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31日 星期五

無法定心做事?讓情緒收放自如的冥想練習 http://bit.ly/2Z3eWAb KnowYourself 如果你問前幾年的我,是一定會拒絕冥想這種活動的。但我逐漸改變了想法,發現冥想不是發呆,也非思考,而是減少被情緒困住,對情緒的掌握能收放自如。 公號 ID:knowyourself2015 公號簡介: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人才會喜歡的泛心理學。 前段時間,小姐姐出門冥想了幾天,簡而言之,是在一個面對大海的懸崖上。先上幾張照片: 圖片|KnowYourself 提供 圖片|KnowYourself 提供 圖片|KnowYourself 提供 圖片|KnowYourself 提供 如果你問前幾年的我,我是一定會拒絕冥想這種活動的,畢竟坐在那兒一動不能動怎麽看都是一件無趣又無用的事。 但遇到 Dustin 改變了我的想法。Dustin 是一個美國人,他的老師是哈佛大學的一位教授,在過去四十年的時間裡,這位教授都在進行著關於冥想的學習和研究。在 Dustin 的帶領下我第一次嘗試了冥想(由於每個人的冥想體驗都是不同的,我在這裡不去分享我的冥想感受)也閱讀了一系列相關的研究文獻。 我驚訝地發現,冥想,是一項有大量實證研究支持的頭腦練習。賈伯斯曾經說,冥想塑造了他的世界觀,並最終影響了蘋果的產品設計。這句話究竟應該被如何解讀呢? 在說明冥想是什麽之前,我首先想告訴你冥想不是什麽: 1. 冥想不是思考,對冥想的第一個誤解是誤以為冥想是坐在那兒,專注地梳理自己的念頭和想法。不,冥想不做這個。 2. 冥想不是白日夢,冥想的過程也不是發呆、不是坐在那享受在各種念頭中徜徉。 3. 冥想也不一定是什麽都不想。不是所有的冥想技術都練習讓大腦達到完全放空的狀態。那是有些冥想技術會做的,但它並不是最受實證支持的冥想技術。也就是說如果你想獲得一些已經被科學研究證實的好的結果,你選擇的冥想技術最好不是練習放空。 最為常見的冥想技術有兩種,一種叫做注意力聚焦技術(Focused Attention),它要求練習者把注意力集中在某個目標上。這種冥想技術會鍛煉三種認知過程: a. 監控自己的注意力,及時發現自己的注意力已經偏離了目標; b. 把注意力從分散自己的東西上「解開」; c. 把注意力重新放回目標上。 用 Dustin 的話說,這種技術就仿佛我們在高速公路上開車,每當我們注意到自己的車子偏離了路中間的位置,我們就拉動方向盤,重新讓車開到馬路中間。 大量神經科學的研究發現,這種冥想技術會改變我們大腦區域的活躍情況。注意力聚焦類型的冥想練習,能夠極大地提升人們維持專註的能力;人們在有選擇地分配自己的注意力上,也會做得更出色;有研究發現,長期練習這種冥想的和尚,能夠用左眼和右眼分別看兩張圖片,而同時維持它們的圖像在腦海中(維持時間顯著長於對照組),這是選擇性分配注意力和維持注意力改善的表現。(推薦閱讀:專注力如何煉成?別擔心未來,先活在現在!) 更有意思的事,研究發現,長期練習這種冥想技術,人們會更少地「自動化」的對外界刺激作出情緒化的反應。對於那些可能干擾到注意力集中的刺激,大腦的活躍狀況發生了變化。人們更少「一遇到事情就立刻作出情緒反應」,而會與之保持一個暫停的時間距離。這被稱為情緒「去自動化」的過程。用大白話翻譯的話,就是更少情緒化的意思了。 第二種冥想技術是開放式觀察技術(Open Monitoring),在這種練習中,注意力沒有一個明確的目標指向,人們只是對自己每一個時刻的身心變化保持一種客觀的觀察。當人們觀察到自己的某種感受、念頭升起時,練習者被要求對它們不做任何反應,不批判、不壓抑、不把注意力黏著在任何一個所觀察的現象上、不做更多追究。假如練習者意識到自己做出了反應,則把這種反應本身也作為觀察的對象來看待。比如,正念減壓就是一種為期八週的結構性的開發式觀察冥想訓練。 長期的開放式觀察冥想練習,也被神經科學研究表明,會改變我們大腦的活動方式。它能給人帶來的最大的好處,是提高我們「情緒的靈活度(Emotional Flexibility)」。 圖片|來源 很多時候,我們會仿佛(卡在了)某種情緒刺激中,反覆咀嚼它、反覆感受到它帶來的痛苦。但在練習開放式觀察冥想的過程中,我們被要求「不把任何一種感受或念頭放在特別首要的位置」,我們一時同仁的對待他們,在當下這一刻觀察到了它們的升起、然後就立刻拋下他們離開。 同時,我們也練習不做反應、一時同仁地接納自己在每一個時刻、當時當刻升起的一切身心現象,這給了我們更多的空間覺察到每個感受、念頭的存在——大量研究證明,僅僅是標識出某種情緒感受的存在,就能夠顯著降低它存在的時間長度、和激烈程度。(推薦閱讀:高 EQ 的養成之路:你聽過「情緒清單」嗎?) 因此,長期的開放式觀察冥想練習者,能夠極大提高他們投入、以及抽離某種感受的能力。他們更少被某一種情緒刺激困住,能夠在情緒感受上更為靈活、收放自如。 我之所以寫下上述文字,是因為它們還不僅僅是我所讀到的實證研究,更是我練習冥想以來親身的感受。 作為一個以讀書為日常、一路上了 TOP 學校的人類,從小我時不時被誇獎為「聰明」,但「聰明」很多時候都不能解決我情緒上的困擾。和許多 KY 的讀者一樣,我曾經總是能夠更加「生動」地感知到這個世界——就仿佛自帶了一層濾鏡,對比度更高、尖銳度也更高。由於所覺察到的更為敏銳,往往這些人的情緒也比一般人更為激烈。 臨床精神衛生是我的專業,我從診斷、臨床心理治療等多個方面學習和處理過人的心靈問題。它們當然至關重要且必不可少,但冥想作為一種隨時隨地可以開展、同時並不依賴於專業人士幫助的頭腦訓練,還是極大地吸引了我的注意。我能夠想象,假如多年前的我能夠有機會練習冥想,我也一定能夠從中獲益。 想必,它能幫助我更快地在我的自身中安居。 June 01, 2019 at 02: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bit.ly/2Z3eWAb

不一樣的初夏滋味!柏林茶館新菜色,一口茶配一口清爽 http://bit.ly/2WeP7Ag 迷人新鮮事 Life is short, drink good tea. P&T 柏林茶館夏季新菜單,6/30 以前搶先享用夏季套餐,還可享有茶飲免費升等鍋煮奶茶、茶調酒等優惠! 所有想像中的浪漫經典,肯定發生在夏季。 P&T 柏林茶館以 Summer Daydream 為主題,推出夏季新菜單,除了將甜食冰品常見的雪酪、粒粒冰製成醬料編入餐桌外,更以櫛瓜、水田芥、風乾橄欖、酒漬蕃茄等夏日田園食材,搭配墨魚、軟殼蟹、章魚等當季海味,推出清涼又讓人食慾大動的誘人菜色! 來源|P&T 柏林茶館 提供 來源|P&T 柏林茶館 提供 不一樣的初夏滋味,用 Mojito 沙拉和曼谷生蠔來挑逗你的味蕾 打造初夏的清涼降火滋味,以酒漬彩色番茄沙拉和法國生蠔的前菜起頭,分別使用了甜食冰品常見的雪酪和粒粒冰入菜作為醬汁。用白酒醃漬的彩色番茄中加入了澄清蕃茄湯做成的透明湯凍,並且將小黃瓜、蘋果、薄荷葉、羅勒製作成雪酪,拌在一起沁涼入口,就像是「用吃的 Mojito」。另一道法國生蠔以曼谷酸辣生蝦為概念,以香茅、乾蔥、魚露、辣椒調味,最後撒上由羅勒、檸檬和薄荷製作成的粒粒冰,入喉滿是冰涼的酸辣鮮甜,不只是挑逗味蕾,更騷癢人心想要再接一口,如果有什麼事情是一顆生蠔無法解決的,那你只需要再來一顆! 來源|P&T 柏林茶館 提供 來源|P&T 柏林茶館 提供 當季田園和海境食材,打造屬於不同城市間的夏日餐桌戀曲 夏季新菜單以 Summer Daydream 為主題,去發想不同當季食材間的浪漫故事。 櫛瓜和水田芥燉飯,是夏季裡隨處可見的綠,也是高溫中和新芽一同萌發的戀情;軟殼蟹酥炸後以曼谷是拉差醬汁和細扁麵相拌,成為一道熱辣曼谷的夏季日常;最適合夏天溫補的盤克夏豬,搭配嫩烤多汁的孢子甘藍、舞菇,最後淋上百里香、奧樂岡、紅葉巴西里、紅酒醋、辣椒等製作成的阿根廷青醬,講述的是阿根廷這座最相似巴黎的南美城市,帶有活力的熱情探戈氣息。 來源|P&T 柏林茶館 提供 來源|P&T 柏林茶館 提供 除了不同城市間的餐桌戀曲,更延續先前頗受好評的有機花茶入菜,讓有機花茶融入料理的味覺設計中,成為一股舌尖上的清爽微風。濃郁肥美的鴨肝慕斯,搭配上 P&T No.819 黑醋栗櫻桃茶製成的5倍濃郁果醬,再以烤的薄香 Q 軟的鄉村麵包一口一口忘情下肚,也顛覆一般想像中茶入菜就會索然無味的刻板印象。(推薦閱讀:健康飲食新趨勢,自製美味又好看的罐裝沙拉 Salad in a Jar) 伴隨著誘人的夏季新菜單,P&T 柏林茶館也推出 1880 元的套餐內容,從三道前菜、湯品、主餐到甜點,一次完整的感受 Summer Daydream 的起承轉合誘人魅力,6/30 以前搶先享用夏季 1880 套餐,即可享有茶飲免費升等鍋煮奶茶、茶調酒的優惠。 來源|P&T 柏林茶館 提供 來源|P&T 柏林茶館 提供 來源|P&T 柏林茶館 提供 來源|P&T 柏林茶館 提供 關於 Paper & Tea 柏林選茶 「親愛的,你喝咖啡,我喝茶」 發跡於德國柏林的 Paper and Tea,由一生都在喝茶、被歐洲媒體稱為「茶大師」的 Jens De Gruyter 創立,在經營茶事業的叔叔影響下, Jens 自小就是個茶的狂熱者,更透過旅行,踏遍多個擁有悠久茶歷史的亞洲國家。在一步一行的味蕾旅行中,行經日本京都、南非開普敦、喜馬拉雅山、肯亞、斯里蘭卡、巴拉圭等地,透過各地最原始最美麗的茶葉採集,摘取下茶飲的迷人優雅之處。更在 P&T 將獨特的茶文化結合藝術外觀,以充滿視覺衝擊的感官印象,延續每一款茶令人驚豔的個性風韻。 Life is short, drink good tea. 人生苦短,何不飲茶。 由專業選茶旅人為你帶回世界各地的茶香記憶,敬我們短暫卻充滿滋味的人生。 June 01, 2019 at 11:00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bit.ly/2WeP7Ag

好多事情想做,為什麼總是跨不出第一步? http://bit.ly/2WJ7L2Z 時報文化 是不是有些事情明明「想做」,卻遲遲沒有動作?如果你想要讓自己從「想」到「做」,用這些方法試試看吧! 在生活中實踐「現在能做的事」 容易受左右的人常這麼說: 「只是去山上採蘑菇,結果卻害我食物中毒⋯⋯我再也不去採蘑菇了。」 「待在海邊都能被水母螫到?我這輩子再也不要去海邊游泳了。」 像這樣限制自身行動的想法,換到職場上就有可能造成人際關係或工作問題。 如果無論如何都想吃蘑菇,大可仔細調查資料,弄清楚「吃哪些蘑菇才安全」,就算受人邀請一起去採蘑菇,也可以選擇不食用。 如果熱愛大海,現在就想到海邊玩,只要查清楚哪一帶有水母出沒就好,如果喜歡游泳,也可以選擇去游泳池,而不是放棄游泳。(推薦你看:寫下你的恐懼清單!承認恐懼讓你更加成長) 自我設限會讓自己的選擇範圍越來越狹隘,反而限制了真正的自由。 請別再「擔憂未來、悲嘆過去」,應該試著去感受「此時此刻」,思考身在此地的自己是什麼樣的狀態:「我現在想做什麼?」、「我現在能做什麼?」 我有一陣子也相當煩惱,像我這樣曾經遭到霸凌、因憂鬱症入院的人,真的能成為臨床心理師嗎?我想是過去的記憶留在心中,成為我的弱點。但最後我還是成為了臨床心理師。那麼,現在的我會因為過往經驗而對別人造成負面影響嗎?也許這反而是正面影響也不一定。既然現在的我能活得如此坦然,現在的你一定也能做到許多事情。 有些人一旦經歷過「陷入憂鬱狀態的自己」,總會擔心「萬一又惡化了怎麼辦」、「我是不是沒把工作做好」、「是不是又像以前一樣白忙一場」。 但是,現在的你每天都能待在公司,回覆他人的提問,也能完成自己能力所及的工作量。每個當下,都存在著唯有你能做出的貢獻。如果老是忽視自己已經完成的貢獻,就算能做到的事也會變得做不到。 同時,為了自己的脆弱、敏感、不安而慌張驚慌失措,也完全沒有必要,只要認清自己現在的狀態,做好能力所及的事就可以了。 從「想做」到實際行動 是不是有些事情明明「想做」,卻遲遲沒有動作? 如果想做,就不要只是想而已,先決定自己到底「要做」還是「不做」。決定了這一點,你就能實際感受到自己的變化。 先從做到下列三個步驟開始: 1. 想完成的目標是什麼? 2. 現在是否有能力辦到? 3. 如果想做也有能力辦到,實際上該如何執行? 遇到「想做」的事,許多人只停留在煩惱這一步,不過只要遵循下列三個步驟,你也能把「想做」的事變成「實際能做到」的事。 「想做卻沒有行動」其實跟下定決心不要改變是一樣的,也就是不想耗費任何心力的意思。而在要做或不做之間,還有一個「現在暫時不做」的選項,也就是猶豫不前的人,幾乎都屬於這種狀態。 如果明確知道自己為什麼會選擇「現在暫時不做」,雖然難免會因為「自己沒有採取行動」而產生罪惡感,但也不是問題。 只要確定現在不想做,可以把它分類在「現在不做,未來可能會做」的類別,或在「做與不做」之外再多分出一個「不知道」的選項也沒關係。但若決定要做,至少要試著做一件讓自己更接近目標的事情,無論多麼微不足道的小事都好。(看看更多:別讓「做自己」成為逃避改變的盾牌) 決定「要做」就要採取行動,即使是一小步也好|時報文化提供 想考證照,那就開始念書準備考試。如果要求自己念書有點困難,那就去報名函授課程,或者光是告訴某人「我想考取證照」也可以。 無論什麼事情都好,一旦繳了學費,不認真準備就太浪費了,就算只是讓朋友知道這件事,不認真讀書的自己不就成了說話不算話的人嗎?實際採取行動、截斷自己的退路,對於增加學習動力也有幫助。至於實際行動後能否成功,還得靠一點運氣,所以無論成功也好、失敗也罷,都別太過在意。 總而言之,先決定自己要做還是不做,決定之後,就能把「想做」的事變成「動手做」的事,至少也能著手進行相關準備。不如就從這一步開始吧! 轉移焦點是好方法 如果發生了令你耿耿於懷的事,刻意轉移焦點也是個好方法。 「對向車道走來認識的人,雖然我揮了揮手,對方卻什麼反應也沒有。」 只看這一瞬間,也許你會覺得對方故意裝作不認識。如果試著觀察對方的整體狀況又會如何呢? 憑著對方的行為、表情,也許可以推測:「他好像身體狀況不太好,是不是沒有餘力注意周遭狀況?」、「可能只是單純沒看到我而已?」|時報文化提供 另外,也可以試著把焦點轉移到自己身上:「平常完全不會在意這種小事,今天可能是我太累了。」換個角度觀察環境則會發現,可能是自己剛好站在陰暗處,對方看不清楚臉的緣故。嘗試反覆轉移焦點有助於刺激想像力,也能注意到其他可能性。 事情真如自己所想嗎?或者純粹是自己想太多才產生不愉快?只要培養良好的判斷能力,就能輕易擺脫「我被討厭了」、「他故意忽視我」的猜想,不被自己虛構的不安情緒操弄。 不開心的經驗也很有幫助 如果發生了不開心的事,請好好看清楚後續事態的發展。 過去我在處理危機事故壓力的工作中,接觸到許多受害者,他們分別遭遇過筆墨難以形容的痛苦經驗。隨著看待自己過去、未來的角度不同,他們的發展也大不相同。 其中有人全家都被地震引發的海嘯捲走,獲救後唯有孩子不知去向,最後只找回遺體,並為孩子舉辦了葬禮,心裡想必悲慟萬分,難過得無法承受;但他還是為了復興災區費盡心力,只為幫助別人堅強地活下去。藉由正向面對失去孩子的悲痛,堅定地將此化為力量,用以幫助他人。 在相處過程中,這群背負痛苦經歷的人們教會我,必須正視自己的遭遇,並且充分意識到自己「儘管如此也要活下去」的重要性。除了能夠認清自我之外,對於生命也有著更為深刻的體會。 「當時周遭的狀況都差不多,我也無能為力。那現在的我能做些什麼?」 許多人抱持這種想法,決定成為震災經驗的傳述者,將自己見證的一切流傳後世。「雖然非常難過,不知道該怎麼活下去,但是我不想就這樣等死,而是希望能為別人做點什麼。」這就是他們找到的答案。 「為了長長久久地把經驗傳述下去,必須保持身體健康、預防疾病。」有些人抱持著這個理念,在災民當中推廣健康體操運動。 「為了講述當時的事件經過、告訴大家往後該注意哪些事情,我們要好好活在當下。」這是他們的一致結論。 不要一味想著「如果沒發生那種事該有多好」,而是換個角度思考:「正是因為當時發生了那種事⋯⋯」透過這種方式逐漸釐清現在自己能力所及,並且找到答案:「我想以這種方式活下去,決定要這麼做。」 完全無法預見未來的發展、猝不及防的事情總是令人懼怕。如果能拼湊出自己的故事,了解到「現在的自己是由過往經歷堆疊而成」,未來也會朦朦朧朧地浮現出來。 受到重大打擊後要面對未來,就像是獨自身處一片黑暗、腦中浮現「說不定旁邊就是懸崖,一旦踩空便會跌落谷底」的想法,實在很難邁步前進。 但如果一路走來都沒什麼問題,只是走到這裡時才突然陷入一片漆黑,你還是能想像前方,也能推測未來可能發生什麼狀況。只要正視過去,就能重新認知到前方「有路可行」,也能重拾面對未來的信心。(延伸閱讀:【人類圖氣象報告】過去已經過去,每個當下你都可以重新選擇) 建立信心之後,我們再來思考自己能從中學到什麼,之後會想做些什麼。儘管過往曾經非常晦澀,但此時此刻,你仍然好好活著。意識到這件事後,心中對於未來也會有個底。 萬一為此深受打擊、無法振作,那就抱著膝蓋坐在原地也無妨,甚至手忙腳亂地向人求救也沒有關係。但是只憑著一句「沒問題」就不再思考、帶著空泛的期待往前走,反而有可能跌進坑洞裡。 看不見前路的時候,必須伸手探索,嘗試觸摸眼前的地面,再決定自己要不要往前走。有時候不安或難受的記憶也能幫你一把,請把這件事情牢記在心。 徹底了解事件的全貌 我個人非常排斥恐怖片,絕對不會主動觀看,不過家人在看的時候難免會不小心瞄到幾眼。 偏偏就是會在這種時候瞄到特別駭人或惹人反感的片段,如果立刻移開目光,駭人的印象便會變得特別鮮明,印在腦海裡揮之不去。 但是恐怖片的驚悚場面也只占部分,電影本身一樣有故事、有主旨,也有作者想表達的核心理念。試著深入了解故事背後希望傳達的訊息,便能沖淡心中對於電影本身的恐懼。所以若不小心看到恐怖的片段,我會盡量把全片看完。 舉例來說,看到野狼啃食兔子的場景當然會覺得很血腥,但是如果前面的故事是這樣呢? 「因為受傷而瀕臨死亡的兔子,看見一匹飢餓難耐的野狼緩緩走來。知道自己壽命將盡的兔子決定在生命的最後一刻為世界做出一點貢獻,於是要求野狼吃了自己。野狼聽了這番話後,決定迅速了結兔子的生命,不讓牠受到太多痛苦,最終帶著敬意吃下兔子。」 這是不是和一開始的印象完全不同? 「野狼啃食兔子」的場景十分血腥,但也不要一被嚇到就關電視,說不定看到最後就會發現野狼遇見兔子後是如何學會愛與慈悲,也能理解作者的創作初衷。無論如何,不被片段的資訊誤導、能夠在了解事件全貌之後從中學習,並且活用經驗,才是值得推薦的做法。 看見事情的全貌,了解片段的涵義|時報文化提供 處理兒時創傷也是同樣的道理,若把討厭的記憶封閉在心裡,痛苦就會像被急速冷凍一樣鎖在原處,持續產生負面影響。 國小時受到傷害的經驗也曾讓我痛苦不已,也是透過心理諮商的協助,我才能正視這段經歷。雖然面對傷痛時非常難熬,但正因如此,我才能學到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相關知識,並且走上心理諮商這條路,開始了解加害者與被害者的心理。回顧一路走來的歷程,對我來說,傷痛經驗最終帶來了皆大歡喜的圓滿結局。 若是以恐怖片來譬喻,就像看完電影後,說不定你會注意到導演天馬行空的創造力和獨特觀點,也可能發現「原來這部電影是在控訴環境問題」啊。不要只看到一部分資訊就嚇壞自己。試著看清事情的全貌,從中解讀那個片段代表的涵義,這才是最重要的。 本文摘自玉川真里《誰讓你總是先說好:害怕被討厭而無法說 NO?拒絕當個濫好人,別讓過度體貼委屈自己》,由時報文化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誰讓你總是先說好:害怕被討厭而無法說 NO?拒絕當個濫好人,別讓過度體貼委屈自己》 June 01, 2019 at 09:00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bit.ly/2WJ7L2Z

打造東京大人系,第一步從口紅開始!如何挑選、塗抹?秘訣一次告訴妳! http://bit.ly/2wrTTeC 合作品牌天使 市面上口紅這麼多,到底該怎麼選?總是挑到喜歡但不適合自己的色號怎麼辦?口紅一次只有一個顏色好無聊,我想要百變風格怎麼做?嘿,今年夏天來當個唇色百變的魅力系女子吧! 唇妝潮流一波又一波的燒不停,最近幾年女生們就算沒畫眼妝,也一定會擦上屬於自己的唇彩。不用迷人電眼,光靠美唇就足夠吸睛,也造就了市面上各種爭奇鬥豔的口紅組合。 口紅是女人皮包裡最閃耀的瑰寶,它幫女人展現無法言喻的氣場、建立自信誘人的魅力,在臉上成為最後一道畫龍點睛的色彩。 圖片提供:PIXTA 圖庫 如果妳也是唇膏控,總覺得梳妝台上永遠少那麼一隻唇膏,一起來看看這個夏天如何聰明挑選適合自己的唇膏,以及運用這些色彩碰撞出今夏最有趣的亮麗色彩吧! 伊莉莎白·泰勒:「給自己倒杯酒,然後塗上唇膏,一切都會好起來。」 首先,妳可以先練習尋找專屬你的口紅色號。先從你喜歡的明星或 Model 開始找起,挑選你喜歡的風格和完妝後的感覺,再找出膚色、唇色與你較為相近的那些參考人物。 因為彩妝的魅力就在於只要些微不同的顏色搭配,就會創造出千變萬化的效果,范冰冰的霸氣未必全來自於她的紅唇,那是綜合她的膚色、眼妝、和修容粉底的效果。 如果妳也想要范爺那種氣勢凜然的姿態,也許烈焰紅唇不是你的最佳選擇,可能珠光亮紅或者粉嫩桃紅更可以展現妳獨特魅力的氣質。 「女人的美麗與底氣,源於其獨一無二的氣質與自信。」 其次,妳可以花點時間逛逛專櫃、試試看不同的色號。唇彩只是妝容的其中一部份,所以建議妳在挑口紅色號的時候可以拿出妳的眼線、眼影、腮紅、修容粉底來當作挑選組合的參考依據。 藉此可以讓你在上妝前就能大概知道什麼樣的搭配屬於調性一致的氣質風格,什麼樣的組合屬於撞色系的個性風。 圖片提供:PIXTA 圖庫 另外,挑選口紅色號的時候,未必一定要直接擦上嘴唇來看效果。妳可以拿支乾淨的小木棍稍微刮下一點點唇彩在側邊,一隻小木棍約可以同時比較四至五支的唇彩顏色。如此你就能更清楚的知道色號先間的差異,以及透過顏色較為相近的,木棍的淡膚色與亞洲女性的暗膚色,來得知上完唇彩後可能產生的效果。 如果你還是覺得一隻一隻的挑口紅很麻煩的話,也許你可以試試資生堂東京櫃今夏特地為亞洲女性新推出的「心機大人系雞尾酒特調唇膏」十色系列。 這個如同雞尾酒般鮮豔又具透明感,能讓妳放閃微醺的系列唇彩,肯定是今夏滿足唇彩控的最佳選擇之一。因為這款雞尾酒系列唇膏,鮮豔卻不高調,多變卻又顯得和諧,讓妳想要展現的水潤光澤感無論白天或夜晚,都可以自由搭配、輕鬆妝點。 最特別的是,妳可以分別挑一支顯色型和光澤型的雞尾酒口紅,來自由搭配出新的顏色,兩種類型分別內含穿透紅成分與輕盈亮澤珍珠光,混搭疊搽,能讓你的潤唇更加具有透明感的的鮮豔色彩。 而其添加的保濕成分水溶性膠原蛋白、玻尿酸,能幫助你在任何情境下都保持嘴唇水潤不乾澀。更方便的是,這次的迷你尺寸設計讓妳攜帶方便,非常適合不喜歡戴大包包,又喜歡隨時百變風格的你呦! 「你們可以不施粉黛,可以素面朝天,但至少要塗口紅,塗了口紅,能讓人光鮮起來。」----張愛玲 馬上體驗:心機大人系雞尾酒特調唇膏十色系列 May 31, 2019 at 09:5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bit.ly/2wrTTeC

為你挑片|《阿拉丁》茉莉公主:不一定要嫁給王子,才能有我想要的家 http://bit.ly/2KhuHzI 女人迷編輯 Shanni 《阿拉丁》真人版上映,說的除了是一場翻轉宿命的愛情童話,也是一個討論關係歸屬的故事。茉莉公主,她要的不一定是王子,而是可以帶她走出禁錮的皇宮,看見美好世界的伴侶。那個奇幻的遠方,是為了想到達的你我而存在。文內有劇透,請小心服用。 《阿拉丁》真人版上映,相隔二十多年,經典的第一句歌詞 “I can show you the world”,一個瞬間又將我們帶回記憶中到過的一千零一夜。在那個天方夜譚,A Whole New World,美輪美奐,除了一個窮小子與公主的奇蹟神燈愛情,在這次的電影裡,還留下更多關於家的想像。 茉莉公主偷偷從皇宮逃出,到民間闖蕩,卻不小心闖入了阿拉丁的住所。從金碧輝煌的城堡到家徒四壁的閣樓,公主逃難的路徑,空間移動之間,也悄悄偷渡了她嚮往的情感認同。 提醒,以下有劇透。 圖片|來源 禁錮的家: 我是公主,我沒有你想像中的幸福 劇情一開始,看到一個手腳靈巧的男孩在村里遊蕩。他練得一身扒竊技巧,破銅爛鐵,被當鋪老闆娘揮之則去,村內人人唾棄。他們說他是過街老鼠,無父無母,才淪落至此。 他是阿拉丁,一身舊布衣裳,一雙眼睛充滿靈性,他說這是金銀珠寶,只是你看不見。他總是很沮喪。 另一幕,我們看到貌若天仙的茉莉公主,住在華麗宮殿,眾人傾羨。但只有她知道,母親過世以後,父親又遭奸臣掌控,她則被禁錮家門內;偌大的皇宮,自由很少,愛很稀薄,她很孤單。 《阿拉丁》在強調宿命反轉這個主題之前,其實先鋪陳了一種關乎人與家關係的普世道理:茉莉公主與窮人阿拉丁,看似天秤兩端的人,卻都拿了食物給落難街頭的孩子們吃。像是在說,我知道你,無家可歸的孤獨。這一幕,把世界的家落難者,悄悄地連結起來。 世人對於家的僵化想像,禁錮了淪落街頭者,猶如城牆禁錮了公主;只是一個在城外,一個在城內,一個擁有溫暖的臥鋪,一個只能露宿寒冷的街。 圖片|來源 綜觀整個村落,這個世界的人們,人來人往,非常擁擠;可能每一個人,都擁有來自家的傷,不論你是家財萬貫,或者一貧如洗,不是有什麼樣完整的家,就保證美滿。每一扇家門內,都可能有潛藏的痛苦與幸福。 於是,阿拉丁作為一個小偷,每天上街摸走一點村人的東西,但都不是什麼重要的東西。他將這些破銅爛鐵,東拼西湊一個閣樓上的家。像是在說,也借我偷一點,你們說的那個幸福吧,你們說的家。 而茉莉公主,則短暫逃離了原生家庭,又不小心闖入阿拉丁這個破爛的住所。在那個高閣樓裡,她翻到一只能彈奏母親的歌的舊吉他,也第一次看到自己的城什麼模樣;阿拉丁的家徒四壁,卻有著她心生嚮往的歸屬,像一場關乎家的偷渡。 偷來竊去,奇幻的城裡,不缺想家的人。 圖片|來源 到天方夜譚,重新看看家的樣子 在真人版電影裡,最讓人傾心的一幕,大概就是看到魔毯的瞬間。那個以為只在動畫裡呼來喚去的神奇魔毯,變成一張活生生的溫柔的布,了解人類七情六慾,要帶你去看更多的世界。 愛上茉莉的阿拉丁,知道公主徹夜未眠,心事重重,於是帶著魔毯來到公主的窗台前,帶她離開那個權力鬥爭的、失去母親的失落家場所。 他們乘著魔毯,飛行在整個村鎮的上方,從東到西,到北到南。他們還那樣唱起了,我們熟悉的旋律: I can open your eyes Take you wonder by wonder Over sideways and under On a magic carpet ride 我可以打開你的視野 帶你到世界角落翱翔 看盡小徑與地底間的所有 來一場奇幻的魔毯之旅 當阿拉丁對公主說,我可以讓你看看我也看過的世界,帶你到遠方;重要的可能不是世界多大,而是他們出發了。就一個晚上的時間,兩個都有些為家而傷的人,到達一處,離家遠一點的地方,重新看看自己生活的地方。他們說,這裡原來很美,只是暫時忘記了。 像是一個必經的療癒旅程。去看一眼,讓被家屋、世態拘束的心,擁有呼吸的空間。兩雙熾熱的雙眼,也在這一次的旅程裡,牽引著彼此。這場顫動的追尋,就是我們會到達的地方。 可能是魔毯的魔力,那裡有什麼指引,真的能帶來幸福。 看過世界一圈,家為你我而存在 歌曲結束,公主提議回程,知道自己還是公主,要住在城堡裡的。但這一次抵達的,已經是不一樣的地方。 茉莉不小心闖進過一次窮小子的閣樓、看過完全不同的市景;阿拉丁也陰錯陽差地化身為王子,在金碧輝煌的宮殿裡和公主跳上一支舞。故事最後,兩個來自天南地北家庭背景的人,看似一輩子不會有交集,卻因著同一件事--對關係歸屬的嚮往,而奇幻地相遇,並且認真地凝視一次彼此。 圖片|來源 像是那個在市井街頭,都曾遞過一塊麵包或零食給流浪者的他們,了解一種在這世上,不論你從何而來,你不會無處可去。 因此,故事最後告訴我們,茉莉公主不一定要嫁給王子,才能成一個家。她翻轉僵化的律法,在家曾經的傷痛以後,因為愛,又重新找到自己要的歸屬。 A whole new world That's where we'll be A thrilling chase A wondrous place For you and me 一個嶄新的世界 就是我們會抵達的地方 這個令人顫動的無盡追尋 一個不可思議的地方 為了你我而存在 因為世界很大,充滿驚奇,而那個嚮往的遠方,渴望的家,只為想要抵達的你而存在。 May 31, 2019 at 08: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bit.ly/2KhuHzI

是什麼把你帶來我身邊?心理學解釋「吸引力法則」 http://bit.ly/2YXTMne 迷人來稿 兩個人彼此吸引是命運之神的安排,還是化學效應作祟?關於緣分,心理學家歸納出兩大重要「吸引力法則」,我們會來電,其實都有跡可循! 文|陳和謙 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吸引,如同神袐的化學反應。但究竟人與人的相處之間,為什麼會產生吸引?而吸引力的產生,究竟需要具備哪些條件?以實證心理學 (evidence-based psychology) 的角度切入,綜合了各種研究的結果,在統計上,心理學家已經歸納出了兩項重要的吸引力法則。(延伸閱讀:創造好運氣!七步驟搭配吸引力法則,心想事成) 接近性效應 第一個影響吸引力的是「接近性效應 (propinquity effect)」,指的是兩個人之間要產生良好的關係,就必須具備物理上的「接近」;或是說,兩人所在的位置愈接近,彼此的關係就容易愈好。 針對大學宿舍所做的相關研究,分析了寢室之間的距離與鄰居們對彼此的好感度,發現除了自己寢室之外,大學生通常與隔壁寢的鄰居關係較好,與隔壁的隔壁關係其次,再來隨著距離,彼此的好感度依序遞減。除此之外,寢室位置落在最靠近建築入口處樓梯的大學生,能與最多同棟其它層樓的住民建立起朋友關係(這位置有最高的機會,在平常遇見不同樓層的人)。 其實,從小到大的生活經驗裡,「接近性效應」也都一直悄悄地在發揮作用,影響著我們的人際關係。 在國小、國中的教室,班級中的座位分佈就影響著我們的朋友關係——因為誰坐得離自己比較近,我們就有更多的機會和他借一支筆,或者交換考卷,也就更容易與他產生互動,進而有可能和他成為更好的朋友。 在平常的生活圈之外,大部份的人我們根本就不認識,但是卻可能因為某次共同參與夏令營的經驗,使彼此相遇、進而認識。當然,在營隊結束之後,最有可能在日後繼續保持往來的,就是當時和自己同一個小隊的隊員。 又例如在住家附近的公園裡,如果遇到的球友,住在離自己家比較近的地方,那麼比起來自更遠地方的人,這兩個人就更有機會在球場上相遇……同樣地,我們還可以在生活中,輕易地提取出大量相似的經驗作為例證。 接近性效應的基礎在於「熟悉」,或說是「建立熟悉感的機會」,因為人類的本性就是不喜歡陌生的感覺,並且害怕未知,於是總是喜歡親近自己所熟悉的東西。所以當彼此熟悉了、習慣了,我們便本能地賴著而不想離開。就像是我們吃飯時喜歡吃「家常菜」、聽歌時喜歡聽「年輕時聽過的歌曲」、購物時喜歡選「認得的品牌」,這些現象背後的潛在心理機制,都是出於因彼此熟悉所產生的好感。 同樣的心理機制也導致了心理學上所謂的「單純曝光效應 (mere exposure effect)」,指的是我們對於另一個陌生人,或是不熟悉的事物,只要多遇見幾次,即使沒有額外的認識,我們對他(它)的好感度就會提升。 圖片|來源 相似性效應 第二個影響人際吸引的重要因素,是人與人之間的相似性。 研究指出,當別人的意見與自己愈相似,我們就愈容易喜歡對方。而在與他人相處之後,我們也比較容易對那些與自己有著相似性格的人,產生較高的好感。甚至,在外表方面(例如髮色、戴眼鏡與否),我們也常在無意識之下,選擇和自己外型相似的人交好。也就是說,我們都容易對那些與自己「相似」的人,產生更親近的關係,不論是性格、意見,或僅僅是外表上的特徵,也不論自己在意識層面上是否有察覺。 相似性效應在人際相處的機轉上,很容易由日常生活的經驗所印證。當一個人說自己喜歡喝酒,另一個人卻表示自己討厭喝酒,他們之間就容易產生距離;當一個人支持婚姻平權,另一個人若也擁有相同的立場,他們之間就能夠擁有更多友好的默契。這些都相當符合常識,畢竟,一個愛好登山的人,自然是容易和其他喜歡登山的人成為朋友,而不是鍾愛潛水的泳客。 圖片|來源 在外表方面,如果有人與眾不同,常常留著龐克頭(又或者擁有人妖外表),一般人可能會覺得他外表怪異,而對他保持距離。而其他那些和他留著一樣龐克頭的人,則會較容易對他感到熟悉,近而有更多的機會和他產生互動。 同樣的原理,當我們去到國外,如果遇到外表看起來和自己同個種族,同樣會講中文,甚至和自己同鄉的人,我們就會有種莫名的親切感,而比起身旁滿街的外國人,我們也就更容易與他們成為朋友。 相似性效應,也同樣能夠被推理:面對相異,我們本能的下一步是去迴避;而面對相似,我們本能的下一步是去靠近。也正是因為,我們都不自覺地使用了這樣的模式在生活,所以長期以來,和自己保持相處的朋友,多半都已經在多年的互動之後,被自己篩選出了某種相似,於是才自然而然地形成了所謂的「同溫層」。 在當今的社群媒體上,發展出了各種機制和運算(例如臉書的按讚、廣告的推播),對每個用戶自動篩選出相似的朋友和喜好的粉絲專頁,並不停推播著用戶「喜歡看到」的內容,使得每個人容易陷入自己的「舒適圈」、變得愈來愈封閉,這其實並不是因為媒體邪惡,而只是因為它精準地掌握了人性。 同性相斥、異性相吸? 乍聽之下,「相似性效應」似乎與我們常說的「異性相吸」形成了矛盾,但各種研究卻指出——比起「互補性」,「相似性」在預測一段關係吸引程度的能力上,壓倒性地獲得勝利。 確實,我們偶爾也會被與自己完全相反的人格特質所吸引,甚至從那些帶有不同想法、不同興趣的人們身上,獲得強烈的震撼與啟發。然而,長期而言,以足夠縱深的層面來說,人們其實只喜歡與自己相似的人,並選擇和他們在一起。在社會心理學的實證研究中,有非常眾多且堅實的證據指出,一開始基於「互補」性質所形成的親密關係,往往十分脆弱,並且只能持續相當短暫的時間。 當然,在我們的生活經驗中,可能也有出現看似互補性強烈的兩個人,能夠長期維持友好、深刻的情誼關係,但前提是必須建立在更宏大的相似基礎之上。 例如近代物理學上有所謂的愛因斯坦、波爾之爭,雖然兩人彼此在學術上意見相左、水火不容,但其實,他們私底下卻有著他人難以企及的深刻情誼,彼此視對方為「理論上的敵人、生活上的摯友」。表面上,他們看起來截然不同,但所隱藏在背後更深刻的,卻是他們致志於物理學上的高度相似 ── 在這方面,幾乎沒有其他人比他們兩個人更相近了!(延伸閱讀:吸引力法則:適時自戀,你會更幸運) 掌握吸引力法則,讓生活變得更清晰 以上兩個效應,乍聽之下似乎不怎麼特別,也相當符合常識,但仔細思考後,將能夠發現它們各自蘊含著無比深刻的內涵,能夠為日常的情誼關係帶來許多的啟發。 例如,「接近」和「相似」其實會相互影響。相似的人會創造機會彼此接近,接近的人則會在共享了生活經驗以及交流了意見之後,達到了想法上的趨同。幾乎在每一個團體中都必然存在這樣的現象。 我們之所以和其他成員共同被納入同一個群體,不論是以班級、社團、宗教、球隊或工作的型式,不外乎就是出於物理上的「接近」,或志趣與能力上的「相似」。團體的型式使得大家變得更「接近」,並且在經年累月的相處、經歷了共同的遭遇之後,成員們就會凝聚出共同的感情,而產生進一步的「相似」,於是成員間的關係就會愈來愈緊密。 相反地,在有了「接近性」的洞察之後,我們再回頭檢視日常生活中的情誼,就會發現:其實,許多關係的發展,只是因為彼此在「正確的時間」出現在「正確的地點」,而所謂朋友,也只不過是那些優先佔據了自己生命位置的人們。 此外,對於一個新遇見的人,自己將能夠和對方要好到什麼程度,在有了「相似性」的認識之後,我們的心裡就更能有個底 ── 因為很大程度上,那將取決於兩個人之間究竟有多少相似。 雖然我們確實並不總是能夠正確地預測,讓自己滿意的伴侶所必須具備的特徵,但是當學習了社會心理學相關的研究後,在選擇伴侶或朋友時,我們就會懂得回頭在自己身上找尋一些線索。而或許,那就是一段屬於自己親密關係的最後答案。 作者資訊: 陳和謙,醫師,喜歡學習各領域的知識,除了醫學,也對教育、經濟學、社會學、心理學、哲學、文學等與人相關的領域有所涉獵。興趣是整理、應用與傳遞所學知識,以及觀察和思考人事物背後的本質。希望能充分應用所學,幫助自己和別人變得更幸福,讓世界變得更美好。部落格:走在通往理想的路上 參考資料: [1] Elliot Aronson, et al(2019)。社會心理學(第九版)(余伯泉等譯)。揚智出版社。 May 31, 2019 at 07: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bit.ly/2YXTMne

【如果你想】收藏《阿拉丁》的感動,八款手機桌布獲得 A whole new phone! http://bit.ly/2YULiwY 女人迷編輯 Phoebe 迪士尼在相隔 27 年後推出真人版《阿拉丁》,讓我們看見女性可以不再被動等待救援,男性也不必成為王子才能得到愛情。如果你也喜愛真人版《阿拉丁》,為你精選 8 張手機桌布,讓你一打開手機就能想起:不論世界多糟,我們依然擁有彼此,一起走向 A whole new world 吧。 迪士尼在相隔 27 年後,推出經典電影《阿拉丁》的真人版,除了還原卡通版的許多經典場景以外,也做了適度的改編,讓人物形象更立體。27 年前,我們看見茉莉公主等待男性來拯救自己; 27 年後,我們看見茉莉公主能靠自己的力量解決困難。27 年前,阿拉丁靠著神燈精靈的幫助獲得王子般的外表;27 年後,神燈精靈告訴阿拉丁:我改變你的外表,但沒有改變你的心,面對愛人,你還是應該真誠以對。 如果你也喜歡這樣的改變,並且重新愛上《阿拉丁》,為你精選 8 張手機桌布,讓你一打開手機就能憶起《阿拉丁》的感動。(推薦閱讀:為你挑片|《阿拉丁》與茉莉公主:不要因為別人,而放棄你的追求) 真人版 圖片|pinterest 有著英國、印度混血血統的女星娜歐蜜史考特(Naomi Scott),重新詮釋了茉莉公主一角,跳脫過往「公主總是等王子來拯救」的劇情。娜歐蜜的詮釋告訴了女孩,別因為社會眼光,就保持沉默,你還是能奮力追求理想! 圖片|pinterest 真人版《阿拉丁》中的神燈精靈由好萊塢巨星威爾史密斯所飾演,不同於已故巨星羅賓威廉斯所演繹的神燈精靈,威爾史密斯加入了能代表個人特色的饒舌,讓神燈精靈的角色更添豐富。 圖片|pinterest 《阿拉丁》之所以奇幻,源自「神燈」的存在。如果真的有神燈精靈可以滿足你的三個願望,你會說什麼呢? 圖片|pinterest 除了阿拉丁、茉莉公主、神燈精靈以外,《阿拉丁》的經典角色也包括巫師賈方、猴子阿布、鸚鵡艾格、老虎樂雅、魔毯,種種魔幻元素共同打造《阿拉丁》的歷久不衰。 卡通版 圖片|pinterest 坐上魔毯,阿拉丁與茉莉公主深情合唱的《A whole new world》,就和一般墜入愛河的情侶們沒有差別,我遇見了你,看見嶄新的世界,在新的世界裡,你就在我身邊,如果這是夢,我永遠不想醒來。 圖片|pinterest 茉莉公主的代表色,湖水綠,輕輕撩動阿拉丁的心,也為夜色增添一點明亮。公主與阿拉丁的剪影搭配湖水綠的底色,更顯《阿拉丁》故事裡的浪漫與奇幻。 圖片|pinterest 我唯一想做的,就是和你走遍世界,看盡所有風景。但身旁的人必須是你,沒有你,我飛得再高再遠也無法順利落地。 圖片|pinterest 被華麗皇宮困住的茉莉花,清香但無法接觸外面的世界,是你讓我擁有勇氣,讓我有機會帶自己走出皇宮,看見世界的美好。 如果你也從《阿拉丁》電影獲得力量,想和茉莉公主一樣獲得 A whole new world,就從更換手機桌布開始!(推薦閱讀:【如果你想】換手機桌布,五個臺灣女性插畫家讓你的桌面與眾不同) May 31, 2019 at 06: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bit.ly/2YULiwY

「沒有他的今天,也往前走兩步吧」遠距離關係的獨立練習 http://bit.ly/2IeVslI 迷人來稿 即使沒有辦法天天見面,也能讓戀愛長久的投資!分享三個實用情侶練習,讓你在愛情中與享受伴侶的呵護,又能自在地擁有自己的生活。 文|Leyes 被動收入適用於戀愛投資嗎 大學閨蜜前陣子打了通電話給我,說他那交往兩年多的男友覺得他們已經進入穩定的老夫老妻狀態,不需要常常見面了,他比較希望有自己的時間。  作為一個一路看他們相識熱戀,各種甜蜜爭吵走到現在的旁觀者,我其實蠻驚訝她的男友會提出這個想法,我們還針對是不是每個男生到後期都會產生這個心態討論了一下。 當然是沒有最終結論的,但因為他們對於未來還有另外的打算,閨蜜也對於他們溝通的結果算是能夠接受,所以我安慰一下她之後再寒暄幾句就掛上了電話。  我從接到 D 小姐電話的那一天就開始在想,倘若今天角色交換的話,我應該很難接受這個提議,對於我來說,盡可能的在每天撥點時間見面相處,是戀愛關係裡,非常重要的投資。 在投資理財行為裡,大家追求被動收入,期望創造出一筆,就算在睡覺也能賺錢,省力又省心的收入,然而,這個理論卻不能套用在戀愛關係上。 我認為,不管兩個人的關係變得多穩定,在一起的時間多久,人跟人之間的關係都是需要一直用心經營的,尤其在兩個不同的人之間,打算建立親密關係時,更為重要,因為我相信,基底完全不相同的兩個人,不會因為時間過得夠久,就能磨合出完全契合的形狀,若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這樣的話,應該就不會有,過了半百還是常常爭吵的父母了 投資戀愛,就得花大把時間見面嗎?  在這個通訊軟體發達的社會裡,就算見不上一面,也可以透過訊息或視訊來分享彼此的生活,但是隔著一台手機或電腦螢幕,真的能好好交流彼此的心情嗎?  根據美國史丹福大學的研究,比起使用通訊軟體,實際見面會使人體產生更多催產素,也更能舒緩壓力緊張,所以,在關係經營上,時常性的見面是相當必要的。  以日常一點的例子來說,前陣子,男友跟家人去日本進行了為期六天的家庭旅遊,有一天,視訊到一半,他突然扭著頭的模仿起奈良公園裡的梅花鹿撒嬌,看著他的動作,我心裡想著,如果他就坐在我的身邊,剛剛那個信手捻來的小小模仿,肯定會靠在我的手臂上進行,然後,我意識到,這應該就是通訊軟體無法傳遞的溫暖。(延伸閱讀:情侶日常插畫集:只要你一個擁抱,我就擁有全世界) 每當結束了疲憊的一天,我總是有很多事情想要分享,而在交談之中,那些快樂到花枝亂顫的笑聲、感同身受的心疼或安慰,都因為我們面對面地坐著,這些溫暖才讓我實實在在的感受到。 圖片|來源 那麼,想要建立一段幸福的戀情,就非得花上這麼多時間見面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甚至有很多人是以周末伴侶的方式在相處著,可是我也相信一定有不少女孩跟我一樣,明明期盼著能夠時常見面,卻在面臨關係轉變或工作因素時,不得不調整自己的心態,試著讓自己轉換門派。  戀愛裡的獨立練習 在我看過的一本書《只要願意一起走下去》裡,有一篇推薦序是這麼寫的:  認真的關係裡面,總會有辛苦的時候,有不美好的時候。可是也會有這樣的時候:醒來看到空出的床位,感到少了什麼 ; 他不在家的日常白天,我在瓦斯爐前面煮著泡麵,端著鍋子坐進電腦前,想到要不是因為他,我會為所欲為的荒廢生活。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過類似的經驗,即使不是遠距離,突然不能見面的那幾天,真的是每天都只想躺在床上呼吸,很像沒有了對方的這一天就只能任由時間流逝的荒廢掉,然後,在一天的結尾,埋怨自己浪費了一天,甚至跟對方鬧上一些脾氣,久而久之,這個問題便在彼此之間發酵。 所以,才有了今天這篇文章,我想跟和我有著相似感情觀的女孩分享,在我跟男友無法見面的時間裡,是怎麼練習,讓自己的一天過得更好,也更優化我跟男友之間的關係。  練習一:描繪藍圖-『我們可以不斷的嘗試或調整,因為我始終看的到終點』 從過往的旅途中,我們知道,達成目標從來就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我們刻畫好未來應該有的樣子,然後前進,卻發現一切都不如想像的順利,可是為了心裡嚮往的這個藍圖,總是會更咬緊牙關的努力,因為我們始終看的到美好的終點。 同樣的,當我們和伴侶一起描繪出未來的藍圖,即使辛苦,我們也能試著去努力去練習去調整,而這些過程或許會衝撞我們原有的感情觀,在每個試著說服自己接受的夜晚,可能會有千百個為什麼,想不通自己非得為了對方如此委屈改變的理由,每當這個時刻,你可以問問自己,眼下必須調整的這些,是不是終究會完成屬於你們的 big picture,然後,妳會發現,與其說是改變,其實是彼此都正在嘗試跟調整,試著更靠近我們的藍圖。  圖片|來源 練習二:關注自己-『沒有他的今天,也往前走個一兩步吧』 在開始看的到終點之後,我們的理性終於夠接受這些不能見面的日子,而感性卻遲遲跟不上腳步,明明知道應該起床洗潄,卻總是各種拖延症上身的活在低落情緒裡,這種時候,就試著回頭關注自己吧! 通常我會從對自己提問作為開始,想想自己是不是有什麼應該做或者想要做的事,並列出幾項作為今天的待辦事項,有時候是想了很久卻一直沒有去辦理的網路郵局,也有時候是一間喝過一次之後一直想再回訪的咖啡店,這些都不是什麼大事,但在沒有對方的日子裡,我還是前進了一兩步,慢慢的,關注自己就可以成為一個很自然而然的行為。  練習三:分享生活-『今天過得很好,而我知道有了你更好』 最後一步,就是在一天的結尾,跟對方分享自己今天的生活。像是我會試著跟男友分享,我的今天在郵局裡抽了一個要等多久的號碼牌,還有第二次回訪的咖啡店,喝起來似乎退步了一些,不要懷疑,的確就是跟平常做的一樣。(延伸閱讀:我們的戀愛沒有假期!維持恆溫的六個愛情練習) 聽起來很簡單,但是如果這一整天我們都活在低落的情緒裡,那麼,最後能分享的,就只剩下虛度一天之後累積起來的負能量了,而對方也會為了要安撫我們的情緒,無法好好分享他的生活,結果在不能見面的日子,還得隔著電話哭泣或吵架,實在很不值得。 當我們試著關注自己,好好的過上一天,每天的通話裡,就可以有更多歡樂的氣氛,但是,在這裡要提醒一下,進行獨立練習不是為了要強制自己稀釋或解決掉低落的情緒,尤其在一開始,感性還跟不上理性的時候,就算分享完了生活,還是會覺得內心某處很無力,獨立跟逞強其實只有一線之隔,所以,即使我們正在練習著獨立,還是可以讓對方知道,我可以自己好好過上一天,但我還是很喜歡有你陪在身邊的日子。 「 我的今天過得很好,但我知道有了你更好。」 參考資料: [1] The Loneliness Epidemic is Now; Here’s Why Friends are Important/The Sunday Edit/2019/4/22 原文出處: 【吵架 ≟ 溝通】能好好講還是不要吵架啦!避開爭執的三個方法 作者資訊: Leyes 脫殼秀 May 31, 2019 at 06: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bit.ly/2IeVslI

不要完美,我只要彼此眼裡相同溫柔的遠方 http://bit.ly/2Z27Zzz 合作品牌天使 可能你也有過一段無法忘懷的初戀、心中有著命定的完美對象,但究竟愛情有沒有完美?又或者在愛面前,我們追求的是自己的完整? 圖片提供|PIXTA 圖庫 想起他的時候,心裡總是微微震盪,好多年過去了,說實在也沒有足夠具體的故事能發揮。當時,意外的一場戀愛卻紮實住進心裡,不曉得為什麼,有些情緒就是能被他一眼看穿,好像一種與生俱來的天賦,讓人不自覺地就對他傾訴。我望向天空,不曉得現在的他在哪裡,陽光是不是依舊燦爛? 有一種說法,是當你見到對的人心裡就決定喜歡他,在心田埋下種子,用回憶和思念灌溉,短暫的緣分也能用一生來愛。我才明白,這就是一見鍾情,又或者是我過度地把它視作了命定的愛情,篤定他就是這生的對象,像是韓國知名音樂劇裡的男主角金鐘旭一樣。 找到《金鐘旭》,第一次感覺生活被填滿 朋友說我傻,人生中才沒有真命天子、對的人這回事,但生活裡的每首歌或電影裡,好像總有一幕是我們的影子。我們在一次印度旅行中意外認識,沒多久便對上了頻率,無可否認地,那樣的觸動是幸福的酸甜,街燈變得柔和,路上的景色也可愛了,美好愛情闖進生活,是我第一次感覺自己終於將生活的輪廓填滿,即便後來我們的故事沒有寫完,都足以讓我確信「對的人」在愛情中扮演了舉足輕重的份量。 於千萬人之中遇見你所遇見的人,於千萬年之中,時間的無涯的荒野裡,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剛巧趕上了,也沒有別的話可說,惟有輕輕的問一聲:「噢,你也在這裡嗎?」 若愛是人生中數一數二的難題,那麼我對張愛玲筆下的解讀,不僅是 Mr. right ,更是 Mr. Destiny 的相遇。曾幾何時,我真希望市面上有「尋找初戀」的服務,能幫我找回當時相戀的他。然而現實並非轉角就能遇到愛,接下來幾年的生活,戀愛對象來來去去,說到底也沒有不喜歡,卻總缺乏一起往下走的勁,於是,終於蹭到了一個年紀,看著姐妹們一個個出嫁、進入家庭,而我也正式成為家人們口中的大齡女子。 圖片提供|PIXTA 圖庫 究竟對的人真的如此重要嗎? 我不禁開始思索,說來有些諷刺,直到漸漸習慣一個人之後,我才終於開始正視「關係」。我們總喜歡談愛,卻忘了在愛裡的,是在條件之外另一個活生生的伴侶。我想起那時一起旅行的他,說談戀愛就像一面鏡子,會瞧見自己習慣的模樣,也會透過對方的眼睛看見缺點。 感情裡有人願意改變自己迎合對方,而有些人會把習慣頑強地掛在了別人身上,沒什麼對錯好壞,只有適合與否。後來我才讀懂不必是轟轟烈烈的愛情,也能漸進地為彼此靠近,把散落在人生歷程中不同的樣貌拾起、輕柔梳理、往彼此舒服的方向撥去。 圖片提供|PIXTA 圖庫 對的關係是彼此都有完整的樣子 關係的經營不是共享喜怒哀樂就夠,能在愛情旅途中讓自己感覺自在、讓彼此變得更好、增加自我價值的,或許是我所能見到在關係裡最溫柔的遠方了,終究不是擁有對的人就擁有完美愛情,而是這樣一段對的關係,讓愛完整了。 如果說好的對象是一道光譜,那麼或許只有適合自己的才是最亮麗的一環。生命本就沒有什麼無懈可擊的一百分愛情,願即便是過了年少歲月的輕狂,你我都仍願意勇敢追尋,大膽實現,與一個能完整生命價值的人相遇,讓他,做你專屬的完美先生,找到你也傾心的金鐘旭。 而自己的完美先生應該如何追尋呢?或許在欣賞完《尋找金鐘旭》後,你心裡就會有答案了。 韓國口碑加演 13 年,音樂劇《尋找金鐘旭》重磅來台! >> 票券熱烈銷售中 日期:2019.08.29 (三) - 2019.09.22 (日) 地點:信義劇場 Legacy Max (台北新光三越 A11 6F ) 票價: 平日場(週二 - 週五):2300/1700/1300/1000 假日場(週六/日):2500/1900/1500/1000 官網 Facebook 粉絲頁 May 31, 2019 at 05: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bit.ly/2Z27Zzz

回顧我們敞開笑容的時刻:運動可以不為任何目的,只為快樂 http://bit.ly/2QBxB32 合作品牌天使 「當身體變得更強壯,你的心,也會變得更強壯。」跨出運動的那一步其實很簡單,感受的到身體的回饋,更能獲得快樂的能量!一起回顧我愛我快樂生活節,我們因運動而敞開笑容的時刻。 培養規律的運動習慣,是現代人通曉的課題,「去運動吧!」應該要成為一個實際的選項,而非僅是口號。 大學時期,她上健身房僅是因為成為「會員」好像是挺酷的事情,意外地踏上運動這條路,途中遇見了人生伴侶,更感受到規律運動帶來的快樂與改變。而她,就是 Curves 副總經理暨地區總督導廖如彤,在 5 月 25 日的午後,她用自身故事與經驗,分享運動為生活帶來的生命驚喜! It's never too late —如果你想,隨時可以起身運動! 當主持人問起現場讀者:「是什麼原因讓你想運動呢?」,讀者說,以前的她較沒有自信,走路總是彎腰駝背,但運動以後體態與氣色逐漸變好,重新拾起許久未見地自信,不再那樣低頭了。 除了自信,小彤老師也想讓讀者知道,運動也能一步步靠近夢想,而且永遠不嫌晚。她分享 Curves 的會員錦筠,過去面對生活的壓力總是大吃大喝,為了工作與家庭忙碌著,直到健康檢查報告出爐,才發現自己長期習慣的生活方式,讓她有了脂肪肝與動脈硬化。 這時的錦筠才意識到運動的重要,積極透過運動改變生活,在恢復健康後,勇敢挑戰了馬戲團的空中飛人,那時,才驚覺自己的年齡是其他參加者的兩倍—她,是一位五十歲的母親,也是一位築夢的女性。 每個運動的當下,賦予自己 Change 的力量 若你也期待生活帶來驚喜,讓我們起身行動吧!小彤老師鼓勵大家要勇於 Change,這也是 Curves 今年的關鍵字。不論是已經有運動習慣、或正要開始運動的你,都可以賦予自己改變、再突破的力量。她請所有讀者訂下今年的運動計劃或目標,並抽出 Curves 的改變牌卡,每張小卡上有著不同的主題與金句,為的就是在你需要被鼓舞的每個時刻,代替 Curves 陪伴你更自信、更快樂的前進。 「你有力量和能力,去創造更有意義的生活。」— Curves 擁有一起向前的夥伴,替運動注入快樂 Curves 設計的 30 分鐘環狀運動,為了排除耗時、不易學習或是心理支持不足等因素,30 分鐘的環狀運動可以達到一般運動 90 分鐘的效果,搭配液壓式的健身器材,依照自身力量調節重點,避免受傷。 有朝氣的教練,帶著台下讀者一個動作、一個動作慢慢練習器材舞,比方說,像企鵝走路般的動作,雙手伸展,這時,你可以不用害怕和隔壁的其他讀者是如此陌生,因為大家正一起學習著,我想,這就是安心吧! 接下來,教練開始播放音樂,要大家跟著一起跳,一開始可能還不太熟悉,不過漸漸地,空氣中蔓延著歡樂與自在,教練問:「大家記得這是第幾個動作嗎?」,讀者笑開懷並大聲回答:「已經記不得了!」,教練再說:「沒關係,我們開心動就好!」 現場的氣氛完全沒有任何緊張、壓力,取而代之的是,所有人似乎瞬間成為彼此在運動上最友好的夥伴,大家齊心跟著音樂舞動,這就是「運動」,許多人無法想像,無法跨出的那一步其實如此容易。 「當身體變得更強壯,你的心,也會變得更強壯。」—廖如彤 運動將使我們更健康、更快樂、更自信,像這場工作坊一般,所有人相聚一塊,利用一個下午體驗運動的美好。你會發現,運動只是讓你快樂,助你靠夢想近一點。 給你的同場加映 | 一起 Amaze yourself!再次感受當天的快樂 May 31, 2019 at 05: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bit.ly/2QBxB32

藍眼淚、綠石槽、鱷魚島!台灣很美你知道嗎? http://bit.ly/2JNxeSx womany editor 女人迷編輯 你也每個禮拜都在期待週末的到來,在週末結束前一刻又為了 Blue Monday 感到焦慮嗎?獻給沒有長假、預算有限的你,用這個週末探索台灣的隱密的自然奇觀,療癒疲憊已久的心靈吧! 文|小妮子 在行事曆上的方框跑著馬拉松,都市裡緊湊的生活步調,每個禮拜都在期待週末的到來,在週末結束前一刻又為了 Blue Monday 感到焦慮,倦怠感逐漸把妳吞噬,提不起勁的日子看著朋友們趨之若鶩奔向國外,沒有長假、預算有限的你,除了持續為工作打拼,也該給自己恣意放鬆的時光,就讓台灣的自然奇觀讓你重拾生活的靈感,本篇提供給你四個來自台灣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奇景: 馬祖藍眼淚 大地原生的感動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FrameTaiwan(@frametaiwan)分享的貼文 於 PDT 2019 年 5月 月 5 日 上午 5:57 張貼 如同海上流星雨般的夢幻,馬祖「藍眼淚」曾被 CNN 列為全球必看的 15 大奇景,「藍眼淚」出現在每年的 3-9 月,其中以 4-6 月又是最多的時候。近日隨著南風吹起,北竿最容易出現藍眼淚的馬鼻灣及橋仔澳口還出現今年密度最高的赤潮,藍眼淚因此而爆量。 要看藍眼淚,必須在無光害的環境,儘量避免農曆月圓前後以免受到月亮光害影響,另外,經由波浪的擾動,夜光蟲才會出現光芒形成藍眼淚,所以還要算準在開始滿潮之間前往,,想要觀賞藍眼淚可以前往馬祖南竿、北竿、莒光及東引島,各沃(澳)口。 在神秘藍眼淚的背後曾歷經被懷疑是海洋生態惡化指標,然而經過採樣證實,發現並非除此,藍眼淚的景象來自夜光蟲,由於海浪及自然風的驚擾會發出淡藍色的螢光,數量一多就會遍及在海上,以它為食物的丁香魚就會群聚而來,馬祖舊時稱之為「丁香水」。巧妙作用下發生的浪漫奇景,讓你激發對生命的感動。(延伸閱讀:台灣版藍洞就在澎湖!澎湖花火節的十大秘密景點) 季節限定老梅綠石槽 把握當下美好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方語昕(@aikofang)分享的貼文 於 PDT 2018 年 4月 月 17 日 上午 6:31 張貼 恬靜兒柔美,同樣受到 CNN 青睞的台灣 8 大私密景點之一,北海岸石門區的老梅石槽,吞吐著海風,仔細聆聽海浪拍打在岸邊,大自然的譜曲之下,在此配戴上翡翠項鍊。 這些排列整齊的石槽背後,是來自大屯火山爆發後,遺留海岸邊的火山礁岩,在波浪長期的沖刷下,質地鬆軟的部份被侵蝕,留下較堅硬的部份而形成溝槽,在冬季東北季風盛行時,浪花滋潤了石槽的岩面,也開始滋生綠色的海藻,等到四月份東北季風漸歇,石槽就長滿了一大片綠色的海藻,成就美不勝收的「綠石槽」海岸景觀。 從日出到日落,都有它獨特的風貌,讓人沈浸於詩情畫意的快感。綠石槽是「季節限定」,只出現在四、五月份,隨著夏日陽光曝曬綠藻逐漸逝去,提醒我們眼前的一切可能都是短暫卻美麗的,好好把握當下的一景一物比起期待未來更加重要。 宜蘭冬山「水火同源」萬物皆能圓融和諧 水中有火,火中有水的「水火同源」在關子嶺聲名大噪,除了台南,近日在宜蘭也有這般的光景。 冬山鄉的「水火同源」來自早期宜蘭武淵村多處天然湧泉,由於地底蘊藏豐富的天然氣,只要點火燃燒即形成水與火共存的天然奇景,數年前國道五號平原線施工期間,意外在冬山鄉挖出了「水火同源」罕見的自然現象。 除了大自然巧奪天工之作,宜蘭縣府在周邊規劃人工草皮、植栽、自行車道、兒童遊戲設施等,打造成為宜蘭觀光新景點,成為近日親子休閒的好去處。 圖片|冬山鄉觀光旅遊網 火噴其間,無煙亦無燄,共融於水流潺潺,這是大自然水火同源的奧妙,而在日常生活中、職場上你也曾遇到讓你感到挫敗的人際關係嗎?或是對於性格相距甚遠的人感到無奈?從水火同源的奇景或許能帶給你世事可以圓融和諧的靈感。 石碇鱷魚島 走過蜿蜒美景就在下一步 圖片|石碇鄉公所 在石碇區千島湖,一座島嶼外型如同鱷魚而被命名的「鱷魚島」。位於北勢溪中游的碧山村山頭,翡翠水庫興建蓄水,碧山村淹沒於水庫下,俯瞰露出水面的山脊像極了浮在水面的鱷魚,由於藏匿在山嵐裡,過去是當地居民才知道的秘境,現在已能在 Google 地圖上看到。 從北宜公路 24.5 公里處的碧山派出所旁的產業道路往下,沿途經過蜿蜒山路,就可抵達鱷魚島景觀平台,在雲霧縹緲時,宛如在仙境中的沈睡的鱷魚,風和日麗時,清澈水面倒映著山巒,描繪出一幅山水畫,鱷魚初醒。(延伸閱讀:夜訪山城九份,那些你曾錯過的私房景點)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在沉靜的萬物中也籠罩著靈氣,懷抱愈窮千里目的心境,經歷蜿蜒路途來到這片世外桃源,一切都是那麼值得,在職場、關係正陷入膠著的你,只要願意再往前走,下一步也許就能看見仙境般的景緻。 參考資料: [1] 馬祖國家風景區 [2] 中華民國交通部觀光局 [3] 冬山鄉觀光旅遊網 [4] 石碇鄉公所 May 31, 2019 at 05: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bit.ly/2JNxeSx

短暫逃離都市的綠洲!台灣五間森林系咖啡館 http://bit.ly/2KgnMGP Bella.tw儂儂 被忙碌沖淡生活熱情了嗎?這個週末,想請你放下工作,接近大自然,重新感受生活的美好!給日日忙碌的你全台 5 間隱藏版叢林系咖啡廳,不用大老遠、花大錢出國散心,就能夠用芬多精和咖啡因療癒心靈。 圖片|Bella儂儂 提供 網美們,簡約夢幻的打卡景點是否已經拍到膩了呢?這周末儂編帶妳遠離塵囂,來一趟充滿芬多精的叢林式享受!沒有了車水馬龍的吵雜,烏煙瘴氣的汽油煙,這 5 家隱身在台灣的森林系咖啡廳,不僅餐點兼具視覺與味蕾的衝擊,綠叢環繞幽靜舒適的環境氛圍,讓人彷彿置身小清邁! 陽明山|19 號咖啡館 圖片|Bella儂儂 提供 陽明山就像台北人的後花園,春天賞花,冬天摘海芋,四季的浪漫都集結在這裡!而這家隱身在陽明山上的「19 號咖啡館」,四周環繞著山壁、樹叢,這家以懷舊歐式老房改建的咖啡廳,用半開放式的格局,讓顧客彷彿坐在山林中享受芬多精的 SPA 療程。它療癒又紓壓的下午茶空間,絕對是妳周末偷閒的最佳秘密基地!(推薦給你:女人迷口袋名單!九間不藏私咖啡廳) 圖片|Bella儂儂 提供 喝著咖啡,耳邊伴著蟲鳴鳥叫,多麼極致的享受啊!「19 號咖啡館」除了有 360 度環繞山景,老闆還很用心,就連電影《第凡內早餐》中的復古汽車、電話亭都搬上山!如果覺得坐太久,還能沿著叢林小徑漫步,來場森林系浪漫約會,女孩們!還不快拖腦公帶妳去!    地址 : 台北市士林區菁山路 131 巷 19 號 電話 :  02-2861-9088 營業時間 : 週一至週日 AM 11:00 - PM 20:00     新竹|Z cafe 圖片|Bella儂儂 提供 儂編沒有在騙妳,這不是南美洲雨林景觀,這是新竹人的世外桃源!位於新竹尖石山區的景觀咖啡廳「Z cafe」透明的挑高落地玻璃窗一眼望去一覽無遺的叢林景觀,在這喝杯熱咖啡耗一下午,一整周的煩悶都沿消雲散。茂密的綠叢景致,讓儂編還有種身在電影中的野生動物園的感覺呢~ ( 好像隨時都會有長頸鹿探頭似的! )  地址 : 新竹縣尖石鄉錦屏村 8 鄰那羅 42-1 號 電話 :  03-584-2156 營業時間 : 週一 / 週二 / 週六 / 週日 AM 11:00 - PM 18:00 彰化員林|右舍咖啡 圖片|Bella儂儂 提供 偷偷跟妳說,儂編的夢想就是和男友坐在法國街頭的浪漫櫥窗邊喝杯咖啡聊是非,多愜意吶~(扭)女孩,那些夢中的理想約會景點,不用花錢坐飛機,現在在台灣也能享受這種被綠叢、藤蔓環繞的野性景致!藏身在彰化員林的「右舍咖啡」,以簡約文青的木質裝潢襯托窗外隨著四季變換的山林景色,伴著美景,坐在大片落地窗前,差點以為自己化身韓劇女主角。 (延伸閱讀:咖啡廳工作更有效率?五間適合遠端工作的咖啡廳) 圖片|Bella儂儂 提供 店內除了有二樓挑高式別緻景觀書房,一樓爬滿藤蔓的大片櫥窗,也美的讓人想多拍幾張!別看「右舍咖啡」只有一身皮囊,老闆對於咖啡和餐點也是很講究的呢!香濃手沖咖啡配上獨家手做甜點,帶點韓系秋意浪漫的用餐氛圍,周末約會的秘密武器就看這招了。     地址 : 彰化縣員林市萬年路三段 67 號 電話 :  04-836-4864 營業時間 : 週一至週日 AM 8:00 - PM 18:00 高雄|奧斯汀人文咖啡 Austin coffee 圖片|Bella儂儂 提供 這間真的美得太過分!最近身邊的朋友一一飛泰國,獨留在台灣的妳是否覺得悶呢?這間號稱高雄小清邁的景觀咖啡館「奧斯汀人文咖啡」,用舊式老房改建,圍繞座位四周的綠叢,讓妳一踏入店內就有種走進清邁的荒野感受。倚畔在小湖邊的竹編涼亭座椅,配上店內私房泰式料理,誰說度假一定要大老遠飛出國呢? 圖片|來源 網美們真的都很會拍!充滿度假氛圍的《奧斯汀人文咖啡》搭上點點洋裝和小草帽就是這麼對味~草屋、藤蔓加上坐立在水池上的竹涼亭,每一個角落都超好拍!雖然說半開方式的用餐環境對夏天來說是一大酷刑,但為了美照,再熱也要在橋上拍一張再走。 地址 : 高雄市小港區立群路 100 號 電話 :  07-806-8088 營業時間 : 週一至週日 AM 10:00 - PM 22:00 恆春|樹夏飲事 圖片|Bella儂儂 提供 受夠了都市的喧囂,不妨往南走,感受一下南島風情吧!別小看這間倚靠著斷垣殘壁的咖啡廳,它最近可是 IG 熱門打卡景點之一呢!走訪一趟墾丁,這間「樹夏飲事」可不能錯過,隨興的落石堆,襯著透明玻璃窗,四周的荒漠景致,好像來到南美洲的荒野大平原,帶點美式野性叢林風的它,除了有著獨特的餐點風格,房屋上頭的鳳凰樹,還會隨著季節有不同風貌呢~ 圖片|Bella儂儂 提供 廢墟獨有的粗曠,配上金屬和玻璃的俐落感,不僅店外的視覺衝突讓人很難不停下腳步多看一眼,店內挑高的天花板,自然陽光灑落在桌面上,舒適愜意的氛圍讓人心頭也暖暖的。看膩了都市中一陳不變的高樓大廈,這周末就帶上姊妹們感受一下純樸踏實的野性生活! 地址 : 屏東縣恆春鎮恆西路 12-21 號 電話 :  0928-568-099 營業時間 : 週一 / 週二 / 週六 / 週日 AM 10:00 - PM 18:00 TEXT/Bella.tw儂儂 PHOTO/網路 【本文由 Bella.tw 儂儂 提供,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May 31, 2019 at 04: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bit.ly/2KgnMGP

張藝專文|植栽與家:外面找不到的歸屬,讓房間給你 http://bit.ly/2YZOgAi 張藝 跟張藝邀稿,寫他與他的植栽房間,再拍幾張照片。他說那我要重新粉刷才可以呀,從藍綠色到灰白色的壁面,不變的是,與他相互共生的,蓬勃的家屋。 圖片|張藝提供 剛開始在網路發表影像時,常被問是在外租旅館嗎?牆壁怎麼會是藍綠色的?因為這個原因,給大家留下滿深刻的印象。後來開始種植物,房間的整體調性又更統一了。但一切都是巧合啊!當初會特別漆藍綠色,就只是想讓房間特別一點而已。 因為這次的女人迷邀稿,我想重新調整房間的牆壁配色。畢竟使用了四年的牆壁有點髒了,而且它也變得不太符合我的工作需求。 這次我自己漆了兩大面淺灰色的牆(男生看到我工作能力這麼好會不會自慚形穢?)漆的當下有夠想推掉這次邀稿哈哈哈哈哈真的好累。為什麼會選灰色呢?今年剛開始學插花,灰色的牆面比白色更有個性一點,但也能好好彰顯花藝擺在空間中的醒目性。之前的藍綠色很容易讓植物跟背景融為一體。拍照記錄上確實是滿棘手的,所以趁這次機會做修正。 雖然很累,但發現自己漆房間並不是太難的事,而且油漆挺便宜的(螢光筆畫重點)。圖片|張藝提供 房間本該隨著居住者所需改變機能性,但植物的擺放就無法隨意更改了。 我還是建議大家讓植物接近光,與空氣流通之處,這兩點很重要。即便是室內植物,適當光照對他們絕對是更好的生長環境。而通風是為了讓植物介質水份能有良好的乾濕循環,植物也比較不容易生病。 打造自己空間,為什麼我選擇植栽? 會想在房間種植物最開始的原因是,成、就、感 ! 這份成就感是指,一早醒來,看到身邊有很多生氣蓬勃的生命,就覺得自己好像挺會照顧的。而且就近觀察下,也更能發現新芽,長勢改變這種細微的變化,這對種植初心者來說會是很大的前進動力。但其實植物長新芽只是為了生存,改變長勢也是為了吸收更多日照。所以啊,別再以為是你的愛讓它一夜長大啦!(怎麼如此冷血啊我) 姬鮑魚虎尾蘭。圖片|張藝提供 再來是希望室內空氣能藉由植物來做些改善,在這邊推薦幾種室內植栽: 虎尾蘭:植物界超級空氣輕淨機。但你上網查,跳出來的一定是黃綠直條紋的普通品種,捷運站都會種的。矮額真的有夠醜我知道(對我就是外貿協會)。但說真的,要老娘自己花錢種植物,誰管你有沒有用啊?當然漂亮擺第一啊!而且又是擺在自己家,每天看了礙眼的情況下,有礙,就無愛了嘛。所以我希望你們能找到的品種,是像佛手、寶扇、姬鮑魚等等的特殊品種,它們好看美觀,同時也有淨化功能,也能室內養殖。 兔腳蕨:私心個人超喜歡,而且他好便宜,三盆 100 的那種。不小心養死眼睛都不會閘一下,而且用成吊盆,苔球,他也都能適應,蠻耐旱,忘記叫澆水一下意志力也堅強的室內夥伴。 生態瓶:網路上有很多生態瓶製作教學,學成後放在家,他會是一個很好的擺設,顯得自己品味超好,手又巧,懂的又多(整段下來就是瞎妹發言)。但要小心別直射陽光,否則熱量會在裡面開 party,你的植物就會發生遺憾的事情。 雖然在附圖中有看到鹿角蕨的蹤影,但我為什麼沒推薦它呢?鹿角蕨單價比較高,生長環境必須注意較多的事情,所以我希望植栽新手先成功種植便宜且好照顧的一些植物後,再來挑戰。切勿迷思名貴特殊品種。名貴的意涵下有時也代表著它們難以照顧。所以,一定要先從自己喜歡,且好照顧的開始養起喔! 把這次插的蓮藕根灰牆擺一下,真的好滿意。圖片|張藝提供 生態瓶跟我最喜歡的神奇寶貝們(強行置入)。圖片|張藝提供 前幾年我的房間也充滿鹿角蕨。在某次出國放到室外給鄰居照顧後,回國居然看到它們長勢變很好。那時我就開始思考,所謂室內室外植物,還是必須依據種植者本身的所處環境做調整。當我看到我的鹿角蕨在室外活得比較健康時,我就通通把他們拿到室外了。雖然在我房間它們也可以(活著),但既然知道外面更好,何不學會放手呢?(結尾直接變愛情專欄) 希望各位好好與房間,植物,愛情相處喔 <3 房間佈置小心機:氣味 最後我想跟大家分享常常忘記的房間小心機,就是味道。 雖然我今天要介紹的東西當初並不是為了來幫房間薰香,但它的附加價值就是這麼賺(愚婦)。現在我就來說一下,我為何會開始使用香料的故事及介紹它們。 房間是我最常創作的地方,沒靈感或覺得空間突然很滯悶的時候,其實很麻煩,但也不能怎樣。在一次去朋友那裡作客,他突然點了白鼠尾草,聞了之後覺得味道很療癒,並覺得精神變好一些。詢問後才知道原來鼠尾草有淨化空間的功能。於是,我也開始了焚燒香料的習慣,在一些負面情緒。或很累時都會使用來放鬆身心。 由後到前,紅海乳香、聖木、雪松、白鼠尾草。圖片|張藝提供 網路上滿多教學是使用碳餅來讓香料釋放味道。但我覺得多買一個媒材很貴也很麻煩,又不環保,所以我都直接用燒的。有時遇到一些較不容易燃起的香料,就可以放一些乳香在旁邊。乳香焚燒後會釋放油脂,這時就可以讓火再更旺些幫助點燃香料。但要小心火侯的控制,母湯火燒厝。 植物不管生長中,或製成乾物來焚燒,都用它們自身讓我的心變得更加平靜。 希望你們都能找到自己的療癒方法,如果還沒試過植物的,就來試看看吧! 圖片|張藝提供 May 31, 2019 at 03: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bit.ly/2YZOgAi

2019年5月30日 星期四

從早到晚,輕鬆維持妳的優雅與自信,打造無懈可擊的清透裸妝! http://bit.ly/2I8jkay 合作品牌天使 現代上班族女性,越來越喜愛自然而精緻的優雅輕裸妝。邁入炎熱夏季,保水清透的妝前打底與能讓肌膚煥發光澤的底妝,正是今年必備關鍵 每天早上早早起床,為的是有充裕的時間,給自己畫上美麗清爽的妝,以優雅自在的輕盈自信,擁抱接下來一整天的挑戰。 圖片提供:PIXTA 圖庫 礙於台灣炎熱潮濕的熱情夏季,早上出門前才精心打扮的清透妝感,才過中午就漸漸的開始脫妝。因為高溫炎熱的天氣和略顯煩躁的心情,導致你的肌膚出油出汗,讓妳的自信和美麗,到了下午也多了些狼狽和粉塵。 許多人以為,夏天之所以容易脫妝,一定是臉部太油導致。但其實,妝容無法長時間維持有許多不同的原因,油脂分泌過旺是其一,但缺水乾燥、浮腫...等其他因素,都會造成脫妝和臉部浮粉的情況。 因此,夏季時節,上妝更需要先做好保養,讓肌膚的保持在油水平衡狀態。先把膚況穩固了,後續的妝容就能保持的更服貼且持久。 圖片提供:PIXTA 圖庫 而在挑選妝前乳、隔離霜時,建議油性肌膚可挑選具控油、撫平毛孔效果的品項,抑制出油量,讓臉部肌膚保持乾爽;缺水肌則使用清爽型絲質的保濕產品,補足肌膚內的水分,讓肌膚能夠保持更長時間的水嫩狀態。 另外,若你也想要從早到晚都維持舒適自在的輕透裸妝,那麼挑選的粉底質地就需要盡量清爽輕盈,建議不要太濃稠,且油脂含量不要過高。 「誰說上班族女性不能整天都保持美麗自信?夏日大作戰,從打造從早到晚都無懈可擊的清透裸妝開始!」 除了妝前乳和粉底的質地把關之外,上妝的手法是妝感能否清透、長時間維持妝容、完妝後不浮粉的重要關鍵。 建議妳可以用指腹直接上粉底,然後再輕柔的推開,用指腹的溫度和力道來讓肌膚更容易服貼的吃妝。但如果妳比較習慣用海綿,妳可以用化妝水將海綿微微沾濕後,再沾取粉底,在臉上整個細膩的推勻,最後以輕拍的方式收尾,促進吸貼妝。 另外,夏季時節可減少粉底刷的使用,容易顯得粉感較為厚重,浮粉的效果會比較明顯。若妳習慣使用粉底刷打底,最後也記得多花 1 分鐘的時間,用海綿輕拍推勻,讓透亮的妝感能維持更長時間。 圖片提供:PIXTA 圖庫 擁有自然且持久的輕透裸妝,讓自己從早到晚都能保持無懈可擊的優雅自信,相信是有上妝需求的妳的嚮往。那,有捷徑嗎? 資生堂東京櫃帶來今年夏季最心機的底妝組合。聽到上班族女性的需要,運用粧前乳與底粧緊密貼合,搭配輕盈如羽毛般的細緻粉餅,可以維持長達 13 小時的持粧效果。 夏季最擔心在冷氣房中的缺水,也用貼心的心機設想好。「心機星魅平衡持粧控粧前乳」會按照空氣的濕度變化,調節肌膚鎖水效果,讓肌膚和底妝能夠緊密貼合,不怕夏季戶外的炎熱、也不擔心冷氣房吸走肌膚水分。長達 13 小時的持妝效果,延續你從早到晚「自然紅潤輕盈美肌」。 「心機星魅輕羽粉餅 UV N 」輕盈如羽毛般的細緻粉餅,用自然透亮的妝感和微微的珍珠光澤,潤飾暗沈膚色和斑點瑕疵。   「現代大女子,追求的不是濃豔的彩妝,而是清透無暇的完美裸妝,白裡透紅的誘人優雅。」   獻給你的夏季底妝首選 >> 資生堂東京櫃 心機星魅底妝系列 May 31, 2019 at 02:2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bit.ly/2I8jkay

不只吃飯!交友 APP 用一頓飯拓展人脈 http://bit.ly/2Wcwltr 食力foodNEXT 「欸,週末一起吃個飯啊!」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比起看電影、踏青,人們的聚會形式會以吃飯居多呢?一張桌子,一些料理,就是我們社交人脈的原點。還沒想好週末要做什麼的你,不如現在就立刻約朋友吃頓飯吧! 珍.奧斯汀筆下喬治時期的「晚宴」(dinner party),可說是時下趨勢「社交餐會」(social dining)的經典前身:《艾瑪》利用晚宴牽紅線;《傲慢與偏見》的上流社會透過珍饈百味贏得敬佩讚賞;《勸導》中的海軍軍官齊聚餐桌前暢談英勇事蹟。現在數位世代所追求的,基本上也是這 3 種類型的社交:單身配對、大秀廚藝、結識同好;只不過,網站與 APP 使這種餐會更容易舉行——即使不是上流社會的艾瑪也能寄出邀請函,而且還能跨越國界、品嚐世界料理。 國際版「一起吃飯吧」 如果你認同「飯桌是社交人脈的原點」,應該會支持巴黎人 Camille Rumani 於 2014 年 7 月創立的 VizEat,這個平台以產業顛覆者之姿迅速席捲歐洲,服務尋找道地用餐與文化體驗的旅人,場所就在熱愛下廚的當地人家裡。第1年的會員數就突破 35,000 人,3 年內登記的「 hosts 東道主」從 50 成長至 25,000,橫跨 130 國。 這股勢力促成 2017 年 9 月併購美國前輩 EatWith,並以此作為全球的統一品牌;2018 年 1 月又併購英國的 Grub Club——與 500 名廚師和 1000 家餐飲店合作,從此成為世界最大的社交餐會平台。目前 APP 有英法德義西中等語言版本,在共享經濟體中被稱為是「飲食界的 Airbnb 」。 其他小規模的 APP 則著重在發展自己的特色上,例如以色列的 Delicious Israel 推出「美食旅遊+用餐」組合,Betzavta 則以共同興趣、職業或飲食取向等進行事前篩選,為主人與食客配對,達到賓客盡歡的結果;美國的 Feastly 主推「審查通過的廚師」,從地下廚房到米其林大廚都會需要通過事前的檢視與查核,甚至含 100 萬美金的責任意外險。 現在的旅人又多了一項活動可計劃,就是走進在地人家作客,透過家常菜體驗「入境隨俗」。(延伸閱讀:一定要知道的15個餐廳社交禮儀) 圖片|來源 用飯局打開事業人脈 倫敦的 TableCrowd 專門舉辦商業餐會,活動地點在餐廳,餐後還有專題演講與問答時間。主辦者有二,一是 TableCrowd 彙整會員的意見所設計的,二是由會員自己制定主題公開邀請的,全部以「與某某人共餐」作為開頭。 目前公布的產業餐會包括科技、時裝、環保、健身與健康、房地產、籌資等。出席過的演講人包括臉書的旅行部門全球總監 Lee McCabe、Airbnb 北歐總經理 James McClure、《旗幟晚報》美食版編輯 Victoria Stewart、以及其他創業家。TableCrowd 並非創新服務,優點在於規模小、有座位大風吹和自我介紹,可滿足參加者近距離取經,有充分時間認識潛在的人脈;缺點是尚未有 APP。(延伸閱讀:進入 MBA 的第一步!同儕不會告訴你的五個職場社交秘密) WeFiFo 業餘廚師・美食俱樂部・料理教室三合一 總部設在英國薩塞克斯郡的 WeFindFood,提供食客與在地的業餘家廚、專業主廚、美食俱樂部、以及教授特別廚技的人有面對面交流的機會。主辦者不需要是《頂級廚師》的參賽者,提供的形式也沒有制式規定——舉辦公園烤肉或在游泳池邊供應檸檬塔都行。 主辦者在網站上登錄並開設專有頁面,包括刊登菜單、料理與居家環境的照片,食客買一個座位,當中 WeFiFo 收取 10%~20% 佣金。每位主辦人都會得到反饋與評分,而食客則藉由積極的互動獲得「餅乾代幣」——譬如寫 1 則評語可獲得 2 塊餅乾,100 塊餅乾可抵 10 英鎊餐費。這個平台還延伸至教學,有的活動甚至是烹飪學校的半日課程。愛吃與愛煮的人都有機會在這裡找到各種趣味及滿足自己的胃。 餐點品質有保障的 Social Table 如果與陌生人一起吃飯的主要目的是認識新朋友,那麼最不需要擔心的部分應該是食物。澳洲的 Social Table 是與餐廳合作的社交餐會平台,以舉辦地點的特色作為號召——例如 DIY 義大利麵&品嚐套餐、品酒會、或者設計「流氓與淑女變裝晚會」等主題,然後在網站上提供座位的購票。這種形式的最大優點是能解除某些人對安全問題的顧慮。 當英國節目《誰來晚餐》或韓國節目《大家廚房》逐漸變成現實生活裡的一幕,其實還是有許多細節仍然模糊,從食物衛生、個資隱私、課稅、到安全問題,目前都是屬於無政府管制的「灰色地帶」。更不用提,有的餐廳抗議這些平台在搶生意,情況就像 Uber 與計程車的關係。 社交餐會也漸漸吸引年輕廚師與食品創業者的頻繁利用,他們把這裡當作經營潛在客群、市場試水溫、商品試吃以及累積餐飲經驗的園地,有的甚至已成功轉成副業。市場是一個鐘擺,而我們處在一個吵雜的時代,未來應該能看到服務喜歡安靜用餐的「獨飲男女」或「孤獨美食家」的平台出現吧? 原文刊載自《食力》,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延伸閱讀(以下連結將導至站外): 科技大躍進!人工智慧結帳各顯神通 食客們快來瞧瞧,最新2019年餐飲八大用餐趨勢出爐! May 31, 2019 at 02: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bit.ly/2Wcwltr

獨酒、獨居、獨食也自在!南韓一人生活風行 http://bit.ly/2Ife7NY 大人の社團 週五到!還沒想好週末要做什麼,又覺得約人好麻煩嗎?與你分享南韓正風行的「獨自生活」,週末來場與自己的單獨約會吧! 在南韓,單獨在餐廳用餐通常會被視為怪咖,甚至會被投以同情眼光,人們要像牛群、羊群一樣,總是要一起做什麼才「正常」。不過現在不一樣。2015年南韓獨居的單身人數首度超越兩人以上組成的家庭型態,「一個人」不再是罪惡,可以一個人吃燒肉,也可以一個人拍婚紗,一個人越來越自在。 越來越多南韓人一個人過活:吃飯、小酌、單獨旅遊,甚至參加婚禮,和過去成群結隊的社交模式大相逕庭。主要的原因,是龐大的社會壓力導致青年對未來產生高度的不確定感,這些壓力不外乎青年的高失業率、低薪,以及高房價,而這是目前許多國家的青壯年人口所面臨的共同難題。(延伸閱讀:單身很好,但請別驕傲的單身) 韓國社會對於成功的定義,是有房、有工作、有家庭的人生,而年輕人反撲的方式,就是維持單身,安於和自己共處。單身風潮造就新商機,首爾一家烤肉店便貼出海報-「一人用餐的八大境界」: 最低階就是在便利商店吃麵,因為容易達成;最困難的就是適合一群人享用的烤肉。 為了讓單身客人自在吃燒烤,這家餐廳的座位採長條形設計,烤盤與餐點剛好一人份,而每個人的座位前方是手機充電插頭,烤肉同時可滑手機。另一家日本拉麵店則採機器點餐,一張張隔板隔出隱密空間,客人彼此之間很難有眼神交流與互動。 到過首爾的背包客有時會抱怨吃飯不方便,因為南韓餐廳鮮少提供一人份餐點;但現在連本地人都覺得,一個人外食,逐漸不用擔心異樣的眼光。「在南韓,單身族越來越很普遍。」 人生只能活一次 YOLO 是潮流也是商機 美國流行語 YOLO-You only live once,原意為「你只能活一次」。在韓國,YOLO 意味著活在當下,一個人也能愜意自在。銀行發行 YOLO 信用卡,用戶去星巴克、影城和便利商店消費都有折扣;報名一日課程,學作西點、彈烏克麗麗和園藝,或是走進咖啡店,讀本「單身」雜誌,這些都是 YOLO 的生活方式。人生苦短,可以 YOLO 過活,何樂而不為? 美國搖滾樂團「The Strokes」多年前推出的歌曲〈You Only Live Once〉就提到,人們看待世界和人生的態度有很多種,但你只會喜歡其中一些。別在意,因為人生只活這一次。影片|來源 YOLO 也代表南韓年輕人不同於傳統一輩的思維。上一代的南韓人對於超時工作習以為常,員工以企業或團體為依歸,個人價值沒有存在空間。這個觀念深植社會人心,從學校生活就看的出來。南韓亞洲大學學生財務工程大三轉學生李柱研(音譯)就抱怨: 南韓文化欠缺對個人的尊重,例如吃飯,其實一個人吃飯省時省錢,「但我前一個學校的學生會成員就警告我,單獨吃飯太特立獨行,會被孤立。」 隨著 YOLO 哲學的風行,越來越多南韓人勇於對抗社會壓力,不再忌諱單獨一人。 圖片|來源 根據官方數據,1995 年的家庭結構中,比例最高的是四人組成的家庭;但到了 2015 年,獨居人口比例爬升到 27%,首度超越兩人以上組成的家庭型態,成為社會主流。這些單人小家庭多半都是女性。 不只是南韓,單身趨勢也出現在其他開發中國家。理由包括:人口集中移居到都會區、晚婚、女性投入職場等。南韓女性不再相信婚姻是生活唯一選擇,而這是整個世代潮流丕變的關鍵原因。根據官方統計數字,2011 到 2016 的五年間,南韓結婚人口數從 32 萬 9100 人,驟降到 28 萬 1600 人,是 1974 年以來的新低點。 在 YOLO 的風潮下,南韓單身女性越來越寵愛自己,儘管不想結婚,但是可以拍一個人的夢幻婚紗,辦一個人的婚禮。 南韓和台灣一樣,婚禮有收紅包的習俗;這些單身婚禮也收紅包和賀禮,英國美妝品牌 Lush,最近甚至公開送一名男員工單身婚禮紅包,還准他休婚假。(延伸閱讀:【單身日記】我的單身,無需同情) 在南韓,單身生活儼然成為主流商機,除了單身婚禮產業,零售業也推出一人份商品,包括生鮮熟食和家電。隨著市場張開雙手擁抱新的消費族群,社會風氣不得不開始正視單身族的存在,卻也擔憂可能的負面影響。由於單身不婚族變多,連帶拉低出生率。 根據韓國政府的數據,南韓到 2031 年的人口將達到高峰,但之後就會邁向人口負成長。 「一起吃飯吧」 南韓總統籲單身族增加人際互動 為了平衡新舊世代觀念的衝突,南韓總統文在寅提出一個新觀點:單身族並不孤單,國家與之同在。試圖減輕單身族的孤立感,強化團體認同度。他主張「單獨用餐」變成「一起吃飯」;廣設社區廚房,單身族能一起用餐,增加人際互動。另外影視業也從韓劇下手,以單身族生活為主題,拍出「一起吃飯吧」和「獨酒男女」,除了讓社會了解單身族的生活樣貌,單身族也能藉此更認識自我。 資料來源:Quartz, The Korea Herald, Korea Expose 本文由《大人社團》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延伸閱讀(以下連結將導至站外): 一個人的城堡|共享經濟時代 「一人住」,鬧中取靜就對了! 一個人也要好好吃飯!一人食,自煮的豐美滋味 學會讚美,快速拉近人際距離 May 31, 2019 at 01: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bit.ly/2Ife7NY

當市議員說出「同性戀班」,背後有哪些問題? http://bit.ly/2XcyGku 迷人來稿 某市市議員日前質詢時脫口而出,應該「開一個同性戀班」。如果真有「同志班」,問題在哪裡?作者從女同志與跨性別歷史出發,爬梳被隔離的結論。如果真有區隔,它該是保障,不是歧視。 國民黨籍台南市議員盧崑福於本月 24 日質詢時,詢問家長擔心老師是同志能否轉班?甚至提出是否要「開一個同性戀班?」的說法引發爭議,網路上許多批評的聲浪認為盧的說法是明目張膽的隔離歧視,筆者認為這點是無庸置疑的,盧確實是站在歧視同志的立場,然而筆者反過來要問的是,若真開設「同志班」,無論其脈絡與目的為何,就一定是歧視嗎? 這必須讓我們從女同志與跨性別女性主義歷史說起。 圖片|來源 1970 年代初期,當時美國的女同志不滿同志運動被男性主導,且主流女性主義運動將女同志稱作「薰衣草威脅」(Lavender Menace),排除於女性主義重要場合之外,因此女同志團體-基進女同志(Radicalesbians)發起「薰衣草革命」,在第二次全國婦女大會時進行抗議行動,並發表〈女人認同女人〉(The Woman-Identified Woman)宣言,也因此形成了女同志女性主義(lesbian feminism),成為重要的女性主義流派之一。自此,女同志女性主義開始蓬勃發展,出現了許多分支,像是政治女同志主義(political lesbianism),將女同志身分認同視作對父權積極抵抗的政治選擇,以及女同志分離主義(lesbian separatism)的興起,主張與男性及異性戀社會徹底分離,建立專屬於女人-女同志的社群與空間。 女同志分離主義受到黑人分離主義(black separatism)的影響,都是屬於自我分離主義(self-separatism),是受壓迫者積極主動與壓迫者分離,在不受壓迫者干擾、控制與威脅的情況下,打造受壓迫者的專屬空間,為此達成受壓迫者充權(empowerment)、自主獨立與彼此團結的政治目標。說到女同志分離主義的成功經典例子,諸如 1971 年的「復仇女神」(The Furies)、1973 年的奧莉維亞女性唱片公司(Olivia Records)、1976 年的密西根女性音樂節( Michigan Womyn's Music Festival)、1977 年的歹客麵包車(The Van Dykes)等等,都是由女同志主體發起與建立的,旨在擺脫男性與異性戀框架獨立運行,並為女同志歷史留下嶄新的一頁,甚至在女同志受到社會嚴重排斥的年代,曾經是提供女同志認同與安全的避風港。 然而對女同志分離主義的批判也從沒少過,有些女性主義者認為與男性分離的主張是反動的,只是在逃避男性宰制社會的問題,其中一種重要的批判就是來自於跨性別女性主義(trans feminism),像是跨性別女人貝絲·埃利奧特(Beth Elliott)跟桑蒂·史東(Sandy Stone)就在 1970 年代因為參與女同志女性主義團體,被部分基進女同志女性主義者視作侵入女同志陣營的男性間諜,而遭到羞辱、騷擾、毆打與死亡恐嚇;到了 1990 年代,密西根女性音樂節基於「女人出生的女人」(womyn-born womyn)官方政策,將一名跨性別女人驅離活動現場而引發爭議,並且催生了跨性別營(Camp Trans)的舉辦,每年在密西根女性音樂節進行跨性別權利教育。因此,有些跨性別女性主義者認為女同志分離主義會增加對其她邊緣女性,諸如跨性別女性、間性人女性、雙性戀女性或酷兒女性的邊緣化與排擠,但也並非所有的跨性別女性主義者都反對女同志分離主義,許多跨性別女性主義者認同女同志分離主義的核心理念,只是希望能修正這些空間與資源,提供給同樣受到父權及仇女迫害的跨性別與非二元性別群體(並不包含相對特權的順性別男同志),讓跨性別與非二元性別群體也能獲得認同與安全保障。(延伸閱讀:1120 跨性別紀念日:跨性別者要的,是普通如你我的生活) 說到這裡,筆者認為開設「同志班」並非絕不可行,就像早期為了提供女孩平等受教育機會,因此創辦女校一樣,即使是較為平等的現代社會,女校也為女學生開創了有別於合校的女性教育環境,可以專注於栽培女性,建立女性彼此之間的親密與團結。若「同志班」的存在可以更加提升性少數學生受教權,為性少數學生建立同儕連結與歸屬感,積極為性少數學生建立安全網與支持系統,提供性少數主體中心的歷史、哲學及藝文課程,甚或為性少數教師提供工作機會保障,那開設「同志班」未必有什麼不好,畢竟除了隔離歧視以外,也存在作為性別正義實踐的可能。只是不得不提的是,這些都是在某些前提下的想望,縱然目的與脈絡截然不同,「同志班」依舊可能變成汙名化性少數學生與教師,加劇校園霸凌與職場歧視的可能性,增加不必要隔閡的教育場域,反而阻礙了互相理解與學習的機會。 May 31, 2019 at 12: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bit.ly/2XcyGku

525 我愛我快樂生活節現場直擊:騎乘機車領略世界的美麗,移動自由讓心也自由 http://bit.ly/2XicgOH 合作品牌天使 何謂「移動自由」?525 我愛我快樂生活節的移動自由超能力分享沙龍,我們邀請到兩組騎車機車穿梭台灣、世界的人物與我們分享沿途的收穫與感想。 移動自由究竟是什麼?這個人人繁忙,人人抽不出時間,卻人人渴望移動自由的時代,女人迷在 5 月 25 日,炎熱的午後,透過我愛我快樂生活節「移動自由超能力」分享沙龍,同時邀請窮遊女子-跟著直覺去旅行與俏鬍子旅行團分享他們人生裡「移動自由」的閃爍時光。 活動現場,主持人率先發問,想知道讀者們是如何定義「移動自由」?讀者答:「不受拘束,想去哪就去哪」,或許,這就是一般人希望能實踐的移動自由,不被任何人事物綑綁。 失業開始的環島旅程 窮遊女子的台灣環島旅程,是從她失業開始。她問自己,是因為去環島才愛上台灣,抑或是愛台灣才去環島?她給出了專屬於自己的解答:「因為去環島才愛上台灣」,從大學時期與朋友們在國外打工換宿,而後回到台灣,才發覺自己對這個生長、生活的地方並不了解,也因此,遂決定啟程她的「機車環島 23 天」,為什麼要選擇「機車」陪伴她實踐環島這趟旅程,她給了相當簡而有力的三組關鍵字,分別是「自由」、「方便、「帥」,過往她曾用火車環島兩次,相比之下,機車環島較不受限於空間、時間,能隨時停下,也不須配合表訂的時間。 許多人以為,獨自機車環島是孤獨的。但窮遊女子的這趟旅程卻不是如此,機車對她來說,不只是環島的工具,還是她這趟旅程最重要的「夥伴」,每回她停下機車,到他方走走繞繞,回過頭來,機車仍然停得穩妥在原地等著她,這不離不棄的陪伴,在旅程中確實是真誠動人,除此之外,機車也是窮遊女子的行動 KTV,每回騎乘上路,總是迎著風,高歌一曲。 問及她環島以後的心得,窮遊女子說,在旅程中所有的相遇都使她相信:「你不一定要過別人的生活,你的生活也不用被別人定義。過去,朝九晚五的人生對許多事情開始麻木,23天以後,我逐漸有勇氣去突破自己,了解自己的想要與不想要」。 姊妹一起旅行,一起領略世界的風景 俏鬍子旅行團也是同樣的,姐妹倆一起旅行,許多人好奇,感情好嗎?畢竟,旅行是最能夠測試真感情的試煉場。她們笑言,一開始確實時常爭吵,但一起旅行至今也十幾年了,從一開始隨意就能踩到對方的地雷導致嚴重的爭吵與磨合,至今該引爆的幾乎都已結束,剩下的頂多只有碎念而已。 提到他們旅行的方式與特殊的經驗,他們不約而同說起騎乘機車在緬甸蒲甘的故事,蒲甘是一個有許多絕美佛塔的地方,因為她們使用機車在那兒旅行,因此自由度較高,可以帶著她們到一般大眾運輸到不了的地方。緬甸蒲甘的佛塔,座落各地,基本上手上拿著的地圖,姐妹倆說:「根本有跟沒有一樣!」,但因為有了機車,他們在眾多佛塔穿梭,像是一場專屬於姐妹倆的冒險,一般旅遊的包車行程,頂多只會去其中幾個較知名的佛塔,但他們卻因為機車,看得更深入,有了非常規的難忘旅程。 十幾年來,姐妹倆回憶這些遠近不一的旅程,她們有了兩種學習,第一,是相信自己的無限潛能,那些殺不死你的災難,都能使你成為更堅強的人。第二,旅行就是一個不斷做選擇的過程,在這過程中你會開始明白,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選擇是絕對的正確與完美,認清自己、接受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現場也進行了一個可愛的 OX 問答,邀請讀者審視自己的旅遊野心以及心中嚮往。窮遊女子與俏鬍子旅行團 都曾經以「機車移動」作為落實移動自由的方式,主持人也邀請讀者們對「機車」提出了不同的許願與想像:「希望有導航功能」、「希望置物空間夠大」、「希望夠輕巧移動」等等,其實機車不單單是移動工具而已,還是能幫助我們完成移動自由的「夥伴」。 在兩組活動嘉賓各自分享完他們精彩的故事後,接近活動的尾聲,主持人提問,是否能用一句話形容「移動自由」?窮遊女子說道:「在每個瞬間我可以到天涯海角,我感到快樂,是因為我可以自由移動著」,而俏鬍子旅行團的兩姐妹則說,移動自由對他們即是「不受拘束的前往心之所向」。 透過這場活動,或許所有讀者都能感受到「移動自由,心就能自由」。 我愛我快樂夥伴 sym,始終陪伴你自由翱翔 在人生前進的道路上,始終為你不斷追求以臻至完美的技術,超越創新的熱情矢志成為世界級移動科技品牌,帶領你在每一段旅程中,發現更多移動樂趣、享受更多生活感動、駕馭人生更多精彩的可能! May 31, 2019 at 12: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bit.ly/2XicgOH

經常暴怒、慣性冷漠:不健康父母,對孩子一生影響有多大? http://bit.ly/2wAAO9T KnowYourself 過去曾在原生家庭裡經歷的痛,現在依然困擾著你嗎?其實你必須避免自己陷入這樣的幻覺——我們在家庭中是完全無助、無能為力的受害者。事實其實是,隨著我們不斷長大,我們是能夠選擇我們在原生家庭中發揮怎樣的作用的,我們對於原生家庭中成員現在的關係是有責任的,因此我們也有力量去改變在我們成年後的原生家庭的關係。 公號 ID:knowyourself2015 公號簡介: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人才會喜歡的泛心理學。 “So we beat on, boats against the current, borne back ceaselessly into the past.” ——The Great Gatsby 「只有在過去中才能找到組成現在的各個部分。現在和過去展開交戰,全然不顧自身正是源於過去,構成了過去的延續,(必然會帶來問題)。」 ——— 社會學家 塗爾幹 「我們所謂的命運是從我們體內走出來的,並不是從外邊向我們身體裡走進去。」 ——里爾克 對臨床/諮詢心理,最為常見的一種調侃,就是說,你們的錢真好賺,只要說「一切都是童年的錯,一切都是媽媽的錯。」那麼這種說法究竟有沒有依據呢?到底為什麼說童年經歷奠定了我們人生的底色呢? 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這個話題。 圖片|來源 什麼是原生家庭? 原生家庭指的是你從童年开始成長的家庭,是相對於成年後组成的婚姻家庭而言的 ——即你和你的父母、兄弟姐妹或祖父祖母、繼父繼母等成員共同生活的家庭。 原生家庭中的親屬及其他關係對我們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 ——你在什麼樣的家庭出生、成長,直接決定著你成年後會成為什麼樣的人。 原生家庭中可能有哪些問题? 我們的很多技能、習慣、處事方式都是在原生家庭中習得的,包括如何與人溝通、互動,處理我们的情緒和需求。同樣,我們價值觀和信仰的形成也與我们的父母息息相關。 我們對自我的看法源於家庭的養育:如果在大多數時間能夠感受到自己是被愛著的,有安全感的,那麼,我們就會發展出堅強和穩定的自我意識;如果成長過程中缺乏安全感和愛,自我意識就容易變得不穩定和脆弱。 在心理治療中,辨識出來自原生家庭的問題是相當重要的。你可能會發現,相當多在你成年後顯現出的衝突和問題,都源於過去在原生家庭經歷的事件和問題。有經驗的心理諮詢師則會幫助你找到這些問題。 以下是一些典型的原生家庭問題: 在混亂和充滿衝突的家庭環境中長大,或有一個經常暴怒的父母 這樣的孩子往往會認為,大聲爭吵和辱罵是正常的溝通方式。因此,在他們成年後,往往也會用這種溝通方式去和他人相處,這很容易傷害親密關係。 另外,在一個父母雙方都經常情緒低落、互相爭吵的環境中長大,會大大提高孩子的焦慮水平。他們可能會產生信任問題,認為家庭生活是不穩固的,所有的關係都是脆弱和不可靠的。 經常遭到父母的拒絕和忽視 孩子需要父母「看到」並接受他們真實的樣子。如果父母不能看到孩子真實的性格,而一味用自己理想中的樣子去要求孩子,孩子就會很容易情緒低落、缺乏自信、沒有主見——經常需要別人對自己的評價,讓別人告訴自己應該怎麼做。 就比如說,一個生性羞澀的孩子,但父母卻總讓他應對各種社交場合,孩子並不會真的如父母期望的那樣發生改變,反而他們會因此不能瞭解自己的優勢和弱點。他們可能會發展出衝突的自我認知,經常會這樣想:「我現在是這樣,但我本應是另外的樣子。」 父母忽視孩子真實的樣子,拒絕接受孩子的本性,一方面會導致孩子一直到成年都總覺得自己不夠好,另一方面,他們中的很多人也變成了吹毛求疵的人,經常用不合理的標準來要求他人。 是受過情感 / 身體 / 性虐待等創傷經歷的幸存者 虐待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它對孩子造成的影響用好幾篇論文也說不完。一般來說,受到虐待往往會造成這些後果:低自尊、焦慮、抑鬱、信任問題、自我評價過低、好鬥、親密關係和兩性關係上的問題等等。 父母中的一方角色缺失,或在情感上遭到父母中某一方的拋棄 很多孩子是缺愛的——他們並不缺衣少食,卻從來都感受不到父母的愛,和父母之間有強烈的距離感。事實上,往往這些父母自身存在很嚴重的問題(他們也是原生家庭的受害者!),使他們無法對孩子表達出溫暖和愛。 孩子往往會覺得,他們之所以感受不到父母的愛,是因為不夠「好」或「完美」。他們可能會變成完美主義者,以離譜的高標準來要求自己以及自己身邊的人。而因為他們覺得自己不夠好,也就會很難對自己的伴侶敞開心扉,分享自己的感覺和想法。因為他們總是擔心,一旦對方知道了自己真實的樣子,就會失去對方的尊重和愛。 另一個極端的可能是,他們也有可能會極端依賴自己的伴侶,希望伴侶能夠給他們那些沒有從父母身上獲取的、無窮無盡的愛。 除了最主要的這 4 種以外,常見的原生家庭問題還有很多: 在家庭中存在藥物濫用或藥物成癮的情況 曾目擊過家庭暴力 經常被其他人嘲笑或恐嚇 父母中曾有人過世或自殺 被收養 父母離婚 在與繼父/母的相處中存在問題 家庭成員中,有人有精神疾病或人格障礙 被以嚴格的宗教要求來撫養長大 這些幾乎人人都會或多或少遇到過的問題,對我們的一生造成了深遠的影響。(延伸閱讀:「天下無不是的父母」這句話,對家的傷害有多大?) 圖片|來源 原生家庭是如何影響我們的? 滿足我們基本的物質需求,給我們以安全感,給予我們愛與關注——這些都是父母的基本責任。沒有一個父母是完美的,但有時候,他們卻在提供這些基本的東西上有太多的缺失。 而對於孩子來說,這些缺失可能會令他們極端沮喪,或者受到深深地驚嚇。他們可能會得出這樣的結論:「如果連父母都不能讓我感受到安全感和愛,可想而知這個世界是多麼混亂而危險啊!」 如前文所述,缺愛的孩子會努力避免去認為他們的父母是壞的、或者有缺陷的,而是把責任攬到自己身上,試著讓自己追求變得「好」、「完美」,以此來「贏得」父母的愛。但是這種認知在本質上就是錯誤的——一個人不可能在任何時候都是完美的、不犯錯誤的。(一個健康的成年人應該能夠接受自己,包括接受自己一定會在有些時候犯錯,也接受自己會在有些時候討厭自己和不接受自己) 此外,父母在撫養和關愛孩子上的缺失,並不能歸因到孩子身上。所以,孩子們的這種策略無疑是無效的(事實上,是一點用也沒有),他們不會如願贏得父母的愛,只會陷入一次又一次的失望。這樣做的後果是,孩子長大後的個性和自我意識都會受到不好的影響。 人們經常會去尋求心理醫生的幫助,為的是解決當下的困難和痛苦情緒,而事實上,這些問題深深地根植在你童年所受的漠視和虐待中。 原生家庭有問題,我們該怎麼辦? 我們總是不自覺地將童年的行為模式帶入成年,並在長大成人後一再重演同樣的問題。雖然我們都已經學會「自己的問題要從童年和父母身上找根源」,但如果你審視自己的內心,對於你最最在意、最讓你有羞恥感、最讓你不知道怎麼解決的、真正核心的家庭問題,我們是抵觸去直面的。它會給你帶來太多的情緒,讓你看到你最醜陋的一面,這個過程太過痛苦。事實上,正視已經發生的問題,真實地看到家庭中的悲劇,這是改變自己的開始。 不過,必須要避免陷入這樣的幻覺——在幻想裡,我們在家庭中是完全無助、無能為力的受害者。事實並非如此。尤其是,隨著我們不斷長大,我們是能夠選擇我們在原生家庭中發揮怎樣的作用的。我們對於原生家庭中成員現在的關係是有責任的。因此我們也有力量去改變在我們成年後的原生家庭的關係。(延伸閱讀:法國式教養讓父母好輕鬆,孩子好快樂!) 圖片|來源 在處理原生家庭問題中,有一個理論叫做穩態(Homeostasis)。我們每個人都是原生家庭的一部分,都在家庭中擔負著獨特的角色,都要在家庭中處理和解決不斷出現的問題,以此來維持家庭的平衡——這種平衡就是我們家庭的穩態。為了保持平衡,我們需要不斷調整自我,來適應和維持家庭的運行狀態。如果我們的家庭環境是異常的,在這種環境中調節了自己、取得了平衡的我們往往也習得了異常的思維和行為模式。 穩態理論解釋了,為什麼一個功能失調家庭內的成員,努力去改變自己的角色是那麼的困難——原生家庭往往會試圖將他拉回到過去的角色中。 我們可能會覺得,我們總是無法抗拒和「某一類人」在一起。一個特定類型的人總會對我們產生一些奇怪但是非常強烈的吸引力,即便和他們在一起,親密關係充滿了衝突、痛苦和困難。這些人很有可能和我們原生家庭中的某個成員非常相像,或者是和某個成員徹徹底底是相反的人。比如,如果一個女孩和自己的父親是非常陌生的,從父親那裡得到的情感非常少,她很有可能會選擇一個同樣的人做丈夫。 這和我們潛意識的影響非常相關。可能是因為那些人,往往能夠重新樹立起和原生家庭很類似的那種穩態。我們往往會愛上那些提供讓我們熟悉的行事和溝通方式的人——像我們在原生家庭中那樣。 在這時,你必須告訴自己,你的丈夫不是你的父親。為了能夠建立長久穩定的親密關係,親密關係應該是兩個成熟的、擁有穩定的自我意識的成年人之間的關係。而成熟的一個必要條件,就是真正地脫離你的原生家庭角色,認識自己,真正地建立起一段獨立的、新的關係。 很多針對原生家庭的心理諮詢和治療,實際上是讓你擺脫舊的思維行為定勢和進行再次學習。你需要重新分析你家庭的傳統和價值觀,你經歷的關鍵事件,觀察你的溝通方式、表達和處理情緒的方法。集中觀察這些事情,我們才會發現,為什麼我們會採取現在這樣的做事方式,做出這樣的選擇,經歷特定的情感。 接下來,我們就能夠改變我們的思維模式,對人生和我們自己有全新的認識。 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我們的勇氣、堅持。 你可以試試以下這些方法: 與自己的過去握手言和,並解決它們 試著與現在的原生家庭建立更有效的連接 突破代際的交往模式(嘗試新的與父母相處的方式) 為你自己的下一代和下下一代提供更健康的婚姻和家庭支持系統 認識到在成年後重演的那些不恰當的行為模式,改變他們 提高我們處理親密關係的能力 以上。 May 31, 2019 at 12: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bit.ly/2wAAO9T

同學身體臭臭的,女兒說:不是她選擇的,是家裡沒人照顧她 http://bit.ly/2Mkwir4 漫遊者文化 「媽媽,妳記得我們班上有一個不常洗澡的女生嗎?」兩個女兒放學後,來家裡附近的食坊找我們吃晚餐,大女兒一邊拉開椅子準備坐下、一邊便開口說道。「記得啊!怎麼了嗎?」太座拿起餐單遞給她們,接下大女兒的提問。「老師今天叫我們『不要排擠她』,然後說了一大堆她們家的事情⋯⋯反正就是要我們不要因為她身體臭臭的而不跟她玩啦!」大女兒自從轉學到這個學校, 就從沒排擠過這個女孩,反而還會不想跟同學們一樣,特地去找她聊天。 2014 年的年初到 2018 年的暑假,我們一家旅居花蓮。轉到新學校的女兒們,需要和新認識的同學、師長們介紹我和媽媽各是她們的誰,加上她們邁入青春期前期,學校開始教性教育,女兒們理解的事物越來越多,她們也開始知道自己的家庭組成和別人的不太一樣。 以前那樣叫「單親家庭」,現在這樣叫「同志家庭」,而社會上有一些人對於我這樣的性傾向、我們這樣的家庭組成是有不同想法的。而我們就是很認真地生活著,在每一次意見不同的時候都盡其所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讓彼此之間的理解是貼近、無隔閡的。在每一次的討論裡,我們都信任對方即使和自己的觀點不同,還是會把自己放在心上、有考慮進去的。 「我覺得家庭有很多種,我不會去想說我們家這樣就是很奇怪。我覺得,一個家庭最重要的是愛!愛不愛對方,會不會照顧得到對方、會不會在我有困難的時候,也互相幫忙。」這段話,是小女兒在接受《青春發言人》的訪問裡最後一段話, 也是獲得最多觀眾迴響和引用的一段。 圖片|來源 在女兒們成長的過程中,她們歷經了雙親家庭,在爸爸那裡抱持傳統教養模式的單親家庭,和媽媽再次建立信任與親密的單親家庭,以及我加入之後的彩虹家庭與自學生活。這些生命經驗讓她們體悟到一個家庭真正的核心價值是「愛」,所以她們不僅不會用性別框架作為判斷的依據,族群、國籍也不會是讓她們排拒他人的因素。 女兒們開始自學後,我大量地閱讀教育、教養和心理學方面的書籍,在這些已有的文本和論述中,找到許多可以描繪出我們親身實踐的親子互動和學習模式, 例如:心流、體驗式學習和主題式學習⋯⋯等等。當時的新聞報導出現多起病患毆打醫護人員的事件,電視和社群媒體上無不談及「同理心」和「孩子的同理心是需要培養的」,於是我也特別關注這個主題。《優秀的教養,是相信孩子的能力!》 這本書就提到,同理心是孩子與生俱來的,對此我非常驚訝,卻也非常認同。然而, 我接著想問:那我們的同理心是怎麼不見的?於是,我開始密集地觀察女兒們。(延伸閱讀:【圖輯】用 17 張圖卡告訴你,如何用同理心讓行動發光) 「媽媽,妳記得我們班上有一個不常洗澡的女生嗎?」兩個女兒放學後,來家裡附近的食坊找我們吃晚餐,大女兒一邊拉開椅子準備坐下、一邊便開口說道。 「記得啊!怎麼了嗎?」太座拿起餐單遞給她們,接下大女兒的提問。 「老師今天叫我們『不要排擠她』,然後說了一大堆她們家的事情⋯⋯反正就是要我們不要因為她身體臭臭的而不跟她玩啦!」大女兒自從轉學到這個學校, 就從沒排擠過這個女孩,反而還會不想跟同學們一樣,特地去找她聊天。 「那同學們就真的照做了嗎?」我好奇地加入她們的話題。 「怎麼可能⋯⋯,老師講完的一兩節課有比較安份,午休起來就還是一樣。說實在的,我覺得老師跟大家講她家裡的情況,沒有比較好,變得好像是單方面要大家不要排擠她而已。」大女兒說出了她對同學和老師的觀察。 「那為什麼妳不會想排擠她啊?」我繼續追問下去。 「我為什麼要排擠她?她身體臭臭的,老師還沒跟我們講之前,我就覺得那又不是她自願的,可能只是家裡沒有人可以好好照顧她而已吧!這次老師一講,果然是這樣。我覺得,每個人的家都不一樣,這沒有什麼好拿來說人家什麼的啊!」 大女兒簡單明瞭地說出她的想法。 「對啊!我們班也有同學的媽媽是越南人,他作業不會,沒辦法問媽媽,也是會問同學。他功課是沒有很好,但他人很好,班上男生都很聽他的。」小女兒接著說。 「妳們倆很酷耶!都不會因為別人怎麼樣或家裡怎麼樣,就去貼人家標籤, 很不錯喔!」我帶著欣賞的眼光看著她們。 圖片|來源 那次的對話,讓我肯定了「人的同理心是與生俱來的」。我開始探究這個與生俱來的心理狀態是怎麼不見的。這些年來,在前來進行靈魂療癒諮詢的學員裡, 我因為他們的敞開,看到不同強度的同理心,於是逐漸認知到: 同理心就像人的肌肉,每個人都有、但不見得有善加運用,有被鍛鍊得強壯,甚至可能因為沒有被好好保護而退化。 我在青春期前期就知道自己喜歡同性對象,深知誤解和標籤化,不僅讓人與人之間錯失理解彼此、拓展內在豐富的可能性;我也體悟了,同理的起點是保持開放性,不要以為自己都已經知道,然後要帶著好奇心積極地傾聽,而非固執己見地和對方爭辯。 我在與同樣身為靈魂療癒師的太座的討論裡,發掘了同理的隱性知識:當父母錯誤解讀孩子外在行為中的內在動機時,孩子便扭曲了對自我的理解, 於是無法正確地理解他人;也就是說,當「行為—動機」之間的理由是扭曲的,即使仍然能夠解讀,這個結果也會是僵固、偏頗的。(延伸月度:【我們這一代】擁有同理心,讓我們活得更像人) 所以,女兒們不僅可以同理其他的個體和家庭,更能夠在別人詢問我們的家庭狀況時,輕鬆自若地回應,不會先入為主地偵測他人是否包藏惡意。對於這個家,她們胸有成竹地知道我們四個人都很認真地在練習表達愛,無論是在行為或語言上。 這樣的安在,在她們的心中構築出強壯的安全感,長出寬大的、理解他人的能力,在每一次與他人的交流裡,不讓已知的名詞悄然帶過,而是去深刻體會對方所意會、傳達出來的意義,形塑出對方的獨特性與帶給自己的新知。 本文摘自李詣琦《媽媽,琦琦,和她們的女兒》。由漫遊者文化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媽媽,琦琦,和她們的女兒》 May 31, 2019 at 11:00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bit.ly/2Mkwir4

投履歷前你該知道的事:培養自我形象,是為了更理解自己 http://bit.ly/2YYeq6A 女人迷編輯 Phoebe 我們總期待聽見別人口中的自己,也習慣以他人的反應、眼光來約束、評價自己。但在詢問別人「你覺得我怎麼樣」以前,也許應該先問問自己「我覺得自己怎麼樣」。每句話,每個動作,每一個選擇,都是建立自我形象的一環,除了我們如何看待自己以外,也間接影響別人怎麼看自己。 六月時分,你也終於到了一腳準備踏出校園,另一腳準備進入現實社會的時刻,看著身邊許多朋友汲汲營營準備履歷、練習面試,但自己卻還不夠清楚應該前進的方向。你開始對未來感到有些慌張,你打開電腦試圖想寫下幾行履歷,卻只是在刪刪減減中循環,你突然發現,你不知道如何介紹自己,你甚至惶恐,你不知道自己跟別人不一樣在哪裡。 嘿,你其實一點都不孤單,有好多人都和你一樣。而要解決焦慮,讓我們從釐清「自我形象」開始。 在問別人怎麼看待你以前,先問你如何看待自己 我們總期待聽見別人口中的自己,也習慣以他人的反應、眼光來約束、評價自己。但在詢問別人「你覺得我怎麼樣」以前,也許應該先問問自己「我覺得自己怎麼樣」,而這與一個心理學概念——自我形象(Self-Image)息息相關。 根據蘭登書屋字典解釋,自我形象的定義是「一個人的想法、概念與個人特質」,也可以被進一步認為是「我們如何看待自己」,從你每天早上站上鏡子前看到的景象、到你如何表現想法,都是自我形象的一部份。(推薦閱讀:為什麼你該在意職場形象?視覺效應是能力的九倍) 當自我形象與個人理想狀態越來越接近,我們就有機會成為更好的自己。南非 FET 學院曾提出構成自我形象的三個要素,分別是: 一個人看待自己的方式 一個人解釋他人對自己看法的方式 一個人想要成為的樣貌 舉個例子,A 認為自己是個正向、尊重多元、包容不同意見的人,在他面對批評指責時,也會將批評的情緒成分抽離,吸收其中可貴的意見,因此 A 能夠不斷進步,不停學習,進而成為對事物擁有豐富觀點的人。 自我形象之所以重要,不僅是因為它決定了我們如何展現自己,更是因為它關乎到我們的價值觀、人生觀。 圖片|來源 建立真實自我形象的七個練習 了解到自我形象為何重要以後,我們可以進一步思考自己擁有或希望打造什麼樣的自我形象,這也會決定未來要選擇的工作型態、職缺與履歷展現的方式。然而就像人格的養成一樣,自我形象的建立也不是兩三天就能達成的事。(推薦閱讀:職場面試守則:比起曬經歷,請當個「有故事的人」) 國外網站《Positive Psychology Program》提出了七個能夠有效建立真實自我形象的練習方法,只要一張紙和一支筆就能完成: 列出你喜歡的 10 件事 想挖掘更真實的自己,就從喜歡的事情開始!寫下 10 個喜歡的事情或活動,從中探索不同的可能,當然,如果喜歡的事情不只 10 件,你也能繼續寫下去,多點對自己的了解也是很棒的事。 列出 10 個你目前擁有的技能 你需要寫下的技能不用很遙遠或很厲害,只要是任何你會的,且你也認為有價值的技能都可以寫上去。包含會滑板、會彈奏樂器、會多國語言等,透過書寫技能,你會更加理解自己的能力。 列出至少 5 件有成就感的事 寫下有成就感的事,大到比賽得獎,小至鼓起勇氣和陌生人說話都可以。請記得,成就感的多寡不是重點,重點是你在獲得成就感的同時,感覺到自己的價值與希望成為的樣貌。 列出 3 個你曾經克服的困難 遇到困難,你沒有選擇逃避,是正面克服它,該是多麽有勇氣的事?除了寫下困難本身以外,也可以更仔細地寫下你解決困難的過程,再次提醒自己,你所擁有的力量,你能夠做到的事。 列出 5 個曾幫助過你的人 一路走來,除了我們本身擁有的力量、能力以外,也曾遇到許多不吝嗇給予幫助的人,試著寫下他們的名字,與自己受到幫助的場景,除了是告訴自己還有這些人愛著你以外,你也可以試著寫下「他們之所以幫助自己」的原因。是因為你很善良?是因為你也很樂於助人?透過他人看見自己所擁有的優點。 列出 5 個你曾幫助過的人 感謝完曾幫助過自己的人之後,也要請你寫下自己曾幫助過的人。你基於甚麼原因伸出援手幫忙他們呢?一個加油打氣、一個笑話都是一種幫助,而透過這樣的幫助書寫,你能感覺自己是個有價值的人,你能給予他人力量。 列出 50 個你對生活的理解 最後一個練習,要花上最多時間,也能讓你重新檢視現在的生活,距離理想還有多少距離。你覺得現在的世界是和平,是殘酷,是溫和,是激進?又覺得好的生活應該要具備哪些特點?都誠實地,一一寫下來吧。 建立自我形象,其實不只適合新鮮人、轉職者來思考,這個問題其實每天都存在,我們說的每句話,做的每個動作,決定的每一個選擇,都是建立自我形象的一環,除了我們如何看待自己以外,也間接影響別人怎麼看自己。 只有當你清楚自己想說什麼時,別人才會聽懂你要說什麼。 親愛的新鮮人,面對未來你可能害怕、迷惘、焦慮,但也不要忘了自己本來就擁有的美好與力量,你不會永遠迷惘,也當然,不會永遠順遂。前方的路不走,我們都不會知道是什麼樣子,祝你能夠充分了解自己,並把力量、徬徨、感恩通通打包之後,勇敢上路。 參考資料: [1] What is Self-Image and How Do We Improve it? Definition + Quotes/Positive Psychology Program/2018/12/22 May 31, 2019 at 10:30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bit.ly/2YYeq6A

不歸咎的練習:無論做什麼,都是自己的決定 http://bit.ly/2WqH5DZ 圓神出版‧書是活的 遇到問題時,你的第一個反應是什麼呢?是釐清問題發生的原因,還是先把責任撇清呢?當我們首先為自己辯解,抱怨對方的那一刻,我們或許會覺得能發洩心中憤懣,但這種短期鎮痛藥真的有幫助嗎? 不把自己的困擾推給別人,才能行動 分工概念的 A 面是「不要把別人的困擾攬到自己身上」,這還不全面,分工的 B 面對我們也很有幫助,那就是「不要把自己的困擾推給別人」。在人際溝通中,我們其實都知道,抱怨是最無效的溝通方式,它不僅解決不了問題,還會使雙方的關係對立,但即便如此,抱怨還是無處不在,看看以下這幾種說法: 「我這麼不開心,都是你造成的。」 「媽媽忙成這樣,都是因為你這個不聽話的小孩!」 「我為什麼生氣?因為老公靠不住啊!」 「真倒楣,遇到這樣的員工!」 「如果男朋友體貼一些,我也不會變成現在這樣了。」 是不是很耳熟?遇到問題時,我們可能會在第一時間為自己辯解、抱怨對方,認為自己的痛苦,都是對方造成的,所以對方要為我們的痛苦負責。這樣想的那一刻,我們或許會覺得能發洩心中憤懣,但這種短期鎮痛藥對我們真的有幫助嗎?顯然沒有。 痛苦都是對方造成的? 我有一個學員,她和男朋友已經交往了三年,後來男孩去了上海,她放棄了家裡替她安排好的工作,背著行李也一起去了上海。在她心裡,堅信只有兩個人在一起,感情才能長久。可是現實總有另一種樣子,在上海生活不到半年,她和男朋友就開始了沒完沒了地爭吵。 女孩經常會抱怨:「你天天在外面加班、應酬,每天都這麼晚才回家,你有沒有想過我?你有那麼多朋友、同事、客戶要陪,而我呢?我只有你啊!你怎麼不多陪陪我!」男生往往都敷衍地回答:「我錯了,我錯了,我下班就盡快回來陪你。」 一旦男生有一點疏忽或不耐煩,女生就覺得非常委屈:「我是為了誰才來上海?還不是因為你!我在這兒沒有朋友、沒有家人,我就只有你!現在連你也這樣對我!」 她越是這樣想,就越覺得自己的「悲慘生活」完完全全是男朋友造成的。可想而知,她很痛苦,但更糟糕的是,他們之間的關係也進入一個「向下螺旋」,女生越是想緊緊抓住,男生越是迴避。有時候即使沒有應酬,男生也會選擇在公司待到很晚才回家。 很奇怪對不對?明明女生是為了能讓男朋友安心地工作,為了他們倆能更好地在一起,才來到上海,為什麼現在的情況卻變成了這樣:男朋友的工作,成了她幸福的絆腳石?如果我們啟動分工思維,就會很容易看到問題的本質—因為她搞錯了「分工」。她把自己的困擾,完全推到了男朋友身上,兩個人的關係,就這樣僵住了。在這段關係中,女生使用的是傳統的、依靠直覺的思維方式:「我現在不幸福,都是你造成的」「我離鄉背井留在這個城市,都是為了你,你應該為我負責」⋯⋯她陷在這類想法中不能自拔,彷彿主動權完全掌握在男朋友手裡,在她的意識中,有一個莫名的信念:「他只要不改變,我就沒辦法在這個城市立足。」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真的只能這樣嗎?如果她試著用「分工」的視角重新看待這段關係,會有什麼不同嗎?(延伸閱讀:別當控制欲大魔王!愛情不是「改變他」就會快樂) 圖片|來源 分工的方法提醒我們:在分清困擾的歸屬時,可以嘗試把句子中的主語都變成「他」;而在這裡,這個女孩可以把因果關係中表示原因的主體都變成「我」:把「我陪他到上海,是為了他」換成「我陪他到上海,是我自己的決定」;把「他沒有陪伴我,所以我才這麼委屈」換成「我需要更多的陪伴,所以我才這麼委屈」。 如果這樣想,會有什麼不一樣嗎?最直接的變化可能是:她的局面打開了,她也許會用更合理的方式向男朋友要求更多陪伴,也許會發展其他的愛好、結交朋友、學習新技能,因為是為了「自己」,怨氣和敵對少了很多。而男朋友的感覺呢?也許會感覺到她將自己的生活安排得很充實,這段關係自此進入平等融洽的狀態中。 有些朋友會說,明明是我委屈,為什麼我要負責的事這麼多,這樣是不是給自己增加了太多壓力呢?其實不然,「分清困擾的歸屬」不止給了對方更多在關係中的空間,也給了我們自己更多的勇氣和動力。 都是乙方靠不住? 我們再用一個職場上的案例,來說明一下這個方法該如何應用。 之前我們有個合作專案進行得不太順利,在確認流程及進度時,有個員工說:「我為什麼沒做到?那都是因為乙方不 OK 啊。」請注意,他的潛臺詞是:「也許我也有問題,但最終的責任是乙方的。」當他說出這句話時,他還會再積極行動嗎?不會。如果有這種想法,意味著在他心裡,責任都是對方的,自己是被動的,那麼他無論遇到什麼問題,都很難主動想辦法解決。 我找了那位員工談話。我問他:「在這件事情上,你會受到影響嗎?」他說:「我也很不開心啊,我的績效泡湯了,我在團隊中的信用也受到了影響。」 他其實是有困擾的,「他困擾」就是他要負責的事。那麼我們該如何引導他使用「分工」的方法,激發出自己的主動性呢? 圖片|來源 我們可以讓他試著轉換主語,把「因為乙方不 OK 」變成「因為我拿乙方沒辦法」。不要小看這簡單的一個轉換,我們的行為是受意識影響的。能將思維轉換到這一步,至少在主動性上有所轉移,是自己要為此負責,意識到「我需要找到更好的方法跟乙方合作」。 很多時候,人和人最根本的差別,是認知的差別。這也是我在管理中非常重視的一個方法—不刻意糾正一個人的行為,而是專注影響他的認知。當一個人能夠準確分工,意識到自己應負的責任,那他就會開始主動行動,那個時候,我再去跟他溝通工作方法,就會事半功倍了。 思維轉換的「神奇」之處就在這裡,當我們「擁有」了這個意識,我們會從苦苦等待對方發生改變的困局中解脫出來,自發行動,內心變得更積極,在看似被動的局面當中,重新掌握主動權。(延伸閱讀:職場裡的「孫子兵法」:新人沒有抱怨的權利) 誰困擾,誰負責:分工就是做好課題分離 前面提到的關於「分工」的種種,其實可以概括成一句話:我不用為他人的困擾負責,我也不會把自己的困擾推給他人。再精煉一點就是:誰困擾,誰負責。這六個字中,涉及的是個體心理學的核心理念之一:課題分離。 個體心理學創始人阿德勒認為,我們都有獲得幸福的能力,但要獲得幸福,首先要做的是「不去干涉別人的課題,也不讓別人干涉自己的課題」。不去干涉別人的課題,也不讓別人干涉自己的課題—這話聽上去很抽象,但是運用「分工」的概念,是不是就很容易理解了呢?那就是誰的困擾,誰負責。 我在這麼多年的管理工作當中,領悟了一個道理:那些成功的高效能人士,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他們都會合理地分配自己的精力,不把精力浪費在無謂的事情上,而「分工」,就是合理分配精力的訣竅。 思考練習 試著寫出以下問題的答案: 你生活中有哪些被動的局面? 在閱讀本章之後,你會怎麼運用「分工」概念,去扭轉上題的被動局面呢?  本文摘自崔璀的《世界很凶殘,不懂管理就很慘:12 堂改變人生的管理課》,由方智出版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世界很凶殘,不懂管理就很慘:12 堂改變人生的管理課》 May 31, 2019 at 10:00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bit.ly/2WqH5DZ

家的小守則:夫妻吵架,要在孩子面前和好 http://bit.ly/2JNLFWF 親子天下 天底下沒有不吵架的父母親,也沒有希望孩子有像學樣去吵架的父母親。給已經成為父母的你:當衝突在子女面前發生時,與其尷尬地命令孩子回房間,或許你可以試試這幾個步驟,讓吵架不再是壞的示範! 哪對夫妻不吵架?尤其在孩子面前,難免一時失控吵起來,事後又後悔口不擇言,做了錯誤示範。 還好,在孩子面前吵架的後果,沒有想像中來得差。《華爾街日報》整理了教育界、法律調停人、心理學家的研究與觀察,發現父母吵架,對孩子並非一無是處。因為孩子會因此更認識現實人生會有的衝突,了解人們不一定永遠看法一致,因此增加情緒的韌性。甚至,如果父母吵架的方式是對的,他們還會學習如何因應人際衝突解決問題,了解意見不同有時會帶來的好處,甚至鍛鍊同理心,增進情緒的安全感。 當然,如果演變成長期不和、或是暴力相向,就會變成錯誤的示範,也影響孩子的社交與情緒能力,甚至引發憂鬱。 父母該怎麼吵,才不會淪落至此,並且給孩子好的正面教育呢? 圖片|來源 讓孩子知道發生了什麼事,別讓他們擔心 沒有夫妻故意準備好要吵架,爭執總是隨著雙方的意見不同,彼此愈來愈大聲,突然發生。不過,在爆發的瞬間,多數父母還是會意識到身邊有旁人、或是孩子在場。在紐約擔任法律代理人與調停人、《少吵多愛》(Less Fight, More Love)的作者普恩(Laurie Puhn)建議,與其尷尬或不知道要不要命令孩子回房間,不妨跟孩子說明:爸爸跟媽媽是一個團隊,要一起合作,但是我們也會遇到困難的事情,有不合的時候,難免會吵架。你會聽到我們大聲說話,可是不要擔心,因為我們是一國的,我們會一起解決問題。(延伸閱讀:讓吵架變得有價值!八個吵架心法促進溝通效率) 這樣的話,無論是平時、吵架時、吵架後,都會讓孩子安心,不會被父母嚇到,或是擔心父母。 表達了解對方的感受和想法 如果夫妻都各執己見,是無法交流、達成共識的。與其攻擊對方「你從來不瞭解我的感受」、「你從不聽我說、讓我說完」,在意見不合時,至少要讓對方說明看法與感受,也要表達對這些情緒、想法的認可與理解,才可能找出解方。這還可以教孩子同理心。 不要只是互相責備,重點是解決問題 不管怎麼吵、怎麼抱怨對方,覺得對方做錯了什麼,不開心的話講完後,別忘了要解決引起吵架的問題,試著一起找解方。 不要翻陳年舊帳,吵一樣的事 《華爾街日報》引述研究指出,夫妻間的衝突,有 69% 是集中在長期爭吵不斷、沒有解決、或者根本無法解決的問題。遇到這種事,最好限制頻率與時間,不值得為此傷感情。哈佛國際談判中心(Harvard International Negotiation Program)主任夏畢洛(Daniel Shapiro)就遇過一個個案,夫妻支持不同的政黨,每談到政治話題,必定大吵。後來他們就約定,如果要談政治這種無解的事,一個星期只能講一次。 圖片|來源 聚焦在當下的衝突、可以解決的問題 已經發生難以回復原狀、或是不可能重新來過的事,也不值得夫妻爭吵,重點要放在怎麼一起度過難關,或是未來怎麼預防。例如,帶孩子出去玩,孩子受了傷,責備另一半其實於事無補。或者,太太責怪先生不該買昂貴的玩具給孩子,如果雙方同意退貨就快去,如果沒法退、或不願意退,不如討論未來買玩具的原則。 記得要和解 看到父母吵架的孩子,會期待父母和好。除了在孩子面前達成共識,也不妨用肢體語言表達,例如雙方擁抱,尤其是在小小孩面前,讓他們安心、確定沒事了。(延伸閱讀:不要被情緒綁架:放下憤怒,與自己和解) 跟孩子演練 雨過天青後,可以跟孩子玩個實驗遊戲,父母或跟孩子練習用上述建設性的方式吵架。除了提醒自己,也幫助孩子洗掉記憶中,父母可能犯過的錯誤示範,趁機教孩子解決衝突的方法。 May 31, 2019 at 09:00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bit.ly/2JNLFWF

【姐的狂語錄】超能力不是與生俱來,是靠自己挖掘! http://bit.ly/2WfqTGi 合作品牌天使 英雄電影之所以能一上映就風風火火,皆是因為世界上每一個人都想擁有英雄般的超能力,或許,這一切不只是幻想。 跟姐妹相聚,從什麼樣的話題切入最適切?想必「電影」是許多人的答案,觀賞同一部電影,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想像與心得。就拿最近掀起熱烈討論的復仇者聯盟:終局之戰來說,裡頭的英雄各自擁有不同的超能力,或許,每個人在面對生活上的大小難題時,總會想:「如果我也能擁有超能力,那該有多好!」 生活的模樣,源自於自我實現 生活裡也是同樣的,從小到大,有好多時刻希望自己擁有超能力,得以面對勁敵。「如果擁有超能力,就沒有過不去的難關。」偶爾,會這麼幻想著。 從學生求學時期的苦讀到大大小小考試,在出社會以後,征戰多元迥異的職場人生,面臨挫折的時刻是多不勝數。想起馬斯洛的理論,從一開始純粹滿足生理需求而完成考試、找到工作,而後是追求與同事、上司之間的關係能和睦互相尊重,做一份能勝任的工作,最後,是自我實現。 談起自我實現,有時候工作不只是一份工作,更多的是帶有理想性的追求,因為相信一種生活價值,而奮力追求、達成目標,無論途中須經過多少辛苦也在所不惜。 圖片提供:PIXTA 圖庫 在自我實現的道路上,命運與機會並不總是站在自己這方,這條道路或許充佈荊棘,但也是測試自己是否足夠想要實現!相信自己的能力,才能真正擁有。 相信自己,挖掘自己未開發的潛能,就是一種超能力。從前,面對許多事情時常裹足不前,比方說看到身邊朋友們毅然決然離開舒適圈,成為「空中飛人」分享到訪不同過度的絕世美景;或明明看著同事的小孩覺得可愛,卻無法鼓起勇氣走入婚姻、生子育兒;明明做著不開心的工作,卻遲遲不敢離職轉換,嘗試更多未知的領域。一次又一次替自己設下太多限制,錯過理想的自己。 其實只要理性規劃資金運用,生活就不會是一場充滿危機的冒險,反而更能全力追求理想、享受旅途中的風景。 圖片提供:PIXTA 圖庫 年輕時候,常聽他人說,不要只是賺錢,也要學會投資理財,但當時年輕,對投資與金錢的議題是膽小且害怕的,但個性使然,不能總是擔心害怕,一股不服輸的倔強,驅使自己踏上陌生但有趣的道路。從 台新 Richart 開始,由小小的 $10 金額開始練習投資基金,不必太畏懼,同時間,也努力學習理財的知識,這是現代人必須具備的能力之一,既然,能帶來實質的幫助,何樂而不為呢? 為了達到最終的目的,不斷激勵自己,這未嘗不是一種成長的動力。 經濟有餘韻,理財有竅門 工作的目的除了賺錢外,在經濟上若能有餘韻也應當給自己一些機會嘗試,畢竟,有更多資本,未來也能有更寬廣的想像。 所謂的「超能力」並非與生俱來,而是透過學習、挖掘,敞開心胸,發現自己潛在的能力就是一種最強的超能力! 圖片提供:PIXTA 圖庫 經濟有餘韻,理財有竅門 >>> 快點入了解 May 31, 2019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bit.ly/2WfqTGi

為你選詩|女人有沒有「自己的房間」? http://bit.ly/2YUAvmx 木馬文化 為你選詩,喃喃地寫生活形狀,回放每一個瞬間的疲憊,願我們終能從字裡行間得到療癒。 女人的肖像 生長痛 牙痛 經痛 乳房發育痛 破處痛 尿道炎痛 陰道炎痛 結婚痛 老公可恨痛 婆媳痛 孕吐痛 尾椎痛 下肢水腫痛 抽筋痛 宮縮痛 陣痛 生產痛 剖腹痛 脹奶痛 哺乳痛 媽媽手痛 腰痛 背痛 頸痛 五十肩痛 空巢期痛 心痛 偏頭痛 腿痛 膝蓋痛 高血壓痛 糖尿病痛 癌症轉移痛 中風痛 孤獨死痛 圖片|來源 責任制 嬰兒睡著後 我的乳房 下班收工 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 可以不穿衣服 可以去散步 可以在浴缸發呆 可以上臉書 可以敷面膜 可以喝必魯 可以吃鹽酥雞 可以和別的乳房約會 可以整晚不睡 可以卡拉OK 第二天早上再回去上班 除非 嬰兒哭了 結婚紀念日 工作 吵架 買花 帶小孩 上床 May 30, 2019 at 10: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bit.ly/2YUAvmx

產後好好愛!訓練骨盆底肌的四個動作 http://bit.ly/2YQqE1c 黑面蔡媽媽 X 育兒、塑身、玩樂實驗中心 骨盆肌到底有多重要?它支持了我們的上半身,影響泌尿系統、腸胃系統,甚至是性福指數!容易上手的「骨盆訓練菜單」,今天就來練一下吧! 文/黑面蔡媽媽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運動教學有別以往,尺寸大開到太平洋去了,請不要嚇一跳,但無論已婚與否,能提升性福指數的運動又何嘗不是件好事呢? 圖片|黑面蔡媽媽 提供 在我身邊有很多自然產的媽媽,因為生產過程困難,有人肛裂情況嚴重;也有人和藝人 ELLA 一樣,因為子宮和膀胱脫垂,有時打噴嚏、原地跳躍等,就會出現尿失禁的窘境。面對嚴重的狀況,直接就診醫治是較能治標的方式,不過我們也能透過運動,時時強化骨盆底肌,改善產後困擾,同時晚上交功課的時候還能讓老公或男朋友開心到不要不要的,一舉數得多好呀。 其實骨盆底肌的訓練男女最好都要勤於練習,當然愈年輕就開始的幫助愈大。對於已婚人士更是如此,畢竟夫妻相處要數十年,晚上的性生活和諧也是很重要的。女人多訓練,可以改善因為產後或年紀增長關係而發生的尿失禁和陰道鬆弛;男人多訓練,可以在子彈要奪門而出前協助「忍一下」延長戰況。所以這次的骨盆底肌運動不是只有咱們女人要練,老公或男友也一起來練習,搞不好晚上變成 X 次郎。(延伸閱讀:肩頸痠痛與骨盆有關?一招教你改善骨盆傾斜) 性福滿滿的骨盆底肌訓練菜單: 合適對象:男女皆可,產後婦女請在產後 14 天後再進行。 組數:每個動作做 3 組,1 組 15 到 20 下或 30 到 40 下。 動作:踮腳、腿交叉深蹲、側躺側抬躺、橋式 時間:約 15 分鐘 訓練時機:等公車、洗碗、刷牙、床上皆可訓練。 今天要教大家四個動作來幫助我們訓練骨盆底肌,首先第一個動作就是「踮腳」(提踵動作),預備動作先雙腳打開與肩同寬,然後微微半蹲,但要注意蹲下時膝蓋不要超過腳指,接著再慢慢地踮腳將全身拉起來,踮的時候同時要感覺提臀內緊,並感覺會陰部這個位置稍微縮一下,這樣來回算一次。每一組做 15 到 20 次,一共做三組。 接下來第二個動作是「腿部交叉深蹲」,有可能我們在做的時候你會重心不平穩,所以你可以找張椅子或在床旁邊做。首先我們將雙腳交叉,你可以右腳或左腳稍微往前一點點,接著核心出力穩定,然後深呼吸吐氣的時候屁股慢慢做下去,吸氣時再站起來,站起來的時候要感覺屁股往內夾,會陰部稍微縮一下。一組做 15 到 20 下,一樣要做 3 組,這對於我們骨盆底肌收縮的訓練,是非常非常有幫助的。(延伸閱讀:真的嗎?為什麼矯正骨盆就能瘦?) 第三個動作是「側躺側抬腿」,核心出力穩定身體,如果會晃動的話,另一隻手就放在胸前穩定,接著屁股夾緊,深呼吸的時候把腳抬起來,吐氣時腳拉回並感覺屁股往內夾。一隻腿抬 15 到 20 下,左腳做完換右腳,一組左右加起來做 30 到 40 下,每次運動要做到 3 組。 最後一個動作是「橋式」,為了刺激骨盆底肌的訓練,可以在雙膝中夾一個抱枕或者是很小的瑜珈球。首先仰躺在地,後腳跟盡量靠近屁股,雙手掌心朝下,腳打開與肩同寬。準備好深呼吸,吐氣時用屁股的力量把下半身抬起來,抬到最頂點的時候稍微停住約2到5秒鐘,並感覺屁股內夾、會陰部收縮。要注意膝蓋、大腿、肚子,以及到胸腺這個位置是斜斜的一直線。另外產後的媽媽剛開始運動,做這個動作會有點辛苦,建議可以用手扶住腰幫忙帶動。 不過可能妳會問,骨盆底肌到底在那裡?當我們在尿尿小解的時候,突然用力一夾尿液會停住,那個出力的地方就是骨盆底肌!但是請注意,千萬不要在排尿的時候練習,有可能適得其反,讓漏尿情況變嚴重。 歡迎加入「黑面蔡媽媽」粉絲團及部落格,或訂閱「黑面蔡媽媽的YT頻道」,隨時掌握最新健身、育兒、專欄動態。 May 30, 2019 at 09: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bit.ly/2YQqE1c

碧昂絲紀錄片《Homecoming》:從產房走回舞台 狂甩99公斤讓她找到回家的意義 http://bit.ly/2XdEt9q womany editor 女人迷編輯 回家,對你來說有著什麼含意呢?碧昂絲打造全球超過 4300 萬人看過的演出,讓世界看見「回家」更多的可能性。面對產後99公斤的復出之路,她堅定不移,只因她相信:我們都要回到內心的家,要讓自己的種族發光,要使女性以自己為傲。 在 Coachella 演唱會紀錄片《Homecoming》中,深刻地傳遞了碧昂絲的回家,不僅僅是拾起行囊,平平地踏上歸途而已。2018 年產後復出舞台,考驗她在成為一名母親後如何角色切換,挑戰她是否能在人生劇烈改變時,自信而有餘裕。對她而言,「家」象徵的是她因生產暫別的舞台,是身為人母、人妻的家庭生活,是內心屬於自己的歇腳處。 我們看見女王早已心中有道,用音樂、舞蹈和生命,她告訴世人碧昂絲回來了,而且更圓潤閃耀。她深知回家之路將是一場神聖且磅礴的儀式,且這一次她將去喚起躲藏在每一個人心中的愛和歸屬。 圖片|來源 回種族的家:我無可選擇如何生,但選擇引以為傲 碧昂絲是首位登上 Coachella 頭號陣容的黑人女性,並締造了傳奇般的演出,全世界有 4300 萬人同時收看,堪稱史上最多人同時觀看演場會紀錄。然而,重要的不是演出有多華麗、打破多少數字,而是背後團隊的賦予 Homecoming 的意義。 「Homecoming」的命名,回的不僅僅是家,借傳統黑人大學(HBCU: Historically Black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為立意,她要圓一個「人生大學」的夢,讓各地的黑人音樂家、藝術家、表演者「返校」展現天賦。比起自己聚光燈照耀於自己身上,她更想要透過 Coachella 將黑人文化帶到高點 ,讓世人們看見其中的美與感動。 2 小時的演出,碧昂絲回望她 22 年的明星生涯,將所有的失敗與勝利的凝結 。從一名唱著天命真女(Destiny's Child)的性感鄰家女孩,漸漸樹立野性、自信又霸氣的女王風範,到如今奠定美國流行文化的符號與象徵,她的創作沒有脫離過女性主義和黑人議題,而 Homecoming 也不例外。(延伸閱讀:從女孩到女王!碧昂絲女力X黑人意識的女性主義路徑) 黑人文化是我認為世界上最美麗的生命共同體,而我的使命無非就是讓人們產生更多的好奇心,窮極一切有說服力、有影響力的方法,都要把我們骨子裡的黑人力量喚起:去認識自己從何而來,身在何處,將往哪裡。 碧昂絲 碧昂絲認為,在美國,最被打壓的族群並不僅是黑人,更是「黑人女性」。她察覺,只因為自己是黑人女性,世界便不允許她施展實力,要她安分地待在黑色小箱子裡一般,不許在街頭張揚。黑人女性的地位在美國社會中長久地被低估,而她想成為改變這一切的起始點。 Coachella 便是一個機會,於是,耗時超過四個月籌備,動員超過 200 人,她堅持要用最原始、最富動能的方式,溫柔地向世界呼告:黑人的絢麗文化、黑人女性的力量,和身為一名職業母親的堅韌不拔。 碧昂絲:「這(Coachella 的演出)不只是一場音樂盛典,更是一場文化運動」 Homecoming 的表演者們這麼形容碧昂絲:「她關切正在鼓譟的社會運動,用心陪伴每一個人正在經驗的過程,而她這份在乎文化的信仰與堅持,是帶給我們最大的激勵。」碧昂絲將文化的詩意放進演出細節中,只為了讓所有並肩踏上回家之路的創作者們,以自己獨有的色彩在舞台上被看見。 回舞台的家:卸下女皇王冠,她也是一名母親 回家之路並非一路順遂,其實早在 2017 年碧昂絲就出現在 Coachella 的演出名單中,然而,生命中的計畫往往趕不上變化,意外懷上雙胞胎,使她必須暫別舞台。 於是,「回家」有了另一曾意義,是如何在生產後,頂著 99 公斤的身軀回歸舞台。身為職業藝人,產後瘦身一刻不能等,她日夜飲食控制、重量訓練;但同時,她也是孩子母親,是一名妻子,她要哺育新生子女,經營家庭生活;更重要的是,她也是她自己,有自己的極限,疲累時也需要落腳休息。 圖片|來源 好幾次,她陷入自卑的深淵,她恐懼自己再也無法回到「碧昂絲」這個名字;好幾次,她無法專心於排練,如同天下所有父母,一心一意希望時時刻刻陪伴在自己的孩子身旁;好幾次,她觸碰到再也不能跨越的身心限制,掉入幾近放棄的無力深淵。(延伸閱讀:碧昂絲:「女人可以成就任何事情,包括妳自己」) 這是一部最貼近人性的演場會紀錄片,不只有音樂的熱鬧歡騰,更多的是真真實實地寫下彩色與黑白,汗水與淚水,痛苦與快樂,也因此才能以全美 110萬點閱率、每分鐘最高 82萬 同時觀看,創下了 Netflix 紀錄片紀錄。 回內心的家:以愛之名,我們終將回家 《Homecoming》之所以感動世界百萬觀眾,是因為它給了我們更多「回家」的可能性。我們開始把「家」的定義擴寫,它可以是讓人有魅力的工作舞台,可以是支持自己的家庭生活,也可以是建築給自己的內在歸屬。哪一種家,都構成了一部分的自己,值得我們在回家時,珍重以待。 紀錄片中,碧昂絲讓我們共同見證她的「家」,是一個形狀百變又幽美的心湖,裡頭有對自己的自信與自卑,對家人與種族的愛。她曾在禱詞中說:「感謝上帝讓我們有機會遇見彼此,祈禱上帝讓我們有能夠接觸人群,帶給人們希望與力量,讓人們感到美麗、堅強、團結一心。」或許就是因這份內心的家虔誠又善良,支持她即使走到極限也不放棄,因而締造了轟動全球的經典。 若你正在離家的迷途,或你正因近鄉情卻而躊躇,深深地推薦你這部演唱會紀錄片。即使未親臨 Coachella 現場,也能感受到每一個人是如何踏著自己的生命,用節奏和音樂,來到我們的面前,使人心有一股的暖流。我們要回到自己的家,帶著被摧殘過但仍堅定的信仰,不為虛名,只為自己和所愛之人,凱旋而歸。 文|內容實習生 乙妤 May 30, 2019 at 08: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bit.ly/2XdEt9q

如何從感情傷痛中走出? http://bit.ly/30WqhUw KnowYourself 總是在明明很幸福的時候,卻被不安全感的恐懼環繞,不由自主地陷入過去的傷痛,在輪迴中,你再也無法真誠如初。但親愛的,請你不要逃開黑暗,撥開他們,我們才能看見最核心的自己,給自己最初始的信任。 在一段親密關係中,你是否也常常: 對於另一半所說的話,你總是將信將疑,或者即便你試圖說服自己相信,但還是會忍不住懷疑; 你對親密關係中的細節非常敏感,你總是忍不住去反復思考對方行為中可能傷害你的蛛絲馬跡或是背叛的證據,你甚至為此常常失眠; 對方常常抱怨,覺得無論如何都得不到你完全的信任; 你常常感到揮之不去的擔心,擔心對方會拋棄你,背叛你或者做傷害你的事; 你常常會不由自主地想起一些不開心的往事,它們可能發生在這一段關係或者之前的關係裡。它們就像是解不開的心結,反復影響著你的親密關係; 當對一段關係感到諸多不滿的時候,你也沒有勇氣放手。對於你來說,重新開始一段關係幾乎意味著更大的可能會受傷;⋯⋯ 如果以上這些描述,都是你熟悉的日常,那麼很有可能,你在當下的這段關係裡或者在曾經的某段關係中,有過一些未被修復的傷痛,而你正不知不覺地持續受到這些傷痛的侵擾。 過去的終會過去嗎?我們該如何從過去感情的傷痛中走出來?今天的文章可以給你一些答案。 依戀損傷:親密關係中的創傷 Johnson等人(2001)在婚姻咨詢的臨床研究中,首次提出了「依戀損傷」(attachment injury)的概念。學者們認為,在親密關係中,當一方破壞、違背或達不到關係中的「預期」時,就會給另一方造成情感或心理上的創傷,此時「依戀損傷」就出現了(Johnson, et al., 2001; Steffens & Means, 2009)。 依戀理論的研究者們認為,人們兒時與照顧者的關係,決定了其依戀類型,影響了成年之後在親密關係中的表現。安全型的人,能夠在關係中信任他人,容易與人親近;非安全型的人,對他人無法信任,總是擔心被拋棄;又或者自我孤立,拒絕與人親近。(延伸閱讀:三種影響愛情的依戀型態!用心理學找回感情安全感) 不過,一個人的依戀類型並不是一成不變的,Johnson(2001)等人認為,一個人的依戀類型會影響他成年後的親密關係,同時,成年後的親密關係也會反過來影響他的依戀類型。這也是為什麼有時候我們發現,一個人會在一段感情中受傷後,整個人性情大變,原本是個在感情中很有安全感的人,卻變得無法信任另一半、成天疑神疑鬼。 親密關係中的「預期」 前文中已經提到,依戀損傷的發生,與人們在關係中的「預期」有關。這裡的預期,指的是對於關係本身以及雙方在關係中言行的一些期待,主要包含兩個層次: 1. 社會中對於親密關係的基本期待 在社會上,大多數人對於親密關係都抱有這樣的預期:這是一段親密的、彼此存在感情交互(reciprocal)的關係,雙方相互付出並獲得「親近感」、「舒適感」及「安全感」(Johnson, et al., 2001)。彼此之間的平等和相互尊重,可以說是大眾對於親密關係最基本的期待了。 2. 雙方在關係中達成的「共識」 關係中的另一層預期則是因人而異的。有時,兩個人其實對關係抱有不同的預期,這與兩個人之間不夠充分的 「知情同意」有關,而這就給關係中依戀損傷的發生埋下了一些伏筆。 比如,關係中的 A 心中認為伴侶就應該能夠把工作之外的時間都花在彼此身上,然而 B 卻並不知曉這樣的預期。於是,當 B 花費許多時間和其他朋友在一起時,A 就很容易有一種「他不夠在乎我」的受傷感。此時,B 對 A 關於關係的預期並不「知情」。 又比如,關係中的 B 覺得兩人只是以一時愉快為目的,並不想朝著更深承諾的方向發展。但通常,大多數人默認關係會隨著時間加深。於是,當 A 投入更深的承諾後,發現 B 完全沒有回應甚至是拒絕的,A 便會感到不被尊重、被欺騙。此時,B 沒有把自己的預期告訴 A,A 在這段關係中對 B 的預期並不知情,也沒有同意。 不過,每個人對親密關係的預期和承受力總體還是不同的,因而,相同事件發生在不同情侶之間,並不一定都會帶來依戀損傷。 依戀損傷給人帶來的影響與傷害,並不像身體創傷一樣會有一些「肉眼可見」的傷口,於是,那些未解的心結,在不知不覺中持續地影響著人們的親密關係,甚至在原有的關係結束之後,還持續影響著之後的關係。 不過,盡管依戀損傷不易被察覺,但人們還是可以通過一些主觀的感受,來識別自己是否遭受到了依戀損傷。 依戀損傷時,你可能會有哪些感受? 第一種:被欺騙 比如,關係中,對方從未像當初承諾的,或者社會主流默認的期待那樣關心你、在乎你,他總是不能在你需要的時候給予你支持;又或者在做一些關於你們兩人的重大決定時,對方不夠尊重你的意見,你很容易會有一種深深的「被欺騙」的感覺。 第二種:被背叛 比如,當你們彼此承諾會互相支持,不離不棄。盡管對方沒有出軌,但他先主動提出了分手(「不離不棄的期待」被破壞),你也會有被背叛的感覺。就像英文中,「Be(徹底地),-trayal(交付)」,背叛指的是:當那些我們以為可以徹底交付的、值得信賴的人,做出了破壞了雙方的承諾的事情時,我們會有的感受。 第三種:被辜負 比如,你總是單方面付出,對方很少給你回應,甚至把你的付出當做理所應當,對方的所作所為都讓你感到失望;又比如,你總是在對方需要你的時候第一時間出現在他身邊,但當你需要對方的時候,他卻總是遙不可及或無動於衷。在這些情況中,你就會(隱隱的)有一種被辜負了的感受。 第四種:被否定 比如,覺得自己對對方的信任、為對方所做的妥協與付出都好像錯付了,人們還會開始懷疑自己是否有能力找到真正對自己好的人,是否有能力在一段感情裡獲得幸福,是否有人會願意善待自己(還是自己終究不配被善待)?而這些對自我的懷疑,都可能給人帶來一種被否定的感受。 當這些感受出現時,有些人會清楚地知道它可能給彼此的關係帶來的影響,從而努力找到問題的症結所在,正面地去解決問題。也有些人卻並不瞭解這些感受會對自己與雙方的關係造成什麼影響,因而選擇不主動處理這些感受、聽之任之,直至創傷給自己帶來更大的危害。 圖片|來源 「依戀損傷」如何影響人們的親密關係? 當那些令我們感到被欺騙、被背叛、被辜負、被否定的事件在親密關係中發生時,所帶來的不僅僅是這些不愉快的感受,它還會直接威脅我們對外在世界和他人的看法(Johnson, et al., 2001; Beder, 2005)。 Beder(2005)認為,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關於世界的設想(the assumptive world),這是這個人所相信的真實世界的樣子,也是他在這個世界上說話做事、與人交往的行動依據。但當這些令人不愉快的事情發生之後,這個人的這些設想就可能被顛覆,而這就不可避免地會威脅到他的安全感。 比如,一個人原本認為,相愛的雙方都會關心對方,在乎對方的感受,不到萬不得已的時候,另一半不會做出傷害自己的事。但當他的另一半反復做出傷害他的事時,他就會覺得這個世界與他所想象的不一樣,就連深愛的人都在反復傷害自己,更遑論他人,那這個世界還會是安全的嗎?還有什麼人是他可以相信的嗎? 不僅如此,這些事件還會威脅我們對自我的認知與看法(Johnson,et al., 2001; Gerlach, 2014)。它讓人們開始懷疑,自己是否有能力對世界和他人做出準確的判斷?甚至開始否定自我的價值,認為可能是由於自己不夠好才不被珍惜,是自己不配被人溫柔以待。 可以說,很多時候,當在一段新的關係中,即便在對方並沒有做出任何欺騙,我們仍然對對方持續地不信任,歸根結底,其實是我們對自己失去了信任。 最終,這些認知上的改變,不僅使得我們對關係、對對方不再信任,也讓我們不再相信自己。於是,我們不知不覺地帶著未修復的過去——這些痛苦的感受和扭曲的認知,以應對過去的方式來面對現在情境中的人和事。 我們就這樣反復被過去的創傷所捕獲,一次又一次成為受傷的人。 面對依戀損傷,該怎麼辦? 首先,你需要意識到自己是否正在被上述的這些感受包圍。此外,你需要分辨這種感受是否似曾相識,你對於世界與自我的看法是否已經因為過去的一些創傷事件而發生改變。 一些依據能夠幫助你判斷你的「依戀損傷」是否由來已久(Harvey, 1996;Johnson, et al., 2001): 在回憶過去的時候,你無法對自己的想法與情緒擁有主動權,甚至有一些不愉快的經歷,會不由自主地反復出現在你的腦海中; 有一些過去的人事物,可以輕易挑撥你的神經,使你陷入情緒的旋渦,變得敏感多疑,坐立難安; 你常常感到莫名的愧疚、羞恥、自責,覺得自己配不上現在的伴侶或是覺得自己得不到真愛; 你非常害怕新戀情,也會在新戀情開始的時候感到強烈的不安與擔憂; 對於過去的經歷,你在自己現有的人生框架裡找不到它的位置或意義,你總是感到困惑、憤懣、仇恨。 如果你覺得以上這幾條都是你目前的狀態,那麼很可能你有一些未被解決的來自過去的依戀損傷。對於那些來自過去的依戀損傷,我們需要:承認自己的痛苦、難過、悲傷。 很多人在面對過去的傷害時,總試圖壓抑,逼迫自己遺忘。但 Johnson 等人(2001)認為,人們可以在「哀慟」與「喪失」(grief and loss)的語境中去看待依戀損傷。因為: 一方面,無論是違背兌現的諾言還是被破壞的約定,當依戀損傷發生時,某種程度上也意味著一種「喪失」,我們失去了一些很重要的東西; 另一方面,在依戀損傷中,你對自我的認知已經受到了現實的挑戰和懷疑,當你試圖去壓抑或逼迫自己遺忘的時候,事實上是進一步否定了自己的情緒、否定了過去在關係中屬於自我的部分(自己的付出與成長等),因此,與其壓抑或遺忘,不如讓自己為這種失去(正當地)感到哀傷。(延伸閱讀:列一張困擾清單:發掘你隱藏在生活中的壓抑情緒) 在承認這些情緒的同時,你才能從中尋找或瞭解到讓自己感到痛苦、難過、悲傷的事情,才有可能在今後的關係中去提前聲明,盡力避免這些事情的再度發生。同時,只有直面創傷,才更有可能找到過去創傷對於你人生的意義,才可能在你人生的框架中找到解釋創傷的方式,和它存在的意義。 不僅如此,從依戀損傷的影響機制中我們不難發現,我們還需要在新的關係中去解決它,去重建我們對世界與他人的信任,更重要的是去重建我們對自己的信任,而不是僅僅把它當做是情緒困擾來應對。你可以通過其他支持性關係來幫助你,不要試圖把自己與他人隔絕開來,一些健康的關係可以給你信心。 面對依戀損傷,我們要做的是撥開他們,看見最本質最核心的自己,給自己時間和勇氣去感受痛苦、釋放悲傷,給自己始終如一的信任。你很好,只是暫時運氣不好。此外,你也要嘗試新的約會,給自己機會遇見那個懂得尊重你、珍惜你的伴侶,等到一種深刻的鏈接終於建立,你會發現過去的一切都顯得微不足道。 跟幸福相比,痛苦是不值得被記憶的。 祝福你,願你早日遇到真正值得的那個他。 參考資料: [1] Beder, J. (2005). Loss of the assumptiveworld: How we deal with death and loss. Omega, 50(4), 255-265. [2] Gerlach, P.K. (2014). Overview of sixcommon psychological wounds. Self-help. [3] Johnson, S.M., Makinen, J.A., &Millikin, J.W. (2001). Attachment injuries in couple relationships: A new Perspectiveon impasses in couple therapy. Journal of Marital and Family Therapy, 27(2),145-155. [4] Harvey, M.R. (1996). An ecological view ofpsychological trauma and trauma recovery. Journal of Traumatic Stress, 9(1),3-23. [5] Steffens, B. & Means, M. (2010). Yoursexually addicted spouse: How partners can cope and heal. New Horizon Press. May 30, 2019 at 08: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bit.ly/30WqhUw

血淋淋被戳中!Netflix 脫口秀談厭世老妹:我 35 歲,拜託不要同情我 http://bit.ly/2KfrdxA 女人迷性別編輯 佳琦 你今年 30 歲了。工作上還過得去,有自己的公寓,寵物,單身,一點錢,沒有戀愛。你的朋友們陸續訂婚,你很想不焦慮,但事情實在太難。這個時候,你需要的是這支脫口秀。 你今年 30 歲了。在工作上還過得去,有自己的公寓,單身,有一點錢,沒有戀愛。你在單身公寓很舒適,可以半夜爬起來憂鬱地吃掉整包巧克力餅乾。你的朋友們陸續訂婚,你很想不焦慮,但事情實在太難。 美國脫口秀演員,伊萊莎.史奇萊辛格(Iliza Shlesinger)在 Netflix 出品的脫口秀《高齡千禧世代》中,用一個小時又十分鐘,跟你快速解釋千禧女孩的瑣碎心事(約 29-39 之間)。如果你還不到這個年紀,也還是適合觀看。反正,總有一天,你會需要跟還在用 snapchat 的年輕妹妹解釋,當年還只有網路交友的年代長怎樣(撥開歷史灰塵。) 所謂千禧世代(Millennials)泛指 1980 年代到 1990 年代間出生的人,並不那麼準確,但是略指現在 29-39 左右的年輕人。小時候家用電腦才剛剛興盛,跟著網際網路一起長大。用過 call 機,火星文,批踢踢,部落格。現在有點快要跟不上 snapchat 濾鏡,不太知道什麼是陷阱妹。 幾個高齡千禧世代一定會碰到的爛事,以下重點節錄,幫你們用 hashtag 標起來,一起心有戚戚焉。(延伸閱讀:《漫才梅索太太》一個女人最美的時候,是她開始成為自己) #「你們怎麼認識的?」(不要再問了) 她說:「我很討厭說我們是在交友軟體上認識的,雖然我知道這不丟臉,也不是壞事,但就只是不酷。」尤其是當你知道,上一輩認識別人的時候,永遠都說的是那套「喔,我們在酒吧認識,或者,喔,我不小心讓她懷孕了,但我相信她會是個好媽媽。」 相較之下,現代社會真是有夠複雜。 #我也是千禧世代(比較老的那種) 「剛剛我看台下,有人聽到我說我是千禧世代的時候很沉默(安靜)。我想說,去你的。」 「對,我是千禧世代,這代表,我是1983年出生,正好處於交界處。所以我真的是千禧世代,我只是比較老!我是長輩。」 「沒錯,孩子們,快過來看看我的 snapchat,我們要告訴你一個很久很久以前的故事,(攤開故事書的灰塵)這是一個很久很久以前的故事,關於有線電話。」 「當我還是個年輕女孩的時候,我們還會傳手機簡訊。我也還記得 skechers 運動鞋在哪一年發明,它們剛發明出來的時候很醜。雖然現在還是一樣。」 #我今年 30 歲了,怎樣才能脫單? 伊萊莎說,作為一個單身多年的女人,「每一次有單身女性問,『你們怎麼認識的?』,我都感受到一種恐怖。我覺得你們並不是真的想知道細節,而是在找線索。像是『你們到底怎麼找到追求者的!!!!』那種感覺有點像是,你在週日晚上走進 trader joe,買點很酷的東西,因為你知道,正妹都在那時候逛超市,像是『我就是突然想買束花給我自己,沒什麼大不了』。而當你左手戴著婚戒,你會發現整個賣場的單身女性都會聽到那個戒指在振動。」 「到底秘密是什麼?怎樣才能找到結婚對象?」 「我想要告訴你們,根本沒有秘訣,親愛的。我今年三十五歲了,才剛剛訂婚。如果有秘訣,拜託,我早就自己拿出來用了。戀愛。沒有。秘密。沒有。我才不會說,小姐們集合,當你們走過 405 公路後,會看到一個蟾蜍洞,你們必須去那裡,拿到裡面的寶藏。」 世界上才沒有這種事情。 如果你是單身,又不甘願享受單身生活,你會不快樂。 #浪漫愛迷思:男孩在茫茫人海中只看見妳(真的嗎) 「我和一群朋友去酒吧,然後我看見她。」伊萊莎說。很多男孩回憶自己的交往過程,常常會這樣講。他們不會鉅細靡遺描述細節。不過,這是個謊言,他們想讓戀愛聽起來毫不費力。 「但這種浪漫愛迷思,卻成為女性故事中的重要經驗。它誤讓我們以為,只要走出去,被男人看見,他們就會來拯救我們。我們總是希望被人發現。也以為自己注定會遇到這種事。你以為在茫茫人海之中,酒吧的 DJ 音樂震耳欲聾,你跟打扮一模一樣的幾個朋友坐在一起喝酒,但他卻只看見你美麗的本性。」 醒醒。 當女孩單身時,我們不希望承認自己就是很想要男人的目光。我們想要,但我們不想展示出自己的渴望。因此你會說「喔我就是跟平常一樣化妝,塞好胸墊,我是為了跟朋友去玩。」這是正常的,你希望受歡迎。 作為一個女性主義者,她說,「我們要先承認,我們可能有時就是想要被異性注意。」 這不是你的錯,這是我們從小教育的結果。我們以為自己應該要吸引男性眼光,然後獲得拯救。白雪公主在森林裡遇到王子,噢不,她是先遇到七個小矮人,七個男人。還有,睡美人睡著時,在沒有意識的狀況下,被王子吻醒。這些故事裡面有很糟的寓意,我們都知道對吧。 如果你遇到即使在你狀況很糟,而且還完全不認識你的情況下,想要不顧一切接近你,聲稱給予你無限的愛與支持的對象。 要小心。 #你想要我的卵子嗎 伊萊莎說,在約會情節中,讓女性更難受的,是你心裡知道,之所以你被拒絕,不是衣服鞋子不夠好看,而是被拒絕的,是你的卵子。當你鼓起勇氣問男人:「你想要我的卵子嗎?」他說:「額,不用了謝謝。」 「真的不用嗎?」你又問。「但是,我只剩下一點點了。」 在這些事實上,我們理解到,女性確實難以跟男性平起平坐,這也是為何我們往往不容易主動出擊、甚至很難以承受自己會被拒絕的風險。還有一點,男性通常相對而言,比較習慣在性愛關係中被拒絕。而女性通常不會。作為女性,我們比較習慣被拒絕的部分,是同工同酬、身體自主權、保有自己的想法,諸如此類的。(台下熱烈掌聲) 「也許有一天在男女平等烏托邦,女人真的可以毫不在意地主動追求男人,不受半點自尊心阻礙與掙扎。但以我的判斷,我們還沒做到。當我們改變,運氣好的話,我們的曾曾孫女,就可以這樣了。」(延伸閱讀:同工不同酬有差嗎?聽脫口秀主持人妙答) 「她可以自然地在街上追求一個半醉倒在墨西哥餐車旁的小伙子,即使是凌!晨!兩!點!」太讚了。雖然只是個夢想啦。 #千禧世代的單身公寓 「當這個年紀,在妳的單身公寓裡,妳很努力想要維持從老家留下來的美麗家園印象,還有從 pinterest 上印來的漂亮居家海報。而事實是,天知道妳自己其實根本沒錢,只能在買地毯跟吃晚餐之間選一樣。」 「在剛開始的戀情裡,一切都很棒,你們互相激勵,不知道彼此的情史與精神疾病史。當第一次有男孩到妳的公寓時,妳會發現,整理公寓是個地獄。收拾雜物,清理乾淨,把貓趕進陽台(因為不知道對方喜不喜歡妳的寵物),垃圾桶裡是除塵拖把布跟衛生紙團打造的冰雪奇緣堆。」 「然後點蠟燭。把整個房間搞得像是要作彌撒一樣。當你替男孩開門,他稱讚妳的單身公寓真的好乾淨好舒適的時候,妳心裡想的是,去你的。」 #女性主義實話 「我們這個社會,總說女孩要互相支持、女性主義者要彼此幫助等,但我們往往太少告訴女性實話。從小,當你月經來時,他們會說,恭喜你成為一個女人。沒有人會劈頭就說,快來,我告訴你,你會巴不得挖出卵巢,你會每次都大哭,你會恨自己的身體,你會吃大量巧克力,連學校都不想去。你的皮膚會爛掉。歡迎成為女人,一起上場吧。」 她們不會這麼說。 「噢你懷孕了,真是太棒了。」她們也不會告訴你,你可能會拉在褲子上。還有,整個社會都會嘲笑產後無法回到正常體重的你。 「我的橘皮組織呢?」喔,還有一件事,只有你自己才能喜歡自己。你喜歡的男人,很可能根本沒注意到你討厭自己的那些部位。你知道人們沒那麼擅長觀察別人。男人大多時候還不會這樣批評自己的身體。你想想看,陰囊的長相。 「如果我們要以女性主義者的決心往前,我們要下定決心不再厭惡自己的身體。」伊萊莎建議。 下一次,再懷疑自己身體的時候,就 #想想陰囊。 #婚姻呢? 「因為我還沒開始,我不能告訴你婚姻的秘密,但我可以在我的下一集脫口秀說。」 May 30, 2019 at 07: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bit.ly/2KfrdxA

為你挑片|《阿拉丁》與茉莉公主:不要因為別人,而放棄你的追求 http://bit.ly/2EIoXv4 女人迷性別編輯 佳琦 真人版《阿拉丁》上映,茉莉被譽為「迪士尼最棒的公主」。它不僅告訴男孩,面對愛你的人,你無須偽裝成完美王子。它也告訴女孩,別因為社會眼光,就保持沉默。如果能夠許願,希望看完電影,我們都能得到自由。內有劇透,小心點閱。 迪士尼真人版《阿拉丁》上映,首周票房突破全台票房已逼近5500萬,得到各方好評,而女主角茉莉公主(Jasmine),更被影評譽為「迪士尼有史以來最棒的公主」。 從《海洋奇緣》、《冰雪奇緣》,到《阿拉丁》,迪士尼近幾年來,致力於打破人們對「公主」的傳統想像。而這一次真人版《阿拉丁》在性別角色塑造上,也產生了幾個重要的突破。(延伸閱讀:迪士尼公主自黑橋段!《無敵破壞王2》滿滿彩蛋) 以下涉及劇透,請小心服用。 圖片|來源 男孩的宿命:我想娶公主,一定要是有錢的王子嗎 阿拉丁的電影,其實最大的改變,在於改寫人們對於宿命的想像。王國法律寫著,「公主一定要嫁給一個王子」,因此茉莉即使從小受的是能夠統治王國的菁英教育,也有從政的熱忱,卻仍得開始無止盡的相親之旅,讓一個又一個王子千里迢迢來求親。 在對公主一見鍾情後,阿拉丁透過精靈幫助,成為有錢的「阿里王子」。因為知道律法,在歌曲〈阿里王子〉中,描述他擁有「80隻金駱駝,50隻紫色孔雀,30隻波斯猴」,帶著無數黃金、動物(和果醬)來向茉莉公主求親。 圖片|來源 當國王打開城門,歡喜迎接「王子」,在皇宮裡,甚至有錢能不能買下公主的對話。茉莉公主氣極,認為他不過就是另一個「想用錢收買她與王國」的王子。她心裡知道,嫁給有錢的王子,並不是她想要的生活。畢竟,真正的愛是錢難以買下的。這種嫁娶作為交易的婚姻市場,也已經不完全適用於 2019 年的親密關係。 最後,公主發現他就是那個陪伴她在皇宮外遊逛市集的小偷阿拉丁,才終於愛上他,也不因魔法解除,王子身分被識破,而選擇放棄這段關係。 正如精靈不斷提醒阿拉丁時說的,「阿里王子只是你的表象」,它能夠替你打開城門,但裡面的你,並沒有改變。 圖片|來源 公主的宿命:我想從政,但我只能閉嘴嗎 2019 年的阿拉丁,除了和舊版一樣,以浪漫愛元素挑戰「門當戶對」的觀念之外,更讓人驚艷的命題在於,這個故事強化了茉莉公主的角色特質。她有慾望,有夢想──她喜歡在市集巧遇的小偷阿拉丁,不喜歡好大喜功的外國王子,並且更重要的是──她對從政有高度的興趣。 她很少說出口的夢想是,她想成為蘇丹。 這些也凸顯了她的角色特質,甚至翻轉了動畫的情節。 在 1992 年的動畫中,賈方打算迎娶茉莉公主。為替阿拉丁爭取更多反擊的時間,茉莉公主只好假裝自己也有意願,委屈自己和賈方調情。不過,真人電影中,改掉這段情節,反而藉由讓公主透過唱出自己多年來壓抑自己的聲音,讓宮廷侍衛回心轉意,選擇拯救公主與國王。(此時的阿拉丁還在趕路中。) 也因此,這段的劇情翻轉,並不是茉莉公主獨自等待強而有力的男人前來拯救,而是靠著公主自己的政治與演說魅力,贏得國民的心。 圖片|來源 幸運的是,她是 2019 年的迪士尼公主。在這個時代,身為一個女性,妳也可以當蘇丹,2019 年的迪士尼還會幫你寫自己的新歌,用來感動人民。(延伸閱讀:《美女與野獸》艾瑪華森的貝兒宣言:不必王子,也能做公主) 茉莉公主的主題曲,同樣由 1992 年曾寫過奧斯卡最佳歌曲的〈A Whole New World〉作曲家艾倫孟肯擔任,名為〈Speechless〉。當賈方要她閉嘴,乖乖當個好公主時,茉莉公主唱的是: Written in stone every rule, every word Centuries old and unbending Stay in your place, better seen and not heard But now that story is ending 刻在石上的那每一條規定 百年之久且無法違抗 「乖乖待在你的地方」、「安靜的看不要說話」 這些話都該結束了 I won't be silenced No you will not see me tremble when you try it All I know is I won't go speechless, speechless 我不會保持沉默 不,你不會看到我怕的發抖 我知道的是,我不會因此默不作聲 最後願望,是「希望你成為自己」 到了故事最後,真的公主與假的王子,仍得面對法律無法允許他們結婚的事實。當精靈提議,最後一個願望,可以讓阿拉丁用來許願,把這條婚姻律法廢除。蘇丹則出乎意料地決定將王位傳給茉莉。他從對抗賈方的過程中,看見女兒的領導才能。老蘇丹說:「你將成為下一任蘇丹,妳可以用自己的權力,改掉這個規則。」 回顧阿拉丁與精靈的三個願望,第一個是「我希望精靈救我」、第二個是「我希望成為王子」。他的第三個願望則是信守承諾:「我希望讓精靈成為普通人」。 我們其實同樣發現,當阿拉丁信守約定許下最後一個願望:「讓精靈成為普通人」時,劇中的幾個重要角色,也終於成為了他們自己── 公主成為蘇丹,阿拉丁得其所愛,女僕得到自由,精靈成為人類。 圖片|來源 《阿拉丁》:男孩女孩,都不要放棄想要的事情,不要成為別人 作為一個與迪士尼一起長大的觀眾來說,1992 年《阿拉丁》,在我們眼中,仍是傾向是給男孩的成長故事:真正的公主,不會因為你是富有的王子,或貧窮小偷,而忽略你的美好本質。但 2019 年的真人版《阿拉丁》,面向的觀眾或許更廣泛了。 它像在對每個孩子說話。你可以有自己的興趣與志業,不要因為你的階級,種族,性別,而有半點退讓。 當這部二十多年前的動畫電影步入真人,最感人之處,除了告訴男孩們,真正愛你的人,會愛你真正的樣子之外,它也告訴女孩們,只要你想,你能夠成為蘇丹。女性的成長,無須依附男性而生。 不論男孩女孩,請永遠,永遠,不要因為別人說什麼,而放棄你想追求的東西。 Cause we know that we won't go speechless. 圖片|來源 May 30, 2019 at 06: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bit.ly/2EIoXv4

人生無法複製,專訪田馥甄:變老 So What? http://bit.ly/2WrQhYH Bella.tw儂儂 從 Hebe 到田馥甄,歲月在她身上留下多種標籤:青春、少女、文青、女神、空靈⋯⋯,然而,她並不恐懼年老,反而自信、享受地說:「這個標籤貼在我身上,不代表我永遠就是這樣,我會繼續的成長、改變。」 18 年前,《S.H.E》的出現替華語歌壇注入不可思議的活力,當時的田馥甄留著筆直長髮,髮尾挑染成金黃色,不說話時眼神帶著一抹殺氣。就連她自己都沒想過,十幾年後,空靈、文青、女神等詞彙會成為她的象徵與標籤,「人生就是這麼有趣,你不覺得嗎?」她與我相視而笑。    十八年,莫忘初衷 白色荷葉邊上衣、白色荷葉邊裙子、拼接撞色老爹鞋,all by Kenzo;Serpenti 鑲鑽及祖母綠蛇形項鍊、Serpenti 鑲鑽及紅寶石蛇形手環,both by Bvlgari。圖片|Bella.tw 儂儂 提供 本以為台灣已進入讓人透不過氣的夏季,拍攝這天卻突然下起大雨,街上人群稀疏,聽著此起彼落的雨聲,配著田馥甄的歌聲,有種說不上的浪漫,正想好好享受一番,一個嬌小面帶微笑的女孩踏進攝影棚,定神一看才發現是 Hebe 來了。你一定記得 2010 年那隻聞聲不見人的 YouTube 影片,本來藏在團體裡的綠葉突然成了紅花,明明那麼熟悉,卻聽起來如此陌生,那是田馥甄單飛首次站在螢光幕面前時,送給大家最驚喜的禮物。從《To Hebe》、《My Love》、《渺小》到《日常》,一首首作品彷彿讓我們換個角度重新認識老朋友一般。 這天的攝影棚有些冷冽,拍攝中她不時隨音樂打著節拍,一頭及腰長髮恣意甩動,臉上的笑容也從未鬆懈過。作為團體一份子時,她給人感覺酷酷的、不多話,可只要一開口就能成為爆點,「其實是小時候是擔心說錯話,所以不太敢講。」單飛後面對粉絲和媒體,沒了兩位團員的保護傘,田馥甄總是提醒自己莫忘初衷。 每一年的歲數都沒辦法再重來第二次,那就是人生無法再複製的一刻,與其去害怕、恐懼,還不如去享受。 變老So What? 黑色印花大學Tee、印花不規則長裙、拼接撞色老爹鞋,all by Kenzo;鑲嵌彩色寶石及鑽石項鍊、Serpenti 鑲鑽及彩色寶石戒指,all by Bvlgari。圖片|Bella.tw 儂儂 提供 大家喜歡開玩笑說她神仙顏值,完全沒在臉上留下歲月的痕跡,但她坦言去年為慶祝《S.H.E》十七週年,推出單曲〈十七〉,在 MV 裡三個女孩換上過去的打歌服,幾乎還原當年叱詫演藝圈的模樣,「那畫面不說話時,乍看是跟以前一模一樣,但仔細一看會發現,眼神已經跟剛出道時完全不同。」隨後繼續補充:「還有⋯⋯膠原蛋白澎度的流失是每個人都逃不過的定律啦!」一邊妙趣地捏捏臉頰。 她絲毫不在意談論年紀,不像某些女生很在意變老的話題,田馥甄大方在社群分享自己生日的慶生照,「每一年的歲數都沒辦法再重來第二次,那就是人生無法再複製的一刻,與其去害怕、恐懼,還不如去享受。」她率真、衝動的牡羊個性,隨著歲月的增長,也將曾幼稚淘氣少女的稜角摩得更加光滑,「我覺得人要有彈性和包容力,對於生活突如其來的事情,若無法符合自己心意,可以做靈活的調整,要學會放過自己。」    每一個我,都是我 (左)格紋西裝外套,Michael Michael Kors;鑲嵌彩色寶石及鑽石項鍊,Bvlgari。(右)條紋針織背心上衣,Krizia;Serpenti玫瑰金鑲嵌紅玉髓及鑽石戒指、Serpenti 鑲嵌黑色珍珠母貝及鑽石戒指(食指)、Serpenti 鑲嵌黑色珍珠母貝及鑽石戒指(無名指)、Serpenti 玫瑰金鑲鑽蛇形戒指(中指)、Serpenti 白金鑲鑽手環,all by Bvlgari。圖片|Bella.tw 儂儂 提供 「每一個人都有不同的面相,我相信觀眾透過鏡頭和作品看到的我,都是某一個面向的我。」無論是站在台上驕傲享受音樂唱著歌的田馥甄,還是回到《S.H.E》話匣子就停不下來的 Hebe,都是她的一部分。我們習慣把人框架與歸類,一定要有聳動的抬頭和標題,才能深刻地記住這個人,自從單獨出輯後,Hebe 也逃不了這個定律,文青女神、空靈歌姬被加到她的每個報導裡,「我覺得現在的人很喜歡把人貼標籤,但人是一個奇特的生命個體,很有可塑性,就像十七年前看到我,誰會想到空靈兩個字?這是歲月給我的經驗,讓我閱讀了、感受了不同的東西,而變成這樣。」(延伸閱讀:專訪田馥甄:「你不一定要有夢想,人生會給你驚喜」) 「這個標籤貼在我身上,不代表我永遠就是這樣,我會繼續的成長、改變。」 生命本來就會變成不同的樣子,這樣的不可預測,才更讓人著迷。 條紋針織背心上衣,Krizia;Serpenti玫瑰金鑲嵌紅玉髓及鑽石戒指、Serpenti 鑲嵌黑色珍珠母貝及鑽石戒指(食指)、Serpenti 鑲嵌黑色珍珠母貝及鑽石戒指(無名指)、Serpenti 玫瑰金鑲鑽蛇形戒指(中指)、Serpenti 白金鑲鑽手環,all by Bvlgari。圖片|Bella.tw 儂儂 提供 這個標籤貼在我身上,不代表我永遠就是這樣,我會繼續的成長、改變。 這是每個演藝人員的宿命,免不了在鏡頭前被放大檢視、扭曲事實,甚至無情的批評,我問她曾經會在意嗎?她斬釘截鐵的說:「當然不能把這些事放在心上,不然我就活不到現在了。如果有人提起或問起,我可能會說出事情的原貌,若沒人關心、沒人問,那就讓事情過去吧!」她告訴我,就算是面對低潮也總會過去,「一切真的沒什麼大不了的」。(延伸閱讀:田馥甄,你不能只愛上她的酷) 白色荷葉邊上衣,Kenzo;Serpenti 鑲鑽及祖母綠蛇形項鍊、Serpenti 鑲鑽及紅寶石蛇形手環,both by Bvlgari。圖片|Bella.tw 儂儂 提供 無常的日常每天都在上演,把握每個當下說來容易,但做起來真不簡單,Hebe 不懷念過去,但卻在回家探望父母時的那刻,發現了他們額上的白髮越漸繁盛,而希望時光倒轉,說到這裡,她兩顆圓滾滾的眼睛逐漸濕潤…「我覺得愛是互相的,他們給我感受到無條件的支持跟愛,我對他們非常感激,我從來都不覺得感情需要手段,只要有手段的東西都會有破綻。」    我從來都不覺得感情需要手段,只要有手段的東西都會有破綻。 田馥甄     訪問完已經接近晚上,早上的大雨還沒有趨緩的跡象,走去搭車的路上順手把耳機戴上,一邊聽著田馥甄的〈愛著愛著就永遠〉,回想著今天的一切。人生真的很奇妙,就像她說的,誰能想到當年那個看起來有些叛逆女孩,能成為萬人崇敬的歌壇天后級人物呢?   造型|Toby Hus、Eli Yeh 撰文|Candy Chung 攝影|Chou Mo 化妝|亞歷 髮型|Johnny Ho TEXT/Bella.tw儂儂 PHOTO/網路 【本文由Bella.tw儂儂 提供,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May 30, 2019 at 06: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bit.ly/2WrQhYH

快訊|「媽媽不相信我被性騷擾」Ellen DeGeneres 回憶年幼被繼父騷擾經驗 http://bit.ly/2Wfpa3u 女人迷編輯 JT 5/29 Netflix《大衛・萊特曼:下一位來賓鼎鼎大名》邀請到知名脫口秀主持人 Ellen DeGeneres 受訪,她在節目上談到了自己幼時被繼父性騷擾的經驗,多年後她告訴母親,母親卻不相信她:「我不應該為了保護媽媽而傷害到自己⋯⋯這對我來說是很可怕的回憶,而我會選擇說出來,是因為我想要讓所有女孩知道 ,沒有人能如此對待你。」 5/29,Netflix《大衛・萊特曼:下一位來賓鼎鼎大名》邀請到知名脫口秀主持人 Ellen DeGeneres 受訪,她在節目上談到了自己幼時被繼父性騷擾的經歷。 在 Ellen 15 歲時,她的母親被確診得到乳癌,而他的繼父藉此對 Ellen 性騷擾:「他說他覺得媽媽的胸口有腫塊,所以需要檢查我的胸部⋯⋯我當時對身體並不了解,他說服了我。在那次之後他更試圖闖進我的房間,我知道有事要發生了,所以趕快打破窗戶逃了出去,接著在醫院睡了一整晚。」 圖片|Youtube 影片截圖 Ellen DeGeneres 當時為了不讓母親難過,選擇隱瞞繼父的行為,一直到長大以後她告訴母親,但媽媽卻不願相信她。 「我不應該為了保護媽媽而傷害到自己。多年後我告訴母親,她卻不相信我,還繼續和他相處了 18 年。後來因為繼父的說詞反反覆覆,她才選擇離開。」 其實早在 2005 年,Ellen 就曾經在自己的脫口秀上提及年輕時遭性騷擾的經歷。2018 年,針對美國大學教授福特案引發的性侵爭議,Ellen 也藉著自己的故事,談這個社會是如何二度傷害性侵受害者。(推薦閱讀:奧斯卡主持人 Ellen Degeneres:衷於自己,獲得自由) 「當看到受害者勇敢說出自己的遭遇時,我就會非常生氣,氣為何大家不願意相信他們⋯⋯他們會問事情何時發生,幾點發生,但你根本不會記住這些,你只會記得發生了什麼事,還有當下的感覺。」 「我們不會憑空捏造一切。」 「我沒有被因此擊倒,只是我一直在想⋯⋯如果我在事件發生後能好好處理傷口,如果媽媽願意相信我⋯⋯。」 之所以選擇在節目上分享自己的經歷,是因為 Ellen 希望受害者不要獨自受折磨,要勇敢說出來:「我很氣我自己,氣 15 歲的我太軟弱而無法反抗,這對我來說是很可怕的回憶,而我會選擇說出來,是因為我想要讓所有女孩知道,沒有人能如此對待你。」 圖片|Youtube 影片截圖 為何社會不相信受害者? Ellen 的經驗,並不是單一個案。 我們看見社會對性侵/性騷擾等性暴力受害者的普遍不信任,譬如 2018 年引發群眾抗議、聲援受害者的美國福特案。當時教授福特(Christine Blasey Ford)指控美國大法官提名人卡瓦諾,曾在 36 年前性侵自己。但社群上不斷有人質疑她的記憶,懷疑時隔多年,為何在政治敏感的時機點提出控訴?然這些聲音對性侵倖存者來說,都是二度傷害。(延伸閱讀:性侵嫌疑者成美國最高法院提名人,控訴者 Christine Ford:我永遠忘不了,他壓在我身上笑) 為日本 #MeToo 運動鳴第一槍的伊藤詩織,2018 年在接受女人迷訪問時,談到社會對性侵的認知,仍停留在「被陌生人侵害」,若事件發生在熟人身上,群眾的第一反應往往是懷疑指控方的真實性,例如「一定是你做了什麼舉動,所以才受害」,或者認為受害者是為達到目的,而將指控性侵作為一種手段,也因此受害者必須花更多力氣去說服他人。(延伸閱讀:#METOO 專訪伊藤詩織:打破日本性侵沈默,我賭的是誰會相信我) 而每一次的證明,都讓受害者再次回到傷痛中。 在 #MeToo 運動之後,社會鼓勵女性說出自己的遭遇,但傷痛無法被彌平修復的情況下,她們的一舉一動及自白,往往被社會大眾質疑,我們傾向去懷疑受害者指控的動機,若是受害者年紀小,更會被認為是記憶錯置,告白沒辦法被取信。我們卻忽略受害者在事件發生當下的情緒與狀態,甚至認為受害者的指控,將毀掉加害人的一生: 「為何你不早點求助?」 「為什麼你當下不拒絕?」 「你說的是事實嗎?那你為何不記得何時發生?幾點發生?」 「他的一生被你毀掉了。」 不責怪、不抨擊,我們需要修正社會的風氣,多一些愛與同理去聆聽,我們的鼓舞,能讓越來越多受害者鼓起勇氣走出黑暗。 女人迷會一直陪著你們: 我是性侵受害者,我願意說出口:性侵匿名留言板 正視性侵,陪伴他們走更長遠的路:陪伴倖存者 台灣友善的性別服務:性別服務百寶箱 參考資料: [1] CNN,Ellen DeGeneres recounts assault by her stepfather in David Letterman interview(2019/5/29) 我們可以一起改變社會,加入有伴計畫 May 30, 2019 at 05: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bit.ly/2Wfpa3u

專訪林奕華:如果能活出自己,愛就會發生 http://bit.ly/2WfmcvS 雀雀 曾來台唸過書的香港導演林奕華將推出新作《華麗上班族之生活與生存》等三部舞台劇,他直言作品都是談現代社會女性處境的原因,其實來自個人生活經驗:「在正發達的社會裡,女性看似擁有了一些機會,但這不代表她們真的能夠順利起飛、拿到充分的話語權。因為她們永遠都得學習更多、而且是得學用男性的語言來和世界拼搏。」 曾來台唸過書的香港導演林奕華,也身兼了編劇、主持人以及作家的身份,其所創辦的劇組「非常林奕華」和舞台劇作品則最為世人所知。他是張艾嘉口中的老師,為張姐帶來文化與表演藝術上的各種新思維。 他同時也是一輩子感性且能幫我們看見人性的創作者,其在電影《紅玫瑰與白玫瑰》劇本裡有句台詞是這麼說的:「也許每一個男子全都有過這樣的兩個女人。 娶了紅玫瑰,久而久之,紅的變了牆上一抹蚊子血,白的還是『床前明月光』; 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飯粘子,紅的卻是心口上的一顆朱砂痣。」 除了林奕華與張艾嘉的舞台劇新作《聊齋》即將再度登台之外,另外三部《紅娘的異想世界之在西廂》、《華麗上班族之生活與生存》和《命運建築師之遠大前程》舞台映畫也將於六月在台灣電影院與觀眾見面。(推薦閱讀:迪士尼的童話革命:《美女與野獸》算女性主義電影嗎?) 舞台劇是導演演員認識立馬結婚生小孩 一般而言,一部電影從無到有,至少要經歷兩三年。一齣舞台劇從籌劃到公演又需要經過多少醞釀呢?林奕華分享道:「一部舞台劇在華人地區,生產線是從主辦單位開始的,不論是政府或是別的。 從弄劇本、工作坊,到租場地排演,加上排演時間五週到八週。整體來說只有一年左右的時間。」一方面要和演員達成緊密的合作夥伴關係,但真正能夠排戲的時間又是如此短暫,林奕華坦言:「有點像是一認識就要馬上結婚生小孩。搞劇場除了要學會善用時間、控制成本之外,還要有『和演員一拍即合』的運氣。」而導演自認自己這方面的運氣還算不錯。 剛好《華麗上班族之生活與生存》、《命運建築師之遠大前程》和《紅娘的異想世界之在西廂》這三齣舞台劇的女主角演員(張艾嘉、李心潔、奶茶劉若英)和林奕華都頗合拍:「我覺得我跟她們三個最快產生連結的,是我們生命經驗就是都有種『雜』,那是一種美好的特質。張艾嘉很早就去過美國,也在香港發展過。李心潔是到台北發展的馬來西亞人。劉若英留學紐約,本身則是很典型的台北人。」她們也同時擁有著多棲藝人的斜槓身份。 對照著林奕華自小父母離異,跟著母親住,年輕時到台灣唸書,回到香港從事多元創作工作,至今仍不停地在全世界學習著最新的藝術發展進度。 圖片|《華麗上班族之生活與生存》劇照 創作者都是孤獨命 林奕華口中的「雜」,簡言之是各種被動的或主動的漂泊:「她們去過的地方都很有趣。人生其實就是要不斷的適應新的環境,有這種經驗的人通常都特別知道『寂寞』與『孤獨』的滋味。要做創作的人都是有孤獨命,要漂泊。漂泊的人很容易感受到寂寞。」 林奕華更進一步解釋:「寂寞是一種狀態,孤獨是一種命運,是完全不一樣的。『寂寞』時你會想要找人陪,但『孤獨』是就算所有人陪著你,你還是覺得自己只有一個人。」這三個女演員曾共演過《20 30 40》,導演是張艾嘉。林奕華提起張艾嘉,說「她雖然是大牌卻沒有包袱,不但很能給建議,也有接受自己的意見不被接受的胸襟,甚至很容易『擁抱反建議』,但凡她覺得很棒的想法,都會願意嘗試。」言談間就把自己的偶像說得像是個女神。 好的表演藝術家能同時擁抱電影與舞台劇 《華麗上班族之生活與生存》、《命運建築師之遠大前程》和《紅娘的異想世界之在西廂》講的都是當代女性的故事,林奕華不諱言:「我的作品不外乎是在談現代社會女性處境。 modernization 放在現代來講,可以看作是當初文藝復興時期的思想對大家的啟蒙,那就是『你是可以有自我的,應該要活出自己的』。但『自己』要從哪裡找?這有分幾個層面,對有些人來講當然是『錢』,有錢就有自己。 而深一點的話,則是『有錢要怎麼去花?』或是『沒錢的自我活法又是怎樣?』生命的價值要如何在你所能掌握的資源之下體現出來?」坦言自己對於女性受困在這些社會體系下的狀態特別有感,林奕華說這三個女演員剛好蠻能代表 80 年代至今華人社會的各年齡層的標記。 《紅娘的異想世界之在西廂》、《華麗上班族之生活與生存》和《命運建築師之遠大前程》這三部是屬於林奕華比較遵守傳統形式的舞台劇作品,「他們已經有一定的格式在裡面,也都是兩男配一女,演員也都是明星演員。」那觀眾在電影上看到那些演員,和舞台劇能有什麼不同呢?這方面,林奕華導演在劇中也有藏有期心思:「奶茶的《紅娘的異想世界之在西廂》是喜劇,那是她比較少在電影中有演出的類型,比較特別。 而張艾嘉張姐的《華麗上班族之生活與生存》是她自己寫的,她把戲寫得很平均,很像是一個球隊的班主,教大家同心齊力一起打一場球賽、一起得分,這就跟她身為一個演員去演好電影是不一樣的。」身為一個舞台劇導演,就是要依性去為女演員量身打造、創造出一個讓她們發揮最大表現能量的的舞台空間。 所以受過舞台劇表演訓練過的演員,其表演能量的充沛飽滿度特別不同。在林奕華導演《華麗上班族之生活與生存》擔任女性要角的新科金馬獎影后謝盈萱就曾說過:「舞台劇要把表演能量傳遞到最遠。至於影像尤其是電影,重點是要演得細緻。兩種表演方式和跟觀眾溝通的方法完全不一樣。」但一旦能兼具兩種表演能力,面對觀眾自然能無往不利。無怪乎很多表演藝術家會同時擁抱電影與舞台劇。 《20 30 40》應該發展成華語版《慾望城市》 當初的《20 30 40》女演員,如今戲外已經 40 50 60 了。林奕華認為這樣的女性題材戲劇其實是有很大發展性的:「我覺得 2004 年的《20 30 40》這部電影應該要繼續拍下去。如果那個時代就有 Netflix 或是 HBO ,或 Fox 投資拍攝的話,那就可以成為一套女性影集(Netflix 於 2016 年初才在香港和臺灣地區推出服務,晚了 12 年),像是華語版本的《慾望城市》那樣,也能囊括大中華市場。她們三位所擁有的現代都會女性特質很適合為華人女性做代言。」 為什麼有女明星為當代女性做代言人、為女性發聲是如此重要?林奕華導演導演說自己至今身邊還是不乏 20 30 40 50 60 的女性朋友,至今還在跟生活搏鬥,還在掙扎。而她們的努力應該被更多人看見:「看看現在在文化市場裡面,絕大部分都是由女性撐著、奮鬥著的。連媒體公司裏頭很多也都是女性工作者。」還記得 2017 年,潔西卡崔絲坦來台灣擔任金馬獎頒獎嘉賓,知名好萊塢女明星不忘稱讚:「金馬獎最佳導演獎中,女性佔有5 分之 3 的比例。我們可從中學到一些道理。」 事實上是,就連金馬執委會也是由過半的女性工作者所組成。 導演林奕華。圖片|女人迷 比女性更了解女性的原因 不論是《華麗上班族之生活與生存》裡張艾嘉所飾演的心機女上司,或《命運建築師之遠大前程》中李心潔扮演受困在工作狂男人與沒成就小鬼之間的女子,還是奶茶劉若英在《紅娘的異想世界之在西廂》深怕嫁不出去也怕失去自己的無端恐懼(此三劇的男主角都是由王耀慶擔任)⋯⋯看過林奕華的作品就會知道,這個創作者對於女性思想的理解,幾乎是心靈導師的等級。問導演為何如此了解女人? 林奕華想了五秒,才謹慎的回答:「這可能是跟我的生命經驗有關,來自於家庭的養成。女性命題之所以是我在創作上很重要的部分,是因為我媽媽有很多姊姊妹妹,父親家裏也全部都是姊姊,所以我從小是在女人堆裡長大的。她們給我很大的啟蒙。在那個正在發達的社會裡,女性看似擁有了一些機會,但這不代表她們真的能夠順利起飛、拿到充分的話語權。因為她們永遠都得學習更多、而且是得學用男性的語言來和世界拼搏。」 林奕華形容每一個人的心裡都有一個銀行叫做「靈魂銀行」,人一旦存了很多資源進去給靈魂,靈魂就會開始問問題:「我看著我很多阿姨要學做律師也好,秘書也好⋯⋯會開始問,為何在與男人同樣努力的路上,她們的各種情感起落常常都是多過於男生?轉頭看看我爸,他是我劇中的男主角王耀慶,擁有那種率性又任性,可愛卻令人生氣的樣貌⋯⋯於是你了解到,這個社會就是有資本給男人去耍任性,當男人想要活出自我的時候,還會被社會解讀為『男性的浪漫』。」 光是導演的原生家庭故事,就已經為他這輩子至今五十幾部的舞台劇打下了深厚的基礎。「從某個角度來說,我做所有的戲,就是重新洗滌一次我自小看著這些男男女女相處的矛盾和衝突。」林奕華如是說。(推薦閱讀:女性主義片單:能不能給我一部,沒有性別歧視的影集?) 劇場導演與演員是親子關係 回憶兒時,林奕華十歲時父母就離婚了,當時他認為這件事所帶來的是「自由」而非「傷害」,直到長大以後,當大家在聊爸爸媽媽怎樣怎樣的時候,林奕華才恍然:「當下我心裡思忖的是要回頭去找十歲以前的記憶,才發現原來『空白』也是一種創痕。那份空白之昭然,讓我得要另外找出口、去移情、去填補。對我而言,就是透過創作的方式。」 「另外一件事情也是與 modernization 有關。我特別能夠體會當代女性一方面很想要被保護、另一方面也自認該去保護別人的心情。」世間太多女性得從單身到結婚生子的過程中得到社會所認可的自我完成,生了小孩就在帶小孩的過程中得到滿足感。這份像是母親與小孩之間的感情關係,林奕華特別心有戚戚:「我在劇場和演員之間的關係中,也很能感受到這種 maternal 的心情:你得盡量不讓他們知道你有多愛他們,以免給他們太多的壓力,這樣不論他們決定要不要回頭愛你?或者是表現得合不合預期?平心去看待,事情都會變得比較容易。」簡單來說,就是要做到無私的付出。 一定要相信「想要愛,就要付出」 問林奕華人生中最大的信仰是什麼?他說永遠只有一個字,那就是「愛」。回首來時路:「小時候開始看到這些女性這麼去辛苦地在尋愛,那些真實故事成為我說故事的養分和靈感。她們的故事延續到我身上,我就發現,原來『創造』還是要靠『愛』的,人際關係也是要靠『愛』的。不過這個社會越來越不相信這個、越來越不鼓勵這個了。可是還是得要堅持住這個信念。」 林奕華提及近來拒愛風潮漸起,但他不同意:「我不相信人可以用拒絕別人來拒絕自己。想要得到愛,就是要付出愛。我們的聊天,我的每一齣戲,都會有我們的生活體驗在裡面,不是好惡,不是計算,是實實在在的情感。」就算我們沒辦法去決定別人怎麼去看待一份對話或一個作品,至少要先對得起自己的情感。「因為我的作品最後都是在鼓勵大家『你如果能活出自己,愛就會發生』。」說著,林奕華微笑了。 導演林奕華。圖片|女人迷 金馬獎最佳編劇得獎者 時序拉回 25 年前,當時林奕華曾與關錦鵬導演認識並合作了《紅玫瑰與白玫瑰》、一舉得到金馬獎最佳改編劇本獎的肯定(他與關錦鵬導演所合作的《壹世人倆姊妹》更被關錦鵬用作新片《八個女人一台戲》裡戲中戲的舞台劇名)。然而他最終並未走上電影這條路。林奕華坦言 90 年代當時確實有很多導演上門談合作,其中不乏想要合作的對象在裡頭:「但我發現終究沒有辦法很享受『跟一個導演磨劇本的過程』,那是很痛苦的。 要去想像導演腦袋裡面究竟看見什麼樣的畫面?還要把它們寫出來。」追著導演的思緒跑並不容易,何況還要寫出來以後,可能導演的想法已經又不一樣了,「或許我並不是那麼適合當電影編劇。所以在《紅玫瑰與白玫瑰》以後,我跟電影的緣分就斷了。」林奕華如是說。 即便如此,命運是很奇妙的。林奕華的三齣經典舞台劇映畫版《紅娘的異想世界之在西廂》、《華麗上班族之生活與生存》和《命運建築師之遠大前程》卻要在台灣電影院登場上映了。其中《紅娘的異想世界之在西廂》更是他從沒在台灣演過的劇目。戲劇圈不乏各種改編自電影的舞台劇、或翻拍自舞台劇的電影,如今,將舞台劇或演唱會等表演節目拉進電影院供觀眾入場欣賞的案例也越來越多了。林奕華的作品,最終還是再度回到了電影院。 舞台劇導演與電影的緣分未完待續 問林奕華,至今難道沒有什麼驅動他想拍電影的想法產生嗎?林苦笑地誠實說出了自己的遺憾:「很痛苦的是,我眼看著非常多優秀的女演員,一個一個的老了,或者是她們有了代表作,然後戲劇成就就停在那邊了。這個市場或許不覺得觀眾喜歡看更有深度的表演和生命經驗分享。我也會常常覺得,如果我是拍電影的話,就可以幫忙把她們更多的精彩表演保留下來。但我也認為,只要有很棒的題材的話,演員的表演是可以超越年齡的,或者甚至她的年齡恰恰就是讓她的表演最好看的原因。」 但林奕華導演又同時樂觀地期待自己創作生涯進入新的篇章:「大家現在都有 iPhone ,我現在也會拍一些東西,不論是影像或是影片,越來越多讓我感覺到好玩、並且覺得它們是可以繼續被發展下去的資料在累積。我對於影像的創作越來越感興趣,所以如果有一天,我能用 iPhone 拍出電影的話也不錯。」這位活力與能量豐沛到不可思議的香港導演,雖已邁入耳順之年,看起來卻比誰都年輕。 或許創作本身,就是讓人感覺到自己活著,也讓心靈常保青春的秘帖良方。 May 30, 2019 at 05: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bit.ly/2WfmcvS

為你選書|幾米插畫:我明白,你心裡藏著一個受傷的孩子 http://bit.ly/2IbyZ8Q 女人迷編輯 Shanni 我們看見的,每個受傷的孩子,會讓我們想起自己曾經也是這個他。你看見過世界的美好,你在寬廣的天空下,寂寞的數著星星。曾何幾時,我們也成了大人,我們都忘記了嗎? 幾米《我的錯都是大人的錯》,一筆一畫,訴說大人與小孩世界的時差。每個孩子內心都充滿各種奇幻與色彩,但當大人只以自己的角度去理解他們時,常常會看不見他們的美麗。 而孩子,是永遠渴望被理解的。他也深愛著你,卻因為一次次的受傷,開始不知道該怎麼愛。或者,開始懷疑自己,不確定自己是否被認可、不確定周遭溫暖與否。 「如果我變成一個令人失望傷心的小孩,你還願意愛我嗎?」你或許也曾經這樣心碎地問過。(推薦閱讀:客廳問答|幾米:大人無心的話,小孩都很認真) 圖片來源|大塊文化提供 大人喜歡說陳腐的大道理, 奇怪的是,他們自己聽不見。 縱使小孩摀住耳朵, 那細碎煩厭的聲音, 還是會瀰漫整個世界...... 圖片來源|大塊文化提供 我知道我不是一個完美的小孩, 但你們從來也不是完美的父母。 所以我們必須相互容忍,辛苦且堅強地活下去。 圖片來源|大塊文化提供 為了小孩好,大人什麼事也不告訴小孩。 所以小孩長大後,什麼事也不對大人說。 圖片來源|大塊文化提供 大人都說孩子的天空無限寬廣, 難道大人和小孩的天空不一樣嗎? 大人與孩子之間,要怎麼才可以彼此靠近?如果我已經成為無聊的大人,要如何可以不傷害那個美好的孩子?也許,不只是在親子間,這也是所有不知道怎麼長大、害怕長大的我們,都會感到無助的時刻吧。 幾米只藉了孩子之口,說,不要責怪我,這不是我的錯。 不要從夢中喚醒我、不要對我說無聊的話、不要讓我討厭自己。從現在開始,你只需要跟我說,我為你所做的,你都喜歡。因為你喜歡的是我。 「當我寂寞時,請讓我知道你在哪裡,同時告訴我,因為我寂寞,你也寂寞。」 親愛的大人們,你曾經也是孩子;而你心裡可能還有一個孩子,正在凝視著現在的你。他說謝謝你,如果你也願意,對我這麼說。 May 30, 2019 at 04:45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bit.ly/2IbyZ8Q

真正的快樂,不在遠方:先從治癒自己開始 http://bit.ly/2EHluNw Amazing 想要擁有快樂的生活,一定要用高大尚的方式才能夠獲得能量嗎?Amazing 打破這個框架,分享快樂其實從來不遠,就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把「身體」打開去覺察「環境」,改變就會發生! 說到快樂,我最先想到的卻是最不快樂的那幾年。 剛大學畢業時的我,投入了一份從學生時期就喜歡的 NGO 工作,擔任國際志工的領隊。每一年寒暑假,我都會帶著不同的志工前往柬埔寨,進行 10-14 天的服務。每一次出隊,我都期許自己是一個「更好的人」,在一個新的環境裡,與一群新的夥伴,我總覺得像一個 reset 的機會,可以重新選擇想呈現的面貌,建立什麼樣的人際關係。 柬埔寨的生活步調很慢,人們之間的互相與友愛都很深,在那裏我不必與誰競爭,就能輕易獲得居民的喜愛。對於團員,我也盡力想成為一位「好領隊」,展現專業、熟悉當地的一面,同時努力與大家親近、裝熟,希望他們更加活絡,更希望他們喜歡我。 初期確實與大家相處愉快,可是隨著時間漸長,我發現自己原本個性中的自我懷疑、不安全感,再度在這個新的地方、新的人群面前浮現,特別是當團員做出不適當的行為被我指正時,我擔心他們會不會討厭我,或是當他們更喜歡另一位領隊時,我害怕自己根本沒有存在的價值。 每一次出隊我都在「充滿期望,又跌落失望」的循環裡輪迴,像老鼠再怎麼拼命地跑,仍逃不出籠裡的輪子。 圖片|來源 為什麼到了一個遠方,我還是沒有改變? 我以為到了遠方,我就會自動變好,就能全部打掉重練,成為一個全新的自己。我以為就像《白日夢冒險王》或《我出去一下》那樣,經歷一段旅程,我就會有所體悟,然後成熟開朗,但是魔法沒有發生,我還是原來那個我。我好失望。 後來我才發現,那個不喜歡的自己,來自對於原生家庭的糾結。父母感情從我小時候就不好,父親背叛了母親,在外面有了第三者,我就在一個充滿懷疑的童年中長大:為什麼他們會結婚?為什麼他們要生下我?為什麼不快樂卻不離婚?為什麼要勉強大家在一起? 母親告訴我,不要把家中的事跟同學說,他們會瞧不起我,會開始說我的閒話,所以為了保護自己,什麼都不要說。我覺得自己的生命裡有了一個黑暗、見不得光的秘密,說出來會讓自己很丟臉,不知不覺,它變成我身上的一個爛瘡,一碰就脆弱。我開始討厭自己的出身,多麼希望能出生在圓滿的家庭,一出場就是受寵愛的公主,而不是被爸爸棄絕的孩子。 我不斷藉由出走,想遠離家庭的一切,以為快樂在很遠的他方,我要去追尋,但原來那根本不是追尋,而是一種逃避。沒有勇氣從病根處下手,我吞下了的那些逃避,但終究只是短暫的特效藥,止不住內在不斷發炎。 就地重拾自己,才是真正的快樂超能力 不是遠方不夠遠,也不是去的方向錯了,而是一開始我在出發地,就選擇了逃避與視而不見,那等同是一種放棄,覺得自己無力改變。但傷口始終長在自己身上,不管你去哪裡,它都跟著你,如影隨形。 我才漸漸明白,當我們對生命感到不快樂,不是換一個地方、一份工作、一位情人,或是買一件新的衣服、新的口紅就能拯救自己,而是在現有的生命裡,慢慢從日常的生活裡改變,一點一滴重拾掌握生命的力量。 後來我開始接觸很多身心靈系統,也嘗試與家人訴說我的心情、我的難過,慢慢把那一份心結鬆開,讓他們知道我很在意他們,因為我們是一家人。從問題的源頭,去面對自我懷疑與不安感產生的原因。(推薦閱讀:誠實面對恐懼,生命才真正自由) 圖片|來源 除了勇於面對不快樂的原因,我也開始練習把每一天的生活過好,而且發現只要是跟「身體」與「環境」有關的事,都是最快能看見改變,也馬上帶來快樂的小事。 比如有天我跟朋友一起去吃了蔬食餐廳,新鮮的食材跟無負擔的烹調法,讓當晚的身體立刻感覺到能量滿滿,充滿飽足感卻又輕盈,心情也跟著清爽起來。又像是上週我終於去了逃避已久的洗牙,坐在診療檯的當下聽到器具尖銳的鑽動聲,還是覺得痛苦又折磨,但當完成療程走出診間,卻感覺自己為身體做了一件好事,整個人往健康舒適的狀態前進了一步。(延伸閱讀:經痛、失眠、沒時間運動?愛自己要從愛身體開始) 整理房間或更動擺設,也是掌握人生的一種實踐。我房間本來有台電視,但幾乎很少看,後來經歷了半年都沒打開過後,我決定把它移出房間,結果空出的電視櫃,讓我終於可以把堆在書桌上一疊疊的書擺過去,而書桌空出的位子讓我有了寫稿的地方,整個房間變成了更適合我的空間。 這些看起來沒什麼的小事,其實都是拾回掌握力的練習,當我們把身體狀態調好,空間佈置舒適,就會慢慢相信自己也有能力,去改變其他的事,挑戰更困難的問題。這份力量將會延伸到家庭、職場、親密關係、人際網絡等等,那些我們都好在意,也想好好經營的地方。 快樂不必遠方,就地就能快樂,讓我們從日常生活開始,扎實種下美好,快樂就會在身旁一一盛開。 May 30, 2019 at 03: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bit.ly/2EHluNw

2019年5月29日 星期三

人生管理課:用三張紙、一支筆突破眼前阻礙 http://bit.ly/2XddV8t 圓神出版‧書是活的 在工作中,你曾經面臨天人交戰的抉擇,而遲遲無法行動嗎?分享最實用的人生管理心法,只要三張紙和一枝筆,你能徹底經驗思維的轉換,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 認清實現目標的真正阻礙後,我們就可以開始行動了。那麼,具體要怎麼做,才能把那些外界的困難轉變為我們自己的責任呢?請先準備好三張紙和一枝筆,跟我一步步地完成這個思維的轉換。 我們先來看一個具體案例: 美國的目標百貨公司(Target)是市值超過六百三十億美元的零售商,被譽為「零售業的蘋果公司、設計之王」。但是在一九九二年時,它還只是一家市值三十億美元的區域零售商,它的競爭對手沃爾瑪當時的市值是它的十倍。可是小公司也有大目標,公司的目標是:憑藉產品設計的改變,成為人人都追捧的潮流品牌。 公司創新最大的助力源自一名員工,她叫作蘿賓.沃特斯,是一位時尚達人,一九九二年加入了目標百貨,在「成衣」潮流部門擔任經理。她的職業目標是要推動公司主打設計牌,駕馭潮流趨勢,這正好和公司想要創新的目標吻合。 可是,並不是所有員工都這麼想。負責挑選上架商品的採購員早就習慣了盲目模仿,他們實際出售的商品幾乎是照抄沃爾瑪的,一度只賣中性色調的服裝:灰色、白色、卡其色、棕褐色、黑色。而且這些採購員又只看資料—去年賣得好的商品今年繼續賣,長此以往,就一直在這條不怎麼樣的路上來回,根本趕不上潮流。 現實和目標差距那麼大,沃特斯剛進公司,沒有資源、沒有人力,也沒有權力去命令採購員。她是怎麼推動公司成為時尚潮流品牌的?(延伸閱讀:主管別做員工的保姆!好的領導從相信開始) 目標管理第一步:悖論提問 想一想,沃特斯最大的障礙是什麼?哪些障礙如果繼續存在,她就沒辦法實現自己的目標? 假如要讓她的目標實現不了,採購員只需要繼續不採購新品。 假如這些採購員繼續不採購新品,他們只需要繼續盯著銷售資料做決定。 這種看起來有些繞口的提問,是心理諮商中的一種提問方式,叫作「悖論提問」,即引導當事人往反方向思考如何加重問題,進而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它和我們常用的提問法截然相反。我們通常會問自己:「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我該做什麼?」然後我們就會自我否定:「不行,就算我做了也沒用,障礙太多了。」 現在不如反過來,用一種充分推卸責任的心態,發掘這裡面的關鍵點:實現目標的障礙究竟有哪些?關鍵人是誰? 圖片|來源 明白這個道理後,我們就可以試著運用悖論提問,問問自己同樣的問題: 假如要讓你的目標實現不了,誰需要繼續做什麼? 然後把它們逐一列在白紙上: 蓓蓓:假如要讓我的目標實現不了,爸媽只要繼續反對我出國就行。 妻子:假如要讓我得不到幸福的婚姻生活,老公需要繼續對我冷淡。 子姍:假如要讓我不能繼續留在喜歡的公司,只要讓一個同事繼續做「令我討厭的事」。 透過悖論提問,我們能夠清晰且具體地看到障礙是什麼、誰是問題的關鍵人物、他們做了什麼。這一份清單叫作「障礙清單」。 之前,我們可能會覺得目標實在太遙遠、太難,根本不可能完成,那是因為我們被「恐懼」和「焦慮」阻礙了,並沒有清楚地認識到問題到底是什麼。用紙筆列出清單,可以讓原先腦子裡想像的障礙具體化。它可能沒有我們想的那麼大、那麼難,甚至有一些人列完清單就已經知道該怎麼做了。 目標管理第二步:主語轉換 完成這份「障礙清單」後,請拿出第二張白紙,問自己第二個問題: 為了消除這些障礙,我可以做什麼?(注意哦,這個問題中只有一個主語——我。) 回到沃特斯的案例,當她了解關鍵的障礙是什麼之後,她緊接著就去解答這個問題:「我需要做什麼,才能讓採購員不再一味地迷信資料,而是被其他元素打動?」 沃特斯買了幾大袋色彩鮮豔的巧克力豆,走進公司會議室,把巧克力豆嘩啦倒進玻璃碗,傾洩出一道彩色瀑布。所有人都發出了「哇⋯⋯」的驚呼聲,沃特斯馬上說:「看見了嗎?你們對色彩多敏感。」此外,她還做了一些服裝實品展示,擺出各色樣品供採購員比較。令人驚喜的結果出現了:當時他們自己選出的寶藍色 POLO 衫大賣了整整一季。 還記得本章開頭大家一起診斷的出國案例嗎?蓓蓓說了那麼多不能去投資移民的理由,如果讓她真的著手去做,她需要做什麼呢?我們用悖論提問和轉換主語試試看: 「假如要讓你繼續留在國內,誰需要繼續做什麼?」 蓓蓓:「這不就是現在的情況嗎?我男朋友只要繼續在國內工作就可以了。」 「你需要做什麼,才能讓你男朋友願意考慮換一份工作?」 蓓蓓:「呃⋯⋯我覺得可以先等幾年,等他把股票變現之後,再考慮這件事。不過在這之前我可以先跟他聊一聊。」 這聽起來也不太難,至少蓓蓓已經確定了她要做的第一步和第二步:交流和等待。 你看,這麼簡單的一段對話,就把原本的「不可能」變成了「可能」,其中祕訣只有一條:不管遇到什麼樣的困難,主語永遠是「我」。因為只有你,才是你生活真正的主人。 妻子轉換主語之後,會想:「我需要做什麼,才能制止老公以這種冷淡的態度對我?」 子姍轉換主語之後,會想:「我需要做什麼,才能讓同事不再繼續做令我討厭的事?」 一旦找出了關鍵點,我們就開始有了應對困難的能力。比如,原來蓓蓓想像著自己跟男朋友溝通,男朋友肯定會不耐煩地說:「我不想聊這些話題!」想像到這一層的時候,她或許會忍不住對自己說:「不行不行,我還是做不到。」但現在她有了新的方法,她會在腦中問:「我需要做什麼,才能讓男朋友願意跟我繼續聊下去?」 就這樣一點一點地問下去,慢慢來,花上一段時間也可以,不用急著找到最完美、最好用的解決方案。有時候邊想、邊試、邊調整,目標的輪廓就會在過程一點一點顯現出來。 目標管理第三步:承認代價 現在你已經用掉了前兩張紙,請再拿出第三張紙,問自己最後一個問題: 如果真的做到了這一點,我需要付出什麼代價?或者我可能會面對什麼新的挑戰? 在沃特斯堅持不懈地說服了採購員採納她的建議,銷售色彩鮮豔的潮流服裝時,她很清楚自己要面臨的挑戰是什麼—她必須承擔銷售的風險,有可能她的行動反而會導致公司蒙受損失。蓓蓓也一樣,如果男朋友終於同意並且支援她出國定居的目標,她接下來要面臨的挑戰是:辭職,學習英語,準備申請材料,以及告別生長了二十多年的環境,告別熟悉的人,在陌生的地方重新開始。 邱吉爾的一句名言是:「偉大的代價就是責任。」我們將它改造一下: 實現目標的代價,就是責任。目標和責任就像一枚硬幣的兩面,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你想要得到一些東西,不管你願不願意,都必須承擔相應的代價。 現在,請你在第三張白紙上,列出與目標相伴隨的責任:你可以先在紙上劃分三大類目—我需要付出的、我預計收穫的、我可能遭遇的。把你需要付出的時間、資金、人力、代價等寫在第一欄;把收穫的利益、成長值、成就感、附加價值等寫在第二欄;把要承擔的壓力、風險、責任、後果等放在第三欄。 你可以用數位的形式,對這些項目進行衡量,在整理表格的過程中,注明每一項所占的比重。如此一來,一個具體、可操作的目標,就完整地呈現在眼前了。你知道自己要付出哪些努力和代價,也知道需要承擔什麼樣的風險和責任,評估了路上的障礙是什麼,也準備了應對的方法。 當然,看到這些要承擔的責任,你可以選擇再猶豫一下,也可以放棄或調整現在的目標。這不是什麼壞事——你做了理性的評估,就算你選擇不實現這個目標,選擇權也在你的手裡,而不會再把困難歸因於外界。這才是最關鍵的地方:你成了自己的主人,為自己的每個決定負全責。 對照這張表單,請你再跟自己確認一遍:我願不願意馬上開始? 圖片|來源 勇於邁出第一步 我很喜歡美國精神分析心理學家弗洛姆的一本書,叫作《逃避自由》。光看書名,很多人會感到困惑:自由是人人嚮往和追求的,我們窮極一生,就是為了追求自由,為什麼要逃避它?針對這一點,作者告訴你,因為自由也是有代價的。它意味著你必須自己獨立去做決定,並對這件事情負有責任,某種程度上,你要放棄一些一直以來依賴的東西:你選擇告別父母,獨立生活,就意味著不會再有人為你遮風擋雨,向你噓寒問暖;你選擇創業,就會失去原來安穩的工作和環境。自由的代價會讓你失去某種安全感,它使人孤獨,並感到焦慮和無能為力。 這樣的自由,你敢不敢要? 讓生活跟現在不一樣,嘗試一次突破,實現一個目標,進入人生的下一個階段,這些都是有代價的。至此,有些人開始猶豫,他看到了那些自己不願意承擔的相應責任和代價,選擇了逃避。逃避不是什麼壞事,只不過是一次選擇。但如果他繼續哀嘆:「唉,太不公平了,我為什麼就無法過我想要的生活?」這時候我只能告訴他:「沒什麼不公平的,這是你的選擇,你選擇了『不去開始』。」 這一切是目標管理的前提,是你邁出去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延伸閱讀:目標實際、押時限,SMART 目標管理完成夢想) 思考練習 如果你今天跟人打賭三個月內要瘦十公斤,你真的準備好了嗎?怎麼用目標管理的方法去贏得這個約定? 我們之前學了權力管理,在目標管理中,你發現哪個部分需要用到權力管理的核心?怎麼用? 本文摘自崔璀《世界很凶殘,不懂管理就很慘》。由圓神出版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世界很凶殘,不懂管理就很慘》 May 30, 2019 at 02: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bit.ly/2XddV8t

「虧妹」是什麼心態?男賺女賠的身體謬論 http://bit.ly/2XehHy9 女性主義有事嗎 常常聽到「那個妹子,撈一下啊」「她倒貼你?真的賺到耶」這類虧妹的對話嗎?從「男賺女賠」邏輯,看女人的身體和情慾是如何長久以來被噤聲,而我們又能如何解讀。 作者|Barnaby 在日常生活的對話裡,很常出現一種現象:只要是涉及到身體的觀看、觸摸、性交之類的行為,男生大部分的時候都是「賺到」,而女生則會被認為是「吃虧」的一方。 舉例來說,在男性社交文化中,經常會出現以下台詞:「我剛剛不小心看到她內褲什麼顏色,超爽 der~」、「你說那個妹自己親上來?那你真是賺到了欸!」這些台詞背後通常還伴隨著一些「虧妹」心態:凡是有機會「碰到一下」、「看到一下」,男性就會覺得自己賺到了些什麼。 但反過來可就大不一樣,在女性的眼裡,女性總是被認為,只要身體被觀看或被接觸,總是「吃虧」的一方。舉例像是爸媽、朋友的叮嚀:「衣服不要穿這麼露!被看光光了多虧!」,又或者是「你們又還沒交往,他就跟妳上床,那妳不是虧大了嗎?」都是如此。 圖片|來源 這種「男賺女賠」的意識型態,究竟是怎麼來的呢? 賺賠邏輯的產生:用「女人身體珍貴」來掩飾貞操的想像 在何春蕤《豪爽女人》一書中,就圍繞著探討「賺賠邏輯」的成因。何春蕤指出:「支配我們身體和情慾的賺賠邏輯,是性壓抑與男女不平等制度的共同產物。」簡單來說,她大致認為有兩個軸線可以理解賺賠邏輯: 第一,是人們對於性的貶抑及所謂貞操觀的維持。這種觀念認為:女性就應該忠貞、從屬於某個男人,因此女性不能自由地探索自己的情慾——女人沒有自己的情慾,情慾更是屬於別人的;女性沒有權利決定要與誰、如何發生親密關係;女性的性與身體,也不是女性自己能任意提及的事。在這樣的觀念下,女性的任務似乎只有一個:保持自己身體的「完整性」,不能任由其他男性觸碰,更應保持純潔形象,以滿足某些男性的「處女情結」。 第二,則是父權制度對於這種「貞操觀」及「處女情結」的掩飾。父權制度下創造了一個相當「特別」的觀念:「女性的身體是珍貴的」,來讓女性產生自我意識,使她們強化「保持身體完整」的觀念,並使女性認知到:只要「給出身體」,就是一件「代價極高昂」的事,以便使女性的身體盡量能「忠貞於」男方。(延伸閱讀:女人只能是裸照外流的受害者?從「男賺女賠」的邏輯到大法官眼中的猥褻) 賺賠邏輯的後果:男人從性得到力量,女人因性而得到污名 你若是問抱持此說的人們到底具體上損失或得到了什麼,他們通常也說不清。與貞操觀——亦即女性有義務保持自己身體「完整(主要是處女膜)」的觀念結合緊密,是共同助長強暴文化,使受害者噤聲的幫兇。同時也是傳統上認為女性應該要得到男性給出婚姻或交往的承諾作為交易代價,才能「給出身體」的原因。 在這些觀念整合後的結果,就是「賺賠邏輯」:如果女性沒有得到男性給出婚姻或交往的承諾作為交易代價,而輕易給出身體,那麼絕對是自己「吃虧」——這個觀念為「男性能徹底控制女性的性(甚至是感情,如果身體給了別人,就得和對方在一起)」這件事變得極為合理。 而對男性而言呢?女性的身體既然如此「昂貴」,女性也不能輕易給出自己的身體,若自己能在無意中得到,甚至不用付出太多代價(傳統觀念就像是婚姻、感情)就能得到,那自然是賺到的事——這也強化著男性想要「虧妹」,乃至於透過各種方式騷擾女性來博得「賺取女性身體」的快感。 然而,這種「賺賠邏輯」卻也加劇了性別不平等。因為在男性會因性而感覺「賺到」的情形下,男性社交中總是有種「上過越多女人表示性能力越好」的想像;但女性則會因為發生「性」,而得到吃虧的感受,也漸漸使女性的性被壓抑,使女性不願、也不敢隨心所欲與他人進行性互動。因此,何春蕤在《豪爽女人》一書中就認為,賺賠邏輯中「男賺女賠」的結果便是:「男人從性得到力量和自信,女人卻得到羞恥和污名。」 如何面對賺賠邏輯困境?:女性主義流派的爭執 該如何面對賺賠邏輯困境?如何評價「賺賠邏輯」?性權派觀點大多主張,女人應該拋棄「女人吃虧」的觀念,積極談論性事,不要再當個「聖女」了。這種觀點主要是說,如果沒有那些男賺女賠的觀念、如果揚棄了男賺女賠,女人也就不會不談性壓抑,或是因為發生性行為而產生自貶心理。若女性可以擁有情慾自主,也不會有那些男人因為對性的無知,進而萌生好奇窺探騷擾女性的惡意。 但部份基進女性主義者的看法並不相同,他們認為:在真實的性實踐中,往往雙方發生性關係,或是涉及身體的觀看、觸碰,現實情形往往都是以男性為主導,並以滿足男性性慾為依歸,女性往往只是配合被動的角色。也就是說,「性」本身就是男性一種支配女性的方式,而在這種如此扁平的性實踐裡,女性就像是男性的玩物一般。因此,賺賠邏輯並非是一種「想揚棄就揚棄」的事,他是真實存在於性交互動中必然的結果。(延伸閱讀:我是女性主義者,該如何跟異男談一場平等戀愛) 圖片|來源 同時,對於男賺女賠的揚棄,也經常造成了一個非預期的後果:這個觀點變成譴責某些「思想進步女性」,不應對男性的騷擾甚至性侵感到不快,否則你就是「不夠進步」的工具。這種說法指責著受害者:「你不是說你很進步,認為雙方的身體互動,沒有什麼男賺女賠的問題嗎?」那麼,「人家摸你一下而已,你又沒吃虧」、「你不是應該要覺得你的私密影像外流,也是沒什麼關係的吧?被看到又沒損失什麼,不是嗎?」這致使揚棄賺賠邏輯的後果,反倒使受害者因為「不能說自己因為性而受害/吃虧」,而被迫噤聲不語。 上述這樣濫用賺賠邏輯合理化任何騷擾的作法,完全脫離了賺賠邏輯概念批判的本意。當你受到某種不舒服的對待,而情緒不佳、想要拒絕,並不等於你陷入了賺賠邏輯思考。要知道,揚棄賺賠邏輯並不等於你應該接受所有的性邀約和視覺、觸覺上的騷擾。 反之,即使同意進行了性的接觸,賺賠邏輯依然存在,「我被看到 / 摸到 / 上床是被對方拿走了什麼好處,所以應該有回報」這樣的想法仍屢見不鮮,對他人的舉動表達接受與否,和你是否無法擺脫賺賠邏輯根本無關。畢竟,如果不能決定自己是否要同意進行某種性的接觸,又何來解放可言呢? May 30, 2019 at 01: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bit.ly/2XehHy9

給你的三個生活提案:快樂,是當你願意踏出每個第一步 http://bit.ly/2wuHtmi 女人迷性別編輯 佳琦 三毛說:「真正的快樂,是細水長流,在芸芸眾生裡做一個普通的人,享受生命剎間的喜悅。」寫在我愛我第 6 年 —— 我愛我快樂生活節,從運動、旅行到追劇,讓女人迷替你設計這些快樂提案。希望在日常生活裡,你我都能找到一些快樂的線索。 快樂是什麼?我們時常問,答案卻永遠懸而未決。 真正的快樂,不是狂喜,亦不是苦痛,在我很主觀的來說,它是細水長流, 碧海無波,在芸芸眾生裡做一個普通的人,享受生命剎間的喜悅。──三毛 寫在我愛我第 6 年 —— 我愛我快樂生活節,我們在主舞台設計 4 場活動,讓女人迷替你設計這些快樂提案。希望在日常生活裡,你我都能找到一些快樂的線索。 1. 去運動:所謂運動,是用你喜歡的方式前進 「女人去運動,不為討好誰,而是取悅自己,渴望一個重新流汗的身體。」你可以游泳,爬山,跑步,當然,也可以自由跳舞。肢體擺動,是你的身體與心靈的對話。(延伸閱讀:【運動小姐】運動是,用你喜歡的方式前進) 我愛我快樂生活節,當天第一場活動,安排的是 Zumba 舞蹈。我們邀請三位老師:Lynn、熊、Gigi,帶領我們一起運動。 Zumba 是這樣的運動:如果很累,就自在喝喝水,擦擦汗,停下來踏步都沒有關係。老師不會說話,老師怎麼動,我們就跟著怎麼動,跟不上拍子也沒有關係,跳得很醜也沒關係。畢竟所謂運動,就是用能讓你快樂的方式前進。 我們採訪了一位參與者,她是陸美姐。她今年六十歲了,據說每場 Zumba 都會到場。她說:「快樂,就是不管幾歲都能夠很快樂的運動。」 而在下午,我們也邀請 Curves 副總經理暨地區總督導廖如彤演講,跟我們分享更多運動心法。她的運動心路歷程,也是許多女性的經驗故事。 「我自己是女人迷忠實的讀者,一開始,我是為了讓身體更健康更好,於是開始上健身房。而後來,我有個男友是健身房教練,運動對我來說,就漸漸有約會的感覺(笑)。而到了現在,我結婚,有了孩子,運動則變成是讓我更有體力,讓我能夠享受跟孩子一起活動的快樂。」 另一位分享的參與者童宇,作為一個母親,她也分享自己的運動經驗: 「我以前是缺乏自信的,加入健身房,是因為我的小孩鼓勵我去。現在我跳舞的時候,變得敢展示自己的自信。以前我還會彎腰駝背, 現在也不會了。我認識了許多朋友,會一起出去玩,以前我就是整天關在家裡的。我的心態,也因為交了朋友、有了信心,會更正向積極。」 正像如彤說的:「當身體變得更強壯,妳的心,也會變得更強壯。」 2. 去旅行:在旅行的選擇中,你會找到自己的模樣 除了運動,不論壯遊窮遊,旅行都是許多人去探索自我、尋找快樂的方式。在我愛我快樂生活節,我們規劃了移動自由工作坊,由主持人 Natalie 與兩組旅行者窮遊女子、俏鬍子旅行團,來為我們分享旅行提案。 窮遊女子說:「開始旅行的時候,我是一個失業、失意的女子,所以我就叫自己窮遊女子。」她說,環島旅行有兩種,因為愛台灣而環島,還有因為環島才愛上台灣。不過愛台灣的窮遊女子,因為實在太窮了,只能給自己一萬元,用二十三天機車環島。她將自己的經驗分享在部落格中,也因此吸引不少讀者。演講中,她提到許多「窮遊」技巧,包括自己的輕裝行囊、旅行規劃、機車安檢。 「住宿是最花錢的部分,所以我找朋友家,全台灣的朋友,平常都要保持聯絡哦。這樣你需要的時候才能靠他們(大笑),還有背包客棧,我都找一晚不超過五百塊的。還有技能換宿。而且在背包客棧,你還可以認識很多朋友。」 而除了窮遊女子,還有俏鬍子旅行團,姊姊 Jessie 和妹妹 Julia 分享自己的異國旅行經驗。 很多人都會質疑,出國旅遊不就是花錢買享受?真的能夠找到自己、找到快樂嗎?還不就是短暫且膚淺的愉悅而已。不過,她們分享的旅行觀察,和許多人不一樣。姊姊 Jessie 說:「旅途讓我慢慢了解自己是個怎麼樣的人。」 旅行是不斷做選擇的過程,包括吃什麼?包括陌生人約你,要不要赴約?你會慢慢了解自己喜歡怎樣的東西。當然,你也會有做錯決定的時候。但旅行讓我領悟到,世界上沒有所謂對的,完美的選擇。所以我做的事情就是選擇我想要的樣子。 錯過火車沒關係,僥倖搭了便車也沒關係,不小心做錯,事後回想也很美好。在旅行中,我們透過每個選擇,了解自己的靈魂模樣。她們甚至分享自己的受性騷擾經驗,與自己的成長。(延伸閱讀:旅行的意義:總是要讓你找答案的,不會是解答) 我們到土耳其,遇到一個男生,假裝東西掉了,然後趁機摸我的手臂。當下我很驚慌,怎麼會有陌生人偷摸我。但後來不幸地,又被摸好幾次,但你知道,在旅行中人會進化,開始思考怎麼做。後來有一次在伊朗,我又在公車站(不知道為何大家都在公車站偷摸別人),這一次,我被摸屁股。我的第一個反應就是拿水瓶重擊他的手,他就驚慌跑走了。人是會進步的。 「沒有一件事情是完全沒有解決方的。」她說,從旅行中,她意識到:「一定只有我先放棄了而已。過程中你只要慢慢的走,總有一天,你會走到目的地的。」 Jessie 做了一個總結:「那些在旅行中殺不死你的,都會讓你變成一個更強壯的人。」 3. 去追劇:曾珮瑜 X 林筳諭,演員讓我們看見似曾相似的自己 最後一個提案,是追劇。當世界很難,我們就聽故事。我們悲傷的時候、懷疑的時候,從小說、電影、影集中汲取快樂的養分,聆聽悲傷的故事,也安撫自己的心。當聽到這些好與壞的經驗,我們知道,世界沒有那麼困難。作家許菁芳曾寫: 一些電視劇能夠往地下一樓去,撿拾一些關於整體社會經驗的創傷,或者個人深藏的渴望。(中略)這幾年有些勇敢的創作者出現。他們在一樓待得夠久,逐漸往地下室去了,也摸索出了一些地下二樓的入口。 因為有戲劇,有小說,我們得以撐過最難的時間,暫時從現實生活中逃離,喘口氣,喝杯茶,再回到現實世界的時候,就能夠重新踏上旅途。 在快樂生活節,我們邀請律政職人劇《最佳利益》演員曾珮瑜、林筳諭(勇兔),來與我們聊聊,作為一個演員,戲劇與快樂是什麼。其實演戲,跟看戲有相似之處。(延伸閱讀:為你挑劇|《最佳利益》,接棒《我們與惡的距離》的重要台劇) 勇兔分享: 每次你當個演員,都像是在讀一本書,比如說他的人生,演完了之後你的人生就像讀完一本書。這很新鮮,你永遠不知道下一次打開的書會是怎樣子。 珮瑜則說,能夠活別人的人生,是件快樂的事情。「我覺得我可以去活很多不同人的人生。透過詮釋這些角色,做功課的時候,我們就能夠研究人之所以為人的前因後果。我們活他們的人生,這是很神奇的事情。因為我們自己的人生經驗,是不可能活過這樣的事情。」 而作為演員,她們也清楚保持快樂,並不容易。勇兔說,自己的快樂方法是說話。 「我通常在自己發現負能量的時候,我不會要逼自己跑步。我只想找人講話、或找人小酌。這是讓我放鬆的方式。溝通聊天,其實很療癒。因為你不說,沒人會知道你想要的事情是什麼。」有些情緒,其實說出來,自己心中的結就打開了。 珮瑜說:「我喜歡開車。我會開山路。你就可以看到一些跟城市不一樣的景觀,這些時候,我會搖下車窗,把音樂開超大聲,享受美景,在那些瞬間過後,你會覺得回到令人憤恨的世界,也不那麼討厭。」 快樂,是當你願意踏出每個第一步 我愛我快樂生活節,並不是要所有人不論狀況好壞,都得一起狂歡,而是想讓你知道,女人迷一直都在這裡,如果你想要悲傷,我們很想給你擁抱,遞張面紙。如果你想要快樂,我們幫你想了幾個(並非絕對的)快樂提案,運動、旅行、追劇。 我們很想陪陪你,梳理自己的情緒,理解自己的需求。而當你做出後續的決定,快樂就會自然而然生成。快樂來自於能動性,當你相信自己是重要的,有能力做出決定的。那種時候,你會感受到自己的無所不能。 主持人 Audrey 是這樣替這場對談作結的:「當你知道自己狀況不好,其實沒有關係。你可以找到自己的方法,像是開車、小酌,但在那之前,有個起點是,你要認識到自己有情緒。」 所謂快樂,其實是當你心中肯認自己的需求與情緒,並願意為了改變,踏出第一步。(你也會發現,我們一直都在這裡陪你,一起找到快樂的方法。) 希望能見到你,一起參與五月的年度盛典「我愛我」,我們預約明年見。 PS. 最後附上大家一起跳舞的照片,來找找當天遇到的夥伴在哪裡~ May 30, 2019 at 12: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bit.ly/2wuHtmi

外婆家的味道:今天來一盒,紅燒肉便當 http://bit.ly/2HLDsjS 高寶書版 有沒有哪一種家的味道,讓你一定要學起來?分享「紅燒肉便當」,濃濃醬香燒出回憶的味道! 紅燒肉便當 配菜:蜂蜜橙汁烤番薯、湯漬小松菜 小時候要回外婆家吃飯,我總會特別興奮,跟弟弟在車上嘰嘰喳喳地討論今天外婆會煮什麼好料?「是紅燒肉還是獅子頭啊?」「應該是獅子頭跟珍珠丸子吧!」「我覺得還會有滷味!」「才不是⋯⋯」,在我們吵到快把車頂掀開時,媽媽會轉過頭撂下一句狠話:「再吵的話等一下兩個人都不准吃!」,深怕吃不到外婆煮的菜的我們,才乖乖閉嘴。 熱情好客的外婆總是將那一桌子的菜都擺到放不下了,她才會善罷干休。我最喜歡的是她做的紅燒肉,多添兩碗飯絕對是基本的,還會央求外婆讓我打包帶走,有時候連做夢都會夢到那一鍋油亮亮的紅燒肉,就知道那時的我有多迷戀它了。 但忘了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外婆做的紅燒肉味道變得不一樣了,除了醬香氣不夠濃郁之外,肉也不像從前那樣油潤鹹香,那鍋紅燒肉就像是失了魂一般陌生,我也漸漸地不再那麼期待紅燒肉的出現。儘管如此,每次外婆將紅燒肉端上餐桌時,總會帶著笑意對我說:「今天有煮你最喜歡的紅燒肉哦!」,怕傷了她的一番心意,我只好意思意思夾個一兩塊,然後多扒幾口飯。直到後來我才理解,因為心血管狀況不太好,所以外婆開始在做菜時會盡量減低油量、鹹度,不免對自己的後知後覺感到有點羞愧⋯⋯,也興起把外婆的拿手菜學做私藏的念頭。(更多私藏:回家吃飯吧|替自己煮一碗櫻花蝦絲瓜麵線) 就這樣,我向外婆提出我想學做這道紅燒肉的想法,她開心地直說好,便手把手將她的調味比例、烹調技巧以及多年的心得全部傳授給我,後來我也能成功複製出當年那鍋紅燒肉的好滋味了。而她露出滿意且帶著一絲驕傲的笑容對我說的那句「哎喲!阮乖孫要出師囉!」(台語),聽起耳裡,就和紅燒肉的味道一樣,縈繞久久不散。(延伸閱讀:日子過得再忙,都不要忘了替生活調味) 圖片|高寶書版提供 【食材】 帶皮豬五花條 600g |切成3 公分大小 中薑 15g |切成0.5 公分片狀 八角 3 顆 黑麻油 10g 芥花油 10g 豆瓣醬油 40g 醬油膏 20g 冰糖 40g 紹興酒 60g 生飲水 適量 【作法】 1. 在燉煮鍋中下芥花油跟黑麻油,中火加熱至油熱後放入薑片爆香,薑片呈現金黃色時,放入八角略為爆香一下後,一同取出備用。 圖片|高寶書版提供 2. 將五花肉放入鍋中煎至兩面金黃取出備用。  圖片|高寶書版提供 3. 同一支鍋子放入冰糖,轉中小火炒到融解成黃褐色。  圖片|高寶書版提供 4. 放入煎好的五花肉、薑片、八角,並且讓五花肉均勻沾上冰糖。 5. 將醬油與醬油膏混合均勻後,倒入鍋中與五花肉翻炒至每面都有沾到醬汁。 6. 鍋中的醬汁開始冒泡時,加入紹興酒拌炒,酒香氣出來後倒入蓋過食材的一半的生飲水,水滾後轉微火煮 50 分鐘。 圖片|高寶書版提供 7. 50 分鐘後轉中大火收汁即可。 備註:炒冰糖時要特別注意,糖的變化速度很快,很容易就焦掉了,若是沒有經驗,建議開小火慢慢炒。 本文摘自不務正業男子Aoy 《台味便當》。由高寶書版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台味便當》 May 30, 2019 at 12: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bit.ly/2HLDsjS

性別平等劇本課:角色叫「招弟」、主管找男性,有什麼問題? http://bit.ly/2EIIxaz 謝淑靖 性別歧視在日常生活中上演,逐漸轉變為對對方能力、價值觀的質疑,例如「前面那個停車停那麼慢,一定是個女的」「女生就是要學會打扮,男生才會喜歡」「生小孩是女性的天職,女性天生就是比較會照顧小孩」⋯⋯我們又該如何逃脫這套性別劇本? 受社會局之邀,到台北市婦女館講授性別平等的劇本講座,試著將「性別平等」的概念,用各樣的方式傳播出去,除了法條、宣導、教育上的落實、法條上的修正,用戲劇的方式,則是更柔性的展現不同意見的雙方立場,用「展現弱勢者生命狀態」的方式,引人有更多的思考。 從葉永鋕事件後,追求性別氣質的差異認同,花了十九年的時間,依舊無法止息這類的霸凌事件在校園發生;台灣同志運動之父祁家威,更是花了三十年的時間去推動同志婚姻的平等權益,直到今日的立院表決案通過,才終於露出曙光。 性別平等是個過於廣大的議題,當性別氣質、性向聚焦成為一個可被攻防的議題時,還有多少漫佈在我們生活周遭的性別待遇落差在不知不覺地上演。這個課程中分成幾個階段「日常生活中那些跟性別相關的,事」「不同時代的性別問題」「題材分析」「現今我們要面對的議題」「劇本主題的聚焦與發展」 日常生活中那些跟性別相關的,事 我們會遇到怎麼樣的性別問題,肯定跟我們自身的性別、狀態、年齡有關,而我本身是位女性/母親/劇場編導,自然輻射出我所遭遇或關心的面向。但我鼓勵學員,告訴我們以他/她所在的性別/社會位置,所觀察到的視角。以下的幾個案例會顯現,性別歧視不見得是件大喇喇擺在檯面上的事,有時它會轉換成對對方「能力」或「價值觀」的質疑,取代他們骨子裡對性別的歧視。(推薦閱讀:女人就該「小鳥胃」?飲食男女的性別歧視) 例一:前面那個停車停那麼慢,一定是個女的。 例二:顧客走進辦公室說要找主管,卻不相信眼前這位女性就是主管。 例三:生小孩是女性的天職,女性天生就是比較會照顧小孩。 例四:如果女性去上班賺的就是比較少,不如在家好好帶小孩。 例五:這麼重的東西,妳們女生搬不動。 例六:女生就是要學會打扮,男生才會喜歡。 這裡面所存在的某種「偏見」,或許來自以往的「大數據」,覺得女性柔弱,擅長文法商,對理工、機械不擅長,力氣也比較小。重點是,總覺得女性頭上的職場天花板比較低。「小看女性能力」這件事,在生活的各個方面都流露出偏見。甚而覺得女性的「美」,是種在討好男性,令自己增值的手段。而我也舉了幾個例子,發生在不同性別及年齡(代)的例子。 例一:以前重男輕女,女生常以「招弟」為名,但某友人的妹妹叫「寧玉」,「寧」其實意味著「零」,也就是不要再生女生的意思。 例二:五歲的兒子留著長髮,常被誤認為女生,並被長輩告誡,上了學就要剪掉,不然在學校一定會被欺負。 例三:同志朋友去租屋,房東說明一定要有固定伴侶,有家庭更佳,同志朋友回答肯定,甚至花了大筆銀兩裝修房子。後來被房東發現他的伴侶是同性,竟就被要求搬家,不然要告他非法轉租。 例四:老公偶爾會推著娃娃車帶兒子上班,總要面對很多疑問的目光,你老婆在幹嘛? 性別問題散佈在每一個人,每一種性別身上,並非女性即是弱勢或男性即是強勢如此非黑即白,我們偶爾也會成為造成對他人性別壓迫的加害者。戲劇當中個角色的各自表述,有助於將每一種性別及性傾向的人們,還原成一個「人」來看。就如莎士比亞的名言「玫瑰不叫玫瑰,氣味依舊芬芳」 不同時代的性別問題 其實相對於古代,整個世界的性別運動是一直在前進的,只是收割了這些運動的成果後,我們總視為理所當然,而忘卻這些成果也有其戰鬥的曾經。例如: 從宋朝開始流傳的「裹小腳」,不僅對女性的生體造成極大的殘害,只為了小布行走時搖曳的姿態,對男性增基性的吸引力,也讓女性只能待在家中,無法出外從事較需勞動力的工作。台灣是在 1915 年 4 月臺灣總督府在官民籲求下,透過保甲制度,正式以公權力全面推動放足斷髮運動,並隨著接受教育、增長智識後,在社會上的活動與角色也日趨多元。 「亞洲女子高等教育權」則是在 106 年前的 8 月 16 日,日本東北大學批准三名女學生入校,從那一刻開始,女性教育權才開始逐漸獲得重視。 「女性投票權」1893 年,紐西蘭通過公民普選權,是第一個讓成年婦女擁有投票權的區域,當時紐西蘭仍是隸屬於英國的一個殖民地。 「男女雇用均等法」台灣則是在1986年通過「男女雇用均等法」後,企業也開始為女性生涯規劃,並在工作調配上調整為男女協力,提高對女性員工依存度,並徹底實施同工同酬,加蓋女性單身宿舍,給予一年育兒留職停薪假。 「同志婚婚合法」2019年5月17日,立法院三讀通過「同婚專法」,台灣成為亞洲第一個同性婚姻合法的國家。規定年滿18歲的同性伴侶可成立同性婚姻關係,並準用民法規定可繼承財產與收養有血緣的子女。 雖然許多權利我們已經得到,反而更要提醒自己,現在覺得理所當然的事情,不見得是事物最好的面貌,面對不理想的現況,還是有繼續挑戰更尋求改變的可能性。妥協,並非是生處於現代社會最良善的一種選擇。 題材分析 我舉了古今中外四個國家的女性案例,分別是 《關鍵少數》(Hidden Figures)發生於 1960 年代美蘇太空競賽年代,三位就職於太空總署的非裔女性,突破性別與種族雙重偏見,最終貢獻己力,成就第一位美國太空人上太空的故事。 《花木蘭》發生於中國北魏年間,面對與異族柔然的戰爭,一位智勇雙全的孝順女子,代父從軍,最終得勝歸來與父母團圓的美好的故事。 《房思琪的初戀樂園》由女性作家林亦含書寫,書中影射其被誘姦最後得了精神疾病的真實故事。卻在作家自殺後,依舊無法法辦這位補教淫師,任其逍遙法外。 《張紫妍》2009年因無法再忍受非人的性招待、性朝貢,並在演員李美淑的設局下,選擇自殺的南韓女星張紫妍。因牽涉的加害者人數龐大及政商勾結難以撼動,在逝世十年後,依舊無法將這些人繩之以法,讓潛規則眾多的南韓演藝圈,至今噤若寒蟬。(推薦閱讀:性別快訊|韓國 #Metoo 事件簿:張紫妍事件,從未真正落幕) 圖片|電影《關鍵少數》劇照 前兩個例子,在性別的戰爭中得到勝利,我與學員分析,劇中女性的勝利,靠的並不是大聲疾呼平權,而是在現實的局勢當中,她們懷抱著更大的夢想—為國效力、孝順父親。因著更大的動機,讓她們在如此現實的景況下,依舊有著大步往前的動機,也就是因著這樣的動機,加上她們的努力不懈,她們的聰明才智終究突破了人們對「性別」的第一印象,而成為善用精力、自他共榮的典範。 無奈接下來兩個例子,女主人公的聰明美麗卻為她們引來殺機,為何屬於女性的這些美好特質,在男性眼中變成了玩物且加以蹂躪。本應美好的人生卻成為性暴力的犧牲品,位高權重的惡者,將善惡顛倒,摀住了良知的嘴。而這樣罪惡的發生,卻是重重父權與職場威權緊密相生,加上旁觀者縱容、社會氛圍總是檢討被害者的連鎖產物,得是多大的社會運動轉型正義,才能讓往者沉冤得雪。 現今我們要面對的議題 回到我們自身,不管大與小,都有自己要面對的「性別平等」問題,因著我們感受到不舒服,感受到被不平等對待,每一個「為什麼這樣!?」就成為我們捍衛的議題的起點。於是我邀請在座的學員,提出現今她們所關注的性別平等議題,而後得到粗略得到幾大類的關注點。 同性婚姻及性別氣質教育 家庭內的性別分工 女性兼顧職場與育兒的難處 如何落實職場中的性別平等 學員們提到,很多女性在生兒育女後,離職場就越來越遠,一方面是夫家的體恤,認為一邊帶小孩一邊工作太辛苦,於是就在人生的職涯大轉彎。但等到孩子都以上學的年紀,要重返職場卻成了另外一個大問題,不僅學職本能沒有增加,年紀以及跟上潮流科技的步伐也已追不上年輕人的腳步,性別加上年紀,成了職場上的雙重弱勢。 但在此時就有學員提出:當我們在追求「權利」時是否同時考慮的「義務」,如果放了一年的育嬰假,工作都是同仁在分攤,當再次返回職場時,感受不到當年離開時同等的對待與氛圍,或是工作機會已被替換,放眼到整個依職部段向前運作生產的工作場域,一個有產能者的缺席,不可能不造成重新的平衡關係。我們除了在此時,宣告我們所感受到的「不公平」時,要用什麼來平衡「職場/家庭」「自我/他人」,或許我們不能只看失去的,與其被動地等待公權力的介入,更要積極正面的看我們有什麼,我們還能做什麼?讓自己的育兒經驗也成為職場上的祝福。一如最近走紅的國際美人鐘明軒,用的就是「做自己的勇氣」去療癒了自己因性別氣質被霸凌的過往,更鼓舞了很多因各種原因被歧視霸凌的人們,勇於活出真實的面貌。 劇本主題的聚焦與發展 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從議題聚焦到落成劇本,其實還有很大的距離。但是我列了以下幾個階段,讓學員可以循著關心的議題,找出幾個可發展成劇本的關鍵點,最難發想的點,竟然落在「可能的拉力與推力」是什麼?因為每個人的議題不同,想要發展的劇本形式與時間長度以及用途,一定也不盡相同。於是我引導大家用「力」來思考這整齣戲,為了具體劇本裡的正反方角色與攻防過程,我邀請一位學員上台,擋在我的前面,因著我有想要去的地方,於是他成為我的「阻力」,但是我邀請了願意幫助我的人上台,四五位的自願者,變成了幫助我突破困難的「助力」,這一切都因著目標對我產生的「拉力」,以及美好未來對所有人所產生的「吸引力」。所有情節及橋段的設計,都可以用這樣的「力學」原理去設計,最後在各種力量的折衝下,得到一個平衡的結果。 妳/你想探討及突破的議題? 阻力是什麼?請舉出具體事件及關係人 可能的拉力跟推力是那些? 攻防關鍵點 其中令人反思的片段 妳/你所期待的未來 綜觀古今中外的例子「歧視與不平等,無法藉由等待或期望而自行改變,它是一場需要付出代價的戰鬥。」這是最後我給學員的一句話。 而戲劇是展現劇作家關懷社會的一種方式,不管世界會不會因此我們的期待而改變,都要從自己做起,我們可以將劇本當作是自己的政策白皮書,並在其中展示不同立場的人的角度與生活,尤其是讓「弱勢者」去發出自己的聲音,展現自己的生活,體現其價值,雖非當前最主流的,以「力」以「利」為衡量,卻有可能讓人反思,身而為「人」,更普世的共同價值與自然更迭的啟示。 May 30, 2019 at 11:00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bit.ly/2EIIxaz

「我是男同性戀」靈糧堂志工母親,那年與我和解 http://bit.ly/2Wa1nlL 迷人來稿 他在出櫃後,和在靈糧堂奉獻多年的母親產生的矛盾與和解。心中多年的石牆,直到平權公投前夕,他決心帶著母親來到連署攤位前,心結意外地因為母親的一句話,終能迎刃而解。  文|江博航 還記得去年在婚姻平權的大事——「平權公投」時,我經歷了一場冒險。 某一天下午,我打電話回老家,跟媽媽說會回家吃晚飯。我的母親是一位在靈糧堂奉獻多年的資深志工。讀者或可從新聞報導中,了解到「靈糧堂」其實是在反同群眾背後,一個資源及財力龐大的宗教團體。 成長歷程中,我的母親也向我傳達不少,從教會中所得到的觀念,像是認為「建立大家庭」是一種重要理想,然而母親也對經文中帶有父權色彩的描述感到無奈,但卻又不得不恪守。而這些都令我自己在成長過程中遭遇不少矛盾,因為從國中階段開始,便發現自己其實是喜歡同性的男同志。因此當母親不斷灌輸我那些來自教會的觀念時,其實我是感到疑惑、矛盾,甚至是衝突的,只是一直沒有找到合適的機會和盤托出。 母親在我成長階段對我的影響,不因我到外地求學而減少。能以自己期待的方式生活,是直到退伍後的某天,動了念決定向母親出櫃,即坦誠說出自己是個男同志之後,母親才明白,自己的小孩是不可能「變回」異性戀,母親這才放手。出櫃後,雖令我終於能夠開始獨立的生活,然而我與母親之間的關係,與其說在出櫃之後,關係有了轉變,倒不如說在出櫃之後,關係便不再有交集,我與母親就像是一直找不到機會,一起面對面好好地寒暄。 母親與我,宛若在不同鐵軌上的兩輛火車,朝著不同方向疾駛,而不再有交集。是不是與當前的社會氛圍很相像呢? 或許,這就是那日我會想打這通電話的原因吧。(延伸閱讀:致我害怕同婚的牙醫:我相信你的良善,也願你看見同婚美好) 稍晚,襯著熟悉的飯菜香,我試著開口跟母親說,飯後要不要出門走走,她欣然答應了。飯後她簡單打扮一下,拎了手提包,我們就一同出門。在路上,我和她聊著生活瑣事,默默地帶她走到了「平權公投」的連署攤位前。 說是說攤位,其實和人來人往的西門町常設置的連署攤位,天壤之別。那邊沒有長桌,也沒有遮雨棚,只是幾位志工臨時起意,貢獻了晚上的幾個小時,組成的「彩虹起義」游擊隊。如果沒有一面掛在柱子上的彩虹旗,在車水馬龍的大馬路旁邊,這些義勇軍實在是毫不起眼。 「這裡⋯⋯就是我想帶你來的地方。」我羞赧地開了口,母親愣在原地。 「我沒有希望妳一定要做甚麼,但⋯⋯可能的話,還是希望妳了解看看,我們正在努力的事情。」我說完,和志工稍微溝通了一番,就將和母親講述連署法案的任務,暫時交給了志工。 我在他們兩位旁邊聽著,想起了很多事。 想起幾年前的某天晚上,母親刻薄地對我指稱,某位教會姐妹的弟弟是同性戀;想起出櫃前幾年,有一次和在美國的姊姊用LINE聊天,她忽然說到,工作有一位個案的小孩,有兩位爸爸;想起前幾天,我丟訊息給在校時很要好的大學同學,說自己是男同性戀。他說,我從來不該有這樣的壓力,來承擔莫須有的罪愆。         「我是男同性戀」這種平實的真相,在人生很多的交叉點,如果早點說出口,說不定就不用熬過那麼長的掙扎,而累積至此。但即使和我類似的,許多無辜的生命,經過了異性戀沒有的困頓,當下我沒有選擇一股腦地倒給母親,或許和當時,急於累積連署書數量的許多人不一樣。我多少衡量,不應該輕易地評判她簽署與否。我覺得,哪怕此時她試著了解後,仍謝絕掉我的邀請離開,也沒有關係。 不過,有時命運是超乎我們所求所想的。(延伸閱讀:他站在那,揮旗三十年:同婚第一把推手祁家威) 「所以,是在這邊簽名是嗎?」母親向志工拿了筆,這麼詢問。讓我有點驚訝,我趕緊衝過去把連署書的板子蓋住問她,真的知道自己在簽什麼嗎? 「恩⋯⋯剛剛聽下來,其實『你們』想告訴大家的,不是罪惡,而是很美的東西,對不對?」 母親平靜地這麼說後,在「平權公投」的連署書上簽了名。 那一刻,我所經歷兩種迥異的身分,長年衝突而掀起的巨浪,似乎頓時有些平息。 或許,在人生中許多的分歧點,我沒有道出真實的自我,而陷入無盡的恐慌與沉默。但也正因為經歷了這些不凡,鍛冶成內斂的勇敢,讓我得以放下得失,去撫摸常人不敢面對的困難,感受它內在的溫順。 我開始體會到這種深層的恐懼,像是母親為什麼會不斷地灌輸自己她得到的觀念,以及當下我經歷的矛盾感,或許都源自於對「未知」無窮的擔憂。畢竟,一個人在塵世的時分輕如鴻毛,陌生人串連起的故事卻重如泰山,我們多半沒有把握能承擔得住。 回想我們還是年幼時,自己的房間布置得整齊舒適,卻被不相干的人整理成另外的模樣,也會感到不悅;回想我們去陌生的城市,頓時被未知的人事物環繞,一時回不到熟悉的家鄉,也會感到徬徨。 或許在很多對峙的時刻,我們可以化干戈為玉帛,不當他們的敵人,而是試著當導遊,告訴他們,在我們的國度中,特別的風土民情,邀他們攜手同遊,在台灣這片土地上共存共榮。 雖然有些遺憾,我在性別運動接觸的知識與人脈不算廣闊,一時也想不到,怎麼能與母親更多的對話。但是之後的那一陣子,我變得比較常回家吃飯,也較常打電話,向母親詢問一些生活上的事情。雖然母親的性格還是有些敏感與急於公義,但也因此我觀察到,她發自內心的祝福與笑容慢慢變多了,一點都藏不住。 圖片|來源 看似簡單,卻讓「男同志」與「基督教」兩輛注定不能同行,只能對撞的列車之旅,有了意外的註解。將這兩張標籤暫時的撕下、兇狠的字眼劃掉,其實兩邊都渴望著得來不易的平安,也都需要更多的連結。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多元性別族群盼望的權利,常常宣揚得相當偉大,駐足沉思卻也如此平凡。 最近,我想起了一句話。葉永鋕的媽媽——陳君汝女士,曾經說過一句相當勵志的話,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詳: 「你們手上的車票是到終點站的,絕對不要中途下車。」 有些人盲目地將「性別平等」的火車越開越急,對基督徒的叫囂越來越響,將「下車」理解成「對社會失望而自盡」,對反方的未知與不諒解,促使微小的恐懼像火花般在心中點燃,一路失控而擴大成衝突的砲火。 或許我人生的歷練與膽量遠遠不及葉媽媽,也比不上正在看這篇文章的你,但我對這句話,有了不同的解讀。 下車,不一定代表生命的終結。         下車,是為了轉乘到另外一段旅程,或是為了與重要的人重逢。 而在名為「平權公投」的這個月台,我和母親選擇暫時下車,短暫地重逢後,又回到了各自的列車上。也因此讓往後的旅程,都更諒解對方一些。  即使我看不見她心中的那位 神。即使過去的時間,因為母親不清楚多元性別族群遭遇到真正的痛苦,產生了誤會,讓我的生命陷在長久的矛盾裡。即使周遭的弟兄姐妹對於多元性別族群存有很多偏見,向她傾訴了無限的焦慮,讓她一直踟躕不前。 但那天晚上在那個月台,我相信 神有同在。 讓母親勇敢地選擇,拿了記名的車票,和我們一起短暫地冒險。 May 30, 2019 at 10:00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bit.ly/2Wa1nlL

生活英語|「我們結婚吧」的英文怎麼說 http://bit.ly/2WaxiT3 希平方 關於結婚,有哪些有趣的英語說法呢?一起來看看吧! 看完每個人對於婚姻不同的詮釋,你是不是對於成為另一個人的伴侶這件事,有了不一樣的感觸呢?說到婚姻(marriage),就少不了要談到結婚這件大事。今天,就讓我們來認識一些關於結婚的有趣說法吧! 求婚篇 結婚之前,常會來場浪漫的求婚記。求婚的英文該怎麼說呢? propose to someone 向某人求婚 Ryan is going to propose to his girlfriend tonight.(Ryan 今晚將要向他的女友求婚。) ask for someone’s hand in marriage 請求和某人攜手共渡婚姻 這是一個很傳統也比較老式的說法,可以把婚禮上爸爸把女兒的手交給老公這一幕一起聯想。 He got down on one knee and asked for Jane’s hand in marriage.(他單腳跪下並且向 Jane 求婚。) pop the question 求婚 pop 有「突然冒出」的意思,其中的 question 其實就是我們常常聽到的 Will you marry me?(你願意嫁給我嗎?)這個說法是描述求婚的口語說法,很常看見喔! Jane has been waiting for Ryan to pop the question for many years.(Jane 已經等 Ryan 的求婚等好幾年了。) say yes 說我願意 剛剛前面提到求婚常會用的這句 Will you marry me? 其實是個 yes / no 的問句,所以如果你答應求婚,我們就會回答 yes。 I hope Jane says yes tonight.(我希望 Jane 今晚可以說我願意。) 結婚篇 說了我願意之後,邁入結婚這一關。結婚最主要用到的字就是 marry,而且有各種不同的說法可以自由運用。 get married 結婚 My parents got married on November 11, 1988.(我的父母親在 1988 年十一月十一日結婚。) 那另外當我們要表達「嫁給誰、娶了誰」其實也都是用 marry 這個字喔,例如: My mom wants me to marry Jane.(我媽媽想要我娶 Jane。) Jane is married to Ryan.(Jane 嫁給 Ryan 了。) tie the knot 這個說法字面的意思是「打個結」,其實就延伸出「結婚」的意思。那這跟前面提到的一些說法一樣,也是很口語的用法。 Jane and Ryan decided to tie the knot this year.(Jane 和 Ryan 今年決定結婚。) say I do 對應到求婚會講的 say yes,結婚用的說法則是 I do。這個說法是在婚禮上,新郎與新娘在交換誓言後,最後會以 Yes, I do. 來承諾對方,表示我願意與面前這個人共度一生。 walk down the aisle 走向紅毯另一端 婚禮上,新郎新娘進場時,都會走上一段紅毯,接受親友的祝福。這個說法也就延伸成口語上表達「結婚」的說法囉! Jane is going to walk down the aisle with Ryan later this year.(Jane 今年將要和 Ryan 結婚了。) get hitched 字面的意思是「被拴住」,這就會延伸來表示兩個人「結合」的意義,也就是「結婚」了。 Jane and Ryan got hitched this month.(Jane 和 Ryan 這個月結婚了。) 圖片|來源 番外篇 另外,還有一些跟結婚有關的有趣說法喔! an arranged marriage 字面的意思是「被安排好的婚約」,其實就是指父母親安排的婚約,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媒妁之言」。 a shotgun marriage 這就是我們中文常說的「閃婚」,是指很突然舉行的婚禮。 a match made in heaven 結婚時,我們常常會祝賀新人,其中這個說法就等同於中文的「天作之合」。用來形容新人非常相配的意思喔 原文文章:我們『結婚』了的英文,除了『get married』還能怎麼說? 延伸閱讀:(以下連結將導至站外) 【英文學習APP】想用手機學好英文?這款APP做到了! May 30, 2019 at 09:00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bit.ly/2WaxiT3

「你怎麼允許他這樣對你?」別把情緒鑰匙交給他人 http://bit.ly/2JLe4gg 圓神出版‧書是活的 人與人相處,難免會有「暫時」把權力交付予其他人的場合,但切記別因此就認為這些從屬理所當然,任何關係都是經過雙方同意才能建立的,若是你的上司、朋友或愛人拿得太多、給得太少,長期失衡已經引發你的不愉快,或許是時候調整狀態,收回一點對你的決定權。 你為什麼允許他們這樣對你? 社會心理學之父庫爾特.勒溫曾在他關於「團體動力學」的研究中提到,所有的權力都是在互動當中產生的,是在關係當中被授予的。 這裡說的「權力」的擁有者,是在我們生活中隨時隨地都存在的概念,不僅僅是職場中的上級、強勢的朋友,也包含了各種能夠對自己產生影響的人,比如權威、專家、老師、客戶等。凡是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產生影響的能力,都包含在本章所講的「權力」概念中。延展開來,影響力、說服力、領導力、可信度、氣場等,都是擁有權力的表現。 那我們作為普通人,手裡的權力到底是什麼?它怎麼在關係中授予和傳遞?又是怎樣和自己有關聯的?我們能做到什麼?意識到權力的存在,並且能好好利用手中的權力,就能隨時掌握主動,提高能動性。 授權:把影響自己的權力授予他人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遇到各式各樣的困擾: 我真是太倒楣了,遇到一個這麼糟的老闆,不僅吹毛求疵,還非常不公平;我辭職在家帶小孩,沒有經濟地位,整天都要看老公的臉色;我竟然遇到了這麼刁鑽的客戶,天天出難題;我婆婆太不講理了,沒見過這麼奇怪的人,我真是受夠了⋯⋯ 每當有人對我這麼說,我都會問一句:「的確很糟糕,可是,這麼糟的老公,這麼糟的老闆,你為什麼會允許他們這樣對你?」 聽到這個問題,大多數人一般都會先愣一下,緊接著回答:「我能怎麼辦啊,人家有錢、有權,我能有什麼辦法?」這就是我們一般的認知。我們總覺得,權力是一種可以用來支配、影響別人的東西,是自上而下的。比如:大臣的權力是國王給的,員工的權力是老闆給的⋯⋯他是主管、是權威、是專家,他的地位比我高,他就自然擁有了支配我、影響我的力量。他在上,我在下,我是弱勢的一方,理所當然被他管;除非有一天,我也到了一個很高的位置上,拿到屬於我的權杖,我才能擁有權力,否則,我就只能忍受和服從。(也推薦你:為你點歌|你的忍耐,不會換來他對你的愛) 但真的是這樣嗎?當然不是。 你以為你沒有辦法,你以為你沒有權力,事實上,你隨時隨地都有權力,你是那個有力量的人。他們之所以可以讓你不舒服,原因只有一個:你允許了他們。是你把讓自己不舒服的權力交給了別人。 很難理解嗎?我來舉一個典型的例子:之前有部很紅的中國電視劇《人民的名義》,主角侯亮平被委任為漢東省反貪局局長,他是「上面」派來的人,他見了省委書記、檢察長,上級認可、手續齊全,他看上去已經具備了管理下屬的權力;但當他被介紹給反貪局其他成員時,大家在第一時間裡並不認可他,他誰也使喚不動。那些自上而下的頭銜,都不能幫助他隨心所欲地指派大家做什麼、不做什麼。後來,他靠自己的能力,贏得了眾人的認可,大家才心甘情願地配合他工作。 所以,他的權力是下屬給的。 從這個角度來說,真正的權力,是自下而上給予的,真正有權力的是那些看上去被領導、被影響的人。你能夠領導我,是我認可了你的領導;你能夠影響我,是我接受了你的影響;你能夠欺負我,是我忍受了你的欺負⋯⋯自始至終是「我」把權力給了「你」,這就是「授權」。 授權在生活中隨處可見。十幾個人一起去餐廳吃飯,你點你的,我點我的,很可能半天都點不好。最好的辦法就是選一個人來點菜,這時候,大家把點菜的權力交給了這個人。他看上去擁有了一些特權,但我心裡明白,這個權力是包括我在內的大家給他的,他並沒有凌駕於我們之上。他點的菜如果我不愛吃,我也能隨時拒絕。 同樣的道理,你加入一家公司,有了一個老闆,他對你發號施令。他看上去擁有權力,但這個權力也是你給他的,他並沒有凌駕於你之上。我們挑選喜歡的公司,是為了透過這份工作實現自我。從這個角度講,你可以說我在幫老闆工作,也可以說老闆是在幫我工作。 權力的鑰匙 我常常用「鑰匙」這個比喻來幫助大家更具體地理解:我們每個人在這個世界上,都有專屬於自己的「房間」,我們掌握著進入那個房間的「鑰匙」,那就是我們的權力。「授權」就是將這把「鑰匙」交給別人,讓他能走進我們的「房間」。交出去的目的,是為了讓對方幫我們做點什麼,是為了合作。但很多人在生活中很難意識到自己手裡握著這把鑰匙,也沒有意識到這把鑰匙是不是交出去了。 圖片|來源 這就好比我們把家裡的鑰匙暫時給了清潔阿姨,讓她來打掃一下。可是,一些人忘了這件事,反而把這樣的「清潔阿姨」當成了掌握權力的地主惡霸,認為她隨時都可以闖進家裡,如果她把東西弄得一團糟,我們也只能默默忍受。這很荒唐不是嗎?對於那些糟糕的老闆、擺臉色的老公、不講理的婆婆、刁鑽的客戶,我們常常會抱怨他們「你憑什麼這樣、憑什麼那樣」,其實他們「憑」的就是我們糊裡糊塗給他們的那把「鑰匙」。所以,找回主動性、成為更強大的自己,先要看見這把「鑰匙」,並靈活使用它。 使用權力鑰匙要避開的三個陷阱 既然意識到自己手裡是有權力的,那我們是怎麼把「鑰匙」糊裡糊塗給了別人的?常見的「陷阱」有三種。 1. 言語上的陷阱 我有個朋友叫默默,她有段時間最大的苦惱就是不明白為什麼孩子這麼不聽話,她十分挫敗地說:「我管得了公司整個團隊,卻搞不定家裡一個孩子。」有一次我去她家做客,親眼看了她跟孩子的相處方式。默默是個溫柔的媽媽,她會對孩子說:「哎喲,我的小祖宗,你看這裡亂成這樣,你快把玩具收起來,好不好?」「乖,別看卡通了,先過來吃飯,好不好?」她的態度柔和,凡事都跟孩子商量,但孩子往往只用兩個字回她:「不要!」 我以前也是這麼對我兒子說話的:「我們現在去刷牙,可以嗎?」他就會說:「不可以。」後來,有一次我們過馬路,眼看已經紅燈了,他還在往前跑,我大喊:「危險!站住!」大概是我的語氣和聲調嚇到了他,他馬上停下腳步,一動也不動地看著我。事後我回想起來,才發現自己是有辦法在這種「重要緊急」的關頭,一句話就讓孩子乖乖聽話、不敢反駁的,因為這種時候,我不會跟他商量,不會說「你停下來,好不好」「你不要過馬路,行不行」。 「好不好」「行不行」這種帶有選擇空間的疑問句,等於是把「不好」「不行」「不可以」這些話送到孩子嘴邊,給了他拒絕你的權力。如果我說「把玩具收起來,過來吃飯」,那被拒絕的機率就小很多。 我告訴默默這個想法,她有點猶豫,「這麼強硬地跟孩子說話,真的好嗎?」這個問題點到了關鍵:我們之所以在很多事情上把「不用聽話」的「鑰匙」交給孩子,是隱含某些目的的。我們可能是為了讓孩子擁有更大的自由,又或者是為了讓自己成為更開明的家長,這些都是我們交出「鑰匙」的目的。但我們意識不到自己的這些「目的」,反而會覺得是孩子自己的問題,是孩子調皮、不懂道理。看到這一點,你還會一直單方面責怪孩子不聽話嗎? 這就是言語上的主動權陷阱。我們在跟人交流時,由於表達不當,很容易不知不覺地就把「鑰匙」給了對方。(看看更多:學會拒絕,你才可能做出自由的選擇) 2. 行為上的陷阱 有時候我們嘴上什麼都沒說,或者口頭上說著不要進入我的「房間」,但我們沒意識到的是,在行為上,我們卻伸手把「鑰匙」遞給了對方。 比如,你嘴上抱怨老公亂扔東西、不收拾房間,可是他一扔,你就去撿,這不就是在用實際行動配合他亂扔嗎? 職場上也有類似且非常典型的例子:我剛剛升為部門主管時,有一個不到十人的小團隊,團隊的夥伴都很年輕,沒有經驗。做專案報告時,我自己做只需要一個小時,但是交給新人的話,光是講解培訓的時間差不多就要兩、三個小時,而且交上來的內容還不一定能用;我要是再重新教一遍,又要耽誤很多時間。每到這時我都會想:「還不如我自己做,反而能更有效率地完成。」所以剛開始的時候,我會一邊說著「嗯,還可以,你先放這裡吧」,然後自己重新做一遍。這導致了什麼結果呢?堆積在我身上的工作越來越多,我越來越累,覺得簡直在被團隊壓榨。 後來有一次,我跟一位企業家聊天,說起當時的困擾:「新人進來,成長得都很慢,一點忙都幫不上,我自己越來越累!」企業家雲淡風輕地說:「聽起來,你並不想他們真的能幫忙啊。」「什麼啊?」我一頭霧水。「我是說,你也沒有很想讓他們成長呀。」 我忽然明白他的意思了。看起來好像是團隊不夠力,我被壓榨;但事實也許是,我把「壓榨我」的權力,主動交給了同事。管理者很重要的一份職責就是「培養團隊,成就別人」,我的工作應該是指導同事,幫助他們成長,但我卻一次又一次越俎代庖,代替他們完成工作,還抱怨他們不成長。 在行動上,這不就是把壓榨我自己的「鑰匙」交了出去嗎? 圖片|pixta 圖庫 3. 心理上的陷阱 除了言語和行為上的陷阱,還有一種陷阱更加隱密,就是你既沒有說什麼,也沒有做什麼,但是在心理上默默地就把權力授予別人,自己還壓根沒有意識到。在以前的公司,我就遇過這樣的事。 同事梅子有段時間工作得非常不開心,原因是同部門的佳佳總是「針對」她。她們倆同期進公司,一直相處得不太好,最近合作一個專案,矛盾更是集中爆發。「你看她那趾高氣揚的樣子,開會時不是說我這個方案不行,就是說我跟客戶談判不成熟,真是煩死了,每次一想到進公司要看到這個人我都不想起床。你快幫我看看內容,我急著要交。」 我把她的報告看了一遍,發現有幾個地方有很明顯的邏輯漏洞,我提了出來,也把原因解釋給她聽。梅子聽完,點頭稱是,「你這麼一說我就理解了,你真是厲害。」但其實,我指出的那幾個問題,佳佳也指出來過,梅子卻覺得自己備受佳佳刁難。 同樣一個方案,我跟梅子關係要好,提的建議她很容易接受,佳佳提出來的就令梅子煩躁不安,感覺處處被針對,甚至覺得在公司待不下去了。為什麼?因為梅子沒意識到,實際上,是她自己出於某種原因,把讓自己生氣的「鑰匙」給了佳佳,她反而覺得自己很被動,是對方處處針對自己。這種心理層面的授權,一般情況下看不見、摸不著,所以是最難捕捉的。這種心理上的陷阱在親密關係中更容易出現。越是親密的人,越容易影響到我們的情緒。如果你剛剛失戀,非常痛苦,這時候,哪怕只是看到前任發了新動態,或者從朋友那裡聽到什麼消息,你都會傷心個半天。你會覺得,是這個人做的這些事讓你傷心了,「我這麼痛苦,都是因為你,我沒有辦法。」 但其實,也許是你沒有意識到,是你自己把讓你在意/傷心的「鑰匙」交給了對方,你允許他可以在你心裡走來走去;而你不肯收回鑰匙,也許是因為想挽回他,又或者是為了紀念這段感情。總之,是你交出了那把鑰匙。 不信你看,時間一晃而過,一年半載之後,你有了新的感情,甜蜜幸福,這時候看到對方也交了新的對象,你好像也沒什麼感覺了。這是因為你放下了這個人,收回了「鑰匙」,關上了心裡的那道門。(延伸閱讀:「不想失去你,更不想輸給你」親密關係裡的權力遊戲) 所以,在那些無助的時刻,如果能夠看到自己的權力,我們就不再是無辜的小白兔,不再是無助的受氣包,然後就會明白:他能這麼做,是因為我給了他「鑰匙」。換句話說,我也可以選擇不給他這把「鑰匙」。 選錄自崔璀的《世界很凶殘,不懂管理就很慘:12 堂改變人生的管理課》,由圓神出版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世界很凶殘,不懂管理就很慘:12 堂改變人生的管理課》 May 30, 2019 at 08:00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bit.ly/2JLe4gg

艾倫狄珍妮、傑森瑪耶茲挺同婚合法:台灣正往婚姻平權的正確路上邁進 http://bit.ly/2WxZUF9 女人迷編輯 Phoebe 同婚專法通過後,除了台灣許多藝人公開表態支持以外,許多國際名人如:艾倫狄珍妮、傑森瑪耶茲、札維耶多藍都發文表示喜悅與祝福。Jason Mraz 也在剛結束的演唱會上表示「我很榮幸能在此刻來到台灣,跟大家一起慶祝」我好像看到一群不畏風雨的人攜手走過最黑暗的夜,然後看見太陽升起,我們共同讓世界看見太平洋中央的小島,這個叫做台灣的地方,展現出無限的力量。 同婚專法通過後,不僅是台灣沈浸在歡快的氣氛中,國際上也有許多名人公開表示贊同與支持。想起過去那個同性戀仍被認為是疾病的年代,再想到自己生長的這塊土地,因為尊重人權,成為亞洲首個立法,讓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國家,我好像看到一群不畏風雨的人攜手走過最黑暗的夜,然後看見太陽升起。 這不僅代表了台灣「很尊重多元族群」,而是在尊重之後,我們也願意用實際行動保障所有人都享有相同人權。我們共同讓世界看見太平洋中央的小島,這個叫做台灣的地方,能夠展現出無限力量。(推薦閱讀:王小棣證婚!凱道同婚宴攝影集:這一刻,有人等了 30 年) 那些支持台灣同婚合法化的名人們 美國知名脫口秀主持人 Ellen DeGeneres 「台灣是亞洲第一個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國家,讓我們慶祝這個國家正朝向婚姻平權的正確路途上邁進。」 —— Ellen DeGeneres 圖片|twitter 截圖 身為公開出櫃的女同志名人,美國知名脫口秀主持人艾倫狄珍妮(Ellen DeGeneres)第一時間在個人推特上發文祝福,而總統蔡英文隨後也在 Ellen 的推特下方留言回應:「謝謝妳,艾倫!我以這個『愛很大』的國家為傲,所有人在這都有結婚的權利!」 美國創作歌手 Jason Mraz 「我很榮幸能在此刻來到台灣,跟大家一起慶祝。」 —— Jason Mraz 來源|Jason Mraz twitter 以一首俏皮情歌《I'm yours》紅遍全球的美國歌手傑森瑪耶茲(Jason Mraz),剛好在 5 月 25 日,開放同婚登記隔天來台舉辦演唱會,他得知台灣同婚專法通過,在演唱會前的記者訪問中公開表示「我愛極了」,並感動說「我很榮幸能在此刻來到台灣,跟大家一起慶祝」。 加拿大國際級導演 Xavier Dolan 「在國際不再恐同日的這天,台灣為歷史寫下了新的一頁,在總統蔡英文和民進黨的帶領下,台灣成為亞洲第一個立法通過同性婚姻的國家。」 —— Xavier Dolan 圖片|網路截圖 5 月 17 日,同婚法案通過三讀當天,以電影《Matthias & Maxime》入圍今年坎城影展的加拿大籍導演札維耶多藍(Xavier Dolan)即在個人 Instagram 上轉發《GAY TIMES》的文章表示「台灣為歷史寫下了新的一頁。」 韓國女星 CL 「YESSS!」 —— CL 圖片|網路截圖 前韓國女團 2NE1 的團長 CL 在個人 Instagram 上貼出一張舉著「FIRST In ASIA Taiwan Gay Marriage」布條的彩虹圖片,簡短發文表示:「YESSS!」,成為第一個公開支持台灣同婚專法通過的韓國藝人。 國際名人的支持,讓世界看見什麼樣的台灣? 國際名人的支持與發文,將台灣同婚專法通過的新聞快訊帶到國際上,總統蔡英文也在同婚專法透過當天公開表示: 同婚議題確實是台灣社會一大挑戰,行政院提出的版本一方面把大法官解釋納入,同時也把公投結果納入,是一個把各方意見都考量進去的最大公約數版本,希望得到大家支持。同婚議題在台灣社會還有一定程度的分歧性,希望人民能相互體諒、包容不同意見,展現出台灣是一個成熟的公民社會,有能力處理分歧議題。 過去我們知道,台灣因為各種政治上、經濟上、主權上等各種原因,並不被國際社會重視,也容易被打壓。但同婚專法的通過,確實讓台灣在國際上展現了截然不同的一面──我們在意、重視每一個不同族群應該擁有的基本人權,並且我們願意以國家級的公權力保障這樣的人權。(推薦閱讀:性別快訊|同婚專法今日正式通過,親愛的我們結婚吧!) 同婚法案的通過,也許真的可能,讓台灣走出不同以往的外交道路,讓台灣擁有不同的外交策略選擇。儘管不能在短時間內改善國際困境,但能夠讓世界及更多人看見台灣的友善與社會的進步,我們就有機會一步促進國際交流,向世界證明我們是塊友善的土地,我們是想讓世界變得更好的一群人。 如果你也想讓世界變得更好,歡迎加入女人迷有伴計畫,集結眾人的力量,打造更多友善的性別環境。 May 29, 2019 at 09: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bit.ly/2WxZUF9

葛倫克蘿絲動人的畢業演說:就算世界要你閉嘴,也別停止質疑 http://bit.ly/2JLcye6 女人迷編輯 JT 六月畢業季即將到來,給對未來充滿不確定,卻心有期待的你。美國影星葛倫克蘿絲致畢業生:即便你不富裕、不夠有影響力、覺得世界與自己沒有關連,都必須堅持並相信一件事,就是沒有人能從你的眼睛看這個世界。 六月畢業季,去年坐在台下看著即將畢業的學長姐,你曾經想過若輪到自己會是什麼模樣。此刻的你穿上畢業袍,心中止不住的雀躍,因為即將迎接你的,是一片廣闊的海,你將踏進這個未知卻吸引人探究的世界。 圖片|Youtube 影片截圖 2019 年五月,曾拿下三座金球獎、七度獲奧斯卡提名的美國影星葛倫克蘿絲,在母校威廉與瑪麗學院發表畢業演說,我們為你摘錄最動人的片段: 「我的人生只能這樣嗎?」當你有這些想法,去對抗現狀 我是家中第一個擁有大學學位的女人。我媽媽沒有完成高中學業,她在 18 歲的時候結婚,兩年以後有了小孩。我的奶奶也沒有。但我的奶奶離開德州,為了養活小孩,她在一家銀行工作。而我的另外兩個姐妹,也沒有上過大學。所以今天能站在這裡,對我來說意義重大。(推薦閱讀:奧斯卡大熱門!葛倫克蘿絲《愛.欺》:這完全是我媽媽人生的縮影) 為何我會來到威廉與瑪麗學院?我在高中畢業之後,近五年的時間隨著一個組織到各處唱歌表演,我的父母在我七歲的時候,帶我參與一個近乎邪教的組織。當時我們一到定點,就要快速衝下車,架好麥克風,無論有沒有學生駐足,就是要唱歌。當我唱著歌時,我腦中突然浮現一個想法:「我一定要離開這個組織,我必須繼續我的學業」 為什麼會有這種想法?因為當時人們看著我們的表情就像「Really?」,其實我一直都有這種感覺,但我沒有勇氣去面對或做任何行動。但我真的就只能這樣了嗎?所以最終反抗了父母的意願,離開了這個組織。就在我 22 歲時,除了熱情、決心,其他什麼都沒有,我選擇進入威廉與瑪麗學院。 在決定性的九月,我走進 Phi Beta Kappa Hall,參加十二夜的徵選,戲劇系教授讓我演出其中一個重要角色——Olivia。他看見我的決心,最後也成為我四年的指導老師。在大學四年裡,我想盡辦法吸收一切,就像乾枯的沙漠等到大雨一樣,這是我人生第一次,感覺自己在綻放。 大人要你們閉嘴,但請你不要停止質疑這個世界 我想要告訴你們,學會去「質疑」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我指的不是憤世忌俗或鄙視,而是用冷靜客觀的視角,對「問題」及「方法」提出質疑的能力,無關乎你的信仰或家族。質疑力並不是自然而然就養成的,因為我從小就被養育為一位「信徒」,不允許提問。 你們處在更艱難的一個世代。我畢業時還沒有網路,而你們是用鍵盤打出論文,在我的成長過程中,沒有 FB、Twitter、IG 社群媒體帶來的壓力。如果有,我想自己腦子會爆掉。在我的世代,沒有太多外界的誘惑。 即使到了現在,我們還是要不斷去質疑這個世界。即便你不富裕、不夠有影響力、覺得世界與自己沒有關連,你都必須堅持並相信一件事,就是你獨一無二的視角。 沒有人能從你的眼睛看這個世界,你的觀點是獨特的、是重要的,不要與別人相比。 接受自己、相信自己、擁抱自己,並與你的好友保持聯繫,他們將會成為你未來最強力的後盾。 我希望我可以像羅賓威廉斯一樣幽默,讓你笑到跌落在地,但我沒有足夠的智慧,我只能從做中學,而今天我想將這些學習分享給你們:我們必須有普遍的人道主義,如果批判其他人,就無法平等地看待每個角色,你必須找到方法去同理、去愛他們。我要你們去練習這件事。當別人表現出你不理解的行為時,在評斷之前,先保持好奇,不斷問「為什麼」,花時間去感受、去站在他人的立場思考。 網路建立人與人的連結,但別忘了面對面是最有力的溝通 仁慈,是很簡單的詞,卻是我們作為星球上的物種,生存之必須。 這是我從生物學家艾德華·威爾森的著作上讀到的。 人類之所以能夠成功,是因為我們擁有同理心。為了讓社會、部落生存與繁榮,人類擁有表達情緒的能力,去同理一個人的困境、恐懼、需求。人與人若失去連結,便走入死亡,沒有什麼比脫離社群還要糟糕。 同理心之所以會存在,是因為人與人之間直視彼此的眼睛,這是最直接且有力的溝通。同理心會存在,是因為我們看著彼此、面對面。 我學到的是,若我們希望讓這個社會更好,那就減少時間盯著螢幕走進人群,透過雙眼,去面對面與人接觸。 最後,我想與你們分享我 42 年前寫給老友的一封信,現在拿出來重看,仍舊能給予我力量: 我的腦子現在因為排練行程而一團亂,我拿到了 Estelle 這個角色,但我現在覺得我根本不該接下。戲還沒開始一切就都結束了,我的角色根本沒有任何進展⋯⋯ 一個演員必須在五分鐘內馬上成為有趣又真實的人,我討厭這樣。但我知道這是很好的練習。只是我覺得自己毫無天份,在舞台上很沮喪。 要保持機智及平衡是很厲害的事。隨著生活的展開,我越來越尊敬那些在困境下存活到現在,甚至能取得優勢的人。能夠去忍受生命中的困難,已經很了不起,而如果能忍受並且超越,那更是人生最偉大的事了。 每個人都需要多點愛與溫柔,這不是理想,而是一種生存法則,社會存在太多衝突與抗爭,人與人之間亦是,溫柔與愛能夠安撫這一切。 給所有畢業生,世界沒有常規,當你心有疑慮,請不要停止質疑,去發現問題,去挑戰這個社會「習以為常」的規定。中間或許會遭遇挫折,有人會告訴你別多管閒事,有人會要你安分守己,但你的聲量與金錢、名聲無關,不斷對社會發問、提出質疑,才能創造影響力。 May 29, 2019 at 08: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bit.ly/2JLcye6

戀愛經濟學:苟延殘喘的愛情,隱藏多少成本? http://bit.ly/2K9Ruxa womany editor 女人迷編輯 「都走到這裡了繼續撐下去吧⋯⋯」苟延殘喘的愛情為什麼還總是讓人放不開?帶你從經濟學角度看放不下的感情,一起用理性破譯感性的解釋。 文|小妮子 久違的聚會上,姐妹們更新近況,找到喜歡的工作、準備出國深造,看到一切都步上軌道格外為彼此感到欣慰。似乎不久以前還看到大家紛紛在社群上張貼「閃照」,認為感情狀態安然無恙,在小酌幾杯以後,W 才告訴大家她已經與交往多年的男友分手。 語氣平淡述說著一路走來,外人們不為人知的故事,交往多年一直都有某些「惡習」,從 W 的敘述,前任顯然是個慣犯,也許是基於保護的心態,她從未向友人透露這方面的事情,一直以來旁觀者看好兩人穩定的感情,直到有一天再次爆發,W 終於鐵了心,決定結束這段感情。從 W 的臉上,沒有太多恨意,更多的是一種解脫,一直在原地盤旋的她終於坦然放手,追尋嶄新的人生。 其實說分不開的也不見得 其實感情最怕的就是拖著 越演到重場戲越哭不出了 是否還值得 ——薛之謙〈演員〉 圖片|〈演員〉MV 畫面 在關係中,我們無條件愛著對方,不管今天對方開心、難過、得意、失意,沒有懷疑地深愛著,只要愛的力量仍舊存在毫無疑問地,即便今天對方犯了錯誤,我們都還有可能盡最大的包容,像一顆顆的氣球,不間斷把氣朝向裡面打啊打,表皮越來越薄越來越薄,直到橡膠承受不住壓力,砰的一聲破掉了,卻仍緊握著一手的碎片,不願輕易丟棄,究竟是為什麼呢?難道某種程度喜歡自虐嗎? 事實上,我們可以從經濟學角度來探究,不願放手背後的原因。 耽誤妳的不是對方 而是沉沒成本謬誤 在經濟學中,沉沒成本是指已發生或承諾過,但無法回收的成本支出,如因失誤造成的不可收回的投資,對現有決策而言是不可控成本,不會影響當前行為或未來決策。然而,在投資決策時常常會干擾理性的判斷。 讓我們用一個生活中的例子來說明什麼是沉沒成本:「假如你花三百元買了一張電影票,你懷疑這個電影是否值三百元。看了半個小時後,你最擔心的事被證實了:影片很無趣了。你應該離開影院嗎?在做這個決定時,你應當忽視那三百元。無論你離開影院與否,錢都不會再收回。」 苟延殘喘的愛情就好像發現難看電影一般,已經知道電影很無聊,卻還是硬著頭皮看完。沉沒成本,其實就是我們常常出現的「不甘心」心情,但其實在「不甘心」的背後,事情往往已經發生,孤注一擲不願跳脫情境,反而讓情況更糟。(也推薦你:何必在愛情裡鬼打牆,只為了一句不甘心?) 在感情中,我們常常想著在這段關係中,全心全意投注時間、金錢,付出了青春與感情,歷時越久的感情則有越大的沉沒成本。我們常常看到感情長跑多年的戀人,最終即便是走向婚姻關係,都還在苦苦掙扎。你會問,如果早已知道問題,為什麼還會選擇步入婚姻關係?其實,是來自於幾年來感情與精神付出龐大的「沉沒成本」有所不甘,與其放手選擇持續地被感情綁架。 三步驟放下沉沒成本 斷捨離期許更多可能 除了想起曾經無怨無悔的付出,同時擔心結束眼前的這段關係,下一個不必然會更好,讓你深陷感情囹圄,以下讓我們以三步驟轉念,讓你勇敢斷捨離: 1. 想像持續現況 5 年後的自己 到了一間餐廳發現點到難吃的料理,還是硬著頭皮把菜吃完避免浪費,再讓自己活受一次罪。然而,就回到家以後,發現家人為你準備可口的宵夜,可惜的是,你的胃已經裝滿了那些難吃的食物。 若是面臨到另一半不停的背叛,在對方多次苦苦哀求後,最終決定原諒繼續走下去,這時候請你試想,五年後的你是否還在這樣提心吊膽的關係中度日,而這真的是你想要的嗎?倘若你離開,也許能更早遇到那個更適合你的人。 圖片|pixta 圖庫 2. 列出可能面臨的最壞情況 結束這段關係,最糟糕的莫過於首先需要面臨到的是「失去」的痛苦,失戀的情緒可長可短,但是早點放手的你就能早點療傷,也許更早完成調適進入下一段關係。另外一個可能更壞的情況是,離開以後,那個對的人一直沒有出現,但是請你反問自己,這比起為不忠貞的另一半藕斷絲連,哪個更讓你傷心難過? 3. 綜合以上列出可控成本 我們列出最壞的情況以後,可以減緩內心的焦慮而更勇於放下沉沒成本,更重要的是,在未來我們的可控成本有哪些,舉例來說,你深怕自己沒有機會再認識新對象,那麼你應該想的是有什麼可行的方法來突破,擴大自己的生活圈,培養更多興趣等等,具體的作法可以一併列出。(延伸閱讀:超科學失戀復原指南:失戀的心痛,是真的) 反向利用沉沒成本,找回那些遺忘已久的愛好,上述的案例是負面的「沉沒成本謬誤」,但在某些時候,你也可以反向利用它,讓你走出失戀的情緒。舉例來說,過去的你喜愛研究咖啡,已投資在某些器具,後來因為戀情讓你分神,淡忘學習咖啡知識的初心,不過為了避免浪費投入的成本,你重拾熱情,最終在咖啡領域更加精進。 逝者已矣。已經失去的,無論再怎麼做都回不來,就要避免掉入越挖越深的地洞,勇敢斷捨離後許自己更多可能的未來。或許,這會是你可以給自己最美好的祝福之一。 May 29, 2019 at 08: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bit.ly/2K9Ruxa

D&I 策略間|支持跨性別員工!伊日生活:「如果因為這樣不買,我謝謝客戶,但我挺夥伴」 http://bit.ly/2MgiSvZ 女人迷編輯 JT 在全球化的浪潮下,企業如何建立支持多元種族、性別、性取向的員工網絡?建立多元共融文化為何與員工潛能、企業盈利相關?專訪台灣企業伊日生活總經理黃禹銘,來看他們是如何使員工潛能極大化,盈利的同時亦能發揮企業公民責任。 15:00,我們前往南港採訪台灣在地企業伊日生活 YIRI LIVING,這家以傳遞「綠色美學生活」為品牌核心的代理商,旗下有多角化經營,包括伊日書屋、伊聖詩芳療生活館、JOHNRAY、優居選物、一日茶事等。自 2001 年來,他們贊助酷兒影展、資助偏鄉教育、推廣永續經營、綠色生活,關注議題橫跨女力、同志。 伊日生活總經理黃禹銘。圖片|伊日生活提供 2018 年,女人迷開啟 D&I 策略間系列專欄,觀察不同產業案例,分析企業在全球化的浪潮下,如何創造支持多元種族、性別、性取向的員工網絡,建立多元共融(Diversity& Inclusion)的文化,為企業創造更高的盈利。而我們近一步發現,在台灣的中小企業,乃至新創,極具發展 D&I 的潛力。也因此,我們看見在這股潛力之下的台灣品牌伊日生活,並前往拜訪,了解他們如何使員工潛能極大化,企業盈利的同時亦能發揮企業公民責任。 企業文化價值 伊日辦公室外觀如同一般老式公寓,但當我們走到裏頭,感受到與外頭截然不同的氛圍。在綠色植栽、藝術作品圍繞的辦公室裡,總經理黃禹銘正與員工輕聲交談著。 伊日生活辦公室。圖片|伊日生活提供 在伊日,百貨專櫃及總部以女性為多數,約 1:3,女性主管亦多於男性。辦公室 48 位同仁,同志佔比近半數。當總經理黃禹銘被問到為何決定做 D&I,他說其實與伊日堅持的企業文化有關,愛、尊重、包容,內化成為員工價值觀,也因此容易招募到相似理念的人,「所以對夥伴們來說,有機會就應該做些什麼,不管是酷兒展贊助、同志遊行,我們沒有想特別達到什麼目標。」 取之社會,用之社會,伊日一開始想做的不過如此,但也因這股信念,漸漸吸引到越來越多相同理念的員工,一路走了近二十年。 五年級到八年級生之間的世代共融 談多元共融,伊日曾經面臨最大挑戰是世代隔閡。 近兩年,伊日生活引進年輕員工,希望藉此與新族群對話,但內部員工組成從五年級到八年級,一下橫跨四個世代,勢必得面臨世代衝突。譬如對於自律的定義,八年級生可能認為所謂自律,代表工作上嚴謹,但五年級生可能認為,穿著、姿態也必須正式。 伊日認為,無論是五年級或八年級的員工,各有特色,該如何讓舊人的經驗被傳承,新人的創意被吸收,保有多元,是一種挑戰。於是他們在去年實行「認養制」,讓五、六年級的主管秘密認養三個新進夥伴,透過日常關心,建立深刻連結。 「對我來說,這也是跨部門創造接觸機會的時候,透過這樣的關心,希望他們對這個世代的年輕夥伴,有不一樣的認識。效果其實很好。」一位坐在旁邊的新進同仁認為,藉著認養機會,反而是自己更認識主管。 伊日員工見學之旅。圖片|伊日生活提供 伊日員工見學之旅。圖片|伊日生活提供 創造歸屬感與信任 員工流動率低 在採訪的同時,我們特別觀察到,無論資歷深淺,當員工想要回答問題時,會先問黃禹銘「可以嗎?」,接著黃禹銘會點點頭說「講啊,沒關係的」。從中可以感覺到員工與主管間有著深刻的信任鏈結。 創造歸屬感及提高信任度,是降低員工流動率、穩定企業發展的關鍵因素。黃禹銘也分享,伊日的人員是很穩定的。我好奇問伊日如何做到? 他認為,無論是想要建立信任或歸屬感,都必須回到企業文化來談:「因為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就像我的工作,其實是讓不同世代的人發揮一加一加一,可以大於四的效果。我覺得很好的是,伊日一直在文化的建立上,很認真落實。所以吸引進來的人,要跨到信任階段相對容易。」 黃禹銘近一步分享,過去他曾在辦公室掌廚,為員工煮了七年的飯:「不只為在一起吃飯,而是大家都要當二廚。你必須要服務人,才有資格享受被服務。」辦公室員工共同坐在一起挑菜、洗菜,備餐的過程,亦是為企業各部門、上下階層的員工創建交流的場景。 「在那個時候,公司的凝聚是更強的,我的意思是,因為我平常一個總經理,如果我問你最近感情狀況,你一定不會跟我講嘛,但當我們在做菜的時候,我們會很自然地聊,你媽媽最近身體有沒有好一點?或者你的小朋友最近晚上是不是還在發高燒?」 伊日員工一起準備料理。圖片|伊日生活提供 企業主動為主管與員工建立交流場景,信任感與歸屬感便能從中培養,也能加快新進人員的適應期。 「把他們當成家人,你想替他們做什麼,就替他們做什麼。這件事情想起來很抽象,但事實上都是這樣,同理、有愛的。」 企業若是為了盈利,為何需要盡社會責任 「企業之所以存在,是因為社會,如果我們的辦公室變得更包容,這都是自然而然的。」 2001 年伊日第一個品牌——伊聖詩芳療館誕生,至今十多年,品牌規模也擴大到各大百貨專櫃。而伊日始終秉持「取之社會,用之社會」的原則,關注社會議題從同志到性別,再從環保到藝術。能有此成就,黃禹銘認為真的是因為相信「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保持多元包容,才能不斷吸引到有著相同理念的夥伴。 他也與我們分享一個故事:「譬如我們之前有位跨性別者在新竹的專櫃,在相對保守的地方,她身高又 180,留長髮帶全妝。」 曾經有樓管詢問伊日,而伊日也理解樓管的考量,但企業的立場很堅定:「她是伊聖詩的夥伴,而且我們相信她的服務跟專業都是非常好的,不會因為她是什麼樣的身份。如果客人因為這樣不買我的東西,我謝謝他們,可是我還是挺我的夥伴。」後來,這位同事一路存到錢,替自己圓夢動了手術,也與珍惜她、懂她的男孩在一起了。 圖片|伊日生活提供 讓每個人能做自己,並且能發揮所長於職場上,正是 D&I 的核心,它讓員工產生成就感,進而推動更多企業變革。 許多人會認為,企業善盡社會責任,就意味著提高經營成本,競爭力下降,事實上,我們從伊日企業案例來看,D&I 能帶來的影響不只是企業內部的穩定人力、員工歸屬感,還能為企業帶來符合需求的人才。若由外部而論,企業塑造良好形象,能強化顧客的信任感,進而提高品牌忠誠度,尤其自 517 同婚專法三讀通過後,台灣成為亞洲第一個通過同婚的國家,被看見的同志需求將帶來一波「粉紅經濟」。 隨著台灣社會逐漸開放多元,D&I 勢必得成為企業發展的 DNA。 May 29, 2019 at 07: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bit.ly/2MgiSvZ

沒事做就開始焦慮:如何面對空閒時的焦躁? http://bit.ly/2Wc5RYT KnowYourself 一有空閒就感到焦慮的你並不孤單,但在這份焦慮背後隱含的渴望與逃避,以及焦慮帶來的後續影響,或許是我們都該正視的大問題。 公號 ID:knowyourself2015 公號簡介: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人才會喜歡的泛心理學。 你們相信嗎,曾經有一位著名的經濟學家,曾經預言到 2028 年,我們每個人都將不再需要為賺錢煩惱,到那時我們每個人每天只需要工作 3 小時。這位經濟學家,就是被稱為「資本主義救星」的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 這樣的 2028 年,你覺得會到來嗎? 凱恩斯認為,在不惜一切進行原始積累的階段過去了之後,人們終將從瘋狂的工作勞動中解放出來,獲得大把的空閒時間(as cited in, Kolbert, 2014)。不知道 2028 年世界會不會發生一個劇變,至少目前,我們比起幾十年前已經是更加忙碌了。 一項美國的調查顯示,尤其在投行、諮詢、IT、律師等高薪領域中,94%的人每週工作 50 小時以上,超過半數的人每週工作 65 小時以上,而且,這還不包括他們在辦公室以外的地方,用手機處理公務的時間(Perlow & Poter, 2009)。 有趣的是,當大家都以為不停加班都只是因為工作壓力、被逼無奈時,《紐約客》的專欄作家 Surowiecki(2014)卻指出,大部分人的持續忙碌,其實都是自己主動選擇的。 而在這種自主選擇的忙碌背後,可能是一種深深的焦慮感,一旦停止忙碌,人們就會身陷其中。(延伸閱讀:當忙碌成了流行病:工作與生活失衡,也許是你不夠自律) 1. 人們為什麼停止忙碌就焦慮 對於許多超時工作、不停加班的人而言,「不忙就焦慮」是他們普遍的困擾,但其背後的原因卻是不盡相同的。正如我們曾提到過的,焦慮,是一枚情緒的通用貨幣,每個人的焦慮背後,都可能包含了千差萬別的認知想法與情緒需求。 A 款焦慮:對被需要的渴望 無論你是否承認,每個人都或多或少需要「被需要」。這種感覺,會讓我們獲得價值感與力量感——「我有能力幫助他人實現願望」、「我受他人重視和感激」,還會讓我們直觀感受到自己與世界上其他個體的聯結。 對於 A 款「不忙碌焦慮」的人群來說,你也許沒有意識到,其實你需要的不是工作,而是在工作中被人需要的人際滿足感。 他們在家庭和感情生活中,很難感受到「被需要」。只有在工作的忙碌中,才能體會人際互動、以及他人對自己的依賴和肯定。因此,一旦停止忙碌,他們就會不自覺地陷入一種莫名的焦慮。其實,他們是用焦慮掩蓋了內心最深處的恐懼——潛意識中,他們懷疑自己在工作以外的世界裡,不會被需要、也不會被愛。在工作以外的世界裡,他們感到自己失去價值,被他人和世界所遺忘。 他們以為自己享受的是忙碌,其實是人間煙火和溫情脈脈。 圖片|來源 B 款焦慮:誤把成功與忙碌劃等號 移動互聯網的普及,催生了「永遠在線」(always on)的職場文化,我們的工作和生活也早已不存在絕對的區隔,在周末或度假的時候收發郵件、隨時隨地處理工作是常態。不妨試著回想一下,你上一次可以「完全不處理任何工作」的時間是什麼時候? 這種職場文化帶來的是人們對於「忙碌」與「休息」看法的改變。越來越多的雇主與員工都開始認為「不停忙碌才意味著盡職盡責」、「休息就是消極怠惰」、「越是忙碌的人,對公司價值越高」等等。在這種職場文化中,忙碌,逐漸被與「盡職」、「成功」畫上了等號。 永遠在線的職場文化,讓每個人都感染上了一種競爭壓力。如果不這麼忙,自己會不會就變成一個失敗者?沒出息的人?就算自己並不想忙碌,一旦悠閒下來,也可能真的被老闆和他人評價為「懶惰」、「不盡責」、「不夠優秀」。(看看更多:松浦彌太郎:替自己準備一本失敗筆記本吧) 這個社會對於人忙碌程度的要求已經不再合理了。 C 款焦慮:一種深刻的存在主義絕望(existential despair) 人們無時無刻忙碌的另一個原因,可能來自一種存在主義絕望。生活的意義、工作的目標、他人的期待等等,這些使得我們保持忙碌的事物,無論多麼世俗,都令我們的「存在感」/生命意義感得以存續(Tsilimparis, 2018)。 Tsilimparis(2018)認為當不再有這些可以讓自己去努力和付出的事情時,人們很容易陷入對於自我有限性的過度思考之中。我們可能會強烈地感受到生而為人的平凡與渺小,懷疑生命存在的意義與價值,繼而陷入一種巨大的、難以承受的絕望。 芝加哥大學的 Hsee 等人(2010)的實驗也從某種程度上證明了這一點。 他們邀請了一群參與者完成 2 個任務。這兩個任務之間有 15 分鐘的休息時間,參與者需要在這段時間裡將任務一中填寫的調查表交還到指定地點。此時,這些參與者可以在兩個指定地點中任選其一: 「遠」:12 分鐘在路上,3 分鐘等待下一個任務 「近」:就在門口交表,15 分鐘等待下一個任務 結果,大多數人選擇離自己較遠的地點交表格,力求減少一個人無所事事獨自等待的​​時間。人在純粹無事可做的獨處中,是很容易感到不舒服的。實驗結果也證明,走了更遠路的受試者,在情緒回饋表上,比那些走得短但一直在等待的人,心情更加愉悅。 和對人際溫暖的需求相似又略有區別。 C 款不工作就焦慮的同學們,是用忙碌逃避一種停下來就是籠罩在身上的無意義感。人會因為過度思考「我為什麼活著」這一類存在主義的問題而產生負面感受。人很容易在這樣直面自身的過程中,陷入虛無感中。「瞎忙」是很多人躲避陷入虛無感的自我保護手段,忙工作忙朋友聚餐忙四處旅行。 圖片|來源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人比其他人更容易在停止忙碌之後倍感焦慮。 重點人群 1 型:討好者 他們總是忍不住想取悅他人。他們會在討好別人的過程中表現出過度的責任心,試圖讓所有人都滿意,也試圖為所有人的工作負責。這就不可避免地會讓他們陷入過度的忙碌之中,且一旦停止忙碌,他們就開始擔心他人會對自己不滿。 重點人群 2 型: 情緒無能者(愛無能的人) Damaske 等人(2014)的研究發現,越來越多的人正把辦公室當做情感寄託,他們不尋找生活伴侶,或者不投入太多精力在家庭中。辦公室對他們來說是更舒服的場景。對於情緒無能的人來說,更是如此。 我們曾介紹過,「情緒無能」的人對於深刻的愛或深層的情感交流不感興趣也無所適從。他們不明白自己的情緒是什麼,也不擅長共情他人的感受,也不知道如何溝通情緒和感受。於是,他們情願把時間和精力花費在無需情感投入的工作上,這樣自己就擁有了「我沒時間處理感情」的正當理由。 2. 被焦慮感支配的忙碌,會給人帶來持續的後果 第 1 款惡果:情感癱瘓(Emotional Basket Cases) 身處被焦慮感支配的忙碌之中,人們在精神上和身體上都很難真正放鬆。有研究發現,那些工作時間更長的人,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從緊張的狀態中真正放鬆下來,讓身心得到修復(Virtanen, 2009)。 Gorden(2014)指出,在身體與心理長時間超負荷的工作下,人們很容易陷入情感癱瘓,即在人際間解讀情緒的能力急劇下降,不能覺察到自己和他人的情緒需求,甚至也很容易誤讀他人的情緒,與他人產生誤會與摩擦。 比如,陷入情感癱瘓的人,常常不能意識到自己已經處在一種暴躁易怒的情緒當中,並且不自覺地說出了許多傷人的話,他們也無法從對方的表現裡「讀出」自己的話已經造成的傷害。 而這往往給人們的社交關係帶來很大的影響,導致伴侶、同事及家人朋友之間的失和,甚至關係的徹底破裂。 第 2 款惡果:你會變胖、變笨 正如我們在「情緒性進食」的文章中所提到的那樣,當我們焦慮的時候,我們會試圖吃點什麼來給自己安慰。又因為我們正被這種焦慮感支配的忙不停,我們往往只能選擇一些方便易得的外賣或快餐來滿足口慾。於是,肥胖,就成為了忙碌的另一個代價。(也推薦你:肥胖、健忘、憂鬱原來都是因為...?上班族必知的冷知識) 不僅如此,還有研究發現,連續 5 年處於忙碌狀態(每週工作超過 55 小時)的人,他們的大腦認知功能可能會下降,即他們在詞彙、推理、記憶與運算速度上都比 5 年前有明顯的下降;對照組中不那麼忙碌的受試者,在 5 年前後的區別遠沒有這麼明顯(Virtanen, 2009)。也就是說,過度忙碌還會讓人變笨。 第 3 款惡果:切換任務時反覆消耗的認知成本 另外,為了讓自己忙起來,我們還可能陷入一種不必要的「多線程工作」(multi-tasking)。比如,一個人明明可以先完成 A 項任務,再進行 B 任務。但他為了逃避焦慮感,就可能會在完成 A 任務的過程中,給自己穿插著安排 B 任務一起做,讓自己處於不必要的多線程工作中。 這種不必要的多線程工作,會讓我們產生一種「虛假的效能感」——自我感覺良好,感到自己很努力——但往往實際效率不高,工作質量也受到影響。 這是因為每當人們從 A 任務轉換到 B 任務中時,他們的注意力都仍有一部分被「殘留」(attention residue)在 A 任務之中(Leroy, 2009)。每一次轉換任務,都是有成本的(shifting cost),是對一個人認知資源與注意力的消耗。這就是為什麼人們很容易「忙中出錯」的原因(Dahl, 2015)。 3. 一不忙碌就焦慮,怎麼辦? 首先,你需要意識到自己是上述哪一款焦慮寶寶。你用工作在逃避什麼?是逃避人際中的孤獨感?是擔心影響別人對你的評價?是逃避一種停下來之後的空虛感?你的忙於工作,是不是因為感到自己不被人真心所愛、不被人保護、不被人需要。所以忙碌成為了一種替代性的可以讓生活有充實感、幸福感的途徑。 其次,你需要明白,忙碌只不過是暫時緩解了焦慮感,但它可能帶來更多長期的後果,比如,上文中提到的過度忙碌可能使人情感癱瘓,最終導致的人際關係的失和,甚至徹底破裂等等。 另外,你也要學會享受任務間歇的休息時間,不要總想一刻不停。有研究發現,在工作期間進行 15-30 分鐘的小睡,有助於提升記憶力,並且能讓人在睡覺的期間及時「清空」大腦,減少注意力殘留,為之後接觸新的信息作準備(Soong, 2010)。 圖片|來源 最後,對於那些長期與存在主義絕望對抗的人而言,人和人之間真正的情感聯結才是你獲得生命意義感的來源。這種情感的聯結,是需要你付出嘗試——至少要有機會不斷接觸到新的人,同時雙方共同嘗試走近對方、信任對方,才最終慢慢達成的。這個過程對於很多優秀工作者來說,可比做好工作難太多了。 人們都喜歡做自己擅長的人,而傾向於躲避自己表現成績不夠好的任務。這些優秀的工作者,更不喜歡面對「我不足夠優秀」的批評和自我批評。所以他們不斷選擇工作,放棄人與人之間的經營。最後前者越做越拿手,後者越來越落後同齡其他人群。最終形成惡性循環。 最終,我們都得面對自己真實的、全面的需要。只有當你的自我價值感和幸福感,來自於各種不同的來源時——工作、家庭、朋友、愛好等等——你的幸福才不是高空走高絲般如履薄冰,也不是有一方面出問題就能讓你粉碎。 如果你是一個一停止忙碌就焦慮的人,是時候讓自己停一段時間了。想一想,你缺的到底是什麼,你工作最終渴望的生活目標是什麼?不要畏難,選擇自己最薄弱的方面做做練習、成長提升。 忙的正面意義只存在於當它真的能把你引向更好的生活時。而什麼是好生活,對每個人來說的定義都是很個人的。沒有人能幫你回答這個問題,包括所有會因為你看起來不夠忙批判你的人。你要自己回答好這個問題,然後才能找到真正適合你的工作與生活的節奏。 May 29, 2019 at 07: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bit.ly/2Wc5RYT

撕下性別標籤!Google 推出 53 個「去性別」emoji http://bit.ly/2K6ljia womany editor 女人迷編輯 Google 在五月初發表新作業系統的同時,也推出 53 個多元象徵的 emoji 符號,從過去男女角色明顯的符號中,再畫分出「中性」符號。沒有明顯的刻板性別特徵對 emoji 及性別究竟有哪些歷史性的意義呢?我們想,比起添加各色種族、性別,撕下標籤的 emoji ,跳脫標誌的框架,回歸傳遞情緒的本質,或許更加和諧。 文|小妮子 Google 在五月初發表新作業系統,同時也推出 53 個多元象徵的 emoji ,把男女定義的角色再劃分出一個雌雄莫辨的「中性」。新的 emoji 將會於 Google Pixel 手機上推出測試版,膚色會是目前被使用最廣的黃色,未來將正式於新作業系統 Android Q 推出,沒有明顯的刻板性別特徵對 emoji 及性別究竟有哪些歷史性的意義呢? 來源|Google 從 1999 年誕生的 emoji 經歷數代演進、推陳出新,從 176 種增加到 3000 多種。近年來,不論是蘋果還是 Google 都更加重視這項「共通語言」,在演進過程中融入多元文化象徵、跨越種族、性別平等的內涵。 雖然只是一個小小的圖示, 全球統一碼聯盟(Unicode Consortium)為實現社會平等讓不同種族用戶打破語言、文化隔閡,已為人物加入不同膚色、具有不同性傾向的情侶以及不同宗教信仰文化的代表。(推薦閱讀:D&I 策略間|從同志到月經,多元的 emoji 可以減少歧視嗎?) 來源|emojipedia 2016 年 Google 提交 11 種可同時代表職場男女的表情符號,目的在消除 emoji 上性別刻板印象。去年度,蘋果向聯盟提出一系列彰顯社會正義的 emoji ,從導盲犬、助聽器到乘坐輪椅的行動不便者、義肢等 13 種代表身障人士生活情境的圖示,加上膚色變化總共有 45 種。 emoji 作為比文字還直覺的溝通的工具,打破文化隔閡、實現社會多元價值,讓越來越多不同群體用戶的生活體驗都能呈現在表情符號中,如今,Google 打算再進一步為其加入 53 個沒有明顯性別特徵的 emoji 人物。 更多元的 emoji 是包容 還是讓未被採用者更感受歧視? 的確,隨著表情符號更多元、更廣泛被使用,讓不少團體也紛紛向審核 emoji 的全球統一碼聯盟(Unicode Consortium)提交申請,希望群體象徵性的圖示能被列入世界認證的 emoji 中,然而,這也出現了許多爭議,以食物為例,來自墨西哥捲餅的愛好者曾抱怨食物都有漢堡,卻沒有墨西哥捲餅,因此,美國墨西哥食品連鎖品牌 Taco Bell 向聯盟發起了墨西哥捲餅符號的申請,他們也如願以償的在 2015 年正式成為 emoji ,然而,在此刻卻引發眾多聲音,有的是抱怨硬皮捲餅的樣子和傳統道地的軟皮捲餅作法不同,也有餃子愛好者在此時表達不滿,發起 Dumpling Emoji 計畫,希望藉由連署設立屬於他們的餃子符號。 來源|LA TACO 走向多元性別 emoji 已出現多元成家和 LGBT 彩虹旗圖示,不過除了彩虹旗以外,多元性別認同旗幟還有非常多種類,像是雙性戀、跨性別、無性戀等等社群都有屬於他們的旗幟,其中粉、藍、白設計的跨性別旗就積極向聯盟申請將他們的符號列入 emoji ,然而,得到的答案卻是:我們不能用表情符號來代表世界上每一個可能的人群,聯盟必須做出一些選擇。最終,甚至讓跨性別群體要退而求其次以「龍蝦」來替代成為跨性別者在 emoji 上共同的代號。 來源|flickr 從這些行動看來,在多元化卻沒有完美共融性的情況下,卻成為群體彼此競合的工具,沒有被列入 Emoji 者,反倒自認為受到歧視。 用男、女版本實現平等還不夠:真正撕下標籤的符號 雖然在每個小小的 emoji 中只包含著圖形及英文定義,但在表情符號設計師眼中,表情符號卻是反映了我們的社會樣貌,Google 在 2016 年提交的 emoji 加入更多的性別職業角色,例如消防員、農夫、警察、偵探、廚師等,而這些職業皆有男女版本,目的是消除大眾對於職業的性別刻板印象,既然都有男女兩性別達到平等,為什麼還要出現第三個中性呢? 「性別是很複雜的議題。從單個圖示中要完整傳達性別是不可能的任務」Google 設計師 Daniel 在受訪時有感而發,性別是結構,涉及很廣的層面,設計師不認為能藉由視覺設計來解決性別議題,但是他們能做的事避免忽略掉多元性,不論是種族、性別、文化或階級。(推薦閱讀:D&I 策略間|你也無意識偏見了嗎?真正的平等,不是包容而是共融) 如今,Google 成為第一家設計去性別 emoji 的公司,並承認性別是流動而非二元,對於設計 emoji 這項工作,團隊仍然深陷的刻板印象和文化規範中,去性別、去種族,將表情符號的標籤撕下,正是 emoji 設計者所努力的,未來他們也正在設計其他能夠弱化標籤的符號,像是「擁抱」透過兩個在以陰影方式呈現的人表達,模糊性別和種族,而在沒有性別或種族分別後,也就不必開發繁多人種的版本。 來源|Google 隨著 emoji 的影響力越來越大, 作為一種溝通的語言/媒介,如何體現多元,並且通用性,會是未來重要的挑戰。而 Google 的跨出的這步,展現他們想要真正打破去除性別、種族標籤,打破性別刻板印象,讓表情符號能適用更多元的對象。 更多元的人群、組織和企業都試圖在符號宇宙找尋自己的位置,力求存在感和話語權,跳脫標誌的框架,回歸 emoji 傳遞情緒的本質,最常用的表情仍然是笑臉類別。只是純粹情感傳達,藉由臉部微小的細節就能呈現,而表情符號最重要的還是實現溝通、共通的價值。 參考資料: [1] Google releases 53 gender fluid emoji/Fast Company/2019/5/7 [2] Here is Our Example of an Authentic Taco Emoji/L.A. TACO/2015/2/6 May 29, 2019 at 06: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bit.ly/2K6ljia

專訪理科太太:如果每個人都可以回家,又何必流浪 http://bit.ly/2MtT9k7 女人迷編輯 Shanni 我問理科太太,家的問題千奇百怪,還常常埋得很深很廣。家那麼難,但為什麼人類還是鍥而不捨地,成家、買家、回家?她說,這是動物本能,可以回家,為什麼還要流浪。 2018 年夏天,理科太太在 Youtube 上架她的第一部影片,用科學聊生活,乾乾淨淨的背景,從不冗贅的字句,收斂著空氣裡的濫情。 「嗨,大家今天過得好嗎?」 上百句問候開啟的一個個理科視窗,但最熱門的,卻是理性解釋你為何陷入戀愛、為何走不出情傷、還要多久能好呀?理科太太愛情教室,良藥苦口,可能比兩性專家的噓寒問暖還快速有效。 於是,短短半年時間,她的頻道累績獲百萬粉絲訂閱,成為台灣成名速度最快的前三名 youtuber 之一。 她說,人類的感情行事、七情六慾,不要怕,理性因子可以帶你到更好的地方。 而愛情講堂說得很多,我問理科太太,人類感情裡最複雜的,有時候是親情。這次想找太太談家,想知道這樣盤旋糾結的面向,有沒有一個科學理性的解方?血緣、家人、家,他們說的與生俱來、心之所向、生命的歸屬,我們卻常常覺得又刺又癢。回家,會不會是對現代人類來說,最難走的一條路?(專訪上篇:專訪理科太太:人為造家而堅強,為保護孩子而脆弱,這很科學) 家是系統,但要把家人當作個體 「這個問題真的很大啊。」要談家,理科太太劈頭對我說。關於家的難題,又深又廣,不是科學三言兩語,就能深入的情緒敏感地帶。 「但我們可能要去思考,有多少人真正願意面對這個問題。」其實面對情感問題,身為現代人會有的知識是,我們會知道有一些管道能夠協尋。譬如諮商,或找朋友調停。 只是,如果你今天跟你媽大吵一架,你會去看諮商嗎?「你應該也會覺得太麻煩、就算了。」家庭問題這件事,如果我們假裝沒事,日子好像也能過得下去。比起正面衝突撕破臉、可能一輩子碰不了面,或者斷絕血緣關係的莫名恐懼和自責,我們更趨向讓問題藏在心裡。 「而且在中華文化裡面,會告訴你不能割捨掉你的家人。」我們聊到血緣的牽扯,所謂血親之親,好像真有那麼親密。於是在問題之前,我們顧慮著這樣的羈絆:「我們可能會覺得,我就忍下來,就繼續對他好,好一輩子,看會不會有所改變。」 在華人文化裡,因為較不善於溝通、表達,再加上又臭又長的千年孝道,過度為一個現代人熟悉又無可擺脫的名詞,情緒勒索,心上的痛。 「但在諮商師的角度來看,如果這些人就是對你的人生都有害,你應該要直接離開他們的。」在許多諮商的案例裡頭,傷害你的人,可以是你的父親、母親,或兄弟姊妹。 而這些勒索,對於雙方的關係非但沒有幫助,也會繼續傷害彼此。像無限深淵,你為愛,所謂的親情、孝道所綑綁,一輩子逃不出來:「當這個人真的在傷害你的時候,你離得開他嗎?」太太拋出這個問題,但沒有答案,只滯留在空氣裡,像滯留的親情難題。 我們繼續聊到了「孝順」兩個字, 在「孝」下面,是「順」,順從的,無異議的。而太太單刀直入地告訴我,這個詞,已經有點過時了。 「像很多長輩會覺得,你要聽我的話你才是孝順。但如果長輩是錯的呢?你還要繼續聽他的嗎?」 「美國沒有養兒防老這件事。父母生下小孩,是父母的選擇,他們有義務把孩子養育到成年,之後就要去過自己的人生。他們也不會去期望小孩要報答自己。」走過美國文化,她說,英文字彙裡沒有孝順這個詞的。 但她轉頭告訴我,她當然非常愛自己的父母。只是,每個人都是一個新的生命、獨立的個體,而非架構在我們父親或母親身上。「比較健康的是,親子間保持著很友好的關係,譬如父母有需要的時候,小孩來照顧他,我覺得那是非常天經地義的事。」讓親情回歸到愛的本身,而非遵從。 「而且你真的要跟家人保持良好關係啊。譬如你以後會有什麼醫療上的需求,像你可能會需要腎臟、骨髓,他們都應該會是第一順位。」太太說得言之鑿鑿,我想著,有道理,但不知道為什麼一個嚴肅的家庭話題聽到這,就忍不住笑了。 恩,是理科太太啊。 人為什麼要有「家」? 於是,在這個世代我們發現,回家可能很難,不是每個家都能夠讓人得到真正的休息。譬如,回家反而會感到壓迫、緊張、可能會無法與家人溝通、可能想愛卻無法靠近;或者可能有某些創傷,埋在家的深處,卻無人願意處理。 如果回家那麼煩,為什麼人類還是想回家? 「如果不用睡街上,我們當然要回家阿。」太太又是一個肯定句。 她說,科學解釋,就跟所有的動物一樣,麻雀躲避老鷹,倦鳥要有歸巢,可以得到暫時的休憩。對人類而言,所謂的天敵,可能是在外你想要逃避的工作、人際、責任與角色,回到家,你可以只做自己。家是能量場,讓你休息、喘口氣以後,可以獲得重新出發的力量。 「只要是動物,都會需要這樣一個地方的。」所謂家,是你居住的巢,可以躲避天敵、在裡面很安心的待著。而在太太的美國台灣兩地為家經驗裡,一個人,可以有很多這樣的住所。心之所向,重要的是心,而非房子本身。 所以最終,人類所需要的,其實就是那份歸屬。是哪間房子也好、哪種形式的家人也好,只要可以給你這樣的歸屬,哪裡就能為家:「家是可以自己定義的。」 「譬如有些人一出生就沒有家人,但他們可以另外建立屬於自己情感支持系統。」少了親情、少了家人,好像容易被社會認定為不完整的個體。但太太提到,她並不覺得少了原生家庭,就會失去方向。 「不然現在大家為什麼可以這麼快就交男女朋友,分手後又那麼快變陌生人?」她說,人的可塑性啊,很高,情感的容受、需求的代替與滿足,你要什麼,就試著去建構什麼吧。那會是屬於你自己的。 像我們說到的那個鳥巢,你建築的處所,把你愛的人放進去,把食物放進去;如果你原本沒有家,或者你的家很糟,你不要回去,你可以自己建立歸屬支持系統。 因為人都需要有家,但回家,應該要是件舒服的事。 我想到太太說過的,一個空間裡只有床有廁所,對她而言就可以是一個家了。那是個多麽回歸生理需求本位的答案。但回頭一看,要滿足這樣的基本需求,我們卻得繞這麼大一圈,討論那麼多家庭難題。難怪當我問起太太,如果可以選世界上任一個人當家人,她說不要啊,要選家人,老公老婆小孩,可能會有三分之一個機率選錯,不要給自己添麻煩。 她又說,勸大家,維持家人關係很重要的。現在很多人會討論愛情、討論健康,但很少願意把家庭的議題攤開來談。因為家可以牽扯到的問題太深太廣;我們聊到「回家吧」現在提供這個地方,給一個指引,讓我們開始去談論,或許這也是大家會需要的。 家人之間,太近了容易吵架,遠了又會孤單。家現在變成一個一個單元,規模也越來越小,就是因為人多了複雜,我們能應付的有限。 但在這個有限裡面,能做的,人會盡力去給。為的只是, 如果回家可以,我們何故流浪。 理科太太 May 29, 2019 at 03: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bit.ly/2MtT9k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