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Og6EAt
2018年7月26日 星期四
如果你總是不快樂,可能是因為向人生索求太多 https://ift.tt/2Og6EAt KnowYourself 總是覺得自己的人生應該更好?渴望有著第二版本的人生?心理學告訴你,你不快樂,可能是向人生索取得太多。 公號 ID:knowyourself2015 公號簡介: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人才會喜歡的泛心理學。 你希望生活變得更好,而更好是沒有盡頭的 因為所學專業的關係,這幾年,見了很多人,在這些人中,不快樂是常態。 不快樂的原因當然有很多,但歸結起來大概都是這樣一點:「我認為我的人生本應該是更好的。」可能是我的爸爸媽媽應該是更好的,我的家庭條件應該是更好的,我接受的教育應該是更好的,我的戀愛狀態應該是更好的,我的外形應該是更好的⋯⋯等等。 在這樣的認知下,不同的人又會有兩種不同的表現:一種是「永不言棄」,他們始終希望著自己的人生能夠變成它「本該有」的樣子。於是有的人減肥,有的人整形,有的人拼命工作;另一種是「自暴自棄」,認為自己的人生再也不可能變成理想中的樣子,並為之持續地感到絕望和痛苦。 當然,更多時候,兩種狀況是交替出現在同一個人身上的——這也是我為人類的掙扎深深著迷的原因。人們始終充滿掙扎,這種掙扎一方面表現出了人的局限,卻也與此同時、毫不遜色地表現出了人的堅韌有力。 與這種不快樂的原因並存的一個常見的想法是:「如果我的人生能夠變得 xxxx,我一定就會更快樂了。」如果我長得很美,如果我現在能賺很多錢,如果我現在有一個愛人。 有時候你會很想說,那個擁有你想要的東西的誰誰誰,也一樣痛苦不堪著呢。 當我見過了足夠多的人,彼此間彷彿錯位似的、擁有著別人想要的東西,而同時都處於不快樂中,我才慢慢地不禁覺得,可能「主觀的快樂感」是一個獨立變量,它與任何這些變量之間都沒有相關關係。只與你是不是一個快樂的人本身有關係,是同一件事。(推薦閱讀:【為你挑片】《淑女鳥》如果這就是最好的我,你要不要?) 說到這裡想起以前讀過的一個實驗(一時查不到出處的文獻了),說的是人的樂觀和悲觀程度是相對固定的,研究者跟踪調查了一批樂透中了大獎的人、和一批因為事故意外殘疾的人,發現這樣的「大事」也只是在短時間內改變了人們樂觀和悲觀的程度。一定時間以後,悲觀的人仍然是「贏了許多錢的悲觀主義者」,樂觀的人仍然是「意外殘疾後仍然樂觀的人」。 「希望生活變得更好」中的「更好」是沒有盡頭的。人們理性上都明白這件事,卻只能靠自己實現了更好,卻又陷入新的痛苦,才真正開始理解這件事。 圖片|來源 「有時候過於輕易的擁有,是一種懲罰與考驗。」理解這件事,首先改變的,是我對「幸運」這件事的理解。 如同很多人一樣,我曾經覺得,那些相對來說付出更少,卻莫名被給予了很多的人是「最好」的,他們是上天的寵兒。人們經常羨慕這樣的人,因為他們的努力相對來說被給予了更多的回報,比如由於出身的關係人生非常順遂,或者因為機遇甚至是投機收穫了巨大的財富。 特別是當這些人德行有失,人們往往更加焦慮甚至憤怒,有的人會責怪命運的「不公」:為何他如此「幸運」,我卻如此不幸? 我經過了長期的觀察與認真的思考,想說,其實這些「看起來人生要容易很多」的人,本身就是正在經歷著考驗。 人類很奇妙的一點,在於每個人都只能侷限在自己小小的身軀裡,非常獨立而隔絕地體驗著存活於世的經驗,用自己的體驗去歸納著「真理」。 我以前常常對於那些質疑自己過於「矯情」的人說,痛苦是沒有辦法比較的。每個人都只能感受到自己所感受的痛苦,所以一件所謂的小事,和一件大事給不同的人帶來的痛苦感,很有可能是程度相當的,對一個人造成的影響也可能是類似的。 同樣的,快樂也是沒有辦法比較的。看似擁有更多快樂的理由的人,所感受到的快樂,也很有可能與那些只擁有一點點的人近似——甚至還不如後者。 這些「人生容易很多」的人中,有不少人(針對性的教育可以改變一部分)會更難感到滿足、更少有能力珍惜。他們或者對「人生的容易程度」產生了與「一般人的體驗」有偏差的認知,或者對「幸運」習以為常而產生了過高的期待(例如期待幸運會高頻發生)。 人們對於這個世界的理解,基於有限的自身體驗。這些幸運兒,容易誤以為好事還會持續發生,眼前這個機會之後,仍會有無數機會逐一開展。因此他們更容易輕率、魯莽地對待「好事」。 而人生是漫長的,對於任何人而言,都不會毫無瑕疵。你對於人生要求的越多,「瑕疵」自然也會越多——某種程度上,「瑕疵」的存在是由目光決定的。主觀快樂程度,與客觀所擁有的水平,比我們想像中更為剝離。 另一件與我們想像中不同的事情是:人不是在擁有中學會滿足的,人是在失去中學會滿足,在失望中學會珍惜。他們知道,即便所擁有的看似是如此的少,「擁有」的體驗都是如此珍貴。他們在「好事」面前,有一種維持幸福必須的小心翼翼和謹慎謙卑。他們不揮霍世界和他人對自身的善意。 比起實際上擁有多少,我現在更傾向於認為,滿足和快樂更多是一種思維習慣與價值觀。 只有給自己帶來滿足感、以及那些被自己好好珍惜的東西,才是真正屬於自己的「好生活」。否則你所得到的,也可能只是在你身邊經過——和「不擁有」一樣給你帶來苦惱;更不用說上天曾經饋贈你的東西,未必就不會收回去。 圖片|來源 我現在覺得,最受上天寵愛的人,是那些得到的「很平衡」的人。 在不同的人生階段裡,他們的所得總體、相對而言匹配他們的作為;生活中有成就的累積,但也總有困難的挑戰發生——也許是在同一件事情的不同方面、也許是在人生的不同方面。他們的人生也許不是前進的很快,但始終在前進,同時也在過程中幫他們準備好了自己,去承受更多的「擁有」。 一方面,成就感讓他們相信自己,也相信努力;另一方面,挑戰讓他們看清自己的局限,也讓他們在命運面前始終保持一定的謙卑。在宇宙面前,我們多麼渺小,以至於在我們必須承受的一些東西面前,只能做出自己小小的努力——並不期許一定要改變太多。(推薦閱讀:當一個謹慎的冒險者:每天的生活,都比昨天危險一點點) 隨著生命進程的推進,他們不斷消化著更多的成就、以及更多的挑戰。他們的世界觀不斷變得更為複雜,從而能夠幫助他們適應世事的變遷。他們對於「得不到」有著真正意義上的心理準備——有些人只是理性上「知道」自己會有「得不到」,但從沒能「接受」自己有得不到。 他們也因為每一次挑戰,更珍惜每一分所得,即使他們發生在人生的不同方面——他們慢慢參透「快樂」是一種價值取向,幸福真的是一種「信念」。某種程度上,你是由於相信自己是幸福的,才變得幸福的。他們也因為更早學會了珍惜,而不容易錯失生命中珍貴而罕見的東西。 每個人的一生都是在混亂中、在不同的「力」互相對抗的過程中,獲得暫時性的、看似靜止的動態平衡。自身,就是我們需要倚仗的,用來穿越這一生的東西。你與它唇齒相依,而不是與別的什麼東西。所以你所有關於修建它的努力都不會白費。 如果在讀這篇文章之前,你覺得自己不夠幸運,或者羨慕某些人的「幸運」,我會建議你把「幸運」放到一個拉長到更長的時間維度裡看一看。 以前一位老師曾經告訴我,我們生命中大部分的重要的事情,都是無法在當下理解它全部的、對於自己的意義的,無論是一個人、一份工作,我們可能需要經過很多很多年,才會在回頭時理解它對於自己究竟產生了哪些影響。 在我 28 年有限的生命體驗裡,由於特殊的職業,有幸見到了更多的人生故事,我目前覺得,好好壞壞的平衡,才是最幸運的事情。畢竟那些「過於幸運」的人,需要遠遠高得多的靈性天賦,才能參透一個平凡人可能很容易就參透了的東西。 我初戀曾帶我去伊斯坦布爾一個很小的劇場裡看過一場演出。 那是一個夏日悶熱的黃昏,我們為了趕上時間一路疾跑,走街穿巷。因為場子小,觀眾們離演員非常近,圍坐在一起。 男人們脫下黑色外袍,露出白色的衣裙,整齊而無聲地旋轉——非常安靜卻動人心魄。那是六年前,我 22 歲,在他們漫長而重複的旋轉中我受了某種難以言說的震動,以至於當場落淚。 如今我覺得,那時的我,其實是懵懂地感受到了一種複雜而圓融的、被稱為「智慧」的東西。 圖|作者提供 圖|作者提供 我們在人間行走,一手要接納上天的給予,一手要面向大地支撐住自己,而在這中間的大部分時間裡,我們只是重複地旋轉。重複、專注、忍耐。 最終,這個過程本身就成為了「美」,成為了「存在」,成為了心靈的滿足與寧靜;而反過來說,也正是這些東西本身裡,就必然地包含了對於「重複、專注和忍耐」的要求。 有一個姐姐曾經跟我說,自己的平靜來自於一種看似有些悲觀的世界觀。她說,每個人,包括我自己,每個人類都是那麼虛弱的,我們沒辦法做到那麼多,沒辦法承擔那麼多不切實際的期望。正因為這樣,她才不會去向他人、也不會向自己強求那麼多。 在那之後,她就找到了一種放鬆的平靜感,以及為了「僥倖」擁有的而感到快樂。 你要相信,你的苦樂參半的人生,正是你最好的可能。你既不用充滿「不服」地去追求、更不能沮喪地停止追求。你要的安寧與幸福,正是在這個「求」與「不求」的動態平衡中。 July 26, 2018 at 05:30PM 女人迷 womany.net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