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21日 星期三

「媽媽有時候耳背一點,是健康的」為什麼每個人都想管束「母親」? https://ift.tt/2PhYEDU 凱若 Carol Chen 媽媽怕的不是照顧小孩,是不自由的教養環境。我們如何在「人多口雜」的教養環境,給媽媽足夠的空間建立好的家庭互動? 人多口雜的教養環境,是壓力不是助力 每回當我分享德國婆婆的故事,許多的朋友都會羨慕地說:「真希望也有這樣的婆婆/媽媽」。其實倒不是因為婆婆媽媽們不關心孫兒的教育,反而是因爲太過於有想法、有經驗、有意見,如此「人多口雜」的關心,變成父母親的一種壓力,而非助力。甚至,還會因此有很多溝通與爭執。大多數的長輩都是希望兒孫好,要怎麼拿捏,的確是很不容易! 就算不是身為爺爺奶奶,有時我們自己都難免對別人的教養方式有些意見。然而,我常提醒自己和老公:「這世界上能夠『管教』一個人的,只有他的父母親和他自己」,有時閉上嘴巴,是最有智慧的做法。因為就連一個揣測的問句,都可能會是壓垮「壓力破錶」的父母親那最後一根稻草啊! 會有這樣的心得,真的是從自己的經驗裡頭體會到的。 我餵女兒母奶餵到一歲十個月自然離乳,在13年前的台灣社會,我簡直是「異類媽媽」!當然,身邊鼓勵的聲音還是不少,但一些「關心」與「問候」實在讓我不勝其擾。 「你這麼瘦,會有奶嗎?」 「母奶半年後就沒有營養了啦!」 「你這樣胸部會下垂喔!」 「這樣孩子會太依賴你,不能獨立喔!」 我很佩服自己當時的「耳背」,也謝謝我自己母親與家人的支持,以上這些狀況一個都沒有發生,而且女兒頭好壯壯好得很!但不是所有的媽媽都像我一樣幸運,很多的媽媽們除了要面對初次餵奶的「內憂」,還得要面對鋪天蓋地的「外患」,實在是很辛苦。想想,如果「一整村」的幫助對媽媽都不是支持力量,而是一堆反對意見與似是而非的老舊觀念,那還不如媽媽自己決定就好啊! 圖片|來源 媽媽有時候耳背一點,是健康的 任何合作關係,都得要有「共同目標」才行得通。但家庭不像公司,還能開個會議確認年度目標就搞定。有時還牽扯到兩邊家庭的長輩親戚,實在很難為。我常鼓勵「深陷其中」的媽媽朋友們:耳背一點,裝傻!這也是德國婆婆教我的秘招。 有時我也會告訴她,身邊姐妹淘面對的婆媳問題(有些也是德國的婆婆唷),或她們的家庭之間,因為孩子教養的觀念不同而產生的爭執。她總是搖搖頭,聳聳肩說:「告訴你朋友,別管他們!媽媽自己決定就好。因為媽媽就是媽媽啊!長輩不高興也不能改變這個事實。」 有時候我們難免會生氣,會覺得想辯論,但只要我們想清楚了:我是母親,我是最了解孩子的人。如果我們確定了自己已經充分思考過,也放下了自己的情緒與偏執,最終得到了一個「教養方式」,那就堅持吧! 身為媽媽,是妳的優勢 當媽媽們面對這樣的困難狀況,不只是生氣或想辯論,有時更會覺得很「弱勢」。往往堅持的只有我們一個人,好一點的情況還有老公撐腰支持,但總覺得孤身面對排山倒海來的挑戰,很孤單也很無力。而擔心「孩子沒能有好的教養環境」的恐懼,更讓一些媽媽們眉頭深鎖,甚至想到要回親戚家就頭疼。每回聽到這樣的心聲,真的很想拍拍媽媽們的肩,甚至給上我最溫暖的擁抱。 然而,我們或許覺得自己力量很小,無力可抵擋整個「大環境」,但事實上,我們身為「母親」的這個事實,就足以讓我們瞬間變身超級女戰士,力挽狂瀾!怎麼說呢? 從小,爸媽都工作,我的奶奶就是家裡的「掌舵者」,她照顧我們的吃喝,花最多的時間與我們一起。她的教養方式和觀念,有許多與我的母親不同,當時也讓我媽媽感到非常辛苦與無力。當然,我也同樣感覺得到這種壓力,有時在兩邊拉扯之下,我也成為「被罵兩次」的犧牲者。但我回想起來,我媽媽雖然工作忙,但她下了班就是很密集地與我們互動,除了看功課,還花很多時間與我們在餐桌上聊天,討論很多話題,溝通許多觀念與想法。雖然奶奶對我的生活上很重要,但當我真正長大成人後,用心在我們教養上的「媽媽」,才是真正影響我價值觀的人。 母親天生與孩子有一個「隱形的臍帶」連接著,只要我們不放棄,只要我們用心,孩子最終內心聆聽的聲音,都會是媽媽的。當然因此,我們更要注意自己的態度與做法。 若我們面對與我們有不同意見的人,就馬上變得不理智或憤怒,那孩子也會學到這樣的態度,未來與我們或其他人意見不合就翻桌大怒,這不會是我們希望的方式吧!或者,若我們遇到別人對我們意見的挑戰,就馬上退縮放棄,甚至有著強烈的受害者心態,那我們的孩子也學不會如何溫和但有理地堅持自己的想法。 身為母親,是先天的優勢。但我們也需要審視自己面對這世界的方式,因為孩子們都在看著呢! 圖片|來源 合作 = 清楚的分際 + 彼此的尊重 婆婆與我,就算許多觀念相同,但我們不一定有完全一樣的教養方法。(延伸閱讀:安潔莉納裘莉的教養哲學:當好媽媽之前,更重要的是先「愛自己」) 例如:我與老公都愛旅遊,所以我們從兒子六個月大,就每幾個月全家一起旅行去。當然對於小寶寶來說,會有哭鬧的時候,也會因為變換環境而有點難搞,但我們甘之如飴。但婆婆說,過去她的孩子們還小時,如果要度假她不會帶著小小孩,因為她認為頻繁變化環境給孩子的刺激太多了,小孩有時會挺「歡」的。就算她過去的作法如此,但她還是開開心心地與我們全家一起到葡萄牙度假呀! 到了葡萄牙,我們要帶著兒子去游泳池游泳,但他有點咳嗽,婆婆覺得或許這不是個好主意。老公說:「我覺得反而動一動會比較好一點,況且他並沒有咳得很嚴重。」,婆婆就說一句「Have Fun!」,我們就開心帶著兒子游泳去啦! 這兩種方式沒有什麼誰對誰錯,就是「不一樣」而已。當婆婆提出她的想法,並不代表就是「聖旨」,所以我們也就「評估」是否有我們沒顧慮到之處就好,無須有什麼情緒。 我希望婆婆尊重我的做法,同樣我也尊重婆婆有不同的想法。但最終,我們是父母,當然就是按照我們的決議來做。這種「各守分際」與「德式固執」,倒是我們這常被他人意見弄得七葷八素的亞洲腦袋,該要學習的呢! 沒錯,會面對一些質疑或挑戰,甚至也會有覺得懷疑自己做法的時候,但「溫柔與堅定」的態度,總是教養孩子上的不變基本法則。有不同意見時我們會怎麼做?隨便別人說啊!老公與我還是會照著討論出來的共識去進行。就算老公有些「固執」的部分,如果我思考後覺得還是需要堅持我的做法,我會持續努力默默執行,一邊找機會就溝通。辛苦?一定的,但這就是現實的世界,不可能所有的人都同意我們的所有想法做法。我們持續思考調整,也持續堅持前行! 當孩子更大了,我們還能多討論「如何面對異議」的許多狀況題,其實也是很珍貴的。(延伸閱讀:梅根X蜜雪兒歐巴馬的教養哲學:當媽媽,是一次次學習「放手」) 沒有人喜歡「人多口雜」的教養環境,但如果我們把它當作一種「教養孩子」的場合,甚至是對自己的修行,我們也就更覺得有力量了,不是嗎?媽媽們,我們都一起加油! August 22, 2019 at 11:00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PhYEDU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