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oizeco
2019年10月6日 星期日
《小丑》的社會心理學:愛的反面不是恨,而是冷漠 https://ift.tt/2oizeco Google (內文有雷)《小丑》是一部很難熬的電影,因為它真實而冷漠,並且是集體的、有系統性的、有意識性的冷漠,就像我們所處的這個世界。 在許多年前,犯罪學家曾經有一場近乎哲學式的爭論——罪犯是天生的,還是後天造成的?(Is a criminal born, or is it made?) 最早期,這樣的爭論類似雞生蛋、蛋生雞的循環辯證。誰也不服誰,一開始,基因學家宣稱,基因可以解釋我們的行為,這樣的行為鑲嵌在血脈當中,一代一代傳承下來。 而這樣的論述一直到行為遺傳學家開始用了「同卵雙胞胎研究 」而產出了大量的結果。這些研究顯示,遺傳在所有行為的面向上都有重大的影響,舉凡智商、外向性、友善程度等個性與能力上的差異,到憂鬱症、思覺失調症、自閉症、雙極性疾患(躁鬱症)等疾病也有高度的相關,甚至政治參與、高風險性行為、對同性戀的態度等行為指標,也都有所影響。(推薦給你:【小鬱亂入專欄】你是一時憂鬱,還是有躁鬱症狀?) 這樣的發現讓許多支持優生學與種族偏見的人高潮了。 如果犯罪是遺傳的,那我們把所有的壞蛋全部關起來不就好了?這樣的觀念,造就了一些我們最糟糕的行為的產生,也讓許多人逼迫著另外一群人走進毒氣室。 而這樣的觀念,也還存在我們許多人的心中,也是所有「我們」與「他們」的立論基礎。你現在還是可以隱隱從你的長輩、你的同僚、以及政治上的領袖們口中,聽到類似的言論。 但後續的研究發現,雖然基因的效果對我們有一定的影響力,但「環境」的因素,調控了一個基因如何運作。一個基因不會自己運作,而是環境決定了它要何時運作、怎麼運作。 簡單來說,同一個 A 基因決定了身高,它在甲環境的時候,會讓你長到180,但在另外一個乙環境當中,它可能會讓你變成小隻馬。而這樣的環境,可以指細胞內的溫度、濕度、酵素等,也可以指外在環境,舉凡氣味、觸感、生活條件、交友狀況、心理健康等等。 只要脫離了環境,基因就毫無意義。談到我們的行為,脈絡就是一切。 圖片來源:《小丑》劇照 為什麼要說這個故事呢? 對我來說,《小丑》這部電影非常真實,它就像是一個虛擬的大型社會實驗,我們在當中看到一個人是如何慢慢走向瘋狂,而環境又對我們最好與最壞的行為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 畢業之後,我對人的行為感到相當的著迷。我們為什麼會做那些事情,背後的機制是什麼? 對這樣的好奇,以至我後續自學了許多行為科學相關的書籍,也在因緣際會之後做了一些相關的研究。我在念 Robert M. Sapolsky 的《行為》一書的時候,看到了一個讓我幾乎落淚的一句話,我沒有想到在厚重艱澀的學術研究當中,會看到這麼一句近乎詩意的話,他說: 「愛的反面並不是恨,而是冷漠。」 冷漠、無視、忽略、不被看見。這些行為本身更勝於刀劍彈藥,被這些東西穿過,你不會留下鮮血,但你會感覺到一樣、甚至更強烈的痛。 而冷漠,我認為就是這齣戲的一大主題。集體的、有系統性的、有意識性的冷漠。 幾乎所有研究心理變態(我並不是很喜歡這個翻譯,但也想不出其他詞來代表 Psychopath )、連環殺人魔以及那些我們社會上最令人膽寒的罪犯的時候,都會提到一件事情,那就是童年逆境( Childhood Adversity )。 圖片來源:《小丑》劇照 所謂的童年逆境,舉凡缺乏父愛、缺乏母愛、貧窮的童年、同年遭遇暴力與天然災害等等,這樣的逆境會讓人更容易憂鬱、焦慮、藥物濫用、認知能力受損、壓力調節受損、以及出現反社會行為。(推薦閱讀:懶惰、拖延、遲到!缺乏自我紀律的原因,可能是童年情感忽視) 這些人更容易產生攻擊行為,包含言語以及肢體攻擊,也容易成為霸凌者,最讓人悲傷的是,這些在學校的霸凌者,往往也是在家庭暴力的被罷凌者。 他們在複製發生在他們身上的暴力。 而這樣的暴力發生,也有一個很令人悲傷的原因:我們腦內的壓力,可以透過攻擊比我們弱小的人而得到紓解。 但生命永遠會為你找到一條退路。 我們會看到有些人,同樣遭遇了逆境,但他們還是能在最黑暗的淤泥當中,開出最美的花朵。我們又要怎麼樣去解釋這樣的韌性呢? (以下開始有劇情雷) 《小丑》的主角亞瑟佛萊克,無疑的,就有這樣的韌性。他出身貧窮、有著精神疾病、很少真確的感到快樂、工作不順遂,但即便如此,他還是聽從媽媽的教誨,用一張笑臉去面對這個社會。 即便他在路上被小混混打、被公司同事陷害、在公車上被人白眼、被老闆嘲弄,他還是能硬擠出笑臉,用僅存的力氣,用力的、有尊嚴的活著。 即便他後續不小心槍殺了小混混,但他也仍然沒有徹底墜落,因為他還有他的希望,他的母親,以及他的情人,他的行為,被整個社會所認可,雖然不是本來的面貌,但世界,以另外一種方式,終於看見他了。 直到後來,意外得知可能的爸爸的消息,他就像在這個孤獨而殘酷的世界中總算得到一個希望,他用一種沈默但聲嘶力竭的聲音,用盡全力往前伸出枯瘦的手,希望能抓住一點什麼,那怕只是片刻的溫暖,只要有短暫的一刻,有人能接住墜落的他,給他一點依靠,那就好了。 但一切毀滅的如此迅速,而真正給予他最後一集的,卻是他的母親。 還記得,前面說到,撐過童年逆境的關鍵因素是什麼嗎?有很多因素、基因與胎內環境都有所影響,但最大的因素,是媽媽。 母親的照料方式,改變了孩子的腦內結構。而一個母親可以帶給孩子最基本的東西是什麼?愛、溫暖、信任,以及最重要的是,讓孩子知道母親因為他的存在而感到快樂。 《小丑》的編劇,用一種悲傷的藝術性方式,讓我們看到最後一根稻草的落下,它輕如鴻毛,倒下的時候卻雷霆萬鈞。 一個遭遇到童年逆境的孩子,他的韌性是有限度的,如果他承受了越多不同種類的逆境,最後長大功能良好又快樂的機率,就越發的渺茫。雖然生命永遠會試著為你找到一條生路,但是,你周遭的環境不會。(同場加映:《小丑》的瘋狂背後:無家、失愛、創傷,足以造就一個心碎的反派) 圖片來源:《小丑》劇照 這樣的過程無疑是讓人心碎的。 而這樣集體的、有系統性的、有意識性的冷漠,出現在我們的生活周遭。小丑的故事,以一種淒美的方式點出了世界的真實。 高聳的樓梯,一路往下,在上面的獨舞,美得令人屏息。 愛的反面不是恨,而是冷漠。 那一種無淚而無聲、近乎麻木的悲傷。而這樣的悲傷,我想我們永遠都不會懂。 October 07, 2019 at 12:20AM 女人迷 Womany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