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29日 星期三

專訪理科太太:如果每個人都可以回家,又何必流浪 http://bit.ly/2MtT9k7 女人迷編輯 Shanni 我問理科太太,家的問題千奇百怪,還常常埋得很深很廣。家那麼難,但為什麼人類還是鍥而不捨地,成家、買家、回家?她說,這是動物本能,可以回家,為什麼還要流浪。 2018 年夏天,理科太太在 Youtube 上架她的第一部影片,用科學聊生活,乾乾淨淨的背景,從不冗贅的字句,收斂著空氣裡的濫情。 「嗨,大家今天過得好嗎?」 上百句問候開啟的一個個理科視窗,但最熱門的,卻是理性解釋你為何陷入戀愛、為何走不出情傷、還要多久能好呀?理科太太愛情教室,良藥苦口,可能比兩性專家的噓寒問暖還快速有效。 於是,短短半年時間,她的頻道累績獲百萬粉絲訂閱,成為台灣成名速度最快的前三名 youtuber 之一。 她說,人類的感情行事、七情六慾,不要怕,理性因子可以帶你到更好的地方。 而愛情講堂說得很多,我問理科太太,人類感情裡最複雜的,有時候是親情。這次想找太太談家,想知道這樣盤旋糾結的面向,有沒有一個科學理性的解方?血緣、家人、家,他們說的與生俱來、心之所向、生命的歸屬,我們卻常常覺得又刺又癢。回家,會不會是對現代人類來說,最難走的一條路?(專訪上篇:專訪理科太太:人為造家而堅強,為保護孩子而脆弱,這很科學) 家是系統,但要把家人當作個體 「這個問題真的很大啊。」要談家,理科太太劈頭對我說。關於家的難題,又深又廣,不是科學三言兩語,就能深入的情緒敏感地帶。 「但我們可能要去思考,有多少人真正願意面對這個問題。」其實面對情感問題,身為現代人會有的知識是,我們會知道有一些管道能夠協尋。譬如諮商,或找朋友調停。 只是,如果你今天跟你媽大吵一架,你會去看諮商嗎?「你應該也會覺得太麻煩、就算了。」家庭問題這件事,如果我們假裝沒事,日子好像也能過得下去。比起正面衝突撕破臉、可能一輩子碰不了面,或者斷絕血緣關係的莫名恐懼和自責,我們更趨向讓問題藏在心裡。 「而且在中華文化裡面,會告訴你不能割捨掉你的家人。」我們聊到血緣的牽扯,所謂血親之親,好像真有那麼親密。於是在問題之前,我們顧慮著這樣的羈絆:「我們可能會覺得,我就忍下來,就繼續對他好,好一輩子,看會不會有所改變。」 在華人文化裡,因為較不善於溝通、表達,再加上又臭又長的千年孝道,過度為一個現代人熟悉又無可擺脫的名詞,情緒勒索,心上的痛。 「但在諮商師的角度來看,如果這些人就是對你的人生都有害,你應該要直接離開他們的。」在許多諮商的案例裡頭,傷害你的人,可以是你的父親、母親,或兄弟姊妹。 而這些勒索,對於雙方的關係非但沒有幫助,也會繼續傷害彼此。像無限深淵,你為愛,所謂的親情、孝道所綑綁,一輩子逃不出來:「當這個人真的在傷害你的時候,你離得開他嗎?」太太拋出這個問題,但沒有答案,只滯留在空氣裡,像滯留的親情難題。 我們繼續聊到了「孝順」兩個字, 在「孝」下面,是「順」,順從的,無異議的。而太太單刀直入地告訴我,這個詞,已經有點過時了。 「像很多長輩會覺得,你要聽我的話你才是孝順。但如果長輩是錯的呢?你還要繼續聽他的嗎?」 「美國沒有養兒防老這件事。父母生下小孩,是父母的選擇,他們有義務把孩子養育到成年,之後就要去過自己的人生。他們也不會去期望小孩要報答自己。」走過美國文化,她說,英文字彙裡沒有孝順這個詞的。 但她轉頭告訴我,她當然非常愛自己的父母。只是,每個人都是一個新的生命、獨立的個體,而非架構在我們父親或母親身上。「比較健康的是,親子間保持著很友好的關係,譬如父母有需要的時候,小孩來照顧他,我覺得那是非常天經地義的事。」讓親情回歸到愛的本身,而非遵從。 「而且你真的要跟家人保持良好關係啊。譬如你以後會有什麼醫療上的需求,像你可能會需要腎臟、骨髓,他們都應該會是第一順位。」太太說得言之鑿鑿,我想著,有道理,但不知道為什麼一個嚴肅的家庭話題聽到這,就忍不住笑了。 恩,是理科太太啊。 人為什麼要有「家」? 於是,在這個世代我們發現,回家可能很難,不是每個家都能夠讓人得到真正的休息。譬如,回家反而會感到壓迫、緊張、可能會無法與家人溝通、可能想愛卻無法靠近;或者可能有某些創傷,埋在家的深處,卻無人願意處理。 如果回家那麼煩,為什麼人類還是想回家? 「如果不用睡街上,我們當然要回家阿。」太太又是一個肯定句。 她說,科學解釋,就跟所有的動物一樣,麻雀躲避老鷹,倦鳥要有歸巢,可以得到暫時的休憩。對人類而言,所謂的天敵,可能是在外你想要逃避的工作、人際、責任與角色,回到家,你可以只做自己。家是能量場,讓你休息、喘口氣以後,可以獲得重新出發的力量。 「只要是動物,都會需要這樣一個地方的。」所謂家,是你居住的巢,可以躲避天敵、在裡面很安心的待著。而在太太的美國台灣兩地為家經驗裡,一個人,可以有很多這樣的住所。心之所向,重要的是心,而非房子本身。 所以最終,人類所需要的,其實就是那份歸屬。是哪間房子也好、哪種形式的家人也好,只要可以給你這樣的歸屬,哪裡就能為家:「家是可以自己定義的。」 「譬如有些人一出生就沒有家人,但他們可以另外建立屬於自己情感支持系統。」少了親情、少了家人,好像容易被社會認定為不完整的個體。但太太提到,她並不覺得少了原生家庭,就會失去方向。 「不然現在大家為什麼可以這麼快就交男女朋友,分手後又那麼快變陌生人?」她說,人的可塑性啊,很高,情感的容受、需求的代替與滿足,你要什麼,就試著去建構什麼吧。那會是屬於你自己的。 像我們說到的那個鳥巢,你建築的處所,把你愛的人放進去,把食物放進去;如果你原本沒有家,或者你的家很糟,你不要回去,你可以自己建立歸屬支持系統。 因為人都需要有家,但回家,應該要是件舒服的事。 我想到太太說過的,一個空間裡只有床有廁所,對她而言就可以是一個家了。那是個多麽回歸生理需求本位的答案。但回頭一看,要滿足這樣的基本需求,我們卻得繞這麼大一圈,討論那麼多家庭難題。難怪當我問起太太,如果可以選世界上任一個人當家人,她說不要啊,要選家人,老公老婆小孩,可能會有三分之一個機率選錯,不要給自己添麻煩。 她又說,勸大家,維持家人關係很重要的。現在很多人會討論愛情、討論健康,但很少願意把家庭的議題攤開來談。因為家可以牽扯到的問題太深太廣;我們聊到「回家吧」現在提供這個地方,給一個指引,讓我們開始去談論,或許這也是大家會需要的。 家人之間,太近了容易吵架,遠了又會孤單。家現在變成一個一個單元,規模也越來越小,就是因為人多了複雜,我們能應付的有限。 但在這個有限裡面,能做的,人會盡力去給。為的只是, 如果回家可以,我們何故流浪。 理科太太 May 29, 2019 at 03: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bit.ly/2MtT9k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