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14日 星期一

「也不想想是誰那麼辛苦」為什麼家人關係中,最不缺的就是「嫌棄」 https://ift.tt/2Bb4pJt 擲地有聲 「並不是結婚或身為家人,就可以說盡所有的難聽話。」生活中我們習慣用相互嫌棄、批評,來表達自己的需求與期待,久而久之,關係中的情感矛盾就越來越多,耐心也越來越少。 文|鄒孟栩(諮商心理師) 最近的幾起社會新聞中,呈現出台灣人在關係中的不滿意容易用嫌棄的酸言酸語表達,說者也許有意或無意,但聽者的心在話出口時被鋒利的語刀狠狠的刺中,瞬間的痛讓人無法思考,無論是心理脆弱還是自卑,那久久無法過去的痛感,引起了厭惡與恨,復仇的想法油然而生。 其實疼痛是生物界最有效的防衛機轉,與生命之存在息息相關,任何在我們身體上出現的疼痛警訊,它以最尖銳的感受,提醒我們注意它的出現,讓身體能做出適當的反應-保護自己。痛的當下,很難思考與感受對方刀子嘴下可能存在的關心。 台灣人的關係中最不缺的就是「嫌棄」。「嫌棄」代表是厭惡不想接近,表達了不滿意,因為對方沒有達到期待標準而產生的不滿。嫌棄的話語、口氣在台灣人的生活當中並不陌生,搭配著嫌惡的、凝重的、僵硬的表情,以及聲音低沉、抑或尖銳的話語。 以下的場景是否很熟悉: 老婆:「你還在家裡划手機啊!日子過的很愜意嘛!也不想想是誰那麼辛苦為這個家付出,我的辛苦誰知道啊!」 老公:「你在家一整天,又不用上班,家裡也沒打掃的多乾淨啊!晚餐也準備的很隨便,你有看看其他的太太多麼認真嗎?」 父母說:「你英文好而已沒什麼了不起吧!看看你姊姊每一樣都好,你有沒有努力啊!」 以上的對話在我們的身邊多不勝數,很多時候生活裡都就是柴米油鹽醬醋茶的事情,很多時候婚姻裡也沒有戀愛時的和諧甜蜜,生活中更多的是為雞毛蒜皮的事情,斤斤計較相互嫌棄。 女人總覺得錢不夠用,總覺得男人賺的少了,總覺得別的男人都賺的很多,總覺得自己的丈夫對自己關心不夠甚至不聞不問,別人的男人都很紳士體貼。 男人總覺得女人不溫柔像個母老虎,而且還是鑽到錢眼裡的母老虎,總覺得別人的老婆都很溫柔很善解人意。 父母嫌棄孩子不夠努力、不夠優秀。孩子嫌棄父母不夠疼愛、不夠有錢。 生活中我們習慣用相互嫌棄,相互批評表達自己的需求、期待,久而久之,關係中的情感矛盾就越來越多,耐心就越來越少,心平氣和聊天聊著聊著,就火藥味十足,爆發家庭爭吵。 一個指責一個付出太少,一個哭訴自己付出、犧牲太多。 很多時候,我們需要通過嫌棄對方,來發洩期望未達成的失落。 圖片|來源 華人在失落與悲傷表現具有特殊性,比較傾向迴避悲痛與失落,不容易聚焦於情緒的表達與個人經驗的表達 (Russell & Yik, 1996),而且傾向於將負面與混亂的情緒,視為個人與家庭的恥辱 (Kleinman & Kleinman, 1985)。 在華人的文化裡,面對個人內在的失落與悲傷時,我們不習慣甚至沒有經驗學習如何表達自己的情緒與經驗,覺得表達自己是丟臉的,這些情緒與經驗需要被遮掩,尋求情感慰藉的需求不能明說,所以需求就轉成了嫌棄與批判的語言,像利劍一般射中家人們,透過對他們的嫌棄,表達對他們的不滿,讓自己不需要面對內在不舒服的感受與想法。 用嫌棄批判替代表達自身情緒與經驗的模式盛行在華人社會中,也許與華人固有的教養文化有很深的關係。 余德慧教授(1991)表示,中國父母從「打」的世界裡,反映了愛,親子間的關愛與牽累是同一件事,也是理所當然、心甘情願。對傳統中國父母而言,「愛」子女不是說出來,而是透過「為子女好」的教養行為間接表現出來,此特殊的情感表達方式正也是中國父母情感表達的特色。 由此可知中國親子情感世界中,「愛」、「關心」、「照顧」、「罵」、「管」、「教訓」往往是摻雜在一起的。 (王春淑, 2007 ) 在台灣社會與華人社會對於正向情感表達的忽視與不在意,讓我們的關係變得糾結並充滿抱怨,我們花費許多時間棄嫌著對方的不好,卻不願意花時間去覺察自己的情緒與失落,更不可能將自己的心思釐清後好好的與對方表達,生活中親密的家人與伴侶在心的距離上因嫌棄而拉開了距離,隱藏在嫌惡言語背後的關心,因斷線的關係而沒有傳達。 「並不是結婚之後,或生為家人,就代表可以所有的難聽話都說盡!」 這句話坦承又警醒的話出自一位心理師的伴侶,即使是在諮商室內充滿同理、溫暖、傾聽的心理師,回到自己的關係中,依然會口出滿是嫌棄的語言,割傷了伴侶的心。可見,這樣的語言習慣多麼習以為常的在日常對話中出沒,而說出口的人習以為常,也不以為意。 William Schutz 認為人際關係與溝通是基於人對 愛、歸屬和控制的慾望。 人都有表達和接受愛的慾望。 人都有希望存在於別人團體中的慾望。 人都有希望影響周圍的人與事的慾望。 渴望愛與歸屬、渴望影響周圍的人事物都是基本的慾望,也是在關係互動中存在的重要要素,但如何表達愛、如何透過語言表達自己的期待,就是需要學習的智慧了。 「刀子嘴,豆腐心」是形容一個人說話尖銳、刺耳,但其實他的心腸並不壞,出發點也是好的。但鋒利如刀的言語在親密關係中是容易衝突不斷,在人際相處中容易令人敬而遠之。即使出發點是好的、意見是正確的,但由於說話方式不顧及他人的感受,那像豆腐般綿密柔軟的關心也是很難讓人察覺的。  參考| [1] 中國人的愛與苦 。台北:張老師。余德慧(1991)。 [2] 談中國父母的情感表達行為與親子情感之關係 。家庭教育雙月刊。王春淑 ( 2007 )。 [3] Russell, J. A., & Yik, M. S. M. (1996). Emotion among the Chinese. In M. H. Bond (Ed.), The handbook of Chinese psychology (pp. 166-188). Oxford, Englan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4] Kleinman, A., & Kleinman, J. (1985). Somatization: The interconnections in Chinese society among culture, depressive experiences, and the meanings of pain. In A. Kleinman & B. Good (Eds.), Culture and depression: Studies in anthropology and cross-cultural psychiatry of affect and disorder (pp. 429-490). Berkeley,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October 15, 2019 at 10:00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Bb4pJt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