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11日 星期二

人人都可能是家暴受害者,談溫水煮青蛙效應 https://ift.tt/2Ga1dDj 遠流 言語暴力就像是溫水煮青蛙,受害者會逐漸適應並制約在暴力語言當中,甚至不自覺已受害。富有同情心的你,請先脫離這些半真半假的道理吧。 有位科學家做了一個實驗。她把一隻青蛙放進裝滿滾燙熱水的鍋子,青蛙立刻跳了出來。接著,她拿一個鍋子裝入冷水,把另一隻青蛙放進去,青蛙沒有跳出鍋子。之後,科學家打開爐火,慢慢增加水溫。青蛙逐漸適應水溫,最後在煮沸的滾水中燙死。──佚名 適應是制約的一部分,換句話說,隨著周遭環境轉變,我們可能會像上述故事中的第二隻青蛙,逐漸適應。我們較不容易察覺漸進的變化,因此多數受害者也會逐漸適應言語暴力,生活在一個逐步摧殘自己的環境當中。 圖片|來源 回到開頭的故事,第一隻青蛙立刻跳出熱水,是因為牠發現滾燙的熱水與本來舒適的環境差別太大,牠有能力分辨箇中差異。假如牠明知這個環境對自己有害,卻留在熱水中,代表牠「否定」自己的經驗,或是行為不正常。 一個人的性格與認知,會受原生家庭、社會文化及感情關係而潛移默化,沒有人能夠完全擺脫制約。因此,我們會適應環境,而我們所受的制約也會影響我們解讀經驗的方式。 已經有許多著作論述文化制約與社會上的不平等,因此本章並不贅述,僅探討導致受害者未能察覺暴力的主要因素。 首先,伴侶會相信施暴者是理性的。這種制約始於童年時期,大家都聽過長輩說:「沒什麼好哭的。」但就算小孩吵著要吃糖,家長也可以這樣安撫他:「我知道你想吃糖,但我不能給你。」如此一來,孩子就能學習面對自己因為不能吃糖而難過的情緒,而不是相信「沒什麼好哭的」這種說法是理性、真實、合理的。 受害者從小就受到制約,習慣不相信自己的感受,也因此無法認清言語暴力行為是不理性的。所有言語暴力都是不理性的。在戰爭時期,既然打仗的行為不一定出自理性,施加言語暴力的行為某種程度上可能是合理的;然而,在交往關係中,言語暴力絕對是不合理的,施暴者的行為完全缺乏理性。(推薦閱讀:你的溝通其實很暴力,你知道嗎?) 受害者相信施暴者是理性的,這種信念源於許多複雜的因素,受害者會保有這種信念也有許多原因,其中包含童年時期的影響。(推薦閱讀:童年的傷情緒都知道:唯有坦誠,才能有真正的親密) 如果施暴者否認暴力的事實,聲稱傷害行為從未發生,或者自己是被伴侶的行為舉止給激怒,受害者也許會將他的說詞合理化,相信對方的舉止合乎邏輯,認為對方發脾氣、說自己所做的事不重要、宣稱自己刻意挑起爭端,一定都是有原因的。 這種認為對方的行為舉止合乎邏輯的信念,正是受害者產生混亂的主因之一。施暴者也許上一刻還替受害者開門,下一刻就對他破口大罵。如此迅速從理性轉為不理性的行為,不僅會加深受害者的困惑,搞不好還使他更努力合理化施暴者的行為! 除了童年經驗和自身文化之外,施暴者日復一日的言語暴力行為也會制約受害者。因此,受害者不但無法認知傷害行為,也可能終生都不會自問:「我是否正遭受言語暴力?」身邊的親友更不會詢問:「你是否正遭受言語暴力?」許多人並不了解何謂言語暴力。通常,這對受害者而言,是從未聽過的全新概念。若某件事物未經命名,也無他人見證,當事人很可能認為那不是真的。 圖片|來源 施暴者會嚴重削弱受害者的自我認知。如果施暴者日益頻繁地指控受害者蠻不講理、脆弱敏感、總是想吵架、喜歡比較或堅持己見等等,受害者會越來越習慣受到辱罵,也越來越容易懷疑自己。這種制約近似於洗腦,除了受害者本身外,還會擴及他的家人、興趣與夢想。請見受害者莉的敘述: 路克經常藉由各種含蓄的方式,暗示說我的家人很怪。慢慢地,我開始認為他才是處於真實世界,我跟我的家人已經與現實脫節了,我變得很混亂。其實,在我眼中,我的親人德高望重,對社會貢獻良多,然而,我還是覺得我的家庭似乎哪裡出了問題,彷彿路克的家庭比較健全。現在,我才看清,他說的全是假的。這就像洗腦一樣。 對於洗腦或心理脅迫,《被操縱的心靈》(The Manipulated Mind)一書作者丹妮絲.溫恩(Denise Winn)表示:「造成這種狀況的社會、心理因素,每一種都具有強大的影響力。」她說,洗腦的受害者都有一些共同經歷,有些是「受害者不再對事情感到確定⋯⋯他們的行為受到獎勵或其他方式所制約⋯⋯對方誘導他們相信家人都不在乎自己的遭遇⋯⋯感到情況失控、無能為力⋯⋯受到公開羞辱,削弱了他們的自尊⋯⋯由於需要對方的友誼與認可,他們被迫順從⋯⋯產生焦慮、罪惡感、恐懼與不安,令他們更容易接受對方的暗示⋯⋯對方的行為難以預料,擾亂了他們的期望與假設。他們沒有一個『常態』可適應,感到愈發徬徨無力。」 溫恩並引述羅伯特.利夫頓(Robert Lifton)的研究:「利夫頓指出,意識形態的獨裁有一些典型的特點,在他看來,為了確保每個人都接受這種意識形態,這些特點是必要的。」值得注意的是,第一個特色就是「控制所有形式的溝通」。 在一段關係中,施暴者可藉由否認虐待事實、拒絕討論伴侶所受的痛苦與壓力,來操縱雙方之間的所有溝通。如受害者梅所說: 他有個隱密的目的:試著控制你。如果你沒察覺這個秘密,就會落入無助的困境。 所有文化背景下,每一代都會流傳所謂的智者之言與傳統,這些是文化遺產的一部分。不幸的是,在這個過程中,不良習俗與半真半假的道理也流傳後世,許多更成為人們習以為常的陳腔濫調,受害者再依據這些觀念來解讀自身經歷。以下列出一些常見的觀念,以及這些話向受害者傳達了什麼意涵。 不良習俗與半真半假的道理 「一個巴掌拍不響。」如果受害者相信這種說法,會認為自己必須為不愉快的事件負一部分責任。 「愛能克服一切。」這令受害者誤以為,只要自己更關心、更體諒伴侶,對方就會回報同樣的愛意。 「你可以度過這個難關。」如果受害者相信這種說法,會以為只要自己更堅強,就能熬過痛苦。 「你應該慶幸自己還有個遮風避雨的地方。」如果受害者相信這種說法,會認為自己期望太高,應該滿足於現狀。 「如果你說不出好話,就乾脆閉嘴。」如果受害者認為這種說法合理,會認為要是把伴侶的行為告訴別人,就是不忠、刻薄或批判的行為。 「女人應該比男人多付出。」假使女性受害者相信這個說法,會認為自己應該付出更多努力來理解伴侶,並且分享自己的想法,好讓對方更了解她。 「你對別人好,別人就會對你好。」如果受害者相信這種說法,可能會認為伴侶對自己大吼,是因為伴侶覺得自己對他不好,自己只要向他解釋清楚就好。 「事情不要只看表面。」受害者可能會認為,只要他不把大吼大叫當回事,就不會這麼難受了。 「對他敞開心胸,他也會坦誠以對。」如果受害者相信這種說法,會覺得只要與伴侶分享自己的想法,對方一定也會如此回應。 「只要有心,鐵杵總會磨成繡花針。」如此一來,受害者會繼續嘗試,相信總能找到一個方法,與伴侶相互理解。 「永遠不要放棄。」如果受害者相信這種說法,會認為一旦停止努力了解對方,意味著自己的失敗。 「會叫的狗不咬人。」如果受害者相信這種說法,會以為不應該在意對方的話。 「人不能抱太高的期望。」受害者會降低自己的期望。 「人有時會有口無心。」受害者可能會認為,不管伴侶所說的話令自己多難受,既然對方並無此意,他就不應該傷心。 圖片|來源 「保持微笑。」受害者可能相信,只要保持樂觀,就能找到了解伴侶的方法。 「他只是不知道這樣會傷到你。」受害者會相信,只要讓伴侶明白自己為什麼受傷,他就會更了解自己,並停止傷害自己。 「熬過這段時間就好了。」如果受害者相信這種說詞,會認為只要忍耐一陣子,施暴者的心情很快就會好轉。 「棍棒與石頭會打斷人的骨頭,但言語無法傷害你。」如果受害者相信這種說法,會認為無論對方說什麼,自己都不應該感到難受。 「你應該接納別人本來的樣貌。」倘若受害者相信這樣的話,就會認為自己該接受與合理化對方的行為。 「不要論斷別人,免得你也遭別人評判。」如此一來,受害者可能無法辨別可接受的行為與不可接受的行為,認為批判伴侶是錯的。 「現實是由自己親手創造的。」受害者可能會以為自己做錯了什麼,才導致關係產生問題或是讓自己有了不好的感受。 「生活本來就不容易。」受害者可能會相信關係中存在問題是稀鬆平常的事,比自己情況更糟的大有人在。 「不論是好是壞,你都該全盤接受。」如果受害者相信這種說法,可能會認為壞事總會過去,關係總會有好轉的一天。 受害者的樣貌 在我訪談過的人之中,有些正處於虐待關係,有些則已離開具有言語暴力傾向的伴侶。身為現任或前任的言語暴力受害者,他們都曾經是: 沮喪絕望 負責任 抱持希望 體諒寬容 富有同情心 天真單純 懷抱信任 樂觀豁達 渴望理解 包容隱忍 困惑混亂 本文摘自摘自派翠西亞.伊凡斯的《言語暴力:如何辨識生活中的言語攻擊行為,適當應對,有效捍衛自己》。由遠流出版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言語暴力:如何辨識生活中的言語攻擊行為,適當應對,有效捍衛自己》 December 12, 2018 at 01:00P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Ga1dDj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