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19日 星期四

「應對模式」很誠實:面對挫敗時,你第一時間會想什麼? https://ift.tt/2sJxmve 寶瓶文化 攻擊、逃跑和忽略,是人類遇到困難時的本能。逃跑消極但有用,戰鬥積極但不一定會成功。要如何從中選擇呢? 文|黃啟團 你的人生模式是哪一種? 古語有云:「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可見,我們每個人都會有遇到挫折和困難的時候。那麼,面對困難,你會如何做呢? 自推出心理學導師育成班至今,不知不覺已經有近四百人了,我為導師們建了一個微信群組,方便大家討論、學習和成長。這個群組由我親自管理,但無論我如何用心經營,一個近四百人的群組總是眾口難調。有一天晚上,有位導師私下對我說,有些人聊的話題他不感興趣,他感到很失望,要退出導師群組。我覺得可惜,因為這不僅是退群組的問題,而是一種人生模式的選擇。 當別人的觀點和自己的觀點不一致時,有些人會選擇放棄、逃跑;有些人會選擇和對方對罵。攻擊和逃跑,是我們遇到不同意見時,最常見的兩種因應行為;除此之外,還有一些人會選擇對困難視而不見,忽略它的存在,或者用大腦將它合理化。「攻擊」、「逃跑」或者「忽略」,是人們處理問題的習慣性應對模式。 圖片|來源 這讓我想起了當年創業時期的一個股東。二十多年前,我曾與另外四位股東一起創辦過一家公司。其中一位姓張的股東非常聰明、有才華,我很欣賞。我們在當時做了一次大型論壇,請到了一些非常有名的經濟學家和企業家來做演講。遺憾的是,那一年是文化事業的低潮,我們虧了三十多萬。也就是在那個時候,這位最聰明、最有才華的股東退出公司,選擇了離開。之後每隔一段時間,我都會收到他因為去另一個地方工作而換手機號碼的訊息,直到後來杳無音信。 有些人真的很聰明、反應很快,可是遇到困難的時候,他的模式就是逃避。退出也許只是人生中的一件小事,但它透露了一個人的應對模式,你今天會在這裡退出,明天就會在別的地方退出,因為沒有事情是一帆風順的。如果這個世界有盡頭,你總會退到退無可退的地方。(推薦閱讀:不討拍職場學:壓力與挫折,本該是生活的一部分) 而攻擊型模式的人,當遇到困難或不同的意見時,他會去批評、去指責,去找一個該為此負責的人,把責任推到別人身上,這樣,自己就像個成功者似的,從困境中解脫出來。這樣做雖然擺脫了自己的責任,卻於事無補,還處處樹敵。 做建設者,而不是抱怨者、逃跑者 那究竟是攻擊型好,還是逃跑型好呢?從心理學研究來看,攻擊、逃跑和忽略,是人類求生存的本能。打得過就打,打不過就跑,不能打又跑不了時,就忽略它的存在。事實上,這三種本能都不是最好的處理方式,只是動物求生存的本能。可我們人類是擁有智慧的生物啊!如果我們依然停留在這些原始的應對本能上,我們與一般的動物又有何不同? 那我們到底應該怎麼辦呢?我的做法是,面對困難,首先問問自己:我可以做些什麼來讓事情變得更好?做一名建設者,而不是抱怨者、逃跑者、袖手旁觀者。「建設者」無論能力大小,至少他是負責任的。當一個人能夠為一件事負起責任的時候,就離解決困難不遠了。 回到前面提到的,當你對微信群組感到失望時,身為群組裡的一員,你除了逃跑、攻擊或忽略它的存在之外,是否能拿出什麼建議來?或者你能否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來提高群組成員之間溝通和交流的價值呢? 如果我們總是把一個群體的責任推給別人,那究竟誰才是該為此負責的人呢?(推薦閱讀:有些遠路是必須的!接受挫折的負能量心理學) 圖片|來源 一個人的應對模式一旦養成,他在哪裡都會用同一種模式去因應。在婚姻、家庭裡也是如此。不信,你留意那些出現了問題的家庭,他們不是在互相攻擊對方,就是選擇離婚逃跑,或者是忽略問題的存在,貌合神離、冷漠地生活在一起。而那些幸福的家庭呢?一定有一方是建設者——為建設一個溫暖的家負起責任,遇到問題時,主動去解決。當然,最好是一家人都是建設者,同心合力地解決問題的過程本身就很溫暖。 「看見」,是為了更認識自己。 生活中的每個人都是你的一面鏡子,幫你照見你身上有、卻不承認的缺點。 所以,保持良好關係的祕訣就是:看見對方的同時,看見自己;要求對方做到的同時,自己先做到。 如果自己都做不到,我們又有什麼資格去指責、要求別人? 本文摘自黃啟團的《別人怎麼對你,都是你教的》。由寶瓶文化授權原文轉載, 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別人怎麼對你,都是你教的》 December 20, 2019 at 09:00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sJxmv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