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7日 星期三

家應該教你愛不是恨 專訪簡嫚書:「如果父母不歡迎這個生命,孩子也不會珍惜自己」 https://ift.tt/2YusNUH 女人迷編輯 Shanni 台劇《靈異街11號》談論親情之間的種種議題。關於家,我們經常繞道而行,害怕觸碰。簡嫚書為新戲受訪,聊過婚姻關係、當母親的感想,但很少提到自己的原生家庭。從小父母離婚後,她到處寄宿親戚家、學校作業「爸媽暑假帶你去哪玩」對她而言是一個無聊的題目,長大以後,最困擾別人問她是哪裡人。但她後來明白,不管是什麼樣的家,即使無法完美,但最重要的是你要讓孩子知道,他是被歡迎來到這個世界,以及有人愛他。 在新劇《靈異街 11 號》上映後,嫚書挺著八個月大的肚子,四處為新劇宣傳。在眾多媒體報導中,談她的另一半、當媽媽的感想,怎麼找到適合自己的婚姻。但很少人知道,在這之前,她其實漂泊了很久。(延伸閱讀:找一個安穩的下半生?專訪簡嫚書:「沒搞懂自己,那個人不會出現」) 從小父母離異,我和她聊起原生家庭,她有些沈默。在這個高舉雙親核心家庭價值的社會,讓她經常思考關於家、血緣到親情之間的關係。 生在單親的家,有一些困擾的地方;但她想告訴我,她的家只是在形式上跟大部分的家庭不太一樣,而回家的路,其實都是很相近的。   從小爸媽離婚,暑假作業「爸媽帶你去哪玩」這題很無聊 嫚書緩緩地說,其實不太記得爸媽離婚是哪一年的事了。小時候,看過他們吵架、彼此不愉快的畫面。所以知道要分開的時候,她想著這樣也好。 「可能對於一些戀家的人來說,會覺得很痛苦。但小朋友其實沒有想太多。」 「我只有在遇到像暑假作業要寫『爸爸媽媽帶你去哪裡玩?』,或者『我的爸爸、我的媽媽』這種無聊作文題目時,會覺得有點困擾吧。」 在普遍的教育環境裡,好像總是告訴你有爸爸、媽媽才是所謂的家;這對戀家者而言,無法實現「完整」,教人沮喪。但對當時的那個女孩來說,只想著要如何寫出老師口中標準的好文章。面對眼前木桌上一張空白的作文紙,她既有些棘手,又覺得有點無趣。要在白紙上填寫什麼,那些別人不必煩惱的家的定義,在她小小的腦袋裡開始不停輪轉。 家是什麼?國小畢業典禮那年,老師要大家邀請父母一起來參加。她感覺到那是人生裡一件重大的事,於是放眼望去偌大的禮堂,包裹著她隱約意識到的失落感。可能她還是悄悄有了期待。而人潮散去,她要進到下一個成長階段。 當時那個在書桌前煩惱的女孩,最後在作文紙上都寫了些什麼?我忘了問她。只記得她說,從那次以後,人生還有好幾場畢業典禮,但她也就沒再沒有覺得那是何等特別的事了。 四處為家,最困擾被問「你是哪裡人」 當初因為父母離異的關係,她從小流離。她很曖昧地告訴我,這樣的家庭形式,有它的好處,也有沒那麼好的地方。 「在他們離婚之前,我就住過好幾個親戚的家,常常搬家,也常常轉學。」 在嫚書的童年記憶裡,住過舅媽家,或外婆家,父母離異以後,她監護權掛在父親名下,但又與母親同住過一段時間。沒有一個長期而固定的居所。尤其上大學之後,也因為開始了戲劇工作,四處落腳。回頭一看,她發現自己每當要跟一個城市開始有些熟悉時,就又要離開。 「我就是在幾個不同的地方,平均分攤了我的時間。我的人生好像就是一直在到處體驗。」分攤時空,也分攤情感。於是,當有人問到「你的家在哪裡」,或者「你是哪裡人」時,她感到猶豫,說不出一個答案。 家在哪裡? 她感覺到自己其實更像一直在旅行。到達一處,她會知道那只是暫時的居所,於是也不會真正把它當作是家。 家不在租屋處、親戚的房子,或陌生國度裡的旅館。對當時的她而言,她知道自己並不擁有一個固定的去處,於是倚靠著這些移動路徑,去維持和這個世界的應有關係。 「家在哪裡」,隱藏的背後那一句話是,「你是誰,你從哪來,要到哪去。」 我感覺到在嫚書的成長歷程裡,有許多東西並沒有階段性的解答。也因為她的漂泊狀態,讓她可以不必停留在原地--好像一定要把問題想清楚了,才有辦法繼續前進。她不用,她就是一直往前走,下一個地方會去到哪不知道。 這樣的生命經驗,讓她不對事物戀棧。她選擇活在當下,只珍惜眼前擁有的東西。她想說的一件事情是,過去的就過去了,如果你已經成長起來,就不會只是遺憾。 「被期待降生」最孩子而言是重要的事 兩年前,嫚書當了母親,有了要一起走下半輩子的伴侶,組成自己的家庭。她說,此時此刻,確實比較有深根的感覺:「以前會覺得滿漂泊的,自己過好就好。要去哪、住哪裡,或甚至旅居到國外也都可以。但現在不是,現在會想到要怎麼讓孩子有安定的生活。」 「我一直覺得我的人生要有小孩。」她叉題說道,卻引起我一陣好奇,忍不住問起原因:「從小,我都算是自己在過生活。所以我很想知道,透過自己孕育一個生命,我可以如何建立我跟他之間的連結、如何陪伴他成長,看到長成獨立的個體。這是我很想做的事。」說到這,她指了指自己的身體,說女人有子宮,可以看成是上天給的禮物,讓妳有機會去擁有這層關係。 長長人龍,每個人都在等待一份幸福的可能。她像是在說先來後到,如果當一個母親可以讓她開始體驗家這件事,它比較晚來,也沒有關係。  我感覺到,過去她可能沒有選擇,她也不去質問為什麼她沒有選擇,而是回頭告訴我,現在的她已經有了這個能力。而且她開始感受到,這個能力並非憑空出現,而是從過去的家到現在的家,一脈傳承一脈而來的。從這場新生,她又談回自己的原生家庭:「因為我很幸運的是,我的母親是期待我的出生的。」(編輯推薦:「成為母親,安慰了我心中的小孩」專訪單親星媽鄭如晴) 「過去常常有人對我媽說,『妳的小孩沒有媽媽在身邊,一定會變壞』,她就會說,不可能,流有我血液的小孩,是不會變壞的。」她提到,當你的母親是如此信任著自己懷胎十月孕育的孩子,信念就會創造實相。「雖然她不在身邊,但我可以一直感覺到她的母愛。」 「相反的,如果今天一個母親一直對孩子說,『我為什麼要生下你』,那孩子就會被負面情緒影響。」知道自己被期待降生,有人關愛,是一件重要的事。 自己有了孩子之後,現在的她,已經是別人的家。而聊回「家是什麼?」,她提到,「有一句話說,父母在哪,對孩子來說,家就在哪。」 「那我的家,應該就是在台中吧。因為我母親住在那裡。」  對她而言,那段零碎、漂泊的,最沒有家想像的過往,卻是她此刻想落定的歸屬:「我知道我的父母親是愛著我們的。這才是最重要的。」  她的父母,並沒有給她一個完整的家屋。於是她一路搬遷,漂泊,一路說著,沒有過的,你不要眷戀。一直走到這裡,她擁有了自己的婚姻家庭。而她知道,此刻讓她感到安定與幸福的,不只是她開始是誰的母親,也是她內心踏實明白,家並不要是國小作文課裡那種「完整」,而是承認世界就是沒有完美,但有人期待著你的到來。 而他,所謂家人,會讓你知道,你是誰,你從哪來,要到哪去。 August 07, 2019 at 07: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YusNUH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