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Pbh3Ni
2018年11月30日 星期五
我的媽媽愛我,但並不喜歡我 https://ift.tt/2Pbh3Ni KnowYourself 和親戚們相處時,她好像更快樂;和我相處時,她總是鬱鬱寡歡。我其實,一直覺得:「我的父母愛我,但不喜歡我」 公號 ID:knowyourself2015 公號簡介: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人才會喜歡的泛心理學。 親愛的心理諮詢師: 您好!我想向您傾訴和尋求一點建議。 我一直有一種感覺是:父母愛我,可是不喜歡我。 在我的家庭生活裡,母親付出很多,是一個非常盡職的母親。我倆也經常交流很多想法和經歷。在我倆要好時,關係也很像朋友。父親大概不愛我,只是把我當成重要的人。而我感覺從心裡深處更放不下的,是對更親近的母親的懷疑。 我對她的懷疑主要來自三點,第一也是最重要的,她從很早就向我表達想要個兒子(我是獨女)。有時候我會替她惋惜,但當我自己獨處,想起這個會感到怨恨和不公平。 我其實更希望自己沒有出生,而她的孩子是個男孩,這樣我既不用作為女性更艱難地面對各種掙扎,她也能得其所願。我有時會很努力想向她表現自己,有時又自暴自棄覺得反正沒有意義,她不可能真的開心。 第二點,是她對我表姐和表弟的態度使我非常嫉妒。表姐性格溫和,我媽喜歡她跟她在一起會很開心。表弟是個性格不錯的男孩,無論他做多小的好事,我媽都會覺得新奇讚嘆,表弟跟我們分開,她會很失落。 讓我嫉妒的是,她跟他們在一起會真的非常開心,而跟我在一起她經常陷入抱怨或者焦慮的情緒(一般是抱怨她自己),或者就是一直在走神。(推薦閱讀:【為你點歌】致分離焦慮者:愛好自己,才能好好愛人) 第三點,我爸總會讓她失望生氣,可是不管怎樣她的注意力仍然全部放在他身上。只要我爸回來,不管在不在家,她情緒波動都很大,什麼事都不想做了,我想轉移她注意力卻總是失敗,感覺很氣憤。 我知道她愛我總想多付出讓我過得好。可她不喜歡我的性別,不喜歡我的性格。我寧願她自私點不要愛我,只有點喜歡我這個人就行。我有時候恨她,有時候又想她。 我也很怕以後自己有孩子也是女兒,我怕女兒的話會面臨跟我一樣但我無法掙脫的困境,也怕女兒性格更像我而我特別討厭自己的性格,更怕我會像我媽一樣生了女兒卻無法說服自己喜歡,一輩子都在抱怨懊悔。 其它的事情我倆都可以交流或者吵架,但這個感受我不能跟她說,因為她會對我感到愧疚難過,而我仍然是個如果是男孩就好了的女孩。 請問在這樣的心理下,我該怎麼跟她更好的相處呢,真心期盼能得到您的一點建議。感謝! 圖片|來源 諮詢師回覆 你好。我是劉翠莎。跟你一樣,我是人類的一份子,也是女性中的一員。 你在來信中提到「感覺父母愛我,可是不喜歡我。」這讓我好奇,一方面你對父母尤其是母親對自己的態度感到懷疑,另一方面你又使用了最為強烈的表達親密的詞語來定義你感受到的父母對你的情感。 似乎你不僅是懷疑這份愛的,同時你也是確定這份愛的。我想,這絕不是沒有來由的矛盾反應,也許恰恰是你感到父母是矛盾的:他們在表達對你的重視的同時,又在向你傳遞著相反的信號——「媽媽從很早就跟你表達她想要個兒子」、「媽媽跟你在一起時經常陷入對自己的抱怨」、「爸爸讓媽媽失望生氣,媽媽的情緒波動不已」。 媽媽的眼光總是難以帶著飽滿愛意和溫情的聚焦在作為女兒的你身上,你的目光緊緊的追隨著母親,卻總等不到母女間深情的四目相對,而是看見母親憂愁的表情、忙碌而落寞的背影。 也許你在感動於母親盡職付出的同時,你又感到你接受到的母愛帶著強烈的犧牲意味,這讓你感到自己既重要卻又渺小,好像你對於母親的「苦難」負有責任。我想,這樣的愛,無論對於任何一個孩子而言都太沉重了,你多希望「她自私點不要愛我」,你多希望自己能做點什麼,點亮母親的希望、喚醒母親的活力,「你努力表現自己」、「你轉移母親對父親的注意力」。 如果可以,你是要救母親於水深火熱之中的,然而你無奈的發現你是獨立於母親的,所以「你有時又自暴自棄覺得反正沒有意義」,你不能真的左右你的母親。(推薦閱讀:【心理師診療室】給被馴化的孩子:從自己的不安裡長出力量) 你對於自己與母親是相分離的兩個個體的感覺,也許比你的母親更明顯。你在來信中描述你的母親「跟你在一起時她經常陷入對自己的抱怨中」,有沒有可能,在那樣的時刻,作為孩子的你是感到自己並沒有真正的擁有一個心理上的母親的,你感到你反而被母親當成了她自己的一部分,成了母親自我傾訴的對象,而不是一個需要呵護關愛照顧的孩子。 由此你好像被奪去了孩子的位置,成為了母親進行自我照顧的內心聽眾。 圖片|來源 分離停滯在生理層面,而沒有達到心理層面,關係看起來親近,實則糾纏矛盾;而心理層面的分離,雖然讓人感到無奈甚至有些哀傷,卻是邁向成熟和獨立、走向真正的親密的開始。 你說你害怕以後你有了女兒⋯⋯你說你好奇「要怎麼跟她更好的相處」。我竟有些欣喜:我想,你的這個「她」,說的既是你媽媽、也是你自己。不知道你是否認同?我想,你也是在思考:你可以如何理解作為女性的你的母親、你可以如何看待作為女性的你自己,以及你將如何讓未來的你擁有你感到理想的母性。 關於如何理解作為女性的你的母親,我想,這並不是一個容易的課題,正如你提到對母親對你的態度的懷疑;你感受到的來自家庭對你的矛盾反應,這絕對有你的道理:因為如果將鏡頭拉得足夠長足夠遠,我們不難發現社會大環境、時代大背景對待女性的矛盾態度,與此相對,其實也有對待男性的矛盾。 所以,有沒有可能,你感受到的怨恨和不公平,恰恰是你母親對她自己生為女兒身的惋惜、對她經受到的命運艱難感到的掙扎、對外界強加在女性心靈枷鎖的認命和無可奈何? 不得不去看見的是,在很長一段時期,女性被賦予了過高的角色及功能期待,同時又被賦予了相對次要的身份和地位。仿佛在「人」面前有了男女,是有高低主次的。性的魅力不能因其差異性而得到欣賞,反而因其差異性而受到抬舉或貶低。 你在來信中並未更多提及母親的過去,不確定你的母親是怎麼被帶到這個世界上的呢?在她作為一個女孩的時候,她怎麼被父母養育?她如何理解她的父母養育自己的方式?她想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她理想中的女性是什麼樣的呢? 當她出落成為一個亭亭玉立的女子時,她感到欣喜嗎?她對於自己為人妻、為人母是什麼樣的感受?你又是怎麼理解你母親的這一切的呢?(推薦閱讀:新手媽媽的告白:當了母親,才知道母親心中的痛) 當然,理解我們的父母從來不是我們自我旅途的終點和目的,而是我們更好的和自己相處的途徑和通道。當你在信中談及你的擔心的時候,我之所以說我竟感到欣喜,在於我感到你敏銳的覺察到了你接受到的影響,而你不希望重蹈覆轍,你希望有所不同。 圖片|來源 而這樣的時候,往往意味著你不打算將自己侷限在被定義的「讓人惋惜的女性」或者是「不被喜歡的孩子」的位置上。這樣的自我探索,也許在大多生活於那個時代背景下的母親們、母親的母親們那裡,沒有參照,也沒有答案。所以,這對你而言,不能不說是充滿勇敢精神的超越。 你說你嫉妒媽媽對表姐和表弟的態度,聽起來在那裡你看見了你心裡最想要擁有的母親,有沒有可能那最接近你對理想母性的嚮往——開心的、容光煥發的、新奇的、充滿活力、積極關注的、大方讚嘆的。 在什麼樣的情境下,你也散發出這樣的魅力?當你用這樣的充滿母性的目光回視自己的時候,你發現:你是如何感受到開心的?你在做什麼的時候最能喚醒你的熱情和生命力?你感到自己在什麼樣的狀態下獨具魅力? 你對自己作為一個生命個體、作為一個女性,你是如何讓自己享受其中,如何創造機會收獲到美好體驗?當你怎麼樣擁抱生活的時候,你感到時光不被蹉跎、此時此刻值得全心投入? 寫到這裡,我想起了一件有趣的事情:最近一年過春節,我問起我的父親:「當你發現有了我這個女兒,是什麼樣的感覺。」爸爸抽了一口煙,沉默了一會,坦白告訴我說,他並不是從我一出生就有了當父親的感覺的。 他說起一段回憶,那大概是在我 2、3 歲的時候,一天晚上我哭鬧不停,他和我媽媽折騰許久,發現我是吃東西被魚刺卡到了,但他們怎麼也取不出魚刺,頭疼不已,他連夜把我背到醫院。 當醫生把魚刺從我喉嚨取出來後,他看到我止住了哭聲,神情滿足而安定,他說他那時才回過神來,發現我當時一直用我很小很小的手緊緊的抓著他的手指,爸爸說那個時候他的心裡升起來一種感覺:「哎呀,我這個新手老爸很重要!哈哈!」 我翻譯我父親的這句話,有許多版本,其中我覺得我理解得最精準的一個是: 「哎呀,你們有我這個女兒,真好!哈哈!」 即便是孩提時如此依賴於父母的我們,也在不斷地主動地對我們自己、我們的父母、以及我們與父母之間的關係重新賦予意義,在我們離開父母成為自己的過程中不斷地建構著彼此的關係,從而得以實現真正的親密,感受到統合的而非矛盾的親子之愛。 而這,總是首先建立在我們成為、確認並愉悅認領自己的基礎之上。我想,這不僅僅是來信的你的議題,也是回信的我的重要議題之一,也可能是看信的他或她的議題,很感謝你通過講述將我們聚到這裡。願我們在此路上越走越遠,越走越好! 諮詢師 劉翠莎 December 01, 2018 at 11:00AM 女人迷 womany.net
世界愛滋日 30 週年|替愛滋除汙,就是替恐懼除汙 https://ift.tt/2DRZj7E womany editor 女人迷編輯 2018 年的世界愛滋病日,主題為「知道你的感染狀態」(know your status),鼓勵更多民眾進行愛滋篩檢,了解自己是否有感染病毒,進而治療和預防。而 UNAIDS 與 WHO 有望於 2030 年前能終結愛滋。放下恐懼與歧視,給予愛滋患者更多的關懷與尊重,讓我們一起迎向零愛滋的那一天。 12 月 1 日,世界各地的人們紛紛別上紅色絲帶,今天是「世界愛滋病日」。 圖片|來源 從 1988 年開始至今,是世界愛滋病日成立的 30 週年。截至 2017 年,愛滋病已造成全球 2890 萬至 4150 萬人死亡。今年的世界愛滋病日,宣導主題為「知道你的感染狀態」(know your status),鼓勵更多的民眾進行愛滋篩檢,了解自己是否有感染病毒,進而連結治療和預防的相關資源。然而,從 1981 年發現第一位愛滋患者,到現在已經過了 37 年,汙名與歧視依然存在,使得在現今醫藥發達的年代,仍有感染者拖至發病時才確診。 你知道嗎?從發現愛滋病毒至今,我們正逐漸走向終結愛滋的社會,聯合國愛滋病署(UNAIDS)及世界衛生組織(WHO)有望於 2030 年前終結愛滋。在 1981 年,發現世界第一位愛滋感染者;直到 1995 年愛滋治療出現了曙光,研發出「雞尾酒療法」,開始延緩多數感染者的發病時間,使死亡率開始大幅下降;而聯合國愛滋病署(UNAIDS)及世界衛生組織(WHO)目標於 2020 年達「90–90–90」:90% 感染者知道自己的感染狀況、90% 知情感染者有服藥、90% 服藥者病毒量受到抑制,並預計於 2030 年前終結愛滋。 愛滋三大迷思,仍存在許多人的心中 目前愛滋的相關資訊、資源及醫療技術,都有大幅的改變與進步,但還是有不少人停留在 1980 年代的印象──愛滋是「骯髒的」。愛滋病患時常被形塑成:「壞人」、「不檢點的人」,好似只有「那種人」才會得到愛滋。呂欣潔在 2016 年投稿文章中寫道,長期以來,台灣的愛滋政策和性教育方向一樣,多數以恐嚇威脅的方式,像是:「如果你有一夜情,你就會得愛滋!如果你外遇,你就會得愛滋!如果你不忠,你就會得愛滋!如果男人跟男人上床,你就會得愛滋!如果你有多名性伴侶,你就會得愛滋!」 而在這幾年,同志爭取婚姻平權時,不少保守派也會使用「同志=愛滋」作為反擊手段,透過臉書、LINE 等社群軟體,進行污名攻擊,甚至將「暴露愛滋前預防性投藥(PrEP)」稱作約砲丸。不僅針對疾病,愛滋的防治教育也遭到攻擊:「不要教我的孩子同志教育,要是他變同志,得愛滋怎麼辦?」 圖片|來源 看到這,我們先一起來破解常見的三大愛滋迷思吧!(推薦閱讀:同性婚姻通過,愛滋人數激增?五個常見的愛滋謠言破解) 「我不要跟你共用啦!」,愛滋很容易傳染? 愛滋病是透過「血液和體液」傳染的,不包括眼淚、口水、汗水、尿液、糞便等。若要透過血液傳染病毒,也必須是「鮮血」;體液傳染病毒,則必須是精液、陰道液、前列腺液、羊水。且愛滋病毒非常脆弱,一旦流出到體外,接觸到外部環境,像是水或空氣,病毒是無法存活的。 「愛滋主因是因為男男性行為」,同志等於愛滋? 別在愛滋病與同志間畫上等號了,愛滋的關鍵在於性行為是否安全,必須全程且正確地使用保險套。談到,為什麼同志會與愛滋聯想在一起呢?是由 2004 年的「農安街事件」[註1],透過新聞媒體的大肆報導與渲染後,同志幾乎是與「愛滋」綁在一起。台灣目前雖以男男間「不安全性行為」感染比例較高,但在亞太地區和中西非地區,則以異性戀感染者佔多數。 但無論是哪個族群的感染比例高,我們應該著手改變整體社會,給予正確且健康的性教育,不該標籤化或歸因於哪個族群,因為任何人都有可能會感染愛滋。若只強調「單一族群」易受感染,反而會造成許多人就此疏忽,認為自己不會被感染、也不可能會被伴侶感染,造成診斷與治療的延誤。 「你是不是有多重伴侶啊?」,得愛滋就是不檢點? 別在把疾病扯上道德觀了,就算你是擁有單一性伴侶,但只要在口交、肛交或陰道交等性行為中,沒有全程「安全且正確地」使用保險套,都有可能傳染愛滋病毒的。 愛滋真的不可怕,現在已經不是 80 年代了 愛滋病毒第一次被發現是在 1980 年,而在發現病毒的 15 年內,疫情迅速蔓延至全世界,在當時的醫學技術來說,是束手無策的,因此造成很多人死亡,人們從那個時候便對愛滋帶有恐懼,愛滋病也被冠上「20 世紀的黑死病」。 愛滋病是人類免疫缺乏病毒(HIV)感染人體,破壞感染者的免疫力後,出現的多種臨床症狀,因此愛滋病嚴格來說是一組症狀群,全名為「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縮寫為 AIDS)。直至 1996 年,何大一博士發明了「雞尾酒療法」,又稱三合一療法,將三種不同的藥物加在一起治療,大幅降低了愛滋病的病發機會及致死率。 而目前愛滋病也可透過藥物預防愛滋病毒,像是「暴露前預防性投藥(pre-exposure prophylaxis, PrEP)。雖然目前愛滋病還不能完全治癒,但已經可以將愛滋控制為慢性病,讓患者透過藥物與定期治療,控制的與一般人並無差別。 愛滋小知識:感染者與愛滋病患的差別是什麼? 愛滋病發病的標準是出現愛滋相關症狀或 CD4 淋巴球低於 200 顆,我們定義這位患者為「愛滋病患」; CD4 淋巴球數量 200 顆以上,我們稱呼為愛滋病毒感染者(簡稱感染者)。 聽見感染者的聲音,放下你的恐懼與同情 1980 年代,感染者的夢想是「活下去」;如今,當愛滋已能受到控制,感染者希望可以「與一般人過一樣的生活」。(推薦閱讀:奪下美國加碼小姐后冠的愛滋病患:「我重頭學習怎麼愛自己」) 在愛滋感染者權益促進會的官網上,感染者分享到自己的故事,談到自己罹患愛滋,在看診上遭到拒診的故事,文章提到: 「愛滋條例明文規範感染者就醫有告知義務,醫事人員也不得因感染事實而拒絕提供醫療服務。就在當年十月,我在某家牙醫診所的診療椅上,器械已經開始發出令人不安的鑽響時,我知道這是會見血的拔智齒手術,猶豫了兩秒,我開始報出一長串跟過去看診一樣的台詞。但牙醫師沒有做任何評估,直接對我說:我退你掛號費⋯⋯個案管理師直接跟我說:你就是被拒診了,但你可以去找權促會幫忙。⋯⋯尋求協助之後,後續就啟動了一連串流程⋯⋯我們的申訴最後還是失敗了。而我也因此抗拒看牙醫長達四五年。那顆智齒最後導致我整排牙齒擠壓變形,我自卑了非常久。」 因愛滋病毒是藉由血液、精液傳染,主要途徑是透過性行為或共用注射針頭,因此時常被冠上道德評價。感染到愛滋時,感染者與患者身心皆籠罩著恐懼,大多的恐懼是來自於整體社會,深怕會被社會排擠、受到異樣眼光、工作遭到解雇、與家庭或親密關係分離,所以不少感染者與患者選擇不跟身邊的人說;或是在就醫時,告知有愛滋病,遭到各種理由拒診,如同上述的真實故事一般,就醫權都可能遭到剝奪。 圖片|來源 這時候,最重要的是整體社會的友善程度,每個人都需要客觀地看待愛滋病,停止加諸道德批判,因為這些價值觀與道德批判,只會讓感染者不敢去做篩檢或及時就醫,不僅患者將會持續處在疾病的危險當中,也有可能將病毒傳染給他人,我們應該創造更友善的環境與社會,讓患者能無懼且自在地進行篩檢,才能有效的預防愛滋病毒。 這天,我們再一次的認識愛滋病,放下你的恐懼與歧視,給予愛滋患者更多的關懷與尊重,讓我們一起迎向零愛滋的那一天。 [註 1]:2004 年時,警方查獲男同志搖頭性派對,當時經衛生署疾管局檢測後證實當中有半數人,即 46 人染有性病,其中 28 人感染愛滋、31 人感染梅毒,此事件被稱為「農安街事件」。 本文共參考了 15 處新聞資料,如下所列: [1] 蘋果日報,92 人雜交 28 人患愛滋 31 梅毒(2004/01/21)。 [2] 維基百科,世界愛滋病日(2018/11/20) [3] 爽歪歪,【台灣/農安趴十年:大事簡記】140129 爽歪歪網站:農安街同志派對大事時序(2014/01/29) [4] 獨立評論,除了雞尾酒療法,愛滋病人還需要你的「平常心」接納(2017/12/18) [5] 關鍵評論,已經2018年了,還在以為愛滋病是絕症?(2018/08/02) [6] 元氣網,羅一鈞/愛滋恐懼和歧視的歷史脈絡 (2016/08/17) [7] 民報,世界愛滋日/台灣對愛滋的五大誤解與偏見(2016/12/01) [8] 愛滋感染者權益促進會,日常歧視筆記:愛滋與台灣共存30年,去歧視污名從理解做起(2018/07/19) [9] 鳴人堂,Oreo Lady/一個簡單又複雜的問題——為什麼我們要治療愛滋病?(2017/01/05) [10]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2017 年世界愛滋病日─愛滋去歧視,齊步邁向三零願景(2017/12/05) [11] 社團法人台灣露德協會,2018 世界愛滋日-知道感染狀況,是你的權利!(2018/11/26) [12] 關鍵評論網,面對反同陣營典型的「愛滋悲劇論」,我們能用什麼方式改寫?(2018/11/10) [13] 蘋果日報,污名是助長愛滋罪魁禍首(柯乃熒)(2017/09/25) [14] 關鍵評論網,對愛滋的仇恨言論似乎在蔓延,網友在想什麼?(2017/10/12) [15] 今日新聞,小感冒與同志瘟疫? 專家談愛滋病四大迷思 (2018/05/15) 撰稿|內容實習生 鈺淳 December 01, 2018 at 10:00A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DRZj7E
關係日記:《皇后合唱團》佛雷迪與瑪麗,你是我唯一擁有的朋友 https://ift.tt/2BJrgNp 女人迷主編 Audrey Ko 【關係日記】世上沒有理想愛情,只有屬於自己的親密關係。皇后合唱團的佛雷迪與瑪麗,我們不做愛,但是除了你,我誰都不想要。 「我所有的愛人都問過我,為何他們無法取代瑪麗,我說這是不可能的。我唯一擁有的朋友就是瑪麗,其他我誰也不想要。」——佛雷迪 佛雷迪自小知道自己是家族裡的異類,肯定是的。他不馴,抗拒無聊,又知道自己有一把跨度廣又能唱的嗓,注定要不平凡,要發光發熱,沒有舞台,他會為自己找一個來,不做搖滾巨星,他只做傳奇。 他一直這樣看待自己。他的青年時期,卻也是寂寞的。他主修藝術,對色彩極端敏銳,很早就肯定陰性時尚的價值,旁人看他只以為是羞澀男孩。認識瑪麗,在 1969 年,那一年佛雷迪 24 歲,瑪麗 19 歲,早在佛雷迪成名,皇后樂團誕生之前,瑪麗就穿越人群認出了他,擁抱他的所有可能。她認為佛雷迪很美,替他畫上第一道眼線。 圖片|《波希米亞狂想曲》電影劇照 他們氣味相投,很快就在一起,兩人擠在一間窄小公寓,浴室廚房都與人共用,卻覺得心境寬廣,未來浩瀚,什麼都可以發生。他比想像中更依賴她,獨來獨往的生命,有了靠岸理由。 聖誕節的晚上,他遞給她一個盒子,盒子裡是另一個盒子,接著又是另一個盒子,最後的盒子裡裝著一只戒,瑪麗問他「我該把戒指戴在哪一手?」佛雷迪看著她,「左手無名指,你要不要嫁給我。」她低語,我願意我願意。 他緊接開始一連串的巡迴表演,感覺掌聲響起,感覺群眾鼓譟,感覺舞台為自己而生,同時感覺體內生長其他渴望,他無法抗拒的,更直觀原始的慾望。確實,跟瑪麗在一起的時候,他感覺很親密,像回到子宮母體,有人願意無條件地理解他與愛他,可是,他還要其他,他躲不開這種感覺。 選擇跟瑪麗坦白的那個晚上,他回到他們共居的公寓,「我是雙性戀,我認為這段關係對你而言並不公平。」瑪麗沈默了一下,「不,親愛的佛雷迪,我想你可能是同志。」某個部份,他感覺自己是不是遺棄了她,他痛苦不堪,可是對他來說,他從未不愛她。他沒有辦法跟瑪莉做愛,但他在她身邊感受到真摯感情。(推薦閱讀:《VITA AND VIRGINIA》吳爾芙與她的邂逅:愛不分性別) 圖片|來源 她搬離他們的公寓,但未曾搬離有他的生活。他們的關係經過摸索與試錯,生長出屬於他們自己的美麗。Love of my life 真可以是這樣的,生命本有多種陪伴,不必總以愛情之名,他們給彼此的,是更長情的支持與應援,她感謝他願意向他坦白,他成了她孩子的教父。 “Love of my life you've hurt me You've broken my heart and now you leave me Love of my life can't you see Bring it back bring it back Don't take it away from me Because you don't know What it means to me” 他們是彼此生命裡的家人,沒有血緣關係,卻臍帶相繫,不在一起的日子,地久天長。從相遇第一天,她就是他永恆的皇后,睡前,他會記得為她亮一盞燈;寂寞時,會第一個想起來可以打給她;感覺孤獨的時候,就想起他們初見那刻,真有人這麼理解自己,她一早看見他眼裡有光芒。 1987 年,佛雷迪確診愛滋,當年還沒有藥物醫治,他只告訴瑪麗,並要她保密,她就守口如瓶。直至 1991 年,佛雷迪才對外發表聲明,「我在此證實,我已被檢測出 HIV 陽性愛滋病。過去我認為保密可以保護我身邊人的隱私。然而,現在已經到了該讓朋友及歌迷知道真相的時刻了。我希望大家可以跟我的醫生,以及全世界共同努力,一起對抗愛滋病。我一直很注重個人隱私,也很少受訪,請理解,未來也將繼續下去。」 隔日,佛雷迪因愛滋病引起的支氣管肺炎去世。逝世時 45 歲,他把半數以上的遺產、豪宅與日後的版權費都留給瑪麗,樂團成員則以他命名,創辦了墨裘瑞鳳凰信託,研究愛滋疾病。 佛雷迪死後,瑪麗替他撿骨,遵照他的遺願,將骨灰灑到無人知曉之處,她誓死保密,從未透露地點。當瑪麗回憶起佛雷迪,她表示像失去至親家人,「除了我的兒子之外,他對我來說就是一切。從未有人給予我同樣感覺。」 圖片來源:來源 Is this real life? Is this just fantasy? 佛雷迪用他的一生探問,而他華麗且搖滾地活出那個答案,多麽幸運,有瑪麗相伴,作為朋友,作為知己,作為家人,作為永恆的愛人。(推薦閱讀:【單身日記】愛是你陪我看病,我看你衰老) 參考資料| [1] Biography, Who is Mary Austin? Meet the woman Freddie Mercury asked to marry(2018/10/15) November 30, 2018 at 09:30P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BJrgNp
解決孤獨的關鍵,是用成熟的愛建立好的關係 https://ift.tt/2zw0A1e KnowYourself 「孤獨」不是只在獨處時出現,有時即便身處親密關係中,我們仍會有這樣的孤獨感。從心理學家歐文・亞隆的著作《存在主義心理治療》,帶你從心理學看孤獨。 公號 ID:knowyourself2015 公號簡介: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人才會喜歡的泛心理學。 半夜睡不著刷刷手機,時間太晚不便找人聊天,想發個朋友圈,又不知道發什麼,也不知道要發給誰看,勉強寫了兩句還是刪掉了,把手機放下,面對黑暗驀地有一陣很孤獨的感覺⋯⋯ 很多時候我們感覺孤單,是因為身邊沒有親密的人陪伴。然而在某些時刻,即便身處在親密的關係中,我們仍然會感到孤獨。 這種孤獨感來自何處?孤獨會如何影響生活?我們又該建立什麼樣的關係來面對孤獨?今天,我們為大家導讀一下著名心理學家歐文・亞隆的《存在主義心理治療》一書中有關「孤獨」的部分來聊聊這些話題。 孤獨的三種類型,你有幾種? 「孤獨」這個詞經常被使用,還會與「孤單」、「寂寞」相區分,就像英語裡反覆被提及的「loneliness」和「solitude」,其中的差別主要是人們面對同一種處境時的不同態度和感受,有些人煩躁難耐,有些人坦然自足。 孤獨的具體處境有很多,歐文・亞隆將孤獨劃分成了三類: 第一類是「人際孤獨」:這種孤獨最為普遍,主要是指與他人的分離。比如缺乏一定的社交能力,在新的環境中沒什麼交心的朋友;比如親近的人發生了嚴重的意外事故等等。 第二類是「心理孤獨」:這種孤獨相對特殊,人在面對巨大的壓力或創傷時,可能會將內心的一部分進行割裂,壓制自己的慾望或情感,來避免可能遭受的傷害,而分割內心的過程,有可能造成人與自我的隔離與斷裂。人們會因為和內心存在撕裂,而感到孤獨。這種孤獨感的消除,需要依靠個人對於自我的修復和對痛苦的處理。 第三類是「存在孤獨」:存在孤獨是指個人與任何其他生命之間存在著的無法跨越的鴻溝,比如兩個人愛得如膠似漆,但他們在本質上依然是兩個無法融合的個體,有著明確的身體邊界,他們的思想和感情會因不同的生活經驗,始終存在一定難以溝通的部分。所以,存在孤獨不僅是心理上的一種感受,還是我們作為生命個體的基本事實之一。 圖片|來源 存在孤獨並不像這個詞本身那樣抽象,我們在生活中也會時常遇到它。一個人不斷成長,要逐漸為自己的生活做選擇,減少家人對自己的幫助或掌控。這是走向個體自由的過程,也是不斷分離的過程。當我們自由時、為自己做決定時,時常會伴隨著無助感和恐慌感,這些就來自於存在孤獨。 面對死亡也容易觸發人對存在孤獨的感知。死亡本身是死者與世界最徹底的分離。這種分離讓一些生者意識到自身與周圍的連接只是暫時的。死亡讓人看到了自我生命與周遭世界在本質上的隔絕狀態,因此感到孤獨。 存在孤獨與人際孤獨有著非常緊密的關係:存在孤獨更像是人生的底色,我們用人際關係讓自己暫時地與之隔絕。但在人際孤獨出現時,我們就可能察覺到這一切背後那無法消除的孤獨感。 為了逃避孤獨,人們可能會陷入扭曲的關係 孤獨會引發焦慮,心理學家弗洛姆甚至認為,因分離體驗而來的焦慮是所有焦慮的來源。人無法長期忍受焦慮不安的狀態,所以對孤獨的恐懼會成為一股強大的內驅力,驅使我們做出生活選擇。 如果無法坦然接受孤獨,沒有足夠的力量直面它,人很可能選擇間接的方式逃避孤獨,將人際關係視為一種工具遮掩孤獨,歐文·亞隆對此總結了常見的三種方式: 1. 活在他人眼中 在形容「孤獨」時,人們可能會有這樣的描述:「我很孤獨,因為我覺得根本沒有人注意我、在意我。」小孩子也有不少求父母關注的行為表現。很多人覺得,「被看見」是建立一份關係的前提,「總是被看見」是一段關係牢固的證明。 所以,有些人逃避孤獨,是通過做出一系列行為引發別人對自己的關注,盡可能地佔用他人的注意力,從而感受自己的存在,獲得安全感。比如,有些人穿特立獨行的衣服吸引眼球,而他們本身可能並不喜歡;比如,有些人在恢復階段仍然裝作病得很難受,只是為了尋求他人的照顧;甚至有些人的自殺行為也並非以死亡為目的,而是讓特定的人注意自己。 在親密關係中,過度依賴的人也有類似的表現。他們害怕孤獨,恐懼於可能的分離,常常處在不安狀態,所以他們會做出一些可能破壞關係的極端行為,以此來確認對方是否真的在乎自己、愛自己。 2. 融合共生 前面講到,當我們作為獨立個體面對生活時,我們會感受到存在孤獨,所以每一個人都面對著一個矛盾:成為自由的個體,就必須承受孤獨。有些人為了逃避孤獨,放棄了自由,捨棄了自身,選擇進入一段融合共生的關係。 施受虐關係,是最典型的共生狀態。受虐者為了融合表現出極強的依賴感、完全的自我犧牲,願意為別人做任何事,忍受痛苦又享受痛苦,而施虐者恰恰是享受支配感的人,甚至以羞辱、主宰別人為樂,這樣的兩個人就形成了互補,一方是通過被別人控制,另一方是通過控制別人,兩人都獲得一定的聯繫感和安全感。 這種逃避方式也可能發生在人與某些事物之間,比如某個使命、項目、團體、政權或國家等,著裝一致、語言一致、生活方式一致,這些都可以使人擺脫孤獨感。但在這樣的融合關係中,自我是不存在的,因為人自身已經被工具化。 3. 性,作為非完整連接 建立一段完整深刻的人際關係是困難的,有些逃避孤獨的人便將性關係作為建立與他人連接的便捷方式。他們覺得,身體上的交流至少是直接的、實在的。 在性方面上,強迫性性慾是對孤獨感的一種常見反應。 歐文・亞隆如此論述:「濫交為孤獨的個體提供了一種強大但卻短暫的安慰。之所以短暫是因為這並不是真正的關係,而是關係的拙劣仿造。帶有強迫性的性關係打破所有真正關係的規則,把對方當作是工具,使用的只是對方的一部分,與之建立關係的也只是對方的一部分。」 所以,為了逃避孤獨、而有強迫性性衝動的人並不真的瞭解對方,不關心對方的成長,也不關心對方內心的完整。(推薦閱讀:有人陪伴卻覺得孤獨?談另一種孤獨的可能) 以上這些行為或關係之所以是扭曲的、混亂的,是因為在這些關係中,人並不是將他人視為一個有複雜感情的人、有豐富內心世界的人,而是將之視為一個道具,為了某種功能而存在於自己的世界。 圖片|來源 解決孤獨的關鍵,是用成熟的愛建立好的關係 我們該如何面對孤獨而不陷入扭曲的關係? 人無法完全不孤獨。因為存在孤獨是人作為生命個體的生存背景,無法消除,所以在歐文・亞隆看來,在通過建立關係面對孤獨之前,人必須對孤獨有一個的正確態度:人要接納孤獨作為人生的背景,有承受它的勇氣,只有這樣人才能夠真正地去愛別人,因恐懼而來的愛慾,往往無法建立真正的聯繫。 亞隆提出要用成熟的愛來面對孤獨,這包含了以下4點: 1. 以無所求的方式開始建立關係 說起「無所求的愛」,很多人會反問:一個人怎麼會只因對方本身而去愛另一個人?如果不去考慮對方能夠提供什麼、能付出多少,最後後悔了怎麼辦? 一段關係當然是複雜的,尤其是在現實生活中,兩個人的長久結合需要面對具體的生存壓力。 但無所求的愛強調的是,人在建立關係時不該以索求和交易作為核心動機。比如有些人總是在想:「我和他在一起能不能得到足夠的關愛?」如果這些想法成為一段關係的根基,一旦其中有人感到「交易不當」,關係很可能就破裂。 這樣的關係才具備一種真誠性,也才有真誠的關係得以發生的基礎。愛出自無所求,這並不意味著愛沒有回報。只是這些回報不是愛的動機,因為它們是無法求得的,是成熟的愛自然產生的。 這是一個比較難理解的狀態:很多人在關係中看似只付出不索取,卻不是一種無所求的愛,他們可能是在用「失衡」的付出,想要強迫對方、綁架對方的一些選擇。(推薦閱讀:關係的拯救者情結:付出愛,只為了換取自己的存在感) 而無所求,也不意味著沒有底線,在一段無所求的關係中,我們的狀態是輕鬆愉快的——你可以無所求,對方不會當作是理所當然,對方還是尊重你作為平等的個體,不會總是讓你感受到「被剝削」的痛苦感。 圖片|來源 2. 主動去愛,這本身也是自我力量的展現 有些人害怕在互動關係中成為主動的一方,是因為他們覺得主動的一方處在劣勢,如果自己主動付出的真心和愛意沒有得到回應,這不僅是浪費,還令人傷心。這樣的想法是在將「愛」視為一種有限的資源,自己會在給予的過程中感覺被消耗了,所以他們渴求的愛的方式是交易式的、或囤積式的。 然而,成熟的愛是指,認識到愛本身並不是一種「有限的資源」式的存在,它是一種能力,不會因為「給予」而變少。 主動去愛,人們才擁有更多的機會與他人建立深厚的關係。 3. 進入對方的生命和世界 如果只是主動的給予,而毫無在乎自己的關愛是否符合對方的需求,這樣的愛註定是盲目的。所以,成熟的愛也包含著對另一個人的真正瞭解。 在我們瞭解另一個人的過程中,很容易將自己的幻想強加在對方身上。真正的瞭解,是依照對方的本來的樣子來瞭解,必須傾聽對方,以共情的方式進入對方的生命。只有這樣,對方才可能擺脫一種工具性的存在,以完整、豐富的生命個體出現在我們面前,才會構成真正的對話和關係。 4. 愛不是吞噬——是彼此分享孤獨感從而緩解孤獨 人們常常有一種錯誤的觀念,覺得獨占一個人的衝動和情感才是愛,越是想要獨占對方,才是愛得越深的表現。亞隆指出,成熟的愛是兩個完整生命之間的積極互動,就像弗洛姆所說的,是「保存人的完整和個體性的情況下的結合。」 成熟的愛之所以讓我們更有力量地面對孤獨,是因為在這種愛裡,我們承認了孤獨是個體的生存事實。我們之所以不恐懼於孤獨,是因為我們在尊重彼此獨立的前提下,依然相信兩個人可以通過「分享孤獨感」來緩解孤獨。 或許,有人會問:如果我還沒有找到如此成熟的關係,我又該如何面對那揮之不去的孤獨感?歐文・亞隆下面的這段論述可以作為回答: 「我們都是黑暗海洋上行駛的孤獨船隻。我們可以看到其他船上的燈光,雖然我們無法碰觸這些船,但是它們的存在以及處境的相似給我們提供了莫大的安慰。我們意識到自己的全然孤獨和無助。(推薦閱讀:【劉同專文】做一個願意在黑暗裡,找光的人) 但是如果我們能夠走出自己的封閉空間,發現他人在同樣的孤獨和恐懼中,我們對孤獨的恐懼就會轉為對他人的同情,使我們不再那樣驚慌。」 孤獨是促進關係的。願你能讓孤獨感,成為你走向他人的積極動力,願你張開眼睛看到那些和你一樣深陷孤獨的生命,願你有勇氣成為那個首先給出微笑,主動給予支持與愛的人。 November 30, 2018 at 09:00P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zw0A1e
一個人的派對|你如何選擇穿衣,說明了你的狀態 https://ift.tt/2RpVYQW 卡比小姐 卡比小姐寫獨身女子的百態心事。你的裝扮應該是展現自我,而不是為悅己者容。像是自我強大的人,時尚風格往往不落俗套,好比張愛玲。 自我強大的人,時尚風格往往不落俗套。好比作家張愛玲,雖說不上是大美人,卻把最喜歡的孔雀藍穿出了劃時代的風範,幾件蕾絲開襟的藍綠旗袍,成功把筆下的華麗與蒼涼視覺化。其貌不揚的愛爾蘭文豪王爾德,老是在胸前別一朵綠色康乃馨,進而強化了他的頹廢、孤高、浪漫,讓十九世紀末的倫敦文壇和時尚圈趨之若鶩。文如其人,衣亦如其人也。(推薦閱讀:美麗又蒼涼的離別手勢:張愛玲) 圖片|來源 可惜,同為時裝精的文學天才,偏偏遇人不淑,愛得狼狽,被叛徒的污水沾了一身。 反觀當代大眾文化中的女性形象,諸如 Sam Smith《I'm not the only one》、Taylor Swift《Blank Space》的 MV,無論是苦兮兮絕望貴婦,還是敢愛敢恨野蠻富家女,平日獨自在家,也要妝容完美穿戴整齊;想報復出軌的男人,無一例外只是歇斯底里把對方的西裝襯衫燒個爽。 然後呢?沒有然後了。男人回家的回家,逃走的逃走,留下來的,都是演技好的女人。 當你只會為悅己者容,而不把妝扮看作顯山露水的個性張揚,談穿衣的品味本質上就是笑話一宗。但互相折騰,正是命運最樂此不倦的幽默感。當了丈夫,不自覺又對太太的穿著指手劃腳,要得體又誘人;當太太的,老愛自動請纓,硬要當丈夫的形象顧問。他能保證不把你逐步改頭換面嗎?你為家庭省吃儉用、不再在意華衣美服和健美健身後,他也能不在意你的身材走樣和素顏示人?(推薦閱讀:歌頌素顏!討好別人不如喜歡自己) 圖片|來源 你的衣著品味反映著他的「審美眼光」,不能比他落後,也不能讓他相形見絀。你以為回家收到的禮物盒裡,都是像拍電影那樣,裝著有錢哥兒給灰姑娘送去的、品味超卓又完美合身的晚禮服嗎?搞不好只是收副乳贅肉用的矯型內衣而已。 「提防乏味的宅男,和曖昧期就自以為是送衣服的老司機。」利亞不愛逛街,但對花自己錢購物這件事可是樂極了。 原文刊登:《澳門日報》新園地版 「單人派對」專欄 更多文章請關注臉書:卡比小姐 November 30, 2018 at 08:30P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RpVYQW
彭婉如逝世 22 年紀念:因為她,擱置兩年的性侵害犯罪防制法終能通過 https://ift.tt/2KMLdWE 女人迷編輯 JT 今天是彭婉如逝世 22 年紀念日,也是台灣女權日。22 年前,彭婉如命案推動了婦女夜行權,更讓擱置兩年的《性侵害犯罪防治法》通過。勿忘此日由生命換來的婦女權益。 1996 年 12 月 31 日,是台灣婦女權益最黑暗,卻也是最光明的一天。那日立法院槌響,擱置兩年的《性侵害犯罪防治法》通過。這是用鮮血與淚、是彭婉如的死,換來的婦女安全保障立法。 時間拉回 1996 年 11 月 30 日晚上,積極投入女權運動的民進黨婦女部主任彭婉如搭上飛往高雄的飛機,準備參加 12 月 1 日的民進黨臨時全國代表大會,這個會議對她、對台灣婦女來說無比重要,因為她提出的《婦女參政四分之一保障條款》即將在會上表決,這個條款若通過,代表未來民進黨的黨公職提名,必須要有四分之一的女性人選。(推薦閱讀:你該重修的《性別平等教育》:不要再有下一個彭婉如與葉永鋕) 對台灣社會來說,四分之一條款具有歷史性意義,因為在過去,並未有任何法律或命令如此保障婦女參政數量。為了通過此條款,直至全代會前一晚,彭婉如還特地前往民進黨國大代表黨團投宿的尖美飯店,努力遊說每一位黨員支持條款,那時人們戲稱彭婉如為「彭四分之一」,她則幽默回應,希望可以被稱為「彭二分之一」。 圖片|彭婉如基金會 隔日在全代會上,民進黨宣布通過《婦女參政四分之一保障條款》,會上卻不見最重要的推動者彭婉如,黨員疑心不對勁,趕緊向警方報案。12 月 3 日下午,警方在高雄蔦松一處芭樂園發現身中多刀的彭婉如遺體。根據監視器影像推測,彭婉如遇害時間應是離開尖美飯店後,她搭上計程車,卻沒想到車子駛向一條不歸路,於是警方將兇手鎖定計程車司機,開始大規模的追緝兇手,但案情撲朔迷離,兇手至今仍無有定論。 彭婉如命案照亮婦女夜歸路 彭婉如命案向社會投下震撼彈,大眾開始對搭乘計程車產生恐懼,而一直被忽視的婦女夜行安全,終於獲得關注。全國婦女連線發起「女權火照夜路大遊行」,高喊「女人要權力,不要暴力」,同時在網路上連署超過萬名學生,將 11 月 30 日訂為台灣女權日,紀念彭婉如對台灣婦女權益的貢獻。遊行當日除了爭取婦女權,同志團體也站出來爭取日行權。(推薦閱讀:【性別觀察】為女權也為人權上街!川普就任,女人向華盛頓進軍) 那日遊行現場的人們喊著: 「婦女要夜行權,同志要日行權!」 「政治不是你們的遊戲,而是我們的鮮血與眼淚。」 抗議聲浪漸起,立法院隨即通過擱置兩年的《性侵害犯罪防治法》。台北市政府則成立婦女保護中心,設置 24 小時的婉如專線,保護婦女安全。教育部也在隔年成立兩性平等委員會,規定校園必須有兩性平權時數,推廣性別平等,而這也是現今《性別平等教育法》的法源。 婦女回家的路,終於被照亮了。 圖片|民進黨 儘管爭取權益耗時,也不要放棄希望 彭婉如一生投注婦女運動,為性別平權而奮鬥,是台灣當時極具女權意識的政治家。她深受《美國婦運史》啟發,自美國歸來,便從各個層面推動女權,日日走進草根基層傾聽婦女心聲。43 歲時,她更再赴美國攻讀碩士,深究婦女議題。她談國中小對女性不平等的教育,談社會對女性舉止、參政的限制,也談深根已久的言語歧視,字字句句鏗鏘有力,敲醒這個社會的駑鈍: 婦女不惟不應妄自菲薄,反而更須認清自己的潛力與局限,勇敢再上一層樓。 彭婉如〈還有哪一招?——談婦女的安身立命〉 時至今日,20 年追訴期已過,兇手是誰,已不是我們要關注的焦點。 彭婉如用生命促成台灣女權進步,讓女性得以在政治上有話語權,而婦女四分之一條款也隨時代進步,逐漸從保障婦女參政名額,改為性別比例原則,能同時保障男性及女性,這也是為何台灣女權日(彭婉如逝世紀念日)如此重要。儘管爭取性別權益耗時,但改變一直在發生,大家永遠不要放棄希望。 如果你也在意性別議題,期望成為推動平權的一份子,邀請你加入有伴計畫,讓我們一起打造性別友善環境。 參考資料| [1] 中央社,彭婉如案促立法 成婦女保障里程碑(2016/12/02) [2] 重大歷史懸疑案件調查辦公室,【彭婉如命案01】身中35刀女權推手深夜遭劫,女性夜歸有這麼難? [3] 婦女新知第八十五期,彭婉如〈還有哪一招?——談婦女的安身立命〉(1989/6/1) [4] 女權上路,彭婉如〈「彭四分之一」的鬱卒心情〉 November 30, 2018 at 07:30P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KMLdWE
永遠的程蝶衣!張國榮經典《霸王別姬》25 週年重返大螢幕 https://ift.tt/2G2gs1d 迷人新鮮事 張國榮經典作品《霸王別姬》數位修復版將重返大,25 週年經典回歸大銀幕,邀請所有影迷再賭經典風采! 華語影史上唯一榮獲坎城影展金棕櫚大獎,由湯臣影業出品、徐楓監製的經典電影《霸王別姬》今年十二月將重返大銀幕! 《霸王別姬》由國際導演陳凱歌執導,集結金獎影帝后張國榮、鞏俐、張豐毅、葛優同台飆戲,當年甫上映不論票房和口碑都獲得盛讚,不僅贏得華語影史迄今唯一一座金棕櫚大獎,當年還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電影提名,奪下金球獎最佳外語片、英國演藝學院電影獎最佳外語片⋯⋯等大獎殊榮。 《霸王別姬》更被《時代雜誌》評選為「全球百大不朽電影」、英國權威媒體 BBC的「百大經典外語片」這部電影也名列其中。今年 12 月 14 日當年轟動影壇的《霸王別姬》將推出「25 週年數位修復版」讓所有影迷再次一睹這部電影的魅力風采! 而今年適逢「哥哥」張國榮逝世的 15 周年,導演陳凱歌日前在一場電影講座上回憶起初見張國榮的點滴,讚賞唯有張國榮才能讓他寒毛直豎,也只有他能演出《霸王別姬》的靈魂角色「程蝶衣」。 來源|甲上提供 國際導演陳凱歌曾夢見張國榮道別 醒後忍不住哭泣! 湯臣影業徐楓監製的《霸王別姬》享譽國際,不僅是導演陳凱歌揚名國際的經典之作,也是已故巨星張國榮的生涯顛峰之作。陳凱歌回憶第一次和張國榮見面就是在香港文華東方酒店。 當時《霸王別姬》劇本尚未完成,只能用口頭敘述,過程中張國榮安靜地抽著菸,時不時看他一下,讓陳凱歌開始不安,他不確定張國榮能不能理解這個故事,但在和他交談之後,他看著張國榮的神韻和動作,突然認定只有張國榮才能演出「程蝶衣」這個角色。 他說:「我感覺到張國榮在緊追著程蝶衣,他用一種非常含蓄的方法在接近他、表達他、愛他。」接著張國榮站起來和他握手,並說:「謝謝你為我講的故事,我就是程蝶衣。」讓陳凱歌當下寒毛直豎,更是他從影生涯中從未有過的震撼。(推薦閱讀:Beautiful Man|張國榮教我的事:你僅只是你,就足夠好了) 陳凱歌更透露在電影殺青後他曾作了一個夢,夢見張國榮穿著一身雪白的長衫,笑著對他說:「從此告別了。」夢醒後他忍不住掉眼淚,那是張國榮逝世十年前,但彷彿預言了結局,讓陳凱歌感嘆:「張國榮就是現實生活中的程蝶衣,扮演程蝶衣就是他的宿命。」 來源|甲上提供 25 周年數位修復版經典重現 25 年前的 12 月 10 日《霸王別姬》在台灣上映,25 年後湯臣影業與甲上娛樂特別選定在這天舉辦《霸王別姬》首映會,12 月 14 日也將在全台戲院重映《霸王別姬》「25 週年數位修復版」,讓所有影迷再次感受《霸王別姬》的震撼。 「不瘋魔,不成活!」 故事開始於 1930 年的北京,程蝶衣(張國榮飾)和段小樓(張豐毅飾)都是孤兒,從小就跟著同一個師父開始學戲。年齡稍長,到了決定他們專攻技藝項目時,程蝶衣被選擇當其中的「旦」角,段小樓則挑了「生」角。 為了演好「霸王別姬」裡的旦角虞姬,蝶衣深陷於她的情緒反應中,愛上這個角色,也愛上戲裡虞姬的丈夫項羽,還有扮演他的段小樓。(推薦閱讀:【Herstory】霸王別姬) 多年後,兩人成了小有名氣的伶人,同時,小樓也戀愛了,愛的是窯子裡的姑娘菊仙(鞏俐飾),兩人結為夫妻。蝶衣既悲傷又嫉妒,他將所有心力投諸於舞台上,且他為了實現他童年時許諾要送小樓一把名劍的承諾,同時也為了報復,蝶衣把自已交給了富有的袁四爺(葛優飾),並成了「他的人」。 來源|甲上提供 時代動盪不安,1960 年的文化大革命讓許多藝術創作者都成了該死的「毒草」,伶人成了被迫害的對象,在一次群眾衝突中,小樓為了生存而被迫批鬥兩個深愛他的人——蝶衣及菊仙。 在「四人幫」被打倒後,六年過去,死亡的陰影仍籠罩在這群浮遊眾生上,為紀念逝去的那段歲月,蝶衣與小樓決定最後再演一段「霸王別姬」,在那塊舞台上,蝶衣拔起了那把見證這段歲月的名劍,結束了自已的生命,連帶也結束了他幻夢中的情愛欺哄,一個只有在來生才能相許的朋友。 November 30, 2018 at 06:30P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G2gs1d
東京優雅生活哲學|滿足他人,也照顧好自己 https://ift.tt/2BHw1qQ 合作品牌天使 每次到東京,總驚嘆於他們對生活的優雅態度。跟著小編一起學習他們對生活的堅持,滿足他人,也照顧自己。 日本東京,幾乎是所有台灣人休假時第一個想到的國度,無論是深厚的傳統文化、四季分明的景緻,或是誘人又滿足的購物逛街行程,都令人嚮往。去過這座城市的人,一定都有這種感覺——街道乾淨整齊、人們有禮貌秩序,且每個人對於穿著打扮都很上心,這種東京大人的優雅哲學,讓人不得不愛上這裡。深入窺探日本人的生活,也許我們也能開始在日常中培養這種優雅的氣質與習慣。 圖片來源:PIXTA 圖庫 無時無刻考慮別人感受 日本人的優雅哲學中,無時無刻考慮他人感受這點,是至關重要的,對他們而言,隨時為他人著想是成熟大人維持良好人際關係的必須。這種想法來自於打從內心對人的尊重,無論是職場前輩、家中長輩、初次見面的人,他們都能從小細節著手,以謙恭態度及優雅舉止應對自如。這種執著,從日語中就能發現,日語的敬語有叮嚀語、尊敬語、謙遜語、鄭重語、美化語等等,再再表達出他們對說話對象的尊重,敬語搭配溫柔謙讓的口氣,常將請、謝謝、對不起掛在嘴邊,這樣的態度,就是標準的東京大人系。 圖片來源:PIXTA 圖庫 重質不重量的日系精緻 想到日本料理,腦中馬上浮現好多質感滿分的容器、小盤子,每樣食物的份量不多,但卻非常有設計感、美感。無論是街上一口可以吞下的和菓子、還是一套美味豐富的精緻懷石料理,甚至是居酒屋裡的各式串燒,都能發現日本人對食物重質不重量的堅持,對於他們而言,食物不只是要吃飽,還要吃出內心的平靜,與對生活優雅的堅持。與家人朋友團聚一起,慢慢享用美食,一面彼此問候聊天,一面細細品味咀嚼,是最從容不迫的生活哲學。 圖片來源:PIXTA 圖庫 滿足基本禮儀,也滿足自己的期待 日本社會普遍認為,將外表打理好是基本禮儀,不分男女,幾乎人人都對穿搭、保養小有研究。其實將自己照顧好,不只是符合社會期待,更是滿足自己的期待。 妳有發現嗎?那幾天有點睡過頭、狼狽地出門,一整天心情都悶悶的。但只要早個十分鐘起床整理,從剛睡醒的恍神模樣變成神采奕奕的瞬間,就會成為妳每天的小期待。打理外在,是妳用心生活的指標之一,來自優雅國度日本的資生堂,帶著日本人優雅的初心,首創心機星魅濾鏡速顏霜,以最迷人的底妝效果陪伴女生的每一天。美肌立體珍珠光粉末讓東方人的臉部更立體,保濕基底配方搭配超磁吸效果能讓粉底均勻服貼,不必花費心思上厚厚的妝,只要薄薄一層,就能遮蓋細紋,擁有天生素顏肌的亮麗光澤。即便很早就起床、出門上班,也能維持一整天,長達 13 小時持妝,不暗沉更不脫妝。 東京大人系的優雅,配上心機星魅喚采修修筆能更加靠近,在需要加強的部位以輕盈不厚重的金平糖美肌粉末修飾,裡頭的超級玻尿酸、甘油及水溶性膠原蛋白,能在肌膚上形成薄膜,像溫柔親吻般貼合肌膚,黑眼圈和暗沉瑕疵都不必擔心,舒適筆刷設計也能使描畫時線條均勻散佈,創造深邃五官。讓底妝完美,不需花太多時間,讓來自日本的用心和妳對生活的上心緊緊擁抱。 學習東京的生活哲學,在日常生活中讓別人舒適,同時討好最重要的妳,成為一個愛自己的優雅大人系,親愛的,妳就是最亮眼的:點我前往官網了解更多 November 30, 2018 at 05:35P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BHw1qQ
蔡康永專文|如果真的沒有後悔,人生就沒辦法前進 https://ift.tt/2zzERp1 圓神出版‧書是活的 「如果當初⋯⋯現在就不會⋯⋯」,這樣的後悔心態,無時無刻出現在我們的生活裡。奇妙的是,正因為有了後悔的驅使,我們也擁有把接下來的生活過更好的動力。 西方的鬼片,如果是以天主教基督教為基礎,那麼故事中出現的就是「魔鬼」,魔鬼在東方鬼片中很少見,東方鬼片的鬼,是冤魂,不是「魔鬼」。如果你看西方鬼片出現驅魔的情節,驅魔者一定鍥而不捨的追問這個魔鬼的名字。 附在某個無辜者身上的魔鬼,總是會用唱片轉速出問題的嘶啞吼鳴,對驅魔者發出粗魯的詛咒,不過幾個回合下來,魔鬼終究會透露名字,驅魔者一知道了名字,就能呼喊其名,驅退魔鬼。 對於我們的情緒,我們如果能認出它們的名字,而不要人云亦云的、錯誤的稱呼它們,我們就邁出了第一步,可以漸漸熟悉自己的各種情緒,知道它們由哪裡來,可以把它們放到哪裡去。 「我曾經完全失控的臭罵過我爺爺一次。」她說。 她是我朋友,一個明星,平常溫柔有禮,沒想到也能做出臭罵爺爺這種事。 「我猜猜看⋯⋯是你爺爺、欺負了你奶奶?」 「不是這樣的事啦。」她說。 她吃著義大利麵,但她點的是整盤淌著黑汁的墨魚麵,理所當然的,牙齒與舌頭都黑了,活像被毒死之後來申訴的冤鬼。 「你牙齒和舌頭都黑了。」我說。 「我知道。所以只能在你面前吃墨魚麵呀。總不能在其他人面前變成這付德性。」 「你是爺爺奶奶帶大的?」 她點點頭。 「所以臭罵爺爺那一次,我自己也嚇到。」她說。 「後來有跟他道歉嗎?」她搖搖頭。 「我一直不知該怎麼道歉,拖了兩年,一直假裝沒發生過這件事。然後我爺爺就死了,我很後悔。」 她停下了叉子,低眼望著盤中。(推薦閱讀:後悔莫及的我,原來「珍惜」有期限) 圖片|來源 「那次為什麼會痛罵爺爺呀?」 「那時候爺爺跟奶奶身體都不好,我當時收入也很少,想盡辦法存了些錢,要給他們看病用的。我拿錢去給奶奶的時候,奶奶說爺爺一直擔心手邊錢不夠,剛好爺爺有朋友,說拿到幾件轉手就可以賺幾倍的古董,要讓給爺爺來買,讓爺爺可以賺一筆。」 「哎,騙人的吧,轉手就能賺幾倍的事,誰會平白讓給別人來賺?」 「對吧,這是常識吧。可是我知道爺爺一直很羨慕別人靠古董賺了大錢的故事,我生怕他上當,趕快去找他,要當面提醒一番。果然一見面,爺爺就興奮的拿出四、五張古董的照片給我看。我根本看不懂,就是些銅器什麼的。說是剛挖出來的。」 「嗯嗯,這話倒可能是真的,前天先埋下去,昨天再挖出來,確實是剛挖出來的沒錯。」 「我反正一再警告爺爺別上當,之後我就去外地工作了,有天接到奶奶電話,說爺爺還是把錢都拿去買了那些古董,現在怎麼賣都賣不掉,看病的錢全沒了。這下氣得我立刻從拍戲的地點殺回老家去,臭罵了爺爺一頓,爺爺就坐在那兒發著呆,讓我罵。我罵完也不知如何收場,劇組也只准假一天,只好掉頭又趕回去拍戲了。」 「我也做過差不多的事,現在想來,也很後悔。」我說。 「人生如果可以沒有後悔,有多好。」她說。 「唉⋯⋯可是,如果真的沒有後悔,人生就沒辦法前進了吧。」 寫過《人間詞話》的王國維,有兩句詩:「人生過處唯存悔,知識增時只益疑。」這兩句詩也許讀起來像是感嘆,但我覺得是真相的敘述。(推薦閱讀:那些文學裡的人生風景:我們一路閱讀,一路收穫) 「知識增時只益疑」,有疑才會有知識,我們這一路累積了多少知識,就累積了多少疑惑。越多疑惑就驅使我們發現越多知識,一旦沒有了疑惑,怎麼可能還會想求知?一旦沒有了疑惑,牛頓之後怎會有愛因斯坦?愛因斯坦之後怎會有霍金? 圖片|來源 「人生過處唯存悔」其實是一樣的邏輯。人生就是不斷的選擇,但只要選了一邊,就會後悔怎麼沒選另外一邊。我們一邊後悔,一邊活下去,因為後悔形成動力與方向,驅使我們要把人生過得更好。 後悔不是絕望。後悔比絕望多了一樣寶貴的成分—「後悔」裡面,有「希望」。 後悔是遺憾與惋惜,是「但願如此」,是「早知道⋯⋯就好了」。 後悔是「如果有下一次,有下一個人,我會做得不一樣」。 後悔提供我們校對人生方向的動力與機會。 我們感到抱歉的對象,也許是爺爺、也許是同學,都可能再也遇不到,這造成了我們份內本來就應該體會的、適量的後悔。反芻著這後悔的滋味,促使我們珍惜之後所遇的人,這是「逝者已矣,來者可追」。 許下「人生再也沒有後悔」這樣的願望,萬一願望成真,我們損失可大了,我們會對接下去的方向茫然。後悔,一直也被當成負面情緒。但我們需要這個情緒,我們只是一直用負面的態度看待它,把它冤枉成了負面情緒。 求神,要喊對神之名;驅魔,要喊對魔之名,不然正面的神或負面的魔,一律都喊不動的。別把我們依賴的情緒,不斷標上可憎之名。這是了解我們自己的一把鑰匙。 圖片|如何出版提供 本文摘自蔡康永的《蔡康永的情商課:為你自己活一次》由如何出版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蔡康永的情商課:為你自己活一次》 November 30, 2018 at 05:30P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zzERp1
人性化科技產品,讓生活更游刃有餘,LIVE IT UP! https://ift.tt/2E3LT9x 挑剔軍團 「不是常常挑剔,只是樣樣講究。」挑剔軍團透過不同的生活層面,期許每個女人找到自己的風格態度。今天邀請女人迷挑剔軍團成員之一的行銷企劃 Gwen,分享她在每日時間軸中的工作/生活平衡之道。Gwen 說,專業仰賴職場工作者的敏銳洞察和細心效率,工作與生活的平衡之道,其一在於掌握適合自己的商務與娛樂工具,能快速學習亦能放鬆舒壓,充分回血後便能因應更多的挑戰。 最近時常有感於 work life balance 的拿捏,與時間競賽的我們,在職場上被訓練著要精準、效率甚或完美不懈,卻忽略生活的節奏可以過得從容。其實,對自己的專業堅持和負責有其必要,但偶爾的身心靈喘息更是必須。工作幾年後也逐漸明白,不必每件事都做到無懈可擊,而是心中擁有一套自己的處事邏輯和執行法則,畢竟工作與生活並非兩個開關鈕,職場裡要能休憩娛樂,生活裡能有學習精進,懂得規劃人生、變動地微調才是最適切的節奏。 所以我一直明白,作為行銷人,在職場上我需要高效且有用的工具輔佐著前進;而生活裡,需要懂得放鬆又豐富每一天的娛樂陪伴我舒壓。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和生活規律,不僅能提升專業能力,更有助於能量充分的獲取,能以清晰純熟的腦袋面對艱鉅挑戰。 而提起工具,AVITA 便是近期,能同時滿足我商務需求和娛樂想像的一台筆電。丁香紫的外觀,典雅氣質灑落著珍珠光澤的活潑時尚,獨特的色彩叫人都變得大膽起來!我特別喜歡它輕薄的設計,鋁合金機身讓外出攜帶毫無負擔,隨身帶著走,這城市裡的咖啡廳、露天廣場都能做我的工作場域,而 Intel® 第 8 代處理器性能出色,讓繁雜工作疊加在一起時依舊暢快無阻,讓我從容面對任務,免除難耐的焦慮。 恰到好處的助力讓生活游刃有餘 而如果在忙碌之後想喘口氣,我個人喜歡看點美劇或來場與自己的音樂 party!AVITA 會為我獻上感官的雙重饗宴,影像不僅清晰,更有重低音的震撼聽覺,迅速入戲不成問題, Just live it up! 立刻分憂解勞忘卻壓力。 掌握專業的自信態度,細節拿捏是關鍵,AVITA 支援 Windows Hello 指紋辨識系統,因此無需密碼就能輕鬆以指紋辨識登入,不僅方便省時,更能保障資料安全,無論商務或娛樂都能更加放心使用;更別說時常得在外東奔西跑的上班族,常常需要連接外部裝置或投影設備,AVITA LIBER 以 Type-C 連接埠做為主力,可輕易連接週邊設備,支援 PD 2.0 快速充電,設想周到貼心。 生活要游刃有餘不容易,但我相信有意識的規劃自己,找到適合的效率工具與舒壓管道,是打造平衡重要關鍵。專業娛樂可以共存,而在不斷的調整與認識自己的過程中,找到想要的生活樣貌,輕鬆應對挑戰、大膽跨越日常,即便蹲處於求快的節奏中,也有機會從容自在的漫漫踏步。 November 29, 2018 at 08:00P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E3LT9x
設計師的色彩筆記:每個人都值得擁有繽紛生活 https://ift.tt/2SjzAcg 挑剔軍團 「不是常常挑剔,只是樣樣講究。」挑剔軍團透過不同的生活層面,期許每個女人找到自己的風格態度。今天邀請女人迷挑剔軍團成員之一的設計師 Cinny ,分享她在設計與創作的歷程中,對色彩運用與色彩感知的重視,並且也訴說在工作上對科技產品選擇的堅持。 回想過去的生活經驗,在各種配件的選擇上總習慣挑選黑、灰、白色系,心想著不會出錯且好搭配。然而在深入設計領域,並且與不同品牌合作設計後,我慢慢發現不同色彩各有迷人之處,也嘗試在生活中加入不同的顏色。漸漸地發現,以往的框架是自己設下的,也必須由自己打破。 「 過去的習慣、喜好就像是自己給自己設限的框架,放膽去做、用心感受才有機會看見不一樣的自己與無限可能!」 生活的每個過程都可以是好好瞭解自己的方式,嘗試了才會知道自己適合什麼、不適合什麼,越了解自己就越能給身邊的人真正所需要的。所以我很喜歡在開始進入設計發想前,先深入了解品牌的個性、風格、希望傳遞給消費者的理念等等細節。理解後才開始進行設計,透過設計作品傳遞想訴說的概念到消費者心中,從設計中去感受品牌的用心。 如同設計師的使命,帶著一份「為使用者做出好設計」的心意,量身打造最合宜的產品,與本次 AVITA 尋找自己命定色彩的概念不謀而合。 AVITA LIBER 推出了多款繽紛的色彩,讓使用者可以盡情選擇屬於自己的顏色。我選擇了公主粉,對我而言,粉紅是很有意義的色彩,代表著浪漫、溫暖與愛,就好比我對自己設計的期許,希望使用者在看到作品的同時,也能感受到作品中我想傳遞的溫暖與愛。在溫暖別人之前,當然要先讓自己在工作時帶著滿滿的幸福感,才能做出溫暖人心的設計。 我相信粉紅。我相信笑容能幫助卡路里燃燒。我相信親吻,多親吻一些。當一切都看似不太順利,我相信堅強。我相信快樂的女生是最美的。我相信明天會不一樣,也相信奇蹟。——奧黛莉・赫本 而因為接案工作的關係常需要帶著電腦到處跑,AVITA LIBER 的鋁合金機身,剛好符合我的需求,非常的輕巧也方便攜帶。而對於設計師而言,常需要使用各種繪圖軟體來處理設計細節,電腦的機能就變得非常重要。AVITA LIBER 這次推出的處理器升級到 Intel® 第 8 代,縮短了因圖檔太大而需要等待電腦運算處理的時間,效率明顯提升。 除此之外,以往跟客戶提案時,必須因應場地攜帶許多轉接器,而 AVITA LIBER 以 Type-C 連接埠做為主力,可輕易連接週邊設備,支援 PD 2.0 快速充電,設想周到貼心!最後,不得不提到它所帶來的感官體驗,不管是影像或是聲音,表現都十分細緻,我最喜歡在忙完設計稿後,播放喜愛的音樂好好放鬆,讓心情徹底沈澱,迎接下一個工作挑戰。 放膽時尚,不設限自己,看事情的視野、角度漸漸變得更開闊,心情也跟著粉紅起來了! November 29, 2018 at 06:00P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SjzAcg
月存 6000 元,讓你同時擁有第一桶金和小確幸 https://ift.tt/2Q8LMju 有鹿文化 你相信嗎?若月收入約為三萬, 一個月努力存下 6,000 元,第一桶金就離你不遠了!給你的具體存錢計畫,和你一起迎向經濟自主。 請一個月努力存 6,000 元 存錢一定要有目標,我建議就以一個月存 6,000 元開始。 如果你認為:「不難嘛!」那就要恭喜你,因為你的理財起步已經比很多人都要輕鬆了,而且條件也好得多;如果你認為:「怎麼可能做得到?」除非你一個月真的只有 22K ,而且還有學貸尚未還清,我才能接受你的質疑,否則請先不要認為自己是湯姆克魯斯在演「不可能的任務」,因為我在後面的一系列文章中,會教你一些可行的方法。 如果我說每個月存 6,000 元, 6 年後就會存到 100 萬元,你應該就會想盡辦法達成吧?真的能存到 100 萬元嗎? 別急,我會慢慢算給你看。 6,000 元是假設月薪 30K ,以拿出月薪的 20% 來計算的。如果你的月薪比 30K 高,我建議你要以相同的比例(20%)來當作存錢的目標;如果你的月薪低於 30K ,因為生活上有很多支出是難以縮減的,或許只好把每個月存錢的目標降低到 4,000∼5,000 元,等你加薪到 30,000 元時,再努力達成我的建議。 為了展現自己存錢的決心,建議可以另外開一個銀行帳戶。現在多數人的薪水都是公司自動轉帳,如要另開帳戶,請到薪資轉帳銀行的另外一家分行─最好在住家附近。每個月薪水入帳當天,就把 6,000 元轉帳到該帳戶中,強迫自己不得動用,因此最好連提款卡都不申請。 這時,你的薪資轉帳戶頭有 24,000 元,我把它稱為「生活費存摺」,而另一個帳戶則有 6,000 元,我稱之為「大夢想存摺」。為什麼要在同一家銀行的另外一個分行開戶呢?因為這樣轉帳完全無須手續費。 除了存下的 6,000 元以外,人生需求不外乎食衣住行育樂六大項,這時我們就要把其餘的 24,000 元分配到每一個項目中。怎麼分配呢? 請看下圖: 圖片|有鹿文化提供 有夢想儲蓄,也有生活費規劃,食衣住行育樂大致分配好可動用金額了,接下來,我們來談談這些分配的大原則。 不可以有小確幸了嗎? 一個月存 6,000 元,乍看之下,或許你認為可以做得到,但看到生活六大需求的分配後,你可能就會在心裡犯嘀咕:「什麼小確幸都不要了嗎?」 放心!還是有小確幸的空間。 我說一個月存 6,000 元,一年 12 個月可以存 72,000 元,但是一般的公司都會給你一年保證 14 個月的薪水,多出來的兩個月共 60,000 元,我可沒有要你也存起來,這筆錢就可以做為小確幸的基金。如果你現在任職的公司沒辦法提供一年 14 個月的薪水,怎麼辦? 一來,你的小確幸基金勢必要縮水,二來,或許也是時候考慮換間公司了……! 其次,你若是擔任業務職,一般公司應該都會有業績獎勵制度,如果業績優異,就有機會領到額外的業績獎金,這也不必存起來,照樣可以拿來做為小確幸的基金。如果你的工作不可能有額外的獎金可領,怎麼辦?一來趕快申請調到有獎金的部門,二來下班後去兼差增加收入。 當年我還是小資男的時候,就接了翻譯國外言情小說的工作,一個月可以完成一本,入帳 15,000 元。這時,你該想的是自己有什麼專業技能,可以有額外的收入呢? 最後別忘了,努力工作,除了有機會加薪,同業聽得到,說不定還能有被高薪挖角。爾後月薪比我建議的 30,000 元還多時,這些多出來的錢都可以做為小確幸基金。如果沒有加薪,怎麼辦? 一來工作必須要更努力,二來既然老闆瞎眼,就換一家公司吧!(推薦閱讀:別懷疑,上班第一天, 你就要設定離職日期) 換句話說,小確幸基金照常理來估算,是會逐年增加的。假設第一年有兩個月 60,000 元可供小確幸花用,因為工作努力,隔年加薪 1,000 元,則小確幸基金可增加到 74,000 元,第三年又加薪 1,000 元,該基金就會到 88,000 元,三年下來,總共會有 22 萬元以上的基金。第四年以後,請依此類推。(註) 因此,誰說沒有小確幸了? 如果你把小確幸基金的部分再存起來,或許四年就存到 100 萬元了。要享受小確幸,還是早點存到第一桶金,就看你的決定了。 圖片|來源 能否達成目標? 關鍵在「住」 如果你看過我之前的著作,如《年年 18% ,一生理財這樣做就對了》、《只買 4 支股,年賺 18% 》等,會發現我前一篇關於「住」 和「育樂」的分配金額,怎麼不一樣了? 這是因為在大台北區演講的時候,很多年輕聽眾反應,原先「住」只分配到 6,000 元,顯然是我不切實際的建議,所以在寫這本書時,我把它提高到 7,500 元,以每月 30,000 元薪資來計算,住的花費比例占25%,應該是比較合理的。 我如果到中南部或東部演講,大家對 6,000 元花在「住」上面,都表示沒問題。這件事讓我深思的是,為什麼大家都要擠到大台北地區來工作? 工作機會多,當然是最主要的原因,但是中南部的大城市還是有機會找到工作的。 回到自己的家鄉,至少可以住在家裡,立馬省下一大筆開銷,不就離存到第一桶金的目標更近了一點嗎? 有一次,我到高雄某大學演講,順便調查一下大家來自哪個縣市,結果高雄當地人占了 3/4 ,我立刻建議他們畢業後就留在高雄工作,至少可以省下可觀的房租。 如果你能住在家裡,請你要增加每個月存錢的目標,至少要加 3,000 元進去,讓一個月可以存 9,000 元。「住」原本分配到 7,500 元,拿 3,000 元去存之後,剩下的 4,500 元,真的就不會讓你手頭那麼拮据了。 因此,能夠把「住」省下來,你已經比其他人要輕鬆多了。 郭台銘是最會「cost down」的企業家,每次要降低成本,他一定從比例最高的那一項開始砍起,「住」既然占了 25%,當然是最優先要處理的項目。 如果你必須在大台北地區工作和租屋,請務必拿「時間」換「空間」。愈近市中心,愈近捷運站,房租當然就愈貴,每月 7,500 元可能根本就不夠。請你就離市中心遠一點、離捷運站遠一點吧! 為了存到第一桶金,你勢必要犧牲一些便利性。不過,當然也不該為了省房租,去住到一個通勤時間可能要超過一小時的地方,恐怕本末倒置。因此,我們必須把「住」和「行」的花費一併考慮,才能求得一個最適切的平衡點。 最後,請別忘了,這部分的開銷絕對不是只有房租而已,還有家具、水電瓦斯、上網的費用,另外別忘了夏天要開冷氣,花費更兇喔! 因此,掌握可以負擔、合宜的租屋條件,不僅可避免財務透支,也不會排擠到其他項目,才能確保達成存錢的目標。 圖片|來源 一定要養成記帳的習慣 每位讀者的薪水不一定是我假設的 30K ,那麼該如何訂定屬於自己的支出預算和存錢目標呢? 前面只是希望給大家一個概念,從人生六大需求來規劃,但是有人吃得省,有人穿得省,有人房租貴,不可能這種分配分式能適合所有的人,這時我建議要從「記帳」開始。 記了幾個月之後,你就會知道什麼才是你最適合的支出預算和存錢目標。不過,只要薪水在 30K 以上的人,請不要給自己任何藉口,說自己每個月存不到 6,000 元。(推薦閱讀:工作第一年就能存到錢的理財方法:如何聰明花錢?) 時下有很多軟體或 APP 可供大家記帳,但請採用那些有分類功能的,而不要只是記流水帳,因為這樣其實幫助不大。我比較建議大家用 Excel 來記帳,而且要把所有的支出明確歸類到「食」、「衣」、「住」、「行」、「育」、「樂」項下,不可以有「其他」項。 若有先替公司墊款,如因公務搭計程車,則將車費列為「代墊款」,等公司還你錢,再把它沖掉。 不論金額多小,都要記得一清二楚。如果時間允許,每天睡前還要把帳本上揭露的餘額,和身邊的現金加銀行存摺餘額的合計數,一一核對,希望能做到「錢帳相符」。萬一不符,趕緊想一下哪一筆忘記入帳了? 或是錢放在哪個口袋忘記算了? 如果不能每天核對,我建議至少每個星期天晚上做一次,若有差額,就當作「不明」的開支,讓現金和帳本能完全一致。如果「不明」的支出愈來愈多,絕對不是好事,意謂你花錢已經無感,不知節制了,必須立刻設法改進。 這絕對是一個繁瑣的工作,但如果你不記帳,又不核對餘額是否正確,久而久之,會根本不知道錢花到哪裡去了。很多人都會自我感覺良好,以為自己很節儉,因為好像每筆花費都不到 100 元,結果卻常常成了「月光族」。等你記帳之後,才會發現自己不知不覺花了這麼多錢。 比如說,一個每天都要喝手搖飲料的人,雖然一杯不過 50元,花起來沒感覺,但記帳之後,才發現自己一個月「樂」項的開支居然超過 5,000 元,因為除了喝冷飲,還要看電影、唱 KTV 和朋友聚餐等等,這個金額絕對不應該。 施行幾個月後,你就能做出最適合自己的支出預算,然後依此來執行。如果每個月都無法達成 6,000 元的存款目標,唯一的解決方案就是努力去找一個薪水更高的工作。 (註)第二年加薪 1,000 元 x 12 個月+ 31,000 元 x 2 個月= 74,000 元 第三年加薪 2,000 元 x 12 個月+ 32,000 元 x 2 個月= 88,000 元 三年相加 60,000 + 74,000 + 88,000 = 222,000 元 本文摘自施昇輝的《無腦理財術,小資大翻身!: 無論起薪多少都受用的超簡單投資法》。由有鹿文化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無腦理財術,小資大翻身!: 無論起薪多少都受用的超簡單投資法》 November 30, 2018 at 04:00P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Q8LMju
2018年11月29日 星期四
每個人心中都有夏丹琪:我只想追逐愛情,為何社會指指點點 https://ift.tt/2Rvne0k 聯經出版 時間拉回 1960 年代,一位年輕女子勇敢追愛的身影,卻被社會視為敗壞風氣、放蕩的代表。她是夏丹琪,是郭良蕙長篇小說《心鎖》裡的女主角,也是讓《心鎖》成為禁書的主要原因。她的故事是什麼樣的呢?帶你一起看! 文|詹閔旭 夏丹琪是何許人也?她是郭良蕙長篇小說《心鎖》裡的主人翁,也是臺灣文學最被低估的女性角色之一。《心鎖》於一九六二年刊載在《徵信新聞報》副刊,同年九月正式出版,這本小說以一場舞會拉開序幕,時間設定在晚上十一點,酒精、音樂、香菸、笑語連連。 試想一下,身處在民風仍相對保守的一九六○年代,青春正漾的夏丹琪不在書桌苦讀,反而流連派對,夜不歸家,甚至躲在聖誕樹後面與男人熱情擁抱、交換口水。晚上十一點多了,我們不知該責罵夏丹琪還未上床休息,還是慶幸她還沒上床。 一九六三年一月,內政部下令查禁《心鎖》,夏丹琪自此不見天日。(推薦閱讀:「性」,同時是心理學也是社會學) 《心鎖》被禁的原因眾說紛紜,其中一說與夏丹琪大膽瘋狂的情愛史有關。夏丹琪任性、妄為,她一再違背母親意願,暗地裡和母親不中意的窮小子幽會,私嚐禁果。女性追逐愛情的故事向來和現代性息息相關,象徵自封建傳統的父權體制解放。 根據研究指出,自由戀愛是臺灣日治時期逐漸浮現的現代概念,但一直到一九六○年代,僅有三分之一的婚姻是自由戀愛產物,其餘三分之二仍經由父母之言、媒妁之命一手促成。(推薦閱讀:淺談台灣傳統婚嫁習俗) 自由戀愛和父母之命既矛盾又衝突交織呈現出女性的枷鎖,轉化為一種女性獨特的現代性經驗。在這樣的社會氛圍下,摩登女郎夏丹琪是挑戰傳統倫理秩序的元兇,她不只勇敢追求現代愛情,婚後更兩度外遇,其中一名外遇對象甚至是丈夫的弟弟,坐實毀家廢婚企圖。 除了故事放浪大膽,《心鎖》被禁的另一個原因,恐怕和小說家郭良蕙本人作風脫不了干係。郭良蕙生於一九二六年河南開封,戰後隨擔任空軍丈夫渡臺,一九五○至一九七○年代活躍於文壇,幾乎每年推出一本作品。 值得注意的是,戰後初期臺灣文壇以反共和懷鄉為大宗,郭良蕙擅長刻畫男女情愛及人性糾葛,無疑是一大異數。再加上小說家注重化妝裝扮、熱衷舞蹈,外型亮眼的她又跨足影視圈,難免引人側目,議論紛紛。 夏丹琪在小說結局並未遭受社會責難,現實世界的郭良蕙則因為《心鎖》以及前衛作風遭受公審。蘇雪林撰文指控《心鎖》敗壞社會善良風氣,謝冰瑩也在中國文藝協會理事會提案開除郭良蕙會籍,理由是:「她以這樣一個形象,寫出這樣一本小說,社會觀感很壞,人人戴上有色眼鏡看男女作家,嚴重妨害文協的聲譽,應該把她排除到會外。」中國青年寫作協會、中國婦女寫作協會隨後開除郭良蕙的會籍,逼她把筆放下,逼她讓女人回歸家庭,洗衣、淘米、忘記自己的樣子。 圖片|來源 《心鎖》事件並非偶然,夏丹琪與郭良蕙的故事揭開了一九六○年代女性面臨的難題。 隨著臺灣經濟轉型造成城鄉流動,許多年輕女性前仆後繼離開家庭,置身崇尚現代生活氛圍的大都市,她們成為一個又一個夏丹琪,她們或許不似夏丹琪離經叛道,卻如她一般,富於幻想,渴望自由,對於兩性關係和現代浪漫愛情充滿好奇與窺探的無限欲望。她們不明白為何只有父母認可的愛情才能獲得祝福。 在臺灣,愛情一點也不純粹,一點也不浪漫,總得面臨來自家庭或社會的品頭論足、指指點點。《心鎖》在一九六三年一月被禁,同年十月,瓊瑤出版第一本小說《窗外》,再以禁忌的師生戀揭開日後持續半個世紀以上的瓊瑤旋風,傳統、現代、愛情的角力終越演越烈,直至愛真正可能成為一種人權。 本文摘自李時雍、何敬堯、林妏霜、馬翊航、陳允元、盛浩偉、楊傑銘、詹閔旭、鄭芳婷、蔡林縉、蕭鈞毅、顏訥的《百年降生: 1900-2000 臺灣文學故事》。由聯經出版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百年降生: 1900-2000 臺灣文學故事》 November 30, 2018 at 03:00P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Rvne0k
塔羅占卜|近期與你有緣的對象類型 https://ift.tt/2Pa6LNt 迷人來稿 總煩惱愛情遲遲未臨嗎?來場塔羅占卜,測試近期與你有緣的對象是什麼類型吧! 文|埃妮塔 你可能會發現這些對象的特質和你有些相像,或者是完全相反。 通常你會喜歡的人,對方的身上,多多少少會有一些與你相像的部分,也有一些是完全相反的特質,因為愛情關係就是透過外在來整合自己的途徑之一,那些你渴望卻不曾達到的,你期望這些特質在對方身上出現,而那些相反的特質,則是為了讓你更加平衡。(推薦閱讀:你被他吸引,或許是因為他能激發你的陰暗面) 另外,這些描述、狀態都是短暫的,只是一個人,在某一段時間的呈現。但是一個人的基本特質、本性是不會變的。 #1 這個對象的年紀,通常是比較小的,可能還是學生,或是剛出社會,但是比起同齡人,又會早熟一點點,狀態良好的時候,他是個務實的人,腳踏實地、喜歡思考與規劃,他的反應力快,能思考靈活,只是有時候容易有小小的粗心,他可能有很多夢想卻行動力不足,因為太過害怕改變,離開舒適圈。 他是很有耐心的人,為人比較低調,感情方面不太會表達,個性比較悶一點(不會甜言蜜語),目前注意力大多擺在事業、學業等等。如果你喜歡這個對象,你需要主動點表達你的想法,讓他知道。另外,他目前可能在夢想與現實之間掙扎(也許這也是你的狀態)。 星座特質接近土象星座與風象星座。 感情上的建議 試著留意夢境(潛意識)想帶給你的訊息。想要遇到新戀情,你必須活出真實的自己,意思就是試著讓你的生活有趣點,不要只是待在固定的生活圈,或著麻木的過日子。需要療癒舊有傷痛,可能是關於家庭或過往的感情經歷,以及為你的生活騰出空間,才能讓新的人事物進入你的生活當中。 #2 這個對象的年紀也是比較小的,他是個很有勇氣和行動力的人,衝勁十足,但目前可能狀態不佳,容易懷疑自己的能力(所以暫時看不出他的行動力),需要留意你和這個對象之間,有沒有原生家庭的課題存在,另外,他的性格比較毛躁,溝通上容易產生隔閡,需要好好溝通,另外,這個對象吃軟不吃硬。 星座特質偏向火象星座。 感情上的建議 留意自己有沒有對於接受的恐懼,你值不值得接受愛,如果你覺得接受讓你有愧疚感,這會阻擋你建立關係,試著接受別人對你的好,你是值得的。讓你的直覺引領你,有甚麼想法不要遲疑,就去行動,現在是創造新關係、融入新環境的好時機,放掉那些舊包袱。容易在上課、學習、講座之類的地方碰到對象,去參加感興趣的課程吧。 #3 這個對象是比較固執的,他是個很有原則的人,有自己的一套行事作風,狀態良好的時候,很有魄力及行動力。不過,你可能會覺得對方不好親近,不是個容易看透的人,他有時候也容易孤立自己(情緒不佳的時候)。通常是團隊裡的靈魂人物,很聰明,說話有力量(不管這團體的大小,大家會聽他的話),但是他不是個愛表現自己的人,可能容易壓抑自己情緒,有時候容易一意孤行,感情方面,如果對方喜歡你就會主動。 星座特質偏向水象星座及土象星座。 感情上的建議 同樣需要放下那些與你不在共振的人事物,為新的生活騰出空間來,可能會在語言學習、溝通聊天、藝術相關的場合遇到對象,行動對你來說很重要,你有多少行動就有多少收穫(意思是你要出門才會認識新對象啊)。另外,跟 B 選項一樣,留意自己有沒有對於接受愛的恐懼,試著接受別人對你的好,不敢接受是因為自我價值感不足,要記得你是值得的。(看看更多:【為你點歌】我值得被愛,但他也有選擇不愛我的權利) #4 �這個對象是個容易多愁善感的人,會想得比較多,但是外表可能看不太出來,大多數人會覺得他是個有自信、很有魅力及吸引力的人。 他目前的狀態可能不是很好,導致他無暇顧及戀情,或者還有些舊傷痛需要療癒;另一種可能是,你是在團體裡遇見這個人,要看清楚你對他的認識與好感是不是流於表面,會不會是想像居多。 星座特質偏向水象星座。 感情上的建議 試著接受他人的幫助,別孤軍奮戰,可以找朋友幫你介紹,或者尋求朋友(中間人)的協助,你需要接納自己的所有面向,無論你覺得它好或壞,它都是你的一部分,試著有意識的覺察周遭的人事物,想清楚你要的是甚麼,將目標放得更長遠一些,看清楚眼前的對象,究竟適不適合你。 圖片|來源 November 30, 2018 at 12:00P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Pa6LNt
獨立女人說生活|美肌訣竅,首先養成妳的保養存摺 https://ift.tt/2E1V61S 合作品牌天使 生活由裡到外都是一種自我投資,而讓女人自信氣場油然而生的,先從累積自己的「保養存摺」開始! 真正的勇氣,是那些平凡而細緻的,在絕望後繼續生存與生活的決心 ——《台北女生》 生活走到這裡,累積了或多或少的生命經驗,跌倒摔跤後逐漸懂得與人相處,找到人際溝通最舒坦的距離,也終於拿捏得了負擔得起的生活樣貌,不打腫臉充胖子,更懂得聰明理財。或許就是那樣剛剛好的姿態,讓生活偶有壓力,卻不至於喘不過氣,喜歡條理分明,以存摺盤點財富,以交心的方式延展人脈關係,因為妳知道經營生活別無他法,就是得在平凡中過得細緻用心、溫潤有力。 而若妳還想生活起來更不費力,首先得將自己擺回生活圓心,將體態肌膚照料好,讓充足的能量能面對更多外來的挑戰。「保養」正是對自己的上心,而所謂的保養,是從裡到外的紮實在意,以規律聰明的方式,打造一本屬於自己的保養存摺,先將內外能量照顧好,妳的姿態越發精彩魅力。 圖片提供:PIXTA 圖庫 美麗的保養存摺,白天夜間自有守則 倘若美是一種氛圍,自妳的體內舒然展開蔓延至外表樣貌,那會是多麽令人賞心悅目的一件事。作為女人,我們不必與誰在伸展台上較勁,但若聰穎養成容光煥發的體質,卻是相當划算的自我投資。 妳可以以時間的維度來面對日夜循環,找到適合而且規律的形式重視自己,身體與肌膚會誠實地回饋妳的努力。 通常,晨光落下正是一天的開始,利用簡單的暖身操喚醒大腦和身體的覺知,攝取豐富營養均衡的早餐,啟動一天的能量,在白天多補充水分,搭配適度的運動加速新陳代謝,排掉身體與心靈的老廢角質與負能量。 圖片提供:PIXTA 圖庫 而日間的肌膚保養則要重保水與防曬,以資生堂怡麗絲爾 多效膠原美肌乳的多效防護開啟肌膚緊緻水潤的防護機制,乳液、粧前乳、防曬乳三重合一,丟掉瓶瓶罐罐不必要的累贅負擔,長效保濕防禦膜 EX 科技、添加的膠原蛋白精華 GL就像在肌膚上敷上一層隱形面膜,加強肌膚的滋潤與保濕,全天候養成光澤水潤的氣色。 下班後的夜晚,身心正準備卸下一天的重擔,適度的放下 3C 產品,不要增加長時間造成的頸部與眼部壓力,飲食則減少攝取糖份或精緻澱粉,在夜晚低垂之際搭配閱讀、泡澡或聽音樂等能夠沈澱心情、釋放壓力的活動,養成身體的規律循環。 睡前讓資生堂怡麗絲爾 水玉光膠原晚安凍膜 香氛限定款作為穩定身心靈的睡前步驟。特別添加洋甘菊、鼠尾草等多種植萃香氛,讓睡眠更顯舒心安定;同時富含膠原蛋白 GL 凝凍、迷迭香萃取精華和甘油的補水成份,幫助彈力修復的黃芩萃取精華。 清爽不膩的凝凍質地不僅舒緩了疲憊受損的肌膚,也能有效將水分和膠原蛋白在睡眠間達到完整的防護機制,讓肌膚在夜晚輕輕一抹,就能在隔日綻放亮麗的水玉光。 生活樣態是妳對自己的重視與展現,不讓日子過度用力,平凡日常也會讓妳看起來精彩不凡。一旦找到內外平衡與能量,創造日夜的正向循環,自信從容的氣場就會讓妳維持在最好的狀態,散發魅力光采!讓生活溫潤有力的決心,是從一本保養存摺開始,做女人內在力量的秘密武器。 現在開始,讓身心保養節奏自成一格,打造美肌水玉光 >> 點我前往官網 November 30, 2018 at 10:41A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E1V61S
社群動態回顧捎來了提醒,不妨仔細看看現在的自己 https://ift.tt/2Si0UY8 合作品牌天使 生活是一種繁複的累積,妳是否也把焦點埋首於無止盡的事件,疾行中忘了回頭看看自己的鏡相? 社群網站有一種動態回顧功能,能讓過往的回憶給現在的自己帶來一些樂趣,或是反省,翻閱生命的過程,可以理解為什麼村上春樹在《1Q84》說:「當你經歷過一些事情,眼前的風景已跟從前不一樣。」 但有時不一樣的不只是眼前的風景,還有被影像紀錄的自己,曾經澎潤的肌膚,似乎漸漸習慣憔悴的樣貌;同事日常的問候、朋友捎來的關心,成為再三重複的熟悉語句。 「身體還好嗎?妳氣色看起來不太好說。」 「昨晚沒睡好嗎?感覺很沒精神。」 圖片提供:PIXTA 圖庫 當疲憊成為習慣,妳還記得自己美好的樣子嗎? 原本當耳邊風的問候形成警訊,從什麼時候開始,沒精神、沒氣色的形象跟自己掛上等號?是每日超過三分之一工作的日程、無止盡的會議,還是永遠都在新開的專案,時效死線往往讓我們只著眼於事件的完成,而遺忘原本最上層的生活目標或內心初衷,讓壓力日復一日沉積在身體裡,沒有消散的出口,以往好入眠的體質也經常因工作壓力被中斷,無法達到有效休息。 於是,肌膚作為外顯的器官,給了妳第一線警告,暗沉的肌膚,就與妳每天早晨低落的情緒一樣,變成惡性循環,更沒有提起勁的力氣。 圖片提供:PIXTA 圖庫 工作或許日復一日,但生活不必 王朔《致女兒書》裡是這麼叮嚀的:「你必須內心豐富,才能擺脫這些生活表面的相似。」 忘了那個最初的自己嗎?把腳步放慢,再匆忙的行程,都必須為自己保留一份空間,那是屬於妳,沒有其他人或煩心事能介入的空間。 睡前在浴缸泡個澡,享受放空的半小時,讓身體不再冰冷,任由溫熱的水蒸氣舒張全身毛孔,隨意地哼唱最近愛的歌曲,也許音調亂七八糟,但妳知道自己正藉由這樣的釋放,好好照顧自己的情緒,結束愉悅的沐浴後,也別忘了來杯熱水,補充長期隨著勞累散去的水份,讓身體維持在水分平衡的健康狀態。 圖片提供:PIXTA 圖庫 保養不是機械化的動作,而是溫柔寵愛自己的儀式 資生堂碧麗妃懂妳,在浴室襲來的熱氣散去前替肌膚注入溫度,精心研發極喚精靈彈力奇蹟甦活霜,潤環美容成份加上皮米滲透技術,能讓絕佳油水比例的清爽質地快速滲透,並且馬上導入肌理。喚精靈彈力奇蹟甦活霜擁有維他命 A 誘導體、無患子、薑黃萃取精華⋯等精華元素,可以有效改善暗沉,賦予妳肌膚應有的光潤彈力。 如果不是竭力對抗寒冬,就不能體會春天的溫暖。 日本攝影師 星野道夫 喚精靈彈力奇蹟甦活霜帶有薰衣草油及碧麗妃一慣溫和的專屬花香調,睡前只要約一顆珍珠大小的量,加強緊緻按摩,不僅能舒緩肌膚,還可以讓淡雅的氣味排解日間遺留的緊張,還給妳深沉安靜的睡眠時間,能這樣替高壓緊繃的一日做結,便是生活的溫暖之處。 不要慣於冰冷,用溫度拉近與自己的距離,每天以帶有幸福感的專屬保養時間,替疲倦謝幕,才能在次日用最爽朗的自己開啟新的精彩劇目,像朱天文《最想念的季節》裡說的:「跌得鼻青臉腫不怕,卻絕不可以容忍自己眉目不揚。」 讓資生堂碧麗妃與妳一起,在極喚精靈彈力奇蹟甦活霜的陪伴下眉目飛揚:點我前往官網 November 30, 2018 at 10:39A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Si0UY8
支持孩子做夢!JuliArt 彩繪愛禮盒調香也做公益 https://ift.tt/2TW5gps 迷人新鮮事 JuliArt 邀請您一同為偏鄉弱勢孩童的教育努力,投注愛與希望,讓這些孩子能夠更自在快樂地成長。 「不完美是世界的現實,教育是我們可以彌補缺憾的方法,JuliArt 致力於教育推廣,讓有缺憾的教育得到支持與改善,協助人們以自己的力量,改變這不完美的現實。」 JuliArt 覺亞不僅專注於髮品上的專研,更致力於教育推廣,每年都希望藉由自身的影響力讓更多人一起投入愛心。 圖片| JuliArt 提供 今年與花蓮縣谷若思全人關懷協會合作,支持偏鄉弱勢孩子的成長發展;更邀請知名繪本插畫家徐建國老師以「缺角世界 用愛填滿」為主題創作,大翅鯨魚宛如鵬鳥般展翅飛向星空,意味著夢想不應受到任何框架侷限,孩子可做自己的主人,自在快樂,傳遞「支持孩子,讓夢想自由」概念。(推薦閱讀:馬拉威報導:為何教育一個女孩,等同拯救一個國家) 彩繪愛禮盒內容物有:My JuliArt 彩繪愛清爽洗髮精 330 ml + 彩繪愛護髮油 30 ml。洗髮精、護髮油都是 JuliArt 覺亞非常熱銷的商品,特別使用「愛」來調香味,前、中、後味分別為:紅醋栗、玫瑰、橡木,藉由愛的香氣,療癒認真生活的你,獻上最貼心的髮肌呵護! My JuliArt 彩繪愛清爽洗髮精以胺基酸為基底,可以平衡頭皮油脂 、讓頭皮維持清爽不黏膩的感覺;而彩繪愛護髮油可補充染燙受損髮流失的蛋白質,並形成薄膜阻隔外界的傷害。 JuliArt 邀請您一同參與 圖片| JuliArt 提供 即日起 JuliArt 透過自己的百貨專櫃、沙龍及網路等通路義賣限量 5000 份的「彩繪愛禮盒」,每組 JuliArt 即捐出 50 元予「谷若思全人關懷協會」,支持偏鄉弱勢孩子的成長發展,不僅實用,還可以同時做愛心! 每盒彩繪愛禮盒皆附上「晚餐支持卡」,可寫下對孩子鼓勵的話後繳回 JuliArt 覺亞,活動結束後我們會幫您送回谷若思協會的孩子手上,讓孩子感受愛的溫度。 詳細產品資訊請參閱官網(網頁 12/3 正式上線)(此連結將導至站外) November 30, 2018 at 09:00A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TW5gps
柚子甜專欄|原來我們對自己的愛,也有條件 https://ift.tt/2zwdtIk 柚子甜 你曾陷入該「活的有意義」還是「偶爾放縱自己」的漩渦中嗎?這時候你需要傾聽自己,理解真實的自己! 我是從那一刻起,才意識到人有多不喜歡自己。(推薦閱讀:為你寫字|如果你不喜歡自己,貼在你身上的形容詞都沒有意義) 當時在國外度假,躺在飯店的雙人床上自然醒,早上沒什麼重要計畫,我手一伸,從床頭拿起手機,扭開了燈,開始滑了起來。 手機上其實沒什麼好看的,但它的設計本身有成癮機制,Line 沒什麼人找我,滑 FB;沒什麼吸引我的新鮮事,就去翻信箱;信箱的信看完了,又去滑沒什麼在更新的 IG;在幾個 APP 裡面來來回回打轉,明明五分鐘前才看過的 Line,又無意識地打開確認一次。 終於在手痠的時候,我厭倦地放下手機,同時也開始厭倦起自己。「幹嘛一起來就滑手機呢?理想的狀態不是應該要拉開窗簾,躺在晨光中慵懶地做白日夢嗎?不然就是寫寫心靈筆記,看看書才像樣啊!你怎麼把時光浪費在這麼沒營養的事情上?」 圖片|來源 這些自我譴責振振有詞,我也開始沮喪起來,深深陷入了「對,我就是個浪費時間的怠惰鬼」的情緒裡。可是就在這同時,我忽然問了自己一個問題:「那個想『活得有意義』的我,和想『放縱滑手機』的我,是同一個我嗎?」 這問題像個木槌在我頭上叩了一下,我開始思索起來。以前我從沒想過這個問題,因為自己一向是在這兩個聲音間遊走──有時候我過得很自律、早睡早起、運動工作與生活兼具,並對此沾沾自喜;但有時候我又過得很懈怠,睡得很晚,事情拖拖拉拉,浪費大把時間在無意義的事情上。而這時候我只有兩個選擇:一個是關閉覺知,直接忽視現況;另一個是開始「美化自己」:「我也是在生活啊」、「偶爾放縱也是一種寵愛」、「我要尊重自己的時序,該努力就努力,該放鬆就徹底放鬆」。 自律久了,雖然對這樣的自己很滿意,卻因為神經過於緊繃,就會進入一段懈怠期;懈怠久了,又因為討厭這樣的自己,加上也休息夠了,就逼自己「振作」走回自律期。而人對自己的「喜歡」與「厭惡」,就在這之間來回擺盪,自我厭棄也不斷加深。 「自律」也可以抽換成各種你心目中理想的模式,例如「活得有質感」、「忙碌又有成就」、「慢活享樂」,但不管怎麼變化,它都代表心目中「理想的自己」。所謂的「理想的自己」,就代表現在做不到,並且認定如果做到的話,會比現在更快樂──換言之,我們比較喜歡的那個版本,而否定現在的「真實的自己」。 「真實的自己」,跟「理想的自己」是有落差的,而這個落差的程度,就會決定我們「喜歡自己的程度」。 圖片|來源 過高的「理想的自己」 vs. 低落的「真實的自己」 我們大多會覺得理想當然越高越好,人因夢想而偉大嘛!英文甚至有句諺語道:「瞄準月亮,就算沒達到,至少也能置身繁星之中。」但我們卻很少想過「為什麼我要瞄準月亮?」 回到一開始的例子。當我覺得「理想的自己」應當要晨起更衣、閱讀靜坐時,只是盲目地覺得這些行為如此的有深度,這般照表操課,一定能在心靈挖掘出什麼不一樣的東西,或者更幽微的是──至少能滿足我的虛榮心,讓我覺得自己跟別人不一樣。 這樣「理想的自己」竟然被「真實的自己」滑手機的怠惰行為給破壞了,當然會覺得惱怒。我一方面批評自己,一方面又狼狽地自圓其說「唉唷沒關係啦,這也是一種放鬆的步調」,但說來說去,其實都是不喜歡「真實的自己」,要嘛想除之而後快,要馬在上面灑糖粉,好讓他看起來沒那麼糟。 可是,「理想的自己」真的這麼好嗎?「真實的自己」真的有這麼糟嗎?(推薦閱讀:放棄你的「完美病」:練習使壞的生活哲學) 我們在形塑「理想的自己」的模板時,是否有考慮過「真實的自己」是否想要?還是就像滿口「我是為你好」的虎爸狼媽,只想把心中閃閃發亮的理想冠在孩子身上,再一個勁兒地揮動藤條逼他就範?「如果我不逼他,這孩子只會怠惰啊!」虎爸狼媽總是這樣說自己小孩的,而我們的理想自己,也是這樣高高在上地輕視真實的自己。 但「真實的自己」真的這麼喜歡怠惰嗎?我不完全同意。真實的自己會「怠惰」,很大一部分是被「理想的自己」折磨而耗盡了體力。就像小孩平常被父母逼著上不喜歡的才藝班,當他終於可以自由的時候,當然只想躺著看漫畫,睡到自然醒。但「真實的自己」有著活生生的人性,人性也有想要成長的一面,前提是「理想的自己」在設定標準時,有考慮到他的意願與感受。 圖片|來源 原來我對自己的愛,也是有條件的 如果動機是出於「不喜歡現在的自己」,那當「真實的我」成功演出「理想的我」時,我們對自己的滿意和喜歡,其實就是一種「有條件的愛」──就像父母只在小孩考了好成績時露出了滿意的笑容一樣。但是當「真實的我」筋疲力竭開始懈怠時,我們又原形畢露,開始斥責自己「怎麼這麼沒用」、「真是劣根性」,直到「真實的我」因為自我厭棄而重新發憤。可是這時候,我們的動機又是「我不喜歡現在的自己」了,而且厭惡還比上次更嚴重。 而人的能量,就都是在「真實的我」和「理想的我」拉扯之間消耗殆盡的,最可悲的莫過於,其實不管是在周期的哪個階段,我們都沒有真正喜歡自己過。 而唯一停止這場內耗的方法,不是對「理想」照單全收,也不是讓「真實」放縱,是讓「理想的我」和「真實的我」坐下來,好好和解。 檢查「理想的自己」:是真的需要,或只是自我感覺良好? 和解的第一步是,當「理想的我」在立定一個「看似美好」的目標時,要很警覺地問自己:「為什麼是定這個目標?是真的需要,或只是自我感覺良好?」 人往往會因為社會的眼光、追逐虛榮心、以及「別人都說好」等欠缺深思熟慮的理由,設定一個不切實際的理想。最後要不因為不適合自己而失敗,要不就是陷入苦苦追逐,不斷鞭打自己「沒用」的循環。 觀察「真實的自己」:是真的做不到,還是只是想偷懶? 而在立定適合的理想後,「真實的我」擁有著人性,確實也會不斷有「努力」跟「怠惰」的反應。努力固然很好,但「怠惰」的時候,我們也要問問自己:「是現在真的做不到,還是想偷懶?」如果是前者,我們也要懂得放自己一馬,甚至回頭檢查「理想」是不是訂得太不務實;如果是後者,就要溫和地要求自己「不能懈怠哦!明明可以做到的不是嗎?」。 人在被「理解」的時候,是很容易配合的生物,並不需要強迫和羞辱自己以達目標。如此雙向微調,「理想的自己」和「真實的自己」落差會越來越小,這時候,人才有可能真正「無條件地喜歡自己」。 我在意識到這件事之後,整個人忽然徹底地放鬆了,也看清自己以前內耗的能量有多麼巨大。以前的我,會對追不上「理想」的自己嚴厲羞辱,罵自己「廢物」、「沒用」。但是即使追上了「理想」,心底又總覺得筋疲力盡,原本以為只是累了需要休息,但現在終於明白了──那是從來沒被喜歡過的「真實的自己」,從心底流露出來的悲傷。 圖片|來源 我們真的不需要再多一個人,告訴我們「理想的自己」應該是什麼樣了。琳瑯滿目的廣告、文章,每天都在吹灌我們的「理想版」氣球。運動很好嗎?好我們來買健身課。羨慕沒有贅肉的身材嗎?來我們來減肥。想要變成晨型人嗎?來現在開始每天四點起床。別人英語說得真好,每天給我背二十個英文單字,上下班都聽 ICRT。 我們「理想的自己」不斷壯大,以為現在的自己不快樂,一定是因為不夠「理想」,拼命地鞭策「真實的自己」跟上腳步。快啊!快變成理想的自己啊!否則你就是落後的討厭鬼,不值得被愛,連我都不會愛你。一時的羞恥心和恐懼驅策了腳步,短時間內跟上了,好像被人喜歡了,也被自己賞識了,就以為自己真的美好了。但事實上,那個短暫的滿意是用「自我厭棄」換來的,哪天你脆弱了、不夠好了、沒有力氣了,就沒有人能接住你了,因為你只願意愛那個「理想的自己」。(推薦閱讀:你夠喜歡自己嗎?寫出 50 個自己的優缺點試試看) 我們都對這個苛刻的遊戲累了。下一次,讓我們換個模式吧。在我們又覺得自己不夠好,想拿「理想版」來鞭策自己時,請暫時停一停,問問自己:「這個理想是我真的需要,還是只是為了自我感覺良好?」,同時也在自己做不到時,體貼地觀察「是真的做不到,還是只是想偷懶?」 「真實的自己」就像個孩子,如果只會強硬逼他就範,他會感覺到深刻的恐懼與不被愛;但如果過度縱容,他也會長成什麼都不會的巨嬰。其實他要的東西,跟我們心底渴望的一樣──想要被理解,相要被愛,想要即使不夠好,也有人耐心地,微笑等他站起來,再陪他繼續前進。 那是我們一直從別人身上渴求的東西,同時也有另一個名字──就是「無條件的愛」。 與其等人給予,這次,我們開始學會自己給自己,一份最想要的東西。 作者資訊 我是柚子甜,是兩性作家也是心靈工作者,特別喜歡從靈性的角度看愛情。歡迎追蹤我的臉書《柚子甜剝心事》 November 29, 2018 at 09:00P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zwdtIk
公投通過會發生什麼事?我們正在歷經一場「全民性別教育」 https://ift.tt/2FPmHoO womany editor 女人迷編輯 在公投這些日子以來,全台灣歷經了一場「全民性別教育」。而在爭取平權的過程中,就像是與台灣社會談一場戀愛吧!你我都需要時間磨合,透過一次次的衝撞,將會帶我們往更好的方向前進。擦乾眼淚,讓我們繼續往前走,一起來看看公投過後的現在與未來。 夥伴們,我們知道,在 11 月 24 日這一天,很多人都經歷了心碎的一天,宛如同志朋友與台灣社會的「分手」,公投的結果像重重一拳,打進很多人心底,有些人感覺到自己的存在價值被否定了,有些人感覺到前路還很長。這天,我們抱著鬱悶入眠,一覺醒來,世界並沒有不同,公投結果依然,但我們的愛也是一如往常。 圖片|來源 接下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揉揉哭腫的雙眼,再牽起彼此的手,往前走。以下用幾點帶你回顧同志權益及性別教育公投案,通過後的現在與未來。 現在:同志權益及性別教育公投五案結果 討論公投結果之前,讓我們先回頭看看,中選會的公投通過標準。 依照中選會標準,公投要通過,必須「同意票大過不同意」加上「投票權人總數的 1/4」。而今年公投,擁有投票權的人數為 1975 萬 7067 人,也就是等於各公投案要獲得 493 萬 9267 張以上同意票,有效同意票要多於不同意票,才得以通過。 與同志權益與性別教育相關的五案公投中,結果如下: 第 10 案:「你是否同意民法婚姻規定應限定在一男一女的結合?」 同意票:7,658,008 同意票、不同意票:2,907,429,同意票對投票權人數百分比:佔 38.76%,結果通過。 第 11 案:「你是否同意在國民教育階段內(國中及國小),教育部及各級學校不應對學生實施性別平等教育法施行細則所定之同志教育?」 同意票:7,083,379、不同意票:3,419,624,同意票對投票權人數百分比:35.85%,結果通過。 第 12 案:「你是否同意以民法婚姻規定以外之其他形式來保障同性別二人經營永久共同生活的權益?」 同意票: 6,401,748、不同意票:4,072,471,同意票對投票權人數百分比:32.40%,結果通過。 第 14 案:「你是否同意,以民法婚姻章保障同性別二人建立婚姻關係?」 同意票:3,382,286、不同意票:6,949,697 ,同意票對投票權人數百分比:17.12%,結果不通過。 第 15 案:「你是否同意,以「性別平等教育法」明定在國民教育各階段內實施性別平等教育,且內容應涵蓋情感教育、性教育、同志教育等課程?」 同意票:3,507,665、不同意票:3,507,665,同意票對投票權人數百分比:17.75%,結果不通過。 公投通過後,具有法律效益還是只是民意? 在選前一天,律師呂秋遠撰寫了一篇文章,提到「即便(公投)通過後,公投政府也僅當作諮詢性結果作為施政參考」,公投結果若未如期制訂法律,也並無相關法律責任及罰則,僅有政治責任,稱公投宛如一場「大型民調」,認為公投的價值,並不在於決議落實,而是民主思辨的程序。 讓我們直接根據公投法第 30 條與 32 條看看,公投案「通過」與「不通過」會產生什麼結果? 通過: 有關「法律、自治條例之複決案」:原法律或自治條例於公告之日算至第三日起,失其效力。 白話文:原有法律會在公投結果公告後的第三天失效。 有關法律、自治條例「立法原則之創制案」:行政院、直轄市、縣(市)政府應於三個月內研擬相關法律提案,送立法院、議會審議。 白話文:行政院、縣市政府要在三個月內提案給立法院、縣市議會,在下個會期內審查完成。 有關「重大政策者」:應由總統或權責機關為實現該公民投票案內容之必要處置。 白話文:相關單位要去實現公投內容,執行或修改原本執行的事項。 依憲法之複決案,立法院應咨請總統公布。 不通過: 主管機關公告公民投票之結果起二年內,不得就同一事項重行提出。同一事項之認定由主管機關為之。 白話文:若公投案沒有通過,兩年內不能再提出一樣的提案。 就這次的十案來說,只有「以核養綠」屬於法律、自治條例複決案,具有直接的法律效力,通過後的三日,即廢除電業法第 95 條第 1 項。而其他案,都隸屬於需要再進一步討論、研擬及修法的。 未來:其中三案通過後,接下來政府會怎麼做? 下一代幸福聯盟所提出的第 10-12 案皆通過,讓我們一起看看後續政府該怎麼做,那又有哪些回應與討論。 圖片|來源 第 10 案「民法限一男一女」目前公投表態通過,隸屬於「立法原則創制」範疇。因此,立法者應於民法中,以明文規範婚姻的定義為「一男一女」,排除民法保障同性婚姻。 行政院在公投意見書,寫道:司法院釋字第 748 號解釋就民法未使相同性別之二人得為經營共同生活之目的,成立具有親密性及排他性之永久結合關係,宣告其屬「規範不足之違憲」⋯⋯上開解釋釋雖未宣告民法何條文違憲或立即失效,惟依其解釋意旨,婚姻應已不限於一男一女。 第 11 案「反對中小學實行同志教育」目前公投表態通過,隸屬於「重大政策」範疇。主管機關為教育部,教育部須作出相應的措施。國中、小不得再於學校的性別課程上,教授同志議題。 而教育部也在 11 月 25 日回應,未來會重新檢視國中小階段的同志教育內容與法規,確認是否有必要調整,但依照性別平等教育法,情感教育、同志教育、性教育是不可分割的一環,未來仍將持續推動性平教育。 因此 11 案公投通過後,性別教育在性平教育法的保障上,看來不會有所變更,但未來仍可能會有討論空間。 第 12 案「同性結合另立專法」目前公投表態通過,隸屬於「立法原則之創制」。立法院要制訂同性婚姻的法令,須以同性婚姻「專法」取代修改《民法》。同性結婚仍可合法化,但不是依《民法》而是專法。行政院必須在 2019 年 3 月 1 前提出同性婚姻「專法」草案,送交立法院審議。 而在行政院公投意見書中,無論採取何種形式(如修正婚姻章、於民法親屬編另立專章、制定特別法或其他形式),均須以達成婚姻自由之平等保護為前提,方能填補「規範不足之違憲狀態」。 在討論第 12 案通過後,可能會有的發展,先來看一個大前提──大法官釋憲。大法官在 2017 年做出第 748 號解釋,要求立法機關應在 2 年內完成修法,也就是在 2019 年 5 月 24 日內要完成,但以什麼樣的法律形式保障,則交由立法機關決定。若沒有在期限內完成修法,同性伴侶可依據民法婚姻的規定,直接向戶政機關以「民法」辦理結婚登記。 大法官釋憲與公投 12 案的通過,雙重條件之下,未來將可能會有以下 2 種情況發生: 同性婚姻「一直」用專法: 若立法院在 2019 年 5 月 24 日前,依照第 12 案內容,三讀通過同性婚姻「專法」,同性伴侶將透過「專法」結婚。 同性婚姻「先用」民法,後用專法: 若立法院在 2019 年 5 月 24 日前,尚未三讀通過符合第12案內容之同性婚姻「專法」,根據大法官釋字 748 號,同志伴侶可以直接向戶政事務以「民法」登記結婚。 但行政院在公投法規定,三個月內提出符合 12 案同性婚姻專法草案,送入立法院審議,依照立法院的會期,為每年兩次,每年的 2 月至 5 月底、9 月至 12 月底是法定集會期間。因此,最晚將在 2019 年 12 月 31 日前三讀通過,屆時同志伴侶將改以「專法」結婚。 11 月 24 日晚間,護家盟發表聲明,表示將對第 12 案反對到底,「另立專法」也都會反對,絕不給同性關係任何立法機會;但幸福盟仍主張「訂定同性家屬性質的『同性共同生活法』(非婚姻)」,將成立「修法小組」,期望迅速將草案送進立法院並修法完成。 法務部在 11 月 25 日表示,要修改民法或另立專法,會依大法官解釋第 748 號的意旨辦理,並尊重行政院的政策主導。行政院發言人 Kolas Yotaka(谷辣斯.尤達卡)則表示,依公投法規定,行政機關將在 3 個月內,提出保障同性婚姻的專法草案,送交立法院審議。 今日(11 月 29日)在中央社的報導中,司法院秘書長呂太郎表示,大法官釋字第 748 號中,「按相同性別二人為經營共同生活之目的,成立具有親密性及排他性之永久結合關係,屬於憲法保障婚姻自由範圍。」而大法官釋字第 748 號解釋是憲法解釋,在未來,以公投結果進行相關修法或立法,皆不能牴觸第 748 號解釋,「位階效力就是等於憲法,是最高層次。」至於如何保障,修改民法、在民法另立專章,或另立專法等,屬於立法自由,但立法形式的選擇,都應在大法官第 748 號解釋架構內。 在同性婚姻的修法上,具有許多爭議,婦女新知基金會董事莊喬汝,在 11 月 28 日表示,現行結論若要回歸大法官釋字及憲法邏輯,又不動到現有的民法婚姻章,也許可以在民法中另立「同性婚姻章」。 未來,在同性婚姻修法上,將可能會出現不同立場,要如何以不違憲,又符合公投結果的條件上,修法可能會出現更多的討論,伴侶盟也將在 12 月舉辦相關的討論會。 公投過後,其實我們正在歷經一場「全民性別教育」 在這次公投期間,同志朋友受到不少言語攻擊或是歧視,因此引發不少同志輕生的念頭,其中也帶走了寶貴生命。而在公投公布結果的當晚,我也在平權志工裡的群組,收到不少協尋夥伴的訊息。同志諮詢熱線教育小組的楊雁表示,公投所帶來的影響,問題在於「反對這群人(同志)存在的本質、反對這些人(同志)在社會上生活的本質」,一個人看似渺小,但你所投下的每一票、表態的每句話,都會深深烙印在同志的心中。(延伸閱讀:如何和孩子討論平權公投:無論怎麼選,都不要將孩子推開) 開票當晚,婚姻平權大平台、性別平等教育大平台開了聯合記者會,同運先驅祈家威也給予同志朋友們鼓勵:「今天的票數在我來看,仍有值得期待的地方。過去同志運動的政治動員如同天方夜譚,但今天我們看到有兩百多萬人,許多的異性戀是真正的尊重理解同志,運動持續下去會有更多的人支持我們,另外反同方花了十幾億得到的五百萬票,跟我們這些六塊五毛錢得到的票,仍有高度的落差。歷史的發展是我們終將得勝,呼籲蔡英文政府不該執行這個沒有未來的公投結果,台灣社會應該不斷往前。」 社團法人台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的許秀雯律師,在昨日於個人臉書上說明,伴侶盟將會有三大行動方向:「立法、司法、社會倡議」。針對立法上,將給予協助與監督,確保行政院提出的法案版本,及立法院最後審議通過的法案版本,皆必須符合釋字 748 號的內容「婚姻自由之平等保護」;在司法上,將持續對愛家的三公投提出行政訴訟,即將要開庭審理。針對選務不公,伴侶盟也會依據不同類型的違法與爭議,採取法律行動或行政檢舉;在社會倡議上,12 月也將會針對此次公投及選舉,邀請專家、學者及公民團體,舉辦相關的討論會,同時招募志工,希望持續在社會上進行倡議與對話,「我建議所有感到挫折無力的朋友投入改變行列,一起行動,讓我們一起改變這個任人宰割的無力感,在行動中得到溫暖與力量。」 圖片|來源 在爭取同志平權的路上,難免會遇到不同意見與立場的反挫,不僅僅是台灣,美國、法國、澳洲等,這些通過婚姻平權的國家,也曾經歷過這樣的衝突,但終將還是通往合法的結果。同志是真真實實地存在,與我們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透過一次次的溝通與衝突,我們正在歷經一場「全民性別教育」,接觸到異溫層,互相認識與接觸,甚至溝通與對話。(延伸閱讀:平權公投最後一哩:無論結果如何,你會知道我們愛你) 這個過程就像是與台灣社會談一場戀愛吧!你我都需要時間磨合,磨合的對程中也難免會有衝突,透過一次次的衝撞,將會帶我們往更好的方向前進。這一次,我們不說分手,因為我們信任也深愛著台灣這片土地,讓我們重新來過,持續前行吧。 本文共參考了 15 處新聞資料,如下所列: [1] 關鍵評論網,【2018公投總整理】7案通過、3案不通過,接下來政府該怎麼做?(2018/11/25) [2] 中央選舉委員會,107年全民性公民投票 全國公投案概況(2018/11/25) [3] 鳴人堂,公投真的只能是一場耗費15億的「大型民調」嗎?(2018/11/23) [4] 天下雜誌,為什麼今年公投特別多?公投過了會怎樣?(2018/11/24) [5] MyGoPen,【整理】公投結果開票彙整:門檻與公投通過造成的影響 (2018/11/25) [6] 新頭殼,10項公投好頭痛? 懶人包讓你一次看懂(2018/11/21) [7] 法操,【2018公投】公投案通過、不通過會有什麼效果?(2018/11/23) [8] 風傳媒,台灣人權史上最黑暗一天!反同勢力大獲全勝 同婚同志教育5項公投全拿下(2018/11/24) [9] 婚姻平權大平台,1124開票之夜,婚姻平權大平台、性別平等教育大平台 聯合記者會(2018/11/24) [10] 風傳媒,反同公投「第12案」用過就丟?護家盟:反對另立「專法」,絕不給同性關係任何立法機會!(2018/11/25) [11] 立法院官網,立法院會期 [12] 聯合新聞網,專法保障同性公投過關 法務部:依釋憲辦理(2018/11/25) [13] 奇摩新聞,愛家公投過關 司法院:未來法案不能牴觸釋憲 (2018/11/29) [14] 今日新聞,特稿/違憲公投、失職中選會 同志運動下一步何去何從(2018/11/28) [15] 許秀雯個人臉書貼文(2018/11/28) 撰稿|內容實習生 鈺淳 November 29, 2018 at 08:30P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FPmHoO
Pattie Boyd,她是英國搖滾史上最出名的繆思 https://ift.tt/2Q3T9Zm 迷人來稿 在這個女人生命的前半段,只以 Mrs. Harrison 與 Mrs. Clapton 為人所知;後半段,她打破沈默,不再只是誰的妻子,而是她自己——Pattie Boyd。 文|Nessie Lu 圖片|來源 她是 The Beatles 的 George Harrison 和另一位搖滾明星 Eric Clapton 的前妻。 她是位模特兒,英國出生,肯亞長大,而後回到了英國去闖蕩她的世界。那是 1960 年代的倫敦,是混亂的、是彩色的、是有著各式各樣的人,每個人都能做自己,沒有人會因為你的前衛穿著而批判你。1960 年代的英國,是 The Beatles 的天下,那時候紅遍全球的披頭四,造成了世界各地好幾千萬的青少女為之瘋狂。 在她遇見 George Harrison 以前,她不深陷於 Beatlemania(披頭四狂熱),她只是接到了一場工作邀約,告訴她要到倫敦 Paddington 地鐵站與披頭四合拍一部名為 A Hard Day’s Night 的電影。對於一個初入娛樂圈,什麼都不懂的女孩來說,能夠與當時全球最有名的搖滾樂團合作是所有女孩的夢想。相較於其他披頭四成員,George Harrison 是個害羞的人,但在見到她第一眼的時候,就問她「嫁給我好嗎?」然後她笑了,因為她以為這是個玩笑話。但兩年後,她真的嫁給了他。(延伸閱讀:《明天,我要和昨天的妳約會》:一見鍾情,原來是久別重逢) George Harrison 替她寫了好多首歌,其中最廣為人知的一首是 Something,收錄於披頭四的 Abbey Road 專輯裡頭,更是披頭四所有的歌當中,最多歌手翻唱的一首情歌。曾經,美國搖滾歌手,Frank Sinatra 說過,這是有史以來最棒的情歌。 Pattie Boyd 與第一任丈夫 George Harrison|來源 但後來因為種種壓力,以及披頭四解散之後 George 所面對的現實壓力,讓他沈迷於印度的冥想儀式當中,最後導致他們走向了不同的道路。因緣際會下,她結識了 George 的好友 Eric Clapton,並在幾年後成為了他的妻子。與 George 一樣,Eric Clapton 當時也是紅遍半邊天的搖滾歌手,她便成為了他的靈感來源,其中另一首世界經典也為之誕生,Wonderful Tonight。她說,這是有一天她與 Eric 參加一場派對之前,她一直找不到適合穿的禮服,Eric 就在樓下等了她好幾個鐘頭,最後當她終於換好衣服下樓時,這首歌就已經誕生了。 另外,當她依然還是 George 的妻子時,Eric 就已經公開地追求她了,那時他寫下了 Layla,在發行的第一瞬間便攻佔了全球的排行榜,賣出了數萬張大碟。然而,她與 Eric 的婚姻也是重蹈了覆轍,基於創作壓力,Eric 成了酒鬼,生活除了創作就是喝酒,而那時候的她已經年近 40,她用她的離去敲醒了 Eric,使他振作起來,去參加各式各樣的戒酒課程。但她,卻迷失了自己。 Pattie Boyd 與第二任丈夫 Eric Clapton|來源 她花了二十幾年替這個世界照顧好有史以來最傑出的搖滾歌手,在披頭四之後的每一場活動裡都有她的身影,在迷失的時候有她在後面撐著他們,也因為有了她的出現,現在的我們才能聽到這樣好聽的經典。在這本書的最後一章,她說:“Being the muse of two such extraordinarily creative musicians and having beautiful, powerful love songs written about me was enormously flattering but it put the most tremendous pressure on me to be the amazing person they must have thought I was — and secretly I knew I wasn’t. I felt I had to be flawless, serene, someone who understood every situation, who made no demands but was there to fulfill every fantasy; and that’s someone with not much of a voice. It’s not realistic; no one can live up to that kind of perfection. Now I feel I can be myself — but it took me quite a while to discover that and even longer to work out who I was exactly because of the ‘me’ in me had hidden for so long.”(身為兩個最傑出、最有才華的歌手的靈感來源,並有這麼多美麗的、百聽不厭的情歌因為你而誕生是一件很不可思議的事情,但也同時放了巨大的壓力在我的肩膀上,好像我應該變成那個大家心目中最配得上這幾首歌的女孩——而私底下我知道我不是這樣的人。我必須要是完美的、神聖的、一個知道所有的事情的人,一個不要求任何事情卻也能夠達到大眾的幻想,成為一個沒有自主意識的人。這不真實,沒有人是這樣完美的一個人。但現在我可以做我自己,我花了很久的時間才發現那個隱藏在內心的自己在與 George 在一起後就沒有出現了。) 40 歲的她,離開了 Eric,她試著找尋自己的方向。身為英國皇家攝影協會的成員,多年以來在音樂界與時尚界打滾的她,收集了許多當紅的藝術家、音樂家的攝影照片,但這些照片只是安靜地存放在她的收藏裡,並未拿出來與世人見面。起初,她不確定大眾對於她的作品的想法,她也並不確定自己夠格成為一名專業的攝影師,但那時的她,只感受得到自己的生活需要改變,她也不只能是一名搖滾音樂家的妻子,她要找到自己的聲音。多年以來被披頭四的經紀公司約束著的她,鏡頭便成為了她與這個世界溝通的方式。2005 年,她在舊金山辦了第一場攝影展,Through the Eyes of a Muse(透過繆思之眼),並獲得了一致的好評。她說,或許是因為自己從來沒有受過專業的攝影教育,她拍攝出的作品更讓人有親切感,也更讓人能夠感受到鏡頭下的情緒流動。她的攝影展陸續於 2008 年至 2010 年間在都柏林、多倫多、雪梨、以及哈薩克巡展。她也熱衷於公益,於 1991 年的時候,與披頭四另一位成員 Ringo Starr 的第二任妻子 Barbara Bach 合辦了 SHARP(Self Help Addiction Recovery Program)。(推薦你看:「你的生命在鏡頭延續」他用攝影,紀錄癌症女兒的最後一哩路) 2007 年,距離她與 George 第一次見面已經過了 40 年,這幾十年來,她只有兩個名字,Mrs. Harrison 與 Mrs. Clapton。在她和披頭四的日子裡頭,她不被允許參加他們的巡演,更不被允許公開發表任何言論。40 年後,她打破了沈默找回了自己的名字。她是 Pattie Boyd。 圖片|來源 November 29, 2018 at 07:30P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Q3T9Zm
專訪徐若瑄:愛情不必是人生全部 https://ift.tt/2BF2X3h 雀雀 專訪徐若瑄,在戲裡戲外都活出自我的她,因為演出《人面魚》,在角色上挑戰自我,演到不像「徐若瑄」,同時也悟出「不要把愛情 100% 放在生命裡,還有別人很愛你啊!」 你怎麼記憶徐若瑄?是連名帶姓地喊她徐若瑄,或者 Vivian,還是鋼鐵 V⋯⋯徐若瑄在社群網路上,甚至也以「V 哥」自稱!不論你怎麼稱呼她,她那融合了可愛與性感的女性特質、兼具真誠與世故的明星本色,就是我們共同認識的徐若瑄的樣子。 2018 年的時序邁入秋冬,四年來歷經結婚生子的喜悅、也撐過喪父之痛的徐若瑄,久違地帶著電影新作《人面魚:紅衣小女孩外傳》回來與台灣鄉親相會。 雖已是華語世界中公認的女神明星,但徐若瑄私底下的親和程度依然讓人無法想像,首次相約做專訪,才知道徐若瑄是一見面就能輕鬆打造出愉快聊天氛圍的鄰家女孩。她這次在電影《人面魚》中飾演的「黃雅惠」一角,是個才華洋溢卻被男人拋棄的女鋼琴師,感情的受挫讓她一蹶不振,執著過頭、終至入魔。由於入魔後的扮相太過驚人,幾度讓人辨認不出來「牠」究竟是不是徐若瑄? 這竟是徐若瑄渴盼已久的角色:「我從很久以前就希望遇上發揮空間大的角色與劇本,但可能導演一直沒想到我,或是不相信我其實沒有包袱。」她認為能夠演到一個好角色,對演員來說是很重要的事:「所以這次我很感謝導演與監製,他們相信我可以做到。」 《人面魚》是徐若瑄的拍片求職信 至於徐若瑄究竟是怎麼做到的?她坦言在《人面魚》裡的活屍魔鬼裝扮都是親自上陣、沒有替身,徐若瑄笑說:「我們預算有限,能自己來就自己來。」 其實在亞洲,女明星因演恐怖片而展露演技者案例並不少見:許瑋甯才因在《紅衣小女孩 2》裡鬼上身演太好入圍金馬獎,往前還有李心潔演出《見鬼》而成為鬼后並奪得金馬獎最佳女主角獎!《七夜怪談》目前依然是日劇女王松嶋菜菜子的電影代表作;AKB48 創始成員王牌前田敦子也曾在單飛後力求轉型而演出鬼片《黑百合公寓》。從 Vivian 這次端出來的恐怖片《人面魚》來看,我們可以感覺到,產後復出的她準備好了,要當「女演員徐若瑄」了。 《人面魚》就是徐若瑄誠意滿滿所準備的一封「拍片求職信」。 徐若瑄在《人面魚》中所做的最大突破,並非只在於把自己弄醜,而是她演出了一個與自己真實生命經驗徹底相反的角色「黃雅惠」,並詮釋出了飽滿的角色執念——尤其對於女性失去愛情而陷入悲情狀態有深刻詮釋。 Vivian 透露這個角色原型她完全是照著自己某個閨蜜的樣子去演出來的,那個姐妹是個典型過得很辛苦但不會說的人,另一半不愛他,就會徹底垮掉:「我要花很多時間去開導她。那個姐妹在我電影開拍前,睜大眼睛跟我說,啊妳就演我就好啦。我回她說,對!我就是要演妳。很多神情演出都是從她那邊學來的。」黃雅惠一角,代表了多數父權社會結構之下,再優秀的女性都會輕易就被拋棄的處境,Vivian 更演出了當代女性一旦失婚,就擔心遭社會全盤否定的恐懼惡夢。 「真的很多這樣的女人,阿信般的女人,一旦愛倒了,人就空掉了。你知道有那種人嗎?人前很完美,外表很完美,但是心裡面很多的委屈,最後崩潰時就拉不回來了。因為她失衡了。」徐若瑄對於這樣執著的靈魂感到心疼:「一個人的個性通常都跟他的成長背景、遭遇有很大的關係,那是很難控制的。」嘗試去演繹一個與自己完全不同的角色,其實是因為徐若瑄最懂女人這份心事。 就算愛情沒有放到一百分,也不代表不專一 在表演時讓自己極度入戲、拍片期間和老公互動也變得冷淡的徐若瑄,即便現在已經從黃雅惠魔咒脫身了,仍不忘想宣導天下女孩「不要陷入到黃雅惠那種沒了愛情就沒了自己的局面」。 Vivian 侃侃而談:「我很年輕的時候就開始有很多挫敗的經驗,也是在挫敗了好幾次之後才領悟出來:不要讓愛情變成生命的全部。大部分被拋棄會完全爬不起來的人,都是因為把愛情的比例放得太重了。但其實我們沒把愛情在人生的比例放到 100 分,不代表我們不專一。我們一樣可以很專情於一個人,但生活中還有很多美好。人生可以分很多塊:愛情、親情、友情、事業、興趣,至少這五大樣,要平衡。我很早就已經理解到這一點,就算我在熱戀的時候也不會迷失。」 也就是因為如此,演了《人面魚》黃雅惠一角的徐若瑄才會跳出來為電影寫了主題歌《不值得》,「這個歌詞是經過很多生命經驗的累積才寫出來的,聽起來很簡單,但有很深的寓意。不知道經過了多少次失戀、挫敗、心痛,絕望了幾次?我才能告訴自己『你不要把愛情用 100% 放在自己的生命裡,你還有別人很愛你啊!』我們只要平衡,那麼就算愛情這部分失去了,還有另外四個東西,它們還在。」 其實不只是愛情很重要,Vivian 忍不住說起年初失去父親徐老爹的事:「今年我失去了我父親,那就倒下了嗎?我不行啊,我還有媽媽、姐姐、老公小孩啊。我還有我的事業,還有我支持我的粉絲⋯⋯旁邊的這些力量,都會讓你不至於陷入到谷底、爬不起來。人該把自己過得平衡一點,讓自己的生活和生命平衡,這樣失去一個人的感情的時候,才不會整個抽空、一無所有、活不下去。」 演戲時,我不想看到徐若瑄 徐若瑄在《人面魚》把女性從失婚後走向無底深淵的入魔過程既沉重又顯得可悲,她的表演讓電影因此從恐怖類型片進入到劇情片的範疇裡頭。Vivian 直說,「這角色沒有做好的話,就變成搞笑片,因為著魔的狀況不是一般人能呈現出來的狀態。我盡力了,也非常的過癮。當時我有把所有能量都用完、到達極限的感覺。最後有那場兒子和媽媽的戲,很撕心裂肺演完以後,我隔天整個人癱在那邊,全身肌肉也痛、喉嚨也痛、腦袋也空的,無法思考。可能觀眾看到的只是一場戲,但每個鏡頭都拍十幾條,還要從各個不同的角度再拍十幾次,或者有時候燈光重調、葉子重新吹⋯⋯(苦笑)。每一次拍,我們都要處在那個情緒裡面。」 這或許是敬業的 Vivian 自找的,導演曾透露 Vivian 每演完一次、看回放時都會問導演:「你有看到徐若瑄嗎?」而如果導演說有,Vivian 就會堅持重新演一次。(同場加映:徐若瑄的女人名言:沒有完美女人,是我讓自己完整) 提及此事,Vivian 笑說:「演戲本來就是要把自己往後放,最好完全消失。演員就是這樣,今天我在《人面魚》用自己的肉體演出另外一種女人的個性和價值觀,詮釋她的執念,演另外一個和我想法完全不一樣的女人,那我當然要非常投入才作得到。在決定演黃雅惠之前,我就已經對自己說好了,我不要看到徐若瑄的影子。但既然肉體還是我的,我就要在這方面特別用功,在肢體上做出徹底的改變。」 「在開拍前我去上身體表演課、一邊啟發自己身體的可能性,也找出平常少用到的肌肉、把它們喚醒。通常是閉著眼睛去訓練的,想像自己是一坨冰淇淋、或一灘水,去流動。」這過程,讓身形姿態徹底轉骨,「例如平常我們會先用自己習慣的方式去抖肩膀,但我要做的是用各種方式嘗試抖肩膀、把所有的肌肉都抖出來。」Vivian 一邊說著,就從正常抖肩變成了活屍抖肩姿態,一副下一步就會爆衝過來的樣子,著實嚇到坐在她面前的我。 用身體演戲,其實是很精密的表演學問,徐若瑄說:「以前唱歌學跳舞,身體只是學舞步而已。但身體表演課會提醒我們的大腦,自己其實還有很多可能性。」強調自己在演著魔的時候,就是啟動這些少用肌肉的時刻。徐若瑄盡了全力,就是要讓自己看起來不是徐若瑄,「包括吃魚吃完在地上爬要用什麼速度?站起來又要用什麼樣的肢體去走路?臉、頭、眼神、肩膀角度,各方面要做到什麼程度?我都要微調出不一樣的東西爬給導演看。」 每一場戲,徐若瑄都會和導演討論女主角當下著魔程度到哪裡了?然後她就微調出不一樣的姿態,每一種,都扎扎實實地爬上好幾次給導演看:「我爬出了十幾種不同的版本,每次爬完就會一起討論怎樣爬是好的?我在每一場戲,都重新決定我入魔的方式。」 不工作我的生命會枯萎,拍電影是我的救贖 拍電影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其實也不符合女神級明星的工作經濟效益,但徐若瑄有很多願意。 Vivian 說,「拍電影是我的平衡劑。就跟我結婚之後沒有辦法永遠就當家庭主婦一樣。我一開始跟我老公說,你不可以不讓我工作,因為不工作,我的生命會枯萎。我的成就感無法只來自於一件事,我的生命也無法一輩子只圍繞在一件事情,我的生命,要精采。」猶記得 Vivian 在《人面魚》世界首映會上甚至說過「反正我也不想再看到徐若瑄了」這樣的一句話,那似乎也是某種電影宣言。 Vivian 解釋:「因為我覺得如果大家想要看到像是廣告裡那個外表漂漂亮亮的明星徐若瑄,那大家去看廣告就好啦。然後歌手是讓我的內心透過音樂作我自己。但是我覺得演員就是應該沒有包袱,用不同的樣貌,體驗不同的狀態。」拍戲動輒整個月都要沉浸在某種生命情境裡頭,那是和拍 MV 的那種一日戀人、一日職人或者一日幕僚的角色扮演完全是不同的,是更深層的生命體驗,「說到底就是我想要活得彩色一點,所以我很忙,電影也要拍、小孩也要顧,音樂也要玩,人生很好玩,很忙的!」(同場加映:徐若瑄給自己與孩子的情書:「用善良的心去生活」) 透過演繹不同角色、讓自己置身於某種不安定的狀態,這份表演工作慾望,也是讓徐若瑄不甘於只作為一個女明星,而要往女演員之路堅定前進的一大原因。Vivian 感性分享:「可能跟我的成長環境有關,我的不安定就是我的安定。我從小一直搬家,也一直想要賺錢買房給家人,所以就一直很怕沒有工作,只好一直很拼很努力。尤其,其實娛樂圈有時候不是你努力就可以一直待在那裡的,有時候就是會被淘汰。所以我們除了努力工作,還要一直創新,一直給觀眾新鮮感跟期待感,不然當觀眾對你沒有期待感的時候,不期待你出唱片或拍電影的時候,你就是差不多要被淘汰了。所以我要盡量把每一個工作機會做好。我習慣這樣了。我的不安定是讓我比較有安全感的狀態。」 習慣了不安定的狀態,徐若瑄這輩子似乎也愛上那樣的生活方式:「就算結婚生小孩之後,有小孩的生活是必需要規律早睡早起。為了小孩,這樣的規律我可以做。但我也必須找方式去滿足自己的冒險慾望,不安定跟冒險的慾望是我的基本心靈需求,這反而是讓我比較有安全感的狀態。」而這份基本需求,能從拍電影的經驗中獲得滿足,「所以拍完電影,OK,我覺得我得到救贖、覺得平衡了,獲得了滿滿的力量回家煮飯和整理家裡,相夫教子。但一直這樣也不行,所以我會趕快去想一些別的事來做,做完再回家過上一段規律早睡早起的生活。」 原來,演戲這件事,對已經拍了三十部電影的徐若瑄而言,不只是對於事業上具危機意識的渴望嘗試,更是對於自己生命狀態的平衡追求:「出來冒險的時候,像是拍戲,我得到可以三天三夜不睡覺的空間,很高興,很累,可是很爽。我要平衡。我一直這樣,也不行。一直那樣,也不行。所以要一直挑戰、一直冒險,然後獲得成就感,那是我快樂的來源之一。」透過演戲工作為主婦生活找出路,以及透過演戲去體驗另一種人生,都是 Vivian 很需要的。演員的幸福泉源來自於他們不用一輩子僅用一種身份去活著,也是一種體驗人生的實踐者。 我希望你看完電影,對徐若瑄改觀 Vivian 希望大家能在看完《人面魚》之後「對徐若瑄改觀」,更希望有導演「會因此覺得徐若瑄有可能可以演一些你本來以為她不能演的角色。徐若瑄其實沒有包袱,其實什麼都能做!」值得一提的事,Vivian 對於影音工作的興趣不只在於幕前,而是連幕後的部分也都興味盎然! 兩年前,徐若瑄當了馬來西亞電影《我來自紐約》的監製,如今她更為《人面魚》電影主題曲《不值得》自寫自唱自演自導(MV),看似工作能量強大,徐若瑄則解釋自己其實是在做中學,「我們的專業不要浪費掉,多學一點,以後傳承多一些。這首 MV 是由我和《人面魚》導演莊絢維一起導出來的,他指導跟教導我很多事情,我現在慢慢的比較有概念了。」 以徐若瑄在演藝圈的資深程度,更顯她對新導演賞識的可貴:「雖然一直想要自己的 MV 自己導,可是我有很多技術上的事情,我有想法,也有想要做到的樣子,但技術我完全不知道,比如說攝影機和燈光該用什麼?怎麼擺最好?所以我邀請 David(莊絢維導演),跟他說我要拍《人面魚》主題歌《不值得》的 MV,你願意跟我共導嗎?他馬上就回我:『OK 啊!I’ll make you proud!』我們要在有限的預算之內把一首 MV 拍掉,其實很困難。我們有一堆夢想,想這樣那樣,但都不行,所以只好走意識形態風格來完成這支 MV,例如說噴煙和燈光效果!也是可以成功完成。你看《一屍到底》不到一百萬台幣拍,也一樣可以很成功。創意是最要的。」徐若瑄愛影音創作的心,始終那麼年輕。 講到《人面魚》導演莊絢維,Vivian 透露:「我們已經在討論下一部戲可以做什麼、在徐若瑄身上還有什麼元素沒有被啟動過的?可以用一下的都來試。我不喜歡做那種別人會想得到的事情。」莊絢維導演曾說在 Vivian 身上發現了演喜劇的潛力,徐若瑄大笑:「其實跟我比較熟的人,都會這樣瞭解我。我也覺得我應該要拍喜劇。」 我腦中瞬間閃過幾個被周星馳星爺狠狠弄醜的女神級演員。但顯然 Vivian 想得更廣:「還有講閩南語啊、演女角頭啊⋯⋯檳榔西施也可以!我可以,都可以!我從小的成長環境,加上徐老爹的身教⋯⋯很在地的表演,我能演的蠻到位。也希望我的這些特點有機會發揮在電影的大銀幕上面。」 也是這幾天以來,追著徐若瑄的《人面魚:紅衣小女孩外傳》世界首映會映後交流、親眼見識到了來自上海的粉絲告白「祝 Vivian 一生都不缺勇氣,一生都擁有愛情」;更在金馬獎頒獎典禮當晚驚見金馬最佳劇情短片《吉祥》得獎者大鵬直接向徐若瑄索抱,才了解到 Vivian 對於整個華語圈的魅力與影響力。 其實女神真的並不是如此難以接近,只要是擁有滿滿想法、並也想要與徐若瑄合作的影音創作者,或許閉關寫個劇本、勇敢向女神敲門,就有機會願望成真。這不是很勵志嗎?在我們身上還有什麼元素沒有被啟動過的?像徐若瑄一樣,都來試試看吧。 November 29, 2018 at 06:50P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BF2X3h
陷入迷戀的八種徵兆:越不服輸,越是喜歡你 https://ift.tt/2BDv1no KnowYourself 如果你曾經歷過:在戀情的開端,瘋狂在意對方、微幅失去控制的「痴戀」的時期,那你可能是陷入「癡迷」了。與你分享陷入迷戀的八種狀態,打造更健康的關係! 我有一個朋友最近剛從國外旅行回來。和她見面小聚時,我明顯感覺到,和她交流十分費勁——她戀愛了,對方是一個和她認識長達一周的外國男性。 這種「費勁」在於,不管我和她說什麼、問她什麼;她都像沒聽懂似地答非所問、有意無意地拉扯到她的愛慕對象上。最後,她直接拉著我和我說了一晚上,那位我根本不認識的男性。 在她說完她計劃移居國外追求愛情後,我問了她一句,「你愛他嗎?」她說「當然」。我又問了一句,「那你知道他最喜歡的食物是什麼嗎?」她說「我不知道」。 我並不否認,可能如她所說,她是愛著對方的。但她宛如「上癮」一般的狀態,和一看就過於厚重的玫瑰色濾鏡,讓我開始替她擔心起來。 很多人都會在即將開始一段感情、或者剛開始一段感情時,出現一種旁人看來極不理智的、癡迷於對方的狀態。這種脫離理智的癡迷是從何而來的?癡迷是愛嗎?今天,我們想和大家聊聊親密關係中的癡迷。 什麼是親密關係中的癡迷? 首先,當一個人在親密關係中陷入癡迷時,可能會有以下八種表現: 1. 難以控制的慾望 你有一種強烈的慾望,想要與心儀的對象開展一段羅曼蒂克的關係。而這種慾望,超出了生活中任何其他的需求。 2. 關於對方的侵入式的想法 你的腦海中幾乎每時每刻都浮現出那個對象的樣子,和關於他的一切。而這些想法往往是你不能控制、自然湧出的。這些想法包括:幻想在未來與心儀對象的互動、回憶與心儀對之間發生的事情。這些幻想和回憶讓自己感到無比幸福、並且更加渴望得到他的回應。 3. 深深的恐懼 你能夠清晰地感覺到,縱然與那個他的相處讓自己感到害羞、興奮、快樂,但同時也一直伴隨著由於害怕心意不被接受或不被珍惜的極度恐懼感。 4. 過度敏感 你對於心儀對象的一言一行都高度敏感,幾乎會過度解讀對方給出的每一個信號,不停地分析對方是否喜歡自己。 5. 盪鞦韆般的情緒 「(自我感覺)他喜不喜歡我、有沒有回應我」成為了主宰你情緒的最重要的因素。因此,你常常經歷從上一秒的大喜到下一秒的大悲的情緒轉變。 6. 難以集中的注意力 你明顯感覺到,對方佔據了你全部的注意力和有限的認知資源。你不再有多餘的精力能分配給其他人事物了,包括你的工作和生活。 7. 為對方辯解 你會否認心儀對象展示出來的那些不好的、自己不喜歡的特質,並下意識地找理由為他開脫 。 8. 莫名的不服輸 如果有現實層面上的困難讓你們不能在一起(比如距離),那麼你不顧一切必須要和對方在一起的願望反而會更加強烈。如果你覺得上述表現與你的狀態十分類似,你可能需要考慮一下,自己是不是陷入了對一個人的過分癡迷 。 圖片|來源 這種戀愛狀態並不罕見。心理學家 Dorothy Tennov 在 1979 年創造了一個詞彙:Limerence(癡戀),來描述這種獨一無二的愛情狀態。在這種愛情狀態中,人們往往會不由自主地渴望著對方,為對方神魂顛倒(Tennov, 1979)。 而 Limerence 的本質,其實就是癡迷。在心理學上,癡迷(Obsession)被定義為一種無法自控的、持續侵入的想法、畫面或者感覺,並最終會帶來個體強烈的不適感(Tuckett& Levinson, 2016)。 在親密關係的語境中,癡迷的狀態就是反覆的想著關於那個人的一切,渴求與其相處相愛,使他成為了自己每時每刻唯一關注的事情。 這種癡迷的狀態,類似於成癮——人們會對那些給自己帶來強烈快感的事物,持續渴望、不斷重複地獲取(Fisher, 1992)。比如說常見的酒精或毒品成癮,都是能夠給人們帶來強烈快感的。 當然,愛和性也有可能造成成癮。但 Limerence 中對於快感的渴望,並非來源於對「愛」或「性」本身的成癮,而是對一個特定的人「上癮」(Haward, 2017)。 Limerence 並不一定是一種負面的狀態,它可能只是一種充滿激情,但卻缺乏「親密度」和「承諾」的愛(Keller, 2011)。親密度是基於長期的溝通交流、相互支持和平等的友情發展起來的。 而承諾,是在為關係本身努力時建立起來的(Keller, 2011)。換言之,親密度和承諾需要在時間和經歷的打磨中獲得的。而僅有激情的癡戀,並不一定無法在後續階段發展出親密感承諾。 在關係尚未建立起長期的親密度和承諾前,癡戀可以作為一種進入穩定關係前正常存在的一個階段(Tennov, 1979)。不過,如果癡戀過於持久,或完全不包含相匹配的親密度和承諾,就可能成為問題。 因為,健康的愛情來自於雙方的付出,並且是會變化成長的;而非良性的癡迷往往是來自於單方的,且這種狀態本身是相對穩定的(Wolf, 2017)。 圖片|來源 什麼情況下,人們容易癡迷另一個人? 1. 在尚未完全得到的情況下 癡迷和「完全沒有得到對方」的狀態是聯繫在一起的。這種「沒有完全得到」可能包含兩種情況: 還沒有完全確定關係 自己的付出沒有獲得相應的回應 (Roccaforte, 2017)。 這些類似於被羅曼蒂克關係對象拒絕的行為,會給人們帶來強烈的痛苦感。這些負面的感受會進而激活人們大腦中的與「動機、獎賞、成癮和強烈的需求」相關的系統(Fisher, 2010)。 這個階段中,人們大腦的活躍方式和物質成癮中的人們類似——一種不受自我控制的渴求狀態(Wakin& Vo, 2008)。(推薦閱讀:愛與被愛的心理學迴路:跳脫「我不夠好」的自我否定) 但比物質成癮可能還要糟糕的是,一個酒精成癮的人並不用擔心「我想喝酒的時候,酒不在了」,或者是「酒不喜歡我要離開我了」。但如果是癡迷於一個人的話,往往會有一種來源於不可控的強烈危機感和擔憂。而這種危機感和擔憂,本身也指向了強烈的動機和需求(Haward, 2017)。 2. 對現實生活感到不滿時 對於癡迷於心儀對象的人來說,他們的幻想 (fantasy)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自己的癡迷。 這些幻想有可能是回顧性的 (retrospective):為已發生的事情和已知的人加上一層玫瑰色的濾鏡,用自己的幻想強化出一個夢幻戀人。這些幻想也有可能是前瞻性(anticipatory)的:想象在完全得到心儀對象的愛之後,他們終於過上了幸福、完美的生活 (Tennov, 1979)。 不管是回顧性還是前瞻性的幻想,人們都用幻想逃避了他們必須面對的現實生活 (Tennov, 1979)。但這種逃避並非人們故意為之,而更多的是不自知的行為。 人們曾經遭遇過的無力面對、不想面對的重大事件,給他們留下了「未解決的感受」 (unresolved feeling) (Roccaforte, 2017)。很多人在挺過這些事件後,可以完全沒注意到自己還有這些「未解決的需要」。他們可以很好的生活,也可以很好的與他人展開人際關係。 但有一些人身上的某些特質,能夠觸發 (trigger)這些「未解決的感受」。人們便將這些「未解決的需要」投射到對方身上 (Wakin& Vo, 2008)。好似只要能夠和對方在一起,生活中的所有問題就不存在了。 但,非良性癡迷的確是會給我們帶來傷害的。 首先,過於持久強烈的癡迷會影響自己的生活。處於癡迷狀態的人,醒著的時候注意力幾乎都是被強烈的激情和愛戀佔據的(Wakin& Vo, 2008)。這種長時間的注意力被一個人侵佔的狀態,使得人們自己的生活失去平衡。 癡迷狀態中的人,將自我認知、價值感和情緒綁定在單一的事情上。在個人層面上來說,這可能意味著人們削弱自己的正常生活、學習工作功能,並忽視淡漠其他人際關係的維持和發展(Haward, 2017)。 其次,這種癡迷對於兩人之間的親密關係並無益處。對於另一個人的癡迷,催生了擔心、恐懼和嫉妒之情。處於癡迷狀態的人會害怕對方不愛自己,或者是愛上了其他人(Hollywood, 2017)。 在這些擔憂的催使下,人們會對心儀的一方實施高度的控制行為:時時需要對方報告自己的地理位置和活動內容;監控對方的電子設備;甚至尾隨跟蹤對方;還有一些其他隱秘的心理操控等等(Hollywood, 2017)。 這種缺乏信任和自由的關係,從根本上來說並不具備長期健康發展一段親密關係的基本條件 (Hollywood, 2017)。處於癡迷關係中的人會各種擔心失去對方和對方的愛,但唯獨不會擔心對方的感受。 圖片|來源 什麼樣的人更容易陷入癡戀? 1. 焦慮的依戀類型 從概念上來說,癡迷的狀態類似於焦慮依戀類型的表現(Wolf, 2017)。焦慮的依戀類型,使得人們過度敏感於心儀對象可能會遺棄自己的蛛絲馬跡。因此,人們會過度地將注意力放在對方是否會和自己在一起,或者對方是否回應了自己的心意上。 實驗也證明,焦慮型依戀的人們更容易在親密關係中出現癡迷的狀態(Wolf, 2017)。 焦慮的依戀類型可能來源於早年與撫養者的互動,也可能是後天在親密關係中造成的依戀損傷。那些強烈的情感需求、高度的情感依附和對於拒絕的極端敏感,促使人們在親密關係中癡迷(Whitebourne, 2012)。 2. 認知能力不足的人 從認知能力上來說,容易癡迷的人可能擁有更低的認知自控力(cognitive control),使得他們更難以控制那些侵入式的想法(Wolf, 2017)。同時,容易癡迷的人也可能有更差的認知靈活性(cogtive flexibility),這是一種能夠根據變化的環境而迅速變化應對策略的能力(Remijnse et al., 2013)。 比如說,一個處於癡迷狀態的人即使明明在工作場合,也不能很快地切換注意力到應該完成的工作事項上。 癡迷中的人,是能夠意識到自己「無法集中注意力於其他事物」的狀態的 (Wolf, 2017)。而且這種狀態也明顯的影響到了自己的生活平衡和正常功能。但他們並不是不想改變,而是沒有能力改變。 3. 擁有不良的認知方式的人 從認知方式來說,「全或無」(all or nothing)極端思維方式也與癡迷的狀態有著聯繫(Benitez, 2017)。這種不良的思維定勢,使得人們把事情簡化為二元的「是或不是」或者是「好或壞」。 在陷入癡迷的狀態後,人們所有的注意力就集中在一個點上,其他生活中的存在和價值都消失了。而擁有這種「全或無」思維定勢的人,也容易對於一些小細節作出極端的定論。 比如說:「他一定是深深的愛著我」,「一天都沒發信息給我,他肯定討厭我了」等等。(推薦閱讀:給總是想太多的你:你是美麗的「大腦多向思考者」) 4. 自我概念不清晰的人 自我概念的清晰度(self-concept clarity)偏低的人,會將自我自我概念(「我是誰」)和自我價值與一些外部資源緊緊聯繫在一起,比如個人成就和社會認可。因此,人們可能會出於對自我的不確定和無價值感,而極力避免人際間的社會拒絕(Wolf, 2017)。 對於自我概念不清晰的人來說,與另一個人開展關係和獲得回應,是一種「肯定」(validation)與「確認」(reassuance)自我存在和價值的重要途徑 (Wolf, 2017)。因此,與他人建立關係、獲得回應對他們來說是極其重要的一件事情。 這些在心儀對象處尋求「肯定和確認」的人們,會將困境視作對自己價值的測試。這也是為什麼有些人,會在困境中(不被喜愛、距離、家庭乾預等),更加癡迷於對方。而這種癡迷看似為愛情付出一切,實際上卻可能只是出於利己的目的。 圖片|來源 應該如何處理自己的癡迷? 首先,癡迷狀態中的人是能夠意識到自己狀態不同於尋常的。但不是每個人都能夠理智分辨自己的癡迷到底是哪一種——是關係初始階段暫時的、普遍存在的狀態;還是完全不基於「相互瞭解」和「雙方付出」的個人幻想。 如果是後者,你可能更加需要思考這種「癡迷」究竟從何而來。但不管是哪種癡迷,如果已經影響到了自己的正常生活,你可能都需要學會如何應對。 對於兩人的關係: 在付出更多的熱情之前,你需要先有意地促進雙方的瞭解和付出。這要求人們停止為對方身上任何不好的地方尋找藉口。打破自己的幻想,真實地瞭解對方。如果一個人太難看清,你也可以聽取身邊可信的共同朋友對於對方的評價 (Roccaforte, 2017)。 對於自己的生活: 人們需要跳出時時刻刻只有對方的世界。你可以有意地擴大交際圈,或者是更多地與家人和老朋友相聚。也可以更多地也可以練習正念冥想(mindfulness),讓自己的思緒關注於此刻和當下(Roccaforte, 2017)。 如果你總是陷入不可控的癡戀,卻無法建立真實、長久的關係,你需要的是去挖掘和面對自己身上的問題——這個問題可能存在於過去,且持續地困擾著你。如果憑借自己的力量太艱難,也可以尋求專業心理諮詢師的幫助。 願我們都能有節制地、有紀律地去愛。最重要的,是要真實地去愛。 以上。 References: Benitez, J. (2017). How an ‘All or Nothing’ mentality creates an obsession with future. Bphope. Fisher, H. (1992). Anatomy of Love: The Natural History of Monogamy, Adultery and Divorce. 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 Fisher, H. (2010). Reward, addiction and emotion regulation systems associated with rejection in love. Science Daily. Haward, J. (2017). Can you be addicted to love? We take a look at limerence. Huffington Post. Hollywood, J. (2017). Confusing love with obsession? Know the warning signs. Paired Life. Keller, K. (2011). Limerence: When is it more than heartbreak. Psychology Today. Remijnse, P., Heuvel, O., Nielen, M., Vriend, C., Hendriks, G., Hoogendijk, W., Uylings, H. & Veltman, D. (2013). Cognitive inflexibility in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and major depression is associated with distinct neural correlates. PLoS One, 80(4), e59600. Roccaforte, C. (2017). Limerence and relationship-centred OCD exert a powerful grip of obsessive love. Anxiety Org. Tennov, D. (1979). Love and Limerence: The Experience of Being in Love. London: Scarborough House. Tuckett, D. & Levinson, N.A. (2016). PEP Consolidated Psychoanalytic Glossary. New York: Psychoanalytic Electronic Publishing. Wakin, A. & Vo, D. B. (2008). Love-variant: The Wakin-Vo I.D.R. Model of Limerence. The Interdisciplinary-Net. 2nd Global Conference. Wolf, N. (2017). Investigating limerence: Predictors of limerence, measure validation, and goal progress. The University of Maryland. Whitebourne, S. K. (2012). Why Clingy parents cling. Psychology Today. November 29, 2018 at 05:00P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BDv1no
從金蘭醬油廣告看 D&I 實踐:企業表態,就是最好的行銷 https://ift.tt/2P6Wh19 女人迷編輯 JT 「不同的家庭有著不同的味道,有些濃一些,有些淡一點,有些特別一點。」金蘭醬油在平權公投前夕上傳的一支同志家庭影片,引發網友熱烈討論,獲得盛讚。過去亦有不少企業透過產品表態支持 LGBT,而這又能為產品帶來什麼樣的效益呢? 「不同的家庭有著不同的味道,有些濃一些,有些淡一點,有些特別一點,只要讓餐桌上的彼此,都嘗到愛的溫度,幸福就足以讓人回味。」 一鍋油亮的滷肉在爐上燉煮,母親和女孩窩在爐旁嚐味,接著有人推開門,小女孩回頭,對著門口那位看起來像剛下班的女人說:「媽你回來啦!」 圖片|金蘭醬油廣告截圖 11/24 平權公投前夕,一支女同志家庭的影片在臉書上病毒式般被網友轉發,上線 10 小時內就有 5190 則轉發,大家驚喜的是影片竟是出自金蘭醬油!這家創立超過一甲子的傳統食品企業在社群投下震撼彈,如此敏感的時機點,以廣告表態支持同志婚姻。在影片底下獲得盛讚,說要用新台幣讓金蘭下架、感謝金蘭願意支持同性婚姻。 圖片|Facebook 截圖 圖片|Facebook 截圖 圖片|Facebook 截圖 當然其中也出現質疑的聲音,認為此支廣告並沒有明確指出兩人是同性伴侶,而廣告導演 Bernard Chang 在臉書寫著: 我非常敬佩、感激金蘭的遠見,願意跳脫過去食品廣告的安全框架,籌備過程中金蘭也相當支持設計、技術部門的建議。如果你喜歡這支廣告,週六公投之前,請讓你身邊的親人、朋友都看到,不管他支持或不支持婚姻平權,請讓他知道,同志家庭跟異性戀家庭,只要有愛,其餘的根本沒有不一樣。 金蘭醬油作為傳統企業,公開支持 LGBT,正是體現 D&I(Diversity& Inclusion)裡一直在強調的「打造友善、包容不同性傾向的職場環境」。在國外,我們也看到企業用不同的方式支持同志,像是 Doritos(多力多滋)在 15 年推出彩虹限定版,不僅包裝,裡面的玉米片也是彩虹色。而且大賣場還買不到,你必須捐款 10 美元以上給支持同性婚姻的組織 “It Gets Better Project”,多力多滋才會將彩虹限定版寄到你家。儘管取得門檻高,還是被國外民眾搶購一空。(推薦閱讀:臉書小革命:交友圖像的改變一小步,性別平權的一大步) 圖片|多力多滋彩虹限定版 14 年漢堡王推出 “Proud Whopper(驕傲華堡)” 將漢堡王的招牌漢堡換上彩虹包裝,吃過的顧客起先都感到疑惑:「這不就是平常在吃的華堡嗎?有什麼不一樣?」最後看到內包裝上印的字樣 “We are all the same inside(我們的內在都一樣) ” 才發現漢堡王的巧思,是啊,LGBT 和一般人沒什麼不一樣,不用特別去區分!而這支顧客反應的影片也在網路上有 700 萬次的觀看數,產生價值 2100 萬美元的媒體曝光,網路上約有 45 萬個部落格提及這個活動。 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 WEF)在這篇文章中提到,將 LGBT 族群排除在外會造成企業極大損失,若公司能透過多元共融政策留住 LGBT 人才及客群,美國每年可以增加 90 億美元的收入。LGBT Capital 的報告中也指出,LGBT 族群的消費力每年可達 3.7 兆美元,亞太地區可達 1.1 兆美元。面對如此龐大的消費市場,企業可以做的,就是選擇站出來為 LGBT 發聲。你可以用自家產品結合行銷,也可以與 LGBT 組織和合作,最重要的是,不要害怕表態支持,建造友善的社會環境,也是作為企業的社會責任之一。(推薦閱讀:臉書的小動作,企業的大態度:支持同性婚姻合法化) 再次回頭看金蘭醬油的廣告,還是覺得高明,在台灣平權公投前夕,最敏感的浪尖上丟出廣告,趁勢借勢,22 號上線至今,已經有 9 千多則轉發,超過 61 萬次的觀看數,下方多數為正面回饋與支持,也成功改變老字號食品品牌在年輕一代心中的形象及聲譽。 參考資料| The simple reason why so many businesses support LGBT rights(World Economic Forum, 2017) LGBT Market Statistics(LGBT Capital, 2016) Burger King ‘Proud Whopper’ Case Study(CauseMarketing) November 29, 2018 at 04:00P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P6Wh19
2018年11月28日 星期三
生活英語|下下下星期怎麼說? https://ift.tt/2TXEgG2 希平方 你知道今天、明天、後天的英文用法,也知道本週、下週的英文用法,那「下下週」呢?生活英文單元,帶你認識道地的英文說法。 圖片|希平方提供 情境對話 John 老師有幾個禮拜要到日本出差,出差之前,他和同事們告知這件事情,大家都祝他出差順利,一路順風,希望 John 老師在日本的生意成功。David 很開心地說: See you next next next week, John!(John,我們下下下禮拜見!) John 老師笑了一下,跟他說到時候見,又順便跟他說:「連續說三個 next 也太累了吧,教你一個更輕鬆的說法!」各位聰明的讀者,猜猜看「下下下禮拜」該怎麼說呢? 破解 NG 英文 其實「下下下星期」不能說:next next next week(X);要這樣說才對喔:in three weeks(O),因此這句話應該說: See you in three weeks, John! 再用這個用法舉個例子:The conference will be held in three weeks.(會議會在下下下禮拜舉行。) 那再更久之後的禮拜,說法可以舉一反三: in four weeks 下下下下禮拜 in five weeks 下下下下下禮拜 但當然,這種說法都是在指稱比較久遠以後的計畫,如果怕對方搞混,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直接明確說出日期喔!(推薦閱讀:【共事與共識】英文好,不等於有溝通能力) 圖片|來源 那會了「下下下禮拜」,再來告訴大家「下下禮拜」怎麼說。 你可以說:next next week 下下禮拜(非正式) → 這是口語很習慣的說法,但在非常正式的書寫就不會這麼說了。 the week after next 下下禮拜(正式) → 正式書寫建議使用這種說法喔! 除此之外,我們常常說的「後天」其實要這樣說: the day after tomorrow 後天 → 字面上的意思是「明天之後的那天」,也就是「後天」啦!有一部很紅的電影《明天過後》英文名稱就叫 The Day After Tomorrow 喔! 看完今天的解說,以後講「下下下禮拜」,就不要很累地連續說三個 next 囉!有任何問題歡迎在下面留言區發問,我們下週見啦! 延伸閱讀:(以下連結將導至站外) 【英文學習APP】想用手機學好英文?這款APP做到了! November 29, 2018 at 03:30P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TXEgG2
《誰先愛上他的》:遠看像喜劇,近看卻是社會悲劇 https://ift.tt/2Rnz50s Psydetective──貓心 貓心偵探為你選片:《誰先愛上他的》,無論你愛的是同性還是異性,我們都是血肉之軀,愛上一個人都是死心塌地,也都渴望與愛人組成一個家。 平權的選舉結束了,我知道許多人都很難過。難過的是,如果從選票來看,這個社會至少有 2/3 的人,對於同性戀婚姻的想像,和我們並不一樣。 回過頭來,我想帶大家去看一部電影,這部電影叫做《誰先愛上他的》,是今年台北影展的最佳長片,同時也在今年金馬獎大有斬獲。這部看似平凡的電影,卻隱藏了許多的細節,值得我們深深咀嚼。 「人死了以後會到哪裡去啊?」呈希問了諮商師這個問題。 「你是不是很想念爸爸?」諮商師在沉默了半晌之後,幽幽地吐出了這一句話。 (本篇文章有雷,請斟酌閱讀) 圖片|《誰先愛上他的》劇照 故事的開頭是這樣的:一個 14 歲的國中男孩宋呈希,用口白陳述著自己失去了父親。母親劉三蓮帶著他到父親外遇的對象家中討公道,因為原先的保險受益人是呈希,卻在不知道什麼時候,被改成了父親的外遇對象。看似平凡的劇情,卻讓觀眾十分訝異,因為他父親的外遇對象,竟然是一名生理男性,名為高裕傑(阿傑)。 於是故事就這樣展開了。呈希受不了母親的管教,逃到了阿傑家。原先呈希一直覺得阿傑是壞人,一直想找出阿傑是壞人的證據,而母親三蓮則是不斷地到阿傑家要討保險金,同時帶回自己叛逆的兒子。 圖片|《誰先愛上他的》劇照 這一部電影,在維基百科中將之歸類為喜劇,確實,故事中穿插了許多笑點;然而,這部電影卻好幾次讓我差點哭了出來,原因就在於:如果這個社會能夠承認並接納同性婚姻的存在,那麼這部電影裡的許多錯誤就不會存在。 「我需要一個正常的家庭。」宋正遠無奈地說著這一句話,踏出了劇場,留下坐在陰影當中的阿傑。 儘管在 1973 年,美國精神學會就已經不再認為同性戀是一種疾病,但是在現實社會裡面,依然被許多人視為是畸形的、有病的。就如同劇中的三蓮,在面臨正遠決議要離婚的時候,只能驚慌地說著「沒關係,我們一起治好它」,這是許多人對於同性戀的想像。而這樣的社會,逼得作為一個教授的正遠,不得不成立一個「正常」的家庭,有一段「正常」的婚姻,一直到他知道自己生命將盡,才決定豁出去,為了自己的愛勇敢一次。 在正遠離開了以後,才是這整部電影的開始,導演安排了許多橋段,讓這部電影看似歡樂,但藏在背後的卻是:如果這部電影建構在「同性婚姻是正常的婚姻」的社會之下,那麼正遠就不必為了社會壓力和三蓮結婚,正遠也不必生下一個孩子,然後再如此的對不起他,三蓮也可以追求一段更真的婚姻,免去後來老公外遇的痛苦。 圖片|《誰先愛上他的》劇照 對我來說,這部電影最珍貴的地方,就是傳遞了「同性戀和異性戀,真的有那麼大的不同嗎?」從這部電影來看,無論是三蓮、正遠或是阿傑,都是充滿感情的血肉之軀,他們追求相等份量的愛情、為了自己失去的愛痛心不已,讓三蓮難過的並不是老公的外遇對象是個男人,而是老公外遇了;而同性戀的阿傑,對於正遠的逝去,和異性戀的感情,並沒有絲毫的不同,他荒唐地買著早餐走進病院,完全忘了自己的愛人早已逝去的事實、他幽幽地說著「你知道一萬年是多久嗎?」這一份對於愛人死去的痛苦,並不因為同性戀或異性戀而有所差別。(同場加映:女生而已|李屏瑤:期待有一天,同性戀不是異性戀的反義詞) 事實上就是如此,無論你愛的是同性或是異性,那份付出的愛是等量地多,那份逝去的苦是同樣地深,並不因為生理性別而有所區別。我們都是血肉之軀,同樣活在這塊土地上,呼吸著同樣的空氣,品味著相同的人生,唯一有所不同的就是,有些人愛的對象,和大多數人愛的對象不同罷了。 圖片|《誰先愛上他的》劇照 這一份愛,並不是公投的成敗能夠決定的。同性戀者和異性戀者一樣,對於婚姻有著同樣的渴望,這份渴望,不會因為公投失敗而消失;而這樣的電影,在我十年前是不曾看見的,這也代表著──即便公投失敗了,這個社會對於平權的發展,是在進步的──除了將同志教育列入教材之外,我們還有更多更多的方法,讓社會上更多的人理解到:「我們的愛,都是一樣的。」 而這些正是未來我們還可以繼續去做的。(同場加映:給感到焦慮沮喪憤怒,仍走在平權路上的你的一封信) November 29, 2018 at 02:00P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Rnz50s
迪士尼公主自黑橋段!《無敵破壞王2》滿滿彩蛋 https://ift.tt/2PZC7f1 迷人新鮮事 迪士尼公主自黑、知名網紅配音、漫威之父史丹李的登場⋯⋯,迪士尼最新動畫《無敵破壞王 2:網路大暴走》帶著滿滿彩蛋,11/29 全台上映。 迪士尼最新動畫作品《無敵破壞王 2:網路大暴走》有滿滿彩蛋,而且電影結束後,觀眾不要急著離席,因為除了片中有比《一級玩家》還多的驚喜人物客串,片尾還有兩個精彩片段!而客串人物中,最厲害的是讓迪士尼公主齊聚一堂,還很不迪士尼地自婊了一番! 這招果然發酵,11 月 21 日該片在全美上映,單日就締造了 1850 萬美金(約台幣 5 億 5 千萬元)票房,打破《冰雪奇緣》的 1510 萬美金的票房紀錄,感恩節 5 天假期北美以 8448 萬美金,稱霸整個感恩節假期。其他於週末上映的地方包括中國大陸也開出亮麗紅盤,三天累積票房高達 1950 萬美金,直逼暑期強檔《超人特攻隊 2》的票房成績。(推薦閱讀:為你挑片|男力崛起!《超人特攻隊 2》向母親致敬,原來帶孩子比出任務更難) 來源|迪士尼提供 迪士尼公主自黑創高潮,編劇卻擔心被炒魷魚 迪士尼最經典的公主有灰姑娘、白雪公主、睡美人,這二十年來又陸續增添了《小美人魚》愛麗兒、《美女與野獸》貝兒、《風中奇緣》寶嘉康蒂、《花木蘭》的木蘭、《魔髮奇緣》的樂佩、《冰雪奇緣》的安娜與艾莎及《海洋奇緣》的莫娜。 《無敵破壞王 2:網路大暴走》竟讓這些迪士尼公主同框現身,甚至讓她們特地換下公主服、穿上 T 恤等休閒服裝,再彼此消遣一下。 消遣的方式其一是什麼樣的人才能是公主?答案是得靠男人解決問題的人! 其二則是用什麼靈感來唱歌?花木蘭的答案最讓人噴飯:「我只要看著馬槽就能唱起歌了!」因為公主們如此平易近人,讓闖入網站「Oh My Disney」的女主角雲妮露一下子就跟公主們打成一片。 有趣的是,該片編劇潘蜜拉李本坦承,在寫劇本時其實非常焦慮,她首先想到的是:「寫這樣的東西,我會不會被炒魷魚?」沒想到提出這個想法後,立刻獲得導演瑞奇摩爾和菲爾強森的舉雙手贊成!這兩位以《動物方城市》拿下奧斯卡的導演表示,這畢竟是網路世界,網路世界無奇不有,「而且就好像我經常取笑父親一樣,父親們都有優缺點,我們取笑他們的同時,其實是充滿著愛!」(推薦閱讀:《動物方城市》:越是理解,越與眾不同) 除了讓人笑倒的迪士尼公主自嘲篇,前一陣子過世的漫威之父史丹李,也在電影中驚鴻一瞥,製作團隊特別將他安插在「Oh My Disney」裡,只可惜史丹李來不及看到自己在網路世界的模樣,讓導演十分遺憾。 網紅三巨頭齊聚就為《無敵破壞王2:網路大暴走》 這次的中文配音符合故事走向請到在網路世界各擁有一片天的「意見領袖」們——擁有 50 多萬追蹤者的時尚新寵莫莉與訂閱數直逼 90 萬人數的業配王子 Howhow 為《無敵破壞王2》中的角色們客串配音。 來源|迪士尼提供 而在錄音現場更請來重量級學姐——白癡公主進行不負責任指導。身為迪士尼狂粉的莫莉這次為她最喜歡的茉莉公主發聲,她表示這彷彿是美夢成真,但一開始試音時,很擔心自己的聲音不夠「貴族」,但後來發現更難地是需要用浮誇的肢體才能達到跟公主合而為一的境界。 配音導演卻因此發現莫莉聲音「厭世」的特質,臨時加碼讓她為雲妮露的賽車夥伴——太妃妲配音,完美演出,幾乎一次到位。本身就是動畫系的 Howhow 更表示能夠與迪士尼合作,叫他配樹聲都願意。這次他客串配音的角色是為破壞王與雲妮露指點迷津的新朋友「搜尋王」,是個講話快又想幫人解惑的搜尋引擎,速度快得跟他平常在 how 哥宇宙中的對白有得比拼。而且之前看其他中文配音版動畫,都覺得配音演員有 ABC 腔,沒想到自己的配音成果,居然也有 ABC 腔,感到非常新奇。 兩位對白癡公主蒞臨擔任配音指導感到一頭霧水,原來是因為白癡公主今年才受邀去舊金山皮克司總部擔任宣傳大使,當時為超人特攻隊 2 的小傑用英文試音,雖然牽強,但白癡公主仍舊發揮平日無厘頭的功力,胡鬧中帶著幾分認真的為兩位指導,果真情緒滿分,讓這次配音圓滿成功。(閱讀更多:不正經之必要,專訪白痴公主:惡搞,要非常認真才行) 《無敵破壞王2:網路大暴走》劇情介紹 來源|迪士尼提供 《無敵破壞王 2:網路大暴走》是從老式的電玩機闖關到摩登的網路世界,當兩位主角破壞王(約翰 C 萊利配音)和雲妮露(莎拉席維曼配音)到了光怪陸離的互聯網,當然會遇上各種奇人軼事,因此社群、購物及遊戲網站都擬人化的讓人嘆為觀止。 《無敵破壞王 2:網路大暴走》將在 2018 年 11 月 29 日(四)全台上映。 November 29, 2018 at 09:00A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PZC7f1
讓我,再好好地愛你一次!5 個練習找回熱戀怦然 https://ift.tt/2zvrMNn 合作品牌天使 相愛或許是奇蹟,而相處是日常的練習。五個關係練習,給想年末感情加溫的你。只要靜下心,你會發現,他其實為你做了好多好多。 歲末天冷,適合拉個人,緊緊偎在一起,說些情侶之間才懂得的暗號,適合取暖,適合緊緊擁抱,適合淺淺親吻,適合耍點孩子氣,適合認真想像未來,適合無理取鬧帶點撒嬌,說我想要的只有你而已。只有你,沒有其他。 歲末天冷,適合感情加溫,預備來年的溫暖。而偏偏你們愛了好久,日常磨損你們愛的耐性,愛久見人心,你有屬於你的劣根性,他有他的壞脾氣,你們有時太輕易地選擇冷漠,有時忘記感謝對方,有時拒絕和好,有時你看他不再可愛,有時他說你變得太快,你們有時懷疑,適不適合再愛下去。 或許,感情是初見時的艷火,更是牽手的細水長流,必然要經過日常的交手,練習承諾,練習和好,練習不放手,練習好好再愛對方一次。相愛總有方法,天冷冬季,適合展開這五個練習,找回熱戀的怦然與心意。 練習 1:追求有質量的相處時間 「你在你的玫瑰上花費的時間,使你的玫瑰格外重要。」——小王子 想一想,上一次你認真聽另外一半說話是什麼時候?我們都忙,所以時間是你能給一個人極其珍貴的禮物,兩個人在一起,更該追求有質量的相處時間。如果可以,放下手機,禁止漫不經心,不說八卦,只好好專注在彼此身上。 可以相約一場久違的晚餐約會,一次午後散步,一趟遠行,一個學習工作坊,有計劃地為兩人規劃一個共同的行程,從事前的討論,到事中的規劃與參與,再到事後的經驗分享,都能替生活帶來加溫的新鮮感。 練習 2:溝通的本質不是說服,而是理解 「我跟他沒什麼好說。」 有的情侶愛了很久,最後相視無言,或是老是只有一個人發號施令,開口是為了說贏對方,而不是為了分享,這好可惜。在愛裡爭輸贏,可能是最沒必要的一件事。你一時逞快逞強,真的贏了,也不會開心。 親密關係裡的溝通,尤其值得好好練習,很多對彼此的深度理解,都是建立在溝通之上,尤其是困難的溝通。當意見不同時,要想的不是糾正對方,而是討論為什麼。也或許,就先從學習傾聽開始,邀請對方多談一點自己。 練習 3:寫一張屬於你們的感謝清單吧 當你發現,你們的關係總是理所當然,某一方經常予取予求,而你也預見這樣的狀態,將會有害關係長年的信任核心,或許就是可以開始玩「感謝清單」的時候了。 我感謝上蒼,我最好的朋友也是我最愛的人;他每一天都能啟發我源源不絕的靈感,同時也是世界上最好的男人。 維多莉亞・貝克漢 感謝清單是這樣的,它可以幫助你有意識地體察當下,對生活的細節產生感謝,繼而去看,是誰為你堆疊了這些美好的片刻。每天列下三件你感謝的事情,其中有一件,需要與「對方」或「你們」有關。幾天下來,你一定會發現,在愛裡頭,另一個人為了你做了好多好多。 練習 4:討論你們對未來的想像 未來一直抵達,而你們曾經討論過未來嗎?比如說,廣一點的,你們想過什麼樣的生活?在這樣的生活裡,對方之於你的意義是什麼?你們正在追求的夢想/理想是什麼?而對方能怎麼幫助你? 細一點的,你們想擁有什麼樣的居住環境?你們想養寵物嗎?你們想生小孩嗎?你們希望結婚嗎?你們有還沒和對方分享過的人生計劃嗎? 研究顯示,當一對情侶,擁有近似的核心價值、共同的興趣以及對未來的願景想像,則會加深他們的情感能量。而這一切,可以從討論開始。 當發現未來想像不同,也不要怕,可以用 Yes and 的方式,句型可以是這樣,我很喜歡你提到關於___,你覺得如果我們一起___,會不會也很適合?為彼此的未來,加進屬於「我們」的位置,你的未來裡有我,我的未來裡也有你。 練習 5:認真的為對方挑一份禮物 最後,想請你認認真真地為對方挑一份禮物,寫一封卡片,謝謝對方在你身邊,你們互為彼此堅實的後盾和溫柔的港灣,於是你對明天重新有了渴望,於是你帶著雙倍的力量面對人生,你希望他也是。明年也請多多指教。 禮物的選擇,必須經典。比如說,誕生於 70 年代紐約,見證過眾多經典愛情的 Cartier 卡地亞 Love 系列玫瑰金手環,歷時年歲,愛依然鮮明,用優雅的風格,為愛佐證。 禮物的選擇,也必須個性。比如說,Cartier 卡地亞 2018 聖誕節精選禮品,Juste un clou 系列細版手環,設計俐落精緻,帶點不羈,像他無所畏懼的樣子。 聖誕節很適合這樣告白,「當你戴上它,你也就帶著我一起上路了。我願意一起跟你面對人生的所有高低起迭,你知道,我一直也都在。」 相愛或許是奇蹟,而相處是練習,五個為關係而生的練習,送給心裡有愛的你們。 我們愛成經典,於是永恆 「你的風格,成就愛的模樣」——Cartier 愛的模樣不只一種,而愛最經典的模樣,叫作 Cartier LOVE;風格可以百變,而不羈的代名詞,叫作 Juste un Clou。今年聖誕節,就用卡地亞經典系列紀念你生命中的美好存在。親愛的謝謝你來,謝謝我們一起,面向未來。 November 29, 2018 at 05:00A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zvrMNn
為你點歌|你的忍耐,不會換來他對你的愛 https://ift.tt/2P7RIUf 海苔熊 在遠距離關係中,兩個人從來不是物理距離,而是心靈的距離。挖掘潘朵拉寶盒的同時,別忘了,你就是最大的禮物。 其實這是現在進行中的故事⋯⋯在一起了幾年,開頭我們一起走過分隔兩地的一段日子,最後他為了與我近一些,搬來我所在的城市。經過了更長一段日子的爭吵,我們現在同居了。然而同居後,爭吵卻沒有比較少。 前陣子的大吵,他說了:「搬過來到現在我沒有開心過,每天都覺得很壓抑,真的很想分手。」聽見這話的我,突然開始覺得,所有的爭吵除了指責我之外,似乎真正的原因有了出口⋯⋯。 我可以忍受 你不夠愛我 我可以忍受 你有別的夢 就算是編謊話哄我 至少你還在乎我的感受 ——徐婕兒《我可以忍受》 最後我們還是和好了,現在依然還在一起,但聽著「我可以忍受」卻開始像「情歌」一樣將淚反鎖。 時光是琥珀 淚一滴滴被反鎖 情書再不朽 也磨成沙漏 青春的上游 白雲飛走蒼狗與海鷗 閃過的念頭 潺潺的流走 ——梁靜茹《情歌》 以前聽這首歌時,覺得這首歌是一種卑微的愛著、一種悲傷,如今聽這首歌,卻開始覺得,是一種不甘心、一種帶憤怒的悲傷。 by 琥珀(點播時間:2018/11/21 上午 11:24:43) 親愛的琥珀: 謝謝你跟我分享你們的故事,這是一段很難得的感情,打從一開始遠距離,兩個人要好好經營就很不容易,只是不論是分隔兩地或者是相聚同居,彼此之間的爭吵都一直繼續——你早就知道,兩個人的問題從來不是物理距離,而是心靈的距離。(你會喜歡:遠距離的練習題:我愛你,與距離無關) 圖片|來源 一直一來,你以為你的忍耐可以換來有一天他對你的愛,可是隨著時間你漸漸明白那些爭吵的理由,可能都只是他的一種藉口。 你知道自己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或許是脾氣不好、或許是安全感太少、或許是過往的經驗讓你對於感情有一些疑慮,但是你始終相信,你是他感情上的唯一,直到一些事情發生之後,你才開始思考,會不會這些日子裡面你忍耐的太多,愛自己得太少? 在這段愛裡,你多希望感情能夠像琥珀一樣永恆停留,但目前的你的確把對方留在身邊,卻也有某一個部分像沙漏,一點一滴的流失中——暫時鎖住了眼淚,但也同時鎖住了彼此。 心理學 OK 繃 我想起了潘朵拉的故事 [1]。傳說中宙斯創造了第一位人類女性潘朵拉,她的美貌無人可取代、可以比擬,而且具有各種良好、正向、積極的特質(因為潘朵拉 Pandorra 是「各種禮物」的意思),送給普羅米修斯(Prometheus)兄弟。看起來宙斯人很好,但實際上是一個陰謀,他送人類潘朵拉的時候連帶也送了一個盒子,然後讓潘朵拉下凡前再三叮嚀他千萬不可以打開,且又賦予潘朵拉一個特殊的能力叫做「好奇」(有沒有覺得宙斯這個人很機車?)。 潘朵拉來到人間,果然忍不住好奇心把這個盒子給打開,瞬間疾病、瘟疫、黑暗、各種邪惡、嫉妒、四處流竄,潘朵拉看狀況不妙趕快把盒子蓋起來,可是已經來不及了,盒子裡面只剩下一樣東西,其他東西通通都跑出來了。你知道嗎,剩下的這個最後的寶物叫做「希望」。(你會喜歡:我們心中都有「潘朵拉的盒子」:釋放傷痛,才會快樂) 這故事有很多詮釋的角度,其中一個角度是,當你打開了內心深處的黑暗,當然會有很多的痛苦、不堪、爭吵、喧擾一起湧出,但其實你早就知道這些東西的存在,這一直以來你都把它埋藏在那個很深很深的盒子裡面——連同希望一起。如今這些黑暗全部都翻上了檯面,或許也是個機會讓你試著去面對,那些一直以來你不敢看的事情。 我曾經遇過許多「潘朵拉女孩/男孩」,打開了不該打開的盒子之後就被那個盒子給困住,反覆的去查看、監控、探問 [2],只為了讓自己的心能夠稍微感到安穩。但矛盾的事情是,不論他們花多少心思去找答案,不論他們找到的答案和自己一開始的預期是否相同,他們都感覺不到快樂,只是在每一次的檢查之後暫時舒緩了焦慮,然後當下一次不安再度來襲,又重複以往的爭吵,又再度讓彼此受傷 [3]。 圖片|來源 一直到某一次遇見了一個潘朵拉女孩,她和我討論了她的感情之後,問他對於這個故事印象最深的地方是什麼?她說: 「我翻遍盒子想要找到一些黑暗的答案來證明我的猜測是對的,沒想到越翻攪,就竄出越多的黑暗。然後在每一次的『你看吧我就知道』與『算了吧你不在乎』之間,找到一點喘息的空間。可是我卻忘記了,我自己就是一個『禮物』。對啊,我是自己的禮物。」 我相信在這段感情裡面已經忍受得夠多了,當無止境的忍受都沒有辦法換來你想要的那種溫柔,那麼或許這場憤怒是一種提醒,提醒你燒毀你一直壓抑的委屈,提醒你不要再挖寶盒裡面的秘密,而要轉身看看自己。 因為你是自己的禮物。 延伸閱讀 [1] 希臘神話︰潘朵拉 (Pandora) [2] 科技與愛情(三)/可不可以,你也剛好監視我?科技情侶的三個「症頭」 [3] 穩定交往或是一言難盡?你的依存型態決定臉書的感情狀態 November 28, 2018 at 10:30P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P7RIUf
塔羅占卜|你會認出我嗎?你的靈魂伴侶特質 https://ift.tt/2BD6MWt 迷人來稿 你是否曾糾結,眼前的人是否就是我的真愛?能陪我走到最後的人,又何時才會出現?來場塔羅占卜,測試你的靈魂伴侶特質和關係課題吧! 文|埃妮塔 圖片|作者提供 我們來到地球上就是為了學習的,而靈魂伴侶的相遇多半帶著功課而來。今天的題目就是:你的靈魂伴侶特質?關係之中反應的課題? 解析會說到這個人的特質,相遇的方式之類的細節,不過還是要先說,這是為集體意識接收的訊息,所以,如果你對此毫無共鳴,那就代表這不適用於你,不必執著。 一個人的靈魂伴侶有好幾個,可能是家人、朋友、戀人⋯⋯,今天主要說的是戀人。這個人你可能已經遇到了,也可能還沒遇見。雖然說是靈魂伴侶,陪伴的時間卻不見得是一輩子,甚至有的只是來讓你學會,何為「離別」。(推薦閱讀:【為你讀詩】靈魂選擇自己的伴侶) 圖片|作者提供 遇到這個人之前你可能經過長時間的獨處,或者有一段時間的空窗期,也有可能你和這個對象在相處上,雙方或其中一方特別需要獨處的時間、個人的空間,對方可能是個很注重工作的人(就是個工作狂),所以沒有太多的相處時間(或者這個人是你)。 這個對象認識的途徑有可能是經由朋友的介紹(有個中介),他或許有處女座或水瓶座的特質,是一個注重秩序、公平、守時、果決的人。如果你是個經常猶豫不決的人,他能夠協助你下決定,不過他的思維有時候比較跳躍,但是他總能說出自己的一套邏輯,他經常有很多靈感、想法,相處上注重心靈層面的交流、對談,蠻有創造力的,也許喜歡閱讀、旅遊。 補充牌卡:華麗/誘惑/野性/反差(內在有狂野的一面)/自信,可能喜歡華麗的裝扮,或者是一種特別的吸引力(於你而言)。 課題:各方面的平衡 例如,想像的情人/真實的對方,果斷/猶豫,過度付出/害怕付出(怕受傷害)。 是否害怕美好的時光流逝,因而產生控制慾,甚至是荒廢度日、或者不敢靠近想要的東西、人,過度害怕失去,其實把握每個當下才是最重要的,記得不要因為時時刻刻在擔憂,忽略了旅途中的美景。 限制性的思維、信念導致的侷限性 你就是自己新世界的創造者,改變觀念能夠帶給你更多的靈感,給予更美好的憧憬,並開拓新的視野。如果你害怕「期待」,被負面想法、自我否定籠罩,那麼美好的事物就算已來到你的身旁,你仍會對它視而不見。 只要不是建立在傷害他人,或者會讓狀況失衡的情況,試著敞開你的內心,讓自己接納美好事物的到來。放下會限制著你的認知,讓內在的智慧引導。 圖片|作者提供 這個人的特質是穩重、務實,感覺挺喜歡理財的,有金牛座或天秤座的特質。喜歡質感好的東西,可能有潛在的挑剔、要求,是善於分析的人。他的愛好可能是美食、藝術相關的東西。為了工作(或者感情),願意任勞任怨。怎麼遇見這個人?當你很開心、享受生活的時候就會遇見他。 補充牌卡:直覺力很強/很好的 partner、朋友/跟你相像 課題:平衡 和第一組牌一樣,有關於平衡的課題,不過選項 2 比較像是,某一方過度承擔責任,導致壓力過大,但這個承擔過多的人卻不覺得這有甚麼問題,而感情的另一方則有過度苛刻、挑剔的行為,時間久了還是會引起對方的反彈的(大多是一個願打、一個願挨)。 鏡子 這段關係就像一面鏡子,你會在對方身上看見自己,也可能代表你對自我定位的懷疑,覺得不夠了解自己而感到迷惑,也有可能你在對方身上看到的是一種情感投射(想像中的理想情人、過度理想化)。 金錢/面具、控制欲 感情中可能有關於金錢的課題(可能是受到母親的影響,但這不一定),豐饒與貧瘠,取決於你看待事物的眼光與心態。 有沒有關於展現自我的恐懼,導致你戴著面具,因為怕受到傷害,成為他人喜歡的樣子,如果有的話,要相信真實的自己值得被愛。 如果有關於控制欲的問題,你需要讓情感、關係、事態自然流動。 另外,錢幣騎士這張牌,我另外一篇測驗有專門寫這張牌,有興趣的可以看看。 圖片|作者提供 這個人蠻有耐心的,或者說他喜歡透過不斷的觀察、分析來學習新的事物,是個熱情、有領導能力的人,挺樂觀的、直覺力好、有行動力,這個行動力的部分挺像是牡羊座的。當這個人沒有行動的時候,代表他不信任自己的直覺,而且過度分析。這個對象也很注重金錢的安全感。 遇見這個人的時機點是,新環境、新工作、搬新家之類的轉變下相識的。你有可能是談過幾段戀情才遇見這個人。 補充牌卡:神秘感/喜歡暗中觀察 課題:異中求同/求同存異 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所以在關係裡的包容度,會是選到這組牌會遇到的課題,能不能看見差異性的共同點?試著站在能讓彼此互惠的觀點上,必然能找出合適的解決方案。透過連結求同存異,讓自己學會更大的包容,遠比期待別人的改變來得更實際,在宇宙中,大家都存在相同的當下,所有的生命都是平等的,如果真的感受到自己處在不平等的一方,記得試著讓能量、關係平衡,不過度付出、委屈求全。(延伸閱讀:愛不只是付出:真正的愛情,是雙方都有糖吃) 圖片|作者提供 這個人比較像是以「伯樂」的身分出現的,或者說這個人很能夠看出你的才華與優點(不是所有人都有的那種眼力)。相遇的時機點是,當你不再害怕展現自己的時候,你就會遇見這個人。相遇的時候可能會有些戲劇化的情節,對方挺浪漫的,是你的理想型。性格上,意志力強、成熟穩重,有可能喜歡說教、管束你,相處上以柔克剛才是上上策,柔的那一方其實是主導地位。選到這組牌的人,這個對象和你很容易結婚,是那種以結婚為目的的交往。另外,這個人表達愛的方式比較喜歡「肢體接觸」。 補充牌卡:忠誠/狼的特質/能帶來寧靜/安定的感受 課題:渴望卻害怕被看見,可能有受傷的內在孩童;要小心吸引控制欲強的人(安全感的問題) 這組牌有個意思是,你對於自己的某些能力、力量感到恐懼、害怕,想要隱藏、壓抑起來,但是這些能力其實是中性的,你的力量也是中性的,只要運用得當,不用害怕傷害人,或被傷害,舉個例子來說的話,「電能」會不會傷害人,確實有可能,但它能更廣泛運用的幫助人類,難道要因為怕被電到,就要放棄這種能量嗎?將你的潛能展現出來,是安全的。感覺上,這段關係能夠療癒你關於過往經歷或者原生家庭的傷痛。 忠誠也代表他會對你有同等的要求,比較極端的就像是過分的控制欲(其實是沒安全感的反應),通常程度不一,也有可能是因為背叛的經歷而產生的控制欲。比較脆弱的受到刺激可能會黑化(? 如果是這種就要小心應對(不過應該是少數啦)。 圖片|作者提供 這個人的特點是樂觀、真誠,喜歡自由、不受侷限,有冒險精神,跟選到 3 的樂觀不同,3 的樂觀是信任自己的能力一定能做到,5 比較像是順其自然,他沒有想那麼多,就是覺得沒有什麼好怕的,類似於初生之犢不畏虎,但這類型的人其實也挺幸運的,總能化險為夷。然後他的性格(某方面)比較保守、自制力強,但下決定挺果斷的,不會猶豫(如果是他真心想要的),偏向唯心主義、理想主義者,有可能外語能力不錯,或從事國外事物相關的工作,喜歡到處旅遊。另外,這個人可能嗜甜、或是擅長料理(或者他本人跟蜂蜜一樣甜)。 相遇的時機點是,生活產生重大變化,在這之前你會有一段猶豫期,不知道該怎麼選擇,有可能是選人也能是選擇環境、事物。也可能代表你會猶豫一陣子才決定要不要跟這個人交往。 補充牌卡:有童趣、孩子氣的一面,必要的時候也很有魄力(有可能就是反差大),是個很有力量的人。 課題:耐心/選擇 這組牌跟「耐心」、「選擇」很有關聯,有可能是雙方其中一個人的性格需要多點耐心(應該是你),需要改掉猶豫不決的習慣。或著是你有可能不清楚你想要什麼?得過且過或者害怕改變,錯過下決定的時機,這組牌其實沒有太大的問題,只要想清楚內心的想法,跟隨心的指引下決定。然後記得要「專一」,如果什麼都想嘗試,可能什麼都做不好。 圖片|來源 November 28, 2018 at 09:00P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BD6MWt
一個人的派對|來一場哲學式的調情 https://ift.tt/2FJq28I 卡比小姐 卡比小姐寫獨身女子的百態心事,在一場聚會談話中體悟愛情。在愛裡,我們無須作高深的精神交流,那就如同無性的性。 我討厭沒有結論的討論,沒有行動的決定,沒有結果的愛情。我寧願談一場柏拉圖式戀愛,也不要這種千迴百轉的偽善安慰,或哲學式調情。 (一) 利亞訂了離島的素菜館,叫我辦完事情就來。「不急,我在旁邊的蘇格拉底咖啡店,和幾個朋友在『談自由』。」 啊?好。我補上一個竊笑的 emoji。 利亞是法學院畢業生,後來跳船去混時尚雜誌,乃能收能放能屈能伸的真漢子,舌粲蓮花忽悠別人,是她最擅長的事。想必今天是難得有高手過招。 我爬上咖啡店的閣樓,木梯吱吱作響,空氣中沉寂的因子和塵埃,彷彿被我這個不速之客搞亂。不出所料,在場還有兩個年輕女孩和兩個中年大叔。利亞匆忙介紹,大夥兒只報上暱稱。「都是哪個行業的人呢?」「啊哈我都不知道我做的是什麼呵呵。」這是個變相的「匿名戒酒會」無疑。 圖片|來源 某個波蘭男子話鋒一轉,繼續嚴肅主導著討論的走向。 黃昏的英語哲學沙龍不在我的計劃當中,白天那二千字的稿件已把我當日的腦汁花光,整個人又渴又餓。波蘭男子不斷問我有什麼看法,我說很抱歉,肚子空空如也的時候,我大概只剩和山頂洞人差不多的智商。 「什麼是自由?法律有何用?像蘇格拉底,不也是在民主、投票的制度下被判死的?所以自由與民主的界線是什麼?法律的設置是否和自由相牴觸?像亞里士多德說的⋯⋯」昏黃的落地燈映照著,他打了雞血、神父播道般的臉突然轉向我:「你知道亞里士多德是誰嗎?」 噢你認識我表哥哦?腦海盡是響亮的小旁白。喔喔喔那你知道孔子是誰嗎你? 這種亂丟書袋的男人太多了,他不是第一個跟我吹噓小時候的課外讀物是大英百科全書的人,可惜我已無法回報他以小女孩一樣的崇拜眼神。 面對他蘇格拉底式的提問,我借用蘇格拉底他老爺子的一句話:我只知道我什麼都不知道。我忍住了我的自卑和自大,收起心底那個翻白眼的 emoji,給他一個從容的微笑。 (二) 波蘭男子上天下地中外古今不斷舉例,像拿著機關槍亂打一通,每句話都好像很有道理,卻無法拼湊支撐起一個完整的論點。 作為文史哲愛好者的我越聽越餓,無心向學,利亞看出來了,跟大夥兒說訂好了餐廳。眾人竟也一一跟來。 精緻的素菜魚貫而上,一番洗清秋。我漸漸有了元氣和論戰的興致。 後來利亞跟我說,那個波蘭人是網路公司老闆、雙性戀者,現在和他旁邊的女孩是一對。他不斷圍繞自由的概念打轉,一再舉出道聽途說的極端例子:「⋯⋯在中國當同性戀者多幸福,多自由,在美國中西部出櫃,都是生死攸關的事。」繼而由同性戀的自由聊到著裝的自由:「自由的前提是平等嗎?是想做什麼都能如願以償?倘若如此,那為何女生穿裙子穿褲子都沒問題,我們男人在時裝的選擇上卻如此的少?」 完全是一副裝瘋賣傻的挑釁姿態。我和利亞舉了許多時裝史的例子,女性設計師是如何一步一步努力奪取著裝的權利,你看看人家蘇格蘭和越南,世上許多民族也有男子穿裙女子穿褲的傳統啊,法國國王不也很愛穿高跟鞋?這個歐洲來的男子不可能不知道。 利亞帶著笑意撥開迷霧,把菠菜餃子夾到他碗裡:「子非魚,你怎麼知道男生穿裙子上街備受歧視?你有親身試過嗎?」「當然有啊,在波蘭、在北京、在廣州都試過,東西方對兩性的偏見是一樣的。」 他的女友向我們解釋:「他至今還對穿裙子上街被指指點點的事情耿耿於懷。他受不了那些眼光,心臟不夠強。」「然後笑著揉一揉他金色的鬈髮:「親愛的,可是你下次外出能不能穿回你自己的裙子?我尊重你愛穿什麼穿什麼的自由,但我也有不分享裙子的自由啊。」 (三) “For the sake of argument...” 波蘭男子不死心,飯後要挑個安靜的地方續攤,自己不喝,也不讓大家沾任何酒精,務求清醒地繼續已僵持了三小時、關於「自由」的哲學討論。(延伸閱讀:跟誰聊天都盡興:避免得意忘形的三個方法) 「世上不存在絕對自由,所以追求自由既無用又可笑。」他期待在場的女生們舉出反例,群起而攻之。但他似乎不想從爭辯中獲得快感,甚至不在意誰比誰更有邏輯更有說服力,也無意展露博學來增加男性魅力。我對他的動機充滿懷疑。 若不是為了革命、認命或改良社會,純粹為辯論而辯論,豈不和網路的厭世廢文沒什麼兩樣?趁著利亞在外頭抽煙的空檔,我突然義憤填膺。 「他只想知道你們中國人是怎麼理解事情。」她呼出一個完美的煙圈。 圖片|來源 對利亞而言,生活裡那些零零星星的美好,是開一瓶酒,聽陌生人吹牛扯淡侃大山。談性、談吃喝、談人權自由談什麼都行,她只在乎相聚,愛熱鬧,愛看空氣中字元與字元的碰撞,就算一整晚的討論沒有意義沒有營養。她把靈和慾分得很清,所以喜歡內外兼修、有閱歷有談資的中年人,年輕的肉身往往空洞無趣,經不起推敲。 那一周一次來參與哲學沙龍的女生們,是求什麼? 「她們的男友們不是土包子就是瞧不起,覺得床上功夫夠好就天下無敵,愛情裡沒有作高深的精神交流的必要。這個波蘭人提出歪理,刺激她們要千方百計在智力上扳倒他,給她們製造展示強大理性和思辯能力的機會,那是讓人有自信有滿足感的療癒,像無性的性,懂嗎?」(延伸閱讀:快速解讀男人說的話) 「我不懂。逞強是弱者的行為,不是嗎?」我討厭沒有結論的討論,沒有行動的決定,沒有結果的愛情。我寧願談一場柏拉圖式戀愛,也不要這種千迴百轉的偽善安慰,或哲學式調情。 「要回家了。」我大喊一聲:「媽的我終於自由了。」 原文刊登:《澳門日報》新園地版 「單人派對」 專欄 更多文章請關注臉書:卡比小姐 November 28, 2018 at 08:30P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FJq28I
為你挑片|N 世代:愛自己的投資報酬率更高 https://ift.tt/2zwlA7V 雀雀 《N 世代》不僅描寫了現代兩性關係,也帶出現今網紅、直播、新媒體事業的發展趨勢。 圖片|《N 世代》劇照 2018 年的台灣偶像劇也開始正式透過網路的力量與特性,量身訂做起方便讓我們在生活中隨時可以追劇的劇。由《鬥魚》林柏叡、林真亦、陳瑀希、李宓等人領銜主演的《N 世代》,其實是齣讓我們得以窺視、瞭解 90 後當代青年男女在職場與情場上如何爭取自身幸福的故事,最有趣的是故事的背景是切換在北京與台北兩地,並嘗試對於兩岸網紅/直播/新媒體事業的發展趨勢做出相關觀察與描述,光是這部分就能吸引期望能在這領域創業的觀眾,一探究竟。 圖片|《N 世代》劇照 故事描述主人翁「胡可」(林柏叡飾演)北漂北京取經失意,回台打算東山再起。想不到與此同時屋漏偏逢連夜雨,在北京一起奮鬥的女友提分手,帶著挫折卻又不服輸的心情,胡可誓要回台取得成功,遂與三個好友一起展開新媒體事業,踏上創業之路。另一方面,提了分手實則依然心繫男友胡可的台灣女孩孫思穎,毅然決然留在北京念電影。孫思穎在網路當直播主的副業做得不錯,這多少也啟發了前男友胡可回台後創業的思維。堅持追尋自身夢想的她,不願陪男友回鄉也不願等他功成名就,只告訴男友:「我沒有瞧不起你,我只是更相信自己」,儼然當代女孩獨立宣言。(同場加映:【寫給大女子的獨立心理學】你不需要一個人來完整你) 圖片|《N 世代》劇照 90 後的 N 世代人,都會生活怎麼過?透過《N 世代》的前兩集,清楚地可以看見直播、夜店、酒精,還有愛情遊戲這些經驗彷彿「標配」。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些稀鬆平常的年輕人夜生活之外,多了比平常更高比例的女性視角篇幅,這些描述不見得是全然正向正面光明無限,更多的是直述了青年女性對於事業的進取野心還有對愛情甚至慾望的各種需求的呈現,例如夜店裡不只是男人物色女人,也是人物色男人的的重要場域;例如有錢的男人能得到女人的人卻不一定能得到她的心,同樣的名媛不也得到男人的人卻還要擔心他的心已飛遠?(同場加映:【紐約都會愛情】我不會在第一次約會跟你睡) 發現了嗎?上述幾個劇情例子,說穿了就是女人的外在生活條件和樣貌逐漸變得和男人一樣罷了,但即便只是這樣,我都覺得是種突破。「《N 世代》或許是齣能夠平衡浮世繪出當代都會年輕男女努力生活、享受人生的兩性平權連續劇。」看了這齣新劇前兩集,我心裡萌生了一份這樣的期許。 圖片|《N 世代》劇照 首集在諸多人物介紹之餘,也拍出了現在夜店的樣貌(不直播吾寧走,還有招待網紅光臨的潛規則),甚至端出了紅男綠女追求夜生活是為了彼此填補寂寞的「夜店論」,就連「撿屍」和「外帶」都藏在了劇集角色之間幽默對話的尋常風景裡,不分男女:劇中一男性角色喝醉不省人事所以被朋友調侃即將被撿屍、還有貴婦上夜店發現有鮮肉所以討論要外帶哪一個?⋯⋯ 這都是在簡單的男女情境翻轉之下就玩轉出來的小趣味。 然而不可諱言的是,觀影過程中我們可以感受到濃濃的動物性感傷,其實有些不忍直視。或許就是因為處於這樣瘋狂的小世界,也才讓男主角感受到了純粹愛情的可貴,才會選擇癡心等待女友回頭、專心準備拼事業。 圖片|《N 世代》劇照 另一方面,《N 世代》也著墨了北京與台灣的物價和各種市價價差,如各種酬勞和創業基本價數字一樣但卻有著台幣與人民幣的幣值落差,更稍稍提及了幾年來台灣車模價格的直直掉落窘境,暗指著台灣經濟低靡。在這成功開創事業太難、人人自危的時代裡,難怪女主角要說:「我早就學會用百分之十的心來愛男人,百分之九十的心來愛自己,到時候失戀了才不會那麼痛苦」了,因為愛自己、經營自己的投資報酬率比較高。在《N 世代》前兩集,儼然可以看出當代女孩已經開始懂得開始先愛自己的決心,至於那份實踐力可以完成幾分?則還不一定,且讓我們繼續再看下去。 圖片|《N 世代》劇照 11 月 9 日起,《N 世代》於每周五 20:00 在愛奇藝台灣台、酷瞧、播吧、UpLive 等平台播出。一集約 20 分鐘。2019 年初會集結在緯來電影台播出。 圖片|《N 世代》劇照 November 28, 2018 at 07:30P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zwlA7V
專訪女人迷共同創辦人陳怡蓁:創業是從自己做,到一起來 https://ift.tt/2RpbInz 女人迷編輯 JT 女人迷十月團隊誌內容,專訪女人迷共同創辦人陳怡蓁,沉著穩重的她,如水一般的「變形者」,分享她在工作上的心境轉折與成長。若未來想搶先閱讀精彩的團隊專訪,歡迎加入有伴計畫。 團隊中總有一種人,不必說話,站在那裡,就能安定人們慌亂的心神。我想在女人迷,那個人就是 Tanya。歡騰的辦公室裡,她自有一股寧靜而沉穩的氣韻。會議中開口,輕言細語,卻帶著堅定不屈的信念。 她也是流動的,流動在各個 Lab 中,哪裡需要協助,她就幻化成不同樣子,以不同形式,支撐所有夥伴。 專訪那天,Tanya 準時坐在位置上,但手裡事務仍未處理完:「再給我一分鐘。」她說,聲音依然溫柔,兩隻手飛快地打字。我應聲說好,埋頭也敲著鍵盤,卻時不時偷瞄了她幾眼。 然後腦子想,如果上次專訪的行銷公關 Julie 是火,那 Tanya 應該就是水吧。 遇到挑戰,你能做的就是面對 Tanya 的名片職稱很酷,寫的不是什麼 COO、CFO、CTO⋯⋯,而是 Transformer(變形者),像變形金剛一樣,這也是她在女人迷的位置。 我想這個職稱完全可以反映在 Tanya 做過的事情上。在女人迷初創時期,Tanya 做過總編、社群編輯、行銷、COO、業務 leader、CNO。除了內部營運,還需要讓女人迷 Logo 在網路以外的管道露出,譬如偶像劇與女性頻道合作。甚至在女人迷情慾網站臉紅紅剛架設好的一年裡,撰稿、異業合作,Tanya 都曾負責過。她笑說當時 FB 抓十八禁還不太嚴的時候,臉紅紅還能經營粉絲團。 現在的 Tanya,除了是 Service Lab 的 Leader,也仍舊悠遊在各個 Lab、各領域中,從獨自作業再到團隊協作,由數字檢視女人迷的每個行動成果,並且訂立目標、策略。 起初,Tanya 也認為自己像是身兼多職,但漸漸地,她的心態有了轉變。譬如作為 Service Lab 的 Leader,非程式背景的她其實有幾番掙扎,但她開始去思考:要成為 Service Lab 的 Leader,如果沒有工程師的技能,自己還能做些什麼? 她把自己抓出來,對所處位置審視了一番:「我不只是主編,我不只是行銷企劃,我也不只是 Service Leader,其實我是 co-founder,身為一個 co-founder,要在各種角色之間轉變是必然地,也是應該地。」我盯著說完話的 Tanya,那雙眼,無懼。 她將公司比喻為房子,若房屋要穩固,樑柱一定要穩,而 Tanya 作為 co-founder,必須了解每根樑柱的狀況。當她發現某些樑柱被蟲蛀,並非耗費全部心力照顧這些柱子,而是用大局觀、總體房屋狀況思考:假設目標是蓋一百層的房屋,現在五十層就開始搖晃,她應該要擬定什麼策略,去一次對應每根柱子的狀況,幫助房屋蓋到一百層? 不是凡事都選擇自己來做,而是有效幫助團隊一起成長,整合女人迷所需的人才以及資源。(延伸閱讀:熱情讓你走得快,責任感讓你找到一群人陪你走得遠) 我聽 Tanya 笑談這七年做過的事、思維轉變,內心卻驚異不已。我問,這段跨領域過程中,妳有沒有恐懼過?接著我開始回想在每次團體會議裡,她總是處變不驚的表現。沒想到她卻說自己不論在接下新位置、執行新事物的過程,都會感到恐懼。但自己之所以看起來淡定,與個性有關,也跟態度有關。 「反正遇到挑戰,就是要去面對,逃避不會被解決、哭叫不會被解決。」她歪頭想了一下,「我可能有時候還是會感覺很爆炸,然後,我會適度找到讓自己可以抒發的方法。」不然天上會降下小精靈來幫忙嗎?Tanya 打趣道。 當團隊夥伴都夠強,我們就能一起走向遠方 我以為 Tanya 在各領域都能如魚得水,她卻突然說:「溝通是我的短板。」 我愣愣地看著她,除了訝異於她對自己如此誠實,也是因為,我根本看不出來那是她的短板,像是去年 GWIS、今年的 Media Tech 媒體科技大會,Tanya 都有沉著優異的表現。但她語氣輕鬆,談起自己在「溝通」時遇到的挑戰。 對她來說,創建制度是有脈絡、邏輯可循,但在與人溝通上,小時候因為努力過,卻跌了跤,讓她開始對處理人際關係感到害怕。也因為如此,她以前甚至不去人多的地方,只要能網購的東西,就不會到實體店面購買。 而對於溝通的恐懼,讓她逐漸養成「一人工作」的習慣。在創辦女人迷以前,她曾有過失敗的領導經驗,當時對於組員沒有完成的任務,因為覺得溝通麻煩,二話不說就扛過來做,而非理解組員為何做不到。 抱持著「自己做最快」的想法,不僅讓自己天天加班,組員也無法發揮能力與貢獻,這種做法只會兩敗俱傷。直到創立女人迷,開始做業務、接 Leader 後,Tanya 才試著釐清排斥溝通的原因:逃避,是因為不擅長。面對不擅長的事情,需要花非常多時間與心力,而她不想花時間在不擅長的事情上,所以選擇否定自己的溝通能力。 後來在與女人迷團隊合作中,她逐漸意識到溝通的重要性,如果不去面對自己的短板,公司永遠只能停留在某個範圍。因此她花很多時間摸索,上溝通課、與不同夥伴學習。溝通失敗沒關係,那就再嘗試,最重要的是汲取每次的失敗經驗,找到自己能與短版相處的方式。 「這七年來,我一直都在學著放手。」Tanya 語氣突然放得很輕,目光越過我,放得好遠,像是在看著未來的女人迷:「我們的理想很大、夢很大,回推回來,絕對有很多事情要被執行,當事情更多的時候,你不分工,一定完蛋。」 女人迷一直相信「一個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遠」,而這就是 Teamwork,也是 Tanya 在女人迷最大的學習。她努力練習,讓自己放手,讓團隊中的每個人適得其所。(延伸閱讀:職場大人學:擁有一起共患難的工作「好夥伴」,是難能可貴的幸運) 「我希望每個團隊夥伴都夠強,當每個人都很強,我們就可以做出很棒的事情。」Tanya 溫柔說著。 Tanya 是個樂於面對挑戰的人,機會來了,捉著就上,總是用盡全力嘗試,和團隊向著遠方奔跑。路途總有跌宕,但無所謂,拍掉灰塵重新站起,她依然能溫柔且堅定地走向前方。 在創業的過程中,遇到一群又一群堅持理想的同伴,是件多麼浪漫的事。 November 28, 2018 at 06:30P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RpbInz
給 27 歲的自己:當你真正開始愛自己,一切都是成長的邀請 https://ift.tt/2DQSYtc Amazing 寫給 27 歲的自己一封感謝信,也邀請妳和你,為自己寫下一封信,感謝過去一年的付出與努力,這些累積都會成為養分,透過書寫溫柔地陪伴自己吧! 25 歲那一年,我意外開啟在女人迷寫作的契機,每一年都在這裡,紀錄下生命的學習與體悟:25 歲談擁抱焦慮,不再做情緒人質;就算過程狼狽、跌撞,都是前進的痕跡;26 歲走在捨棄與撿拾的路上,發現人生沒有什麼不可能,也沒什麼一定非有不可。 就在前幾天,28 歲生日默默悄悄報到,沒有慶祝也沒有大餐,只是在家宅了一整天,做著日常的事,吃著家常菜,晚上打電話給出差的男友,提醒他記得說生日快樂。隔天與姐妹相約晚餐,在居酒屋獲得一塊美麗彩虹蛋糕,她說來來來快許願,我頓了幾秒,想了好久,那個當下卻沒有任何想望,覺得現在就已夠好。 圖片|來源 這份平靜與安定,就像給 28 歲最大的祝福,因為已經把每個平凡日子都過好,所以不需要特別的節日與慶祝,依然感覺盈滿了滿足與喜悅。 於是決定寫一封感謝信,給 27 歲的自己,謝謝過去一年的努力,才有 28 歲更成熟堅定的自己。 前途迷惘徬徨,謝謝妳依然起身行動 妳還記得嗎?差不多去年的這個時候,妳剛剛離職,離開一份全職的正式工作,想給自己一段時間休息,試試文字接案,也看看有沒有其他可能性。 說是休息,可是妳的心卻好慌,說真的,妳根本不知道前方到底有沒有路,什麼也沒想清楚,就把自己從職場上放生,有一陣子妳最怕聽到別人問妳:「接下來打算做什麼?」「想找什麼工作呢?」「妳想成為怎樣的人?」妳根本沒有答案,卻也不敢直接說出迷惘,只能尷尬著說還在想,然後趕快逃離現場,像是毫無準備的裸考學生。 可是呀,即使前方無路,妳還是陪著自己認真嘗試,把那些心慌都記錄下來,放上專欄,讓跟妳有一樣擔憂的人發現自己並不孤單。妳不知道這樣下去到底會有什麼,只能專心做好每件在手上的事,包含生活、寫作、學習。妳在幽暗隧道慢慢走著,要走多久都沒有把握。 但是生活終會有些累積,漸漸地,有些不同機會到來,朋友介紹的文字接案、電影公司的試片機會、出版社的書評邀請,以及其他專欄的書寫合作,都讓妳發覺自己幸運無比,也在這些機會中,更相信了自己的選擇。所以我要謝謝妳,即使每天都怕得要死,仍舊起身行動,才能看見不同的風景。 其實我早就知道,個性這麼倔強的妳,不給妳真的去試試闖闖,妳才不會甘心呢。就算這是一條死路,妳也一定要親自確認,別人口中的答案妳不會輕易接受。雖然對於未來,妳仍舊不是這麼確定,可是當妳勇敢說出:「我不知道耶,但是就邊走邊看,生命要帶我去哪裡囉!」我們都知道,那就是一種自信與信任,知道迷惘並沒有錯,也相信繼續走著,心中就有光亮。 謝謝妳,耐心陪自己生長力量 接下來,我想謝謝妳對待身體的方式更溫柔了。 妳這個能躺就不坐,能坐就不站,最討厭體育課的傢伙,竟然認真去上了瑜伽課,每個禮拜一次,好好把疼痛梳開,把毒素清出,讓身體騰出空間,輕盈地運轉更多能量,為妳的靈魂做堅強的後盾。 有好幾個禮拜,妳都賴床想偷懶,可是耍賴一陣後,妳仍然選擇起床換裝,乖乖跑去上課,沒有任何人強迫妳,妳知道一切是為了自己而努力。也有一段時間,妳發現筋骨卡的很緊、脊椎歪斜嚴重、肌肉軟弱無力,很多動作妳做的吃力,甚至完全撐不上來,妳失望著,討厭沒用的自己,就像過去無數遭遇挫折的時刻,覺得何不放棄就好。 可是聽到老師說瑜伽不是跟誰比賽,更無需與自己比較,妳才發現其實世界一直都不急,是妳的心很急。如果妳願意,完全可以慢下來,用舒服一點的腳步前進。(推薦閱讀:【運動小姐】運動不一定要快,但一定要樂) 圖片|來源 於是妳決定給自己更多耐心與時間,雖然疼痛酸楚,仍慢慢陪伴每條肌肉、每個關節生長力量,妳踏實地每週上課,每次進步一點點,也可能原地踏步,但妳就是繼續堅持下去。 兩個月後,妳竟然可以靠自己的力量倒立上去了,頭頂地板看著前方的那一刻,妳覺得好不可思議,身體竟然可以這麼輕盈、穩定,肌肉竟然在不知不覺中,真的變強壯了,那力量看不見也摸不著,可是妳知道他就在妳的身體裡,穩穩地,靜靜地,準備好跟妳一起走更長的路,探索更多美好。 妳知道那都是自己累積而來,誰也搶不走的力量,真真實實,只屬於妳。 謝謝妳,終於懂得了感謝自己 最後我想再謝謝妳,寫了這一封感謝信給自己。 圖片|來源 這是多大的一種進步呀,過去的妳從未想過,要謝謝自己。妳曾經覺得人生中所有的努力,都是理所當然,妳本來就應該這樣鞭策自我、激勵自己,才能達到成功人生,所以妳對自己嚴格,有時近乎殘忍,沒想過有一天,停下來對自己說說話。 所以想到要寫信感謝自己時,妳內心非常激動,發現過去從來沒有好好地、溫柔地、耐心地看見自己,妳其實已經好認真好努力了,就算有時結果不盡人意,或是走了半天發現那不是妳要的路,那都沒關係,不要責怪或怒罵自己。從此時此刻,妳約定好要當自己的戰友,而不是敵人,當最支持自己的那個人! 所以在這裡,我想要送妳一首卓别林的詩,他在 70 歲生日那天寫下這首《當我真正開始愛自己》,相信妳已更懂了字句中的意義,然後用生命在實踐: 當我真正開始愛自己,我不再渴求不同的人生,我知道任何發生在我身邊的事情,都是對我成長的邀請。如今,我稱之為「成熟」。 當我真正開始愛自己,我才明白,我其實一直都在正確的時間,正確的地方,發生的一切都恰如其分。由此我得以平靜。今天我明白了,這叫做「自信」。 當我真正開始愛自己,我開始遠離一切不健康的東西。不論是飲食和人物,還是事情和環境,我遠離一切讓我遠離本真的東西。從前我把這叫「追求健康的自私自利」,但今天我明白了,這就是「愛自己」。 期待明年的這個時候,當我再次聽妳說起這一年,妳又有了不同體悟和學習,然後妳會眼神發亮,嘴角微笑,告訴我這一年生命多麼值得,且全無後悔。 後記:這一篇,是我寫給自己的一感謝信,年末將至,也想邀請每一位妳和你,給自己一封溫柔的信,謝謝過去一年付出的努力,走過有笑有淚的日子,讓這些累積能被自己看見,然後成為下一年的養分,繼續陪伴自己向前:) November 28, 2018 at 05:30P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DQSYtc
每週手寫|每個人的價值,都不需要別人來核准 https://ift.tt/2SekRPJ womany editor 女人迷編輯 女人迷寫字,邀請你用手寫的溫度,寫下文字的重量。社會不夠友善,讓女人迷握緊你的手、伴在你身旁,我們一起面對、一起改變。 女人迷寫字,寫下你相信、觸動內心深處的字句。文字有力量,手寫有溫度,為你精選女人迷手寫 IG 五則貼文。 公投之後,可以悲傷、可以失落,但千萬不要否定先前的努力。堅持到底,我們一定要看到那個適合所有人生存的未來。 #1 我親愛的同志朋友們,因為惡意,你會憤怒、憂鬱、焦躁、哭泣,但別因為惡意而讓情緒超越了真正重要的事情。⠀ 也許,我這樣的要求對某些人來說,很殘忍,但是,如果我們可以一起改變些什麼,我們一起,好嗎?⠀ ──范綱皓⠀ 寫字:@naked_place_ 文章:寫在護家盟影片之後:同志的「可愛」,是為了被社會接納的強大武裝⠀ #2 我們必須接受有限的失望,但絕不失去無盡的希望。⠀ ──馬丁路德・金恩 寫字:@misskk_writing #3 歧視的成本,是白白浪費了某一群人的才華,使他們無法安心替社會發揮自身才能。 ── Elizabeth Barker 寫字:@this_is_dawn_bonnie_stories 文章:英國上議院議員 Liz Barker 專訪(下):談 LGBT 不是進步,而是基本權利 #4 每個人的價值都不需要別人來核准,你不需要經過別人的審判,才能繼續走自己的路。 ──陳綺貞 寫字:@zooeyxhandwriting 文章:專訪陳綺貞:不要當個平面的標籤,要做個立體的人 #5 勇敢,是我們明知艱難,仍然願意奮力走出框架。⠀ 寫字:@ahhhsen_writing 文章:【沙龍直擊】我是女生,獨一無二、自在無畏的女生 November 28, 2018 at 05:00P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SekRPJ
2018年11月27日 星期二
名為表特的枷鎖:你愛的是我,還是我的外表? https://ift.tt/2Sc8Wlk 迷人來稿 當一個女人擁有世俗所定義的美貌,能力差會被說是虛有其表的花瓶,能力好也會以外貌一概否定,究竟何時,社會才能停止為女人貼上這種標籤? 文|Min 如果可以,請不要再投射我,不要再把你們的慾望投射到我身上。 有時候內心會覺得好矛盾,因為我不知道在路上被盯著看,到底是一件好事還是壞事,我想那或許可以視為一種對於外貌的稱讚,但當有人對著我吹口哨,或是發出奇怪的聲音走過的時候,又會覺得難道身為女生就活該要負擔這些奇怪的代價嗎?我本以為 21 世紀的今天已經是文明社會,卻不想這種對路人騷擾的行為依舊出現在我的生活。(推薦閱讀:是誰挾持女人身體?父權眼光下的女神與蕩婦) 只是買個飲料,那日我穿著普通的上衣跟長褲,一輛腳踏車擦肩而過,那個人用詭異的眼神伴隨奇怪的笑容注視著我,就這樣雙眼直勾勾的緊盯著我,騎過我身旁,經過的時候還不忘發出「嗯哼」奇怪的聲音。這是我第一次遇到奇怪的口哨聲,那日是我第一次覺得或許外貌受大家喜歡並不是一件好事。 當周遭的人用羨慕的眼神看著我,說:「你看起來很完美,有臉蛋、功課好,還有其他才藝,你真的很好。」 你們不知道這些代價,功課是我努力讀書得來的,才藝也是用心鑽研得來的,並不是因為臉蛋啊,一句「長得好看」把一切的努力全都帶飛,不再有人聚焦在我費心展現的能力。 圖片|來源 最可悲是,當談戀愛時,我也不知道對方究竟是喜歡我的臉與身體,還是內在,我想要的是一個願意愛我的心的人,而不是愛我的軀殼,你可能會說:「有那麼多人追,很幸福了,要知足。」又或者說:「總有那麼一個人是例外吧。」但那些人都是些什麼人呢?才認識不到兩個禮拜就開始追求的 A,認識不到一周沒有任何原因把我當作他女朋友的 B,聲稱不想放棄身材好的女生而決定與我復合的 C,或許會有例外,但就這三個人來說,我該怎麼相信他們喜歡的真的是我呢?他們喜歡的是他們腦內的那個女孩,並不是實際的我。 每個人都想把他們心目中的女神變成身旁人,卻沒想過女神其實不是神,她只是一個平凡人。(推薦閱讀:缺憾比完美更有記憶點!專訪謝盈萱:「女神何其多?我是我自己」) 擁有好的外貌其實沒有你想的那麼好,努力鑽研展現的能力可能會被外貌覆蓋,能力差會被說只是漂亮、是虛有其表的花瓶,然而身為社會眼中的既得利益者,我們卻沒有資格抱怨自己的遭遇,否則就是炫耀、是幸福的煩惱。 沒有人發現我們身上的枷鎖。 如果可以我想做一次普通的女孩,用平凡的樣貌長大,我的能力不再被外貌所折扣,或許走在路上不再有人對我投以讚賞的眼光,但我也不必再受詭異的眼神侵擾,或許不會有很多人追求我,但我可以知道眼前的男人,是因為深愛我的靈魂而與我相愛。 如果可以,請不要再把慾望投射在我身上。或許你們的視線要往哪去是你的自由,但我們並沒有義務要承接你們的眼神炙熱,或許我們喜歡接受外界對我們外貌的讚賞,但我們更希望大家可以看到我們的努力,想認識我們的人,請不要著急,我們願意好好認識眼前的你,但請給我們一些時間循序漸進,恰好你們也可以趁這段時間好好的認識真實的我。 November 28, 2018 at 03:00P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Sc8Wlk
高薪跳槽?轉職前你該問自己的三個核心問題 https://ift.tt/2E1yFKn 時報文化 讓你萌生想換下一份工作的念頭,是為了薪水、頭銜、還是不喜歡老闆?現任百事集團大中華區客戶和銷售發展資深總監 Betty 告訴你轉職前該有的心態:「你的生活、你的工作、你的快樂,你要自己掌握。」 每當年底,就是到了心猿意馬的時刻,到了蠢蠢欲動離職潮的前夕,到了頻繁被問是不是該換工作的最好時機。有人換工作是因為薪水給的更多,有人換工作是因為討厭公司制度,有人換工作是因為受不了頂頭上司。當別人問我該不該換工作時,我通常先反問:下一份工作,能幫助你保有江湖地位嗎? 圖片|時報文化提供 匆匆忙忙把手上工作告一段落, 趕著下班去和以前的同事吃晚餐。像風一樣衝進餐廳,一邊忙著把手上的皮包、電腦、大包小包的東西放下來,一邊打開話匣子: 「最近好嗎?怎麼了呀?突然這麼趕的約我出來吃飯?」 「沒有啦,最近有一個工作找我,薪水比現在的高,想問問妳的意見。」 「我能知道是哪裡嗎?」 「就是競爭品牌來挖角啦。」 我沉默了一下。 「嗯,你這次轉換工作,有想要獲得什麼嗎?」 「錢呀。」 「只有錢?」 「錢很重要呀,工作不就是為了賺錢嘛?!」 「我認真的啦,就算只想賺錢,你也要想這個錢能賺的長長久久才行呀。」 「唉呀,所以我才來請教妳嘛!」 圖片|來源 「好好好,首先,我必須先說明,換工作這件事情最後的決定,肯定要你自己想清楚,但是,我可以提供幾個我換工作的時候都會問自己的問題給你。老實說,我覺得換工作的機會成本是挺高的,要重新了解整個產業品牌、重新適應公司同事、重新掌握生意數字,是挺勞心勞力的。除此之外,你愈資深,換工作的風險和成本也愈高,所以千萬不要只被錢打動。我通常會問自己幾個問題: 第一,在新工作上,我能得到什麼樣的新技能,讓我在核心能力上再加強?比如說生意成長率更高,讓我的努力有更好的槓桿?投資金額更大,讓我有更多的發揮?有更強大的團隊,讓工作的成果放大加強?請注意,不論是生意績效或專業技能,一定要注意能不能在你的履歷表上加分。 第二,在新工作上,我能拓展怎麼樣的資源?能讓我在職場上看得更遠嗎?可以認識更多業界大老嗎?有資深有江湖地位的老闆可以追隨嗎?有強大的同事可以互相砥礪嗎?有機會能參加大型會議嗎?能代表公司去參與重大會議嗎? 請注意,要讓你能有更多被看見的機會,有更高的格局能看得更遠、更廣。 第三,下下個工作你想要做什麼呢?新的工作,可以幫你再往下一個工作的路上更順利、更快速、更加分嗎?請注意,不能只看短期,長期的規畫能提醒你是不是在對的方向上。」 「最後,你要確認你不只是因為高薪、因為現在不開心、因為不喜歡這個老闆而換。你的生活、你的工作、你的快樂,你要自己掌握。」 一口氣說完, 我把果茶一飲而盡後說:「好了,我可以開始吃飯了嗎?」(推薦閱讀:讓你成長的職場心理學:放下執著,也需要練習) 圖片|時報文化提供 在公司裡,最值得你收穫的不是薪水,而是資源。公司可以輕鬆的開出高薪,但是對於擁有核心資源的人必定精挑細選。(推薦閱讀:給社會新鮮人的求職箴言:大公司沒說的秘密) 核心資源是你要累積的經驗,在大公司、大市場裡被千錘百鍊,出來後的身價就會與眾不同。你在戰場上的戰績,還有一起打仗的戰友們都是最好的背書;核心資源是你要儲存的人脈,你的公司、你的職位、你的同事,甚至你現在巴不得逃離的老闆,都會幫助你拓展到過往不可能接觸的人事物;核心資源是你要拓展的格局,打過仗和帶過兵是不同的,見過大場面,你會更沈穩,更知道下一步怎麼進行。 以前拍廣告,常和經紀公司協商藝人的合約。大咖藝人通常合約一年一年簽,要求指定的妝髮服裝,開拍當天還常常姍姍來遲。默默無聞的小咖,自己妝化好,頭髮吹好,深怕遲到。小咖藝人的檔期喬不攏,隨時會被替換;大咖藝人肯定要大家排除萬難,非喬到拍攝的檔期不可。這就是江湖地位的不同。 你的能力可以爭取加薪,這是一時,但是你的江湖地位可以讓你屹立不搖,這是一世。換工作薪水津貼固然重要,但更要在意的是你能獲得的能力,能累積的經驗,能換取的資源,能拓展的眼界。 這一切,都關乎著你未來的江湖地位! 本文摘自黃珮婷的《下個十年,你在哪?:時時檢視目標,無懼打掉重練, 10 年 10 倍薪不是夢》。由時報文化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下個十年,你在哪?:時時檢視目標,無懼打掉重練, 10 年 10 倍薪不是夢》 November 28, 2018 at 02:00P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E1yFKn
懷上女兒之後,我走出重男輕女的牢籠 https://ift.tt/2BDU2ix 迷人來稿 在重男輕女的家庭下長大,她帶著「生女孩就是失敗者」的陰影懷上女兒,然而看著出世的孩子,才發現原來女兒的到來,是為了將困在重男輕女牢籠裡的自己解脫。 文|小羊貝貝 當時醫生告知性別時,我沒有告訴任何人真正的心情,其實是失望的。我的母親生了二個女兒,沒有兒子。從我幼稚園開始,父母總會對著我說,你要是兒子該多好、更或是台語粗鄙的字眼,指著我說,你要是身上長出某個東西該多好⋯⋯。 然後,很不例外的,如同在重男輕女家庭中長大的女孩般,我養成好勝、漢子般的強硬個性,由衷希望自己是男孩。長大後,更是不認同那沒有兒子卻又極度重男輕女的父母。二十歲後,便藉讀書、工作的理由,離家離得遠遠的。而我一直都知道,以後想生男孩。(推薦閱讀: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如果真的愛孩子,就不該有任何條件) 沒有生兒子是一直是母親自言的原罪,我極度不屑那樣的價值觀。其實,那原罪,也在我心理生了根,和我一起長大成人。 母親一直以沒生兒子,是失敗者自居活了四十年,而我這輩子最不想成為的人,就是和她一樣的女人;沒有學歷、沒有定見、沒有經濟能力。我努力讓所有一切都與她相反,我做到了。 唯獨,在懷上女兒時,我崩解了。 我大方、平靜地告訴所有關心的、好奇的、隨口問問的、甚至因為自己生了女兒,想找人一起取暖的朋友們,我懷的是女兒。只有面對父母,我隻字未透露。我不想看見她一臉「原來妳也生女兒呀」,那種失望又有點高興的嘴臉,記得曾經在中學時讀過一些母女情結、心理學的文章,裡面提到:「母親面對一個青春期,正在長大的女兒,會產生嫉妒心,一面害怕自己老去,一面看到如花初綻的女兒,是不太會為她的成長而喜悅的。」我知道她就是這一類的母親。而一路在她的嘲諷下長大的我,仍不時被她傷人的話激怒,我小心翼翼懷孕著、躲得老遠。 新手媽媽的崩潰、復原、再生,直到孩子二歲,我才漸漸長回比較像個人的樣子,也才開始享受育兒的滿足與驕傲。女兒靈巧獨特,她有主見、很自我,做為媽媽,這樣的孩子帶起來累人。但我一直在等她長大,想必是獨立、特別的孩子。 她可能會休學、她可能很早交男友、她可能說要去當戰地記者、她可能想去蒙古種樹,拯救沙漠⋯⋯。她可能很早就離開我去逐夢,雖不捨,但我非常欣賞,我不要一個乖孩子,我要一個會表達意見,會思考思辯的孩子,她才二歲,已經開始和我吵架鬥嘴、邏輯展露無遺。(推薦閱讀:致孩子的一封小情書:你不必當好孩子,我不必當完美媽媽) 「這孩子真棒」,我默默自豪自己有孩子這件事,孩子生出後,那種「為何我不是懷兒子?!」的心情,好像我要刻意找出來,不時告訴自己「嘿,妳生的是女兒,妳別忘了,妳比不上別人。」原來,我的女兒情結,是被教出來的。是被原生家庭潛移默化下教出來的,教出應該要重男輕女的我。 圖片|來源 我是女人,我生了女兒,我小心翼翼不讓人察覺我的重男輕女,把生女兒的失落藏得很好。我很聰明,不特別強調生女兒的好,因為我知道那都是此地無銀三百兩,又露出馬腳的失望。我常看著孩子,她是個天使,那樣天真、純淨、耍壞、胡鬧。我走出了生女兒是失敗者的陰影,說一句自己以前都覺得噁心的話:「感謝我生了女兒。」 因為她,我走出重男輕女的牢。 她的到來,是要告訴我,應該肯定自己。 November 28, 2018 at 01:00P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BDU2ix
民主的巨大博弈:這是場民主公投,還是意氣之爭? https://ift.tt/2BD8s2j 謝淑靖 選舉「一人一票」票票等值,成為「重量不重質」的活動,台灣真的民主嗎?還是更像一種大型的博弈呢? 台灣自詡為民主國家,但在這次大選過後我卻有了不同的看法。 選舉的基本認知是具有公民資格的人「一人一票」,且票票等值,於是乎選舉本身就是一種「重量不重質」的活動,只要投的人多,就能勝選,難怪乎選戰打到後來都變成電視台的綜藝節目,只要有人看,收視率高,內容有沒有營養並不重要。 而投票的行為,就是在選票的眾多候選人的名字上,蓋下你的章。這種只能花幾十秒的瞬間決定,讓沒有做好功課的選民,常是在領到選票或是走進圈選處的時候,憑「印象」投票。台北市大安區一共有 25 位候選人,我懷疑有多少選民仔細看過選舉公報,看過每一個議員候選人的政見,才有辦法在蓋章的那一刻,做出「理性」的決定。更遑論這次十個公投案,每一條都匠心獨具的讓人看不出到底他問的是否定句還是雙重否定句,後面排隊的人潮逼得人只有幾十秒的時間,決定我們共同的未來。(推薦閱讀:遊子返鄉投票的信念:不管多遠,都要為家尋一條更好出路) 用這種方式投票,真的有辦法展現出人民的意志嗎?又或者說,如果很多選民投票的推動力,是為了「教訓執政黨」或是「日子要更好」,我是不是光用口號驅動人的「情緒」,就可以在腦內植下最能影響人判斷的反射性直覺思考,也是最能在短暫時間發揮效用的系統,像我們坐在電視機前拿著遙控器「轉台」,其實不需要深層思考。如果真正用理性投票的選民不多,投票卻又是表達民意的重要機制,只用量不用質去判斷的投票行為,會被宗教、政黨組織動員,會被媒體、民粹洗腦帶風向,終至無法逆轉的境地,也只是剛剛好而已。 加上這次中選會的瀆職行為,犯下選舉以來幾大難以原諒的錯誤,「公投選項多卻並無開設新的投票所,嚴重影響投票速度」「未投票結束就開票,影響選舉公正性」導致民眾投票時間延長至一小時上,開票更是延遲到凌晨 2:39 分才結束,超過 10 小時史上最久。都再再顯示「選舉」這種行為,其實沒有我們自以為的那麼「民主」,它更像是一種大型的「博弈」,只是我們賭的不是錢,而是我們共同的未來。 在時代力量的推動下,2017 年 12 月 12 日通過公民投票法修正案,公投門檻下修的結果造成這次十案齊發的盛況,它不只展現人民對眾多議題的高度參與,更表示了對代議制度的高度不信任。是不是萬事都可公投,這點令人不置可否,但看得出來,這些題目都必須基於「不信任執政黨及代議士的判斷」。此次公投題目的設計,宛如聯考的是非題,是非題最可怕的就是,不須延伸思考,立馬分野對錯,卻讓人忽略了背後潛藏的與其他事物之間的關聯,最後大家都背口訣去投票。 以跟能源相關的四個公投條文來說: 公民投票第 7 案:你是否同意以「平均每年至少降低 1%」之方式逐年降低火力發電廠發電量? 公民投票第 8 案:您是否同意確立「停止新建、擴建任何燃煤發電廠或發電機組(包括深澳電廠擴建)」之能源政策? 公民投票第 9 案:你是否同意政府維持禁止開放日本福島 311 核災相關地區,包括福島與周遭 4 縣市(茨城、櫪木、 群馬、千葉)等地區農產 品及食品進口? 公民投票第 16 案:您是否同意廢除電業法第 95 條第 1 項,即廢除 「核能發電設備應於中華民國一百十四年以前,全部停止運轉」之條文? 在第 7 案與第 8 案中,暗示選民火力發電跟燃煤發電會造成空汙,大家都不會喜歡空污吧!所以要投下反對票,然後再搭配第 16 案,否認非核家園的制法,最終就是將所有結果導向:「如果想要電但是又不希望空氣汙染,核能發電真的是一個好方法,之前政府說要非核家園的事情,我們就這麼算了好不好!?」但是回到第 9 題,大家又都同意沾染核災的食品不能進口,但是同意台灣重啟核四甚至是蓋更多的核能發電廠,這樣片面切題的結論就是,中華民國公民共同決定「我們不要進口核食,但是我們想要核電」的荒謬雙重標準。 圖片|出自聯合新聞網 再回來,選舉的「不理性」還可以再推到中共對台政策的幾大原則「利出一孔」、「五龍治水」、「八爪章魚」。 選舉時最常聽見的口號,不外乎「選人不選黨」或是「支持 XXX 就是票投 OOO」這類簡化的思維。好像寄予白色力量最大的希望就是「超越藍綠惡鬥」,選民心中自栩:選會做事的人就好,不應該陷入黨派之爭。其實大家都忽略了,忽一個黨當中其實不只一個路線;看起來對立的兩個黨,不代表對待中國也是永遠的立場;一個沒有政黨的個人,不代表就不會被中國的勢力收編。不然當初的「國共不兩立」,就不會演化到如今的「兩岸一家親」。 我們要認清一個事實,「中華民國」是一個在世界上並不被承認的政權,因為它代表的是中國的前身,而中國的現在,已經在 1949 年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所取代。所以就算中華民國不斷輪替的總統再會撐,再會「維持現狀」,都無法不面對中華民國的衰亡,取而代之的不是「兩岸統一」就是「台灣獨立」。所以我們每一次的投票,每一次的選擇,都是在往中華民國不存在後的這兩個端點靠近。 中共從以前對台灣的文攻武嚇逐漸演化,從不排除「武力犯台」到漸漸轉成「和平統一」,手法也從直接拿飛彈對著我們,變成用更佛心的手段來拉攏民心,陸客觀光、陸生來台、宗教交流、城市對談,更多「非政治」的角度切入,利用「八爪章魚」的多重觸角,將經濟資源引進,也將我們的人才帶走。中共很清楚台灣的「民主機制」就是每兩年(四年)人民會用選票換個政黨來做中央或地方的執政,所以中共的標的物也會從單一的「國民黨」變成潛伏在各個黨派裡,甚至是無黨無派,以防他的「投資」會隨著每次的選舉而落空,這便是「五龍治水」的精髓。 到了這次選戰,明顯的媒體、網軍力量介入,在「重量不重質」的投票行為中,用及大量的網路聲量來灌水台灣民意,讓喜歡「西瓜偎大邊」的台灣人,懷著「教訓執政黨」或是「日子要更好」的心情去投下每一票,就看誰可以讓我的口袋重新裝滿錢。驅動台灣人的常常不是因為「希望」而是「恐懼」,潛台詞不外乎:我不是不喜歡民主自由,我不是討厭平權,我只是不喜歡改變,我害怕改變之後的世界,是個我無法掌控的世界,我最想要的就是和平穩定賺大錢,是誰給我都可以。中共就是把握這樣「利出一孔」的原則,讓靠近他的人都賺了錢,於是紛紛票投有中共撐腰,能帶錢進來的候選人。 圖片|來源 縣市政府綠地變藍天,這讓人不驚訝,因為要用選票教訓執政黨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公投的結果卻讓人大感意外,光一個公民投票第 13 案:「你是否同意,以「台灣」(Taiwan) 為全名申請參加所有國際運動賽事及 2020 年東京奧運?」43.1 % 對 52.3 % 不通過,不管大家是心裡擔心正名後選手就不能去比賽了還是怎樣,但是外媒莫不解讀成「中華民國並不想叫做台灣」,也就等同於「中華民國想要繼續當作中國的一部分」,台灣人民藉著公投,向世界大聲宣告 I am "Chinese Taipei", not "Taiwan"。 這不是一個拿著民主在反民主的行徑嗎?抑或是台灣的民主投票行為,反映出來的卻是:我可以投票表達意見,但是我並不想成為一個自由民主獨立的國家。如果這就是民心之向背,我想下一次公投的題目或許可以增加一題是「面對台灣每兩年一次擾民傷財的選舉亂象,您是否贊成台灣重回戒嚴時代威權主義或是未來成為共產國家的一部分?」這題如果你投了反對,以下這題你未必不會中計。 「請問您是否贊成政府在對等,尊嚴的情況下,為了增進台灣人民安全及福祉,在現有協商基礎上,和大陸當局對謀求台海永久和平,進行相關協商,並在國會監督下按照協商內容訂定協議確保談判成果?」此為 2016 年 9 月 4 日中國國民黨全國代表大會中,鼓掌通過備查,正式成為中國國民黨政策綱領的兩岸和平協議 (Cross-strait peace agreement)。 這個題目是由國民黨所起草的和平協議,在公投法下修後難保不會成回下次公投大戰的標的物。這次的公投結果已經讓外媒認定台灣在中美貿易大戰內的親中立場,這個題目更是兩岸是否和平統一的關鍵問句。如果下回公投,超過五百萬人投下同意票,就等於向全世界宣告台灣期待兩岸統一的結果。這同時意味著,若宣誓成為共產國家的一部分,關於性別平等、同志婚姻平權、孩童性別教育、能源問題,將沒有任何人民置喙的餘地。 切記!在台灣成為一個正常獨立的國家之前,我們的每一個選擇,每一張選票,都不能不問背後的統獨傾向,政黨背後有政治、媒體背後有政治、網路背後有政治、宗教背後有政治、性別背後有政治。統獨的背後不只是中國/台灣之爭,還是專制/民主,一元/多元,人權存廢的問題。 不然我們極有可能用我們的民主機制,以公民投票的方式,親手葬送我們共同的民主,以一張選票換來永遠不需再投票。(推薦閱讀:寫在大選開票之後:不是台灣不適合民主) 備註: 「利出一孔」,出自春秋時代管仲。單說就是統治者把大部分的利益,比如說 80% 的利益,集中在少數人,比如說 20% 的人身上。問題是,沒有得到主要利益的那 80% 的人會起來反抗嗎?這要看文化傳統與人民強弱,台灣服膺威權文化再配合上弱民,到最後沒有得到主要利益的那 80% 的人不但不會起來反抗,還會配合討好統治者,希望自己也能變成另外的那 20% 的人,可以分享利益,因此,整個社會就會依照與統治者的親疏遠近依序排列,形成統治秩序。 「五龍治水」國民黨的代表、民進黨的代表、共產黨的代表、特首、文官的代表就是中共統治台灣的五條龍。這五條龍都可以直接向中共中央報告,在台灣互相競爭,互相制衡,各自帶領各自的勢力為中共統治台灣的安泰效力,這樣的統治格局就叫「五龍治水」。 文章出處:http://reader.roodo.com/subing/archives/25547794.html 「八爪章魚」首先,所謂權力者挑選反對者並不代表被挑選的反對者是奸細,或是權力者派出的間諜,而是說,權力者透過各種權力工具比如說媒體、司法、教育、選舉、送戰功等,可以決定讓某個反對者浮出檯面,也可以決定讓某個反對者事倍功半,達到挑選的效果。 文章出處:http://blog.roodo.com/subing/archives/28950618.html November 28, 2018 at 11:05A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BD8s2j
艾蜜莉的異想世界!給內向者的 11 部電影片單 https://ift.tt/2DNSCTR 漫遊者文化 致內向的你:如果你經常覺得自己對其他人的認識,比對自己還多,為你挑選 11 部電影片單,在影像的世界裡,一起欣賞自我特質。 有時候,可以從電影中找到解決某些生活困惑的答案。 ――蓋瑞.所羅門(Gary Solomon) 許多電影的主題都與性格的內向和外向有關。擴展你對內向性格瞭解的一種有趣方式,就是欣賞電影。許多性格內向者,對其他人的認識比對自己的認識更為清楚。(推薦閱讀:隱秘自戀者:我內向、敏感、玻璃心,但又其實覺得自己很特別) 而且一些性格內向者對自己的行為常常抱持著批評的態度,但在看到其他人做同樣的事情時,卻又不致批評。觀看性格內向的電影人物,可以增加你對自我積極特質的欣賞。 《艾蜜莉的異想世界》(Amélie):性格內向的法國少女,安靜並機靈地運用無形的影響力,潛移默化感染她身邊的人,並贏得了一個性格同樣內向的小夥子的愛。 《BJ單身日記》(Bridget Jones's Diary):一位性格內向的女子,經常因為說錯話而感到尷尬,最後邂逅了一位性格內向的好人。 《濃情巧克力》(Chocolat):性格內向的少女為其他人調配最能滿足他們需求的巧克力,最後找到了屬於她自己的神祕配方。 《溫馨接送情》(Driving Miss Daisy):這部電影的主角是性格內向的非裔美國人。 《情迷四月天》(Enchanted April):在陽光明媚的義大利,內向性格的主角引起了人們的興趣。 《謎霧莊園》(Gosford Park):性格內向的英國少女識破了一場陰謀,並使她的母親免受陷害。 《新娘百分百》(Notting Hill):性格內向的書店老闆遇見了性格內向的女演員;故事隨之展開,兩人擦出火花。 《親情無價》(One True Thing):在照顧生病的母親之後,性格內向的女兒學會理解自己性格外向的母親。 《凡夫俗子》(Ordinary People):性格內向的主角懷著害死兄長的罪惡感,試著正視因為兄長而怨恨自己的母親。 《搶救雷恩大兵》(Saving Private Ryan):性格內向的上尉完成了營救任務。 《靈異第六感》(Sixth Sense):這部電影的主角是個極度敏感、性格內向的男孩。 圖片|來源 內向性格的特徵 噢,小熊維尼!你認為牠是一⋯⋯一⋯⋯一隻大臭鼠(Woozle)嗎? ――小豬(Piglet) 我們最喜愛的一些文藝作品、電影和電視中的人物,都是性格內向的。可能是因為非常多的作者、藝術家的性格都較為內向,所以將內向的性格融入到他們的作品之中。看看以下的角色列表,想想他們的特質,如智慧、不局限於事情本身、進行思考的能力、注重細節、對團體需要的考慮、做出困難決定的能力。 漫畫《小熊維尼》(The Complete Tales of Winnie-the-Pooh)中的貓頭鷹博士、小豬(害羞且性格內向)和男孩羅賓(Christopher Robin) 電視影集《風流醫生俏護士》(M*A*S*H)中的「雷達」(Radar,即Cpl. Walter 'Radar' O'Reilly) 漫畫《花生》(Peanuts)中的奈勒斯(Linus Van Pelt)、謝勒德(Schroeder)、富蘭克林(Franklin)和瑪茜(Marcie) 電視影集《星艦爭霸戰:銀河飛龍》(Star Trek,the Next Generation)中的讓尚路克.畢凱上校(Jean-Luc Picard)和顧問特洛伊(Troi) 電視影集《艾莉的異想世界》(Ally McBeal)中的艾莉 電視影集《白宮風雲》(The West Wing)中的總統約書亞巴特勒(Josiah Bartlet) 英國女偵探小說家克莉斯蒂(Agatha Christine)塑造的著名偵探人物白羅(Hercule Poirot) 雕塑「沉思者」(The Thinker) 小說《梅岡城故事》(To Kill a Mockingbird)中的阿提克斯.芬奇(Atticus Finch) 小說《記憶傳承人》(The Giver)中的喬納思(Jonas) 圖片|來源 本文摘自瑪蒂.蘭妮的《內向心理學:享受一個人的空間,安靜地發揮影響力,內向者也能在外向的世界嶄露鋒芒!》。由漫遊者文化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內向心理學:享受一個人的空間,安靜地發揮影響力,內向者也能在外向的世界嶄露鋒芒!》 November 28, 2018 at 09:00A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DNSCTR
一起出發吧!最想與好姐妹共度的 4 個小旅行計畫 https://ift.tt/2FUaCyu 合作品牌天使 假日想跟好姐妹出門透透氣,但總是沒時間規劃?台灣觀巴規劃質感輕旅行路線,讓妳與好閨蜜只需要搭上巴士,就能輕鬆度過美好週末。現在就準備出發吧! 總是行程滿檔的日子,累積的負面情緒讓妳喘不過氣,一直想找個機會暫時能離開、好好呼吸。但出國旅行對小資的妳還有些壓力,要規劃行程耗工耗時,請假太多天工作上也不太允許⋯⋯。妳想了一想,也許作罷,又垂頭喪氣地回到煩悶日常。 其實,旅行一直不在於走得多遠,才能有多精彩。能夠搭上對的人,不論在哪都能懂得共享最美的風景。台灣觀巴規劃最簡單容易的一日輕旅行,讓隨時想充電的妳,與妳最親密的好閨蜜,只要跳上巴士,就能盡情享受屬於妳們的精彩假期! 圖片來源:PIXTA 圖庫 朋友,我們去旅行吧!這世界總有一道風景能讓你靜下心來,那一刻,你會發現,這個世界能給你的,比你想像的還多。 Peter Su 滿滿的海港風情!從基隆港到野柳女王頭 基隆這座城市,依傍著海港,雖緊鄰繁榮新北市,卻有著屬於它自己的獨特氣息。和閨蜜散步在基隆港邊,一路晃悠到擁有歷史氛圍的中正公園,在這妳肯定無法不注意那尊巍峨的觀音大佛;它坐鎮基隆山頭,十分平靜與祥和。在這裡,妳們也能一覽美麗的基隆市景。而妳們也不能錯過就近一覽野柳地質公園風光。這一處風化地形景觀,是北海岸獨有的美;在各種奇岩怪石的圍繞下,妳能感受到大地無限的驚奇與生命力! 圖片來源:台灣觀巴 最療癒的蔚藍北岸!東北角沿海半日遊 東北角是最靠近台北的海邊,平時厭倦都市生活的妳,需要偶爾來踏踏浪,感受一片蔚藍的心曠神怡。全長約 66 公里的海岸線,寬闊而溫柔,像是能乘載擁抱妳的每一種情緒。從鼻頭角、南雅風化石一路到陰陽海,欣賞專屬於東北海岸的大自然奇景;再從金礦之鄉金瓜石,來到充滿著日式風味的九份小鎮。最棒的是,在這妳們能選挑一間喜歡的茶樓,品茶暖身,從山城高處觀海,從青天享受至日落晚霞。 圖片來源:PIXTA 圖庫 山城裡的小清新!苗栗南庄客家風情一日遊 走進山城,感受客家文化的樸實與醇厚,能巧妙地轉換妳煩擾的日常心事。苗栗南庄的蓬萊溪生態園區,開發了一條優美小徑護魚步道;沿著溪水蔓延前進,被樹環繞的心曠悠閒,搭配著潺潺流水聲清涼消暑。而來到南庄,妳當然不能不到經典的客家老街「桂花巷」走走。這裡的客家聚落,以日式建築為主,搭建起簡樸的客家人日常;一路走下,妳與閨蜜能共同品嚐客家美食、知名桂花冰、欣賞客家花布手工藝,用輕鬆寫意的心情感受一日小清新。 圖片來源:台灣觀巴 好好疼愛自己!客家酒莊與谷關溫泉 說到紓解日常壓力,來到山中秘境谷關,像是為妳們量身打造的好選擇!先從充滿文化氣息的土牛客家文化村開啟這一天,在傳統客家合院裡感受建築之美。接著,到石圍牆酒莊參與品酒行程,由台灣在地純釀的酒品,總是帶著一點微醺與小驚奇。而谷關最知名的莫過於它的山中溫泉,在重重山谷圍繞之下,浸泡柔軟舒心的溫泉水,洗去妳一身的壓力與疲憊。最後,還能到知名的台中太陽餅店,品嚐在地經典傳統糕點。擁有溫暖與甜食的環抱,就是妳與閨蜜最好的假期。 圖片來源:PIXTA 圖庫 台灣觀巴打造新型半日、一日深度輕旅行,不但替妳規劃好行程,也可指定飯店、轉運站或火車站上車,若有需要,更附帶專業導覽服務。讓平日忙碌的妳,假日時也不需再費心規劃行程,可以說走就走! 更重要的,現在不但有任選 4 條旅行路線,再送 2 條的優惠,也有 4 人同行 1 人免費的回饋。讓小資的妳們,可以更無負擔地與好閨蜜們度過美好週末!現在,就一起出發吧! 【旅遊資訊】 訂票官網:http://bit.ly/2FmApiM 基隆港、野柳、北海岸半日遊:http://bit.ly/2RHco7e 九份、東北角海岸觀光半日遊:http://bit.ly/2Dywz4m 苗栗南庄客家風情一日遊:http://bit.ly/2RQ0591 客家酒莊、谷關一日遊:http://bit.ly/2zQkD9P November 28, 2018 at 05:00A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FUaCyu
陳綺貞與《觀察者四部曲》:生活的難度,遠遠超過任何一場演出 https://ift.tt/2DLLh7q 女人迷編輯 JT 生命很沉很重,當你閉上眼,就害怕自己墜入無邊無際的黑暗裡。而陳綺貞的歌聲能夠溫柔地拾起每個墜落的人,告訴你,你仍有一片屬於自己的海,屬於自己的一道光。 圖片|影片截圖 有人說,陳綺貞的聲音空靈,是輕盈飄渺的。在我年少記憶裡,陳綺貞卻是貼近地面、伏地潛行著,與城市、車流,與步履匆匆的行人融為一體,揚聲為生命而唱。在每個早晨,每次的通勤,每個靜謐的深夜裡,當我閉上眼,聽著陳綺貞的歌,總是有個畫面出現:一個纖弱的背影,背著吉他,用最溫柔的姿態,拾起每個墜落的人,她會說,讓我撐住你。 陳綺貞眼中的世界,偶有殘酷惡意,但她始終選擇溫柔以待。在節目上,她看著《流浪者之歌》的影片掉下淚說:「的確,我們這個世界就是不完美的世界,有時候我總覺得,我是扮演一個翻譯的角色。」她是歌者,也擔著翻譯的角色,將腦中的影像化為文字,願能承接所有人。 繼花的姿態三部曲,出道 20 週年,陳綺貞在上週推出觀察者四部曲——首部曲專輯《沙發海》,如果說花的姿態是談重生之美,那麼觀察者四部曲則是一場擁抱生命傷痛的練習,首部曲釋出的 MV〈傷害〉,搖滾襯底,吐露生活裡隨時隨地存在的傷害,最後帶著堅決的眼神直視眾人:你可以刺傷我,但我依然會擁著自己的美,自立而生。於是在新歌裡這樣唱著:「不想聽見誰的成功,不想聽見誰的失敗,不想聽見誰的失望,不想討好誰的期待。」(推薦閱讀:練習過不討好的生活,歐普拉:「再也不為他人做不出於真心的事!」) 談生命,陳綺貞心思細膩,像是可以覺知你所有。生活中不易察覺的情緒,她將它放大再放大,然後跟你說,嘿,你看傷口在這裏,但別擔心,我們終會好的。陳綺貞不是仙女,她實實在在地存於生活裡,存在於我們每個人的喜怒哀樂裡。出道 20 週年,那些關於生命的,陳綺貞一直想這樣對你說: 若我們真的熱愛著我們的生活,我們願意信任我們自己感受的,我們能飛到更高的地方看著我們自己,也許會更接近我們想要的,我們想要的不過就是一種純粹的氣息,想看一場喜歡的表演、想隨性歌唱,如此簡單而已。 頂著安全帽馳騁,生活對陳綺貞來說是感受的直接呈現,快樂時你就笑,難過時你就哭,去信任並接住每個感受。少了自我欺騙、拐彎抹角製造的隔閡,你會看到更真實的自己。或許當你直視自己的情緒,會發現慾望真的不多,不過是隨興歌唱。就像她在《80% 完美的生活》裡說著,選擇了自己最想要的,一個人還是笑開了;丟棄對自己最好的,一關上燈,真正的自己就回來了。(推薦閱讀:為自己找一個 Role model,但不要求自己成為她) 人生無處不是轉彎的地方,只要我們還能走,幸運的是,我們能。 聽陳綺貞的歌,裡面有痛,讓人掉淚的疼痛。可人生不總是那麼悲傷,她相信還有一道光打在身上,能夠帶著希望走下去。她的歌詞就像對人生的告解,同時在最後拯救自己,輕柔將自己從大海中撈起,從今以後不再徬徨:「當你覺得渺小脆弱不堪一擊時,有可能其實你已經是別人眼中的太陽。」 圖片|影片截圖 逐漸變成大人的我們,還好每一天都有機會成為更好的人。 年少時的我們常說:「如果有天我變成了自己討厭的那種大人,請你告訴我。」但是長大後,偶爾會感覺對生命失去掌控權,茫茫之中只能隨人潮走,自嘲自己終究成為那樣的大人。但是她說,我們還走在路上,所有的好與壞會隨時間過去,如果你覺得自己走錯方向,不要害怕,掉頭就是,你隨時都有改變的機會。成為更好的自己,從來不晚。 總有人會用某種沒有邏輯可循的方式,讓你知道你還是被了解著。 再怎麼獨立的人,也會希望心有歸屬,有時你會覺得沒人了解自己,沒人願意聽自己說話,但是請放心,終究有那麼一人,用著他的方式關懷你,也或許他現在就在你身邊,只是你還沒察覺到,就像《蜉蝣》裡唱的,有一天,你能找到那片容納自己的海洋。 再微弱的自己,也是人一般的柔軟,也有負荷不起的負擔。把現在的快樂保留起來給未來,我也曾這麼做過,但那快樂的滋味卻走樣了。 大家之所以這麼喜歡陳綺貞,或許是因為她就像一個大姊姊,懂每個人都有柔軟,不需要總是故作堅強,在情緒來襲時就坦率接受它,你會成為更有彈性的人,能夠面對每一次的困難。 睽違五年發行專輯,陳綺貞想談的始終沒變,生命有其高大,也有其脆弱幽微之處,願每個人都能張開雙手擁抱生命的每個瞬間。 November 27, 2018 at 11:15P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DLLh7q
晚安語錄|孩子們要勇敢,一定有道曙光,讓你們去爭取人權 https://ift.tt/2KCbpmy womany editor 女人迷編輯 女人迷精選語錄給你溫暖,儘管那夜過得艱難,但我們的腳步不會停歇,請你抬頭看看,我正站在你身旁,等待你握住我的手。 女人迷晚安語錄,相信每字每句的力量。 那是個艱難的夜,但我們的腳步不會停歇。為了實現一個更溫柔的未來,一起擦乾眼淚、一起加倍努力、一起堅定地走下去,好嗎? #1 孩子們,一定要勇敢,一定有一道曙光,讓你們去爭取人權。 葉永鋕媽媽 嘿,給看完平權公投開票數字的你,可能此刻心情有些沉甸甸。但是,親愛的,平權這條路我們那麼認真地走過,接下來也請一起走下去好嗎? #2 有時我們終於鼓起勇氣發表意見,結果可能沒人聽到、或沒聽進去,別以為這是失敗而轉身離開,你應該不斷嘗試! GSK 總經理 Anjana Narain 「那天,來了一位藥廠的人,我記得那個人緩緩地、非常有耐心地與我們談起製藥廠的任務、理念,以及在製藥領域工作,能如何幫助預防疾病、改善許多人的生活,讓人有機會與病人一起努力。」Anjana 說起這段往事,說話速度放慢了,眼裡還有光,「我對這些事情非常關注,藥物與改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我一直希望自己的工作能讓我感受到:我每一天所做的事情,都有意義。」 幫助沒有資源的人改善生活、獲得更公平的待遇,Anjana 說自己其實受父親影響很深。Anjana 的父親是印度的律師,時常代表社會底層與民眾權益,與壓迫的權勢者抗爭。 「我從他身上看見,做正確的事情的勇氣、為他人挺身而出的能力,是首要的價值。我從家裡學到的事情是,如果有事情是不正義的,必須說出來。」 然而說出來,其實並不保證會被聽見,Anjana 回顧自己在職場上的溝通經歷,她說,不論你想說的是否正確,溝通的方法也同樣重要,「如果有想說的話,卻發現自己的聲音不被聆聽,別急著認為這是另一個人的錯,我們必須自問,我們在溝通上,哪裡可以被改善,我的挫折感,是否其實來自我自己?」 你的聲音可能是對的,但另一方未必能理解,你的聲音為何對他有幫助且很重要,「我們必須使用合適的方法、在適當的時機、做適當的重點強調。」 「並且,你要有勇氣和毅力持續地去說,有時我們好不容易鼓起勇氣說了,第一次說的時候沒人聽到、或沒人聽進去,我們就以為失敗而轉身離開。我認為,你可以不斷嘗試,並且記得確認:是否適切地傳達出去了。」 文章:專訪 GSK 總經理 Anjana Narain:停止責怪自己的不完美 #3 如果你想要做的,不是長輩所控制你的樣子,不是社會所規定你的樣子,請你一定要勇敢地為自己站出來,溫柔地推翻這個世界。 青峰 從小,師長父母告訴你該達到的成績、該考上的學校;後來社會告訴你,應該找什麼樣的工作、應該有多少的收入,該過怎樣的生活。《冬未了》專輯這樣寫著:「沒有標準答案,常是蘇打綠的答案;其實沒有答案,通常才是生命唯一的答案。」 在快要被改變的時候,想想那些溫柔堅持的人,你不孤單,我們都在。 文章:蘇打綠青峰十句生命語錄:清楚自己是誰,就不怕別人定義你 #4 幸福,是不會自己走過來的。 櫻桃小丸子 你在那神經大條過於樂天的身影上,看見自己,有時抱有太過天真的期望,偶爾自己的腳絆住自己,跌了一個大跤,但你們有著相似的堅持:摔跤不礙事,只要記得自己一路以來,是為了什麼而跑。 不論人生經歷幾個坑洞,成長路上跌跌撞撞,願你如小丸子般樂天永存。 若生命不斷給出考驗打擊你,還是要記得像小丸子一樣,記得什麼是自己的初心。 文章:長大才懂!小丸子人生哲學:保持樂天傻氣,原來是最勇敢的事情 #5 如果流淚,記得早睡。 盧廣仲 「迷惘是一種義務,我們必須要很甘願,即便是在迷惘時也可以很帥氣啊。」 「譬如你可以托著下巴迷惘,點著煙但不抽的迷惘。讓別人看到你的迷惘,也是可以很賞心悅目的。」 面對所有人,廣仲說,快樂是我選擇的 layout。自己的不快樂他也很能應付:「我覺得我都會有一種人格分裂,不開心的時候,就會出現幾個我,譬如憤怒的我、安慰的我,大家就坐下來好好聊一聊,問問怎麼啦,其實滿有用的。」 「或是用我的分裂人格在房間裡看著鏡子很醜地亂笑,笑笑就好了。」 文章:留下一個 Yeah 給世界!專訪盧廣仲:「快樂是原則,迷惘是義務」 追蹤女人迷 IG @womany,晚間給你一篇女人迷精選語錄。 November 27, 2018 at 09:00P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KCbpmy
外向者與內向者的交往磨合:為什麼不說你愛我? https://ift.tt/2TN7NCo 張希慈 愛情總需要磨合,在磨合裡看見彼此的愛,「當一個人願意為了另外一個人做他不習慣的事情時,那就是最難能可貴的付出了。」 我跟我男朋友,剛好是外向與內向的極端。外向者與內向者交往,究竟會是怎麼一回事?我想關於「我想你」的故事,是個很好的例子。 圖片|來源 我是在國外旅行時認識住在澳洲的 K。剛認識 K 的時候,我便感覺到他對自己的吸引力。於是,和他相處的時候,我總會問他各式各樣天馬行空的問題。雖然他都聽見了,但大多數時候他並不太願意回應我。一開始,我感到有些挫折,感覺對方似乎不太喜歡我。 對於外向者來說,他的很多行為都代表了「沒有興趣」,除了他不愛搭理我的問題,兩人一起出行時,他總是快步走在我前面五到六步的距離,兩人經常一前一後的走著,也因為這樣的距離,其實多少也讓我想與他「對話」的難度變得更高。 但是作為外向者,不斷尋找新話題的漫談一直是我非常拿手的事。因此,遇到他不願意回答的問題,我就再找其他事情聊下去。就這樣,我們連續聊了三天,或更精確地說,我「自問自答」了三天,他「聽」了三天。(推薦閱讀:跟誰聊天都盡興:聊天讀心術四大重點) 我問他為什麼願意每天與我相處,他只是酷酷地說,「你很會娛樂人。」 我也是傻眼了啊,原來老娘每天這樣自問自答,最後在你眼中都是笑話啊。不過,在他生命中扮演「小丑」,總比在他生命中扮演「路人」來得要強多了。(嗯,我不只是個外向的人,也是個樂觀的人。) 於是,抱持著他應該是「還是有喜歡我,但是他不好意思說」的猜測,超級行動派的我在飛回台灣的前一天,也是我們相處的最後一天,很主動地跟他說,「我回台灣以後,會想你。」 沒想到在我丟出了這直球以後,K 只是繼續開車,然後表情淡漠地說了一句,「我覺得我還好。」原來是個喜歡直接把球捏爆的同學。還好,作為行動派的外向者一向視社交中的挫折為生活中的一小塊,於是,回台灣以後的我便不再多想這段關係,便只是默默放下這段念想,回台灣繼續忙於我的生活。 沒想到,過不多久,這名內向卻擅於把球捏爆的接球員卻又主動在臉書上敲我了。問了我些近況,一如初識,我還是熱情地回應他,而他在網路上也總是比較願意笑笑鬧鬧,相比見面,他反而更容易在網路上透過文字與我分享的生活與想法。 圖片|來源 內向的人更傾向用訊息溝通,因為他可以想好了再回應。但是當面對話時,他可能同時在處理很多事情,一方面他可能在觀察環境,一方面要聽我的問題,還要想這個問題有沒有意義與想不想回答,更遑論外向者所熟悉的一來一回地漫談社交了。然而,通常內向者在「傾聽」時會比外向者更加投入,因為外向者更急著表達。(推薦閱讀:親愛的你,內向是種能力) 這也是為什麼我覺得 K 很迷人,我很少看見一個人能夠如此有耐心地聽我說上那麼久的話。後來,經歷將近兩年的時間,我們終於決定交往。 「你為什麼當初聽我說我想你的時候,你不願意給我正面回覆?」壓在心底兩年的困惑,外向者如我當然不會錯過在交往之後拿出來拷問一番。 「說出口的話,就要能夠做到,我不想說做不到的事。但是當時候你要回台灣,我不知道我能不能繼續跟你維繫這段關係,那乾脆不要給你希望。」對於他來說,承諾、行為都是在深思熟慮後才出現的結果。相比他,外向的我倒是很容易想到便說出口,有什麼情緒、想法都會立刻外顯成為話語與行為,但是當理解這之間的差異時,那些在不同行為背後的愛卻是共通的。 「我想你。」 一交往便處在長期遠距離的狀態,能夠輕鬆表露情緒的我自然常常對伴侶說起自己的思念與感情。然而,不能說是出乎我意料的答案,卻還是讓我無言以對的是,他總是回答「嗯。」沒有了!沒有了!沒有了!剛開始面對他的冷靜,我一度覺得這應該就是冷漠錯不了了,但是我卻又會在下了小結之後想起,「如果他真的不喜歡我,他幹嘛跟我交往?」。 對於我而言,K 總是不太分享感受與想法,一開始我很容易解讀為 K 就是沒意思、沒興趣,但是他只是太習慣「思考」、「獨處」、「聆聽」,而不習慣(或也有點不喜歡)「口語表達」。 對於外向者來說,要能與內向者相處下去很重要的一課是要學會「聽見」那些沒有說出口卻展現在其他互動上的愛。 舉例來說,K 是華裔澳洲人,對他來說,英文是第一語言,中文才是第二語言。他住在跟台北有兩小時時差的雪梨,交往前每次見面,我們總是英文與中文混著用。 但是交往以後,我們每次在台灣時間晚上十點,澳洲時間晚上十二點時,他都會堅持用中文與我聊上 1-2 小時。按他的說法是,「你英文太爛了,還是讓我練習我的中文吧。但我知道,在半夜用第二語言跟一個愛講話的外向人聊天,其實對他來說是件很辛苦的事,但是他卻甘之如飴,只是為了讓我可以更自在地跟他分享我想說的事。(推薦閱讀:如何維持遠距離戀愛?科技不能取代一切,信任才能愛得放鬆) 使用的語言、溝通的時間,對於 K 來說,這些是他用心表達愛的方法之一了。看見同樣一件事情對於另外一個人來說為何不容易,並且珍惜、感謝對方的用心付出,自然更能維持關係的品質。 交往一段時間以後,我學會與其問他「你會想我嗎」、「你愛我嗎」這些常見的台灣女友起手式,不如改告訴他,「我很想你」、「我喜歡你」,然後與其期待他回應「我愛你」,不如花時間觀察他又做了哪些關於愛的思考和行動。畢竟,光是靜靜坐在那邊聽我說著一遍遍的想念和愛,都可能是他表達愛的方式了。 圖片|來源 最後,轉送給大家一句我朋友曾經跟我說的話,「當一個人願意為了另外一個人做他不習慣的事情時,那就是最難能可貴的付出了。」 November 27, 2018 at 08:30P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TN7NCo
專訪馬欣:文學拯救了我,比師姐的擁抱更有用 https://ift.tt/2BAWMNi 蔣亞妮 馬欣透過寫書,自我救贖也接引他人,她的《階級病院》,寫出階級底下幽微的人性,「在階級的保護下,你只需要跟從,不用思考。」 閱讀馬欣《階級病院》的過程,像是一場拆解自己童年的實驗,看她深掘出我們這個世代人靈魂深處的黑洞,寫出階級底下種種幽微人性。我一直認為,當閱讀在心內出現了背景音樂與氣味時,便臨近殊勝。若說馬欣的文字是沉澱後、凝結著的無光青春,那馬欣本人卻是靈動與戲謔,有背景音樂倏地唱起。(推薦閱讀:給異類與怪胎的情書!專訪馬欣:「人都有離群認路的本事」) 馬欣的文與人,總讓我想起陳綺貞的一首歌曲,必須得是澈亮的嗓音唱著:「你一直在玩,你一直在跟你自己玩;你跑去跟別人玩,你跑去跟另一個人玩。」馬欣在玩著,卻不是玩樂,而是笑眼看人間百態。 正如訪談之初,馬欣對我說著她對笑容的體會:「因為我的長相有點像是 Q 版的龍貓,所以我知道,有時候只要笑就沒事了。」 童年終於摘下了它歡愉的面具 我不禁想起馬欣在看完電影《血觀音》之後寫下的:「女人是學會笑的動物,看你要笑得清淺、深刻還是開朗。」笑,也是一種偽裝與保護色,更是她口中總戲稱的一場「臥底實驗」。我點點頭,女子皆懂。但令人吃驚的是,馬欣開始理解笑容之下萬般角力場的年紀,如此年幼。「我是在小學三年級開始明白的。更童年時的我,其實不太喜歡笑、不知道如何與人互動、也不認為有這必要。直到那件我書裡寫到的『霸凌』事件之後,一切才開始有些不一樣。」 馬欣帶我回到她的童年,那時重慶南路的書街還正火熱,她小小的身影穿梭其中。在書局裡那一長排代理的國外童書、外文名著中,她翻到了《蒼蠅王》。 《蒼蠅王》那一場屬於孩童也屬於世人的變奏大逃殺,讓年幼的馬欣理解了「角色」也是一種戰略位置。「我開始研究班上的人,發現跟從者與主導者的動作儀態、笑容都是不一樣的,從那時我開始覺得,把自己標籤化,也很有趣。」後來的她,更在女校裡學會,如何笑得斟酌一點、不要太放,才不致招人討厭。但到了長輩或男性面前,只要笑得開心一點,很多事就能混過去。那種女性面對不同對象時,笑容的斟酌,被馬欣看得通透:「我那時候很喜歡做這些實驗,因為笑容可以避掉許多別人對你的猜側、假想的敵意、輕易的讓人標籤化你。你卻反而可以在這個場域裡面重獲自由,因為你讓對方安心了。」 是如何的童年,哪般的場景,讓人不得不提早看穿世間的假面,入世遊戲?我不禁想起歌手雷光夏為《階級病院》寫下的推薦短語:「童年終於摘下了它歡愉的面具,那些當你還未意識到之前即已發生的階級傾斜。」童年之眼,往往是殘酷的,從馬欣的回憶中我們看見了,她過早成熟、提前攤破的眼神。關鍵字是霸凌、凋零與閱讀。 於是她在《階級病院》裡反覆召喚出發生在家中劇變來臨前,那場陽明山裡鬢影繁花般的私密盛宴,以及尚未搬離的那棟舊宅兩層洋房。這些如今看來階級分明的場景,是在閱讀馬欣、閱讀《階級病院》時必先流覽的遊戲前導畫面。而這些被她說起來、寫下來淡極的回憶,卻都是一種沉重至底後的反彈,這也讓她成了她口中「不成形狀的人」。 成年許久後的她,經常遇見友人提問:「因為我『曾經』開朗活潑,所以在我長大不需要經常偽裝後,很多同學都開始奇怪,我怎麼不再是那個開朗活潑的人了?怎麼會寫出這些東西?」馬欣是那種身子骨相極美的人,她輕輕就能撐起美好的頸肩,卻說出絕決的話:「因為那個人跟我無關啊,我一直都是臥底。即使到現在也還是,我還在這個社會裡面,頂多可以『下課』的時間多了點,那就是我寫作的時間。」 馬欣很怪,但她的怪是在清醒、是在格格不入,當她第一次站在階級崩毀的廢墟之下時,不到十歲。 於是她才能從廢墟裡伸出雙手,拉出小小的自己,告訴世人:「為什麼要摘下面具?有些人根本忘了自己有面具、在臥底,因為他想從中得到的目標大於這些,於是他變成了一種自然,『大人』就是如此誕生的。」 在閱讀的冷冽裡取暖 我一直相信所有的寫作與閱讀,不管是文字、影像或音符都有其意義。馬欣也如是,她回憶那些最初相遇的文字、人物與作家們,這樣說道:「開始閱讀後,我感覺到就像是有人從遠古伸出手來解救自己。」尤其是當她在六、七歲時,面臨著家族信仰的崩塌、對大人產生質疑的痛苦,那時的她確是被書架上的書救了。她一一唱名:「從《蒼蠅王》、《高老頭》、《安娜卡列妮娜》到沙林傑、左拉、莫泊桑,這些名字,從我可以抓住的一根稻草變成了許多稻草,這比師姐來擁抱你還有用。」(推薦閱讀:那些文學裡的人生風景:我們一路閱讀,一路收穫) 閱讀,也幫助了她理性思考,像是在《愛莉絲夢遊仙境》中她讀懂了,關於愛莉絲到底有沒有從 Wonderland 中出來並不重要,因為她一定會再回去的,就和《全面啟動》那個旋轉不休的陀螺一樣,當你擁有開啟一個異想世界的能力時,你該關注的不是如何出來,而是如何回去,她對我細細說著原因:「傻瓜,因為人都有這樣的欲望。」 那些閱讀,都讓她感到被理解。即使是蕭條衰亡如《紅樓夢》、淒冷寡歡的張愛玲,她都從中感到了溫暖。不是只有溫暖的結局能解答人生,這是馬欣為我展開的另一種生命題型。她回憶,「第一次看《紅樓夢》時,我才十一、二歲,當然不可能完全了解那樣的世界。但不知為何我卻很喜歡,它雖然明寫熱鬧,卻是越熱鬧越蒼涼,那種荒涼竟然很溫暖的包容了我。」馬欣的閱讀,便似烈火與清燄,正因為她所目睹的人事已非,曾經被前人看到、被理解,於是得以寬慰。從曹雪芹那雙眼中,她看得更透徹更清明,「說穿了,人不過是要選擇,像薛寶釵一樣成為體制的擁護者,還是要像林黛玉一樣在某個地方仍堅持維護著自己的自由。《紅樓夢》也是一個 “to be, or not to be?” 的問題,跟《哈姆雷特》沒有不同。」 年幼的馬欣接受了,「那些華麗的夜宴都是得結束的。」即使是冷冽的書寫和閱讀,但原來她的荒涼都能被理解。從他人的身世與故事中,她於是明白了:「這也正是我所生的時代,權力在交接,我知道我們家族所信仰的價值觀、風光的人物都在下台。但還有人想反擊,有人卻只能吃驚,我雖然小,也知道這一切終歸會結束的。」 馬欣曾經寫下她初讀張愛玲的感受:「第一次滑溜到張愛玲的小說世界中,並無障礙。」或許這些正好與她的童年記憶無聲重合,她說起張愛玲寫下自己父親吃鴉片時的感受,那種家族腐朽的感覺,她也有同感。訪談間,她內斂著、斟酌著向我透露那書中寫下的童年與家族,但我明白,馬欣是那種越是節制、越顯滂沱的訴說者。她向我輕輕回憶道,「當『那個家』要走過繁華了,目送它,是很辛苦的,因為那裡都是你愛的人。而我的爸爸一輩子都是一個階級服從者,為自己的階級努力者。」 她總能記起,當家族的階級出現動搖時,舊宅的房門不斷在改動著位置,每週、每月都有不同的風水大師來,房裡的門變來換去。一個房間裡,就可能開了三道門,書架也得搬來搬去擋住舊的開口。她聲音低了下去,接著說起:「那時候,我就知道該糟了,父親慌了。他那麼辛苦的在維持著自己的階級,像他這樣的人,一輩子都在避險,沒有做過不正確的決定,連婚姻也是。但後來卻得靠著門的更動,去挽回什麼,你很想為他哭泣。」但哭泣或不安,都無法挽留慢慢消失的事物。那段時光,也在馬欣身上留下強大的衝擊,就像張愛玲寫父親的那種心痛,馬欣只輕搖了下頭,對我開口:「但我離張愛玲還很遙遠,她太強大了。我只是明白了,在那麼小的歲數時,我無法安慰父親,只能抱住他即將消失的身影。」我想,這就是《階級病院》裡,馬欣選擇寫下童年光景的原初衝動,她仍在嘗試擁抱從階級跌下的親人,以及那目睹著一切的、小小的自己。 我忽然想起,那個天暗得太早的下午,我匆忙問起了她寫作的目的,她不作思考、更不怕俗套地回答了我: 「寫作有目的嗎?當然有,為了救贖。當你發現你能在救自己時,也同時救了別人,就好像可以繼續寫下去。」 階級,是不可能改變的 「在階級的保護下,你只需要跟從,不用思考。」這是馬欣在書裡、在話語間,不怕揭示予人的。她的文字就如同階級本身一般,如此殘酷。 就像她一邊向我說著:「你要脫離階級,只能靠你的思想、另一個世界的自己,就像《艾蜜莉的異想世界》一樣,壯大心靈,才能面對現實。」我才覺鬆了口氣,她卻又選擇向我殘忍公開:「但事實是,階級是不可能改變的。」心靈的訓練,何嘗不是一種遁逃。 正如同在她自述的童年閱讀經驗中,那一串華麗的名家書單開展而出,她也承認那是一種不可避的階級。書寫跟閱讀,也存在著階級。面對我的提問,她一貫坦然承認,「確實不是每個人家裡都有書櫃,也不一定每個人都能在六、七歲時,就能在《蒼蠅王》裡找到理解,當然更不是每個人都能書寫。」長大後,經過無數次搬家的她,更能體會著「擁有自己的一面書櫃與唱片櫃,是多麼奢侈的事。」 「有一個能看得見那些藏書的童年,我覺得我當然是僥倖的,這絕對是有階級的。」但不可否認的還有大時代的變異,她依然能清楚記得,那是一個轉角就有書店的時空,那使得過去的閱讀階級沒有現在那麼高。「現在你要看書、找書,必須特地去誠品,去跨越許多服裝店、文創店,才能到達。」 更殘酷的事實是,懂得閱讀,也不一定就能從階級中脫出。馬欣以《包法利夫人》為例,包法利夫人所接受的婚前教育,竟然是閱讀一堆羅曼史書。或是因為閱讀,而被禮教捆綁的更緊。但是馬欣要談的是人性,她直言:「禮教其實更是惡意的溫床,因為它沒有思考到個人,只能思考群體。我們經常也能在社會看到,甚至自己也習慣用同樣的標準看不同的個人。」她形容,這就像是在人群中抽出不一樣的人來理毛,長一樣了,才能再放回去,這就是「禮教」。 馬欣從日本漫畫《浪人劍客》裡舉例,一個充滿禮教的家族與社會,是如何的模樣。「漫畫裡,宮本武藏去挑戰強大的吉岡家族時,當那個強大的家族面對他時,卻無人願意出劍,只是左右互看。」吉岡家族才發現,他們最大的羞恥不是戰敗,而是竟然沒有人看向前方,只左顧右看著誰先出腳。 「這正是很多國家、民族、家庭的縮影,所謂的正義是你看了別人先出手後,再拿出你的小刀來晃一晃。」 這也是我們不可能打破階級的原因,因為它要守衛的東西太多了。馬欣從卡夫卡筆下的《城堡》中看見:「在《城堡》裡面,那些人根本不知自己在保護什麼寶物與領袖,『他』從未現身,守護的不過是一種價值。」那虛幻的價值是什麼模樣?馬欣解答,「就像大家的存款數字一樣,那是人的安全感,它不可能被取代、更改,並且無所不在。」 《階級病院》的封面上,有句醒目的自述,馬欣寫下:「原諒我是一個怪物。」這句話的緣由,正是因為她意識到她所寫下、所思考的這些事物,可能會造成他人的困擾,「因為原本,誰都不需要想這些」。 可不是嗎?馬欣真的很怪,但她的怪是在清醒、清醒得格格不入。 我是一個不合時宜的人 階級無所不在,但總是有如同馬欣一般,天生無法成為階級守護者的人,我相信絕非少數。正如同馬欣所舉的例子,「寫作者通常都不會是階級守護者,要不然幹嘛來做這麼苦的事?」如今,寫作早已非神聖的事,它成了一種思考的方式,但思考卻可能是一種自苦。 「很多人會感到精神痛苦,就是因為思考讓他變得將醒未醒,他沒辦法這一個物質與階級的世界裡面遨遊,也無力改變這空轉與徒勞的本質。」馬欣誠實到無以復加,她甚至坦言:「不寫,當然是最幸福的事。」 馬欣是從編輯成為影評人,再成為作家的。從一個相對安全的觀望之處,跳進這無異於大娛樂場的世間,她無奈的自嘲,一切都是因為自己有股噁心的使命感。「這討人厭的使命感,讓我跟自己過不去,於是去寫沒人喜歡的反派,後來編輯發現我想要引渡、藉殼的思考,才鼓勵我自己走出來發聲。」於是,她才寫下了這本自陳家族、童年與斑駁記憶的誠實之書。 我在她的身上明白了,世界始終需要誠實的書寫,悲慘或殘忍甚至比起勵志雞湯文溫暖,因為它才是真實。我無比同意馬欣所說的:「心靈書籍太多了,好像所有人都可以批判你、教你怎麼有被討厭的勇氣,包含你自己都可以討厭自己,大家都不快樂。」但問題其實在你的精神世界,如果它不夠具體的存在、甚至不曾存在,你就得一直從外面找尋認同,「就像汲水一樣,可井掏乾了,你就慌了。」 如果說,面對童年的悲慘貧弱,是勇敢;那麼面對童年的華麗特權,是更勇敢。馬欣未曾迴避著自己在他人眼中那似乎是「站在階級上」的過去,這看來光鮮的花環,卻可能布滿倒刺。她早早就都明白,於是才能和我說出:「我經常想,會不會我背負了某種原罪?我一直都不是一個很正確的存在,時過境遷,我又在一個不正確的位置上,書寫不那麼政治正確的事,但我還是想面對。」 「如果今天不目送這些過去的身影,我過不去。不管別人怎麼看,怎麼不正確,他們都真實活過一段時間,即使是南柯一夢也好。」我總能在她的字裡和故事裡,讀到一種隱形的溫柔。於是我相信《階級病院》並非為了批判而生,是為了救贖而寫。 從躲在電影後的書寫者,她現身召喚出自己與所愛之人的身影,而且不以小說保護自己,而是選擇她認為一定要誠實的散文。馬欣以一種宣言般的神態,向我說道:「寫作這個東西,如果不誠實,那它就不成立。」她一直記得,寫《美國眾神》的尼爾.蓋曼曾說過,寫散文如果不誠實,就別寫了。而她欣賞的張愛玲與蕭紅,不也都誠實的接近赤裸嗎? 「所以,我只好誠實以對。」 回顧《階級病院》的寫作之路,她以許多殤逝作為一種紀事。「開始寫時,發生了林奕含的事件;寫作中途,我讀到了韓國男團 SHINee 鐘鉉的那封遺書;快成書前,又看到了盧凱彤的離開,他們都是終究沒法挺過去的人。」馬欣說,那是非常傷心的一個過程,她在讀鐘鉉的遺言時,發現自己完全能理解他所說的「辛苦」活著,是什麼模樣的辛苦。因她自己也是這般「乖戾的、沒有社會化的人」。 我卻忽然懂了,她的書寫是一場自救。有些人在書寫裡完成了救贖,卻活不過人生的「無明」之難。馬欣不然,她選擇這條勞動力跟種田差不多,CP 值又超低的書寫道路,不過是想將曾經溫暖她的文字力量,接引更多同路人。 天色暗得快,小房間裡的馬欣,剛喝完杯子裡的水,起身攝影前,像是想起什麼般輕輕補充:「我在想,如果有個今天還活著的人,告訴你一切都沒有關係,或許可以給別人一點點力量。」在陰影中的她開口,說出我不需筆記也能記下的話語:「像我這般歪七扭八、在階級裡長得怪身怪樣的人,如果我都可以倖存的話,不管你是誰,都是有同伴的。」 階級病院裡,也許無藥可醫,但無論你是有病、奇形、故障或是寂寞者,都能找到同類,一起往前。 November 27, 2018 at 07:30P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BAWMNi
親愛的爸媽:是不是我不結婚,就會失去你對我的尊重? https://ift.tt/2At9lJ1 銀河舍 適婚年齡的標準由誰而定?人生必須要走向婚姻的規則由誰而定?如果你也是「適婚年齡」,且經常被長輩「逼婚」,你還可以怎麼做? 「你先結婚嘛,哪怕是結了再離。」 說真的,到我這個年紀,每次跟朋友出去吃飯、喝酒都挺尷尬的。無論約這個局的初衷是朋友生日、婚宴,或者 whatever,到最後的 point 都會落在勸我早點結婚。 是的,都不說先找個對象,談個戀愛什麼的,直接就說結婚,最好是明天就能領結婚證書,後天就能請吃喜酒那種。 圖片|來源 前幾天,我回了一趟老家,跟幾個朋友喝酒。 本來聊得挺好的,朋友們紛紛表示羨慕我單身、自由,買了房子,又買了車子,天天世界旅行什麼的,好快活呀。但是,聊著聊著,話鋒一轉,勸我早點把事情辦了,反正遲早要辦,別太挑,再挑下去,好女孩都被別人挑走啦,你只能選離過婚的。當時,我的心情真的是滿臉「黑人問號」。其中一個朋友說:「要找一個完全符合你條件要求的人,是不存在的。結婚嘛,不就是找一個人過日子,結婚之後,你說還能有多少愛呢?愛情這個東西都是虛的,找一個差不多的就好了。」 1. 「差不多的就好了!」他們說。 這樣的安慰,或者說教導,在我過去漫長的單身歲月裡無比熟悉。這句話的意思是,人無完人,找人結婚不是買菜,你不可能拿著你的標準去市場上任意挑選。你手上有多少錢,你就在這個預算範圍內買自己最喜歡吃的,但是吃多了也會膩,更多的應該是包容、責任,巴拉巴拉。 這句話如果是一個無關緊要,或者我不太 care 的人說,我就會用「關你屁事」的眼神回覆:你先管好你自己吧。但是,當我身邊的好朋友、親戚、長輩,也用這樣過來人的身分勸告我時,我還真得好好的想一想,是不是我這麽多年來的堅持有問題。 2. 有一次我透過部落格後臺,收集話題──為了催婚,你爸你媽、親戚、朋友,跟你說過哪些奇奇怪怪的話? 收到最多的是:你哪怕是結婚,再離。有個讀者說:「我媽曾經跟我說,你就算是隨便在街上抓一個人結婚,我都會高興。離過婚的人,都比你說你單身好聽。」 還有些讀者說,在爸媽、親戚的邏輯裡,三十歲還不結婚就像殘疾,不然只就能當人家小三。三十歲之後才結婚,就只能找離過婚的了。尤其女生到了一定年紀,就沒有資格挑選了。在長輩眼中,只要是年齡合適,就跟你最配,也不管對方長得美長得醜。總之,再不結婚就晚了,再不生孩子,都也要停經了! 真不知道他們是怎麽想的,可能覺得自己的面子比孩子的幸福更重要吧。那麽,我就想弱弱地問一句:「是不是我不結婚,就會失去你對我的尊重?」(推薦閱讀:「短暫婚史」:我們相愛,不見得要天長地久) 3. 之前因為工作的關係,認識了一個小姐姐。 不是我追求的對象,就只是工作上認識的合作夥伴,她曾經任職於中國最大的快速流動產業公司,是典型的女強人,用你們熟悉的人物做比喻,大概就是電視劇《我的前半生》裡,由袁泉扮演的唐晶吧。 她長得很甜美,但是完全沒有一絲嬌氣,做事雷厲風行,是我比較欣賞的女性類型。後來,我離開了公司,所以我們私底下就從合作夥伴變成了生活中的朋友,我對她的個人感情生活,也因此多了一些瞭解。 她的老家是四川,後來去上海求學,又在國外念了研究所,學成歸來回到上海,進了這家公司。七年的時間,她一路從 trainee 做到市場總監。前幾年,在上海買了房子,但是大部分時間在中國各地、甚至全球出差,一年待在上海沒有幾個月。 為數不多的假期,她除了加班工作,就是到處旅行,或者健身、做瑜伽。像這樣的人,身邊當然不乏追求者,但是據她個人透露,除了剛來上海工作那段時間,談過一段不痛不癢的戀愛之外,就再也沒有找到合適的戀愛對象。 即使是像我這種條件差得要死的,隨便找個人結婚,湊和湊和過日子,也並不是一件困難的事,更何況她條件那麼好。但是,感情這種事不是閉上眼睛就能過下去的。 圖片|來源 4. 很多家長在催促孩子結婚的時候,會說一句邏輯駭人的話:你念的書都白念了,如果當初不讓你念那麽多書,可能現在我都抱孫子了。 就像我在本文一開始說的,很多親戚、朋友會以過來人的身分告訴你,你不可能找到一個百分之百滿意的人。真愛是什麽?真愛是你這輩子可能遇見鬼了,也不可能遇見的東西。所以,差不多就好了。 反正我們都是差不多先生和差不多小姐,過一個差不多的人生,就可以了,你還想怎樣呢?每天想著那些虛無縹緲的東西,當然能讓生命充盈起來,但是沒有辦法幫你消除寂寞,那種根源上的寂寞。 知名微博作家和菜頭,之前寫過一篇:《你那麽文藝,卻還是沒有愛人》,他文章裡說書籍、電影、音樂、旅行、攝影這些東西,可能是一種障礙,會讓你長期卡在一個人的世界裡出不來。 因為它們從本質上來說,只是豐富你的個人感知。而感知愈豐富,人的情感也就愈細膩複雜。感知,就像是鑰匙上的刻槽,刻槽愈多,相對的門鎖也會愈複雜。 最後,誰也無法輕易打開。 5. 這會有問題嗎? 我在和菜頭的那篇文章裡沒有找到答案。但是,很多個沒有睡著的夜晚我會去想,是不是一定要結婚生子,人生才真正算是完整?我倒不擔心晚年會怎麼過,畢竟現在社會福利和保障愈來愈健全。 我考慮的是,結婚生小孩這件事,跟人生的完整性,是不是有必然的關聯。就像你的爸媽告訴你的那樣,你不結婚,你的人生就完了。就像你的同學說的,哪怕你買了房子、買了車子,你不還是單身?就像你的同事會說的,事業那麽成功,做到那麽高的職位,賺那麽多的錢有什麼用,還不是沒有男人? 好像單身本身就是一種罪,一種可以被攻擊、被嘲笑、被抓把柄的人生缺陷。我想來想去,想到頭都痛了。一想到漫長的歲月,要和不喜歡的人將就地度過,我覺得我會瞬間死去吧。 後來,我逛豆瓣,看到網友睡谷百合說了這樣一段話,我覺得很有道理,她說:「相信自己可以和一個不愛的人過日子,是很多婚姻之所以失敗的根源。」(推薦閱讀:【單身日記】我愛不起不愛我的人,我的青春也愛不起) 這種想法太高估人性了,一旦之後你遇到喜歡的人,尤其雙方互有好感,你先前日子所累積起來的習慣與情感,瞬間就潰不成軍了。一定要找一個互相喜歡的,然後在愛當中用有愛的方式解決遇到的問題,而不是和一個沒感覺的人有日久生情的企圖。 6. 「互相喜歡,日久生情。」這幾個字說起來簡單,但是真的要找一個這樣的人,跟大海撈針也沒什麽兩樣吧! 我不知道大家的單身,是自我選擇,還是真的迫於現實無奈。我只知道,如果一個人,認真工作,能負擔起自己的生活,能照顧好家人,無論單身與否,無論他看上去是沒心沒肺,或者是眾人眼中的瞎忙活,他都是在認真過生活,單身並沒有什麽好苛責。 最後,祝所有單身者愈活愈驕傲,請不用太悲觀,當然也希望大家早日找到幸福! 本文摘自江明的《別在風暴中坐以待斃》。由銀河舍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別在風暴中坐以待斃》 November 27, 2018 at 06:30P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At9lJ1
「不想失去你,更不想輸給你」親密關係裡的權力遊戲 https://ift.tt/2FHH1Zd KnowYourself 在關係中,你有沒有一種經驗,是「即便我有錯,也不想認錯」呢?我們都希望能在關係中成為更好的人,但成為更好的人難道要用「永遠佔上風」來證明嗎?帶你了解為什麼有些人時常和伴侶爭奪權力的原因! 前些天,我們收到一條留言,留言者說:「不知道為什麼我總是想壓伴侶一頭,從戀愛起就一直試圖在形式上獲得對伴侶的勝利⋯⋯甚至一路延伸到婚姻也是。我搞不懂自己為什麼就是想贏過伴侶,不然會不舒服。」 兩個人走入一段關係,是從「我」成為「我們」的過程。然而,不是所有的伴侶都會像團隊一樣協作。在一些關係中,兩個人會各自為戰,在一段關係裡搶奪更高的位置。這個現象被稱為權力鬥爭(power struggle)。它讓伴侶們把原本可以用在其他領域的精力和時間都花費在和伴侶的競爭上,創造了怨念和痛苦。 那麼,為什麼人們要在親密關係中和伴侶爭奪權力?是什麼讓我們熱衷於權力鬥爭?如果想結束這種爭鬥,我們該怎麼辦? 我和你的關係是一場權力鬥爭 你的關係裡有權力鬥爭的表現嗎? 很多人並不會意識到自己正深陷於權力鬥爭中,他們只是覺得似乎自己總在和伴侶吵架,或者總是想對伴侶說「不」。在詳細解釋權力鬥爭是什麼前,先對照以下的描述,看看自己是不是正在和伴侶權力鬥爭: 最明顯的是,你希望對方一定要按照你的方式來,妥協讓你非常不舒服。在一段關係中,難免遇到兩個人需求不一致的時候,但你每一次都希望對方低頭,遵照你的意思來。 如果讓你妥協,你的內心總是無法釋懷。你會想要在以後「贏」回來,或試圖用不滿足對方需求的方式去懲罰他。比如,因為對方不同意你的旅游地點,你在第二天拒絕他出去用餐的要求。 如果伴侶對你說「不」,你總是懷疑對方的拒絕並非是為了你們倆好,而是因為對你有惡意。你認為對方不同意你的看法是為了贏過你、打壓你。 平時,你總是試圖證明自己比對方更優秀、動機更好。比如你可能會強調自己比對方好在哪,或是會做更多家務、付出更多,而目的是為了證明自己比對方更愛這個家。 你不想讓伴侶感到你在乎對方,而是會努力讓自己成為「關係中愛得更少的一方」。因為你很怕你的愛會成為伴侶用來威脅你的「把柄」。 你很難對伴侶道歉。你模模糊糊地感到,如果你退讓一步,可能以後就得一直退讓。或者你很擔心自己一旦道歉,就給了對方一個理由羞辱你。 如果你發現上面的描述中,有多條符合你目前在關係中的狀態,那也許你正經歷著與伴侶的權力鬥爭。(推薦閱讀:沒關係是愛情啊!吵架讓我們磨出最契合的形狀) 圖片|來源 權力是什麼?權力鬥爭又是什麼? 伴侶們在爭奪的權力(power),指的是影響他人,並且不被他人影響的能力。權力鬥爭即是圍繞權力的爭奪,希望自己在一段關係中能更多地影響、掌控他人,或是更少地被他人控制。 權力鬥爭有時表現為主動的、積極的,人們可能用爭吵、大吼大叫等方式向別人彰顯權力;但有時也表現為被動、沉默的,例如用受害者的姿態強迫對方聽從自己的話,不然就指責對方不夠愛自己。 那麼,在一段關係中,誰有更高的權力呢?簡單地說,誰更輸得起,誰的權力就更高。一方越是依賴伴侶供給的資源,他的權力位置就更低。這裡的「資源」不單單是金錢收入,也包括愛、照顧、社會地位等等。 依賴或許是雙方的,但是彼此需求的權重會不同。可能 A 依賴於 B 的家庭背景提供的社會地位,而 B 也依賴於 A 的照顧,但 A 對 B 的依賴更強,權力位置就更低。 在親密關係中,權力的不平衡是普遍存在的。但在一段健康的關係裡,權力不平衡可能會流動, A 和 B 輪流在不同的方面有更大的權力,比如 A 在理財決策方面有更大的權力,而 B 在生活方式上有更大的話語權等等。 或者,即使有不平衡,但雙方都覺得:總體上來說,他們的不平衡是適當的、可以被接受的。權力低的一方並不會因此覺得自己一定要低聲下氣、作出違背原則的退讓,或是因為權力更低而受到身體、精神上的虐待。 權力的不平衡也未必只有糟糕的影響。良性的權力鬥爭會促使權利地位更低的人試著自我提升來提高影響力。此外,在一段健康的關係裡,權力鬥爭也不會是關係的聚焦點,雙方更重視合作共贏而非彼此爭鬥消耗。 但有時,親密關係中的權力鬥爭會走向極端,雙方將大量時間和精力投入在鬥爭上,或是不惜傷害對方來獲取權力。 圖片|來源 為什麼我更希望自己的權力高於對方? 熱衷權力鬥爭的背後,可能有各式各樣的動機。 恐懼推著我們爭取權力 對權力的渴望,可能源於內心深處的恐懼。通過爭取權力,我們得以逃避讓我們恐懼的事物。比如,有些人和伴侶爭奪權力是為了消除「自己不夠好」的恐懼,通過勝過伴侶來證明自己的價值。 他們沒有辦法為自己塑造積極的自我評價,而只能將評價建立在外界,比如贏過他人。而且,他們會將對自己的不滿投射到伴侶身上,認為伴侶一定和自己一樣,認為他們不夠好,所以他們要通過戰勝伴侶來扭轉伴侶對自己的負面評價,即使伴侶其實並沒有那樣想。 也有些人要取得權力,是為了擺脫「受他人控制」的恐懼。他們感到一旦自己權力低於伴侶,就會失去自己的「自主性」(autonomy)(Beck, 2016),沒辦法隨心所欲地做自己想做的事。 此外,有些人之前就習慣壓他人一頭,他們之所以很怕受制於人,因為他們很清楚被控制的人會被如何使用,他們很怕和對方陷入同樣的境地,同時,他們也很想保有掌控權力時的快樂。 一個典型的例子是,在 B 追求 A 的過程中, A 一直處於權力高位,因為 B 需要他的青睞,所以他可以讓 B 為自己做很多事。而進入關係後, A 感到自己的優勢可能消失,但他還希望能繼續支使 B 。 最後,贏得權力鬥爭,是為了消除對「失去伴侶」的恐懼。他們認為只要讓伴侶多依賴自己,控制住伴侶的行動,伴侶就無法離開他們,他們就能一直保有和伴侶的關係以及伴侶對他們的愛(和臣服)。但他們沒有意識到,這種鬥爭式的「挽留」反而把對方推遠。 在關係中追求權力,是對其他領域無力感的補償 有些人之所以熱衷於和伴侶權力鬥爭,是因為他們在其他領域沒有權力。他們希望通過在親密關係中獲得權力,能消除其他領域帶來的失控感,比如有些人在工作場合有個強勢的領導,等回到家中,他們就想迫使伴侶聽自己的。 和伴侶爭奪權力是為了對外展示自己的力量 權力鬥爭可能不止涉及到關係中的二人,也是為了向別人展示自己的控制力。比如人們會在外人面前讓伴侶聽自己的話,來獲得他人對自己權力的認可;而責備伴侶在他人面前「不給自己面子」,就是在責備伴侶沒有配合自己,讓自己獲得「有權力」的社會認可。但這種獲得他人的認同,是以貶損自己的伴侶作為代價的。 圖片|來源 哪些因素加重了我們勝過伴侶的渴望? 過往經歷 生活在高壓控制下的人會在進入親密關係後更想爭奪高權力位置。比如,從小被父母控制、無法隨心所欲做自己的孩子,因為受夠了被壓迫,在長大後試圖在關係中彌補童年裡缺失的自主權。 此外,那些目睹家長權力鬥爭的孩子,也會更傾向於和伴侶爭奪權力。這一方面是因為,權力鬥爭是他們唯一熟悉和知曉的與伴侶相處的方式;另一方面,他們從小目睹了權力更低的人會遭受怎樣的對待,他們不想也成為權力的受害者。 人格特質:自戀型的人會更試圖贏過對方 自戀型的人更看重自己的需求,他人在自戀者看來更像是滿足自己的工具。在權力上勝過對方是一種打壓他人的手段,以便讓他人更聽自己的話、做一個「好工具」。 處於高權力位置會讓人變得偏執,更執著於自己的權力 研究發現,如果一個人習慣自己處於高權力位置(比如在工作領域已經占據高位),當他遇到另一個高權力者時,會變得偏執,更容易不信任對方,認為對方威脅到自己的權力(Zhao & Greer, 2017)。這種情況下,當一個人在親密關係中遇到高權力的伴侶時,也可能會更主動地、更有侵略性地去爭奪自己的位置。 文化因素:親密關係裡的權力,也與性別和社會文化有關 研究發現,在一段異性戀關係中,相對於男性,女性更看重自己在關係裡的權力位置。對女性而言,權力位越高,她們越覺得有更高的親密感、這段關係越穩固;而對男性來說,自己在關係中所處的權力位置,與他們對關係的親密度、穩定程度的認識無關(Bay-Cheng, 2017)。 這是因為,親密關係並非存在於真空裡,它不可避免地受到社會文化因素的影響。對男性而言,即使在關係中權力地位低於伴侶,他也能被其他領域中的權力感所撫慰;比起女性,男性也更不擔心自己的異性伴侶會虐待他、傷害他。 甚至親密關係裡暫時的低權力是被社會鼓勵的(「男主外,女主內」),而親密關係也是他生活裡相對次重要的一環。(推薦閱讀:總是讓你痛的,不是愛情!親密關係的七個思考) 相反,對女性來說,在親密關係中爭取權力,就像在其他領域裡爭取權力一樣,是一場持續的鬥爭。既然在其他領域也很難獲得權力感,親密關係只是除了工作、社交、學術外的另一個戰場,在其中能獲得的「勝利」,或許能彌補在其他領域中的無力與缺失。 如果一段關係裡,她會一直處於下風、得一直為自己的不公正對待而反抗,那麼這段關係就不是一個讓她感到安心、溫暖的關係。 圖片|來源 如何停下權力的鬥爭? 在權力鬥爭的過程中能做什麼 有時我們正發現自己處於和伴侶的鬥爭中,要如何停下鬥爭呢?伴侶咨詢師 Rimland(2015)介紹了停止鬥爭的五個步驟: 第一步:放慢節奏。如果你們正吵得如火如荼,不妨先冷靜下來,把自己抽身出去做觀察。你可以觀察一下當前你們的狀態:是誰開始的鬥爭、為什麼鬥爭?觀察自己的情緒狀態,例如覺察是什麼引起了你當下的好勝心。 第二步:以身作則。也許在鬥爭中,你們雙方都爭搶不停,但至少你可以控制住自己,先放棄鬥爭。如果一方不參與,另一方也只能先罷手。 第三步:談談鬥爭。和伴侶描述當下正發生的鬥爭,聊聊該怎麼辦。但不要用指責性的語句或者態度(像是「都是你,才讓我們吵起來的」)。 第四步:挑戰自己。暴露自己的真實想法和情緒或許是很難的,但你可以試著和伴侶聊聊在鬥爭底下的真實想法(「我不同意你去新公司是因為怕我們相處時間更少」)。 第五步:保持耐心。權力鬥爭一時半會不可能消失,重新建立聯結需要時間,對你和伴侶都保持耐心、多多嘗試。 在鬥爭沒爆發時,我們可以怎麼做? 除了在正發生鬥爭的時候試著停戰,人們也可以在平時的生活中,試著將充滿鬥爭的關係轉變為合作的關係。 比如,我們可以試著把註意力從關係內的鬥爭轉向外界的問題。研究發現,關註外界的問題能降低內部爭鬥(Zhao & Greer, 2017)。處於鬥爭中的伴侶可以想想哪些是你們共同的「敵人」,把對控制欲和獲勝欲的追求從伴侶轉移到外界。 再例如,我們可以換雙贏的視角看待關係中的「妥協」。過度的權力鬥爭帶來的後果是「雙輸」,即使你表面上一直處於贏的位置,但對方內心持續增長的不滿,最終會影響你們關係的質量,或導致關係破裂。 相反,在不違背你原則的前提下,你的付出讓伴侶高興的同時,反過來伴侶的好心情也能給你帶來快樂,或者伴侶也會做出互惠性的回報。 此外,如果發現自己深陷與伴侶的鬥爭,我們需要重新評估自己的生活。如上文所提到的,有時我們選擇和伴侶爭奪權力,是因為我們在生活的其他領域受挫。我們需要問問自己:我現在對自己滿意嗎?這段關係讓我幸福嗎?我希望做的事都做了嗎?如果你發現自己正通過和伴侶的權力鬥爭來滿足自己的需求,試著在其他領域裡滿足這些需求。 希望通過今天的文章,大家能認識到為什麼會想和伴侶爭奪權力,並試著結束雙輸的局面。我們都該時不時問問自己:從一段親密關係裡,我們到底想要獲得什麼?如果想要獲得的是愛,那麼惡性鬥爭帶來的傷害其實與我們最想要的事物背道而馳。 鬥爭往往並不是一個人的事,「和平」需要雙方一起締結。不過,雖然無法控制別人,但我們總能控制自己。如果你停下了權力鬥爭,而你的伴侶卻依然試圖壓你一頭,持續地傷害你,那麼你總是可以選擇離開、去一段能給你帶來的愛的關係,這是你始終握有的權力。 以上。 圖片|來源 November 27, 2018 at 05:00P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FHH1Zd
【手作工作坊報名】在不斷加速快轉的世界裡,給自己一個機會慢下來 https://ift.tt/2r9Ny4B 合作品牌天使 在快速轉動的日常生活裡,我們時常希望有個空間、時間能夠喘口氣,安心存放自己疲倦的靈魂,與自己進行深度對話。這次,想要帶你透過實際動手製作屬於自己的乾燥花掛帘,慢下來與自己相處。女人迷 X 慢活女性服飾品牌 giordano ladies,我們相信,你的心很重要、你的靈魂很重要、你很重要。 「快一點,Deadline 要到了!」 「快一點,車子要趕不上了!」 「快一點,再不出門要遲到了!」 「快一點」這三個字,幾乎充斥在現代人的每日生活中。不論是朝著自己的理想衝刺、還是為了養家活口而努力,抑或是被工作推著要如此快速,維持生活的速度感已經是習慣、是應該、是必須。 盡力拼搏後一定要讓自己好過一點,保留時間讓能量恢復,這是你我所熟悉的休息方程式。但是,我們有沒有其他的可能?讓恢復能量的時間平均散落在日常生活的每一天、讓每一天都能獲得足夠的休息、讓生活步調隨著自己的步伐走? 親愛的,女人迷好榮幸能成為你經歷人生起伏時的心靈支柱,然而我們也想成為能夠流動在你生活縫隙裡,那股平穩、安定的細水。因此,女人迷與慢活女性服飾品牌 giordano ladies 攜手,為你帶來一晚在日常生活中就能感到「慢下來,很好」的工作坊。 該如何真正慢下來呢?我們相信,平靜應是由心而發,因此想邀請你用自己的雙手,打造一個獨一無二的乾燥花掛帘,在過程裡體驗慢活,與自己的心開啟自我對話。 也意味著在即將邁入尾聲的 2018,你可以為自己來個年度盤點,靜下來好好回顧這一年的努力、奮鬥,來個只屬於自己的年末慶典。 希望能在你的快生活裡,注入一點慢靈魂。 The Art of Slowness, The Special for You. 本次工作坊將由生活美感教育工作室——就享 LIVING SPACE 的創辦人李寀緁擔任講師,帶領大家用輕鬆愉悅的心情踏入手作世界,製作屬於自己的乾燥花掛帘。先前接受女人迷訪問時,寀緁就曾表示「生存與生活,一線之間,卻有著天壤之別」。讓李寀緁用手作物教學,帶你看見自己的生活風格,一起「生活」在每一個日常裡。(別把忙碌當成,不好好生活的藉口:【專訪】就享 LIVING SPACE 創辦人李寀緁) 在快速的生活中,要找到深藏於內心的慢靈魂,除了手作工作坊獲得心靈放鬆以外,也能用外在服飾讓自己的身心狀態都可以沈浸在慢活中,女性服飾品牌 giordano ladies 響應此次的慢活工作坊,提供溫馨空間,期待你的到來,一起創造專屬自己的慢活具象物——乾燥花掛帘。 詳細資訊 時間:2018/12/20(四)19:30-21:30(19:00 開放入場) 地點:giordano ladies 門市(行前通知公佈地點) 人數:20 人 報名方式:填寫以下表單 此次活動因場地限制,將篩選參加者,並非填寫表單即報名成功喔! 確定獲得參加資格後,女人迷將會在頁面公告以及寄發 email 通知~ 費用:由 giordano ladies 贊助(課程價值 NT$2,000) 酌收每人 $650 材料費 備註:請務必確認保留 12/20 活動晚間時段,購票成功即不提供退費喔! 報名截止:2018/12/06 23:59 November 27, 2018 at 05:00P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r9Ny4B
2018年11月26日 星期一
2019 渣打臺北公益馬拉松:跑起來!我無所畏懼 https://ift.tt/2TRrGbJ 迷人新鮮事 跑步是你與自己的獨處時光,跑步陪你找到自己,你怎麼能不熱愛跑步?一年一度的渣打臺北公益馬拉松進入最後報名倒數,邀請你為 2019 的自己,寫下新的挑戰里程碑! 全球跑者引頸期盼,全臺最大的「2019 渣打臺北公益馬拉松」即將於 2019 年 1 月 13 日盛大舉行。今年最令跑者期待的,莫過於邀請到天后蔡依林出「馬」代言,將號召近三萬名跑者一起跑向全世界 。 本屆賽事開始連續三年,將向跑界傳奇人物致敬,首年以「Be Fearless 無所畏懼」作為訴求將其展現在完賽獎牌中,並首創賽衣融合視障學生的畫作,巧妙連結跑者與公益。同時,渣打銀行也將透過這項賽事,年年加碼贊助跑者體驗渣打七大馬拉松全球系列賽事。 渣打國際商業銀行總經理林遠棟表示,「渣打臺北公益馬拉松於 2019 年即將邁入第六年,每年跑者最期盼的活動就是這項賽事,因為它連結了數萬名跑者的心情,無論是為了榮譽或成績,還是健康及公益,這六年來,已經有累計超過 20 萬來自全球的跑者完成自我挑戰。在台灣,渣打銀行與集團透過這個賽事,已累計捐出近 6,000 萬元,並且幫助超過 450 位視障朋友找到工作,我們也期盼社會各界能與我們一起持續地關懷與幫助視障。」(同場加映:【運動小姐】從 3K 到半馬:我的度量衡,是超越昨天的自己) 今年恰逢「看得見的希望」15 週年,渣打集團也宣布該計畫已於今年提前兩年完成募集一億美金善款的目標,跨越 37 個國家、觸及超過 1.6 億人,改善了數百萬人們的生活。 天后蔡依林代言「2019 渣打臺北公益馬拉松」,五大新招號召三萬跑者無懼開跑 「2019 渣打臺北公益馬拉松」推出五大新招,希望讓跑者有全新感受。啟動記者會除有蔡依林親自出「馬」,以即將邁入 20 年的演藝圈生涯中,無論面對過多少挑戰,始終選擇正面迎戰,且發展得更好;呼應 Kathrine Switzer 在 1967 年女性被禁止參與馬拉松賽事的年代,不畏眾人反對,最終完成了波士頓馬拉松賽事、改寫全世界女性參與運動及比賽的權益,體現「Be Fearless 無所畏懼」的精神。(推薦你看:第一位跑進馬拉松的女人) 來源|Kathrine Switzer @wiki 另邀新一代籃球男神陳孝榮擔任嘉賓,用一路以來不被磨練打敗的經歷,近期於籃壇嶄露頭角,為賽事揭招,相揪跑者報名。 來源|渣打臺北公益馬拉松 「2019渣打臺北公益馬拉松」五大新招: 響應看得見的希望 15 周年,11 月 2 日首創全臺三地同步「傳愛,視障 10 小時不斷電接力」,視障跑者連跑 10 小時 三年一套施華洛世奇水晶紀念獎牌,附精裝盒收藏為臺灣獨有,跑過今年更不能錯過明年後年 賽衣突破傳統,設計採用臺北市立啟明學校學生林依錚畫作,增添跑者使命感,完賽成就感更高 首次合作 Nike+ Run Club 提供跑者專業教練的指導和訓練計畫 早鳥報名享優惠,13KM 揪團組冠軍隊伍免費取得三天二夜渣打香港馬拉松半馬組之旅 首創全臺三地同步「傳愛,視障10小時不斷電接力」 來源|渣打臺北公益馬拉松 臺北市視障者家長協會理事長陳旋旋指出,「視障朋友的專長與對職場的嚮往,比你我想像的要多。透過馬拉松賽事,可以喚起民眾對視障朋友的關懷,藉由多一些對他們的認識,也能有更多企業願意提供視障朋友就業機會。」 今年賽事的五大新招之一,就有賽前「傳愛,視障 10 小時不斷電接力」;11 月 2 日上午 10 時起,由視障跑者與明眼跑者同步在臺北、臺中、高雄三地連跑 10 小時,跑者號碼布上會寫著視障學童的未來職業夢想,也將再次喚起民眾對視障就業議題的關注。 優化賽道,13KM 團體組有機會免費跑渣打香港馬 2019 年的賽事仍然由總統府前起跑,原 10KM 的路線調整成 13KM,並改變賽道至中山北路林蔭大道,較原先的新生高架橋更為平順好跑。主辦單位也將去年獲得好評的揪團競賽擴大為 200 個隊伍,希望能為全新 13KM 賽道創下佳績,而奪得冠軍的團隊八人將免費取得三天二夜渣打香港馬拉松半馬組之旅。(延伸閱讀:【運動小姐】整個城市都是我的跑場!五個北部絕美路跑景點) 中華民國路跑協會范姜瑞理事長表示,「渣打臺北公益馬拉松仍然是國內少數擁有 IAAF 及 AIMS 認證的賽事。渣打銀行在全球許多國家贊助馬拉松賽事,尤其是香港和新加坡更是金標等級的比賽。我為臺灣的跑者感到高興,因為只要參加渣打臺北公益馬拉松,就有機會跑遍渣打七大馬,這對於提升跑者的能力有絕大的幫助。」 臺北市政府體育局局長李再立表示,今年渣打銀行第四度獲得教育部體育署「體育推手獎金質獎」,結合體育與公益,「渣打臺北公益馬拉松」不僅能讓視障朋友體驗運動美好,同時可以向國際傳遞臺灣對運動的熱情與公益關懷,期待屆時多國選手、上萬名跑者同步開跑,能再創國際賽事佳話。」 GODIVA 及 Nike+ Run Club 共襄盛舉 來源|渣打臺北公益馬拉松 而優質賽事需要優質企業共襄盛舉,今年享譽全球的比利時皇室御用巧克力品牌 GODIVA 特別贊助片裝黑巧克力為跑者打氣,成為 2019 渣打臺北公益馬拉松的金級贊助商,鼓勵大家每日攝取三片黑巧克力,可保持活力的身心! 另一金級贊助商則有英國保誠人壽再次出任,展現對臺灣運動與公益的支持。Nike+ Run Club 首度與本賽事合作,除了於賽事日提供跑者配速服務之外,亦提供視障不斷電接力活動的賽服,以及在賽前提供限量 1 對 1 專業教練的指導與訓練。 來源|渣打臺北公益馬拉松 報名資訊 報名時間:2018/10/27 4pm——2018/11/30 4pm 更多資訊歡迎上「2019 渣打臺北公益馬拉松」FB 官方粉絲團 November 27, 2018 at 12:15P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TRrGbJ
戴上分類帽的性別科學:別再用科學替生理性別背書 https://ift.tt/2TQiOCO 迷人來稿 性別生成從來就不只一個原因,而性別二分法只是為了服務社會想像。隨著時代演變,我們不該再執著於傳統的性別觀,而是該突破框架找尋新的定義。 文|劉思坊(美國波莫納大學) 台灣於十一月二十四號舉行選舉與公投,其中最讓人關注的,乃是同性婚姻與性平教育相關議題的公投案。大法官釋憲後,同性婚姻即將合法上路,但反同婚團體提出公投案,向社會投出一枚震撼彈,企圖以公投凝聚大眾反對意識。與此同時,美國川普政府推翻了歐巴馬時期政府對跨性別的積極接受態度,將性別定義為非男即女。 圖片|來源 川普表示性別是由生殖器官所決定,不會因為後天社會生活環境而改變,也只有這樣做才合乎科學邏輯。言下之意,跨性別是不科學,甚至是不存在的。川普此舉同樣給美國社會帶來相當大的震撼:跨性別者的就業權、生活權等,都將重新被剝奪。(推薦閱讀:1120 跨性別紀念日:跨性別者要的,是普通如你我的生活) 我在南加州的波莫納大學(Pomona College)任教,是一間歷史悠久學術研究相當出色的文理學校,為克萊蒙特學院(The Claremont Colleges)的創始者之一。近日學校擔心川普的言論會帶給跨性別學生焦慮與恐慌,因而特地舉辦了跨校聯盟的午餐座談,由波莫納大學生物與神經科學的教授瑞秋拉文(Rachel Levin)和克萊蒙特麥克納大學(Claremont McKenna College)的化學教授南西・威廉斯(Nancy Williams)擔綱主講。由於性別議題往往與公民社會的建構有密切的關係,所以總是在社會科學與人文領域受到熱烈討論,相較之下,在學校裡甚少看見科學專家主導性別議題相關的座談。此次機會難得,當優秀的科學學者齊聚一堂討論性別議題,瞬間便引來了滿座的聽眾。 拉文教授有備而來,帶來了一張密密麻麻的演變表。她詳細地介紹人類是如何開始有了性別,幾個決定性的瞬間又如何互相影響,比如荷爾蒙的有與無,將影響不同性器的發展。她強調這些發展的過程太複雜,存在著太多的未知和變化,所以,科學用了比較簡單,人們易懂的說法,讓普遍大眾理解性別。性別的二分法就是這樣的產物,「非男即女」的邏輯簡單,好懂,方便。(推薦閱讀:《性別的世界觀》:二分法,是粗糙的認識世界) 當然,隨著時代的進步,更先進的科學並不滿足於這樣的成果,有許多的研究開始分析同性戀與跨性別的基因或是腦部結構,企圖找到科學證據好證明其生物性,這些研究也有了顯著的成果。可是,拉文對這些研究的目的和動機仍然產生質疑。這些研究似乎努力在滿足人們想要找到「單個」決定性原因的渴望。不過,性別的生成從來就不會只有一個原因。就算未來某一天,某個非常了不起的科學成果可以找到完美無缺的原因,但那也不能用此來解釋或者否定一個人的狀態。威廉斯教授於是在旁舉了個鮮明的例子:「如果有一天科學能證明左撇子中有百分之九十九是基因造成的,那剩下的那些百分之一,難道就不是左撇子了?難道因為沒有生物基因作為背書,這些人用左手寫字就犯法?」 威廉斯教授則強調,性別本身就是一個被分類的產物。威廉斯曾經與做蜥蜴研究的同事討論分類蜥蜴性別的方式,這些生物學家得將蜥蜴一隻隻翻過來,用肉眼觀察蜥蜴的性器,並由性器來分辨性別。但隔壁做果蠅研究的同事卻要從染色體來分辨。科學家用不同的方式與標準來「發明」方便的分類系統,以便對他所研究的物種做管理。當碰到分辨不易的個體時,很少人去思考「為什麼分辨不易?」「是不是我們分類的系統有問題?」 人們總是傾向於想毀滅那個讓人分辨不易,造成問題的個體本身,並且說服自己:「這樣的個體並不存在。」這樣一來,世界變得更容易理解一點。 科學家出身的拉文與威廉斯,都一再強調科學分類的人為特質。這些分類在我所處的人文領域受到了嚴厲的批判。性別二分法其實正是服務社會想像的工具:男與女的差異不只是基因染色體而已,它更可用來作為塑造社會階層的藉口。 女性是先天的弱者,需要保護; 而男性是強者,是權力的行使者。科學作為分類帽,多少跟社會結構和權力的分配息息相關。畢竟科學免不了闡釋,闡釋製造出了科學。這也是為什麼人文學者變得越來越討厭區別「生理性別(sex)」和「社會性別(gender)」的原因。 圖片|來源 從前人們說「社會性別」有別於「生理性別」,乃是想強調社會環境對性別的建構,然而卻依然承認生理性別的生物性。只是,更先進的,具有性別意識的科學家注意到了科學研究方法中存在的「分類」與「闡釋」問題,因而大力表示:「生理性別」也是建構的,科學不能當作「生理性別」的背書。所以當川普還十分寶貝地拿科學當萬寧丹,想要用以否定「社會性別」的存在之時,他其實早就落後科學與人文發展幾十年了。在此忍不住想將「草東沒有派對」的成名曲《大風吹》的歌詞獻給他:「你看你手上拿的是什麼啊?那東西我們早就不屑啦。」(推薦閱讀:「生理性別」與「性別認同」,你聽過性別光譜嗎?) 回到台灣,反同婚團體與反性平教育團體似乎仍執著於「生理性別」。這份執著讓他們害怕不同的婚姻組成,害怕孩子接受到傳統教育不同的性別觀。這些害怕與擔憂,常常也來自於對分類框架的過度依賴,卻沒有意識到分類本身也不過是一種詮釋而已。所謂的知識與文明,常常都在不斷地破解分類,挑戰框架中得到啟發。 如果真心愛孩子的話,我們應該思考的是:怎樣的教育能夠將孩子培育成一個可以獨立批判思考,對知識充滿熱情的人才?而怎樣的教育卻只能讓孩子一再被分類框架限制住,並成為逐漸喪失靈光的空洞機械? November 27, 2018 at 11:00A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TQiOCO
丁菱娟專欄|成功的人看到機會,失敗的人看到困境 https://ift.tt/2QqLmUC 丁菱娟 每個人都會遇見困難,但面對困難的眼界與思維,會決定你的未來。若遇到了,別困在負面的氛圍裡了,抬頭看看天空,找找突破的方法吧! 在我的職業生涯當中有很多可以和 CEO 對話的機會,我發現他們與別人不一樣的地方是你提出的任何問題,在他們眼裡都視為挑戰而不是問題。然後想盡辦法的解決或是根本不當是問題,雲淡風輕的處之泰然。 人生本就是關關難過關關過,每個人有每個人不同的關口要過,誰也不用羨慕誰。我常跟很多人說,我們每個人都背著自己一個人生故事背包到處走,這裡有我們經歷的所有喜、怒、哀、樂以及挫折,苦難和喜樂,還有一堆待解決的人生問題。如果有一天你不滿意自己的背包,那我們一起把裡面的東西倒出來放在地上看,比一比,看你會想拿哪一包替換,我想大多數的人看完之後,還是願意把自己那一包背起來,因為你會發現別人的沒有比你的好到哪裡。(你會喜歡:【人類圖氣象報告】與其羨慕別人,不如耕耘自己) 圖片|來源 大部分的人都擅長隱藏自己的缺點和不光彩的事,但會分享覺得得意或驕傲的事,去看看朋友臉書上的分享就知道了。所以我們看到的都是別人想讓你看到的,卻不是真實的,讓人誤以為別人的人生比我好。(你會喜歡:臉書也操控了你的人生嗎?社群軟體是為了炫耀還是分享?) 其實每個人都得面對這些你覺得狗屁倒灶的事,成功的人和失敗的人最大的差別只在於心態,成功的人看機會,失敗的人看困境。成功的人遇到了困境他會思考,天無絕人之路,一定還有什麼路可走,因此他們會去找機會,會破繭而出。反之,失敗的人總是看到困境,總是呼天搶地覺得自己倒楣,抱怨的覺得全世界的人都對不起他。所以他不會認為危機就是轉機,因此看不到機會,機會當然不會來找他。 我想到 2008 金融危機的時候,當時我在國外參加一個 workshop 遇到兩位其他亞洲國家同行業的老闆,其中一位憂心忡忡地告訴我,他非常擔心未來的發展,他怕客戶減少,支出增加而負擔不了,所以想縮減團隊,減少支出,以渡過無可預期的金融危機,等到景氣復甦了再來增人。同樣的,另一位鄰國的負責人卻告訴我,想利用不景氣的機會擴增實力,因為平時人才不好找,這時候反而是個機會可以找到好的人才,利用不景氣的時機,好好花時間教育訓練,重整團隊,並且投資軟硬體,蓄勢待發。他認為不景氣時機,相對投資的成本較低。他說到時候等景氣好轉的時候,剛好他招募進來的人也訓練完成,正好可以大舉搶佔市場,成為市場領導者。 同樣的狀況,卻有兩個不同的思維,最後的發展結果當然大大不同。第一位看到困境的那位創業家因為縮編,在金融危機過後來不及整軍作戰,很快被市場其他競爭者追趕,結果越做越小,失去競爭力以關閉公司收場。另一位反而在景氣一回升後,快速搶攻市場,提升服務,在當地市場上已經是一線的代理商了。 圖片|來源 悲觀的人總是先看到困境,以防守為策略。相反的樂觀的人都先看到機會,危機入市,所以開創出常人所難以達到的成就。當然不是任何事情都不顧風險,只看機會,而是在困境的時候,若只是困守愁城,不尋找機會,那就永遠無法突破困境。困境是事實,是已經發生,而機會是變動的,是有能力改變困境的一線生機,為什麼不試試。 一般人若總是放大身邊的小事和挫折成為習慣之後,就容易被困境困住,不容易抬頭起來看看天空之大,身邊充滿的機會。所以戒掉抱怨的習慣,在悲觀的氛圍之下,給自己一點希望,去找找機會,有沒有可以突破困境的方法,當這種想法成為你的思維之後,你的人生就會改變了。 成功的人看機會,生敗的人看困境,所以成功的人會採取行動改變,失敗的人只看到了困境,一籌莫展。思維,原來這麼重要。 November 27, 2018 at 09:00A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QqLmUC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