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Z5FL6D
2019年8月15日 星期四
用 PUA 形容騙炮,可以完整承接受害者傷痛嗎? https://ift.tt/2Z5FL6D 擲地有聲 近來,多名女性指控某男性政治意見領袖涉及性剝削,其中一名女性使用 PUA(Pick Up Artist,中譯:把妹達人)來詮釋她面臨的困境,也被廣泛討論。作者指出,此種討論 PUA 的風潮可能引起部分疑慮:當我們將事件簡化為 PUA 之惡時,會不會也忽略一些重要討論呢? 文|梁克丞、吳馨恩 近來,多名女性指控一名男性政治意見領袖涉及性剝削,而其中一名女性使用 PUA(Pick Up Artist,亦有中譯:把妹達人)來詮釋她面臨的困境,後來更被廣泛討論和使用,筆者們對此種風潮有些疑慮,這並不是在說——這些女性不應找到有效的語言使用,而是將此類事件簡化為 PUA 之惡時,是否可能對於改善女性處境適得其反呢? 圖片|來源 這些性創傷是真實的,也是深刻的,是這些女性生命的不可承受之輕。然而,參與傷害的男性相對人,若只是將其輕描淡寫為「渣男」(這有時還是帶有風流、多情意涵的戲稱)似乎無法將傷口的深度、負擔的重量描繪透徹——傳統社會結構的影響下,我們習慣為真相擦脂抹粉,蓋上一層神秘的薄紗,再來霧裡看花、雨中望月,將身心靈與事件本身拉開距離,防止讓自己最赤裸脆弱的部分感到刺痛,好比眾人更趨於相信偶像劇中上錯床的奇遇,而不是在不遠處被熟人侵害的社會事件。(延伸閱讀:【性別觀察】為何我們的社會盛產「熟人性侵」?) 因此,使用精確的描摹以及措辭,對於事件中的所有人,才是較為合理的對待。舉例來說,當我們使用「寄送不請自來的屌照」(Sending Unsolicited Dick Pic),而非學會善用「網路暴露」(Cyberflashing)描述未經同意傳送的私密圖影,將無法勾勒出此行為的嚴重性,反而像是個無傷大雅的玩笑或惡作劇,並且強化了父權社會既存的譴責被害人(Victim Blaming)藉口——她們只是反應過度(Overreact),認為不過是「茶壺中的風暴」(A Storm in a Teacup),只要有幽默感就能迎刃而解——這些殘酷的父權文化脈絡。 PUA 一詞的泛用將對於女性地位帶來惡劣的影響。當這些 PUA 在扮演一個狩獵者的權勢角色,將女人當作他們懸在牆上的獸皮革的同時,最令人恐懼的是,女人也承認了並接受自己是無主體性、無意識的獵物角色,任由他們宰割。近期分享關於 PUA 手段的人,並非知識水平不高的女性,甚至許多都是女性主義的支持者,她們說會被這些把妹達人的魔爪套牢的女人,多半有自卑傾向或精神、身心並不健康,甚至是教育程度不高等特徵,恰好對應著把妹達人的教戰守則。這樣的言論徹底抹殺了這些女性的主體性,忽視了女性即使作為受害者也仍擁有其情感及慾望的事實,彷彿她們需要被警醒,需要不斷地被提點如何識別對方是否為下流 PUA,以避免陷入這樣的陷阱。這些「善意」,是女性對自身慾望的疏離和噤聲,並加以施壓在這些「受騙」的女人身上,這才是真正創傷性的所在--就當她們看見自己在這個你追我不跑,相互苟且的狩獵遊戲中的主體性是多麼地低下,創傷便隨之而來。這與此案的當事人所遭受到的苦難,實際上是相當不同的。 並不是說要責備當事者在女性有限的語言中,找出 PUA 一詞來試圖讓人理解是決然的錯誤,而是依據性別力所刊載的兩位當事者文章內容來思索,或許使用「利用脆弱心靈/處境的性剝削」會更加精確。即便代價可能是缺乏快速傳播的方便性,顯得相當拗口且充斥知識隔閡,但是,追求精準以及最貼近真實也是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必須守住的底線,對事件中所有的參與人都應該如此。在法庭上,我們不能夠將一名性騷擾者以強制性交罪(Crime)定讞,而當事件本身無法訴諸法律管道時,社會輿論將能發揮近似法律制裁的作用--同樣是要求被訴者糾正錯誤、改正自新,不也應該使用正確的名稱將其定罪(Sin)嗎? 在事件本身的傷害之外,我們也該深思對事情要如何詮釋以及精準用詞,才能有效改善女性處境與性/別權力關係,這也是筆者們在眾人大肆撻伐「加害者」的觀察中,認為需要被好好釐清的細節,希望當事者們可以被正確地對待,沒有妄加的罪名也沒有被逃掉的罪行;沒有被忽視的傷痛,也沒有被閹割的主體性。 August 15, 2019 at 10:00PM 女人迷 Womany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