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30日 星期四

性別觀察|美國最高院推翻墮胎權保障之後,給身在台灣的我們什麼啟示? https://ift.tt/fHWAQqU womany 女人迷精選 美國「羅訴韋德案」的推翻,象徵著美國女性的身體自主權再度被限制。以此為鏡,身在台灣的我們能夠從中獲取什麼學習與反思呢? 文|Sunny 上週五 6 月 24 日,美國最高法院推翻了保障墮胎權的「羅訴韋德案」,很可能導致部分保守州未來禁止或限縮女性墮胎權! 或許有些人會認為,美國的事情,與身在台灣的我們有什麼關係? 畢竟美國有比較大的宗教勢力,台灣就沒有這個問題,但真的是這樣嗎? 作者資訊|年輕就考上法官,卻放棄受訓資格,當個熱愛分享法律知識的律師。最愛聊「性別 X 法律」議題,當律師前曾在女人迷實習,下班後喜歡跳鋼管舞,目標是成為一位強壯又性感的律師。【Instagram】@lawyer_sunny June 30, 2022 at 07: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fHWAQqU

金曲 33|第 33 屆金曲獎入圍名單!許光漢、蔡健雅、魏如萱角逐獎項! https://ift.tt/zaAd3pf Bella.tw儂儂 第 33 屆金曲獎將於 2022 年 7 月 2 日於高雄流行音樂中心舉辦,你已經記熟所有入圍名單了嗎?如果還沒,本篇懶人包詳細整理一次讓你知道! 2022 年第 33 屆金曲獎訂定 7 月 2 日在高雄流行音樂中心舉辦,18 日下午一點由 Tizzy Bac、春麵樂隊、雅維.茉芮、朱海君與韋禮安等人擔任揭獎嘉賓,揭曉至今驚喜不斷! 「戲劇男神」許光漢一發片就備受肯定,更一舉入圍最佳新人獎,號稱死亡之組的最佳女歌手也有蔡健雅、詹雯婷 Faye、魏如萱等知名歌手一同角逐,男歌手部分也有盧廣仲、YELLOW 黃宣、崔健等人角逐。 許光漢入圍新人獎 圖片|何樂音樂 提供 「戲劇男神」許光漢出道 7 年,以神劇《想見你》在全亞走紅,去年首度推出《許光漢》同名專輯,邀來陳建騏、戴佩妮、YELLOW 黃宣、韋禮安等音樂人加持,唱片一出頗受各界好評,更被譽為「被演員耽誤的歌手」,雖然因為碰上疫情沒能好好的宣傳,這次入圍金曲獎算是給他的一個最大禮物。 (延伸閱讀:柯淑勤、巫建和、許光漢談家:「你不是一個很好的爸爸,但我也不是一個很好的兒子」) 最佳女歌手死亡之組 圖片|環球音樂 提供 這次華語女歌手入圍名單一字排開,皆為出道多年的實力唱將,包括3度獲頒最佳女歌手的創作歌手 Tanya 蔡健雅、第 31 屆金曲獎最佳女歌手的魏如萱、天團 F.I.R 前主唱 Faye 詹雯婷、來自中國的「鐵肺女王」袁婭維、新生代歌手 Karencici,以及原住民創作歌手以莉.高露,堪稱竟稱無比激烈的「死亡之組」! (想聽點歌:【蔡健雅點歌】從單戀到失戀的五首歌單:世上總有懂你的異類) 最佳男歌手兩岸對決 圖片|索尼音樂 提供 最佳男歌手的競爭程度也是不遑多讓,創作才子盧廣仲是國內少數金曲、金鐘、金馬都拿獎的歌手,這次將與同樣影視歌都有不錯成績的馬念先、中國資深歌手崔健、中國創作歌手許鈞 ,以及出道不久、創作及演唱實力都備受好評的 YELLOW 黃宣及來自中國的裘德。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男歌手部分台灣與中國歌手各佔一半的席次,能不能把獎項留在台灣令人期待。   (你會喜歡:留下一個 Yeah 給世界!專訪盧廣仲:「快樂是原則,迷惘是義務」) 第 33 屆金曲獎入圍名單: 年度歌曲獎 滅人山/貳樓音樂工作室 Bluebirds/環球國際唱片股份有限公司 奶奶/何樂音樂有限公司 玻璃心/亞洲通文創有限公司 如果可以/台灣索尼音樂娛樂股份有限公司 愛情比你我想的閣較偉大/艾格普蘭特艾格有限公司 跑馬燈 DEATH TRIP/新樂園音樂有限公司 雛形/亞神音樂娛樂股份有限公司 最佳華語專輯獎 Faye 詹雯婷 在雲彩上跳舞 嘰嘰喳喳/亞神音樂娛樂股份有限公司 愛情一陣風/顏社企業有限公司 DEPART/環球國際唱片股份有限公司 HAVE A NICE DAY/何樂音樂有限公司 夜間模式/十一音像有限公司(十一音樂) 飛狗/環球國際唱片股份有限公司 最佳華語男歌手獎 盧廣仲/勵志論 許鈞/美夢公司 YELLOW 黃宣/BEANSTALK 馬念先/馬念先個人創作專輯(Mama Jeans and Daddy Shoes) 裘德/最後的水族館 崔健/飛狗   最佳華語女歌手獎 Karencici/99% Angel 詹雯婷/Faye詹雯婷 在雲彩上跳舞 嘰嘰喳喳 蔡健雅/DEPART 以莉高露/尋找你 魏如萱/HAVE A NICE DAY 袁亞維 TIA RAY/月亮失眠了 ONCE UPON A MOON 最佳台語男歌手獎 王俊傑/看無 蕭煌奇/舞台 蘇明淵/「敢敢」 大支/台灣隊長 張伍/黃昏 最佳台語女歌手獎 朱海君/正確的答案 賴慧如/愛毋是一種罪 黃妃/無閂 江惠儀/空 張涵雅/下半場 最佳樂團獎 I Mean Us/Into Innerverse 野東西/溯 美秀集團/多色寶山大王 無妄合作社/No Mercy Flesh Juicer 血肉果汁機/GOLDEN 太子 BRO (GOLDEN TAIZI BRO) TRASH/Holy Trip! 13月終了/和你蠻像的一隻 最佳新人獎 裝咖人/夜官巡場 雷擎/Dive & Give 當代電影大師/告訴我他們都在本來的什麼地方 許光漢/許光漢 呂彥良/新鮮的靈魂 Haezee/LOVE MAZE 珂拉琪/MEmento・MORI 特別貢獻獎 邱晨 陳復明 原文出處:第33屆金曲獎名單公佈!許光漢入圍最佳新人,死亡之組蔡健雅、Faye詹雯婷、魏如萱角逐最佳女歌手! 延伸閱讀(以下連結將導至站外) 被演員耽誤的歌手,盤點台灣7位超會唱演員,許光漢聲音一出直接懷龍鳳胎! 誰說失戀的人不能聽慢歌!10首超催淚「失戀悲歌」陪你走過情傷,療癒你愛過的心! June 30, 2022 at 07: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zaAd3pf

2022年6月29日 星期三

「若想看見未來,得先尋找過去」與母親分開三十七年,我飛往夏威夷找回生命的原初 https://ift.tt/A41Xc6g 聯經出版 從小沒有母親在身邊,沒有她也可以好好長大,就表示她不存在嗎?作家田威寧在 37 年後決心飛到夏威夷,尋找只聞其聲未見過人的「母親」。 文|田威寧 出走與回歸 我一直知道「母親」的意思,而不明白「母親」的意義。 小時候,我是沒有選擇地成為沒有母親的小孩;長大後,我選擇繼續當個沒有母親的大人,畢竟沒有母親我依舊過得很好。 小時候又想看到飛機又怕看到飛機,因為曾有個大人說:「你媽媽是坐飛機走的,所以也得坐飛機才能回來。」幼年的我常仰望天空,而我始終不知母親是在哪一架飛機裡,也不知道飛機究竟會在哪裡降落,於是後來就不喜歡看天空了。 剛上小學時,週間午後電視重播《星星知我心》,我和姊姊邊吃蔥燒牛肉泡麵或維力炸醬麵邊盯著電視,有一集讓我眼淚鼻涕直流,姊姊轉頭,露出詫異的表情問:「你在哭什麼呢?」 我知道問這話的姊姊正在想念她的母親,而我其實不記得那張模糊的臉,不記得她的聲音,也不記得她的體溫與氣味——我詫異我可以為關於母女分離的電視劇情單純地哭,就只是單純地哭。 圖片|Photo by Jakob Owens on Unsplash 母親在我四歲左右離開了,小學時通上了信,航空郵件裡附有她的幾幀近照,我才終於知道母親的樣子,也發現姊姊和我長得不像母親。 當年的照片一直存在我的記憶裡,此後的母親始終被定格在三十歲出頭、嬌小豐滿、及肩的髮、大大圓圓的眼睛,笑起來會露出酒窩的甜美女子。 多年前的電話中,母親頻頻感嘆在生了妹妹後腰粗了臀闊了,體重幾乎是年輕時候的兩倍,好看的衣服完全穿不下,整個人不好看了。我試圖按照最新資訊更新母親的模樣,但腦海中的母親,很快地又回復到我小學時看見的照片。都說眼見為憑,這話一點不假。 在我和姊姊的成長過程裡,母親選擇徹底地缺席,少了我和姊姊,母親仍然開始了新人生——或者說正是因為沒有兩個稚齡的女兒,二十幾歲時的母親才得以開始她的新人生。 這些年不曾有人告訴我們任何有關母親的事,彷彿世上從來沒有這個人。在沒有彼此的歲月裡,日子依舊春去秋來。 我擁有召喚善意的眼睛,不知什麼叫痛與恨,從小拿到各種漂亮的成績單,每夜又累又滿足地倒頭酣睡。 我活出陽光普照,被認為幾乎可成為勵志書的人生。只是,我總質疑「永恆」與「應當」的概念,本能地避開建立深刻且固定的關係,並拒絕規劃未來——畢竟沒有那些我也過得很好。 直到今年春天,一位初識不久的少女,在我毫無心理準備的情況下,傾訴她母親的事。 (為你挑片:《瀑布》:在斷裂中看到開端,母親在時間裡找到勇氣) 圖片|Photo by MI PHAM on Unsplash 獨立堅強的少女擁有美麗而任性的母親,母親無疑是愛女兒的,但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少女看不到她的母親,且母親擁有諸多祕密,但都不藏。她以為女兒還小,女兒不懂那些,殊不知父母總是把孩子想得太愚蠢,而孩子則早早看穿了,大人世界那些明明做了卻說不得的。 「女兒看到的母親」和「母親想讓女兒看到的母親」根本是兩個人。 仲秋的午後陽光灑下淡淡的金黃卻不帶任何暖意,長髮被照成和陽光同樣色澤的少女的瞳孔裡沒有我了,她望著遠方,微微側著頭,淡淡地說:「她是我的母親,我卻不了解她。我想要了解我的母親,不管要多努力。」 這話觸動了我,我突然驚覺: 若想看見未來,得先尋找過去——我必須回到生命的原初。 我曾以為自己可以完全跳過這個坎,且以此跳躍能力自豪,而再沒想到那是一個深不見底的洞,遠兜近轉地,它始終在那。 我閉上眼只是暫時看不見,我不能永遠因為母親不在,而假裝母親不存在——我早已長大,拿得動鏟子了,是時候挽起袖子一鏟一鏟地填平它了。 太平洋的浪拍打的另一座小島上,有我的母親。我得去找她。 (為你挑劇:《華燈初上》蘇慶儀與蘇媽媽:劇本沒有明言的母女情節,憎恨母親卻又像極了她) 圖片|Photo by Eleonora Patricola on Unsplash 我想,到了夏威夷,就可以知道母親的童年與少女時期,知道母親和父親相識相戀相離的過程,知道從未見過面,且連長相都不知道的外公外婆是怎麼樣的人。 到了夏威夷,就可以知道剛到夏威夷時,一句英文都不會的母親是怎麼撐過來的;我想知道母親在哪裡工作,怎麼認識她再婚的對象,想知道她的夢想與遺憾,以及對我的印象。 在臺灣,沒人可以告訴我母親的故事。這個給了我生命,理應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我卻對她一無所知。 有些問題我在電話中問了,然而,母親的話語都像是掛在空中,一個個訊息像是一個個小黑點,連成母親的輪廓,而那條輪廓線無論如何都是條虛線。 (延伸閱讀:練習與原生家庭和解:沒有人天生懂得當一個母親,那些年妳所受的傷,其實也是媽媽受過的傷) 於是,我和姊姊買了直飛夏威夷的機票——這是過去的三十七年裡,我所作過最重大的決定。 訂票當晚,毫無意外地失眠了。之後的幾個月,不時夢見一個熱帶島嶼,那裡有藍天碧海、沒有盡頭的金黃色的沙灘,以及高高的椰子樹,有許多人攲在白色塑膠橫條躺椅上,拿著裝有紅色和橙色果汁的透明玻璃長杯,就著吸管低聲談笑。 海浪以一種令人瞌睡的頻率舐著沙灘,嘩嘩嘩—漱—嘩嘩嘩—漱—,我緩緩地走進暖暖的浪的微幅裡,聽見有人以低沉嗓音的中文呼喚我的小名,一轉頭就看見岸上有位穿著孔雀藍連身裙的女人朝我走來,寬簷草帽將她的臉遮去了一大半。 我始終看不見她的臉,因為我每次都在她離我約莫十步遠處驚醒。 驚醒後,就再也睡不回去了。 本文摘自田威寧的《彼岸》,由聯經出版授權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彼岸》 June 29, 2022 at 11: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A41Xc6g

給大人的繪本|大法官 RBG 傳奇人生:為你在乎的事奮鬥,引領他人與你併肩作戰 https://ift.tt/jzCQP6L 晴暄 Ronna 美國史上第二位女性大法官 RBG, 身為女性、猶太民族,經歷不平等待遇,但她從未氣餒。排除重重障礙,最終抵達象徵正義的最高法院,來看看她的傳奇故事! 有一位小女孩,她從沒想過自己長大後,會成為法律界的重要人物,甚至改變世界。 她,是美國傳奇大法官露絲.貝德.金斯伯格(Ruth Bader Ginsburg,也稱 RBG),更是全民偶像!從法學院學生到大學教授,從成為女律師、提出訴訟,到法官、大法官,露絲一步步成為優秀的獨立女性,更以法律推動性別平權。 圖片|聯經出版提供 在劇情片《法律女王》與傳記紀錄片《RBG:不恐龍大法官》中,這位傳奇大法官的智慧與堅韌,令人敬佩。 她出生在女性受壓抑的年代,在成為自己的路上,飽受歧視,但她以自身經歷告訴我們:無論環境多麼艱難,停止自怨自艾,你仍然可以堅定地走出屬於自己的人生之路。 一起來看傳奇大法官 RBG 的傳記繪本故事,你將學習她如何突破逆境,成為自己的人生智慧。 圖片|聯經出版提供 受到母親啟發,培養追求卓越的精神 露絲.貝德,1933 年出生,父母是猶太人,為了躲避迫害,舉家逃離歐洲,來到美國紐約布魯克林區。 露絲的爸媽教育程度不高。其實,露絲的媽媽非常聰明,15 歲即高中畢業,她是有能力讀大學的,然而那個年代不鼓勵女孩讀書。 她只能去工作賺錢,幫忙支付弟弟讀大學的費用;結婚後,遵循丈夫「男主外,女主內」的觀念,全心投入家庭。 圖片|聯經出版提供 露絲從小看見媽媽多麼熱愛閱讀,耳濡目染下,她明白學習的可貴。 媽媽希望,露絲能獲得自己不被允許擁有的良好教育。 圖片|聯經出版提供 露絲童年時,即明白世界上存在許多不公平待遇。1930、40 年代的美國,仍盛行反猶太主義。她曾看見度假飯店的告示牌上寫著:狗和猶太人不准進入。 她沒有被惡意擊垮,而是選擇學習;她明白,聰明的頭腦,是對抗惡意、改變命運的堅強後盾。 她多才多藝,秉持追求卓越的精神:小學時,書寫關於自由權的文章;高中時,積極參與各項活動,如編輯校刊、參加交響樂團演奏大提琴。 圖片|聯經出版提供 夢想擁有事業,遇見懂她的一生摯愛 露絲以優異成績從高中畢業時,媽媽過世了。她在家哀悼,並謹遵媽媽的諄諄教誨:成為淑女,學習獨立。 她前往康乃爾大學就讀。1950 年代,康乃爾大學裡男學生的人數約是女學生的四倍。女孩得假裝自己不聰明,才有男孩願意跟她約會。所以,露絲躲在浴室裡學習。 後來,她遇見了一位特別的男孩,他叫馬丁.金斯伯格,他是唯一欣賞露絲聰明才智的男性,並支持她實踐夢想——擁有事業,成為獨立女性。 (延伸閱讀:《RBG:不恐龍大法官》:「身為女性,我從未要求特殊禮遇」) 圖片|聯經出版提供 立志成為律師,發揮所長與精進專業 露絲決定「成為律師」的契機,在一堂憲法課上。 當時,正在學習「言論自由」與「新聞自由」的露絲,得知一位參議員約瑟夫.麥卡錫,正企圖剝奪屬於人民的自由權,而在法庭上與之抗衡的,就是律師。 她受到啟發,立志成為一名優秀的律師。然而,她父親並不贊同,父親認為婦女應在家,相夫教子。 露絲沒有動搖,她堅持自己的選擇,和一直支持她的愛人馬丁.金斯伯格結婚後,開始就讀法學院。 圖片|聯經出版提供 成為獨立女性,愈挫愈勇仍堅持前進 露絲在求學與職場中,遇到許多不合理待遇。 露絲曾在工作中,因為懷孕,被老闆降職、減薪;就讀法學院期間,只因為她是女性,被守衛攔在期刊室外。 她曾在法學院院長邀請九位女學生到他家吃晚餐的筵席上,被詢問:為什麼她們認為自己有資格進入法學院,占據原本屬於男性的位子? 另一方面,生活的考驗也接踵而至。 馬丁生病了,病得很重,露絲必須代替他去上課,與此同時,她還要照顧小寶寶珍妮、上自己的課,並參與編輯學術期刊《哈佛法律評論》。 圖片|聯經出版提供 馬丁康復後,到紐約的法律事務所工作,露絲也轉學至哥倫比亞大學法學院,並以最優異成績畢業。但是,她卻找不到工作,因為大部分的求才廣告皆註明:「只限男性」。 露絲聳聳肩,繼續前進。她明白憤怒和情緒化於事無補,只會自我內耗。 她先擔任法律助理,再成為大學教授;她在校務會議發言時,受到男教授的刻意忽視;在羅格斯大學教書時,提出女教授薪資低於同級男教授的訴訟,控告學校,並且贏了。 (延伸閱讀:支持女性主義、墮胎權與同婚:「聲名狼藉」大法官金斯伯格) 透過法律,堅定訴求兩性平權與正義 1970 年代,女性意識崛起,許多女性上街示威遊行,訴求「同工同酬」、「婦女解放」等議題。 這時,露絲獲邀處理歧視女性的訴訟案件,並於 1972 年成為「美國公民自由聯盟」(ACLU)女權計畫的領袖,透過法律,為女性贏得「平等保護」的權利 圖片|聯經出版提供 1980 年,美國總統吉米.卡特任命她為美國聯邦巡迴上訴法院法官,擔任 13 年的法官後,露絲 60 歲時,受到美國總統比爾.柯林頓任命,擔任最高法院大法官,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二位女性大法官。 露絲擔任大法官時,在法庭上展現她非凡的影響力,並提出多次,強而有力的「反對意見」[註1] 。通常,露絲會提出一份書面意見,以精準文字反駁多數意見的裁決。 圖片|聯經出版提供 露絲個子小,年歲已高的她,仍擁有堅韌體力。2009 年,她因癌症需要開刀,在手術後僅 19 天就回到工作崗位,因為她希望人們看見,最高法院至少有一位女性大法官。 露絲.貝德.金斯伯格,爭取平等的鬥士,她排除重重障礙,靠自身才華,堅持奮鬥,抵達象徵正義的最高法院,為世界帶來非凡貢獻。 (延伸閱讀:燃燒的女權訴訟者!紀念 RBG:請為你的女兒打造一個更好的世界) 成為自己的人生智慧:找到自我定位,堅持實現人生目標 傳奇大法官露絲.貝德.金斯伯格,她童年時,從未想過有一天自己會成為平權鬥士、法律史上重要人物。她是如何一步步實現理想,走出人生道路的呢? 首先,她從不自我貶抑、輕看自己。 身為女性、猶太民族,身處弱勢,經歷不平等待遇,但她從未氣餒,或認為自己沒有機會改變命運。 她選擇積極、理性分析自身優勢,並發揮才華——清晰的邏輯思辯能力,以及溫和、有力的表達能力。 誰說女性不能有理想呢?成為自己,應該是每個人的生命課題,不分性別、種族。 從小,露絲深受母親「成為淑女、學會獨立」的啟發,她明白,母親那代做不到的,正是她這一代應該努力奮鬥的目標。 所以,她想成為獨立女性,並且,她想成為能維護正義與平等的優秀律師。 找到自我定位以後,她持續深耕。 露絲在求學與職場中面臨的歧視,都可能擊退她前進的意志,但她並沒有因為當時成為女律師的可能性極低,而放棄進修。 圖片|聯經出版提供 她的努力與專注,為她贏得編輯學術期刊、擔任法學教授的機會,並一步步成為律師,走上法庭,成為法官,進行裁決,最終,她走進了象徵正義的最高法院,成為大法官。 她始終相信,她能透過法律發揮自身才能,推動社會平等、自由,保護人民權利,創造更好的世界。 她勉勵年輕人,不要只做有興趣的事,而是要找到自己能做得好,且對人類生活有所貢獻的事。[1] 此外,她謙恭有禮的態度,為她贏得尊嚴。 露絲個性謹慎、溫和,她不像革命人士,卻以法律推動著革命人士努力爭取的訴求。她在最高法院提出多次「反對意見」 [註1],雖然當下不被多數大法官接受,但後來證明,她所堅持的正義,始終為兩性平等的權益迎來曙光。 如同她的名言: 「要為你在乎的事奮鬥,並採取一種能夠引領別人與你併肩作戰的方式。」[2] 圖片|Photo by Gayatri Malhotra on Unsplash 她公開呼籲女權、支持同性婚姻權,在最高法院裡象徵自由派的聲音。她用行動證明,溫和有禮,也能主張正義。 最重要的是,她培養堅韌的意志與體力,從不輕言放棄。 在馬丁生病時,露絲肩負育兒、求學、照顧病人等多重任務,卻沒有因此放棄學業;她堅持鍛鍊身體,即使高齡,仍擁有堅韌體力。 她曾說:「生活中被視為阻礙的事,往往會成為更好的收穫。」[3] 真正的堅韌,是即使面對逆境也不被擊垮,進而遇見更堅強的自己。 露絲.貝德.金斯伯格,她堅信自己能發揮所長,無懼逆境,成為自己;她的勇敢與堅持,使她自身成為正義的象徵。她透過人生故事證明: 真正的平等,是允許每個人都能不受限制,實現自身天賦。 註釋 [註1] 反對意見,是當一位大法官的意見跟九位大法官的多數裁決意見不同時,所提出的意見說明。(引用自《爭取平等的鬥士:大法官RBG的故事》內文) 參考資料 [1] 《爭取平等的鬥士:大法官RBG的故事》譯者、童書評論家 柯倩華 專文導讀 [2] 譯句來自《爭取平等的鬥士:大法官RBG的故事》譯者、童書評論家 柯倩華 專文導讀 [3]「我丈夫是我約會過的男性中,唯一在乎我有腦的人。」法律女王露絲拜德金斯伯格的15句經典語錄(Harper’s BAZAAR) 《爭取平等的鬥士:大法官RBG的故事》 June 29, 2022 at 07: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jzCQP6L

錢錢與它的產地|洞悉人性的 5 部經典電影,看透職場心理學與經濟思維 https://ift.tt/6XC0y9c 晴暄 Ronna 如果你正處於求職迷惘,或是對職場人際溝通感覺困擾,今天要來為大家推薦與職場經濟思維有關的「五部」好電影! 相信這五部電影都看過之後,說不定會燃起對職場生活的嚮往與澎湃👀❤️好夥伴或許就在你的身旁! 你聽過職場經濟思維嗎? 許多人聽到經濟學的反應,是一門艱深複雜的學問,但簡單而言,經濟學也是研究並分析人類行為的社會科學。 職場經濟思維,是指在商業運作邏輯中,洞悉人性,並分析在有限資源下,做出適當選擇。 身處商業社會,無論你是職場人士、自僱人士,都需要與人接觸,也因此,懂得人性,可以幫助我們在職場與社會中,少走彎路,如魚得水。 以下介紹 5 部經典電影,你可以從中窺探職場的風雲暗湧,觀察行為心理學與體會人性,相信對職涯有所助益! 1. 《大公司小老闆》(In Good Company):雙贏合作,來自換位思考、洞悉心理 圖片|《大公司小老闆》海報 《大公司小老闆》(In Good Company, 2004)是一部關於職場風雲的喜劇電影,由保羅.韋茨(Paul Weitz)編導。 故事描述 51 歲的丹在《運動美國》周刊工作,身為廣告部主管的他,事業成功,家庭和樂,然而,由於企業併購緣故,26 歲的卡特空降接替丹的位置,這令丹惱怒不已,不僅歲數只有他的一半,也沒有豐富銷售經驗的卡特,竟成為他的新上級! 兩人日益相處,將擦出什麼火花? 劇情著墨於「合作」,無論是上下級間、顧客洽談、職場人際,溝通與合作的能力至關重要。 優勢合作,是令雙方共贏,這來自有效溝通、換位思考。 圖片|《大公司小老闆》劇照 如何溝通,才會令雙方得到滿意答案?如何協調,才能走向彼此樂見的結果? 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幕,是當丹與卡特試圖說服一位舊客戶,繼續在他們的雜誌投放廣告時,卡特仍一板一眼講述未來趨勢、多方共贏,然而,丹只是問了:「是什麼令你猶豫?」客戶立刻傾訴他對公司其他決策者的不滿;只是自嘲他毆了卡特一拳,就令客戶心情大好,立即拍板答應合作。 溝通與合作,不只關乎利益,許多時候,更注重人際相處心理學。 如同阿德勒所言:「用他人的眼睛去看、用他人的耳朵去聽、用他人的心去感受。」 培養「共通感」,是尊重不同個體間的想法,從執著自我利益到學會「換位思考」,以對方立場付出關心,才能洞悉彼此真實想法,從小事著手進行「有效溝通」,促成合作共贏。 這部電影有許多值得細品的面向,諸如家庭與生活、企業併購、銷售管理等,是一部相當精彩的職場經典佳作。 (延伸閱讀:錢錢與它的產地|別小看任何一筆微支出!你準備好前往詩和遠方的盤纏了嗎?) 2. 《黑心交易員的告白》:清楚你在職場中的層級,綜觀全局 圖片|《黑心交易員的告白》海報 如果你是一名融資的小小新手,你可以透過電影《黑心交易員的告白》(Margin Call, 2011)來感受一下交易市場,故事背景是 2008 年雷曼兄弟破產為舞台設定,改編真實故事,描述金融海嘯前關鍵 24 小時,一家華爾街投資銀行,緊急召開高層會議的職場生態。 風險管理部資深主管戴爾即將被裁員,臨走前,交給下屬彼得處理到一半的機密資料。 原來,他正在驗算公司大量持有的高風險債券所使用的風險值模型,而彼得驚覺目前建構的風險值模型,已嚴重偏離現狀。 只要波動率改變,就可能導致公司破產。 彼得趕緊彙報上級,層層遞進,從菜鳥、小主管、投資主管、首席分析師與經理到總裁,深夜召開緊急會議,對於如何處理這筆債券,眾說紛紜。一邊是道德良心、公司名譽、整體經濟,一邊是全數拋售債券以暫保公司資產,兩難局面如何抉擇? 片中經典台詞,是總裁約翰在聽完大眾議論後的迅速決策。 他說:「在這個行業如何生存?比別人快、比別人聰明、或作弊。我這個人不喜歡作弊。」 言下之意,是要在市場發現風吹草動前,比別人快狠準。 圖片|《黑心交易員的告白》劇照 不探討決策究竟對或錯,我所看到的是,一個公司領導人面對決策時的冷靜、明確與堅定。 任何選擇都會面臨「機會成本」,而約翰所做的,是站在公司立場,做出對公司看似最有利的選擇;投資主管山姆,儘管不認同約翰,最終仍選擇執行,勉勵員工在開市後儘早將債券脫手;首席分析師,則扮演背黑鍋被資遣的角色。 這並不是一部批判金融圈的電影,儘管能從中了解交易時常存在「資訊不對稱」,電影裡每個金融人士所處的大環境、職場層級、個人處境,和所能做的選擇,才是這部電影真正想表達的重點。 《黑心交易員的告白》反映現實殘酷,表演精湛,台詞經典,是一部職場浮世繪佳片。 它無疑令你省思:該如何看待行業前景與職場環境,該如何在所處位置綜觀全局,執行決策。 (猜你想看:錢錢與它的產地|奧客是怎樣煉成的?四種付錢習慣分析,背後都有潛在的人格與需要) 3. 《麻辣女強人》(Il buongiorno del mattino):優秀的領導者,具備前瞻性與說服力 圖片|《麻辣女強人》海報 電影《麻辣女強人》(Morning Glory, 2010),描述節目製作人與主播間,笑淚交織的喜劇故事。 新聞製作人貝琪,被挖角到紐約試圖挽救節目《破曉新聞》,本以為即將實現頂尖製作人的美夢,卻遇上超難搞的傳奇主播麥可,他不僅脾氣大、不配合,還和資深女主播蔻琳不合,甚至在搭檔主持節目時,互相拌嘴、針鋒相對。 圖片|《麻辣女強人》劇照 隨著節目失誤連連,主管放話要以電視劇取代《破曉新聞》,貝琪能不能挽救岌岌可危的收視率? 職場中,適應環境的能力不可或缺。 貝琪、麥可與蔻琳,他們都在學習「適應」,適應新環境、與新夥伴搭檔,甚至是轉變對於新聞抱持的價值觀。彼此經歷磨合,麥可不再認為只有嚴肅的新聞才有存在必要,蔻琳適應和麥可間相互嘲諷的主持風格,而貝琪在艱難環境中,成功挽救節目,成為炙手可熱的金牌製作人。 適應環境的能力,源於「可塑性」與「成長型思維」(Growth Mindset),擁有成長型思維的人願意接受失敗與挑戰,因為他們明白,困難是可以被改善與解決的。 如同貝琪,雖然嘗試多種方法仍無法挽救收視率,她不輕言放棄,為了凝聚宛如一盤散沙的團隊,她想出大絕招——透過「體驗性質」的直播,與觀眾產生互動與連結。 而貝琪、麥可與蔻琳也在這個過程中,體悟新聞的意義,是在娛樂與嚴肅之間取得平衡。 另一個值得思考的重點,是如何吸引「受眾」? 資訊爆炸時代,分析受眾、在短時間內抓住受眾注意力、培養客戶黏著度等,無論在傳媒業或各行各業,都是非常重要的行銷概念。 貝琪的領導力也是一大看點,身為領導者,她不僅具有「前瞻性」和新穎觀點,更具備令團隊心悅誠服的「說服力」,也因此,她成功說服主播配合,受到主管肯定,更成功說服了電視機前的廣大觀眾。 (更多電影:錢錢與它的產地|從《魔球》《賈伯斯》到《當幸福來敲門》五部真實故事電影,五種幸福方程式) 4. 《關鍵少數》(Hidden Figures):發揮自己在團隊中,無可取代的優勢價值 圖片|《關鍵少數》海報 什麼樣的人才,會受到企業重用? 電影《關鍵少數》(Hidden Figures, 2016)描述 1960 年代,太空競賽背景下,三位黑人女性在 NASA 創造奇蹟的真實故事。 你可以在觀影過程中,體會職場「供需法則」: 找到自己在團隊中無可取代的「競爭優勢」,發揮優勢為自己和團隊「創造價值」。 故事中三位黑人女性,凱薩琳、桃樂絲和瑪莉,連上廁所、用餐都得到「有色人種專用區」,平時,更受到白人男性的傲慢輕視,在種族歧視與性別藩籬下,她們堅持爭取權益、發揮所長,不僅成為太空成就幕後的重要推手,更為自己、為女性、為黑人爭取平權。 圖片|《關鍵少數》劇照 凱薩琳.強森(Katherine Johnson),從小擁有驚人數學天賦,卻因為身分只能做驗算工作。 但她勇於爭取機會,以自身優異的計算能力,多次計算出其他專家無法得到的正確數據,令太空飛行迎來成功,終於受到上司青睞,贏得提拔與尊重。 桃樂絲.范恩(Dorothy Vaughan),做主管等級的工作內容,卻無法得到實質升遷,她擔心黑人女性在 NASA 中的弱勢處境,因此在 IBM 剛發展時,自學電腦程式與編碼,並帶領計算部門人員自我精進,終於成為 NASA 首位非裔美籍主管。 瑪莉.傑克森(Mary Jackson),申請成為工程師的過程屢遭刁難,因為她無法取得白人學校的學業資格。 為此,她出庭申請權益,說動法官,取得黑人女性上夜校的權益,終於獲取學位,並成為 NASA 首位非裔女性工程師。 遑論當時的時空背景,職場霸凌至今仍無所不在。 但這三位偉大的黑人女性,她們用實際行動證明,儘管受到歧視,仍勇敢爭取權益、用實力證明自己,創造無可取代的優勢價值。 (延伸閱讀:錢錢與它的產地|盤點 4 家銀行友善女性金融服務,買房創業不是夢) 5. 《高年級實習生》(The Intern):參與感與學習力,是保持熱情的原動力 圖片|《高年級實習生》海報 《高年級實習生》(The Intern, 2015)是一部療癒職場小品。 描述女裝電商創業家茱兒和高年級實習生班之間相互理解、成長,亦師亦友,彼此成為忘年之交的暖心故事。 班・惠塔克(Ben Whittaker)退休以前,曾擔任電話簿公司副總裁,年近古稀的他,感到生活缺乏新意。 當他得知茱兒的電商公司正在招募高齡實習生,便毫不猶豫嘗試。 然而,面對 USB、社群、電腦等他不了解的新科技,以及年齡差距甚大的同事、龜毛的老闆茱兒,他如何取得大家信任與青睞,成為最得力的實習生? 儘管高齡,但本渾身充滿熱情與幹勁,他的「學習力」與「行動力」令他毫無違和感。 作為高年級實習生的代表,班說:「音樂家不會退休,直到心中沒有音樂才會停止,我心中還有音樂,無庸置疑。」 他迅速融入群體,與同事間談論情感、生活、影劇,重要的是!同事都覺得他很酷。 除了擁有年輕心靈,他睿智、細膩、善體人心,冷靜的危機處理能力,主動為茱兒與同事分憂,在各種場合,皆進對得宜。 受人尊敬與被需要的能力,是職場中不可或缺的軟實力。 圖片|《高年級實習生》劇照 表面上,他是處理瑣事的實習生,卻也是閱歷豐富的人生導師。 在茱兒面對公司人事壓力,陷入婚姻與事業兩難時,班・惠塔克(Ben Whittaker)給了她最真誠的建議,聽從內心:「做對的事情,永遠不會錯。」 這是一部關於職場與人生,詼諧而充滿智慧的療癒電影。 如果你正對職場生活感到壓抑,相信班所說的這句話,能令你重燃初心與勇氣。 「我喜歡每天有地方去的感覺,我嚮往人際關係、興奮感,我想接受挑戰,甚至想被需要。」 推薦 5 部經典電影,帶你洞悉人性、汲取商業知識,掌握職場經濟思維,獲得職涯發展的方向與信心! 作者資訊|帶著善意書寫,化為一縷暖陽。歡迎追蹤 qingxuan_023、ronna.relaxing,謝謝讀者支持。 June 29, 2022 at 06: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6XC0y9c

2022年6月28日 星期二

邊哭邊療癒|每看必哭的療癒動畫!6 部高畑勲經典作品《螢火蟲之墓》《輝耀姬物語》 https://ift.tt/bi2U4oL 迷誠品 回顧高畑勳的動畫作品,細細柔柔的線條中,回顧自己的童年,與傷痕累累的過去和解——這些動畫,長大了才懂! 與日本動畫大師宮崎駿共同創立吉卜力工作室的動畫巨匠「高畑勳」導演,同為《天空之城》、《風之谷》的製片人,雖然作品為數不多,卻都是慢工出細活、令無數觀眾為之動容。 1988|火垂るの墓。圖片|甲上娛樂 提供 為紀念高畑勳職業生涯的心血,今年除了眾所期待的【吉卜力動畫大師–高畑勳展】即將登場,導演的經典代表作《螢火蟲之墓》也將於暑假首度躍上台灣大銀幕; 以下盤點 6 部「高畑勳」經典動畫作品,從幽美的冒險神話,到浪漫的時代描寫,一起回顧那些年每看必哭的經典動畫! 高畑勳動畫作品 #1《螢火蟲之墓》 說到吉卜力電影,通常會直覺想起入坑的第一部《龍貓》或《神隱少女》,然而許多成年人的心中,其實還收納著不敢看第二次的《螢火蟲之墓》。 那些關於一代人在無奈和掙扎之下生存的面貌,時而壓抑、時而諷刺,真實到即使隔著螢幕都不忍直視,藉由裡頭非常貼近人性的敘事,反省日常中我們對於快樂和溫柔的嚴苛標準,相對真正撐起人生破碎的,大多都是一些小小的滿足感。 1988|火垂るの墓。圖片|甲上娛樂 提供 高畑勳動畫作品 #2《熊貓家族》 動畫短片《熊貓家族》、《熊貓家族:雨中的馬戲團》是高畑勳、宮崎駿合力製作的動畫短片,由高畑勳擔任導演、宮崎駿負責劇本,也曾在 2018 桃園電影節中獻映過。 故事講述從小與奶奶相依為命的女孩米米,在爺爺奶奶不在身邊的日子裡,學習獨自打理生活,有天在後院發現兩隻圓滾滾又具有神奇力量的熊貓,就這樣與熊貓父子共組了奇怪又幸福的家庭。 1972|パンダコパンダ。圖片|甲上娛樂 提供 對於這樣的畫面,是不是有些熟悉又陌生?宛如看見巨大柔軟的《龍貓》和天真又活力充沛的小梅,又或者早期的卡通都是如此,皆大歡喜的結局、沒有深刻的教育意義、人類與自然和平共處,有人說這是不切實際的幻想,但也可能這就是人長大後喪失的彈性。 想當初《龍貓》裡小梅和小月因龍貓的存在而得到勇氣與療癒,《熊貓家族》也以這般天真和無憂無慮抓住大人的憤世嫉俗,當你回過神來就知道,只要放寬心,人人都可通往這處良善之地。 1973|パンダコパンダ。圖片|甲上娛樂 提供 此外,此系列的第二部動畫短片《熊貓家族:雨中的馬戲團》亦隱藏著影迷必看的彩蛋; 片中一幕大洪水,呼應了有海嘯題材的《崖上的波妞》,馬戲團火車在洪水中疾馳而過的畫面,則是與《神隱少女》海上列車的概念高度相似。想親自一睹吉卜力早期作品筆跡的讀者們,這次也不要錯過進戲院一窺! (你會喜歡:「世界上最有力量的文字,就是你的名字」《神隱少女》裡的三個關係隱喻) 高畑勳動畫作品 #3《隔壁的山田君》 過去高畑勳個性低調、鮮少在鏡頭前曝光,仍對全球影壇與動畫界的重要人物有所深遠影響;像是你可能聽過卻從沒看過的《隔壁的山田君》就是這樣一部作品。 《隔壁的山田君》故事描寫山田一家人的生活點滴, 沒有俊美的人物角色、華麗的背景建築,全以日常角度出發,偶爾會因有趣的共鳴會心一笑,或因其中的古怪和溫馨化解內心的寂寞,有如一幅水彩,用色很淡、點到為止,卻也深深浸透觀影者的肺腑,像在告訴我們,所謂處世之道,不過是從一個個小日子累積、感受而成形。 1999|ホーホケキョとなりの山田くん。圖片|甲上娛樂 提供 很喜歡電影裡一句:「我終於明白為什麼我們一家人能和睦相處,因為你們都是怪人,不分上下,只要其中一個人稍微正常一點,就會失去平衡。」 高畑勳將又臭又長的人生經驗,匯聚成這部能夠輕鬆服用的動畫電影,包含創作出電影《玩具總動員3》、《小太陽的願望》的金牌編劇麥可安迪特也曾公開表示,當他陷入創作瓶頸,是高畑勳的作品讓他走出低谷:「在 2000 年在 MoMA 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看到高畑勳的《隔壁的山田君》之後,我受到啟發,終於坐下來寫了《小太陽的願望》——經過多年的拖延。」 1999|ホーホケキョとなりの山田くん。圖片|甲上娛樂 提供 (※小百科:高畑勳在《隔壁的山田君》決定深入探索速寫美學,提出「運用鉛筆原稿的粗曠線條,塗上水彩畫的彩色」的全新表現手法,並採用當時最先進的技術,大膽突破獲得各界肯定,改寫日本動畫史,也成為 MoMA 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的永久館藏精選作品。) 高畑勳動畫作品 #4《輝耀姬物語》 © 2013 畑事務所・Studio Ghibli・NDHDMTK 從《螢火蟲之墓》就依稀知道,高畑勳是個曾因生活受過重傷,卻依然保持溫柔的人。而後推出的《輝耀姬物語》,讓少部分人看見了當年故事悲傷的另一層次。 《輝耀姬物語》改編自日本古老文學《竹取物語》,電影大致敘述了一個女孩的成長過程,從無憂無慮的童年,到逐漸被禮教制約,她著實成為一個人人仰慕的淑女,但對於嚮往自由而不羈的輝耀姬來說無非是種慢性折磨。 她拒絕空有外表的榮華、一生追求活著的價值和真實性,直至大限將至之前為此行的罪與罰註解: 「無論喜悅或是悲傷,這片土地上的生物全都散發光彩,鳥,蟲,動物,草花樹木,還有人情味。」 © 2013 畑事務所・Studio Ghibli・NDHDMTK 回想當初輝耀姬如竹筍拔節般的生長速度,匆匆走一遭人間,正因參雜著不完美,生命才顯得豐厚、值得用盡一生去挖掘和體會。 或許這就是高畑勳予以俗世的肯定吧?儘管充滿許多我們所不愛的成分,有幸擁抱美好的重量,將溫暖留存心底,也是人生的理想狀態。 © 2013 畑事務所・Studio Ghibli・NDHDMTK 高畑勳動畫作品 #5《兒時的點點滴滴》 © 1991 岡本 螢・刀根夕子・Studio Ghibli・NH 曾經聽過一句話:每本書都有它適合閱讀的時候,對我來說,高畑勳的動畫作品即亦是這樣的存在,剛開始會因為「吉卜力出品」而駐足,卻得經過好幾年才能領悟; 他不像宮崎駿那樣擅長創造奇幻的桃花源,卻每每在故事中消化出堪比魔法的人生哲理,以治癒成年人試著避開的醜惡和傷痕。 成為我放下過去之契機的《兒時的點點滴滴》尤其深刻,也自此明白高畑勳的作品是專屬於大人; 當妙子決心踏上一場自我探索的旅行,卻在過程不時湧入小時候的記憶,你會發現人終其一生都在追隨自己的童年,許是未了的心願、或遺憾的情緒,無論它意味著什麼,都無疑給了你前進的動力,讓你在每一次碰撞中獲得新的解答。 (同場加映:那些日子,陪伴我的動漫|童年補完計劃《新世紀福音戰士》: 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成為真嗣!) © 1991 岡本 螢・刀根夕子・Studio Ghibli・NH 高畑勳動畫作品 #6《平成貍合戰》 © 1991 岡本 螢・刀根夕子・Studio Ghibli・NH 童年認識高畑勳的名字比宮崎駿來得晚許多,然而他所執導的動畫《阿爾卑斯山少女》、《平成貍合戰》卻完全不亞於宮崎駿筆下作品為我們人生帶來的影響力,有時甚至更加貼近我們所生活的這片泥土。 © 1991 岡本 螢・刀根夕子・Studio Ghibli・NH 其中出社會才懂箇中滋味的《平成貍合戰》,把核心放在都市開發,一群狸子以變身術來抵抗人類,比起淺白的環境議題,似乎更像在說明成人世界的無奈; 而那些懷抱理想的士兵,同時也是受現實蹂躪的俘虜,看似「妥協」終將成為牠們適應的方式,但能夠在艱難的環境裡,緩緩活成自己喜歡的樣子,又何嘗不是一種堅持呢? (推薦閱讀:那些日子,陪伴我的動漫|《名偵探柯南》新一與小蘭:對的人可能會走遠,但不會走散) 在數十部吉卜力動畫中,我無法斷言自己從一而終的最愛,卻不可諱言在人生的每個階段,它們都恰好地給予我生活必要的浪漫,在我因為生命的進程不斷改變的同時,探頭表示溫柔、以一部電影的時間理解我。 回顧這些高畑勳的動畫作品,我想不必再逼自己抱持童心,學會徜徉在珍貴的人生旅途裡,即是補償童年和苦悶的最佳證明。 延伸閱讀(以下連結將導至站外) 長大再看一遍才懂!《螢火蟲之墓》用盡氣力,只為守護自己的日常 吉卜力電影總是拯救我!20部伴我成長也陪我繼續茁壯的動畫 讓人一看再看的5部史詩級動漫畫,解讀科幻奇才「大友克洋」 June 28, 2022 at 11: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bi2U4oL

《村裡來了個暴走女外科》:肉慾女醫師,碰上淚眼男廚師,跳脫框架的戀愛關係 https://ift.tt/XiRKrfQ Vivier Citygirl 公視醫療喜劇《村裡來了個暴走女外科》在黑色喜劇的幽默之下,揭露台灣惡化的醫病關係與醫護人員疫情下的身心俱疲⋯⋯ 近期推出的《村裡來了個暴走女外科》改編自劉宗瑀醫師的同名小說,是一部以黑色喜劇包裝,探討醫療體系問題的劇集,短短十集,卻有著完整的笑料、高潮起伏和滿滿議題。 圖片|《村裡來了個暴走女外科》劇照 原著作者劉宗瑀醫師,被戲稱為肉食系網紅,好奇打開她的臉書專頁,發現她真的不是吃素的,喜歡分享猛男肉體照或帶有性暗示的搞笑圖片給粉絲雅俗共賞,她笑稱這是她轉換心情的方式。 而我看著、笑著也不禁感到紓壓,這樣不畏人言、擁抱慾望的女性外科醫師,著實少見。 圖片|《村裡來了個暴走女外科》劇照 她的鮮明形象幻化為《村裡來了個暴走女外科》中的小劉醫生(蔡淑臻 飾),在高壓的急診與外科環境下,小劉調解身心健康的活動,就是去消防局前邊看著健美帥哥洗車邊吃著廟口香腸,還跟村裡的小鮮肉林山君(朱軒洋 飾)談起肉食系戀愛,大大跳脫醫師專業嚴肅的形象。 整部劇集便環繞在小劉醫生因工作瓶頸被轉職到偏鄉的陽光醫院後所遇到的狀況,在幽默的劇情下,濃縮醫院的政治角力、人力短缺、醫病關係、偏鄉醫療缺乏及弱勢照護等議題。 圖片|《村裡來了個暴走女外科》劇照 以肉慾紓壓的女醫師,碰上以淚眼撒嬌的男廚師 小劉與林山君間令人噴飯的愛戀關係,是調劑沉重醫療劇情的一大看點。 除了蔡淑臻挑戰與以往戲劇不同的角色定位,使出渾身解數的無厘頭搞笑,演活了小劉邋遢不羈外表下,藏著抑鬱的心理拉扯,劇中男主角朱軒洋更是將林山君這個在室男乩童加上天菜大廚一角的角色複雜度,表演得真摯動人。 林山君有著鄰家男孩的正直清新,卻也帶有敏感細膩的性格,他將一絲不苟的特質用在最愛的料理中,也用在最愛的小劉身上,面對這段感情所遭遇到的打擊,與因年齡差距而被小劉屢次拒於心門外的挫折,他以眼淚加倍奉還。 渾身黝黑肌肉的直男外型,卻不吝嗇於多次展露柔情與情緒化的一面,讓林山君這個角色成功跳脫以往陽剛形象的刻劃。 圖片|《村裡來了個暴走女外科》劇照 同樣帶著反差萌,小劉冷豔氣質的外型,卻總不計形象,一套髒 T 恤、短褲打天下,各種暴飲暴食、喝酒胡鬧,幼稚的不像成年人的行徑使人捧腹。 然而,在搞怪荒誕的層層武裝下,小劉醫生卻是醫療體系嚴重失衡的受害者。 圖片|《村裡來了個暴走女外科》劇照 女性醫護人員的第二輪班 在亞莉.霍希爾德所著的《第二輪班:那些性別革命尚未完成的事》一書中,她有感於現代職業婦女承受事業、持家與生兒育女夾擊的多重壓力,便針對家庭結構轉變、家事分工與家庭性別角色等議題進行研究分析。 在她的研究過程中發現,僅有 20% 的男性與女性平均分攤家務,70% 的男性分攤多於三分之一但不到一半的家務,另有 10% 的男性分攤三分之一以下的家務。 此外,她也提到大多數男性感受到與工作產生衝突的部分,僅有育兒相關的事務,但女性則經常性地在工作、孩子和做家事間忙得焦頭爛額。 儘管霍希爾德的研究範疇以北美家庭為主,距離此書首次出版也已相距 30 幾年,但職場女性所面臨的困境,在多年後的現代台灣,仍是相差無幾。 擺脫了全職家庭主婦的角色,不再活得如吳爾芙筆下的「家中的天使」(The angel in the house),現代女性昂首闊步邁向職場,卻發現工作上的自我實現,不斷衝撞著私領域的家庭生活。 (你會喜歡:「高學歷家庭主婦」在家育兒叫做可惜?賺多賺少,都該是一樣的話語權) 圖片|《村裡來了個暴走女外科》劇照 《村裡來了個暴走女外科》中小劉的人生故事,在後半段劇情中慢慢被揭露,她身為外科醫生卻不上刀台的原因,是因為她曾在開刀過程中不幸流產。 面臨人力不足的外科部門,過去被稱為開刀機器的小劉,即使懷有身孕仍日以繼夜的工作,排不完的開刀行程,讓她根本無暇顧及自己與肚裡孩子的健康,過勞的身體最終留不住正在成長的嬰孩。 在流產之後,每當她開刀時,都會聽見嬰兒的哭聲,讓她沒辦法再進行手術,婚姻也在這次事件後分崩離析。 圖片|《村裡來了個暴走女外科》劇照 劇中另一個面對育兒壓力的護理長凱莉(許乃涵 飾),原本是陽光醫院的支柱,無論大小雜事都由她出面處理,在懷孕過程中,她也同樣因為過勞而導致出血,但孩子雖早產,卻仍在小劉的幫助下母子均安,不過她的考驗卻在生完孩子後才開始。 人力短缺,讓剛生完的凱莉只能盡早重返職場,剛誕生的嬰兒需要親餵母乳,婆婆每天氣急敗壞的帶著孫子衝到醫院,對著凱莉就是一陣冷嘲熱諷,因為照顧孩子,凱莉的上班時間與精神狀態都受到影響。 面對院方與家人雙方的不諒解,凱莉最終只能選擇回歸家庭,放棄她努力得來的成就與讓她驕傲的工作。 從前女性沒有選擇,現代女性看似擁有一切,實質上卻被逼著做出選擇。 小劉繼續工作,凱莉選擇家庭,兩人卻都在失去的創傷中殘喘苟活。 (延伸閱讀:女人默默在開車中享受的祕密:隨時出發與離開的能力與自由) 圖片|《村裡來了個暴走女外科》劇照 醫護人員追求個人生活的平衡,是奢侈也是自私 這次看《村裡來了個暴走女外科》特別有感,新冠疫情已經爆發兩年多,讓原本就高壓的醫療職場,更加不堪負荷。 為了照料病患,長時間配戴 N95 口罩的瘀青壓痕和防護衣下的汗流浹背只是初階挑戰,忙碌到沒有時間脫下層層防護喝水、進食或如廁,連最基本的生活需求都快無法滿足,同時還得擔心是否會因公染疫,或傳染家人,在這樣敬業的職人精神下,是瀕臨崩潰邊緣的身心俱疲。 劇中雖然沒有拍出新冠疫情如何影響醫療體系,但光看偏鄉小醫院每天上演的緊急狀況或醫病糾紛,就讓人無法不敬佩醫護人員的強大意志。 劇組曾在受訪時表示,台灣的醫療資源與其他先進國家比起來差異很大,醫病比更是超標,在人力缺乏的情形下難以兼顧照護品質,導致後續衍生醫療糾紛,成為惡性循環,更有醫生在這樣的情況下失去動力與願景。 圖片|《村裡來了個暴走女外科》劇照 因此在劇中,我們看到當急診室塞滿病患時,護理人員需要在安撫傷患和處理各種診療問題之間,蠟燭兩頭燒,卻每每換來病人的惡言相向。 在患者眼裡,原本應該救人的醫生,沒能成功治療疾病,不理性的怒罵與恐嚇威脅便取代了對醫生的感激與尊重。 背負多重官司與自我懷疑,也沒有多餘時間與力氣排解壓力,醫護人員肩上與心裡的包袱越來越重,什麼生活與工作的平衡,對他們來說只是遙不可及。 (真摯推薦:確診日記|確診不是任何人的錯!在疫情嚴峻之時,自我療癒的 15 個方法) 圖片|《村裡來了個暴走女外科》劇照 《村裡來了個暴走女外科》除了主角外,也打造不少出人意料的角色形象,讓這部劇集充滿驚喜,不淪於俗套。 以喜劇開場,也以喜劇收尾,中間拋出許多發人深省的問題,同時保有輕鬆不失嚴肅的節奏,帶出醫病環境的困境與感動。 June 28, 2022 at 10: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XiRKrfQ

《聊天紀錄》:網路讓愛若即若離,毀滅式關係的背後,都藏著一個慣性受傷的人 https://ift.tt/pNXGz1Z 讀者創作 你看過莎莉・魯尼(Sally Rooney)的《正常人》了嗎?若拜讀過這本作品,肯定對這部《聊天記錄》不陌生!故事描述了「四人行」的關係,對愛情有著無法掌握的好奇,再加上網路世代的複雜與渴望,若深陷在一段複雜的關係,或許我們能在這部作品,找到一些答案!(內有微雷,小心點閱) 文|夜半 圖|《聊天記錄》中譯版書封 莎莉・魯尼(Sally Rooney)憑藉著《正常人》原著作家和影集編劇紅遍世界,但比較少人知道的是《聊天紀錄》才是讓她一鳴驚人的出道作品。 故事《聊天紀錄》講述女大學生法蘭西絲因為一場聚會,和前女友玻碧認識了在藝文圈小有名氣的作家梅麗莎,以及她的演員丈夫尼克,在一來一往的深入交流、認識彼此的過程中,醞釀了一段複雜的四人關係。 全書除了愛情,也探討了角色內心的細膩與脆弱,以及人與人相處時所引發的焦慮,和網路世界盛行之下,「關係」所帶給人的不安全感。 不論是對 Y 世代、或是 Z 世代的人來說,網路世界都是我們活在世上很大一部分的依靠。但當依靠到了最後,你是否曾直達聊天對象的內心呢? 我想《聊天紀錄》就給了我們很好的解答。 圖片|《聊天紀錄》劇照 情愛的本質,是脆弱還是坦誠相待? 首先來談談書裡的主線之一:尼克與法蘭希絲。 法蘭希絲是個表面看上去安然無恙,卻極度不擅表達自身情感的女孩。 書裡有許多關於她掙扎的描寫,包括溺水式喝水、用刀具割破身體,任憑流血的發洩模式,和她對自己極度「反面」自述。 我覺得我是個殘破不堪的人,不值得擁有任何東西。 心智極度不完整的她,為什麼能和尼克越走越近呢? 最開始,是因為尼克總能讓法蘭希絲得到心靈上莫大的安撫。 兩人透過電子郵件聯絡彼此,雖然偶有歡偶有傷,但一個人甘願接受(尼克)、另一方(法蘭希絲)能享有生命中第一次對情感的掌控權,那麼,就算內心某部分傷痛還不完整,又何樂而不為? (猜你想看:為你挑劇|《二十五,二十一》給大人看的青春劇:那些年沒能好好說的再見,有些人只能陪你走一程) 圖片|《聊天紀錄》劇照 從他們兩人的相處模式,也可以窺見現代速食愛情的終極悲歌。 或許,我們都在快時代的洪流之下,漸漸失去了愛人的能力,只想尋求迅速地激情,來填補內心的脆弱。但是,當一段關係只是想不斷從對方身上攫取,並彌補自己身上的孤獨和缺口,始終沒有釐清情愛的本質,又怎麼讓對方往好的方向邁進? 圖片|《聊天紀錄》劇照 當關係走到最後,表露出的赤裸裸本質 毀滅的盡頭,帶出的是尼克「異常被動」的完美人格展現。 他認為,就連無助也是行使權力的一種方式,像極了心理學中的「習得性無助」(Learned Helplessness)。 習得性無助的人,最擅長的就是抵抗命運,但抵抗到最後,內心又往往會如空洞般被腐蝕一空。 好比始終不敢面對自己命運、以及與妻子梅麗莎之間關係的尼克,和尋求「活出自我」又動彈不得的法蘭希絲,看似激情卻不斷「掏空」的關係,要怎麼有「健康」的一天? 他們選擇一再消極地面對命運和未來,看似什麼都有了,實則什麼都沒有,卻又不願意改變生存方式。 面對這段給人滿滿窒息又不正常的愛裡,讓多少人反思現在與愛人、朋友,甚至家人之間的關係?  每個毀滅式關係的背後,都藏著一個慣性受傷的人 慣性受傷的性格養成,很多時候,也與我們的成長環境和原生家庭有關。 回推到法蘭希絲身上也是如此,一切的一切,終將回歸到她父親帶給她的成長缺憾。 書裡有許多關於童年心碎回憶的描寫,以及父親行屍走肉的生活現狀。這樣的家庭帶給自己不安全感,也在她和玻碧或是尼克之間,隱隱作痛:乍看親密無間,卻一再害怕自己受到傷害,選擇了「情感阻斷」(emotional cutoff)。 就像書裡那句:每一個尋求親暱感的瞬間,都是為了讓內心最值得渴求的靈魂,能夠不被孤獨所撕裂。 圖片|《聊天紀錄》劇照 但究竟為什麼會孤獨呢? 原來,當她開心的同時,其實很壓抑,看似與對方走得很近,卻若即若離,始終不敢把自己的真實情感獻給任何人。 書裡有個段落提到,法蘭希斯認為尼克和梅麗莎對她來說,就像是被迫她成長的爸爸媽媽之一。 但這份成長,究竟能不能稱之為「愛」,還是只能淪於彌補她心中成長缺憾的捷徑? 我想,故事走到了最後,也給了讀者一個完美解答:當法蘭希絲提到父親時,能真摯地說出那句「我愛他」。 字句之間,也讓人彷彿看見了一個揮別過去陰霾,勇敢跨出成長步伐的勇士。 簡單的三個字,同時象徵了釋懷,以及誠摯地愛人和被愛。 最重要的是:懂得與自己心靈對話的同時,「孤獨」好像也成為了勇氣,成為了「成長」最動人的代名詞。 每段友誼,或許都藏著你內心想成為的「他」與「她」。 除了法蘭希絲令人印象深刻之外,書中的角色,玻碧可說是我個人相當喜愛的角色。 她總是敢愛敢恨、有話直說,更能直接點出她的好友法蘭希絲的盲點。 在書中,她會對她說:「妳可以同時愛好幾個人」、「妳以為妳喜歡的每個人都很特別」、「他們和我們來往,只是為了他們自己」等一針見血的話。 一次又一次的點破:妳最需要愛的,是妳自己。 或許,玻碧也是法蘭希絲心裡最想要成為的淺在靈魂,使得他們的關係能夠獨一無二,從頭到尾無法真正被切斷的關鍵。 玻碧這個極有自己思維、故事、又獨特的女孩,甚至沒有現代人「害怕面對真實自我」的弊病,始終忠於自己內心狀態和思維。 我想不只是法蘭希絲,她足以讓我們每一個現代人,都愛上她。 (青春必看: 為你挑劇|《那年,我們的夏天》:一起長大的戀人啊,讓我們收起幼稚的逞強,擁抱脆弱) 圖片|《聊天紀錄》劇照 網路世界使人心碎又焦慮,我們卻願意一試再試 此外,書名《聊天紀錄》的「聊天」,正對應到了書中每個人物,最親暱卻又最致命的連結。 最開始,法蘭希絲和玻碧、尼克之間,都是透過聊天來串起彼此。對比現在世代,有多少人也是透過網路世界,建立對陌生的「他」初步理解? 我們都從彼此的對話裡尋覓端倪,仔細搜索情感是否有萌芽的痕跡? 訊息中的一字一句,假如不符我們內心期待,莫名地像高溫沸水,不小心灑落在我們身上般疼痛,等到發出悲鳴,才發現那只是滴在餘波外的小水滴,沒想過竟能產生如此強大漣漪。 活在網路世界裡,我們又何嘗不是如此? 我們都一再以虛擬接觸對方,自以為建立親密的關係,然後又讓自己一再受傷。 就像書裡說的那句: 人生的某些事物,是你必須先經歷,才有辦法真正理解的。 你不能永遠都只站在純粹分析的立場。 雖然很痛,但我們願意經歷;雖然揮之不去,但我們卻一再渴望。 那你呢?假如每段關係都源於此,你/妳還願意一試再試嗎? 關係使人恐懼又焦慮,網路世界像那一再使人蛀牙又心醉神迷的糖,你還願意將它吃下肚嗎? 未來,你是否還會對於網路世界裡的「被關注」,感到目眩神迷?  (延伸閱讀:為你挑劇|《慾望城市:華麗下半場》褪去華美外衣後,留下的是真實人生) 圖片|《聊天紀錄》劇照 聊天紀錄 V.S. 正常人? 如果要將本書與莎莉・魯尼相當火紅的代表作《正常人》做對比,不得不說「性」在兩本著作裡都佔了一定比例的重要分量,因為主角們都從「性」裡找尋真正的自我、真正的愛。 然而,很多時候以「性」開端的愛情,都是為了體驗被「需要」,這段關係能否持久? 終究必須取決於我們有沒有持續去探索、了解對方。 無可否認的是,我們都曾在若有似無、以愛為名的深淵裡撕心肺裂,這究竟是真正的痛,還是空泛的想像? 而除了性之外,衍伸至「痛」的部分,也是兩本書的相似之處。 書裡法蘭希絲問尼克:「你會打我嗎?」 恰巧對應到《正常人》中女主角梅黎安,後期透過痛覺(被打)來麻痺自己內心的痛苦。 每個人心中都渴求愛,只是找尋愛的方式不同,兩本書都用了很好的方式詮釋:我們從出生就渴求的無形之慾——「愛」。 總體來說,如果你是一個心思極為細膩敏感,又曾在愛裡受過傷,想要憑藉著外物找到依歸的人,我會相當推薦你讀這本書。 作者莎莉・魯尼對於情感描寫極為深刻,感同身受之餘,也會感覺到內心深處,心碎在身體裡的器官漫延,又逐漸瓦解的神奇魔力。 不停透過一字一句被撕碎拉扯的同時,你彷彿跟著主角做了一個好長好長的夢,那正是屬於我們最深刻成長的軌跡。 作者資訊|如果說色彩使人迷醉,那黑與白的灰暗色調,文字和故事,成為了維繫我生命不可或缺的精神糧食。我在尋找真正自由的路上,匍匐前行,希望有一天可以住在靠海的地方,養一隻貓。歡迎到 IG 找我玩:@midnight_story13 June 28, 2022 at 09: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pNXGz1Z

「沒有為妳犧牲,當然愛妳是必然」母女橫跨歐亞 137 天的共同畢業旅行 https://ift.tt/Qy0r3WR 天下雜誌出版 媽媽能有追夢的權利嗎?潔媽說,當然可以!有快樂的母親,才有快樂的孩子。「我們都有自己的名字,而我們的名字不叫媽媽。」 文|潔媽 有段時間我常收到私訊問我幾個問題: 「當媽媽要怎麼追夢?」 「遇到挫折要怎麼重新爬起來?」 「如何打造自己,當一個好媽媽?」 我記得我當時很認真的苦惱,我把這些常常來跟我聊天的網友們都當成好朋友,雖說我們或許沒有見過面,但與好多人還真是挺相熟的,從天南聊到地北。 我覺得有人認真問我,那我也一定要認真回答,但,我一直自覺是個擅長搞笑文的大媽,若問我笑話我倒是可以講幾個,問我如何勵志?我就算絞盡腦汁,說得還沒有米蟲(女兒)好。靈光乍現,我想到米蟲的書桌上一向貼滿勵志金句,於是我跑去她書桌上想找些合適的來用,但那天沒看到那些標語。 圖片|天下雜誌提供 我立刻私訊問她:「妳以前貼的那些勵志標語跑哪去了?」 米蟲問:「妳要那些標語幹嘛?」 大媽說:「我需要用啊。」 米蟲先是傳了一個滿臉金星的貼圖給我,接著問:「妳是要考大學還是考托福嗎?」 唉,真是個壞孩子,是誰規定媽媽就不能看些鼓舞人生的金句?於是我告訴她,我收到幾個媽媽來問了我一些問題,我想分享些鼓舞人心的勵志金句給她們。 米蟲說:「媽咪,其實妳本身就很勵志了,妳翻轉了自己的命運。」 原來女兒的眼裡是這麼看我的,果然常言道,距離能產生美感。 圖片|Photo by Bence Halmosi on Unsplash 以前天天在身邊的時候,她可不是這麼說我的,她總是最愛說我待她像後媽,其實這是母女間的玩笑話,只是表達「我不是一個犧牲型的媽媽」,不像身邊一些同為媽媽的女性朋友們,那麼溫柔、那麼為小孩而活,所有的一切生活都架構在以「孩子的將來」為出發點,深怕孩子輸在起跑點上。 好比我的筆名來說,大多數人都以為「潔媽」的意思是代表「米蟲(潔)的媽媽」。 這可是天大的誤會啊,你是你自己的主人,我也是我自己的主人,難道我出門自我介紹的時候要說我是某某某的媽媽,角色才正確嗎? 潔媽的意思很簡單:潔(我自己的英文名字)+媽(一個中年大媽),百分百的我自己。 (延伸閱讀:【母女夜談】親愛的媽媽:放下想拯救彼此的心情,從今天起我們都好好愛自己) 我把米蟲養得很陽光,我自己也算是樂觀,我一向深信只有快樂的媽媽才能養出開心的孩子。一直以來見過不少以犧牲為名,以奉獻為愛的媽媽,那種強大的情緒勒索,只讓身旁周遭的人都喘不過氣來。 我常跟米蟲說:「我沒有為妳犧牲過什麼,雖然我做的決定會把妳考慮進去,但我所做的一切只有一個信念,那就是『我想成為一個這樣的媽媽』,如此而已,我是為了讓自己開心的,不想自己糾結的。」 媽媽能有追夢的權利嗎?媽媽,請妳不要再犧牲了。 圖片|Photo by Sai De Silva on Unsplash 我跟米蟲說過,我沒有再生小孩,是因為我不想她有被遺棄感。當父母各自追求自己的幸福,成立新的家庭,又各自生了孩子,彷彿世界只剩下自己,我親身經歷,不願她感受我曾經經歷過的,所以我沒有再結婚也沒有再生小孩。 但是我告訴她,沒有為妳犧牲,當然愛妳是必然。不讓孩子覺得親情是喘不過氣的壓力。 老一輩的媽媽因傳統社會氛圍與環境,又或是上一輩或夫家的教條,被捆綁得只剩吞忍與犧牲,所有的重心與期待都是為了成全下一代,萬一有了點差錯,進而形成惡性循環,曾經對孩子的疼愛與付出,孩子成年後只剩下走味的親情勒索。 (延伸閱讀:14 張圖帶你認識情緒勒索:因為害怕而讓步,並不是愛) 托爾斯泰說:「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母親一向是家中的靈魂人物,如果自己的一生虛度了光陰也就罷了,若將無形的枷鎖牢牢綑綁住孩子的靈魂,家不再是溫暖的避風港,而是痛苦的牢籠深淵,這真是在愛孩子嗎? 有人說原生家庭的不幸是會遺傳的,而我自己本身也不是成長在幸福的家庭,所以更讓我時時刻刻地警覺,我不要我的孩子背負不屬於她的原罪。 快樂的媽媽才能教養出快樂的孩子,但我其實也沒有榜樣可以學習,只好自己摸索,揣著這樣的價值觀來扮演好媽媽的角色,也辛苦米蟲了,她成了媽媽的實驗品。 若大地是母親,孩子依靠這塊大地生長著,如果這片土地很貧脊,孩子怎麼可能長成盛開的繁花、壯碩的大樹呢? 圖片|Photo by Eye for Ebony on Unsplash 我們都有自己的名字,而我們的名字不叫媽媽。 只有自己活得精彩,孩子才能有更多不一樣的未來。 本文出自潔媽的《如果走散了,我還有你給的勇氣》。由天下雜誌授權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如果走散了,我還有你給的勇氣》 June 28, 2022 at 08: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Qy0r3WR

BBC 紀錄片《聯合國裡的吹哨者》揭露多起性暴力:對女員工權勢性邀約,侵犯當地婦女孩童 https://ift.tt/8hcFKMJ 張希慈 BBC 紀錄片《聯合國裡的吹哨者》,揭露駭人的聯合國性暴力事件。為何一個有著崇高和平、公義目標的組織,會發生一次又一次的犯罪事件? 上週 BBC 在自有的影音平台發佈了一支紀錄片《聯合國裡的吹哨人》(The Whistleblowers: Inside the UN),導演 Ben Steele 拍攝了六位勇於指出聯合國內弊案,包括貪汙、環境污染、洩漏保密名單等問題的舉報人,而其中,有多起性暴力相關案件。 圖片|紀錄片《聯合國裡的吹哨人》 「聯合國就像是犯罪者的天堂,因為你在一個有信譽的地方工作,大家會認為你是一個好人,人們無法相信好人會做出壞事。」 在聯合國紐約總部,有一個給員工們進行交流使用的公共空間,然而這個空間常常被戲稱為「牛肉市場」,起源於這裡充斥著大量資深男性員工,對資淺的女性員工施予權勢下的性邀約。 (延伸閱讀:「把受害事實告訴身邊的人,對自己沒有好處!」咎責是性侵倖存者二度傷害的原因) 曾經負責處理聯合國內部性騷擾案件的 Purna Sen,便分享她聽過的案例: 「我過去負責幫一名男性工作者,謄打記錄他針對性別平等、婦女權益的演講內容,但同時,這名男性也曾多次在員工派對結束以後,跑到我的辦公隔間對我襲胸。」 「又有誰會相信我呢?他是個好人、是個明星、是個資深前輩,而我只是菜鳥,我的話在這裡根本沒有可信度。」 圖片|紀錄片《聯合國裡的吹哨人》 紀錄片指出聯合國的潛規則,在聯合國內若想要升遷,看的不是你的優勢,而是看你認識誰。於是,在權勢關係中的暴力與噤聲會變得更加常見。 這些性暴力不只發生在辦公室內,也發生在聯合國理當保護或創造正義的服務國家中,然而不幸的是,在多國都發生過維和部隊的軍人將本應發送之糧食、資源,以性交易方式侵犯當地婦女、孩童。 此外,聯合國作為相當特殊的全球機構,具有聯合國外交及特權豁免權,這也使得在聯合國工作,卻意圖跨越犯罪紅線的人,變得更容易被保護。 (延伸閱讀:沒說「不」的女孩,就是不夠格的受害者?從吳亦凡事件談權勢性侵) 到底為什麼在一個有著崇高和平、公義目標的組織,會發生一次又一次的犯罪事件?且就算有人試圖發聲、揭發,仍舊讓正義的取得變得困難重重? 曾在聯合國服務超過 20 年的秘書長 Tony Banbury 說,「當你到任何一個國家,走過外交通道,然後亮出你的聯合國通行證,你當然會感覺很好。」 Tony 很誠實地告訴紀錄片觀眾,維和部隊與當地人之間絕對有權力的不平等,而這造成了維和部隊為什麼會強暴,或性騷擾那些飢餓的弱勢孩童。 圖片|紀錄片《聯合國裡的吹哨人》 儘管臺灣非聯合國會員,這個議題似乎離我們有些距離。但是這些案件的發聲,正提醒著我們每一個人──好事與壞事,都可能來自同一人的行為與決定。 從事非營利工作數年後,我清楚地感受到儘管非營利工作有著沈重的工作壓力,與不對等的低薪資報酬,然而,這個社會也確實對於從事人道、慈善、公益的人會賦予較高的信任度、尊重與支持。 而這些信賴有時會成為一個盲點,讓我們忽略了這些「好人」也是人,「好人」也可能做出傷害別人的事。 很多人以為吹哨者是痛恨聯合國,但其實不是,吹哨者其實非常愛聯合國,但就是因為如此,當發現聯合國出現系統性的問題時,他們才會站出來發聲,希望聯合國能夠改變得越來越好。 圖片|紀錄片《聯合國裡的吹哨人》 我仍記得 2018 年,全球知名的慈善機構樂施會(Oxfam)、拯救兒童基金會(Save the Children)等,都被揭露大量駭人針對女員工、服務對象的性侵與性交易案件,原因也都與權力落差、兄弟幫(boy’s club)文化有關。 我仍記得我在香港樂施會工作的朋友告訴我,那一年他們非常辛苦,內部大量員工因為忍受不了機構的回應方式而辭職,外部捐款人的極速流失,整個慈善組織的經營產生重大的危機,連帶讓組織願景變得更加遙遠。 真正的非營利機構,無論大小,從外部計畫,到內部治理,無一不是影響力真實落地之所在。 當慈善機構舉著「性暴力零容忍」的旗幟時,回過頭來看看組織的權力落差、升遷結構、吹哨人保護機制、內部訓練、獨立監控審查機制等,是否真正融入組織所相信的核心價值,絕對也影響了一個機構是否能走得長遠。 圖片|Photo by Ilyass SEDDOUG on Unsplash 最後,也推薦有興趣了解更多的人,可以閱讀一本書《性、謊言、吹哨者:紐約時報記者揭發好萊塢史上最大規模性騷擾案,引爆 # MeToo 運動的新聞內幕直擊》,以及人本基金會所針對兒童吹哨人保護機制所撰寫的重要見解,可以對於現存吹哨人機制如何改善,有更進一步的想法。 June 28, 2022 at 07: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8hcFKMJ

日本「青蛙式瘦身」八招:放鬆髖關節,鍛鍊腰臀肌肉 https://ift.tt/g8ernmh 01女生 放鬆緊繃的髖關節、鍛鍊腰間與臀部的肌肉!跟著日本爆紅的「青蛙操」,下班回家動起來~ 日本「青蛙式瘦身」的特色是在運動間會像青蛙一樣打開你的腿與臀部,過程中最大程度且更容易地使用很多較大的肌肉,並有助迅速改善腰腹的鬆弛狀態,還非常有效地提升與緊致臀部。 圖片|YUKIKO@YouTube 日本「青蛙式瘦身」動作一 先坐在地上,然後將手放至身後,雙腿曲起放在身前。 圖片|YUKIKO@YouTube 接著左腳掌與右腳合十並打開膝蓋,重複進行開合動作約 30 秒。此動作有助放鬆臀部關節。 圖片|YUKIKO@YouTube 日本「青蛙式瘦身」動作二 接著,將右腳踝放在左膝上,保持後背挺直再吸氣。呼後時身體向前傾保持 30 秒,可根據身體靈活度改變膝蓋角度,有助伸展臀部肌肉。 然後,交換雙腿位置,將左腳踝放在右膝上,身體再一次向前傾並保持 30 秒。 圖片|YUKIKO@YouTube 日本「青蛙式瘦身」動作三 挺直後背並將雙腿內彎以及左腳掌與右腳合十形成青蛙腿,然後把雙手各自繞過兩邊小腿再抓緊腳踝,接著呼氣將身體前傾並曲起背部,維持 30 秒,可舒適地伸展背部。 圖片|YUKIKO@YouTube 日本「青蛙式瘦身」動作四 動作四基本整個人趴在地上,先將右腿放前彎曲至 90 度,左腿向後方伸直,呼氣時身體向前傾,前手臂伸直貼在地上,維持約 30 秒。 圖片|YUKIKO@YouTube 接著換邊再做,同樣維持 30 秒。 圖片|YUKIKO@YouTube (想看更多:運動教室:每天三十分鐘!四組減緩橘皮的居家運動) 日本「青蛙式瘦身」動作五 上半身趴在地上,雙手橫放呈「三角形」置身於胸前,雙腿則微曲以及將兩腳腳半合十形成青蛙腿,呼氣時以臂部肌肉抬腿,吸氣時降低雙腿靠近地面,重複動作 30 秒。假如感到疼痛,可以在恥骨位置下方放置枕頭。 圖片|YUKIKO@YouTube 圖片|YUKIKO@YouTube 日本「青蛙式瘦身」動作六 躺在地上並曲起雙腿,先將右腳踝放在左膝上,然後使用臀部肌肉來抬起臂部,重複動作 30 秒,然後將左腳踝放在右膝上,繼續重複動作! 圖片|YUKIKO@YouTube (你會喜歡:健身入門|女神帕梅拉 12 組居家腹肌訓練,8 分鐘打造馬甲線) 日本「青蛙式瘦身」動作七 側躺在地上,以左手肘撐地撐起上半身,雙腿微曲以及雙腳掌合十,並將右手放在臀外側上。呼氣時抬起自己同時打開雙腿,吸氣時將臀部慢慢降下靠近墊子,然後再抬起來,重複動作至 30 秒完結。 接著做相反方向,以右手肘撐地撐起上半身,下半身動作基本相同,再次重複 30 秒。注意放鬆臂膀,不要聳肩。 圖片|YUKIKO@YouTube (延伸閱讀:想要打造飽滿側臀?4 個動作在家做,8 分鐘居家練臀) 日本「青蛙式瘦身」動作八 最後躺在地上以雙手抱頭,雙腿再一次擺出青蛙腿姿勢,呼氣時抬起雙腿,吸氣時慢慢放下雙腿靠近地面,謹記以腹部肌肉抬起雙腿並保持頭部抬起,重複動作十次。 圖片|YUKIKO@YouTube 文章授權轉載自《香港01》,原文刊於「女生」:日本「青蛙瘦身操」5百萬觀看:躺著8招瘦腰瘦全身提臀 June 28, 2022 at 06: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g8ernmh

2022年6月27日 星期一

圖解陰道高潮|陰道高潮之前的三種前兆 https://ift.tt/MxE60mk 台灣東販 女性「陰道高潮」前有什麼徵兆?要如何才能帶來緊密貼合的銷魂感呢?閱讀本文,不要錯過狂喜徵兆,穩健達到絕頂高潮! 當陰道感受相當強烈時,女性身體所呈現的反應會明顯與淺層快感及瞬間亢奮有所不同。 這樣的陰道高潮前兆=證明陰道高潮即將來臨的跡象大致可以分為三種。 A:G 點的正中央會變小並且隆起,有時觸感還會變得堅硬。 B:子宮頸會下降。平時位於深處、觸感硬梆梆的子宮頸會降至距離陰道口相當近——有時甚至距離不過三至四公分的地方,只要用龜頭、指尖或其他物品就能輕易刺激。 C:帳篷效應。陰道內部彷彿一顆氣球膨脹起來,此時整個陰道壁通常會變得又滑又硬。陰道會吸入空氣,有時甚至會發出噗噗聲──這就是所謂的「陰吹」。 要是能在帳篷效應出現之前插入陰莖,讓陰道口和陰莖外周緊密接觸,杜絕空氣進入,這樣陰道內部就會變成真空狀態。只要陰道壁與陰莖黏膜緊密貼合,這樣就能帶來舒適無比的銷魂感了。 圖片|Photo by Alexander Krivitskiy on Unsplash 此外,陰道壁還會出現收縮、痙攣等現象,陰裂到肛門這一整塊括約肌會脫離女性的意志任意收縮。 不光是陰蒂,就連小陰唇也會因為充血而變得光滑肥厚或勃起,或者是局部滲漏甚至噴出以尿為主要成分的體液,亦即所謂的「潮吹」。 不僅如此,女性的喘息聲還會變得狂野,陰道分泌液(俗稱愛液)及眼淚等各種體液紛湧而出⋯⋯跡象可說是千變萬化。故當我們為了達到陰道高潮而孜孜不倦地奮力抽插時,可別忽略了這些來自女性的生理反應喔。 圖片|台灣東販 提供 ▲ 陰道處於一般正常狀態的示意圖。要是這個部位的感覺變得強烈⋯⋯ 圖片|台灣東販 提供 A. G 點因為充血而變得腫脹。只要集中刺激隆起部位,利用 G 點達到陰道高潮或「潮吹」簡直就是小菜一盤,立即見效。 圖片|台灣東販 提供 B. 子宮頸下降,瞬間靠近陰道口。在這種情況之下指尖與龜頭會非常容易頂到子宮頸,亢奮的快感也會加速到來。 圖片|台灣東販 提供 C. 一旦出現帳篷效應,子宮頸就會縮至不易觸及的深處,此時陰莖不妨在能力範圍內繼續刺激變硬的陰道內壁。 (延伸閱讀:如何精準掌握敏感帶?圖解 5 個陰道高潮的情慾觸點) 女性在 A、B、C 這三個反應前後慾火若是漸漸燃燒,陰道也跟著緊縮,或者腰部毫不受控地像痙攣般扭動的話,那麼我們就可以認定對方已經達到陰道高潮了。 本文出自由良橋勢的《內部攻略!圖解陰道快感開發.高潮完全指南》,由台灣東販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內部攻略!圖解陰道快感開發.高潮完全指南》 June 27, 2022 at 11: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MxE60mk

為你挑劇|《我們的藍調時光》人生最終要治癒心中的傷,與自己和解 https://ift.tt/nXSxQam 文青汪 Netflix 韓劇《我們的藍調時光》用大大小小的故事,治癒你我埋在心底的傷痛,即使人生很苦,也希望你能幸福。(內有劇透,請斟酌閱讀) 如果覺得生活鬱悶就看看背後,轉過身就會看到另一個世界。 《我們的藍調時光》 由《沒關係是愛情啊》的編劇盧熙京操刀,以濟州島為背景,集結豪華卡司車勝元、申敏兒、韓志旼、金宇彬、李秉憲等多位重量級演員一同譜出《我們的藍調時光》。 有別於圍繞年輕男女的愛情,《藍調》以單元劇形式,交織串起濟州島民的生活。講述各自人生中的起起落落,小人物雖然平凡充滿缺陷卻真實,看著看著也讓人動容,上週大結局更是讓人直接哭暈在濟州島。 圖片|《我們的藍調時光》劇照 如果說《我的出走日記》是善於用「台詞」刻劃那些不易察覺的私人情緒,《我們的藍調時光》則是擅長用「畫面」直擊,平凡卻溫暖人心。 沒有什麼金句台詞都是日常對話,但畫面卻能深深烙印腦海,信手拈來都是讓人淚崩的名場景:未成年子女與父親們的和解、唐氏症姊姊的巴士畫展、濟州島的 100 個月亮、母親臨別的大醬湯,一幕幕都是親情、手足、鄰人之愛。 《藍調》演員群戲豐富陣容豪華,但縱使囊括眾多一線主演,劇本卻平均分配在所有村民身上。從老到少,從聾啞演員到唐氏症演員,每位都很會演,讓人敬佩韓國影視能真正做到海納百川。 誰都是主角誰也都是配角,跟現實人生一樣,不同小人物有不同生命課題,最後卻又全部扣回在同一個核心命題上。 有個使命我們都不該遺忘,我們生於這片土地並非為了承受磨難或不幸,我們是為了幸福而生。 《我們的藍調時光》 光看到這段話就足以明白,能譜出這曲藍調時光的幕後編劇其立意多麼溫暖。藉由濟州大大小小交織的故事、坑坑疤疤殘破的人生,來治癒觀眾埋藏在心底的傷痛。 即使人生三番兩次讓你很痛苦、很失望,但都希望這樣的你,能夠幸福快樂。 因此我依然想將《藍調》推薦給大家,這部作品像燈塔一樣照亮無盡的黑夜,人們內心都有一些過不去的結,或許透過這群人的故事能為你的結鬆綁,能為自己的心點一盞燈。 圖片|《我們的藍調時光》劇照 以下討論大結局: 最後一集真的是笑中帶淚,沉甕底的最後一篇故事,東昔與玉冬,果然讓人淚流滿面。 「幸福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 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 東昔表面上雖然成長成一個成熟的大人,但內心仍有一塊童年的黑洞一直未被填補起來,旁人都勸他與母親和好,可是自己歷經過的痛怎麼也諒解不了。 漢拏山旅程就是東昔的出走之路,大雪皚皚視線逐漸模糊,思緒卻越發清晰,邊走著邊與母親和解著。雪山自拍錄下的那段承諾,雖然春暖花開時再也無法與母親同遊,但還好這次有把話說出口。 「當時我就明白了,沒有所謂的下次。」 因為沒有下次,所以愛要及時。 (為你精選:連孔劉都沉浸的韓劇《我的出走日記》|廉家三姐弟人生哲學,你也有渴望出走的心嗎?) 圖片|《我們的藍調時光》劇照 玉冬臨走前應該了無牽掛了。我很喜歡東昔在船上教她識字那幕,每一個名詞都是她藏在內心最深處的愛。在人生的最後一晚,聽見兒子想喝她做的大醬湯,這就是做母親最開心的一刻吧?重新讓「被需要」的感覺填滿內心。 當東昔吃著母親為他煮食大醬湯,才知母親已於身旁離世,擁抱已逝母親的身軀嚎啕大哭了起來,回到了小時候需要被母親擁抱的那刻。 那刻的內心才明白,他這輩子其實從來不曾怨恨她,而是希望能抱著她與她和解,「像現在抱著一樣,久久抱著,盡情放聲大哭」。 這些年對母親的怨從來不是恨而是愛,將無處宣洩的痛苦一次解放後,和解之路方才完成。 (延伸閱讀:練習與原生家庭和解:沒有人天生懂得當一個母親,那些年妳所受的傷,其實也是媽媽受過的傷) 圖片|《我們的藍調時光》劇照 在大結局後看到網友分享盧熙京編劇的散文集《此刻不愛的人都有罪》,才知道最後這個「不道歉的母親」也是取自編劇自身與其罹癌又外遇的父親的真實故事。 人生的痛苦都成了寫作的養分,才能寫出這一齣齣的好劇。 (你會喜歡:為你挑劇|《二十五,二十一》給大人看的青春劇:那些年沒能好好說的再見,有些人只能陪你走一程) 20 話下來,宛如跟這些村民們走過濟州島的春夏秋冬,看盡人情冷暖走過恩恩怨怨,了解每個人的生活都有不得已的難處,因為「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對他人寬容一些,最終其實都是與自己的和解。 願看完這部劇之後的我們能治癒心中一些傷痛,能在人生的某個時刻真摯的說出:生而為人,我很快樂。 更多文章歡迎到我的專頁【文青汪的影劇世界】交流 June 27, 2022 at 10: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nXSxQam

想到結婚就備感壓力?心理師:克服婚前焦慮,先服用這兩錠定心丸 https://ift.tt/LrljCKo 旭立心理諮商中心 婚姻大事,人人三思!人們對結婚感到焦慮與不安是很正常的,但只要弄清楚婚姻中的「兩個關鍵分工」,就能更好地下定決心! 文|杜珝萌心理師/旭立心理諮商中心 滿地的玫瑰花瓣、牆上佈滿了氣球與彩帶,在親友的喝采下阿建拿出一枚鑽戒向小愛求婚,小愛熱淚盈眶地微笑點頭兩人甜蜜相擁,幸福在這一刻定格。 回到家,小愛欣賞著閃閃發光的鑽戒回想著今天的浪漫,但心底的一股複雜的情緒浮上心頭,小愛一方面開心即將與深愛的阿建步入禮堂,一方面卻意識到兩人似乎沒有談過對家庭的期待、是否要生孩子、理財方式、婚後該住哪等問題。 小愛甚至也發現有時並不知道如何與阿建溝通,擔心帶著這麼多的未知進入婚姻可能是一場賭注與冒險,如果賭贏了或許這段婚姻能相安無事幸福到老,但也可能全盤皆輸兩人彼此受傷,或是在關係中感到痛苦而選擇分開,心情真的好糾結⋯⋯ 圖片|Photo by Andre Jackson on Unsplash 為什麼想到結婚就不安? 在傳統的婚姻制度中婚姻意味著「責任」,這些責任包含了身為先生或太太的角色需要具備某些功能,例如傳統文化中強調的男主外女主內,進入婚姻後男性就被賦予賺錢養家的責任,而女性就必須成為家庭內的照顧者。 這些框架時常是進入婚姻前讓人焦慮的一項來源,更別說在全球離婚率高居第一的台灣,看著身旁的親朋好友或影視名人離婚的消息,就會覺得要擁有幸福的婚姻真的很不容易。 因此很多人想到婚姻就會感到壓力,有的人甚至為了避免面對這份壓力而選擇不婚。 圖片|Photo by Ivan Aleksic on Unsplash 除了婚姻的責任會讓人感到壓力外,在交往期間兩人的互動及溝通如果還找不到適合的方法,那麼進入婚姻面臨挑戰時,就會不知所措。 例如,伴侶間討論是否要生孩子的議題時,若兩人沒有適合的溝通方式,很可能溝通沒多久就從「討論變成爭執」,原本的議題不但沒解決還可能磨損掉情感關係,因此很多伴侶在婚前就發現兩人很容易爭吵衝突,那麼對於進入婚姻也會產生猶豫。 (延伸閱讀:被童年的傷口綁架?從「依附關係」治癒內在小孩的 4 個步驟) 如何化解婚前焦慮? 定心丸一:探索對家庭分工的看法 討論你們對於性別角色分工的看法如何,無論是依循傳統文化的觀念,或是自行規劃不同的家庭責任由誰負責或共同分擔,什麼時候需要對方協助,都需要跟伴侶細細地討論。 家庭分工雖然無法每一件事都被仔細逐一地討論到,但卻是雙方在婚姻中一起努力及共同經營關係的象徵,也比較不會讓其中一方總覺得自己的付出大於對方而感到不平衡或委屈,同時也有機會讓彼此以自己擅長的方式為婚姻付出。 圖片|Photo by Ushico on PIXTA 定心丸二:找到屬於你們的溝通模式 不少來進行諮商的伴侶,關係中都存在著某種惡性循環,例如其中一方急著拉住對方想把事情說清楚,其實是深怕這個問題再次發生而影響關係;而另一方則盡量地想避開話題,不希望討論下去讓衝突越演越烈而破壞關係。 在我眼中伴侶雙方其實都是在為了保護關係而努力,只是他們用來保護關係的方式不同,結果就讓對方誤解為一個是咄咄逼人,而另一個則被視為在逃避問題。 (同場加映:為你挑劇|「不要對我有所期望!」《華燈初上》江瀚——那些戀愛經驗裡的逃避型戀人) 如果你發現平時在溝通時也很容易陷入被誤解的情況,不妨思考一下,每當衝突來臨,你在關係中感到不安時,通常你會怎麼做?是直接表達甚至是指責對方,還是選擇講道理或閃避話題呢? 當你可以看見自己和伴侶的習慣模式後,從這些表現行為,可以再多探索當自己和伴侶咄咄逼人時,心裡真正的感覺可能是不安或是難過?擔心吵架破壞關係而開始不想溝通嗎? 願意多花時間了解彼此內心感受和需求,相信對方不是故意造成傷害,如此可逐漸磨合找到你們的溝通方式。 促進關係的情感連結後就有機會讓關係的品質更好,當你們關係的「體質」更健康時,面對婚姻中的「小感冒」就能更快、更輕鬆地緩解不舒服,也能對婚姻更有信心。 June 27, 2022 at 09: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LrljCKo

台南美術館「地獄展」為何爆紅?從占星學角度看:如果嚮往黑暗,是因自身也有光亮 https://ift.tt/jpkn2xz 女人迷內容製作人 Amazing 台南美術館爆紅的「地獄展」,你看了嗎?當鬼怪被搬進展覽館,不只是藝術上的呈現,對於當代心靈來說,竟然也是種提升的展現! 台南市美術館《亞洲的地獄與幽魂展》爆紅,開展第一天就湧進將近 7 千多位觀眾,大家笑說根本是:「人比鬼還多」、「陽氣過重,殭屍都嚇死了」! 這樣的現象我覺得很有趣,特別是展覽開始前,曾有宗教與家長團體批評此展「污穢國土,玷污人民」。但爭議越大反而引起大眾關注,顯然這是一個對於黑暗與鬼怪,更有接受度與好奇的世代。 其實一直以來,人們對於地獄、鬼怪、黑暗,都是「既期待又怕受傷害」,我們喜歡聽鬼故事,聽完又不敢一個人去上廁所;喜歡看鬼片,但是過程中忍不住用雙手遮住眼睛。 投進暗夜的目光,都是想知道那當中到底有什麼?即使是科學至上的年代,我們依然猜想有什麼看不見,大於我們之外的世界存在。 圖片|台南美術館粉絲專頁 (直視恐懼:許瑋甯談鬼片角色:逼自己面對最害怕的事,更會充滿力量) 乘載了黑暗的冥王星,在你我身上都有 剛入門初階占星學的我,覺得或許可從占星學角度來看。 近期學到了「冥王星」,這顆聽起來暗黑神秘的星,就代表了摧毀、重生、慾望、死亡、極端、無意識等力量。 它是占星學中,離地球最遙遠的一顆世代星,每 10 到 30 年流轉一個星座。雖然平時感受不到,但它幽幽地蟄伏於生命底層,彷彿一顆地雷,踩到就會爆發出極大力量,不是粉身碎骨,就是毀滅之後浴火重生。 如我這一代 1983 到 1995 年之間出生的人,是冥王天蠍世代,冥王星本來就是天蠍的守護星,進到自己的守護星座,代表將加乘更強大的力量,使天蠍座掌管的性、金融、人性黑暗面、翻轉命運等議題,引爆劇變。 圖片|Photo by Jonatan Pie on Unsplash 從當時的歷史事件來看,愛滋病的盛行、柏林圍牆倒塌、蘇聯解體、台灣解嚴、亞洲金融風暴,都對應著冥王天蠍的主題。 出生於這個狂浪世代的 80、90 後,骨子裡就有股濃烈的情感,對於事物有著強烈的控制欲。長大後我們對於性別流動、改革體制都很有感,所以在同婚公投、太陽花學運等議題裡,都是主要投身推動的群體。 我們常常在聊的星座,多是「太陽星座」,也就是我們的外顯人格,但除此之外,每個人的星盤裡還有各種看不見的動力,如代表滋養與安全感的月亮星座、掌管心智與溝通的水星星座。 圖片|Photo by David Dibert on Unsplash 而冥王星就是黑暗面,每個世代都有屬於自己的執迷與瘋狂,這些極端力量可能讓人害怕,但也蘊藏著從底層而起的劇變力道。人因為本身有著對於慾望、性、金錢、權力等等的追逐,生命力才得以迸發展現。 所以從占星角度看,黑暗一直在我們生命之中,就寫在你的靈魂裡。與其壓抑或假裝不存在,直視黑暗,才能看見其中的光亮。 (延伸閱讀:諸事不順、回憶一直來!眾星逆行,其實是宇宙的一場盛大祝福) 對鬼怪感到好奇,其實是渴望了解自己 回到這場爆紅的地獄展,過去一直被打壓隱藏的黑暗,竟也能夠成為展品,拿到大眾的目光下展示,我覺得這在心靈上的意義是很樂觀的,代表我們越來越能與心中的黑暗相處,不再屏棄黑夜。 正如本次策展人,來自法國凱布朗利博物館的朱利安.盧梭(Julien Rousseau),他在策展敘事裡說: 「鬼魂和山精水怪是人們對未知恐懼的具象,彷彿創造出一個可以歸納這些負面情感的載具,就可以找出消滅或規避它的方法。」 「人類無法避免面臨生死,因此鬼怪是對亡者的追憶也是對生者的安慰。鬼怪的傳說,也顯露出曾經的生活樣貌與可貴的文化發展價值。」 圖片|Photo by Tandem X Visuals on Unsplash 黑暗一直以來都是我們文化的一部分,各國的傳說故事、鄉野傳奇,都少不了神秘的鬼怪存在。 心理師鍾穎曾在其著作《傳說裡的心理學》分析: 「厲鬼」是黑暗中最黑暗的部分,指涉人們所怖懼的情感,涵蓋死亡衝動、復仇心、破壞與凌虐,牽涉整個社群的情結,復原往往有賴於整體社會的進化。 正因為這些鬼怪,就是我們心靈的投影,吸納了我們不願面對的特質,所以我們更加好奇又著迷。看著鬼的時候,我們其實是在看著自己,渴望知道那黑暗部分的自己,唯有當黑暗與光明加在一起,我們才是一個完整的人。 想起前陣子流行過的「社交負面人格測試」,我認為也是社會更加接受黑暗的展現,能大大方方地承認,我們的身上就是有負面特質。 我們女人迷編輯夥伴,就有好幾位的「偏執」分數都接近爆表,看到結果我們笑著說:「果然要當好一個編輯,就是要有自己的偏執啊!」「我負面我驕傲!」 圖片|Photo by Dawn McDonald on Unsplash 能夠接納被社會認為「黑暗」的一面,其實很舒坦。因為知道有著執迷、支配欲,偶爾有些虛榮,有時又只想自私的自己,並不是十惡不赦的大壞人,這些特質也在某些程度上,幫助我們達到了一些成就,挑戰了自己的極限。 真正成熟的大人,並不是完全驅趕了心中的黑暗,而是懂得與黑暗並存、同行,在暗夜裡深知自己的光亮,不會因此熄滅。 所以黑暗、鬼怪其實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願看見它的存在,並把黑暗的焦慮強加到別人身上,強迫他人不能展現出人性天然的黑暗,用道德的枷鎖,逼迫他只能裝成聖人。 黑暗裡是可以看見許多真實的,願我們以黑暗為鏡,不再避諱,走過一遭地獄,或許能發現更多自己。 June 27, 2022 at 08: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jpkn2xz

美國推翻羅訴韋德案,墮胎權為何重要?如果主張「愛護生命」,可以問自己四個問題 https://ift.tt/oX3kOZd 半寧布衣 美國最高法院推翻羅訴韋德案,成為首個收回墮胎權的國家,對女體的箝制倒退 50 年。女性的身體,為何會被他人決定? 1969 年,一位已經生了兩胎的德州婦女珍.羅(Jane Roe)再度懷孕。她不想要這個孩子,但德州法律規定「只有危及孕婦生命時才可以墮胎」。她尋求密醫的幫助,但這家密醫已經被查獲而關閉。 逼不得已之下,她向德州地方檢察官亨利.韋德(Henry Wade)提起告訴。這個案子一路打到最高法院,最後在 1973 年,法官們投票認定德州的法律違憲。 這就是著名的羅訴韋德案(Roe v. Wade)。 圖片|紀錄片 "AKA Jane Roe" 羅訴韋德案被視為婦女自主權的里程碑,因為最高法院的判決,認可了婦女在生育這件事上,依然保有一定程度的自主權。 在最高法院的意見書裡,將孕程分為三個階段:前三個月,各州政府不得以任何法律管制墮胎;三到六個月,州政府可以管制墮胎,但只可以基於婦女的健康而非胎兒的權利;六個月以後,胎兒已經有了獨立於母體存活的能力,各州政府才可以在不損害母體健康的情況下,管制墮胎。 這個判例說明了,女人不只是母親、不只是胎兒的載體,在懷孕的過程中,她可能太晚發現、猶豫不決,因為個人意願、心智成熟、伴侶配合度、經濟條件等原因而中止孕程。而這些可能性都是被尊重的。判例試圖在婦女對身體的掌控、對人生的抉擇,以及胎兒作為未來的一條生命之間,做出平衡。 而從原告珍・羅的故事裡,我們更可以看見,如果婦女實在無力承擔一條新生命,嚴厲的法律並不會嚇阻她中止妊娠的舉動,只會逼使她採取可能傷害身體、甚至殞命的行為。 圖片|紀錄片 "AKA Jane Roe" 羅訴韋德案的推翻,為何讓人痛心? 將近 20 年後,最高法院在計劃生育聯合會訴凱西案(Planned Parenthood v. Casey),取消了羅訴韋德案中三階段的分期,將婦女可以自由意志墮胎的期限寬限到 24 週(六個月)。因為胎兒在 6 個月之前必須依賴母親才能生存,此時應該以母親的意志為優先。 正因如此,上週美國最高法院在多布斯訴傑克森婦女健康組織案(Dobbs v. Jackson Women's Health Organization)的決議中,一舉推翻了前兩案才如此令人震驚。這個決議使得「是否禁止墮胎」的權力被交回各州州政府的手上。這在非常看重前例的美國法律體系來說,是一件非常少見、也因而格外讓人震撼的決議。 圖片|達志影像/美聯社 羅訴韋德案的推翻讓人痛心,因為它顯示出一個以民主立國的國家,卻認為它的憲法不保障女性身體的自由。一部以人權為基礎的憲法,卻宣稱女性墮胎的權益並不被納入其中。 最高法院的決議,不只在理念上傷害了美國、乃至世界的婦女,在實務上,我們也都明白需要墮胎的婦女在未來必須面對什麼:已經有 13 個州設立了「觸發法令」,一旦羅訴韋德案被推翻,新的墮胎法令將會立刻生效。 還有 9 個州依舊保有 1973 年以前的墮胎法令,羅訴韋德案被推翻之後,這些將近 50 年前對母職的想像、對女體的箝制又立刻合法生效。 (延伸閱讀:性別快訊|阿根廷墮胎合法化:妳可以等到準備好了,再當母親) 女人的切膚之痛,不該是玩弄法令的手段 不僅有法令的虎視眈眈,這場最高法院的判例,原本就是許多人有意為之。阿拉巴馬州早在 2019 年就制訂了「心跳法案」,規定胎兒滿六週之後因「有了心跳」,除非會對母體健康產生致命影響,否則即使是受到侵害導致的懷孕,也不得墮胎。2021 年的德州、2022 年的愛荷華州也依此相繼立法。 六週是什麼概念?是月經晚來兩週,就不能再墮胎的意思。然而很多女性的經期未必每個月都準確,週期也未必一致,這顯示出立法者對女體的無知。 他們無知的除了女體,還有醫學。心跳法案的規定很扣人心弦,因為他們認為胎兒六週就有心跳,既然有心跳就算是一條生命。然而美國婦產科總會早就出來說明,六週的胚胎根本還沒有心臟,測到的跳動並不是心跳。但這一點也沒影響反墮胎派的自我感動。 而在阿拉巴馬州立法的當下,輿論就已經指出,該法不合理的規定「連受到侵害都不能墮胎」,其目的並不是要通過這項法律,州政府其實是透過讓人無法忍受的嚴苛法條逼使反對方上訴,最終達到使最高法院重新討論,進而推翻羅訴韋德案的結果。 圖片|達志影像/美聯社 川普任內恰逢替補幾位過世、退休大法官的機會,在保守派眼中,逐漸佔優勢的大法官分布,正是一個奪回墮胎權的天賜良機。 在這些人眼中,婦女墮胎必須承受的身心壓力、受到性暴力乃至懷孕致使的巨變和煎熬,都是他們輕易玩弄於指掌、渲染於文字的手段。 他們不在乎光是提出「受暴也不得墮胎」這幾個字,可能就已經傷害了多少曾經遭受侵害的婦女。他們也不在乎,以極端的法律逼使重新釋憲的過程中對婦女的處境、感受、社會的氛圍造成什麼影響。他們想要的,是拿回界定生命、評斷價值、掌控女體的權力。 (延伸閱讀:韓國墮胎除罪化後:兩人性愛,為何只有女性承擔後果?) 心跳法案的荒謬,離台灣人並不遙遠 美國婦女即將面臨的處境,台灣人並不陌生。2019 年,有團體提出 8 週後禁止墮胎的公投提案。當時衛福部陳時中部長邀請醫師和婦女代表座談,並說出「又不是公投的人要生」這句大快人心的話。最終這個提案經由中選會舉辦聽證之後駁回。 羅訴韋德案推翻的新聞傳到臺灣,也引發了不同迴響。支持限制墮胎一方常見的說法是:難道想讓女人「不負責任亂玩然後墮胎嗎」?真的想要墮胎難道不能去其他民主州嗎? 這樣的說法預設了所有的女性,都具備一定程度的性教育知識、對性行為過程的掌控權、以及一定程度的經濟能力。然而事實並非如此。 早在 2017 年,川普簽署一項命令,禁止聯邦政府提供資金給支持墮胎的國外非政府組織時,輿論就已經指出:「世界上各個支持墮胎計畫的組織提供服務的對象,往往是那些求助無門的低收入婦女。」 圖片|Photo by freestocks on Unsplash 這些婦女不一定具有充足的避孕措施和避孕產品,社經地位較低的情況下,往往也在關係中處於被動地位。當丈夫或男伴堅決不願意採取避孕措施時,她們往往必須獨力承擔生養孩子的健康風險和經濟壓力。因此墮胎成為了她們「不幸中獎」之後的最後自救手段。 在美國境內同樣存在一部分,經濟能力無法負擔跨州就醫的女性,她們的權益又該由誰來保障呢? 在這些現身說法的案例裡,我們會發現「不負責任亂玩」的通常不是女性,但女性卻必須要承受墮胎隨之而來的健康風險和心理壓力。且不說任何一種墮胎方式都存在的可能致死或不孕的風險,臺灣的都市傳說「嬰靈」,更如影隨形使曾經墮胎或擔憂懷孕的婦女備受煎熬。 更進一步要討論的是,如果我們預設了這些必須墮胎的女性都是「不負責任亂玩」,那為什麼我們又同時相信她們已經做好準備,承擔養育、教養一個孩子的母職重任? 圖片|Photo by Zach Lucero on Unsplash 對墮胎的限制,預設了需要墮胎的女性都是對身體、對生命不能負責的無行為能力人。認為她們既沒有能力控制自己的情慾,又不能為情慾的結果擔責,而且還不能意識到「殺生」的殘忍和痛苦,又不能在跟醫師充分溝通,理解墮胎風險後做出理性的決定。 因此才必須要基於健康和負責的態度,為女性的墮胎行為處處設限。 然而,這樣一個無行為能力人,一旦瓜熟蒂落,又被期待要成長為一個合格的母親:耐操勞、有愛心、善教化,為國家培育未來的棟樑。試問這樣矛盾的期待,合理嗎? (延伸閱讀:性別快訊|「遭強暴後墮胎,處 10 年以上有期徒刑」美國阿拉巴馬州醞釀新法案) 從充足性教育、孕期婦女工作權的保障開始 誠然,要把一個受孕著床、眼見會成為生命的胎兒處理掉,是一個光聽就覺得殘酷的行為。但我相信,任何一位接受過或必須接受墮胎手術的婦女,心裡的煎熬一定超過旁觀者百倍。如果支持生命派真的愛護、尊重胎兒的存活權益,或許可以由此開始: 我們是否為青少年提供充足的性教育和避孕知識,讓他們在還沒準備好做父母前,可以避免製造出,必須被中止妊娠的無辜小生命? 我們是否願意一起提倡孕期婦女的工作權益、改善職場環境和社會氛圍,讓職場媽媽不必承擔母職懲罰? 我們能不能一起推動「父職」的概念,讓育齡婦女感受到,即使她必須在孕期承擔許多身心壓力,但生下孩子之後,她將會得到充分的支援,孩子也會得到雙親充足的關懷? 我們有沒有建立起合理的福利和認養機制,讓無力扶養的婦女有管道送養她的孩子,那麼即使她依然必須承受懷孕生產之苦,她還是願意讓這個孩子活下來? 如果上述這些議題,我們都願意為之奮鬥,那麼,我們才真正配得上稱作「愛護生命的人」。 圖片|Photo by Gayatri Malhotra on Unsplash 羅訴韋德案的推翻,也許是對話的開始 羅訴韋德案被推翻後,許多人懷念過世的女性主義象徵、大法官露絲・貝德・金斯伯格(RBG)。她在世的時候,因為年事已高又身患癌症,有些人建議她應該在歐巴馬任內退休,以免下一任總統上任後會提拔保守派的法官。她拒絕了。當時她並沒有說明理由。 在此時此刻,公然宣稱墮胎不道德的大法官艾米・科尼・巴雷特(Amy Vivian Coney Barrett)取代金斯伯格之後,當年人們擔憂的原因成為現實。我卻更願意用金斯伯格的一句話來回應這個時代: 「我不認為我們會再走上老路——當你想到這個世界已經有了多麼大的改變、女人已經做到了多少事。我進入法學院時,全美的女律師少於 3%,現在女律師佔了一半。我在大學和法學院裡從來沒遇過女老師。改變是無比巨大的,我們的進展已經多到沒辦法再回頭了。」 大法官露絲貝德金斯伯格(RBG) 圖片|Photo by Galen Crout on Unsplash 羅訴韋德案就像香檳酒的軟木塞,把塞子拔掉,氣體才能噴湧出來。把限制解開之後,我們反而有機會看見有這麼多歧出的意見,這麼多的誤解和定見。那麼,我們也許才有機會重新對話和溝通,彌平那些曾經被法案和決議遮擋住的陰影和裂縫。 而我們也許也有機會看見,這五十年來世界的變化,也許已經遠超當年立法者的認知,對於女性的自主和生命的尊重,其實早蔓生出許多更溫暖的看法和可能性。 溝通也許從來就不只是為了那些與你的立場截然相反的人,你想要打動的,其實是那些沒有想過、有些誤會、有些侷限、以為與我無關的,站在中間的人。這篇文章就是基於這樣的立場寫出來的。 我願意相信,更多的女性個體化差異的揭露、更多觸動人心的故事、更仔細的辨析和論述,終究能指向更多理解,和一個更好的未來。 參考資料: 維基百科:羅訴韋德案 維基百科:多布斯訴傑克森婦女健康組織案 【臺灣調查網】全球民調/美國 妳的子宮早就不是妳的子宮 看推翻墮胎權前美國各州怎麼做 WHAT IF ROE FELL? 倒退50年!美國最高法院反墮胎草案外流,接下來有什麼影響? 不只退出TPP!川普反墮胎恢復這項命令 心跳法案掰了!中選會駁回懷孕8周禁墮胎公投 辜寬敏憲改公投將舉行聽證 June 27, 2022 at 07: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oX3kOZd

柚子甜|金錢戀愛學:被愛體質的最高原則,就是絕不虧待自己 https://ift.tt/MIEvAng 柚子甜 你有沒有聽過,感情裡有一種「被愛體質」?當我們做所有的選擇都是以「愛自己」為出發時,自己便成為一個他人也很喜歡的人——這在金錢關係裡也是!好好花錢,我們就會被金錢愛著⋯⋯ 我是柚子甜,一位商學院出身的心靈作家。在接觸靈性領域前,我是在商業圈打滾的國外業務,念大學就開始接觸投資理財,很早就和「金錢」的關係非常緊密。 在進入身心靈圈之後,意識到「金錢」不只是一種能量,更是一種「關係」。我本是兩性作者起家,善於分析關係議題,而透過這樣的經驗,我將在系列文中,分享如何經營一段我們極為渴求,卻又總是捉摸不透的關係──我們和「金錢」的戀愛學。 圖片|Photo by Avrielle Suleiman on Unsplash 身心靈對於金錢的觀點之一,就是把金錢視為「能量」。既然是能量,就是流動的,就像水一樣,越緊抓越辛苦,但自己成為一個好的管道,它來得就越輕鬆。 以前的我雖然知道這個原理,但骨子裡卻是不太相信。對商學院出身的我來說,錢就是要絞盡腦汁,拼命榨乾自己的腦力和時間,日夜精進才能搶一塊餅屑的東西;同時也要搭配節省開支,錢只花在必需品上,可以用就先不要買。 什麼「流動」對我來說,總是視為花錢的藉口。 直到今年生日,狠狠休息一個月,調養身體和精神,才發現我以前根本沒有搞懂這個概念。 那個月,我專心照顧自己,三餐都只吃新鮮的原型食物,喝大量純淨的水,早睡早起。把工作降低到不影響生活的程度,就算有工作,感受到壓力就停止當下做的事,泡杯茶、休息一下再繼續。 看大量精神滋養的書、引人深思的好電影,去旅行、去散步,把整個人活絡通透,暫時先不想錢的事,想說才一個月,就先用存款就好。 結果那個月結算下來,我不但沒有赤字,反而還有盈餘。明明幾乎暫停工作,錢卻從很多管道莫名地進來。 比如說忽然有人報了課程、放了一陣子的二手物品賣掉、需要的東西有人主動送我、之前完成的工作在那個月收到款項,就算有人臨時取消心靈療癒的預約,也會很快有人又來報名補位。 (同場加映:空虛就想找愛情填補?小心你已「愛情空熱量」上癮!柚子甜:改變關係體質,從培養營養的交流方式開始) 因為同樣的事在短期內發生太多次,這是以前的我完全沒遭遇過的情況──過去我總是緊張地算著這個月工作量有多少,夠不夠讓我付帳單、付保險、付生活費。 也因此只要一有工作取消,心裡就會盯著那個時間空窗泛起焦慮,馬上想再找「可以換錢」的事把它填滿──也許是再寫篇稿子、詢問是否有人要遞補、或至少也要塞個什麼「上進」的學習課程。 但這次我完全「不用力」,金錢卻像維持某個水位一樣,流出去又從其他管道補進來,即使整個月完全沒刻意省錢,更沒有拼命賺錢,月底結算下來,總收入卻跟平常差不多。 「哇,原來身心靈說的是真的耶!」等等,你不就是身心靈工作者嗎?我忍不住自嘲起來。 「無法放手」真是人類的慣性,前半輩子金錢恐懼根深蒂固,不是靠幾年的修行就能立刻突破的。 圖片|Photo by Eneko Uruñuela on Unsplash 因為這個體驗實在太驚奇了,反正存款也足夠,就當作一場實驗看看。於是在休息月之後,繼續以「照料身心」為最高原則,工作可以接,但維持在可以讓我有足夠的休息、玩耍、看書、旅行之內。 同樣的奇蹟還是不斷發生:需要的東西會有人送、去旅行房間會被升等、去咖啡廳被招待甜點、必須買的東西會遇到超大折扣、很棒的工作自己上門。 甚至這股好運也拓展到「金錢」以外的地方,例如臨時要用的東西,隨口詢問還真的有人能夠提供;需要花一筆錢的東西,有人告知省錢又更好的解決辦法。這些雖然不是實質的「金錢」,卻也讓我少花了很多不必要的開銷,也是一種「金錢幸運」。 當我回頭檢視,這段時間到底做對了什麼,可以維持和金錢的關係像是「好好被愛著」,甚至主動接近我的狀態?我發現有個最高原則是:「絕不虧待自己」。 (推薦閱讀:金錢戀愛學|金錢與感情的「被愛」練習:相信自己真的值得) 金錢戀愛學第二十一課|被愛體質的最高原則,就是絕不虧待自己 你有沒有聽過,感情裡也有一種「被愛體質」:不知為什麼,即使他什麼都沒做,也沒刻意要求,但和他交往的伴侶總是很愛他,主動送他想要的東西、呵護備至、也花時間陪他相處,對待他非常溫柔;而伴侶也讓他很自由,並沒有要讓這些付出交換什麼。 常常別人羨慕地問他們怎麼做到的,這些擁有「被愛體質」的人常常都會愣一下說:「我也不知道欸,我就只是過我自己喜歡的日子。」 是的,因為他們很自然地活出了這種狀態:過喜歡的日子、不虧待自己。這樣的頻率正是會讓人主動靠近的「被愛體質」。 圖片|Photo by Fast&Slow on PIXTA 「不虧待自己」是一門藝術,它絕對不是我們第一時間想的:好耶,那我現在開始請假出去玩、工作丟給同事、下班大吃自己想吃的犒賞辛勞、買個漂亮的衣服和新款手機讓自己開心,這種「不虧待」。 「不虧待自己」的真正定義是:滿足深層需求而非表層需求;滿足長期滋養而非短期快感。 所謂的「深層需求」,是指那些你做了會覺得安定、滋養、滿足的事。 例如,讀一本讓人深思的好書,取代整晚不斷刷著搞笑影片;婉拒消耗自己的要求,而非應付每個人對你的期待;背著編織袋上市場挑選新鮮食材,取代動動手指叫油膩滾燙、包在塑膠袋裡的外送;和朋友見面愉快長談,而不是每天丟幾則新聞和笑話打發時間;睡前一小時不滑手機,早睡早起,取代報復性熬夜⋯⋯ 圖片|Photo by Annie Spratt on Unsplash 相較於「表層需求」只會給我們一時的感官爽快,卻無法刺激到深層內心,「深層需求」的滋養是長期的,而且反而需要動用到一點努力來維持──但這也是養成「被愛體質」唯一需要努力的地方。 這些「不虧待自己」的行為,會大大改變自己對外的關係。 記得前面我們提過,「感情」、「金錢」都是一種能量嗎?能量會自動往管道暢通的地方流去。而「不虧待自己」,就是維持身體和精神管道暢通的至高原則──只要管道暢通,流走了多少,自然就會補進來多少,甚至因為暢通得夠多,資源會從更多沒想過的地方出現。 (你會喜歡:柚子甜|金錢戀愛學:「好好花錢」,讓錢帶著富足頻率回來) 即使在這個過程中有花錢,也不是問題。 只要花錢也符合「不虧待自己」的原則:花錢買有機的食材,狠心換掉會腰酸背痛的枕頭,報名瑜伽課舒展身體,買可以改變觀點的好書;取代經常外食、不斷花錢買新衣服,覺得舒展身體的課程很貴,但花更多錢在按摩。 我和幾位有「金錢的被愛體質」的朋友討論,彼此都有個共同的發現:錢花在這些「深層需求、長期滋養」的地方,回補的速度就特別快。反之如果是花在滿足短期貪欲上,很快就會掉回追著錢跑,又整天為金錢煩惱的處境。 這和感情關係是非常像的。 一個擁有「被愛體質」的人,平常不虧待自己,深層滋養會讓他容光煥發,言語思想有獨特氣息,別人自然想待在他身邊。 而管道通透,老天都會想辦法對他好了,身邊的人當然搶著愛他。對他來說當然覺得自己「沒做什麼」,但是這個「沒做」卻是一種藝術,並非鬆弛,而是一種高度覺察的選擇──每次都選擇真正對自己好的那個。 無論是在金錢和感情,我們都希望自己成為被愛的人。畢竟我們都曾苦苦抓緊過,以為抓得夠緊,有一天才能輕鬆。 但事實是,這個方法從來沒有讓我們輕鬆過,或許我們尋尋覓覓的答案是在另一邊:先照顧好自己,被愛自然水到渠成。 作者資訊|柚子甜,1987年生,政大商學院畢。原本念商從商,28歲生命出現大流,一切歸零重新開始,之後蛻變為心靈作家。座右銘是「找到心靈盲點,就能改變人生」,歡迎追蹤臉書 / Podcast 《柚子甜剝心事》。 June 27, 2022 at 06: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MIEvAng

2022年6月26日 星期日

亞洲新創,桌遊來襲!《圓夢領航》直擊|找到屬於你的天賦熱情,啟動自我探索旅程 https://ift.tt/jksU2NA Charming BrandTalks 你常常對自己的選擇感到迷惘?或者,明明目標就擺在眼前,卻總是膠著於現況,無法前進嗎?邀請你透過《圓夢領航桌遊》開啟自我探索新里程,為追求更好自己與生活方式,找到突破的魔法。 
與目標對話,是一個向內探索的旅程,我們常常在混沌的生活中,因為不確定而感到迷航、因為得失心而頓失所向,在汲汲營營於生活的同時,卻總是容易忘記,當初那個渴望與世界連結的自己,是帶著什麼樣的初心,期待為家庭、為社會、為理想,成為什麼樣的自己? 現在《圓夢領航》團隊所研發的桌上型遊戲,讓目標透過桌遊的方式,帶領玩家以輕鬆的方式清晰思緒、與自己的生命相互呼應,一步步穩定情緒、朝向自身理想狀態前行;同時,與其他玩家交流,為彼此的生命注入能量。 桌遊設計者,是蓋婭教育集團創辦人王婷瑩女士,以及具備情緒教練背景的謝昊霓(Nini)老師,為了想在自我成長道路上,用更輕鬆、開心方式前行的大眾所研發的。在《圓夢領航》設計中,以最高上限 6 名玩家,搭配 1 位專業認證的領航師,經由桌遊引導的方式,協助玩家透過指引牌卡解讀的過程,將自己的困境加以投射,用心感知宇宙的能量,化成牌卡文字,與你的生命相互呼應,為困頓的當下,尋覓一絲光線,也為你找尋生命意義的路途,開啟順流人生,找到屬於自己的天賦與使命。 設立具體目標,突破自我框架 《圓夢領航》桌遊從謝昊霓 (Nini) 老師的帶領開始,引導玩家聚焦自己現階段的目標,並由其中一位玩家起頭,各自分享自己想完成的目標。 有人說,自己是 23、24 兩個兒子的媽,此刻最大希望,是改善與兩個孩子之間的關係;也有人說,與伴侶同居仍未婚,期待年底之前,彼此能找到磨合與溝通的交集,在共同生活的場域,培養默契,結成終生伴侶;更有人說,在工作裡裹足不前,想找到突破同事相處僵局、突破副業成長藩籬的契機。 在每一位玩家的分享裡頭,持續進行下去的前提是信任與揭露,但凡你越保持彈性地擁抱自己與他人的感受、思緒,你便更有可能在桌遊中獲取宇宙傳遞出的訊息、以及能量。 「其實有很多人很想要、也很需要擁有支持的力量。」謝昊霓 (Nini) 老師一面說著,一面以溫柔視線,給予正面且支持的眼神,她提到:「我始終相信,當每一個人都在自己對的位置上,生活都可以更加美好,透過《圓夢領航》桌遊,你可以不用看過《秘密》、也不用懂七大脈輪,便可以從中獲得生命的解答。」 你會發現,你支持的人越多,自己的人生力量就會愈強壯,而能夠施予的最關鍵一點,在於你是否走在天賦使命的道路上。 蓋婭文創總監謝昊霓(Nini)老師 釐清目標與此刻的關係,你將可無懼前行 《圓夢領航》桌遊是以人生地圖為核心,由外圈至內圈共有意識圈、潛意識圈、圓夢圈及宇宙神人圈四個層次,分別代表著聚焦外在注意力的物質世界、使生命際遇順遂的內在潛意識連結、與自我天賦力量連結的圓夢時刻,以及與宇宙能量合而為一的神人狀態。 在體驗桌遊過程中,玩家可以透過突破人生挑戰、取得能量指引、獲取宇宙訊息、賜予天賦力量及宇宙寶物、資源等方法逐步提升自己的能量等級,慢慢從低頻區走往高頻,並於過程中感受到「情緒影響行為、行為影響結果」的相互作用力。簡而言之,開啟第一輪遊戲之前,玩家會在領航師的領導之下,完成以下三個步驟: 第一步:設定「具體」目標,找尋與釐清自己方向的同時,許願也是向宇宙設下訂單,並與牌卡產生連結。 第二步:擲骰子決定玩家順序,並根據擲出的玩家順序輪流分享自己的目標。
 第三步:抽出情緒寶寶牌卡,牌卡就代表著玩家情緒與目標的連結,同時表示著玩家目前能量等級。
 無論是抽卡觸發人生挑戰,亦或是透過能量指引卡帶領自己或團體逐步朝更高的目標邁進,一連串的行動對於玩家而言,就是反映著自己與世界互動的方式,以及透過桌遊中「認證領航師」的提問,逐漸去釐清「目標」與「此刻」的關係。 認證領航師的角色帶著傾聽、回應、引導的作用,協助分享的玩家在過程中感到舒適、安心且被支持,同時,會運用肢體動作、鼓勵互動等,帶領參與桌遊的夥伴一同歡呼、驗證,以最同理共情的方式,告訴每一位試圖釐清現況的參與玩家:「親愛的,別怕,凡只要你說,我們就會聽,且會給予你朝向目標前行的勇氣。」 在遊戲過程中,參與者帶著祝福提升能量,也透過牌卡機制,將自己所擁有的幸運與之分享,引領大家共同提升、共同找到前往下一個意識層次的力量。 找回自己的聲音與力量,有賴訴說和引導 每一次的桌遊都是調整內在信念,與自己內在交流的機會。 《圓夢領航》 桌遊上、下回合最終,會由認證領航師帶領參與夥伴,一同回顧遊戲過程各自的感觸。在此次體驗過程,每一個人都或多或少從自己與他人的互動,以及自己訴說出理想與現實之間的關係、目前所欲窒礙之處,逐漸找到自己與目標更實際的距離與互動的方式,於此同時,藉由桌遊「體驗」、「觀察」、「訴說」及「聆聽」的機制,玩家可以深刻地透過遊戲感知、連結自己現實狀態的關聯,並藉由過程快速看見自身的盲點、所處及工作環境無意識造就的慣性,以及未曾留意到的潛意識狀態。 「一開始抽到的能量等級是全部人裡頭最高的,但過程中我移動的速度非常慢,而這點呼應到自己現在的狀態。大學畢業以前,我都跑得非常快,相當積極地爭取實習和工作,很清楚自己人生方向,然到了工作後第四年,卻開始不太知道什麼方向是對的。在遊戲過程中,我再度感受到了這樣的自己。」——玩家 Louise 透過桌遊來進行「自我感知」,利用語言抒發情緒,透過過程中的個人行為、與環境互動、與玩家應對,將自己也成為第三人稱視角,並以更「客觀」的去審視自己的行為與狀態。 同時,也因為傾聽他人的故事,能夠知道,有很多的困境與生命狀態,其實並非只有你一人在承擔。而這也是《圓夢領航》桌遊期望為每位玩家創造的奇幻空間,透過牌卡反思自己的生命旅程,藉由宇宙的指引找到自己前行的方向,帶領不分年齡、性別、無論在人生哪一個階段的你,更加清楚目標、鎖定方向,成為自己生命的領航師。   文|Yishin 圓夢領航桌遊系列:https://pse.is/4a8feq June 27, 2022 at 12: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jksU2NA

忙碌日常的好隊友 - 芳茲為女人打造的專屬紅潤生命力 https://ift.tt/eUDW5hN 挑剔小姐 Miss. picky 生活裡的每刻,都是選擇的樣貌;高速運轉的生活,如同機器般不斷高速運轉。照料自我,從刻意練習暫停開始,取得自我與工作間能量平衡,你有屬於自己維持能量的方法與步調。 職場裡總是精明幹練、嚴格律己,交代的事務極盡所能完成,面對每日成堆的待辦事項,說自己是問題的解決者也不為過。那些如小山的待辦事項,如同臉上的光采被蓋上了一層灰一樣地暗沉沉,總讓妳感受不到、也看不見忙碌的盡頭。 當高速運轉化為日常,日夜堆疊的壓力下,緊繃神經連帶影響身體狀況及逐漸遺失的紅潤光采,導致神情黯淡開始找上自己,面對這不容易的世界,妳開始明白維持能量的重要性,這份能量包含身體維護亦或是心靈間的休憩復原,在兼顧工作與家庭時面對這無暇照顧自己的城牆,察覺是時候必須為自己安排一場「刻意暫停」了。 尋回自我相處,培養生活中慢下來的習慣 然而,要從忙碌步調中刻意暫停下來是需要練習的。這份練習可以從小習慣開始做起,好比如在日常加入短暫訓練運動、著手規劃均衡飲食計劃,降低垃圾食物攝取,選擇讓身體接受原型且真正能感受到修補的正向飲食,也開始定期補充外在補給品來滋補紅潤氣色。每一項小習慣培養,都是重新感受自我的珍貴時光,比起外在變化,更深層的是更懂得聆聽身體需求,照顧自己了。 圖片來源:pixta 吃進什麼,身體與面容就像一面鏡子般對應出結果。對挑剔小姐而言,擁有 5 大專利、6 大美妍精華的芳茲燕窩胜肽美妍飲,能省時省力、協助滋補紅潤氣色。 芳茲燕窩胜肽美妍飲當中的燕窩胜肽(燕窩酸),是採用日本大廠專利萃取技術,經特殊酵素處理,萃取小分子燕窩胜肽,貼心地讓女性忙於工作後、打開包裝即可快速直接享用高規格燕窩的滋養。 而燕窩有無效果,還是著重在燕窩胜肽的含量多寡。芳茲燕窩胜肽美妍飲含量高達 107mg / 100g,高品質的燕窩胜肽,能幫助調整體質、提升保護力,更能輕鬆喚起紅潤生命力。有別於傳統的補充膠原蛋白養妍,在家也可以透過燕窩進行日常保養。 走得快,不如走得堅穩;聆聽身體需求是現在進行式 燕窩胜肽美妍飲內含微米級珍珠粉及膠原蛋白,有別於市面上的膠原蛋白大多有魚腥味存在,芳茲則是萃取魚鱗 1000Da 小分子膠原蛋白,挑惕小姐自己體驗後,不僅沒有魚腥味,取而代之的是能抗氧化、助膠原蛋白形成的維生素C荔枝原汁,清爽順口,陪伴女性們在快步調職場中,輕鬆進行保養,自信光采應然而生。 除了喝的到燕窩之外,芳茲燕窩胜肽美妍飲也搭配以冰糖慢火燉煮的亞大 T8 有機銀耳,含膳食纖維,入喉口感滑潤,甜而不膩,幫助忙碌職場上班族女性調整體質。其小小一包熱量只有約 15.6 大卡,0 脂肪、0 膽固醇,輕鬆替妳補充關鍵營養,此時妳也深信職場步調越快速,補充完善的營養更是一項好好善待自我的療癒解方。燕窩的存在,不只美妍更能養生幫助妳調節生理機能,需長期定量飲用才有更大效果,這些小小的習慣,身體都感受的到。明白追求快速容易失足,在照顧自己的路途上更應透過一點一點的積累,才能造就真正的細水長流。 真正的自信需內外兼顧養成,成就自然散發的光采 關於生活與工作,我們無法隨時隨地都處在最佳狀態,但妳能觀察自己的能量狀態並練習反覆調整,幫助自己在狀態不佳時,透過一些習慣、方法,引導自己重新走回正軌。抓取平衡不易,但妳永遠值得相信自己能取得自我與工作間的能量管理平衡,最終找到屬於自己的最佳步調與自信光彩。 
【即刻體驗】紅潤氣色最佳好隊友:芳茲.燕窩胜肽美妍飲 June 27, 2022 at 11:00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eUDW5hN

2022年6月25日 星期六

寫在「美國最高法院推翻墮胎權」之後:記得 RBG 的精神,我們仍有力量! https://ift.tt/lg0jH6r 女人迷主任製作人 婉昀 Wanyun 美國最高法院推翻 1973 年「羅訴韋德案」保障的流產權,這事如何發生,有什麼影響,該怎麼看? 美國東岸時間 6 月 24 日,美國最高法院正式宣布,推翻 1973 年「羅訴韋德案」(Roe v. Wade)為美國人民保障的人工流產權利。 美國從未將墮胎權,寫入憲法或法律。50年來,一直依賴「羅伊訴韋德案」作為判例,保障人工流產權利。從現在開始,美國各州可以任意通過「全面禁止墮胎」的法案,不再違反美國憲法。 「這是我國悲傷的一天,最高法院的(推翻墮胎權)裁定,讓美國倒退回 150 年前。」——美國總統拜登 「羅訴韋德案」是什麼? 1973 年的「羅伊訴韋德案」,確立美國女性墮胎權(身體自主權),保障不分性別的人可以「有計畫生育」——準備好,再成為父母。 後續仍有反對者,也有極端的嚴格週數限制(例如德州通過的「六週」),但無法逾越「羅伊訴韋德案」對人工流產、女性身體自主的保障。 不過,「羅訴韋德案」保障的墮胎權,也有週數限制,各州法律大致規定墮胎須在懷孕 20 週內/或 24 至 28 週內完成。 為什麼「羅訴韋德案」被推翻? 川普任期,發誓要換上能否決「羅伊訴韋德案」的大法官,他確實做到這件事——川普欽點最高法院 3 位保守派大法官,包括遞補美國挺人權、女性自主權的 RBG 金斯伯格(Joan Ruth Bader Ginsburg),並以公開反墮胎的巴雷特(Amy Coney Barrett)接任。 這次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裁決中,以 5:4 的投票比數,推翻了「羅伊訴韋德案」。 影響是什麼? 美國未將墮胎權寫入憲法或法律。半世紀以來,都依賴「羅伊訴韋德案」作為判例。 由於美國有 13 個州綁定「羅伊訴韋德案」的「觸發禁令」,「羅伊訴韋德案」被推翻後,這 13 州的反墮胎規則將自動生效。13 州包括:亞利桑納、愛達荷、肯塔基、路易斯安那、密西西比、密蘇里、南達科塔、北達科塔、田納西、德州、懷俄明、猶他等。 此外,美國尋求墮胎的人裡,四分之三屬於「低收入族群」,此舉將對經濟弱勢造成最大衝擊。 台灣現行法令對墮胎的保障是? 在我國《優生保健法》下,墮胎屬於「有條件」合法。 依《刑法》第 288 條,女性人工流產,將面臨刑責,但防止生命危險與疾病除外。後來特別法《優生保健法》第 9 條,保障某些情形下可施行人工流產,例如胎兒有畸形疑慮、避免遺傳疾病、遭性侵懷孕,或懷孕生產將影響心理健康及家庭生活等。 台灣規定婦女可施行人工流產的懷孕週數,須在 24 週內(《優生保健法施行細則》第 15 條),與過往美國多數州的規定相似。在北歐,對女性的身體權益保護更多。 同場加映:性別快訊|身體自主權大進步!新法草擬:已婚女性墮胎無需配偶同意,未成年少女也能自己決定 必須相信,我們始終有力量 記得,我們永遠有力量,永遠能夠以小搏大。 如同已逝的美國 RBG 金斯伯格大法官,身軀瘦小的一位女性,也能在憲法層次帶來諸多革命。 大法官任內,她推促建造美國如今理所當然依歸的平等架構,作為自由派與保守派的橋樑,帶領大法官立下憲法層次典範,使美國社會的男男女女,不必受性別角色綁定,擁有法律保障的平等工作權益與福利。 我們仍有她的強韌精神,就未曾真正失去她。 即便時代渾沌未明,我們仍有力量,繼續帶來改變,勇敢 carry on。 美國之外,這些國家正在挺進身體自主權 性別快訊|阿根廷墮胎合法化:妳可以等到準備好了,再當母親 韓國墮胎除罪化後:兩人性愛,為何只有女性承擔後果? 其他你可能會感興趣的故事 「用可樂清洗陰道、衣架刺子宮⋯⋯」避孕博物館:如果性行為很正常,墮胎也並不荒唐 我沒有要這個寶寶」墮胎女子的告白:有沒有一個人,能不帶批判地陪伴你? 女權夠進步了嗎?專訪紀惠容:「把墮胎等同殺嬰,是對女性最大的醜化」 「別再問我為什麼不生下來」米砂 Misa 與孫安佐事件:當女人公開說自己墮胎,卻被罵活該 怎麼看待「心跳法案」?我們支持墮胎,正是因為對孩子有愛 從六朝志怪到美國墮胎法案,人們對懷孕一概無知 第一次認識「墮胎」,來自母親的流產 【性別觀察】那些在台灣墮胎的女人(們) 這些女人的流產日記,讓我們從另一個角度看待墮胎 無人機不只可以求婚!荷蘭投遞「墮胎藥」的破浪女性 參考資料 【圖解美國墮胎權】若羅訴韋德案被推翻,美國將有13州立刻「觸發」禁令限制墮胎 June 25, 2022 at 03: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lg0jH6r

2022年6月23日 星期四

爆紅動漫《間諜家家酒》的 5 個秘密!取材自真實歐洲背景、漫畫版「史密斯任務」? https://ift.tt/KH79von Bella.tw儂儂 日本爆紅動漫《SPY×FAMILY間諜家家酒》帶來了黃昏的理性、約兒的魅力、安妮亞的可愛!你知道他們的原型是什麼嗎? 繼《鬼滅之刃》、《咒術迴戰》之後,最近的霸榜動漫神作絕對非《SPY×FAMILY間諜家家酒》莫屬! 不同於前兩部作品的架構,主線多半圍繞在主角與夥伴們攜手努力打敗大魔王的套路,而是諜報元素融合家庭溫馨日常,發展出既可愛又帶有驚險刺激的故事,尤其是安妮亞的無厘頭表現,真的可愛到讓人想生女兒。 以下就來為大家介紹《間諜家家酒》你該知道的 5 件事! 1. 作者曾陷創作低潮 圖片|SPY×FAMILY@twitter 《SPY×FAMILY間諜家家酒》是漫畫家遠藤達哉從 2019 年開始連載的作品,遠藤從高中時代就立志當漫畫家,出道已經超過 20 年,不過之前的作品多半不溫不火,題材也較黑暗,並一度遭逢瓶頸,後來有長達 7 年的時間沒有長篇連載,他轉向為許多知名漫畫家擔任過助手,包括《青之驅魔師》作者加藤和惠、《進擊的巨人》諫山創、《鏈鋸人》藤本樹等。 後來他集合過去創作的一些短篇中的元素,又在編輯的建議下轉換成偏向喜劇的風格,融合間諜與家庭元素的的題材讓《間諜家家酒》在還沒動畫化就衝上年度銷量前十名,後來也由「霸權社」美譽的 WIT STUDIO,以及曾推出《約定的夢幻島》的 CloverWorks 共同製作動畫,一播出就直接攻佔各大平台排行榜。 (猜你想看:那些日子,陪伴我的動漫|《新世紀福音戰士》越長大越讓人憐惜的明日香:自戀,是我活下去的盔甲) 2. 漫畫版「史密斯任務」 圖片|SPY×FAMILY@twitter 這部作品最有趣的地方,就是主角三人各自隱藏身份,又組成一家人的可愛設定。 爸爸「黃昏」是個是敵國埋伏的間諜,為了接近目標必須的有個妻子和女兒,從學校的家長活動中去完成任務,於是他在因緣巧合之下領養了有讀心術的超能力兒童安妮亞,並與表面上是公務員,其實是頂尖殺手的約兒結婚。 三人都有不能被揭穿的身份,又為了各自的目的生活在一起,便誕生了種種有趣的日常。 (同場加映:那些日子,陪伴我的動漫|矢澤愛《NANA》:世上沒有任何一種關係,可以真正定義出我和你) 3. 原型是女高中生 × 社畜間諜 圖片|SPY×FAMILY@twitter 說起《SPY×FAMILY間諜家家酒》的開始連載的契機,是遠藤達哉 2018 年所創作的短篇《I Spy》獲得好評,才在編輯的建議下思考長篇連載,這個短篇故事講述一個中年社畜間諜大叔在出任務的過程中,幫助了一個體能非常變態的女高中生,高中生也因此愛上他,展開瘋狂的追求,後在經歷一連串冒險刺激、互相解救的過程後,兩人成為了任務搭擋,這就是《間諜家家酒》黃昏和約兒的設定原型。 至於女兒安妮亞的樣貌則是取材自作者的另一部短篇超能力超女短篇故事《煉獄的阿西雅》,女主角就是安妮亞的長大版,不過兩者的人物性格、設定都完全不同。 (延伸閱讀:那些日子,陪伴我的動漫|《紫羅蘭永恆花園》每一封代筆,都教會了我什麼是「愛」) 4. 取材自真實歐洲背景 圖片|SPY×FAMILY@twitter 雖然《SPY×FAMILY間諜家家酒》是架空作品,但背景設定、場景都有參考真實歷史背景,像是年代設定大約在 60 至 70 年代左右,所以可以看見劇中其實沒有手機、都是用西門子轉盤電話,主要娛樂也是電視為主。 至於黃昏所隸屬的「西國」與約兒所在的「東國」則是近似於冷戰中的東西德,像是約兒的弟弟職業是「秘密警察」也是當時紅色鐵幕下東德的特色。 不過也有部分的設定取材自英國,像是安妮亞最愛的卡通「龐德曼」其實就是取材自大家都很熟悉的「詹姆士龐德」,另安妮亞的學校「伊甸學園」的原型就是英國歷史悠久,只有皇親國戚、政商名流等貴族子弟才能進入就讀的學校,包括威廉、哈利王子還有好幾任的英國首相都是校友。 (你會喜歡:那些日子,陪伴我的動漫|《名偵探柯南》新一與小蘭:對的人可能會走遠,但不會走散) 5. 融入美學設計感 圖片|SPY×FAMILY@twitter 此外也融入了非常多的美學設計,從動畫中「入學面試篇」對黃昏的西裝款式設計及考究就可窺知一二,更不用說漫畫封面角色坐的椅子更是都大有來頭。 像是黃昏的座椅是出身建築大師勒柯意所設計的 LC2 扶手椅,簡約俐落的方形外觀,象徵黃昏冷酷、理性、有條有理的性格; 約兒的座椅則是美國設計師伊姆斯夫婦根據女性雕塑「Floating Figure」所打造的作品 La Chaise 雲朵,就像約兒全身上下充滿女性魅力,卻又有如雲般飄忽不定的殺手特質; 安妮亞的椅子則是設計師喬治尼爾森打造的 Marshmallow Sofa 棉花糖椅,由 18 個色彩繽紛如鬆餅般的圓形椅墊透過鋼骨組成,帶有普普藝術風格,象徵安妮亞活潑開朗,卻總是打破框架、不按牌理出牌的特質,每次都讓黃昏傷透腦筋。 其實每次漫畫封面都有相對應的角色跟椅子,之後再專門整理一篇為大家解說。 原文出處:現象級爆紅動漫《間諜家家酒》該知道的5件事!約兒原型是女高中生?安妮亞學校取材英國超頂級貴族學院 延伸閱讀(以下連結將導至站外) Netflix《泡泡》電影預告公開!出動日本動漫界「夢幻陣容」打造無重力奇幻世界觀 《咒術迴戰0》上映6天火速破億!揭電影背後4件事:超神祕作者第一部連載就爆紅,「乙骨憂太」聲優竟是女性 June 23, 2022 at 11: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KH79von

周蕙的豁然筆記|離開不等於結束,堅持兩年的寫作帶給蕙兒姐什麼? https://ift.tt/hJ9cwRo 周蕙 你能想像堅持堅持每個月與讀者互動,並寫出一篇文章嗎?周蕙做到了,而且持續了整整兩年,如今來到了最終章!從歌手到作家,開啟了斜槓人生的蕙兒姐的影響是⋯⋯? 兩年前蕙兒姐發行專輯《豁然律》,整體概念是經過風雨後的周蕙,怎樣看待人生?如何在逆境中成長?怎麼在不惑之年開成女人40一枝花? 《豁然律》的每首歌裡,都藏有我的故事;每個詞,都蘊含我的人生哲理。 在這張作品之下,加上我個人的見解,和樂觀積極的態度,讓唱片宣傳團隊突發奇想: 「要不要以文章的形式和大家分享呢?」用一個與以往不同的形式,和歌迷/讀者分享音樂背後最真實的周蕙! 這個想法一提出的時候,我雖沒有抗拒,但也沒有把握,畢竟「寫作」不是我以往擅長的事情。 但轉念一想,至少自己唱過的歌、經歷過的事,還是自己最明瞭,如果能透過文字跟大家說說自己的看法,那還是可以的。 於是就這樣,開啟了我歌手作家的斜槓人生! 歌手作家的斜槓人生,意外收穫讀者滿滿的愛與人生省思 起初我只針對自己的歌曲和人做發想,寫著寫著,漸漸地上手了,也慢慢從每個月女人迷讀者的反饋中驚喜地發現,原來你我都一樣——都為課業事業燒腦、為愛傷心、為家庭付出、為人情所困、對將來迷惘,於是我們又延伸出與讀者問答的文章模式。 想不到這樣的寫作時光一晃眼,兩年過去了。隨著 9 月份「周蕙 漫步月光下 高雄演唱會」的逼近,在大量工作的壓力下,我得暫別作家身份一陣子。 每個月我會在女人迷的 IG 上與讀者做問答互動,本以為最後這篇文章對讀者的提問,回應可能寥寥可數,不料還收穫不少暖心迴響,原來過去這兩年默默累積了不少讀者。 說來有點不好意思,畢竟姐不是個專業作家,沒法文采飛揚、妙筆生花,充其量只能算是將自己生活和個人見解分享。 只要能夠幫助大家解惑,我的內心就很滿足。 斜槓作家領域能得到你們認同,更是極大的鼓勵和肯定,真心謝謝你們願意花時間,閱讀我這一篇篇不純熟,卻是我絞盡腦汁、費盡心思的文章! 圖片|華研音樂 提供 Q:關於堅持每個月寫作? 就如上述所提,我不是文人雅士,文筆並不算好,但凡事都可以透過練習熟能生巧的,差別只在於願不願意踏出那一步。 我明白自己的性格,對於固定寫作這麼細緻的事情,我平常是不會主動給自己添麻煩的。 然而,我也有另一個美德,就是說話算話從不失約!我從不輕易承諾,但只要是約定好的事情,我必定說到做到! 因此也就是依著這種性格,給了我自己訓練堅持寫作的機會。 每個月不同的文章主題,都讓我有機會沉澱、思考、自我對話,再精挑細選出值得與你們分享的部份,我很開心這樣跨領域的挑戰,我能堅持兩年,我真為自己感到驕傲! (推薦閱讀:周蕙的豁然筆記|總覺得自己還沒準備好,不配當一個 30 歲的人,怎麼辦?) Q:最喜歡自己寫的哪個主題? 我想應該是「舒適圈」那篇。 這些日子裡,我很開心透過寫作,進行一次次的探索,找到了不同的人生切角來看待未知。 就像是,舒適圈很舒適,為什麼要離開? 如果家裡佈置得跟飯店一樣舒服,我當然想賴在家呀!舒服的地方沒理由不待,如果待不住,一定有其原因。 所以房子只會越搬越大間,讓自己越來越舒適。 但,要從小屋換大屋,是得經過一番努力的,因為房子可不會自己莫名其妙長大。 同理可證,擴大舒適圈也是得經過努力的! 這樣看起來,「舒適圈」這篇文章是否讓你有所收穫呢? 圖片|華研音樂 提供 Q:如何做到豁然? (就趕快長到 40 歲你就豁然開朗了!哈哈 ^o^ 開玩笑的~) 1. 先了解自己,並且接受不完美的自己 像前頭所述,我知道自己不是一個會自找麻煩、沒事找事做的性格,但又深知寫作是件好事,我很想嘗試又怕自己沒毅力,於是我善用了自己「守約」的個性,協助我完成這項任務。 2. 不預設立場 不要自己嚇自己,因為過程和結局往往不是你能想像得到的。 我們常常做一項決定,都是因為認為它會成功,才決定去做的,對吧?有誰確定它註定失敗,還奮不顧身投入的?那就是傻了! 我通常確定一件事做不做,也會先沙盤推演一下,大致地把可能發生的過程,利弊得失結果都想一遍。 結局好,當然皆大歡喜,所以它不是我糾結的點,需要思考的是「失」——倘若失敗了,你能承受得起打擊嗎?你能把這個失敗當成是花了時間跟金錢上了一堂課嗎?如果可以,就放手去做吧! 無論結果是什麼,只是收穫不一樣而已,不管好的或壞的都是一個經驗、一個獲得。 但等等,不是說不要預設立場嗎?怎麼蕙兒姐還沙盤推演了? 沒錯,想完就把它放下! 既然決定去做就勇敢去做,不要因為自己幻想的結局好壞,而有過多期待或害怕,因為從長遠看來,不論好壞都是一個寶貴的經驗。 (你會喜歡:周蕙的豁然筆記|擴大舒適圈的 3 種心態:勇氣面對未知、困難終將成就美好的你) 3. 隨時保持感恩,生命中的貴人與小人都感謝 謝謝貴人為我們逢凶化吉、援手相助;謝謝小人為你製造人生課題、幫助成長。 不論遇到什麼困難,都要有正面態度和善良的心。我們都知道肩膀上站著小天使和小惡魔,人非聖賢,誰沒有幾個壞念頭跑出來? 但最終理智能克服一切,透過練習,就能將這種心性習慣成自然,漸漸地我們會發現,小惡魔出現的機率變少了——而且相信一切都是老天爺最好的安排! 暫別寫作不是結束,只是重心切換轉移,歌唱領域的周蕙還是很值得大家聆聽、認識、了解的。 祝福大家身心靈都健康,我們後會有期唷! Love you all~❤️ 想知道蕙兒姐暫緩寫作,全心全力籌辦的演唱會有多精彩嗎?現場聆聽「周蕙 漫步月光下 高雄演唱會」➡️ 年代售票請點我。 June 23, 2022 at 09: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hJ9cwRo

那些日子,陪伴我的動漫|《名偵探柯南》新一與小蘭:對的人可能會走遠,但不會走散 https://ift.tt/dWxTP8O 晴暄 Ronna 有別於以往的劇情分析,這回帶大家細看《名偵探柯南》裡頭,讓人等到天荒地老的官方配對「新一與小蘭」! 回味那過往甜甜酸酸的愛戀,新一與蘭之間,那直率的情話,也讓人忍不住在螢幕另一端,為他們的粉紅泡泡鼓掌! 這個夏季,《名偵探柯南》第 25 部劇場版《萬聖節的新娘》,即將在台上映! 故事開端於高木、佐藤將於澀谷舉辦的婚禮現場,竟有歹徒鬧事,與此同時,3 年前和降谷零相關的警校事件,再度發酵,緊湊故事,備受影迷期待。 自 1994 年起開始連載,除了電視動畫,《名偵探柯南》幾乎以每年一部劇場版,陪伴影迷,或許每個人的青春裡,都有一段「柯南迷」時光。 圖|《名偵探柯南》劇照 除了令人著迷的推理劇情、角色角色,以及神還原動漫場景,各 CP 間有笑有淚的故事,都令這部動漫,蔚為經典。 這次我們要來談談官方 CP —— 工藤新一和毛利蘭的愛情故事 一段從青梅竹馬陪伴長大的故事,兩人相互扶持,走過許多生死之際,帶你重溫新蘭羈絆,真正的戀愛,不只是心動曖昧,而是能夠擁抱彼此不安的那份信任! 圖片|《名偵探柯南》劇照 關於感受:愛在微小日常蔓延,恆久浪漫要用心經營 從新一到柯南,身分的轉變,其實是雙向暗戀滋長、堅定的契機。 從前,新一喜歡蘭,卻時常埋首推理,忽略蘭為他用心準備的便當、期待的約會,這些日常浪漫,卻因為天天見面,忘了珍惜。 即使出外旅遊,仍滔滔不絕談論福爾摩斯,絲毫不理解蘭的感受。 愛情裡的我們,過於熱衷興趣或自身經歷,以為分享的話題對方也能共鳴,卻忘了考慮對方的感受和真正想要的——陪伴與注意力。 對蘭而言,她更需要新一把注意力放在她身上,關心她的情緒、變化、想法——這才是「用心」相處,而非流於形式的約會,或談論無法共鳴的話題。 變身為柯南,寄住在蘭的家以後,反而為兩人製造日常相處的契機。 新一「再度」認識自己的青梅竹馬,朝夕相處,心疼她的善良、體貼與專情——接受自己為了辦案,長期不能見面、為他打掃住處、照顧爸爸毛利小五郎和柯南時的身影⋯⋯她的溫柔堅定,都令他心動、更加珍惜。 再度認識愛人,那些過於熟悉的曾經,或許能轉化為溫暖深沉的感動。 成長式關係能走得恆久:從日常小事,看見對方更多優點 圖片|動畫《名偵探柯南》劇照 復旦名師陳果,有句哲學愛情名言:「長久的愛情,是一次又一次愛上同一個人,要想愛情長久,就要不斷地發現他身上美好的東西。」 關係裡,以「成長式」觀點持續探索、發現對方身上的優點,甚至是美好的轉變與特質,都可以為一段感情加溫、萌生悸動。 根據心理學家 Barbara Fredrickson 的研究,她把愛定義為一個個「發生了積極共鳴的微小瞬間」(micro-moment of positivity resonance)。這些微小瞬間構築而成的愛,並非持續狀態。[1] 換言之,恆久的愛情,其實是新一和蘭堆砌日常的微小羈絆,共同努力而來的:如一封短信,即使只簡短表達出「我在意妳」或「我理解妳的心情」,就勝過千言萬語;又或者是簡單的一盒巧克力,即使無法送達,卻把滿滿心意注入其中。 如遠距離般的愛情長跑,因為「主動」付出愛、關懷與思念,維持心照不宣的浪漫與熱度。 圖片|電影《名偵探柯南》劇照 關於等待:愛情裡總有不安,但不改變「我愛你」的信念 新一和蘭,相識於幼兒園,以青梅竹馬的身份陪著彼此成長,時間久了,便不敢說出「喜歡」來打破關係。 蘭最初很少在新一面前展現脆弱,常以拌嘴否認對新一的心意。 然而,在柯南面前,她可以大膽表達,她最喜歡新一,喜歡新一遇到困難時,勇敢正義的一面。 在喜歡的人面前,我們都是如此,不明白對方的心意以前,總展現倔強,害怕心事被看穿,害怕跨越了界線,這份友誼會不會就此變得尷尬? 或許我們都害怕太過在意一個人,所以把「喜歡」的心情默默潛藏於心。 如同新一在《櫻花般的回憶》裡憶起初見小蘭:「蘭大概不知道吧!從最初相遇的那天起,你的那張笑臉就令我心動不已。」 (想看更多:那些日子,陪伴我的動漫|溫柔的人,也要偶爾任性!《魔法水果籃》精選十二生肖金句,從生肖裡看見自己) 圖片|動畫《名偵探柯南》劇照 曖昧的不確定感,營造浪漫氛圍,卻也懷有不安。 蘭曾感到委屈,抱怨緊要關頭,新一總不在身邊——但其實,新一一直都在,他從不會讓蘭獨自承受恐懼與悲傷,只是變身為柯南的他,只能默默看著蘭流淚,無法相認。 願意等待,是真愛的極致表現。 如同蘭選擇理解與尊重,信任身為推理狂的新一,只是忙於辦案。 好的愛情,等待也是幸福。劇場版《迷宮的十字路口》裡,蘭和久違的新一在月光下重逢,新一憶起過往,看著蘭映照月色的面龐,脫口而出:「妳的表情還是和當時一樣呢。」 圖片|動畫《名偵探柯南》劇照 只是簡單一句話,足以證明,蘭時刻在他心中,所以他一直記得當時情景,那是刻在腦海裡,獨一無二的回憶。 蘭事後回憶這一幕,發現自己等待的人,心裡也時刻裝著自己,說道:「我可並不討厭等人哦,因為等得越久,重逢時⋯⋯就越幸福呢。」 (猜你想看:那些日子,陪伴我的動漫|《紫羅蘭永恆花園》每一封代筆,都教會了我什麼是「愛」) 感情中,等待是需要勇氣的 我們願不願意為了愛人付出信任、理解與尊重? 愛,也是需要練習的,練習付出,體會不安,仍選擇同理對方。 佛洛姆在《愛的藝術》中提到,愛的主動積極建立在「照顧、責任、尊重、了解」四個基本元素。 而實踐愛則需要透過「紀律、專注、耐心、信心」。[2] 即使懷有不安,蘭仍勇敢去愛,這需要堅定的信念和耐心;雖然無法相見,卻不改變我愛你的信念,彼此深情,早已昇華為專注默契——無論相隔多遠,相信你一直都在,也只把你一人放在心裡。 圖片|動畫《名偵探柯南》劇照 關於告白:鼓起勇氣展現脆弱,因為我喜歡你 雙方平時執拗的羞澀,終於在關鍵時刻表達真心。新蘭在生死一瞬間的經典告白,令人動容。 劇場版《引爆摩天樓》,新一趕到被炸毀至一半的米花市政大樓,一步步引導蘭拆彈。 他的這番話,帶給她勇氣。 新一(柯南)說:「如果你逃不過的話,我會一直在這裡陪你的。不能同生,我們就同死吧。」 圖片|動畫《名偵探柯南》劇照 圖片|動畫《名偵探柯南》劇照 而劇場版《瞳孔中的暗殺者》,蘭因為目睹佐藤警官受傷而短暫失憶,柯南多次不顧性命營救小蘭。 小蘭疑問,為什麼柯南願意拚命保護她? 柯南回答:「因為我喜歡你,比地球上任何人都喜歡你。」 表達真心,是需要勇氣的,人們平時總喜歡說違心論,到了緊要關頭,卻後悔沒有早點表達真實情意。 圖片|動畫《名偵探柯南》劇照 同步對照身為青梅竹馬的服部、和葉,平時兩個人總愛和拌嘴。 和葉在這段關係裡,感覺有些自卑,總是追著服部的身影,也因為服部的從不主動,感到不安。 但到了緊要關頭,就會明白——真正愛你的人,捨不得你受到半點傷害。 像《人魚失蹤記》裡,服部與和葉寧可為對方跌落懸崖;《迷宮的十字路口》裡,服部為救和葉,義無反顧涉入危險境地——那是甘願為對方豁出性命的決心。 真正的愛,沒有誰比較卑微;好的愛情,是不計較誰付出更多,而是注重於彼此在愛裡,互相給予回應。 圖片|動畫《名偵探柯南》劇照 動畫《福爾摩斯的默示錄》裡,新一總躲避蘭,蘭再也忍無可忍,傷透了心。 新一追到了大笨鐘下,終於鼓起勇氣告白: 「妳就是讓人最棘手的推理案件,混入了複雜感情,就算我是福爾摩斯,也無法正確推論出喜歡的女生在想什麼!」 這也成了工藤新一初次告白的名場面! 相愛,從來不是單向的,需要彼此坦誠。所以說愛的前提,是勇於展現脆弱。 關於相知:與你心有靈犀,給予我勇氣和力量 新蘭之間的愛,刻骨銘心,每每在重要時刻,心有靈犀——那是互為雙生火焰的相知相伴。 在《我需要你的愛,更需要找到自己》一書中,作者凱特.蘿絲(Kate Rose)提到所謂的雙生火焰:「這是一段不顧多久才能得到回應,都會持續敲打我們心扉的愛情。因為某人若是你的永恆之愛,就沒有什麼能毀壞這段感情。」[3] 雙生火焰仍需要彼此成長,在這個過程裡,體會真正的愛是無條件、不預期回報的。 如同新蘭的愛情,在無數的心電感應中,認出彼此是唯一。 劇場版《往天國的倒數計時》,火焰急竄於身後,蘭抱起了柯南往下跳,柯南問她,妳不怕嗎? 蘭回答,我怕,但我要活著等新一回來,而且現在,有你在我身邊。 柯南在緊要關頭,給了蘭信心,他告訴蘭,一定沒問題的,妳的心情我非常了解。那一幕,蘭從柯南的眼神中看見新一。 (延伸閱讀:為你挑片|《花神咖啡館》尋找對的人,每段愛都是此生的修行) 圖片|《名偵探柯南》劇照 而劇場版《沉默的十五分鐘》,蘭為了救出被雪崩困住的柯南,手流血了仍奮力扒著冰雪。 最後一瞬間,直覺引導她撥電話給新一,成功喚醒被困於冰雪下的柯南。 新一與蘭的心電感應,是所謂的靈魂之愛——無條件的直覺、等待與信任。 如凱特.蘿絲(Kate Rose)書中所言:「一個不光只是感受愛,而是成為愛的境界。」 圖片|《名偵探柯南》劇照 即使知曉,也不會戳破對方謊言的那份愛 蘭其實多次差點發現,柯南就是新一。 在《危命的復活》系列中,為救柯南,為他輸血,即使沒問過血型,也知道是 O 型——因為柯南就是新一。 即使後來營造新一和柯南同時出現的假象,暫時打消蘭的懷疑,但有沒有一種可能,蘭還是隱約察覺到其中的不對勁,只是在等柯南主動告訴她真相呢? 有趣的是,在劇場版《紺青之拳》中,蘭明明發現了怪盜基德假扮新一,也發現了跟去新加坡的柯南(此時柯南假扮為當地的小孩亞瑟),卻假裝和亞瑟初次見面,和基德間像情侶般互動。 圖片|《名偵探柯南》劇照 圖片|《名偵探柯南》劇照 會不會,蘭其實是個表演大師,她只是演出,新一希望她不知情的模樣? 無論真相為何,可以確知的是,彼此距離遠在天涯,或近在咫尺,都不改變相愛的信念。 終於坦率面對彼此,相互回應告白 無論你是不是柯南迷,相信作為讀者,你一定也能感受到新蘭之間的互動,其實充滿了信任! 愛情仍有酸甜,有時透過想念、吃醋和感傷,感受彼此的重要與存在。 當基德假扮新一和蘭幽會,或新出醫生向蘭示愛時,柯南在背後黯然神傷(還有氣呼呼),到了 1000 話,青山剛昌終於讓新蘭這對又虐又甜的 CP 灑糖了! 特別篇《紅之笑外旅行》中,為了回應新一在大笨鐘下的告白,蘭鼓足勇氣,做出 Kiss 回答。 圖片|《名偵探柯南》劇照 雖然平時新一必須隱瞞身分,每次變身,都得依靠藥物。 但是對於蘭,新一是無可取代的,那怕要等他一輩子,她也願意。 同理,對於新一來說,蘭也是無法替代的存在。 他總是竭盡全力,即使破解黑暗組織的謎團是項艱鉅挑戰——因為,他心愛的蘭,就是他努力破案的動力。 圖片|《名偵探柯南》劇照 新蘭之間,甜蜜又淒美的浪漫愛情,宛如平行世界,卻又近在咫尺。 走過雙向暗戀的青澀懵懂,曾經吃醋不安,愛情終於昇華,轉變為勇敢真摯的相知相惜。 那是此生不換的信念,是相信心有靈犀,終不負兜兜轉轉——喜歡你,是時光永恆繾綣的答案。 【期間限定】那些日子,陪伴我的動漫 x 女人迷 Womany 請你看電影 最新上映的劇場版電影「萬聖節的新娘」,編輯台來為大家謀福利,身為漫迷,簡單的 3 個指令,肯定難不倒你! 只要找到女人迷的 IG 按下追蹤 + 寫下留言,就有機會獲得「免費看電影」的機會❤️ ▍活動時間:2022.06.25(六)23:59:59 為止 ▍活動參加辦法:只要跟著以下步驟完成 3 個指令,就有機會得到最新柯南電影「萬聖節的新娘」電影贈票! 步驟一:搜尋女人迷 IG @womany + 按下追蹤 步驟二:找到「名偵探柯南」相關社群貼文 步驟三:跟著圖片上的指示留言 + @一位好友,就可以完成抽獎囉! 寫下溫暖療癒的文字。更多電影|閱讀|動畫,歡迎至 IG: 參考資料| 1. Remaking love: Barbara Fredrickson at TEDxLowerEastSide (from Youtube) 2. 《愛的藝術》(作者:埃里希.佛洛姆,Erich Fromm) 3.《我需要你的愛,更需要找到自己》(作者:凱特.蘿絲,Kate Rose) June 23, 2022 at 09:15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dWxTP8O

為何天后都找她作曲?專訪 Karencici 創作才女:「我相信吸引力法則」 https://ift.tt/3o4LuxK Bella.tw儂儂 2022 年金曲 33「最佳華語女歌手獎」入圍的 Karencici,在磨練堅實的創作實力之後,如今備受肯定的她,令人讚嘆不容小覷! 近期點開社群,常會看到 Karencici 這個名字,她的音樂才能多次被蔡依林、楊丞琳、田馥甄等天后相中,幫她們量「聲」訂做歌曲,一般人很難想像 ,在時尚圈與音樂圈逐漸打響名號的她,今年才 24 歲。 能量大爆發 成熟的五官、個性的穿搭、高辨識度的唱腔加上超強的創作功力,美籍華裔女歌手 Karencici 在 2018 年發行首張專輯《SHA YAN》時,就已走進不少人的眼球中,甚至讓她一舉入圍隔年金曲獎的最佳新人獎。 其實在出道之前,她經歷了四年的閉關創作期,直到唱片公司認為時機成熟了,才讓她推出第一張創作作品。 時隔三年,Karencici 第二張專輯《99% Angel》終於問世,她自豪地說:「這張專輯代表著我心中流行華語專輯該有的樣子,不論是音樂質量或者視覺的呈現,都比我過往的作品成熟很多。」 轉變 說到去年與王嘉爾、 J.Sheon、ice 所組成的限定團體「Panthepack」,Karencici 努力跨出原本的舒適圈,作為團體中唯一的女生,她坦言一開始壓力很大, 「因為工作跟生活都綁在一起,身為摩羯座的我,個性比較怕生也放不開,但受到大家的鼓勵跟安慰,才發現其實最需要克服的就是自己這關。」 (推薦閱讀:致在工作與生活間打轉的你:其實一天做好三件事,就夠好了!) 克服了心魔後,Karencici 整個人像是開關被打開了一樣,又開演唱會、又拍實境秀,想做什麼就做什麼, 「我一直很相信吸引力法則, 人類其實很簡單,一直達不到目標只是因為想太多,所以現在碰到猶豫的時候,我就會先做再說。」 (同場加映:為你點歌|傷口的吸引力:愛上對方,是因為他和你有過同樣的傷) 一輩子的課題 如此有想法、有個性的酷女孩,現實生活中她也跟你我一樣,喜歡甜美風格的穿著打扮,也沉迷於偶像劇,「小時候超愛《流星花園》,尤其最愛花澤類,還為了這部劇寫了一首歌叫〈花園裡的流星雨〉呢!」 隨著時間的演進,看的東西也多了,從內心到外在的包裝,Karencici 逐漸找到讓自己最舒服、也最自信的狀態, 「穿搭其實就跟音樂一樣,都是一種創作,沒有什麼標準答案,有時候只是穿對了一件衣服、或者聽了一首歌,就能帶給你一天的好心情。」 24 歲的 Karencici,仍在探索人生的花樣年華,而她也希望能透過自己的音樂、穿搭,慢慢影響著身邊的人、帶給大家正能量。 (過往專訪:專訪音樂人 Karencici:「好好的生活,靈感自然就會靠近」) 原文出處:專訪|創作才女Karencici:「一直達不到目標只是因為想太多,所以猶豫時先做再說!」 延伸閱讀(以下連結將導至站外) Gucci與Adidas聯名正式登場!販售地點、時間全公開!包款、服裝到鞋履,每一款都不想錯過! Gucci 2022 IT BAG是它!「Blondie包」復古雙G金色標誌,讓賈靜雯、蔡詩芸到曾之喬愛不釋手 June 23, 2022 at 07: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o4LuxK

2022年6月22日 星期三

給內耗型人格&高敏感族:適度「動」起來,其實是真正的休息 https://ift.tt/eaSDYTM womany 女人迷精選 什麼是「內耗」?內耗就是一直在消耗能量,但是卻沒有任何價值產出。從關掉社交媒體開始,厭世哲學家分享五種自救指南,帶你停止比較,將關注放回自己身上! 文|厭世哲學家 從今年年初開始,我就進入一段低潮期直到最近,當然這幾個月又發生了許多起起伏伏的事,總是讓我快要痊癒的心靈又跌到谷底。 其實,歸根結底還是在於我這個人的性格,我是屬於高敏感、內耗型人格,特別容易受到外在人事物的影響,一點點風吹草動就能在我心中掀起滔天巨浪;不斷思考思考再思考,若想不明白就會整顆心糾在那件事上,自己跟自己過不去。 情緒內耗:糾結於無意義的事情上,白白耗費精力 什麼是「內耗」?內耗就是一直在消耗能量,但是卻沒有任何價值產出;因此,內耗就是白白地浪費精力在毫無意義的事情上。 問題在於:為什麼我們明知毫無意義,卻還是要不斷地內耗自己? 因為我們不甘心,或者說我們受傷了,實在太痛苦了,所以我們變得非常瘋狂而執著,非得在毫無意義的事情上找出一點價值或意義,以證明自己沒有白花精力。 但大多數情況是,我們上窮碧落下黃泉,最終還是找不到任何意義,只是白白地把自己的精力都耗盡了。 Photo by Christian Erfurt on Unsplash 一直陷在這種不斷內耗的低潮期裡是非常危險的,這是一個惡性循環,我們無法把精力用在自己能創造價值的地方,而是一直在空轉,這會讓自己愈來愈自卑、愈自責,久而久之,靈魂就殘廢了,很難再站起來。 舉個例子來說,林黛玉就是個內耗型人格,《紅樓夢》第三回說林黛玉有「不足之症」,她的身體已經虛弱,再加上她的心思不斷內耗,就像是拿著刀子在殘害自己,於是加速生理的衰敗,最終魂歸離恨天。 雖然網路上已經有許多文章或 YouTuber 提供了許多度過低潮期的辦法,但由於每個人的性格都不相同,我相信有許多人跟我一樣,都是屬於高敏感、內耗型的林黛玉人格。 所以我還是想把自己這陣子所經歷的、所體悟的,切切實實的心得分享出來,希望能幫助到也在內耗或低潮之中的你。  (一)諒解自己受傷了,需要休息,不要逼自己 當我們陷入在低潮期時,肯定無法充分將精力用在工作上,工作表現可能大不如前,甚至可能造成同事的麻煩。 也有可能,我們會很需要依賴朋友、向朋友訴苦,但朋友其實也很忙,大家都有自己的生活要過,沒有人能一直陪伴我們,所以難免就會產生「拖累朋友」的自責感。 我建議,我們這個時候一定要停止「自責」,因為自責是一種更嚴重的內耗形式,自責狀態就是拿一把水果刀猛戳自己。 該如何停止自責呢?我認為就是要意識到自己現在真的是受傷了,「不要逼自己趕快好起來」。 Photo by Ayla Verschueren on Unsplash 因為受傷的人本來就需要接受治療,好好地調理自己,直到傷口癒合為止;如果在傷口癒合之前就逼自己恢復正常工作狀態,肯定會使傷口更嚴重,甚至落下一輩子的病根。 如果沒辦法請假休息,身邊也沒有朋友能一直陪伴自己的話,那我們就只能好好疼惜自己、照顧自己。記得這句話:「如果連我都不心疼我自己,那這個世界上真的沒有人會心疼我了。」 因此,原諒自己現在真的無法有良好的工作表現,原諒自己就是難免會給身邊的人添麻煩。 或者我們可以這樣想:「其實我本來就不必時時都保持超高能、超完美的工作狀態,我可以偶爾放鬆一下,偶爾放慢腳步,不要那麼用力,天不會塌下來,一切還是會照常運作的。」  (二)刪除或登出所有社交 app,把注意力拉回自己當下的生活 雖然我們都知道 FB 和 IG 上,大部分的人都是「報喜不報憂」,大多只會分享快樂的生活片段,而不會讓你看到他們生活中黯淡或悲苦的狀態;但知道歸知道,實際上當我們每天在刷 FB 和 IG 上的動態時,還是必然會受到影響。 就以我為例吧,我不知不覺已經被影響到⋯⋯我整個人已經變得完全不像自己的程度了。 所有的影響都是很緩慢的,可能我們只是看到了人家隨意貼的一張照片或一則限動,但是它們背後所傳遞的訊息已經植入我們的腦海中。我愈活愈不快樂,因為我覺得別人都好快樂,別人的生活都那麼多采多姿,為什麼只有我的生活是一地雞毛、污穢不堪?上天真不公平。 靈魂愈來愈浮躁,三不五時就想上去滑一下大家的限動,以為這樣就能及時參與到大家的生活。沒想到,這樣浮躁的行為,更加深我靈魂的孤獨,因為我並沒有實際參與到大家的生活,我反而覺得自己愈離愈遠,活生生的被大家拋棄了。 Photo by Carl Heyerdahl on Unsplash 某位朋友深知我是高敏感族,立刻覺察我這樣的狀態非常不健康,因此十分嚴厲地勒令我登出所有社交 app。 登出私人帳號之後,我偶爾還是會覺得特別寂寞,因為我完全看不到大家分享的生活片段了,但其實「真正的朋友」並不會因為你沒看到他們的動態,就停止與你的交流,真正的朋友還是會透過各種方式跟你分享生活,甚至我會感覺到自己與這些朋友的連結更深、更緊密了。 登出社交 app 之後,我的痊癒速度明顯增快,因為我拿掉了引發自己「不快樂」的一個重大部分。 我發現,「別人的生活根本與我無關」,別人過得幸福又快樂,當然是很棒,但我不需要知道太多,我更不需要拿自己去跟別人比較。 而且我也不再一直拍照分享我自己的生活,因為我的生活過得怎麼樣,無論開心或痛苦,我自己知道就好,不需要向任何人「報告」,不必讓他們來關注我的生活。 Photo by JESHOOTS.COM on Unsplash 除此之外,我還多出了很多私人的時間,我可能會很無聊,也會感到寂寞,但我就可以多寫幾篇厭世哲學家的文章,或是把我之前想讀但是完全沒時間讀的書拿出來看。 總之,我現在已經完全不想再登入我的社交帳號,因為我發現我變得更自由、情緒更穩定了。 (三)不要一直躺在床上,把自己拎出去,最好能動起來 對於高敏感族而言,我們無法克制,總是將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發生的事。 比如考試考差了,我們就會一直痛苦地沉思,為什麼我會有這樣的失誤……;再比如被他人傷害,我們還是一樣會痛苦地沉思,我有做什麼對不起你的事嗎?為什麼你要這樣傷害我?……總之,我們會一直把注意力放在那些我們根本無法控制、無法改變的事情上。 由於我們正在受傷狀態,如果真的很累的話,當然要躺在床上好好休息;但我實在不建議一直躺著,因為「靜」的時候其實會一直陷入自我反思狀態,而我們已經反思得太多了,如果持續反思下去就是在不斷內耗。 也就是說,我們以為自己在休息,但我們根本就是躺在床上內耗而已,所以不管休息多久我們還是一樣會很累! Photo by Matthew Henry on Unsplash 我建議,我們該做的事就是「拉自己一把」,把自己拉出去,不管做什麼都好,但如果能投入在運動或旅遊上是再好不過的了。 以我為例,我已經維持穩定的運動習慣一年半了。當初也是一個人走入健身房,沒頭沒腦地說我要上教練課,開始上課時心中充滿焦慮不安,因為覺得自己根本是運動白癡,會不會上了幾節課後教練就覺得我是一塊朽木放棄訓練我。 沒想到教練經常說我的身體協調性不錯,而且進步的效果也很明顯,漸漸感覺到原來只要願意認真學習,其實很多事情都沒有想像中的困難。 現在,運動已經成為我的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幸好有維持運動習慣,幫助我度過了許多低潮期,因為在運動的時候,我會把精力完全貫注在當下身體的運作中,切斷了原本內耗的心理機制,心靈反而會很平靜,不亞於靜坐冥想的成效。因此,在運動過後,雖然身體會很疲憊,但精神或心靈卻會快樂許多。 再舉一個例子,昨天朋友邀約我一起去滑冰。第一次滑冰的我,連穩定站立在滑冰場上都做不到;但後來漸漸掌握到平衡感,雖然還是無法自由滑行,但已經能穩定地沿著一個方向滑動,十分有成就感,覺得自己又學會了一項新技能。 Photo by bruce mars on Unsplash 昨天活動結束後,身體極為疲倦,但我卻久違地感到通體舒暢和心曠神怡,十分期待自己能再挑戰更多從前沒有接觸過的事物。 因此,我建議同為高敏感族的朋友,不要過度地「靜」,反而要「動」起來,逼自己把精力放在其他人事物上,切斷內耗的心理機制,這對我們而言反而才是真正的在「休息」。 (四)可透過心理諮商或宗教信仰來協助自己 第四個建議可能比較老生常談,就是心理諮商或宗教信仰,但老生常談往往是最有用的。 前一陣子我也開始尋求心理諮商的協助,我知道心理諮商所費不貲,而且短期內可能無法解決任何問題,但我還是覺得心理諮商對我非常有幫助。 首先,當我第一次結束諮商時,心理就立刻感覺放鬆很多,因為我知道自己已經走出了「第一步」。 沒錯,雖然我的問題沒有得到任何的解決,但我已經開始面對我的問題,尋求專業的協助,我已經跨出第一步了,往後我會慢慢地好起來,總有一天我會痊癒的,我必然會迎接新的人生的。——光是這樣一個信念的轉變,我就已經開始在好轉了。 然而,任何學問都必定有它的限制,心理諮商也不例外。有時候,一個人愈專業可能也表示他的「知識障」愈多。某些心理學理論,可能會讓我們覺察到自身的問題,從而使問題得到解決。 但也有可能我們原本沒有這方面的問題,但由於接受了這個理論的框架,所以我們反而覺得自己有問題,很可能會陷入鬼打牆中,反而更加內耗。 Photo by Christina @ wocintechchat.com on Unsplash 尋求宗教的協助也是一個好方法。請不要覺得宗教都是迷信,因為一個宗教之所以有那麼多的人去信仰它,必定是因為它有真實的力量,只要你願意打開自己的心,也許就能感受到那股療癒的力量。 大部分的人都不是一出生就有信仰的,往往都是經歷了許多挫折或磨難,跌跌撞撞地才抓住了信仰這根繩索。 當我們遭受挫折與痛苦時,總是會想要否認或抗拒,因為我們無法接受這個痛苦的發生,所以就會一直糾結,一直去想「為什麼偏偏是我」、「活著的意義是什麼」這類的問題。而這類問題恰恰就是宗教最擅長處理的領域。 一個真正的宗教,必然有一套完整的世界觀與理論,能夠解答終極的人生問題,以及受苦的意義。既然宗教信仰對這麼多人都有幫助,那很可能也會對你有幫助,所以不要鐵齒,如果緣分到了,不妨為自己的心靈尋找一個可以依託跟靠岸的地方。 Photo by Marcos Paulo Prado on Unsplash 在我的經驗中,大部分的宗教都比較關注心靈的世界,以減少對物質世界的欲望和依賴。我們大部分的不快樂,其實都是源於物質的匱乏,或是愛而不得的困境,而宗教信仰能將我們的注意力從這些外在的事物上挪開,致力於充實我們的心靈,得到內在的平靜。 還是要提醒大家,台灣的宗教環境有點紛亂,請盡可能尋求「正信」的宗教。  (五)把注意力放在自己可以創造價值的地方,肯定自己的價值 最後這一點,「肯定自己的價值」,很像在講幹話,但這或許才是解決自我內耗最關鍵、最重要的一點,所以還是想請你一定要看完。 我先說明一下我自己的狀況。 我是一個外表看起來很自信,但其實自卑到骨子裡的人;或許大部分的人其實都跟我一樣,我們根本沒有人是真的很自信的,因為我們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絕對有很多人的能力、財富、地位都遠遠超出我們,也一定有很多人都過得比我們幸福快樂。 或者說,我們努力了一輩子想要追求的東西,很可能永遠得不到,但別人卻不費吹灰之力就擁有了。這種情況除了會讓我們覺得上天很不公平之外,也會在我們心中留下一個創傷,那就是——「我沒有價值」、「我不配」。 我們愈是不甘心,就愈是想否定、反抗這個現實。但是當我們愈用力去追求,很有可能還是追求不到,那就會反過來加深「我真的沒有價值」、「我真的不配」的信念,因而陷入愈來愈自卑的死循環之中。 要解開這個死循環的唯一方法就是——停止「比較」。 Photo by Priscilla Du Preez on Unsplash 一旦我們存著「比較」的心態,就必然會拿別人「好」的地方來凸顯自己「不好」的地方;也必然會拿別人「擁有」的東西來凸顯自己「匱乏」的部分。如果不能停止「比較」,我們就不可能回頭來肯定自己本有的價值,而會一直去關注自己不足或缺乏的部分。 然而,「停止比較」說起來很容易,但實際上根本就做不到! 我建議,大家可以嘗試先做上面提到的(二)刪除或登出所有社交 app。對我們這些網路世代而言,只要停止使用社交 app 就必然會發揮極大的功效,我們會發現瞬間減少了很多「比較」的對象,因為別人的生活過得怎樣似乎都與我無關了。 先減少對他人生活的關注,下一步就可以嘗試找回對自身價值的關注。 有個朋友請我「憑直覺寫下 20 個喜歡自己的地方」,雖然這個方法看起來很蠢笨,但蠢笨的方法往往可以發揮奇效。 我很認真寫下 20 個喜歡自己的地方,寫完的當下雖然沒有什麼特別的感覺,但後來當我又陷入自卑的內耗狀態時,我的腦海中往往會自動浮現那天我自己寫的 20 條喜歡自己的地方。 我知道自己並不是一無是處,我有很多可愛而且值得令人欣賞的地方,雖然某些人可能根本不屑一顧,但我知道自己很可愛,這就足以給我微弱的信心,讓我去抵抗那些兇狠的惡意。 Photo by Caroline Veronez on Unsplash 還有一個建議是,不要去糾結自己「不好」的地方(例如:覺得自己長得不夠好看、不夠聰明、不夠溫柔、不夠完美……等等),而且不要想著「與自己的缺點和解」——因為我們這種內耗型人格,根本不可能真正與自己的缺點和解!認清楚事實吧,我們就是做不到! 我們愈想要與自己的缺點和解,就愈容易將自己的缺點放大,放到超級大,然後加速內耗,繼續陷入自卑的死循環中。 我們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去做「自己能夠創造價值的事」。 舉個例子來說,我是老師,我的專長就是把書給教好,盡情地展現自己作為一位教師的天賦,當我愈投入做這件事,我就會愈感受到自己創造了很多有價值的東西。 再舉個例,我一直渴望有個人能陪我到處去旅行,雖然我現在仍是孤身一人,但我還是得想辦法自己帶著自己去,我要走遍大山大河,去看這個世界上紛繁各異的美景,這就是我認為有價值的事。 當我能夠持續做這些讓我感到價值的事情,我就會愈來愈喜歡自己,愈來愈脫離自卑的死循環。 有價值的人,一直在做有價值的事。沒有價值的人剛好相反,而且愈來愈沒有價值。 Photo by Jeremy McKnight on Unsplash 其實,我是一個「依賴心」很重的人,一直到今天早上,我還在心中默默感歎孤身一人的命運。但剛剛一道雷劈了下來,把我給劈醒了。 冥冥之中有個聲音告訴我,其實我很堅強,也很獨立,而且明明就很有能力;我只是一直在「說服」我自己很軟弱,我也一直在「說服」我身邊的人,讓他們相信我很軟弱,需要依賴別人的照顧。搞到最後,好像我自己真的是個無法獨立生活的可憐人。 當我想透了這件事,我就知道,我不能再縱容我自己繼續編織這個「我很軟弱、我很需要依賴」的人生故事。當我終結這個故事時,自然就脫離了內耗與自卑的狀態,開始寫下另外一個完全不同風格的人生故事。 或許我寫下的這些建議不一定適合每一個人,但這就是我這段時間所經歷的,是我切切實實的體悟。 如果你覺得有用,請你分享給那些可能正在經歷內耗或低潮的朋友,希望我們有一天都能停止內耗,肯定自身的價值,創造自己所渴望的人生故事。 (原文刊登於厭世哲學家,經授權同意轉載。) June 22, 2022 at 11: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eaSDYTM

實用!帶孩子旅行必備的營養補充品英文單字集 https://ift.tt/QSN38uB Christine Lee 愛旅行的家庭,疫情期間不能出去玩怎麼辦?以前在歐洲逛逛不同的超市或商店,都能發現各種有趣又營養的產品⋯⋯ COVID-19 的疫情,旅行購物的習慣沒辦法延續 伴侶和我是在英國求學的,而我們家是每一年都會飛回熟悉的環境休假旅行,或是在歐洲其他國家工作旅行。 但是,在 '20 年到 '22 年之間,因為疫情,沒有辦法全家一起飛出門,除了喝不到英國及歐洲的超市商店中最有創意的果昔品牌純真飲料 Innocent Smoothies 之外,也沒辦法去超市、藥妝店像 Boots、Schützen Apotheke 或是 GNC 或 H&B Holland & Barrett,這一些我們只要旅行就會造訪的營養健康(Nutrition & Wellness)商店。 但我有時候,會突然好想念很好喝的各種回春能量飲(boosters)。尤其是上述最後那一家商店,我的伴侶買到變成終生會員(rewards for life 不是吧?這麼誇張?)。 但是,購物專家伴侶和愛嘗鮮的我本人,沒有停止「把錢錢變成各種好吃的補充品」這一件重要的事! 圖片|Christine Lee 提供 生活中不可缺少多元方便的營養補充品 從第一位小孩出生之後,伴侶和我就會習慣購買平日需要的補充品(supplements)給小孩多多嘗試,像是: 方便、好喝又好吃的幼兒泥包凍飲(toddler pouches / jelly drinks) 雜糧棒(fibre snack bars) 軟糖(softies / gummies / jellies) 嚼錠(soft chews / chewable tablets) 蔬果精萃膠凍(jellos / extract sachets) 逛逛不同的超市或商店,然後發現各種有趣又營養的產品,是我們旅行的重要行程之一! 在這當中,為了找到完全沒有致敏色素或過多糖粉、且小孩覺得完全沒有藥味藥感、不會連嘗試都不嘗試就直接大叫不吃的產品,也是花了許多冤枉錢。 因為小孩很直接,不吃就是不吃,就連有些看似友善的補充品,即使連我們大人都難以入口。 圖片|Photo by MI PHAM on Unsplash (推薦閱讀:「曾經熬夜是青春,感冒就睡覺」當媽之後,我突然懂得的那些事) 補充品的「友善」,是照顧孩子的關鍵字 名字很可愛的「冠撤力」,本來以為是指媽媽要追著提醒小孩吃補充品的「貫徹力」,但沒想到實際上驚為天人,根本不用追。 它馬上抓到我的眼光的,是它符合營養補充品的國際潮流三要素—— (1)友善劑型(2)無藥感(3)實質有效 —— 這是之前我們一直要回英國及歐洲才比較常見的。 此外,它真的真的真的很好吃,很像「有包果汁的飛壘」,連想念懷舊零食的我自己,都一直跟小孩搶食。 兩個小孩不用媽媽提醒就會自己吃的,除了某牌葉黃素(不是因為要迴避,而是我竟然忘記),就是這一款「冠撤力保護軟糖膠囊」了~我們家才收到,就已經快被我們三個人吃完,真心推薦! 家中另外那一個人,負責付錢就是了。(笑) June 22, 2022 at 10: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QSN38uB

2022年6月21日 星期二

給大人的繪本|10 部幾米作品經典:原諒生活不如意,盡可能溫柔擁抱自己 https://ift.tt/ntH2hP7 迷誠品 從《地下鐵》到《星空》,再到《躲進世界的角落》,二十餘年幾米的繪本創作,持續地在孤寂之中,為人們帶來溫暖⋯⋯ 幾米的作品你一定看過!也許是從小就愛讀的繪本,也許是搭捷運時偶然發覺的壁畫;無論是哪種,幾米無疑陪伴過許多人的生活,甚至被這份溫暖力量多次拯救過。 幾米《失樂園2》。圖片。圖片|誠品畫廊 提供 在他的新書《繪本的夢想與實際:幾米分享創作心得》裡,分享了這二十餘年來創作的起源、繪畫的細節、遭遇的瓶頸、靈感來源等等完整心路歷程,並以繪本的創作方法為架構,說好一個真正關於「幾米」的故事。 以下先回顧這些年讀者們愛不釋手的療傷繪本,從幾米作品裡的創作線索中,梳理藏在你內心深處的敏感和感性。 「快樂或悲傷,都是我的資產」 說到幾米最家喻戶曉的作品,莫過於翻拍成文藝電影的《向左走·向右走》(1999)。 故事講述一對都會男女因為命運的捉弄總是和彼此擦肩而過,他們反覆經歷著期待和錯失,節奏看似充滿詩意,但用現實的角度觀察,彷彿兩條永遠沒有交集的平行線,即使一路的風景相同,卻早早注定沒有結尾。 幾米《向左走·向右走》。圖片|大塊文化 提供 對於這樣的惋惜,幾米在《忽遠忽近》(2016)還以另個平行宇宙: 他畫出當下這時代,千瘡百孔但不想再受傷的人們的共同縮影;那些如此靠近的人們,小心翼翼地拿捏距離,只因沒有人敢確定——「從來沒有在一起」和「最後沒能在一起」,哪個更遺憾? 幾米《忽遠忽近》。圖片|大塊文化 提供 2004 年,幾米再用「尋找貓咪」的心情,創作了​《遺失了一隻貓》描寫失戀時惆悵、失落的種種心境;視覺上雖看不見人的身影,但那時而出現在床邊,時而在街牆附近的貓咪,卻誠實出賣了「主人」失魂恍惚的模樣。 ​《遺失了一隻貓》書名連同劇情,讓人想起了一部小說:《如果這世界貓消失了》——它描寫性命所剩無幾的少年,與魔鬼交易只要讓世界上的某樣東西消失,就能延長一天的壽命;於是電影、手機等開始一個個消失,但他和愛人、朋友、親人的珍貴回憶,也隨之幻化成不曾存在的過往。 都說悲喜交加才是人生,雖然有時很不甘心,但正是這些經歷,讓痛苦和幸福都格外深刻、讓我們得以成為我們。 幾米《遺失了一隻貓》。圖片|大塊文化 提供 幾米長篇繪本如《失樂園》,短篇如《時光電影院》,絲絲入扣的筆觸,照亮了城市中許多不為人知、無法訴說的暗處;雖然故事常以傷感的故事包裝,但每次看完,總是會感受到數不盡的暖意,在內心發燙好久好久。 幾米《時光電影院》。圖片|誠品線上 記得初版《照相本子》於 2001 年問世時,連照相手機也才剛普及,相片幾乎還得透過底片和沖洗而呈現,對比現在手機隨拍就是百來張,那時一卷三十六張的底片可以拍很久(最近似乎又掀起這樣一陣復古潮),無論好與壞都會被妥善保管,即便泛黃也捨不得丟棄。 自從數位相機、智慧型手機開始流行,相片的存在從實體轉為虛擬,同時改變我們對攝影的概念;尤其社群網站出現後,相片裡的喜悅讓人以為世界是個樂園,但我們都知道不是,那都只是生活中的極小片段。 幾米《照相本子》。圖片|大塊文化 提供 於是《照相本子》誕生,它彌補了現實和幻象的差距,更勾起世代間對於攝影的回憶與假想,幾米表示: 「大多數人都會用照片留住人生中的歡樂時光,但是,那些獨自過生日的落寞、婚姻破局的黯然、哀傷的時刻呢?卻沒有人想要留下紀念。可是,人生中很多時候都是五味雜陳的吧,並且,無論悲喜,一定都有值得記憶的部分。」 (同場加映:給大人的繪本|《不說話的石頭告訴我們的事》相信你所經歷的,都是通往幸福的必經之路) 為什麼作品裡總愛畫小孩? 儘管讀過這麼多幾米的繪本,還是經常不小心被他瀰漫童趣的畫風騙出大把眼淚;幾米繪本裡的孩子,不像奈良美智筆下那位帶著天真有邪的大眼,而是更直覺、更純粹的眼神,彷彿在釋放你我心裡多愁的小孩:「大人喜歡說陳腐的大道理,奇怪的是,他們自己聽不見。」 幾米的故事編排有趣卻也細膩,很難想像這些豁達背後藏有多大的掙扎,而切實體會過痛苦的幾米,也總是無聲地,把城市裡孤獨和無助看得很透澈: 《地下鐵》作為我們在城市生活來來去去的必經之地,完美隱喻了生活中的匆忙與迷失感,那些無可避免的跌跌撞撞與重新爬起; 《躲進世界的角落》就像一處人人都渴望的秘密基地,允許我們短暫缺席生活的嚴肅和破碎,更安置我們內在失控的不安與任性; 《星空》則用第一人稱的視角,描寫成長過程所面臨的殘酷與美好,如此真實,情緒豐滿到令人無處遁逃。 幾米《地下鐵》。圖片|大塊文化 提供 幾米透過三個故事讓讀者了解到,有時「逃離」並非總是意味著逃避,只是需要一個地方休憩療傷,修復因為太習慣隨波逐流而忘記關注自己的心,或必須藉由與世界隔絕,才能靜下心來找到自己在這個世界的位置。 (猜你想看:為你選書|療癒受傷的家:6 張安慰內在小孩的幾米插畫集) 幾米《星空》。圖片|大塊文化 提供 至於幾年前才問世的繪本《閉上眼睛一下下》、《頭碰頭說說話》像是朝著麻痺的大人們呼喊。 曾幾何時,我們對於童話、聖誕老公公感到不切實際,或者說根本也不願相信,在幾米充滿想像力的插畫,與文字翻轉的韻律感,畫面像是有了音樂: 「假如你閉上眼睛一下下,還是可以去到任何地方,也無限的美好。」只要願意。 值得一提的,還有幾米在一部部作品累積與堆疊後,逐漸構築了自己的繪本宇宙:同個世界裡的不同角落會發生不同的故事,也能從不同故事中,找到些許故事間相似的痕跡。 從情緒貫穿、劇情延伸、人物客串,從油畫、大型看板到繪本都有!只要留心,便能發現其中一層又一層的驚喜。 讀者也可以自由選擇自己喜歡的設定,跳進幾米的宇宙裡遮風避雨。 (延伸閱讀:為你選書|幾米插畫:我明白,你心裡藏著一個受傷的孩子) 圖片|大塊文化 提供 (你會喜歡:那些日子,陪伴我的漫畫|盤點吉卜力工作室:宮崎駿電影《神隱少女》《霍爾的移動城堡》_ 當然,幾米的創作不只有繪本,他從單純愛畫畫,到透過繪畫審視自己的生命,二十餘年的創作生涯碰撞出他無法一言蔽之的實力和特色,然對他來說:「最簡單的方式就會是最好的方式。」 回首這段成就,幾米是如何能夠持續每天攤開空白畫紙,把靈感畫出來?又如何利用畫面去組構成故事,不斷推翻自己的世界觀又重新建立,把故事和人生巧妙地搭建起來? 他把創作技巧和心法,毫無保留地在《繪本的夢想與實際》中呈現,本書從幾米如何開始創作談起,到對於創作者的準備與鼓勵,為想創作繪本的人提供墊腳石,讓有志於繪本創作者,和喜愛繪本的讀者開啟了一扇觀看創作的窗口; 《繪本的夢想與實際》是幾米獨到見解和經驗的完整集大成,推薦給想要深入認識幾米、收藏幾米作品的讀者,絕對不能錯過! 閱讀完這本書,也能可以試著用幾米「創作」的角度看待生命難解的各種複雜問題,或許我們都只是缺乏用幽默感和童心,但凡有繪本和幾米的陪伴,眨眼又都是芝麻粒大的小事了。 《繪本的夢想與實際:幾米分享創作心得》 June 21, 2022 at 10: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ntH2hP7

如何拜月老找到理想對象?劉芒求姻緣 10 招,帶你找到「對的人」 https://ift.tt/CF8iJlZ 香港01 在台灣習俗中,想要找到「對的人」,可以選擇去「拜月老」。YouTuber 劉芒分享 10 招祈求神明幫忙牽紅線的訣竅! 台灣 KOL 劉芒不時在 YouTube 拍片教人戀愛技巧,近日宣佈和香港男友訂婚的她,其實也大方分享過自己拜月老後不久便在交友 App 遇上未婚夫的經歷。 當時她靠 10 個要點,向月老列出理想對象的清單最後找到真愛,一起看看吧! 圖片|lioumonn@IG 擁有超過 62 萬訂閱的台灣 YouTuber 劉芒宣佈和交往 3 年的香港男友尼尼訂婚,消息一出,不少粉絲都恭喜她找到屬於自己的幸福,劉芒曾拍片透露和尼尼是在交友 App 上認識,當時她向月老誠心祈求後,過了兩個月便遇上未婚夫。 劉芒和未婚夫尼尼。圖片|lioumonn@IG 不過向月老求姻緣都有學問,劉芒亦曾教大家如何表達,讓神明幫手找到自己的理想另一半。 以下這 10 個技巧是她親身試過有效,而且推薦給身邊的單身朋友都成功,包括任何性向者,此刻未有心儀目標又想找另一半的你不妨參考。 1. 清楚列出你喜歡的外型 劉芒表示不要害羞,盡量詳細地將你理想對象的外型講出來,因為講得不夠清楚的話月老就會鑽漏洞,對象隨時炒車。 列得越具體,月老就更有概念。 2. 從過往經驗找答案 回想過往約會過、交往過、暗戀過、欣賞過的對象,即使大家完結得未必愉快,但總有些人格魅力讓你產生好感,甚至影響了你的人生軌跡,從他們之中選取你最喜歡的性格特質。 (你會喜歡:愛的形狀|「你在我心中有重量,也不因此失去自己」愛情精神分析:承認依賴,才是成熟戀愛) 3. 經濟條件 要具體說出經濟條件,劉芒建議可以用你喜歡的休閒娛樂當成貨幣概念,如「大家一年 AA 制旅行兩次,經濟上都不會有負擔」,既不顯得貪心,月老又掌握到財力要求。 不過做人切忌太貪心,劉芒指如果你獅子開大口填上富二代、官二代等條件恐怕會落空。 4. 不要講概念,講明確事項 別說「請給我正緣」、「請給我真命天子」等空泛字眼,月老絕不會介意你明確地說出要求。 例如善良可說成「希望他會做善事」、愛運動可改為「喜歡爬山衝浪」等。 5. 務必講價值觀、金錢觀、世界觀 每個人追求的三觀都不同,也沒有對錯,可能你追求小確幸,對方卻渴望大富大貴,所以價值觀必須講清楚,因為是交往前的首要考慮。 列出理想型條件,除了月老和宇宙有概念,也會令吸引力法則更有效。圖片|劉芒@YouTube 6. 慎重考慮家庭關係、社交生活 和某人相愛之後就是兩個生活圈子的事,也會互相影響大家的心情,例如和家人關係是否親近、放假愛留在家還是出去玩等等,日後才發現相處不到更痛苦。 7. 寫出你感情方面缺點的解藥 細想自己過往感情方面的缺點,例如不夠安全感、沒自信、太黏人等等,未來的對象幫你解決、包容或互補性格都可以,可將條件寫作「希望對方是帶給我安全感的人」、「希望對方讓我更有自信」。 (延伸閱讀:佔有慾強、嫉妒伴侶的交友狀況?關係心理學:成熟的關係是彼此信任,給對方安全感) 8. 對方所有優點請跟你息息相關 大家都知道要列出對方的優點,不過如果優點與你無關都是廢話。 舉例「幽默感」可寫成「他的幽默感讓我每天都感到很快樂」、「有才華」改作「他有才華又有風度,不會顯得我很愚笨」等。 9. 剛剛列的這些,自己能不能做到 人人都想戀愛對象和自己的心意,不過要求人之前記得自己都要做到。 現在做不到?不要緊,你起碼知道自己與理想對象差距多遠,努力追上目標變成更好的人吧! 10. 參考讓世界更美好 劉芒也大方公開了當時向月老開出的條件,她提醒觀眾參考的同時不要照抄,不然會失去自己用腦思考及誠心許願的魔力。 文章授權轉載自《香港01》,原文刊於「熱話」:台灣YouTuber劉芒訂婚 教你拜月老10個貼士兩個月即遇香港未婚夫   June 21, 2022 at 09: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CF8iJlZ

「有過幻想,走進現實,才得來成熟」 喜劇媽媽桑黃小胖,向少女時代的從眾心理說再見 https://ift.tt/R7kGh4M 大好書屋 謝謝自己的少女時代,有過那些青春,也才能好好地邁向成熟,當一個風韻美滿的女人——喜劇媽媽桑黃小胖如此地點點頭。 文|黃小胖 很奇怪,還是少女的時候,你會聽到很多男生聚在一起,講一些關鍵字,大啊~粗啊~硬啊~就笑得很開心。不要怪他們,因為當時的他們沒什麼好驕傲的,除了源源不絕的性能力。 但是,時間是公平的!三十年之後,真的擁有源源不絕性能力的人,是我們,WOMEN。 現在的大學生,十幾歲的女生看起來像是二十一、二十二歲,而現在三十歲的女生看起來像是大學生,是怎麼了?大家都 Foever 21? 男生都覺得少女應該是純真、善良、完美,皮膚很好,眼睛很大,很無辜。 但我的少女時期發育得超好的,比現在胖十公斤、滿臉痘痘、戴眼鏡、齒列不正⋯⋯我印象中,所有人青春期的照片都慘不忍睹。 我罵最多髒話的時候就是我的少女時期。我不懂,為什麼媒體把少女美化成這樣?不要再少女崇拜了,我們的媒體讓我們變成變態的大叔! 我們應該要喜歡當個女人,我們應該要崇拜有發育完整的胸部、腰、屁股! 想想看,我們,身經百戰的女人會體諒你(指著現場的男人)的辛苦,就算在床上了,還會跟你說:「沒關係,工作很累喔?」 ——以上脫口秀段子取材自我的第一檔個人秀《告別少女時代》。 圖片|大好書屋 提供 向少女時代的從眾心理說再見 三十幾歲的我,偶像是當時的大勢女團「少女時代」。私底下喜歡聽她們的歌、搜尋她們的資訊,卻在段子裡數落她們的形象導致男性品味單一,我想,這就是脫口秀演員的相愛相殺吧!每一個人的注意力有限,特別關注的話題就代表他的執念,不是嗎? 那時的我,面對自己獨自開秀,就好像歌手從團員變成獨唱歌手一樣,感覺無依無靠;也很像從高中到大學階段,轉變為自己選課的獨來獨往——或者說,「不能找朋友一起上廁所」的寂寞惆悵。 舞台上,只剩自己了。 那麽,自己最想討論什麼話題呢? 「創作」,就是思想透過感覺,組織出作品。 思想上,我有這麼多話想說嗎?我不確定;感覺上,我還想要黏著別人,我還想躲在團體的背後;作品上,我還不敢面對責任,我還不確定,自己的品味值得觀眾追隨嗎? 那⋯⋯我的創作主題,就來討論依賴吧! 或者應該說,是從眾的心理,「只要喜歡大家喜歡的,就很有安全感」的一種狀態。 (延伸閱讀:心理學研究:伴侶間的衝突有 69% 無法解決 「愛一個人不是因為他願意改變,而是你們想跟對方走多久」) 我想起,國小時班上總有個男生,大多數女生都喜歡他,成績好、性格開朗,運動也在行,只要他稍微對某個女生做什麼小事,或許只是幫忙傳紙條,都會引發全部女生的妒意或是喧鬧。 當時的我很嚮往成為風雲人物,錯把羨慕當成了迷戀,跟著別人的腳步說:「我喜歡他。」⋯⋯這樣的我,也因為他而有過引人注目的驚心時刻。 那是一場躲避球比賽,毫不起眼的我站在角落,沒人記得要將我移出中心。 一顆球擊中他,球高高飛起,就當所有人驚呼「主將要被踢下場了」,球卻掉到我的手中——這是我記憶中,第一次最接近偶像劇情節的片段。 隊員們像是劃破紅海一般地為我和他分出道路,他的背後是刺眼的陽光,而他的笑容燦爛到絲毫不受背光影響,那聲「謝謝」之後,我收到全班女生銳利的眼神。 從此之後,我不再是不愛運動的邊緣角落人物,我狂練躲避球,變成主將。 但是,那不是我的「動心時刻」,我記得當時放學回家的路上,有一名資優生男孩,瘦弱不起眼卻很有趣,我們常嬉鬧談笑,彼此陪伴;現在想想,那才是「好感」。 而那場躲避球,只是我愛上被注視的閃耀感,至於畢業紀念冊上愛心之中主將的名字,也只是我對於「人緣好」的投射,因為那是每個人都會寫下的名字。 我第一次理解,原來「喜歡」其實可以很私人。 圖片|Photo by Yoav Hornung on Unsplash 青春期女孩的形象缺乏多樣性 國中時期,我從原本渺小自卑的人物,轉變成開朗、人緣好的「小胖」。 那是一個充斥港星的年代,在所有人瘋迷劉德華、郭富城時,我喜歡的是一個不主流的明星——張耀揚。 當時每個話題都在談論偶像,炫耀小卡或貼紙,而我不僅難以向他人啟齒,還幾乎找不到周邊商品。唯一能確認曾有過的偶像崇拜時刻,是在多年後的現在,搜尋沉浸在各種劇照之中,那抹難以抹滅的笑容。 在情竇初開的時期,女生就會互相爭論男性類型的不同。我們會分辨四大天王的特別之處、有各自擁護的日、韓偶像,就算是閨密,也可以輕鬆研究出互不撞「菜」的類型。 我們對於異性有廣闊的想像與分析,要論述「有一點壞」跟「普通壞」之間的差別,就跟一分糖跟正常甜之間有多少匙一樣需要釐清。 但當我們看待身為女性的自己,卻渴望成為同一種主流審美,不管是膚色官、胸腰臀曲線或是性格才華⋯⋯那主流的價值觀不停提醒我們的不足之處,也不停提醒少男們:「大家都喜歡這樣的女生。」 當市場上只看得到特斯拉電動車,誰還會去考手排駕照? (同場加映:女人默默在開車中享受的祕密:隨時出發與離開的能力與自由) 圖片|Photo by kevin laminto on Unsplash 以「標籤」來說,男性的種類非常豐富,但女性能被識別的項目卻很稀少。 在那個青春時期,我們還懵懂未知、閱歷經驗尚未足夠,「偶像」就是讓自己投射「欣賞他人的感覺」;而女性形象不夠多也不夠立體,看待自己時,學習「漂亮」似乎是最簡便的選擇。 想像一下,如果你是洗髮精產品製造商,大型販賣商場展示的洗髮精款式有一長排,是不是讓人很有動力生產屬於自己概念的品牌?但若只有兩個方向,「好看」或者「平凡」,才開始創業、正有雄心壯志的你,會願意做哪一種? 這就是青春期總是焦慮自己不夠好、不夠美的女性,把自己當作「被挑選的產品」時所處的情境。 這是少女時期的焦慮,內心想要做獨特的那個,但我沒有勇氣在洗髮精走道上開出一條新的欄位。而我的男性好友們也有類似的煩惱,他們看不到多樣性,以為女生要不就是可愛,要不就是很辣,就兩種。 所以,當我們問男性喜歡哪種類型的女生,他們的回答總是膚淺到讓女性翻盡白眼。有些人可能只從情色頻道學會關於女性的種類,有些人會稍微從性格面回覆好一點的答案:善良——但,誰不要善良? 我有非常好的朋友會鉅細靡遺地分享他喜歡的非主流路線:聰明、吃貨、喜歡運動⋯⋯等,卻不敢在眾人面前談論。理由是「討論女生種類很不禮貌」;討論女生很不像男生應該關注的話題;當一群男生聚在一起只是想說幹話時,怕麻煩就必須從眾一點。 從尋求認同的階段,領悟出自己的喜好,我想這就是長大的感覺。 (你會喜歡:愛的秀秀專訪|30 歲後更釋懷!黃小胖:喜劇中研究人性,在脫口秀中找到使命) 有過幻想,走進現實,謝謝我的少女時代 《告別少女時代》這一檔個人秀,滿滿六十分鐘的自問自答,那是我面對自己的開始。 為了創作,我翻遍少女時期所寫下的日記,內容絕大部分是歪七扭八的文字、憤世嫉俗的思想,還有我所幻想的粉紅泡泡。 日記中常出現的四位人物都只有單名,因為少女只喜歡喊一個字代表親密,這四位分別代表我喜歡的某種特質。 「俊」顧名思義就是帥;「瑞」是睿智的說法,這是我對於高智商的幻想,畢竟沒有太努力就能得到好成績實在太讓人崇拜;「峰」像個小男孩一樣陪我玩;「徵」像個大哥哥一樣照顧我。 為何不能幻想一個人物就好,還要分門別類成四個人物?我想,這就是少女心思細膩沒事做的示範,也證明了女生在大賣場光選擇洗髮精就會花掉一整天。 第一次在觀眾面前分享這四位幻想人物時,相信我一定臉很紅,那種把自己的私密愚蠢日記公諸於世的經驗,感覺十分羞恥。還記得秀結束、跟親友合照時,有位老友說:「我記得俊瑞峰徵。」當下真的恨不得銷毀這段回憶。 現在,三十多歲的我,面對「回春」這樣的廣告詞開始有抵抗力,也會拒絕一些不合時宜的穿著打扮,更欣賞不同的美以及思想所帶來的珍寶——那都是因為我有過幻想,走進現實,才得來的成熟。 關於青春,好好放下,好好告別。 謝謝我的少女時代。 本文摘自黃小胖的《喜劇媽媽桑幽默表達學: 克服心理關卡,不恐懼不糾結,讓內向者誕生勇氣的魅力指南》。由大好書屋授權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喜劇媽媽桑幽默表達學: 克服心理關卡,不恐懼不糾結,讓內向者誕生勇氣的魅力指南》 June 21, 2022 at 08: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R7kGh4M

2022年6月20日 星期一

70 歲更要拉起行李箱!花樣奶奶熟旅行:愛自己到最後一刻,我要看遍想看的風景 https://ift.tt/Hwi1GIt 三民書局 人隨著年紀越來越大,旅行的次數也可能隨之減少⋯⋯但我們真的要那樣嗎?人到了幾歲,都要有一顆熱愛旅行的心。 文|金原姫 我在護照到期前六個月左右就前去申請換發。 負責的職員詢問,近來新推出的護照有兩種,一種較薄、一種較厚,問我要選哪一種? 我毫不猶豫地答道:「請給我輕薄的。」人一旦上了年紀,就討厭厚重的東西。 我總禁不住輪流比對舊護照和新護照裡的照片,十年前與十年後的照片中,揉合了那段流光歲月。表情稍嫌僵硬了,下巴有些下垂了,眼睛不太對稱,法令紋也更深了。 攝影師大叔掛保證,說他會替我修得漂亮些,也多虧了他,照片看上去總算多少年輕了些,然而也讓人再次體悟,十年的光陰,待人終究算不得慈悲。 在護照剛拿到手的時候,我還曾看著效期感嘆:「距離二○一九年還剩下整整十年呢,二○一九年到期以前,要努力多多旅行」,當時的我認為,屆時我應該已經結束了海外旅行計畫,迎來在家中安享晚年的時光。 然而,至今的我仍在計畫著下一趟歐洲旅遊,思及於此,便想到我已年屆七旬,再往下想,便思考起我未來的年齡、我將至的年歲,對我個人而言是否幸福,對國家而言是否有益,對子女而言,又是否值得引以為榮。 圖片|三民書局 提供 每兩年都要做一次國家健康檢查。我尋思著不如這次先跳過好了,卻老是接到聯繫電話。 先是國家健康體檢中心打過來、接著是國家癌症體檢中心。不僅如此,就連那些我曾留過一回個人資訊的醫院,也親切地聯繫、提醒我要進行健檢。健康檢查是免費的。我現在生活的國家就是如此美好。 我七十歲了。我琢磨著,活到這把年紀是不是有些病痛也無妨。對於那些正因疾病受折磨的人們,這或許是個無禮又可憎的話題。 確實,由於現在的我身上,未有任何嚴重為病痛所苦之處,才能說出這種話。 我僅僅是容易疲倦,早上起床時會有些微乏力;有時會驀然一陣暈眩,搭公車時偶爾會無故暈車,長時間低頭看書、再次抬起頭時會瞬間頭暈目眩;因為有腰部的狹窄症與輕微椎間盤突出的症狀,長時間站立或行走時腰部會疼痛;腿也會不時發麻而已。 圖片|Photo by Ushico on PIXTA 到了老年,疾病可能隨時找上門來,或者隱隱約約、似病未病地滲透進疲乏感之下,直到某一天才露出兇惡的真面目、表明它就在身邊。 是啊,我只是單純地認為,到了七十,或許是有些病痛也無妨的年紀吧,也是應該順其自然地接受肉體上些許不便的年紀。 世上萬物總有新生,被創造、被使用、被利用後逐漸老化,老化的東西再由新的物件所取代。這就是自然的道理,我只是接受了它。 (你會喜歡:腦科學研究解答:為什麼虎媽會變成最疼孫子的奶奶或外婆?) 我並不想在子女的心中,親手建造出歉意和愧疚的墳墓。若無意如此,我就該充實地度過自己精彩的人生。 不是為了子女無條件地犧牲奉獻,而是去實踐我想做的事、品嚐我想吃的食物、看遍我想看的風景,在我所擁有的環境中暢享生命、愛護自己直到最後一刻。 讓孩子們見證我如此熱愛自己的人生,足以自信地說出:「我的父母已經充分享受過人生,爸媽的一生真的很不賴。」 本文摘自金原姫的《花漾奶奶熟旅行:70歲還是要拉起行李箱!》。由三民書局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花漾奶奶熟旅行:70歲還是要拉起行李箱!》 June 20, 2022 at 08: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Hwi1GIt

曾經覺得布衛生棉很麻煩,直到這件事改變我:不想再讓會陰部接觸石油了 https://ift.tt/osQuxlS 讀者創作 身為女生,多多少少會遇到這樣的狀況,起床時發現經血外漏,睡得不安穩,或者私密處,因衛生棉悶熱而紅腫難耐,也許換個方式照顧私密處,不僅能帶領妳更加認識自己的身體,漸漸地,妳也許不再覺得經血骯髒⋯⋯! 文|溫答 知道布衛生棉其實已經很久了,受它的環保吸引,卻因使用、清潔上的種種不便而踟躕。讓我終於願意踏進布衛生棉世界的,是一場訪談。 我採訪了一位瑜伽老師,那場訪談的主題是「子宮美人瑜伽」,雖是談瑜伽,實則扣緊了「女人如何愛自己」一命題。在這場訪談中,我和老師花了許多時間討論子宮、月經對於女人的意義。 最終在撰寫時,我寫下這樣的一段小標:感謝身體,擁抱完全的自己。 這當中的內涵則是:「身為一個女人,能夠自然地、健康地去感受自己與子宮、月經之間的關係,才是真正地由內開始,接受自己、擁抱自己。」 這場訪談結束後,下一個新月許願時,我寫下了:「想與自己的子宮連結」的願望。 而使用布衛生棉,是我實踐這個願望的方式之一。 (延伸閱讀:「曾因衛生棉掉地上跟全班道歉」專訪「小紅帽」林薇 Vivi,女性月經不該是負面經驗) 身為一個女人,妳如何看待月經? 開始談我使用布衛生棉心得之前,先邀請閱讀文章的妳思考一下:「月經對妳來說是什麼樣的存在?」 在過去,月經對我來說一直是一個,受苦般的咒詛。我曾在經痛到無與倫比時,胡言亂語地說著「要去把子宮拿掉」的氣話;我也曾在與基督徒朋友討論聖經時,怒罵上帝的不公平(憑什麼夏娃犯的錯要我們後代人都承受?) 每個月的經期時間,對我來說都是麻煩、討厭、可不可以不要有,這樣的存在。但自從去年在女人迷第五屆 GWIS 活動上,聽見棉樂悅事工坊創辦人《女,走往身體的朝聖》一書作者林念慈的分享後,我對月經的看法便稍微改觀。 「接納自己每個月的經血,那其實是力量的來源;每個月我都因此能經歷死亡與重生。」念慈說。 (活動直擊:2021 全球女性影響力論壇總報導(上):多元共融的世界,要先找到自己的聲音) 圖|溫答提供 雖然改觀,改變的力量卻沒有真正臨到自己身上,直到採訪了瑜珈老師之後,我才真的打從心裡認同:「子宮是禮物、月經是力量」。 而透過使用布衛生棉,我更是因此感覺到自己與身體的靠近,與身為一個女性的自己靠近。 我為什麼想開始用布衛生棉? 那場訪談中,我們不只聊了子宮、月經之於女人的意義,也同時談到拋棄式的衛生棉/棉條對於身體的危害。 人體的每寸皮膚幾乎都有毛孔,毛孔越大的位置,代表吸收力越好;而頭皮及會陰處都是毛孔較大的位置,因此,我們的洗沐及衛生用品裡面的成分,被皮膚吸收進人體的機率是很大的。 有些媽媽甚至在誕下寶寶時,能聞到寶寶身上有自己洗髮精的味道,這便是頭皮將洗沐品吸收至體內的案例;當瑜珈老師說出這段話時,我整個人頭皮都發麻了。 而,市售拋棄式的衛生棉中,許多都含有從石油中萃取而出的高吸收分子,長時間讓它們接觸會陰部,代表它正不斷地讓身體吸收石油的成分。 「我不想再讓身體吃石油了!」 這大概是我想開始用布衛生棉最大的原因。 如何選擇布衛生棉? 在網路上搜尋布衛生棉,會找到非常多品牌,一時之間真的難以下手。 友人也建議我,第一次使用或許可以先不要買太多,先嘗試看看,確定真的用得習慣,再購買足夠的量。 轉換期先讓布衛生棉和原本習慣的衛生棉交替使用,更能深刻感受到身體是否有差異。 圖|溫答提供 因此我一開始僅先購買了3片日用正常量、2片日用量少,以及1片夜用,不過實際使用後發現這樣的布衛生棉數量,對我來說是不夠用的。 量多的前兩天,我一天大約需替換3到4片布衛生棉,因為台北多雨潮濕,洗滌後也不會馬上乾燥,後來經過評估後,我又額外購買了3片日用以及1片夜用;共計8片日用,與2片夜用的布衛生棉,存量對我來說才是足夠的。 建議可以評估一下,平時使用衛生棉時,每一天的更換量,再轉換成布衛生棉的數量,或是像我一樣先購買少量嘗試。 (女性保養: 月經來時總是癢癢的?經期私密處保養與清潔快問快答) 實際使用布衛生棉的心得? 以下我分別記錄使用布衛生棉的各方面觀察,不過由於各品牌材質不同,本篇文章僅針對正合我檍花布衛生棉,其他品牌使用經驗可能不一定會相同! 圖|溫答提供 身體觸感 花布衛生棉,接觸肌膚首層是棉絨材質,摸起來非常柔軟,實際穿著時也很舒服,有點像是厚毛巾。 無論是吸血前後的情況,在穿著時都不像衛生棉一樣會感覺悶熱、不透氣。 固定方式是扣子,個人使用時沒有明顯移位狀況,但比較短的護墊型,的確比較容易前後移動,不過移動時也不會感覺到,都是上廁所時才發現有稍微移位的狀況。 吸收度 吸收力相當不錯,雖然前兩天量多時,依舊是大約2~3小時需更換一片。 即便是吸飽的狀態,比起衛生棉也舒服了很多,不只觸感,異味也大幅減少。 清潔 原本最讓我擔心的清潔問題,其實也比想像中好處理。 我會先用流動的冷水把大部分經血沖掉,再浸泡於加了小蘇打粉或中性清潔劑的水中,稍微用手刷洗一下其實就很乾淨了,接著可以直接使用洗衣機脫水。 *正確的清潔步驟請以品牌說明為主* 如果人在外面無法馬上清洗,可將拆下來的衛生棉摺好放進小袋子裡,等回到家再清洗,由於吸收力很好,經血並不會漏出來。 圖|Photo by Erriko Boccia on Unsplash 最後,我想談的是── 為什麼使用布衛生棉讓我感覺跟子宮連結? 前面有提到,使用了布衛生棉,的確讓我感覺跟子宮有著與以往不同的連結,這件事我覺得是因為布衛生棉要自行清洗的緣故。 「可是,自己洗經血,不會很髒嗎?」 那天身邊好友也提出這個問題。但其實,我在清洗第一片使用後的布衛生棉時,心裡有著一股異樣的感受。 我跟我的月經相處了十多年,但十多年來,我卻是第一次這麼完整的感受它。 「為什麼經血是髒的?」 我其實從沒想過這個問題,但也在過去理所當然地接受了這個價值觀。 背後有太多壓迫、歧視,經年累月、世世代代地傳下來,讓每個女生都習以為常,不帶一絲懷疑地去接受了它。 並因此討厭經血,討厭有著月經的自己。 使用布衛生棉後,身體的確感覺舒服很多,也沒有什麼經痛的不適。 但對我來說,更重要的意義則是,我真正地去看見自己的月經,我接受它的存在,感覺就像擁抱了過去一直被厭惡的部分自己。 我感覺我拿回了,身為一個女性,那與生俱來的獨特力量;月經不是上帝給夏娃的詛咒,是生而為女,最美好的祝福。 作者資訊|以真心化作沃土、灑下好奇,開成一朵溫柔的花。有著孩子的眼,能與動物溝通; 熱衷和靈魂對話,創作飽含對生命的問答。選擇相信永遠有光,願以任何形式向世界投遞愛。 June 20, 2022 at 06: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osQuxlS

2022年6月19日 星期日

私密保養秘方|挑選好的益生菌,找回清爽生活 https://ift.tt/3loWZts Charming BrandTalks 私密困擾,幾乎是每個女人都曾經歷的煩惱。現在的你還會因為氣候感到悶熱難耐嗎?你找對方法應對了嗎?或許,維持私密健康的秘密,就在你每天的生活裡! 女生聚會裡,總是不少聽見這樣的討論。 「最近夏天到了,不管褲子穿得多寬鬆,有時候就是會悶悶的,你們會這樣嗎?」 「對!我也會!而且生理期期間,身體溫度已經夠高了,月經來更悶,整個人活像暖暖包。」 「而且有時候工作一整天,會都開不完了,哪有時間去喝水上廁所。隨著工作愈來越上軌道,我的妹妹呈現一個反比。」 夏日時分,私密狀況總是特別惱人。在各種聚會中,雖然我們可以用談笑風生的態度面對,但不得不否認,私密保養就是現代女性的必修課。 妹妹的健康,一點一滴慢慢累積 隨年齡漸長,女人從少女成為姐,生活必然有許多不同,但身為女性的共同感受不會改變,就是或多或少都有過「私密困擾」的經驗。 圖片來源:pixta 根據統計,台灣有超過半數以上的女性曾有過私密困擾。尤其夏日天氣炎熱,身體排汗量高,如果未保持通風涼爽,那不適感可能更強烈。而喜愛穿緊身牛仔褲也可能是悶熱原因之一,牛仔布料不易透風,又穿著一整天,悶熱感可想難耐。另外,生理期也容易造成私密酸鹼不平衡。 針對普遍的私密困擾,醫師大多認為與衛生習慣、飲食、生活作息、清洗方式有關。建議大家可從兩個方面方開始著手: 生活習慣:挑選寬鬆衣褲、睡眠充足、經期期間定期更換衛生用品 飲食習慣:多喝水、補充好菌 & 蔓越莓產品 生活習慣可以透過一天天練習而達成,而飲食習慣則需要我們有意識地攝取適合的食物才能慢慢養成。市面上的好菌與蔓越莓產品這麼多,究竟該怎麼選才能選到最適合自己的呢? 攝取原型食物,補充體內營養 想補充營養,除了原型食物以外,我們還可以補充益生菌,補足食物裡缺少的好菌。台灣優格的生活品牌「馬修嚴選」以簡單、純粹、天然的優格產品受到喜愛,如今更是把無糖優格精緻濃縮融入莓果植萃,搭配在地植人洛神花萃取,化作「莓萃優格益生菌」,要用最簡單天然的方式,給你最私密的呵護。 馬修嚴選秉持原型食物精神,有別於市售私密保養錠劑跟膠囊口感,入口即有微酸清爽帶點淡雅莓果香氣的風味。用好的方式善待環境,達成企業永續,再從大自然中製作好的產品,發揮菌種專業,並且陪著每一個你走向理想生活。 根據國際婦科期刊研究,女性實驗者在口服「嗜酸乳桿菌」與「鼠李糖乳桿菌」兩到三週後,好菌增加了 4~14 倍。因此透過口服益生菌,養成好菌,健康維持,特別是含有呵護私密的好菌,可改變細菌叢生態。 在這一包莓萃優格益生菌中,注入無數心血,只為陪你走向更好。萃取巴西莓、覆盆莓、藍莓、黑醋栗等綜合莓果,富含多酚、鞣花酸等植萃成分,想替你補充多元營養。再融入堪稱「雙重紅寶石」的蔓越莓與洛神花,提供原花青素、有機酸,維持酸鹼平衡,長期呵護私密。最後加上七大乳酸好菌,形成保護遮罩,打造好菌環境。 照顧身體,即刻從日常開始 如果你想,告別悶熱不適,在下一次的 girl’s night 中向私密話題 say bye,其實即刻就可以開始。慢慢改變生活習慣,接著來點好的飲食習慣,補充好菌,身體會告訴你答案,給你意想不到的回饋。   了解更多:台灣優格生活品牌‧無糖優格專賣 - 馬修嚴選 Matthew's Choice June 20, 2022 at 11:00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loWZts

2022年6月17日 星期五

從強尼戴普與安柏赫德官司,看四種「防衛機轉」,心理師:每個行為背後,都有不為人知的成因 https://ift.tt/pGCDgZw Yvonne蔡宜芳心理師 從全球關注的強尼戴普與安柏赫德的事件裡,你可以從安柏的辯駁裡看出防衛型人格的徵兆,如果你的生活裡,有遇見這樣的人事物,也許能透過以下「四點」指引,來理解如何跟防衛型人格相處! 美國好萊塢影星強尼戴普(Johnny Depp)與安柏赫德(Amber Heard)的世紀官司,是近期大家關注的焦點。 我自己也追了幾乎每場的官司,也看到網友熱烈的討論及留言。最終判決是強尼戴普勝訴,這也讓強尼戴普的粉絲們歡聲雷動。 某些新聞事件報導後,一開始,網路上一面倒的責怪加害者,但當後來更多證據出現之後,才發現,喊被打的受害者,其實也是加害者。就像六年前,強尼戴普也是被誤解的,很多人形容這次風向改變,世紀官司終於還給強尼戴普公道。 同時,我也看到許多網友對於安柏的批評,例如︰強詞奪理、假裝失憶⋯⋯等,讓許多網友對於安柏的行為感到生氣及不解。 (延伸解析:性別觀察|強尼戴普贏,為何我們都希望他可以是贏的那一方) 圖|達志圖庫 從心理學觀點來看——安柏的行為,背後的心理機制是什麼呢? 其實,任何問題的行為都是有功能的,是一種「生存策略」,滿足某種內在需求。拿安柏的例子來說,她在法庭上需要為自己辯解,除了想要贏得官司,證明自己是對的,得以在影劇界繼續生活下去,也為自己得到好處及利益。 當律師對安柏交叉詰問時,各種不利證據指出安柏在說謊,但安柏還是不肯承認錯誤。 或許,安柏的心中也很驚恐、心虛,也知道自己有錯;但為了要保護自己,避免下不了台,以維護自尊心。 就像那種常常和別人吵架,吵到臉紅脖子粗的人,他們之所以需要這麼大聲說話,很可能是因為他們自己也覺得自己有錯、站不住腳,才需要這麼大聲地反駁他人,捍衛自己搖搖欲墜的自尊心。 從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來看安柏的行為,精神分析提出「防衛機轉」(defense-mechanism)這個概念,防衛機轉可幫助個人因應焦慮,避免自己被焦慮所淹沒。防衛機轉有兩種特性: 否認與扭曲現實 通常是在潛意識層面運作。 我們來看看在世紀官司中,安柏如何透過「四個作用」,幫助自己因應焦慮呢? 壓抑︰將具有威脅或痛苦的想法、感覺排除於意識之外。例如︰當詢問一些相關事件的關鍵細節,安柏常常說自己記不清了、忘記了。   否認︰否認現實,是所有防衛機轉中最簡單的一種。藉由扭曲想法、感受來運作。例如︰縱使證據擺在眼前,安柏仍否認所有對自己不利的證詞。   合理化︰讓某些行為看起來正當,以緩和自己的負面情緒。例如︰安柏曾宣布將 700 萬美金(約台幣 2.06 億元)的離婚和解金捐出,結果被發現根本就沒捐;被律師交叉詰問時,安柏仍然否認,試圖把「承諾」和「已捐款」視為同義詞,以合理化自己的行為,而被認為是在強詞奪理。   投射︰將自己無法接受的欲望或衝動,歸到別人身上去。例如︰安柏在交叉詰問中,TMZ 前員工在證詞裡,證實是安柏在說謊,安柏卻仍然試圖辯解,「證人會為了巴結,而有作偽證的可能」,試圖把錯誤歸到他人身上。 面臨焦慮或困境時,你也曾使用這些防衛機制嗎? 當自我防衛未達病態程度時,都算是正常的行為,但要注意不能成為個人用來逃避現實的生活模式。 (延伸閱讀:性別觀察|胖艾美 Rebel Wilson「被出櫃」,身為公眾人物,她有說「不」的權利嗎?) 當我們對於他人感到不解、不滿時,會傾向以「個性」來做歸因 網友的留言裡,我們觀察到許多人批評安柏,探討安柏種種行為。而我們的行為背後,不會是簡單的歸因,而是長時間累積而成的「個性」和「成長經驗」產生交互作用,讓我們長成了今天的樣子。成長經驗,包含了我們的原生家庭怎麼對待我們、是否經歷創傷事件(如遭受霸凌、被劈腿)等經歷。 例如:一個個性較為敏感、心思細膩的女孩,成長在一個重男輕女家庭中,導致孩子感受不到被愛,而得到憂鬱症。倘若這個敏感、心思細膩的女孩,生長在一個功能健全、溫暖的家庭,她可能就不會得到憂鬱症了。 圖|《水行俠》劇照 我們不清楚安柏的成長經驗,我們只看到她的外顯行為︰她與前夫強尼戴普進行了誹謗事件的辯駁,法庭上為自己的言行舉止解釋。事實上,安柏的成長經驗發生了什麼事,對安柏產生什麼影響,可能也只有她自己本人最清楚。 我們傾向用個人的「成長背景」及「經驗」來解讀所見到的人事物。 但這個世界實在太複雜,很多時候,會出現很多讓人難以理解的狀況。 在這樣的情況下,身為旁觀者的我們,因為不解當事人的行為,很容易會將安柏的外顯行為,以「個性」來做歸因。例如︰「她就是個狡猾的女人、她居心叵測」,而這樣的結論,容易引發安柏粉絲及強尼粉絲的對立和仇恨。 每個人個性和成長經驗的交互作用,讓我們成為了現在的自己。 安柏今天會用這麼激烈的方式傷害他人名譽,以捍衛自己,或許也有她不為人知的地方,或難言之隱。當然,這的確不能掩蓋她的錯誤,她仍要為自己的行為付出責任與代價。 現實生活中,你可能也會遇到讓你難以理解的人事物,仇視、憎恨不會讓世界變得更好;相反的,理解才會。 我們不是安柏身邊的人,無法真正理解她經歷過什麼,讓她成為了今天的自己。 但如果我們的身邊,出現讓我們無法理解的行為時,我們可以停下腳步,試著先不急著下定論,用多一些善意試著去理解他,像是去理解他的成長脈絡,或是事件前後發生了什麼事情——或許,人與人之間就能少一些誤會、多一些理解,這個世界也會更美麗、更有溫度。 *寫作需要你的支持,歡迎分享文章或給我回饋,也歡迎到粉專︰蔡宜芳心理師的心靈港灣逛逛* June 17, 2022 at 11: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pGCDgZw

「曾經熬夜是青春,感冒就睡覺」當媽之後,我突然懂得的那些事 https://ift.tt/zIHLtme 荔枝小姐 孩子如果生病怎麼辦?全天下的父母都這樣擔心著,其實財富與成就都是其次,全家人平安健康,就是幸福!——有些事情,當了媽之後才懂。 回台灣滿一年了,我有時還會夢見在上海的日子,和友人們騎著單車穿梭在梧桐樹蔭之間,喝不完的獨立咖啡店,週末還有跑不完的派對。 原來當了母親之後,牽掛會變這麼多 還沒當媽媽之前,「身體健康」這件事情在我心中的優先順序永遠是被置後的。 熬夜爆肝?那叫做享受青春。 感冒發燒?那就在家悶頭休息幾天,不要影響到別人就好。 女兒出生後,生活多了許多牽掛,無論做什麼事情,第一反應總是想到她。 由於自己是母乳媽媽,也是女兒的主要照顧者,「保持身體狀態良好」好像成為一種責任,所有吃的、用的,還有生活作息都全然不同了。 圖片|Photo by bady abbas on Unsplash 隨著疫情的四處蔓延,我想此時所有小小孩的父母也有類似的心情,每天都是繃緊神經在過日子。 家長群組裡人人自危,時不時就有人焦急詢問該如何照顧發燒的病童?小小孩發育還沒完全,要是染疫後留下長久的傷害怎麼辦? 對於新手爸媽來說,育兒原本就是一件焦頭爛額的事情,現在碰上這場世紀疫情,一切又變得難上加難。 例如說,原本平時可以帶小孩出門曬太陽逛逛街,如今每次出門都像在打仗,大人小孩全身包得緊緊的,看到人潮擁擠的地方要自動迴避,回到家還得徹底消毒,擔心一疏忽就讓病毒趁虛而入。 至於朋友聚會,各種展演活動更是完全不列入考慮⋯⋯上次在外面脫下口罩用餐是什麼時候的事?我竟然想不起來了。 (推薦閱讀:公審歐陽靖育兒方式,真的合理嗎?路人指教、長輩介入,新手媽媽的真實日常難題) 圖片|Photo by Ive Erhard on Unsplash 原來當初老媽的愛,就藏在這些細節裡 從沒想過我會變得這麼宅,卻絲毫沒有委屈的感覺。凡是為了女兒的平安無事,生活如何天翻地覆,我都願意。 在跟女兒在台南老家躲疫情的日子裡,我收到了糖話生醫寄來的「冠撤力軟糖膠囊」,把保健成分做成酸酸甜甜的小軟糖,從幼兒到老人都能輕鬆食用,不用再考驗吞嚥力或家長的耐性。 我一邊吃著軟糖膠囊,一邊想起我的小時候,那時老媽也是每天要求我吞一大堆保健品,當時的我只覺得抗拒,看到大顆的膠囊就特別苦惱。 年幼的我不能理解,為什麼我得吞下這麼多保健品?現在想起來,那些大大小小膠囊的背後,都是父母對孩子的牽掛。 財富成就都是其次,只要全家人健健康康,就是最實在的幸福。 長大後才懂得父母的愛!保護孩子的軟糖,爸媽居家的好幫手~(點我) June 17, 2022 at 09: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zIHLtme

2022年6月16日 星期四

玫瑰不只是愛情,也是你拿歲月澆灌的所有事物 專訪鄭麗君再譯《小王子》:記得自己也是玫瑰 https://ift.tt/KmSXxWl 女人迷內容製作人 Amazing 每次翻開《小王子》的時候,你都想起了誰,記起什麼回憶?出版八十年間,這位金髮男孩不斷回訪,每個受傷、迷惑、孤單的心靈,因為他的陪伴獲得撫慰。對於前文化部長鄭麗君來說也是。一直都是《小王子》書迷的她,這次從讀者變身譯者,以自己的文字翻譯,向這本經典著作致意。 「我在叛逆的高中時期,第一次讀《小王子》。」 或許是因為始終走在鍾愛的道路上吧,鄭麗君最近有一個神奇體悟: 高中時的我,明明不到二十歲,卻覺得自己不再年輕;現在過了五十歲,卻覺得自己好年輕,還可以做好多事! 鄭麗君 說完自己露出一個靦腆的微笑。 她說這個感覺就是,雖然自己不再年輕,但心中還有一位小王子在閃閃發亮。 圖片|鄭麗君提供 問她覺得內心的小王子,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其實我本質是個滿害羞的人,」她又露出一個靦腆笑容,「但是我對於自己與世界有著好奇,想要去做些什麼,改變些什麼,哪怕只是一點點都好。」 從年輕到現在,鄭麗君想要認真生活,好好活著的生命初衷,一直都在,小王子從未遠去。 自高中時期、法國留學、擔任公職到成為母親,前文化部長鄭麗君與《小王子》曾有過四次相遇,加上這次親自翻譯,又碰上了熟悉的老朋友。 玫瑰不只是愛情,也是你拿歲月澆灌的所有事物 「高中時印象最深的是帽子的隱喻,以及小王子遊歷星球時,所看到的各種人類社會異化現象。」憶起年輕時對社會意識初萌芽的自己,鄭麗君彷彿又變回一個孩子,眼神發光地談論與小王子的初次見面。 後來到了法國留學,原文為法語的《小王子》,自然成了她的第一本法文讀物。 「二十幾歲的時候,愛情就是當時最在乎的事物,所以深受小王子與玫瑰、狐狸的關係所吸引。」 圖片|聯經出版提供 年輕時看到玫瑰的比喻,下意識就聯想到了愛情。但對於現在的鄭麗君來說,玫瑰更是你拿歲月灌溉的所有事物。 「不管是愛一個孩子,或是做一件事,我們花在事物的時間,使得這些事物變得重要。」從前的她以公職身份,為台灣創造一個更自由的社會,讓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自己。這兩年她卸下公職,將重心放在家庭身上,也回任青平台基金會董事長,成立「永續民主研究中心」。 有人說我是回歸家庭,但是我並不覺得,因為家庭一直都在。人常常在不同角色轉換,但不同角色轉換之間,其實還是一個『我』在走過這個生命歷程。 鄭麗君 鄭麗君看得很清楚,並沒有被外在形式、角色所困住。 「不管擔任立委或部長,那都是一個途徑與方法,並不是目的本身。同樣地,擔任親職,也不代表我需要把人生理想放下來。」 就像從法國回到台灣,開始擔任公職時,鄭麗君常常引述書中的經典句子:「真正重要的事情,是眼睛看不見的。」 不同於典型政治人物,鄭麗君常常在做基本功,比如推動《文化基本法》、《國家語言發展法》等,都不是一時半刻就能看見成果的政績,卻是奠定文化發展的重要基礎。 在不被理解時,她常常拿這句話來鼓勵自己:「要做有價值的事,不要流於媚俗,為自己鍾愛的事物去努力。」 圖片|聯經出版提供 對於所做的事有熱愛,於是產生了責任,這份責任不是外在加諸的壓力,不是道德規範,是你生命內在自然而然想要去擁抱,想要去做,由愛而生的責任。於是他們都成了玫瑰。 選擇去愛、去付出,就是我們生命的本然,也讓我們成為了愛的主體。 鄭麗君 孩子帶我重新擦亮眼睛,學習放手讓他闖蕩 成為母親以後,鄭麗君不只為自己而讀,也為了孩子而讀,希望讓孩子知道:「這個世界有時很複雜,大人常常陷入自己建造出的牢籠,但不要忘記你是誰。」 在翻譯的過程裡,兒子成為第一位讀者,鄭麗君總在他睡去後,獨自挑燈工作,隔天再把譯作唸給兒子聽,收集第一手回饋。 兒子對於「點燈人」的角色特別有感覺,因為他是書中唯一一位,不只在乎自己,願意為他人服務,也是小王子想當朋友的人。 「其實每個孩子,不就像小王子這個原創角色,充滿好奇心,天真而執著嗎?」孩子帶她重新擦亮了眼睛。 圖片|聯經出版提供 成為母親對鄭麗君來說,也像踏上一顆全新星球,孩子有時帶來很大挑戰,當媽媽並不容易。「我有時候要挑戰自己不生氣,告訴自己生氣是最後的方法,思考有沒有其他辦法可以跟孩子溝通。」鄭麗君露出難得的苦笑。 她坦言,要放手讓孩子自己長大,其實充滿掙扎:「我很想為孩子預約一個更好的世界,為他承擔些什麼,但我也在這個過程裡體會,生命必須自己去闖蕩,自己去經歷。」 「人最終要成為自己,然後去走自己人生的道路。你沒辦法成為他,你沒辦法代替他。」說這句話的時候,鄭麗君流露出對孩子的疼惜。 但她很快接著說:「不過人跟人之間,能夠有一些陪伴,給予一些支持,那就是感情裡最美好的部分。同時你也走在自己的道路上。」 圖片|聯經出版提供 知道親子彼此是獨立的,誰都無法代替誰,也無需誰的犧牲奉獻,我們能做的,就是互相分享,彼此陪伴。 也因為自己走過了一段路,鄭麗君漸漸明白生命有其韌性,每個人都在創造一條你可以走的道路。 雖然我們無法問,自己最終會走到哪裡,但只要心安理得,一直走在期待的那條路上,那就很好。 鄭麗君 鄭麗君說,她現在除了會祈禱孩子平安健康長大外,也期望他成為對世界有幫助的人,「哪怕只是一點點,都好。」如同她對自己的期望也是這樣。 工作家庭自己三分法,記得自己也是玫瑰 把愛澆灌給了理想與孩子,鄭麗君也不忘,把自己當成鍾愛的玫瑰,好好滋養呵護。 「我現在會用『三分法』,把時間分配給工作、家庭和自己。」 時間不一定是整整齊齊切成三等分,但是每天都留一段時間給自己,不管是獨處、閱讀、與朋友聊天,甚至是去外面走走路、散散步,「好好滋養自己,才能有力量再把另外兩部分,做得如自己所願。」 鄭麗君說,女性的付出,很容易被視為理所當然,「我們自己也常常覺得要理所當然付出。」所以更要提醒,把對世界的愛,放回到自己身上。 圖片|鄭麗君提供 她回望自己五十歲的人生,曾經有過挫敗跌撞,但大體回想起來,都有著想起來會微笑的時候。 其實大齡人生,如果你認真走過,是一個美好的過程。 鄭麗君 在這過程裡,她都沒有把自己忘記、拋棄,反而用所有時間,去經歷與體會,一切她所愛的。因為她一直記得,《小王子》帶給我們的提醒: 帶著對生命的許諾,在一個艱難的世界裡,依舊保有那良善的力量,不斷地去面對,生活地如我們自己所期待。 鄭麗君 經典不是定於一尊的絕對權威,每一次閱讀,都是帶著當下最切身的生命經驗,在與自己對話。鄭麗君最後又強調:「這是我自己的《小王子》,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版本。」 不忘提醒空間是存在的,你是自由的,鄭麗君總是這樣,想邀請大家一起共好。 一再出發又渴望回家,遊歷了星球,卻依舊不忘最愛的玫瑰。在這個複雜的亂世裡,鄭麗君邀請我們重讀《小王子》,一起回看內心,那裡有一個最原初的自己。 圖片|聯經出版提供 採訪後記 那天專訪一開頭,我先分享了自己的故事,視訊鏡頭前的鄭部長,披著白色素雅西裝,很真誠地,聽著我說: 「我第一次看《小王子》,是因為 25 歲的失戀。」 那時的感情挫敗,讓我茫然失措,回望過去二十多年的人生,好像變成一片陌生境地,不知道自己是誰。 在書店偶遇綠色書皮的《小王子》,小小地,靜靜地,卻散發暖暖的光。 我把它帶回家,在一個人的夜裡孤獨地讀著,飛往 B612 星球,發現那裡有一個跟我一樣,孤獨、困惑,不想帶給世界任何傷害,純真又溫柔的小王子。 「他帶給我許多安慰,好像找回了一些力量,明天又可以繼續走著,我依然是我。」 她一路帶著「我理解」的表情,靜靜聽我說。 我就像飛行員遇見了小王子,重重的心事,被溫柔接起。小王子真的存在,不曾離開。 June 16, 2022 at 08: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KmSXxWl

2022年6月15日 星期三

勇敢揭露自己遭受性暴力/性侵,要做哪些心理準備?張希慈勇敢分享這四點 https://ift.tt/e8NT7Ro 張希慈 如果你也是曾被性侵後的倖存者,到底要不要公開揭露自己的傷痛與經驗?如果想這麼做的話,可能要有的心理準備是什麼? 「我不知道我是不是準備好跟大家說,我曾經遭受性暴力的經驗⋯⋯」 那天朋友打電話給我,想跟我聊聊她曾經遭受到的性騷擾經驗。 作為一名曾經實名公開揭露性侵與網路性暴力的受暴經驗的人,我發現「受暴後公開揭露,會遇到什麼情況?」並沒有太多經驗可以參考。 我想起我當初在揭露前,也是透過拜訪勵馨基金會,透過跟基金會的夥伴們請益,才得以有更好的心理準備公開揭露自己的經驗。 於是,這次想透過這篇文章跟大家分享我在揭露時的心路歷程以及發現。 第一:倖存者沒有揭露義務,但揭露有其意義,你要想清楚揭露的原因 倖存者得認清自己沒有「揭露義務」,但是「揭露」確實有其意義,而你要自己想清楚想要揭露的原因。 我記得我曾經問過我朋友,她同是性侵倖存者,也曾經實名撰文公開揭露自己的經驗。 「你覺得我該公開揭露嗎?」 「你的公開揭露,對於性暴力的防治、性教育的普及都會有實際的幫助跟意義,但是那不是必須的,你沒有必須得告訴別人你發生過的事。你做什麼選擇都可以,你有全權的決定權。」 朋友又補充,「但對我來說,我自己定義的『復原』,是我有一天可以不帶壓力地在跟一個我剛認識的陌生人說,『哦,我曾經被性侵過。』,就像我跟他們說『我很愛跳舞』一樣,我不再躲躲閃閃。對我來說,那才是我真正復原的模樣。」 圖片|Photo by Skyler King on Unsplash 「那你呢?你為什麼想要公開?」 「我喔⋯⋯我看到我身邊的朋友近期也遭遇性侵,然後被噤聲,我突然覺得很不公平。為什麼受害者要被噤聲?為什麼受害者要為自己的遭遇感到羞恥?我覺得透過公開實名敘述,或許可以讓我自己跟更多倖存者相信——遭遇這些經歷,我們可以不為自己感到羞恥。」 「如果想要說,那就說吧。」 我也曾經很害怕揭露自己的經驗,光是想到「全世界以後搜尋我的名字就會看到我被性侵」,情緒的直覺反應就會讓我就會退卻好幾步。 但是慢慢細想,我也發現自己的退卻正是羞愧感的展現。而理性的我也想起,我可以透過開始敘說去擺脫那些羞愧感。接納那些經驗曾經發生在我身上,並不把這些經歷擴散成為一個「丟臉的自己」,正是一種擺脫羞愧的過程。 同時間,我也想讓這世界上其他倖存者可以看到一種可能性——我們可以在承擔著這些經驗的同時,不為自己感到羞愧。 (前情提要:張希慈專欄|那天,我被性侵了(上):我想開門逃跑,卻發現自己只能任他完成惡行) 第二:揭露必然帶來風險,但也讓我們有機會被接住 在決定公開揭露以後,我決定要先跟我的家人,以及我伴侶的家人說。 我跟家人的感情很好,但過去卻從未跟父母談過這個經驗。不是怕他們二度傷害我,而是擔心他們自責,怕他們會認為當初是他們沒有保護好我,才讓我遭遇這些經驗。而沒有跟伴侶的家人說,則是怕伴侶的家人因此不接納我。 我仍記得跟我媽傾訴的那天。 「媽,我最近想要寫一篇公開的文章談性侵。」 「哦?」我媽挺習慣我跟她說我要做的各種行動,她一開始並沒有太驚訝。 「因為我以前,曾經也有發生過這樣的事。」 我媽放下手邊的事,更專心地聽我簡要地說明以前發生的事件。 「妳聽到這些沒有很難過嗎?」 「這當然不是什麼快樂的事,但是妳既然能夠跟我說,也打算跟大家說,我想妳應該已經度過那最痛苦的階段了。妳希望我很難過嗎?」 「沒有,我不希望妳很難過,我確實是真的已經好很多了,所以現在才有辦法跟妳說。」 「我很遺憾我不能早點知道、早點陪妳。過來,媽媽抱一個。」 我媽抱了我,我則充滿了感謝與感動。 圖片|Photo by Douglas Lopez on Unsplash 「妳有想好,如果公開說的話,妳男朋友的家人會有什麼反應嗎?」 「有,我有打算先跟他們說,但是無論他們支不支持,我還是想要公開,我覺得這是對我來說很重要的事。」 「如果妳會因為揭露而失去某些愛,也不用擔心,妳回來找媽媽,妳是不缺愛的孩子。」 幸運的我,沒有因為揭露而失去了一些愛,反而獲得了更多的愛。男友的妹妹也在一通電話中,好好地接住了我。 她告訴我,Me Too 運動在澳洲還有很多國家都很普遍,她覺得這很有意義,希望我在臺灣做這些行動時,不要因為臺灣人的反應而挫折。 揭露的選擇,讓我先遇見了來自家人的支持,再遇見了來自伴侶家人的支持。讓我在真正公開揭露以前,得以先被好好地接住。 (真實揭露:張希慈專欄|那天,我被性侵了(下):原來,我有力量可以要傷害我的人道歉) 第三:就算遇見 95% 的善意與 5% 的惡意,你仍會被後者影響 揭露的文章貼出以後,大概不到幾天時間,該篇文章就出現數千次的分享、數百則留言與私訊。而這些分享、留言與私訊,大致上分類可以分成以下幾種類型: 1. 暖暖的支持: 這些留言會表達他們對於有人公開揭露經驗的感謝、也會表達他們對我的愛跟支持,看了會很暖,會覺得更有力量願意好好訴說,像是:「謝謝你願意勇敢說出來。」 2. 理性的辯論: 這些留言會討論政策、資源、教育、法規的現況,並且在其中辯論怎麼做才能有效減少傷害,像是:「我曾經做過性平會委員,其實在性平會最常遇到的案件類型就是 OOXX,我覺得應該要 OOXX。」 3. 憤怒與痛苦: 人們在理解別人的創傷時,很容易出現替代性創傷,這類的留言往往會因為自己也發展出創傷的情緒,於是積極地希望為我尋求他們想像中的正義,像是:「你跟我說他是誰,我去殺了他!」 4. 惡意的傷害: 這些留言往往來自匿名或假帳號,這些討論會評論我的外表、身分以及事件真實性,像是:「你還能笑著自拍,應該沒真的發生什麼事吧?」或是「這些都是為了騙讚才寫的。」 圖片|Photo by Christin Hume on Unsplash 我的經驗中,1 與 2 類型的討論佔比非常高,應該有九成以上。 然而在我揭露的第二天,就因為後兩者的訊息,而急性憂鬱爆發,明明知道自己還有工作沒做完,卻因為哭到停不下來,一邊焦慮明天的工作,一邊痛哭到半夜四點。 人的大腦機制讓我們天生對於「威脅」與「負面消息」的反應會比較大,於是我的崩潰也就不稀奇了。我仍記得看到那些負面私訊的時刻,腦袋甚至痛苦到冒出自殺念頭的我,哭著發了一篇僅限摯友的限動—— 「我必須一直一直跟自己說,你很棒、你很勇敢、你沒有做錯什麼,難過沒有關係,哭就哭吧,如果一輩子沒有完全康復也沒有關係。至少,至少活著,至少相信有人無條件愛我,好像才撐得下去。」 我的家人給予了我很多的時間與愛,我的男友半夜被我打電話叫醒聽我哭,我身邊好多基本上是社工、心理師等級的朋友,都用無敵強大的同理心陪伴著我,於是我終於平平安安地,度過了那幾天的急性憂鬱,好好地活下來了。 但那一點都不理所當然,一個負面的訊息,需要將近一百倍的愛與支持才能平衡得過來。而我是很幸運的那個人,我確實遇見了一百倍的愛與支持。 (同場加映:「被性侵的痛苦並不停止於那一晚」性侵倖存者的自白:創傷,從來不是忘記就能好起來) 第四:你會遇到大量倖存者來找你,所以你也會需要設定界線 當前臺灣的現實是,大部分的倖存者找不到人傾訴自己的經驗,而大部分的倖存者又都亟需被同理、被陪伴,於是當有人冒出頭時,倖存者就找到了他們的出口。 在我揭露我的經驗以後,我收到了很多來自完全陌生的網友,鉅細靡遺地告訴我他們的經驗。而那樣的痛苦,也都很真實地用文字傳達出來,我會在很短的時間內,承接非常多來自陌生人的痛苦、掙扎、困惑與憤怒。 圖片|Photo by Firmbee.com on Unsplash 一開始我並不知道,該如何回覆那些揭露他們秘密給我的私訊。 後來,我決定告訴他們,我很感謝他們的信任,但我也選擇向對方承認我的無能。性暴力創傷,大部分時候是需要專業介入的,包括諮商師、精神科醫師、醫師、律師、社工師等,而我不是以上任何一個角色。 我曾遇過一名倖存者自從跟我說了經驗以後,會頻繁地跟我聯繫,希望我為他主持公道,但我其實沒辦法為他做那麼多。在接觸的早期,讓對方知道我們的互動之間有界線,也是減緩我會因為無法為對方解決問題,而產生的「罪惡感」。 我只是一名倖存者,我能理解部分的經驗,但我仍有很多經驗與知識是完全空白的,於是,讓倖存者知道他們能去哪裡再求援,提供相關資訊、正向感謝他們的信任,是大部分時候我會做的選擇。 (延伸閱讀:張希慈專欄|我曾與 300 多名女性在廁所被偷拍,N 號房並不遙遠) 最後,總結倖存者公開揭露後,可能要有的心理準備 倖存者得認清自己沒有「揭露義務」,但是「揭露」確實有其意義,而你要自己想清楚想要揭露的原因。 揭露必然會帶來各式各樣的風險,但揭露,也讓我們有機會被接住。 就算遇見 95% 的善意與 5% 的惡意,而你仍然會被後者影響。 你會遇到大量倖存者來找你,所以你也會需要設定界線。 如果你現在問我——我會不會建議別人揭露自己的經驗? 我會同我朋友說的一樣: 「你的公開揭露,對於性暴力的防治、性教育的普及都會有實際的幫助跟意義,但是那不是必須的,你沒有必須得告訴別人你發生過的事。你做什麼選擇都可以,你有全權的決定權。」 祝願我們都能勇敢做我們認為對的事,當遇見傷害也都能好好復原。 June 15, 2022 at 07: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e8NT7Ro

2022年6月14日 星期二

友達以上,戀人未滿?6 個從朋友變情人的關鍵,你準備好了嗎? https://ift.tt/6sAEotT 塔羅筆記 朋友變成情人,是一件好事嗎?文中 6 個關鍵思考,有些事情提早準備,能讓你們的關係更順利! 有些關係,比起普通朋友要更親密一點,勾肩搭臂,無話不談,然而他們又不是戀人。 他們也許做得到蓋棉被純聊天,關心對方有沒有找到好對象,不管心裡有沒有過曖昧,總之他們感情比誰都好,比誰都了解對方,只不過,他們不是戀人! 或許你們之間的曖昧已經人盡皆知,但當事者的你們就是不敢跨出那一道界線,擔心一跨越了可能連朋友都做不成,這個風險你們都不願意去承擔⋯⋯ 但是,該不該和好朋友在一起是許多人的困擾,但也不全然都是煩惱,因為和好友在一起也有許多意想不到的美好地方呢! 圖片|Photo by Eldar Nazarov on Unsplash 1. 和他相處可以讓你感到很自在 在你的身邊一定遇過一種人,雖然他不見得是團體中最幽默風趣或最出鋒頭的人,但和他相處起來總是特別開心,覺得特別溫暖舒服。 有種愛,是相處起來覺得自在。從朋友變成情人,無需刻意偽裝,無需太過依賴,那種剛剛好的愛。 像是冬日難得的陽光,像是夏日午後迎面而來的風,論不上什麼冠冕堂皇的理由,一切只是讓人感到舒心。 笑著也好、哭著也罷,就展現真實的那一面,在彼此面前,我們純粹是我們。 (同場加映:是友情,還是錯過的愛情?關係心理學:朋友變成戀人的 3 種情況) 2. 對彼此的生活非常了解 所謂的生活圈,應該就是融入對方的生活,這對談戀愛或是結婚的人來說很重要,因為這就是一種肯定你的地位的象徵。 譬如,他肯介紹他的朋友給你認識,希望每場聚會你都出現、很開心你和他的朋友一起聊天,這些都會增進彼此的感情。 因為共同朋友太多,也都參與過他大部份的生活,什麼朋友約他你也都瞭若指掌,不需要重新打入他的生活圈,就算吵架了,也可以從朋友們的口中來打聽一下他的心情。 圖片|Photo by Bewakoof.com Official on Unsplash 3. 多出的這份親密感與磨合,需要時間適應 很多以前可以開的玩笑,現在開就是犯了大忌;很多以前不該你做的事,突然間就該你來做了;很多以前可以隨便說的話,現在就要經過大腦想想會不會讓他理解成別的什麼。 你可能會突然覺得累很多很多,也會經常有委屈——但是這都是正常的,所以不要在這個階段懷疑自己,懷疑你們的關係,磨合期過去之後,你就會感覺到當了那麼久朋友,再變情人所帶來的諸多好處。 此外,畢竟和好友相處,不像和情人相處。多了報備行程、互道早安、晚安、多了關心和親暱,有些人適應得來,有些人卻沒辦法習慣多了的這份「親密感」。 4. 小心,分手之後恐怕會就此別過 因為太熟悉對方的生活圈,所以分手之後你們要解釋的人很多,而且會讓共同朋友陷入「選邊站」的窘境,而且分了手之後就不可能回到之前的朋友關係,一夥人出去玩看到對方還會尷尬。 最慘的狀況,就是你們戀情的大小事都會成為朋友間茶餘飯後的話題。 分手後能不能做朋友?如果你曾經深深地愛過這個人,他曾經是你生命中不可割捨的一部分,那麼怎麼去轉換這角色呢?能若無其事的把他看成是一個朋友嗎 ? 這對大多數來說,恐怕都是難以做到的。 (你會喜歡:給大人的繪本|《不說話的石頭告訴我們的事》相信你所經歷的,都是通往幸福的必經之路) 5. 朋友昇華成情侶,缺乏神秘感或是新鮮感 決定要不要和好朋友在一起之前,你應該搞清楚自己對愛情的「新鮮感」重不重視,畢竟兩人都是朋友的時候沒有這種問題。 在一起後有可能相處模式也不會改變,但就是少了那麼一點點的神秘感,你要擔心變成戀人後你會不會覺得有些無趣,因為都知道他想要什麼、喜歡什麼了。 就是因為太過熟悉對方,你們之間很難有情侶間小鹿亂撞的感覺,好像只是讓關係更進一步,卻沒有真的變成情人的感覺,加上你們已經看過彼此最真實的模樣,早已見怪不怪,新鮮感自然也就不存在了。 圖片|Photo by David Dvořáček on Unsplash 6. 如何突破尷尬開始親密接觸是超級關鍵 上床後最重要的是心態,不要覺得自己是受害者或是吃虧,而是這件事是你同意、你也想要才發生的。 至於朋友之間的感情,一不小心越了界,觸碰到性的界線,其實並不需要大驚小怪。 更重要的是,你們有沒有在這段關係中,找到適合彼此且舒適的位置。從朋友變戀人的一大樂趣是,你從沒想過跟這個人接吻、上床會是如何,第一次親吻或身體接觸可能都會讓你們大笑——抑或尷尬萬分。 June 14, 2022 at 11: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6sAEotT

身心療癒筆記|總是照顧他人,忘了自己?「溫柔的人,要懂得收緊界限,放鬆原則」 https://ift.tt/M9bPJLq womany 女人迷精選 深層按摩者阿修透過文字,寫出肌肉緊繃其實和身心息息相關,做一個人柔軟的人,肌肉要懂得放鬆!來看成為一個「柔軟人」需要從哪裡開始? 文|阿修 柔軟的人,就連身體都會傳遞出柔軟氣息。 容易退縮自己界限,但會堅持原則——這樣的人,表層皮膚與肌肉張力偏小,毛細孔舒張,傾向去接收他人意念。 若要發表自己意見,則要花較長時間整理思緒、核對感受,有時得花一些時間與身體溝通,直到說服自己產生肯定感,才能夠慢慢表達一點點。當遇到不同意見時,除非肯定感十足,否則會先懷疑自己,甚至引起自我批判。 柔軟的人,特別適合做協助人的工作,而不是指導人的工作。 適合為他人著想,作為服務後勤行政,能堅守程序、規範原則。 然而這類的人,較不適合主動協調或參與策劃,但可以被動配合,或是策劃內容服務。 (洞悉自我:愛自己練習:療癒內在小孩,釋放負面情緒,讓自己自由) 圖|Photo by Radu Florin on Unsplash 柔軟的人,皮膚與肌肉層面有較多空間,像是鬆軟的土壤。 雖然也會感覺到身體上的各種緊繃,卻難以被觸摸到,倘若不是深入觸碰,摸起來甚至會軟軟的。 所以,他們容易為人產生誤解,一般人確實感覺不到,進而忽略柔軟的人也會處於壓力狀態。如果恰好當事人不習慣表達情緒,或者環境不允許,通常就會變成壓力鍋。 當情緒處在壓力鍋,這時候會開始有「喘不過氣」的現象,然後心中有「悶悶的」感覺,累積身體上,會有「胸口像壓了塊石頭」的重力感,比以往更容易緊張、心悸、頭暈、頭昏。再來就是無止盡的慢性疲勞,是一種「憋屈」的感受。 當喘不過氣、心悶悶的、胸口如壓石時,感知力會大幅度降低,對於外境索然無味,生命力也會在此時逐漸失去養份,也可能被當成一種身心症的前兆或警訊。 圖片|Photo by Ave Calvar on Unsplash 柔軟的人,緊繃並不是肌肉上的用力,也不是過度使用勞損,而是緊縮在肌肉之下的空間。那是一種更內在的空間,彷彿是一種壓制自己、不去擴張或釋放的習慣,傾向壓縮自己內在,得以保有一些安全感。 倘若陷入長期壓力,會使得內在壓力,高到連外層的柔軟空間也跟著緊束起來,物極必反。 這時候人會感知大錯亂,無法分辨善意或惡意,更傾向全部都先當成敵意,事先防備起來,如此一來,身心會超級耗能,充滿負面思想。 聽起來,當一個柔軟的人,或本身就是一個柔軟的人,好像沒什麼好處?其實也不是的。 我相信,柔軟的人,人緣會比較好,受眾人愛護,感知豐富而細膩,更能靜得下心,與自己待在一起。 本質上雖容易受傷,但只要能找到自己的使用說明書,其實是更好照顧的! (正念療癒:「相信今天會有好事發生」療癒練習:從早晨開始,讓每一天都豐盛有愛) 柔軟的人,使用說明書 從身心二個層面,寫下一些給柔軟的人的使用說明供參考! 但建議一定要為自己量身訂製,儘可能為自己去調整、修改: 身體 懂得透過嘆氣釋壓,把悶的感受釋放掉,多做一些擴胸運動,找到心胸開闊、心開意解的身體感覺。 把頭部重心往後移動,開心的人,頭不可能低低的,身體語言也是打開的。 讓自己背部有更多支持和放鬆品質,如果自己做不到,也可以找一個能讓你感到放鬆、安全、信任,且不會批判你的家人伴侶,或是朋友讓你依靠著,試著感覺有依靠時的身心變化。 心理 學習分辨「界限」與「原則」是兩個不一樣的事情,柔軟的人,界限鬆、原則緊。 儘量做到事先準備、事中放鬆、事後釋放掉壓力,使得界限緊一些,原則鬆一點,取得內外的平衡。 說大白話,就是對別人不要過度設想,對自己不要太多苛責。 最後,把這一段背起來 不要直覺地認為自己有問題、自己有錯誤、自己很糟糕,因為大家都有問題,每個人都不完美。 特質是難以在短時間改變的,所以不是要你不去批判自己,試著對自己柔軟一點呀,多唸幾次,記在心裡,這樣就很好。 作者資訊|從公務員到小職員,意外成為身體工作者。經營臉書專頁 兔子推推 x 深層按摩 阿修,將觸碰視為非語言的創作與表達,時常在獲得領悟之後,轉化成文字,也期望自己透過書寫來梳理內心,從而活得真誠、輕鬆且合一。 June 14, 2022 at 10: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M9bPJLq

為你點歌|紅髮艾德《Happier》比從前更快樂:他說無縫接軌是為了氣我,還是真的? https://ift.tt/duVlakR 海苔熊 在急性分手期,大腦會產生急性創傷的症狀,尤其當對方無縫接軌,你會有更多憤怒、困惑、悔恨等等的感覺。你也可能會希望自己趕快長大,但畢竟你不是傑克魔豆,怎麼可能一夜長大?在這篇文章當中,我們將帶你一起回顧在關係裡頭自己經歷了哪些轉變、內心的防衛機制是什麼,還有那個深層的恐懼是什麼,在還沒有辦法放下他的情況下,先練習放過自己。 海苔熊你好: 這首歌算是符合我現在的心境吧。 故事是這樣的,我跟她在一起了四年多,有許多大大小小的爭執,但也一起努力的走到現在。只是,她在 5 月 1 日的時候,對我提出了分手。 而這段關係在去年開始出現了一些裂痕吧,她不斷的提到,希望我可以趁暑假的時候去找工作,只是我想休息,我想好好的過大學時的最後一個暑假,所以跟她在這點上面吵過許多次。 我本身是一個沒什麼自信與安全感的人,所以我一直很希望她可以隨時陪伴在我身邊,在剛在一起的時候我們的確是如此,只是大概第三年開始,她覺得她的生活不應該只有我,所以她開始有了一些社交活動。 她新交了一群朋友,會跟她一起打麻將的朋友,而且是一群男性朋友,她下班之後常常回到家,還沒來得及跟我吃頓飯,就離開了,所以當時的我也因此與她有了許多爭執。 後來,我覺得我應該嘗試融入她的朋友圈,所以我也開始跟著她去打麻將、唱歌、爬山等等的活動。最後,的確也交到了新的朋友。我以為我們之間的危機就到這邊了,我已經試著去解決自己內心的矛盾了。 圖片|Photo by Helena Lopes on Unsplash 但是,她工作的地方出現了一個學弟,那個學弟也住在我們同居的租屋處附近,所以她有時懶得自己去上班,會請學弟載她上下班,而我那時候雖然有些不滿,但我也理解,畢竟她上班的地方真的有點遠,並且她下班之後也會跟我吃個飯、逛個街、買個東西等等的,所以我並沒有跟她反映這個問題。 現在想起來,我應該要在出現這個情緒的時候,就即時反映了。 Saw you walk inside a bar 看到你才剛踏進酒吧 He said something to make you laugh 他便說了些話逗你開懷大笑 I saw that both your smiles were twice as wide as ours 我看見你們兩個的笑容遠比你和我在一起時來的快樂 Yeah you look happier, you do 是啊,你看起來比從前快樂,真的 (同場加映:【關係日記】娜娜與奈奈:愛會移情別戀,但我始終喜歡妳) 而我的不安全感在我去當兵的時候徹底爆發了,原本她下班之後會跟我一起從事的活動,都變成學弟在做了,陪她吃飯,陪她逛街,陪她買東西,我開始變得疑神疑鬼,開始變得歇斯底里,我沒有選擇跟她溝通,反而是選擇了自私的行為,我選擇偷看她的手機,而我們也這樣有了許多的爭執。 直到 4 月 24 日,我們最後一次的爭執,也是關於這個部分,而我在還沒解決完問題的時候,就要回營了,所以沒有來得及跟她解釋一切,解釋所有我的不安。 她在 5 月 1 日打給我的時候,她也說了,她很努力想要維持這段感情,只是她沒有辦法再相信我相信她了,那個禮拜她也想過,是不是要繼續撐下去,只是她想了過後,對我也就沒有愛情了,只是習慣了我陪伴在她身邊而已,所以她選擇了放手。 而就在我們分手的隔天,那個學弟向她表白了,而她的說詞是,她基於一個報復心態,可能是因為我說過我很討厭無縫接軌的人,所以她選擇了接受了那個學弟的表白。 圖片|Photo by Kelly Sikkema on Unsplash 我其實是相信她的說詞的,因為我對她還有感情,我還愛著她,但是我也很擔心,她如果真的對學弟沒有感情,那她的這段新關係會快樂嗎?這個決定對我、對她或是那個學弟都不公平吧。 只是我對於一切也無能為力了,我沒有好好的珍惜她,我在這段感情裡傷害了她非常多,所以她累了,她想離開了,所以我尊重,所以我選擇離開。 分手到現在也才第 11 天,所以感受還是很深刻吧,有很多複雜的情緒。 有憤怒嗎?有吧,但是不多。 有難過嗎?真的很難過。 也有不甘心跟遺憾,但更多的是自責: 自責我自己沒有早一點變成熟,沒有早一點成長; 自責我自己沒有好好珍惜她; 自責我自己沒有早一點跟她溝通; 自責我自己在這段感情裡面傷害她這麼多。 我不知道我該如何調適這種心情,我可能放了太多、太多的感情在這段關係裡面,我的理性告訴我,應該要試著放下她,試著跨過這段悲傷,讓自己成長,但是我的感性卻沒有辦法。我沒有辦法真正的忘記她,我沒有辦法把過去四年的感情放下,我不知道我該怎麼辦。 by 阿嘎(點播時間:2022/5/11 上午 9:18:26) 親愛的阿嘎: 比起「相信她真的無縫接軌了一個新的對象,而且已經不愛你不在意你了」,你寧可相信她這麼做是一種「報復的手段」,藉由這種方式,你終於可以不用面對,這段走了這麼長的感情最後還是破滅的事實。 某種程度上面來看 ,對方的離開似乎啟動你內心的某一些防衛機轉(Ego Defense Mechanism)[1]。 Anna Freud 整理的各種心理防衛機轉當中,其中有一個自我保護的防衛機轉是「理智化」(Intellectualization),又分成 5 種常見的方式: 1. 隔離(Isolation) 把自己和某個情緒分隔開來,用理性來碾壓感情。  2. 合理化(Rationalization) 用看起來合理的方法來解釋某一個自己不想接受的事實,這個方法很常被大家使用,透過合理化經常可以讓心情比較平穩,不需要去面對那個真正的傷口和痛苦。  (延伸閱讀:放不下前任,要如何回到一個人?關係心理學:與內在小孩對話,療癒受傷的自己) 3. 儀式性、抵銷與補償(Ritual,Undoing and Compensation) 做了一件有罪惡感的事情之後(例如偷看對方的手機),用一些其他的方式來抵銷內心的罪惡感,買鮮花回家送給對方、刻意更溫柔地對待對方等等,作為某種補償心態。  4. 魔術性思維(Magical thinking) 將兩件完全沒有因果關係的事情聯想在一起,透過這樣的推論讓自己覺得舒服一點,但這個推論的過程可能很荒謬。例如把對方離開的理由歸因為自己臉上的青春痘。透過這種奇怪的推論的方式,終於可以不用去面對關係裡面真正的困境和議題。 圖片|Photo by Mario Azzi on Unsplash 在你的故事裡,我猜你多多少少也很清楚地看到, 她和你的距離慢慢拉遠,而學弟和她之間的關係慢慢靠近,當兩個人相處的時間更多更親密,免不了會有那種近水樓台先得月的狀況(propinquity effect)[2],再加上你又還在當兵,居然趁虛而入,內心一定是百感交集。 尤其是現在那種後悔的感覺,後悔當初沒有聽她的話在大學畢業的最後一年暑假先去找工作、後悔自己不夠成熟、後悔自己太過依賴、後悔當初在事情有點不對勁的時候,沒有提出自己的感受⋯⋯ 這一個又一個的後悔,成為了你現在難以前進的重量,不但讓你對自己失望,也對「自己讓對方失望」這件事情很失望。  圖片|海苔熊 提供 心理學 OK 繃 在急性分手期(分手後的 1 個月到 3 個月之間),人的大腦會產生急性創傷的症狀(Acute grief)[3],大腦造影的研究當中發現(這個樣本用的是女性),後腦區(包括小腦、後腦幹、後顳頂和枕腦區域)的活動量增加,而前腦幹、丘腦、紋狀體、顳葉皮層、島葉以及背側和腹側前扣帶回/前額葉皮層的活動量減少。 換句話說這些悲傷的確會顯現在大腦的反應中,如果你越努力的想要控制這些悲傷,可能會讓自己有更無力的感覺,因為不管怎麼做好像都會有許多的情緒浮現。 許多文章都會教大家要「跟悲傷相處」,但是待在悲傷裡面的感覺是很不舒服的,會讓人想要逃跑,甚至在腦袋裡面用各種方式來解釋「為什麼他會離開我」。 由於在分手後的自我檢討很不容易停下來,既然要檢討的話,我們可以用比較有建設性的方式來做檢討,或許在這段感情當中,你也可以學到一些東西。 一、面對自己的不安全感 在這段關係當中你發現自己是一個比較沒有安全感的人,因為沒有安全感所以會做出一些不信任對方的行為,而這些行為反而深深傷了彼此的關係。 所以雖然兩個人的關係結束了,但你也可以趁這個機會好好感受一下自己的那個「不安全感」什麼時候會出現?當你做什麼事情的時候不安會下降一點,做什麼的時候不安會增加? 如果你可以找回對於不安全感的控制感,而且這個控制感不是來自於對方做什麼,而是來自於你自己做什麼,就比較不容易在往後的感情當中患得患失。  (你會喜歡:最好的依賴,是相信對方離開之後還會再回來:給三種不安全依戀的人的一段話) 二、找到重複的爭執點 在你的信件當中有談到,兩個人後來的衝突慢慢變多,這些衝突可能都在吵一些老問題,那麼這個老問題是什麼呢? 如果真的希望自己變得成熟一點,你打算如何在面對類似問題的時候,做出和以往不同的行動? 三、把喜歡變成了習慣 很多時候感情之所以會走到終點,一部分是來自於兩個人前進的步伐並不相同,也因為兩人的速度不一樣,當對方還在嘗試一些新的東西、有不同的視野的時候,你可能還在原地踏步,這個不一致的狀況這樣兩個人走得很辛苦,消磨了感情。 這個時候如果有另外一個比較新奇的對象出現,對方可能會開始重新思考:「我真的愛你嗎?還是只是習慣你而已?」 圖片|Photo by Adam Le Sommer on Unsplash 在你的信件最後談到,自己不知道該如何放下和她之間的關係,但我想說的是,很多人在分開以後會以為「放下」是必須要做的事情,實際上在分手的研究當中顯示,你並不一定需要完全從創傷當中走出來、從這次的經驗當中學會什麼而成長,或許你真正需要的只是「用另外一種眼光來看待你們的回憶」。  還有許多人跟你一樣,在分開以後會不斷地跟自己說「應該要長大」,但這裡有一個問題是怎樣才算長大呢? 心理學家 Richard Tedeschi 和 Lawrence Calhoun [4] 多年前提出了一個著名的理論叫做「創傷後成長」(Post traumatic Growth,PTG),認為人在經歷重大創傷(如分手)之後,人可能會在幾個面向上有一些改變 [5]: 對生活有更多欣賞:從生活當中的很多小地方發現小確幸  與他人的發展更溫暖的關係:更能夠理解別人、和其他人形成深刻連結  對自己優勢的認識增加:到自己擅長什麼、想要什麼  認識到更多新的可能性:調整自己人生中認為重要的事情的順序  心靈上的進展:重新理解自己、認識自己 不過,在後續的研究當中發現,聲稱自己有「長大」的當事人,並不一定真的有這種改變,而是會用不同的方式來理解和詮釋(Positive Reappraisal,PR)這段時間之內所發生的事情和經驗 [6]。 例如,看到這個回憶教會你什麼、看見自己其實也沒有那麼糟糕、看見自己還有其他可能的機會,光是這些「看見」本身,就能夠減少你分手後的痛苦 [7]。 (你會喜歡:「痛苦是可以療癒的嗎?」導師周詠詩教你用一支筆加牌卡,打開理性與感性腦,釋放心靈深層壓力) 當然這個過程是需要時間的,一開始你可能會感覺到「痛苦和悲傷」(distress and grieving),然後一些「調整」(adjustment)會慢慢出現,最後自己也會有一些改變(growth)[8]。 換句話說,其實你不需要逼迫自己「趕快長大」,你也不一定要「立刻」從這段感情當中學會一些什麼,你只需要慢慢找回你自己就好了,有沒有放下對方並不是重點。  在你的餘生裡,或許還會遇到許多不同的人、發展出不一樣的關係,長年累積下來的個性也不太可能在這次分手之後就有巨大的轉變,不論兩個人之間是否還有可能,也不論後續還會不會有下一個讓你喜歡的人,都要對未來懷抱著信心。  不論現在的她是否比從前更快樂,都不妨礙你變得更快樂。 因為,你是自己快樂的主人。  【我要投稿海苔熊為你點歌,連結請點我。「海苔熊為你點歌」到這裡聽。】 參考文獻與延伸閱讀 [1] Vaillant, G. E. (1992). Ego mechanisms of defense: a guide for clinicians and researchers. American Psychiatric Pub. [2] Newcomb, T. M. (1956). The prediction of interpersonal attraction. American Psychologist, 11(11), 575. [3] Najib, A., Lorberbaum, J. P., Kose, S., Bohning, D. E., & George, M. S. (2004). Regional brain activity in women grieving a romantic relationship breakup.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161(12), 2245-2256. [4] Prati, G., Pietrantoni, L. (2009). Optimism, social support, and coping strategies as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posttraumatic growth: A meta-analysis. Journal of Loss and Trauma, 14, 364–388. [5] Tedeschi, R. G., & Calhoun, L. G. (2004). TARGET ARTICLE: "Posttraumatic Growth: Conceptual Foundations and Empirical Evidence". Psychological Inquiry, 15(1), 1-18. doi:10.1207/s15327965pli1501_01 [6] Owenz, M., & Fowers, B. J. (2019). Perceived post-traumatic growth may not reflect actual positive change: A short-term prospective study of relationship dissolution.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36(10), 3098-3116. doi:10.1177/0265407518811662 [7] Linley, P., Joseph, S. (2004). Positive change following trauma and adversity: A review. Journal of Traumatic Stress, 17, 11–21. doi:10.1023/B: JOTS.0000014671.27856.7e [8] Miller, M. R. (2010). Growth following romantic relationship dissolution.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71(4-B), 1–148. (UMI No. 3401719). *歌詞翻譯引自此文:Ed Sheeran-Happier 紅髮艾德 更加快樂 歌詞翻譯 June 14, 2022 at 09: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duVlakR

下班後的迷人俱樂部|專訪心理師盧美妏:遇到職涯迷茫期怎麼辦?有些事情急不得 https://ift.tt/UTsqgGx 女人迷原創製作所 盧美妏曾獲選最具影響力的 50 位心理諮詢師,不僅擔任過蔡康永情商課專業嘉賓,也是人生設計心理諮商所共同創辦人。這次,她受女人迷邀請擔任下班後迷人俱樂部的講師,在課程幫你聚光,當你迷茫時的生涯導師,為你找到理想生活,帶給你改變! 盧美妏:經過多年積累與嘗試,才發現自己喜歡做和人相關的事 圖片|講師 盧美妏 大學讀心理學專業的盧美妏,過往接觸到的心理師與同學,都像天使一樣溫柔,既會照顧人又善解人意,她覺得與自己的性格大為不同,於是認為自己並不適合做心理師,並開啟了諸多嘗試,想到有什麼適合的職業就去做做看。 興趣廣泛的她在那段時間嘗試過各種不同類型的工作,因為她相信,只有實際去做過,才會知道哪些事情是自己喜歡或適合的,而最後她也在這些看上去八竿子打不著的工作中,找到自己人生方向。 「繞了一圈,我才發現原來自己喜歡做與人直接相關的事。」盧美妏微微笑著,那是一種終於懂得自己的滿足笑容。 盧美妏強調,每個人的職涯其實都有不同過程,也就是說,我們在前期會經過「探索期」,到職場初期時會經歷「生存期」,直到專業開始起飛時才到「發展期」,最後才是「實現期」。她認為,經過生存期後再到發展期,才能開始在專業上突飛猛進。 那些看起來沒意義的事,最終會串成一條閃閃發光的線 過去幫大企業進行新進員工培訓時,盧美妏很常聽到員工抱怨:「我是學企業管理的,但到這裡都在做雜事、打雜、打會議記錄,主管都沒有看到我的成果⋯⋯」 「但這些其實就是我們職場早期,常常會遇到的經歷!」盧美妏認真地說道,在職場初期雖然會一直重覆一些很瑣碎、沒有意義的工作,但這些其實就是在磨煉硬技術、磨煉我們的挫折容忍力,再去鍛煉對風向、人際的敏銳程度。 在底層做瑣事時,因為犯下的錯誤牽連通常都不大,我們可以在這些試錯的過程中,一步步讓自己進步。 人生設計心理諮商所共同創辦人 盧美妏 「看似沒意義的內容,卻是決定我們生存最關鍵的時期。」職場頭幾年的階段,雖然每個人遇到的問題會不太一樣,但多半都經歷過因為無法一步登天而感到受挫。可能有些人生存期很短,那很幸運;但有些人的生存期很長,要磨非常久。 盧美妏強調,這個時候能不能沉住氣撐過去,就是關鍵時刻,因為若在這個階段,沒有足夠的磨練,未來必吃大虧,也很難有機會如「鯉魚躍龍門」般跳到更高的職涯發展。 但聽起來這樣自信的她,也曾陷入工作低潮過。 那時的她是心理直播主,每個週日都要直播,但因為做直播的時候,不知道觀眾是誰,來聽的人進進出出,意見一大堆。而且,因為直播面對的觀眾非常不一樣,不能做很多深度內容,讓盧美妏每次直播結束後,都覺得沒什麽成長機會。 「可是因為約都簽了,即便痛苦也要咬著牙把它做完。」盧美妏告訴我們,那時候只要週日一到,就會因為這份工作而感到心煩——但現在卻很感謝當年的自己撐過來了! 雖然當下的直播經驗很痛苦,但盧美妏往後所經歷的各式各樣、大小場合的線上課程,都是因為那年鍛煉出來的實力,讓她可以完成,甚至順利錄影做節目。 「有些事情你在做的當下,是沒有感覺的,甚至感到很不喜歡,會因為沒什麽太大意義而想放棄,但這些事情,其實對我們未來都是成長跟積累。」盧美妏告訴我們,有一天,你會發現,過去的所有經歷都會串成一條線,組成現在的你。 (同場加映:專訪女人迷 Content Lead 張婉昀:相信時間,現在單點都將連線,你的生命會是滿天繁星) 迷茫每個人都有,正視才能找到理想職涯指南 圖片|Photo by Brooke Cagle on Unsplash 我們回望的時候看到一條路,別人看過來時也知道這裡有一條路,但這些路其實是我們走出來的。 人生設計心理諮商所共同創辦人 盧美妏 經歷過很多事情、很多煩心過程,也遇到很多很奇怪人事物的盧美妏,就這樣一步一步走來,走過十幾年的歲月才有了現在的她。她坦言,十幾年前她根本不知道現在會做這些工作,也不知道當時想像的樣子,最終會以這個方式實現。 市面上分享的雞湯文章、成功學,或者是名人成功傳記,其實都是直接跳過辛苦的過程,「可是啊,事實上不論是誰,都要非常反覆、非常瑣碎地去打磨自己的生存技能,找到自己在世界上適合扮演的角色。」 「有些大名鼎鼎、身家上億、光鮮亮麗的名人跟我們一樣,也會為轉職所苦。」其實很多來找盧美妏諮詢的人,都已經 4、50 歲,甚至 5、60 歲,有些客戶甚至是事業有成的大老闆。 她告訴我們,很多時候,有些人看起來很有方向,對任何事都特別篤定,清楚知道自己有做什麽,但事實上,每個人心中其實都有小小猶豫,只是不一定有說出來。 「我們只能靠自己走出這條路。」迷茫階段是每個人必經的過程,甚至是很多時候迷茫是常態。 會迷茫其實是代表我們活著、我們在思考。也就是說,如果你不迷茫,你不會知道自己是什麽樣子。 人生設計心理諮商所共同創辦人 盧美妏 盧美妏要我們思考,「一眼就看得到的人生」到底是不是自己要的,因為只要你希望自己有「成長」與「變化」,希望能長成自己理想中的模樣,就必然會經過這段迷茫階段。 (好文推薦:下班後的迷人俱樂部|專訪何則文:你適合什麼樣的工作?其實,你心底已經有關鍵字了) 攜手女人迷突破框架,一起為生涯定錨 圖片|Photo by Gabrielle Henderson on Unsplash 與女人迷合作很久的盧美妏,看準女人迷的文章和課程,並非為了搏眼球與衝流量而存在,而是更加重視多元價值的傳遞,讓不同的聲音能夠被理性討論。她將基於過往積累的經驗,結合學員的需求,提供更多方法和工具。 在這次與女人迷合作開設的課程當中,作為作家與講師的她,並非僅僅用「短期療效」作為號召,她將在課程裡與我們聚焦談「決策」和「定向」,希望能藉此去談真正重要的事。 她表示,希望透過課程,帶大家走出猶豫與迷茫,為自己做出正確決定,找到理想的人生方向。也強調,在職涯發展這些年,深刻感受到「性別議題」帶來的影響,作為女性,需要讓討論與分享許多男性視角完全不會遇到的經驗,也需要開始改變。 在傳統社會文化框架上,女性也被賦予許多期待,我想我一直在努力突破這些定義和想像,女人迷也是。 人生設計心理諮商所共同創辦人 盧美妏 我們從盧美妏自身過去的經驗裡看到意義,也在她的故事分享中,看到每個人的現在都是由「過去」所構成。 因此希望自己的未來是呈現什麼樣貌,那就從「現在」做起! June 14, 2022 at 08: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UTsqgGx

性別觀察|胖艾美 Rebel Wilson「被出櫃」,身為公眾人物,她有說「不」的權利嗎? https://ift.tt/lfWSVFA George, Dr B 「曾以為我在尋找王子,但也許我真正需要的是一位迪士尼公主!」胖艾美 Rebel Wilson 在 IG 宣布與同性伴侶交往,眾人紛紛祝福。過了幾天才知道,原來是新聞記者發現戀情,逼迫她做出回應,形同「被出櫃」。身為公眾人物,她有說「不」的權利嗎? 2022 年六月同志驕傲月(Pride Month)的第一週,最讓人感到突然又驚喜的消息,莫過於電影《歌喉讚》那位帶給人歡樂的澳洲影星「胖艾美」Rebel Wilson,在自己的 Instagram 上宣布與同性伴侶交往的喜訊: 我曾以為我在尋找迪士尼王子⋯⋯但也許我真正需要的是一位 #迪士尼公主 💗🌈💗#loveislove 兩個人甜滋滋的合影羨煞了不少人,適逢六月同志驕傲月, #loveislove 、同志就在你我身邊,在貼文底下有各種祝福的話語「 ❤️😍❤️😍❤️😍 yes!」「Love is love Diva 🥰😍💖」「Love you both so much!!!❤️❤️❤️」 隨著 Wilson 貼出與伴侶 Ramona Agruma 的合照, 羨煞了不少人的眼光,然而 6 月 11 日一則在《雪梨晨鋒報》(The Sydney Morning Herald)刊出的專欄,對於這起甜蜜戀情事件帶來許多討論。 這不是她主動想告知,而是被記者「逼著出櫃」 在這篇標題〈Rebel 開始散佈關係的新聞了〉一文裡,作者 Andrew Hornery 抱怨自己被胖艾美「毀約」了:「我知道這個新戀情的狀況,所以在週四(9 日)寄出給 Rebel Wilson 團隊的信件裡,給出兩天的時間來討論她的對象,那個在 LA 的時尚設計師 Ramona Agruma。」 「但她選擇毀掉我們的報導,直接在她的 Instagram 上貼出這則『迪士尼女公主』的貼文。」Andrew 在週六這篇文中,帶著不甘心,寫著自己是如何想報導胖艾美 Rebel Wilson 的愛情故事。 「她之前也在 Instagram 這個社群平台上,誇耀她那帥氣的美國啤酒大亨前男友啊。」 這篇專欄在刊出後,隨即有人發覺哪裡不大對勁:「很明顯地,這不是 Rebel Wilson 自己想出櫃的。《雪梨晨鋒報》的記者已經承認給她 2 天的時間來評論,否則就要幫她出櫃。更糟的是,這出自於該報內公開男同志作者之手。」 這則點破房裡大象的的評論已經近 3 萬多則回應,逼得讓《雪梨晨鋒報》的編輯 Bevan Shields 在週日(12)下午刊出了〈對於Rebel Wilson 報導的附註〉,文內提到: 「我們專欄作家問了 Wilson 是否想對於她的新伴侶這件事評論。」 「如果她的伴侶是男性的話,我們也會問一樣的問題。」 「要說我們幫 Wilson 出櫃是錯的。」 此附註刊出後,更多人不以為然了,澳洲 ABC 新聞廣播製作人 Rafael Epstein 評論: 「你們說:『噢,我們只是提出問題而已。』,但有沒有想過,如果她今天面對這些問題時會怎麼想?如果今天是這些記者與編輯,被問到這些有關於他們私生活的問題呢? 」 Rafael Epstein 更在 13 日上架的廣播裡開頭說到:「這件事不單純只是討論名人八卦,因為名人本身就是八卦來源,這攸關於媒體如何在報導公眾人物的性傾向。」確實,當媒體說著自己有報導真相的義務給觀眾時,為什麼會用粗暴的方式,詢問個人性傾向上的問題呢?  而在此同時,原先對這場戀情的滿滿祝福,也漸漸導向聲援尊重 Rebel Wilson 的個人隱私與性向。 在 12 日當晚, Rebel Wilson 作出公開回應: 謝謝你們的評論,這是一個非常艱難的狀況。但我試著用優雅的方式來處理它。 關於性別平權,我們還能做得更多 澳洲 LGBTQI+ 健康協會的執行長 Nicky Bath 受訪時也聲援 Rebel Wilson 此刻的處境:「要不要出櫃與揭露個人感情狀態,應該是個人選擇。」 「LGBQIA+ 族群應該得自己選擇要告訴誰,怎麼告知,然後是哪時。」 若單就該報所提的問題來看,《雪梨晨鋒報》並沒有真正強迫 Rebel Wilson 非得出櫃,但只給 2 天的時間對於自己的感情伴侶作出評論,在這種具時限壓力的處理方式下,怎能讓 LGBTQIA+ 社群成員自在地告知自己的感情狀態?就像 Wilson 在 12 日的推文內所說的:「非常艱難的狀況。」 原本兩個人相愛在一起應是一樁美事,至今竟充滿烏煙瘴氣,更讓人感到不捨。 本月 11 日刊在《雪梨晨鋒報》的專欄,編輯那篇附註刊出後沒多久就撤下,原作者 Andrew Hornery 在 13 日澳洲時間下午也在該報網站上刊出道歉啟事,內文除了告知大家與 Rebel Wilson 團隊就發表評論這件事時序外,對自己在這件事處理的狀況也表示歉意: 「身為男同志,我理解歧視與污名化的困境⋯⋯我們從來沒有要幫人出櫃,但我能理解,為什麼我的詢問信件會被視為一個威脅,處理模式上是個錯誤。」  「我做錯了。《雪梨晨鋒報》與我在之後,會確保完善考量到個人性傾向這個複雜議題。」Andrew Hornery 同時也為了 11 日所刊出的那篇不甘心的專欄,向讀者道歉:「因為沒收到 Rebel Wilson 的回信,選擇不回信是她的權利。而我在週五看到 Instagram 貼文後,用自己的失望寫出了一篇不合格的文章。」 雖然道歉,卻已讓這個 #loveislove 的故事沾染上不必要的風波,更讓大家反思: 「我們真的建構出一個,多元共融的性別空間了嗎?」 圖片|《我要回高三》劇照 在這篇文章開頭所提,每年六月是同志驕傲月,讓大家記得 1969 年在美國紐約石牆(Stonewall)酒店,對於同志族群歧視而引爆的劇烈抗爭。在石牆事件過去 50 多年後的此刻,欣見性別議題不再是禁忌,過去十年內許多國家通過同性婚姻。 不過,當驕傲月滿溢著驕傲與自豪的氛圍時,有人開始思考:社會各層面對於 LGBTQIA+ 族群偏見是否真的有所減少?我們是否真正地創造出多元與共融的社會氛圍,讓 LGBTQAI+ 社群內的成員更能自在地討論「現身」問題? 那些結構性的問題依舊存在。不只是性別平等,更要創造一個公平公正的性別環境。 在 Rebel Wilson 事件後,願我們能更純粹地祝福他人找到自己的幸福,毋須再伴隨這些不和諧音。到那時,我們才算朝著性別公平公正,與多元共融的社會環境,跨出了一大步。 June 14, 2022 at 07: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lfWSVFA

2022年6月13日 星期一

給大人的繪本|《不說話的石頭告訴我們的事》相信你所經歷的,都是通往幸福的必經之路 https://ift.tt/j2gU8uD 晴暄 Ronna 外在環境的快速變化帶來許多的「不確定」,也令人產生焦慮,而繪本《不說話的石頭告訴我們的事》告訴我們,困住我們的,不是外在的遭遇,而是內在的心境,宇宙自有安排⋯⋯! 這是關於一顆石頭、一隻熊、一個鳥巢和一名獵人,看似毫不相干,卻又相互牽連,串起意想不到的故事。 有一天,熊在森林裡散步,被一顆石頭絆倒,傷了熊掌。 圖片|奧林文化 提供 圖片|奧林文化 提供 他很生氣,嘴裡嚷著:「可惡的石頭!」熊撿起石頭隨手一扔,石頭擊中樹幹,樹枝開始搖晃。 圖片|奧林文化 提供 圖片|奧林文化 提供 樹枝上的鳥巢,掉了下來,砸中正瞄準熊的獵人。獵人槍口一偏,沒射中熊。 獵人生氣地說:「可惡的鳥巢!」 圖片|奧林文化 提供 圖片|奧林文化 提供 不清楚狀況的熊,又遇到了石頭,他很疑惑,為什麼這顆石頭一直擋住他的路呢? 他不知道,這顆不會說話的石頭,剛救了他一命。 (性別推薦:給大人的繪本|率先穿起褲裝的女子瑪麗.沃克:曾因褲裝被逮捕,為女性爭取穿著自主權) 換個角度想:不糾結於當下,不憂慮於未來 村上春樹曾說:「不必太糾結於當下,也不必太憂慮未來。」很多時候,困住我們的,不是外在的遭遇,而是內在的心境。 當我們以恐懼、不安或焦躁「評判」處境,落入抱怨與低落之中,卻忘了綜覽全局——「看似」不如意,會不會其實是上天以另一種形式,預備的禮物? 如同故事中的熊,怎麼也沒料到,因為被石頭絆倒,反而撿回一命。 生活,更像是一連串的蝴蝶效應,事情發生的當下,我們往往無法想像之後的發展。 那何不以「豁達」心態看待,塞翁失馬,焉知非福?說不定會有奇蹟發生呢。 Photo by Pablo Heimplatz on Unsplash 例如,下了場大雨,抱怨出門不便,反而因為躲雨,邂逅了一位朋友;錯失原本的升遷機會,卻因為有更多時間陪伴家人,彼此關係更融洽; 懊惱當時選擇另一份工作,就能賺更多錢,卻因為堅持熱愛的事,獲得更多幸福感; 揮別錯的人,深陷失戀痛苦,卻因此遇見了對的人,獲得真正幸福。 或像當年選擇休學,學習書寫藝術的賈伯斯,應該也無法預料,設計電腦字體時,會因為當年所學,受到啟發? 正如他於 2005 年,史丹佛大學演講的名言: 我們無法在經歷的當下,參透每件事的意義,唯有在日後回顧時,才能將一個個點連成線,所以你一定要相信,你經歷過的一切終將在未來以某種方式串連起來。 (同場加映:錢錢與它的產地|從《魔球》《賈伯斯》到《當幸福來敲門》五部真實故事電影,五種幸福方程式) 圖片|Photo by Johannes Plenio on Unsplash 祈禱的力量:相信宇宙,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在這變化快速的時代,未知所帶來的「不確定性」,也是令許多人焦慮的原因。 然而,那些我們過於擔憂的事,往往不一定會發生,困於心中,不僅於事無補,只會徒增煩惱。 面對眼前的煩惱,不如選擇「放下」吧!放下擔憂、不安、焦慮、恐懼,明白這些只是「情緒」,而這些情緒並不等於真實的你,也不能掌控你未來的路。 也許轉個彎,就能海闊天空;也許換條路,風景就會不同。 換個角度想,我們的人生是一場不斷成長的修行,即使會有挫折,即使有時所遭遇的事件,當下看不出其中意義,但這些經歷,都為生命歷程帶來省思。 培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怡然豁達的人生觀,當我們選擇以平常心看待,也更能相信宇宙,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相信,是一種幸福的選擇,也是獲得平靜力量的源頭。 (猜你想看:打開衣櫥,映入眼前的是混亂還是明亮舒敞?衣櫥反映人生,打造專屬經典衣櫃的方法) Photo by Ryan Hutton on Unsplash 好與壞,有時需要時間來驗證,而我們能做的,就是帶著善意祈禱,相信生活不會虧待善良的人。用正向心念面對現狀時,一切也會變得順利。 你可以對著星空許願,勉勵自己,目前的低潮或不安,只是暫時的,一定是為了迎接之後的好運,先儲備能量;也可以把願望寫下來,勾勒想像中的美好模樣——你會驚訝的發現,目前看似不如意的處境,並不能阻止你擁有平靜的心境。 如同作家彭樹君在《相信今天會有好事發生》書中所述:「書寫是一種靜心,是聆聽內在聲音的方式,是療癒自我的過程,也是得到心靈自由的途徑。」 當你靜下心,你也能更豁達地看待事物,換個角度想,好與壞,往往需要時間驗證——你能做的,就是相信,一切經歷,都是通往美好的必經之路。 June 13, 2022 at 10: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j2gU8uD

愛的形狀|伴侶衝突,隱忍其實是錯失彼此了解的機會:3 個溝通心法,為關係創造對話 https://ift.tt/GmKxogd 小妮子 怕衝突所以什麼都不說,真的比較好嗎?表面平和,底下卻暗潮洶湧⋯⋯愛情的形狀,到底怎麼樣才能圓滿呢? 前陣子我在 IG 上詢問大家在穩定關係中覺得最容易卡關的部分是什麼,回答中可以發現「伴侶溝通」是多數讀者的痛點,大家知道「溝通」在關係相處扮演重要的角色。 然而,溝通這件事情的背後,有太多面向需要考量,如每個人的立場、觀點,以及在表達時所使用的語氣、用字遣詞等,而且有極高的機率變成挑戰對方,也擔心說出來後對方對自己產生不同的想法,會不會因為這樣在對方心中被扣分?對方會不會拒絕我? 因此,有些人即便有不開心,轉個身向閨蜜、兄弟抱怨,暫時讓心情舒坦,但,回過頭來仍然要面對自己的伴侶,難道少說一點真的能降低衝突,讓彼此更和諧嗎? 圖片|Photo by Baliuk on PIXTA 大家都不直說,真的比較好嗎? 害怕衝突而選擇用暗示的話語,其實對於長期相處的伴侶來說,在溝通上並沒有加分的效果,一項有趣的研究可以說明,拐彎抹角對溝通並沒有比較好。 研究中,找來不同伴侶一起討論特定問題,討論過程中會進行側錄,觀看回放時,說話者和聆聽者分別會被詢問問題:說話者會被問到是否認為自己已經清楚表達意思,而聆聽者會解釋他們所理解到說話者的意圖,覺得被說話者的挑戰程度有多少(就像是日常溝通過程,意見分歧時我們多少都會感到被挑戰)。 在實驗中除了說話者和聆聽者還有四位觀察者,需要對說話者的表達能力進行評分,說話者往往對自己的表達能力的評價高於客觀觀察者。 此外,當客觀的觀察者高度評價說話者的表達能力時,聆聽者的理解準確程度更高,然而,當說話者認為他們已經清楚時,則不一定。 另外,聽者感受到被挑戰的程度並不會降低對說話者的理解力,如果客觀上是表達清楚的,聆聽者都可以準確地理解說話者要表達的真正訊息,因此在衝突中,雙方願意表達思想和感受對溝通是更有效的。 (延伸閱讀:不再愛成孤島!與自己保持聯絡的方法:試著訴說、給予聆聽,建立適合自己的療癒場) 圖片|Photo by Sai Kiran Anagani on Unsplash 每次的隱忍都是錯失了解彼此的機會 即便是伴侶,也不可以忽略個體差異的事實,那些我們自以為明顯的暗示,對方很有可能根本沒接住。 當然,由於兩個不同個體站在不同的角度和思考模式,可能難以避免互相挑戰,更直接的溝通有時可能會「痛痛的」,然而這可能是彼此解決分歧與衝突最有效率的方式。 有些關係表面上看似風平浪靜,殊不知兩人內心在某些時刻都刮著龍捲風,因為可能只是雙方都選擇「不直說」,選擇隱忍或是暗示,卻發現一點都沒有解決到問題。 (猜你想看:「愛我應該要懂我」但一段健康的關係,需要你的「有話直說」) 我曾經遇過一對情侶 L 和 C,雖然他們都願意「忍讓」,在雙方發生意見分歧或是有不滿的情緒,不會選擇直接告訴對方自己真正在意的點與自己的理解,委婉地兜了幾個圈子。 身為 L 和 C 共同好友的我,中間傾聽他們兩個人的抱怨,才知道原來雙方都沒有抓到彼此的意思⋯⋯ L 在下班經常向 C 抱怨工作很累,C 則認為在社會上打拼工作本身就是累人的。有一回兩人因此而吵架,L 認為 C 所從事的工作相對輕鬆穩定,無法同理自己,L 告訴我自己只是希望另一半能在加班後陪自己吃頓飯再一起回家,但 L 的方式是透過表達負面情緒來暗示需要陪伴,到頭來沒有向 C 開口自己的需求。 身為中間人,鼓勵他們勇敢向對方說出自己的想法與感受,所幸後來讓誤會解開了,C 願意多花時間陪伴 L,而 L 也因為能和伴侶度過下班後的美好時光,稍微緩解了工作上的壓力。 圖片|Photo by A. L. on Unsplash 說出口不等於刺傷對方 許多人之所以和上述的情侶一樣不敢開口說,是因為害怕衝突,也可能是不知道該如何表達才不會讓另一半感到受傷。 五月底在我的新書 《那些愛情裡,我們所受過的傷》中,我針對伴侶溝通提出了三種具體方法,在穩定關係中創造出更多對等溝通的機會,不用持續隱忍,開口溝通也非刺傷對方: 1. 不預設立場,聽出情緒背後的訊息 我們之所以無法好好聽對方說話,很多時候都是因為自己帶有預設的立場,把過去的經驗套用在對方所描述的情況,但這樣的回應,很可能會出現不理性的字眼。例如: 「反正你本來就是懶,這次的旅行也不用指望你規劃行程。」 「一定是你用丟的,老是忘東忘西的就是你。」 「你的理解力不太好,我知道你一定聽不懂我在說什麼!」 此時,我們可以試著轉換回應的方式,捨棄偏見、不妄下定論,同時也多加觀察對方的情緒。 比如對方說:「最近工作都做不完,還一直被會議佔滿時間。」當對方在抱怨工作時,他的情緒是厭惡、憤怒、焦慮,還是恐懼? 若對方顯露出焦慮的情緒,他需要的是心理上的安慰。此時,如果你建議他離職,反而容易增加對方的焦慮感。 想到要在茫茫大海中找新工作、適應新環境,對於已經無法掌握現況的人來說,可能會形成更大的壓力。 因此請先辨認出對方真正的狀態,是否可以承受當下的立即溝通,記得先處理情緒才能有效處理問題。 圖片|Photo by Priscilla Du Preez on Unsplash 2. 善用我訊息溝通 減少針鋒相對 確認好是可以進行溝通的狀態,接著就是該如何「說」。溝通經常淪為爭論還有個重要原因,就是談話中感受到「被指責」,被指責的一方不服輸展開反駁,你一言我一句,雙方無法在同個頻率上對話。 如果你也有這樣的困擾的話,可以從「我訊息」溝通開始練習,我訊息(I-message)是由心理學家 Thomas Gordon 提出的概念,「我訊息」相較於第二人稱的「你訊息」,不把責任推給聽話者,減少的保護機制,幫助關係中的積極溝通,還能讓你將心裡的話說出口,不再壓抑自己。 我訊息的溝通有三大元素包含:「具體事件承述」、「我對此事件的感受」與「我的期待」。 如果你最近很累,伴侶卻在大半夜還開著燈打遊戲,影響到你的睡眠,原先的「你訊息」可能會說:「你這樣不睡覺吵到我了。」對方一感受到被指責,防禦機制馬上啟動,翻起舊帳回:「你之前不是也很晚睡。」 但如果改成完整的「我訊息」說:「我最近加班到比較晚,晚上沒好好睡覺隔天會很累,希望最近晚上我們能先好好休息。」語句柔和許多,也完整表達自身的感受和需求,降低對方因為感到被指責而回擊的衝突發生。 當然不是所有以「我」開頭的敘述就是我訊息溝通,比如:「我討厭你這樣不貼心」就是在責備對方,無法帶來正向溝通,所以還要有意識地在日常生活中練習,覺察自己是如何使用,帶來什麼樣的效果。 (同場加映:非暴力溝通:支持對方成為獨特的自己,而非我們期待對方成為的樣子) 圖片|Photo by Kelly Sikkema on Unsplash 3. 伴侶是隊友而非敵人的信念 發生衝突時,目標放在理性溝通、解決問題,而不是「爭論對錯」,畢竟我們無法避免兩人意見不合之處,先冷靜下來思考,試著討論出一個彼此有共識的解決方案。 先降低你的標準,從比較簡單、雙方也能確實做到的方法的開始,不求一次到位,而是逐步來改善問題。 你終將會明白,沒有人是完美無缺的。雖然偶爾有脾氣和情緒,但我們都能領會,關係耐人尋味的地方正是來自於我們的差異。 (推薦閱讀:疫情中相愛相殺?從遠距離到近距離「刺蝟效應」:我們該如何在愛裡呼吸) 衝突無可避免,暗自受傷不如積極練習 我們會因為害怕衝突而選擇放棄溝通,甚至對伴侶感到失望。但最終你仍然會發現,任何長久穩定的關係都需要一再磨合,與其消極以待、逃避問題,不如與伴侶共同學習溝通技巧,並隨時回顧你們的進步,如:「更能理解對方表達的本意」、「更快找到解決問題的共識」。 如果與伴侶沒有默契,毋須沮喪,默契是可遇但無法強求的。 有太多外在因素變化會影響我們的意念與想法,而過去的狀態和現在的狀態也可能有所差異,如果全然依賴默契,欠缺了非語言溝通,多少仍然會有理解錯誤的時候。在已培養的默契中,仍要記得與對方進行「核對」,以減少彼此認知的落差。� 而想要積極練習,牌卡也是不錯的工具。 在遊戲化情境讓你練習「開口說」 當你不夠理解對方,擔心自己的表達會傷人,又或是不夠理解自己的需求,弄不清楚要表達的是什麼,該如何明確地向伴侶提出,那麼在衝突發生當下,可能讓你難以開口直接溝通,有沒有可能透過遊戲化的方式,在輕鬆的情境裡展開練習呢? 答案是可以的。 就我自己過去的經驗,因為和伴侶同為高敏感者,在談話中再三考慮對方感受,想要表達時不知怎麼開口,錯失了解彼此的機會。 然而,當衝突真正發生,誘發出情緒時,又影響彼此客觀理性地討論,只成為無謂的爭吵,對於解決事情沒有益處,反而只是覺得「對方怎麼會這麼說?」不論是「說者無意聽者有心」又或是「聽者無意說者有心」。 很幸運地,接觸到牌卡工具,如獲至寶,我們藉由牌卡的問答交流想法,在輕鬆的氣氛中卸下心防,彼此降低敏感度,以更開放的角度聆聽對方的回覆,而你知道那將是更貼近真實彼此的樣子。 這次女人迷推出第二套關係系列牌卡《Shape of Love 關係訂製牌卡》,一方面能和伴侶展開雙向交流,一方面也幫助個人進行自我探索,在你希望伴侶更了解你之前,其實你更需要先好好理解自己,看見自己在愛裡的需要,打造吸引真愛的體質。 不論你是想好好陪伴自己,還是與伴侶創造有意義的對談,這套牌都適合珍藏。 推薦用法: 一、自我探索,了解我在愛的需求 對愛感到迷惘的時期,選定一個輕鬆的夜晚,和自己展開自我對話,抽出探索卡,寫下你的答案,一週以後來看看這些答案,有沒有新的想法,並為自己抽出一張解答卡。 二、練習開口說,拉近關係距離 選定一個彼此感到悠閒的時光,將手機放到一旁沒有打擾! 拿出探索卡隨機抽牌,輪流回答牌卡上的問題。 一人回答完後,另一人給予簡單回饋,接著回答同一題。 每一回合結束後,輪流抽出解答卡。 任何時間可以結束,給對方一個愛的抱抱或是任何愛的儀式。 這套關係訂製牌也可以和第一代《關係同步牌卡》一起使用,更多元、更有趣,如果玩完意猶未盡,不妨來抽一張迷人卡,上面有 15 種迷人愛情故事,抽到某個故事不妨去看看和他們有關的作品。 像是抽到《王牌冤家》牌卡,正好可以重溫男主角喬爾(Joel)與女主角克蕾婷(Clementine)經典的愛情故事,或許也可以為關係帶來些靈感喔! 關係是一輩子必修,​更多伴侶關係|自我關係|工作關係議題,歡迎至 IG 看更多: June 13, 2022 at 09: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GmKxogd

2022年6月10日 星期五

下班後的迷人俱樂部|牌卡導師周詠詩「療癒書寫」三心法,釋放深層壓力 https://ift.tt/1i7ONcv 女人迷原創製作所 如果生命中遲遲有結,那怎麼辦?療癒,是一種能力,只要心中有方法,便能漸漸找到方向。從牌卡引導到寫下自我對話,讓自己成為治癒自己的大師! 周詠詩,療心卡原創導師,現任牌卡協會理事長,社工師,有二十多年的助人陪伴與教學經驗。 周老師擅長透過牌卡,精油,粉彩等各種媒材,結合催眠,家排,書寫,藝術創作,帶領探索潛意識的深度樣貌,找回個人內在的天賦與力量! 療癒書寫之路,始於扣問生命中的痛苦 原生家庭的影響形塑出人的模樣,帶領不同性格的人們前往遠方。 周詠詩聊起青春期的自己是一位文青少女,因為家庭的影響,小時候的她心情多半是憂愁的,無法改善家庭情況的無力感,和著心中的酸苦將一切默默吞下。 然而少女從文字中找到了出口,「我從國中開始就嘗試寫散文、寫詩、寫小說,文字的書寫可以抒發我的各種感受想法,甚至也可以說是一種願望的寄託、自我對話的頓悟。」周詠詩從年輕時,就經常追問人生的意義與價值。 現在老師回想起當初,有幾個關鍵問句一直影響著她的人生:「痛苦是可以療癒的嗎?」「這些痛苦真的有結束的一天嗎?」「我可以活得快樂嗎?」 於是一邊追尋著這些答案,便一路走到了現在。 一支筆+牌卡,便坐擁整片心靈世界 到了大二那年,受到患有躁鬱症的父親的影響,讓周詠詩決定從日文系轉唸社工系,從此一頭栽進與心靈成長相關的領域。 後來進入社會從事助人工作之後,悉心研究各類舒壓方法,像是植物芳療或是藝術創作等來調理人們的心情,其中她接觸到了「牌卡」,而且在它的效果與影響之下,漸漸地將牌卡當作自己畢生的最愛。 周詠詩發現「書寫、舒壓跟牌卡」這三者是極佳的療癒好夥伴,從中可以獲得思緒的釐清、情緒的梳理、潛意識的智慧。此三者也是老師準備在女人迷開的課程「療癒書寫課」的核心,希望帶給讀者有更多親自的體驗與收穫! 「牌卡可以作為一面映照自己內心的鏡子,而透過書寫可以慢慢整理跟看見自己真實的想法跟感受。」周詠詩溫柔地說著,因為她深深了解有時候人們的壓力和煩惱,其實沒有機會、或不想找人訴說,而這種時候就需要工具來幫助自己。 只要一套牌卡和紙筆,用簡單的成本,就可以打開一個與自己對話的空間,而且最棒的是隨時可以進行。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心靈之池,其實支持自己的力量是源源不絕的,將療癒與舒壓成為自己的能力與習慣,讓心靈一直都能被照顧與滋潤。 圖片|周詠詩 提供 不可控的現況帶來焦慮,但其實你有能力處理 當我們問周詠詩老師為什麼想在這個時候開課,這其實和老師做了二十多年的助人工作的觀察與感想有關,「現代人的壓力真的很大!」看過形形色色案例的她不禁感嘆。 「特別因為這兩年疫情的發展,面對這樣的未知跟意外,格外讓人有一種無法掌握的感覺。」當我們無法掌握現況時,就容易感到焦慮,所以一邊面對焦慮、一邊面對更多的變動,壓力也自然地越來越大⋯⋯壓力影響心情,也造成身心健康與身體狀況的低下。 「所以保持心情的安定,懂得紓解壓力,自然是非常重要的事。」周詠詩非常認真地說道,將助人使命常放心中的她,希望大家可以重視心理健康,讓人們發現原來有簡單有趣的工具與方法,可以帶來自我對話跟覺察。 接著她噗哧一笑,說每次只要在課堂上看到學員因為抽卡而會心一笑,再透過書寫找到自己的盲點與出路,「我就覺得一定還要繼續分享下去囉!」 原生家庭的結只能由自己來解,其實每個人需要的只是一點指引,因為最懂生命的是自己,只有自己知道想以什麼模樣,前往什麼樣的遠方。 圖片|Photo by lilartsy on Unsplash 抽牌是藝術與邏輯的結合,再佐以感性解答人生 為什麼這麼喜愛牌卡,到成為現任牌卡協會理事長,甚至將之界定為「畢生最愛」呢? 周詠詩和我們分享牌卡與書寫間的關係,「抽牌比較像是藝術直覺腦的發揮,而書寫比較像是理智邏輯腦的呈現。但療癒書寫,又會是另一種感性的抒發。」 原來是老師在社會多年的觀察中,看到了人們有失衡的狀況:左右腦失衡、理性與感性失衡、內心與外在世界的遙遠距離、說道理與行動力的巨大落差——而解決這種失衡的方法,需要更深層地「認識自己」!不僅僅是認識自己的想法,還要懂得感知自己的情緒。 因為理性腦跟感性腦說話的方式不同,所以「理智上知道要平靜,但內心就是隱藏著憤怒。」老師知道這當中的兩難,因此當發現牌卡這種工具之後,便致力於鑽研跟設計牌卡多年,成為該領域的導師,並在這些年的教學與互動中,親眼見證多不勝數的正面案例、對他們心理歷程帶來好的影響。 講到這些幫助人們的故事,周詠詩露出溫暖真摯的笑容,分享課程為自己、還有為其他人所帶來的改變。 圖片|周詠詩 提供 運用「療癒書寫課」的牌卡跟書寫,就好像透過圖像與文字的對話,打開一個理性與感性相遇的空間。特別是處在壓力或矛盾兩難中,更可以透過潛意識與意識的相會,讓自己發現與領悟問題跟解答。 每個人都是自己生命的專家,擁有開啟自己心門的鑰匙。所以這不是一堂理論課,而是體驗實作的心靈之旅! 下班後的迷人俱樂部講師 周詠詩 因此,讓我們回看老師從年輕時對生命緊追的扣問: 「痛苦是可以療癒的嗎?」 「這些痛苦真的有結束的一天嗎?」 「我可以活得快樂嗎?」 帶著問題,就開始尋找答案。周詠詩從文學的書寫之路,再到從心理學找到解答跟方法。後來的她找到了心靈療癒成長的好工具,也真的實際體驗操作,於是她可以回答自己: 「是的!痛苦是可以療癒的!」 「我可以活得幸福快樂,從原生家庭的影響中找到出路!」 如果你生命中有結遲遲無法解開,邀請你嘗試透過「書寫和牌卡」,辨識焦慮、釋放壓力,最後找回喜歡的自己——快跟著我們一起療癒練習! 06 / 21 療癒書寫課:牌卡導師周詠詩帶你從探索、辨識到釋放深層壓力源(實作課程) June 10, 2022 at 08: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1i7ONcv

2022年6月9日 星期四

錢錢與它的產地|信用卡無痛繳稅賺優惠、分期 0 利率,圖解十大銀行特殊優惠 https://ift.tt/pNbHmJz 小妮子 根據去年財政部 Paytax 網路繳稅平台資料顯示,使用網路繳綜所稅有高達 96% 民眾,沒想到這麼多吧?原來使用信用卡繳納其實超方便的!親愛的,快拿出你的卡片,找出最優惠的繳稅方式吧!(值得收藏,好好比較) 文章目錄 開始繳稅之前先建立一些基本概念 賺回饋、分期優惠?選擇適合你的信用卡繳稅方案 中國信託 富邦銀行 國泰世華 台新銀行 玉山銀行 合作金庫銀行 永豐銀行 花旗銀行 兆豐銀行 第一銀行 繳稅攻略:注意優惠門檻、搭配電子支付綁定 十間銀行:圖解報稅好康 你繳稅了嗎?為因應嚴峻疫情,財政部決定將綜合所得稅及營利事業所得稅結算申報及繳納期間延期。 繳納截止日由原本 5/31,展延至 6/30。 已經完成的朋友們,可以群組互相提醒,記得去報稅繳稅! 結婚不久的朋友正在研究夫妻合報,眾人也不免也討論起繳納的方式,從臨櫃、超商、ATM,當然最熱議的還是信用卡繳稅,友人 C 說所幸有信用卡分期 0 利率的活動,對她來說是每年的大確幸,房貸、生活費、孝親費,同時還在存出國的旅費,稅額隨著年收入增加慢慢往上,卻不至於壓得喘不過氣,推薦大家善用信用卡。 的確,信用卡是國人熱愛使用的繳稅工具,根據去年財政部 Paytax 網路繳稅平台資料顯示,使用網路繳綜所稅有高達 96% 民眾使用信用卡繳納。 大家不妨緊抓機會,研究賺回饋或是分期 0 利率,哪些卡有優惠? 去年度簽帳金額前五大銀行來看,應該不少人都有他們家的卡種,如果你不想把繳稅搞得太複雜,比如拆單、使用電子支付等等,想快速知道手邊信用卡有哪些?並能透過卡片獲得分期付款優惠,為自己減輕財務壓力者,可以直接參考本篇,拿出你的卡片來找最優惠的繳稅方式吧! 圖片|Photo by ryanking999 on PIXTA 開始繳稅之前先建立一些基本概念 尤其是首報族也會好奇——我需要繳稅嗎? 所得稅改制後:單身者收入未滿 40.8 萬元無需繳稅、雙薪無子的夫妻 81.6 萬元以下也無需繳稅。 但記得,有收入即便免繳稅還是需要申報所得稅! 如果你想進一步知道綜合所得稅如何計算,搞懂列舉扣除額、標準扣除額、免稅額可以參考先前文章: (延伸閱讀:【獨立女子財商課】親愛的我們一起報稅了 婚姻報稅、特別扣除額一次搞懂) (延伸閱讀:【獨立女子的財商課】繳稅好幾年,還是不懂在繳什麼?一次搞懂幫自己節稅) 對繳稅有基本認知知以後,就可以進入正題,來選擇適合你的工具。 賺回饋、分期優惠?選擇適合你的信用卡繳稅方案 1. 中國信託 使用商旅鈦金卡、LINE Pay 卡繳稅,不限稅額 0.2% 回饋。 單筆稅額超過 100 萬(含),整筆享 0.35% 回饋(繳稅回饋每戶上限 10 萬元)。 5/1 至 8/31 申請綜所稅分期,可享信用卡固定額度內 6 期、12 期、18 期分期 0 利率。 另外,財管首富家以上會員適用單筆稅額超過 30 萬(含),整筆享 0.38% 回饋(繳稅回饋每戶上限 20 萬元)。 刷中華航空聯名卡繳稅,繳稅金額每 100 元贈 1 哩,哩程回饋無上限,最高可享 1.6% 回饋,哩程有效期間 3 年,還不確定是否會在三年內安排出國,推薦大家可以多利用賺取消費場景多元的 LINE Pay 卡繳稅,或是根據自己需求選擇非期服務。 2. 富邦銀行 富邦信用卡繳納綜所稅,免手續費,不限金額享 3 期、6 分期 0 利率,不限金額享 12、18、24 期 0 利率:12 期(含)以上期,數需使用富邦帳戶自動扣繳信用卡帳單,18、24 期需本行白金理財(含)以上等級客戶適用。 使用富邦簽帳金融卡繳交綜所稅,若在報稅截止前使用 LINE Pay、街口等行動支付工具綁定富邦簽帳金融卡完成 3 筆以上消費,即可享繳稅稅額 0.3% 回饋,每戶回饋上限 200 元刷卡金,或是用電子支付工具悠遊付或一卡通 MONEY,首次綁定北富銀一般存款帳戶或數位存款帳戶繳稅,享最高 15% 回饋,每人最高可回饋 1,700 元。 3. 國泰世華 使用國泰世華信用卡繳納綜所稅,同樣免手續費,繳稅金額 3,000 元(含)以上,均可分期 12 期 0 利率,而旗下幾張熱門的信用卡包含世界卡、CUBE 卡、Costco 無限卡、長榮航空極致無限卡、亞洲萬里通世界卡,應該也有不少讀者手邊持有,刷以上卡種繳綜所稅,單筆稅款金額達新台幣 1.5 萬元(含)以上,不用登錄即享繳稅金額 0.25% 回饋,每正卡戶回饋上限 30 萬元。 此外,世界卡新卡戶加碼再享繳稅金額 0.1% 回饋,加碼回饋上限 0.5 萬元,最高回饋總價值達新台幣 30.5 萬元。 回饋金額將換匯為等值美金,匯入正卡持卡人的國泰世華銀行外幣存款帳戶。 4. 台新銀行 台新提供一次付清回饋、分期活動二選一,針對財富管理會員(資產 100 萬元以上富裕會員),或無限卡/世界卡持卡人,綜所稅不限金額,一次繳納享 0.35% 回饋(每人上限 10 萬元),若選擇分期繳納方案,「綜所稅及房屋稅」刷卡單筆滿 2 萬元,可享最高 18 期 0 利率,單筆未滿 2 萬元,則享最高 6 期 0 利率。 針對其他台新卡別的持卡人,繳納綜所稅不限金額,一次繳納享 0.25% 回饋(每人上限 2000 元)。 5. 玉山銀行 持有玉山世界卡/無限卡,最高享 0.36% 現金回饋。針對高資產客戶具私銀、極致、登峰、菁英理財會員身分、醫師客群,最高享 0.39% 現金回饋。 其他卡種如:玉山數位 e 卡、Pi 拍錢包信用卡、U Bear 卡、Only 卡、家樂福聯名卡、公務人員國民旅遊卡,最高享 0.2% 現金回饋。另外,使用玉山 Wallet 行動繳稅享 0.2% 現金回饋,分期最高享 12 期 0 利率。 使用電子支付悠遊付繳稅,玉山加碼 0.2% 現金回饋。 回饋無上限,此活動需要登錄。另外,使用玉山 Wallet 繳稅,一次付清,贈全家中杯冰拿鐵兌換券 1 張。 圖片|小妮子 提供 除了上述五家銀行,其他銀行也有豐富的刷卡繳稅優惠,看看你手上是否也持有這些卡種以及符合活動門檻: 6. 合作金庫銀行 享免手續費,繳納綜所稅並新增一筆一般消費且至合庫 APP 完成限額登錄,可享 0.2% 現金回饋,單筆達 30 萬元以上享 0.25% 現金回饋,上限 10 萬元。 單筆 3,000 元以上提供 3、6、9 分期 0 利率,12 期 5% 利率,若使用台灣 PAY 掃碼繳納或單筆稅額 30 萬元以上,享 12 期 0 利率,3,000 元(含)以上,未達 30 萬元者,獲 7-11 禮券 50元,30 萬元(含)以上,獲即享券 300 元。 台灣 Pay (含合庫 EPay)掃碼繳納加碼優惠,3,000 元(含)以上,未達 30 萬元者,獲 7-11 禮券 100 元。30 萬元(含)以上,獲即享券 300 元。 7. 永豐銀行 全卡友享免手續費,活動期間透過 Paytax 財政部網路繳稅平台,或豐錢包 APP 刷永豐信用卡線上繳稅享,單筆稅額滿 3,000 元享 3 期分期 0 利率(須登錄)6、9、12 期,分期年利率 3.5% 優惠。 全家便利商店繳稅活動,只要至全家便利商店以 Apple Pay 綁定永豐 JCB 卡繳納綜所稅並完成登錄享,單筆稅額滿 5,000 元以上,限量送最高 100 元全家購物金。 另外,使用「大咖 DACARD」APP 並登入永豐網銀會員以帳戶,或信用卡繳指定稅費可享 5% 現金回饋(上限 100 元),同步享有全卡友繳綜所稅優惠。 8. 花旗銀行 最高 3 期分期 0 利率,刷花旗 VISA 卡稅金每滿 3 萬元即贈 100 元即享券,最高能獲得 1,000 元;持花旗萬事達卡繳稅,每滿 3 萬元贈 200 元即享券,最高回饋 2000元。 5、6 月登錄且刷花旗卡繳綜所稅者,刷花旗現金回饋白金/御璽卡、花旗饗樂生活卡、花旗超級紅利回饋卡、花旗紅利卡,單卡累積一般消費金額 3 萬元(含)以上,或是累積花旗 Easy 購特店分期消費達 5,000 元(含)以上且分 6 期(含)以上,享加碼 200 元多選一即享券。
 9. 兆豐銀行 兆豐信用卡繳納免手續費,一般卡不限金額 0.25% 現金回饋   (上限 200 元,限量 5,000 名,需登錄),兆豐無限卡/世界卡/美福無限卡,不限金額 0.25% 現金回饋(上限 12.5 萬元)。 分期優惠,不限金額,6 期及 12 期 0 利率,24 期年利率 1.68%;稅額達 30 萬元,30 期年利率 1.88% 另外也有祭出電子支付優惠,使用「兆豐銀行/台灣行動支付 APP 」綁定兆豐信用卡掃碼繳納,不限金額,每筆贈 100 元刷卡金;稅額達 3 萬元,每筆贈 200 元刷卡金;稅額達 300 萬元,每筆贈 1,000 元刷卡金。 10. 第一銀行 刷卡或使用台灣 Pay 綁定一銀卡,都享一次付清免手續費,其他加碼回饋,全卡友繳稅金額達 50 萬元(含)以上,最優回饋 2,000 元。 全卡友一般卡不需登錄享 3、6、9 期分期 0 利率,綠色信用卡(GLORY +世界卡、桃園卡、綠活卡、宜蘭卡及里仁御璽卡),單筆稅額滿 3,000 元,登錄可享 3、6、9、12 期 0 利率,一次付清最高回饋 18,888 元。 同樣有配合的電子支付活動,台灣 Pay 綁定一銀卡繳納牌照稅、房屋稅,不限金額每筆回饋 50 元,綜所稅每筆回饋 200元,同時還可享分期 0 利率優惠。 (必看電影:錢錢與它的產地|從《魔球》《賈伯斯》到《當幸福來敲門》五部真實故事電影,五種幸福方程式) 圖|小妮子 繳稅攻略:注意優惠門檻、搭配電子支付綁定 選擇繳納管道時,把握的大原則,是確認自己年度的所得稅需繳納金額,是否達到該家優惠的門檻? 除外,還有活動限制,比如:早鳥限定、截止日期、是否為新卡友限定。 各家優惠回饋不同,而一般消費回饋和繳稅適用回饋也是不同的,賺回饋以及分期也都是二擇一的機制。 至於要不要為了繳稅新卡友優惠申辦新卡,最好也將該卡片未來的實用性思考進去,太多信用卡需要管理,反而增加生活負擔。 建議大家可以根據近期是否有「大筆支出」來衡量是否分期,如果只是增加本月開支,感到有些心痛,不如好好把握可以賺回饋的機會,讓繳稅這件事情多一些小確幸,減少一些金錢焦慮感。 如果你的繳稅稅額不高,多多利用電子支付搭配的回饋活動,能夠賺到百元的回饋金額也是不無小補! (小資必看:錢錢與它的產地|奧客是怎樣煉成的?四種付錢習慣分析,背後都有潛在的人格與需要) 十間銀行:圖解報稅好康 圖|小妮子 June 09, 2022 at 06: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pNbHmJz

2022年6月8日 星期三

「何必因他人言語,左右我的前進?」不是你印象中的林志玲,她的優雅堅定學 https://ift.tt/QAGYfBE 01女生 林志玲的高 EQ 讓整個東亞圈有目共睹:台灣第一名模,嫁給日星 AKIRA,一句話替《赤壁》的梁朝偉解圍! 名模林志玲於 2022 年初與老公 AKIRA(為日本放浪兄弟成員)誕下兒子,近日有消息指,林志玲將發行新書,作為送給兒子的一份禮物,希望讓兒子可以感受媽媽的曾經。 林志玲出道 20 多年,在剛入行時被標籤為「只是漂亮花瓶」,為擺脫花瓶形象,林志玲努力不懈地增值自己力求進步。即使面對眾人的批評,她仍然會淡然應對再默默改善,她的高情商亦獲眾人大讚! 圖片|chiling.lin@IG 圖片|chiling.lin@IG 林志玲於 2019 年跟比自己小 7 歲的日本放浪兄弟成員 AKIRA 結婚,結婚接近 3 年,雖然多次被傳出懷孕消息,但林志玲都未有正面回應,直至今年初,兩人終於在毫無預警下榮升父母。 當了人母近 4 個月,日前有消息指,林志玲將發行新書,在新書的自序中寫下了初為人母的心聲,也藉著新書將她的優雅、從容及高 EQ 修養之道寫下,分享給孩子及父母,亦希望當作禮物送給兒子,讓他可以感受媽媽林志玲的曾經,啟蒙孩子的成長。 (你會喜歡:「一通電話,就決定嫁了」林志玲與 AKIRA:謝謝在這不安的世界,有彼此相伴) 圖片|chiling.lin@IG 林志玲曾因穿不出品牌氣質而被換角?努力不檞終擺脫花瓶形象 林志玲憑著出眾的外表與氣質,出道不久已深受廣告商喜愛,紅透半邊天,但看似風光的背後,原來林志玲的模特兒生涯走得並不順利。 在剛出道時,曾經有廠商指責她穿不出品牌的氣質而要換人,這事令她大受打擊,更曾萌生起放棄念頭,但林志玲認為既然自己是喜歡表演,就應該繼續堅持! 就因為林志玲的堅持,加上當年台灣的一股名模風潮,令她很快走紅,更被賦予「台灣第一名模」的稱號! 何必因他人的言語而左右我的前進? 林志玲 圖片|chiling.lin@IG 林志玲從模特兒轉戰影劇圈,剛剛開始拍電影時被批演技太差「只是漂亮花瓶」,面對劣評,林志玲依然淡然應對,而在另一方面,林志玲亦有努力增值自己力求進步,她曾經試過因要專注練習發音及演戲而推掉很多活動,放棄賺錢機會只為增值自己,她坦承很多演員的演技都比自己好,所以要更努力學習及練習令自己進步,期望可以追得上觀眾的要求。 我們無法逆齡,但我們可以保鮮,讓自己不斷進步,成為更好的自己。 林志玲 圖片|chiling.lin@IG 林志玲憑著努力不懈、力求上進的精神,成功令她擺脫花瓶形象,不少觀眾都看得出她的演技有很大的進步,就連影帝梁家輝都坦言自己看走眼! 梁家輝曾經分享指,以前看過林志玲演的電影,給他的感覺是還是一個花瓶,但合作過之後就開始改變了這想法,更被她專注的神情所感動,表示不會再認為她是花瓶! 漂亮的花瓶,也可以很有內涵! 林志玲 (推薦閱讀:「媽媽,妳是我的心臟」林志玲婚禮上感人家書:謝謝你們,讓我相信自己有成家的力量) 林志玲淡然面對眾人批評被讚高情商,曾以 1 句話為梁朝偉解圍 面對眾人的批評,林志玲依然可以從容不迫地應對,因此被封為圈中高情商的代表。 談到林志玲的高情商,不得不提梁朝偉被嘲身高太矮事件,林志玲與梁朝偉合作拍攝電影《赤壁》,兩人分別飾演「小喬」與「周瑜」,當時梁朝偉被質疑不夠高,林志玲就以一句「男人的氣度勝過高度」替對方解圍,其高情商的表現獲網民大讚! 圖片|《赤壁》劇照 自剛出道開始,林志玲嬌嗲的娃娃音成了大眾的輿論焦點,對於大眾的評論,林志玲就表示「別人眼中的弱勢,也許就是我的優勢,因為這樣你們記得了我」!憑著她的高情商及力求上進的精神,作為「台灣第一名模」當之無愧。 別讓憤怒的情緒阻止了你的前進,我們可以溫和地溝通。 林志玲 如果我們彼此皆轉個念、換個態度,也許結果就會不一樣。 林志玲 憑著林志玲的高情商及力求上進的精神,作為「台灣第一名模」當之無愧。圖片|chiling.lin@IG (同場加映:林志玲的 7 大愛情金句:「當妳一個人的時候,就應該享受一個人的獨處!」) 林志玲 Q&A Q:林志玲在什麼時候結婚的? A:林志玲於 2019 年結婚,老公是比自己小 7 歲的日本放浪兄弟成員 AKIRA,兩人更於 2022 年年初誕下兒子。 Q:林志玲有什麼代表作? A:林志玲參與不少戲劇演出,其中最令人深刻的作品包括電影《赤壁》、《刺陵》 等等。 文章授權轉載自《香港01》,原文刊於「女生」:林志玲曾用1句話替梁朝偉解圍被讚高情商!努力終擺脫花瓶形象   June 08, 2022 at 08: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QAGYfBE

2022年6月7日 星期二

網路恐怖主義源於自卑?從《揭發N號房》到奧運選手安山的短髮,分析南韓仇女文化 https://ift.tt/Tfu2g81 香港01 Netflix 紀錄片《網路煉獄:揭發 N 號房》,講述 2018 年震驚韓國的「N 號房」事件,揭開色情聊天室的背後故事。從 N 號房到 BIGBANG 勝利事件,父權文化成為韓國社會一大隱憂。 韓國 N 號房事件:74 名受害者,被迫騙取裸照與不雅影片 「N號房」要追溯到 2018 年,根據韓國《國民日報》報導指出,記者於「AVSnoop」發現「N號房」的連結,發現由網名「godgod」的創始人建立了第一間色情聊天室,而每一個群組都會定期上傳女性的色情影片及照片,更把聊天室命名為「1 號聊天室」、「2 號聊天室」如此類推。 後來轉手給網名「Watchman」營運,之後網名「博士」再加入,創立了「博士房」,專門以高薪厚職引誘年輕女性,再騙取女性們的裸照及不雅影片,當中更有不少讓人毛骨悚然的變態影片,若果受害人反抗,就會即時威脅並公開其影片。 據了解,受害人高達 74 名,而 16 名為未成年少女,最小的有 11 歲。 (了解事件:記者真實紀錄南韓「N號房」內恐怖真相) 圖片|Netflix 提供 該韓國記者經過半年潛伏最終揭發 N 號房事件,N 號房事件引發社會關注且不少藝人均為此發聲,接著民眾更到青瓦台發起聯署,要求公開「N 號房」犯人及全部會員的照片及個人資料。 去年 10 月,「博士」趙主彬被判有期徒刑 42 年,並需佩戴電子腳鐐監控 30 年;「N號房」創建者文亨旭亦被判刑 34 年,不過對犯人的最終判刑,不少韓國民眾都大感不滿,直言判刑過輕。 (延伸閱讀:N號房事件後,每個家長都可以開始做的事) 韓國性別關係緊張亞洲第一:父權支配,加劇「厭女」風氣 其實民眾不滿判刑並非第一次,韓國外表看似一個民主自由的國家,但暗藏不少社會的問題,當中父權主義最值得關注。 法國有益普索市場研究公司(Ipsos)曾對 28 個國家進行性別衝突調查,最終結果發現韓國有 80% 民眾表示國內性別關係緊張,而韓國亦成為亞洲國家第一名,研究可見韓國在父權支配下,使男女地位不平等的問題,更加劇了「厭女」的社會風氣。 從 N 號房事件可見,韓國父權主義下男性視女性為玩物,女性受到暴力對待下亦都無法求助,使韓國女性長期處於恐懼的社會下,且被剝削女性權益。 儘管有女士們勇敢站出來為廣大韓國女性發聲,但卻會受到評撃及網路騷擾,從而令到女性不敢明目張膽地把「女性獨立自主」的想法暴露出來。 圖片|《82 年生的金智英》劇照 (了解韓國父權社會:《82 年生的金智英》:韓國去年最暢銷的架空小說,也是我們的真實世界) 奧運女選手安山因「短髮」遭騷擾:心理學家發起女性短髮運動 在東京奧運上代表韓國出賽的女性射箭選手安山,在奧運上勇奪 3 枚金牌,明明是為國爭光,卻反遭受南韓部分男性大規模騷擾。正因安山選手短髮而受到部分男性認為她是「女權主義者」,更表示撤回對她的支持,而且他們更對一眾奧運女選手的外貌評頭品足。 圖片|Getty Image 這種舉動讓韓國一名心理學家韓志瑛,發起一個名為「#여성_숏컷_캠페인」(女性短髮運動),鼓勵女性上傳自己的短髮照片,並向女運動員發出支持訊息。 活動不到 3 天引來世界各地的女性參加,並讓世界各大的媒體紛紛報導安山選手短髮事件。 (當短髮也成為運動:不需要為自己的外貌道歉!安山:我剪短髮是因為舒服) 從 N 號房到 BIGBANG 勝利事件:韓國父權思想根深蒂固 通過種種事跡可見,韓國近年都靠 K-pop 韓流及旅遊此迅速發展,不過另一方面「N 號房、「素媛案」、「BIGBANG 前成員勝利事件」,都可見韓國從自小教育思想至社會風氣一直原地踏步,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 再加上一大談有關女性的議題上,韓國社會風氣都會傾向表達不滿,並且認為「支持女性,就是反對男性」這種思想根深蒂固,甚至韓國民眾已習以為常,只會使社會一直固步自封,對整個國家前景並不友好。 (延伸閱讀:【性別觀察】BIGBANG 勝利事件:「老司機群組」與被縱容的強暴文化) 性別力百科 韓國「N 號房事件」   2018 年發生的大規模性暴力事件。 在色情聊天室裡,定期上傳女性的色情影片及照片,更把聊天室命名為「1 號聊天室」、「2 號聊天室」如此類推,因而稱為「N 號房」。 犯人以高薪厚職引誘年輕女性,再騙取女性們的裸照及不雅影片。受害人高達 74 名,而 16 名為未成年少女,最小的有 11 歲。 文章授權轉載自《香港01》,原文刊於「女生」: N號房事件|揭開韓國仇女文化成流行 父權衍生理所當然的不正義原文網址: N號房事件|揭開韓國仇女文化成流行 父權衍生理所當然的不正義June 07, 2022 at 08: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Tfu2g81

2022年6月5日 星期日

鳳小岳媽媽孫麗翠的「芒種」節氣儀式:用植物與自然連結,建立呼吸的藝術 https://ift.tt/mYQEzw5 womany 女人迷精選 2022 年的 6/5-6/20 為節氣「芒種」。在農作物種植交替的時節,也是毒物竄流之時⋯⋯這種時節要如何因應自然之道來保養身體、面對生活中的關卡呢? 文|Li Tsuei  芒種 2021/6/5~6/20 【芒種】此時,太陽就要直射北回歸線,日夜消長重新開始另一面詩章,陽陰分界 有芒農作物如麥子、稻米已成熟要收割了,接著立即要趁著土壤尚留著暖濕之氣時趕著種下如糯小米、小米等迎接夏陽的穀類;在如此忙碌為了要配時交替換種穀物的節氣,正也是一年中農作物的分界時期。 同時是習俗傳說中花神在一年中花事已成可以退隱的日子,古代社會有為花神祭餞的祭儀,充滿浪慢詩意,尤其是女兒們各自在為花神餞行時暗吐心事,這天成為了「女兒節」。 圖片|Photo by Baliuk on PIXTA 萬物忙於生發,所有生物在這大自然之中忙碌地安排接下來的生活。 地氣忙著排濕,大氣層忙著不時組成雷雨,發生之前天氣悶熱難忍,然後,爆發出芒種分節時的釋放,跳躍過這節的關卡。 雖然因為緯度、地形的差異,每個地區氣候都不盡相同,但是地球運轉,除了赤道與南北兩極之外,其餘每地都有四季的變化,儘管高山與海洋的氣溫變化會影響不同的氣流,卻仍在某種規律的自然次序下進行生命的延續。 (延伸閱讀:三十情抒|了解身體自有四季,就懂得對自己寬容,隨月經流動感受力量) 【芒種】毒月排毒,去霉消濁,保持環境清淨 農曆五月,傳統認為這是「五濁惡月」,是「毒月」,陰出陽減,濁氣從地底升起,人要忙著準備驅邪消濁的生活行動。 從另一面思量,人的配天應時就要隨著時節的轉換學習從容接受、融入,氣溫升高,心卻可以靜自安;梅雨綿綿不斷,總是有雨停時,也可趁機在房中做些從前尚未完成的事,創作新意;空氣潮濕,可以焚香、燃燭、燒炭;衣物有霉味,清洗乾淨後可用精油處理,肉體此時最易感染呼吸道疾病,這就有更好的理由練呼吸功法。 趁此時養成每天打掃清潔的習慣,早起掃地,就把勞動轉成運動,認真地清潔每一個角落,好像在洗滌自己內在的不淨;用完的碗盤立即洗清,喚起自己的勤動精神;衣服床單枕套常換洗,讓滿室常有新鮮感。 圖片|Photo by mfromfaraway on Unsplash 芒種真會讓人忙著因節氣天候轉換而增加許多觀察生活的經驗,原本躲藏著的生物,如蟑螂、蚊蟲、飛蛾、病菌⋯⋯也忙著尋求生存,人類創造出來的空間是容不得這些被命名為「毒」的生物存在,忽視萬物共生的自然律; 那麼,試著以另一種方式,試著免受他們現形時被驚嚇,像是: 勤於打掃居住空間,時常熏香,可用曬乾後的艾草揉捻成團,點燃後煙熏;在歐洲,羅馬人用薫衣草、百里香、鼠尾草等植物來淨化空氣,古希臘焚不同的植物獻給不同神祇,埃及更是在 4,500 年前就有乳香、沒藥的使用,人類心靈與自然界之間的連結溝通一直以植物做為媒介。 衣櫃可以時常打開讓空氣流通,檢查一下有沒有霉味;毛巾常換,眼鼻常洗,浸泡花草或煎煮,用湯汁清洗身體或家中器皿,桑、竹、茶或玉蘭葉等等都有功效;時常往大自然中行走,多學著辨識植物,了解老天送給我們的禮物,珍惜地利用他們建立美好的生活。 (同場加映:「乖巧,不一定是好事」觀葉植物教我的事:懂得表達需求,是一種生存技能) 【芒種】對身體的影響,好好吃飯靜心面對 清晨醒來感覺頭重、頭痛的現象,是因為氣溫上升引起血管壁擴張,血液通路被擴張的管壁壓縮變窄,血液回流至腦部速度因此而緩慢所造成的影響;回流不順暢,小腿易變腫變粗、腳踝也跟著腫、腳跟會痛。 天悶熱毛細孔還都未大開,流汗不順暢,加上濕氣,全身悶黏不爽;若因運動強迫排汗,也要小心勿讓身體大汗淋漓,否則會傷到心氣,心氣一傷就會感覺虛脫。 這樣的不知如何是好的狀態,正是芒種節氣進入夏至前的徘徊,很容易中暑,若覺得肩膀緊、頭脹痛、頭暈、全身明顯乏力,非常可能已經是微中暑。 圖片|Photo by Piotr Chrobot on Unsplash 明白了節氣變化對肉體的會有的影響,就可以安心的面對這些在生活上會感到不悅的關卡。 大部分身體上不舒適的感覺都不是在生病,而是我們這個敏感的有機體受外在節氣轉變的化學作用。調一下,動一動,拍拍,多花點心思去學習經脈的穴位、食物的性質、呼吸的藝術,建立一個屬於自己與自然界的連結。 心經與小腸經互為表裡,要心臟健康就必需清理小腸中的宿便,解決便秘的問題,這段時間是小腸經的修復期,氣弱的人容易發生疝氣、痔瘡。 小腸經通到眼睛,因為血管壁的擴張所造成的血管彈性差、血路不通,彰顯在眼,有乾澀感、也易長針眼; 小腸經又會影響脾臟功能,火(心)生土(脾胃)不順時,消化系統就不好;一吃錯東西,就容易胃絞痛、想吐; 尤其吃冰會讓火(心)弱,就很容易拉肚子、嘴內側破、鼻上長痘痘。 天氣悶溼時,若水分補充不夠,女生會容易發生尿道炎、膀胱炎,注意產生病變引起的發燒。身體無法順利調節氣溫的變化,這樣的悶會讓肺的呼吸功能受阻,吸氧不足影響橫膈膜的運動,接連著胃臟的消化不良,刺激心臟動律。 春生夏長,在長之時,需要很多能量!天氣悶熱容易胃口不好,影響身體的調整及未來的心氣。 靜下心來,老老實實吃飯,要讓自己有能量。有能量,在長的過程中才有元氣。 (你會喜歡:《華燈初上》鳳小岳的 5 個小故事:待過少林寺、情定圈外太太,而他眼中的江瀚是?) 如何用傳統身體保健文化,舒緩這個節氣所造成的不爽? 建議可以刮背,或拍打背部,這都有助於打開、理順管道暢通,可預防中暑。依以下順序輕輕刮,或拍打,速度慢一點: 左肩            右肩 左肩胛骨      右肩胛骨  左側膀胱經   右側膀胱經  左肋骨下      右肋骨下  大椎穴,輕輕地 中暑時,輕輕刮或拍釋放內熱,拍髖骨及委中穴(後膝正中處)調整氣血。 常補充水份、喝些淡淡的鹽水。絕不吃冰。保持居住空間氣流通暢。 多吃瓜、豆類食物,如苦瓜、瓠瓜、絲瓜、四季豆、醜豆等,喝些不加糖的溫綠豆湯,清心解火。止盜汗且助安眠,夏天喝效果特別好。 【芒種】,心如田地,能種能長能收成;種時慎重,長時培養,收成及時。 心地善良能滋養和氣,能和就能容,能容就寬大,自在也自樂;把愛播在心田。 June 06, 2022 at 12: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mYQEzw5

「乳癌治療辛苦有時」專訪台中榮總曾慧恩醫師:所有辛苦,都是爭取更多與家人相處的時光 https://ift.tt/xiLT0hr Charming BrandTalks 2022 年 3 月,知名演員朱芯儀無預警在個人社群分享自己以 36 歲的年齡罹患乳癌的消息,此文一出,關於「乳癌防治」的討論便在網路上如雨後春筍般炸了開來。 然而面乳癌年輕化的現象,台中榮總血液腫瘤科曾慧恩醫師表示:早期乳癌並非絕症,所有治療,都會有其效果。所以別怕,所有的辛苦,都是為我們的身體、我們的生命、我們渴望陪伴的家人,爭取更多相伴的時光。 初見曾慧恩醫師,在疫情蔓延的四月底,她從線上視訊那端浮出,靦腆地微笑,向我們問好。 此次採訪,僅佔醫師忙碌日常的短短 30 分鐘,她坐在診間裡,從容地為我們所提出的所有疑問,回以穩重亦令人安心的正解。關於乳癌,我們認知得太少,懼怕得太多,時常淹沒在網路荒漠裡頭,資訊塵土飛揚,卻找不到一塊綠洲。 然而,曾慧恩醫師卻以淺顯的解析,佐以正確的觀念,同時帶著柔軟的心,堅定地告訴我們:嘿,我們對乳癌要有更多認識,對療程要更有信心,對生命要懷有感激,對於恐懼,要回以大大的擁抱,理解它的存在,但不至於被恐懼給壓垮。 圖片|曾慧恩醫師 亞洲人乳癌有年輕化趨向? 專家:族群基因導致 「我其中一名患者,還很年輕,才 35 歲。」曾醫師一面說起個案經歷,一面回顧國健署資料統計,近年來包括台灣、日本、南韓、新加坡等亞洲地區,已有約半數的乳癌病患為 50 歲以下年輕族群,其中,35-40 歲的乳癌患者也正緩步攀升。 曾醫師提到,通常「乳癌年輕化」泛指的是 40 歲以下患者佔比逐步提升的現在,目前該比率落於 15% 上下,以全球年輕化患者的分佈來看,亞洲地區確實相較歐美「年輕化」形勢更為明顯,追根究底,該現象應可歸咎於族群基因相關因素導致。 「那位 35 歲的乳癌患者,當時發現時為骨轉移,因為她是荷爾蒙受體陽性的患者,所以在療程上,安排她打停經針,減少女性荷爾蒙的分泌,來達到對於疾病的控制。」曾醫師提到,其實很多時候癌症病患治療,除了對症下藥的療程之外,心理的調適也相當重要。 一般而言,年輕乳癌患者由於身處於「身份較多」的狀態,她們通常有家庭、孩子,甚至擁有自己的事業,所以初期在面對疾病,面對療程時多半會相當沮喪,然而由於相比於較為年長的患者,40 歲以下乳癌患者其病程有惡化較快的趨向,因此如何在即時治療的過程中,穩定病人情緒,協助他們挺過療程中最辛苦的一段,顯得格外重要。 圖片|PIXTA 「尤其在前期的病人,我會儘量讓大家知道,這些療程可以協助你降低復發機率,雖然過程可能很累、很辛苦、感覺不適,但這些都會過去的,不會一直處在這個狀況下。」曾醫師回答。 由於年輕族群為癌症復發的高風險族群,所以醫師在提供治療的方向,皆是以「預期痊癒」為重要的目標,來避免再發。如:荷爾蒙受體陽性的乳癌患者,醫師便會建議在手術過後施用 3-5 年的停經針,同時服用 CDK4/6 抑制劑,減少荷爾蒙分泌量,來將復發機率控制在一定的風險之內,同時搭配化學治療來去執行。 除此之外,針對 HER2 陰性乳癌病患,通常會在術後依據實際情況輔以化療、放射治療及 CDK4/6 抑制劑,CDK4/6 標靶藥物的機轉為終止細胞週期及抑制癌細胞的生長,在臨床上已經可以很好地延緩癌症病程,且對於任一種類型的乳癌患者來說,其副作用皆相對輕微,甚至可以補足過去荷爾蒙受體陽性,及 HER2 陰性乳癌病患,在晚期或是面臨轉移時的治療缺口。 癌症治療辛苦有時,但換得卻是生命無限 面對全然陌生的疾病療程,對於很多乳癌患者及其家人而言,最令人擔心的就是其副作用究竟會不會影響到這段時間的日常生活? 對此,曾醫師分享,「常常有患者問我,醫師,進行這些療程會不會很痛苦,我常跟他們說,其實與其說是『痛苦』,我認為『辛苦』的成分比較多。」 患者使用停經針,荷爾蒙會使身體產生巨大的變化,尤其以類似「停經症候群」,也就是我們俗稱的「更年期」症狀最為明顯。曾醫師進一步解釋,「通常 30-40 歲乳癌患者的停經症候群,會出現盜汗、全身發熱等身體變化,容易影響睡眠,嚴重一些會有關節疼痛、掉髮等症狀出現。」 通常,真正在經歷「停經症候群」的女性,在醫療上可以透過補充女性荷爾蒙的方式來緩解身體的不適,但乳癌患者沒有辦法走這一途,因此沒有其他的療程可以作為緩解「停經症候群」的治療方針,因此醫師通常會建議個案調整生活作息、培養運動習慣,盡可能地轉移自己的注意力,讓自己的身體持續的活動,也可以緩解失眠的症狀。 「剛剛提到的那位 35 歲乳癌媽媽,在家人的鼓勵下,她開始嘗試跑馬拉松,給自己一個目標來去實踐,這部分也作為我們很多病友的借鏡。」 曾醫師撥了撥肩上短髮,微笑說道:「我常對我的患者說,辛苦的過程絕對是值得的,度過之後,我們一起降低疾病的復發率,擁有的是更多陪伴家人、孩子的時間,即便是四期的病友,我們也可以透過一起努力來拉長有限的時間,5 年、10 年,那些我們一起爭取來陪伴家人的日子,絕對是這些辛苦可以換來的。」  圖片|PIXTA 而談到乳癌患者服用 CDK 4/6 抑制劑後的可能副作用,曾醫師提到,其實在臨床上它所帶有的副作用相對輕微,且是可處理的。 一般來說,透過服用 CDK 4/6 抑制劑的患者,可大幅改善荷爾蒙受體陽性 / HER2 陰性乳癌的治療現況,除了延長疾病惡化的速度、增加存活率之外,也可以延緩化學治療介入的時機點,後者便可大幅度改善因為化療而產生的更猛烈不適,以提升患者在治療期間的生活品質。 練習關注自己的身體,乳癌預防從每日著手 我們常常聽到,乳癌防治、乳癌防治,前頭談了許多我們如何「治療」,卻尚未討論如何「防範」。 曾醫師提到,相較於其他癌症,乳癌已是相對容易發現病徵的疾病了,「只要有持續關注自己的身體,你很難不發現腫塊的出現。」她將語速緩了一下來,盡可能的清楚表達:「對於年輕女性來說,想要及早發現乳癌風險、及早治療,降低因延後治療所導致的更棘手狀況,基本上我們可以分成兩個路徑來討論如何『預防』。」 首先,可先去了解自己是否具有「遺傳性家族史」,若有相關風險,醫師建議可以進行遺傳性癌症評估,一旦發現具備促成癌症的最主要的兩個基因 BRCA1 或 BRCA2,則建議於家族成員中最年輕病發年齡的十年之前開始持續追蹤,如:家族若有女性在 35 歲時癌症併發,則建議具有罹癌風險的女性應於 25 歲時便開始定期追蹤檢查。 圖片|PIXTA 「我們會建議年齡介於 25-29 歲之間的年輕女性,以自我檢測為主,搭配每年乳房超音波或者乳房核磁共振做檢測。」曾醫師提醒,一般而言,29 歲以下女性的乳房較為緻密,因此觸診多半難以發覺,因此對於癌症高風險族群,建議會以乳房核磁共振的方式為主,其敏感性更高,更有可能在早期發現,及早治療。 而針對沒有家族遺傳風險的女性,曾醫師則建議,可以依據國健署數據,於乳癌好發年齡的中位數,約 45 歲時開始定期乳房攝影檢驗,同時建議各年齡層的女性養成自我觸診的習慣,「有時我還蠻訝異的,有很多乳癌病友來到診間,明明乳房腫瘤都已經長得很大了,卻說自己最近才摸到。為了避免這樣的情況,還是建議大家看著 YouTube 教學定期自我觸診。」 擁抱是支持的顯形,做自己與家人最強的後盾 百密一疏,即便我們已相當注意,有時乳癌仍會無聲無息地來到自己或者親友的身邊。此時,我們作為陪伴者,或者親身經歷者,面對乳癌這樣的疾病,應該做好什麼樣的心理建設呢? 「我有另外一個病患,39 歲的時候罹患早期乳癌,確診的時候孩子才小學而已。這位病患為淋巴結轉移,術後有做化學治療,接著使用荷爾蒙抑制劑,原先控制得還不錯,但不料三年後,癌症不幸轉移到了骨頭。」 聽到癌症轉移的消息,當事人難掩失落,曾醫師說,很多時候醫師能給的支持不多,對於癌症病友來說,最大的支持仍是相伴左右的家人、朋友,還有選擇堅持下去的自己。 「我們能夠做的,就是協助病友轉換心態。讓他們知道,只要循序漸進地接受治療,隨著醫學更加進步,治療的成效也會越加明顯,因此過程中也不需要太過於擔心、害怕。」 圖片|PIXTA 曾醫師眼神透露著柔光,言談之間帶著對於病患的同理和疼惜,她坦言,有時在臨床碰到關卡,也會有需要轉介心理諮商師的時候,病患所需,是細心傾聽、耐心陪伴,而癌症諮商師與病友團體,很多時候可以扮演主治醫師難以完善的角色。 「有些人比較容易講出自己不舒服,很容易提供協助,但是有些人會講不出口,每當這種時候,我會給她們一些擁抱,我想這是作為一個女醫師的好處吧。」曾醫師笑著,那笑裡,透著愛惜的微光,愛惜醫病關係的同時,也愛護著每一個值得被守護的身體。 文|Yishin June 06, 2022 at 11:30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xiLT0hr

2022年6月2日 星期四

性別快訊|女研究員在元宇宙遭性侵!1 小時內在其他用戶眼前遭遇性攻擊 https://ift.tt/jkHsEQd UDN 在虛擬情境中的性侵算不算數?在科技、法律與道德之間,人類究竟該怎麼在發展之中,盡可能地懲惡揚善,都是極需要解決的課題。 一名女研究員登入元宇宙後,參加 Horizon World 私人聚會遭其他用戶「侵犯」,她事後表示,「整個經歷很不知所措和難以理解」。 據「都市日報」,一名 21 歲女研究員為了研究元宇宙平台上的使用者行為,戴上 VR 眼鏡進入虛擬實境中取材,當她受邀參加 Meta VR 平台 Horizon World 的私人聚會,同一個房間的用戶要求她禁用她的安全氣泡設置,此裝置可以防止他人靠近,也允許用戶改變聲音並掩飾性別等。 這名用戶一直跟她說,「轉過去,我才可以從後面做」,而其他用戶都看得到他們。 她事後在報告中表示,「這種性行為是非自願的」,並將那次經歷描述為「不知所措」和「難以理解」。 她說,當另一名用戶碰到自己的時候,手部的控制器會振動,所以在遇到虛擬攻擊時,會產生非常不知所措甚至令人不安的感覺。 她還在報告中表示,一些少數族群與女性在 Horizon Worlds 中經歷過恐同和種族誹謗,他們還在平台上目睹了槍擊案。 圖片|Photo by Nuclear_lily on PIXTA (延伸閱讀:「我被性侵後,他們卻檢討我的行為」《厭女的資格》:抹煞是一種壓迫,是拒絕去看見) 事實上,這不是第一起女性在虛擬實境中遭性侵犯的案例,有一名心理治療師兼研究員妮娜(Nina Jane Patel),2021 年就在報告中說她在 Horizon Worlds 上遭性侵。 很多人會很快地將虛擬實境中的攻擊視為沒有發生過的事,不過,根據 BBC 報導,相同研究團隊中的維姬(Vicky Wyatt)說,「這也算實際攻擊,因為這確實對用戶造成影響了」。 Meta 去年宣布投入一百億美元(約新台幣兩千九百億)開發元宇宙項目,雖然元宇宙技術正在如火如荼地開發中,但 Meta 是否顧及這些平台上的安全功能還有待觀察。 本文授權轉載自 UDN,原文詳見:女研究員進入元宇宙 不到1小時就被「性侵」:很不安 June 02, 2022 at 07: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jkHsEQ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