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bit.ly/2HVtSL0
2019年6月4日 星期二
讓孩子安心上學:「微排擠」,接下來就是霸凌事件 http://bit.ly/2HVtSL0 天下文化出版社 很多校園霸凌事件的起頭,可能只是源自微不足道的小事,從一個人起鬨,到成了集體惡意排擠。 我曾經到一個高年級班級去當故事媽媽,在講述故事時,該班總有一個戴著眼鏡、綁著兩個油條辮的女孩不斷舉手發表,不論我講的是歷史故事、社會現象,或是情緒教育、生命故事,這個女孩總能滔滔不絕地發表她獨特的看法,或是提出相關知識來呼應我,讓我感到非常有共鳴。畢竟一個小學生見識能如此廣闊,舉一就能反三,又能侃侃而談,實在不可多得。 一開始兩三堂課,班上同學還會靜靜地聽她大發議論,學期快一半時,我發現每次只要她一開口,就有兩三個男生立刻用力鼓掌,故意用怪聲怪調對著她大叫:「喔,好棒棒,好棒棒喔!」後來,只要她講到一些大家不熟悉的典故、人名、理論時,一群男生更毫不留情立即打斷她,團結一致齊聲叫囂:「天才!天才!天才!」讓她根本無法講下去。 學期快結束時,連我都忍無可忍了。我利用下課時找了一個常常故意打斷她的男生小聊一番。 「她不是只有晨光課這麼愛現耶,國語、數學、自然……,連音樂課也一直站起來講個不停,超煩人的!全班都想嗆死她好不好!」 原來,這女孩是一個博學強記、反應敏捷的資優生,不僅在課堂上對答如流,而且成績更是嚇嚇叫,資優又績優的她在班上鶴立雞群,雖然各科老師多半感覺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但同學卻對她另眼相待。 「拜託,她連下課都要發表高論,煩不煩人啊?現在連女生都很討厭她了!」另一個女生湊過來附和。 圖片|來源 惡霸集團起始於少數人的「微排擠」 我對這女孩的處境感到很同情,所以後來花了一點時間去了解她和同學的互動狀況。其實一開始,只有兩三個男生看她不順眼,總在課堂上故意給她喝倒采,其他同學聽他們的怪聲怪調就哄堂大笑,於是就愈來愈多人加入了「嘲弄大隊」。 「嘲弄大隊」在女孩背後惡毒的說她壞話;經過她身旁還會故意咒罵:「臭婊子」、「欠人幹」……等不堪入耳的話。這個集團愈滾愈大,最後在班上竟形成一股牢不可破的惡勢力,連原本和女孩毫無瓜葛的同學,最後都被逼得表態,一起加入排擠她的行列。 全班就這樣形成了一個陣容堅強的「霸凌集團」,少數人是發動者、一些人則是怕被邊緣化的依附者,更有些是事不關己的旁觀者。而這整個結構又搬上了網路戰場,在臉書及 LINE 上繼續以排擠、嘲弄這個女孩為樂,言詞更加肆無忌憚。在這個圈子的同學怕脫離主流群,都不敢亂轉風向。 事實上,這個學識豐富、善於表達的女孩心腸一點也不壞,只是不大懂得察言觀色,根本沒意識到應該適度的收斂,也沒察覺同學已進入高年級,心思變得敏感、人際互動也較複雜,會對言行特別突出的同學產生厭惡感。 如果那兩三個男生開始嗆她的時候,就能有同學或老師適時提點她,同時導正那幾個男孩用適當方式來表達不舒服的感覺,或許這事情也就僅止於幾個人的互動不良而已,絕不會走到霸凌的地步。 幫「討厭鬼」改頭換面,讓「善意聯盟」勢力崛起 事實上,很多霸凌事件一開始也像這起事件,多半只是「兩、三個人對一個人」的「微排擠」而已,如果能搶在狀況惡化之前防微杜漸,幫助被排擠的孩子找到自己問題的根源,協助他改頭換面,就能杜絕霸凌的產生。 同時,老師及家長若能合作,在一開始就先找到班上幾位同理心較強的「樁腳」,率先帶頭對「目標同學」釋出善意、伸出援手,形成一個具體的善意聯盟,就能壓過竄起的惡勢力,讓排擠銷聲匿跡。另一方面,師長又能策略性的讓「目標同學」有機會展現討喜的新面貌,就能提高同學對「目標同學」的好感與接受度,這樣,班級善意與接納的氛圍就會逐日形成,「微排擠」就不會惡化為不可收拾的殘酷霸凌事件。 我記得我家小子班上有一個課業落後、家庭功能不彰的弱勢孩子,就在班上要竄起一股排擠他的惡勢力之時,他們的班導就洞燭機先,費心安排了幾位班上人緣特好又善解人意的同學來接近他,分組分在一起,下課也鼓勵這幾個同學和他一起聊天打球,結果這個孩子真的就倖免於被排擠的險境。又因為他的美術天分很高,一有機會老師就刻意當眾讚賞他,帶動了班上接納欣賞他的氛圍。一直到畢業後,我知道當初刻意安排和他接近的幾位同學仍和他保持很好的友誼,老師這麼做,不只是派出救火隊,而是帶給他生命中真正的天使。 事出必有因,孩子被排擠,最重要的是釐清被排擠的原因。爸媽可以私下問問和孩子熟識的同學或老師,他們覺得孩子怎麼樣?有什麼讓人不太能接受的行為嗎?太愛現?喜歡捉弄別人?喜歡告狀?太小氣?不愛乾淨身上有異味?東西雜亂影響整潔?功課不好被人譏笑? 比如孩子容易流汗而發出體臭、讓人禁不住想迴避,那麼爸媽可以用職場上,或是自己成長經驗中的真實案例,來引導孩子去體會別人的觀感;也需要教導孩子仔細的洗頭、洗澡。如果孩子能做到,就要把握機會肯定讚揚,讓他感受到自己的清新新形象是受到肯定、讓人喜歡的;容易汗臭的孩子,幫孩子多帶一兩套衣服替換。 唯有陪著孩子正本清源,孩子清楚看到自己的問題,找到方法改善自己,才能幫助他扭轉劣勢,脫離被人討厭的形象。 防堵潛在的排擠行動 會成為目標其實有跡可循,以下幾類孩子比較容易引人側目,潛在的欺凌者會因為看不順眼,或想要滿足控制欲,或想從他們身上壓榨財物而鎖定他們,老師以及爸媽一開始就該主動關注是否有潛在的排擠行動: ‧ 外貌特殊:身材胖、矮小或長相特別 ‧ 行為舉止怪異:愛現、說話方式奇怪、不重衛生清潔、身上有異味、女性特質強烈的男孩 ‧ 性格特點:內向、害羞、孤僻 ‧ 弱勢或高關懷家庭:單親、隔代教養、低收入戶 ‧ 特殊兒:過動、自閉症、亞斯伯格症、情緒障礙等 剛才女孩的故事還有更曲折的發展:女孩覺得自己愈來愈被孤立,非常痛恨同學對她殘酷的攻擊。當她想要扭轉情勢時,卻覺得全班已同仇敵愾、形成聯盟對抗她,她因為苦無對策而變得愈來愈沉默退縮。 這個女孩的媽媽發現不對勁之後積極介入,才挖掘出實情。氣憤難耐的媽媽竟衝去班上興師問罪,並且非常強勢的把排擠過女兒的男生一個個揪出來,逼他們當眾向女兒道歉。 女孩的媽媽自認給孩子討回了公道,以為排擠情勢應該就此落幕。沒想到,道歉事件發生之後,同學們雖然不再公然挑釁女孩,但是卻再也沒有人想接近她,背地裡憎惡她的同學反而更多。這女孩得到的結果不是重新獲得友誼,卻是更加的被孤立、更難展開友誼。 在這個案例中,很明顯的,最大的問題根結並沒有解決,也就是女孩根本不覺得自己有問題,所有問題都被她和她媽媽解讀為「同學因嫉妒她而排擠她」,千錯萬錯都是別人的錯。若是女孩從這個事件中沒有覺醒自己要學會察言觀色、適時藏鋒,那麼將來她在其他團體裡還是有苦頭可吃。 父母切忌在還未找到原因時,直接以暴制暴,或者以強權當眾羞辱排擠者,此做法雖然能讓孩子的委屈得到一時的平反,但是,日後更可能成為班上沒人理睬的尷尬邊緣分子。 本文摘自彭菊仙《家有青少年之父母生存手冊》。由天下文化出版社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家有青少年之父母生存手冊》 June 05, 2019 at 10:00AM 女人迷 Womany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