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NOwf3x
2018年7月13日 星期五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看見原生家庭的傷,不為記恨,而是為了拿回掌控權 https://ift.tt/2NOwf3x Amazing 當你有個能操控孩子的遙控器時,你會怎麼做?透過 Amazing 分析影劇〈媽媽的遙控器〉,或許能提供你一些想法。 颱風天的晚上,在家看了《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第一集〈媽媽的遙控器〉,對比屋外強風大雨的狂躁,劇中小偉母親與小偉深沈的陰鬱與壓抑,讓我感受到一股強烈的沈痛壓在胸口,知道這不只是戲劇,而是許多台灣家庭的真實人生。 小偉的母親在離婚後,與小偉兩人相依為命,她很想當個好媽媽,養出一個很棒的兒子,因此非常在乎孩子的成績與表現,有一天當她發現兒子偽造成績單而心灰意冷時,意外得到一台可以操控孩子的「遙控器」。 於是從那天起,只要孩子考不夠好,或是做了錯事,她就不斷讓孩子「倒帶」回去同一天,重新學習,重新考試,重新做決定,就連孩子後來精神崩潰而自殺,她也用遙控器救回孩子,卻始終沒有回過頭想想哪裏出錯了,使自己的孩子一再尋死。(延伸閱讀:拼命也要讓孩子當第一名!新加坡的養成公式,真的是台灣要的嗎?) 圖片|電視劇照 父母的控制,是劇中顯見的主題,不過我也看見了另一個在家庭系統中,常見的狀況:孩子成為父母的替代伴侶。 當孩子成為替代伴侶,將使家庭的情感與責任混亂 像小偉的家庭一樣,許多單親、父母感情不睦,或是任何一方因各種原因長期缺席的家庭中,因為另一半角色的缺口,父母很容易在無意識中就將孩子的位子錯置,在心理上當成他們的替代伴侶。 就像小偉媽媽離婚後,把從前對於伴侶的期待與怨懟,全部轉移到小偉身上,她有時憤怒告訴小偉:「你跟你爸一樣,全都讓我很失望。」有時又抱著他說:「你要知道,世界上只有媽媽會一直陪在你身邊喔。」其實事實是,她在離婚後無法面對這樣的失敗與孤獨,她覺得「世界上只有兒子會一直陪在她身邊」,無法將孩子視為獨立的個體,因為他是她在這世上唯一的依靠。 圖片|電視劇照 我身邊也有一些朋友,在與父母的關係中被配偶化,被期待著要像他們的伴侶一樣,承接父母的情緒和需求,而不是被他們照顧的孩子。家庭位置的錯置,容易讓人的自我認同與責任混亂,像是當孩子有了自己的伴侶後,父母可能會在無意識中將對方視為「情敵」,就像小偉媽媽討厭他的初戀對象小嵐,可能不只是因為怕孩子談戀愛會耽誤到課業,而是害怕自己的孩子被「搶走」,而且對方還是跟她自己性格很不一樣的人,當然更無法認同。 就連小偉長大後,媽媽還是討厭他的女友,想另外幫他安排相親對象,而這個對象,其實就很像媽媽自己的形象:端莊、優雅、貴氣,她期待透過孩子對伴侶的選擇,再次證明自己是好的,是值得愛的好對象。父母在無意識中把孩子當成了伴侶,就會使自己陷入「三角戀的錯覺」,與孩子的伴侶爭寵,這也是為何我們常聽見婆媳問題,或是岳父女婿關係緊張的原因之一。 而孩子因為情感與生存上依賴父母,也可能在無意識中接下了替代伴侶的角色,越位承接不屬於自己的責任,並且影響日後自己的家庭,例如他在心理上仍無法脫離原生家庭,覺得自己是必須照顧父母的伴侶,所以把心力放在父母上,卻缺席了自己新成立的家庭,而他的缺席,也可能使自己的孩子,再次承接了這個缺口,造成替代伴侶的世代輪迴。 覺察擁抱內心的脆弱,才能使家庭關係回到對的狀態 雖然我自己尚未為人母,可是每每看見社會對教養議題的討論,也能感受到現代父母所承接的巨大壓力,要在經濟上提供孩子生活無虞,在教育上為孩子打造成功的起跑線,又要在孩子出錯後代替道歉,即使他已經成年甚至中年了,社會仍把父母與孩子視為一體,才集體塑造了以愛為名的控制環境,因為沒有人可以承受自己是「失敗的父母」,或是教養出「失敗的孩子」。 小偉的母親看似殘酷,其實也是社會對母職僵固期待下的犧牲品,或者她自己也是這樣被控制長大的。我不禁去想,如果這社會對失婚女性是友善的,那是不是她就不必視自己為失敗者,更能接受自己離婚的狀態? 如果我們對於母親再尋伴侶是鼓勵的,那她也許就能把心力放回自我身上,不把孩子當作此生唯一的陪伴?如果我們允許父母是脆弱且非萬能的,那她就可以在孩子面前展現自己的傷痛,不必假裝一切都沒事。 圖片|電視劇照 整體社會觀點的轉變,需要很長的時間,但也許我們可以從自己身上先開始。 美國心理學家喜法莉.薩貝瑞博士,近年來推出暢銷的教養著作《覺醒父母》,她認為「覺醒」是整個教養過程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我們那無覺知的自己總是將我們懸而未決的需求,尚未滿足的期待以及無法實踐的夢想都強塞給孩子。雖然立意良好,卻將孩子囚禁在我們從自己父母那裡接收到情緒遺產之中,讓他們與祖先留下來的後遺症糾纏在一起,而變得虛弱無力。無覺知的本質會一代一代滲透,直到它代謝消失為止。唯有透過覺知,流轉於家族之間的痛苦循環才能終結。」 因此,我們必須練習自我覺知,去覺察自己現在告誡孩子的事,是出於內心真實的信念,還是過去失敗經驗累積出的恐懼,抑或是社會僵化的教條;覺察自己是否有把內心的傷痛,轉移到孩子的身上,無意識中希望他跟你經歷過一樣的痛苦,以為這樣是成長必經的過程;覺察自己是否複製了父母的教養模式,即使你深深知道那會剝奪孩子的快樂與獨立,仍然對他做出了你小時候最痛恨的事。 當我們能在教養路上越來越覺察自我,並且擁抱過去的傷痛與脆弱,就有機會不再將恐懼向下遺傳,讓孩子擁有活出自我生命的自由。就像薩貝瑞博士溫柔提醒父母們:「當你養育孩子的時候,瞭解自己不是在養育一個『迷你版的我』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你所養育的,是一個帶著自我標誌、擁有獨特心跳節奏的心靈。」 覺察原生家庭的影響,找回屬於自己的人生遙控器 而親愛的孩子,也許你從小被遙控長大,也許你恨透了自己的父母,很想奪回自己人生的掌控權,而第一步,也是覺察自我的狀態。 就像父母被他們自己的父母教養成今天的樣子,即使很多時候我們不想承認,可是父母的影子一直都在我們身上。就像劇中的小偉,無形中繼承了媽媽的潔癖,還有壓抑傷痛的慣性,如果沒有先去看見這些影響,那他也很有可能在無意識中,就將這套模式複製到自己的孩子身上,或是習慣以情緒的威脅,去控制其他人達到他的期望,因為他從來不知道,原來還有其他的方式可以溝通,可以表現愛。 所以找回自己人生的第一步,就是先去看見那些像控制小木偶一樣,纏住我們手腳的線長什麼樣子。可能是從小被父母告誡,擁有好成績才會有順利的人生,所以你一直以為,這是人生唯一成功的標準,始終汲汲營營追求,沒想過人生的其他可能;或是母親被丈夫背叛後,一直不信任男人,你從她身上繼承了「男人都是壞蛋」的信仰,所以在感情路上也一直無法真正信任對方。越來越去拆解這些,從前以為理所當然的信念與恐懼,你才能在心理上真正成為一個獨立的個體,而不再把自己的靈魂與父母綁在一起。 去看見父母對自己的影響,不是為了記恨他們造成的傷害,雖然怨懟是一定會經歷的過程,可是要記得我們已經長大了,已經有能力與智慧去活出更好的自己,如果只把問題的責任丟給父母,期待父母去改變,而不願從自己開始,仍舊等同把人生的掌控權交給了他們,以為自己的人生過得怎樣,只有父母才能決定。 圖片|電視劇照 找回自己的遙控器,就從看見自我的真實面貌,及療癒內在傷痛開始,把屬於父母的還給他們,我們要好好活出屬於自己的人生。而我們就是將來自己孩子的原生家庭,如果我們能成為更覺醒的人,就能在自己的親子關係中,享受到真正自在的親密與愛。 我相信父母與孩子的相遇,是一段不可思議的緣分,是彼此人生的靈性導師,期望每一對親子,都能在家庭的親密關係中,學習屬於自己的人生課題,往更自由的愛前進。(推薦閱讀:為你選書|《愛媽媽,為什麼這麼難》親子關係如何影響親密關係) July 13, 2018 at 03:00PM 女人迷 womany.net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