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2日 星期二

知名韓星代言的「快時尚」,你買單嗎? https://ift.tt/5lvOup1 讀者創作 你知道快時尚的「快」對我們有何影響嗎?在大肆血拼之餘,你也應該知道快時尚的弊病,為自己的消費行為負責! 文|不是貓 快時尚,重點在「快」而非「時尚」 「快時尚」(Fast Fashion)是近十年來掀起的潮流,在全球化和網路普及化之下迅速占領市場,這些公司強打「普通消費者也買得起的時尚」以作為和 LV、Chanel、Gucci 等高價單品的區別。 有別於上述品牌每年推陳出新的節奏,「快時尚」的品牌一年可以推出 1、2 萬款以上的設計商品。款多而量少,並常透過名人代言和網路廣告強力行銷。 知名女星全智賢、朴信惠等都曾為快時尚品牌代言;過去韓國本土知名快時尚品牌 SPAO 也與 S.M 旗下的 Super Junior 和 F(x) 密切合作;被稱為「下一個全智賢」的年輕女演員金裕貞甚至在拍攝美妝品牌蘭芝時穿著約台幣 400 元的 Zara 上衣。 透過消費者對「跟明星一樣時尚」的嚮往,「快時尚」迅速勾起消費的「慾望」(而非「需求」),塑造「平民明星化」的優越感,進而為此渴求買單。 (延伸閱讀:雙十一省思:為何買東西讓我快樂又空虛?滿足又安心的購物心理學) 圖片|Photo by Pixabay on Pexels 駕馭衣著,或者被衣著駕馭? 我很常說:「每個人都是特別的。」我心裡真的是這樣想的。人或許生而不平等,但確實生而與眾不同,即便是同卵雙胞胎也不免有各自的特點。 常看穿搭 Youtube 等影片就會發現,除非化妝技術已達換頭等級,否則不分男女,沒有人可以駕馭所有的風格。  「快時尚」固然有許多新潮的元素,但未必適合每個消費者。先透過一些網路免費資源判斷出自己的類型,進而揚長避短地選擇穿著,通常比一味追求「快時尚」效益更大。 畢竟,雖然「人要衣裝」,但真正駕馭穿著的一直都是我們自己本身的樣貌和氣質。略過不適合自己的潮流,不被高曝光的行銷廣告牽著走,是作為有腦消費者的第一步。 (同場加映:「流行會變,但獨特性不會」你只需要成為自己,無須追逐潮流美學) 圖片|Photo by Melvin Buezo on Pexels 此外,「快時尚」因為設計成本不敷預算,傾向購置版權或者抄襲,比起昂貴的名牌習慣用時間醞釀出保值的設計,「快時尚」的「價值」是否實際上比它便宜的「價格」還更無法撐起個人形象呢? 退萬步言,有錢人其實並未如此崇尚名牌,哈佛研究甚至提出了「紅鞋效應」(the red sneakers effect):真正的富人對於名牌反而沒這麼感興趣,反倒是那些冒牌者(沒這麼有錢,但希望被歸類為富人者)會執著穿戴滿身名牌。 而「快時尚」則針對經濟更不寬裕的消費者提供了類似的捷徑以追求認同。「我並不是不穿,只是名貴的服裝穿到我身上也就顯得便宜了。」華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曾如此自嘲,但眾人皆知,他本身就是一個品牌,甚至毋須衣著來凸顯。 另兩位科技巨擘也如此,賈伯斯(Steve Jobs)和祖克伯(Mark Zuckerberg)都富可敵國,但穿著幾乎千篇一律,雖然兩人都穿設計款,但追求名牌顯然不是他們的考量,「快時尚」的行銷概念也不大可能入得了他們的眼。 這種低品質、迅速被淘汰的概念,與他們選擇穿著的標準大相逕庭。再說,他們本身已經為身上簡單的衣著賦予了獨特意義,不再被它駕馭。 羊毛出在羊身上 ——「快時尚」的弊病:材質、環境與勞工 一、版型趨近流行,但面料、質地往往大相逕庭 設計背後總需要費用,經營品牌也是,幾個知名的快時尚品牌廣告都打得如火如荼,而這些相對便宜的時尚,往往只能犧牲成本,也就是你我穿在身上的衣服原料和做工。一些知名 Youtubers 就表示快時尚品牌雖然在仿效時裝的樣貌上極強,但內裡一堆線頭,品質還是有差。 另一方面,「快時尚」顧名思義就是希望消費者不斷為當季產品買單,強調小資價格、快速取得時尚潮流新品(Easy Buy),如果衣服製作得太耐穿,就與品牌創立的精神背道而馳了。  更有甚者,許多「快時尚」業者在製作衣物中使用的原料具有超過法定標準的毒性。當消費者一件又一件快速淘汰這些衣物時,也就很難證實衣物與後續累積毒素間的因果關係,於是廠商繼續快樂賺錢,消費者買單的不僅是「快時尚」,也是自己的健康。  二、小資福音,環境噩耗 「快時尚」強調「創造需求」(Push Need),為了創造新鮮感和刺激消費,衣服必須每週不斷推出新款,那麼,賣不出去的舊款衣服去哪了呢?  報章媒體常報導各式各樣工業污染為地球帶來的災難,但關於服裝業一躍成為世界上僅次於石油業的第二污染產業,許多人恐怕未曾聽說。 《富比士雜誌》曾經專文介紹「快時尚」帶來的環境污染,包括被丟棄和埋在地底難以被分解的有毒物質。時尚品牌為了將利潤最大化,通常不會好心多花一筆運費將衣服送到有需要的地方,就地掩埋往往是第一選擇。  除此之外,製造衣物時所製造的大量碳排放,最終造成的溫室效應依舊是由你我買單(想想即將漲價的電費);而所耗費的水資源(衣物的主原料是棉花,其栽植需要大量水源)最終也將成為你我承擔的共業。  圖片|Photo by Tom Fisk on Pexels 三、血汗工廠:被剝削的勞工無處不在 每一季要製造出大量的衣物供消費者滿足「慾望」(而非「需求」),不可免俗地必須消減人事成本,於是第三世界或產業發展相對落後的國家就成為首當其衝的被剝削者。  即便最沒有良心的消費者也應該思考:這些跨國營銷的企業不會滿足於降低特定區域的人事成本。 只要消費者和勞工意識未抬頭,在台灣或者其他已開發國家中,這些公司一樣能秉持降低成本的精神,削減你我的薪資;更別提勞動市場的人力「估價」本來就是息息相關的。 「透過你穿著和生活的方式來決定你是誰,以及你想要表達的事。」(” Decide what you are, what you want to express by the way you dress and the way you live. ”)—名牌凡賽斯創辦人吉安尼·凡賽斯(Gianni Versace) (猜你想看:寵物可時尚,時尚可永續:Levi's® 丹寧再製企劃邀你「毛」起來響應) 圖片|Photo by Sam Lion on Pexels 雖然近年來部分「快時尚」品牌畏懼抵制潮流,已宣布開始著重環保策略:改用再生材質、減塑、使用更天然的原料等。 這些或許多少能減輕健康疑慮,但「過度消費」帶來的碳排放、再生材質可回收或可分解不代表企業願意耗費成本進行後續動作,而「快時尚」理念下,迅速產出製品所需要的血汗勞工更不會因此終止。 顧及形象與荷包固然重要,但購置穿著的意涵從不僅止於消費行為,每次消費都是對自身和信念的一種定義,也是我們為所選擇未來的一次投票。從另一個角度看來,「不買」或「少買」這類製品也是一種傳達理念與塑造形象的方式。 畢竟消費主義(consumerism)下,唇亡而齒寒,我們真的有必要為了可能下一季就永藏衣櫃的衣服,出賣他人或自己生活與生存的權益嗎? 文|不是貓,「不信人間耳盡聾」。曾走過法律的路,尋正義如何匡扶;做了一點性別研究,渴望不被單元困囿;如今有幸陪伴弱勢,每個家庭都有故事,但願這社會終不辜負那些童稚。相信人生而特別,只是有些心情,我試著替你寫。 May 02, 2023 at 08: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5lvOup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