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24日 星期二

接受是煩惱的解藥,為何你該停止漫無節制的憂慮? https://ift.tt/2Lwjf4b 商業周刊出版部 別把時間浪費在憂慮未來,別因為懼怕結果就侷限了行動!擔心不如準備好自己,有時接受,才是煩惱的解藥! 專家們的訊息有時簡單明瞭,這一課就是如此。在被問到可以提供什麼樣的建議,給正在尋找方法可充分利用人生的年輕人時,許多專家著眼於一項舉動——停止擔憂。 當他們反省自己的人生時,我一再聽到「我該少花點時間擔心」和「我後悔這麼擔心每一件事情」的說法。事實上,從晚年的制高點來看,如果有「重來」的機會,很多專家都希望能取回他們耗費在煩惱未來的時間。一回想自己的經歷,便能明白這句話並非無的放矢。 我還記得自己是在哪一刻頓悟這個真理。那時我三十好幾,人生感覺起來正值顛峰。我終於找到很好的學術工作安定下來,婚姻幸福,也成了驕傲的父親,擁有兩個漂亮的女兒。我的研究獲得足夠的重視,使我獲邀至另一所大學演講。我在前一晚抵達,利用美好的午後在校園裡跑了一圈。那天是標準的秋日,會讓每個念過大學的人遙想起當年的情景——空氣涼爽清新,樹葉正在轉紅,青春洋溢、活力十足的學生,在前往課堂的路上有說有笑。 滿懷幸福感的我,一邊慢跑、一邊做起白日夢,腦中栩栩浮現三十六歲的我和二十出頭的我交談的畫面。我仔細思忖自己要說的話,任憑對話在心底流動。我必須指出,年輕的我備受焦慮折磨,不斷地擔心人際關係、財務、人生方向,特別是事業展望。就讀研究所時,正值學術就業市場五十年來最糟的期間,所以我和同學深感煩惱,我們的博士學位會不會只讓我們有資格做高學歷的計程車司機或客服中心接線生。 圖片|來源 當我和十幾年前的我說話時,我發現自己很想傳達一個緊急的訊息:放輕鬆、別擔心。我想讓二十四歲的卡爾了解,他正以未來的焦慮毒害當前的時刻,而他真正需要做的是多一點點信任,不要擔心那麼多。在我的幻想中,我很想告訴那個不成熟的自己:「你看,一切都很順利啊!花那麼多時間擔心可能永遠不會發生的事情,只是在浪費青春年華。」專家講述的課題與我自發性的見解不謀而合,因此聽來格外真實。(推薦閱讀:與其浪費時間煩惱,不如給自己更多時間思考) 他們對於這個問題的建議簡單、直接到不行——憂慮只是白白浪費你寶貴而有限的生命。他們建議,訓練自己減少或杜絕憂慮,是追求更大的快樂最積極的一個步驟。專家急切地傳達,憂慮是毫無必要的障礙,阻擋了喜悅與滿足。而重要的不只是他們說的話,還有他們講述的方式。 八十三歲的約翰.阿隆索是個寡言的男人,但我隨即了解,他說的每句話都鞭辟入裡。從事體能勞動的他,一輩子都在與財務不穩定奮戰。但他毫不猶豫地提供這個建議:「不要以為擔心能解決或幫助任何事情,一點也不會,所以別擔心了。」就是這樣,他唯一的人生課題就是停止擔心。 現年六十九歲、曾任醫師的薇樂莉.阿姆斯壯見過許多人萬分苦惱,她詳盡描述了這個主題:「不要擔心。絕對沒有擔心的藉口,它只會讓你無法採取正確的行動。」她指出我們都太擔心自己的健康了: 如果你必須去看醫生,而你擔心他可能會告訴你什麼不好的事,幹嘛擔心呢?你根本不知道他要說什麼,所以沒什麼好擔心的,擔心只是白費力氣而已。如果醫生真的說了什麼,你就更不用擔心了,因為現在你知道要對它採取什麼行動。擔心會耗損你的元氣,只會一事無成。如果醫生說你必須動手術,而手術有風險(手術當然有風險),那就蒐集資料,和醫師討論、做決定,你同樣不必擔心。你已經做了決定,會怎樣就怎樣吧。 八十七歲的詹姆斯.黃則這麼說: 我問自己,為什麼要擔心?惦記每一件可能出錯的小事,對結果會有什麼差別嗎?當我了悟那一點差別也沒有時,我感受到難以形容的自由。我的人生課題是這個─別再虛擲光陰擔心接下來會發生的事,用其他你喜愛和享受的事情取而代之吧。 停止憂慮的忠告固然重要,專家們強烈而決絕的措詞更引人側目。他們用了「絕對沒有擔心的藉口」和「不要」。艾莉絲.羅塞托回顧她多采多姿的人生,詳盡提供一個拒絕擔憂的基本理由。艾莉絲與她的丈夫結婚六十年,兩人育有四名子女,高齡九十二歲的丈夫仍每天出門工作,她過去則長期幫助有毒癮或酒癮的人們。 艾莉絲認為,擔心是在企圖掌控基本上不能掌控的事情,那於事無補。「對我個人來說,這麼多年來我學到最重要的教訓之一,是你無法掌控可能發生的事,也無法改變已經發生的事。相當程度上,我已能無憂無慮地跟人生談判。我已經明白,如果我對某個情況無能為力,那麼擔心也無法改變什麼。」 我一直很容易擔心,所以很難徹底理解這個概念。對我來說,凡事都別掛慮的想法,就如同想像穴居人或哈比人(hobbit)的生活。因此我想知道:「這樣不去擔心事情,究竟是什麼感覺?」 艾莉絲說:「它會帶來許多安寧與平靜。這不是說我什麼都不掛懷。舉個例子給你聽。沒多久以前,我有個女兒生病住院,我當然很擔心她,但我心知肚明,自己改變不了什麼。噢,對我來說,憂慮就是那種會讓人徹夜不眠的事情,而那種事情不會發生在我身上,因為我知道我無法改變什麼。我已經學會別去擔心事情。」 專家們的這堂課讓我深感訝異。由於專家都經歷過艱困的歷史時期和巨大的個人悲劇,我以為他們可能會支持某種程度的憂慮。在我看來,經歷過經濟大蕭條的人,鼓勵財務煩惱是天經地義的事;曾打過二次世界大戰或在大戰中失去親人的人,會建議我們擔心國際情勢;最近和病魔搏鬥過的人,會希望我們擔心健康。 但事實恰恰相反。專家把憂慮視為日常生活的絆腳石,建議我們盡一切力量予以排除。更重要的是,他們覺得擔心是浪費時間。還記得嗎?他們認為時間是我們最寶貴的資源。在他們心目中,為了可能不會發生或我們無法掌控的事情擔心,就是在浪費我們珍貴和有限的生命,無可饒恕。(推薦閱讀:五秒勇氣法則:讓你遠離擔憂、煩惱、恐懼的練習法) 我們該怎麼運用這個課題,才不會在走到人生盡頭時,恨不得能取回被白白浪費在擔心上的時間?我相信這個課題可以影響我們每天的作息,我們也要在每一次發現自己在無謂憂慮時謹記在心。我發現,不斷提醒自己專家們的建議,能幫助我甩開憂慮(最近我確實有點把這個觀念當成真言來使用)。 更幸運的是,專家們還提供我們一些具體的方法,教我們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思考煩惱、超越煩惱。我想你會跟我一樣,覺得下列祕訣非常受用。 圖片|來源 祕訣一:看短不看長 我試著公平對待每一個受訪者,但我不由自主。如果你說話的對象是超過百歲的人瑞,你很難不對他的話多一點重視。一百零二歲的艾琳娜.梅迪森非常可愛,她漫長的一生有很多事情可以煩惱。她的建議是,在你滿心憂慮時,避免看得太遠,把焦點放在眼前的日子就好。她告訴我: 嗯,我認為如果你在擔心,非常擔心,你必須停下來對自己說:「這也會過去。」你不可以一直擔心下去,因為那會摧毀你和你的人生,真的。但總有些時候你就是忍不住要擔心─那就強迫自己停下來想:這對你沒有任何好處,你必須盡快將它拋諸腦後,一次想一天就好。如果可能,事先計畫固然不錯,但你不可能永遠這麼做,因為事情不會照你希望的方式發生。所以最重要的,就是一次想一天就好。 祕訣二:擔心不如準備 露西.羅文年輕時既害羞又有社交焦慮,現年八十歲的她,已經克服自己無謂擔心的傾向。她發現煩惱的解藥,就是對她焦慮的情況做好充分的準備。她的建議是: 我媽很容易擔心,我也是。我想,那大概是天生的吧。但我已經學會準備,為我擔心的每件事做好準備。當我要發表演說或什麼的時候,我會把它寫下來。我有時會在教會裡彈鋼琴,而我會練習到可以完美演奏為止,那樣能趕走憂慮。 對於我即將進行的手術也一樣,我為它做了一切準備——我已經和每個人說了每件事。我覺得我都準備好了,你知道嗎?上帝會照顧我,我也找到專業技術優異的醫療人員,所以我不會擔心,不會浪費時間。如果你想要保持健康,就把時間花在計畫上吧! 這個建議獲得許多專家回響。他們覺得憂慮和刻意、理性的計畫截然不同,後者能大大消除憂慮。他們覺得最浪費的,是漫無節制的憂慮——明明已針對問題盡一切所能,卻還在掛心。七十三歲的約書亞.貝特曼總結了專家一致的觀點:「如果你要害怕某件事,你就應該知道那是什麼事。至少要了解為什麼,找出原因。『我害怕什麼?』有時你或許有充分的理由,那是合理的憂慮,而你可以加以計畫,不要光是擔心。」 祕訣三:接受是煩惱的解藥 專家們多次走過下列完整的過程:擔心某件事,某件事發生,然後再經歷餘波。正因如此,他們推薦「接受」的態度,做為煩惱的解藥。不過,我們常把接受視為全然被動,不是我們主動培養的東西。要治療煩惱,除了專注於眼前的這一天,以及做好充分準備外,許多專家也建議我們主動學習接受。事實上,這是最資深的長者最常透露的訊息。(推薦閱讀:日本人提倡的「生活感」:不帶遺憾的感受每一天) 有時受訪者年齡的「弦外之音」會讓我猝不及防。當克蕾兒.摩蘭修女不經意提到她的祖父曾打過南北戰爭時,就是這種情況。南北戰爭!我之所以如此訝異,部分原因是克蕾兒看來比實際年齡至少年輕二十歲:她今年就要滿一百歲了。開心地住在教團提供給退休修女的住所,克蕾兒修女仍相當活躍,且積極參與社區活動。在我展開這項計畫前,我壓根兒不相信現在要跟你說的這句話:「如果你想聽一段有趣的人生,那就坐下來,聽一個一百歲的修女講古吧。」 回顧近八十年的宗教生活,克蕾兒表明,停止憂慮是她要教給年輕人的課題。在剛開始擔任修女時,她了解到透過學習「接受」,來減少煩惱的技巧。 那時有個牧師幫我們做彌撒,一個還算年輕的牧師,身子骨看來非常虛弱,但長得很俊美、很漂亮。他說在他生命的某個時候,發生了某件事,他沒有告訴我們是什麼事。我聽說他曾參加某個布道團,然後他們要他回美國,這令他心碎。那一定是件很難熬的事,他非常生氣——他就是不能聽天由命,就是沒辦法接受。他回到這裡工作,但他的心離不開那件事。就是不了解為什麼會發生這種事。 所以他求助於一個年長的牧師,跟他討論。他說:「我該怎麼辦?我擺脫不了它。」老牧師說:「每一次你想起那件事,就說這句話。」老牧師非常緩慢地說:「隨它去吧,隨它去吧。」於是,年輕牧師照著老牧師的方式做了,他說:「我試了他的辦法,一開始沒什麼差別,但我堅持下去。過了一陣子,當我推開它,隨它去吧,它便走遠了。或許不是百分之百,但這就是答案。」 克蕾兒是我見過看來最安詳的人士之一,她使用這個技巧用了超過四分之三世紀。 很多事情都會進入我們心裡,比如說,現在或許正有人傷害你的感情,你很想報復──嗯,就隨它去吧,推開它。所以我開始這麼做了。我覺得這是最美妙的事,因為每個人都有一些嚴厲的想法,你無法避免。總有人會惹你心煩,直到你去世的那一天都有。但當他們開始時,我聽到自己在想:「嗯,現在她不該做這種事,我該告訴她⋯⋯」隨它去吧。 往往,在我把話說出口之前,我會想:「我說了又如何?」所以,隨它去吧。噢,好多次我都慶幸自己什麼也沒做。這個課題真的惠我良多。 圖片|來源 截然不同的女性,雖然有南轅北轍的人生,但訊息十分類似。漢娜.羅貝爾在一九一二年生於波蘭,她的哥哥移民美國,鼓勵她一起。漢娜在一九三二年聽從他的建議,但全家只有她這麼做。她淡淡地說:「我的其他家人都被納粹殺害了。他們試著逃離,但來不及了。他們沒逃出來,被納粹處理掉了。」她頓了一會兒,清楚表明她想轉移話題:「但是,你能想多久,想多深?你怎麼想都不夠。」 漢娜現在住在曼哈頓一間舒適的公寓,由一個孝順的女兒和一名助手協助她維持獨立的日常起居。她在美國過著她認為相當精彩的生活,在華爾街工作多年,嫁給一個成功的醫生。或許就是這種悲喜交織的人生經歷,為她創造了超脫世俗的平靜。漢娜可以抱憾終生,但她不僅沒有,還給了這個忠告: 要記得,人生是好事一樁。你必須從問題中學習,否則問題會壓垮你。我已經學會許多人生的課題,再也沒有什麼能困擾我了。一定要如此,非這樣不可。接受它,沒錯。如果你不接受它,你就會每下愈況。冷靜下來,順勢而為。人們擔心死亡,擔心一切種種,我一點也不擔心。如你所見,我是很優哉游哉的人。不管人生怎樣,我都接受。如果我明天會死,那就死吧,不然還能怎麼活下去呢?人生苦短,你必須敞開心胸,學會接受,而非擔憂——這樣你就會過得很好。 憂慮是現代人特有的「流行病」,流行到對某些讀者而言,似乎不可能照這堂課去做。但專家告訴我們的話,與研究成果相當一致。 據研究煩惱的科學家表示,煩惱最重要的特徵是,它發生的時候,其實並沒有真正的壓力源;也就是說,我們常在沒什麼好煩惱時煩惱。這一類的憂慮——反覆想到可能發生在我們或摯愛身上的壞事,與具體解決問題截然不同。擔心的時候,我們會一直想著可能的威脅,而非運用認知資源(cognitive resource)來設想脫離困境的出路。 根據專家的說法,減少後悔的一個至關重要的策略,就是增加花在具體解決問題的時間,並大幅消除耗費在擔心上的時間。解決問題能提升生活品質,自尋煩惱則會害你浪費寶貴的時間而追悔莫及。 本文摘自卡爾.皮勒摩的《如果人生有地圖:走過 1000 位人生專家的生命軌跡,帶你找到更好的自己》。由商業周刊出版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如果人生有地圖:走過1000位人生專家的生命軌跡,帶你找到更好的自己》 July 25, 2018 at 10:30A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Lwjf4b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