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26日 星期三

朴信惠、崔泰俊交往 4 年,懷孕結婚!結婚誓言:永遠愛妳還有珍惜妳 https://ift.tt/3g10seU 01女生 朴信惠與崔泰俊交往 4 年,懷孕並且結婚了!其實,童星出身的朴信惠的演員之路並不順遂,從小全家為了她而搬到首爾,父母過做各種辛苦的工作,這也讓朴信惠成名後依然孝順。 朴信惠結婚|朴信惠與圈中男友崔泰俊交往 4 年,終在 2022 年 1 月 22 日共偕連理,童星出身的朴信惠,獲圈中好友統統到來祝賀,如李敏鎬、李洪基、EXO D.O.、金汎、柳俊烈等。 朴信惠是當今灸手可熱的韓國女演員,由童星出生,一直在鎂光燈下成長,但原來她並不是從小富有,憑努力才爬到今天的地位,也找到一生最愛:無論喜悅或悲傷、富有或貧窮、健康或生病⋯⋯ 圖片|salt_ent@IG 朴信惠崔泰俊交往 4 年結婚:永遠愛妳還有珍惜妳 31 歲朴信惠與 30 歲圈中男友崔泰俊在 2018 年被韓國媒體拍到約會照,因而讓戀情曝光,朴信惠不時與合作對象傳出緋聞,但無一承認,張根碩、李鍾碩、李敏鎬等,只認愛崔泰俊。 2019 年曾一度傳出分手,但即時回應:「現在也正在好好交往中」,同時希望大家給予空間;果真,曾提過 30 之年想組織家庭的朴信惠,終在 2021 年 11 月宣布結婚同時承認懷孕,雙喜臨門。 圖片|salt_ent@IG 「你,朴信惠將成為我崔泰俊的妻子,無論喜悅或悲傷、富有或貧窮、健康或生病,我永遠愛妳還有珍惜妳,我在上帝和家人面前立誓。」——崔泰俊 (名人夫妻:一見鍾情、暗戀 1 年、告白 5 次被拒!Rain 道出愛上金泰希的原因:善良、沒架子) 朴信惠韓服婚照。圖片|ssinz7@IG 愛情、事業兩豐收的朴信惠一直努力堅持與維繫,像是愛情,她偏向低調,更指不會公開戀情,為的是彼此的關係不受外界干擾。 朴信惠一直都是人氣韓劇的女主角,像是《原來是美男》、《皮諾丘》和《Doctors》等,小時更有份演出《天國的階梯》,演技受眾人肯定,回望過去,朴信惠在《認識的哥哥》透露,小時候並沒有想過當演員,而是警察,皆因「愛家」的心。 2003 年拍攝的第一劇《天國的階梯》成為為人所知的童星。圖片|《天國的階梯》劇照 (同場加映:「就算得不到認同,也不要放棄努力!」石原聰美的人生哲學?勵志 5 大金句集) 朴信惠為演戲搬去首爾,家人陪捱苦 朴信惠指小學一年級時,家裡遭到小偷偷竊,當時媽媽錢包內的 80 萬韓元被偷走,因而立志成為警察;但陰錯陽差下,老師喜歡的李承煥舉行 MV 試鏡,因而把她的照片寄去,雖是失敗而回,但被邀請當演員。 在光州出身的朴信惠,家境清貧,去首爾不是易事,幸好得到家人支持,為了她的演戲之路,舉家搬到首爾,事情也不是順行,在朴信惠成名前,她爸媽吃了很多苦:「爸媽真的特別辛苦,爸爸來到首爾後,開計程車、賣保險等各種工作都試過了!」 上天也眷佑朴信惠,2003 年拍攝的第一劇《天國的階梯》已成為為人所知的童星,片約陸續進來,2010 年在《原來是美男》更擔任女主角,紅遍亞洲。 朴信惠提到小時候家人為了協助自己成為演員而捱苦。圖片|《認識的哥哥》截圖 朴信惠在 2010 年擔任《原來是美男》女主角,紅遍亞洲。圖片|《原來是美男》劇照 (延伸閱讀:「他總是聽不懂我的點」:情商,男女真的有差異嗎?) 小時候的經歷令朴信惠非常愛家,在節目《名單公開 2015》中,她在圈中盡孝行為的排行是第 7 位,她為家人開設烤牛腸店,成名了也會到店內幫忙,更曾因在節目《三時三餐》為李瑞鎮和澤演烤大腸,令父母的大腸店大排長龍;當然少不了為父母置業,朴信惠飲水思源,愛惜家人,確實是惹人喜愛。 Hi,我們想和看到這裡的你,打個招呼,邀請你花 1 首歌的時間,匿名填寫這份「職場真心話」問卷! 因為這個小小的行動,就能夠幫助那些在職場上無法表達現況的人們。除此之外,為了感謝你的真心,填寫問卷後我們將送出女人迷編輯為你製作的「職場生存包」,你一定會喜歡:) 文章授權轉載自《香港 01》,原文刊於「01 女生」:朴信惠崔泰俊結婚:永遠愛你 不當警察做演員 回饋家人入盡孝榜 January 26, 2022 at 11: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g10seU

壞情緒也會傳染!行為心理學:你聽過「踢貓效應」嗎? https://ift.tt/34d2rKc 幸福文化 在人際關係中我們要避免「踢貓效應」,行有餘力之時,也幫助紓解他人的壞心情,因為在不經意中的一個壞情緒,常常會衍生出更多的壞情緒。 文|張文成 踢貓效應:壞情緒的連鎖反應 「踢貓效應」(Kick the cat effect)源自一則有趣的寓言:一位騎士在晚宴上被領主訓斥了一頓,他怒氣沖沖地回到自己的莊園,對沒有及時迎接的管家大發了一頓脾氣。 管家心裡惱火,回家後找了個雞毛蒜皮的理由,又把自己的妻子罵了一頓。妻子受了委屈,正好看到兒子在床上蹦跳,上去就給了兒子一耳光。 最後,那孩子莫名其妙地挨了一耳光,心情極度糟糕,一腳把正在身邊打滾的貓踢了個跟斗。 心理學家用這則寓言描繪了一種典型的情緒傳染鏈——人的不滿情緒和糟糕的心情,一般會隨著社會關係鏈條依次傳遞,由地位高的傳向地位低的,由強者傳向弱者。最終,無處發洩的最弱小者便成了犧牲品。 這種情緒轉移現象在生活中並不少見。 一個人一旦無法正常宣洩和排解自己的不良情緒,就往往會找一個出氣筒,把情緒轉移到其他人或物的身上,而且,往往會宣洩到那些比自己弱的人或物身上——非但憑空發怒,而且欺軟怕硬,事情過後往往因此更加自責。有時自己也明知不對,卻很難控制。 圖片|Photo by Bruce Kee on Unsplash 現實生活中的「踢貓效應」未必有寓言中那麼誇張,但是,不可否認,「情緒傳染」(Emotional contagion)的現象卻十分普遍——某人工作受挫,帶著滿肚子悶氣繃著臉回到家,看什麼都不順眼,便立刻將壞情緒傳染給了家裡其他人,於是整個晚上甚至連續幾天全家都不得安寧。 同樣,某人在家裡受了氣,也會把壞情緒帶到工作中⋯⋯這就像一個圓圈,以情緒不佳者為中心,向四周延展開來,這就是常被人們忽視的「情緒傳染」。 (推薦閱讀:心理學看關係:面對負面情緒的態度,決定親密關係的品質) 用心理學家的話說:壞情緒會像「病毒」一樣從這個人身上傳播到那個人身上,一傳十,十傳百,其傳播速度有時比有形的病毒和細菌的傳染速度還要快。 被傳染者常常一觸即發,越來越嚴重,壞情緒有時還會在傳染者身上潛伏下來,到一定的時期重新爆發。這種壞情緒傳染給人造成的身心損害,絕不亞於病毒和細菌引起的疾病危害。 因此,我們既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也要學會疏解他人的情緒,截斷「踢貓效應」 或者說「情緒傳染」的傳播鏈條。 圖片|Photo by Mikhail Vasilyev on Unsplash 心理學家蘭斯.蘭登在他的部落格裡記錄過這樣一個故事:某家小餐館裡,一個顧客指著面前的杯子,對一名女服務生大聲喊道:「服務生,你過來!你們的牛奶是變質的,把我的紅茶都糟蹋了!」 這名女服務生連忙說:「真對不起!我立刻給您換一杯。」新紅茶很快就準備好了,碟邊放著新鮮的檸檬和牛乳。 那名女服務生把那些食物輕輕地放在那個顧客面前,輕聲地說:「先生,如果您要在紅茶裡放檸檬,就不要加牛奶,因為檸檬酸會使牛奶結塊。」 顧客聽了這話,臉一紅,小聲地說了聲「謝謝」,語氣也沒那麼憤怒了。 (你想知道:行為心理學:為什麼大家喜歡,我就不想要了?) 當時,蘭登正好在旁邊目睹了這一切,於是,等那個顧客走後,蘭登問那名女服務生:「明明是他的錯,您為什麼不直說呢?」 服務生笑著說:「因為他當時很生氣,我不能跟著他生氣,否則他對著我發火,我又找誰去發火呢?」 生活中,每個人都是「踢貓效應」長長鏈條上的一環,情緒確實會透過你的姿態、表情、語言傳達給對方一些資訊,在不知不覺中感染對方。 明白了「情緒傳染」的危害,你就要學會及時調整自己的情緒,不讓你的壞情緒傳染給他人。如果這樣去做了,相信你的生活會充滿陽光。 Hi,我們想和看到這裡的你,打個招呼,邀請你花 1 首歌的時間,匿名填寫這份「職場真心話」問卷! 因為這個小小的行動,就能夠幫助那些在職場上無法表達現況的人們。除此之外,為了感謝你的真心,填寫問卷後我們將送出女人迷編輯為你製作的「職場生存包」,你一定會喜歡:) 本文摘自張文成的《墨菲定律:如果有可能出錯,那就一定會出錯!》。由幸福文化授權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墨菲定律:如果有可能出錯,那就一定會出錯!》 January 26, 2022 at 10: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4d2rKc

為你挑片|《單身動物園》精神分析:單身是罪嗎?愛情,到底是不是盲目的? https://ift.tt/33TBtrh 哈理斯 Harris│心理師 「愛」是什麼?在經典電影《單身動物園》裡,愛是戴上眼罩,來看見彼此的困頓與差異;愛是我願意為了你,失去光明也沒關係。 不管「愛情是盲目的」這句話是否正確,也已經指出了相對的一種意識形態:「單身是清醒的」。 尤其在華人文化裡,在多少歲以前應該找到伴侶、談婚論嫁、生兒育女的觀念,已然是壓在我們身上的無形壓力。有一位單身近十年的三十歲女士在諮商中說到:「我一直焦急要找個對象談戀愛,但我覺得我只是在滿足父母和別人的期待」。 然後社會冒起另一種聲音,即不論是針對婚姻傳統的枷鎖、或是針對關係中的情緒糾葛的排斥,就像一位男士告訴我的:「我不要談戀愛,一直單身就好,在關係中我會亂掉、失去自我!」 「獨身主義」的清醒,反抗著「伴侶主義」中的盲目,後者則往往指控前者的懦弱與無能——我們可以試著從希臘導演尤格.藍西莫(Yorgos Lanthimos)執導的《單身動物園》(The Lobster)思考這個問題。 《單身動物園》是一齣反烏托邦主題電影,任何人都需要有伴侶才能在城市內生活,單身者則被集中送到城外的「配對飯店」,且須在 45 天之內找到愛人,否則就要永遠變成一頭動物(最多人選擇的是狗,這也許有「單身狗」的影射?)。 圖片|《單身動物園》劇照 伴侶主義:單身就是罪,讓我們保持盲目 面對「單身就是罪」的嚴酷世界,許多人只為找到伴侶而飢不擇食,而其中一種吸引對象的方式,就是「共同特徵」(common feature)。 你臉上有一顆痣,我也是;你喜歡去健身房,我也是;你喜歡拍網美照,我也是;你很無情,我也是⋯⋯電影中,有一位女生常常無緣無故地流鼻血,一位男士則趁她不注意的時候,傷害自己令自己流鼻血。 一句「你會這樣?我也是」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填入距離間的,則只是人們的幻想與謊言。 由此可見,愛情萌芽的基礎往往是虛幻的。 好比通過穿情侶衣,人們雖然可以稱示「我們在談戀愛」,但一旦發現「共同特徵」是偽造的以後—— 一如婚姻中的承諾,愛對方一生一世,不論貧富或疾病,都不離不棄——人們便會因受騙而生氣及失望。 要是不分手、不離婚,就可以學電影中的飯店經理說的:「如果遇到任何處理不了的問題、矛盾、爭吵,我們會分配給你們孩子,那通常會解決很多問題。」 愛情,常常是盲目的。或是說,為了保持「愛情」這個幻象,我們必須保持某種「盲目」。 (你會喜歡:為什麼理想伴侶還不來?摘下心裡的口罩,才能開始好好愛) 獨身主義:戀愛就是罪,讓我們永遠清醒 男主角大衛(柯林.法洛,Colin James Farrell 飾演)最終受不了假裝的關係與關係中的暴力,逃向了森林中的「獨身主義」陣營。 這個陣營由一名憤世嫉俗的女士帶領,團體中任何愛情的萌生都是一宗罪,會受到極刑處罰。好比一位近視的女士(瑞秋.懷茲,Rachel Hannah Weisz 飾演),由於慢慢跟大衛有了情愫,她就被處以「失明」的懲罰。 當執行極刑的醫生冷酷地說出「她瞎了(She is blind)」,便完全展現「愛情令人盲目」的對立面:獨身者,我們只要清醒! 獨身,也許總是清醒的。或是說,為了保持「獨身」這個理想,我們必須冷酷與無情。 「龍蝦」與「弄瞎」 :愛情還有別的可能? 《單身動物園》的原片英文名其實是「龍蝦」(The Lobster),這有著重要的象徵意義。 當飯店經理對大衛做入住的說明時,大衛表示如果找不到伴侶,他最終想要變成龍蝦,原因是牠可以活超過一百年,像貴族一樣,一輩子都能生育。——這句話可以理解做「如果我找不到結婚對象,我也要變成單身貴族,而且有著強大的性能力,長期過著另一種(打炮)伴侶生活。」 龍蝦的視力很差,可以說是嚴重近視或是瞎的,牠主要是靠全身的絨毛來感覺外部世界,但此視覺以外的感官則很發達 [1]。 而大衛選擇逃離「伴侶主義」的飯店,奔向「獨身主義」的團體,這個轉向在結構上剛好發生在電影一半的時間。後來,他愛上患有近視的女士,也象徵他「可能要變成龍蝦 → 不想變成龍蝦 →(逃離)→ 愛上一隻龍蝦」。 這說明了一種精神分析的主張:人們往往以逃離的方式,追逐著他們所逃離的事物。 圖片|《單身動物園》劇照 因為害怕獨身,而逃進關係,那些單身時的恐懼,仍會遺留到關係中。 因為害怕關係,而逃向獨身,對關係的渴望就在單身的路上絆倒我們。 因為獨身太久而被邊緣化,便想要重新踏上關係的路,好奪回主流的生活感。 就像一些在年輕時極力推崇不婚主義的人,往往又在三、四十歲時又汲汲營營擁抱起一段關係,說起年輕時的不懂事——我會說,他們是主動的把自己「弄瞎」。 (同場加映:「單身才是理所當然的狀態!」不害怕沉淪、不依賴於安穩,不再受困於單身自責) 來到最後,大衛帶著已經失明的女士,逃回城市的邊境,他們在一間餐廳裡休息。女士說明著失明以後,其他感官會慢慢放大。 而為了愛情,即前文所說的「共同特徵(一樣)」,大衛拿起一把刀,走到廁所,準備把自己變成龍蝦——弄瞎自己。自此,電影結束。 圖片|《單身動物園》劇照 我認為導演尤格.藍西莫讓《單身動物園(龍蝦)》懸在一個開放的結局,再次向我們提問:愛情,到底是不是盲目的? 延伸下去,我們很值得自問:要跟對方一樣(穿情侶衣、有一樣的興趣、有一樣的價值觀⋯⋯),才叫愛嗎?不一樣,就不是愛了嗎? 電影裡,原本眼睛功能正常的人,為了愛情而把自己弄瞎,到底是「真愛」,還是終極的「盲目」?換言之,世上可有「不盲目的愛情」? 可以說,因著對獨身的厭惡或對社會模範的遵從,而追求關係,抑或者因著對關係的排斥或對無形規範的對抗,而堅持獨身——兩者其實都是同一種人,都是某種主義的崇拜者。 一者隨時成為另一者,因為心中所潛抑的,總會自潛意識回返;愛會變成恨,恨也隨時變成愛;人們常常以逃離的方式去追逐逃離的事物。 也許不帶著多少的盲目,世俗定義的愛情,便很難發生或維繫。 但「不盲目的愛情」仍是可能的,只是我相信,它只會誕生在少數能夠把「去愛」昇華作一種讓彼此成長的經驗的心靈之中。 (推薦閱讀:《庫洛魔法使》給大人的愛情心理學:你能幸福,比你喜歡我更重要) 精神分析師 Reik 說過:「愛不是盲目的,愛只是有眼罩,讓人無法看見彼此的過錯與弱點」[2] 我想 Reik 只是說了一半,我會補充說:「愛真是盲目的,愛居然會讓清醒的人主動載上眼罩,讓人努力看見彼此的差異與困頓,然後繼續去愛」。 《單身動物園》中的大衛,大可以放下手上的刀,卻載上眼罩去體驗女友的經驗世界,那些黑暗、恐懼與孤獨。體驗過後,他才有機會把原有的愛進一步昇華,使自己成為失明女友的明燈。 這是我心中的最佳結局。 § 寫作需要支持,歡迎分享文章到你的社交平臺或到我的臉書專頁按讚留言;若有心理諮商與相關疑問,可電郵或聯絡工作診所 § Hi,我們想和看到這裡的你,打個招呼,邀請你花 2 首歌的時間,匿名填寫這份「職場真心話」問卷! 因為這個小小的行動,就能夠幫助那些在職場上無法表達現況的人們。除此之外,為了感謝你的真心,填寫問卷後我們將送出女人迷編輯為你製作的「職場生存包」,你一定會喜歡:) 參考資料| [1] 關於龍蝦你不知道的100件事 [2] Reik, T. (1963). The need to be loved.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January 26, 2022 at 09: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3TBtrh

乾眼症、眼睛疲勞?「20・20・20 法則」:讓你的眼睛好好休息 https://ift.tt/3AvIive 三采文化 如果當你休息後,仍覺得眼睛不舒服,甚至伴隨頭痛、失眠等症狀,注意!你已經「眼睛疲勞」了。請記得:每用眼 20 分鐘穿插 20 秒的休息,並將視線看向 20 英呎(6 公尺)遠的地方,才能長久保持眼睛的健康。 文|西多昌規 躲不掉的乾眼症及眼疲勞 很多人原本就習慣盯著電腦跟手機,疫情爆發後,面對面談話的機會減少,又因為遠距工作,盯著數位裝置的時間越來越長。 七○年代個人電腦問世,當時將這種長時間使用顯示器所引起的疲勞稱之為「VDT 症候群(Visual Display Terminals,視覺顯示終端機)」,引發不小的社會問題,然而彼時的狀況與現在已經不能相比。 視訊會議或線上工作長時間緊盯電腦、手機螢幕,對眼睛的刺激自然不在話下,也躍升成乾眼症最主要的罹病原因。 資料顯示,眼睛專注盯著螢幕時,眨眼次數竟會降至正常值的一半以下,眼睛睜開的時間拉長百分之五十,更加速了淚液蒸發,眼睛乾澀是必然的結果。 一般的「眼睛覺得累」只需要稍微休息,好好睡一覺就能恢復,因為那只是「眼睛累了」。但如果都已經充分休息或睡眠後,依舊無法緩解疲勞的重症狀態,病理學上稱為「眼睛疲勞」。 這已經不只是眼睛覺得累,甚至會伴隨頭痛、神經痛、噁心想吐或失眠等其他症狀。為了避免這種狀況,在使用數位裝置工作時間越來越長的現代,養成護眼的習慣十分重要。 圖片|Photo by mits on PIXTA 另外,現在的數位裝置螢幕,與一九七○到九○年代時的 CRT(陰極射線管)顯示器及 LCD(液晶)顯示器不同,目前大多是 LED(發光二極體)顯示器。 LED 會發出含四百六十奈米波長的藍光,藍光經由視網膜進入大腦,作用到掌管生理時鐘的視交叉上核。 若夜晚還暴露在藍光下,將導致睡眠品質變差。藍光擁有比其他不同波長的光線更強的能量。 長時間接觸藍光,眼部肌肉會為了縮小瞳孔過度收縮,不僅會眼睛疲勞,還可能引發頭痛及肩膀僵硬等不適症狀。 (延伸閱讀:肩頸不舒服怎麼辦?超有效 7 招開肩瑜伽動作,告別肩頸痠痛!) 每二十分鐘就移動視線 要有效緩解線上工作的眼睛疲勞,建議養成美國眼科學會推薦的護眼習慣「20.20.20 法則」,應該會更好記憶。 長時間盯著電腦螢幕時,每二十分鐘就將視線移開螢幕——這樣的緩衝對舒緩眼睛疲勞非常重要。建議在螢幕旁貼張寫有「20.20.5」的紙條,就不會忘了。 或許有人會說「可是五公尺遠的地方沒什麼好看的欸⋯⋯」其實,不必執著於五公尺,轉頭看看書桌四周或是周遭的環境也不錯。 研究顯示,擺盆漂亮的觀葉植物或放上家人、心愛寵物的照片,都有助於調節自律神經(=讓人容易放鬆)。 把自己喜愛的療癒小物擺放在平常的工作空間裡,不但能自然實踐「20.20.5」護眼法,還可同步平衡自律神經系統。 圖片|Photo by David Nicolai on Unsplash (你會喜歡:「乖巧,不一定是好事」觀葉植物教我的事:懂得表達需求,是一種生存技能) 濾藍光眼鏡可以降低造成的傷害,這樣就能夠持續工作,也毋須移開視線,非常方便。我工作時戴的老花眼鏡就有濾藍光的效果。 不過,美國眼科學會的系統性文獻回顧(Systematic Review,證據等級較論文高)指出,濾藍光眼鏡的效果有限,幾乎是沒有效果可言。 日本眼科學會、日本眼科醫會、日本近視學會、日本弱視斜視學會、日本小兒眼科學會及日本視覺矯正師協會等六大協會,甚至公布孩童使用濾藍光眼鏡不但毫無效果,還會對大腦及身體發育產生不良影響。 看來,還是別太依賴濾藍光眼鏡,多讓眼睛休息才是最實在的護眼方式。 Hi,我們想和看到這裡的你,打個招呼,邀請你花 2 首歌的時間,匿名填寫這份「職場真心話」問卷! 因為這個小小的行動,就能夠幫助那些在職場上無法表達現況的人們。除此之外,為了感謝你的真心,填寫問卷後我們將送出女人迷編輯為你製作的「職場生存包」,你一定會喜歡:) 本文摘自西多昌規的《數位過勞:睡眠專科醫師的56個休息提案,修復online/offline切換倦怠》。由三采文化出版社授權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數位過勞:睡眠專科醫師的56個休息提案,修復online/offline切換倦怠》 January 26, 2022 at 08: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AvIive

2022年1月25日 星期二

正視羞愧感是需要勇氣的!減輕羞愧四步驟:謹慎選擇,讓你有「安全感」的傾聽者 https://ift.tt/3tZNVAG 采實文化 當我們向親近的人說出心中羞愧的事情時,對方會拋棄你嗎?找到對的人,不論那是心理諮商師,或是成熟的聆聽者,分享你的心事即有療癒的力量。 文|伊麗絲.桑德 你可以透過與人分享來治癒羞愧。你必須擁有以下的體驗:當你說出痛苦後,對方可以接受而不會反對或拋棄你,這對我們來說非常重要。 愛的眼神也是必備的。如果你說出讓你羞愧的事物,而傾聽者卻轉移了視線,或做出了批評,會讓你感覺比之前更糟糕。 因此,選擇一個合適的對象來吐露你的羞愧,是極其重要的做法。 我可以把我的忌妒心告訴教導我多年的班特,是因為過去的經歷讓我知道可以信任他。有時候,告訴專業人士很有幫助。 假如我把這些情緒告訴我的母親,她可能會被我的羞愧和尷尬影響,為自己居然有個不能為別人的幸福感到高興的女兒感到羞愧。她可能會說類似這樣的話:「妳必須克服你的忌妒心」,或「難道妳不能學著接受嗎?」這會讓我感覺更糟。 有時候,當你感到羞愧時,最好不要告訴你最親近的人。因為你的羞愧感會影響他們,讓他們和你一樣癱軟無力,或讓他們說出蠢話、因你而感到羞愧⋯⋯ 有些人無法忍受聆聽你的羞愧經歷,是因為他們自己也對類似的情況感到羞愧。 你的經歷喚醒了他們的羞愧感,於是他們感覺非常糟糕。 圖片|Photo by Andrew Neel on Unsplash 合適的時機也很重要。如果對方當時壓力很大,或生活非常忙碌時,她的回答可能會很僵硬、沒有感情,因為她心裡有很多事情,無法把全部注意力放在你身上。 如果你覺得身邊沒有能在你最脆弱的時候,表現出同情與愛的人,那麼你可以找心理治療師或心理師傾訴,至少你能得到專業的回應。 他們也會幫助你,在你對自己的渴望和需求感到羞愧時,展開一張安全網,承接住你。 與數位可信任的對象分享你的經歷,可以加強療癒的力量。但通常只要和一個人分享就足夠了。 (測驗一下:心理測驗|總是擔心給別人添麻煩?測試你的羞愧感等級) 減輕羞愧的四步驟 羞愧感如此痛苦,會讓你覺得根本不可能去談論它。因此,以下我會提供一些讓你逐漸找回勇氣的四步驟: 1. 用寫信的方式寫下你的羞愧,你可以寫給已逝的祖母,或其他能給你充份安全感的人。 2. 將羞愧告訴與你較無關、不擔心失去關係的人,例如心理治療師、你不太熟的醫生,或是可以匿名發問的線上諮詢師。 3. 將你的羞愧寫成一封信,收件對象是某個對你來說很重要的人,但不用把信真的寄出去。 4. 嘗試對親近的人透露出一點點你的羞愧,比如你的伴侶。首先,你可以像談論陳年往事那樣說:「我曾經有這樣的經歷⋯⋯」,這可以讓你自己與羞愧保持一定的距離,就不會產生太多焦慮。如果對方專注且和善地看著你,你或許就能鼓起勇氣承認,其實這是近期發生的事。 圖片|Photo by Marcelo Matarazzo on Unsplash 換句話說,你可以從最簡單的版本開始,循序漸進地說出來。 你可能很快就能從分享羞愧的祕密中,獲得一種釋放感,這可以激勵你繼續與壓抑羞愧的想法對抗。 這四個步驟你不需要全部都做,也不一定要按照上面的順序,只要從對你來說最容易的步驟開始就好。 剛開始時,可以選一個練習就好,這樣比較容易接受,有了開始以後,剩下的自然而然就會做到了。 Hi,我們想和看到這裡的你,打個招呼,邀請你花 2 首歌的時間,匿名填寫這份「職場真心話」問卷! 因為這個小小的行動,就能夠幫助那些在職場上無法表達現況的人們。除此之外,為了感謝你的真心,填寫問卷後我們將送出女人迷編輯為你製作的「職場生存包」,你一定會喜歡:) 本文摘自伊麗絲.桑德的《致,怕給人添麻煩的你:清理內心不必要的羞愧感,擁抱完整的自己》。由采實文化授權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致,怕給人添麻煩的你:清理內心不必要的羞愧感,擁抱完整的自己》 January 26, 2022 at 12:30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tZNVAG

性別選書|當性自由與消費市場結合,是解放還是變相控制 https://ift.tt/3g1un6s 聯經出版 性解放讓女性擺脫傳統社會的桎梏,然而當性自由與女體行銷結合時,究竟是讓女性掙脫枷鎖,還是另一種制約? 文|伊娃.易洛斯 Eva Illouz 性是一種道德/解放是種權力 薇蘿妮克.莫蒂埃指出: 呼籲將性從資本主義與父權制的限制中解放出來的佛洛伊德左派(Freudian Left),對於一九六○和一九七○年代出現的左翼運動及女權主義運動產生深遠的影響,它同時也大幅影響到各種鼓吹釋放性能量的新類型性療法。 它促使生物學對性提出新的見解,將性視為一種被資產階級社會壓抑的自然力量。86 有關性的這種革命性理解已對社會產生了深遠而廣泛的影響,對經濟與家庭組織亦具有重要意義。 一些擁護性革命的人認為,這種革命的目標在於「讓女性擺脫生物學意義上的桎梏、終結核心家庭、回歸多樣態非正統的性行為、允許女性與兒童在性方面為所欲為」。87 異性戀家庭(男人當家作主,女人退居廚房裡或搖籃邊)被視為對女人的壓迫及虛假認知的源頭。88 處於性鬥爭最前線的女權主義者要求,「性自由、女同性戀權利、生殖控制、墮胎主動權以及免受性恐懼的自由」。89 在整個二十世紀的過程中,對於性自由的需求都受到各種社會行為者(性學家、心理分析家、時尚產業,以及視覺傳播媒介、演員與藝術家)強力的肯認。 圖片|Photo by Sasha Freemind on Unsplash 不過性自由也可以滲透到消費的實踐中,因為當女權主義者、性自由意志主義者和同性戀等少數群體要求性平等與性自由這兩個現代道德的關鍵價值時,它就變成道德的關鍵面向。 因此,性成為了政治和道德的議題。它成為了自我認同的關鍵主題,同時具有道德意義和消費意義。 德國的性學家兼社會學家庫爾特.斯塔克(Kurt Starke)是當代性自由的擁護者。他舉出了一個恰當的例子,來說明性自由已占據了自我這一舞臺的中心位置。 人類不需要任何禁令。他們只需要自由空間。 這實際上也是我在研究中所奮鬥的目標。 我在研究成果中發現:人類有著令人難以置信的渴望,他們多麼不想遏制自己的感情,反而是想令其開展;他們又是如何想讓自己脆弱,因為脆弱而不受傷害乃是一件美好的事;如果一個人被允許擁有混亂的情緒,那也是徹底美妙的事;如果溫柔的人比殘酷的人享有更多機會,這也是何等美妙的事。 社會須被組織起來,以便人們受到保護,使得他們能夠在生活中實踐一切。90 斯塔克說明了自由的性完全重塑自我和社會關係此二觀念的方式。由於自由的性關乎社會的許多方面,因此我們不費周章就可以感受到它的影響: 一九六三年時,有百分之六十五的受訪者認為,根據校園中的性規範模式,「自由約會者」(casual daters)被預期適宜的行為,僅限於「具性意涵的擁吻」(necking)。另有百分之八十八的人認為,除此之外再沒有期待其它任何形式的性舉動了。 到一九七一年,儘管大多數受訪者繼續將「具性意涵的擁吻」視為適宜的規範標準,但已有可觀的少數人在次高的類別中選擇了輕度到中度的愛撫。到一九七八年,「具性意涵的擁吻」選項已減少到只占所有受訪者的三分之一,輕度到中度的愛撫當時已是最多受訪者選擇的類別。91 自一九七○年代以來,婚前性行為的比例一直增加,嬰兒潮世代即是活躍從事婚前性行為的一代。92這種性行為模式已成為男女青年、甚至青少年生活的普遍特徵。 道德和政治上的性革命,使性成為女權主義者奮鬥的主要場域,並將女權主義者分為「性自由意志主義者」(sexual libertarians,希望增加並肯定性各種形式的性歡愉)以及「性懷疑論者」(sexual skeptics,在這些人眼裡,性依然受男性主宰)。 但是,不管這些辯論的內容是什麼,大眾媒體還是追捧那些被解放且強勢的女性形象,並再度強調女權主義的一個重要訊息:一個被解放的、堅強的和積極的女人對自己的身體和性生活是會感到滿意的,而她們本身的形象又是藉由消費品被傳達出來的。 在一九八○年代(到了一九九○年代尤其明確),廣告(例如女性成衣品牌維多利亞的秘密)93、電視(例如《慾望城市》[Sex and the City])和電影(例子多到不可勝數,其中包括一九八三年的《千年血后》[The Hunger],片中呈現蘇珊.莎蘭登和凱薩琳.丹妮芙的女同性戀場景),都將性當作展示「女孩力量」的場域,在權勢與性之間劃上等號。 圖片|Photo by freestocks on Unsplash 廣告和流行音樂越來越常運用幾乎全裸的身體來推銷,從音樂影帶到內衣、旅遊景點或是汽車等種類繁多的商品皆可見。94 因此,媒體產業藉著反覆利用偏頗的、扭曲的女權主義觀念(即性平等與性自由等同於購買力與性展示)來為性背書。95 女性的身體不再是男性直接施以管束和控制的對象,而是女性透過消費自由來體驗並行使其行動力的場域。美國著名的電視連續劇《慾望城市》(於一九九八年至二○○四年播出),即藉由市場所介導的「自由的性」來體現這種後女權主義所標榜的「女孩力量」。 該連續劇向世人展示了女性日益增長的經濟實力、性冒險精神,以及她們在美容美體、時尚、化妝品、瘦身、運動和休閒產業中的涉入之深。 《慾望城市》反映了一個事實,即女性將性自由與消費自由緊密地結合在一起。該連續劇還反映了另外一個事實,即性邂逅已變得越來越像一個市場,一個由競爭所支配的社交舞臺,而且在那其上,價值乃取決於供需關係。96 在這個市場中,處於中上等社會地位的男人在控制性領域一事上變得越來越機巧了,然而這是透過性自由而非透過對女性身體的直接控制來達成的。 正如本書以下三章將闡明的那樣,父權制與資本主義藉由對女人的強烈性化、隨意性愛的普遍化、動聽的神話、越來越強加的女人性魅力之標準97,以及藉由女性與男性在浪漫愛情與性領域中的不同立場,連袂來行使對女性的控制權(凡此種種,都是視覺資本主義的要素)。 這種視覺資本主義的定義是「透過身體的出演與視覺展示來榨取剩餘價值」。如果要理解性改變(sexual changes)與資本主義企業所布署的文化力量新工具如何齊頭並進,那麼視覺資本主義即是關鍵點。 Hi,我們想和看到這裡的你,打個招呼,邀請你花 2 首歌的時間,匿名填寫這份「職場真心話」問卷! 因為這個小小的行動,就能夠幫助那些在職場上無法表達現況的人們。除此之外,為了感謝你的真心,填寫問卷後我們將送出女人迷編輯為你製作的「職場生存包」,你一定會喜歡:) 本文摘自內伊娃.易洛斯的《為什麼不愛了:更多自由卻更少承諾,社會學家的消極關係報告》。由聯經出版授權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為什麼不愛了:更多自由卻更少承諾,社會學家的消極關係報告》 註釋: 86 Véronique Mottier, Sexuality: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vol. 187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8), 44. 87 Stephen Garton, Histories of Sexuality: Antiquity to Sexual Revolution (New York: Routledge, 2004), 210. 88 Kate Millett, Sexual Politics (New York: Doubleday Publishers, 1970). 89 此段話被引述於:Micaela Di Leonardo and Roger Lancaster, “Gender, Sexuality, Political Economy,” New Politics 6, no. 1 (1996): 29–43, 第35頁尤其重要。 90 此段話被引述於:Dagmar Herzog, “What Incredible Yearnings Human Beings Have,” Contemporary European History 22, no. 2 (May 2013): 303–317. Originally located in Kurt Starke [in conversation with Uta Kolano], “...ein romantisches Ideal,” in Uta Kolano, Nackter Osten (Frankfurt and Oder: Frankfurter Oder Editionen, 1995), 103–104. 91 Robert Sherwin and Sherry Corbett, “Campus Sexual Norms and Dating Relationships: A Trend Analysis,” Journal of Sex Research 21, no. 3 (1985): 258–274, 第265頁尤其重要。 92 Paula England, Emily Fitzgibbons Shafer, and Alison CK Fogarty, “Hooking Up and Forming Romantic Relationships on Today’s College Campuses” in The Gendered Society Reader, 3rd ed., ed. Michael S. Kimmel and Amy Arons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8), 531–593. 93 Vanessa Friedman, “Pinups in the Post-Weinstein World,” New York Times, November 27, 2017, https://ift.tt/3tWcYob. 94 同上。 95 關於這方面精彩的討論,參見:Gill Rosalind and Angela MacRobbie in Rosalind Gill, Gender and the Media (Hoboken, NJ: Wiley, 2015); and Angela McRobbie, The Aftermath of Feminism: Gender, Culture and Social Change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2009). 96 浪漫約會網站即是採用這種邏輯,參見:Eva Illouz, “Romantic Webs,” in Cold Intimacies: The Making of Emotional Capitalism (Cambridge: Polity Press, 2007), 74–114. 97 Rosalind Gill, Gender and the Media (Hoboken, NJ: Wiley, 2015); Catharine A. MacKinnon, Feminism Unmodified: Discourses on Life and Law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7); Naomi Wolf, The Beauty Myth: How Images of Beauty Are Used against Women (New York: Random House, 2013). January 25, 2022 at 11: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g1un6s

被拋棄的我,還值得被愛嗎?何妤玟:過好每一天,日常累積都是未來復原的關鍵 https://ift.tt/3IBTLMx 禾禾文化 面對失去,最重要的不是趕快好起來,而是試著接受自己的傷,要知道身體的傷和心裡的傷都是一樣,需要一些復原的時間!透過這篇文章,你可以試著洞悉內心的傷痛,並且接受那些難以直視的脆弱! 三十歲那年,我因為長期演藝工作的壓力導致身心失調,最後聽從一位治療師的建議休養了一陣子,去了一趟印度。 有點像是電影《享受吧,一個人的旅行》演得那樣,我在印度當地生活,學習了許多瑜伽、靜坐、冥想方面的課程,跟著瑜伽將自己的身心靈慢慢調整到越來越穩定,甚至後來才踏上考瑜伽老師的證照,經營瑜伽教室這一條路。 瑜伽是我人生中的一位貴人,教會了我許多重要的事情。其中一件事,就是讓我把一直關注外界的眼光,重新拉回到自己身上 圖片|Photo by Luemen Rutkowski on Unsplash 練習瑜伽的時候,我們必須停下忙碌不停的雙手,停止向外不斷搜尋的眼睛、和那一顆被外界影響而隨時起伏的心,我們會將專注力回到自己的身體和動作上,去感覺動作中的每一個呼吸。 每一個動作帶來身體的延展、血液在全身流竄時產生的暖流、肌肉的痠痛,在在都讓我感覺到身體的存在,感覺到我是如此真實的「活著」。 瑜伽讓我們去面對生活習慣和壓力造成的身體僵硬和緊繃疼痛,逼我們去面對自己的身體——這是一個經由面對、凝視,深入,最後回歸內在的過程。 瑜伽練習就是一場需要你誠實面對自我的修練,逃也逃不掉。 被拋棄的我,還值得被愛嗎? 生活也一樣。 就跟瑜伽會感受到身體的拉扯一樣,有時候,逆境就是生活在心靈上的拉扯。 身體不舒服的時候,有些人會選擇盡快去看醫生,看看自己哪裡生病了,但是也有些人會因為害怕,所以選擇無視身體發出的警訊,覺得不理它就沒事了。 逃避就是最簡單、最無痛的做法,但是往往被我們刻意忽略的病症一拖再拖,就會用更猛烈的方式反撲,直到身體病入膏肓為止。 結束一段關係也是這樣,明明心痛的感覺如此強烈,但許多人還是會選擇無視,反而把自己丟到更多工作、更多社交生活中來逃離一切,拼命證明自己很堅強很 OK;每天排滿的行程只是為了躲避回家後一個人的孤單感。 這些向外尋求安慰的人,心裡真正害怕的是,如果沒有了滿滿的工作、約會、朋友,他就得自己單獨面對心中不斷浮出的空虛、痛苦和否定自己的恐懼,他們害怕面對被另一半「丟下」的自己。 因為那會讓他們懷疑: 「為什麼對方要離開我?」 「被拋棄的我,還值得被愛嗎?」 我離婚時也經歷過那段時間,尤其當中年危機和中年失婚同時發生的時候,我的自信心更是跌落谷底。 因為不能接受事實,所以一心只想用更多形成把時間填滿,只要一想到自己被拋棄的那一方就感到巨大的悲傷,一想到對方不要自己了,便認為自己失去了被愛的價值而痛苦萬分。 但是,在經過心理諮商師一段時間的細心陪伴下,我慢慢能把事實和情感面分開來看。 把事實和情感面分開來是什麼意思? (延伸閱讀:別再用「為孩子好」壓抑情緒!何妤玟:先做完整的自己,才會有快樂的孩子) 圖片|Photo by Bethany Beck on Unsplash 接受已經發生的事實 就是不管我的感受多痛苦,我都能真正接受「離婚」是一個事實。 分開是一個已經發生的狀態,而現在的我,不管心裡想的事不是自己被拋棄了,我都要接受離婚已經是「不能改變」的事實。 當我們能接受事實,就不會再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神埋怨對方為什麼要離開我?我哪裡不好?哪個環節錯了? 在已經發生的事實裡糾結太久,對療癒不會有任何幫助,一切都只是徒勞無功而已,我們只會一次又一次站在舊有的碼頭,將自己重複推向痛苦的深淵。 因此,雖然很痛苦,但接受不能改變的事實,就是療癒自己的第一步。 相信自己不是受害者 第二步,拋下我是一個受害者的角色,誠實的面對自己。 心痛就像一道鎖,把我心裡那一扇大門深深鎖起來,沒辦法再向任何人開啟,包括我自己。 我拼了命地用我很堅強、我很能忍、我很勇敢來假裝分離不會對我造成任何影響和傷害,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不是的。 我們都知道,事實是如果有人能俯耳貼近那一扇門聆聽,就會聽到我在門裡無助地哭泣。關起的門,讓心碎、痛苦、失落和沮喪的情緒攪成一團,無處宣洩。 但接受事實的第一步,就像將深鎖已久的大門輕輕地打開了一點縫隙,而情緒開始能夠沿著縫隙向門外傾洩流動,慢慢的,我開始能夠誠實的面對內在的傷痛了。 我不再試圖用外在的堅強證明自己,而是每天挪出一個時間和空間不逃避自己,接納自己在這段時間產生的所有情緒,即使是痛苦悲傷也都是我的一部分,我就是我,不需要特別去證明。 (深度專訪:你為了什麼而步入婚姻?專訪何妤玟:別害怕離開不適合的關係,找回自己) 如果我只想證明自己很好,最終我只會迷失自己,失去自己原本的樣子。 不要懷疑自己是否值得被愛。 因為這世界上,每一個人都值得被愛。 不用過度標籤化或自我矮化,也不要扮演受害者,因為這也是扭曲的能量。 成為受害者或許可以換來同情與掌聲,但卻會讓我們沉浸在竊喜中忘記檢討自己。 一段感情的結束也代表未來正要開展。 所以我不覺得自己很可憐,也不覺得對方很可惡。 在我切斷與對方所有一切的同時,似乎也否定了過去某個部分的我自己,我就是不想當這種人,所以我選擇活在當下,我能夠去期待我的未來更美好。 我接受我自己的全部,這就是我的「分手哲學」。(但是,在某些婚姻事件裡是真實存在著受害者需要協助,與我這裡指的狀況不一樣) 想想每天早上跑來叫我起床的小孩、想安慰又不知道怎麼開口的母親、三更半夜還願意接電話的閨密,還有會叫我們美女帥哥的早餐店阿姨吧⋯⋯,現在的我只是暫時沒有愛情而已,但能給予我們「愛」的人卻非常非常多。 圖片|禾禾文化 療傷沒有時間表,不需要問自己多久能復原 有一次跟為民哥聊天。 我問:「為民哥,你離婚後過了多久才開始有走出陰霾,重燃希望的感覺?」 我原本期待一個經歷一切的過來人能給我一個正向又充滿智慧的答案。 但是為民哥卻說:「沒有,從來沒有。」 「蛤?」 「即使現在偶爾夜深人靜的時候,我還是會覺得一定是我哪裡有問題。」 「對方才會拋棄我,離開我。」 「老天爺對我真不公平,我到底做錯了什麼?」 我問:「那怎麼辦?」 「沒有怎麼辦,就與它共存啊。」為民哥的話讓我聯想到心理諮商師的比喻。 諮商師說離婚就跟摔斷腿一樣,需要經歷一個完整的復原過程。 一個摔斷腿的人在動完手術後,第一步要想的不是走路,而是怎麼讓自己坐上輪椅;第二步則是如何從輪椅進步到拐杖,第三步才是放開拐杖慢慢行走,要至少需要半年以上才能回到正常人的狀態。 但是我們人呢,大部分都只想看到美好圓滿的結果,下意識想避開漫長痛苦的復健過程。所以開完刀後,大家問醫生的第一個問題一定都是:「我什麼時候才能走路?」 但是,失婚或失戀的傷痛就像這隻摔斷的腿,一開完刀是沒辦法馬上恢復原狀,健步如飛的,你催它也沒有用。 我們必須接納與這個狀態(情緒)共存一段時間,把康復要花多久時間的問題拋在腦後,專注在每一個活著的當下,把這個當下過好,因為如果你沒有把握現在復健(療癒)的每一分每一秒,也根本不用去想未來能康復得多好。 身體的傷和心裡的傷都一樣,有自己復原的時間。 有研究指出,將近 70 %的人在分手六個月之後,心靈上的痛苦會開始慢慢消退,我們會開始感覺好一點,那種撕心裂肺的感覺也好像沒那麼痛了。 就像為民哥說的,我們會開始接受自己與這個傷痛共存,讓它成為生命中的一部分,或許,這也是日後讓我們變得更好的養分。 變得更好,還是假裝變得更好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很多人離婚或分手之後,會想用「變得更好」來激勵自己,期待自己變得更好之後,可以遇到一個更好的對象、擁有一段更好的感情。 但這種「變好」其實含有一種目的性,是為了要換取往後能遇到好對象或好感情,所以才去執行、才去讓自己變好的。 這反而會讓單純想要變好的心變質,更容易將「變好」=「完美無瑕」的壓力加到自己身上。 將「唯有變好」和「才能幸福快樂」畫上等號,反而是自我療癒的阻力,而非助力。 為了要變得更好,比過去更投入工作,沒日沒夜地賺錢;為了要變得更好,每天跑健身房,努力健身,把身材雕塑到最完美的等級;為了要變得更好,做更多的醫美療程,買更多新衣服,只為了讓自己看起來比外遇對象看起來更年輕更漂亮⋯⋯。 過度想要變好的心態,容易太激進,當付出了這麼多努力卻還是沒有所謂的好結果時,就會變成另一種扭曲的能量。 其實「變好」是可以包容瑕疵的,因為完整的自己,比完美的自己更重要,不是嗎? 專注在每一天的生活,過好每一天的日子,生活點滴的累積都會是未來康復的關鍵。 Hi,我們想和看到這裡的你,打個招呼,邀請你花 1 首歌的時間,匿名填寫這份「職場真心話」問卷! 因為這個小小的行動,就能夠幫助那些在職場上無法表達現況的人們。除此之外,為了感謝你的真心,填寫問卷後我們將送出女人迷編輯為你製作的「職場生存包」,你一定會喜歡:) 本文節錄自何妤玟的《不完美關係,與更好的我自己︰與傷道別,與真實相遇,再一次勇敢的療癒練習》。由禾禾文化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不完美關係,與更好的我自己︰與傷道別,與真實相遇,再一次勇敢的療癒練習 January 25, 2022 at 10: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IBTLMx

2022年1月24日 星期一

為你挑劇|《慾望城市:華麗下半場》褪去華美外衣後,留下的是真實人生 https://ift.tt/3FYkTDL Vivier Citygirl 《慾望城市:華麗下半場》探討的不再是年輕時的擁簇,而是在邁入 50 歲後,如何在人生下半場活出燦爛。(內有劇透,請斟酌閱讀) 圖片|《慾望城市:華麗下半場》劇照 睽違了 17 年後,紐約的時尚教主凱莉又重新回到小螢幕。 《慾望城市:華麗下半場》(And just like that...,後續簡稱《華麗下半場》)在歷經波折後於 2021 年底首播。 從規劃製作期就屢遭挫折,飾演劇集中靈魂人物莎曼珊的金・凱特羅拒絕回鍋、碰上新冠肺炎肆虐,還有劇中另一位要角,飾演史丹佛的威廉・葛森,也在拍攝過程中不幸因癌病逝。 而直到新影集終於播出後,劇中飾演大人物(Mr. Big)的克里斯・諾斯被爆出疑似性侵的醜聞,讓《華麗下半場》的推出再蒙上一層陰影。 但身為重度哈扣慾望粉的我,仍認為這部劇集值得更多關注,以下是《華麗下半場》為什麼值得一看的四大亮點(以下有部分劇透,請斟酌閱讀)。 圖片|《慾望城市:華麗下半場》劇照 一、白髮也能自信美,反擊女性的年齡與容貌迷思 提及新推出的《華麗下半場》,許多人的初步評論是:「主角們都變得好老喔。」 當然,將近 20 年的時光過去了,我都已經從高中生長成了凱莉初登場的輕熟女年紀,劇中的演員們臉上和身上又怎麼可能沒有時光流逝的痕跡呢? 儘管人們逐漸開始鼓吹身體自愛(body positive),但在這濾鏡開最強、醫美打到飽和健身排滿滿的世代,不論真實凍齡或是數位凍齡,都是全民運動:皺紋、下垂和老態是不被容許的存在。 因此,當《華麗下半場》播出時,50 幾歲的幾位主角幾乎在外貌上被抨擊的體無完膚。 飾演女主角凱莉的莎拉潔西卡・派克更曾對於酸民們的老化評論做出回應,她認為:「世人總是對於女性有太多苛刻的評價,但對於男人的老化,則會是稱讚越來越有男人味了。」[1] 她亦曾無奈表示難道她可以停止變老或著是否應該乾脆消失算了。 其實在《華麗下半場》中,也花了許多篇幅探討老化的狀況與心境,首集就以是否應該遮掩白髮開啟討論。 劇中夏綠蒂(克莉絲汀・戴維斯 飾)建議米蘭達(辛西亞・尼克森 飾)應該把整頭灰白髮給染回紅色,而米蘭達則不以為意的告訴夏綠蒂她並不想像她一樣,極力遮掩老化的象徵。 劇中也描述各角色因年紀漸長而開始出現健康狀況,或是需面對親人離世等等的難題。 這些都是當年華老去,現實生活中可能面對的逆境。 圖片|《慾望城市:華麗下半場》劇照 (推薦閱讀:每個年紀都有屬於自己的詩篇:享受老化的優雅過程) 二、夏綠蒂女兒、米蘭達接續出櫃?《華麗下半場》納入更多 LGBTQ+ 故事線 《慾望城市》一向走的前面。 雖然過去影集曾被詬病缺乏多元性,但劇中包含不少重要的同志角色,且能夠大談各種形式的性愛、自慰,並高倡女性性自主等議題,在 1990 年代可謂主流影視的先驅。 而到了 2021 年,《華麗下半場》則重點關注酷兒、跨性別和無性別等身分認同。 從夏綠蒂的小女兒蘿絲(後來改名為洛克)、凱莉的老闆切・迪亞茲(莎拉・拉米爾茲 飾)到米蘭達,都顯示這是個跨越年紀和跨越世代的人們,都勇於接受自己於性向或性別認同光譜上流動的時代。 在劇中角色設定偏為保守的夏綠蒂,在《華麗下半場》中與青春期的小女兒衝突不斷,儘管生活中不乏 gay 蜜,也曾有過女同志友人,但當面對女兒告訴她自己是無性別,並想改名為洛克時,夏綠蒂仍有些慌了手腳。 在影集中可看出她並非無法接受女兒的性別認同,她的無所適從可能更是來自世代鴻溝對性別論述的認知斷層。 圖片|《慾望城市:華麗下半場》劇照 (同場加映:為什麼性別認同很重要?雌雄同體的我 ,此後不孤單) 劇中的新角色切・迪亞茲,是個極具魅力的喜劇表演者與 Podcast 主持人,同時也是個非二元性別和泛性戀的角色。 她曾和米蘭達分享自己出櫃的經驗,也因此迫使米蘭達重新思考自己不快樂的根源,可能源自她未曾覺察真實的自己。 也許是面臨中年危機,或是到了渴求脫離制式化生活的年紀,米蘭達的中年叛逆期意味著成為真正的自己,永遠為時不晚。 圖片|《慾望城市:華麗下半場》劇照 (你會喜歡:側寫陳意涵:在漂亮與直率之間,選擇成為真正的自己) 三、Single and the City,從《華麗下半場》懷舊經典的《慾望城市》 其實《華麗下半場》從第一集就給觀眾下了猛藥,讓大人物領便當、凱莉恢復單身,也讓這部劇集有機會稍微回歸到《慾望城市》當初那個在大城市中尋找愛情的母題。 《華麗下半場》第七集的開場可能是影集中最懷舊且經典的橋段,凱莉坐在她的公寓窗前敲打鍵盤,搭配著窗邊景色更迭,讓觀眾也彷彿穿越回到那屬於《慾望城市》的全盛時期。 寫作做為凱莉一貫抒發情緒的方式,她將喪偶經歷寫成新書,卻被編劇認為新書過於沉重,應該提供讀者對於未來的一絲希望,因此鼓勵凱莉再度重返約會市場。 雖然劇中角色心境與敘事風格皆迥異於過去《慾望城市》約會場景中那種或輕鬆幽默、或曖昧挑逗的調性,但凱莉再恢單仍某程度回應了影集的初衷,那幾個單身女子在都市中藉由人際關係互動所帶出的人生百態。 此外,《華麗下半場》劇中也放進了許多過去影集或電影中的時尚道具做為彩蛋,讓慾望迷們可以好好回味過去的凱莉風格時尚。 圖片|《慾望城市:華麗下半場》劇照 四、褪去華美外衣後,留下更多的是再真實不過的人生 相較於《慾望城市》的不食人間煙火和逃避主義(說真的,有幾個專欄作家可以豪買名牌鞋不手軟?),《華麗下半場》不僅納入了許多反映這個時代背景的元素,更在城市異想的敘事中增添了些許寫實的殘酷筆觸。 在疫情時代下,這樣的劇情走向似乎較能打中觀眾。 此外,《華麗下半場》的推出,除了讓人更加正視社會大眾對於年長女性的歧視與不友善,也勵志呈現 50+ 以後的人生,該如何在經歷各種難關與混亂後,仍穿上你最喜歡的高跟鞋,走向城市伸展台。 圖片|《慾望城市:華麗下半場》劇照 過去《慾望城市》所帶給我的,是不懼怕脫離青澀歲月,是讓我相信就算不再擁有 20 幾歲的青春無敵,我更能活出 30+ 和 40+ 的成熟燦爛。 而《華麗下半場》則讓我看到,儘管老化有它令人畏懼的地方,我卻更有生命滋養過後的韌度與智慧,能夠盡可能維持優雅(當然有時仍不免狼狽)的承接生活投擲的變化球。 參考資料| [1]《慾望城市:華麗下半場》莎拉潔西卡派克 56 歲回歸!劇中勇敢回應「老化」酸評,「我還是能自信地穿上高跟鞋!」 January 24, 2022 at 09: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FYkTDL

柚子甜|金錢戀愛學:不用花很多時間陪伴,但戀愛一定要有質感 https://ift.tt/3GWgJNP 柚子甜 《把錢踩在腳底下的練習》的作者小池龍之介,讓自己「雖然很清貧,但過得很富足又心靈自由」,在金錢的運用上可以過得如此,那在戀愛關係中要怎麼也過得「富足」呢? 我是柚子甜,一位商學院出身的心靈作家。在接觸靈性領域前,我是在商業圈打滾的國外業務,念大學就開始接觸投資理財,很早就和「金錢」的關係非常緊密。 在進入身心靈圈之後,意識到「金錢」不只是一種能量,更是一種「關係」。我本是兩性作者起家,善於分析關係議題,而透過這樣的經驗,我將在系列文中,分享如何經營一段我們極為渴求,卻又總是捉摸不透的關係——我們和「金錢」的戀愛學。 *** 我很喜歡的日本僧侶小池龍之介,是個非常極簡生活的人。 他有段時間甚至住在鐵道旁的便宜公寓,沒有浴室,只有傳統日式廁所,要洗澡的話,會在院子裡擺一個鐵桶,從屋子裡引自來水注入洗澡。 房間幾乎是空的,衣服只有袈裟和和服各一件,盡量避免使用電子產品,交通工具是腳踏車,這樣的「家徒四壁」,不管在什麼年代,都是堪稱「清貧」的日子。 然而小池龍之介卻不認為這樣的生活辛苦,他雖然東西少,但只要是必需品,他都「奢侈地」選擇品質極佳、作工精良的物品使用。 例如他選醬油,現代超市賣的都是短時間發酵的產品,對身體沒什麼益處,就只是單純的調味料。古早日本傳統釀造法釀製的醬油有時候會貴五到六倍,他卻會毫不考慮地選擇後者。 他稱這樣的生活是「富足的清貧生活」。 「雖然價錢很貴,但一次用量大約三十日圓而已,反而說一千四、五百日圓很貴的人,卻去吃兩千日圓的午餐,或是把錢浪費在娛樂上。我們別被『比平均價格貴或便宜」給迷惑了。」 —— 小池龍之介《把錢踩在腳底下的練習》 圖片|Photo by Alexander on Unsplash 小池的「清貧生活」,對物資過剩的現代人顯然難如登天。不過因為《把錢踩在腳底下的練習》一書中,作者是為了讓自己「不為錢所役、不為錢所困」,因此不讓自己買買買,而是透過覺察自己的慾望,觀察內心被什麼樣的習氣所牽制,而做到「雖然很清貧,但過得很富足又心靈自由」。 我們可能沒辦法百分之百做到這樣的境界,但我卻在閱讀他的用錢邏輯中,意識到「富足的清貧生活」其實是一種聰明的思維。 (延伸閱讀:找到匆忙中的富足:20 歲學會慢下來,你可以擁有更多) 以前的我完全不敢買「好東西」,覺得那是有錢人在用的,我們這種平民百姓用普通的就好。 然而有些東西日日夜夜都會被歲月蹂躪,比如說電腦,比如說廚具,比如說背包,便宜的東西多半不耐操,結果壞了又要去買新的(花更多錢)、還要修(花更多時間),或是因為捨不得而將就撐著破破爛爛(折損自己的富足感),每天看到就煩,感到自己「不值得」。 這樣的用錢邏輯在我心中萌芽後,也實行了好一陣子。每當我結算金流時都會發現,日常總花費其實完全沒有增加,甚至還下降,但生活品質卻大幅提升,經常活在充沛的富足感裡。 原因很簡單:當我們有意識地花錢,只把錢花在買「好東西」上,物慾其實會收斂,不會隨意被街上看到的新鮮玩意兒、網路廣告就吸引——因為「好東西」根本沒這麼多。 那如果真遇到其他昂貴的好東西呢?也不會失心瘋地荷包失血,反而因為平常有充分享受已經擁有的「好東西」,物慾變得收斂,遇到消費刺激時,更能心如止水的過關。 (同場加映:柚子甜|金錢戀愛學:「好好花錢」,讓錢帶著富足頻率回來) 這邊簡單舉個例子:我曾經聽過有人囤了上百支口紅,專櫃的、國外帶回來的、手工夢幻逸品都有,但很多都沒拆封,就直接在提袋裡放到過期。 雖然他買的是好東西,但並沒有被充分地享受使用,因此每次逛街,總還是覺得還是可以再多帶幾款新色,最後買到自己都忘記有什麼。 如果今天他精選五支最喜歡、品質最優的,每天充分使用,享受好東西滋養自己的幸福,我相信下次他又看到新色上市時,不會又一頭熱地把卡刷下去——因為原本擁有的已經讓他很幸福了。 如此一來,總消費下降是理所當然的,也許單筆消費很奢侈,但卻捨去了很多慾望型的消費,以及次級品容易壞,必須重複購買的消費。 而這樣的邏輯運用在「情感關係」又會是什麼邏輯呢? 圖片|Photo by Max Harlynking on Unsplash 金錢戀愛學第十七課|不用花很多時間陪伴,但戀愛一定要有質感 如果把「付出感情」,當作是「付出金錢」的概念,應該就很容易理解了——都是把擁有的事物付出去,希望能換來幸福。 然而很多人在關係中,都會以為付出「越多越好」,例如剛談戀愛的時候,許多情侶心目中的「戀愛」就是整天膩在一起,所有的時間都是我的,沒做什麼事也一定要把對方捆在身邊,百無聊賴地做點什麼來陪伴。 也有些人誤以為,只要跟對方處在同個空間,一起叫外賣,一起追劇,對話只有「中午要吃什麼」、「你看這個新聞好好笑」就叫做「付出感情」。 但是到了一定的年紀,我們漸漸能感受到,這種空洞的「陪伴」其實毫無質感,感情反而越陪越疲憊,一點都沒有被滋養的感覺。 (精選好文:不再以傷討糖!長大是成為完整、願意去愛與付出的大人) 我自己也曾經這樣,在戀愛關係中需索大量的陪伴,結果兩個人都不知道要做什麼,甚至會因為無聊開始找架吵,明明約會結束時一點都沒有開心的感覺,但下次見面時卻又困住對方,不願意讓他早點離開。 後來年紀增長,也曾經有見面時間不多,甚至有時候只有兩三小時的約會,但因為相處時很專注在傾聽和理解彼此,就算很快就要各自去忙彼此的事,感受到的滋養還是非常充分! 因為「付出感情」就跟金錢一樣,不是投注越多,就能得到更多的富足,反而是精心地選擇時間、地點、也付出最有質感的精神狀態,其他不夠適合的時機(例如只是自己無聊就找對方碎嘴,或是硬要在對方忙的時候引起注意),有意識地捨棄,結果反而比年輕時整天膩在一起,付出大量「粗糙陪伴」的愛情還要更幸福。 有意識地花錢,有意識地戀愛,新的一年讓我們用更少的時間和金錢,享受更大的富足感吧! 作者資訊|柚子甜,1987 年生,政大商學院畢。原本念商從商,28 歲生命出現大流,一切歸零重新開始,之後蛻變為心靈作家。座右銘是「找到心靈盲點,就能改變人生」,歡迎追蹤臉書 / Podcast 《柚子甜剝心事》。 January 24, 2022 at 08: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GWgJNP

心理測驗|總是擔心給別人添麻煩?測試你的羞愧感等級 https://ift.tt/3rDsEtG 采實文化 在「羞愧感」心理測驗中,好好感受自己的狀態,寫下第一直覺的代表分數,最後再加總起來對照平均分數。其實⋯⋯如果你感覺活得很辛苦,那可能是你沒機會被真正理解與看見。 文|伊麗絲.桑德 你是不是總擔心給人添麻煩了? 在羞愧感測驗得到分數,絕對不是什麼值得驕傲的事。儘管許多題目呈現出的特質並不討人喜歡,但無論如何,你還是要試著完全誠實地回答。畢竟你完全不用把測試結果給任何人看。 在你考慮每題陳述時,重要的是去感受你的身體,寫出最先想到的任何答案,不要想太多。你的身體通常會比大腦和想法更直覺、更真實地回答問題。 我想先說,在這個測驗中拿到高分,並不代表你很糟糕,而是意味著:在你的人生中,很少有人真正看見並理解你。 請先做完測驗後再讀結論,否則可能會影響你的成績。 【測驗方法】讀完每個陳述句後,寫下從 0 到 4 的數字,代表意義如下: 0:完全不符合 1:幾乎不符合 2:部分符合 3:幾乎符合 4:完全符合 ① 當有人對我表現出強烈的興趣時,我會認為他們之所以對我感興趣,只是因為還沒有發現我的缺點。 ② 如果我問了一個大家都知道答案,而且我也應該知道答案的問題,我就會想鑽到桌子底下去。 ③ 我的某些過往經歷讓我覺得丟臉。 ④ 社交活動經常讓我筋疲力盡。 ⑤ 當我不知道該說什麼時,我會擔心別人怎麼看待我的沉默。 ⑥ 我希望有時能在社交場合更自然一些,別那麼拘謹。 ⑦ 每當我誤解了一個問題,而我的回答也清楚顯示出我誤解了時,我會感到尷尬,然後生自己的氣好幾天。 ⑧ 如果我想對別人說些什麼,卻發現沒人在聽,我就會感到不安,想在沒人注意到的情況下逃走。 圖片|Photo by Andrew Le on Unsplash ⑨ 每當對話中出現停頓,我就會開始焦慮,拼命地尋找一些東西來填補沉默。 ⑩ 我身邊沒有任何我敢毫無保留、坦誠面對的人,可以顯露出我脆弱的一面(不包含治療師或心理師)。 ⑪ 下班後去酒吧或參加派對之類的社交活動時,我都會擔心自己說的話是否聽起來很蠢或被誤解。 ⑫ 在社交場合上,我不敢說出自己的想法、情緒或願望。 ⑬ 如果我邀請對方一起做某件事卻被拒絕時,我會擔心他們拒絕我的原因,是因為不喜歡我。 ⑭ 我必須非常用力地控制自己和情緒。 ⑮ 如果我發現我跟別人講話時,牙縫裡塞著食物殘渣,接下來一整天我的情緒都會大受影響。 ⑯ 當我的手顫抖時,我不想被任何人發現,會竭盡所能去隱藏。 圖片|Photo by Lauren Ferstl on Unsplash ⑰ 若臨時有客人來訪,而我家又髒又亂時,會讓我心情不好很多天。 ⑱ 當對話中出現停頓,而我又不知道該說什麼時,我會非常緊張。 ⑲ 當我在工作中犯了錯,我害怕別人因此看不起我。 ⑳ 我常常因為擔心別人怎麼看我,而羞於做我想做的事。 ㉑ 我曾(或多次)擔心自己會精神崩潰。 ㉒ 如果有人看到我難過時顫抖的臉,我會覺得很丟臉。 ㉓ 即使我說的是真話,但如果有人指稱我說謊,我就會懷疑自己。 ㉔ 當有人以憤怒、輕蔑或高高在上的口吻對我說話時,我不會制止他們,因為我覺得自己也許真的做錯了什麼。 ㉕ 當我在社交場合時,經常會感到疲倦,想要比其他人早離開。 (延伸閱讀:為什麼你想選擇「社交隱形」?比起孤獨,社恐人更害怕負面評價) 最後把數字加總起來,總分會在 0 分到 100 分之間。 一般而言,高於 70 分算高分,低於 25 分則算低分。 有 240 名丹麥人做過這個測驗,平均分數是 44 分。 請注意!這只是一個測驗! 單一測驗永遠無法完整描述一個人,因為有太多人性面向沒有被考慮進去,所以可能忽略了人與人的細微差別。 此外,結果也會根據你做測驗時的狀態和心情而有差異,假如你今天過的很糟,或正在經歷混亂期,這都會使你的得分高於正常水準。 給分數低的人 你應該以自己是個堅強的人為傲,你不是會輕易被打倒的人。 很可能在你小的時候,擁有至少有一個可以真正看見、理解你的人,並且總是用愛回應你。 若非如此,你分數低的原因,也有可能是因為你一直有在處理自己的問題,並且擁有堅固的自我意識。 給分數高的人 你不必擔心得到高分,而是應該把它看做更了解自己的契機,它讓你能以更有愛的目光看待自己。 你之所以會感覺活著如此辛苦,都是有理由的,但問題不在你身上——你生來就是你應該成為的那種人。 只是過去發生的事,讓你對自己很沒有信心。受到羞愧感束縛的生活是極其沉重的,做完測驗後,我希望你感覺好多了。 本文摘自伊麗絲.桑德的《致,怕給人添麻煩的你:清理內心不必要的羞愧感,擁抱完整的自己》。由采實文化授權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致,怕給人添麻煩的你:清理內心不必要的羞愧感,擁抱完整的自己》 January 24, 2022 at 07: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rDsEtG

2022年1月22日 星期六

專訪創作歌手——王彙筑:不要活在別人眼光,試著接受讚美,因為你很棒,也值得被愛! https://ift.tt/3tPQQvq 女人迷編輯 黃繭 Chien Haung 第一次聽到彙筑的歌聲,清澈的嗓音,配上扣人心弦的音樂,不自覺為她所感動,或許每首創作皆來自她的親手譜寫,才如此撫慰人心吧!這張睽違八年的新專輯《FAC:E》是走過多年心路,努力自我探索的一張寶物。讓我們透過這篇深入專訪,來看看彙筑是如何看待創作、看待生活吧! 原本只想成為一個安穩度日的公務員,因緣巧合參加了音樂比賽,簽入經紀公司,發行了第一張專輯,甚至入圍了金曲!這條看似順遂的音樂之路,卻有著你所無法體會的苦澀,吉他確實改變了王彙筑的人生。 2014 年到 2018 年,發行第一張專輯之後,好多人都問王彙筑去哪裡了?是不是消失了?但其實她一直都沒有離開,彙筑默默地蓄積能量,堅定地走在自己的時區。 專訪當日,烏雲壓頂,似乎隨時要飄起小雨來。錄音室不遠處,馬上認出了彙筑背影,她露出親切的笑容,我與她一起前往錄音室的路上,有一些流浪狗,狗吠聲四周響起,我面露害怕,即使如此她仍挺身站在前方,好似這份責任心天生就長在她身上。 她像是平常坐在隔壁,陪著你一起上課的大學同學,無論生活瑣事,還是課業的疑難雜症,都會為你敞開解憂的談心大門。也許是因為她那對炯炯有神的雙眸,玻璃彈珠般的眼睛,轉啊轉的,專注的表情,讓你感覺到自己正在被同理、被傾聽。 趁著天色尚未暗下,抓緊時間戶外取景。她隨意擺動姿勢,伸伸懶腰、綁綁鞋帶,躺在長椅上放空自己,偶爾露出帥氣又可愛的表情,明明是在工作,愜意得像在玩耍,現場拍攝氛圍輕鬆熱絡。 抓緊機會,她開始介紹腳上這雙鞋子有多好穿,室內與戶外使用起來都方便,她是一個非常熱愛戶外的人,彷彿置身自然之中,就能讓她活過來。 一把吉他改變了我的人生 畢業於嘉義女中的彙筑,就學期間,意外地踏進了吉他社,那把原不存在人生計劃的樂器,就這麼活生生闖入了她的世界。本來視公務員為人生目標的她,受到了吉他的感召,生命掀起巨大漣漪,把玩樂器的過程,同時也對創作音樂有了難捨難分。 乖巧沉穩的性格,讓她本來就稍微慢熱,靦腆裡頭藏著對音樂的渴望,彙筑談起自己站在舞台上表演的感覺,喜歡音樂,是因為當自己創作的歌曲能夠感動他人,就覺得很爽、很開心。 不過歌手與公務員,是截然不同的選擇,彙筑認真說著:「成為一個歌手,跟擁有一份安穩薪水的公務員,是完全不同的兩回事,我花了蠻長時間去適應這件事情。」 閃耀的星星,需要經得起時間淬鍊 2011 年,彙筑參加了不計其數的比賽,體會到歌唱帶來的成就與快樂,讓她有機會走進「歌手」的生涯選擇。2012年,彙筑參與電影原聲帶《女朋友,男朋友》的製作,經紀公司的琢磨下,正式推出了專輯《少女維拉》,專輯受到相當好評,也獲得 26 屆金曲新人獎的入圍認可。 雖然有金曲的加持,但從創作,走到面對廣大的音樂商業市場,音樂界滿是才華與星光熠熠,如何找到市場切入點、自己定位,路程也有辛苦。彙筑好坦誠,她說,「那時候還在經紀公司,可能,公司也不知道要怎麼推我,我也不知道怎麼推我。」 過程中她嘗試了許多可能,從簽入音樂公司培訓、發行個人專輯、參加中國的選秀、飛往泉州發展,卻一直都處於不太舒服的狀態。雖然公司作為一個協助的角色,卻礙於自己個性太過壓抑,不敢主動表達自己的想法,久了,也沒辦法說出自己想要的是什麼。 那幾年經歷非常多事情,好的也有,壞的也不是說很壞。但就覺得,我好像沒有在這個行業裡面行走的感覺。 創作歌手 王彙筑 經過泉州那段日子的洗禮,回到臺灣,那份令她裹足不前的彆扭,她不願再繼續這樣下去,彙筑決定試著走出來,為自己努力。離開了音樂公司,沒有了音樂公司的束縛與保護,她積極為自己抓住機會。 陸續發行了作品:EP 專輯《Dear Sappy》、單曲《幽默以對》、《阿公的假牙齒》,獨立發行對於一個創作人來說,是非常耗費金錢時間的,彙筑還是選擇走出了舒適圈,試著用自己舒適的方式來進行創作,之後受邀跨域到了 Youtube 圈,為人氣團體〈到處都是瘋女人〉打造了主題曲,並與歌手魏嘉瑩共同推出創作單曲《脫軌》。 這一連串的積極行動,都是為了更加理解自己心中想要的是什麼。 聽她這樣分享,頗有共感。如果你也有點完美主義,創作難免陷入「我覺得作品還不夠好」的想法,遲遲不敢呈現給大眾,唯有不斷創作、讓大眾看到你的作品,透過意見交換與回饋,才有辦法做出更好調整,打造自己也喜歡的作品。 所以不要害怕自己的創作不夠好,因為我們會不斷進步、不斷超越過去的自己。 如果能重來一次,我會表達自己,不論結果是否不同 我問她,如果能重來一次,會否願意在面對不舒服的事情時,開始嘗試說出自己想法? 彙筑停頓了一下,眨了眨眼,說:「我會,就是提早去練習溝通這件事情。但我也還是可以理解,如果是那個樣子,我那時腦袋壓力會有多大?不論我要不要說,這件事情的困境也一定還是會有,但是我會慢慢練習去說。」 好多時候,我們都會想著「如果能重來一次,我們會不會做出什麼調整與改變?」 回顧每一次事件發生,儘管無能為力修正懊悔,卻也能試圖覆盤當時沒能完善的事情,重新走一遍流程,學習釐清跟調整。好的地方劃出重點,可以做得更好的地方,圈起來,再列出更好的方法。人生並非只靠邯鄲學步,我們都還在成形途中,因為不懂,所以才有經歷它的價值,人生是一次又一次跌倒站起來,然後畫出自己也喜歡的輪廓。 活在社會的眼光之下:為什麼我值得被喜歡? 經過了一段迂迴的音樂路,彙筑舉辦巡演,有時看著歌迷跟著自己東南西北跑的,也會有備受鼓舞的感覺,彙筑說:「我常常覺得為什麼為什麼是我?然後⋯⋯為什麼會喜歡我那麼久?每次我去哪裡,他們就去哪裡,舟車勞頓,然後還花那麼多錢,見到我也會準備卡片⋯⋯就覺得,我竟然值得你們這麼做!」 聽彙筑說這番話,感覺她在面對讚美時,心會浮現矛盾,好像不敢接受這麼多人的喜歡與款待,她不敢相信,自己真的有這麼好。 我們從小耳濡目染在謙遜的文化之下,總是懷著一種「不敢接受」他人對自己的肯定。越喜歡一件事情,也越容易失去自信,鮮少大方接受別人對我們的讚美,腦海不自覺會冒出「不管我做得再怎麼努力、再怎麼好,永遠都不夠完美」的內在霸凌。 其實這種冒牌者症候群,生活裡任何型態都可能會發生,特別是作為一個女性角色,時常懷抱「比起被愛,更要愛他人」的奉獻與矛盾。 我們要練習相信自己、試著接受讚美——因為你很棒,也值得被喜愛! (深入瞭解:15 張圖看冒牌者症候群:你不是不夠好,只是恐懼失敗) 孵一張正面迎擊的專輯,不再逃避過往的自己 新專輯的取名為《FAC:E》,對比過往隱晦的方式呈現,從前多以插畫來替代自己的模樣。八年後她將自己的整張臉,放在專輯設計的正中央,《FAC:E》用名詞解釋是臉,動詞來看是面對。兩者融合成為了正面迎擊 —— Face to face! 這份面對面的勇氣,正是突破陰影魔障最好的力量,意味著:現在的彙筑正好好打開自己,對外展露千變萬化的樣貌。 當你按下專輯的「Play」鍵,會出現一種欲罷不能、反覆循環的魔力,每一首歌都是彙筑苦心孵化的寶物,若沒有走過前面八年的崎嶇磨練,或許現在的彙筑就不會存在了,正是因為這份勤奮認真,才造就了她的創作靈魂,也是找到「自我」的修煉之路。 有幾首歌,對她來說特別有感,比如「Totoro、當我站在你面前」,想將訊息傳遞給摯愛的親人們。而「Mirror Mirror」則是剖析自我,對自己寫下真實告白。她特別提到錄製「Totoro」的當下,忍住眼淚直至最後一刻。 這首歌是寫給一位很重要的親人,她說,「生病了,他也不能去哪裡,那他,在想什麼事情呢?」想起待在錄音室的自己,她形容崩潰、久久不能自己。 從前彙筑對於創作的輪廓,幾乎是模糊、難以描述,而現在的她,已經懂得為自己勾勒出喜歡的弧形。 臺上的三分鐘,不等於我所有的努力 新專輯問世之後,她想著,必須讓作品被更多人看見,下定決心參加「聲林之王」,想讓這張作品被更多人聽到。 重整低潮,準備好再次面對挑戰,海選期間,依舊被冠上「金曲獎」封號作為亮點。當時在節目裡,她說「金曲獎」的標籤,比起加持,更像是一種包袱。比賽過程她落入了淘汰區,賽後訪問時,她俱聲淚下,旁人看她落淚,心疼無比,彷彿她是壓抑了好久好久,才終於讓眼淚宣洩出來。 彙筑剛開始覺得自己沒有帶著壓力參賽,後來卻發現:「金曲獎的標籤,原來對我造成這麼大的影響!」 她開始練習察覺壓力,學著跟身體相處,胸悶時,就會對自己說:「我可能壓力太大,那要怎麼去放鬆?」從前可能會避開、忽略那份緊張,後來發現,理解身體狀態,也是演出的一部分,跟自己相處也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 (同場加映:茫然是因為不敢放手,專訪兩廳院藝術總監劉怡汝:隨波逐流不可恥,不要掙扎,勇敢放下) 人們常說「臺上三分鐘,臺下十年功」,拉回現實層面來看,三分鐘真的無法說完一個人傾注至今的努力,只是一道打開自己的大門,讓人有機會走進去。三分鐘要說完一個人的故事,都嫌太過短暫,我們儘管享受它、不留遺憾地把自己完完全全交出去。 彙筑點點頭認同說:「我太把所有努力都放在節目,以為我在節目上的努力,等於過去的一切,別人可以看到我的努力。但其實不會,大家就是看你那三分鐘,是我太在意這件事情了。」 「我曾覺得好像沒有得到『別人應該認識我』的回饋,但真的,是我自己想太多。」彙筑誠實說。 回歸參加比賽節目的初心,希望透過在節目的表現,讓更多人看到自己,哪怕因為這三分鐘而點入她的社群、收聽新專輯,都是一種展現作品的可能性。 我不想再在意所謂金曲獎標籤,慢慢把自己轉移到參加目的,就這麼單純而已。我想多唱一點,就已經很好。 創作歌手 王彙筑 慢熱謹慎的感情觀,也有孩子的淘氣 個性慢熟的彙筑,創作也佈滿了隱晦,旋律與歌詞,總是不時擦過聽者的情緒邊緣,好像偶爾被碰觸到、又好像瞬時收了回來,情緒一來一往,內心糾結都被她唱了個遍。但其實她說:「我覺得情歌很難寫。我不太會寫『我愛你』這樣的東西⋯⋯我反而會用形容、動作,或是場景來表達意思。」 把這份慢熱放到感情觀來看,面對愛情時她也小心翼翼,也許是因為平時就不擅長表達愛,所以創作時也不會直白的說。 我問她對於愛情有沒有理想型呢?她說:「我完全沒有理想型耶⋯⋯但是,我覺得感覺很重要,第一眼會有好感,隨著時間相處,分數是會慢慢往上加的,讓這個過程,變得是一件自然的事。」 我覺得兩個人彼此之間,幾乎是沒有隱藏的。秘密一定會有,可是至少個性上,在彼此面前就是可以很放鬆。 創作歌手 王彙筑 剛開始認識彙筑,可能會看見她比較謹慎靦腆的一面,熟了之後會發現,她是一個愛說冷笑話、可愛又風趣的人。她認為有些關係不需要特意經營,適合的話,就能互相吸引走在一起,感情就是一件舒服的事,可以安心地成為自己。 日常裡吸收創作養分,走進自然裡大口呼吸 專訪來到尾聲之際,邀請彙筑為我們獻唱一首喜歡的歌,她選擇了〈山一直都在〉。 眼前是座山 哪種白才算徒然 雲霧散不開 笑裡說著疲態 往前看綿延山巒 要走的路多不平坦 你不平凡 Ups and Downs and Highs and Lows 太美好的帶不走 It’s Neither easy nor difficult 若有些路來不及走 別強求 山一直都在 歌詞描述著走進山裡的茫然,雲霧散開,發現所有的不平凡、不平坦,都將變成生命中最好的禮物。對於她來說,走進大自然 —— 就是彙筑最好的迷人配方。 雙腳踩在無垠的土地之上,山的靈性使我們顯得渺小。沒有走進山林的人,可能很難想像,它像個導師,攀爬卻無需言說,前往山頂的過程,人間煩惱一切都變得好輕。 彙筑談:「爬山的過程,我可以看到美景,也會經歷困難,把那個感覺放到日常來,就會覺得,山上可以克服這些問題,放到日常生活裡,我也可以克服。」 走進大自然,當然不侷限於爬山,可以是挑戰自己不擅長的事。比如說:不喜歡跑步的她,挑戰過半馬,或是,緊湊的行程,巧妙利用時間來運動抱石,她表示自己喜歡做一些「過程中會感到折磨,結束後又會莫名覺得有成就感」的事。 那份在痛苦跟喜悅裡堆疊而出的養分,為她醞釀出更多創作靈感 —— 相信好好生活,也能在生活裡,活出自己。 女人迷 原創 Podcast 節目「迷人配方」,節目第一季〖厲害的人,與他們的產地〗,邀請來自各個領域、擁有拿手絕活的人物,和我們分享他們的獨特故事,以及生活中的祕密配方,歡迎你跟著我們聆聽和偷學,把配方帶走。 這集邀請王彙筑(本集 podcast 連結點此),透過聲音,聽更多彙筑的親密分享。 攝影|蔡佳蓁 專訪|婉昀、黃繭 January 22, 2022 at 09: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tPQQvq

2022年1月21日 星期五

《娃娃博物館奇案筆記》:不同時代女性的桎梏與突破 https://ift.tt/3Ajjoia 玉山社 女性形象從傳統到現今,已經歷了多重轉變,從《娃娃博物館奇案筆記》一窺臺灣各時期的女性形象,結合該時期的女性文學串連起來,以重生的面貌再度被看見。 文|後青春繪本館主編 盧方方 女性眼睛閃爍的時代光芒 眼睛,你曾經深深望進身邊女性的眼睛嗎?抑或身為女性的你,你在自己的眼睛裡曾看見亮著夢想的星星嗎? 因為工作之故,我有機會接觸跨越不同世代的女性朋友,從 20 歲的大學生到 100 歲的高齡長者,在與她們互動過程中,我看見一雙雙有期盼、有故事的眼睛。 年輕的眼睛常有無畏的傲氣,雖然前路混沌未知,但碰撞受傷本身就是引路的指標,可以無懼往前闖;熟齡的眼睛有著慧黠的幹練,待人處事外圓內方,清楚自己欲前往的方向,自在而從容; 印象深刻的是一位 107 歲老奶奶說故事的眼睛,當她說起從前跟著丈夫在中國打仗,之後輾轉遷移到臺灣的過程,在她的眼睛裡,彷彿能看到烽火連天的戰地,熊熊火光自幽深的黑目向外衝,幾乎能灼傷聽故事的我; 爾後那段定居育兒的歲月,即便身體勞苦,她的眼裡仍流瀉出甜膩的蜜糖,叫人融化在她的幸福裡;現在的她,只有在說起從前的當下,星星才會再次在眼中閃耀。 圖片|Photo by Eduardo Barrios on Unsplash 回顧臺灣從清末至現代,隨著世界潮流與政經環境的影響,女性形象有多重轉變的歷程,而這些轉變也呈現在由女性為主體的文學書寫上。 早年漢人女子沒有機會受教育,生活多圍繞在家事育兒,女性往往為丈夫、孩子犧牲自我,許多民間故事也以女性蒙冤或被丈夫拋棄為故事題材;日治時期女性開始有機會讀書,以女性視角為詩文篇章的作品逐漸在社會嶄露頭角; 戰後女作家崛起,女性獨特的生命經歷與細膩的情感更開拓書寫範疇;解嚴後民主平權意識蓬勃,女性積極參與社會運動,女性為婦女運動、平權運動書寫發聲; 今日女性書寫無所侷限,自我生命揭露、多元性別書寫以及社會議題批判等各種類型目不暇給。 這一路,女性從被犧牲者、附屬品的傳統形象中掙脫解放,朝向自我實現的獨立個體,值得我們紀錄、頌讚,並且期待未來的無限可能。 (推薦閱讀:為你選書|《3分鐘未來日記》快樂能帶來好運!透過靜心書寫,創造心想事成的幸福奇蹟) 《娃娃博物館奇案筆記》作者鄭若珣以類似《博物館驚魂夜》的奇幻故事手法,在一場懸疑推理的偵探情節中,將上述臺灣各時期的女性形象結合該時期的女性文學串連起來,奇巧的寫作方式也可謂為今日的女性創作增添一筆色彩。 閱讀時,除了隨著案件偵查過程,激起想一探究竟好奇心外,挖掘每個娃娃相對應的真實人物,並延伸每個角色生命事蹟的搜尋,帶來另一層深度閱讀研究的樂趣。 圖片|Photo by Caroline Hernandez on Unsplash 當擺在博物館的女性娃娃動起來,會發生什麼樣的奇案? 故事以被拋棄而蒙冤的女鬼娃娃(林投姐)之死,帶出臺灣女性境遇蛻變的時代演進,當中可見臺灣第一位女記者楊千鶴、突破傳統,實踐男女平等的蔡旨禪、受人尊稱為「林先生」的文學主編林海音、女性平權運動群像以及母系社會為核心的卑南族女巫,我們在想像與真實的光影錯落間,感受不同時代女性的桎梏與突破。 最終,回到自身,現時處於此刻的臺灣女性,我們都是女鬼娃娃,從舊社會轉生而來,仰賴不同時代女性雙手拓展出的道路,在這段共同祝禱,齊力編織的過程中,牽手吟唱,等待重生。 繪者曹一竹以紅、黃、藍三色作為基礎色調,故事前半段以節制的色彩營造出復古的時代氛圍,空間切割的構圖彷彿走進博物館的展覽動線,視覺物件傳遞時代變遷的訊息; 故事後半進入靈魂轉生的魔幻場景,隱喻的象徵符號,諸如:植物、手紋、煙霧、日月星辰,伴隨喜悅、憤怒、歡樂與悲傷,在湧現的回憶中,釋然放下,煙霧與細麻線綿延環繞在故事最後的幾個跨頁,猶如時代的記憶與前人的血脈注入新的靈魂之中,一個繽紛豐富的新生命正在成形。 (重磅內容:2021 全球女性影響力論壇總報導(上):多元共融的世界,要先找到自己的聲音) 曾經聽過一位 80 歲的大姐這麼形容自己的一生,我的前半生像一隻牛,馱著家庭、工作的重擔,沒日沒夜勤奮做事,總是把自己累到走不動,才會停下來休息一會兒; 現在終於退休了,我要自由自在做喜歡的事,用自己的才能服務需要的人,去想去的地方,買自己喜歡吃的東西,過自己想要的生活。 女性重生的意義不僅在時代演進的變遷,也在我們每一個獨立的生命個體中,每一個階段的我們都可以扔掉舊思想,置換新腦袋,蛻變為新生,轉生在於你我的一念之間。 一起走進《娃娃博物館奇案筆記》的女字時代,用紅椒、橙果、陽光、綠葉、湖水與紫霞,製作一個專屬於你的女字娃娃,並點亮你眼中的星星。 Hi,我們想和看到這裡的你,打個招呼,邀請你花 2 首歌的時間,匿名填寫這份「職場真心話」問卷! 因為這個小小的行動,就能夠幫助那些在職場上無法表達現況的人們。除此之外,為了感謝你的真心,填寫問卷後我們將送出女人迷編輯為你製作的「職場生存包」,你一定會喜歡:) 本文為《娃娃博物館奇案筆記》書評,由玉山社授權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娃娃博物館奇案筆記》 January 21, 2022 at 11: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Ajjoia

你說他怪,他不意外!水瓶座的 7 個特色解析:心軟善良、重視友情 https://ift.tt/3GSfrU7 塔羅筆記 水瓶座真的總會讓旁人驚呼「好怪」嗎?一起來看看身為水瓶座的做人守則,你會對他改觀! 崇尚自由、充滿人道精神、興趣廣泛、創意十足的水瓶座,是屬於思想敏捷的風象星座,但標新立異又倔強的他們,有時總讓旁人大呼「好怪」! 面對這特別又可愛的奇怪生物,我們總需要好好對待。一起來看看與水瓶座朋友相處的 7 項守則吧! 1. 他的忽冷忽熱,只是煩惱在身 圖片|Photo by Kyle Glenn on Unsplash 若提到「水瓶座」,有時就連他們身旁的好朋友也經常摸不清楚他們的個性。對比天蠍座的深沉與雙子座的靈活,水瓶座真的是難以捉摸! 其實,聰明仁慈的他們,絕不會刻意對身邊的朋友情緒勒索。 只是,當他們感覺受傷或陷入低潮時,會偷偷地在內心深處處理他們的憂愁與鬱悶,若嚴重一點會自我封閉起來,讓原本就獨立自我的他們看起來更加遙遠了。 但這並不代表他們不重視對方或討厭別人,而是貼心的他們明白,有時候把煩惱說出來,也不會有幫助。 2. 寧靜的生活才是他們心之所嚮 風象星座通常都不會太悶,也算是擅長社交的能手。水瓶座也不例外,但乍看很愛 social 的他們,其實在內心的某一個園地,是渴望一個人獨處、靜一靜的。 不怕寂寞但又被大家認為很活潑熱絡的水瓶們,更需要屬於自己的私人空間、去沈澱心情、好好地放空,充電一下,才能紓解他們的壓力。 (同場加映:「懂得炒熱氣氛,卻更喜歡喧囂後的寧靜」你也是外向的內向者嗎?) 3. 乍看固執自我的他們,其實是超好的聽眾 你覺得水瓶座偏激又固執,老是堅持己見,講不聽嗎?能言善道的他們好像說個不停,別人只是他的襯托? 但這樣的他們其實意外地是超級好的聽眾! 友善的他們會包容你的一切煩惱與牢騷,思想開明的他們更不會批判你的價值觀或羞於見人的秘密。 當你聽膩了水瓶們的喋喋不休時,換你來開口說真心話吧!相信水瓶座們一定很能包容你的。 圖片|Photo by Duy Pham on Unsplash 4. 喜歡舒服自在的愛情 自由奔放的水瓶座,喜歡「舒服」的相處方式。 他們即便口若懸河,但也不會浪費時間在跟別人「解釋」自己的價值觀與想法——對他們來說,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要怎麼「解釋」到別人懂呢? 同樣的,無論是在愛情或友情裡,他們也不喜歡強求與強迫。當你們在曖昧階段,卻感覺他忽然愈來愈冷淡,你該警覺是不是自己追得太緊了呢? 輕鬆自在的相處方式才是博得水瓶做好感的良方,當你急著把承諾與責任加諸在他身上時,這會讓他們感到很有壓力,對這段戀情會有不好的影響喔。 反之,若他覺得跟你的相處模式是舒適愉悅的,你就成功一半啦! (你會喜歡:有勇氣在一起,也有勇氣分手!關係心理學:你心疼的,其實是自己投入的青春) 5. 不知變通的他們,其實是擇善固執 思緒清晰又擁有開明觀念的他們,也會有自己所堅持、執著的「點」。 他們不容易受周圍環境的影響,習慣依賴自己心智上與精神上的能力,為自己盡最大的努力,依自己的智慧行事。 因此別人對他們的建議通常是「參考用」,過於理想主義的他們有時會變得倔強而偏激喔。但他們的想法與出發點,絕大多數都是出自於善意。 6. 心軟又善良,超重視友情 圖片|Photo by  funny on PIXTA 他們雖然有清晰的邏輯,卻討厭複雜的事。 他們的個性通常是樂天、單純又直接,無論他們是否被朋友惹惱、生氣,但骨子裡還是藏著善良的心,重視友情而且又很有義氣。 如果你不慎激怒了他們,擺上一副楚楚可憐的嘴臉,痛哭流涕的向他們道歉,相信他們一定會考慮是否原諒你。 但是請要真心誠意喔,他們最討厭有人說謊了。 (推薦閱讀:為你挑劇|《華燈初上》有一種友情,叫做羅雨儂與蘇慶儀) 7. 將別人的好銘記在心,並加倍奉還 水瓶座很重視對他好的人。不管對方的性別、年齡或者是職業地位,水瓶座都會把曾經對自己好、幫助自己的人,做過的好事銘記在心。 也因此,他被有些人認為是曖昧高手,因為他實在太愛禮尚往來了,讓別人誤以為水瓶座是在回應別人對他的情意,事實上,他們只是在投桃報李罷了。 他們絕不是愛玩弄感情的人——而這,只有真正懂他們的人才會明白。 Hi,我們想和看到這裡的你,打個招呼,邀請你花 1 首歌的時間,匿名填寫這份「職場真心話」問卷! 因為這個小小的行動,就能夠幫助那些在職場上無法表達現況的人們。除此之外,為了感謝你的真心,填寫問卷後我們將送出女人迷編輯為你製作的「職場生存包」,你一定會喜歡:) January 21, 2022 at 10: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GSfrU7

為了愛,我們願意犧牲多少?經典外百老匯浪漫喜劇《LPC》展演愛的百種面貌 https://ift.tt/3Amdehp 琳琳 經典外百老匯浪漫喜劇,由 4 位演員聯手分飾超過 50 個角色,將愛情從約會相戀到結婚分手,從年輕到老,漸漸歸納出「愛情」到底是什麼模樣。 什麼是愛?又什麼是恆久不變的愛?愛可以用幾種情境、幾齣戲劇、幾組角色展演? 經典外百老匯浪漫喜劇:I Love You, You’re Perfect, Now Change. 從美國紐約到台北南村劇場,藉由 4 位演員聯手分飾超過 50 個角色,將愛情從約會相戀到結婚分手⋯⋯ 細膩刻劃愛的每一種面貌,更巧妙地在一次次貼近生活、幽默詼諧、諷刺卻又真實的片段中,讓人們不禁感嘆,原來愛不過是:「找到個你認為完美的人在一起,接著想盡辦法,改變她/他!」 舞台劇以上帝視角開場,四位身著白衣的演員從觀眾身旁緩步進場:「 所以什麼是愛呢?你說?」 男人說,愛是佔有,愛是女孩拜倒在我的肌肉線條與陽剛堅毅之下;女人說,愛是你永遠不得再看另一個女人裸體,愛是你我分工做家事,是必須為我放棄瀟灑與自由。 圖片|活性介面製作 提供 演員們幽默地你一言我一語,全然詮釋男人女人來自不同星球,對愛的認知差異,其實愛不僅在男女說有著不同的詮釋,愛在不同階段不同時期不同個體中,都有著千百種詮釋與意義。 《LPC》全劇由 20 幕組成,分上下半場,觀眾可於南村劇場購買酒水,舞台前方的小圓桌一桌六人,圍坐著在輕鬆的氛圍中,走入愛的世界,一虧愛的百種面貌,你我對愛的百種詮釋: 愛的面貌 01:最美的愛是擁有還是失去? 第一齣戲,從愛的第一步開始:約會! 速食文化下的男女透過交友軟體約見面,初識一開口,女生說的卻是:「 我很忙,讓我們跳過第一次約會的尷尬,直接來到第二次約會吧。」 爭鋒相對地,男生馬上回了一句:「不不不,我不喜歡第二次約會,不如直接當成今天是第三次約會吧。」 他們討論著哪一次才是最好的約會?上床的那一次?相愛數年後吵架的那一次?還是分手後再次相遇的那一次? 這場最棒約會之爭在一場假想的雨中結束,那是他們相戀許久後分離,又再度重逢的夜晚,是男人身旁有著另一半,在路上與女人擦肩而過後,看著彼此,也只有「你好嗎?我很好,再見。」 幾句話能表深情,接著撐著傘,與身旁的女人結伴離開。 如果我們在約會的第一天就看見愛的盡頭,是否依舊願意牽起手,一起享受這段旅程,而非執著結果? 愛,是不是總在錯過後才發現彼此的美,總在失去後,才看見相愛時的珍貴? (愛情模樣:是友情,還是錯過的愛情?關係心理學:朋友變成戀人的 3 種情況) 愛的面貌 02:為了愛,我們願意犧牲多少? 圖片|活性介面製作 提供 另一齣可愛的約會劇名為 “Men Who Talk and the Women Who pretend They’re Listening”(愛說話的男人以及假裝在聽的女人們): 刻畫約會中男性主導,一味開啟喜歡的話題,而女性扮演聆聽者,嘴吧上順從男生興趣做回應,心底卻納悶著自己為什麼要說謊,不會打高爾夫球、看不懂艱深無趣的戲劇⋯⋯但在約會時,我們好像總會說點小謊,為獲得愛,做些無傷大雅的犧牲。 一樣的概念延續到了下半場許多齣家庭劇中,像是為人父母後,無法行床的夫妻,總是在等待丈夫看完球賽,等待老婆逛完大街的另一半,又或是當全家人開車上路,必須忍受老婆碎念全程,忍受老公開車技術,孩子們在後座吵吵鬧鬧的旅程。 有沒有什麼是我們為了獲得愛,為了維繫關係而做出的犧牲妥協?有沒有什麼是,既使知道自己不斷再縮小,也願意為了另一半、為了我們的後代與所愛,心甘情願的退讓與付出? 或許愛的真實面貌也有著忍耐,而那樣的忍耐不是勉強難耐,而是恆久的愛。 是明瞭既使一個人可以活得舒坦張揚,兩個人三個人一家人,擁擠得很,卻滿溢著愛。 (延伸閱讀:劉若英的婚姻獨處學:我們會一起出門,去看不同的電影) 愛的面貌 03:因為不完美,所以相愛 我們因為什麼相愛?又為了什麼而分開?在一齣 “A Stud and a Babe”(猛男與辣妹)中,理工男遇上了內向女,兩人面面相覷吸著杯中飲料,雖是你一言我一句,卻在對談中展露滿滿的不自信。 「 她會愛我嗎?我如此的無趣,而且我也不是個猛男,如果我是猛男,她大概會更喜歡我吧!」 「 怎麼辦,真希望自己是個辣妹,那他便會強烈渴望我,我將有人可以相擁入眠。」 渴望成為猛男與辣妹的兩位,最後在坦言彼此的不安全感與不自信後,開心地望著彼此,說了句「沒關係,我不在乎。」男人抱得美人歸,女人找到了晚上可以依靠入眠的胸膛⋯⋯ 原來幸福不過是從一句「沒關係,我愛你」展開,是發現日子不完美,你我都不完美,仍願意面對,在這不完美的愛裡,因為有你有我而完整。 你不是猛男我也不是辣妹,愛是在不完美之中,看見彼此的完美。 (聽點好歌:為你點歌|約會冒牌者症候群:我愛你,可是我覺得自己不配跟你在一起) 愛的面貌 04:我是不是該少愛你一些? 全劇接近尾聲時,愛的展演進入了生命與戀情的最後幾年,台前一張簡單的咖啡桌,女主人白了髮從後台出來,為男主人倒了杯咖啡,接著緩步走向自己的座位,拿起小說,細細地讀。 男主人從報紙背後探出頭,望向女主人,他唱著這樣一段:「 人們總說愛會退去,沒有恆久不變的愛,我也常想,自己是不是該接受那些年輕女孩的邀約,是否該像朋友們那樣,結了又離,展開新的戀曲。我不知道,為什麼現在看著你依然會心動,我是不是該少愛你一些?」 圖片|活性介面製作 提供 愛很複雜,甚至令我們畏懼,婚姻尤其恐怖,在婚姻裡,我們必須捨棄許多單身時的自由與風流倜儻,我們必須看著一個人並且說出連自己都無法相信的誓言:「我願意,我願意無論生離死別都陪伴著你。」 我願意,願意與你一同經歷這段令人畏懼害怕,令人願意犧牲自我,令人失去自由與美好約會的姻緣之旅。 而在這一切混亂之中,也不過是釐清,男人女人之所以相愛,或許因為害怕孤單,或許因為生物性驅動,因為我們的自卑也因為我們的自信,因為脆弱因為經濟需求⋯⋯ (同場加映:台北、紐約的愛情觀有何不同?從外百老匯音樂劇《LPC》細數愛情的本質) 無論如何,我們相戀,成家立業結婚生子,踏入明知辛苦的地獄,但因為有人一起,所以我們願意,並且在最後那幾年,仍深情地看著當時與我們展開這踏旅程的他/她,說聲: 「 Should't I be less in love with you?(我是不是該愛你少一些?)」 「 不,我就是那麼愛你。」 劇中,四位演員再次穿起白袍,扮演上帝的視角,唱著全齣最經典的那首歌 “I Love You, You’re Perfect, Now Change” 上帝於是說,世間的男男女女們呀:「找個人去愛,一個你覺得完美的人,然後用一輩子試著去改變他們!」 我想,從紐約遠道而來的外百老匯愛情喜劇《LPC》該是每個曾愛過,正在愛,甚至覺得自己已經愛夠了的男男女女,一起去看的劇,請牽起身旁的人,一起到四四南村看場好戲吧! Hi,我們想和看到這裡的你,打個招呼,邀請你花 2 首歌的時間,匿名填寫這份「職場真心話」問卷! 因為這個小小的行動,就能夠幫助那些在職場上無法表達現況的人們。除此之外,為了感謝你的真心,填寫問卷後我們將送出女人迷編輯為你製作的「職場生存包」,你一定會喜歡:) January 21, 2022 at 09: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Amdehp

2022年1月20日 星期四

療癒繪本|即使被生活所傷,也不要忘記,你值得被愛,也有能力愛 https://ift.tt/33FZi5M 天下雜誌出版 溫暖療愈的《男孩、鼴鼠、狐狸與馬》讓你知道,人生偶有跌倒偶有擦傷,你依然是無法被取代的存在。 文|查理・麥克斯 即使被生活所傷,也不要忘記,你值得被愛,也有能力愛! 2020 年,世界因疫情而封鎖,負面新聞與緊張情緒瀰漫,我們的心也跟著上鎖。在那樣的艱難時刻,有一本來自倫敦的圖畫書一夕爆紅,暢銷程度讓出版社必須連夜派車送書,隔天馬上又搶光。 不只在英國,這本書也療癒了全球讀者的心,包括許多重量級粉絲,歐普拉、茱莉亞・羅伯茲、雷神克里斯・漢斯沃、億萬播客提摩西・費里斯都是忠實讀者。 《男孩、鼴鼠、狐狸與馬》就像穿透濃霧的一束陽光,在人們最疏離、最寂寞、最苦澀的時候,打開、照亮了大家疲憊、受傷的心。 簡單的水彩畫配上簡單的話語,卻蘊藏無比的力量,創造了意想不到的奇蹟。更被《紐約時報》評為「療癒而不濫情,毫不說教的人生寓言。」 席捲全球現象級療癒系繪本,繁體中文版暖心上市! 銷售突破四百五十萬冊 授權超過四十種語言 紐約時報暢銷書 週日泰晤士報史上在榜最久暢銷書第一本同獲美國邦諾書店 英國水石書店年度最佳選書 我們是否曾因為害怕,而藏起了夢想?如果當時再勇敢一點,一切會不同嗎? 圖片|天下雜誌出版 提供 (推薦閱讀:周蕙的豁然筆記|面對夢想和愛情,此路不通就換條路走吧,目的地仍會在原地等你) 英國畫家查理・麥克斯,以獨特畫風搭配溫暖睿智的對白,在 IG 上圈粉百萬,更在好萊塢名人圈掀起分享風潮。 麥克斯出生於英國諾森伯蘭郡,在鄉間長大,從小就愛觀察自然、描繪動物。他是活躍的藝術家,曾為《愛是您,愛是我》名導李察・寇帝斯的慈善活動繪製插畫,也曾參與曼德拉的「團結」藝術計畫。 圖片|天下雜誌出版 提供(David Loftus / 攝影) 麥克斯將他對人生的體悟,化為男孩、鼴鼠、狐狸與馬四個角色,分別代表我們內心的某個面向。 他們一起踏上旅程,有人曾受過傷,有人為了融入而隱藏了自己的天賦。但他們學會向彼此坦誠脆弱、學會接受自己,他們發現荒野很嚇人,卻也萬分美麗。 終於,他們陪伴彼此,找到歸屬、回到家、懂得愛。 有時候我們習慣付出,卻忘了最先要照顧的,是自己。 (同場加映:親人、好友、另一半患憂鬱症怎麼辦?致陪伴者:設立界線,別忘了照顧自己) 圖片|天下雜誌出版 提供 「不經意朗讀出聲,湧出的不是話語,是眼淚。」「教會我珍惜擁有的一切。」「從八歲到八十歲,都會愛上這本書。」「這本書拯救了我。」 這是一本給所有人的贈禮,作者碰過最小的讀者只有三歲,到他年近九十的母親,都與他分享從書中得到的溫暖與感動。 我們都有不同故事,但我們都需要愛,這本書就像一個大大的擁抱,在你最需要的時候,給你安慰與鼓勵。 生活不容易,我們很容易感覺自己不夠,不夠優秀、不夠富有、不夠美好。 但其實⋯⋯你很重要,你是被愛的。而且你為世界帶來無可取代的東西。 Hi,我們想和看到這裡的你,打個招呼,邀請你花 1 首歌的時間,匿名填寫這份「職場真心話」問卷! 因為這個小小的行動,就能夠幫助那些在職場上無法表達現況的人們。除此之外,為了感謝你的真心,填寫問卷後我們將送出女人迷編輯為你製作的「職場生存包」,你一定會喜歡:) 本文出自查理・麥克斯的《男孩、鼴鼠、狐狸與馬》,由天下雜誌出版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男孩、鼴鼠、狐狸與馬》 January 21, 2022 at 12:30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3FZi5M

為你挑片|《喬瑟與虎與魚群》:身障心無礙,別被寵壞了,你得自己戰勝老虎! https://ift.tt/3qJk658 womany 女人迷精選 改編自日本作家田邊聖子的短篇小說《喬瑟與虎與魚群》,動畫以精緻手法描繪出障礙者與非障礙者的觀點,當一個男孩,走進了女主角喬瑟的世界,她的世界又將會產生怎麼樣的漣漪和改變?(內有劇透,請斟酌閱讀) 文|左邊女孩 電影裡我們深受障礙人士的鼓勵,主角們都有顆善良的心,樂觀的個性,堅強的勇氣。 但如果主角是一位臉臭、脾氣差、傲嬌、孤僻、被長輩寵溺的障礙者呢?還有人會想看嗎? 是的,就是有這麼一齣「反障礙者性格」的動畫電影,動畫《喬瑟與虎與魚群》是日本作家田邊聖子的短篇小說,最初發表在 1984 年 6 月號的《角川月刊》,之後收錄在角川書店的短篇集中。 劇情主要在描述雙腳癱瘓的喬瑟(小說角色本名山村久美子)和在麻將店打工的大學生恆夫的純愛故事,2003 年被改編為電影,2020 年改編為動畫電影。 圖片|喬瑟與虎與魚群@日本官方網站 女人不壞,男人不愛 我們回顧身障者出演的電影,無一不以溫暖、樂觀、積極的人設出現。 但事實上,障礙者不只生活充滿了挑戰,更不用說認識他人、社交和溝通了。 我想起多年以前 2000 年日劇《美麗人生》裡的女主角町田杏子(常盤貴子 飾),由於罹患免疫方面的疾病,已度過 10 年以上輪椅生活的圖書館管理員,因為自卑特別逞強,也特別害怕戀愛。 她跟沖島柊二(木村拓哉 飾)初次見面的時候相當討厭他,嘲笑著柊二是要製作炸彈,還是失業的人,討厭他幫忙推著自己的輪椅,討厭他幫忙買拉麵。 還曾對喜歡她的社工師邀約的時候說:「跳輪椅舞一點都不有趣!只是為了滿足常人的善心!」等等,後來也承認自己很容易因為小事引起戒心,不相信他人,只是最基本的保護自己。 圖片|喬瑟與虎與魚群@日本官方網站 有個性魅力和討人厭,通常都只有一線之隔。 歷史上「討人厭」卻也因為真實而受歡迎的女主角,不在少數;例如: 1813 年經典小說《傲慢與偏見》女主角伊莉莎白,班奈特家二小姐,聰明機智、幽默風趣、心思細膩,對許多事極有主見,而不屈服世俗,卻也顯得經常過度解讀和偏見。她喜愛以嘲諷、得理不饒人的態度,來看待自己不喜愛的人事。 1936 年,經典美國小說《飄》中的女主角,郝思嘉漂亮、聰明、卻又叛逆、性格倔強,絕對的自我中心主義,如同小說一開始描寫的那樣,只要有稍長時間不以她為談話中心,她就忍受不了,憑藉美貌,一次又一次地奪走別人的幸福。 2006 年,經典美國電影《穿著 Prada 的惡魔》的靈魂人物 —— 米蘭(梅莉史翠普 飾)用冷靜卻低調的聲音,擁有一開口就能使所有人閉嘴安靜,乖乖聽話的霸氣,同時也呈現這個角色,在家庭及生活中的脆弱。 (猜你想看:什麼是「權力衣著」?從《她們》、《穿著 Prada 的惡魔》服裝看女主角心路歷程) 翻轉刻板印象裡頭,女性角色該在職場上溫柔一點、始終要帶有「女性氣質」。 一個引領時尚界的女主管,真實的情況是,不僅需要工作認真、超凡自信,還要能在眾多男性圍繞的商場裡生存,想必壓力和管理都更加艱難,而個性無情和刁難,只是戰爭的職場裡必備的武器之一。當然,更不用說,後來看到的黑魔女,和納尼亞傳奇中的白女巫。 本書的原作者田邊聖子,她於書中描寫了女主角熱愛莎岡的小說(莎岡,Francoise Sagan,1935 - 2004 年,她十九歲出版處女作《日安・憂鬱》,獲得法國「文評人獎」的高度肯定),田邊聖子熱愛她的故事,甚至愛到將自己的名字取作莎岡小說裡的人物之名「喬瑟」,而莎岡的女主角特質有著孤獨、自卑、自戀、任性、自我,恰好與喬瑟不謀而合。—— 或許,每隻刺蝟的背後,都有段故事。 老虎與魚,障礙與無障礙 標題中的老虎與魚群,是動畫的主要意象。 配合劇情,女主角和男主角一同到動物園,特意去看的「老虎」,就是奶奶口中告誡外面世界的危險;車站裡的人群,一不小心就會撞到女主角,人類簡直就如同猛虎,是想像中充滿障礙的世界。 而「魚」的部分,不論是喬瑟自己的夢境,或是去水族館看見的魚,動畫組作畫上皆表現得非常夢幻,畫面讓人心醉。 圖片|喬瑟與虎與魚群@日本官方網站 剛開始,喬瑟的夢裡,她像美人魚一樣在水中自如的行動。 曾有影評說,魚的部分指的可以是男主角,也可以是喬瑟自己。 原本應該在大海中和其他魚群生活,現在卻在水族館裡,孤獨被動地等待別人來看她。我覺得這裡有另外一層更深的意涵,從男主角恆夫第一次進入喬瑟的房間裡,看見許多繽紛的畫,海洋更像是她的「秘密城堡」,並不是囚牢。 那時她還拒絕恆夫進入房間,更像是希望自己住在美麗神秘的海底,而她就是一隻自由來去無障礙的魚。 (同場加映:只有無障礙席不夠!專訪兩廳院總監劉怡汝:多元共融,要看見那些「看不見的障礙」) 家人,也是身心障礙者甜蜜的負擔 還記得奶奶是一個非常寵溺喬瑟的角色,為了她的「安全」,不只編了喬瑟最在意的「老虎」比喻,不許她出門。 開場就找了男主角當作喬瑟的傭人,看似「保護」的行為,卻也成為剝奪她自由和發展的「隱形幫兇」,藉此開啟了本片的主要劇情。 這個關鍵人物「奶奶」經常會被他人忽略,我們可以觀察出,許多障礙者的電影、日劇、小說、甚至現實生活中,成長的道路上「家人」是最不可或缺的角色,因為是最重要的照顧者,也是第一線溝通者,也是使障礙者建立起世界觀的推手。 圖片|《喬瑟與虎與魚群》劇照 過去媒體、評論,不斷強調障礙者家人的辛勞、壓力、付出和偉大,但少有人能真正以身心障礙者的視角理解。 通常連障礙者家長們的觀念,也無法逃脫大眾的觀念,認為家中有這樣的孩子,總是矮人一截,不可述說、必須低調,甚至覺得照顧這樣的孩子是麻煩,是自己福氣不足。 但健全的家人,仍和外面世界有交流連結,有地方釋放壓力,而障礙者通常在年少時期,面對和依賴的人,或許只有身為照護者的家人。 他們的話語、他們的情緒、他們的期待/不期待,才是障礙者們的人生中,第一個最在乎的人,是「甜蜜的負擔」,更是身心障礙者的全世界。 2013 年電影節百萬首獎《築巢人》記錄了自閉症孩童「陳立夫」與擔下照顧重責的父親的日常生活。 父親長年付出,希望立夫能漸漸融入社會,但改變很微小、很緩慢,他依然與社會格格不入;日本愛情喜劇四格漫畫《不良少年和白手杖女孩》( 2021 年改編成秋季日劇)之中,女主角的姐姐,對弱視的妹妹,總是放心不下,極力阻止她和男主角的交往。 許多障礙者電影和故事,家人都成了障礙者「成長」與「外界交流」的第一道關卡。 回到《喬瑟與虎與魚群》劇情中,也因為男主角,身為外來者的他,無心破壞了「保護的枷鎖」,少了家人的負擔感,從劇情兩人偷偷溜出門、搭電車、到動物園看老虎,直至重溫兒時的大海記憶,正好是喬瑟二次重獲自由的機會。 我是被勵志者,也是勵志者 這部動畫電影,最特別也最值得被推薦的地方,劇情沒有著重在女主角是障礙者,其他敘述就變得扁平乏味,對男主角的描述也非常具體。 男主角恒夫,原本只是一位熱愛海洋的大學生,為了出國留學,在潛水用品專賣店打工,同時潛水也是他的興趣。 恒夫起初只是意外巧遇女主角,想要多存錢出國,才願意接受奶奶「照顧女主角」的提議。 主角喬瑟,最開始並沒有鼓勵到男主角任何事,兩人的個性真的是水火不容,幾乎都在爭執和鬥嘴,對我而言,這或許才是一種平等相處的方式,沒有刻意同情、友善、悲傷,也沒有樂觀向上,就是很自然地讓兩個人的相遇�。 兩人擁有自己的個性和夢想,直到恒夫不小心發現,女主角充滿創意與幻想的繪畫,才感受到了喬瑟的特殊之處,進而了解彼此。 男主角在劇中並不是屬於甜言蜜語型,而是選擇陪著女主角走遍各地,從生活中體驗學習,或許,這種生活才是最真實的鼓勵。 (撕去標籤:對身心障礙者憐憫的背後,你也在悄悄替他們貼上標籤) 我得自己戰勝老虎 ! 隨著奶奶的過世,無法給付薪水,而男主角必須離去。 這時候可以看到女主角的轉變,她獨自面對了生活、找了工作,角色的年齡頓時也成熟了起來,這時女角非常清楚,自己得必須戰勝老虎! 圖片|Zi 字媒體 : 宅宅生存日誌 我們可以看到女主角從開場至後半段劇情的造型,逐漸轉而成熟。 後來恆夫為了喬瑟,在馬路上出車禍,被認定為開放性骨折,不僅無法及時出國,更可能無法痊癒。 這時立場與心境互換,男主角變成了冰冷、不近人情、且孤僻的人,而喬瑟這時反過來,變成了勵志者。 最終女主角以自己的方式,用最擅長的畫圖和說故事的方式,去鼓勵男主角,也決定在那之後離去,獨自面對接下來的生活與老虎!沒想到恆夫找回了元氣,最終雙方相互告白成功,女主角找到了屬於自己的愛情! 雖然此動畫片是作品改編,後半劇情略顯公式,但也改變了對身心障礙者「勇敢、積極、樂觀」的成功模式。 故事讓兩個相異、各自懷有夢想的青少年,一起成長的自然劇情。 漂亮夢幻的畫面呈現、溫暖的色調;細膩的角色鋪陳和轉變、道地的關西腔配音、優美的主題曲和配樂;當然也少不了恆夫的打工夥伴、單戀恆夫的晚輩,還有喬瑟在圖書館結交的好友⋯⋯等等,活像是一齣青春偶像劇。 我們深受感動的,並非主角克服了電影中的障礙缺陷,而是看著兩人的相處與默契、變得成熟和勇敢,或許,這才是真正的平等! 或許,2022 年元旦假期剛結束,屬於身心障礙者更多電影與故事,未來才正要上演! 作者資訊|我是左邊女孩,一個只用左手寫字、左腳走路的平凡女孩,中度腦性麻痺患者,兼職文字創作者及社會學上癮者,身兼觀察家與被觀察家。不間斷歧視與不公平,每一次霸凌都刻成了身體的印記,決心開始反擊,用左眼冷靜卻好奇的反觀察,用左手緩慢但堅持書寫女性身障議題,展現最特別且真實的「經驗文學」。 本文轉載自左邊女孩,請勿私自轉載內容,如欲轉載,請聯繫原作。 Hi,我們想和看到這裡的你,打個招呼,邀請你花 2 首歌的時間,匿名填寫這份「職場真心話」問卷! 因為這個小小的行動,就能夠幫助那些在職場上無法表達現況的人們。除此之外,為了感謝你的真心,填寫問卷後我們將送出女人迷編輯為你製作的「職場生存包」,你一定會喜歡:) January 20, 2022 at 10: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qJk658

林依晨專文|所有的關係都是一面鏡子,誠實地反映「我們怎麼看待自己」 https://ift.tt/3FSmT0s 聯經出版 如果你羨慕別人擁有好的一切,好事、好運、好人緣,可能是在生活中,他們看見了「自己」的本質,關於這點,讓我們來看林依晨在新書《做自己,為什麼還要說抱歉?》提及的這段話,希望能為你的生活帶來一點啟發! 文|林依晨 常有人會在有意無意間對我說:「依晨,妳會覺得這世界上絕大多數的人事物都是美好的,是因為妳是林依晨,擁有一定的社會經濟資源,大家接近妳只有好處沒什麼壞處,自然他們會想對妳好、表現自己最好的一面給妳看,並將同樣美好的事物帶到妳面前。」 老實說,這段話的真實性我無法完全否認,但也不認為全是事實。 因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互相的,而出發點始終是自己,或者說,可以讓局面產生變化的,一直是「我們自己」。 我們常誤認一段關係的好與壞取決於「對方的表現」,但其實所有種類的關係都是一面鏡子,都只是誠實反映「我們怎麼看待自己」。 當我們對自己充滿否定、批判或不自信時,這些觀點也會在不自覺中,形成我們看待他人的角度,反之,若對自身有較多的信心、包容與安全感,這樣的信念也會直接影響我們對待他人的態度。 互動開始時,對方給我們的反饋,不過就是像打壁球或反射鏡中的光罷了,去什麼,就回來什麼! (同場加映:林依晨專文|《做自己,為什麼還要說抱歉?》:擁有的當下珍惜,就很好) 圖片|聯經出版 提供 本文摘自《做自己,為什麼還要說抱歉?》。由聯經出版授權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做自己,為什麼還要說抱歉?》 January 20, 2022 at 09: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FSmT0s

2022年1月19日 星期三

打造專屬聖誕午宴,媽媽們放風啦!|2021 媽媽夢想勇敢 GO https://ift.tt/33TZFJG 白蘭與媽媽們的勇敢追夢計畫 第二屆白蘭「媽媽夢想勇敢 GO」計畫,將透過一系列課程,陪伴每位有故事、有夢想的媽媽,一起勇敢做自己。第二步,讓我們帶著媽咪放風趣! 在聖誕節前夕,媽媽夢想勇敢 GO 團隊舉辦了一場特別的媽媽放風趣活動。這次的聖誕餐會特意選在平日中午,孩子們與另一半暫時不在身邊的時候,打造出專屬媽媽們的聖誕午宴,要讓所有媽媽感受到屬於自己的 me time!帶有聖誕氛圍的開放式廚房,配上閃亮的聖誕樹與小巧的佈置,一入場媽媽們便戴上可愛的聖誕裝飾,聽著歡樂的聖誕節慶音樂,沉浸在美好的交流時光當中。 圖片來源|Impact Hub Taipei  「如果你是一道料理,你會是什麼料理呢?」另類趣味問答活動讓當天氣氛更加熱絡了,媽媽們開始大膽猜測身邊的夥伴是什麼料理,以趣味的互動方式增加與彼此的連結與認識。有媽媽說自己是「麻辣魚」,因為性格比較嗆辣直接;也有媽媽說自己是一道「糖醋排骨」,因為想當排骨很久了,引起全場歡笑聲四起,讓彼此的距離又貼近了許多,除此之外,白蘭也特意準備了實用的伴手禮洗衣球給媽媽們,心意十足。 圖片來源|Impact Hub Taipei  羅揚主廚也藉此機會,向媽媽們分享自己擔任私廚與餐飲顧問的經驗與心路歷程,因為這一屆有不少媽媽們想要創立工作室,大家都聽得十分入迷。羅揚主廚分享到品牌的差異化在餐飲業中也非常重要,例如藉由不同的定價鎖定到相對應的客群。主廚也特別與媽媽們分享,自己在創立工作室的初期也是一路跌跌撞撞,承受的各種壓力,但是只要清楚自己的目標及目的,總會有走下去的方法,他也鼓勵媽媽們持續做自己想做的事。 圖片來源|Impact Hub Taipei  每一位媽媽滿足的笑容,都深深感染著工作夥伴們,甚至紛紛自拍了起來!在媽媽們的歡笑聲與美味的食物中,媽咪放風趣的聖誕午宴順利結束了,在休息與充電過後,希望媽媽們帶著今天的美好回憶,繼續努力往夢想的路邁進! 圖片來源|Impact Hub Taipei  January 20, 2022 at 12: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3TZFJG

台北、紐約的愛情觀有何不同?從外百老匯音樂劇《LPC》細數愛情的本質 https://ift.tt/3tDkWlW 荔枝小姐 外百老匯的音樂劇《I Love You, You’re Perfect, Now Change》簡稱 《LPC》。在這些愛情故事中,也許你會瞥見自己的過往,那些與愛情有關的悸動、渴望與心碎。 當劇場走進日常 坐在用小燈泡點綴的老屋子裡等待開演,我不禁想起上海也有一部連演好幾年的百老匯作品《Sleep No More》,劇團在市中心包下整棟建築,將 200 多個房間佈置為劇中的場景「麥金儂酒店」,觀眾要用雙腳自行探索劇情的全貌,每個人拼湊出的故事都不一樣。 《Sleep No More》在上海一推出便造成轟動,我自己就去看了三次,儼然已經成為上海必打卡的文化現象之一。下班後你可以跟三五好友相約在市中心吃頓晚飯,接著移步到麥金儂酒店看戲,經歷了三小時的沉浸式體驗後再去附近的酒吧小酌幾杯,交換這次刷劇看到的細節。 一座城市能有一部鑲嵌在日常生活之中的演出,我想對於愛看戲的人來說,實在幸福得不得了。 在台北,你也能一秒穿越到紐約 如今台灣也推出了長達半年的定目劇演出,地點就在 101 旁的南村劇場,劇本是來自外百老匯的音樂劇《I Love You, You’re Perfect, Now Change》。全名有點長,戲迷都簡稱它為 《LPC》。 圖片|活性介面製作 提供 4 位演員,20 段穿越各個生命階段的愛情故事,《LPC》的舞台元素看似簡單,卻能在有限的編製裡將現代人的愛情觀刻化得生動立體。 「我一個人生活,但是我心甘情願,永遠是伴娘。感謝主!絕不當新娘。」——《I Love You, You’re Perfect, Now Change》 當婚姻不再是現代女性的最終歸宿,劇中角色細數那些塞爆衣櫃的伴娘服,她嘲諷婚姻,卻又對婚姻充滿好奇。 隨著演員在台上快速轉換角色,也許你會在緊湊的劇情縫隙之間瞥見自己的過往,那些與愛情有關的悸動、渴望與心碎。 (延伸閱讀:當新娘遇上「前女友桌」!我們共同豐沛了他的生命與靈魂) 圖片|活性介面製作 提供 素顏的愛情,最美 「我…我有點健康問題,我有關節炎。」 「每到六月我也會發作。」 「我有支氣管炎。」 「沒關係,我遲早也會得,我能接受這一切。」 我格外喜歡下半場有段老年人相戀的故事,老爺爺與老奶奶在喪禮中聊天,數十年來兩人已經走過愛情的花開花落。有別於年輕人談起戀愛就要風風火火,如今他們都垂垂老矣,再也沒有力氣去掩飾自己渾身的缺陷。 但是他們卻比誰都更明瞭愛情的本質,是坦誠,是純然的陪伴與愛慕,任何偽裝都顯得多餘。 (人生經驗:「學著慢下來,別因為趕時間而走得快」80 歲爺爺奶奶們給年輕一代的人生建言) 圖片|活性介面製作 提供 散場時夜色已深,伴侶知道我應該餓了,提著一袋涼麵在外頭等我。回家的路上我們沒說太多話,但內心有繁星點點。 《I Love You, You’re Perfect, Now Change》在 2022 上半年將會演出 150 個場次,誠摯推薦大家親臨南村劇場,一起來體驗外百老匯音樂劇的魅力。 作者資訊|荔枝小姐,2013年台大MBA畢業後獨自來到上海工作,見證各種光怪陸離的事件。始終覺得東方明珠塔長得很像一串貢丸,看著看著,就想家了。FB:《荔枝小姐》/Podcast:《荔枝小酒館》。 January 20, 2022 at 12:30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tDkWlW

性別快訊|打造親職友善環境!產檢假增為七天,配偶也享有陪產檢及陪產假七天 https://ift.tt/3Ii2XFQ UDN 勞動部修正「性別工作平等法施行細則」,將產婦的產假從 5 天延長至 7 天,產婦配偶也從「陪產假」修正為「陪產檢及陪產假」以及一同延長至 7 天。 文|記者 葉冠妤 為打造親職友善環境,勞動部修正性別工作平等法部分條文,今起上路(1/18),除產婦本人的產檢假從 5 天增加為 7 天,產婦配偶的「陪產假」也修正為「陪產檢及陪產假」,並由 5 天增加至 7 天。 勞動部強調,受雇勞工依法提出產檢假、陪產檢及陪產假及育嬰留職停薪申請時,雇主不得拒絕,違者恐挨罰 2 萬元以上、30 萬元以下罰鍰。 圖片|Photo by Vanessa on Unsplash (你會喜歡:男人育嬰,可以很溫馨:在等媽媽回來跟假裝不會之間,我們能為寶寶作更多事) 勞動部條平司司長黃維琛表示,新規定上路後,除產婦本人妊娠期間,雇主應給予 7 天產檢假,其配偶也享有合計 7 天的陪產檢假及陪產假。 他解釋,依「性別工作平等法施行細則」第 7 條修正規定,陪產檢假的請假期間,應落在產婦妊娠期間,陪產假則要在產婦分娩當日前後 15 天期間內請假。 黃維琛說,考量請「陪產檢及陪產假」的受雇者,需配合配偶的產檢事實及需求,請假單位與產檢假相同較為妥適,勞動部也因此發布解釋令說明受雇者可選擇以「半日」或「小時」為「陪產檢及陪產假」的請假單位,雇主不得拒絕;選擇以小時為請假單位者,7 天計算方式可以每日 8 小時乘以 7,共計 56 小時計給。 他強調,如果擇定以「半日」或「小時」為請假單位後,不得變更。 黃維琛指出,不論是「產檢假」或「陪產檢及陪產假」,這次修法新增的兩天有薪假薪資,全部由政府負擔,雇主可向勞保局申請補助。 本文授權轉載至 Udn,原文詳見:即日起產檢假增為7天 配偶「陪產檢及陪產假」也可7天 January 19, 2022 at 07: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Ii2XFQ

2022年1月18日 星期二

女性障礙者的身體和性:我的血淚生理期經驗 https://ift.tt/33JnJ20 womany 女人迷精選 身為女性障礙者的左邊女孩,她寫下難以言語的親身經歷,你知道什麼是月經貧窮嗎?以及身心障礙裡頭,經血對於女性來說有什麼樣的辛苦之處呢?透過她的筆下紀錄,我們希望讓更多人看見「女性障礙者」背後不為人知的故事。 文|左邊女孩 悶熱難耐的夜裡,年少的我根本不知道,身上有顆種子逐漸發芽,開始在血液擴散奔放,想衝破天際,只會用眼淚和顫抖灌溉,只懂得用發燒與腰痠背痛施肥,直到我華麗的死去,而花已盛開,鮮紅已沾滿身體。 身心障礙的類型非常廣泛,臺灣現制身心障礙類別就區分為 8 大類,障礙等級又分為輕、中、重度、極重度 4 級;造成原因則區分為先天與後天,損傷程度有暫時性及永久性等。 除非特定醫療需求,一般人談起「身心障礙者」,很少以「性別」作為區分。大眾刻板印象中,我們都被認為同樣是「需要幫助的人」,雖然近年有許多研究是在探討障礙者的情慾,但在討論情感和性需求之前,還有最基本的「性別」問題。 女性障礙者的身體和性,向來是比男性障礙者更隱晦的話題 有家長甚至為了「保護」自己的女性障礙者孩子,進行停止生長手術,解決月經所帶來的護理麻煩,甚至摘除子宮,避免孩子被強暴懷孕。 過去研究也曾提及,障礙女性的「性別處境」被「父權」掌控的主流社會壓迫,而「障礙處境」又受到「健全人」主宰的主流社會壓迫。 女性身心障礙者因此處在「雙重剝削」(double deprivation)或「雙重歧視」(double discrimination)的情境中。 (同理障礙:只有無障礙席不夠!專訪兩廳院總監劉怡汝:多元共融,要看見那些「看不見的障礙」) 獨自忍受生理痛、男同學的玩笑 記得母親從小要求我穿寬鬆的衣服、剪短頭髮、穿長褲,只怕我會有「危險」,所以我從童年到青少年時期,幾乎都只待在家中,甚至對於要到學校參與團體生活感到恐懼。 一般人的求學回憶,如:畢業典禮、和同學成群結隊玩樂,下課後相約出遊⋯⋯等的經驗,對我而言更是遙不可及。 因為先天體質與生理構造的關係,自從有月經開始,我每個月都要經歷整整 7 日以上的生理痛,還包括頭痛、發燒、胃痛、腰痛、下腹疼痛、悶熱、憂鬱,甚至嘔吐,最後送醫。 圖片|Photo by Kinga Cichewicz on Unsplash 當別人用「大姨媽」代稱月經,甚至當成搞笑話題時,我則是經常痛到住院、被其他同學當笑話。 那時的我並不以當女性為傲,每日想著自殺,只為了擺脫這副身軀。 在我還是學生的年代,月經還是「不能說」的祕密話題。 當月經來時,除了忍受痛苦,還要暗自擔心有沒有不好的味道跑出來,或是經血外漏,又因為我就讀男女混班的學校,在學校只能以「好朋友」代稱月經來了(但是明明就很厭惡月經,為什麼是好朋友?),衛生棉則以「麵包」等稱呼取代。 因為行動不便,我無法像其他同學一樣,把衛生棉藏至讓人看不到。有一次在校車巴士上,我的衛生棉從口袋掉出來,被別班男同學拿起來大聲嚷嚷,還打開和其他人一起胡鬧,全車的人竟然都哈哈大笑!為此我感到異常羞愧。 (同場加映:「月經是女性最難以啟齒的痛」聯合國論壇:月經貧窮,其實離我們並不遙遠) 女性障礙者的血淚生理期困境 身為女性障礙者,要用單手�於貼身衣物上墊好衛生棉相當困難,每次我更換完衛生棉後,經血還是會外漏出來,已是常態。 當褲子被外漏的經血弄髒後,要在學校公廁換穿褲子、穿脫矯正鞋,更是不便。 我曾經因為經血外漏,在體育課上受到同學驚慌大叫:「妳的屁股為什麼都是紅的?好髒哦!」 同學竟然從對月經「不潔」的想像,衍伸成認為我很「骯髒」的印象;我也曾在醫院病床上,經痛到昏睡過去,醒來時才發現滿床是血,下半身躺在溼溼熱熱的經血中。 也因此,只要是生理期來的那幾天,我就會穿上 2 件生理褲與 2 件長褲(以防經血外露),不但需要忍耐嚴重的悶熱不適,有時連大腿都長出疹子,什麼事都沒辦法做。 圖片|Photo by Cassidy Dickens on Unsplash 永遠記得去婦產科就診的經驗 那時我的經血已經流超過 3 個月,我面色蒼白、心跳快速及頭暈氣喘,因此到大醫院看診,當時我的血紅素過低,醫師認為需要內診,並安排開刀,我糾結了很久,終於鼓起勇氣接受檢查。 那家知名大醫院舊址的設備,原本就不新,但進入檢查室後更是讓我感到驚訝,陰暗老舊,只有密集排列幾張內診椅,且僅用布簾隔著,空間異常狹小,內診椅也偏高,我不容易坐上去,需要先站立脫好衣服,卻沒有任何醫療人員協助我。 當我自己狼狽的做完動作、吃力爬上座椅、尷尬的打開腿時,床單已經被經血染上一大片紅。 我感到焦躁不安,然而護理師只是冷漠,迅速地使用鴨嘴器取樣完成,並且交代幾句話後就迅速離開。 我仍感到頭暈,且動作緩慢的起身、拿起褲子,躊躇不知道怎麼穿比較快時,還有不知情的病患突然打開布簾,看見我充滿不堪和半裸的模樣。我只得連忙道歉,再尷尬地關上布簾。 當我好不容易穿好褲子,再次打開布簾時,幾乎所有人都看到滿床的血,彷彿都想逃離這個「命案現場」。 月經保衛戰 關於「月經祕密」,我一直到學生時期的一堂游泳課以後,才鼓起勇氣捍衛和公開討論。 當時游泳課老師要求月經來的女生,必須使用衛生棉條下水上課。 班上女生都面有難色,再加上如果我下水後,沒有了輔具和矯正鞋,根本難以完成課堂動作。 於是我求助學校護理師和導師,發起全班連署,公開向體育課男老師拒絕使用棉條,拒絕在經期時進到冰冷的游泳池裡。 後來,老師才同意月經來的女生可以不用下水,改以做體適能運動,或用口頭報告替代。 從此,我留起長髮,想穿什麼衣服就穿什麼,大方分享衛生棉,和女性友人討論對付經痛的妙方,在生理期時請生理假。 悶熱難耐的夜裡,不再等待死去,而是舒坦的睡個覺,再醒來時,但願心情就像花朵綻放一樣美麗。 圖片|Photo by Cassidy Dickens on Unsplash 如今,月經議題已經從個人身體的私密範疇,逐漸擴及到社會整體價值的轉變。 尤其近年來,臺灣和國際間,都對性別議題投入相關研究,並積極加強社會對性別平權的觀念。 也可以看見政府開始討論和面對不同性別的特殊處境。 例如:2021 年 3 月,有 19 位立法委員,共同擬定了「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第 71 條修正草案,提出有關身心障礙者的經費補助,應該增列「女性生理用品費用補助」一項。 (猜你想看:「月經是女性最難以啟齒的痛」聯合國論壇:月經貧窮,其實離我們並不遙遠) 性別力百科 月經貧窮 Period Poverty 女性為了生理用品支出而承受經濟負擔,不平等現象尤其發生特定群體或階層女性身上,影響女性衛生權和健康權,障礙女性因為特殊需求,支出較一般女性多,可能因衛生棉難以貼合衣物、長期臥病,只能選用價格高的衛生棉,甚至生理期間,因不便更換而選擇不出門。 參考資料: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第 71 條條文修正草案 作者資訊|我是左邊女孩,一個只用左手寫字、左腳走路的平凡女孩,中度腦性麻痺患者,兼職文字創作者及社會學上癮者,身兼觀察家與被觀察家。 不間斷歧視與不公平,每一次霸凌都刻成了身體的印記,決心開始反擊,用左眼冷靜卻好奇的反觀察,用左手緩慢但堅持書寫女性身障議題,展現最特別且真實的「經驗文學」。 本文轉載自左邊女孩,請勿私自轉載內容,如欲轉載,請聯繫原作。 January 19, 2022 at 12:30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3JnJ20

何妤玟專文|與傷道別,再一次勇敢的療癒練習 https://ift.tt/3FGCPTf 禾禾文化 如果你也曾迷失在一段關係裡,推薦閱讀何妤玟的《不完美關係,與更好的我自己》,找出自己喜歡什麼、討厭什麼,以及內心最真實的渴望,你將會越來越清楚自己的需要。 文|何妤玟 前陣子,我開始在 YouTube 經營自己的頻道。 經營頻道把我累個半死,想影片企劃、邀約來賓、拍片、盯剪輯後製⋯⋯,真正下去做了之後,我才發現就算有團隊協助工作還是超級多,真的很佩服那些能自己經營頻道,甚至養出一個團隊的頻道主。 陸續做了兩三集節目後,某一天輪到我帶小孩,我因為身體不舒服所以打電話跟前夫商量,看看能不能當天由他先照顧孩子,隔天再換我。 電話掛上前,我謝謝他的同時也說了句「不好意思。」  結果他笑著回我:「你在頻道裡大講特講我們的事,就不會不好意思喔?」 聽了他的話後,我在電話這頭大笑出來。 婚姻結束快兩年後,我們還能這樣互虧逗趣的互動其實是當初想像不到的。很多朋友粉絲都說,我們能當一對合作父母一起照顧小孩很厲害,但大多數人不知道的是,美好結局不會說來就來,為了維持友善,我們彼此都做了很多努力。 婚姻裡的「將就」,與「不將就」 年少時的我對愛情抱持很大的憧憬,也會大方主動追愛,人生最大的願望之一,就是找到一個理想對象陪我相知相惜地走下去。 三十五歲那一年,我跟所有女孩一樣走進了「夢寐以求」的婚姻。婚後很快懷孕當了媽媽,生活也快速地被家庭和小孩各種事情淹沒,我也一度期待婚姻就是愛情最完美的歸宿。 但是有一天,當我在日常生活中稍微喘口氣休息一下的時候,我突然發現我跟先生之間好像有一點不太一樣了。 結過婚的人可能都有同感,婚姻中的變化是一點一滴慢慢累積的。 一開始只是兩個人的生活習慣不太一樣,慢慢地,生活習慣延伸到對家庭、育兒的價值觀,最後是對配偶、對婚姻想像的分歧⋯⋯,在我察覺到我和先生對婚姻抱持的期待有落差時,來自童年的擔憂和不安,又再度浮現在我的眼前。 當婚姻出現瓶頸時,同一時間,我的原生家庭也發生了劇烈的變化,從小在我生命中缺席的父親突然離世,同一年,母親又因為心臟重病開刀住院,那時的我突然變得很脆弱,需要另一半更多情感上的支持與安慰。 我覺得自己好像回到童年中那個缺乏愛、一心只想獲得關注的小女孩身上,在這段關係中很害怕失去先生的愛而不斷渴求;我好像又看到那個從小被母親嚴厲要求的自己,凡事不能鬆懈,只能完美。 但是要經營一段讓兩人都滿意的婚姻,哪有這麼簡單? 關係裡的雙方,需要時間和空間來進行語言的交流、肢體的交流、情感的交流,才能找出讓彼此更加親近的共同點,面對彼此不同的地方也能夠更加寬容、尊重,最終找到那一個能讓兩人求同存異的平衡點。 但大部分的婚姻卻剛剛好相反。 (同場加映:為什麼婚姻不再是唯一歸宿?關係心理學:最好的愛,是彼此需要、相互陪伴) 有一次和姐妹們聚餐,大家紛紛抱怨自己的先生家事不做、小孩不顧、只顧著工作應酬打電動,突然一個姐妹大嘆一口氣說:「什麼都不重要,我老公只要有拿錢回來就好。」 語畢,大家笑成一團,卻笑得有點心酸。 這讓我想到有一天我去咖啡廳用餐,入座後突然聽到隔壁桌的女孩子在聊各自的男朋友。 第一個女生說:「我男友每天都會接我上下班。」 第二個女生接著說:「我男友假日都要我陪他出去玩,不陪他還會生氣。」 第三個女生輸人不輸陣:「我男朋友更誇張,他連我跟其他男生合照都會吃醋。」 我在隔壁桌聽了忍不住笑了起來,對比我們這些明明找到愛情歸宿的已婚婦女,為什麼講到婚姻,大家對於另一半的標準卻都降低了,甚至是不敢奢望了? 有了孩子後的穩定婚姻,如果只是要為了「維持婚姻」而拋棄自己的對愛情、對另一半、對婚姻的需求與期待,這不是將就,什麼才是? 圖片|禾禾文化 提供 「留白」的藝術,讓我更知道自己需要什麼 每一種關係一定都有需要溝通、妥協和不斷磨合的地方。每一對夫妻也都有兩人之間才知道的共同目標和衡量,外人大可不必對其他人的婚姻指手畫腳。 我是一個會把另一半放在所有事情第一位的人,但這個位置本來就會因為不同時期而做出調整。 談戀愛時,兩個人愛得死去活來,一天沒見到對方都不行,這時候父母朋友統統都可以拋棄,唯獨另一半不行。結婚後有了法律約束,關係更加穩定,有些人在配偶心中的位置可能就會排到小孩,甚至是事業之後。 所以我們可以觀察對方把自己擺在第幾位,符不符合自己的期待,當發現位置失衡時,不讓自己將就的方法就是妥善溝通。 但也常常有人說:「有啊,我都有跟我先生溝通啊,他就是左耳進右耳出,有溝沒有通,還不是一樣沒用。」 在這裡,我不會教大家溝通的方法,因為我自己也是一邊學習一邊前進,但人其實是一種很有趣的物種,人的基因裡好像存在一種發現問題就要盡速解決的設定一樣,有時候因為太迫切的想要解決問題,甚至是爭個輸贏,而讓關係中的衝突一再發生。 所以在跟對方溝通之前,先停一下,坦承的跟自己面對面非常重要。 現在的我,也常常需要這樣的時間。 工作一天,孩子睡了之後,我會在夜晚保留一段時間給自己。 (延伸閱讀:【拾年有承】讀者故事|寫給婚姻:不是誰的妻子或母親,我就是我自己) 通常是坐在自己的床上,或是某個能讓我身心放鬆的地方(如浴室),重點是,我會把所有會干擾我的電子用品統統關掉(暫時遠離手機上每分每秒湧入的資訊,這些永不停止的訊息只會讓我們離真實的自己越來越遠),花時間聆聽自己的聲音,跟自己獨處、放空。 這段時間裡,我會回想生活中的各種事情,今天工作上發生了什麼事、跟家人孩子發生了什麼事,跟經紀人發生什麼事、上節目發生了什麼事,或是回顧自己的成長經歷、童年時的自己、第一次戀愛的自己、自己是什麼樣子的一個人⋯⋯。 在這個跟自己獨處的時光裡,什麼都可以想,漫無目的的亂想也好,有目的的針對一件事情整理也好,你會發現在這些一次又一次的思考、整理、丟棄與歸納的過程中,我們會越來越確立眼前的「自己」是什麼樣子,需求是什麼、工作和生活的目的是什麼、喜歡什麼討厭什麼,還有為什麼? 讓自己處在留白的時間中,是我從瑜伽學習而來的做法,因為留了時間給自己獨處,也才有了後續其他的療癒過程。 心理學家阿德勒曾說過:「人生中的所有煩惱,都是人際關係的煩惱。」 而我認為,我跟我自己的相處,也是一種人際關係。 只有當我能接受自己經歷的一切、坦承的面對自己,不批評自己,與內在和平共處時,我才能更清晰的看見外面的世界。如果我的內在很紛亂,沒有自己的一套準則,那麼我投向世界的眼光也會是雜亂不堪的。 遇到問題時,不要急著「解決它」。 也不要急著要求對方跟你在一樣的狀態裡,有一樣的共識,因為人的感受都是浮動的,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是隨時變化的。 先回頭讓自己的內在安定下來,因為當我們沒有辦法處理好自己的內在時,無論是遇到什麼問題或什麼人,未來也只會不斷反覆發生一樣的衝突而已。 我和先生為了維繫這段關係,彼此都做了不同的嘗試和努力。 我很努力去爭取我想要的,我也很努力在這一段關係中找到能讓我平衡的支點,但如果我找不到也爭取過了,那麼坦承的面對之後,我就會選擇好好放手。 本文節錄自何妤玟的《不完美關係,與更好的我自己︰與傷道別,與真實相遇,再一次勇敢的療癒練習》。由禾禾文化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不完美關係,與更好的我自己︰與傷道別,與真實相遇,再一次勇敢的療癒練習》 January 18, 2022 at 11: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FGCPTf

「單親家庭長大一定不幸福?」修煉 3 項意識:重新改寫信念,看見父母侷限,交還命運 https://ift.tt/3A82pze 李品毅 Lee Ping-Yi 原生家庭不快樂的命運,只能複製嗎?透析自己曾受過的傷害,有意識地瞭解我們與父母的侷限,然後把幸福的關鍵,透過 3 項療癒修煉,拿回自己的手中! 許多人戴著有色眼鏡來看待父母離異的「不幸」家庭的孩子。雖然,原生家庭的苦痛、創傷是一座難以穿越的大山,父母婚姻不幸,很多孩子或多或少潛移默化,連自己都認為自己沒有信心、沒有能力過好幸福的人生。 為什麼父母婚姻「不幸」,身為孩子,逆轉父母的命運,活出自己的幸福如此艱難? 父母關係不佳的影響,不僅限在單親家庭 當孩子在一個父母關係不佳的家庭環境中生長時,是不容易接受到健康充足的父愛與母愛,將無法使人足夠成熟。 當人格不夠成熟時,就會顯現在人生中的各種關係中,親密關係、職場關係、朋友關係、親子關係,便過不好自己的人生。 在美籍德裔人本主義精神分析心理學家弗洛姆在其著名的書《愛的藝術》提到,一個人缺乏成熟的母愛,將會過於嚴厲且沒有人性,難以培養與人親密連結的能力;一個人缺乏成熟的父愛,將會缺乏明晰的判斷能力,將會阻礙自己與他人的發展,難以建立足夠清晰的人際界線。 然而,父母關係不佳的家庭不單只有離異的家庭,還包括持續衝突不斷、瀰漫冷暴力,甚至家暴不止的未離婚家庭中,父愛母愛的缺位也是常見的。 因此僅用是否單親來判斷孩子是否能有健康人格的發展,是不夠客觀的。一個離異的家庭可以有健全的孩子,一個看似沒破裂的家庭可能會有心理議題的孩子,孩子能否有健康的人格與心理的影響因素是非常複雜的。 就像弗洛姆在《愛的藝術》中提到,有些不願離婚的父母經常使用的理論就是為了使孩子不失去一個共同的家,所以不願離婚。 但深入的調查結果表明:在這樣的「共同的家」中籠罩著的那種緊張和不幸的氣氛,往往比公開的決裂對孩子的損害更大。 圖片|Photo by Ainur Iman on Unsplash 孩子對父母不快樂的愧疚感,讓他下意識地複製原生家庭命運 加拿大研究家庭創傷的精神科醫師嘎博.馬得(Gabor Maté)在其紀錄片《創傷的智慧》中說過,在一個不幸福的家庭中,當孩子面對整個家庭氛圍的不快樂時,有兩個選擇,一個是選擇離開家庭,另覓適合自己成長的環境,另一個選擇是認為自己不好,所以造成父母不快樂、家庭氛圍緊張。 但離開家是孩子沒有能力做出的選擇,孩子沒有生存能力,沒有選擇家庭的可能性。 因此,在孩子心中,下意識就被烙印著信念:「我不夠好,所以家中才不溫暖、父母才不快樂。」這個信念就像程序碼一樣深植在孩子心中,直到長大成人。 這個信念,使孩子扛起了家庭快樂的責任,甚至父母人生的責任,認為只有父母快樂起來、家庭幸福起來,自己才足夠好,才值得被人愛著。 若放下父母繼續不快樂,去活出自己的人生,代表自己沒有做好自己的責任,將會帶著許多與父母緊緊羈絆著的愧疚感,充滿恐懼與懊悔。 孩子長大成人後,也沒有辦法放下父母於不顧,心中升起了很多內在的衝突,一邊感到愧疚於自己的能力不足,無法使父母快樂,另一邊怨恨著父母為什麼都不能快樂起來,讓自己能自由地活出自己的人生。 這層連環鎖鏈到最後,孩子內心下意識對無法活出幸福人生的根源是責怪著父母的。 (時事分享:暖心法官千字文,寫給 8 歲孩子的判決書:父母離婚不是你的錯,無論如何,你都被愛著) 成年後,活出自己的生命的責任,還是在自己身上 我們無法選擇我們的父母,我們能做的就是有意識地拿回我們生命的自主權,而不囚溺在父母在成長過程中對我們的影響中而無可自拔。 因此,我們可以適度地瞭解原生家庭造成自己的傷害,但也有意識地瞭解我們無法翻轉家庭命運,一味責怪家庭只會使我們困在原生家庭的困境中無法前進。 然而,道理知道了,那麼我們可以過好這一生了嗎?我們還需要方法和行動去實踐,有意識地去療癒創傷,不重複父母的命運。 3 項療癒意識修煉 1. 理解父母的侷限 試著去看見父母的生長歷程,他們其實是很多恐懼與焦慮的,他們成長於過去較為艱苦的年代,生存的壓力使他們也缺乏足夠的父愛與母愛,競爭是他們活下去的生存法則,然而,讓他們活下來的生存法則卻也困住了他們。 理解父母的侷限,瞭解父母不如自己幸運可以有機會探索自己、療癒自己,並藉由各種心理學知識來成熟自己的人際關係經營能力、愛的能力。 使用健康的愛去反哺父母,而不是匱乏的愚孝去滿足父母不健康的需求,最後使得自己匱乏而也得不到認同。 圖片|Photo by Leo Rivas on Unsplash 2. 重新改寫信念,交還父母的命運責任,活出獨立的成熟情感 前面提到,加拿大研究家庭創傷的精神科醫師嘎博.馬得的理論,認為孩子心中渴望父母快樂才能證明自己足夠好的信念,是孩子過度承擔父母命運責任的主因。 我們需要修改我們的內在信念,有意識地重新找到彼此生命責任的平衡點,交還不屬於自己的生命責任給父母。 我們的好與不好,是與父母的快樂不快樂、原生家庭幸福不幸福無關的。 因為我們沒有辦法改變父母,我們能做的就是把屬於他們的情緒與命運留給他們,把屬於我們的生命命運拿回手上。 學習人際界線觀,理解雖然父母雖然養育我們成人,父母以及自己依然需要承擔自己的人生責任,且不侵犯彼此界線,並試著開口與父母探討各自的界線,但依舊維持互相關心的平衡。 達到這樣清晰有彈性的界線平衡不容易,但對比活出自己人生,這只是一個開端而已呀! (延伸閱讀:「你要跟爸爸還是跟媽媽?」心理師看童年創傷:三句父母不應該對孩子說的話) 圖片|Photo by Louis Hansel on Unsplash 3. 整合失衡多年的關係,看見彼此都想活出自己,並有意識地使用各種方法培養內在的力量 去整合自己內在的母愛與父愛,自己給自己補足曾經缺席的父愛或母愛,意識到要活出自己的人生,需要在自己的人格中,同時具備有母愛的溫柔慈愛與父愛的堅韌明理。 當整合、修改信念完成,我們便可能不再向不成熟的父母索求未竟的父愛與母愛,以及試圖用他們快不快樂來代表自己的價值。 每個人的生命經驗不盡相同,依據自己的狀況去找尋療癒、成長與支持的渠道,可以從閱讀、參加課程、找尋志同道合的同行夥伴開始,甚至請求專業的協助,找尋身心專科或是心理諮商師協助,進而找到適合自己的整合內在父母之道。 當我們改寫了自己的信念後,我們便可能為自己家族中代際傳遞的家庭創傷按下了停止鍵,成為一個縱使有個不甚圓滿的原生家庭,但依舊可以給出充足父愛母愛的人。 我是個熱愛常青哲學、整合心理學、靈性學的自由撰稿人,目前為四處流浪、探索世界與自我的遊牧民族。若你對我的文字感到共鳴,也對深入與我互動感興趣(我會舉辦電影討論會、讀書會、內在工作坊),歡迎一同探討人生意義、內在議題、自我成長!我的臉書;我的Meetup活動主頁 January 18, 2022 at 10: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A82pze

為你挑片|《第一爐香》葛薇龍與喬琪喬:出賣靈魂,能否換取真心? https://ift.tt/3535Fk7 晴暄 Ronna 許鞍華導演三度改編張愛玲的作品,而電影《第一爐香》鏡頭底下的每一個小細節,都能感受到導演細膩打造的浮華與淒涼。讓我們透過劇情解析,來洞悉故事中的三個經典角色「葛薇龍、梁太太、喬琪喬」,究竟他們是如何看待愛的錯綜複雜?(內有劇透,請斟酌閱讀) 近日熱映的電影《第一爐香》,改編自張愛玲同名中篇小說,由香港知名導演許鞍華執導,馬思純、俞飛鴻、彭于晏領銜主演。 講述一個良家淑女,愛上了長年嬉遊於物質世界、高端又濫情的男人的故事。 張愛玲筆下世界,表面談愛情,骨子裡用熱忱細細體察社會,寫實犀利的人間百態,她用冷清筆調、濃豔色彩加以調和,將人心的虛華險惡,亂世的浮華蒼涼相互映照,彷彿是不平衡的音調裡,開出的一朵孤冷岑寂的花——絢爛而暈眩,奢糜又虛渺。 圖片|《第一爐香》劇照 (讀張愛玲:【閱讀女作家】不見得每個人都看過張愛玲,但每個人都有一本喜歡的深雪) 電影《第一爐香》:絢爛而暈眩的故事 初入梁府的葛薇龍,像一朵小白花,不慎薰染了奢糜風氣;一個潔白純真的女子,無可自拔地墜入情愛迷離的深淵。 故事發生在梁府的園子,園子像隻「金漆托盤」,巍峨於亂山中,另一面則是濃藍的深海,景緻對比強烈,為故事增添一抹荒誕、奇幻、冥頑的色彩。中篇小說《沉香屑.第一爐香》也如金漆托盤般,橫空出世。 當年只有二十二歲的張愛玲,寫下這個故事,字字句句如同鑽進了主角的心窩,將心境流轉的細膩幽微,窺探得一覽無遺,張愛玲也一舉成為轟動上海灘的傳奇才女。 圖片|《第一爐香》劇照 電影《第一爐香》是許鞍華導演第三度改編張愛玲的作品,表達上沒有過多情緒渲染,反之以平鋪直敘,呈現了每個角色的處境與決斷,讓觀眾身歷其境、感受角色的心理變化,相信每個影迷,看完都會有屬於自己的解讀。 另外,本片合作國際配樂大師坂本龍一、王家衛御用攝影師杜可風、奧斯卡最佳服裝造型和田惠美、知名編劇王安憶等強大陣容,無論服裝、美術、攝影、配樂等,皆能各方看出別出心裁,可說是本片一亮點。 這部史詩級鉅作,帶領影迷跟隨主演的精湛詮釋,於唯美清冷的畫面中,一窺 1940 年代香港豪門之間心機暗湧、慾望墮落的世界。 (同場加映:讀張愛玲《金鎖記》:心之枷鎖,桎梏餘生自由) 身陷慾望吞噬的牢籠,出賣靈魂,能否換取真心? 故事裡的葛薇龍、梁太太、喬琪喬——三者關係錯綜。 彼此在浮華世界,各自步步算計,自以為精明,始終卻淪為慾望的奴隸,身陷物質、情愛與婚姻的囹圄。 葛薇龍剛進梁府時,一心只想完成學業,她沒想過三個月的光景,會徹底改變一個單純少女的內在變化,物質聲色的誘惑難以抗拒,心中構築的防線一點一點退後,退到最後守住的那點自尊,竟一瞬瓦解。 她踏進了姑媽梁太太為她佈下的物質陷阱:回不去過往平淡清白的生活,像被一件件華服套住,戴上精緻手環的枷鎖,困在浮華世界的牢籠。 圖片|《第一爐香》劇照 情愛,是她披上的第二道枷鎖,到底是沒見過世面的純情女子,只不過幾句柔聲呢喃,她便無可救藥地愛上了喬琪喬。 儘管他不過是個無所事事、極其普通的男子,她知道不該愛上一個不能承諾的人。 「薇龍,我不能答應你結婚,我也不能答應你愛,我只能答應你快樂。」——張愛玲《第一爐香》 她害怕的是她自己。那些毫無邏輯的話,只因為出自喬琪,她便照單全收,儘管顫抖、儘管猶疑,仍一步步踏進裹著糖衣、沒有盡頭的危險陷阱。 她甚至願意相信喬琪是對的:婚姻不過只是一紙婚約,當下快樂,全然屬於她一人。 曉得喬琪的情話,多半未必出於真心;她卻偏愛這華美不實、情愛滋養的溫床。 她心甘情願地給出自己,付出所有代價,只為換得短暫歡愉。那晚,他乘著月色,來去自如,冷冷月光伴她一陣狂熱的快樂。 圖片|《第一爐香》劇照 然而,卑微的愛終究容易被踐踏,快樂的盡頭是懊惱、背叛與悔恨。 葛薇龍說,她不喜歡從前的自己,卻更不喜歡後來的自己了。踏錯至關重要的一步,真的還有回頭路嗎? 「你這個人呀,臉又嫩,心又軟,脾氣又大,又沒有決斷!而且一來就動了真感情,根本不是這一流的人才。」——張愛玲《第一爐香》 她承認,自己無法克制對於喬琪濃烈的感情,也無法回歸過往的生活,只能淪為物質與情愛的奴隸。她做不到一走了之,只能迫使喬琪和她結婚:她供養他,也綑綁他。 從此,葛薇龍自甘墮落成為喬琪喬賺錢的工具。 年輕姣好,以色事人,但一個人的青春能有幾年光陰?她又能以這種方式維持婚姻多久?她不敢想,也不敢想清楚。 終究,她也成了過一天是一天,像喬琪一樣沒有未來的人。 圖片|《第一爐香》劇照 她所做的全部,只為了換得喬琪的真心。她試圖用戒指套住喬琪,卻始終套不住他那顆狂放不羈的玩心。 婚姻,成為橫亙他們之間,彼此相互折磨的第三道枷鎖。兩個沒有屬於自己未來的人,能不能守住有彼此的未來? 張愛玲沒有給答案。 電影的落幕投影於充斥著爆竹聲、喧鬧而淒冷的夜裡。 那個冷冽夜晚,真心沒有換來甜膩謊言,只留下蒼白涼薄,隨著薇龍臉上的淚漸漸風乾,喬琪嘴裡銜著一朵忽明忽滅的火光,消失在寒冷的黑夜之中。 《第一爐香》經典名句:愛情,像一場清醒的沉淪 張愛玲作品以一貫洞悉人性的寫實愛情觀,一層層剝開男歡女愛的熾熱與冷冽、淒涼與不堪。 她的故事裡,難以尋覓一絲夢幻與理想主義的蹤跡,而是明明白白描述著,現實主義和現代主義下,人性對情感曲折複雜的心理變化。 張愛玲作為一位跨時代新女性,年代融合接軌之際,擅於表現新舊文化矛盾的突兀。面對時代衝擊時,世間情感的涼薄。 「一個女人太四平八穩了,端正的過分,始終是不可愛的。」——張愛玲《第一爐香》 借喬琪喬之口,說出了男人普遍期待女人該有的模樣,不能太平穩端莊,那樣不可愛;不能太嬌豔靈動,那樣不賢淑。 真要做到恰如其分、恰到好處,男人可能還覺得這樣的女人太厲害,厲害的可怕。女人,終究得先是她自己,而不以取悅對象為前提。 但女人在愛情這場遊戲,還得先聲奪人,取得上風,才得以維持優雅姿態、箇中拿捏交際手腕。終究在白月光和朱砂痣之間,虛實相生了,對於男人或女人,好的愛情,總需要棋逢敵手。 (同場加映:讀張愛玲〈傾城之戀〉:一場賭上餘生成敗的愛情博弈) 「女人就像是飛蛾,在黑暗中飛向那唯一的一束光,她們只有真正撲上去的時候,才會分辨出那究竟是光還是火。」——張愛玲《第一爐香》 張愛玲將陷入愛情的女人比喻飛蛾,再怎麼理智,總會因心中那一股細細暖流而動搖。 細細暖流匯集成暖融融的情感,壓抑的火山,總在不知不覺間爆發。女人總要在這個過程中,確認自己撲上去的未來,究竟值不值得? 究竟是感動了彼此,還是只感動了自己? 愛過幾回,傷過幾回,義無反顧,愛得起就不怕輸不起,就算輸了,還有沒有勇氣,瀟灑揮揮手,誰欠誰的,我不要了。 圖片|《第一爐香》劇照 「唯有一樁事是最該忌諱的,那就是你愛人家而人家不愛你,或是愛了你而把你扔了。一個女人的骨架子,哪禁得起這一扔?」——張愛玲《第一爐香》 如果心中的那個人無法愛上你的獨特,你也可以試著不再稀罕他的溫柔。 愛上一個不愛你的人,卻試圖感動他,是一種自苦,倒不如放下來得清淨。 可以崇拜,可以愛慕,可以喜歡;可以勇敢,可以付出,可以執著,但如果用盡了全力還是求不來,就放手吧。 在被扔掉之前,先放手了,才不至於跌得粉身碎骨。 我愛你,關你什麼事?千怪萬怪也怪不到你身上去。 張愛玲《第一爐香》 喜歡一個人的感覺,總在不知不覺間悄悄滋長,愛一個人,更是毫無理由。既然沒辦法控制情愛,就只能選擇接下來的路要怎麼走。 你可以選擇對自己心狠或心軟,但首先要明白將來面對的結局,可能是一時的,也可能是一世的;你可以選擇瀟灑離去,或者流連,最重要的是自己選擇,選擇要去哪。 如果走進了他心裡,就也在心裡一處,為他騰出位置;如果,走不進他心裡,就到一個不會輕易想起他影子的地方。 (學習放手:【關係日記】孟小冬與梅蘭芳:放手不代表不愛了,實則停止繼續傷害) 圖片|《第一爐香》劇照 觀看電影《第一爐香》,像走進了一場清醒而沉淪的虛華幻夢。 那場夢裡,葛薇龍和喬琪喬,一個出賣了靈魂,一個背棄了忠誠,共譜一曲不和諧的音調,荒誕一世,一世荒涼。 浮世情愛,像一場清醒的沉淪。如果可以,請保持清醒,唯有如此,你才能選擇,是揮揮衣袖,或繳械投降。 文字即信仰,化為一縷暖陽。 更多關於電影|閱讀|關係|成長主題,歡迎至 IG : January 18, 2022 at 09: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535Fk7

《千萬別抬頭》李奧納多、梅莉史翠普、珍妮佛勞倫斯、甜茶要如何應對彗星撞地球? https://ift.tt/3rwcEJI 塔羅筆記 《千萬別抬頭》(Don't Look Up)在 IMDb 獲得 7.3 分評價,在緊跟時事的滿滿笑點中,藏著的是諷刺人性的黑色幽默。 少見的大咖眾星雲集:每位演員你都叫得出名字! Netflix 獨家電影《千萬別抬頭》(Don't Look Up)具有極為豪華的卡司,主要陣容包括李奧納多.狄卡皮歐(Leonardo DiCaprio)、珍妮佛.勞倫斯(Jennifer Lawrence)、梅莉.史翠普(Meryl Streep)、喬納.希爾(Jonah Hill)、凱特.布蘭琪(Cate Blanchett)與提摩西.夏勒梅(Timothée Chalamet)等人,就連客串陣容這邊,也有亞莉安娜.格蘭德(Ariana Grande)與克里斯.伊凡(Chris Evans)等。 這部電影有賀歲片等級的大卡司,那劇情又是如何呢? 10 億顆原子彈也打不倒政客和媒體,世界毀滅又怎樣? 珍妮佛勞倫斯(Jennifer Lawrence)飾演正在攻讀研究所的天文學系學生凱特.迪比亞斯基(Kate Dibiasky),他的教授是李奧納多(Leonardo DiCaprio)飾演的藍道博士(Dr. Randall Mindy),某天凱特透過速霸陸望遠鏡觀察到了從未被發現的彗星並告訴藍道後,整個學院還徜徉在慶祝的氛圍中,並將彗星命名為凱特的名字「狄比斯基彗星」,不過就在試算彗星近地點時,才發現大事不妙啊! 圖片|《千萬別抬頭》劇照 藍道和凱特透過重複驗算,發現彗星即將撞到地球,便緊張地趕緊找「行星防禦協調辦事處處長」歐格索普(Dr. Teddy Oglethorpe)博士,並且認知到事情嚴重性,於是一夥人就趕緊聯絡白宮!白宮也在第一時間安排他們前往參訪總統,在這個時候彗星撞上地球的時間只剩下 6 個月又 14 天。 在和總統匯報時,梅莉史翠普(Meryl Streep)飾演的總統奧爾良(President Orlean)和擔任幕僚長兒子一搭一唱,覺得彗星撞擊這件事很無聊,而且撞上的時間又適逢選舉,大概也深知無法連任的她,應該要讓下一任總統去煩惱這件事,所以就決定什麼都不做。 這讓凱特和藍道很震驚生氣,認為可能只剩下上電視直撥爆料政府的不作為,才有可能讓全世界注意這件事⋯⋯ (延伸片單:《單身即地獄》女孩爭相模仿的「宋智雅」戀愛學?抱歉,我不買單!⁡ ⁡) 《千萬別抬頭》的超級看點:滿到爆的諷刺與黑色幽默,政壇、傳媒、民眾通通中槍落馬! 《千萬別抬頭》的導演亞當.麥凱(Adam McKay)早期執導的電影都是與威爾.法洛(Will Ferrell)合作的喜劇片,但在 2015 年,他執導了改編自真人真事的金融電影《大賣空》(The Big Short),並獲得當年奧斯卡五項大獎提名後,便成為了各界矚目的導演。 後來三牛後在 2018 年推出的《為副不仁》(Vice)也再度獲得奧斯卡八項提名的佳績,同時也使他奠定了如今作品以諷刺政治與現實為主的形象! 圖片|《千萬別抬頭》劇照 而這部《千萬別抬頭》透過荒謬無比的黑色喜劇形式,將角色塑造得裝瘋賣傻,那些利慾薰心的政客與科技巨頭勾結,試圖利用輿論穩固自己的統治,矇住老百姓的眼睛,用煽動和狗血方式,拚命叫每個人「千萬別抬頭」; 而那些觀眾們則被影視傳媒、網路 KOL 與意見領袖們牽著鼻子走,有某種歌舞昇平與「商女不知亡國恨」的詭異景象。 原本感覺是嚴肅的「人類存亡」議題,卻因為滿滿的黑色幽默與迅速剪接而讓整部片變得很容易消化,像是把免費零食賣給別人中飽私囊的將軍、焦慮症發作的藍道教授最後居然冷靜地拍了一系列廣告、因為主持人的輕蔑而暴怒而被做成迷因圖的凱特,以及為了網站流量將凱特的性生活寫成文章的渣男友、有嚴重種族歧視、性別歧視卻想掩飾的火箭駕駛員、網路上甜美可人私下很刻薄惡毒的少女歌手,甚至是可以預知死法的科技「貝許樂活機」等等,讓整部戲荒唐中卻又非常貼近現實。 (同場加映:這是性別歧視,還是我太敏感?為自己設下底線:沒辦法忍耐的事情,就不要去忍) 圖片|《千萬別抬頭》劇照 「別抬頭」與「請抬頭」的陣營對抗:環保、政治與價值之爭 電影到了後半段,那個不相信彗星撞地球的「別抬頭」陣營,與相信末日的「請抬頭」陣營分庭抗禮,正與現實世界中的各種環保議題、人權種族、政治立場之戰如出一轍。 言而總之,《千萬別抬頭》是一部娛樂性高又輕鬆好玩的電影,導演將憤怒與不滿透過電影視覺來傳達,卻不讓觀眾覺得陳悶,他用各種高級的黑色諷刺幽默,來達到警世的效果。 華麗卡司們的浮誇與狗血演技,更是讓整部電影嗨到最高潮! ​​​​​​​圖片|《千萬別抬頭》劇照 (你會喜歡:為你挑片|《花神咖啡館》尋找對的人,每段愛都是此生的修行) 看過電影的網友們則意見如下: 「是黑色幽默就算了,最怕變成科幻預言片啊」 「覺得很荒謬的劇情,又好像很現實,主角吹哨的結果換來政府無情的對待。」 「感覺就像地球暖化問題,政治人物更在乎的是選票,而老百姓感覺像事不關己,有人會去做就好,剛開始覺得很扯,但反思後,這不就是現實的寫照。」 「題外話一下,甜茶在裡面也太帥了吧!我不是粉絲但有被燒到~」 「昨天剛開始看的時候覺得傻眼,但越看越覺得好真實,這不就是現況嘛!哈哈哈」 「這劇本很好⋯⋯每次反轉都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蠻好奇俄國的發射站失敗是不是被人為搞出來的,因為幾十枚火箭怎麼可能一次全部失敗。不過隨著彗星越來越逼近,要改變的軌道角度可能會大幅度的修正,搞不好已經過了全人類的核彈當量砸上去都無法改變墜地軌道的時間點了⋯⋯」 「好萊塢傾民主黨,以言論自由的態度拍,也受憲法保障。可能是同溫層太穩固,內部取暖性質太高… ...就難共鳴了。」 「我日常看這類國內外諷刺類酸言酸語新聞太多,於是感覺內容話語都不夠新鮮。阿哉。」 「我應該算是覺得好看的那一派,不是搞笑片也不是災難片(某種程度上來說其實也算啦)但就是一路酸到底。」 而你,決定怎麼樣面對世界末日了嗎? January 18, 2022 at 08: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rwcEJI

培養社交能力!8 招變身萬人迷:技巧性微笑、開放式提問 https://ift.tt/3AnQ4r7 Cheers 快樂工作人 拿捏好親近度和閒聊技巧,銘記 8 招小秘方,讓你在面對新關係的建立時,嘴角和下顎都能輕鬆上揚。 讀完這篇文章,你可以學到什麼: 當心情不好時,請先試著做出微笑的表情,立即有效改變情緒感受。 每個人最有自信的姿勢是:下顎微微上揚,與地平線保持 10 度的角度。 如何不著痕跡凸顯自己?文中教你怎麼做。 面對快速變遷的競爭環境,未來工作者最重要的課題之一是建立新關係。 而新關係的建立,依靠的是出色的社交能力。要能有效培養自己的社交能力,必須掌握兩大重點:一是個人的親近度,二是閒聊技巧,一步步成為社交達人。 別人見到你的第一眼,會想要接近你,還是避開你?如何讓自己成為人人願意親近的「萬人迷」? 技巧 1:微笑勝過一切 圖片|Photo by mits on PIXTA 臉部表情是最重要的溝通媒介。美國溝通研究專家艾伯特.麥拉賓(Albert Mehrabian)博士曾做過一項研究,結果顯示,人們喜歡或厭惡一個 人,其中有 55% 的線索來自視覺,大多是臉部表情,另外有 38% 來自於音調,7% 來自語言。 要找出自己最理想的微笑表情,平常不妨對著鏡子,花幾分鐘的時間做完日本《上班族》雜誌 (Associé)提供的簡單練習: 咬住一根筷子,露出上排牙齒,你可以用雙手 按住兩頰肌肉,調整嘴角上揚的角度,直到你認為是最好的位置為止。然後把筷子拿掉,這就是你個人最理想的微笑表情。 看著鏡子,記住這個表情。 還有,別忘了眉毛與眼睛。現代人工作緊張又忙碌,常不自覺地皺著眉頭。你可以將雙手放在眉毛與眼睛之間的部位,上下按摩,舒展眼部周圍的肌肉。 除此之外,微笑的時機也很重要。不要一見到人就立即給對方一個微笑,這樣會讓人感覺很制式。 《如何與陌生人交談》(How to Talk to Anyone)作者里爾.隆迪斯(Leil Lowndes)強調, 比較好的做法是,注視著對方的臉,停留一、兩秒的時間,再露出微笑。 (同場加映:除了「尷尬又不失禮貌的微笑」,該怎麼打破餐桌沈默?) 技巧 2:改變壞情緒 除了臉部表情之外,還必須調整好心情。進入任何的社交場合之前,請先深呼吸,平息自己的怒氣,否則其他人很容易就能感受到,當下就將你列入黑名單中。 要改變情緒,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改變表情。臉部表情與情緒是相互關聯的,這就是心理學所謂 的「臉部表情回饋」(facial feedback)。 美國心理學家、曾任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心理學教授的保羅.伊克曼(Paul Ekman)解釋, 臉部肌肉的改變會傳遞訊息給大腦,大腦接收到訊息之後便會產生相對應的情緒感受。 因此,當你心情不好時,試著做出微笑的表情,可以立即改變情緒感受。 你也可以調整說話的語調和用字。比方當你在形容某件事物時,不要只是說「還不錯」,應該用更強烈的字眼和語氣,例如:「真的太棒了」, 更能讓人感受到你的熱情。 技巧 3:展現自信肢體語言 圖片|Photo by rainmaker on PIXTA 自信的肢體語言可以讓你在人群中更突出,讓別人更容易注意到你。日本形象專家、《如何成為有魅力的人》作者西松真子表示,最有自信的姿勢是下顎微微上揚,與地平線保持大約 10 度左右的角度。 此外,不要漫無目的地四處張望,反而更顯出你的不安。 眼睛要注視著周遭的人,若碰巧與某個人的眼神交會,就微笑和對方點頭,釋出善意,這麼做更能增加彼此對話的機會。 你的站姿也很重要。雙手不要在胸前交叉,這樣會顯得你的防衛心重。也不要把手插在口袋內,讓人感覺沒有精神。 (你會喜歡:行為心理學:從肢體語言,看出一個人是否對你「打開心房」) 技巧 4:獨自行動才是上策 每個人都害怕被拒絕,因此人們通常只會去接近他認為成功機率較高的對象。 假使你獨自一人站著,別人會覺得如果找你聊天,比較不會被拒絕。 但是若看到你正和某個人親密地交談,一定會很識相地不去打擾你,然而這麼一來你便失去了認識新朋友的機會。 所以,如果你和朋友一起出席某個社交場合,不要一直和朋友聊個不停,應該獨自一人四處走走,自然能吸引別人與你攀談。 技巧 5:不著痕跡凸顯自己 也不要為了讓別人注意你,刻意凸顯自己的與眾不同,有時反而會弄巧成拙,感覺格格不入。 正確的做法是融入環境中,然後不著痕跡地凸顯自己的特色。 就以穿著來說,你不需要刻意選擇款式或顏色大膽的服飾,但是可以搭配別具特色的小配件或飾品,既不會顯得與其他人太不一樣,但又能讓人注意到你的獨特,甚至可以成為閒聊的話題之 一,話匣子馬上就打開了。 (推薦閱讀:職場溝通好困難?職場心理學:避免產生自以為的善意) 技巧 6:鎖定對象,加入聊天 圖片|Photo by Priscilla Du Preez on Unsplash 除了提升自己的親近度之外,另一方面你也必須主動出擊,結交新朋友。 最有可能願意與你聊天的人,就是那些和你一樣落單的人,主動走向對方,並自我介紹。 或者,你發現不斷有人圍在某個人身邊聊天,你只要站在一旁,聽著大家的談話內容,等到剛好聊到你非常熟悉、或是與你有關的話題時,就可適時加入討論。 如果你想要認識某位重要的人物,但是只知道名字,不認得對方的臉孔,最快速的方法就是主動請主辦這場活動的人幫忙引介。 技巧 7:讓對方能表達想法 找到對象之後,該如何閒聊,也有一定的方法。 請先看完以下的對話。假設你是 A,剛認識 B。 A:你的工作是什麼? B:我在非營利組織工作。 A:真的?你喜歡嗎? B:很喜歡啊。 A:做了多久? B:2 年。 這種對話方式像是在審問,你提出的都是封閉性問題(「你喜歡嗎?」)或事實面的問題(「做了多久?」)你們之間沒有任何的互動,對方也會感覺無聊,甚至不舒服。 《第一印象》的作者安. 戴瑪瑞斯(Ann Demarais)認為,更好的方式應該是: A:你的工作是什麼? B:我在非營利組織工作。 A:很特別。工作內容是什麼? B:各種類型的活動都有。現在我正負責一項專案,研究太平洋群島居民對健康態度與看法。我非常喜歡。 A:聽起來很有趣。你為什麼喜歡這個專案? B:它讓我開始思考自己對這些問題的想法⋯⋯。 閒聊時,很重要的一點是有技巧地提出問題, 讓對方有機會表達,例如:「你為什麼喜歡這個專案?」彼此才能有比較深入的互動,對方也比較願意持續對話。 (延伸閱讀:如何和喜歡的人聊天?關係心理學:引起對方好感的對話技巧) 技巧 8:順著對方喜好 投其所好,是永遠不變的原則。 以下是日本心理學家富田隆史的分析,告訴你如何與不同類型的人愉快地交談: 情感豐富型:當你討論到對於某個人或某件 事情的想法,如果對方說出「這個人好可憐⋯⋯」 之類的話,代表他情感豐富,好惡分明。面對這種人,不要談理論、講求邏輯分析。 藝術欣賞型:這種人喜歡談論美術或音樂等話題,你可以和對方討論最近最熱門的商品或是音樂表演等,請教對方意見,不僅讓對方有表現機會,你也不需要因為不知道如何評論而煩惱。 理論導向型:如果這個人說話有條理、俐落,而且用詞精確,這種人通常喜歡有邏輯的思考,談話具體。因此在對話時,你不能只是說出自己的感覺,要分析背後的道理。 人際關係型:如果對方時常提到自己和某個人的關係,或是某個人和另一個人的關係,就代表他對人際關係很有興趣。如果你讓他知道你也懂得人際關係的經營,他就會很喜歡你。 本文授權轉載自《Cheers》,原文詳見:不是天生社交高手也人人願意親近:8招讓你變身萬人迷! 延伸閱讀(以下連結將導至站外) 常感到不自信,其實問題出在這!想在台上發光用3招讓主管埋你單 職場上「態度」決定你的形象!用認真建立口碑讓你走到哪都有貴人提拔 【職場哲學】辭職千萬別「感情用事」!若莽撞離開,別想滿心期待重新回去 January 18, 2022 at 07: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AnQ4r7

2022年1月17日 星期一

二十八歲那年我遇見自己:若每個人都能參加一次內觀,這個世界將會完全不同 https://ift.tt/325M7ub 讀者創作 參加 10 天的內觀修行,當每天間斷地靜坐冥想 11 個小時,身心靈將產生什麼樣的變化? 文|江峰 生如「內觀」:在世界中自由——道家酷兒誤闖佛門 「若每個人都能參加一次內觀,這個世界將會完全不同。」生命中首次修習內觀後,我在心裡如此確信著。 二零二一年的五月,二十八歲的我頭回前往臺灣高雄的法邁中心。總共十日,每天清晨四點起床,間斷地靜坐約十一小時,並於晚上九點半熄燈就寢。深山環繞,眼看是場與世隔絕的清心旅程。 在不甚明白內觀為何的狀況下便隻身前往,那十日如同雲霄飛車般地跌宕起伏。我內在的道家思想,與此實踐中的佛家思想,兩者在身心的邊界上琢磨,終而企望圓融合一。 頭三日旨在學修觀息法:從僅是觀察呼吸,到把注意力不斷回歸呼吸,至將感官覺察的範圍縮至鼻孔及上唇中間的區域。老師叮嚀我們內觀意在觀察「實相」,真實的存在,此為呼吸與感官。 將意識從雜蕪的世俗之中精煉成純淨的意識,像種懷疑論,「我呼吸故我在」般決絕。呼吸是許多身心靈系統皆採的要法,我亦不算生疏。於各類舞蹈、身心學、正念冥想中,其皆佔據要角。 圖片|Photo by Birger Strahl on Unsplash 而自第四日起,才是內觀方法的正式入門,學習「身體掃描」(在舞蹈和身心學領域裡我們這樣稱呼):從頭到腳,小範圍、有次第地覺察全身表面的感官現象。 爾後幾天,逐日練習從腳到頭再倒回,以及從身體中軸切半並對稱地感知。最終的步驟,則是直至能以各種不同方向掃描覺知身體的內部。 在稍微熟稔身體掃描的前提下,我仍舊為其於內觀中之「細緻」所驚豔。 然而,我的道家靈魂與佛家體系間的烽火,早於進入十日課程初始,便被堂皇引燃。 此修行首項要求便是遵守「戒」,其中最困擾我的便是不「邪淫」一條,意為禁絕「所有性行為」。甚至在身體掃描的講學中,老師唯獨省略生殖器/性器與肛門兩帶。 此則應回溯至佛家之哲學脈絡,其否定主體性外之任何獨立「實有」(似客觀事實)——意即,除了「我」的意識之外的人事,常是人為組合,空假無定。 其基本預設為,生命永恆有需,則有所苦。因而佛家追索「離苦」,直至「涅槃」:不生不滅。而「性」於佛家,一為造成生滅的主要因由;二則其大多起自貪愛。若因逐求生理之樂而成心理之貪,則撩亂了平等心。 我的內在酷兒便於此時竊竊私語,並回想起奧修在《了解性、超越性——從性到超意識》一書中提到,性是為了體驗自我與時間的消逝,而高潮則是種終極的冥想。 這幾年,在我的情/慾田野中,我漸漸感到,性是「在愉悅與痛苦之間面對自我,建立生命的地圖」,也是「在與他人的相遇中,撥去自我的一切」之過程。 (情慾插畫:4 位日本人氣 IG 插畫家,畫出情侶情慾與感性的 10 個瞬間) 靜坐讓我遇見了自己 莊子〈齊物論〉中言:「夫大塊噫氣,其名為風。是唯無作,作則萬竅怒呺。而獨不聞之翏翏乎?山陵之畏隹,大木百圍之竅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枅,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激者,謞者,叱者,吸者,叫者,譹者,宎者,咬者,前者唱于而隨者唱喁。泠風則小和,飄風則大和,厲風濟則眾竅為虛。而獨不見之調調之刁刁乎?」 情/慾常如風吹過肉身的孔、靈魂的竅,因個體身心之殊異則發出或強或微的應響,繼而人們迭相奔流、穿梭、嗔言、吐息、呼喊、哭號、低吟、哀嚷。且得看清它們都只是風,吹拂過後終究歸於平靜空虛。 同樣的風,掠過佛家清淨心海,掀起無明,一如自我的昏迷;於莊子,卻是形軀與心靈間的生命之氣,流變轉化。 我將莊子視作酷兒 [2],一個無有絕對、萬物為壹的叛常分子。 圖片|Photo by Birger Strahl on Unsplash 事實上,前幾日的感官覺察練習,只是起點,實為體悟內觀中重要的概念:「平等心」——對愉悅痛苦皆不生「貪愛瞋恨」。 「堅決靜坐」則是練習平等心的重要法門,其意謂著在設定的靜坐時間內,不論是令人心醉的超脫經驗,抑或是使人躁惱的浮雜感官,必須練習只是「如實」地「觀看」它們,明白萬象「無常」,最終「離苦」,靜定自在。 對比道家,反觀佛家對身體的貶斥,自引入堅決靜坐後,我的內在齟齬則更甚囂塵上。堅決靜坐常為一小時,維定姿勢便極易造成軀體疼痛。 過去十年的舞蹈及身心學背景,鑄成我的「流動」以及「身體是被設計來『動』的」等信念。「尊重與聆聽身體(soma,意為活生生、身心合一的身體)」在我的身心實踐中萬分重要。但堅決靜坐帶來的劇烈疼痛卻令我質疑其潛在的傷害 [1],並真切地對自己的身體懷有歉意。 後期的某日,我決心施行堅決靜坐。那回,我才澄澈地「遇見了自己」。 (同場加映:「身體一直在說話,只是我們願不願意聽」張瑋軒:我是下定決心要善待自己身體的) 老師在授課時講述了「識想受行」[3] 的四個階段:辨識現象發生,思考其為何,產生感受(好惡由此而發),進而引發行動。 每當我感覺身上顯現感官,如麻癢痠痛,便產生憎惡,繼而似反射動作般地去抹除它(內觀稱之為「習性反應」,也為「業 karma」)。 彈指之間,便已昏聵地完成數「行」。霎時才明白,過往如何被籠罩在「自我」的操弄之下。便開始試著在「受」與「行」之間照亮自己,但那通常都在轉眼間便已決定局勢。 多少生命就在這樣無數剎那 [4] 的無明之中,堆砌出蒙昧黑白的歷史。若面對人世,每回身心上浮現任何感受,皆是膝跳反應般地去回應,生命便實在地活成了巴夫洛夫的狗 [5]。 漸次,我發現自己緩緩築出了「受」與「行」間的時空。先是在撓癢到一半時,心想著:「唉呀。」接著當手被心念啟動,擡到半空時,便緩緩放下。 繼而,在覺察到身體即將要回應感受的那一刻,能把手安然地紮在原地。最後,竟能沉定地觀看身體的現象與自己的心靈,連憎惡都不再竄起。 那淺浮的癢只是首關,爾後還有盤坐的痛,而它們都只是真實生活的借代修辭。走出此地,生命裡還有無盡的人、事、言、情,等待著考驗這「向內觀看」的時效。 雖不甚篤信佛家與內觀的「戒」,但「三學」[6] 中的「慧」卻令人深思。其將獲取智慧分為三個層次:聞慧、思慧與修慧,其中又以最後那項尤為重要。 道理需要「『體』悟」,因而身體在修行之中不可或缺。我更認為,應「將身體/生命放在世界之中修行」。任何修行若未能進入生活,便惜如紙上談兵。 圖片|Photo by Zoltan Tasi on Unsplash 內觀讓我更透析莊子思想 自二零一五開始修讀莊子思想,卻仍覺曖昧懵懂。直到遇見內觀,才具象了許多文字。 前援引過之〈齊物論〉節文前段,在此則恰合時宜: 「南郭子綦隱機而坐,仰天而噓,荅焉似喪其耦。顏成子游立侍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隱機者,非昔之隱機者也?』子綦曰:『偃,不亦善乎,而問之也!今者吾喪我,汝知之乎?女聞人籟而未聞地籟,女聞地籟而不聞天籟夫!』」 此故事興許是中國最早的冥想記錄之一:南郭子綦坐於桌前,朝天吐氣,好像慢慢地遺忘了他的身體。忽然他的弟子感覺到南郭子綦和之前不同了,後者則說,他丟掉了「自我」。綜合以上,不正是「內觀」的身心現象嗎? 莊子的工夫論,普遍被認為主要有兩者:「心齋」與「坐忘」。 「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莊子〈人間世〉 「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於大通,此謂坐忘。」——莊子〈大宗師〉 心齋強調透過「氣」來接待萬物,而我將氣定義為「以呼吸為基底的生命能量」,並串聯心與形,共營「虛」態。虛則是莊子好用的比喻,表達不斷清空與創化的身心空間,如同無常。坐忘則闡述同時棄絕身體與理知,以期超放生死,與世冥合。 此二者疊加,神若內觀:以呼吸出發,旁察感官與身體,剝去雜念與習性,終至虛靜自如,不生不滅。然莊子之法,比起內觀,似又將此虛與忘,放入世界,回歸自然之「道」。 (延伸閱讀:我參加了 10 分鐘冥想運動,21 天後擁有更多的自由) 第十日早晨,赤腳的我佇立在園區清長的柏油路上,眼看斜陽篩過道樹灑落,柔風拂面。雙足稍刺,隱隱綴著微涼。不遠處是滿片野花,蜂蠅繚繞。 「追求無常的事物是沒有意義的。」老師的誨語蔓生耳畔。我與世界靜對,相互漫成,赫然悟嘆:「誰又憑什麼決定誰的意義呢?」 「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無物不然,無物不可。」莊子曾說。那些生命與現象,它們無可無不可,便都只是「在」罷了。 暫去哲學體脈,內觀方法領我看見真正的「自由」的可能。而真正的自由,或許即是,無可無不可,讓一切身心行應真正成為「選擇」。 又一陣風凌過,「厲風濟則眾竅為虛」。任其穿越,且隨緣觀新風生息。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莊子〈逍遙遊〉 作者介紹|江峰,臺灣臺中市出生,現居新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與中國語文學系雙主修,紐約普瑞特藝術學院(Pratt Institute)畢,主修表演及表演研究。無性別,當代道家思想者,琢磨生命的三位一體:學術思辨、社會實踐與身心靈修行。IG、個人網站。 腳註| [1] 於內觀課程後,諮詢多位物理治療師,確認在有運動習慣的前提下,堅決靜坐一小時並不會造成身體太大的損傷。 [2] 尤可從德勒茲之酷兒理論照見:德勒茲所談之「生成(becoming)」概念,著重過程(而非結果)、去二元對立、轉化等等,與莊子內七篇之眾多概念相仿。 [3] 多數佛教宗派皆言「受想行勢」,此為內觀之用法。 [4] 佛家中一念為一剎那,約0.018秒。 [5] 著名「古典制約」心理學實驗。其於給予犬隻食物時搖鈴,久而即便鈴聲響起,雖無供糧,狗兒仍會流下口水。證明人為干預能建立條件刺激與生理反應之間的關聯。 [6] 三學為戒定慧(可參考「台灣內觀中心」之「行為規範」網頁),其中又分成八聖道: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參考文獻| 楊儒賓《儒門內的莊子》 蔡璧名《形如莊子、心如莊子、大情學莊子:從生手到專家之路》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 【清】郭慶藩、【晉】郭象、【唐】成玄英、【唐】陸德明《莊子集釋》 January 18, 2022 at 12:30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25M7ub

2022年1月14日 星期五

「喜歡你的不需要你的完美無缺」專訪作家 Peter Su:以溫暖金句療癒人心 https://ift.tt/3qsni5d Bella.tw儂儂 新生代人氣作家 Peter Su 這回不再以金句療癒大家,他對外坦承自己的脆弱,並且傳遞與負面情緒共處的重要!如果現在的你,也剛好陷入情緒的低潮裡,那麼,一定要來看看他怎麼說! 文字簡單直白又帶著溫度,作家 Peter Su 不但在網路上擁有超高聲量,每次出新書,都會為出版界立下難以超越的標竿。 總是以溫暖正向的金句療癒著萬千讀者的他,近期開始體悟到,其實不需要無時無刻都表現得很正向。 「坦承自己的脆弱、擁抱它,也能成為巨大的力量。」   文字的力量 原來是位設計師的 Peter Su ,從小就對攝影與寫作有著濃厚的興趣。 起初只是將照顧生病父親得到的體悟與日常人生觀,分享在網路上,沒想到卻吸引大量的粉絲追蹤與分享,也因而開啟他的作家之路。 但在當時,即使出版了兩本暢銷之作, Peter Su 還是沒辦法大聲的對外說他是位作家,認為自己頂多是位文字分享者,直到出版了《如果可以簡單,誰想要複雜》,發現自己的文字能帶給很多人力量,因此決定好好「當一個作家」。 談到自己的獨特之處, Peter Su 認為就是因為一開始不認同自己是位作家,所以並沒有被「作家」這個職業所框架住。 從朋友的談話、旅遊的靈感、聽一首歌的心得,種種日常發生的瑣事,都能被他吸收內化。轉而創作出充滿個人特色的金玉良言,影響著大家。 (同場加映:「哭不是因為脆弱,是你已堅強太久」療癒 50 萬人的金句代表 Peter Su)  承認自己的脆弱 總是展現陽光自信形象的 Peter Su ,私底下的他,也像他的文字一樣,帶給大家很積極正向的感覺嗎? Peter Su 認為,每個人都會有負面或低潮的時候,以前的他習慣隱藏,只會報喜不報憂。漸漸地,他發現這麼做不會解決問題。 「負面情緒都需要被處理,只有先坦承自己的脆弱,並且擁抱它、照顧它,才能化作力量陪伴自己繼續成長。」 不論是找朋友抱怨、寫作抒發、或是旅遊散心,逐漸發現自己能與負面情緒共處的很好,也就真正的達到成熟了。 (情緒共處:被情緒影響怎麼辦?和理科太太一起擁抱情緒,學習冷靜!) 30 歲的瘋狂 訪談中,我們問了 Peter Su 做過最瘋狂的事是什麼? Peter Su 想了一會,答道:「30 歲以前,會覺得所謂的瘋狂,應該是外在的體驗,做了什麼叛逆的事、主持行腳節目、去過哪些特別的國家⋯⋯但是到 30 歲之後,會發現瘋狂,是在於內在的突破。」 「當大家認為我就是這樣一個的人的時候,我開始打破自己內心及大家認定的我。甚至準備推翻我以前說過的金玉良言,我覺得正在挑戰這件事的自己很瘋狂!」 一起成長 也許不像一般人,在歷經人生的高峰後選擇躲進舒適圈裡。 Peter Su 檢視,甚至打破了過去的自己,用更成熟、更全面的方式,陪伴讀者們同一走在名為人生的成長道路上。 原文出處:專訪|以溫暖金句療癒萬千讀者的網紅作家Peter Su,夢想這條路踏上了一定要走完嗎? 延伸閱讀(以下連結將導至站外) 迪士尼動畫電影教會我們的真理!20句充滿人生哲理的金句大整理 Peter Su回來了!跨越地球三大洲旅行的攝影展,這次要用照片感動你! January 14, 2022 at 11: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qsni5d

心理學家建議婚前要改的 8 個壞習慣:瘋狂追問前任、期待伴侶讀心 https://ift.tt/3I3j0XQ Cheers 快樂工作人 如果你即將要邁入婚姻關係,或是希望伴侶關係,能夠昇華到更好的狀態,可以來檢視看看,自己是否有這樣的壞習慣? 讀完這篇文章,你可以學到什麼: 夫妻間要保持良好的溝通及互動,「懂得去問」是一門重要的功課。 互相指責的對話方式,是婚姻中的致命毒藥。 圖片|Photo by studiojh on PIXTA 男女從交往到步入婚姻,改變的不單是彼此稱謂,相處時的「心態」及「習慣」也要跟著轉換。 比起談戀愛,婚姻面對的是長遠關係,勢必要用更成熟的方式去面對。 美國《赫芬頓郵報》(The Huffington Post)整理學者、心理學家及治療師的觀點,盤點出 8 種婚前一定要改掉的壞習慣: 習慣一:期望另一半能 100% 懂你/妳的心 不要期望另一半能「讀心」,鮮少有人能在沒有溝通的情況下,就完全理解對方的想法。若常因對方不夠了解你的想法而鬧脾氣,長久下來,可能會磨損彼此的感情。 情侶、夫妻間要保持良好的溝通及互動,「懂得去問」是一門重要的功課。 習慣二:試圖讓另一半嫉妒 即便偶有爭執,婚姻仍是風暴中最佳的避風港。 不過,若經常在吵架時刻意接觸其他異性,用曖昧氛圍去懲罰另一半、引起注意,可能會這個避風港坍塌。 比起大玩「嫉妒遊戲」,內心焦躁不安時,向另一半好好敞開心胸,談談目前的糟糕感受,並一同討論解決辦法,才是維持感情的最佳方式。 (同場加映:歐巴馬與蜜雪兒的婚姻之道:永遠記得當初相愛的開始) 習慣三:不斷問另一半是否愛你 「你愛我嗎?」 「你有多愛我?」 「你愛我什麼地方?」 這類問題若是經常掛在嘴邊,得到滿意的答覆才肯罷休,可能讓人認為你缺乏安全感。 此外,常常逼迫另一半主動表達愛意,反而會降低他想真情告白的欲望,與其透過直接要求,不如從日常生活中的呵護及照顧中感受。 習慣四:生活變得乏味單調 一成不變的生活,是許多情侶交往到最後,遺失激情的重要關鍵。 試著為日常生活中注入一些驚喜,例如在彼此空閒時規劃一個獨木舟之旅,或一同參加國外志工營,讓單調乏味的平凡日子,增添各種新面貌。 圖片|Photo by feelri on PIXTA 習慣五:經常互相指責 不少夫妻相處時,經常把自己犯的錯歸咎到對方身上。 「為什麼你不把水關掉?」 「還不都是因為你在我洗手洗到一半的時候叫我。」 互相指責的對話方式,是婚姻中的致命毒藥,若讓這種習慣,變成生活中頻繁上演的情節,會對感情造成難以挽回的傷害。 把錯誤推給別人的同時,先想想自己有哪個環節出錯?要負責的地方是什麼? 習慣六:不斷低頭滑手機 你們一定見過這樣的狀況: 一對情侶外出用餐,但過程中兩人一句話都沒有說,自顧自滑著手機,沉浸在自己的虛擬世界中。 別把兩人難得相處的時刻,浪費在滑手機上,好好看著對方的眼睛,聊聊近日的生活瑣事吧。 (猜你想看:提到結婚就害怕?關係心理學:給恐懼婚姻者的 7 個建議) 習慣七:動不動就用分手威脅 當價值觀、意見不合時,不少情侶會用分手威脅對方妥協,但步入婚姻後,你應該思考的是,如何在這項議題上達成共識,或如何能避免這類爭執的發生。 習慣八:瘋狂追問前女友/前男友 進入一段感情,難免想和對方前任比較,但不斷向另一半追問前任種種,挖出自己勝利的線索,對這段感情不僅完全沒幫助,還會塑造控制欲過強的負面形象。 看清楚這段感情中,真正的主人翁是誰,不要讓「過去」破壞現在的美好。 原文刊載自《Cheers》,原文詳見:心理學家:婚前沒改掉這8個壞習慣,那你就不適合結婚 延伸閱讀(以下連結將導至站外) 都說好要結婚了,男友卻不積極,我該怎麼辦? 路嘉怡:談感情,至少拿出你對工作三分之一的耐性 如果不是真覺得「一個人也很好」:那就試著把感情當事業,好好認真經營一 January 14, 2022 at 10: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I3j0XQ

2022年1月13日 星期四

撕下媽媽標籤後的我們,其實還有更多的可能!|2021 媽媽夢想勇敢 GO https://ift.tt/3qmN0rD 白蘭與媽媽們的勇敢追夢計畫 當媽媽之後,妳還記得心底的夢想嗎?第二屆白蘭「媽媽夢想勇敢 GO」計畫,將透過一系列課程,陪伴每位有故事、有夢想的媽媽,一起勇敢做自己!第一步,讓我們從「心理劇」看見內心真正的想望。 白蘭與 Impact Hub Taipei 合力推出的「媽媽夢想勇敢GO」計畫,經過 2020 年第一屆計畫的執行與成果,第二屆計畫的影響力更加擴大,我們將陪伴 10 組媽媽追尋心中的嚮往,做自己夢想的主人。   在 2021 年 11 月 27 日這天,第二屆的媽媽們迎來第一次的培力課程(Brown Bags)。Brown Bags 可以說是夢想計畫的一大亮點,每一堂課程都是根據該屆夢想提案以及需求,客製化適合媽媽們夢想企劃的內容;同時邀請業界的專家、老師帶領媽媽們拾起實踐夢想所需的各項技能。第一次 Brown Bags 特別規劃以「心理劇」為主題,由毛蟲藝術心理諮商所所長張秀娟心理師帶領,讓媽媽們透過心理劇與藝術治療的方式,重新找回自己所擁有的優勢與能力,在未來可以更有勇氣、自信地往前邁進。 現在就跟著媽媽夢想勇敢 GO 一探究竟「心理劇如何幫助媽媽們發現自我」吧! 圖片來源|Impact Hub Taipei  用全新的樣貌介紹自己,認識他人 親愛的媽媽們,我們好希望妳能知道:「自己並不只有媽媽這個身份,而是包含媽媽這個身份的所有樣子」,就如同每張牌卡一樣,形形色色的牌卡,在藝術治療中每個圖像都具有不同的意義,在每位媽媽們的眼中,相同的圖像更可能會衍伸出不一樣的解讀,這正是牌卡神奇的地方。 活動一開始,秀娟心理師在場中鋪滿了各式牌卡,利用視覺化的圖樣帶領媽媽們探索自我的潛能,藉由牌卡更是希望留給每位媽媽彈性的發揮空間。三輪交替分享,原先還是相互陌生的彼此,最後卻因著每張牌卡上的故事,大家無不開啟話匣子,分享自己的故事。「時間怎麼已經到了!」這句話總在每個分享環節的最後一再出現,可見牌卡神奇的地方! 圖片來源|Impact Hub Taipei  「談談自己、談談未來、談談夢想!」是秀娟心理師在過程一直鼓勵媽媽們勇敢嘗試的一件事,也是媽媽夢想勇敢 GO 計畫的初衷。雖然只是一張簡單的牌卡,但卻能讓每位媽媽在過程中有機會釐清自己的思緒,向別人介紹自己,更在不同故事間相互交流,找到一同築夢的夥伴,建立團體認同感,跨出追求夢想的第一步! 生命中的每個角色,都有其意義 經過熱烈交流後,緊接著心理師邀請媽媽們利用貼紙與畫筆,在紙上具象化過往生命中的不同角色,並引導媽媽們利用各種線條與顏色,呈現不同角色對現在自己的影響。 圖片來源|Impact Hub Taipei  當一幅幅作品完成後,心理師邀請大家一同欣賞他人的作品,以開放的心態、充滿好奇地去觀摩每件作品中和自己相似相異的地方。或粗或細的筆畫、或點或面的色塊,都象徵著生命旅程中,媽媽在每一個人生階段所扮演的各個角色對於自己的影響。 圖片來源|Impact Hub Taipei  「我也是這樣耶!你怎麼和我一樣?其實你也辦得到的啊⋯⋯」,每段的生命故事正是如此有張力,而能引起媽媽們彼此間的共鳴,覺察到自己過往生命經驗中,那些可能被忽視被遺忘,但其實是本身所擁有的力量。心理師帶來了力量球讓每位媽媽挑選,象徵自己過往的生命力量,同時也要讓媽媽可以記得今天自己的勇敢。 謝謝妳,讓我們一起勇敢追夢吧! 最後,秀娟心理師邀請媽媽們尋找一位想要感謝的人,並將雙手搭在她的肩膀上,可能是她的分享幫助了自己,或是她的故事鼓舞了自己。看著媽媽們真誠地訴說著今天的收穫與感動,從每位媽媽身上所散發出的勇氣正激勵著彼此,相信接下來媽媽們會持續互相滋養茁壯,往追尋夢想的路上走下去。 圖片來源|Impact Hub Taipei 媽媽夢想勇敢 GO 將陪伴著每位有故事、有夢想的媽媽,一起勇敢做自己! January 14, 2022 at 12: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qmN0rD

暖心法官千字文,寫給 8 歲孩子的判決書:父母離婚不是你的錯,無論如何,你都被愛著 https://ift.tt/34HqIsd 張瑋軒 在這一份離婚案件的判決書後面,法官加上了一段特別的白話文附記,那是寫給當事人們的八歲兒子,法官想告訴他——父母離婚,不是你的錯,你仍是被深深愛著的。 此新聞一出,引起眾人關注,女人迷執行長張瑋軒也有話想說。 今天最暖心的新聞就是某離婚案件的判決書,法官除了判決本身,最後附上 1470 字的悄悄話給八歲的小孩,告訴孩子無論如何「爸爸媽媽都很愛你。」以及最重要的——這個判決「不是因為你講了什麼」還有「這個結果不是你的錯」。 (法官千字文內容:連結請點。) 這邊節錄部分內容如下: 「你好,我是 2020 年在法院跟你說話的那個法官叔叔,不知道你還記不記得。不曉得你會不會看到這篇判決,如果看到的話,希望你把下面這些話看完。⋯⋯」 「⋯⋯事情的真相是甚麼,其實除了他們自己,叔叔相信沒有人知道。叔叔也只是從手上的證據,去得到一個接近的『事實』,之後如果還有繼續的法律過程,其他法官可能也有不一樣的『事實』,或許跟叔叔說的完全不一樣也不一定。但是,請你一定要相信的是,希望你幸福,愛你的爸爸媽媽,他們都是最棒的,這些才是真的『事實』。」 這則新聞不僅暖心,而且能讓人重新對「法律」理想的嚮往。所有人遇到任何困難,都會希望能遇到這樣真心真意又謙卑的法官。 他是盡他一切的能力去理解「事實」,也知道這世界沒有真正的「事實」,任何另外一個人經手這個案件,都可能有不一樣的理解和判決。 我看著他的 1470 字,我沒有看到一個裁判英雄的沾沾自喜,我看到的是對於任何判決的謹慎小心唯恐不足。 圖片|Photo by mrmohock on PIXTA 這位法官,剛好是我朋友的大學同學。這個暖心新聞傳遍網絡的時候,這位法官就關閉自己的臉書渠道了。 我很想清楚的說明一點,法院所有判決書都是公開的。但,家事案件,都會用代號代稱,也不允許有旁聽者,目的就是為了保護當事人隱私。 但現在看到部分單位、意見領袖或網友,公開討論離異父母的公司(甚至寫出公司全名)、職務名稱、吵架原因等等,這只會為當事人(包括法官,更不用提那個八歲的孩子)造成不必要的壓力與傷害。 新聞重點如果是在暖心法官千字文,就專注在千字文「內容」吧。但也不要造神法官,更遑論,沒有任何人應該被神化。 我只願接下來該法官在法院體系內能一切順遂,這個被新聞化的判決,不要帶給他任何發展與工作上的困難。 好法官很難得,值得我們的尊重。而尊重的最基本就是,不該公開的資料,就不應該被公開。 如果想討論更多宏觀的家庭與法律關係,就嘗試超越那些私人八卦,去看結構的問題吧!目前家事法,有非常多值得探討的議題:譬如目前法律上規定的離婚條件,是否合理?孩子監護權判決方法,是否需迭代? 因為這個事件本身的重點不是「誰對誰錯」,不是「女強男弱的婚姻注定不幸福」,而是我們能不能承認——要打造讓人人都舒服快樂的家庭關係,確實困難,而且非常困難。並且覺察—— 我們應該要好好的跟「孩子」溝通。 (延伸閱讀:張瑋軒行筆|李靚蕾與王力宏離婚事件,不必妖魔化也不須神化) 圖片|Photo by Graphs on PIXTA 其實,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 這個新聞會感動人,就是因為,如果有一個人能在那些痛苦來臨的時候跟自己說「這不是你的錯」、「無論如何你很被愛」,該有多好。 期望那個八歲的孩子,不要被肉搜,不會被同學或老師們圍著問問題,不會有人去追著找那個離異的媽媽或爸爸討說法,不要再有什麼荒謬的爆料。 希望那個八歲的孩子,可以好好的長大。 單親家庭,也很能夠幸福快樂的長大。 January 13, 2022 at 09: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4HqIsd

《艾蜜莉在巴黎2》品味 Sylvie 法式愛情人生哲學的 5 大台詞金句集 https://ift.tt/3reFDBZ Marie Claire 美麗佳人 《艾蜜莉在巴黎2》的角色中,艾蜜莉(Emily)的上司希維爾(Sylvie)舉手投足間透露著巴黎女子的風采,讓我們透過台詞與金句,一窺法式人生、工作、愛情哲學。(內有劇透,請斟酌閱讀) 《艾蜜莉在巴黎2》Emily 因為一連串在工作、感情和友誼上的決策失誤,成為觀眾們的眾矢之的。不過,本篇想來討論 Emily 的法國主管——Sylvie(希維爾)。 Sylvie 從容不迫的處事態度、由內而外所散發出的自信與細緻的穿搭品味,演繹出許多女孩心中最為稱羨的自由靈魂,也是本季當中少數獲得正面評價的角色。 雖然 Sylvie 出現的畫面不多,但是每一次出場,不論是造型,或是所說的話,都讓人想按下暫停鍵甚至是倒轉,再次欣賞她那巴黎女子的迷人魅力。從劇中台詞一起來咀嚼 Sylvie 的時尚/愛情/工作哲學。 (以下有雷) (前行提要:Netflix《艾蜜莉在巴黎》:花一輩子時間讓別人喜歡自己,真是可悲的目標) 關於外表 「但我會怎麼想?買 Pierre Cadault 服裝的女人會怎麼想?我們老了就不美了?女人靠你讓她們有自信,不要小看你的力量。」 “But what are you saying to me? To the women who buy Pierre Cadault? That we’re not beautiful if we age? Women look to you to make them feel good about themselves. Don’t underestimate the power you have to do that.” Sylvie 為了挽救 Emily 工作上所犯下的錯誤,找上設計師 Pierre Cadault,想知道 Pierre Cadault 為什麼不喜歡聯名的企劃而引出了以上的對話。 外表上的衰老是你我都會擔心懼怕的事,卻完全沒有辦法避免,靠著穿著打扮,我們建立了部分的信心,然而最終還是要回到我們內心對自己的安全感,時間或許在我們的肌膚上劃下了刻痕,心理上卻不盡然要如此。 圖片|《艾蜜莉在巴黎2》劇照 關於愛情與人生 「艾蜜莉,你還有下輩子的時間可以變得非常無聊,不過既然你現在在巴黎,談場戀愛、犯點錯、留下一片狼籍。你只來巴黎一年,拜託你好好享受!」 “Emily, you’ve got the rest of your life to be as dull as you wish, but while you’re here, fall in love, make mistakes, leave a disastrous trip in you wake. If you’re going to do Paris for one year, for God’s sake, do it right!” 或許你不認同 Sylvie 開放式的感情關係,不過也不得不羨慕 Sylvie 敢愛敢恨的態度,過著瀟灑的自由生活。 與 Emily 相比之下,Sylvie 更是活在當下的最佳典範,談戀愛的美好、犯錯的悔恨,都成為 Sylvie 精彩人生的調味料。 (你會喜歡:如何做到「活在當下」?專注此刻,別過度憂慮「過去」與「未來」) 圖片|《艾蜜莉在巴黎2》劇照 「你必須承擔對朋友不忠的後果,艾蜜莉,這就是人生。」 “You gonna have to live with the consequences of your infidelity. Emily, c’est la vie.” 在戲劇的一開始,Emily 就被 Camille 揭穿與男友 Gabriel 之間的糾葛與情愫,雖然 Sylvie 抱著看好戲的心態說出此話,卻也是 Sylvie 的真實感受。 Sylvie 周旋在不同男人之間,難免會碰見對方的酸言酸語,Sylvie 縱使不喜歡、甚至有一些惱羞,因為豐富的人生歷練讓自己能夠快速地轉換心情,不讓自己陷在不愉快的時間太久。 (延伸閱讀:誰破壞了愛情?外遇心理學:不是第三者,是我們不再信任) 在 Sylvie 的穿搭上不難發現,這個角色偏好貼身的剪裁與版型,像是在與新歡攝影師約會的時候,Sylvie 就選擇了一件緊身的米膚、黑色相間透膚洋裝,修身的剪裁凸顯 Sylvie 的身材曲線。 關於工作 「不要再什麼都想要挽救,你只是在增加大家的工作,而且還是在週末,這在巴黎是違法的。」 “Stop trying fixing everything. You just making more work for everyone else, on a weekend which is illegal.” Emily 因為背著 Camille 與 Gabriel 發生關係,愧疚、自責的心理反應到工作上,為了想要補償 Camille,Emily 積極地想要推廣香檳之父,而意外冒犯到 Sylvie 的丈夫,加上前面在 Pierre Cadault 的合作案捅下婁子,Emily 為公司同仁帶來許多困擾。 編輯私心佩服 Sylvie 公事與私事之間的平衡拿捏,縱使與客戶、攝影師私下往來,Sylvie 在工作上依舊可以拿出專業的態度,不讓私人情感影響工作表現。 圖片|《艾蜜莉在巴黎2》劇照 「艾蜜莉,與你無關,這一切都是工作。」 “Emily, it’s not personal, it’s business.” 劇末,Sylvie 因為受不了美國總部的指令,帶著 Savoir 員工集體離職,決定自己開設新的行銷公司,並想挖角 Emily。對此,Emily 感到驚訝,長久以來一直認為 Sylvie 並不喜歡自己⋯⋯。 而對 Sylvie 來說,工作就是工作,或許不欣賞 Emily 一身美國佬的俗氣,不過她也肯定 Emily 的工作能力。 小孩子才在職場上交心、找朋友,成熟的大人在職場上追求的是專業實力。 (同場加映:進入職場,就再也沒交過真心朋友?或許當個壞人,才是讓人喜歡的好同事) 而在工作方面,Sylvie 經常選擇 one tone 的套裝來展現出自己的專業度。看似一成不變的 one tone 套裝,Sylvie 選擇在衣服的印花、顏色搭配上做文章,簡單卻又不簡單。 圖片|《艾蜜莉在巴黎2》劇照   圖片|《艾蜜莉在巴黎2》劇照 圖片|《艾蜜莉在巴黎2》劇照 【本文由 Marie Claire 美麗佳人提供,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延伸閱讀(以下連結將導至站外) 打開艾蜜莉的時髦衣櫥!從《艾蜜莉在巴黎2》劇中造型預測未來爆款單品 艾蜜莉同款買得到!Netflix《艾蜜莉在巴黎2》12月開播、同步開放線上商店 雷/《艾蜜莉在巴黎2》的時尚彩蛋!?取景地點、聯名機車,劇末大秀竟有歷史典故 January 13, 2022 at 08: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reFDBZ

《該死的阿修羅》奪金馬最佳女配角!專訪王渝萱:「演員是很堅強的生物」 https://ift.tt/34H1z0J Bella.tw儂儂 王渝萱談電影的靈性,談《該死的阿修羅》帶給她的金馬最佳女配角獎。她也談面對脆弱,只為成為更堅強的演員,帶給眾人更優質的作品。 新生代演員王渝萱年僅 22 歲就以《該死的阿修羅》中小太妹「琳琳」一角在第 58 屆金馬獎奪下最佳女配角。 當下她激動不已,因為同時競爭的還有温貞菱、鍾欣凌、李麗珍、陳庭妮 4 位經驗豐富,甚至拿過影后的前輩,她領獎時一開口就說道:「我從小在電視機前看你們的戲長大,是我表演的養分及嚮往。」 這匹大黑馬比起年少得志,更多的是謙虛與感恩,努力學習當一個「說故事的人」。 只想當演員 《該死的阿修羅》是王渝萱繼出道作《失控謊言》後再度與樓一安導演合作,在這 5 年間,雖然一度對未來感到迷惘,但在確立志向後就有了不少成長與改變,還曾經遠赴知名的北京中央戲劇學院留學。 不過對她來說,「北京之行增進了我的術科能力,但更重要的是心和靈思想上也都有成長,我把自何己放得更開,也比以前更勇敢去認識自己。」 相較技術上的增長,有時心境上的突破更能讓一個人突飛猛進,這個道理不只是演員,似乎放在任何工作或技藝上都適用。 (同場加映:林心如《華燈初上》:從演員到製作人,最難的是跳脫演員身份) 曾想過當「送行者」 電影、戲劇對王渝萱來說,是有靈性的存在的。 還記得第一次全家一起電影,是日本首座奧斯卡最佳外語片《送行者》,當時她就被劇中的某一個瞬間、小細節給觸動到了,後來自己開始演戲,才領悟到那是所謂的「靈性」。 說起來好像很玄? 但她解釋:「那是一種撇開票房、目標、利益、會不會得獎的東西,只專注於分出自己生命的一部份貢獻給電影,把內心最真心、最誠實的部分留在角色中,這就是我相信電影有靈性的原因。」 而也因為這部電影,當王渝萱考慮演員之外的職業時,也曾起心動念想成為一位「送行者」,對她來說影響甚深。 (推薦閱讀:專訪火氣音樂創辦人楊大正:嘿,我們來創造一個夢想能當飯吃的世界吧!) 我還不夠好 「演員是很堅強的生物」是王渝萱這些年一路走來的最大感悟,「要一直說著自己平常不會說的話,還要對觀眾展現,多勇敢啊!」 因為在表演當下,有時得把自己脆弱的一面拿出來,必需很坦白告訴觀眾自己的悲傷或憤怒,或是要去克服自己原本害怕的事情,那都是個人私密的一面,即便理解這個東西,但王渝萱覺得自己有時候還是不夠赤裸。 「我希望我可以更勇敢,選擇面對脆弱,才能讓自己更堅強。」 得獎要感謝 15 歲時的相遇 王渝萱在 2021 年拿下 58 屆金馬獎最佳女配角,在後台受訪時特別感謝《該死的阿修羅》樓一安導演的知遇之恩,在她年僅 15 歲時就被拔擢參與演出《失控謊言》,也因此讓她更認識電影。 一路走到今天,即使獲獎,王渝萱面對表演仍是戰戰兢兢。 「我有時還是會有因為無知造成的無力感,所以現在很需要再學習,不管是表演技術層面還是任何事都要更進步,這樣拿了獎才會開心,如果得獎後的作品沒有升級,不是很痛苦嗎?」 這座獎對王渝萱來說不只是肯定,更是隨時鞭策自己不可懈怠的動力,相信有天她一定能在頒獎台上取得更高的成就。 原文出處:專訪|王渝萱 15 歲拍電影,出道 5 年奪金馬獎最佳女配角!親揭第一部啟蒙電影,讓她曾想過當「送行者」 延伸閱讀(以下連結將導至站外) 專訪|李佳穎「童顏女神」稱號竟成為阻礙,「人生閱歷雖然是一種加法,但生活要用減法去過。」 專訪|《天橋下》「盧以恩」16 歲摘金鐘,8 年累積 40 幾部作品,率性喊話:「導演們給公平競爭的機會吧!」 January 13, 2022 at 07: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4H1z0J

2022年1月12日 星期三

「為什麼不願意被看見黑暗面」你也習慣壓抑自己的真實感受嗎? https://ift.tt/33hRMOi 時報文化 你是否覺得自己有「黑暗的一面」?其實我們除了表現出來的「社會人格」,還有「陰影人格」,當你真正地接納這一面,你才真實、有力量,也才能好好經營親密關係與信任。 文|周梵 把真實的情緒和想法壓在心底大概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狀態,太在意別人的想法,以至於很多人在關係中就會習慣性壓抑。壓抑不住了就爆發,或者為了避免有人會受傷,乾脆疏離。 所以,當有一天發現彼此的心已經離得很遠了,那並不是一夜之間發生的。 那些會把你淹沒的巨大情緒都是過去由很多被忽略的、細小的情緒堆積而成的。 如果你習慣迴避,不去面對自己內在的感受,雖然這個感受可能很微弱,但是當某一天,如潮水一般的情緒突然在某個點猝不及防地爆發時,你再注意到,想要去阻止這個情緒的蔓延,就已經力不從心了。 圖片|Photo by orangefish on PIXTA 我的朋友琪告訴我她讀高中時的故事。他們班有一個男生非常優秀,人長得帥,籃球打得非常棒,學業也相當出色。琪心裡一直暗暗地喜歡他。 有一天,班上有兩個與他們相熟的同學開他們的玩笑,說那個男生是不是喜歡琪,甚至激將說:「諒他也不敢承認。」結果,沒想到那個男生真的走到琪面前說:「我喜歡你。」 琪當時說到這裡的時候,盯著我的眼睛說:「你知道嗎,他真的就這麼說出來了。」我能感覺到即使事隔多年,回想起當時的那一刻,她依然是意外的、雀躍的。 但是,接下來琪卻做了一個讓自己無比懊惱的反應。當男生表白之後,琪面無表情地說了句「無聊」,然後拉起身邊的女同學,說「我們走」。留下那個男生獨自站在那裡,琪就這樣逃跑了。 這件事已經過去了二十多年,即使如今她早已為人婦、為人母,大女兒都快十六歲了。除了深深的懊惱和愧疚,最困擾她的是這麼多年,她都搞不清楚當時自己怎麼會有那樣的反應。不僅傷害了別人,而且讓自己悔恨不已。 其實,琪自認為奇怪的反應並不奇怪,那個反應只不過是那時低自我價值感的琪的一種自我保護而已。保護什麼呢?保護自己的理想形象(社會人格)可以不被打破,同時陰影人格不被發現。 (陰影人格,是指被人們藏在陽光背後,不願意拿出來見光的部分。通常是更本能、更野蠻生長,不願被社會文化教條和養育者標準制約的人格) 和那時的琪一樣,幾乎所有的青少年都是喜歡裝酷的,這個酷就是在那個年齡層的社會人格。這個樣子才會顯得強大,才會更容易融入同儕之中。而在酷酷的、反叛的社會人格之下隱藏的則是迷茫、混亂、無措、敏感⋯⋯ 在那個男生表白的那一刻,琪的歡喜和慌亂同時被觸發。她的潛意識很清楚,如果不快速用一個酷酷的背影斬斷那一刻,她的陰影人格就要全面暴露在她喜歡的人面前了。她不願意付出這個代價。 這種「心口不一」的雙重資訊是一種性格模式,是完全出於本能的。很多時候,頭腦都沒有意識到就自動運行了。所以,人們往往會懊惱自己當時為什麼那麼傻,為什麼要做那樣的事、說那樣的話,但時過境遷還是會一遍又一遍地輪迴同樣的模式。 這就是為什麼有些人非常聰明、理智,卻會在某些時刻表現得很衝動,做一些在他人眼中看起來很愚蠢的決定。 (心理測驗:心理測驗|從你 Blue Monday 選什麼早餐,看你的離職衝動) 人們到底會為維護自己的理想形象付出多大的代價?德國作家徐林克寫的小說《我願意為你朗讀》(Der Vorleser)講的就是這樣一個故事。這部小說後來被改編成電影,凱特溫斯蕾憑藉電影《為愛朗讀》中漢娜這個角色獲得了第八十一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 二戰時期,漢娜的工作是納粹組織的一名守衛。在故事中,漢娜自始至終最介意的,不是無法正視自己納粹的罪行,她一直想逃避的、一直無法面對的,是她不識字的事實。 所以,她在面對升遷時選擇了逃離,在軍事法庭上為了掩飾自己不會簽名,寧願承擔莫須有的罪名。為此,她寧願被判終身監禁。 對大多數人而言,服刑遠比承認自己不識字嚴重得多,但在漢娜心裡,那是不可被觸碰的脆弱。她對不識字這件事介懷,甚至厭惡到極致,她無法想像自己以這樣的身分面對這個世界。為了掩藏這個部分,她願意付出巨大的代價。 很多人一輩子束手束腳,不敢追尋自己想要的、不敢拒絕自己不想要的,都是為了所謂的「名聲」。 這個所謂的「名聲」也是社會人格。 圖片|《為愛朗讀》劇照 漢娜擔心如果別人知道了她不識字就會看不起她,根本是她的內心深處並沒有接納自己的這個部分。她在內心深處把自我價值感和認字這件事綁在一起,所以她只有在假裝自己識字的情況下才能在別人面前感覺有尊嚴、有自信。 她會被有知識的男主角米夏所吸引,但她無法真正和米夏建立起長久的親密關係。因為他們的關係是建立在偽裝的基礎之上的,無論那時他們的關係多麼甜蜜、纏綿,漢娜都不可能獲得真正的安全感。 她的內心會一直惴惴不安,害怕有一天自己極力掩藏的會暴露在米夏面前。所以,她才會在米夏對她的愛非常濃烈的時候突然不告而別。她承受不了米夏有一天知道真相有可能會拋棄她的可能性,所以在那個可能性發生之前先行離開,這樣她就不用受傷了。 (同場加映:愛上凱特溫絲蕾:「忠於自己,永遠對自己說實話」) 其實,這個底層動力的結構和前面琪的故事非常類似,只不過表現形式不同罷了。 所有批判的能量都是雙向發揮作用的,只要我們保留批判,不管當下這個批判的對象是誰,這股力量就不僅會向外,也會向內消耗自己的力量。 如果只想活在社會人格裡,不接納自己的陰影人格,就一定會表現出混亂、矛盾的雙重資訊。 不真實的時候是沒有力量的,沒有力量就沒有影響力,只會不斷地消耗關係中的信任。 本文摘自周梵的《承認自己不那麼好的你,會愛得更好》。由時報文化授權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承認自己不那麼好的你,會愛得更好》 January 13, 2022 at 12:30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3hRMOi

2022年1月11日 星期二

《愛情創傷來自童年創傷》:能在生活裡安適的人,是懂得自我照顧、勇於自我保護 https://ift.tt/3K3OyhU 寶瓶文化 你的心裡有內在小孩,也有內在父母,在不同的角度間切換「自我照顧」,如此不論在什麼樣的感情,你都能快樂幸福。 文|黃惠萱(臨床心理師) 自我照顧 「怎麼樣才能避免遇到恐怖情人呢?」 「怎麼樣才能不在感情中受騙?」 「怎麼做,才能找到一段適合自己的感情?」 身為心理師,我常會被求助者或媒體問到這一類的問題。有時候因應對方的需求,我們會給出一些條列式明確的答案,像是如何辨識危險的人格特質,或怎麼透過自我了解,找到自己在感情中的盲點。 這些建議是各個專家透過許多案例故事,歸納、分析得到的大原則,不過,實際上,這只能治標而已。因為你也許不會遇到恐怖情人,不會在感情中受騙,甚至找到一個滿適合你的人,但是你在感情中仍然不快樂,也不幸福。 真正能夠在生活裡安適的人,是「懂得自我照顧,勇於自我保護」的人。 記得那個不覺得自己可愛,所以愛上王子情人的思澄,還有對男友內心世界不好奇,所以被雙面情人蒙在鼓裡的信娟嗎? 如果她們懂得自我照顧,常觀照自己內在的感受,習慣面對並照顧自己的需求,而且勇於對讓自己權益受損的人事物說「不」,她們可能可以更早就離開讓自己受傷的感情,甚至一開始就不會被類似的人吸引。 圖片|Photo by Johannes Plenio on Unsplash 吃大餐、用好東西⋯⋯並不是照顧自己內在的小孩 隨著心理健康知識的推廣,大家對於「自我照顧」、「照顧自己內在小孩」或「當自己內在的好媽媽」這一類的概念並不陌生,但因為這些心理概念很抽象,常讓人誤以為具體的自我照顧行為,只是吃大餐、用好東西、出去旅行、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這類偏屬享樂的行為。 這些「寵自己」的行為,真的能把自己照顧好嗎? 假想你是你自己的父母,同時你也是你自己的小孩,你的內在同時存在父母角色與小孩角色,你需要常常在這兩個角色間轉換思考。 你內在的父母要用心去了解內在的小孩,要知道什麼是對這個小孩真正好的事情,而不只是寵壞他;你內在的小孩也要多多和內在父母溝通、協商。 如果父母給的協助不適合你,或給的任務太難,或太少稱讚你,你都要表達出來,讓自己變成一個更自由、更勇敢的小孩,也讓父母有機會變成更溫暖、更有彈性的雙親。 (編輯專文:16 型童年人格:從你的性格,看見你的內在小孩需求) 步驟 1:時常觀照內心的感受與想法 作為父母,我會在接孩子下課的路上,詢問他今天過得好不好。聆聽孩子,從他自己的角度所描述的一天。 作為心理師,我在每次的晤談裡,觀察並聆聽前來求助的人,了解從他的角度,有些什麼經歷。 幫助一個人,成為他自己最好的方法,就是讓他被聆聽、被尊重。 所以,請試著每天問一問自己今天的感受與想法。養成寫心靈日記的習慣,也許是個很好的開始。 「今天和朋友聚餐,你開心嗎?想了些什麼?」 「下班前,上司約談,主管說了些話,我聽到什麼訊息?對主管的言語和行為,我有什麼感受或想法?」 每天找出一兩個記憶深刻,或是帶來明顯情緒的事件,探索、整理一下自己的感受和想法。這些觀察是自我照顧的基礎。 在反思的過程中,你可能會發現,為了降低內心的不安全感,你花了很多精力把自己改造成別人心目中有吸引力的樣子,這是很虧待自己的生活方式。 如果你總是把對方的期待看得比真實的自己重要,與你相處的人,會習慣你在關係中的配合和努力,將一切視作理所當然。 他們不認識「真實的你」,你也離真實的自己愈來愈遠,導致你在關係中,更加不安。 (你會喜歡:「沒有真實,就不可能有親密」關係心理學:所有的偽裝都會消耗關係) 步驟 2:探索,並照顧想壓抑下去的感受 當你養成聆聽自己的習慣時,你就更能覺察自己想壓抑感受的時刻。當你想把心思從「人」的身上,轉到「事物」的時刻,例如:工作時,突然心煩想抽菸或上網聊天、購物。 此時,試著停一下。探索一下,是什麼讓自己不舒服? 是因為想到上司、同事或下屬對你的態度?那些帶給你什麼樣的想法或感受,你對他們有不好的評價嗎?或是你覺得他們對你不公平嗎? 嚴厲的內在父母,會希望內在小孩是個乖寶寶。乖寶寶努力求和諧、避衝突,努力完成他人的期待,壓抑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乖寶寶」的特質,也許讓你做事有效率又完美,表面上一帆風順。但若你總是壓抑或忽視在人際相處時的挫折感受,久而久之,會讓自己外在行為與內在感受矛盾加劇。 別人都以為你冷靜自持,連你自己都可能被自己騙,但到了臨界點某一刻,你就突然壓力大爆炸,可能暴怒失控,或尖叫痛哭,同時在衝動下,做出不恰當的決定。 不要逃避這些看來負面的感覺,當你能夠先正視這些感受,你就有機會學習用更健康、更適切的方式處理這些感受。 當情緒調節技巧變得更好,你就不會突然失控,而是用一種調整過的成熟方式,跟對方表達自己的想法。 不做乖寶寶,做個有血有淚,但懂得溝通、表達的好孩子,就是自我照顧的方法。 圖片|Photo by Toa Heftiba on Unsplash 步驟 3:練習對他人和對自己說「不」 你的伴侶也許不是恐怖情人,但是你不知道該怎麼對他不適切的要求說「不」。因為你總覺得對別人說「不」,代表關係斷裂。 如果你的內在父母很嚴厲,喜歡內在小孩聽話,不能接受內在小孩有自己的想法,不能忍受被拒絕的挫折,也沒有和人合作的彈性。那麼,你內在的關係藍圖確實是一個「容不下拒絕的關係」。 因此,你需要擴充自己的關係藍圖。說「不」,不是關係的終止,而是關係的進化。 透過適當的拒絕,對方因此更了解你。你們兩個人可以動用智慧,找出相處上更好的方法,也幫關係注入活水。 從這個角度來看,你壓抑自己的感受,不把拒絕說出口,反而讓關係走入死局。 (同場加映:關係功課|伴侶之間,必須擁有各自獨處的「貓咪時間」) 圖片|Photo by Graphs on PIXTA 你要學著在罵自己時喊「停」 對那些你深愛或關心的人,如果你不忍心說「不」,你就是讓他們越界,幫他們承擔了責任。 他們的問題,讓你焦急、掛心。你自己無法解決,但不解決就輾轉難眠。正是因為這些問題不屬於你,這些事情不在你的責任範圍,所以你無計可施,只能承受內心煎熬。 與其繼續在別人的問題與責任上打轉,不如放手,讓彼此成長。我們只有在為自己的困難煩惱的時候,才願意為自己努力,進而有了改變現狀的動機。 人生是一趟無法假手他人的旅程。你跟你愛的人,都必須練習只為自己負責。 (學會溝通:溝通的最高層次?是兩個人在關係裡,願意展示自己的想法跟情緒) 有時候,侵害你的權益的人不是別人,而是你自己。當你犯錯時,責備自己最大聲的不是別人,正是自己,甚至很多時候,你已經做得很棒了。不放過你的人,是你自己。 嚴厲的「自我批評」是我們照顧自己最大的敵人。有時候,我們內在的小孩放任內在父母對自己不斷謾罵、接受那些苛刻的評價、承擔那些過分的要求,重演了童年的創傷,塑造出成人之後的不良關係。 你要學著在自己罵自己的時候喊「停」,對自己傷害自己的行為說「不」。 作為自己的內在父母,你要教自己,也要保護自己。保護自己免於被他人侵犯,也保護自己免於被自己過分要求。 你要學習給內在小孩犯錯的空間,給他做自己的自由,允許他放鬆自在。你也才能允許自己在關係裡,享受幸福、快樂。 本文摘自黃惠萱的《愛情創傷來自童年創傷︰走出受害者、拯救者、加害者的陰影與複製》。由寶瓶文化授權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愛情創傷來自童年創傷︰走出受害者、拯救者、加害者的陰影與複製》 January 12, 2022 at 12:30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K3OyhU

為你挑片|《花神咖啡館》尋找對的人,每段愛都是此生的修行 https://ift.tt/3GcZ18B 小妮子 導演尚馬克瓦利享年 58 歲,並留下許多經典的作品,而他的才華,將永傳後世,而其中《花神咖啡館》(Café de Flore)更是備受讚譽, 讓我們重新複習故事與角色,來緬懷這部經典。 圖片|《花神咖啡館》劇照 電影《花神咖啡館》(Café de Flore)去年十月在台灣重返大螢幕,不少粉絲走進戲院重溫神作。 當時,友人邀約觀影,談到摯友和另一半看完這部電影以後,雙方決定離婚,且認為這是對彼此未來最好的。如此看來劇情發人深省,其後座力可見一般。 電影《花神咖啡館》引發觀眾思索:「到底什麼樣的人才是靈魂伴侶?既然是靈魂伴侶,為什麼還要面對痛苦的分離呢?」 在劇中,男主角 DJ 安東與女主角卡洛琳,走過學生時代青春歲月,結婚生子的相愛二十年,外界眼中他們就是天生一對的組合,安東卻在某個時間點,遇上了青春貌美的羅絲,選擇與她共度餘生。 安東與卡洛琳在分離的迷惘之中,兩人各自尋求心理師、靈媒的探索,相處二十年的靈魂伴侶,這關係究竟怎麼了? 無論透過理性或靈性,來看見這些超越常理的事情,最終也為此得到線索與療癒。 圖片|《花神咖啡館》劇照 該怎麼理解「靈魂伴侶」? 我先前曾在 IG 上進行讀者調查,80 % 的讀者都相信靈魂伴侶的存在,有 69% 的人認為自己不處於靈魂伴侶的關係中,有一位讀者分享:「他和對方同樣經歷過悲傷的過往,互相安慰彼此,當下覺得心靈實在太契合,於是決定交往,陪伴彼此的靈魂。」 另外,也有人分享許多,自己與靈魂伴侶不得不分開的經驗。 包含「遠距離、價值觀不同、對未來沒有共識」,發現大家對靈魂伴侶的定義,都有些許不同,關於解讀方式,有更多面向和理解,能幫助我們思考某段關係對於生命的意義,從惡性循環、以及充滿自責的罪惡之谷逃出。 通常我們認定的靈魂伴侶,可能是在低潮時現身,讓你感覺自己「被拯救」,又或者是在某個時間點,隨緣分來到我們身邊。 那些讓我們感覺「對」的人、「特別」的人,往往還是有些我們渾然未覺的陷阱。 (同場加映:為你挑片|王家衛《我的藍莓夜》:把自己活明白,對的人會為你等在那裡) 你是否思考過,究竟是「靈魂」覺得對?還是來自於原生家庭、社會構築的價值,讓我們覺得對呢? 或許是其一,又或許兩者都具備。可能在這些作用的加成之下,讓我們認定「不可能再找到更能包容、心靈更為契合的戀人」了,通常「靈魂伴侶」的關係走得比較長久,若真正遇上考驗,非得迎來結束之時,上述建立的深厚基礎也會使人加倍痛苦,難以走出陰霾,甚至感覺自我懷疑。 卡洛琳與安東長跑幾十年的愛情,留下滿滿青春回憶,同樣對音樂的熱愛、交流心靈與喜好,兩人的交往,也深受父母的認同,一路攜手共組家庭,卡洛琳與安東,卻仍面臨這份關係外遇——此生的「靈魂伴侶」被橫刀奪愛,任誰都難以接受的事實。 靈魂伴侶不是完美的愛情,背後仍有各自需要面對的課題。 圖片|《花神咖啡館》劇照 靈魂伴侶、雙生火焰?三種愛情的原型,讓你更理解關係課題 如果從靈性的角度來看,卡洛琳是安東的靈魂伴侶,但羅絲與安東卻是雙生火焰。 這背後來自上輩子的深厚淵源,這輩子卡洛琳的生命課題是:「去接受自己深愛的人,其實不是你的雙生火焰。」 靈魂伴侶、雙生火焰,這兩者到底該如何解釋呢? 我們如何能透過不同層次的關係,理解自己生命所經歷到的感情階段,並且更加理解自己?面對上天賦與我們這輩子修煉的課題。 目前較能解釋清楚的文本,來自「凱特・蘿絲(Kate Rose)」 在《我需要你的愛,更需要找到自己》一書裡,三段對愛情原型的定義: 一、靈魂伴侶:看起來對的人 對方讓我們感覺自在,誤以為能跟與他天長地久,可能會訂婚、結婚生子,但也可能會離開,展開自己的生活,不論感覺是否真實,這段感情最重要的一點,是旁人看來,這段感情就是「正確」的。 這種形式的愛情,我們相信他人對我們的看法,多過於自己內心的感受。 二、業力激情:我們希望是對的人 培養感情的初期,雙方就進展神速,爭吵後便以激情作為和解手段,隨著感情慢慢推進以後,藉由謊言、痛苦,充滿控制等慘痛的教訓,來對你造成傷害,關係在惡性循環之下,難以意識到自己究竟被傷害得多深。 三、雙生火焰:感覺就是對的人 你可能已經身處一段關係時,那個「對」的人才出現,而雙生火焰未必是原想中的愛,也不會遵循規則。 這份愛打破了既定觀念,顛覆我們對感情的期待,讓我們終於成了獨立自主的自己,此人會以出乎意料的方式,讓我們完整,同時也會以各種可能的最佳方式挑戰我們。這樣的愛並不容易,雙生火焰的目的,不僅要人在關係中相伴,也能使人蛻變成獨立的自己。 (深入理解:曖昧時,總覺得彼此是靈魂伴侶?關係心理學:投射效應讓你產生「相像」的錯覺) 你是否覺察自己正處於上述的哪種關係裡?或是正在經歷哪段關係的開始與結束,讓你感受到痛苦不堪,並且自我懷疑? 停滯困頓的靈魂伴侶、受傷的業力之愛、或是倍感衝擊的雙生火焰? 你遇見的,都是此生的必修課:放下是臣服,而非屈服 不論哪一個階段,你的存在,以及面對愛的模式都沒有錯,只要記得:「能在每種形式的關係裡,習得該階段的課題」,這麼一來就沒有任何相遇是枉然的,你無需責怪自己,離開與放下需要時間,這些都是進到下一個階段必經的歷程。 你的獨一無二,會讓你遇到值得去愛的人,要相信有限的人生,永遠可以創造無限可能,不要停止,或是畏懼追求,也不要害怕活在框架之中,只有自己才會知道,真正需要的是什麼,而不是外界認定的「正確」的人事物。 對任何人來說,結束人生大半輩子的愛情,相信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當然,不需要合理對方外遇來說服自己,這恐怕只會暫時壓抑自己的悲傷,狀態無法持續太久——真正的原諒,還是原諒自己。 圖片|《花神咖啡館》劇照 電影中,兩人透過自己的方式,處理一段無法繼續的關係。 承受極大罪惡感的安東,以及看到前世因果的卡洛琳,學會「放下」,終於讓彼此自由。 請記得「放下」是以「臣服而非屈服」的信念, 所謂臣服,並不是向某人某事屈服,而是有意識地放棄一部分的自我,臣服是接納、是不再對抗,放過自己也終將完全放下。 每個堅強都是溫柔而生的繭,接納過去種種,接下來的日子請對自己溫柔,前一段人生課題修行完畢,往後餘生仍是自己的,打開心扉讓光亮透進來的那一天,將升級全新的自己。 關係是一輩子必修,​更多伴侶關係|自我關係|工作關係議題,歡迎至 IG 看更多: 參考資料|我需要你的愛,更需要找到自己 January 11, 2022 at 11: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GcZ18B

韓國戀愛實境秀《單身即地獄》:愛情需要勢均力敵的對手才玩得起 https://ift.tt/3r5gFol 文青汪 打著韓國版《欲罷不能》的 Netflix 戀愛實境節目《單身即地獄》,12 位參與者能如願找到屬於自己的愛情嗎?除了參與者的外表之外,其實還可以做更多親密關係的討論。(內有劇透,請斟酌閱讀) 繼 2021 年熱門爆紅戀綜《換乘戀愛》找來四對分手的男女同居一屋,Netflix 又推出韓國戀愛實境秀《單身即地獄》,總共 8 集已於 2022年 1 月 8 日完結! 把一群男女關在一座號稱地獄島的無人島上,配對成功則可移駕五星級飯店的天堂島約會。他們在往來於天堂與地獄的情感暴風雨中,能夠找到如火花般的愛情嗎? 圖片|《單身即地獄》劇照 相較《換乘戀愛》找來的是分手後的情侶,有的來復合、有的來好好說分手、有的來找新對象,初衷複雜心情糾結,觀眾邊看邊猜誰是誰的前任,《單身即地獄》組成單純很多,時間也只濃縮在一週,因此節奏更快。 (同場加映:為你挑劇|《換乘戀愛》:戀愛就像長途巴士,有的人可以走到終點,有的人卻在中途下車) 在《換乘戀愛》的實境過程雖然大家同居一屋,白天卻還要各自上班,有很多外務瑣事能稀釋情緒,但《單身即地獄》拍攝的這一週是直接關在無人島上,與世界 3C 社群隔離,五感只能專注於情緒,於是大家變得更敏感,情感的追隨也趨於原始,是一大看點之一。 「你為什麼喜歡我?」 「因為妳讓我做任何事都變得很積極。」 當心中最原始的情感被驅動時,就是心動的感覺,觀看 Love line 如何產生的過程還蠻有趣的。 以下涉及劇情: 高人氣嘉賓貓系女孩宋智雅,可辣可甜有著高段撩男術,卻讓女生也不討厭的自信氣場。面對男嘉賓總是保持可愛的神秘感,又適時放電讓人心難耐。 例如:第一天傳好感紙條時,給金賢中紙上那句「歐巴?」那時其他人幾乎都寫著比較客套的話語,但智雅短短兩個字就讓人意猶未盡。 金賢中與宋智雅。圖片|《單身即地獄》劇照 一來延續他們稍早的對話暗示是她寫的,二來她說過理想型是年紀大的成熟男性,雖然當時還不知道彼此年紀,但是意思也暗指你是歐巴嗎? 一句歐巴就讓金賢中魂牽夢縈,一週心都跟著宋智雅,還戲稱自己是忠犬鍾情的等著她。 打動我的另一位男嘉賓是文世勳。 文世勳。圖片|《單身即地獄》劇照 「至少你們還可以競爭,我覺得自己有一顆球,但是少了對手,也找不到球門。」 (延伸閱讀:為你點歌|致單戀者:相信自己足夠好,好到能夠被愛) 身為一個地獄島的島民,覺得世勳這段描述太到位了,孤獨地踢著足球,就是沒有跟任何人曖昧中的單身者的最佳心聲。 第五集世勳與素妍近乎快吵起來的片段是全集高潮。 對芝燕一片癡情,卻兩度被遺棄在地獄島,成為當時唯一沒有去過天堂島的來賓,全員都不知道怎麼面對他破碎的心,在這個時間點,大剌剌的素妍還誤在傷口上撒鹽。 他回應說這些話其實很傷他的自尊心。這裡是我對世勳的第一個加分點,我覺得一個人能明白說出自己的痛處,其實具有一定程度的深層自信。 說實在世勳條件很好,但可能過於躁進頻頻被心上人拒絕,好在最後兩集大反轉,成功走上花路,《單身即地獄》整部最佳看點根本就是世勳的逆襲。 在第六集結尾真的萬萬沒想到世勳的答案,原來解答之書上那句「持之以恆」從一頁諫言變成一則預言。 明明知道芝燕幾番推辭,彼此內心存有隔閡,但邀約她來天堂島,不是要聽到答覆給對方壓力,而是要化開這份尷尬。 被拒絕的人雖不好受,但拒絕的人何嘗不會愧疚?世勳度過孤寂煎熬的幾日,沒提到自己,反而先同理對方的說出「妳應該也很煎熬吧」,這句話融化了芝燕的心,經過幾日沉澱這次以退為進的氣氛拿捏的很好,也是我對他第二個加分點。 申芝燕。圖片|《單身即地獄》劇照 (推薦閱讀:如何和喜歡的人聊天?關係心理學:引起對方好感的對話技巧) 從芝燕最後打開心房的反應也說明,有些關係真的需要時間去溝通,但節目畢竟有效果要呈現,只有短短一週就需要抉擇,很多情緒被放大起來像龍捲風,觀眾不用太較真。 最後居然誕生四對,我覺得還滿多的,後面走向算是中規中矩的翻牌配對,姜素妍和吳振澤一開始就外型般配,後期直接拿公費約會。 新成員車炫承中途加入後一度讓局面更混亂,宋智雅三選一最後與癡情的金回家,這對真的般配。 圖片|《單身即地獄》劇照 金俊植與安藝媛雖然戲份偏少,但也不少朋友喜歡藝媛開朗的性格,配對成功後俊植一直幫藝媛遮陽,這個小動作還蠻貼心的。 不過整體我還是最替世勳開心,真的是走過天堂與地獄。當最後一晚,世勳對素妍說:「姊,妳沒有怨我吧?」兩人化開當日誤會,才知道原來那場不歡而散的激烈爭辯,是讓世勳明確自己的心堅持下去的關鍵,所以說有時候危機就是轉機呢。 更多影劇文章觀點議題,歡迎到我的 IG 及臉書粉專【文青汪的影劇世界】閱讀 January 11, 2022 at 10: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r5gFol

專訪《華燈初上》編劇杜政哲|創作秘辛?透露「兇手其實換過很多人」 https://ift.tt/3FgoXPo Bella.tw儂儂 Netflix 熱播台劇《華燈初上》除了眾所皆知的製作人是「林心如」之外,你知道他的編劇是曾寫過《流氓教授》、《光陰的故事》、《16個夏天》等名劇的資深金鐘編劇「杜政哲」嗎? 說到 2021 年的現象級台劇,絕非《華燈初上》莫屬! 以 1980 年代的林森北路條通為舞台,用一場命案揭開角色之間的愛恨情仇,時而懸疑刺激、有時既浪漫又揪心,自第一季上線後兩天內就衝上台灣Netflix 排行榜第一名,且蟬聯 2 週以上,直到一個月後第二季將上線時,仍在前五名,就連第二季預告在YouTube上線,也有破百萬次觀看,成績相當優異。 究竟《華燈初上》是怎麼誕生的?《Bella儂儂》特地專訪編劇杜政哲,揭露其中的創作秘辛! 資深金鐘編劇出馬 圖片|杜政哲@FB 杜政哲編劇在業界資歷已經二十年,相當資深,曾經執筆過《流氓教授》、《光陰的故事》、《16個夏天》等名劇多次入圍金鐘獎,更以《酸甜之味》榮獲編劇獎,近年還嘗試拿起導演筒,首次執導台語劇《若是一個人》就入圍金鐘最佳導演,無論是經驗還是能力都相當有份量。 在他執筆的作品中,時常能感受到讓人深感共鳴的人情世故及細膩的情感描寫,可說是他的優勢之一。 (推薦閱讀:為你挑劇|《華燈初上》有一種友情,叫做羅雨儂與蘇慶儀) 《華燈初上》劇本曾大改版? 圖片|《華燈初上》劇照 因杜政哲編劇之前擅長的題材,《華燈初上》一開始的走向其實也大不相同,他表示: 「早在 4 年前就開始與製作人林心如構思討論,當時 OTT 平台不像現在蓬勃發展,市場方向也不同,一開始設定主軸會是以條通為背景的人情時代劇,是女性人生成長的故事,直到後來製作方、品牌商陸續進來,到前年才決定與時俱進,多加一些觀眾喜歡看的元素進來,後來才決定以命案作為貫串全劇的主線。」 (你會喜歡:為你挑劇|《華燈初上》蘇慶儀與蘇媽媽:劇本沒有明言的母女情節,憎恨母親卻又像極了她) 初次的推理秀 圖片|《華燈初上》劇照 雖然創作經歷相當豐富,但杜政哲卻是首次嘗試懸疑推理題材,對此劇組特地從推理作家協會找來顧問,確保劇本的推理過程嚴謹無誤,此外還要不斷放餌勾住觀眾,讓人想要一直往下看。 對此杜政哲使用了他最擅長的主題,那就是「人情」,他分享:「角色之間的關係圖要非常縝密,讓每個人物都夠飽滿,當不同的面相被翻出來時,就會變成懸疑的鉤子,隨著劇情的推進被扣在一起。」 在他筆下,愛意、恨意、憤怒、忌妒、愧疚等情感,最後都可能是埋下殺機的種子,讓人猜不透。 (同場加映:霍建華力挺林心如《華燈初上》:相識十年才相愛,曾怕失去「最好的朋友」不敢表白) 兇手其實換過很多人   圖片|《華燈初上》劇照 因劇情引人入勝,《華燈初上》也引發了全民追兇的熱潮,最近每個人都遇到杜政哲都一定要問「兇手是誰?」他一方面很開心這部劇受到關注,另一方面他也無奈地說:「真的別再問了,連我爸媽問我都沒說!」希望大家能保有追劇的樂趣到最後。 不過他也透露:「兇手在劇本構思時,其實換過很多人,有非常多種可能性,不過當我要下筆開始寫第一集時就決定好了,這樣才不會破壞故事的架構,不會邊寫邊想。」   (名人伴侶:從《敗犬》到《華燈》!楊謹華數度分合後尋得真愛:「真正的愛,是一種默契」) 天時地利人和的成功 圖片|《華燈初上》劇照 看到《華燈初上》獲得空前的成功,杜政哲坦言:「我真的沒料到!這一切都是天時地利人和的成果。」 早在創作劇本的過程中,杜政哲得到了相當大的發揮空間,不需要因為預算吃緊而修改劇本,也首次嘗試以 3 季 24 集的方式來編排,創作得非常開心;更不用說後面製作方盡心盡力地還原 1980 年代的條通氛圍、敲到超夢幻的客串卡司,以及 Netflix 的資源進駐等,所有的要素都到位,才獲得了空前的迴響。 至於許多人關心會不會有第四季?他也老實說:「目前還不知道,現在的三部曲已經是一個完整的故事,如果沒有想到更好的題材,就不會繼續做下去。」 原文出處:專訪│《華燈初上》編劇第一次寫推理劇就掀緝兇熱潮!杜政哲揭創作秘辛:兇手換過很多人 延伸閱讀(以下連結將導至站外) 《華燈初上》第二季最新預告曝光!林心如「腹背受敵」酒店陷倒閉危機,郭雪芙將「跳槽」徹底黑化! 《華燈初上》第二季吳慷仁、郭雪芙復古「港風捲」太吸睛!4大捲短髮造型攻略,2022年這樣燙氣質不顯老 January 11, 2022 at 09: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FgoXPo

新年如何設定「對的目標」,維持決心和毅力?中肯 5 建議:SMART 原則、找好朋友一起 https://ift.tt/3r7KKDN Bella.tw儂儂 設定對的目標有 5 個特點:目標要對、動力要對、實現方式要對、過程中的覆盤要對、路上的夥伴也要對。 2022 年,你有什麼新目標想要完成?為自己設定目標,是一個持續進步的好方式,但又有多少人不用半年就放棄了呢? 時間管理公司 FranklinCovey 告訴《紐約時報》,三分之一的人不會在 1 月結束之後繼續完成新年目標。該怎麼做才能設定「對的目標」,同時保持決心和動力? 以下 5 個小技巧提供給你,在新的一年成為更好的自己! 1. 根據「SMART 原則」設定目標 圖片|Towfiqu barbhuiya@Pexels 想要完成目標,你應該先學習如何設下一個「好目標」。 這時候現代管理學大師彼得・杜拉克(Peter Ferdinand Drucker)提出的「SMART 原則」絕對是一個很好的參考原則,能幫助你清晰地立下並完成目標: 明確(Specific):將目標具體化,你要能回答由誰完成、完成什麼、什麼時候完成、為什麼完成、完成它有什麼規範或限制等問題。 可衡量(Measurable):如何知道你達成了這個目標?該目標為「數字」的話是最簡單的,如半年達成多少業績,「可衡量」讓你能持續追蹤自己距離目標還有多遠,又該如何在這當中進行調整。 可達成(Achievable):根據目前的狀態,你設定的目標是能實現的嗎?別選擇太簡單的目標,但也別找上難以實現的目標(太簡單會無聊,太難會達成不了)。 相關(Relevant):你可能有一個以上的目標要完成,衡量這些目標之間是否有衝突,稍加規劃,應該要與你的「總目標」一致。 時限(Time-bound):給自己一個時限去完成,否則很容易拖延再三,最後只是說說就算了。 (推薦閱讀:總是擔心自己不夠好?目標不一定要遠大,重要的是自己喜歡的事) 2. 確認你的動力何在 圖片|Hugo Marin@Pexels 目標設定理論的先驅、美國心理學家 Edwin Locke 認為,所謂好目標,「承諾」(Commitment)也非常重要,指的是你有沒有被這個目標所吸引,並願意為它持之以恆地努力。 很多人半途而廢是因為「動力不足」,而非「沒有毅力」。例如你明年的目標之一是戒菸、體重降至多少公斤,先問問自己「為什麼要這麼做」,這些事為什麼對你而言重要。 如果你對於該目標的情緒是自我厭惡,或為了完成他人的期待、取悅別人,那麼通常很難長久維持積極性。 新的一年,請仔細思考什麼目標對你而言真的有價值、有益處。 (你會喜歡:學習計畫總是做不到?落實吸引力法則:曼陀羅計畫表助你達成目標) 3. 將大目標切割成小目標 圖片|cottonbro@Pexels 於是透過前述 5 點,你應該能得到幾個目標。 建議的做法是將大目標切割成階段性的小目標,再設下時限,才能推動你持續前進。 例如,你想要在新的一年寫完一本書,那麼你應該花多久的時間準備資料,每天要寫多少字?多久之前應該寫完初稿,給自己多久的時間去潤飾它? 或是你想要在今年存 20 萬,那麼你每個月該存多少錢,有哪些花費該限制,哪些管道可以提供額外的收入? 階段性的目標越小,你越能達成,會較看得見自己達成了哪些事,成就感也更高。 4. 定期反省自己、獎勵自己 圖片|mirsad mujanovic@Pexels Edwin Locke 也認為,一個好的目標應有適時的「回饋」(Feedback),你得定期反思目標,檢討哪些地方做得好、做得差,目前又達成了幾成,讓自己保持在軌道上。 好的方法是把目標真誠地寫下來,放在你每天都會看到的地方。小階段目標完成時,就該好好地獎賞自己,才會有繼續的動力。 要瞭解到,「一整年」是不算短的時間,該目標若越複雜,你的努力就不一定會帶來明顯的「成效」,目標簡單則反之。 但有目標總是有好處的,給自己多點時間、空間去努力,時時刻刻提醒自己、修正自己。 (同場加映:你懂覆盤嗎?人生與工作,都需要回顧、評估、分析、總結) 5. 找個「可靠夥伴」 圖片|mododeolhar@Pexels 在完成目標的路途上,找個好夥伴能相互扶持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可能是你的家人、伴侶、朋友或同事,甚至是社群媒體上的某個同好社團。 例如健身這件事,若有一個人能夠陪你一起鍛鍊、一起吃健康餐,在你懶惰的時候督促你、有進步時為你開心,你一定會獲得更多樂趣,不那麼容易放棄,別輕易在努力的過程裡將自己陷入於寂寞。 原文出處:新年如何「建立新目標」?5技巧掌握:「SMART原則」萬年不敗,注意切割目標、適時回饋才能維持行動力! 延伸閱讀(以下連結將導至站外) 「比較心態」讓你不快樂?人類每天用 12% 的思考去作比較,學習「關注情緒」將它化為正面動力! 「工作與生活平衡」有可能嗎?5 建議達成良好循環:隨時思考「重要事物順序」,這些「時間管理法」讓你效率加倍! January 11, 2022 at 07: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r7KKDN

2022年1月10日 星期一

三十情抒|「愛自己」是史上最安靜、最簡易、最有力的革命 https://ift.tt/3qcqstD Amazing 把你能想像得到的最好對待,用在自己身上,讓我們不再需要為了吸引他人注意,而做出格的事情,甚至變成一位「恐怖情人」。邀你一起開啟「愛自己」革命,安靜簡易,卻最有力。 新書《我想和自己,好好在一起》出版後,我請芳療師朋友用香氣轉譯,為書本調一支專屬香氣。 她選用大西洋雪松、乳香、杜松、完全依蘭,最後加入玫瑰浸泡油。玫瑰是最具有「愛自己」意義的精油,特別是女性,用嬌豔甜蜜寵愛自己。 「愛自己是史上最安靜、最簡易、最有力的革命!」(”I love myself. The quietest, simplest, powerful revolution ever.”——Nayyirah Waheed) 她引用這句話,我瞬間像被彗星撞擊,太有感了! 「愛自己」這三個字已經被用到俗爛,從一個嶄新概念,變成商業行銷口號,歸結出「愛自己=買東西」的公式。但真正的從內而外愛自己,可以是一場運動,一次史無前例的思維翻新,一番改變世界的盛大革命。 談愛自己前,我總覺得我們要從「不愛自己」甚至「恨自己」開始聊。我們為什麼無法欣然接受自我?就是因為大部份的時間,都在深深厭惡自己、責罵自己、檢討自己,很少很少時候,我們記得給自己一句稱讚與鼓勵。 圖片|Pexels 曾經,我差點成為恐怖情人 我最恨自己的時間,落在 25 歲那一年,那時瀕臨崩潰的感情,男友一直想與我分手。我怎樣也無法面對接受,逼著他繼續一起走下去。 有天晚上,他逃回老家,我完全聯絡不上他。對我來說最可怕的不是激烈衝突爭吵,正是這種你完全不知道對方在哪裡,也不知道他在想什麼,完全被隔絕開來的孤獨感。 我無法承受,打了幾十通手機都被轉進語音信箱後,開始打到他家電話,那時已經晚上十一點,我不顧會打擾到他的家人,想盡辦法要找到他這個人。響了好幾聲後,他的弟弟把電話接起,說哥哥已經在休息,請我其他時間再聯繫他。 我掛上電話,還是無法忍受對方的不理不睬。那時他的車還留在我家樓下,半夜十二點,我拿起鑰匙決定開去他家,朋友傳訊息叫我冷靜,但我就是沒辦法,完全無法,衝動地一個人開上路。 我不知道自己在幹嘛,為什麼會半夜在國道上開著男友的車,要去他家堵他?我為什麼會落到這步田地?我為什麼無法控制內心的衝動與憤恨? 恍惚之間下了交流道,在一個路口迴轉時沒注意到一台大卡車,差點就要撞上去,長長的喇吧聲把我震醒!滿滿的羞愧感湧上心頭,「如果我就這樣死了,父母知道我是為了去找男友,他們會多傷心,我又多麼丟臉?」 差點發生意外後,我才漸漸冷靜下來,把車開到他家樓下停好,鑰匙留在花盆裡,知道今天不會見到他,傳了訊息,就搭計程車回家,花了一千多塊,回到家是兩點,隔天還要上班。 (延伸閱讀:他是恐怖情人嗎?辨識「控制型伴侶」的行為特徵:限制你的社交、干涉你的打扮) 不是為了傷害別人,只想停下心中痛苦 我到底在幹嘛?到底希望得到什麼呢?說真的那時的我並不知道,只知道內心有一股巨大的力量正在將我吞噬,讓我失去理智。 後來的我們依然分手了,我開始踏上內在探索旅程,想知道那張狂的情緒根源,發現是來自原生家庭,混沌逐漸明朗,看見狂暴的背後,有一個躲在角落哭泣的小女孩。 「妳也不過是想要被好好愛著呀!」我為自己拔下一根根刺,擁抱那個顫抖的孩子。 多年以後,我成為了心靈作家,大家眼中療癒、平靜、安定的樣子,但大家沒看見的是,我也曾經這樣瘋狂過,只差一點點,就可能成為「恐怖情人」。 我其實認為,每個人都有變成恐怖情人的可能。我們並不是想傷害愛人,只是被拋棄的那當下,實在太痛苦了,你無法承受那份崩潰,你只是想要有人幫你止住痛苦,你以為攻擊他可以換得他的注意力,只要有人還願跟你爭吵,你就能分散心力,不必一直感受到厭惡自我的情緒。 (同場加映:鄧惠文專文|分手後還能不能當朋友?舊情人給予的溫柔,是一種「餵毒式的溫柔」) 圖片|Photo by Ahtziri Lagarde on Unsplash 所以我說,談愛自己之前,先讓我們承認恨自己吧!你恨哪些部分?原生家庭、朋友、愛人?無能為力、脆弱膽小、自私貪婪的自己? 請一個一個召喚他們出來,正面直視他們,一邊咒罵的同時,請你去感受「那個兇狠的面目背後,他渴望著什麼?保護著什麼?」「他內心真正最想要的東西,到底是什麼呢?」 一定有一個最深層的想望,讓每一個時刻的你,呈現出了那個樣子,認為那樣就能得到想要的東西。 張狂的底層是失落,你一定要穿越表層的偽裝,看見裡頭的失落,才能發現真實的樣子。 你並沒有錯,你只是渴望被愛而已,這怎麼會有錯?只是我們可以換個方法試試,不再用脅迫的方式得到,而是真誠地表達你的希望。 得到,很好,沒有得到,你自己創造。 想像如果是你的朋友,或是你的孩子失落受傷,你會怎麼陪伴他們?用這個姿態,轉個方向,輕柔對待自己吧。你可以對世界溫柔,你就能慢慢練習對自己的傷口輕揉。 「『愛自己』是史上最安靜、最簡易、最有力的革命!」把你能想像得到的最好對待,用在自己身上,讓我們一起開啟這一場革命,安靜簡易,卻最有力。 January 10, 2022 at 09: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qcqstD

電話鈴響就焦慮?關係心理學:什麼時候開始「打電話」變成有門檻的社交行為 https://ift.tt/3JWMJUg KnowYourself 越來越習慣以短訊與表情貼圖來傳遞心情的現代人,似乎對於「打電話」越來越陌生,甚至聽到電話鈴響,就焦慮無比⋯⋯如果少掉講電話,我們會失去什麼嗎? 文|馬斯特 轉載自公號:KnowYourself(ID:knowyourself2015) 公號簡介:關注自我和內心,覺察即自由。 一家專門提供電話接聽服務的英國公司 Face for Business 調查發現,有 62% 的僱員在接電話前會經歷焦慮,而千禧一代(生於 1981-1996 年間的人)中有 76% 的人在聽到電話鈴響時會焦慮(2019)。 我們究竟為什麼變得害怕打電話了? 1. 電話溝通加重了人們的失控感 與發訊息等其他溝通方式相比,電話溝通有強制性和即時性的特點。 強制性在於,如果是重要或必要的來電,我們是不得不接的,且在通話過程中,幾乎是默認一定要對對方的話作出回應; 即時性在於,我們只有短短幾十秒的時間決定要不要接電話,這就讓我們有時會遇到下面這樣的情況: 圖片|KnowYourself 提供 並且在通話過程中,我們也需要立刻對對方的上一句話作出回應。而訊息、郵件這類溝通方式,給了人們更多緩衝的時間和空間,人們因此獲得了更多的掌控感。 而當一個人覺得環境與自身都在掌控之中時,他便會感覺到未來對自己而言是可以預知的,從而獲得一種安全感(Shapiro et al., 1996)。 這種由控制帶來的安全感,是我們對抗這個「不確定」的時代的重要武器之一。 2. 我們的表達變得更碎片化和符號化了 隨著網路語言和各種貼圖的普遍和流行,我們變得更喜歡用一個詞取代一段話,用戲謔的方式來代替大段的情感表達,用「貼圖大戰」來完成一次對話。 於是疏於正經表達的我們,在打電話這樣要求相對完整的表達的場景中,變得無所適從。 我:「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笑死我了!」但底下也是 圖片|KnowYourself 提供 3. 對「一對一」狀態感到恐懼和不滿足 電話對應的信息密度是很低的,而人們卻變得更「貪心」和著急了。 我們越來越難將注意力集中在一個實時的對話中。我們希望在短時間內獲得大量信息,希望同時做盡量多的事情,和更多的人對話。我們對於信息量的閾值提高了,所以會在信息量不足時感到不適。 而在和一個人通話時,你們感到在這個時間段內,你們是一對一的。但我們已經無法滿足於一對一的交流了。 4. 電話中缺失的非語言信號 研究表明,人們解讀和判斷對方發出的信息時,對話內容和語調僅僅占了其中 45%,而剩下的 55% 都需要根據對方的手勢、肢體語言、面部表情等非語言信息進行判斷(Mehrabian & Ferris, 1967)。 電話溝通卻缺失了這些非語言信息,我們也無法像訊息聊天一樣,借助貼圖來補充一部分信息。這使得我們無法準確地判斷對方的意思,也不能從語言以外的信息中得到對方對自己的反饋。這一特點再次加重了人們的恐懼和不安全感。 「我是你阿姨介紹來的,來加你的那個人,很高興認識你!」 「你好啊😂」 「你怎麼哭了?」 當然,非語言信息也有可能被誤讀。 (同場加映:為什麼每次想跟另一半溝通,他卻總是咄咄逼人?關係心理學:一個人如何溝通,取決於他的傾聽方式) 5. 打電話也是一項需要學習和練習的技能 打電話其實本來就是一件需要練習和學習的事情。 什麼樣的停頓和沉默在電話中是正常的,怎樣自然地過渡到下一個話題,哪些信號表明可以結束通話了⋯⋯這些電話對話中的「潛規則」,都是熟能生巧的,而不是自然而然就會知曉的。 因此,越來越少打電話的我們,可能熟知各種訊息潛規則和貼圖的使用方法,卻逐漸喪失了關於打電話的知識。 6. 隨著溝通渠道的增加和社交禮儀的改變,「打電話」本身成了一件有門檻的事 打電話曾經是一種很普遍、低門檻的聯絡方式。但隨著社交禮儀的改變,「提前預約」這種意識深入人心。 我們現在會擔心打電話會打擾到對方,轉而選擇不會過分打擾的訊息聊天。不過,就算是訊息聊天,也要注意社交禮儀哦! 圖片|Photo by Ushico on PIXTA 誰會更害怕打電話? 1. 長期的憂慮者 有一些人比其他人更容易擔心和焦慮。對他們而言,打電話這種不確定性很高的溝通方式正是他們想迴避的,文字這種在接收的同時就已經知道了內容的信息才是最可控、最確定的。 2. 有強烈自我意識的人 人們在沒有準備的即時通話中很容易說錯話,而這類人由於非常在意自己向外界展現的樣子,以及他人對自己的看法。於是他們會盡可能避免電話這種無法控制的交流方式,轉而選擇其他溝通方式。 3. 有社交焦慮的人 社交焦慮者(也稱社交恐懼者)往往害怕與人接觸的社交場景,而電話恐懼便是其中的表現之一。不過,不是所有社交焦慮者都有電話恐懼,有電話恐懼也不意味著一定有社交焦慮症哦。 (同場加映:「一想到要與人對話,就開始緊張」克服社交焦慮的三個階段) 4. 迴避型依戀的人 相比於文字,即時語音給人的感覺更近,也更親密,而這種親密恰恰是迴避型依戀者想要躲開的。 5. 近期有與電話有關創傷的人 小到週末被老闆一個電話叫去加班、孩子上學被老師叫去請家長,大到通過電話得知了親人生病或離世的噩耗⋯⋯這些事情的發生都會使人在一段時間內對接打電話這件事變得格外敏感。 圖片|Photo by George Chandrinos on Unsplash 我就是不喜歡打電話,不行嗎? 當然可以。 如果令人緊張的外賣電話有人願意幫你接聽,工作夥伴願意通過郵件或訊息交流,身邊朋友能夠體諒你而不給你打電話⋯⋯在溝通方式如此多樣化的今天,只要能夠找到令溝通雙方都舒適的解決方式,不愛打電話不是一個「問題」。 但我們仍鼓勵大家保持一定頻率的電話溝通,特別是那些希望「所有類型的社交都停留在線上就好」的人。 2004 年在美國進行的一項社會調查顯示,認為自己「沒有人可以與自己討論重要的問題」的人的比例是 20 年前的三倍之多,並且調查者預測這個數字還會持續上升(General Social Survey)。 除去普通的、千層的聯結,我們更需要有深度的、能夠直達心靈的深度聯結。而深度溝通則是這樣的聯結達成的必經之路。 我們需要對話之中有細膩微妙的情緒流動,需要能夠在彼此面前坦然地暴露脆弱,需要真實甚至直接的自我表達,也需要完全的專注——擁有這些特點的對話,才能稱得上深度溝通。 而訊息、郵件等碎片化的交流,每一個字句都經過了精心編輯,展現出那個「完美的」、「我想給人看的」那一面,我們似乎失去了那種用交談來真正深刻地理解彼此的能力。 (你會喜歡:迷人共讀|如何才能有效溝通?關係心理學:傾聽與理解是關鍵!) 電話和視訊,是除線下面對面交流外,維繫與他人之間的聯結的最好方式。尤其是現在我們大都和親密的朋友、親人分隔兩地,無法隨時隨地見面,打電話對於情感的交流就有其獨特的優勢。 重點不是於是否享受打電話、打多少電話,而是知道身邊有哪些是我們依然可以不用顧慮冷場,不用害怕尷尬,不會考慮會不會打擾到對方,可以隨時隨地分享喜悅和悲傷,只要聽到彼此的聲音就已經感到安全的人。 因為這個人,我們不再身處人群卻依然感到孤獨;我們能從與對方的對話中不斷地認識、瞭解、和接納自我;我們能僅僅因為與這個人的對話而產生精神上的狂喜。 在社交媒體高度發展的今天,我們習慣於新的溝通方式,但也不得不承認,我們仍然需要聲音與聲音的直接碰撞,需要一對一的交流,需要一個能夠讓我們安心將全部注意力和全部的自我都給對方的人。 希望我們的生活中都有那個可以立刻撥打電話的人,我們可以對對方說「我想你了,我只是想聽聽你的聲音」,而對方也會回我們一句,「我也是」。 參考資料| Baer,D. (2017). The type of people who are the best fit for non-monogamous relationships. Science of Us. FaceforBusines. (2021, July 29). Phone anxiety affects over half of UK office workers. Face For Business. Retrieved from https://ift.tt/3HKxKL0  GSS Data explorer: NORC at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GSS Data Explorer | NORC at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n.d.).  Kim, J. (2015). 3 Ways to Tackle Telephone Phobia. Psychology Today. Mehrabian, A., & Ferris, S. R. (1967). Inference of attitudes from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in two channels. Journal of consulting psychology, 31(3), 248. Romm, C. (2017). Psychologists Explain Your Phone Anxiety (and How to Get Over It). The Cut. Shapiro, D.H., Schwartz, C.E., & Astin,J.A. (1996). Controlling ourselves, controlling our world: Psychology’s role inunderstanding.  Tallis, F., Eysenck, M., & Mathews, A. (1991). Elevated evidence requirements and worry.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12(1),21-27. Turkle, S. (2017). Alone together: Why we expect more from technology and less from each other. Hachette UK. January 10, 2022 at 08: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JWMJUg

聚會完總是累到不行?對內向者而言,孤獨是一種營養 https://ift.tt/3qaEJHe Cheers 快樂工作人 外向者與內向者的能量來源不一樣,對於內向的人來說,他不是沒有社交能力,而是這些活動耗費他大量的精神與體力,這需要用寧靜與獨處來恢復。 每回只要參加了公司聚餐或一些公關活動,回到家後就全身癱軟,像靈魂被抽乾一樣,只想賴在床上開啟節能模式。如果覺得這聽起來就像你,或許你該認識「社交宿醉」了⋯⋯ 這聽起來很熟悉嗎?每每你只要與朋友聚餐完,隔天就只想癱軟在床上,誰都不想見。又或者是同部門的同事想約你晚上一起小酌聊聊,你心裡其實只想立刻回家放空。 當然不是你不喜歡與他們相處,但是經過如此大量的社交活動之後,你總會覺得自己像參加了一場馬拉松比賽,筋疲力盡,幾乎看不清路。 是的!你可能患了內向人才有的「社交宿醉」(Social Hangover)。 圖片|Photo by Joyce Romero on Unsplash 什麼是「社交宿醉」? 「社交宿醉(Social Hangover)」一詞最先由美國語言學家蕭娜.克爾特(Shawna Courter)提出,她在 2016 年的一項研究中寫到,「內向者」在經歷了太高強度的社交後,心理與生理都會產生極度的不適,是真的可能會像喝多了酒一樣,出現「宿醉」般的噩夢體驗。 她認為,這樣的宿醉反應並不代表內向者們討厭社交,而是他們社交的程度超出了自己預估和可承受的範圍內。 例如,原本說好要參加一個僅 2 小時的活動,最終卻停留了近 4 個小時;或是,原本預定只有三五好友的聚會,其中一位朋友卻帶了三四個不認識的人一起來⋯⋯ 上述這些狀況,就極有可能引發內向者的「社交宿醉」反應,因為這讓他們沒有時間能自己一個人獨處並充實精力。 社交宿醉的跡象? 國外內向者社群網站(Introvert, Dear)整理出 12 個你可能正在社交宿醉的跡象。當然,你不一定會經歷所有這些症狀,又或者你可能會產生與下述不同的症狀。 每一件小事都讓你緊張。 發現自己很難做出簡單的決定。 你無法清楚地思考。 你說話的方式及語速開始改變。 你在聚會中感到身體不適。 你累了,非常累。 你正在分心。 你感到焦慮。 你感到消極沮喪。 你覺得自己的行為不再像平常的自己。 你再也不能維持禮貌地聊天。 你強烈渴望獨處。 (延伸閱讀:你也有「社交扣打」嗎?致內向者:別無限放大對話裡的消極訊息) 為什麼只有「內向者」容易醉? 心理學家榮格(Jung)在 1921 年定義內向和外向兩種不同的人格特質時,他提到內向與外向的區別在於能量指向的方向。 性格外向者的精力來源來自外在世界——如各式各樣的社交活動、形形色色的人們,與這些不同的場合和事物相處,更讓他們興奮,還能為他們補充能量。 相反的,內向者的能量指向內部,他們對自我內心探索的興趣更大,喜歡安靜和獨處,當然也更容易受到外在世界的刺激影響,產生「刺激太多」的不適感。 克爾特則認為,外向者的神經通路較短,而內向者的神經通路則長很多,因此外向者較能輕易地面對外在環境,但對內向者來說,可就沒那麼輕鬆了。 因為就同一個社交場合所傳遞的信息,神經通路較長者,大腦也會產生更多的刺激,也意味著內向者需要負荷更多的感受及反應,容易造成「神經敏感」。 圖片|Photo by Fast&Slow on PIXTA (同場加映:比起朋友聚會,更喜歡獨處?療癒插畫:能量有限也沒關係,享受自己的生活節奏) 社交宿醉,如何解決? 該如何脫離社交宿醉?預防更勝於治療,就像喝酒一樣,你得學會「為自己負責任」和「節制地享受」。了解自己的寬容度,並適當調整自己的社交日曆。 若不幸,你已正深陷於社交宿醉中,你只有一種方法能解脫——花點時間獨處。最好在一個安靜舒服的地方。做任何你喜歡的活動或愛好。(請注意:投身於網路社交平台,如 FB、IG,無助於你脫離宿醉。) 對於性格內向的人來說,孤獨與食物和水一樣營養。 在現今重視外向型人格的社會中,性格內向者容易會覺得自己的生活方式是錯的。但請記住,尊重自己的生活方式是毫無疑問正確的。 你完全可以早點離開聚會,可以花時間獨自一人,因為你就是你。 本文授權轉載自《Cheers》,原文詳見:跟同事、好朋友聚會完,為什麼會累到不行?你聽過「社交宿醉」嗎? 延伸閱讀(以下連結將導至站外) 常感到不自信,其實問題出在這!想在台上發光用3招讓主管埋你單 職場上「態度」決定你的形象!用認真建立口碑讓你走到哪都有貴人提拔 【職場哲學】辭職千萬別「感情用事」!若莽撞離開,別想滿心期待重新回 January 10, 2022 at 07: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qaEJHe

2022年1月7日 星期五

「寧坐勞斯萊斯哭,也不在單車上笑」Lady Gaga《Gucci:豪門謀殺案》飾演殺夫黑寡婦 https://ift.tt/339Inbi 01女生 Lady Gaga 演繹堅信「寧坐勞斯萊斯哭」的 Patrizia,和她那從相愛到孑然一身的傳奇人生。 《Gucci:豪門謀殺案》改編自《The House of Gucci: A Sensational Story of Murder, Madness, Glamour, and Greed》一書,圍繞 Gucci 家族的堀起與沒落,當中最具話題性的,當然是 Gucci 第三代繼承人 Maurizio Gucci 被妻子 Patrizia Reggiani 買兇謀殺的事件。 「黑寡婦」嫁入 Gucci :寧坐勞斯萊斯哭,也不在單車上笑 圖片|《Gucci:豪門謀殺案》劇照 由 Lady Gaga 飾演的 Patrizia Reggiani 於 1948 年在米蘭的一個小鎮出生,媽媽本來是侍應,嫁給一名商人,生活也富裕起來,她從小就教導女兒「金錢至上」,長大後要嫁入豪門,要在上流社會中打滾。 而 Gucci 第三代繼承人 Maurizio,在派對中跟 Patrizia 相遇並展開追求,但當時他的父親 Rodolfo Gucci 十分反對,更曾揚言,指要是他們堅持結婚,便會將他從 Gucci 家族中除名。 但 Maurizio 愛情大過天,一意孤行與 Patrizia 結婚,並舉辦盛大婚禮,成為一時佳話。 而 Reggiani 從不掩飾自己的拜金想法,她曾說過: 「寧願坐在勞斯萊斯上哭,也不願坐在單車上笑。」——Patrizia 婚後,他們誕下兩子女,Patrizia 更曾一度成為 Gucci 的首席顧問。12 年後,Maurizio 跟 Patrizia 說要公幹,其實是跟一個更年輕的女人走了,從此再也沒有回來。 Patrizia 一直苦苦等待,直至一天,Reggiani 從家庭醫生口中得知,原來她已被拋棄了。 (推薦閱讀:【關係日記】比爾蓋茲與梅琳達離婚:婚姻 27 年,與其彼此拖磨,不如放你遠走) 圖片|《House of Gucci》紀錄片 對於 Maurizio 不忠出軌,Patrizia 曾在 Maurizio 的電話留言: 「你的女兒鄙視你,不想再見到你;你畸形扭曲,我們都想忘記你。你的地獄很快會來到。」——Patrizia 外界眼中的時尚界「最美夫婦」,原來都是假像。 (同場加映:其實孩子什麼都懂:離婚之後,允許讓孩子看見你的脆弱) Patrizia 指出,她曾進行腦瘤切除手術,丈夫卻未有照顧與支持。手術後一年,Maurizio 因變賣 Gucci 股份而大賺一筆,答應給予 Patrizia 每年一百萬作離婚條件。 Patrizia 當然不滿意,她氣他變賣 Gucci 事業,更覺那是對 Gucci 的背叛,說:「他不該對我做這樣的事。」 最後於 1995 年,Maurizio 威逼會切斷她的經濟來源,Patrizia 因答應簽紙離婚。 1995 年 3 月 27 日早晨,Maurizio 在 Gucci 門前被殺,有人朝他背後連開三槍,第四槍擊中頭部,就此結束了 Gucci 第三代家族繼承人的一生。 在前夫被殺一天,在日記寫下「天堂」 經過 2 年調查,警方將 Patrizia 及 4 名共犯拘捕。 案情披露,Patrizia 在前夫被殺一天,日記寫下「天堂」這字,並畫上粗框,槍手與共犯認罪,Patrizia 則被判處入獄 29 年,但她由此至終沒有承認自己買兇殺夫。 這宗豪門買兇殺夫案轟動一場,傳媒形容 Patrizia 為「黑寡婦」。Patrizia 的女兒求情,指母親因腦瘤而性情大變。 案件 2000 年上訴,她獲減刑兩年;同年,Patrizia 在獄中以鞋帶自殺但獲救。 她曾在訪問中說到 : 「若會再見,我想說我愛你(前夫)。」——Patrizia 最終,Patrizia 於服刑 16 年後,2014 年出獄。 (你會喜歡:「30 歲了,別浪費時間委屈自己!」《她們創業的那些鳥事》:無論幾歲,都有機會重新開始) 「Lady Gucci」出獄:我就是 Gucci 圖片|《Gucci:豪門謀殺案》劇照 Patrizia 出獄後,不改其高調的作風,她重獲自由後第一件事,便是到蒙特拿破崙大街上購物,架上太陽眼鏡,肩上放一隻大型金剛鸚鵡,傳媒都爭相報導——「Lady Gucci」回來了。 Patrizia 多次接受媒體訪問,她一直堅稱自己是無辜,是朋友設局陷害: 「我不覺自己無辜,但我覺得自己是無罪的,雖然我確是犯了很多錯。」——Patrizia 不過,有電視台在 2014 年跟她作訪問時卻漏了口風,記者問:「為何你要請槍手,而不是自己下手呢?」Patrizia 卻答:「我眼界不好,不想錯過。」 回顧這段轟動一時的時尚界殺人案,資深米蘭時尚記者 Giusi Ferrè 分析:「Patrizia 的所有都是 Gucci。她對 Maurizio 賣掉 Gucci 感到十分生氣,即使出獄了,她還是放不下。」 Patrizia 於 2014 年時接受一份意大利報紙訪問提到,她希望能回到 Gucci: 「他們需要我,我就是 Gucci,沒人比我更 Gucci。」——Patrizia 據知,Patrizia 憑 Maurizio 留下的財產,仍繼續住在米蘭。 文章授權轉載自《香港 01》,原文刊於「01 女生」:Lady Gaga 演 Gucci 豪門謀殺案 疑殺夫後曾自殺:若再見想說我愛你 January 08, 2022 at 12:30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39Inbi

日本美輪明宏之亂——超越性別的都市傳說,只要換成手機桌面,就能夠為你帶來好運! https://ift.tt/3q1Aw8M womany 女人迷精選 日本時下最夯的都市傳說,燒到連台灣社群上都爭相模仿,這正是傳說中的國寶級歌手「美輪明宏」,他登上日本紅白歌唱大賽多次,年輕就受到三島由紀夫的追求,看到他就忍不住聯想到華燈初上的寶寶?話不多說,我們來看看美輪明宏的魅力所在! 文|郭怡婷 這兩天社群上看到「美輪明宏之亂」,許多網友把日本資深藝人「美輪明宏」換為手機桌布。 原來日本有一個都市傳說,把手機桌面換成美輪明宏可以帶來幸運,黃色是提昇財運,粉紅色是戀愛運。也有人發現《華燈初上II》的寶寶和美輪明宏頗為神似。 我好奇查了「美輪明宏」是誰? 一查才知道,今年 86 歲的他,活脫脫是一位日本傳奇。 圖片|Pinterest & 維基百科 提供 美輪明宏以歌手入行,日本很早就公開出櫃的藝人。出身長崎的他,在十歲時經歷原子彈爆發,一夕之間失去家園、父親破產,讓他不得不流落街頭、四處打工,甚至夜宿車站。 然而具有歌唱才華的他,在 15 歲那年進入銀座一間「銀巴里」餐廳駐唱,以青春美少年之姿,演出法國香頌的日語版,賺取不多的收入度日,慢慢打開名聲。 直到有天,美輪明宏從客人帶回來的外國雜誌上,第一次看到雌雄莫辨的模特兒。 他深深被啟發,心想自己能不能也走這種「超越性別」的風格?於是他將頭髮染紫,全身裝扮也換成紫色,一時聲名大噪。那時大家說:「在銀座,出了一個紫色的妖怪。」 美輪明宏在當時也結識了許多文人名士:江戶川亂步、三島由紀夫、川端康成等⋯⋯其中與三島由紀夫的一段故事,更是為人稱道。 他們在銀巴里相遇,初期,三島由紀夫著迷於美輪明宏的盛世美顏,希望他相陪喝酒,但美輪覺得自己不是藝妓,抵死不從。 圖片|推特 提供(左:美輪明宏/右:三島由紀夫) 三島由紀夫說:「你這孩子真是不可愛啊!」 美輪卻回他:「我很漂亮,所以不可愛也沒關係。」 兩人的關係,可能還是比較偏三島由紀夫的迷戀吧!三島對美輪告白,從沒有獲得正面回應,而他依然視之為繆思女神,為美輪寫劇本《黑蜥蜴》並欽點為主角,自己還撩下去演出一個小角色,只為能一親芳澤。 三島曾抱怨美輪:「你只有一個缺點,就是你居然不迷戀我。」 他們兩人的情誼,最後止於一束豔麗的紅玫瑰,那是三島由紀夫在切腹自殺前,送給美輪的最後一束花。 這束玫瑰比以往更大束,美輪在得知三島死去後,幽幽地說:「那些玫瑰,是包括今後所有日子一起的⋯⋯」 也許美輪真正吸引三島由紀夫的,不只是他的美貌,而是他的獨樹一格、忠於自我、不在意他人看法評斷,那和三島由紀夫非常不一樣。 (加場同映:盤點 4 部經典女同志愛情電影:《燃燒女子的畫像》《戀夏時光》《藍色是最溫暖的顏色》《因為愛你》) 美輪很早就公開自己是同性戀,可惜當時民風保守,依然無法容納他。 美輪的出櫃遭到社會排斥、謾罵、人身攻擊,他失去演出機會、逐漸沈寂、跌入低谷。 許多年後,美輪有機會受邀為一群煤礦工人演出。他看著台下觀眾全身滿是髒污灰塵,卻還是拿出自己微薄的收入,來聽他唱法國香頌。 他想著自己受到這些人的熱情支持,卻從沒有唱過一首屬於他們的歌,於是他開始寫歌,為質樸的勞動者唱出心聲,《苦力女之歌》因此大放異彩。他是日本早期的原創歌手,以真誠之心唱出社會底層的生活,讓他再次受到大眾喜愛關注。 美輪出道 70 餘年依然活躍演藝界,他啟迪了美川憲一亦男亦女的華麗造型美學,更曾經在 2012 年,以 77 歲高齡登上日本「紅白歌唱大賽」,創下紅白史上最年長的初次登場紀錄,而之後也於紅白演出了數次。 (加場同映:【性別觀察】放棄皇室身份去結婚?日本真子公主的選擇,是活成一個完整的人) 圖片|Pinterest 提供 後來為 NHK 晨間劇《花子與安妮》擔任旁白,《魔法公主》莫娜、《霍爾的移動城堡》荒野女巫配音。 他曾說過:「每個人都是帶著上天賦予的使命來到這個世界的。我的使命就是通過唱歌和演戲,讓大家感受到快樂,吸取到能量。從今以後,我還會為這個使命而竭盡全力!」 記者問他:「假如有來世的話,你還會再成為美輪明宏嗎?」 美輪回答:「當然,我相信我是獨一無二的!」 看完他的故事,我終於知道為什麼不少日本人將 86 歲的美輪明宏視為偶像,把他相片設手機桌面來激勵自己,漸漸演化成都市傳說。 怎能不是他呢?那麼狂放而嬌豔、那麼堅韌而自信,充滿魅力又獨具風采,我也徹底被圈粉了!(換桌面) 本文轉載自郭怡婷,請勿私自轉載內容,如欲轉載,請聯繫原作。 January 07, 2022 at 11: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q1Aw8M

為你挑劇|《華燈初上》蘇慶儀與蘇媽媽:劇本沒有明言的母女情節,憎恨母親卻又像極了她 https://ift.tt/33egwXl Jubie 秉旂 《華燈初上》中的蘇慶儀憎恨她的媽媽,但自己的身上卻滿滿是母親的影子,如果沒有與過去的原生家庭狀況和解,也只是一再重複痛苦的迴圈。(內有劇透,請斟酌閱讀) 蘇慶儀和母親的過往在第二季慢慢浮上檯面,原生家庭的議題相連到劇中人物彼此密不可分的關係。蘇慶儀和母親的角力在戲劇邏輯上或許扁平,但我們還是可以從兩人的互動,去看見「自私自利的母親和備受勒索的女兒」這樣劇本背後,那些沒有言明的母女情結。 要能在人生路上獨立,首先要送走母親 童話故事裡英雄(不分男女)都是孤兒不是沒有原因的,這當中藏著的是一個重大的隱喻:人要離開父母才能真正成長。 這裡的離開,並非只是物理上生理上經濟上的遠離,而是更深層的,從內心去突破父母來的框架、思想、陰影甚至是原罪。是拋下、甚至殺死,而後有新生。 人的長成,仰賴父母的資源和照看;而人的第一次長大,往往是在發現父母不是全能且完美的那一刻。當父母的偉大形象被打破的同時,人從裂縫中試圖讓自己站立,那才是真正的離乳,也是從那一瞬間深刻體驗到長大的滋味。 成長不是什麼斷絕關係,是深刻經歷失去和獨立。 (延伸閱讀:關於追尋、相遇與分離!回顧《小王子》經典語錄:要馴服一個人,就得冒著流淚的風險) 心理學家常講的一個抽象概念便是「殺死父母,才能活出自我。」殺死不是身體上的,是我們成長路上終會面臨到的掙扎,也意味著在這樣的關係中我們深深知道,如果沒有讓心中父母的控制和慾望死亡,那凋零的將會是我們自己。 蘇慶儀的英雄旅程,就是從那晚展開。當她被媽媽的男友侵犯、被媽媽因為妒忌狠心拋棄,從這一刻起她成了心靈上的孤兒,獨自遠行。 而英雄不是在成為孤兒那一刻就成了英雄,英雄之旅最終是要長出自己的樣子。 那麼,蘇慶儀突破媽媽給的苦難,殺死了母親的聲音,並長出自己的力量了嗎? 從後面的故事發展來看,我覺得是沒有的。 她身上,還深深有著她媽媽的樣子。那是如出一徹的自卑和沒安全感,如出一徹地把自己的悲慘歸咎到他人身上,「因為有妳我才不幸福!」蘇媽媽對女兒的心底話,也爆炸在蘇慶儀對羅雨儂的不滿上——「妳為什麼要阻礙我追求幸福!」 蘇慶儀對情感的執著,也彷彿有著媽媽的影子。她愛江瀚,愛得咄咄逼人,浪子沒有回頭,而是逃走。於是她得到最痛的一刀是江瀚終於說出口:「如果要選擇一輩子的人,我也會選擇羅雨儂而不是妳。」 她發狂、她割腕,她人生像是失去意義。這個樣子,是否跟那個為了愛情而不顧一切的她的母親一樣? 圖片|《華燈初上》劇照 母親也是人:沒有好母親或壞母親,只有需要被理解的個體 蘇慶儀的母親(以下稱蘇媽媽)和蘇慶儀是由自卑和不安連接起來的兩個人,這個癥結的悲劇展現在一個男人身上。 母親的妒忌在劇裡是展露無遺的,有些朋友看見蘇媽媽漠視自己女兒受到侵犯不相救,簡直故意,大呼「怎麼可能有這種媽媽!」「媽媽怎麼可以這樣!」我看到這幕,也是憤慨到不行。 但我更看見長長的鏡頭,蘇媽媽在被窩裡絕望哭泣。她是壞媽媽嗎? 如果要說社會上對女性的壓榨,我覺得數一數二的就是把「偉大母親」的人設無差別投注到女性身上。 把母愛是崇高且必然的眼光放到女性身上,便會讓母職無形中產生一種「非怎樣不可」的壓力,好像妳若是要成為母親,妳就得是那個樣子。得犧牲奉獻、得溫和慈祥、得寬容忍讓、得事必躬親、得無條件愛孩子,才是好母親。 「母親必須無條件愛孩子」是世界共同建構出的幻想。 朴又蘭《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 但人們往往忽略了母親也是人,有自己的喜怒哀樂、有自己的期待欲望、有自己的思想聲音,在成為母親之前,她更是她自己。凡人都有各種難處和軟弱,有大大小小的創傷,怎麼成了母親,就得瞬間成為聖人?我們只是生了個孩子,又不是開悟成道。 我一直覺得人之所以不快樂,是因為對幸福的定義太過狹隘。 社會對母親「應該完美」的枷鎖,就狹隘地限制了各種各樣母親可以快樂的可能,當母親不快樂,孩子又怎麼能安然長大? 母親和孩子的連結如此深厚,母親就是一面鏡子,映照出的是孩子怎麼理解世界、怎麼理解自己。若母親沒有真實面對自己,處理好自身的議題,那些創傷和不快樂的情緒將由孩子承接。 我們已經聽過太多孩子承接了傷痛,因此出逃、壓抑、虧欠、被迫長大,甚至孩子不允許自己幸福的故事。 圖片|《華燈初上》劇照 蘇慶儀和蘇媽媽,彼此就是自卑相連的枷鎖,綑綁了兩個世代女性的人生。 我們絕對不是為蘇媽媽對女兒受到傷害卻不伸手給予肯定,而是我們在那一幕看到的,不只一個母親,更是一個破碎沒有力量的個體,她被自己的陰影和不安綁架得太遠太深,遠到已經無法保護自己的女兒。 是的,世界上是有這種母親的。母愛不一定偉大,在蘇家它已經變成彼此的詛咒。 與其說蘇媽媽是一個壞母親,那不如說她是一個從來沒有被理解的母親,她是一個無法接納自我、極度匱乏的索取之人。於是蘇慶儀,也成為一個覺得自己從不被世界理解,無法接納自己、無法真正幸福的人。 (推薦閱讀:為你挑劇|《華燈初上》有一種友情,叫做羅雨儂與蘇慶儀) 誰也不需要拯救誰,只是最真實的樣貌需要被瞭解 我們不需要完美的母親,我們需要的是真實的母親。 從各種影集我們可以發現,很多劇情需要推進的最大重點就是:大家都不把話講清楚,大家都不坦承。是的,如果你需要寫一齣懸疑劇本,首先要讓大家有講真心話困難症。 《華燈初上》的母女,我們很快可以看見媽媽對女兒的妒忌。 圖片|《華燈初上》劇照 母親和女兒的關係微妙且複雜,母親看女兒不只是看著自己的孩子,也是看著一個比她更年輕漂亮、更有資源活力的女性,甚至看到的是自己的犧牲。 這些通常隱藏在潛意識裡,而往往因為不容於社會道德價值,總是被逃避不被正視。 但羨慕和嫉妒是人性原始的情感,情感和情緒本身難道也有對錯之分嗎?情感和情緒本身沒有對錯,它們甚至不需要為自己找藉口或是道歉,它們需要的只是理解。 因此面對這樣的情緒,首先我們要接納它們的存在,接納自己的陰影和黑暗面。逃避不會讓陰影消失,它只會跑去別的地方,用其他更高的代價來索取關注,而這樣的代價往往得由最親近的人承擔。 黑暗的人性或許令人不適,但只要學習持續覺察、接納然後去理解,把潛意識提升到意識層面,將它安放,這時那些隨之而來的行為都將有邊界,不會再無限擴張。 蘇慶儀和蘇媽媽在劇中,可以看見她們從來沒有彼此真實交流。母親明明有自己的不安和創傷,但端起一個「我是妳媽媽!」的架子,把自己豎起母親權威自以為是保護網,卻也讓自己的人性無處安放。 對女兒的羨慕嫉妒無法坦然以對,內在的逃避扭曲成了憎恨,而女兒蘇慶儀就成了犧牲,不只那一晚,甚至蔓延了她的一生。 (同場加映:為你挑劇|《華燈初上》蘇慶儀:為什麼我們偏偏會愛上那些不愛我們的人) 圖片|《華燈初上》劇照 第二季開始黑化的蘇慶儀,很多網友在猜她會不會是自殺呢?先不論真正結局,倒是很多網友覺得這個推理很合理。 我想合理的點是我們都可以理解,猛烈且玉石俱焚的報復,那是受到壓迫的孩子長久以來的憤怒,她或許無意攻擊別人,但這樣的痛苦總會有壓抑不住爆發的時候。 她心裡上還沒真正離開母親,我們可以看見,她用破壞自己和他人的方式,在討愛、在控訴、在扮演一個委屈的弱者。而死亡的受害者這個最終極委屈的展現,看起來似乎就合情合理了。 劇情還未明朗,但蘇慶儀若是自殺,那很遺憾的,依然是未完成的英雄之旅。 (書籍摘錄:世上沒有理想母親!用最真實的自己與孩子連結,親子關係也能親密自在) 女孩是無法被迫脫離母親的,唯有自己覺察到這份關係所隱含的意義和真實,才有辦法真正的遠行。 或許很難一時接受,但當我們真誠面對母親,理解了「母親不是無條件要愛我們保護我們的人,母親首先要懂得照顧尊重自己,才能真正發揮愛的本能。」我們才能接受與母親之間的矛盾,坦然面對關係裡那些真實的嗑嗑碰碰。 覺察永遠是第一步,生命要繼續向前,我們要做的,是真誠陪伴、努力了解彼此,並做真實的自己。 如此,女兒們也才能逃出不被愛的埋怨和匱乏,不再需要滿足母親的慾望或彌補傷痛,找回對自己生命的目標和熱忱。 身為父母,我們能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就是真誠地面對自己的人生。 女人迷創作者 Jubie 秉旂 祝福世界上,每一個還在掙扎的蘇慶儀,以及蘇媽媽。 母親不必給孩子答案,只要好好經營自己的人生,日後孩子們必將體會母親對待生命的態度。 朴又蘭《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 January 07, 2022 at 10: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3egwXl

2022年1月6日 星期四

【蘇珊米勒】2022 金牛、處女、摩羯:土象星座一月運勢 https://ift.tt/3zv0Fjg womany 女人迷精選 全世界最受歡迎的占星學家「蘇珊米勒」的 2022 年 1 月星座運勢:對金牛座來說本月是個好時機,重新深化關係;處女座將擁有一個華麗的滿月;摩羯座會感受到「新的一年,新的自己」! 金牛座(4 月 20 日~5 月 20 日) 你可能會用一次意外的海外之旅迎接新年,這次旅行可能完全沒有計劃、也是自發的,這是天王星(代表驚喜)和木星(代表幸福)在新月的時候產生的共同作用。事實上,上個月聖誕節的時候你可能就已經有了這個奇思妙想。 1 月 2 日的新月會推著你在更好的旅行當中走得更遠,因為疫情你被關在家裡近兩年,這是你給自己的承諾。當然,你可以查看一下目的地的疫情狀況——看過之後再做調整也可以。 現在變種病毒仍然非常流行,你可能會晚一點去,這當然沒問題——你會有更多時間去期待這次旅行。 你的守護星金星會在 29 日恢復順行,去年 12 月 19 日金星開始逆行。這意味著目前各類事項進展緩慢,因此,旅行是個不錯的選擇,你可以換個環境,在假期之後還能繼續放鬆。 你可能很想見一個很久沒見過的好客戶,並且重新深化關係。金星掌管利潤與金錢。 金星和生活的陰性面向有關,也和外貌有關,因此這個月不太適合做肉毒桿菌、填充、整形、改變髮型或者購買昂貴的皮膚護理產品。男生們不要突然刮掉去年留的鬍子。可以計劃在 2 月 3 月做這些事。 如果你事業的受眾是女性,那麼不要在 1 月份推出任何新產品,也不要安排大型廣告或宣傳活動。你可以在 2 月及之後繼續開展,那個時候你的努力會更有成效。 水星在這個月也會逆行,這次逆行從 1 月 14 日開始,2 月 3 日結束。正如你所見,這個月進展緩慢,在假期結束之後,鬆散的狀態仍舊在持續。 然而,1 月 18 日,第十宮的守護星天王星會和太陽形成相位,第十宮掌管榮譽和名望,這次天王星會一掃逆行時的虛弱,全速前行。 (延伸閱讀:年末總結!《原子習慣》、五本書、六種 App,養成 12 種高效工作也足夠休息的好習慣) 你可能會聽到事業上取得突破性進展的消息,這種興奮的狀態會在 2 月開始。現在可以去做些準備,努力在接下來的日子裡挖掘每一個可能的機會。 這個月的支出可能有點多。火星在你的第八宮,和信用卡、各類貸款、稅收和其他以前的債務有關。也許節日期間你很慷慨地給朋友和家人們送了禮物。 金牛很善於理財,因此,你可能已經提前為這些開支準備好了資金。1 月 24 日火星會離開你的財務宮,屆時,你的開支會減少很多。 如果之前你一直沒有去旅行,1 月 17 日的滿月可能會給你另一個機會。這一次,如果你真的要旅行,你可能會選擇距離比較短的地方。這段時間非常適合在週末拜訪兄弟姐妹或父母。 這段時間,海王星會和太陽、金星、冥王星形成完美的相位,因此不管你選擇去哪裡,1 月 16 日-17 日這個週末,帶好相機——你會留下非常美好的記憶。 如果你需要在 1 月份簽合約,那麼看看是否可以把它推遲到 2 月吧,2 月金星會恢復順行,而且水星——掌管合同合約的行星會在 2 月 3 日恢復順行。 8 月 19 日以來,天王星一直在持續逆行,但是在 1 月 18 日天王星會恢復順行。天王星的順行會極大地推進你的事業進展,所以,1 月先休息一下吧。以後你不會有這麼多時間休息了——你的事業會輝煌閃耀,你會很興奮。 翻譯:星譯社/譯者:安德烈 (你會喜歡:不要等到放假才休息!《留白時間》:你可以愛你的工作,但一定要更愛你的生活) 處女座(8 月 23 日~9 月 22 日) 1 月你將繼續節日精神,即便聖誕樹已經撤掉,樹葉也打掃乾淨,裝飾品都收了起來留待明年使用。你總是要用很長時間才能真正放鬆下來,享受節日的慶祝,現在已經享受了節日,但星盤說明,你完全不用那麼著急回歸工作。 多放鬆一點的時機完美,1 月有個緩慢從容的開始,因為金星和水星都會逆行,水星、金星、火星距離地球最近,我們總是感受到它們的影響,比外行星明顯許多,所以現在兩星逆行,要到 1 月末甚至 2 月初才看到生活節奏加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如果你在 1 月多過幾天節,很理想,因為你星盤真愛和玩樂宮被兩顆歡快的星體填滿,還有 1 月 3 日積極的新月和太陽,它們都在摩羯座。 1 月 3 日的新月強烈影響後面幾週,甚至持續六個月之久,一切出乎意料之事的天王星與新月和太陽呈吉相,為你的浪漫體驗帶來驚喜和天降情緣的感覺。 這是非常浪漫的時間段,如果你還單身,可能很快讓朋友為你介紹,那就 2 月見見吧。你可能和年紀比你大一些的人相愛,也可能對方在金融領域工作,比如在證券或基金領域。 (延伸閱讀:為什麼交往後,仍說自己是單身?伴侶不公開戀情者的 7 種心態) 這個月,你可能受邀參加一次特別的活動,比如嬰兒洗禮、生日派對或其他慶祝活動,會很快樂。 1 月 24 日到 3 月 6 日,火星進入同一領域,你的社交生活以及遇到新人、認識桃花的機會還要更多。 如果你是藝術工作者,也沒有出去旅行,可以啟動一個新的創作項目,或繼續思考手上的項目,你的創造力處於巔峰狀態,這個過程會讓你非常開心。 1 月 17 日前後,好像有個很好的活動,你盼著去參加——1 月 15 日到 16 日那個週末,或 1 月 17 日到 1 月 22 日之間。你可能想著一個朋友,因為海王星非常友善,你會從朋友和參加的活動中獲取靈感。冥王星與太陽相合,說明你可能為了參加這個特別的活動而短途出行。 如果你的生日在 9 月 19 日 ±5 日之內,或本命月亮在處女座 28°±5° 之內,1 月 17 日的滿月將是閃亮時刻。如果你上升處女座 28°±5° 之內,或本命星體在金牛座、處女座、摩羯座、巨蟹座、天蠍座、雙魚座 28°±5° 之內,也是這樣,太開心了,你們將擁有一個華麗的滿月。 如果你一直在認真戀愛,這個月有時可能對伴侶有些意見。2021 年 12 月 19 日到 1 月 29 日,金星逆行,金星掌管感情,這個月逆行,可能是長期感情關係有些波動感的原因。 還不要做出任何決定,現在干擾很大,條件還在變化,做決定的基礎還不穩定,你還不知道怎樣才是有用的。 另外,1 月 14 日到 2 月 3 日,你的主星水星逆行,也增加了混亂不受控的感覺。主星水星不在狀態,需要等一等再做重要決定。 不要與拖延對抗,也不要在申請或提問時,因為批准人或重要人士不給回應就感到挫敗,用 1 月的時間好好思考一下如何最好地運用 2022年。 1 月非常適合關注私生活,改進你和家人、小孩、朋友的關係。火星目前在你星盤家庭和家人宮,也有更多時間陪伴父母。 星盤第四宮家庭宮掌管的領域有很多解讀,如果你需要改造、搬家、維修、改變裝飾,火星幫你找到選擇,因為供應鏈的問題,如果你想買傢俱,可能必須等待收貨。 沒事的,運用火星的良好能量幫你做好選擇。如果你在裝修,做好效果圖,或列好你喜歡的東西。多等等,忍一忍,等 2 月 3 日水星順行之後再訂(那時掌管各種美感的金星也順行了)。6 月中旬你還有極好的機會實現家庭方面的目標,應該會讓你非常開心。 1 月 24 日到 3 月 6 日火星進入摩羯座,你有更多機會享受愛和浪漫,這方面運勢真是好得不要不要的。如果你一直認真戀愛,好運木星在 2021 年 12 月 29 日正式進入你星盤婚姻宮,停留到 5 月 10 日(10 月 27 日到 12 月 20 日還會回來),說明你可能計劃 2022 年舉辦美好的婚禮。 親愛的處處,無論物質條件如何,你都擁有非常快樂、浪漫的前景,2022 年是屬於你慶祝愛意的年份,你知道你值得擁有那麼深厚持久的愛。你的機會太多太多了。 翻譯:星譯社/譯者:幻覺 (同場加映:張瑋軒專文|當一個人鬆鬆的時候,總是比較可愛) 摩羯座(12 月 22 日~1 月 19 日) 你的生日到了,1 月 2 日的太陽和新月一同來祝你快樂。本月的新月很特別,因為它收到來自象徵意外的天王星的射線——而天王星目前正在你的真愛宮內。一切都將是喜聞樂見的驚喜! 如果你是單身,新月之後的幾天將給你結識能令你著迷的新人的好機會。你們一見面就會有明顯的化學反應。如果你已有伴,那麼你們會一起共度更多優質、愉快的時光,這對任何人際關係都是必要的。因此計劃一些你們可以一起去做的特別安排吧。 新月的影響並不僅限於一天,而是包括之後幾週,因此你會以正確的基調開始這新的一年!若你已有伴侶,本月將充滿換了,所以務必和你的伴侶一起共度好時光。 1 月 17 日的滿月同樣很浪漫,並在前後 2-5 天(即 1 月 15-22 日)內影響都依然強大。隨著滿月影響消退,它將令你非常關注你的伴侶。 若你已經約會了很長一段時間,那麼你們本月會訂婚——你的伴侶會認為你就是全世界且不想失去你。若你已婚,那麼你們會制定雙方可以一起做些什麼的計劃。 你們也許覺得是時候買房、生孩子、或一起做業務——這些僅是你們可能夢想去做的事的部分例子,你可以決定再添加點什麼的。 你也可以利用本次滿月帶來的可愛禮物去建立商業聯盟——你可以找個商業夥伴或僱傭個代理人、公關、會計、律師、或其他專業人士。也許你已經有了想接近的合適人選,或你即將開始面試候選人。 關鍵是,本次滿月的影響是和其他人在你選擇的任何生活領域中一對一同心協力。 (同場加映:法國人的工作態度:找合作夥伴,其實是找戀人) 儘管本月你有這些亮點,但也會有兩個阻礙你的影響,不過只是暫時的。現在正在摩羯座內的金星在 12 月 19 日開始逆行,直至 1 月 29 日才恢復順行。這也許會導致某人的 1、2 個重要計劃因為外部影響而延遲。 水星同樣將於 1 月 14 日至 2 月 3 日逆行。你也許發現你的組織裡有個優柔寡斷的客戶或大佬無法決定是否要簽署你建議的某個項目,或該投入多少錢。對於這種狀況你也無能為力,因為我們所有人都在同一條船上。 眼下先擱置做決定——延遲將對你有利,雖然你得以後才能發現這個真相。 但金星在摩羯座內時,你可能被注入一種「新的一年,新的自己」的感覺,但由於金星掌管著美且正在逆行,因此現在先別對你的外貌做大的改動。你可以先計劃起來,但得等到 2 月再啟動。 擱置注射肉毒桿菌、填充物、牙冠、或髮型/顏色的大改或其他外觀上可見的升級。你可以去修建或在顏色上做小的修改,但眼下別搞大動作。日後你會慶幸自己的等待!下個月情人節將非常棒。 同樣也得推遲社交活動或舉辦大型聚會——這在掌管快樂和奢華的金星逆行之際同樣不是個好時候。2 月將閃耀著非常多的美妙影響,所以你的等待並不會失去什麼。 雖然金星目前在摩羯座內呈虛弱狀態,然而一旦它醒來並恢復順行,你將依然有充足時間去享受金星的影響。當她恢復強有力的順行狀態之後,從 1 月 29 日至 3 月 6 日她依然會在摩羯座裡停留。我保證,你將擁有快樂。 翻譯:星譯社/譯者:王小亞 (延伸閱讀:心理測驗|5 種情緒排名剖析你的「內、外在形象」:你期待理想情人究竟是⋯⋯?) January 06, 2022 at 11:4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zv0Fjg

2022年1月5日 星期三

專訪美光科技副總裁 Debra Bell:溫柔接納自己「不是一個決定,是一個旅程」 https://ift.tt/3qUd24t 女人迷原創製作所 Womany Original Production 專訪美光科技 DRAM 產品工程副總裁 Debra Bell,領導力是直面真實的自己,也是「我可以犯錯」,無懼於展現脆弱。 在女人迷第五屆「全球女性影響力論壇」(GWIS)上,Debra 談領導,談女力,也談個人生命經驗。深受 Debra 在 GWIS 的真摯分享而感動,女人迷邀請 Debra 通過線上視訊方式和我們敘說身爲女性的她在科技領域走過的日子。 圖說|美光科技 DRAM 產品工程副總裁 Debra Bell 她從數據,看見女性的代表性不足 Debra 從大學主修電子工程到加入科技領域,所處環境的男性比例總是多於女性。近年 Debra 被派駐於日本和台灣工作,也不屬於當地多數群體的一員。從初期加入美光待在櫃子裡,到後來她願意自然談論自己的性傾向,支持 LGBTQ+ 群體,到近日在 GWIS 論壇上大方分享和太太的故事。我們想更瞭解她從什麽時候開始關注女性和 LGBTQ+ 議題,又是什麽原因驅使她這麽做? Debra 說這是好問題,隨後娓娓道來:「我一直知道女性在科技領域屬於代表性不足的群體,但真正開始感到擔憂是在帶領團隊的時候。我是注重數據(Data Driven)的,那時候我看見女性擔任領導者的比例低,開始感到憂慮。這對於我來説是一個必須解決的問題,我想要瞭解背後的原因,也和同事討論是什麽因素抑制了女性領導力的展現。」 性別力百科 代表性不足群體 Underrepresented Group 代表性不足群體,是指在特定場合 / 區域處於非主導地位的群體,包括有色人種、LGBTQ+、障礙者群體、退休群體等。 參考資料:The SAGE Encyclopedia of Communication Research Methods; Creative Future 爾後發現,一些對待女性的偏見顯現在微歧視上,比如作爲會議裡唯一的女性,人們會期待由你做會議記錄。先入爲主的「性別角色與期待」,會不會限制了女性的職涯發展?Debra 和我們分享另外一位不在美光工作,但同為工程師且備受尊重的同行故事。同行提及,當她在 30 年前加入科技領域時,有人期許參與會議的女性工程師需要提早來到會議室為大家預備茶和咖啡。 (同場加映: 美光科技如何實踐 DEI 多元共融?副總裁 Debra Bell 談團隊領導與女力開創) Debra 不只關注女性的故事,也開始關注其他群體的處境,去瞭解他們遇到的難題。「當我持續地去聆聽更多代表性不足群體的故事、去理解他們的處境,我更能有意識地去覺察這些事情的發生。這是第一步,要改變,你需要去瞭解他們的故事。」 若你想要為代表性不足群體做出改變,關鍵的第一步,從聆聽他們的故事開始。 美光科技 DRAM 產品工程副總裁 Debra Bell 直面真實自己「不是一個決定,它是一個旅程」 在 GWIS 論壇上,Debra 大方地向台下觀眾介紹太太也來參與盛會。公開出櫃對她而言,毫無生硬尷尬,也令人感覺自然。我們詢問,第一次公開出櫃對她來說,是困難的抉擇嗎?而踏出第一步後,面對陽光照耀,她的職涯和人生有什麽改變? 「對於我來説,出櫃不是一個決定,它是一個旅程。」 我看著螢幕裡的 Debra,此刻的她雲淡風輕。在美光的前十年,Debra 沒和任何人提起她的性向。後來她發現,把自己的生命故事分享出來,帶來的迴響是很大的。 她很慶幸,企業領導層給予她無私支持。「公司在『同志驕傲月』期間換上彩虹旗作爲視訊會議的背景,當我看到時,眼眶裡都是淚水。」接受了旁人暖心的支持,Debra 積極地也想做些什麽。「在『國家西班牙裔文化遺產月』時,我為一位和我共事 15 年的西班牙裔同事換上西班牙主題的視訊背景時,她和我說著此舉帶給她的意義是無以名狀的。」 圖說|美光科技 DRAM 產品工程副總裁 Debra Bell 敞開心扉,需要很大的勇氣 塑造 Debra 無懼直視真實的自己的原因,還包括「看見」其他榜樣。在 Debra 職涯初期,她有一個女性楷模 Linda Somerville。當時的 Linda 是美光的副總裁,她除了是一位高效、真誠的領導者,也是一位導師,不吝嗇指導後輩。若你需要她,你有十足的信心她會在那兒陪伴你。在那個年代有這麽一位女性身處高階職位,是很振奮人心的。 「Linda 很真實,也能夠顯露脆弱,她曾和我們說道,在人群中說話令她不自在。你會看到她的坦誠,也看見後來她如何克服自己的恐懼,走出舒適圈。」 「領導者需要展現自己脆弱的一面,」Debra 笑著説:「上一回我在女人迷論壇上分享,我的超能力是『我可以犯錯』。」可以犯錯的前提是,領導者需要接受自己會犯錯的一面。但 Debra 提到另一個重要因素──要在展現自己的脆弱時,接受隨之而來的失敗或批評,然後調整方向,要做到這些,領導者所處的環境很重要。 Debra 提到美光的總裁 Sanjay Mehrotra 就是一個以身作則的楷模。Sanjay 會和大家分享爲何一些議題對他來説很重要,不害怕把自己的脆弱攤在陽光下,無懼可能發生的批評。間接的,他也爲美光的領導層提供了能無懼展現真實自己的平臺。 「美光其實可以選擇不在議題上表明觀點,這樣就沒人會去批判。但美光選擇站出來,也選擇了較爲艱難的立場。敞開了自己的心扉的美光,也為内部員工創造了一個可以安心地展現自己脆弱一面的環境。」 圖說|美光科技 DRAM 產品工程副總裁 Debra Bell 美光的 DEI,是持續「看見」,勇敢「發聲」,落實「改變」 曾被調派至日本美光的 Debra,聊到日本和台灣的差異,Debra 認爲相同之處很多。公司 DEI(多元、平等、包容)文化在日本全面落實,因此她能自在的和伴侶牽著手,日本美光的同事也會邀請 Debra 的伴侶一起參與内部的女性小組。這些都是能無懼的做自己的證明。 圖說|美光科技 DRAM 產品工程副總裁 Debra Bell 美光在日本除了被選爲最佳工作場所,也獲得驕傲指數銀會員認證。雖然每個國家在 DEI 的領域上成長不同,但 Debra 在日本美光感受到的,是暖人心扉的接納。 而對於已在美光 21 年的 Debra,有兩項是自身感觸最深的 DEI 成長: 成立「員工資源小组(Employee Resource Group)」——針對 10 個代表性不足群體,比如 LGBTQ+、障礙者群體、有色人種等,提供一個發聲和互相支持的平臺 女性在董事會的比例——Debra 剛加入時,是 0 %。到如今 50 % 的董事會是女性,呈現出美光在這一方面的成長 美光在 2021 年更是把 DEI 帶到新的層次。 今年釋出的 DEI 報告中,美光展現了在全球全面落實的 DEI 策略。從多元招聘管道出發,確保在招聘過程中有「共融性招聘(Inclusive Hiring)」的實踐。邀請多元群體來到美光後,第二步是創造一個所有人都能感受到自己是被「看見」的,聲音是被「聽到」的,還有自己是被「珍惜」的和被「尊重」的公司文化。 美光的成功源於多元群體的存在。多樣性的聲音能夠激發「創新」思維,而讓員工們能無懼地分享多元觀點的前提是有一個「共融文化(Inclusive Culture)」讓他們能安心地做自己。 所以即便疫情肆虐,美光依然致力於 DEI 的推動。今年,美光在亞洲推出了超過一千人參與的「同志驕傲聯盟員工資源小組(Pride+Allies ERG)」。美光也公開透露「薪酬平等」數據,也分享了内部在推動的包容盟友培訓 (Inclusion Ally Training)。 Debra 分享在盟友培訓環節,除了一起討論「無意識偏見」(Unconscious Bias),美光内部代表性不足的群體也通過這個平臺分享他們的故事。通過這些生命故事,Debra 看到微歧視也容易發生在年輕人身上,就好像因爲你年輕,旁人就有一種先入爲主的觀念。通過這些分享,讓所有人更有能意識地去看到「無意識偏見」是如何在工作的日常中顯現自己,進而做出第一步的改變。 未來十年,期許 DEI 成為社會規範 而工作形態瞬息萬變,職場也開始走向「混合式工作模式」。在工作與生活的界限開始模糊的時刻, Debra 也分享她對於接下來 10 年 DEI 的願景。 「希望在接下來的 10 年裡,無論是在美光還是在整個社會,每個人的聲音都能被聽到,也都能被公平且真誠地對待,然後讓 DEI 成爲日常裡我們待人處事的規範,也成爲下一代人的借鏡。」 聽著 Debra 的形容,這會是一個令人嚮往的世界啊!那女人迷的讀者,能做些什麽, 以達到這個美好願景呢? 圖說|美光科技 DRAM 產品工程副總裁 Debra Bell Debra 和我們分享,第一步要做的是覺察。很多時候我們是作爲多數群體的一員,需要去瞭解代表性不足的群體。但在往外看的同時,不要忘了自己的心,我們需要往内看去瞭解自己的偏見。 第二步是當我們看到需要改變的地方時,不需要以强硬的方式逼迫改革。我們可以溫柔地教導旁人,一起學習,一起做到更好。作爲多數群體的我們,可以通過自己的平臺勇敢地為他們發聲,做出正面的改變。 到了採訪尾端,女人迷和 Debra 説著我們在 DEI 這一塊的期許。同 Debra 一樣,我們希望看到更多有關 DEI 的討論在社會各個層面發生,讓更多人認識 DEI 和它帶來的正面迴響。我們也期許,DEI 能成爲社會規範。路雖然漫長,但我們想和女人迷讀者再一次分享 Debra 的話: 「看見了需要改變的地方,就要勇敢説出來,然後通過自己的力量去引發正面漣漪。」 把這句話當成一個習慣,身體力行,一步一步,我們離美好願景會更近一些。 參考資料| [1] Micron (2021). For All: DEI Annual Report 2021. January 06, 2022 at 11:00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qUd24t

一見鍾情、暗戀 1 年、告白 5 次被拒!Rain 道出愛上金泰希的原因:善良、沒架子 https://ift.tt/34q6O4Y 01女生 Rain 在節目《吃貨與阿毛的逍遙遊》中透露愛上金泰希是一見鍾情,一切都要從拍攝廣告時相遇,看到金泰希換襪子的情形說起⋯⋯ 被譽為「金童玉女」的金泰希與 Rain 相愛 8 年,婚後低調維繫家庭,幸福愛情羨煞旁人。 最近 Rain 主持 Netflix 節目《吃貨與阿毛的逍遙遊》時,更透露當初對金泰希是一見鍾情,更無法自拔愛上對方,而自己堅持不懈向金泰希表白 5 次,才用真誠愛意打動對方,抱得美人歸,難怪 Rain 曾甜蜜地在節目說道:「因為太愛了,想好好珍惜。」 圖片|lacloud.official@IG Rain 坦言因一舉動對金泰希一見鍾情,曾表白 5 次皆被拒? Rain 近期與跟盧弘喆合作主持實境節目《吃貨與阿毛的逍遙遊》獲得不少好評,近期一集 Rain 便邀請到金泰希的閨密李荷妮來擔任嘉賓。面對妻子閨密的 Rain,他在節目脫口道出當初愛上金泰希的原因。 Rain 表示愛上金泰希絕不是因為對方亮麗的外表,是源於她發自內心的良善舉動,讓他深深被吸引。 「當時大概已經告白 5 次,實在被拒絕太多次了,所以心裡的傷口要貼上膠布。」——Rain(鄭智薰) Rain 透露與金泰希在 2011 年拍攝廣告時相遇,當時金泰希遇到需要換襪子的情況,但她卻沒有明星架子,更親自為自己換上襪子而無需造型師協助,這個貼心舉動更牽動 Rain 的內心。 他在節目中更坦言自己因金泰希這個舉動,讓他無法自拔愛上她,更暗戀對方 1 年。 對金泰希一見鍾情的 Rain,曾向金泰希告白 5 次都被拒絕,而追求期間他更一一向金泰希坦白過去的戀愛對象,與釐清緋聞等,表達真誠時讓對方更有安全感,最後亦成功抱得美人歸。 (推薦專欄:【關係日記】金泰希與 Rain:愛情不是童話,是細火慢熬的日常) Rain 透露與金泰希在 2011 年拍攝廣告時相遇,在 2013 年相戀 4 年後,在 2017 年結婚。(rain_oppa@IG) 維繫愛情靠傾盡所有,曾為照料妻子缺席節目:因為太愛了,想好好珍惜 Rain 與金泰希戀愛期間重疊入伍服役期,當時 Rain 更願犯禁,身穿軍服與金泰希約會,而願意為愛打破限制的 Rain,最後在相戀 4 年後宣布結婚,金泰希更誕下女兒,婚後近 5 年更組成一家四口的美滿家庭。 「因為太愛了,想好好珍惜。」——Rain(鄭智薰) 金泰希在婚後亦淡出幕前,專心照顧家庭,在休養 5 年後才回到電視圈拍攝劇集《哈囉掰掰,我是鬼媽媽》; 而向來愛拼搏事業的 Rain 也甘願將家庭擺在第一位,不但將收入、存款全交給金泰希打點,Rain 更曾為照顧家庭和愛妻而缺席其主持的選秀節目《The Unit》,更透露因為太愛妻子與女兒,更想好好珍惜得來不易的幸福。 (你會喜歡:「因為太愛了,想小心珍惜」RAIN、金泰希十年戀曲:所有的信任,都結成愛的果實) 金泰希在 2011 年拍攝 Coupang 時廣告認識了 Rain,而對方更對金泰希一見鍾情。圖片|Coupang 廣告照 艱苦與共從不離棄,貼心舉動證真摰愛情 「我們會相互尊重,彌補彼此不足,努力生活。」——金泰希 「寵妻號」Rain 除將家庭放在第一位外,也貼心地將金泰希的需要放在心頭上,雙方更陪伴彼此去經歷人生,締造更多二人獨有的寶貴回憶。 「韓流天王」Rain 曾因沒錢而無法治療患病的母親、當練習生更曾三餐不繼、擁有少名氣卻被勸言需要整容才能變紅,而金泰希卻在他辛酸階段,不離不棄陪伴他,難怪 Rain 願意傾盡自己的所有,讓金泰希有更多的感動。 (延伸閱讀:如何面對「負評」?亞洲天王 Rain 的高情商宣言:最近比起看綜藝節目,網友的留言更好笑) 圖片|rain_oppa@IG 「她在我辛苦的時候、幸福的時候都陪在我身邊,一直給我很多感動。現在,我們的信任與愛都越來越深。」——Rain(鄭智薰) Rain曾在綜藝節目《全知干預視角》中,罕有公開豪宅的裝潢,只見天價的豪宅中,隱藏了 Rain 對金泰希的深愛,例如:金泰希愛做 Pilates(皮拉提斯),Rain 便故意把一整層建成健身室,讓妻子享受運動時光。 而親自設計裝潢豪宅的Rain,更把廚房換成開放式廚房,讓妻子有需要被幫忙時,他都能及時出現,而這細微的貼心舉動,更是讓人看見美好的愛情,不需要驚濤駭浪,有時默默的同行陪伴,更顯得這份愛更彌足珍貴。 圖片|《全知干預視角》劇照 文章授權轉載自《香港 01》,原文刊於「01 女生」:Rain因一舉動對金泰希一見鐘情 相愛8年願為妻傾盡所有:因太愛了 January 06, 2022 at 12:30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4q6O4Y

「我願意在他面前示弱」楊丞琳遇李榮浩:結婚不能找一個「還好」的人 https://ift.tt/3G0DqA3 01女生 你曾經看過李榮浩跟楊丞琳求婚的紀錄影片嗎?雖然李榮浩看似寡言,但求起婚來卻十分細膩!一個能觀察到伴侶需求的人,相信在愛的相處之間,也能讓對方願意放下武裝,展現自己真誠的脆弱。 近日楊丞琳在周迅和柳翰雅主持的中國綜藝節目《很高興認識你》當嘉賓,她在節目中大談與李榮浩的相處點滴與愛情觀,指結婚絕不能將就、不可找一個「還可以」的人,更憶述很滿意李榮浩的驚喜求婚。 圖片|rainie77@IG 結婚不能找一個「還好」的人:我願意在他面前示弱 楊丞琳與李榮浩雖然因工作時時分隔兩地,但二人常常隔空放閃。 楊丞琳近日就在綜藝節目《很高興認識你》中大談與李榮浩的相處點滴。 她指,李榮浩的細心最能打動她,遠距離的戀愛,雙方都需要付出。 她在節目中表示:「我很喜歡他的地方,是他很男人,可是他的心可以很細,而且我很喜歡就是對方記得你喜歡吃什麼東西,那種記得是很自然的,就算你沒吃過,他也可以很確定這個味道妳一定喜歡,然後到餐廳,就由對方來決定要點什麼菜。」 被問到,她是不是依賴型的伴侶? 楊丞琳就甜蜜表示,指自己過去不是,接著說:「但是他會讓我依賴,也願意在他面前示弱。」 更分享自己決定結婚,必須確保對方是自己喜歡她一輩子的人,並不是一位「還好」的人。 楊丞琳成熟女人不忍氣呑聲,點撃看不拖拉愛情金句 圖片|香港〈女生01〉 圖片|香港〈女生01〉 圖片|香港〈女生01〉 圖片|香港〈女生01〉 圖片|香港〈女生01〉 滿意求婚時刻:原來我可以是個激動的人 楊丞琳坦言自己並不擅於跟大家分享太多關於感情的事,於 2020 年曾公開求婚影片。 影片中,楊丞琳正於酒店的床上,準備發文為李榮浩送上生日祝福,突然一群親友捧著蛋糕、鮮花與香檳出現。 穿著睡衣,頭上還夾住兩隻大髮夾,素顏的楊丞琳先是驚訝,然後立刻明白這是求婚的節奏,馬上掩臉大叫:「我好醜。」 直至李榮浩單膝跪著,拿出戒指時,問:「嫁給我好不好」,她激動得只管點頭,哭得說不出話來。 (同場加映:「經歷一點壞事,才知道幸福是什麼」楊丞琳給三十歲後的妳) 圖片|rainie77@IG 事隔兩年回憶這場求婚,楊丞琳指自己十分滿意。 她說:「因為我很敏感,要給我驚喜很難,如果你有一些什麼動靜的話,我會覺得今天這個人怎麼了?中間他媽媽打電話的時候,還很大聲說『求了沒』什麼之類的,我在旁邊他超怕我聽到,差點被破壞。我也萬萬沒有想到我的反應很大⋯⋯原來我也可以是個激動的人!」 文章授權轉載自《香港 01》,原文刊於「談情說性」:楊丞琳|結婚不將就 遇李榮浩變依賴 :我願意在他面前示弱 January 05, 2022 at 11: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G0DqA3

2022年1月4日 星期二

十二個孩子,有六個男孩發病?《隱谷路》:一部解開「思覺失調」遺傳祕辛的家庭調查史 https://ift.tt/3mVPdYO 麥田出版 一家六個孩子都是思覺失調症患者,原因成謎,痛苦不堪;但他們的基因,為未來的治療和預測帶來曙光。 文/羅伯特.科爾克(Robert Kolker) 一九七二年,科羅拉多州,科羅拉多泉 一對兄妹一起走出他們的家。他們穿越廚房的玻璃拉門,走進後院。這是一對奇怪的組合。 唐諾德.蓋爾文二十七歲,眼窩深陷,剃了個大光頭,下巴炫耀著剛開始蓄的有如《聖經》人物的邋遢鬍子。瑪麗.蓋爾文七歲,只有他半個人高,頂著一頭白金色頭髮和一顆小小圓圓的鼻子。 伍德曼谷(Woodmen Valley)是一片遼闊的森林和農地,依偎在科羅拉多州中部的陡峭山嶺和砂岩台地之間,蓋爾文一家就住在這裡。他們的院子裡瀰漫甜松的味道,既清新又帶有泥土氣息。 另外有十個孩子年齡介於瑪麗和唐諾德之間——蓋爾文家總共有十二名子女,他們的父親喜歡打趣說足夠組一支美式足球隊。其他孩子無不找藉口躲得離唐諾德越遠越好。那些年紀還不足以搬出去住的兄弟們忙著打曲棍球、踢足球或打棒球。 瑪麗的姊姊瑪格麗特─唯一的另一名女孩、也是年齡與瑪麗最近的手足——也許跑到隔壁跟斯卡克家的女孩玩,也許去了路口的夏普陶家。不過,還在讀小學二年級的瑪麗放學後,除了回家通常沒有別的地方可去,而且除了唐諾德,沒有別人可以照看她。 只要抱怨、哭鬧,都可能傳遞她也「不太對勁」 唐諾德的一切都令瑪麗困窘,從他剃光的腦袋開始,一直到他最喜愛的穿著打扮:一條紅棕色床單,像披裟似地披掛在身上,有時還搭配弟弟們小時候玩的塑膠弓箭。 唐諾德會以這樣的裝束在附近閒晃,從早到晚、不分晴雨,走過一哩又一哩路─沿著他們家所在的沒有鋪柏油的隱谷路而下,途經伍德曼谷的修道院和奶牛場,邁上高速公路路肩,走到公路的中央分隔島。 他經常遊蕩到父親曾經任職的美國空軍官校,並在操場駐足,學校許多人現在都裝作不認識他。而在離家較近之處,當孩童在當地小學的運動場玩耍,他會在旁邊站崗,用他輕柔、幾乎帶有愛爾蘭腔調的聲音宣布他是新來的老師。只有等校長過來趕他走的時候,他才會停。 在那些時刻,小學二年級的瑪麗特別懊惱她的世界太小,小到每個人都知道她是唐諾德的妹妹。 瑪麗的母親練就了對這些場景一笑置之的本事,彷彿沒有什麼好奇怪。若是做出其他任何反應,都等於承認她沒有能力掌控局面——承認她無法理解家中正在發生的事,更不懂得如何阻止。於是瑪麗別無選擇,只能設法對唐諾德的行為視若無睹,不做任何反應。 她發現爸爸媽媽密切監督每一個已出現警訊的孩子:叛逆的彼得、嗑藥的布萊恩、被學校開除的理查、打架鬧事的吉姆、完全放空的麥可。瑪麗知道,只要開口抱怨、哭鬧或流露任何情緒,都會傳遞出她可能也不太對勁的訊息。 事實上,瑪麗看到唐諾德披著那條床單的日子,情況已好過其他某些時候了。有時放學回家,她會發現唐諾德正在做只有他自己明白的事——例如把所有傢俱搬到後院重新排列,或者在魚缸裡撒鹽、毒殺每一條魚。其他時候,他會在廁所嘔出他吃的藥:使得安靜(Stelazine®)、托拉靈(Thorazine®)、好度(Haldol®)、氟奮乃靜(Prolixin®)和阿丹片(Artane®)。 有時候,他會安安靜靜坐在客廳中央,全身未著寸縷。有時候,唐諾德會和一個或好幾個弟弟爆發惡戰,而母親會打電話請警察上門處理。 蓋爾文夫婦與十二個孩子。圖片|麥田出版 提供 (延伸閱讀:為你挑片|《瀑布》是水的墜落,也是靈魂的墜落:父母只會變老,「長大」是孩子的事) 探望稱自己是章魚子嗣的哥哥 二○一七年,一個天朗氣清的冬日下午,距離上山那天已過了四十五年,彷彿有一輩子之久,那個原本叫做瑪麗.蓋爾文的女人把她的休旅車停進一家位於科羅拉多泉的安養機構「松林岬」(Point of the Pines)的停車場,然後走了進去,探望她曾幻想要活活燒死的哥哥。 她現在五十多歲了,雙眼依然明亮,但她成年後改了名字:琳賽。這是她一離家就給自己取的名字——一個年輕女孩下定決心為了斬斷過去、成為全新之人所做的努力。 琳賽住在科羅拉多州特柳賴德市(Telluride)郊區,距離此地六小時車程。她自己開公司,專門替企業策劃活動。她跟父親從前一樣勤奮,馬不停蹄地在自己的住家,還有她替大多數客戶辦活動的丹佛市,以及她為了照顧唐諾德與其他家人而來的科羅拉多泉之間來回奔波。 唐諾德正在一樓休息室等著她。他的穿著隨意,皺巴巴的牛津襯衫沒有塞進褲頭,底下是一條褲管稍長的工作短褲。 唐諾德一看見妹妹立刻起身,準備出門。一般來說,琳賽來看他的時候,都是載他去拜訪其他家人。不過這一次,琳賽帶著溫暖笑容,表示他們今天哪兒也不去——她是來看他過得好不好,順便和他的醫師聊聊。 唐諾德微微一笑,重新坐了下來。除了她,沒有別的家人會來看他。 琳賽花了數十年嘗試理解她的童年,就許多方面來看,此事仍未竟全功。截至目前為止,她只知道,儘管經過長達一世紀的研究,破解思覺失調症的入門鑰匙依舊成謎。這項疾病呈現出各種症狀:幻覺、妄想、幻聽、有如行屍走肉的木僵狀態。 (同場加映:童年創傷如何解?當你遇見過去的自己,請對他說:孩子,辛苦了,你很棒) 還有其他特定病徵,例如無法掌握最基本的語言交流。精神科醫師提過「思考連結鬆散」(loosening of association)和「解組性思考」(disorganized thinking)。但他們很難向琳賽解釋,為什麼唐諾德有時會像今天這樣開心、甚至滿足,其餘時候則氣餒地央求她開車把他送去位於普維布洛(Pueblo)的州立精神病院;過去五十年來,他在普維布洛入院不下十餘次,還經常表示自己想長住在那裡。 她也只能猜想,為什麼當她帶唐納德上超市,他總會買兩瓶 All 牌洗衣精,高高興興宣稱:「這是我用過最棒的沐浴乳!」或者,為什麼過了將近五十年,他仍會喋喋不休地朗誦那段禱詞:本篤會、耶穌會、聖心修道會⋯⋯又或者,為什麼幾乎一樣長的時間以來,唐諾德始終堅稱自己是章魚的子嗣。 思覺失調最可怕的一點,或許在於患者可能極端情緒化;這是它和自閉症或阿茲海默症等其他腦部病變最為不同之處,因為後者往往會淡化或消除一個人最鮮明的人格特徵。 思覺失調沒有減弱什麼,反而放大了一切;症狀排山倒海而來,震耳欲聾,淹沒了患者,也嚇壞了至親之人——病患身邊的人根本不可能理智以對。對家屬而言,思覺失調基本上是一種感受經驗,彷彿家庭的地基朝著罹病的家庭成員永久地傾斜過去。 哪怕只有一個孩子罹患思覺失調症,家庭的內部關係都可能出現翻天覆地的改變。 十二個孩子中,有六個男孩發病 不過蓋爾文家從來不是正常家庭。在唐諾德率先發病、成為眾人矚目焦點的那幾年,另外五名蓋爾文兄弟的精神狀態也正悄悄地土崩瓦解。 彼得是家中么兒,個性叛逆。他狂躁而暴戾,多年來拒絕一切幫助。 馬修是才華橫溢的陶藝家,他沒有把自己當成披頭四成員保羅.麥卡尼(Paul McCartney)的時候,會認為自己的心情能左右天氣。 喬瑟夫是生病的男孩中個性最溫和、病識感也最強的一個。他能聽到來自另一個時空的聲音,在他聽來,那些聲音跟真的一模一樣。 特立獨行的老二吉姆是唐諾德的死對頭,他會跟唐諾德發生激烈爭執,然後轉過頭傷害家中最沒有反抗能力的成員——尤其是兩個妹妹,瑪麗和瑪格麗特。 最後還有布萊恩——完美的布萊恩,家中的搖滾明星。他將最深的恐懼藏在心底,瞞過他們所有人,然後以一起令人費解的暴力行為,徹底改變每個人的人生。蓋爾文家的十二個孩子剛好跨越整個嬰兒潮。唐諾德生於一九四五年,瑪麗生於一九六五年。 他們的世紀是美國人的世紀。他們的父母咪咪和唐在一次大戰不久後出生,相遇於大蕭條時期,在二戰期間結婚,在冷戰時期將孩子們養育成人。在黃金歲月裡,咪咪和唐似乎體現了他們那一代人偉大而美好的特質:勇於冒險、勤奮、負責,而且樂觀(生了十二名子女的人——最後幾個還是在不顧醫師反對的情況下所生——絕對是樂觀主義者)。 在逐漸增加家庭成員之際,他們也見證了一波波文化運動來來去去。後來,蓋爾文全家成了人類最複雜疾病的劃時代個案,為文化做出自己的貢獻 。 圖片|Photo by Piron Guillaume on Unsplash 在蓋爾文家六個男孩發病的年代裡,人們對思覺失調所知無幾——且許多理論相互牴觸,導致他們為了追索答案,生命的其餘一切皆相顧失色。他們走過機構化(institutionalization)和電痙攣療法的年代,經歷過心理治療與藥物治療的大辯論,見過研究人員如大海撈針般尋找這項疾病的基因標記,以及外界對疾病本身的起因與根源發展出深刻的歧見。 他們的病情沒有太多共通之處:唐諾德、吉姆、布萊恩、喬瑟夫、馬修和彼得各自承受著不同的痛苦,需要不同的治療方法,得到各種變來變去的診斷,過程中引發研究人員對思覺失調的本質產生互相衝突的理論。有些理論對家長特別殘忍;父母往往成為眾矢之的,彷彿他們做過或沒做過的某件事導致了疾病。 蓋爾文家的掙扎,就是一段赤裸裸的思覺失調症研究史——醫界數十年來爭論不休,非但無法就疾病成因得出定論,更連這個疾病究竟是什麼都莫衷一是。 就許多層面而言,沒有罹患精神疾病的孩子跟生病的兄弟一樣受苦。出生在有十二個兄弟姊妹的家庭,本來就已經很難活出自我,更別提這是一個人際動態與眾不同的不尋常家庭;在這裡,精神疾病是家中常態,其餘一切都必須從這個立足點出發。 對琳賽、姊姊瑪格麗特,以及她們的哥哥約翰、理查、麥可、馬克而言,身為蓋爾文家的一分子意謂著你若非自己發瘋,就是看著自己的家人發瘋——在揮之不去的精神疾病氛圍中長大。 縱使他們恰好沒有被妄想、幻覺或偏執所吞噬——沒有以為他們家遭到攻擊,或者中情局正在搜捕他們,又或者床底下有魔鬼——他們也覺得自己身上彷彿攜帶著某種不穩定因素,不知道自己再過多久也會被疾病擊垮。 小妹琳賽的經歷最慘痛——她被丟入危險的境地,被她以為愛她的人直接傷害。小時候,她唯一的心願就是變成另一個人,離開科羅拉多州重新開始,換個新的名字、新的身分,努力抹去一切記憶。 只要有機會,她會立刻變成不同的人,永不回頭。 然而此刻,琳賽來到松林岬,探看她一度畏懼的哥哥是否需要檢查心臟、是否簽了他該簽的所有表格、醫師對他的照顧是否足夠。她對還在人世的其他幾位生病的哥哥也是如此。在今天的探訪中,琳賽始終密切關注在走廊上閒晃的唐諾德。她擔心他沒有好好照顧自己;她希望他得到最好的待遇。 歷經一切之後,她依然愛他。改變究竟是怎麼發生的? (推薦閱讀:總覺得自己不值得被愛?談原生家庭創傷:童年受到情感剝奪的孩子,深信自己應得不幸) 對蓋爾文家的研究,帶來思覺失調症的曙光 一個多世紀以來,研究人員已得知遺傳是思覺失調症最大的風險因子之一。矛盾的是,思覺失調症似乎並不會從父母直接傳給子女。精神科醫師、神經生物學家和遺傳學家全都相信這種疾病必定存在某種密碼,就在某處,但他們始終抓不到頭緒。 然後,出現了蓋爾文家庭;拜大量病例之賜,他們為這項疾病的遺傳過程提供了沒有人想像得到的偉大洞見。確實,研究人員從未接觸過六名兄弟出自同一家庭的個案——六個同父同母、同樣血統的手足,擁有同源的基因。 從一九八○年代起,蓋爾文一家便成了醫學界的研究對象,幫助研究人員尋找理解思覺失調之鑰。科羅拉多大學健康科學中心、美國國家精神健康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簡稱 NIMH)以及不只一家大型製藥公司都曾分析他們的遺傳物質。和其他實驗的受試者一樣,他們的參與始終保持機密。 但是如今,在將近四十年的研究之後,蓋爾文家的貢獻終於可以公諸於世。他們的基因樣本構成科學研究的基石,協助我們解開這種疾病之謎。藉由分析他們家的基因組成,並與一般大眾的基因樣本進行比對,研究人員即將得到重大進展;思覺失調症的治療、預測,甚至預防,已經出現了曙光。 本文摘自麥田出版 /城邦文化《隱谷路:一部解開思覺失調遺傳祕辛,深入百年精神醫學核心爭議的家庭調查史》,為閱讀需要,部分擷取內容有些許調整。由麥田出版授權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隱谷路:一部解開思覺失調遺傳祕辛,深入百年精神醫學核心爭議的家庭調查史》 January 04, 2022 at 11: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mVPdY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