同的態度,說不出原因,我當時不自覺就會以國外那本為準。 Q:所以你比很多同齡人接受性教育的起步要早。 A:對。後來上高中後,我接觸到網絡。青春期的我急於知道身上發生了什麼,這個時候教材已經不能滿足我的需要了,於是我就會搜索更多東西。 我念的高中是一個很開放的學校,我不知道其他人的學校是不是也是這樣。我們班裡會有很多「主任」,跟現在的「老司機」差不多,意思就是「對性知識很了解的人」。我是其中一個,其他幾個是男生,我們會聚在一起討論女權,討論生理知識。 到了大學,我有很多時間上網,那時接觸到許多外文網站。它們按各年齡段提供不同的性知識。比如,你是一個青少年的話要看什麼;你處於可能接觸性行為的年齡段應該看什麼;如果是一個成年女性,你能看到什麼。 Q:那是從什麼時候,你開始從自主學習性知識進入到系統的學習階段? A:畢業之後,機緣巧合下,我認識了一個性學方面的教授,他幫我梳理了思路,推薦書籍,帶著我進了這個門。 這之後又是一個自主學習的過程,但跟之前不太一樣。之前我看的都是面向大眾的很基礎的知識,而這之後我意識到,我不僅要知道「是什麼」,還要知道「為什麼」。入了門之後,我看了很多文獻,跟那位老師也一直保持溝通。 現在,我也仍然處於一個學習的狀態,看的是心理學、社會學、性學方面的文獻。這三個方面是共通的,從單一視角看問題的話,會覺得這個視角遠不夠,無法窮盡你想知道的「為什麼」。也是從這時開始,我有了一些學術野心。現在希望能夠早點實現財務自由,認認真真去學院裡再學習和深造,我會希望有某一天自己以某種方式被記住,比如留在別人的參考文獻裡。 Q:那是什麼樣的契機,讓你開始從自己學習性知識,走上了專業從事性科普的道路? A:這要提及大學時一個比較火的網站,「人人網」——那個時候它還叫「校內網」,上面有個版塊叫「人之初」。很多人會在上面問一些性相關的問題,但不少提問和問答都很小白。我看到一些錯誤的回覆,就油然而生「要去糾正它們」的這種想法。 那時我常在論壇上回覆別人的疑惑。一來二去,別人會通過頭像點進我的主頁,發現我是女生。那時的氛圍並不比現在,女生談論性會被認為是「不知廉恥」,尤其是一個性知識豐富的女生,會被人說「經驗豐富」,其實就是「蕩婦羞辱」。當時這些攻擊大規模向我湧來。我那時還是學生,所以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真名改成了網名,就是為了避免這種「蕩婦羞辱」。 但「人之初」還有一些思想開明的人,這些人都是元老級的人物,大都是男性,很多人都是「實戰派」,我是「理論派」,大家也會討論交流,這個過程我受益匪淺。總的來說,在「人之初」的階段,我還是一個自主學習的過程,只是回答提問,沒有自己主動開過帖。 系統接觸性學知識快一年後,2013 年因為一個契機,我在果殼上開始發帖。現在回頭看,那時很多文章還是很稚嫩,用現在的眼光看並不是很滿意。但那時網友喜歡這樣的方式,很輕鬆地談實戰。(推薦閱讀:跟你做愛的是「我」,不是「我的身體」!) 我當時在果殼寫那篇文章(注:《淺談一點讓妹子高潮的房中術》)完全是因為跟先生鬥嘴。果殼當時號稱是一群高知識分子、科技宅男聚集地,但在果殼「性情小組」裡,很多人性知識貧乏,討論的話題幾年都沒什麼差,都是「第一次會不會痛」 ,「為什麼第一次沒有流血」,「怎麼樣讓女朋友同意幫我口交」,「口交會不會得病」什麼的小白問題。 那個時候我嘲笑果殼上的問答,我先生說「你行你上」。我就以「C-CUP」的名字寫了第一篇文章,大概六七千字。這篇文章閱讀數很高,轉載很廣。連台灣都報導了。後來果殼注意到了,找人聯繫我,邀請我當管理員、顧問,寫帖子,答疑。我就這麼開始做了科普。 最初我還是一種玩票的心態,有些扭扭捏捏,不願開微博,不願跟用戶互動。我覺得自己只是純粹出於對知識的渴求做這些事,完全沒想過做這行,靠性科普來謀生。但後來還是開了微博,直到現在基本從果殼轉戰到了微博。 Q:你剛才提到很長一段時間還是玩票的心態,那最後選擇了全職性科普是經過怎樣的考慮? A:做這個選擇其實不費力,是一個很自然的過程。現階段很多人沒有接觸過性知識,我把這些東西傳播給大家,讓大家以一種容易接受的方式接收到這些東西,我覺得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 Q:當以女性身份討論性,做全職性科普的過程中,會遭遇到很多挫折和阻礙,能就此談談嗎? A:從「人之初」到現在,我一直都面對很多羞辱和騷擾。有人會發生殖器的圖片,用很髒的話罵我,用「蕩婦羞辱」攻擊我,但這些辱罵並沒有抵達我心裡。這些人以為罵我會讓我放棄(性科普)這件事,但其實它們反而給了我更多的力量。 至今覺得比較有威脅的事件,是遇到一個 stalker(跟踪狂)。一個微博用戶關注了我兩三年,表達出對我格外的關注和興趣,又漸漸具有攻擊性,經常發怒,在我拉黑他之後,他甚至轉而騷擾我微博互動的朋友。這個人的言行引起了我的警惕,雖然他沒有人肉或來北京蹲守我,但我很擔心他的行為會升級。我找過律師,但基本沒什麼用。後來我變得焦慮,看心理醫生,吃藥,克制自己接觸微博,盡量讓這個人在生活中存在感很低。慢慢地,這件事對我的影響就小了。 走紅之後,我很輕易地被暴露在公眾面前。我知道社會還是有很多不接納我的人,一些人思想還很極端,覺得我是一個「蕩婦」,應該被消滅,這種暴露會把我自己置身於危險之中,基於這樣的考慮,我避免用真名,避免暴露自己的出生地,學校、家人這些信息。我在微博只發自己的照片,家人的照片從來沒有發過。 但現在對我來說,最大的阻力並非來自社會大眾中的一些不理解,而是來自權力機關的審查。為了保住自己的微信公號和微博號,我在表達時會進行更多的自我審查,確立選題時也會更謹慎。這其實很病態,但是很無奈。 Q:對於你目前所做的性科普工作,你父母是什麼態度? A: 我父母都是很支持的。他們一直覺得你要做一個有用的人,其次是你過得比較開心,知道自己在做什麼。 我唸書時,我父母的態度一直是成績唯上——只要把成績搞好了,看什麼書,跟什麼人交往,他們都不管。我爸是這樣的態度,而我媽更是一個非常溫柔的人,她溫柔到會接納包容一切,很多事我都會跟我媽交流。小時候我常從爸媽抽屜裡翻出什麼東西,比如避孕套,我就去問媽媽這是什麼。她具體怎麼說的我記不太清,只記得她說:「我這裡還有幾個,你拿去玩吧。」 後來我就分給了其他小伙伴。 關於我現在做的工作,他們知道我在做什麼,但他們不太上微博,不像其他網友了解的那麼多。我偶爾會把寫的文章發給他們看一看,他們給我的定義是「一個作家、一個心理諮詢師、一個女權主義者。」 總之,對於我做的事情,我媽蠻支持的,我爸不太會表達,但也從來沒有提過反對意見。 Q:你的丈夫呢?對你目前所做的工作,他會提供給你新的視角或者其他支持嗎? A:我丈夫是做互聯網的,專業上的東西他不太能幫到我,但在互聯網這一塊他還是蠻有見解的。在我去找話題的時候,我會去徵求他的意見,他不會告訴我應該選什麼選題,但會幫我把握一下,比如一篇文章是不是會吸引人,是不是會得到很多人關注。 我是一個非常懶的人,如果可以休息我就會去追劇、聽音樂,或者找一本書來看,我的丈夫會督促我,他很強調專業,說我是一個自媒體人,要做這份工作,就要保持專業度,否則用戶會流失掉。他會告訴我要保持什麼頻率來跟這件事,每天要保持多少個小時的工作量。 Q:除此之外,在幫助你走向專業性科普的過程中,還有別的什麼支持因素嗎? A:我覺得粉絲和關注者們對我很重要。我從一個玩票的心態,變成一個嚴肅的狀態,跟他們有很大關係。他們強化了我的社會責任感,我逐步意識到他們需要怎樣的引導和價值觀,他們需要得到怎樣的支持,我應該提供什麼。 很多人處於很迷茫的狀態,他們在提問裡有很多自我表露的部分,會涉及到自己真實的生活和思考。那個時候,我很明顯地感受到,他們非常信任我,我成他們心中很專業的一個角色。 女王 C- cup,圖|作者提供   我們談論性,是不可能脫離性別去談論的 Q:你在談論性的時候,總是強調一種女性主義哲學價值取向的視角,能給我們說說你對女性主義的看法嗎? A:因為我是一個女權主義者,所以我難免更關注女性在性的過程中的體驗和成長。 我發現,很多女性無論平時多麼精英或者多麼獨立,一旦進入親密關係以及性這個領域後,立刻會被傳統的性別角色束縛,會陷入把自己工具化,矮化自己而不自知的狀態。我覺得這個很不對,但沒有人去說。(推薦閱讀:女孩告白:其實,A 片教會我許多事) 在國內做性科普的人中,我應該是頭一份從這個角度去說的。我們談論性,是不可能脫離性別去談論的。長期以來,性學的架構都是以男性視角建立起來的,很大程度上缺乏了女性在其中的體悟和感受,所以我覺得應該有這樣一個視角去平衡,至於人們最後會不會選擇接受這個新的視角,是大家的自由。 Q:能談談你是怎樣成為一個女權主義者的嗎? A:其實很長時間以來,我都不願意貼一個「女權主義者」的標籤在身上,因為我覺得自己很強,不想貼任何標籤證明自己很強。 直到我自己經歷了一些傷害,比如我曾在福州火車站經歷了類似「和頤酒店事件」的遭遇,差點被幾個陌生男人帶走。那時我意識到自己根本不強,這些傷害我的力量很大,我不得不去思考這些力量何以如此之大,到最後發現,好像是一種無形的東西,一種規範的東西,它大而穩固。有一天我看到了女權理論,覺得被擊中了,那些很模糊的東西變得清晰了。 這個過程不能說激發了我的女權意識,但這使得我對「女性」、「性」、「性別」這些文化腳本有了很多的思考。它讓我接受了被毀掉的自己,然後站起來,在站起來的那一刻,某種力量就來了。 在早前,即使我接觸了很多理論,但還是一個學生的狀態。直到這幾年,我又成長了很多。因為過去都是學習理論,沒有機會用到。直到成為一個自媒體人之後,在去年的柳岩事件,和頤酒店事件,早前的韓寒電影主題曲事件發生時,很多人會把議題遞過來,跟我說「想聽你的意見」。每每這時,表達使得學習有機會深化,我可以重新梳理這些理論,查更多的資料,去思考得更深入一點。 Q:你很強調「女性身體自主權」,但這個話題好像在國內討論得非常少? A:對。我覺得當我們把女性作為一個主體身份去討論性的時候,就是女權,因為我確認了自己的主體身份。在男權的性的那個部分裡,女性是客體的,作為女性,你是一個被動的參與者,是一個從屬者,是他們性的對象。但當我們以一個女性的主體身份去談論,談論「我的需要」,「我的慾望」,「我想要什麼」,「我想做什麼的時候」,這個部分就是一個非常主體的發言,女人是自己身體的主人。 Q:這也是為什麼你反覆強調「談性讓女性更有力量感」。 A:是的。我覺得力量感來源於一種對自我主體的確認——「我相信這是我的權利,以及我在這件事上具有能力」。過去,女性的性能力一直以男性的視角被定義,比如「陰道高潮」,它是一個非常典型的對女性性能力的評判,也是對女性性能力的一種剝奪。它所堅持的「女性在典型的陰莖陰道性交中獲得高潮」,其實忽略了女性的性高潮方式。 女性身上唯一負擔起高潮重任的器官並不是陰道,而是陰蒂,大多數女性是無法僅僅通過陰莖陰道性交高潮的,「陰道高潮」的說法事實上否定了大多數女性的性存在。所以當女性去表達「我就要陰蒂高潮,沒有陰道高潮很正常」的時候,它就是一種對自我主體的確認。 Q:你做了這麼久的性科普,也一直鼓勵大家勇敢談性,但我們有時候會聽到這樣一種言論,有的人認為應該提倡性教育,但他們又擔心在性教育的過程中,可能會「激發聆聽者的性慾」,你怎麼看待這個觀點? A:我覺得這是想多了。我一向支持瑞典的做法,每個人在求學階段都會接觸到性教育,根據孩子的不同年齡不同年紀,以及不同階段的接受度匹配教材,這是其一。 其二是,孩子們自己已經接觸到了性教育的內容。以我為例,我 7 歲時已經知道了「自慰」的概念,但我沒有去做這件事,因為我沒有衝動。但這些知識會在我即將接觸自慰時予我以指導,告訴我正確的自慰是什麼樣的,要避免不恰當的方式,比如用電燈泡、牙刷什麼的。性教育要匹配你身體發育和性發育的階段,所以是沒有任何問題的。(推薦閱讀:和孩子聊性教育:台灣父母,你不必這麼戰戰兢兢) 在孩子 3 到 6 歲的時候,甚至更早一點,他會對自己的生殖器感到好奇。其一是因為他需要去了解自己的身體是怎麼回事;其二是他處於性別認同的階段,要了解為什麼有不同性別的孩子,什麼他和我不一樣,我們哪裡不一樣?在探究的過程中,他可能會有一點點快感,但這種快感一般是隨著兒童心理發育繼續往前走,可能會產生更多對外界的興趣。最重要的是,這時孩子的心裡其實沒有埋下對性的任何正面或負面的東西,這個時候的他應是接受性教育的最好階段。 如果我們在這時把對關於性的負面看法灌輸給了孩子,本能是很難抵擋的,你只能教會他去說謊,去厭惡自己,去迴避這些東西。所以我覺得,性教育還是應該做,只是我們要參考其它國家比如瑞典,他們是如何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進行性知識的匹配。 如果是家長對孩子進行長期性教育,那種情境是很難走入「色情」氣氛的。因為家長和孩子之間會有天然的社會規範存在,之間本來就是離色情最遠的一個關係。所以,作為家長,你只需要把自己知道的告訴孩子,以孩子能理解的方式去傳達就可以了。 我們會在什麼時候察覺到「色情」的氣氛呢?應該是我們本來就有色情的基礎在,比如兩個同齡人去討論,如果說討論得十分深入,尤其涉及個人體驗時,它可能會走入一個「色情」的氣氛中,因為其間可能會有想像,可能會把對方或自己代入其中。 但如果在學校或者家庭中,師生或家長與孩子之間其實不太存在這樣一個氣氛。老師按照教材去講,家長按自己所知道的去講,自己不知道的部分可以鼓勵孩子探索,找可靠的書籍和網站給他看,都是可以的。 我們的顧慮,其實往往在於我們一步都沒走出去,就想得太多了。把成年人的思想代入其中,卻對兒童的發展心理學和兒童教育一無所知,才會這樣。 圖|作者提供 Q:剛才你提到性教育裡教材的匹配,最近網上熱議國內的一套性教材是否尺度過大,對此你怎麼看? A:那本書很多都是彩圖,講的都是常識類的東西。我覺得它沒有問題,而且它比較偏向增強兒童的自主權意識,讓孩子去保護自己,至少從我看到的那些頁來講,我覺得它是一本好的教材。 Q:現在性教育圈比較常見的一個現象是,很多人會迴避技巧的討論或者傳授,你對這個怎麼看? A:我應該是性教育圈談技巧談得最多也最紅的一個人,但事實上,我談的也不多。 因為有限制在,你會發現不僅僅是技巧不能談,甚至連陰道都不能談,什麼 Y 道,非常可笑,我們會用一種非常隱晦的代稱去指這個東西,這個過程真的是很病態。 因為本來是可以很學術的,或者很健康積極的討論,一些詞彙是很中性的,但這樣這樣隱晦的代稱,比如說不能講「性交」,要講「啪啪啪」,不能講「陰道」,要講「Y 道」,不能講「陰莖」,要講「小丁丁」,我們已經差不多走進色情的語境了。一群本來嚴肅正經的自媒體,卻把本身很中性的東西談論得好像在調情。 Q:剛才提到「色情語境」時,有一件事很好奇。一方面我們在鼓勵大家大膽公開地去談論性。但當大家真的討論時,不可避免地談及個人體驗,這時常會有人說你們這樣讓我覺得在被性騷擾。我曾經聽一個女生說,在和一群男生吃飯的時候,這些男生說一些跟性相關的內容,但這個女生就表示聽到的時候非常反感,同時她又覺得好像他們是在正常地公開地談性,所以覺得矛盾。你怎麼看待這個現象? A:這個部分很難講。我覺得,性是一件非常私密的事情,其本身關乎權力。權力很多時候是中性的,但它有時候又很容易讓我們意識到權力的存在會讓你感到不舒服,這時其實不是性本身帶來的不適,而是在這個場景中權力分佈的不平衡造成的不適。(推薦閱讀:【女影影評】《Erotica》女人談論性慾,就是一種賦權) 如果在場的女性人數是少數,其它都是男性。男性們以一種非常舒適放鬆,沒有任何顧忌,甚至有一點冒犯的姿態在談論各種性內容時,女性有時會陷入不安中。這是因為女性感受到了其中有微妙的不平等,例如「我此時似乎不能和這些男性一樣,露骨地一起談論性」,以及感受到在談話內容中女性總是被當成男人慾望的對象去談論,而不是女性主動的角度。 我們很難去建立一個權力平等的場景去討論性,也因而大部分談論性的場景會帶給人不舒服的感覺。作為一個性的主體,你被無視了,或者被人認為理所當然居於從屬地位。這種不適也是正常的。 Q:所以談性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A: 是的,談性並不僅是從嘴裡說出來那麼簡單的一件事。不僅僅是性,談論任何一個話題我們都要考慮,自己是在用什麼樣的方式談論它。這種語言的結構,是否本身就包含了權力關係,比如去談論「我這樣會不會讓男性很有性慾」,就是一種仍然把男性作為慾望的主體(慾望的擁有者和發起者),而把女性作為慾望的客體(慾望的承受者和對象)的語言。 這樣討論性,只是重複了一種舊的、對女性有壓迫性的權力關係,並不是我所提倡的談論。所以我說,談「性」是繞不開「女權主義」的。 女人迷七月主題:情慾翻湧,身體盛開 熱浪翻湧,褪下外衣,肌膚大片透出,身體與慾望正在炎夏盛開。 去與自己的身體和情慾相撞吧,誠實使你永保安康!七月主題,帶你看單一的身體審美與情慾樣板之外,更多元的美妙樣態。 July 27, 2018 at 12:30P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uRqgmw

【圖輯】用 17 張圖卡告訴你,如何用同理心讓行動發光 https://ift.tt/2mMY6EX 合作品牌天使 你有沒有注意過,身邊一些不平凡的小設施?比方說地上突起的黃色磚條,或是公車上的止滑貼條?從使用者角度思考的設計,加上一點同理心和實際的行動,就會讓平凡的生活很不平凡。 同理心是甚麼?共感是甚麼?換位思考又是甚麼?其實,同理心就是學習讓自己也感同身受的過程。 我們不是缺少愛,是缺少發現 把生活鏡頭拉向一日之初,每天在住家、公司、學校之間的交通往返,對大多數人來說,再自然不過。然而對於身心障礙者而言,需要更多的小心翼翼與更多面向的考量。 幸好大眾運輸工具已漸漸內化成生活中的一部份,公共設施中設計的小巧思在重要時刻就越顯貼心。比方說,捷運替身心障礙者或是行動不便者搭設的無障礙步道和電梯。或是體貼行動不便者、輪椅使用者及其陪伴者的低地板公車,公車司機會協助乘客上車,並且確保每一位乘客都安全坐穩之後,才駛往下一個目的地。 還有很多很多其他的地方都可以感受到設計的溫暖。只是你我太習慣生活在自己的舒適圈,缺少了小小的發現。像是,你曾經注意過身心障礙者專用停車位嗎?你知道這些停車位為什麼存在嗎? 許多身心障礙者朋友,需要有更多時間與空間做好上下車的準備,因此特別有這樣的位置規劃。 現在,邀請你用體貼的心,我們一起看看下面這份圖輯,說不定你會有所啟發、更能細心觀察,並且行動。 做一個心存善良的人,也做一個行動體貼的人 不只做一個心存善良的人,也做一個行動體貼的人。有時候不是不願意,而是少了一點點發現與同理心。馬里蘭大學的學生 Abdulla M. Abdulhalim 歸納出七個實踐「體貼」的習慣,其中有一項是「練習同理」。 「練習同理」:不只是去共感別人的感受,也學會從不同的角度重新檢視世界。(參考資料來源) 多一點同理心,多一點體貼,再多一點執行,願我們都能成為行動體貼的人。為需要的人留個位置,不佔用身心障礙者專用停車位。 July 27, 2018 at 11:30A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mMY6EX

獨立女子學:趁早,是給未來自己的禮物 https://ift.tt/2OkndeM 合作品牌天使 想要掌握自己的生活、擁有更多的選擇權,妳得先「趁早」學會與自己相處、了解自己要的是什麼、屬於妳的弱勢與優勢,並且踏實前進,一步步走向妳所嚮往的人生。 「我覺得很多人只是時間的感傷主義者而已,他們不懂得尊崇時間。」–––––– 吳明益《單車失竊記》 偶爾回溯生命裡幾個錯失的時刻,妳是否會忍不住這樣想:「想當初......就好了......」,或是「如果當時......也不會......」。因為沈浸在懊悔之中,這樣的想像似乎能讓妳內心好過一點點。過去的時間無法倒轉,妳能掌握的只有眼前的分秒時刻以及替未來做下的趁早準備。 其實,有了「想當初」、「如果當時」的念頭,也並非只是逃避的負面訊息。當妳這樣想的時候,也透露著妳更嚮往的形貌,妳正思考要如何讓生命過得更好。所以,偶爾悄悄地把自己放回過去,探看如果相同的情境再來過一次,妳會怎麼做,並從妳的答案中,可以看見到更成熟的自己。 圖片來源:PIXTA 圖庫 趁早,成為最了解自己的人 不論是過去、此刻還是未來,都值得被正視。妳會從過去的經驗當中,找出感謝自己的地方,並且能更了解未來的方向,從此刻開始規劃、形塑一個更理想的生活。 接下來妳更進一步要做的,是開始每天多花一點時間及心力在自己身上,與自己相處,趁早與自我熟悉、逐步實踐妳對自我的想像。 不論是趁早多花時間與自己對話,正視各種情緒——妳所熱愛的、困頓的、煩悶的…… 等等都好,然後越來越懂得如何讓自己處於最自在的狀態。 其中也包含趁早直視自己的外在,真正的美不是外在的各種塗抹,而是由內而外散發出來的光彩與自信,時時刻刻展現的好氣色與飽滿精神。 趁早多想一步,了解自己想成為什麼樣的人、表現的是什麼模樣,而能慢慢朝向目標努力、往嚮往中的自己前進。 趁早,當一個有選擇權的人 當妳對未來的自己有了想像與期待,妳知道,妳能做的,便是開始學會趁早將自己準備好。 趁早勇敢,妳可以扛得起妳的生命抉擇。 趁早叛逆,妳應該讓自己不再只是安穩。 趁早獨立,妳知道自己值得被自己倚賴。 趁早冒險,妳能夠走跳出更精彩的人生。 從「如果當時」變成「幸好當時」,妳的每一個趁早的決定、趁早的行動,讓妳擁有決定自己人生的選擇權,也在未來回頭時,發現更不同的自己。 圖片來源:PIXTA 圖庫 【同場加映】 因為妳的提早準備,讓生命不論走向何處,妳都能從容而美麗地面對。 30 年來,百優一直不離不棄地陪伴著每一個妳,每一個走在成長至成熟路途的女子。百優是貼心的存在,她了解,如何預防老化痕跡悄悄出現,是每個女人都關注的話題。她讓妳趁早儲存美肌能量,以高賦活、高保濕、高保護、抗氧化的特性,為預防肌膚提早老化做準備;從 25 歲開始使用,能維持每個肌膚刻面的豐盈飽滿、持續年輕肌理平滑、柔嫩及光澤感。 維持美肌能量,讓妳的人生像肌膚一般堅韌卻溫柔,在每一個趁早的決定裡,逐步看見更美好的自己。 July 27, 2018 at 11:30A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OkndeM

為什麼「太幸福」使人害怕?「故事弦理論」幫你活在當下 https://ift.tt/2NPtihZ 三采文化 你曾懼怕幸福會在轉眼間消逝嗎?透過心理學的「故事弦理論」,學著把平凡當成新的故事起點。 你會害怕幸福嗎?其實,我們怕的不是幸福本身,而是幸福開始消逝,我們不確定人生會不會因為現在太幸福,接著就開始不幸了──於是,重新設定(reset)格外必要。現在的人生低點,多年以後也許會如蜻蜓點水一樣,消散無痕。 最近聽到了一首很有意思的歌,叫作〈害怕幸福〉,大意滿有趣的:「害怕幸福,因為怕幸福有一天會讓人糊塗,甚至把自己困在進退兩難的峽谷①。」 我心血來潮,上網搜尋了有關「害怕幸福」概念的歌詞,結果真不少,包括「你害怕幸福短暫一秒就崩落 ②」 、「誰都害怕幸福只是一瞬間,時光靜靜流逝留不住 ③」等。 我這才發現,原來大家真的好害怕「太幸福」,怪的是,幸福不是每一個人所追求的嗎?為什麼得到了幸福又會害怕幸福呢? 圖片|來源 幸福是一種對當下的滿足感,這個滿足感的前提是明天還能夠繼續幸福。如果你和最愛的人共度著放鬆的時光,卻知道後天將會有颱風來襲,或戰爭即將發生,還是會感覺幸福嗎? 不會吧! 名導演希區考克對幸福的註腳是「一個清朗的地平線」(A clear horizon),他說:「你的盤子上,沒有什麼好擔心的,只有創造,而沒有消蝕!」(Nothing to worry about on your plate, only things that are creative and not destructive and that's within yourself.) 說得多好啊!在你的「盤子」上,沒有太多事情要煩惱,幸福感便油然而生,這種乾淨明亮的感覺並不難理解。 試想,你到峇里島度假,第一天造訪的時候,忍不住大喊好幸福啊,等到要回去工作崗位的一天,就算看著無敵夕陽,也可能忍不住惆悵。 有很多人看待自己的生活,幫人生造句,以「曾經」開頭:說自己曾經很有錢、曾經是校園風雲人物、曾經擁有美滿的婚姻;轉折語加上「但是」──當幸福的時間過去,自覺人生一步步走向谷底,當下還會有動力追求幸福嗎?(推薦閱讀:【為你挑片】《幸福路上》:幸福從不在遠方,而在我們心上) 回顧自己的一生,有些過往的挫折當下,你可能會覺得「完蛋了」,但從現在回頭看,應該會發現那些挫折也沒太嚴重,說不定還因此開啟了另外一條路。 無論如何,我們都活過來了。 電影編劇撰寫故事時,特別講究「故事弦」(story arc)。故事弦就是劇情發展過程中的起承轉合,按照多數電影的「三幕劇」(three act structure),一個故事需要鋪陳、衝突、解決。 從鋪陳(exposition)出發,電影編劇開始說明主角是誰?時空背景是什麼?即將登場的衝突又是什麼?緊接著,衝突(conflict)迸發,可能是主人翁踏上冒險之旅,或者是角色之間的鬥法,隨著戲劇推進,張力也跟著升溫;最後,則是解決(resolution),無論是圓滿合家歡大結局,或是悲劇落幕,主角無論是成長或墮落,都緊扣觀者心弦。 不僅多數電影採用這樣的「三幕劇」結構,身為觀眾的我們也樂於接受三幕劇的鋪陳,習慣故事在結尾該有個高潮與和解──問題是,我們自己的人生故事發展並不會這麼剛剛好。 此刻,你在人生當中的高點,還是低點呢?猜想,我們每個人應該都希望走到最後,剛好是在人生的高點;但我們都是凡人,無法預測未來,永遠不知道身處人生故事弦的哪一個位置。 圖片|來源 這時候,你不免會擔心:「現在的幸福,難道會是我這輩子的高點,之後要走下坡了嗎?」、「我是不是一輩子就這樣了?沒什麼精彩、沒什麼特別,平淡無奇的淡出(fade out)、上字幕?全劇終?」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會害怕幸福!因為我們不知道幸福能維持多久,甚至未來是否還有成長的空間;我們甚至會在幸福的同時就開始未雨綢繆,在大晴天給自己畫一朵烏雲。 其實你也可以這麼想:現在的你,正是上一個故事的結束,下一個故事的開始。 英文的「畢業典禮」這個字是 commencement,但查字典,會發現這個字有別的意思,是「一件事情的開始」。 我一直覺得這個字太有智慧了!畢業典禮象徵的是結束,同時也是下一段人生的揭幕;這不正是人生故事嗎? 我們期待幸福是一成不變的,實際上,幸福感就是需要改變才能維持。想想:最無聊的故事是什麼?就是「一成不變」,如果主角從頭到尾都沒有改變,劇情都是一樣,那肯定放映到一半,戲院觀眾都要走光了。(推薦閱讀:生命沒有錯的路!心理學看《荼蘼》:接納你獨一無二的人生) 而由人生去演繹出的好故事,除了要有平淡到登峰的故事弦,還需要挫敗、挑戰、改變;只要開始挑戰、尋求一些改變,人生就會更有弧度、更有深度。 那麼,要怎麼在生活中創造改變呢?你可以刻意給自己設計一些挑戰和計畫;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企業家平常過得好好的,卻自討苦吃、報名三鐵,或有些人突然出國壯遊,或離開賽道休養一陣子,因為我們在人生當中,其實都在渴望改變和成長,這是我們的 DNA。 我的未來,是走向高點還是低點? 管他的!Reset 之後,拉出下一個故事弦,從今天開始,建立新的起承轉合吧。 本文摘自劉軒的《大腦衝浪:你只需要一點心理學,衝破人生僵局!》。由三采文化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大腦衝浪:你只需要一點心理學,衝破人生僵局!》 July 27, 2018 at 09:00A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NPtihZ

性別真心話|被金句撩到,表示我缺乏性別意識嗎? https://ift.tt/2NIqnYu 女人迷性別主編 婉昀 上週社群玩得不亦樂乎的撩人/拒絕金句,你怎麼看? 上週,臉書動態被各種撩妹金句洗版,從蔡倫、愛因斯坦、愛迪生、孔融到莎氏比亞的撩妹語錄,大家在社群上玩得不亦樂乎。 同時,也有人隱約感覺不太對勁但沒說出口。這些人或許擔心自己太敏感,怕說出來是「連玩笑都開不起」,或不想破壞大家興致。 我也是那其中一個人。其後在網上看見其他夥伴分別說出感想,發現自己的感受是重要的、被接納的、值得分享的。 不過坦白說,收到撩妹金句的第一時間,我是很開心的,後來則在不同的情境,經歷了不同情緒,包括疑惑、驚訝、不舒服、沈默。 感受變化之多,使我自己感到訝異,回顧自己情緒過程,我發現,承認並說出這些含糊不清的感受,其實能夠幫我們釐清社會整體的性別預設、以及權力分佈問題。 被撩,可以是一件很開心的事 初次被金句撩,我感到開心的原因很簡單。上週四,我的心情莫名低落,便在座位上悶頭趕稿。 女人迷是會關注夥伴狀態的環境,即使什麼都沒說,也有夥伴感應到我散發的沈重氣息。通訊軟體叮咚,送來了一張馬丁路德的撩人語錄。 圖片來源|網路 收到這張圖,一邊疑惑「馬丁路德真有講過這句話?」,但也真心笑了。我感受到被愛,知道夥伴正試圖讓我的心情輕盈一點,以有點搞笑、有點笨拙的方式,送來一個表達關愛的搞笑語錄。那樣的心意本身是很棒的,心情也瞬間明亮起來。 其後,撩妹語錄開始大量流行。在馬丁路德那張圖之外,開始在臉書上看到了更多撩妹金句創作。然後漸漸感覺不太對勁。以這張孔融讓梨的撩妹圖為例。 圖片來源|網路 這張圖讓我很快皺起眉頭,首先是疑問「我難道可以被當作梨子?」,接著又想,「人豈是你說讓就讓、說不讓就不讓?」六月份曾做親密關係暴力研究,我也直覺聯想,這個版本的孔融成為親密關係暴力加害者的可能性。 當一系列撩妹模仿樣本愈來愈多,覺得不對勁的原因,也逐漸清晰。 這些撩妹金句少了什麼? 這一系列的撩妹金句圖,都存在單一片面的預設值:異性戀、男主動女被動。 以孔融來說,孔融可不可以其實想撩弟/哥?作為一個主動的女性,有沒有女性名人的撩人語錄,可以當作女性的參考範本? 同時之間,被撩者消失了。「撩」構不構成「撩」,其實不是撩的人說了算,而是被撩的人說了算。一直撩一直撩,不管不問對方感受,很可能會構成騷擾。畢竟,調情不是單方向的活動,而是雙向的。如果有互撩、對話式的語錄,該有多好。 另一個值得討論的問題是,撩妹如果失敗了,怎麼辦? 事實上,異男怕撩妹失敗,我們可以理解,付出心力追求失敗,是很挫折的事。這也是為什麼八月份女人迷月主題,將聚焦討論被拒絕、失戀的心情。 然而你知道嗎?異女其實也可能害怕異男感到挫敗。 在一個追求情境裡,異女可能會走過以下思考路徑: A. 如果明確拒絕對方追求,有沒有可能 一、遭到取笑——啊妳幹嘛當真,我只是開玩笑的,不要自作多情。 二、遭到暴力對待——我已經付出這麼多,妳不可以不接受! 三、遭到蕩婦羞辱——啊妳先前一直沒有明確拒絕啊,不喜歡還不早講?妳是不是跟很多人都這樣?是不是喜歡操控男性? B. 如果拒絕得不夠明確,對方會不會一再使用同樣方式與我互動? 於是,許多女性總隱隱約約感受到一種壓力,感覺自己必須維護對方自尊,感覺自己必須爲對方的感受負責,好讓自己能夠在追求文化中,安全退場。 上半年的親密關係暴力案件(俗稱情殺案)新聞留言下方,往往有網友對女性遭遇感到惋惜的「如果___就好了」的句型。「如果她懂得察言觀色,悲劇就不會發生了。」「如果她不要明確拒絕,或許現在還活著。」這些說法有惋惜之意,卻也把責任默默放到受害者一端。 在一般追求情況,女性必須知道如何有禮、委婉的回應或拒絕;在可能產生衝突的追求情境(求復合、求不分手),女性則要知道如何不讓對方受傷。然而關係轉換,必然有傷,我們的社會期待女性為男性被拒的感受負責?然而是否曾以相同標準,要求男性為女性感受著想呢?女性有沒有一個,說出不舒服,她的感受會被重視的環境? 可安心拒絕、表達異議的話語環境 當整個社群網絡陷入「撩」的語境,有些人感到壓力、無法說出口的原因,不全是「撩」所帶來的不適,而是整個場景之中,權力分佈不均衡,造成的不適。 當語錄幾乎都以異性戀男性角度出發,當他們放鬆沒有顧忌地訴說如何撩妹,有些人感到不適,可能是因為她/他在其中感受到微妙的不平等。例如,「我能和這些男性一樣,也大膽超譯女性名人的語錄去撩男/撩人嗎?」「我說不好笑/不舒服,是否會被視為不懂情趣?(感受被否定)」 自認不舒服的感受,可能遭社會忽視、嘲笑、否定,同樣也顯示在調情或開性別玩笑的場景中,權力關係往往是不等的——「你不能不笑」。 女性不笑,是不解風情。男性不笑,則可能被認為沒有男子氣概。這是一個尷尬的狀態,少有人敢指出——這個笑話不好笑、這個調情沒撩到、這個國王沒穿衣。 事實上,不只是「撩」這個話題值得討論,幾乎所有話題我們都必須注意,自己是在用什麼方式討論它、與你討論的對象是誰、你們原本的關係是什麼。 這也是我與撩妹金句初接觸,感覺開心且溫馨的根本原因。開心,是因為我本來就和這位夥伴感情不錯,因我知道這是對方表達關愛的方式。 撩妹金句使用的情境,使用者之間的關係、使用者的起心動念、兩人原本的互動模式,都會影響訊息如何被接收與解讀。同樣的金句,如果是網路陌生人送來,我的反應絕對不是溫馨,而是驚恐了。 被撩到,就表示我缺少性別意識嗎? 所以,撩不撩得成,其實,話語本身不是最重要的——讓對方感覺到你重視他的感受、你的起心動念與意圖,是更重要也更有效的。基於對彼此的認識,在既有互動關係之中,打造出讓對方覺得安心也小鹿亂撞的氛圍,才是「撩」的精髓。 最後,還是感謝各位製作撩妹語錄的網友們,如果不是這場「撩妹」社群遊戲,我們大概也不會仔細去看撩的情境可能產生的狀況。關於如何撩,總是可以再進步,不是嗎?同時激盪出拒絕的、反撩的語錄,也都是具有創意和性別意識的社群對話創作。 圖片來源|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臉書 圖片來源|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臉書 圖片來源|陳宏儒諮商心理師 同時,也想向所有一樣敏感害羞的人說說話:其實,微觀我們自身感受,仔細拆解,會看見你的情緒如何反映了社會框架、話語權力、以及女性主義降落在「我」這個個體,與社會發生的化學作用。 帶著女性主義的理論和養分上路,當女性主義者成為我們眾多的身份之一,當我們在人生路上與各種情境交手,當這一具具乘載女性主義的肉身穿越社會,總是有快樂、有疑惑、也有悶痛。可是這一切仍很值得,向著其他前輩夥伴學習,也向著自己的情緒學習,從不否認自己的感受開始。 向著自己的感受進行覺察,或者在被拒絕以後更懂得體察對方心意,都是很值得珍惜的經驗,對吧。 July 26, 2018 at 07:45P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NIqnYu

戴套就安全?六張圖帶你看愛滋預防的三大錯覺 https://ift.tt/2uPGjkR womany 女人迷精選   你也曾有過這些錯覺嗎?愛滋病毒的傳染途徑除了藉由性行為,也可能透過血液傳染,一起了解預防愛滋三步驟該怎麼做吧! 愛滋的三大錯覺:約炮才有、戴套就好、不會是我 愛滋病毒是無差別攻擊的,有性行為就可能有風險,低風險不代表無風險。因此即便是單一性伴侶,只要有不安全性行為仍有可能罹患愛滋病,且愛滋亦有可能通過「血液」、「母子垂直感染」,所以仍是有其他傳染途徑的。(推薦閱讀:爛交、母豬、公車:做愛滋篩檢,要先撕下多少標籤?) 為了要完美預防愛滋,快來了解「預防愛滋三步驟:PrEP+戴套+篩檢」,一起讓愛滋病毒遠離我! 本文獲台灣愛滋病學會授權,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July 26, 2018 at 10:30A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uPGjkR

如果你總是不快樂,可能是因為向人生索求太多 https://ift.tt/2Og6EAt KnowYourself 總是覺得自己的人生應該更好?渴望有著第二版本的人生?心理學告訴你,你不快樂,可能是向人生索取得太多。 公號 ID:knowyourself2015 公號簡介: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人才會喜歡的泛心理學。 你希望生活變得更好,而更好是沒有盡頭的 因為所學專業的關係,這幾年,見了很多人,在這些人中,不快樂是常態。 不快樂的原因當然有很多,但歸結起來大概都是這樣一點:「我認為我的人生本應該是更好的。」可能是我的爸爸媽媽應該是更好的,我的家庭條件應該是更好的,我接受的教育應該是更好的,我的戀愛狀態應該是更好的,我的外形應該是更好的⋯⋯等等。 在這樣的認知下,不同的人又會有兩種不同的表現:一種是「永不言棄」,他們始終希望著自己的人生能夠變成它「本該有」的樣子。於是有的人減肥,有的人整形,有的人拼命工作;另一種是「自暴自棄」,認為自己的人生再也不可能變成理想中的樣子,並為之持續地感到絕望和痛苦。 當然,更多時候,兩種狀況是交替出現在同一個人身上的——這也是我為人類的掙扎深深著迷的原因。人們始終充滿掙扎,這種掙扎一方面表現出了人的局限,卻也與此同時、毫不遜色地表現出了人的堅韌有力。 與這種不快樂的原因並存的一個常見的想法是:「如果我的人生能夠變得 xxxx,我一定就會更快樂了。」如果我長得很美,如果我現在能賺很多錢,如果我現在有一個愛人。 有時候你會很想說,那個擁有你想要的東西的誰誰誰,也一樣痛苦不堪著呢。 當我見過了足夠多的人,彼此間彷彿錯位似的、擁有著別人想要的東西,而同時都處於不快樂中,我才慢慢地不禁覺得,可能「主觀的快樂感」是一個獨立變量,它與任何這些變量之間都沒有相關關係。只與你是不是一個快樂的人本身有關係,是同一件事。(推薦閱讀:【為你挑片】《淑女鳥》如果這就是最好的我,你要不要?) 說到這裡想起以前讀過的一個實驗(一時查不到出處的文獻了),說的是人的樂觀和悲觀程度是相對固定的,研究者跟踪調查了一批樂透中了大獎的人、和一批因為事故意外殘疾的人,發現這樣的「大事」也只是在短時間內改變了人們樂觀和悲觀的程度。一定時間以後,悲觀的人仍然是「贏了許多錢的悲觀主義者」,樂觀的人仍然是「意外殘疾後仍然樂觀的人」。 「希望生活變得更好」中的「更好」是沒有盡頭的。人們理性上都明白這件事,卻只能靠自己實現了更好,卻又陷入新的痛苦,才真正開始理解這件事。 圖片|來源 「有時候過於輕易的擁有,是一種懲罰與考驗。」理解這件事,首先改變的,是我對「幸運」這件事的理解。 如同很多人一樣,我曾經覺得,那些相對來說付出更少,卻莫名被給予了很多的人是「最好」的,他們是上天的寵兒。人們經常羨慕這樣的人,因為他們的努力相對來說被給予了更多的回報,比如由於出身的關係人生非常順遂,或者因為機遇甚至是投機收穫了巨大的財富。 特別是當這些人德行有失,人們往往更加焦慮甚至憤怒,有的人會責怪命運的「不公」:為何他如此「幸運」,我卻如此不幸? 我經過了長期的觀察與認真的思考,想說,其實這些「看起來人生要容易很多」的人,本身就是正在經歷著考驗。 人類很奇妙的一點,在於每個人都只能侷限在自己小小的身軀裡,非常獨立而隔絕地體驗著存活於世的經驗,用自己的體驗去歸納著「真理」。 我以前常常對於那些質疑自己過於「矯情」的人說,痛苦是沒有辦法比較的。每個人都只能感受到自己所感受的痛苦,所以一件所謂的小事,和一件大事給不同的人帶來的痛苦感,很有可能是程度相當的,對一個人造成的影響也可能是類似的。 同樣的,快樂也是沒有辦法比較的。看似擁有更多快樂的理由的人,所感受到的快樂,也很有可能與那些只擁有一點點的人近似——甚至還不如後者。 這些「人生容易很多」的人中,有不少人(針對性的教育可以改變一部分)會更難感到滿足、更少有能力珍惜。他們或者對「人生的容易程度」產生了與「一般人的體驗」有偏差的認知,或者對「幸運」習以為常而產生了過高的期待(例如期待幸運會高頻發生)。 人們對於這個世界的理解,基於有限的自身體驗。這些幸運兒,容易誤以為好事還會持續發生,眼前這個機會之後,仍會有無數機會逐一開展。因此他們更容易輕率、魯莽地對待「好事」。 而人生是漫長的,對於任何人而言,都不會毫無瑕疵。你對於人生要求的越多,「瑕疵」自然也會越多——某種程度上,「瑕疵」的存在是由目光決定的。主觀快樂程度,與客觀所擁有的水平,比我們想像中更為剝離。 另一件與我們想像中不同的事情是:人不是在擁有中學會滿足的,人是在失去中學會滿足,在失望中學會珍惜。他們知道,即便所擁有的看似是如此的少,「擁有」的體驗都是如此珍貴。他們在「好事」面前,有一種維持幸福必須的小心翼翼和謹慎謙卑。他們不揮霍世界和他人對自身的善意。 比起實際上擁有多少,我現在更傾向於認為,滿足和快樂更多是一種思維習慣與價值觀。 只有給自己帶來滿足感、以及那些被自己好好珍惜的東西,才是真正屬於自己的「好生活」。否則你所得到的,也可能只是在你身邊經過——和「不擁有」一樣給你帶來苦惱;更不用說上天曾經饋贈你的東西,未必就不會收回去。 圖片|來源 我現在覺得,最受上天寵愛的人,是那些得到的「很平衡」的人。 在不同的人生階段裡,他們的所得總體、相對而言匹配他們的作為;生活中有成就的累積,但也總有困難的挑戰發生——也許是在同一件事情的不同方面、也許是在人生的不同方面。他們的人生也許不是前進的很快,但始終在前進,同時也在過程中幫他們準備好了自己,去承受更多的「擁有」。 一方面,成就感讓他們相信自己,也相信努力;另一方面,挑戰讓他們看清自己的局限,也讓他們在命運面前始終保持一定的謙卑。在宇宙面前,我們多麼渺小,以至於在我們必須承受的一些東西面前,只能做出自己小小的努力——並不期許一定要改變太多。(推薦閱讀:當一個謹慎的冒險者:每天的生活,都比昨天危險一點點) 隨著生命進程的推進,他們不斷消化著更多的成就、以及更多的挑戰。他們的世界觀不斷變得更為複雜,從而能夠幫助他們適應世事的變遷。他們對於「得不到」有著真正意義上的心理準備——有些人只是理性上「知道」自己會有「得不到」,但從沒能「接受」自己有得不到。 他們也因為每一次挑戰,更珍惜每一分所得,即使他們發生在人生的不同方面——他們慢慢參透「快樂」是一種價值取向,幸福真的是一種「信念」。某種程度上,你是由於相信自己是幸福的,才變得幸福的。他們也因為更早學會了珍惜,而不容易錯失生命中珍貴而罕見的東西。 每個人的一生都是在混亂中、在不同的「力」互相對抗的過程中,獲得暫時性的、看似靜止的動態平衡。自身,就是我們需要倚仗的,用來穿越這一生的東西。你與它唇齒相依,而不是與別的什麼東西。所以你所有關於修建它的努力都不會白費。 如果在讀這篇文章之前,你覺得自己不夠幸運,或者羨慕某些人的「幸運」,我會建議你把「幸運」放到一個拉長到更長的時間維度裡看一看。 以前一位老師曾經告訴我,我們生命中大部分的重要的事情,都是無法在當下理解它全部的、對於自己的意義的,無論是一個人、一份工作,我們可能需要經過很多很多年,才會在回頭時理解它對於自己究竟產生了哪些影響。 在我 28 年有限的生命體驗裡,由於特殊的職業,有幸見到了更多的人生故事,我目前覺得,好好壞壞的平衡,才是最幸運的事情。畢竟那些「過於幸運」的人,需要遠遠高得多的靈性天賦,才能參透一個平凡人可能很容易就參透了的東西。 我初戀曾帶我去伊斯坦布爾一個很小的劇場裡看過一場演出。 那是一個夏日悶熱的黃昏,我們為了趕上時間一路疾跑,走街穿巷。因為場子小,觀眾們離演員非常近,圍坐在一起。 男人們脫下黑色外袍,露出白色的衣裙,整齊而無聲地旋轉——非常安靜卻動人心魄。那是六年前,我 22 歲,在他們漫長而重複的旋轉中我受了某種難以言說的震動,以至於當場落淚。 如今我覺得,那時的我,其實是懵懂地感受到了一種複雜而圓融的、被稱為「智慧」的東西。 圖|作者提供   圖|作者提供 我們在人間行走,一手要接納上天的給予,一手要面向大地支撐住自己,而在這中間的大部分時間裡,我們只是重複地旋轉。重複、專注、忍耐。 最終,這個過程本身就成為了「美」,成為了「存在」,成為了心靈的滿足與寧靜;而反過來說,也正是這些東西本身裡,就必然地包含了對於「重複、專注和忍耐」的要求。 有一個姐姐曾經跟我說,自己的平靜來自於一種看似有些悲觀的世界觀。她說,每個人,包括我自己,每個人類都是那麼虛弱的,我們沒辦法做到那麼多,沒辦法承擔那麼多不切實際的期望。正因為這樣,她才不會去向他人、也不會向自己強求那麼多。 在那之後,她就找到了一種放鬆的平靜感,以及為了「僥倖」擁有的而感到快樂。 你要相信,你的苦樂參半的人生,正是你最好的可能。你既不用充滿「不服」地去追求、更不能沮喪地停止追求。你要的安寧與幸福,正是在這個「求」與「不求」的動態平衡中。 July 26, 2018 at 05:30P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Og6EAt

【一個人的派對】生活像場爵士樂,孤獨而熱鬧 https://ift.tt/2LPdBqI 卡比小姐 卡比小姐寫獨身女子的百態心事。有些心事與感受,不消語言,只要在爵士酒吧泡一夜,靜靜地被音樂分解。 我真正喜歡的,其實是爵士樂的現場演奏。因為它包含了人類的各種情緒,並看似矛盾又十分和諧地呈現出我們的存在狀態——混雜而疏離、孤獨而熱鬧、競爭又互助、對抗又和諧、即興又工巧。 和利亞到達爵士酒吧後,我整個人放鬆下來。酒吧狹小得只能容納五十來人,因而有說不出的安穩與親密。我們距離舞台不過幾步之遙,連鼓掃的每條震動都看得一清二楚。 樂手都是五十來歲的老頭,但只要他們的手摸上鋼琴、低音大提琴和爵士鼓,就完全脫胎換骨。這趟靈修般的四十五分鐘演出,除了音樂,當然也要歸功於燈光和一眾有修養的鄰座。我隨意點了一杯紅酒,開始靈魂出竅。 圖片|來源 最完美的地方莫過於,不用交談、抱怨、辯論,全場卻無時無刻進行著爵士樂式的對答(call-and-response)。「對了!」「老天!」觀眾席中的每句感嘆都是音樂的一部分,大家好像在突然加速的變奏中,手牽手共赴險要。坦白說,我並不相信閨蜜和靈魂伴侶那一套,大多數時候我情願獨自去爵士酒吧,因為利亞不是很懂音樂,卻又不知道什麼時候該好好閉嘴,就像在電影院看到饕餮的畫面時,她會突然大聲問我是不是看餓了呢。她不理解,許多事情不用急著說出口;她不理解,寂靜的運用,也是一種音樂手法。(推薦閱讀:【一個人的派對】你不必陪我去看演唱會) 「你為什麼會喜歡爵士樂?我覺得世上有一半聲稱熱愛爵士樂的人,不過想證明自己與眾不同。」利亞在錯的時間問了對的問題。前面的男士忍不住回頭,意味深長地看了利亞一眼。 演出結束後,侍應們忙著收拾酒杯和小費,我才慢條斯理地回答。「爵士樂手在演奏時,往往會跟其他樂團成員保持『抗衡』與『協調』,尤其是獨奏,需要在短暫的疏離中發光發熱,卻始終保持與他人的連結,而非全然的斷裂。它讓你了解如何在群體中對話和互動,卻又鼓勵個人風格,不忘把獨立這件事情弄得風采非凡。」 圖片|來源 我真正喜歡的,其實是爵士樂的現場演奏。因為它包含了人類的各種情緒,並看似矛盾又十分和諧地呈現出我們的存在狀態——混雜而疏離、孤獨而熱鬧、競爭又互助、對抗又和諧、即興又工巧。 我打從心底感激利亞,因為她不介意我偶爾在她的生活中全然失蹤一段時間,然後若無其事地露面;同樣地我也不在意她一旦墮入愛河,我在她生命中的排位就後退幾名。她難過的時候,我會陪她買醉、聽她髒話四溢地抱怨、吃一頓好,甚至去有猛男當 DJ 的夜場,但我人生中許多沉積的難過都是在爵士酒吧自動分解的。連合作無間的樂手之間,也需要一點疏離進行獨奏。(推薦閱讀:【如果你想】Solo drinking:獨自享受微醺的五間私房酒吧) 有些治療,僅僅需要一個人靜靜呼吸幾口清新空氣;有些陪伴,不需要語言來完成。 原文刊登:《澳門日報》新園地版 “單人派對” 專欄 ​更多文章請關注臉書:卡比小姐 July 26, 2018 at 04:30P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LPdBqI

【關係日記】凱特與威廉王子:愛是我見證你長大,你成了我的日常 https://ift.tt/2LDlhiJ 合作品牌天使 【Cartier LOVE X關係日記】凱特與威廉王子,結婚 7 年,愛過 15 年,他們的眼神裡依然也還有愛情。 2011 年 4 月,凱特與威廉王子大婚,西敏寺裡宣讀婚誓,約定彼此扶持,攜手共度一生。他們在白金漢宮的陽台向觀禮民眾致意,淺淺一吻。2018 年 4 月,凱特與威廉王子生下第 3 胎——路易王子,接受媒體訪問時,他們笑說,想一路生到 40 歲。 圖片來源:Kensington Royal 他們的愛情不只是童話故事,反倒有很多生活成分,他們很少公開放閃,可是眉眼都有愛情。時光很快,結婚 7 年,愛過 15 年,凱特與威廉王子的起點,是從朋友做起的。 2001 年,威廉王子逃離倫敦,來到蘇格蘭的聖安德魯斯大學,研讀藝術史。王子的頭銜好重,他嚮往過自由的生活,沒有鎂光燈焦點,渴望自己只是平凡的大學生。宿舍拐彎,他遇見凱特,她留一頭棕長髮,安靜得像貓,不張揚的那種性格。 圖片來源:Kensington Royal 他們沒有一見傾心,卻覺得相處舒服。相遇的時候,他們身邊都有別人,他們共享興趣,做了 1 年多的朋友,愛才慢慢生根,低調選擇了在一起。他們與朋友合租一套公寓,開始同棲生活,輪流打掃,超市採買,威廉王子真正過上了他渴望已久的平凡生活,他身邊有凱特。 2004 年,他們到阿爾卑斯山滑雪,戀情真正曝光,威廉看凱特的愛慕眼神露了餡,眼睛不會說謊,人們知道王子戀愛了。凱特成了故事的女主角,同時領受著愛的巨大祝福與壓力。 他們的戀愛,媒體比他們更心急,實際上,他們有過很多次分手。威廉的心還年輕,有許多不安定,凱特秉持貓的性格,雖有失落,卻給他空間,把更多時間專注在自己身上,在最沮喪的時候,她還是選擇把自己過好。 當媒體嫌棄她出身中產階級,她就以優雅的態度,落落大方的舉止服人;當威廉心意搖擺,她就讓他知道,沒有你,我自己也過得很好,我愛你,但我不打算在愛裡失去自己。 這場被形容為王子與灰姑娘的愛情,更像有障礙賽的愛情長跑,浪漫不是鮮花,而是生活。他們愛得很久,久到經歷不只一次分手,久到足夠相知,摸清彼此脾性,分分合合,總是捨不得對方離開。 他們的愛情沒有天雷勾動地火,卻細水長流,這愛情乘載他們熬過遠距,歷經時間,愛是願意等一個人,從懞懂再到成熟。 2010 年,威廉邀凱特至肯亞度假,他緊張兮兮地,在隨身背包裡藏著婚戒。那婚戒是母親黛安娜王妃的遺物,他希望生命的重要時刻,有母親的祝福,好重要,這是他生命中最愛的兩個女人。海拔 3648 公尺的肯亞山邊,威廉向凱特求婚,凱特點頭說好。 凱特成了英國 350 年來,第一位平民出生的王妃。或許對威廉來說,凱特更見證了他長大的所有歷程。 圖片來源:Kensington Royal 他們在公開場合不牽手,謹守份際,但他們的肢體語言,裡頭都有愛情。他們有很多相愛的小習慣,出席場合時,威廉經常攬著凱特後腰,凱特不時扭頭注視威廉,他們溫柔尊重,愛你就是我的日常。 他們的愛情好像那一年的婚禮誓言,我將愛你、尊重你、扶持你、不論健康還是疾苦,我將與你永遠在一起。   【Cartier LOVE X關係日記】 如凱特與威廉王子,愛是細水長流,我見證你長大,把你愛成日常,我們共度的時間,讓這愛情珍貴。Cartier 的愛情宣言,所謂關係,是執子之手,設想未來有你也有我,也因為是你,於是愛情值得。 撰文:女人迷主編 Audrey Ko July 26, 2018 at 04:17P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LDlhiJ

專訪楊丞琳:「我的大魔王不是前男友,而是我自己」 https://ift.tt/2NNVeTJ 女人迷主編 Audrey Ko 專訪楊丞琳,出演《前男友不是人》,聊起生命裡的前男友,她說:「前男友是過客,有他們的意義,但意義已經過去。」我們只管安放回憶,向未來前行。 下午四點,楊丞琳從保母車下來,對車窗鏡面整理儀容。她是願意提前準備自己的個性,從容推開大門,她自帶氣場,不露疲態,看不出剛結束一場盛大記者會。 她簡單要了杯水,露出燦爛禮貌的微笑,專訪開始,一分不差。 出道 18 年,一路不容易,楊丞琳很有危機感,凡事拼命,影歌視三棲,她是完美小姐,好多壓力扛在身上,追時間跑,一路跑到三十歲。 三十歲後,像筋骨某處鬆開,她學習示弱,練習放過自己,越放越鬆,開始享受過程,她發覺自己不再需要用力證明什麼。一直奮力奔跑的楊丞琳,鬆開手,看見自己長出一雙翅膀,帶她去更遠的地方。 到現在,人們想到全方位藝人時,第一個冒出她的名字。 專訪在咖啡廳,我們從她近期出演的戲劇《前男友不是人》聊起。主角黎親愛心裡有魔王,是曾經最喜歡的那個男孩。而楊丞琳劈頭就說,「我不是黎親愛。」(推薦閱讀:【單身日記】你走之後,我就要正經過日子了) 前男友就是過客,有他們的意義,但意義已經過去 為了演好這角色,楊丞琳下的演員工夫,是把自己徹底丟掉。 「之所以接這部戲,其實是為了心裡有大魔王的人。跟楊丞琳一點關係都沒有,楊丞琳不覺得前男友難打敗啊。」楊丞琳笑得很帥。 楊丞琳談戀愛很果斷,是一旦放掉就很徹底的性格。「我越演,越覺得我真的不像黎親愛,這可能是我演過最不像我的一個角色了。可是就是因為我沒有這種煩惱,更渴望用這個身份替大家說故事。」 黎親愛這角色,楊丞琳一路從高中演到三十歲,見少女成熟,昔日還有舊傷,舊傷成了未來的疤痕。楊丞琳看明白,黎親愛正在經歷的,其實是「釐清楚愛情」這件事——過去你拒絕面對,沒有真正放下的事情,有一天會回頭找你。 聽起來就很像鬼啊。「對啊,大魔王之所以會存在,都是因為我們允許他存在。他越來越強大,其實是提醒我們,為什麼一直拒絕聆聽自己心聲。」 黎親愛之所以沒有安全感,其實也來自她不敢依賴自己,因而她的勇敢都從別人借來,不能給自己力量。這麼一個正反兩極的角色,觀眾有同感,也有罵聲。楊丞琳演戲,每週也當觀眾準時收看,她說情緒湧動很正常,幸福本來就有各種樣子。「沒有人能替你決定,你要怎麼幸福,陪伴你的人又是誰。」 談起前男友,楊丞琳帥氣得很,「前男友就是過客。他們都有出現的意義,有人幫助你成長,有人讓你發現自己要與不要什麼,有人讓你確定再也不要碰到他。」 「總而言之,前男友們沒有重要到,必須在我的人生裡,要保留給他們很大的空間與位置。」 謝謝再聯絡,或許也不必聯絡,前男友有意義,但你們的意義已經過了。 我的大魔王不是前男友,而是我自己 我說妳很帥氣啊,她說自己人生也有過不去的地方。「我的大魔王不是前男友,而是我自己。」 過自己這關,楊丞琳走得很長,才走出自己舒服的樣子。出道時她不過 17 歲,凡事好強,壓抑到不行。演藝圈的日子,她摸索自己,也問楊丞琳可以是什麼樣子?所以她什麼都試,替自己找路。(推薦閱讀:我不需要頭銜的加冕!楊丞琳:「過一場對得起自己的人生」) 28 歲以後,她感受到莫名其妙的焦慮、不安、慌張,現在說起來,還心有餘悸,「很多從前不覺得是問題的事情,突然都變成問題。好像已經不是小孩,必須為自己人生負起全責了;有好多事情要考慮,不再能只考慮自己,比如說一直依賴的家人,眨眼也就老了。」 想起來感慨許多,「所以黎親愛角色設定在 31 歲,那是個集體焦慮的年紀,我自己也經歷過的。」30 歲前後的集體焦慮,催熟少男少女,時間洪流推你向前,回過頭看,楊丞琳感謝自己有過茫然,雖然茫然很苦,樂觀如她,也會撞牆。 「可是,時間真的會帶我們走,讓我們清楚為什麼我們會這麼茫然。」 「那段時間,我更認識我自己,發現自己不同面向,甚至我放掉堅強,練習做一個願意示弱的人,原來我也是可以的。」像人生中場休息,楊丞琳去看自己心裡的結,靠自己找尋答案,時間過得很慢,可是有一天,她發現自己身上長出安定感,那個東西,別人再也拿不走。 風暴裡行走,知道自己最脆弱的時候,是什麼樣子,以及能怎麼支撐自己。楊丞琳更鼓勵大家往心裡找答案。「真要答案,其實要靠自己。因為其他人沒有辦法給你你想要的答案。」她停了停,「有更多時候,你早有答案,就是不夠勇敢,不想面對,或根本很懶,只不過到頭來,你的問題還是要由自己來解,才有意義。」 這話,我想她經常也跟自己說,不要怕,慢慢走,來得及。 適婚年齡,是你自己給自己的 「其實我真的覺得,選擇都是來自自己。」像突然想起什麼似的,楊丞琳接著說,「比如說《前男友不是人》這戲,其實也是在講,你要不要放棄目前安全的生活,去選一個可能讓你不安的人。」這些年她接到的戲,好多在談選擇。(延伸閱讀:生命沒有錯的路!心理學看《荼蘼》:接納你獨一無二的人生) 明明很穩定,卻覺得心裡空空的,總有缺憾,就可以問自己為什麼?我想要的到底是什麼?生活、感情、事業都是選擇,楊丞琳很認真地說,「我覺得這不是單選題,不是有一就沒有二,不是只能事業或感情選邊站。而是我們可以分配,去找到最適合的狀態。」 34 歲的楊丞琳很是自在,戀情穩定,兩個對音樂懷抱理想的人碰在一起,激盪許多火花。媒體愛拿適婚年齡問她,她輕巧地說適婚這件事,得看你追求的是什麼。 「我一直在想,我需要為了年齡改變現狀嗎?我需要為了結婚而結婚嗎?我現在很好,戀愛也好,有很愛的事業,我其實感謝我的幸運。」 對於現在的伴侶,她有感謝,身邊進入婚姻關係的朋友,給她建議,「如果你想要小孩子,確實可以考慮適合生孩子的年齡階段,如果沒有特別想要小孩子,你就跟隨自己的心。」 若要結婚,要考慮的真不是時間,而是坦承地問過自己,我要的是什麼?適婚年齡,是你自己給自己的,你說了算。 那一場戲,我是真的很怕他會傷害我 楊丞琳單親,跟媽媽一向很親。她心疼媽媽,也從她身上借得力量。比如說最實際的,戀愛該怎麼談才好? 她說小時候談戀愛,媽媽是軍師,每步她都討教媽媽意見,連分手也問該怎麼分好,深怕分得不好,便有疙瘩,或有危險。「因為我很相信戀愛也好,結婚也好,其實都是賭注。」她笑了笑,「這是我媽告訴我的。」 《前男友不是人》裡頭有一段戲,很反應當代。交往四年的男朋友,一直很柔軟,眼見女友心裡有前男友,情緒失控,瞬間爆發。劇中,立揚自虐賞自己巴掌,也掐著黎親愛的肩膀,朝她怒吼,我哪裡比不上他?我是不是你的備胎? 「那天我們沒有走戲,都直接來。路斯明很在那情緒上,我也是真正感覺到恐懼。」楊丞琳說,我如歷其境,「我的緊張與吞吞吐吐,其實是真的很怕他會傷害我,我很害怕說錯一句話或講錯一個字,他會對我怎麼樣。明明交往四年的人,突然變得很陌生。」 關係裡感受到的恐懼是真實的,這戲不狗血,天天上演,好多女孩子就這樣跌落下去,「我可以理解,那個當下,他真的感覺他要失去這個女生了,所以就是失控。最後他把自己拉回來了,但有更多社會新聞,拉不回來。」楊丞琳語氣認真,「其實我們很多人,在感情上情商都不夠。」(延伸閱讀:性別觀察|指認對方是恐怖情人,不是預防情殺的唯一辦法) 楊丞琳分享自己經驗,「我非常介意只顧吵架,而不溝通的狀態。我自己的經驗是,千萬不要在情緒上溝通,言語裡都是傷害,雙方先冷靜下來,再來好好處理問題。」 「當你有了經驗以後,就會懂得怎麼處理感情。」情商可以學,是經驗累積來的,不要害怕去處理感情問題,不要假裝沒事,不要關係只剩彼此傷害。 不完美的我,也是我的一部分 這些年,楊丞琳說最大的體悟,是學會示弱與休息。「從前我想要每件事情都盡善盡美,現在我告訴自己量力而為,盡力就好,結果還是重要,但我更享受過程了。」 跟家人的相處也是。以前她覺得孝順是對媽媽報喜不報憂,直到媽媽告訴她,我也想知道你煩惱什麼,她才開始練習,在關係裡示弱。示弱其實是攤開自己,讓對方有理解你的機會,能一起面對生命的艱難。 示弱也是說,這不完美的我,也是我的一部分呀。 像水流有方向,有急有緩,能容各種形狀,楊丞琳的休息理論是,休息,是為了再次起飛。楊丞琳說這話是不是很老套啊,可是千真萬確。她從一個 365 天老是忙碌工作的拼命小姐,慢慢開始練習理想的生活,腳踏實地,張開感官,對於未來更篤定也有持續熱情,從容不迫的時間感,是這樣一步一步走出來的。 認真生活的養分也回歸表演,她詮釋角色上更有彈性,觀眾從她身上看見自己,因而也去問,我想要的是什麼。或許這就是做演員幸福的地方吧,你的生命經驗,能成為其他人思考的起點。 最後,楊丞琳跟我講了個關於媽媽的故事,講故事時,她眼神有愛,有嚮往,回歸自己這件事情,真是可以練習的,多好。 「我的媽媽呀,已經六十歲了,她曾經是只有家庭、小孩、老公的人。離婚以後,重心只剩下小孩。大概三四年前吧,她慢慢意識到小孩長大了,要給小孩空間,也要給自己生活。」 「她從一個事事為他人操煩的媽媽,變成每週替自己規劃生活,去重訓呀,去打打牌,去跳國標。她有了自己生活,小孩也還是在。現在我媽媽跟我住在隔壁棟,每天我們都見面聊天。」 「我想說的是,連一個六十歲的人都做得到愛自己這件事,我相信每個人都可以。重點是你能不能放過自己,也為自己勇敢,不怕成為想要的自己。」 啊,楊媽媽的故事,也是楊丞琳的故事,這故事,我要牢牢記著。 八月主題:來組個失戀陣線聯盟吧 1990 年,草蜢唱失戀陣線聯盟,找一個承認失戀的方法,讓心情好好地放個假。承認失戀,承認受傷,甚至承認自己已經支離破碎,雖然好糗,卻是成長必經的盛大學習。敬失戀,敬眼淚,也敬你一杯。 #失戀是我與自己的熱戀  July 26, 2018 at 02:30P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NNVeTJ

2018年7月25日 星期三

李劭婕專欄|做演員的養分,是渴望與人產生連結 https://ift.tt/2LDZnMj 李劭婕 演員李劭婕專欄,留意生活裡的「痕跡」,那些痕跡讓我們與人產生連結,做演員這件事,最終還是希望能給眼前的人,傳遞一些力量。 從某一個時期開始,我就幾乎不買書了。 我從圖書館借。 原因有兩個,一個是盡可能減少消費行為,另一個是我喜歡書上偶然會發現的那些「痕跡」。 李劭婕。圖片提供|牽猴子整合行銷 關於「痕跡」,有時候上一個借閱者,或是上上個,不可考,總是會在書裡遺留些便條紙、書籤、收據,當然有時什麼也沒有。有時候書中會有筆記,或是畫了一些線,標記重點,讓我在閱讀的時候多了一些想像,為什麼這對他而言是重要的,當然,有時候也挺干擾的。曾有一本書,我借閱時就已破損不堪,我一直想著到底要不要試著修補它快要四分五裂的書皮,還是替它做個透明書套什麼的,莫名覺得自己跟那本書的裂縫纏繞在一起,直到還書的時候跟館員面面相覷,做賊心虛的擔心他會不會以為是我把書搞成這副模樣的。 痕跡可以串連人與人之間的想像,縱使從未蒙面。一個熟悉我的朋友曾對我說,真想不到我會去圖書館借書,他很難想像,像我這樣一個有潔癖的人怎麼能忍受那些借來的書上總是帶著一些令人疑惑的「細節」。但,對我而言,細節的探索其實是在探索「人」,很有意思的,我自以為是個偵探,所以除了文字之外,有時也觀察那些污漬、沾染,想像書被人帶去了哪裡,被誰捧著,在什麼時間點用什麼方式讀著。 「人」,衍生一段關係,擁有或毀逝一份感情,而這是遇見彼此的,那沒遇見的呢? 我對探索「人」這件事實在太感興趣了,但這種探索絕不代表我善於交際應酬,事實上,我常常做得很差勁。但,某種意義上,我渴望與人產生連結,我相信,這是我持續的在表演領域中,努力往各個向度試著推進的主要原因之一。(推薦閱讀:李劭婕專欄|想成為什麼樣的演員?老實說我沒有答案) 劭婕在電影《引爆點》中飾演記者宋靜瑜。圖片提供|闊世電影 我對人感到好奇,我嘗試對生命投注關心,常常共振到自己身上,於是當我要閱讀一篇人物的深入採訪時,我必須檢視自己當時的狀態是否合適,但往往都是看完了,跟那個久久無法平復的自己對坐無語。 其中一篇是小燈泡的媽媽接受平面媒體採訪,在最近,案發兩年之後。 我記得,事情發生的當下,我也剛結束一個跟無差別殺人議題相關的劇場演出,作為演員,心中還有什麼感受覺得該被撫平,看到新聞反覆的轉播,有個痛發作得更劇烈了。那篇報導中的她,一個母親,有很多細節讓我覺得胸口又悶又重。(推薦閱讀:小燈泡媽媽的溫柔答案:擦乾眼淚後,我們都期待更好的社會) 《無差別日常》宣傳照。圖片提供|台南人劇團(攝影:陳藝堂) 「2016 年 3 月 28 日,下午,做完筆錄,王婉諭到學校接大女兒小蝌蚪。「小蝌蚪問我:『家裡怎麼了嗎?為什麼今天特別早接我?』我說:『小燈泡死了。』她問為什麼?我說:『在路上被人家殺死了。』」 報導的一開頭,直截了當,但痛和疑惑已綿延蔓生。 「真要說的話,大概是一家人一起好好生活,陪他們好好長大吧。」一個不奢侈的願望,母親闡述了家庭,闡述愛與恨,也闡述了她對幸福的想像與渴望。 很多人會說表演的養分擷取自生活,但我想坦白地說,像這種時候,早已跟表演無關,我只看到一個活生生的人,若真有能量的傳遞,我想給她一點。 某次騎著機車在加油站,我也想起類似的事情。 關於同理。 我前方的阿公找錢包慢,把錢給店員也慢,把找回的零錢收回包包也慢,但我注意到他的車尾綁著一根拐杖。我的機車後面大排長龍,男店員氣憤的往牆大槌一擊,往阿公破口大罵:是要多久啊!我本想幫阿公解釋也許他行動不便,但我發現男店員喃喃自語地揉著他的手掌,那情緒管理的方式好像也有屬於自己的困難。 等我加完油,闔上椅墊前,我看到置物箱裏那本從圖書館借來的書,突然覺得封面的字有點歪斜,一借來就長這樣嗎? 後來那本書我看得有點久,斷斷續續的,好像最後也沒看完,不太記得了。 倒是有時會想起阿公和店員。 阿公的拐杖綁得夠緊嗎?印象中那個拐杖掛在機車的尾端晃啊晃的。那個店員的手,還痛不痛呢? 我還是一樣,喜歡從圖書館借書。有時候明知工作忙,就算一整天下來只能翻個幾頁,我還是會背著一本書出門,讓它跟著我,去到這裡那裡,留下一點痕跡。 July 26, 2018 at 12:30P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LDZnMj

三分鐘心理測驗,解析你的做事動機,讓你高效達標 https://ift.tt/2v2sQFy 三采文化 要找到驅使自己的方法,得先知道為何而努力!理解心理學的目標理論,讓你的心動起來──找出動機,才能達到目標 行為背後的動機往往耐人尋味,這一講,我們將運用「目標理論」分析行為背後,是希望做好、做滿?還是一心想表現給他人看?不同的動機,會導致不同的行為,導致不同的結果,學會分析框架之後,面對未來的各種選擇,也許會更清楚。 前一陣子去士林逛街,在夜市附近發現某家店大排長龍,客人沿著馬路排了上百公尺,他們不是在排隊等小吃,而是等著搶購限量球鞋。如果你訪問排隊的人,為什麼會願意為了一雙鞋等這麼久,排這麼長的隊?他們可能會給你各種不同的答案: 「這是 Yeezy Boost 350 V2 啊!說不定運氣好還能搶到 Blue Tint 款式呢!」 「我老公快過生日了,我知道他一定會很喜歡,想給他一個驚喜!」 「我就是個球鞋控啊,這最新的限量款,穿在腳上就覺得走路有風!」 「轉手賣立刻賺啊!」 「我看到大家都在排隊,應該東西還不錯吧!」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動機,有些我們可以理解,有些可能會讓我們內心翻個白眼──「蛤!這是你願意站在太陽底下 3 個多小時的原因?有沒有搞錯?」 買鞋子是一個下午的事,但談到人生規劃,動機更是不能小覷啊。人生不是只有被動等著事情臨頭,我們也要主動爭取、設計、實踐我們要的生活,是吧?那內心的驅動程式又是什麼呢?努力的動機又是什麼呢?(推薦閱讀:【張瑋軒行筆】讓渴望,驅動你抵達想要的生活) 我們來談談心態與動機如何影響我們的主動選擇。 圖片|來源 人的動機很複雜,以前,很多人想學醫,多少成分是因為樂於救人?多少是為了高薪和社會地位?現在許多年輕人想創業,多少是為了使命和願景?多少是為了發財?多少是因為嚮往新創團隊的 lifestyle,想要自己當老闆,不再聽人使喚? 也許,我們內心的動機,連自己都搞不清楚;但我必須說,做重大的人生決定前,最好捫心自問:Why am I doing this⋯「我這麼做,究竟是為了什麼?」 請你盡可能誠實地回答這個問題,如果你對自己都不願意說實話,那有一天,當你變得連自己都不認識的時候,也就不要覺得奇怪。 心理學的「目標理論」(Goal Theory)將人們的動機用兩條軸線來定位,我們來試試看:請你在一張紙上,畫兩條對角的直線。在一條線的左右兩段,寫上「自我」跟「任務」;在另一條線的上下兩段,寫上「趨近」和「迴避」。 第一條軸線「任務 vs. 自我」:在「任務」的極端,一個人的動機純粹是因為對事情感到熱衷,或是為了他所服務的對象,而不考慮到自己;在「自我」的極端,動機則完全自私,所做的事情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某種需求。 第二條軸線「趨近 vs. 迴避」:「趨近」是比較主動積極的行為,例如為了完成學位而去報名課程;但並不是所有的動機都是積極的,我們可能跟著排隊因為「不想錯過機會」,也可能為了「不要落伍」而去逼自己學一個新的技能,這些就算是「迴避」的動機。 於是,我們可以把各種行為和動機放在這兩條軸線之間,看看是偏在哪個象限。你也可以試試看,回想最近做過的一些事情,你做決定當下的考量是為了自己好,還是為了做好某件事?你的決定是為了趨近理想目標,還是為了避免擔心的事情發生? 想必每一個決定都是複雜的,可能有一部分為的是自己,又有一部分是為了做好事情,但捫心自問,還是有「偏向」某一邊吧?你可以在紙上按照這兩個軸線來「定位」你過去的這些決定,然後再來看看是否多半落在某一個象限中。 接下來,我們來認識這些象限組合。 「任務─趨近」(Task-Approach),這樣的動機會讓人為了精通某件事而主動練習,並重複嘗試,能夠徹底做好一件事,本身就是動力;教育學者認為,學生在這種狀態下求學的效果最好。如果你的動機多半都在這個象限裡,那你的心態應該比較積極上進。Good for you! 「任務─迴避」(Task-Avoidance),代表一個人會意識到為了做好某件事,為了完成一個任務,而必須割捨其他不相干或讓自己分心的事情。如果你的動機多半在這裡,那你可能覺得自己平常要很努力才能達成目標,也可能會比較常感受到壓力,自律是好的,不過在瞬息萬變的現代社會,我們也要靈活拿捏,不要讓自己因為執著在某個目標上,錯失了眼前其他的好機會。 「自我─趨近」(Ego-Approach),這類的動機,會讓人選擇去做一些出鋒頭、炫耀的事情,它可以是很強的動機,而動力來自於渴望建立自己的地位,或是為了好強心,如果你做事情的動機多半落在這裡,可能會覺得自己有時候很有活力,但少了掌聲和舞台,或是別人監督時就會興趣缺缺。也請小心自己的言行,不要因為爭鋒頭而在無形中傷害了別人。 「自我─迴避」(Ego-Avoidance),這就是當人為了要維持一個好形象,而去避免挑戰,或選擇比較不會讓自己出糗的機會,如果你的動機多半在這個象限裡的話,會比較可能感到「卡卡的」,有種伸展不開的感覺,思想和行為也比較容易消極,這時候,你可能要問自己是否太執著於完美的標準,反而不敢去挑戰夢想,不願面對挫敗? 用這張圖來檢視自己的生活、歸納內心的動機,可以從中洞察自己的心態。舉例來說,如果你發現最近做的許多事情都落在「自我─迴避」這個象限中,或許要問自己:是否外界的一些壓力,讓我感到信心不足?我是否為了要保護自己,而迴避了該做的溝通,現在,是不是該為「對」的事情發表真心意見?(推薦閱讀:專訪田馥甄:「我想做更好的自己,追求完整而非完美」) 我們在決策、學習時,必須深入了解自己:為什麼我會做某些事情;又是為什麼不去做其他的事情呢? 人生不是非黑即白,我們做事本來就有很複雜的考量,有時候自私一點,有時候大愛一些;我們的動機也可能會隨著年齡和生活歷練而改變。就像有些人年輕時非常自私自傲,後來有了戲劇性的轉折而「開悟」,隨之投入善事,個性和為人都有了 180 度的轉變;有些人一開始很善良,但因為某些遭遇而變得憤世,在任何一個當下,孰是孰非從來不是絕對。 你我都是一個正在自我塑造的未完成品。 我相信,人是會改變、會成長的,而自我實踐和力求進步也是人的基本需求。我們不需要為過去感到愧疚,而是要對當下好奇一點,誠實面對自己,搞清楚內心的動機,你會發現生活「順」很多。 圖片|來源 Action 行動練習 你是屬於什麼樣的心態? 接下來,我想邀請你完成一份心理測驗,結束時你會得到一個分數,做完測驗後,我將告訴你分數所代表的意義。 測試你的心態思維 透過以下幾個小問題,請以直覺勾選,沒有正確答案,只需誠實面對自己的內心。 1. 你天生就具備一定的智力和天分。 是的   可能吧   不是的 2. 智力可增加或減弱,取決於你有沒有花時間去活動你的大腦。 是的   可能吧   不是的 3. 你可以學習新的東西,但無法改變你天生具備的才能。 是的   可能吧   不是的 4. 學習新東西的過程可以增進你的智力。 是的   可能吧   不是的 5. 天賦與才能是你先天具備的,不是透過後天培養的。 是的   可能吧   不是的 6. 如果你持續練習一項技能夠久的話,你就能培養出屬於這項技能的天分與才能。 是的   可能吧   不是的 7. 人們會精通某項技能,很大的原因是因為他們天生就對這項技能有天賦。 是的   可能吧   不是的 8. 人們會精通某項技能,是因為他們花很多時間去練習,不論天賦高低都是如此。 是的   可能吧   不是的 寫下你的分數 ____________分 計分方式: 第一題:選 1 得 0 分,2 得 1 分,3 得 2 分 第二題:選 1 得 2 分,2 得 1 分,3 得 0 分 第三題:選 1 得 0 分,2 得 1 分,3 得 2 分 第四題:選 1 得 2 分,2 得 1 分,3 得 0 分 第五題:選 1 得 0 分,2 得 1 分,3 得 2 分 第六題:選 1 得 2 分,2 得 1 分,3 得 0 分 第七題:選 1 得 0 分,2 得 1 分,3 得 2 分 第八題:選 1 得 2 分,2 得 1 分,3 得 0 分 總共 16 分,8 分以上是成長型心態,以下是定型心態。 你拿到幾分呢?如果你拿到的分數高於8分,那代表你偏向「成長型心態」;如果你拿到的分數是低於 8 分的話,那你則是偏向「定型心態」。 根據史丹佛大學心理系教授卡蘿・杜維克(Carol Dweck)的「內隱智力理論」(Implicit Theory of Intelligence),人的動力會受到自己對於「智力」本身成見的影響,這會導致兩種不同的心態產生,也有截然不同的思維 。① 擁有「固定型心態」的人,比較關注於自我,出於保護自我,他們易於躲避挑戰,他們認為:所謂的特質(例如智力)是與生俱來的,也是難以改變的,而這些特質會與一個人的成功與否息息相關,他們在意昔日輝煌,非常喜歡「話當年」,開口就是「當年我怎樣怎樣、我如何如何」。 反之,「成長型心態」的人則比較關注於學習本身,他們認為,可以透過「練習」培養新能力,所以熱愛學習,勇於面對挑戰,對他們來說,生命是一趟充滿探索的旅程,有無限的機會去精進。 仔細想一想,你有多少時候,做某些事情是為了讓自己感覺良好?又有多少時候,你不去做某件事情(接受挑戰),是為了避免丟臉呢?定型心態、成長型心態是「程度上的差別」,你可能在某些事情上面,偏向定型心態,而在某些事情上面,比較偏成長型心態。 那麼問題來了,我們要怎麼去培養「成長型心態」呢?其實最簡單,也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去相信,並且去「嘗試」與「練習」,甚至去「失敗」,重點是,能夠從失敗中學習。 補充資料| ① Dweck. C.(2007)Mindset: The new psychology of success. Ballantine Books. 卡蘿‧杜維克,《心態致勝:全新成功心理學》,天下文化,2017年3月。 本文摘自劉軒的《大腦衝浪:你只需要一點心理學,衝破人生僵局!》。由三采文化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大腦衝浪:你只需要一點心理學,衝破人生僵局!》 July 26, 2018 at 09:00A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v2sQFy

【為你點歌】致單戀心情,騰出一點心力好好愛你自己 https://ift.tt/2NMNTUu 海苔熊 【女人迷X海苔熊為你點歌】單元,週三七點,準時為你放歌!給單戀的你,有些最淡最輕的感情,從未開始,卻最難放下。 每一段故事都很難忘,因為每一段我都勇敢過,只是結局都一樣,我們沒有在一起。而呼應這首歌的一段感情,是正在發生的這段⋯⋯ 情人節那一天,鼓起勇氣將自己親手做的卡片給他,說了一句情人節快樂,就匆忙地去搭車了。在車上,我一直看著他是否在線上,看綠燈是否亮著。 等阿等的,一個多小時的車程到家了以後,拖著疲累的身軀洗澡,洗完以後還盯著手機看,想著他是不是會回訊息?等到眼皮受不了,便睡著了⋯⋯以為隔天早上醒來會看見他的回應,但也沒有。 很想知道答案的我,終於在中午受不了傳了訊息給他,問他,你的答案是什麼?他先說忘了回我,還道了聲午安。心情很複雜,他突然說了午安,突然態度很好,心裡明明知道他應該是不會答應我,但卻還是抱持著一點點微小的希望⋯⋯ 幾分鐘後,他回了我。 恩,答案的確是我原本想的那樣,他,沒有答應。看著他說的理由和原因,我可以接受,因為這就是他,在我眼中閃閃發亮的他就是要去追求自己想要的,感情只是沒有被他擺在第一順位而已。雖然心裡酸酸的,但還是鼓起勇氣感謝他,回完訊息以後,哭了一陣子。(推薦閱讀:【為你點歌】關於曖昧,如果怎麼做都會後悔,不如做你自己) 但哭完了,我還是傳了訊息給他,不是要放棄,而是告訴他我還要繼續堅持。 但⋯⋯那個堅持,好難堅持⋯⋯ 「久別重逢卻趕時間 事與願違天天不斷上演 無能為力的瞬間 騙自己愛能克服一切」 圖|《Too Bad》MV 截圖 我們久久見一次面,相處時間不多、理解對方也不夠多,但就是喜歡他,他的個性、他的能力、他的一切⋯⋯為了彌補不能見面,不喜歡主動傳訊息給人的我可以為了他,厚著好幾次臉皮關心他。每次見面總是期待能夠多一點互動,但事與願違,我們進展不大。 「It's too bad bad bad 有心人怎麼都看不對眼 等待緣分等感覺 等過多少年 是誰一直在身邊 It's too bad bad bad 兩顆心無法一起到終點 我越一廂情願 你卻越走越遠 騙自己愛能克服一切」 在喜歡他的過程中,一直想要好好的照顧他,想要多幫他一點,因此只要他需要我幫忙的時候,就算我在忙,我也會盡我所能去幫他,甚至做到更好。他感謝我,但就僅止於朋友的感謝吧,我們的心沒有更近。 我喜歡的人不喜歡我,但做這些事情都是我自己的一廂情願,覺得只要繼續對他好,他一定會看到。 「一錯再錯 越挫越勇的境界 何時才能停歇 一次一次 沒有好好的告別 心片片撕裂」 雖然過程中偶有難過挫敗想放棄的時候,也告訴過自己該放棄一個沒那麼喜歡你的人,但就是放不下⋯⋯願意為了他給的一點回應而繼續堅持,但有時候真的很難過很難過⋯⋯ 重新點播這首歌,我發現我寫著這段文字既是過去式,也是現在式,感覺很奇妙。那些很難過的感覺還是存在,但並沒有這麼強烈。儘管有些心酸,我還是願意接受那樣的心酸,因為那是我選擇的。 而心酸中,還是帶有著幸福,告白過後,雖然有些時候好像有一點的尷尬,但大部分的時候我們就跟告白前一樣,維持著朋友的關係。但至少他需要我的時候會找我,我就覺得很幸福了。 這首歌不也是寫出這樣的感覺嗎?很難過很難過,但也是自己選擇的。 MV 裡最後說:「人生裡,有些(感情)沒有真正開始過,很淡、很輕。奇怪的是,有些最淡最輕的,最難放下。」 我對他,或許也是這樣吧。 謝謝你有這個方式可以傾聽一個陌生人的故事,而說完這個故事,雖然有點難過酸酸的,但很開心,有一個人看完了它。 by LiLia(點播時間:2016 / 6 / 21 上午 1 : 15 : 54) 圖|《Too Bad》MV 截圖 圖|《Too Bad》MV 截圖 親愛的 LiLia: 謝謝你跟大家分享你們的故事,我這裡選擇用「你們」而不是你,那是因為儘管看起來像是一段單戀的感情,也有兩顆淡淡地、交會的心,我以前總是以為,那些單戀放不下的人似乎都是一廂情願,兩個人之間的互動這麼淺,而且也不能夠理解,對方對已經說得這麼白這麼清楚了,究竟是為了什麼還要繼續等待呢?我相信或許這些也是你內心的聲音,可是這些年當我開始接案、聽懂了更多人的故事, 也才發現所有的等待都有它的甜蜜與痛苦,也才終於明白,是什麼讓你看他看得那麼重。 有些人明明跟對方的連結很有限,對方也說清楚目前不會談戀愛,可是他還是繼續在等待,繼續在對方需要的時候給予支持和陪伴,希望有一天對方能夠看見自己、修成正果。可能傳一封訊息,就花很多時間編輯;也可能每隔幾秒鐘就去確認他回了沒有,好幾次跟自己說不要太在意對方,可是還是忍不住不斷地關注、跟蹤、甚至到自己都覺得有點超過的程度(就像 MV 裡面的男方)。 為什麼會這樣呢 ? 心理學 OK 繃:椅子 用情很深的人,有時候是因為樣本太少。在他的生命裡面很少遇到如此對他好的人,儘管兩個人淡淡的地如萍水相逢,但是這個「淡」對他來說,已經很濃了。所以他繼續相信自己還有機會、繼續等待和堅持,雖然這個堅持可能讓自己很痛苦。(推薦閱讀:【為你點歌】你之所以拼命付出,是希望他用同樣的方式愛你) 那該怎麼辦呢?到頭來還是得把焦點放回自己身上,不管是提升自己、或者是增加自己認識的人與樣本數目,當你的眼前有其他的選擇(alternative),放下就變得比較容易一些[1]。拓展樣本至少有兩個好處: 1. 有比較的標準 當一個人什麼都沒有的時候,只要有人略施小惠,他就會覺得這真的是上天的恩賜;當一個人總是在感情裡面跌跤的時候,只要有人稍微對他好一點,他就會以為這是世界上最「無法放棄」的愛。但是當這個人看過更多的世界,或許就會明白自己就像是井底之蛙一樣,過度放大對方的好。 2. 認識更多元的自己 人和人之間的互動往往很容易形成某一種固定的模式[2],例如在家裡面你常常當大爺,習慣使喚媽媽(奴才)幫你拿東西;在工作上面你是殉道者,拼死拼活為同事付出,燃燒自己照亮別人,這時候同事就變成皇帝,只要翹腳等收成就好[3];在感情上面你可能扮演等待的金線菊或者是情緒垃圾桶[1],那麼這個時候他就變成垃圾車、或者是偶爾才造訪你的過客。這樣的角色只要一僵化、固定下來,要改變就很不容易了。但倘若你開始在不同的朋友和感情關係當中做更多深入的互動,你就會發現,你偶爾也可以當垃圾車、偶爾也可以當過客,而不是在過去式與現在式裡面總是當等待的那一個。 或許曾經有朋友勸你去試試看別的人、拓展樣本圈,但如果已經心裡面住了一個人,已經從他身上得到了一種特別的感覺,要斷開這個依戀談何容易[4]?這感覺就像是你心裡面有一張椅子,這張椅子上面已經坐了他,你每天花很多時間去擦拭、去問候,光是這件事情就讓你感到安穩。現在如果要你空出這張椅子,一定是會讓你覺得非常不習慣的一件事。如果你也覺得這樣非常困難,讓我們一起來試試看下面這樣的想像。(推薦閱讀:【為你點歌】遠距離,讓我們退回好朋友的位置) 試著去買別的椅子來放。 圖|《Too Bad》MV 截圖 這並不代表你需要把對方從原先的椅子上面趕下來,他還是可以安穩的坐在位子上,你還是可以因為時常去看他而感到安定,只是你嘗試把心空出一些位置,先擺好其他的椅子。然後,你開始發展不同的興趣、去其他地方實習、畢業之後找新的工作等等,在這些路途中你都可以試著留意,有沒有誰適合坐看看這些椅子。 就算最後沒有任何一個人適合,在嘗試接待他們、和他們互動的過程當中,你也不會變得只把注意力放在一個人身上,演出過往熟悉的劇本。或許繞了一圈回來之後,你還是覺得他是最適合你的也沒關係,因為這個時候的你,已經是完全不同的你了。 我們都明白,當你不斷地一廂情願,他可能會越走越遠,可是要放下好難! 所以你很容易活在兩種矛盾的心酸裡面,一方面知道好像再見面不一定能夠為自己加分,但又忍不住在畢業之後試著想要再看看他和他有連結,所以你把這樣的複雜寫下來,我覺得是很棒的嘗試,因為當你的心酸能夠被人看見,或許就會發現你並不孤單,一廂情願的路上,有很多人和你一樣,彼此陪伴。 而當你終於願意開始停止,停止竭盡心力的去愛他,或許你就能夠空出一點點心力,好好地來愛自己。 延伸閱讀 [1]瑪那熊(2018)。一開口撩人又聊心:被異性喜歡,被同性肯定,不冷場、不辭窮、不尷尬、不被句點。台北:如何出版。 [2]我是誰?心理學的永恆難題 [3]Pearson, C. S.(2000)。內在英雄: 六種生活的原型(The Hero Within : Six Archetypes We Live By)(徐慎恕、朱侃如與龔卓軍譯)。立緒。 [4]Levine, A., & Heller, R. (2012). Attached: The new science of adult attachment and how it can help you find-and keep-love. England,London: Penguin. July 25, 2018 at 07:00P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NMNTUu

男子性別觀察|邊走秀邊哺乳!Mara Martin:「哺乳只是我的日常」 https://ift.tt/2LwOmg1 womany editor 女人迷編輯 透過 Mara Martin 在伸展台上哺乳的故事,希望大家知道「公開哺乳」從來不是禁忌,其實十分美好自然。 2018 年 7 月 15 日,《運動畫刊泳裝特輯》(Sports Illustrated Swimsuit Issue)於邁阿密舉辦了一場泳裝走秀。最終入選走秀的 16 名模特兒,其中有一位帶著她的寶貝女兒一同走秀。 看到這邊,你可能認為那不過是牽著女兒走秀,以前有看過,不必大驚小怪。忘了說,她女兒才出生五個月。這時你想,好吧,抱著走秀,有一點點特別。可惜,只能算半對,因為她是一邊抱著走秀,一邊給女兒餵乳。 這位模特兒叫 Mara Martin,走在伸展台上自信無懼的模樣深植人心。在她懷裡的女兒 Aria 專心地喝奶,戴著大大的耳機阻隔外在的噪音。母女倆人以哺乳方式完成的走秀,帶給觀眾十分不同的感受,也帶給 Mara Martin 意料之外的關注。(延伸閱讀:【親密攝影集】鏡頭下的愛,親餵母乳的動人片刻) 我們都可以這麼做 當 Mara Martin 結束走秀,回到家,先哄女兒入睡,終於能躺在床上時,想著今晚的走秀,帶著滿足的心情入眠。隔天醒來,打開手機,發現許多朋友傳來新聞連結。她一個一個點進去看,發現是走在伸展台上哺乳的自己,甚至佔據了新聞頭條。 「我不敢相信我醒來發現我和我女兒被登在新聞頭條,只因為做了一件我天天在做的事情。」 I can’t believe I am waking up to headlines with me and my daughter in them for doing something I do every day.  「我很感激能夠分享這則訊息,以及希望公開哺乳能夠是常態、正常的一件事,和展示給其他女性們知道,我們可以做到,不必是事業與育兒二選一!」 I’m so grateful to be able to share this message and hopefully normalize breastfeeding and also show others that women CAN DO IT ALL! 圖片|Mara Martin Instagram 展示給世界真實的美?或只是吸引注意力? Mara Martin 在個人 Instagram 寫下十分真誠地回覆。她不敢相信自己能成為頭條的一點,是她認為,在昨晚一同走秀的模特兒中,有太多人比她值得被報導。有切除乳房的女性,抗癌的鬥士,以及殘疾人奧林匹克的金牌得主⋯⋯有太多可以成為頭條的題材,而不僅僅像她這樣,只是邊哺乳邊走秀而已。 她的這則貼文,引起了許多人的迴響。有許多正面的回應,如:「謝謝妳展現給全世界,讓大家知道女人可以這樣做!」、「替妳感到驕傲!多麼美麗的母女!」、「謝謝妳展示給世界一些真實、自然的美。」、「太棒了!我也會做相同的事!」 當然,也有公開批評她的留言:「哺乳應該是很私人的。每個人在妳哺乳的時候看到妳的胸部,真的很噁心。」、「現在嬰兒變成一個配件了嗎?哺乳變成潮流了?停止(公開)哺乳,這對眾人已經不是一件震驚和禁忌的事情,這只是在吸引注意力。」 每個人的想法或許都有他的「道理」。對於讚揚的回覆,Mara 很開心能夠引起共鳴和支持;關於負面回覆,如吸引注意力,她是這樣回應:「這不是本來的計畫。我沒有保母,是個全職媽媽,我只能帶她來現場。走秀一直延遲,而 Aria 肚子餓了,於是雜誌編輯就對我說:『妳想帶著她邊走秀邊哺乳的話,我支持。』」 「然後我想,好啊,那就這樣做吧!」 台灣的情況呢 公開哺乳的新聞,台灣也有相似的情形發生。去年年初時,女星林辰唏就因為 po 出在高鐵哺乳的照片,受到批評,認為這是妨礙風化。但她認為,這真的沒什麼好羞恥,是取決於觀看者的個人眼光如何看待哺乳這件事。(推薦閱讀:【A GIRL】我有孩子我不結婚!林辰唏:婚姻不是感情的保證書) 圖片|林辰唏臉書 去年 4 月底,一名媽媽在北美館準備就地哺乳時,遭到館方的驅趕。她感慨這是她隨時隨地哺乳,第一次遭到指責不該公開哺乳,也認為母嬰親善這件事始終是口號。 其實,台灣已於 2010 年 11 月 24 日就發布「公共場所母乳哺育條例」,於第四條和第八條分別寫到:「婦女於公共場所母乳哺育時,任何人不得禁止、驅離或妨礙。」、「禁止、驅離或妨礙婦女於公共場所母乳哺育者, 處新臺幣六千元以上三萬元以下罰鍰。」 乳頭的問題? 公開哺乳一直都是備受關注的議題,引起爭議的地方不外乎有幾點:露出乳房被賦予情慾化,與媽媽被認為神聖、去性的形象相悖;或者是女性的乳房往往被等於「性器官」?雖然它根本不是。(同場加映:被性化的女性身體!總統千金的哺乳照,為何引起軒然大波?) 還是說,一切都是「乳頭」的問題? 2012 年開始延燒的「Free The Nipple」,就是為了女性露出乳頭被認為是不雅、猥褻的所發聲。但女性乳頭為何會被這樣認為?男性不也有乳頭嗎? 圖片|Free The Nipple Instagram 這要回溯到 1930 年代的美國,當時男女露出乳頭,皆被認為是猥褻、禁忌的行為。但經過男性的抗議衝撞,甚至快閃露胸後,男性當眾脫衣、露出乳頭在今日已經變成自然、展現陽剛魅力的舉動。 女性也同樣發起相關運動,1986 年有七名女性在紐約州露胸抗議,甚至打進了最高法院。最後她們獲得勝利,紐約州宣布不論性別都能裸露上半身。 雖然現今男女公然露出乳頭已經是合法的行為,但女性在公開場合露出乳頭,往往還是會被投射異樣的眼光。不僅因為會被聯想到性,其實還會被認為是有礙觀瞻、妨礙風化。而且仍有許多人認為,露出乳頭是不合法的行為。(同場加映:爭取的不只是上空權!#FreeTheNipple 不能避談的「慾望」議題) 公共空間都該是母嬰親善空間 然而,這是媽媽們的問題嗎?因為嬰兒肚子餓,臨時找不到哺乳室,或者哺乳室距離太遠,孩子已經嚎啕大哭了。她選擇公開哺乳,就該被以有色眼光看待? 圖片|來源 「廁所啊!到處都是公共廁所!」雖然事實上,不是到處都有公共廁所,但也會有人「建議」這些媽媽們,進去狹窄的小方格中,讓孩子在聞得到屎尿味的地方進食。先想想自己願不願意在廁所吃飯吧! 也會有:「稍微拿東西遮一下,比較不引人注意」,或是「別人看妳餵乳,妳也會不自在吧」的言論。但稍等一下,怎麼都是要別人改變,而不是從自身做起呢?當今天相同情況,發生在自己,或身旁的人身上時,相信你就能設身處地、將心比心了。 每年 8 月的第一週,是國際母乳週,各地方政府會推動一系列宣傳活動,如母乳對於寶寶的益處,以及呼籲環境親善,支持公開哺乳等等。 今年的國際母乳週即將到來,相信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讓大家能更了解,公開哺乳是不該受到驅趕、羞辱和騷擾。想要有個更加母嬰親善的社會環境,就從你我做起。畢竟,一個母嬰親善的環境,從來就不只是女性的責任。 內容撰稿|內容實習生 子翔 參考資料|T 台上餵奶再次掀開公開哺乳爭議​、關於乳頭解放,你也許不知道的歷史 女人迷七月主題:情慾翻湧,身體盛開 熱浪翻湧,褪下外衣,肌膚大片透出,身體與慾望正在炎夏盛開。 去與自己的身體和情慾相撞吧,誠實使你永保安康! 七月主題,帶你看單一的身體審美與情慾樣板之外,更多元的美妙樣態。 July 25, 2018 at 04:00P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LwOmg1

2018年7月24日 星期二

D&I 了沒|掌握全球 3.7 兆粉紅商機,企業靠 D&I 殺出血路 https://ift.tt/2NI91uU womany editor 女人迷編輯 國外已有不少企業,如 Netflix, Apple, Intel 等,在執行所謂的 Diversity and Inclusion(D&I),而目前在台灣,這部分的討論仍屬稀少。未來每週,女人迷將會和各位談談,這個協助企業獲利與成長的方法 上週四,我們從 D&I 如何在員工身上,產生影響,間接為公司帶來效益,談到了 eBay 如何訂定政策、實際操作 D&I,拉拔女性主管。(推薦閱讀:D&I 了沒|升遷管道透明公平,eBay 這樣培養女性頂尖人才) 本週,我們來聊聊,企業可以怎麼利用 D&I,進入逐漸茁壯的同志、婦女市場,並且從中獲利。 粉紅與婦女經濟興起,企業如何創造對的服務? 近幾年,同志議題、婦女權益逐漸為大眾重視,人們開始願意為彼此權益挺身而出,站上街頭。這種現象,之於企業實行 D&I,除了是對基本人權的保障、為公司形象加乘,更重要的是,從市場面來看,這股由婦女與同志團體帶來的消費市場,是不容小覷的一塊。(推薦閱讀:同志大遊行現場筆記:陽光胴體以外更多的同志想像) 圖片|來源 依照 LGBT Capital 的數據顯示,全球的同志人口占總人口 5%-10%,消費力每年可達 3.7 兆美元,而在亞太地區可達 1.1 兆美元。全球市場上,更以「粉紅經濟(Pink Money)」來形容 LGBT 這股新興的消費勢力。(推薦閱讀:粉紅經濟崛起!林志杰:同志不只是凱道上抗議的族群,我們很有消費力) 女性方面,根據安永、勤業眾信的報告顯示,全球女性總收入將在 2018 年來到 18兆,且女性在家庭消費上, 有 85%的消費決策權。依數據來看,美國 5.9 兆的消費支出中,女性就佔了 4.3 兆。女性的消費力,已不容忽視。 面對如此龐大且日益增長的市場,其他公司是如何運用 D&I,創造出對的服務? 從多元組成員工,進行客戶洞察 從粉紅經濟到婦女的消費力,想要前進這類消費市場,企業必須先確保,在雇用員工時,是否有足夠的同志及婦女代表。唯有透過多元組成的員工觀點,才能從不一樣的族群視野,進行客戶洞察。 以美國金寶湯公司為例,早在 2009 年,就開始針對女性消費市場進行調查,並且讓女性參與研發。當時金寶湯想了解,家庭主婦會選擇什麼樣的即食湯?研究小組的女性認為,即便家庭主婦再講求速度,仍會希望即食湯富含營養,就像現煮一樣,含有百分之百的雞肉、蔬菜精華,並且簡單地標示在外包裝。而非由一堆不知名的糖漿、味精組合而成的即食湯。最後,他們成功為女性消費者,開發了 ‘‘Select harvest’’ 湯品系列。 圖片|來源 另一個 Out Leadership 創辦人Todd Sears 的故事,正說明了:擁有多元族群的洞察力,將會在市場上,帶來多大的成功。 Todd Sears 是一位公開出櫃的同志,他在美林證券工作期間,就以同志人士的觀點與經驗,在華爾街創建了私人銀行團隊(national private banking team),並以 LGBT 為服務對象,最後從投資者身上獲得超過 14 億美元的資產。 在 Todd Sears 創立團隊以前,美林證券並沒有贊助相關的 LGBT 組織,也沒有在公司內部制定關於 LGBT 的政策,但在這之後,美林證券察覺了同志族群,對於公司獲利的影響,開始加速贊助 LGBT 組織。 Out Leadership 是一家以「推動 LGBT 職場權益」為目標的策略顧問公司,圖為部分員工組成(還有一隻名叫 Wylie 的狗)。圖片|網站截圖 抓住消費者的心,首要任務是讓員工參與決策 對於公司而言,多元化的員工組成,對內,促進研發產品、服務。對外,更是加乘公司形象。勤業眾信在報告中提到,同志對「友善同志」的產品、服務,甚至是直接表態支持的企業,其品牌忠誠度相較其他未表態的更高。數據更指出,78% 的同志更傾向購買以「同性戀為廣告對象」的公司產品。(推薦閱讀:澳洲觀察:「親愛的,讓我們理直氣壯牽起手」讓人淚流的《Hold tight》廣告) 回到最前面提的,面對新興的粉紅、婦女經濟,企業能採取的策略,便是實行 D&I,從招募、培育一路到升遷,讓不同性別、性取向、種族、宗教等等的員工,有機會參與「決策」過程,這點十分重要。多元化員工的組成,不能僅止於前線,更要能參與實際決策,才能為公司服務以及產品,帶來獨特的客戶洞察,進一步抓住不同消費族群的心。 內容撰稿|內容實習生 婕廷 參考資料:Deloitte - Diversity as an Engine of Innovation, EY-Women the next emerging market July 25, 2018 at 01:30P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NI91uU

看見 MIT 的美力!台灣製造,和妳最貼近的美妝產品 https://ift.tt/2LJDHLO 合作品牌天使 在逛美妝店和網拍時,為何總將目光鎖定在國外品牌?離我們最近的台灣品牌,不該總是離我們那麼遠,一起在台灣國際美妝展,看見 MIT 發光的美麗。 好姐妹要出國旅遊了,妳又迫不及待列出一長串美妝清單,要她別忘記替妳帶回來。日本的面膜、韓國的唇膏、美國的眼線筆,妳都清楚記得,偶爾也會看美妝部落客或 Youtuber 推薦,將新品放上 checklist。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習慣注意到歐美或是日韓等國際品牌的產品。卻沒想過,台灣女人獨有的身體基因與環境,為什麼不用台灣在地品牌來呵護? 圖片提供:PIXTA 圖庫 其實,台灣也有許多在地品牌以及廠商努力耕耘著,以台灣獨有成份與特色,在美妝美容產業默默紮根。這些產品領域涵蓋有機環保、生技醫美及中藥漢方等特色主題,用 MIT 的實力為我們換來美麗,值得我們更多的認識及關注。 用實力換來美麗的 MIT 品牌,從 2017 走向 2018 2017 年,各大富有理念及想法的 MIT 品牌便共同響應參展:綠色品牌歐萊德深刻明白環保意識是這個世代的顯學,「瓶中樹」洗髮精,採用 100% 生物分解材質製成瓶子,底部附有種子槽,只要在使用過後將瓶子埋入土壤,瓶身將逐漸分解,化作一棵咖啡樹。在減塑理念流行的當下,歐萊德成功打入高門檻的歐盟、日本市場,也將「綠沙龍」的環保概念輸出至海外。 仙芸居生技具有 40 年草本實務經驗,將流傳 5 千年的草本植物智慧保存下來。漢方藥理結合東方美學,開發不同草本素材、複方元素、天然穩定劑添加之產品,是獲得金質獎保證的品牌。同樣在意珍貴漢方,獲得我國第一屆傑出中藥商「神農獎」的華陀扶元堂,以滴雞精、燕窩、珍珠粉等產品將健康與美麗帶給我們,是女人最不可或缺的戰友。 圖片提供:PIXTA 圖庫 2018 年,陸續有更多優秀的 MIT 品牌整裝待發,強勢登場。獲得「2018 世界品質評鑑大賞 Monde Selection」金、銀雙獎的台灣新創保養品牌「奇蹟莊園」今年參與展出。奇蹟莊園深信,美好的產品需要從大自然的給予中尋找,「平衡、自然、純淨、無患」,就是蘊藏於大自然中的最佳解答。因此落實到產品、原料以及包材,都一一嚴格把關,不添加有害的化學成分以及環境荷爾蒙、不使用無法回收的 PVC 等包材,堅持提供愛與善的產品。 圖片來源:奇蹟莊園官方網站 而 SPA 專業指標品牌佐登妮絲更希望拓展版圖,打破多年來深植在消費者心中的既定形象,未來將持續拓展居家基礎保養產品系列,廣設產品多元通路,進軍電商市場,為小資女量身打造的平價頂級保養品。 歷史悠久的老牌保養品盛香堂,成立台灣第一家化妝品製造廠,開啟了台灣化妝品事業的發展基礎。70 多年來深根在這片土地上,因而特別了解消費者的需求。其中暢銷 40 餘年的經典滋養霜雪芙蘭,每每外出時總會習慣帶上一小盒,那是你我記憶中都不會忘記的味道,是最好的傳承與陪伴。而現在,這歷史悠久的老品牌也開始進一步創新,推出面膜系列產品,開創更多元的優質產品。 圖片來源:雪芙蘭官方 IG 而說到唇彩品牌是包羅萬象,其實亞洲也有自己的唇彩專家。慶生堂早已深耕許久,從第一代生產台灣第一支口紅、第二代自創迷你小口紅,到現在推出的不掉色唇彩,逐漸讓品牌站穩腳步。除此之外,慶生堂也結合山上小農,嘗試以自然農產品作為化妝品的原料,無毒、天然,且強調在地化的經營,種種一切的努力與創新,都是慶生堂想在國際上強化的台灣形象。 圖片來源:淨萃雅藝官方網站 這麼多具有實力的台灣品牌,其實也該出現在我們日常的選擇清單中。如果就近就有適合的產品,我們或許不必捨近求遠。這些台灣品牌用獨有成份萃取,以及專業技術和經營理念,和我們拉近距離,在身邊的總是最親密、最溫柔。 從此刻起,邀請你也一起關注這些優秀的 MIT 產品,從自己開始,以台灣為傲。 親身體驗 MIT 的親密 圖片提供:PIXTA 圖庫 若妳不清楚怎麼接近這些品牌,到外貿協會 2018 台灣國際美容展看看,也許更能體驗 MIT 的親密,在台灣的產品,不該反而離我們那麼遠,有實力的產品需要被看見。台灣國際美容展面向專業買主及一般民眾,9月13-14日開放專業買主,9月15日便能讓任何人都入場參觀,除了國際媒體邀訪、採購洽談會、各式美容產品之外,還會有國家館/電商/清真等特色展區及國際講座。想要了解更多美妝產品的妳,邀請姐妹們一起親身走走吧。 【2018 年台灣國際美容展,9月13-15日盛大登場】 不妨給自己一個下午的時間,直接親身看看美容美妝產業的第一面貌,去體驗、去了解,讓自己主張自己的美麗! 時間: 9月13日全天(10:00-18:00)、14日上午(10:00-12:00):開放國內外買主及相關業者憑名片換證免費入場參觀(謝絕12歲以下孩童進入) 9月14日下午(12:00-18:00)、15日全天(10:00-18:00):歡迎一般民眾購票入場參觀!(門票售價成人 150 元,優待票 100 元) 優待票:學生憑在學學生證;超過 115 cm、未滿 12 歲之兒童需於展覽現場購買 100 元優待票,然身高超過 150 公分之未滿 12 歲兒童應出示身分證明;65 歲以上老人憑身分證;身障人士免費、身障陪同者以一位為限憑證購票 地點:台北世貿一館 D 區(110台北市信義區信義路五段5號) 相關連結: 展覽網址:https://www.beautytw.com.tw/ FB連結:https://www.facebook.com/beauty.tw01/ 國內專業買主參觀預登連結:https://www.beautytw.com.tw/zh_TW/member/visitor/preregister.html July 25, 2018 at 01:00P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LJDHLO

美力X軟實力:台灣國際美容展,看 MIT 如何在國際發光 https://ift.tt/2LLPqcI 合作品牌天使 你知道美妝是國內近年來成長最快速的產業之一嗎?讓我們帶你以美的力量走上國際舞台,以美向世界招手。 女為悅己而容,愛美是女人的天性,從保養彩妝到醫美雕塑,台灣人喜歡參考歐美名模的妝髮,也喜好網購追韓流彩妝,因為關於美的事物,我們總是那麼樂此不疲。過去是哈韓追日的時代,而現在,美妝保養的選擇更多元更親民,除了國際專櫃大品牌鎮守美妝地位,許多在地品牌也逆勢竄起。 當我們跟風國際,台灣自家的品牌卻是走了一圈國際舞台紅回台灣。你或許也曾撞見來台觀光的國外朋友爭先恐後的在美妝店採買團購的景象: 價格實惠又實用的面膜,是一盒一盒的搬向櫃檯,天然有機的肥皂、萬用膏也納入必買清單。這些台灣在地默默耕耘的品牌,你看見了嗎? 圖片提供:PIXTA 圖庫 內外兼具的美妝產業新想像 當人們放下對於品牌的迷思,透過實際體驗與瞭解,更會意外地發現,台灣在地的美容產業比想像來得更加豐富。鮮少人知道,台灣原來也有官方舉辦的國際型美容展,事實上在美的領域內,知識深化和商業策展都是美容展重要的一環。 因為深刻瞭解「美」不該是件盲從跟隨的事,主辦方外貿協會不遺餘力地網羅國際講師、專業醫美團隊、彩妝師以及網紅達人等,從不同面向分享彩妝法規技術、品牌行銷管理以及美妝產業流行趨勢,透過論壇和 workshop 型式,讓女人以方便輕鬆的途徑,從瞭解自己、洞悉趨勢開始選擇適合肌膚的美妝保養產品。 而要能成為產業,首先要有商機,美妝在近幾年成為國內成長最快速的產業之一,台灣人喜好美的事物早已成為了生活的日常配備。讓台灣產品在國際舞台上發光發熱,除了向外開拓管道之外,將國際買主邀請至國內,更能夠直接向他們呈現台灣特色文化。 外貿協會便動員 61 個海外駐點,邀請各國買主來台觀展,讓台灣在地品牌無論是新興廠商,或是老字號轉型的美妝企業都能無痛接軌國際。 而身處於現代的女性著實是幸福的,當社會越趨接受多元樣貌和姿態,女性對於自我打扮的空間便越彈性,而在國際美容展中的一大亮點,則是瞄準了新南向市場,特別納入國內獲得清真認證的美妝產品,特設清真美妝專區,同時提供清真認證的輔導服務,不僅替國內外專業買主一次掌握東南亞商機,同時也貼心顧及文化種族多元的台灣社會。 圖片提供:PIXTA 圖庫 以行動定義你的美感標準 說到底美沒有單一標準,只有真正適合自己的才是最漂亮的。從瞭解自己、瞭解產品開始做選擇,讓智慧與美麗兼具,才是最好的投資。 2018 國際美容展匯聚國內外眾多美妝廠商與專業團隊,外貿協會特別邀請到韓國、義大利、以色列美粧廠商參與展出,將帶來國際最新流行趨勢產品。今年更首度邀請到韓國最大美粧通路 Olive Young 採購代表來台,盼藉此協助更多優質的 MIT 美粧保養品進入韓國市場。 9月份隆重登場的國際美容展,9月13-14日開放專業買主進行採購洽商,9月15日更對外開放一般民眾前往。廣納線下線上的整合通路和各式美容館、清真特色展區,這樣的大型美容展要以品牌攤位和國際論壇講座的形式,讓在地產品和專業知識內容大放異彩,或許週末親自走一趟,你也能置身高規格的國際型美容商展,不盲從跟隨,但學會以自己的視角,為美麗下個嶄新的定義。 【2018 年台灣國際美容展,9月13-15日盛大登場】 不妨給自己一個下午的時間,直接親身看看美容美妝產業的第一面貌,去體驗、去了解,讓自己主張自己的美麗! 時間: 9月13日全天(10:00-18:00)、14日上午(10:00-12:00):開放國內外買主及相關業者憑名片換證免費入場參觀(謝絕12歲以下孩童進入) 9月14日下午(12:00-18:00)、15日全天(10:00-18:00):歡迎一般民眾購票入場參觀!(門票售價成人 150 元,優待票 100 元) 優待票:學生憑在學學生證;超過 115 cm、未滿 12 歲之兒童需於展覽現場購買 100 元優待票,然身高超過 150 公分之未滿 12 歲兒童應出示身分證明;65 歲以上老人憑身分證;身障人士免費、身障陪同者以一位為限憑證購票 地點:台北世貿一館 D 區(110台北市信義區信義路五段5號) 相關連結: 展覽網址:https://www.beautytw.com.tw/ FB連結:https://www.facebook.com/beauty.tw01/ 國內專業買主參觀預登連結:https://www.beautytw.com.tw/zh_TW/member/visitor/preregister.html July 25, 2018 at 01:00P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LLPqcI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我考上台大,爸爸第一個反應是找台大男友嫁 https://ift.tt/2JXnsJ8 womany 女人迷精選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製作人巫知諭,從台灣社會分數至上的成功價值觀,再細看親子關係裡的性別議題,透過戲劇,將需被翻轉與重視的議題呈現於大眾。 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製作人 巫知諭 公視二十週年,在種種因素下,即將在這具有紀念意義的時刻播出的戲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由我擔任製作人。這套戲劇在這時推出對公視自有其價值,特別的是,對於二十年前進公視時,就想製作性別議題節目的我而言,卻是一份意外的禮物。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的五部影片,由六位編劇改編自作家吳曉樂的同名小說。雖然透過微科幻或魔幻寫實的類型包裝,劇情改編的幅度也相當大,但基本上說的仍是考試制度、分數至上的成功價值觀,抹滅了孩子的天賦,也造成親子關係嚴重扭曲的故事。 圖|《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劇照 儘管從原著到影片,團隊最希望被看到的是孩子的主體性不被尊重的問題,但是當初看到小說時,讓我最訝異而難受的,卻是母以子貴的傳統價值觀,竟然仍是如此根深蒂固的存在於我們的社會。而掌握經濟和權力的一方、在親子關係裡總是缺席的一方,仍都是男性。 之所以訝異,是因為我常在報章雜誌裡,看到很多集智慧、經濟、權力,甚至美貌於一身的女性,以及很有教育理念,願意跟太太家務分工,養兒育女的男性。她/他們並非特例,因為我在職場上的工作夥伴和親友,也不乏這樣的例子。而我在製作實境節目「誰來晚餐」的過程中,也認為台灣家庭面貌之多樣、性別權力結構之複雜,豐富而具有生命力。然而「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裡的故事,提醒了我,媒體的報導(包括我製作的節目),是為了親近觀眾和呈現多元價值而篩選過的結果;我的工作夥伴和親友圈,則具有同溫層的同質性。在這些看似太平的表象下,我幾乎忘了,仍然有這麼多女性,在父權體制裡受苦。 我是在大學時接觸性別議題的。那時的我被很多事情困擾。其中之一是爸爸知道我考上台大中文系後的反應是,好好找個台大的男朋友結婚生子!未來做什麼工作?不是很重要!我是否能夠像媽媽期待的,靠自己的能力養活自己?也不是很重要!但是他很在乎我是否會燒飯做菜整理家務,做個好女兒、好媳婦。二是我的初戀男友的母親,因為認為我的個子小、家裡全是姊妹、念中文系頭腦不夠好,斷定我無法生出體魄高大腦袋聰明的兒子,而阻止了我們的交往,並鼓勵他與另一位較符合她標準的女孩交往。(推薦閱讀:你的孩子不是薛西佛斯:孩子要回應的社會期待,沒有終點) 如果我的存在,是為了嫁人而唸書、長大;如果我的價值,是取決於是否生得出優秀的男性下一代,我真的不知道自己活著的意義是什麼。這些不明白讓我有一陣子活得醉生夢死(主要還是失戀的傷害),也曾試過從宗教裡尋找答案,後來因發現宗教對女性也有許多歧視而離開。在一團渾沌中,我提出想出國留學的要求。幸好爸爸在認為學好中文學好英文就可當個好秘書,嫁個好丈夫的前提下,糊里糊塗的答應了讓我出國念電影!完全不明白其中的陷阱! 除了美學思考,以批判為前提的電影理論系所,基本上是各種左派思想的大本營,包括女性主義。儘管女性主義中眾多的流派複雜到讓我難以消化,但基本上離不開本質論和社會建構論的思考。而西蒙波娃的「第二性」,則讓我整個豁然開朗。我完全明白了爸爸對我的期待、前男友母親對我的態度所為何來,然後走出了失戀的陰霾,也懂得了感謝爸爸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對我們家姊妹的疼愛。 圖|《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劇照 如發現新大陸的我像個宣教者,興奮得到處拜訪散落美國的大學社團伙伴,告訴他們我的明白!但是卻有男同學問我,如果所有的女人都跟我一樣「覺醒」了,都要跟男性搶工作,都不願走入家庭做飯洗衣生孩子,人類就沒有下一代了(怎麼跟恐「同」一樣的論調啊?)這些邏輯現在看來實在荒謬(但我相信仍有許多人習慣這樣思考問題),但那時候的我卻非常認真的回應,花了許多時間和筆墨跟他們論戰,搞得自己疲憊不堪,傷痕累累。 回到台灣,面對相較於美國紐約非常保守的社會(美國有些地區也是很保守的),我不太願意主動提起自己與女性主義的關係,只有在必要關頭,提到自己是有性別平權意識的人。進入公視時,聽到許多專家要我們製作女性節目,我以為自己進入了思想最前衛的電視台,內心充滿喜悅,對於製作這樣的節目躍躍欲試,可惜沒爭取到機會。然而節目製作出來後,我整個傻眼,那竟是一個教女人如何做菜學才藝,如何養生當個好太太好媽媽的節目。 多年過去,我明白我不可能製作一個強調女性意識的節目,不會有人看(其實是自己能力有限,韓國的實境節目「爸爸你去哪兒」就具有性別平權的概念。不過,爸爸等於野外等於冒險,這觀念,還是可以顛覆)。我只能透過其他主題的包裝,夾帶性別議題。例如「別小看我」,一個談媒體素養,訓練孩子在眾多媒體中培養獨立思考和批判能力的兒童節目,我企畫了性別刻板印象的內容。 又例如「誰來晚餐」的其中一集「黑手美女的鐵打青春」,我說了一個想做黑手的高中女孩,如何在自己的意志與父母的傳統思想裡掙扎的故事。我也曾寫過一齣客家女性自覺的戲劇「大腳女人的幸福」,可惜劇本在某電視台以十八比二的機會入選後,卻因某個非常無奈的理由被退案。 十多年過去,想認真製作性別議題節目的初心早就煙消雲散。我對認識自己、挖掘自我的事也不再那麼有興趣,而是想更認識世界,進入別人的世界,成為世界的一部份。然而奇妙的,一齣有我參與,有我一點點想法,一點點堅持,可深入探討性別議題的戲劇(但根據女性主義習慣從多角度批判的思維,也很可能是強化父權結構的負面教材),在想望的二十年後,出現了! 這套劇集,有五個家庭,不管是家庭主婦、職業婦女,高知識份子、藍領階級,或是被國家分派的職業母親,都無法逃避的扮演了照護和教養孩子的工作。儘管在母以子貴的價值觀中,該被嚴厲批判的不是只有母親,然而基於社會現實,我們似乎也只能透過極端的、且的確發生過的悲劇故事,逼觀眾看到身為第一線的照護者,母親是孩子最倚賴的避風港,卻也在督促孩子功成名就的過程中,成了孩子第一線的「敵人」。(推薦閱讀:【性別觀察】身為母親的難,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容易嗎?)   圖|《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劇照 在教養關係裡,常聽到「孩子是照護者的鏡子」的理論。如果這齣戲讓觀眾看到了孩子們的不舒服,我會希望,觀眾也能看到這些母親的不舒服。就如同編劇在「孔雀」單元裡,為孔雀寫的台詞「其實在人類世界,我最心疼媽媽了,你有多久沒為自己買禮物,沒有想到自己了?你是否忘記了自己是什麼人,有什麼夢想了?」。在父權結構裡,被迫扮演母職的女性,為何無法擁有自己的、經濟獨立的人生?在集體意識的背後,母職是天生的嗎?又是什麼造成了具有控制欲的母親? 我並無意成為性別議題的宣教者,然而性別議題其實就在每日的生活日常裡。在公視二十週年的特殊時刻,這套劇集也跨上國際打進國際平台,想起年少時的炙熱,而今被生活磨蝕後的微光,也許這齣戲的產出,會是我生命中的另一個起點,也期待會是公視嶄新的里程碑。 July 25, 2018 at 12:30P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JXnsJ8

接受是煩惱的解藥,為何你該停止漫無節制的憂慮? https://ift.tt/2Lwjf4b 商業周刊出版部 別把時間浪費在憂慮未來,別因為懼怕結果就侷限了行動!擔心不如準備好自己,有時接受,才是煩惱的解藥! 專家們的訊息有時簡單明瞭,這一課就是如此。在被問到可以提供什麼樣的建議,給正在尋找方法可充分利用人生的年輕人時,許多專家著眼於一項舉動——停止擔憂。 當他們反省自己的人生時,我一再聽到「我該少花點時間擔心」和「我後悔這麼擔心每一件事情」的說法。事實上,從晚年的制高點來看,如果有「重來」的機會,很多專家都希望能取回他們耗費在煩惱未來的時間。一回想自己的經歷,便能明白這句話並非無的放矢。 我還記得自己是在哪一刻頓悟這個真理。那時我三十好幾,人生感覺起來正值顛峰。我終於找到很好的學術工作安定下來,婚姻幸福,也成了驕傲的父親,擁有兩個漂亮的女兒。我的研究獲得足夠的重視,使我獲邀至另一所大學演講。我在前一晚抵達,利用美好的午後在校園裡跑了一圈。那天是標準的秋日,會讓每個念過大學的人遙想起當年的情景——空氣涼爽清新,樹葉正在轉紅,青春洋溢、活力十足的學生,在前往課堂的路上有說有笑。 滿懷幸福感的我,一邊慢跑、一邊做起白日夢,腦中栩栩浮現三十六歲的我和二十出頭的我交談的畫面。我仔細思忖自己要說的話,任憑對話在心底流動。我必須指出,年輕的我備受焦慮折磨,不斷地擔心人際關係、財務、人生方向,特別是事業展望。就讀研究所時,正值學術就業市場五十年來最糟的期間,所以我和同學深感煩惱,我們的博士學位會不會只讓我們有資格做高學歷的計程車司機或客服中心接線生。 圖片|來源 當我和十幾年前的我說話時,我發現自己很想傳達一個緊急的訊息:放輕鬆、別擔心。我想讓二十四歲的卡爾了解,他正以未來的焦慮毒害當前的時刻,而他真正需要做的是多一點點信任,不要擔心那麼多。在我的幻想中,我很想告訴那個不成熟的自己:「你看,一切都很順利啊!花那麼多時間擔心可能永遠不會發生的事情,只是在浪費青春年華。」專家講述的課題與我自發性的見解不謀而合,因此聽來格外真實。(推薦閱讀:與其浪費時間煩惱,不如給自己更多時間思考) 他們對於這個問題的建議簡單、直接到不行——憂慮只是白白浪費你寶貴而有限的生命。他們建議,訓練自己減少或杜絕憂慮,是追求更大的快樂最積極的一個步驟。專家急切地傳達,憂慮是毫無必要的障礙,阻擋了喜悅與滿足。而重要的不只是他們說的話,還有他們講述的方式。 八十三歲的約翰.阿隆索是個寡言的男人,但我隨即了解,他說的每句話都鞭辟入裡。從事體能勞動的他,一輩子都在與財務不穩定奮戰。但他毫不猶豫地提供這個建議:「不要以為擔心能解決或幫助任何事情,一點也不會,所以別擔心了。」就是這樣,他唯一的人生課題就是停止擔心。 現年六十九歲、曾任醫師的薇樂莉.阿姆斯壯見過許多人萬分苦惱,她詳盡描述了這個主題:「不要擔心。絕對沒有擔心的藉口,它只會讓你無法採取正確的行動。」她指出我們都太擔心自己的健康了: 如果你必須去看醫生,而你擔心他可能會告訴你什麼不好的事,幹嘛擔心呢?你根本不知道他要說什麼,所以沒什麼好擔心的,擔心只是白費力氣而已。如果醫生真的說了什麼,你就更不用擔心了,因為現在你知道要對它採取什麼行動。擔心會耗損你的元氣,只會一事無成。如果醫生說你必須動手術,而手術有風險(手術當然有風險),那就蒐集資料,和醫師討論、做決定,你同樣不必擔心。你已經做了決定,會怎樣就怎樣吧。 八十七歲的詹姆斯.黃則這麼說: 我問自己,為什麼要擔心?惦記每一件可能出錯的小事,對結果會有什麼差別嗎?當我了悟那一點差別也沒有時,我感受到難以形容的自由。我的人生課題是這個─別再虛擲光陰擔心接下來會發生的事,用其他你喜愛和享受的事情取而代之吧。 停止憂慮的忠告固然重要,專家們強烈而決絕的措詞更引人側目。他們用了「絕對沒有擔心的藉口」和「不要」。艾莉絲.羅塞托回顧她多采多姿的人生,詳盡提供一個拒絕擔憂的基本理由。艾莉絲與她的丈夫結婚六十年,兩人育有四名子女,高齡九十二歲的丈夫仍每天出門工作,她過去則長期幫助有毒癮或酒癮的人們。 艾莉絲認為,擔心是在企圖掌控基本上不能掌控的事情,那於事無補。「對我個人來說,這麼多年來我學到最重要的教訓之一,是你無法掌控可能發生的事,也無法改變已經發生的事。相當程度上,我已能無憂無慮地跟人生談判。我已經明白,如果我對某個情況無能為力,那麼擔心也無法改變什麼。」 我一直很容易擔心,所以很難徹底理解這個概念。對我來說,凡事都別掛慮的想法,就如同想像穴居人或哈比人(hobbit)的生活。因此我想知道:「這樣不去擔心事情,究竟是什麼感覺?」 艾莉絲說:「它會帶來許多安寧與平靜。這不是說我什麼都不掛懷。舉個例子給你聽。沒多久以前,我有個女兒生病住院,我當然很擔心她,但我心知肚明,自己改變不了什麼。噢,對我來說,憂慮就是那種會讓人徹夜不眠的事情,而那種事情不會發生在我身上,因為我知道我無法改變什麼。我已經學會別去擔心事情。」 專家們的這堂課讓我深感訝異。由於專家都經歷過艱困的歷史時期和巨大的個人悲劇,我以為他們可能會支持某種程度的憂慮。在我看來,經歷過經濟大蕭條的人,鼓勵財務煩惱是天經地義的事;曾打過二次世界大戰或在大戰中失去親人的人,會建議我們擔心國際情勢;最近和病魔搏鬥過的人,會希望我們擔心健康。 但事實恰恰相反。專家把憂慮視為日常生活的絆腳石,建議我們盡一切力量予以排除。更重要的是,他們覺得擔心是浪費時間。還記得嗎?他們認為時間是我們最寶貴的資源。在他們心目中,為了可能不會發生或我們無法掌控的事情擔心,就是在浪費我們珍貴和有限的生命,無可饒恕。(推薦閱讀:五秒勇氣法則:讓你遠離擔憂、煩惱、恐懼的練習法) 我們該怎麼運用這個課題,才不會在走到人生盡頭時,恨不得能取回被白白浪費在擔心上的時間?我相信這個課題可以影響我們每天的作息,我們也要在每一次發現自己在無謂憂慮時謹記在心。我發現,不斷提醒自己專家們的建議,能幫助我甩開憂慮(最近我確實有點把這個觀念當成真言來使用)。 更幸運的是,專家們還提供我們一些具體的方法,教我們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思考煩惱、超越煩惱。我想你會跟我一樣,覺得下列祕訣非常受用。 圖片|來源 祕訣一:看短不看長 我試著公平對待每一個受訪者,但我不由自主。如果你說話的對象是超過百歲的人瑞,你很難不對他的話多一點重視。一百零二歲的艾琳娜.梅迪森非常可愛,她漫長的一生有很多事情可以煩惱。她的建議是,在你滿心憂慮時,避免看得太遠,把焦點放在眼前的日子就好。她告訴我: 嗯,我認為如果你在擔心,非常擔心,你必須停下來對自己說:「這也會過去。」你不可以一直擔心下去,因為那會摧毀你和你的人生,真的。但總有些時候你就是忍不住要擔心─那就強迫自己停下來想:這對你沒有任何好處,你必須盡快將它拋諸腦後,一次想一天就好。如果可能,事先計畫固然不錯,但你不可能永遠這麼做,因為事情不會照你希望的方式發生。所以最重要的,就是一次想一天就好。 祕訣二:擔心不如準備 露西.羅文年輕時既害羞又有社交焦慮,現年八十歲的她,已經克服自己無謂擔心的傾向。她發現煩惱的解藥,就是對她焦慮的情況做好充分的準備。她的建議是: 我媽很容易擔心,我也是。我想,那大概是天生的吧。但我已經學會準備,為我擔心的每件事做好準備。當我要發表演說或什麼的時候,我會把它寫下來。我有時會在教會裡彈鋼琴,而我會練習到可以完美演奏為止,那樣能趕走憂慮。 對於我即將進行的手術也一樣,我為它做了一切準備——我已經和每個人說了每件事。我覺得我都準備好了,你知道嗎?上帝會照顧我,我也找到專業技術優異的醫療人員,所以我不會擔心,不會浪費時間。如果你想要保持健康,就把時間花在計畫上吧! 這個建議獲得許多專家回響。他們覺得憂慮和刻意、理性的計畫截然不同,後者能大大消除憂慮。他們覺得最浪費的,是漫無節制的憂慮——明明已針對問題盡一切所能,卻還在掛心。七十三歲的約書亞.貝特曼總結了專家一致的觀點:「如果你要害怕某件事,你就應該知道那是什麼事。至少要了解為什麼,找出原因。『我害怕什麼?』有時你或許有充分的理由,那是合理的憂慮,而你可以加以計畫,不要光是擔心。」 祕訣三:接受是煩惱的解藥 專家們多次走過下列完整的過程:擔心某件事,某件事發生,然後再經歷餘波。正因如此,他們推薦「接受」的態度,做為煩惱的解藥。不過,我們常把接受視為全然被動,不是我們主動培養的東西。要治療煩惱,除了專注於眼前的這一天,以及做好充分準備外,許多專家也建議我們主動學習接受。事實上,這是最資深的長者最常透露的訊息。(推薦閱讀:日本人提倡的「生活感」:不帶遺憾的感受每一天) 有時受訪者年齡的「弦外之音」會讓我猝不及防。當克蕾兒.摩蘭修女不經意提到她的祖父曾打過南北戰爭時,就是這種情況。南北戰爭!我之所以如此訝異,部分原因是克蕾兒看來比實際年齡至少年輕二十歲:她今年就要滿一百歲了。開心地住在教團提供給退休修女的住所,克蕾兒修女仍相當活躍,且積極參與社區活動。在我展開這項計畫前,我壓根兒不相信現在要跟你說的這句話:「如果你想聽一段有趣的人生,那就坐下來,聽一個一百歲的修女講古吧。」 回顧近八十年的宗教生活,克蕾兒表明,停止憂慮是她要教給年輕人的課題。在剛開始擔任修女時,她了解到透過學習「接受」,來減少煩惱的技巧。 那時有個牧師幫我們做彌撒,一個還算年輕的牧師,身子骨看來非常虛弱,但長得很俊美、很漂亮。他說在他生命的某個時候,發生了某件事,他沒有告訴我們是什麼事。我聽說他曾參加某個布道團,然後他們要他回美國,這令他心碎。那一定是件很難熬的事,他非常生氣——他就是不能聽天由命,就是沒辦法接受。他回到這裡工作,但他的心離不開那件事。就是不了解為什麼會發生這種事。 所以他求助於一個年長的牧師,跟他討論。他說:「我該怎麼辦?我擺脫不了它。」老牧師說:「每一次你想起那件事,就說這句話。」老牧師非常緩慢地說:「隨它去吧,隨它去吧。」於是,年輕牧師照著老牧師的方式做了,他說:「我試了他的辦法,一開始沒什麼差別,但我堅持下去。過了一陣子,當我推開它,隨它去吧,它便走遠了。或許不是百分之百,但這就是答案。」 克蕾兒是我見過看來最安詳的人士之一,她使用這個技巧用了超過四分之三世紀。 很多事情都會進入我們心裡,比如說,現在或許正有人傷害你的感情,你很想報復──嗯,就隨它去吧,推開它。所以我開始這麼做了。我覺得這是最美妙的事,因為每個人都有一些嚴厲的想法,你無法避免。總有人會惹你心煩,直到你去世的那一天都有。但當他們開始時,我聽到自己在想:「嗯,現在她不該做這種事,我該告訴她⋯⋯」隨它去吧。 往往,在我把話說出口之前,我會想:「我說了又如何?」所以,隨它去吧。噢,好多次我都慶幸自己什麼也沒做。這個課題真的惠我良多。 圖片|來源 截然不同的女性,雖然有南轅北轍的人生,但訊息十分類似。漢娜.羅貝爾在一九一二年生於波蘭,她的哥哥移民美國,鼓勵她一起。漢娜在一九三二年聽從他的建議,但全家只有她這麼做。她淡淡地說:「我的其他家人都被納粹殺害了。他們試著逃離,但來不及了。他們沒逃出來,被納粹處理掉了。」她頓了一會兒,清楚表明她想轉移話題:「但是,你能想多久,想多深?你怎麼想都不夠。」 漢娜現在住在曼哈頓一間舒適的公寓,由一個孝順的女兒和一名助手協助她維持獨立的日常起居。她在美國過著她認為相當精彩的生活,在華爾街工作多年,嫁給一個成功的醫生。或許就是這種悲喜交織的人生經歷,為她創造了超脫世俗的平靜。漢娜可以抱憾終生,但她不僅沒有,還給了這個忠告: 要記得,人生是好事一樁。你必須從問題中學習,否則問題會壓垮你。我已經學會許多人生的課題,再也沒有什麼能困擾我了。一定要如此,非這樣不可。接受它,沒錯。如果你不接受它,你就會每下愈況。冷靜下來,順勢而為。人們擔心死亡,擔心一切種種,我一點也不擔心。如你所見,我是很優哉游哉的人。不管人生怎樣,我都接受。如果我明天會死,那就死吧,不然還能怎麼活下去呢?人生苦短,你必須敞開心胸,學會接受,而非擔憂——這樣你就會過得很好。 憂慮是現代人特有的「流行病」,流行到對某些讀者而言,似乎不可能照這堂課去做。但專家告訴我們的話,與研究成果相當一致。 據研究煩惱的科學家表示,煩惱最重要的特徵是,它發生的時候,其實並沒有真正的壓力源;也就是說,我們常在沒什麼好煩惱時煩惱。這一類的憂慮——反覆想到可能發生在我們或摯愛身上的壞事,與具體解決問題截然不同。擔心的時候,我們會一直想著可能的威脅,而非運用認知資源(cognitive resource)來設想脫離困境的出路。 根據專家的說法,減少後悔的一個至關重要的策略,就是增加花在具體解決問題的時間,並大幅消除耗費在擔心上的時間。解決問題能提升生活品質,自尋煩惱則會害你浪費寶貴的時間而追悔莫及。 本文摘自卡爾.皮勒摩的《如果人生有地圖:走過 1000 位人生專家的生命軌跡,帶你找到更好的自己》。由商業周刊出版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如果人生有地圖:走過1000位人生專家的生命軌跡,帶你找到更好的自己》 July 25, 2018 at 10:30A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Lwjf4b

聰明說不也是學問!心理學教你沒有負擔感的拒絕方法 https://ift.tt/2OaWQYu 三采文化 如何聰明拒絕別人?透過心理學的三個小方法,讓你在做出決定前替自己留下思考的空間,學會「拒絕」也是很重要的一門學問! 前幾年有一部金・凱瑞的喜劇片《沒問題先生》(Yes Man),電影主角凡事說「Yes」,讓生活多了很多新鮮事;現實生活中,如果我們面對要求,事事說「好」,恐怕反而不太好過,該怎麼說不?不只需要勇氣,還要有一些技巧⋯⋯ 你如果對任何事情都說「好」,最後,就是把自己搞得「不好」。大部分的人都是「好人」,不太好意思拒絕別人的請求;實際上,懂得說「不」是一個技巧,也需要練習。 為什麼我們會覺得說「不」很困難呢?追根究柢,我們不想要讓別人失望──不論是朋友、父母、情人或是老闆,出於本能,你不想讓他們失望,所以對他們提出的要求或請託常常說「好」。 可是,對你而言,一旦你答應了一件不方便的事情,需要花費接下來好幾天、好幾個禮拜、甚至是好幾個月來後悔這件事;反之,若你說的是「不」,拒絕之後,可能頂多不安幾分鐘而已。 當你說了「好」,對方就會有所期待,一旦你無法達成,反而會造成更大的失望;所以,何不明確地、勇敢地在第一時間拒絕?他們可能一時會失望,但時間久了,他們會知道你是真心為他們考慮。(推薦閱讀:學會拒絕,你才可能做出自由的選擇) 圖片|來源 所以,你要提醒自己,把「決定」與「關係」分開,不要因為跟這個人關係親密,就答應一件沒必要也做不到的事情;別忘了,拒絕這個要求,不代表拒絕這個人。 另外,你要考慮到機會成本(opportunity cost),人的時間有限,取與捨格外重要,答應了一件事情,背後意味著的是,你要放棄什麼「更重要」的事情。 當然,不是每一個「不」都要非常直接、毫不留情。以下是我歸納出的幾個方法,你可以參考看看。 1. 以時間換空間: 接到任何邀約,當下不知道怎麼辦,或是你不想在當下拒絕造成尷尬,你可以說:「我要先看一下行事曆,最近好像有另一件重要的事情,我看完之後回你⋯⋯」這樣,就可以避免自己倉促答應,多一點好好思考的空間與時間。 2. 讓對方做篩選: 比如說,當老闆交辦一件事,你真的沒有時間,可以有技巧地跟老闆說:「好的,老闆,我也想專心在這個案子上面,但我手邊有 A 專案、B 專案、C 專案,我評估了一下,為了更專心在新案子上,您可以建議我先不要做哪一個專案嗎?」 3. 提供其他方案: 你可以提出願意做的事情,比如說:「在這個案子上,我可以給予一些建議與方向。」表示你願意幫助他,而非自己跳下來完成整個案子;也或許幫忙串聯資源,直白地說:「我很想幫你,但我真的沒有時間,不如找 B 先生,我記得他先前有說過,對這件事情很感興趣⋯⋯」如果自己有興趣,但當下沒時間,也可以說:「我很想幫你,但最快也要到下個月才行,如果真的一定要由我來做的話,可以等等我嗎?」 當然,說「不」需要勇氣,也需要練習;一旦你開始嘗試,就會發現,其實沒有這麼難──最終,當你獲得了更多能夠支配的時間,當你有了「思考的空間」,對於你始終掛心、遺憾未實行的夢想開始有一些實際的進度,此時,你會發現生活局面完全不同,看待當下的每一刻,不再充滿了焦慮和糾結,而是有了踏實感和希望。 這,就是我期盼的。 圖|作者提供 Action 行動練習 說不,也是愛自己 前陣子,我和一位朋友共同接受採訪,被問起該如何「愛自己」,朋友的回答讓我印象深刻:「愛我自己的方式,是更清楚自己的界限、堅持自己的界限,避免假象的和諧。」(延伸閱讀:專訪夢想練習曲顧問劉軒:愛自己不是自憐,而是自我疼惜) 太多時候,我們不懂得自己的界限,為了假象的和諧,反而製造更大的內、外衝突,陷入掙扎,我建議,可以試著為自己訂下「基本界限」――我的生活裡,事情經常會累積到不平衡的狀態,因為一直工作,可能忽視另一半、冷落孩子。我規定自己,晚上七到九點不接手機時,還跟孩子打勾勾,跟他們說:如果老爸接了不遵守,你可以打我們,而且我們不准生氣!我還真的被一雙寶貝兒女打過!(當然是帶著笑輕拍⋯⋯) 界限和目標又不太一樣,像是「我要一年寫一本書」是目標,不是界限;要有足夠的勇氣捍衛自己的界限,才能避免假象的和諧,和後面的痛悔。 我們都該提醒自己,把「決定」與「關係」分開,練習拒絕「無謂、突發、不合理」的要求;進階一點,練習「管理人情壓力」和「拒絕人情壓力」,不再讓自己處於人情壓力的被動狀態。這一講我希望你好好思考生活的「界限」。 舉我自己為例: 1. 晚上 7 到 9 點是家庭時間,手機關機,沒人可以找到我。 2. 星期天絕對是家庭日,要好好陪伴家人。 3. 吃飯皇帝大,該吃飯的時間一定要吃飯。 4. 早上 7 點半前是我的思考時間,沒人能打擾(除非很緊急)。 本文摘自劉軒的《大腦衝浪:你只需要一點心理學,衝破人生僵局!》。由三采文化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大腦衝浪:你只需要一點心理學,衝破人生僵局!》 July 25, 2018 at 09:00A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OaWQYu

粉紅點十週年!李光耀孫子公開出櫃:不為自己站出來,怎麼期待別人為你奮戰 https://ift.tt/2uXAdhu 女人迷編輯 孟倫 前新加坡總理孫子李桓武公開出櫃,呼籲眾人起身支持 LGBTQ 權益,一同吹響包容多樣性與平等的號角。 2018 年七月,新加坡建國總理李光耀的孫子李桓武(Li Huanwu)曝光了一張自己與男友的合照,在新加坡最大 LGBTQ 運動「粉紅點」舉辦前夕,7 月 20 日凌晨,將自己與男友的合照換上支持粉紅點的濾鏡,公開出櫃。 他希望透過自己的行動,邀請新加坡民眾出席一年一度的「粉紅點」(Pink Dot),現身支持 LGBTQ 族群,讓多元性別與同志權誌,被社會大眾注意。(推薦閱讀:Yep, I’m Gay! 飢餓遊戲童星:身為同性戀,讓我擁有理解愛的能力) 圖片來源|《Out In Singapore》 Be there! 你不為自己站出來,怎能期待別人為你而戰 新加坡知名挺同網站《Out In Singapore》本月初登出李桓武和男友相互摟抱的照片,黑白色調底下,兩人臉上有幸福的笑。李桓武支持 LGBTQ 社群,已非舊聞,過去兩年他持續地參加「粉紅點」運動,亦多次公開呼籲大眾為同志族群站出來。 去年,粉紅點活動期間,他曾在臉書上寫下這段文字,呼籲新加坡 LGBT 族群人士踴躍參加,凝聚支持力量: 「如果你是支持 LGBT 權益的異性戀,我懇請你來參與,與我們團結一致地站在一起;若你尚未出櫃,我希望你不要止步於現場的安檢與身份證檢查,一個下午也好,我希望你看見生命有更多可能,而非只有衣櫃中的黑暗——有許多人在乎著同志議題;若你出櫃了,來參加就是你的道德義務,如果你不為自己站出來,怎麼能期待別人為你奮戰。」 根據英國《The Independent》報導,李桓武今年 31 歲,他的伴侶是一名獸醫,今年 27 歲,是新加坡人。今年,他以公開出櫃的實際行動,從自己的生命經驗出發,表達立場:「我今年沒有呼籲什麼社會行動,(參加活動)這件事,出於我的私心。」起身支持 LGBTQ 族群,是為自己,也為了一個更多元包容的社會。 李光耀(左)於 2014 年。圖片來源|《PinkNews》 前新加坡總理李光耀:性向是與生俱來,不該被迫害 《PinkNews》指出,前新加坡總理李光耀,生前曾公開發表對同性戀的看法,2007 年他出席新加坡人民行動黨(PAP)青年團的活動時,直言: 「各個社會對同志族群或多或少都有壓制的力量,基督教、伊斯蘭教、印度教及華人社會都把同性戀行為視作一種失常、離經叛道的行為。不過,它真是如此嗎?若它是因遺傳基因導致,那我們就該務實地調整。」(推薦閱讀:最溫暖遊行!基督團體向 LGBTQ 社群道歉:「對不起,上帝愛你,我們也是」) 他還強調:「同性戀傾向是否與生俱來,我請教過醫生;如果這是真的因為基因遺傳而導致的天性,而你也無法改變它,那我們為什麼要將它視為一種違法的行為?」性向是與生俱來,李光耀也透過這些言論,表態支持 LGBTQ 族群的權益,不該遭受迫害。 粉紅點:把手牽起來,讓新加坡以愛為家 這場新加坡最大的 LGBTQ 支持行動——粉紅點 SG,今年走到了 10 年的里程碑,成千上萬的新加坡人和永久居民創造出了粉紅燈海,有著宣示的深遠意涵:「我們已經準備好了,吹響一個包容、多樣性和平等的號角。」 粉紅點 SG 發言人 Paerin Choa 表示,對未來充滿希望和樂觀,但同時也注意到在 LGBTQ 權益與現行法律上,新加坡仍有許多努力要做,才能夠真正地達到接納包容、多元化和平等的原則。 圖片來源|PinkDot.SG 新加坡《刑法》第 377A 條規定,無論公開或非公開的男男性行為,觸碰男同性性器皆視為「嚴重猥褻」(gross indecency),即屬違法,最高可處以 2 年有期徒刑。關注性別與人權的團體認為第 377A 條已違反新加坡《憲法》第 9 條和第 12 條,雖多次上訴,案件都被駁回。 透過李桓武的公開出櫃,以及 LGBTQ 權益倡議團體不斷的努力,期待有天能促成修法運動。粉紅點 SG 發言人 Paerin Choa 在官方網站上這麼說到: 「新加坡,在我們前進到未來,在幾週內歡慶國慶日之前,我們要求你們與我們攜手,用愛與熱情,建立一個我們都可以稱之為『家』的新加坡。我們準備好了。」 讓我們一起把手牽起來,建立一個包容多元性與平等的社會環境,讓新加坡,能夠以愛為家。 參考資料|來源,來源,來源 July 24, 2018 at 05:30P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uXAdhu

為你挑片|《小偷家族》沒有血緣,卻是選擇彼此的家人 https://ift.tt/2JOZTC9 Amazing 女人迷編輯與作者為你挑片,寫影評也寫生命故事,看見鏡頭下的縮影人生。《小偷家族》讓你反思家的意義:社會遺棄我們,我們成了彼此選擇的家人。(內文微雷,斟酌觀看) 他們看起來是再平凡不過的一家人,祖孫三代一起在東京生活,住在高樓旁不起眼的老舊矮房,靠著爸媽打零工,奶奶的養老年金,還有偷竊維生。 畫面轉進超市,爸爸跟兒子打了個暗號,像場棒球比賽,兒子點點頭,就位預備,看準店員視線被爸爸擋住的那五秒,伸手抓了泡麵零食就往包包藏,起身轉頭假裝沒事,快步走出超市,與爸爸來個勝利慶祝。這已經不知是第幾次,父子聯合偷竊得手,為的是他們的家人。 帶戰利品回家的路上,他們經過一戶人家,又看見那個被父母獨自留在家,顫抖飢餓的小女孩,不忍她挨餓受凍,把她抱了回家,才發現她身上有好多傷口,女孩說自己是跌倒撞傷,但誰都看得出來那是刻意的燙傷與打傷。 人們說他們誘拐了小女孩,但只有他們自己才懂,他們是「把別人遺棄的家人給撿了回來」,正如這一家五口,其實也各自都是沒有血緣的陌生人。 圖片|電影劇照 導演是枝裕和,總是透過電影微觀社會角落,並展演幽微真實的人性,此片也獲得本屆坎城金棕櫚獎的最佳影片,他說:「我將這十年來一直在思考的事情,全部融入在《小偷家族》這部電影當中,」 他在思考的事情是什麼?透過六位主角,我們看見了獨居老人、父母虐童、家暴情殺、偷竊、年金詐欺、青少女賣淫等議題,都集合在這個奇妙的「多元成家」之中,我們慣性以為這樣的成員組成,必定殘破不堪,是社會上的悲劇,但導演提出另一種面向,當這些孤獨的靈魂相遇了,有沒有可能我們成為彼此的家人,就算沒有血緣又如何?畢竟情感的羈絆,彼此關心與陪伴,才是一個家最重要的所在,不是嗎?(推薦閱讀:《不過就是世界末日》:我的家庭不可愛,但我依然願意去愛) 就像片中被父母虐待的五歲女童樹里,若沒有被小偷家族帶走,也許在那個晚上就餓死凍死了。「生了小孩就一定能當好母親嗎?」將她帶走的小偷媽媽信代,在被逮捕後這麼反問警察,這個尖銳的問題彷彿也刺向觀眾,讓我們重新思索,究竟父母與孩子、家人之間的關係本質是什麼? 受虐孩童的狀態,在樹里這個角色也充分演繹了,她總是表現出超齡的貼心,會為了保護自己的母親,謊稱身上的傷是自己跌倒而來,或是在小偷哥哥嫉妒父母關愛都跑到她身上,賭氣離家出走時,守著玄關等他回來。大人以為她很體貼,其實是受虐兒的一種自我保護機制,因為她從小懼怕大人的虐待,深怕自己是犯了錯而遭到傷害,所以更會小心翼翼觀察身旁人的一舉一動,盡量滿足他們的需要,看似是一種貼心,但底層卻是一個孩子卑微的求生機制。 圖片|電影劇照 媽媽信代在樹里身上,看見自己過去也有過的傷痛,她抱著樹里告訴她:「那些一邊打你一邊告訴你這是愛的人,都是騙子。真正的愛,會像這樣子,好好擁抱著你。」樹里也溫柔摸著信代手上的傷疤,像是在說:「沒關係,會好的,我們現在有了彼此。」 在好多時刻,電影都像這樣子,藉由家人的彼此撫慰,也溫暖了每一位觀眾。於是,以往我們習慣看見社會新聞,就劈下道德倫理的大刀,在此刻卻突然停手了,你會開始去想,那些靠偷竊維生的人,他們是真的沒有良心,還是生活逼得他們走投無路?那些自願賣淫的青少女,真的只是大家說的為了錢出賣身體,還是她寧願如此自由也不願回家?那些與領有年金老人同住的人,真的只是為了錢,還是他們早有一份情感的羈絆?(推薦閱讀:阻力最小的一條路!日本逃家少女為何選擇賣春?) 圖片|電影劇照 這些問題都沒有絕對的答案,卻帶著我們張開了思辨的空間,與回歸人性本質的關懷。 電影的最後,雖然他們遭到了逮捕,一家人分崩離析,有人被關入牢中,有人進到收容機構,也有人回歸到原本的家庭,卻始終想念那一年夏日,他們一起到了海邊,大家手牽著手跳冰涼的捲浪,還有還有,某個冬夜,他們在那個破舊殘房裡,圍著一個暖桌吃泡麵,說今天怎麼忘記偷洗髮精了呢? 人們見的是小偷,在他們心中,就是真正的一個家族,彼此選擇的家人。 July 24, 2018 at 04:30P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JOZTC9

【關係日記】維多利亞和貝克漢:我不完美,但我沒有放棄過愛你的決心 https://ift.tt/2LukUqO 合作品牌天使 【Cartier LOVEX關係日記】維多利亞與貝克漢的愛情,人說他們是金童玉女,只有他們自己知道,婚姻多少風雨,風雨過後,還是要牽著你的手。 關於維多利亞和貝克漢,故事要從 1996 年說起。 那年,辣妹合唱團發行新曲《Say You'll Be There》,暱稱高貴辣妹的維多利亞,有一把低沈性感的嗓音,她唱著,「你不需要開口說你愛我,我要給你我的全部。」形象冷豔的辣妹告白,電到許多人,她不知道的是,貝克漢也是其中一個。貝克漢在足球隊昭告天下,「維多利亞是我的理想型」臉上有戀愛的少男神情。 維多利亞同樣不知道的是,1997 年,她跟貝克漢會在一場慈善足球賽真的遇見。曼聯休息室,球員們喝酒嘻鬧,只有貝克漢和家人聚在一起,臉上有可愛青澀的笑。維多利亞看了一眼,也就心動了,數著心跳加速的聲音,看貝克漢走向她,認真向她要了電話,原來世上真有一見鐘情。 她表情依然很酷,在貝克漢從倫敦飛往曼徹斯特的機票上,留下電話號碼。意思大概是,你飛行的日子裡,最好想念我。她後來才知道,那張機票貝克漢一直沒丟,他怕失去她的消息,甚至把她的電話號碼謄在好多地方。 圖片來源:Vanity Fair 他們很快開始約會,兩人都有名氣,只好偷偷摸摸,他開車載著她,覺得她就是他嚮往的未來。維多利亞事後回想,「雖然多數時候,我們都在停車場約會,但我幾乎知道,他就是我要的。」 那年很關鍵,維多利亞陪貝克漢度過事業低潮,輸球不要緊,無論如何,他都是她的足球金童,她比任何人都相信他。人說維多利亞不愛笑,表情淡漠,只有貝克漢知道,她只是願意把笑容綻放給少數的人。 1999 年,他們生了第一個孩子布魯克林,並在愛爾蘭結婚,正式成為貝克漢夫婦。貝克漢在小拇指刺上 99 刺青,紀念他們結婚的年份,從那年開始,談起維多利亞與貝克漢,就是一雙。 愛情是一見鐘情,注定在一起,而婚姻卻不是神話,有過風雨,維多利亞與貝克漢長跑近二十年,從來都不容易。他們很坦白,婚姻有許多難題,他們不是金童玉女,他們都不完美,或許婚姻反而是這樣的,這麼多年,我確實犯過錯,但我沒有放棄過愛你的決心。 媒體議論他們的婚姻生活,細數婚外緋聞,揣測不合,甚至攻擊維多利亞面無表情。 只有他們自己知道,婚姻不是給誰的交代,而是自己過的生活,若這婚姻裡有浪湧,不如我們就牽著手,逐浪前進。 圖片來源:David Beckham 後來那幾年,他們過得很坦誠,坦誠讓他們更願意看見愛裡有脆弱,脆弱讓關係更真實,她一直記得當年她一見鐘情的男孩,這男孩犯過錯,選擇了回家,她想給這段婚姻一條回家的路,他們想再愛一次。他們偷偷二度結婚,親愛的,我是你的朋友,你的愛人,你永恆的家人,我比世界上任何人都願意理解你。 維多利亞在 2008 年創業,成立同名時裝品牌,市場不看好,她就用行動證明,11 年她拿下年度設計師品牌大獎,14 年獲《Management Today》 評選為「年度最佳企業領袖」,貝克漢總在舞台下,擁著家人,驕傲地看著她。13 年,38 歲的貝克漢宣布退役,下了足球場,他想專心做一個丈夫,做一個老爸,做她的男人。 事業忙碌,媒體卻經常捕捉到兩人挽著手約會,看彼此的眼神,好像初戀,一見鐘情,真沒想到就此愛了快二十年。他們的婚姻好多風雨,可他們從來沒放棄過相信。 維多利亞和貝克漢的婚姻是這樣的,愛了好久以後,我還是想牽你的手,我們總有爭吵,總有釋懷,我總是看著你,脫口而出,實在非常愛你。是你,那就好了。 圖片來源:Victoria Bechham    【Cartier LOVEX關係日記】 如維多利亞與貝克漢,愛是給彼此的承諾,承認我們確實不完美,但從沒放棄過相愛的決心。Cartier 的愛情宣言,所謂關係,是執子之手,設想未來有你也有我,也因為是你,於是愛情值得。 撰文:女人迷主編 Audrey Ko July 24, 2018 at 04:19P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LukUqO

每個有刺的人,刺傷別人前,其實先刺傷了自己 https://ift.tt/2uMOUEF 金得心 作者金得心讀《妖怪情書》,如果你也有無法喜歡自己的時候,試著寫封情書給妖怪吧!透過書寫的過程,學著與自己對話。 Ⓒ張其心《妖怪情書》,圖片:木馬文化提供 女孩慢慢長大,個性越來越複雜,她對自己日益困惑。 許多人告訴女孩要愛自己,但她不是不愛,而是四周的妖怪揮之不去,她不知如何與妖怪共處一室。女孩無法接受妖怪,因為這世界強調正常、要和別人一樣;她不去看心中的妖怪,刻意忽略牠們、遺忘牠們,怕被那些妖怪吞噬,甚至害怕太親近,最後自己也成為了他人眼中的妖怪。 但妖怪畢竟是妖怪,不會因為被忽略就乖乖的等在那兒,牠們有自己的法術,隨時觀察機會,再來一場漂亮的大逆轉,徹底顛覆刻意維持平靜的日常生活。 但是只要勇敢一點,靜靜的看著牠們,會發現牠們其實很可愛。和牠們說說話,就會找到豢養妖怪的方法,把牠們安放在適合牠們的地方,就能拿回自由的權杖。 看著張其心的妖怪圖,會發現與自己對話不再那麼困難了。 張其心的《妖怪情書》畫出隱身在日常中、每個人心中的小妖怪。這些妖怪雖然怪,卻相當溫暖。許多人看到其中幾隻,都能想起一些情緒和回憶。繪本中刻意減少文字,留出空間讓讀者自行填補想像,與妖怪對話。 我拿起筆,和妖怪說上幾句,心中淤積的結似乎慢慢舒展開來,有個對象抒發,就不再那麼害怕自己的情緒和感覺了。內在陰暗的角落和幽微的空間被這麼活生生掀開後,其實也沒那麼可怕。(推薦閱讀:不要被情緒綁架:放下憤怒,與自己和解) 無法喜歡自己的時候,就寫一封情書給內心的妖怪吧。讓牠們知道,自己也在偷偷觀察牠,想愛牠、關心牠,只是還不熟,還不知道該怎麼做。 刺傷別人前,我先刺傷了自己 Ⓒ張其心《妖怪情書》,圖片:木馬文化提供   親愛的刺刺, 原來你吸引注意的方法是身上的刺。如果你只是想防衛,你不會背對我的,對吧? 你希望別人對你不再冷漠,你希望看見別人受傷,來證明自己真實存在,所以在眾多感受中,你選擇了「刺痛」這一種。為了不讓別人發現你,我轉身面對世界,因為這世界不允許有刺,我們不能傷害任何人。我們只能微笑,只能友善。然而你卻在陰影的世界裡默默成長,長得比我還巨大。 不知不覺,我把你想說的話當成自己的話,穿過自己,刺穿別人。 但是我不急著把刺拔掉,我要好好的感受。 下次看到同類時我才會記得,每個有刺的人,刺傷別人前,其實先刺傷了自己。然後我會繞過那些刺,直接和對方心中的妖怪說話。 站起身來再度飛翔,前往不再需要面具的國度 Ⓒ張其心《妖怪情書》,圖片:木馬文化提供  親愛的面具王子, 為了和別人一樣,你放棄你的真面目,總是戴上微笑的面具,但永遠微笑的面具藏不住你真實的眼淚。 你容易感動,想哭就哭,想笑就笑。有翅膀的你明明想飛就可以遠走高飛,卻甘願留在此地,自己箝制住自己。你到不同地方就戴上不同的面具,有點忙也有點累。(推薦閱讀:【大人的童話】吐出痛苦情緒的失心魚) 換了這麼多面具後,你可發現,面具只能遮掩部分的你,遮掩不住你多了兩隻手,兩隻翅膀,腳上有爪的事實? 站起身來,不用再維持一個小女孩的高度。我期待你真正的站起,揚起翅膀,或許你會帶我去一個屬於你的地方,去往一個不用戴上面具的國度。 我不想理你,但無論發生什麼,我們都如影隨形 Ⓒ張其心《妖怪情書》,圖片:木馬文化提供 親愛的愧疚鬼, 我和你嘔氣。好吧,我是和自己嘔氣。 每次做錯事時,我都很生氣,恨不得自己從世界上消失。但是這個時候,你就會像一團陰影一樣從我的身體冒出。你是如此巨大,讓我無法忽視你。我轉身,我逃離,下定決心不再理你,以為做得更好可以讓你消失在地平線。但不管我到哪裡,你都亦步亦趨的跟緊緊,無論發生什麼,你都如影隨形。 好,再給我一點時間,等我氣完了,我就轉身面對你。 July 24, 2018 at 02:30P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uMOUEF

2018年7月23日 星期一

【為你挑片】《小偷家族》如果家有一個形象,應該是什麼樣子? https://ift.tt/2LJQFck Google 女人迷編輯與作者為你挑片,寫影評也寫生命故事,看見鏡頭下的縮影人生。《小偷家族》裡角色的互相羈絆,或許能讓你重新思考家的意義。(內文有雷,可斟酌觀看) 如果家有一個形象的話,那應該要長成什麼樣子? 是像寒冷冬日的火鍋,滾著滾著,大家一同泡在裡頭,各取所需,各有喜好,吵雜而溫馨?還是應該要像夏日中被遮擋住的煙花,看不見燦爛的光影,但卻能聽見熱鬧的聲響,缺憾中帶一點美好? 但或許,最能代表家的形象的,是兩個沒有血緣關係的母女,一起分享著共同的傷疤,彼此相對,互相扶持,潤物細無聲。 是什麼組成一個家庭呢?而所謂的「家」,又應該是一個怎麼樣的地方? 對一些人來說,家是一種自然而然的東西,你不用細想太多,它就在那個地方,不管走多遠,你知道,當你需要的時候,一伸手,家就在前方。但對另外一些人來說,家不是這麼舒適的東西,家是一個破碎的地方,混合著冀望與失望、關愛與憎恨、自由與綑綁的地方,它牢牢的抓住你,你想逃開,但卻發現不管逃了多遠,它始終綁在你身上。(推薦閱讀:把「家」的定義還給相愛的人:我的家庭不幸福但很真實) 家,是許多人想逗留,想逃離,最後卻想回去的地方。 圖片來源|電影劇照 是枝裕和的作品一向圍繞在「家庭」上,從不同面向與角色去接入每一個家庭會碰見的衝突、困難以及情感,而人們為什麼這麼需要「家庭」?這樣的慾望又是從何而來?也是是枝先生試著回答的問題。 人類的本能一直尋求一個家,但對於「家」的想像和需求,隨著時間不斷在變化。史前時代的人們對於家的需求比較直觀:如果沒有互相扶持的家人,寒冬、飢餓與野獸的爪牙隨時會降臨,對於家的需求,投射的是對於死亡的恐懼。而在農業社會當中,家是一種堡壘,代表的是勞動的可能,代表的是權力的延伸,對這時候的人們來說,家存在,投射的是對於生活的對抗。 但在現代社會當中,家庭變成一個很奇怪的單元,它的直觀意義已經不大,我們不再需要一群人去對抗猛獸和饑荒,我們也不見得要以家庭為單位去做好一件事情。 家的直觀意義消失了,但對於家的需求沒有減少,因為家庭,變成了一種想像。我們想像從中我們會得到苦尋不得的歸屬感。 而歸屬感,正是連接著小偷家族的力量。這樣的家人,乍看之下與一般的家庭平凡無奇,他們一起吃飯、互相打鬧、彼此嫌棄卻又相互依偎。但是從當中的互動,你卻也感到一絲違和感。 因為他們彼此並沒有血緣關係,而在任何法律與傳統的意義上,它們都不算是一家人。初枝奶奶是被家人遺棄的獨居老人,而她曾經再婚的丈夫已經過世,她一個人孤苦無依,本來註定會孤老一生,但卻遇上逃亡中的信代與治,兩人甚至不是夫妻,而是殺夫的罪人與她的小三。 甚至,她們碰上老奶奶的初心,可能也不算是好的,是為了能取得老奶奶的老人年金而照顧她,而年邁的初枝,也希望有人陪在身邊,彼此各取所需的成為了一個家庭。 而這樣畸形的家庭越長越大,慢慢有了新成員的加入:治與信代在偷車的時候在停車場救下了年幼的祥太。而老奶奶或許也出於報復的心態,接走離家出走的叛逆的亞紀。最後,他們偷走了一名受虐的女童由里,成為了一個最奇怪的家庭,偷偷地、在暗處當中生活。(推薦閱讀:日本動畫大師今敏最感人鉅作《東京教父》:「親情,是人生放逐的終點」) 他們都是社會上最邊緣的人們。沒有名分、沒有身分,走在路上,他們都是會被忽略的那一群人,就像陽光照耀下沒有影子的吸血鬼,只能靠底層骯髒汙穢的血液苟延殘喘,在你我的眼中裡,他們其實並不存在。 甚至每一個家庭的成員,用的幾乎都不是他的本名,他們都有兩個名字,一個是被拋下的過去,一個是被選擇的未來。 就是這樣的一群人湊在一起,沒有血緣羈絆,沒有穩固的根基,在一起的理由,都是奠基在利用與欺瞞,但卻在這樣的淤泥當中,開出了人性中最美麗的光之華。那些擁抱、那些打鬧、那些眼淚,都是在尋常家庭都少見的珍珠,一粒一粒,透出溫潤的光芒。 圖片|來源 「人無法選擇父母,但像這樣自己選的親情,牽絆應該更強吧?我可是選擇你了喔!」在暖暖的傍晚,看著兩個小孩打鬧的溫馨畫面,信代對著初枝老奶奶說。「是我選擇了你。」老奶奶笑了一下,「但是,也不要抱持著多餘的期待。」 被偷來的東西,終究要還。而偷來的羈絆,也是被生活這麼輕輕一推,就煙消雲散。過去總是無法拋下,而未來永遠無法選擇。在祥太發生意外住進病院之後,應該是互相選擇的家人,卻只能連夜逃跑,他們不是沒有真情,只是在這樣的現實當中,真情值不了多少錢。面對生活,終究最後我們能選擇的還是無奈。 在故事的結尾當中,每一個小偷家族的人都被社會給做了「最好的安排」: 信代背起所有的罪名,進了監獄,法網恢恢,正義終於得到聲張,但那擦了又擦、好不容易才止住的眼淚,終究沒有消失。 治住進了單身的公寓,狹小但設備嶄新,有一個全新的浴室,他可以「踏實」的過著日子,只是剩下的日子裡,在下雪的夜晚,只能寂寞的抽著煙,而身旁再也沒有人可以跟他分享。(推薦閱讀:【為你挑片】《淑女鳥》如果這就是最好的我,你要不要?) 亞紀得以戳破謊言回到她正常的家庭,只是再也沒有人可以透過她腳的溫度知道她的心情。而不時她還是會回到那個荒唐而破舊的家,打開了空無一人的門,落了一地的塵埃。 祥太開始上學,教了新的朋友,知道了親生父母的消息,他選擇親手結束這一段荒唐的親情,只是回頭的時候,那一聲始終叫不出口的「爸爸」,迴盪在他的心中。 被誘拐的由里,可以拿回她本來的名字,回到她光鮮亮麗、人模人樣的父母身邊,只是時過境遷,她依舊一個人被關在陽台當中,頭髮凌亂、面容骯髒,唱著學來的兒歌,玩著像是大海也像是宇宙的玻璃彈珠,眼神向外眺望。 只是這一次她知道,再也不會有一雙手,為她遞上熱呼呼的可樂餅了。 家應該是一個什麼形象呢?可能就是由里在警察局當中所畫的圖:大家手牽著手,一起對著海浪跳躍的畫面吧。 July 24, 2018 at 12:30P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LJQF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