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6日 星期二

我們曖昧,卻從不說明:模糊關係需要被戳破嗎? https://ift.tt/2MMShFo KnowYourself 喜歡搞曖昧的人,心理在想些什麼?從心理學看哪些人容易模糊地解釋關係,人們為什麼喜歡曖昧,而我們又能如何以此建立理想關係? 有段時間我經常聽朋友提起,現在很多人交往的原則是「三不」——「不主動,不負責,不拒絕」:善於製造曖昧,但不主動追求;可以有親密的行為,但不承擔責任;不拒絕他人的好感,但也不明確給出承諾。 雖然聽起來很「渣」,但這似乎真的成了一種趨勢:現代人的關係正在遠離明確的、可被解釋的情感狀態。根據美國一項基於 2647 個樣本(18-59歲)的在線調查,有 69% 的人對於他們正在交往的某個人的關係有所困惑,不能確定那是否能夠算作在約會。另一項針對女性的調查則顯示,73% 的女性說她們「經常不能確定自己是否在約會中」,19% 的女性則認為自己「從來沒有進行過真正的約會」(Jayson,2014; Stanley, 2010)。 曾經,確定關係不是一件很難的事情,我們很容易就認為自己已經和另外一個人成為了男/女朋友,在戀愛時也恨不得向全世界宣佈。而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不僅更少地對外公開自己的感情狀況,在很多時候,連我們自己也不知道是否正處於一段明確的關係中。關係的可解釋性(Accountability)原本被認為是一種和信任同樣重要的特質,但我們戀愛的狀態,卻正在離它越來越遠,不明確的關係正大行其道。 這種關係缺乏解釋(unaccoun他bility)的狀態,是如何變得普遍的?我們又為什麼越來越不能接受明確的、可解釋的關係?這是我們今天探討的主題。 圖片|來源 缺乏解釋的關係狀態 可解釋性(Accoun他bility),在政治、道德、商業等語境中經常被翻譯成「問責制」,指的是主體需要為自己的活動和行為負責,並有義務對情況及時做出解釋。親密關係中的可解釋性,則指的是雙方對這段關係的定義是明確的、有共識的;雙方有義務在關係中遵守承諾,也有權要求對方遵守承諾;如果關係存在問題則需要及時讓對方知曉,並共同尋求解決辦法。 之前我們往往認為,缺乏解釋的狀態大多出現在關係剛剛開始的時候,比如「友達以上、戀人未滿」的曖昧。但事實上,這種狀態在親密關係的各個階段都有可能出現,甚至會貫穿一段關係的始終(Degges-White,2017; Perel, 2014)。 1. 不確定的開始: 在很多時候,當兩個人剛開始交往時,就缺乏對關係狀態的互相確認。每個人對於「約會」、「戀愛」、「關係」的定義都不同,有的人認為一起吃晚餐、看電影是約會,有的人認為牽手、接吻才是約會,有的人則認為,哪怕發生了性關係也並不代表什麼。因此,如果缺乏解釋和說明的話,很有可能出現一方認為兩個人已經進入了戀愛中,但另一方卻完全不這麼認為的情況。 2. 不清晰的結束: 有的關係在結束時也是缺乏解釋的,沒有具體的矛盾、觸發事件,沒有沖突,也沒有明確的溝通和分手確認。有的人會選擇突然消失,單方面地切斷聯系;有的則會減少聯系頻率、態度變得冷淡,但並未給出準確的說明,往往是另一半無法獲得解釋,不堪忍受而決定中止關係。 3. 在關係過程中保持長期不明確的狀態: 有時候,我們在關係開始時的缺乏解釋,會一直延續到關係的整個過程中,雙方都保持著既不明確、也不公開的關係。有的人實質上處於非傳統排他關係的狀態里,但是並沒有經過雙方的知情同意。比如: 備胎:有的人會同時擁有多個可以調情、提供支持的潛在伴侶,即我們俗稱的「備胎」。即便他們在一段時間內擁有一段穩定的關係,但仍然與其他人保持曖昧。有的人希望他們能夠從不同的人身上達成不同的目的;有的人會把這個備胎群體看作是關係的「緩沖帶」(Cushioning),當被視為主要的關係出現問題時,他們也可能會考慮在這個群體里尋找「轉正」的選項。   藏匿:你以為你和他是戀愛關係或者互相認定的伴侶,但你可能會發現,雖然你們有一些情侶之間的舉動和狀態,但他從來不在社交網路發布合影或者公開你們的關係,也不會把你介紹給他的家人、朋友。有時候,你會覺得自己其實是被對方藏匿在某個角落,從來沒有接觸過他的世界的其他部分。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待在缺乏解釋的關係裡? Esther Perel 說,是現代人的需要與恐懼,使得親密關係越來越告別可以被明確解釋的狀態,進入「穩定的不確定」(s他ble ambiguity)狀態。我們都害怕孤獨,渴望與他人的關係和聯結,但是出於種種原因,我們又不願意完全投入穩定的親密關係,享受著這種模糊界限的自由(Perel, 2014)。 親密關係的相互依賴理論認為,關係的本質可以用獎賞和代價來衡量。我們都希望能夠付出更小的代價來獲得更大的獎賞,代價是需要付出的犧牲、可能承擔的風險等等,而獎賞則是情感上的滿足、經濟上的庇護或者其他。如果我們評估認為,明確關係所需要的代價更多,獎賞更少,就會減弱我們進入一段確定關係的動力(as cited in,Miller, 2014)。 一、 確定關係可能付出更多代價,因為我們有更多的替代性選擇。 當我們衡量取捨時,決定我們是否待在一段關係中的關鍵因素是替代性選擇。這個替代性選擇不僅僅是其他可供選擇的對象,也可能是其他生活方式。我們選擇和另一個人維持一段關係,是因為自己在關係中的狀態,會比沒有這段關係的狀態更好,也就是說,沒有更好的替代性選擇出現(as cited in,Miller, 2014)。(延伸閱讀:是曖昧還是純友誼?攻破 12 星座男子的暗戀訊息) 而如今,我們的替代性選擇遠比過去更多,也更容易獲取。 1. 明確關係意味著放棄更多的潛在交往對象。 現代人能夠獲得的潛在交往對象更多,方式也更便捷。根據美國的數據,在20世紀50年代,兩個人平均要經過6個月的交往/追求才會發生初次性關係,在80年代,這個時間間隔大約是 3 次約會,而如今,則只需要在約會軟體上問一句「約嗎」(Abad-Santos,2014)。網路的進步、在線約會工具的發展使得我們更容易接觸到不同的人,通過簡單的左滑和右滑,幾分鐘的時間你就能匹配到和你地域相近、彼此看得順眼的人。 我們也更有可能通過便利的通訊手段來同時維持更多的約會。比如,你完全可能在同一個時間段,一邊和約會對象吃飯,一邊和另一個曖昧對象發微信。 如果要明確一段關係,特別是允許雙方公開關係,我們就可能會失去和其他替代對象交往的機會。 2. 明確關係可能會失去更多生活的可能性。 相對於長輩們較為穩定的生活,我們生活的變動性也隨之提高。交通的發達使我們更容易遷徙,信息的便利使得我們在一生中可能接觸和嘗試更多的生活方式。如果和另一個人明確關係,意味著你們需要將兩個人的未來放在一起考慮,你也將隨之失去人生的其他一些可能性。 3. 與進入關係相比,單身也更快樂了。 戀愛的功效之一就是給我們增加刺激,獲得精神上的滿足感。不過,隨著我們的生活方式更加多樣,我們不太容易讓自己閑著,在戀愛以外,令自己得到刺激、擁有滿足感的渠道也在變多。如果明確關係,就需要放棄單身時所特有的愉悅。 圖片|來源 二、投入一段明確的關係,可能的代價更高。 1. 共同的「財產」提高了可能的風險。 在信息不那麼公開和流動的過去,當我們考慮一段關係的風險性時,可能會更多地考慮經濟上的財產,或者共同的孩子及人脈。但是在今天,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變得更小,隱私變得更少,我們曾經公佈的任何信息都有可能被記錄。明確地定義一段關係,公開這段關係,也意味著相應的社會關係、網路信息的重合,這樣的「共同財產」越多,就越有可能帶來隱患。當面臨關係結束時,我們需要處理的成本也可能會更高。 2. 女性權利意識的提升,可能導致男性更不願意進入明確的關係。 隨著女性權利意識的提升,也使得約會文化發生了變化。女性變得更加獨立,開始願意負擔起更多的責任,但也要求更多的平等,並認為自己擁有結束關係的權利。 但這也使得男權社會中男強女弱的「穩定」關係變得難以維持,它影響了一些男性對關係的決定。他們認為,由於女性對權利的聲張,她們可能對關係提出更多的要求,而不僅滿足於依附和服務的角色,因此,進入一段明確的關係可能會更「麻煩」,也需要男性付出更多。而且,當女性不再是依附和從屬的地位時,她們也可能隨時結束這段關係,這也提高了一段關係的風險性。 哪些人容易不去清楚地解釋關係? 盡管整體來說,給予一段關係以明確的解釋變得越來越難,但也有一些人總是更加害怕給予一段關係清楚的解釋(Degges-White,2017)。 自我中心的人:解釋和承諾通常意味著互利和責任。但自我中心的人通常只從自己的需求出發,而不太在意別人的感受,也不願意承擔相應的責任。明確一段關係,對他們來說是沉重的束縛。   現實感低的人:如果說,以自我為中心的人是主動去選擇模糊的、缺乏解釋的關係,那麼現實感低的人就是被動地進行了這樣的選擇。由於他們缺乏現實檢驗的能力,因此難以真正地感受他人的感受。他們以為自己的想法能夠被對方知道,自己擁有的感受別人也同樣擁有。這樣的人通常也會存在自戀的問題,他們意識不到自己和對方的交往模式是不明確的、不公平的。   對能力缺乏自信的人:有的人選擇不去解釋一段關係,是因為他們不相信自己有負擔一段明確關係、履行一對一承諾的能力。比如,迴避型依戀的人恐懼親密和相互依賴,他們也能感受到自己不容易給出承諾,因而會待在模糊的關係裡,如果另一半提出明確溝通和定義的請求,反而會給他們造成巨大的壓力。   被動型的人:對於被動的人來說,不做解釋對他們而言是更安全的方式。在交往的一開始,他們難以主動地溝通和確認關係,經常是處在「順水推舟」的狀態;在關係過程中,他們很難就應該被處理的問題進行交流;在關係結束時,也許他們早已有了不滿或者分開的打算,但認為自己無法正面地解決問題,害怕可能會引起的沖突,所以可能會選擇不做解釋就消失。 我們為什麼需要離開缺乏解釋的關係? 有時候,當我們分析利弊時,可能會陷入一種錯覺,認為不明確的、缺乏解釋的關係是完美的。它使我們能夠享受親密的獎賞,卻不必全情投入,也沒有義務去更多地為對方考慮,去滿足對方的期待。(延伸閱讀:【神準塔羅】你適不適合用曖昧談感情?) 1. 但是,這種缺乏解釋的關係狀態,是對雙方都有害的。 缺乏解釋的關係背後,是我們對於權力的渴望,和對代價和風險的恐懼。每段關係中都存在權力的角逐,往往,擁有更多權力的,是那個對關係更少依賴、有更多獨立和自主權的人,因為他們可以更加容易地離開關係。因此,我們希望能夠通過不明確的方式來規避掉可能的風險,獲得更多的權力。 但是,權力嚴重不對等的關係是很難平穩運行的。當關係是不明確的時候,一種典型的情況,就是一方將關係視為一對一的、正式的戀愛關係,但另一方則不這麼認為,雖然他既沒有承認,但也沒有做出否認。誠然,後者似乎擁有了更多的權力,但這樣的情感交換並不平衡,也很難持久,因為前者會產生痛苦,也並不會滿足於長久保持這樣的關係狀態。一段穩定的、健康的關係,一定是建立在付出與回報基本對等,權力的鬥爭基本制衡的基礎上。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關係裡的兩個人都不願做出確定關係的決定,於是共同維持著心照不宣的曖昧狀態。這種狀態也許能夠保持一段時間,但它是虛假的,並沒有真正的親密關係所包含的信任、真誠和共情,也無法給人以歸屬感,我們雖然身處其中、有人陪伴,但依然會感到孤獨。這樣的關係也是相當脆弱的,因為只要一方有所不滿、想要離開的話,關係就會迅速瓦解。 2. 非一對一的關係本身沒有問題,但是明確的解釋和約定是必要的。 缺乏解釋的關係的危害,經常來源於雙方的信息不對稱。就像我們之前說的,如果兩個人對於關係的理解完全不同,又沒有進行明確的溝通的話,它就很難以健康的方式長久運作下去。無論大家的接受程度如何,價值觀和偏好有著怎樣的差異,唯有清晰的解釋和承諾才可能讓對方免於誤解。 很多人都誤解了「承諾」的含義,認為承諾就意味著承諾一對一的關係,或者承諾絕對長久的忠誠。但實際上,承諾只是對關係做一個明確的約定,你可以選擇自己承諾的範圍和程度。無論你想要選擇什麼樣的關係狀態,都要保證這個關係中的每一方都清楚瞭解你的想法,並達成對關係的共識。我們在之前「非一對一關係」的文章中介紹過,如果一段關係是非一對一的,同時也是知情同意的,關係中的雙方(或多方)也完全有獲得幸福的可能,但我們必須要對「非排他」也進行承諾。 如何幫助自己接受明確可解釋的關係? 1. 更多地著眼於獎賞,而不是代價。 進入親密關係,代價是一定會產生的,比如,我們會難免有爭吵,需要照顧對方的情緒,以及忍受更少的自由,等等。但親密關係的基石不是付出代價,而是互相獎賞。如果我們希望關係更穩定和持久,那麼就需要更多地著眼於獎賞。 有時候,並不是獎賞變得更少,而是我們會更多地放大可能的危險,而忽視這些獎賞。之前的文章中我們也介紹過,對伴侶保持「積極錯覺」(即主動使用積極的眼光看待彼此)是保護親密關係的方法。當我們更多地看到獎賞,看到親密關係給我們帶來的積極的改變,比如擁有情感的滿足、安全感、共同面對困難等等,進入一段明確可解釋的關係就會變得不那麼難。 2. 更多地著眼於「共有」的關係,而不是「交換」的關係。 前面我們已經說到,我們總是習慣用獎賞和代價來衡量親密關係。不過,過於精確的計算和衡量並不是親密關係好的狀態。Margaret Clark 等人認為,親密關係分為「交換」關係和「共有」關係,其中「交換」關係註重公平的交換,認為付出的代價都應該被獎賞所抵消;而「共有」關係則重視的是「對彼此需要的相互應答」。 整體來說,「共有」的關係狀態更健康,更容易維持,關係雙方更關註彼此的幸福,而不會過於追求付出立刻能夠得到報答,也願意做出一些犧牲來享受到更高質量的親密關係。我們雖然也追求整體上的公平和平等,但如果能夠更多地從「共有」的角度出發,不過多地計較關係中的得失,在關係中能夠獲得的滿足感也更多(as cited in,Miller, 2014)。 其實,在年齡漸長以後,我們每個人都在被迫應對更復雜的社會和情境,現實生活中的很多關係都摻雜了利益的交換、輸贏的博弈。我們變得越來越聰明,越來越精於計算,但我也常常感到自己越來越不自由。正因為如此,我反而更加期待全身心地投入一段感情,明確地感受和確認對彼此的感覺,享受關係中那些寶貴的單純和坦誠。 愛情應該是生活中為數不多的、充滿真摯和珍重的事。以上。 August 06, 2019 at 03: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MMShFo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