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rulnh5
2018年12月11日 星期二
父母的否定別往心裡去,人生是自己該承擔 https://ift.tt/2rulnh5 圓神出版‧書是活的 父母的情感連結,會影響一個人的內心發展,原生家庭及父母的愛,對於每個人來說都很重要,但別把父母的否定往心裡去,「覺察」是與父母、自我和解的開始。 夏美正考慮著,是否放棄現在的工作,回去走大學所學的老本行──財務金融。她想著:「雖然沒興趣,但也許爸媽是對的。」 這個念頭經常在夏美心中浮現,個性執拗的夏美便會對自己說:「不行!我不能輕言放棄。我可不要被他們看扁!」 圖片|來源 夏美口中的「他們」,指的就是她的父母。特別是父親,在夏美心中,自己是個從小被父親「看衰」長大的孩子。 夏美剛進入一家網路媒體公司擔任文字編輯不到半年,在工作中屢遭挫折,工作壓力大到讓夏美時常喘不過氣來。每當心力交瘁時,就會懷疑自己當時的決定是否正確。(推薦閱讀:陳艾熙專訪:只有你,不能否定你自己) 夏美大學時就讀的是商管科系,她一直不感興趣。夏美很早就知道,自己喜歡的是文學與寫作。高中期間,夏美好幾次向父母透露,未來想走文學領域,立刻被父母否決。 「妳太天真了,這年頭走文學會餓死啦!」父親說。 「興趣不能當飯吃,別傻了!」母親跟著附和。 夏美試著提到自己從小到大在寫作或文學創作方面的成績,卻換來父親的斥責:「妳怎麼老是說不聽!這世界上比妳有文學天分的人可多了,憑妳那一點小聰明,是要怎麼跟人家競爭呢?」 「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呀!」 「別說了!你還是打消這個念頭吧!我們不可能會答應的。」 夏美感到很洩氣!如果父母是因為就業市場的考量而勸阻,那就算了。她最無法接受的是,父母總會趁機否定她的能力。即使夏美在學校裡擔任校刊編輯,時常在各種文學創作比賽中屢獲佳績,在各科之中國文的成績也傲視群雄,仍舊無法獲得父母認可。(推薦閱讀:孩子需要的不只是允許,而是信任的 yes) 不只是職涯的發展無法獲得父母支持,其他方面也常被父母嫌棄。父親常常對她說: 「妳別以為妳多厲害,這世界上比妳強的人還多的是!」 「妳只是有點小聰明,也敢跟人家攀龍附鳳,真是不自量力!」 「我自己生的女兒有幾兩重,我會不知道?妳還是安分一點好了!」 「不是我不願意支持妳,我是為妳好啊!妳又沒那個實力,到時候後悔了,又來怪我們當初沒勸妳,怎麼辦?」 圖片|來源 在學校裡,夏美是師長及同學眼中的模範生;然而,在家裡,她卻永遠無法獲得父母的肯定,特別是父親,言語中總是帶著貶抑或嘲諷。 「在我爸媽的眼中,我好像是個一無是處的人!」她曾經向好友透露心聲,好友難以置信,因為眼前的夏美是個人人稱羨的榜樣。 升大學時,夏美妥協了,遵照父母的要求,進入商管領域就讀。不到兩年,夏美便興起了轉換跑道的念頭,假日回家與父母討論,請求父母允許自己轉系或轉學,硬是被痛罵了一頓。 但這次夏美很堅持,因為商管領域的學問,真不是夏美能領教的,而夏美對於文學創作,仍然懷有憧憬。父親在盛怒之下,丟下了幾句話: 「好呀!妳要轉系,不念了,是不是?後悔了別回來找我!」 「我辛苦把妳栽培長大,竟然還這麼不懂事!」 「妳要轉就轉,想做什麼就做什麼,我就當沒妳這個女兒,妳也別叫我爸了!」 父親的這番話好沉重,夏美完全無力招架,只好繼續回到索然無味的商管領域,直到畢業。 畢業後,夏美曾經在銀行工作了一陣子,但終究認為不是自己的興趣所在。於是,利用工作之餘,報考了大學進修部的文學相關科系研究所,邊工作邊讀書,幾年後拿到碩士學位。完成學業的第二天,夏美毅然決然向公司遞出辭呈,轉換跑道至現在的文字編輯領域,準備擁抱自己的文學夢。 從那一天起,父親氣到不再和夏美說話,夏美也在心裡告訴自己:「好吧!就當作沒這個父親吧!」 只是,雖然現在從事的是自己熱情的工作,卻又時常自我懷疑,這樣的決定是正確的嗎?我真的能在這個領域混出名堂嗎? 在得不到父母肯定與讚賞中成長的孩子 有一類的家長,時常透過否定孩子的能力,貶低孩子的價值,來控制孩子的發展與決定,讓孩子不得不照著父母的意思走。這類家長其實內心充滿著恐懼與匱乏,他們可能在成長過程中有些遺憾,或經歷了些慘痛教訓,慢慢在心裡頭構築起「某種特定的人生發展軌道才是最好」的信念,並將這份信念,或者無法在自己身上實現的心願,轉化做期待,投射在孩子身上,要求孩子必須照著走。 那麼,為什麼要透過否定孩子來控制孩子呢? 因為,在他們成長過程中,也可能是長期被輕視、貶抑或不被認同,導致內心充滿自卑,自我價值感低落。於是,他們也渴望被重視、被認可。一旦成為父母之後,便容易透過訓斥與否定孩子,感受到自己身為家長的尊嚴。事實上,他們也同時在否定那個過去缺愛的自己。 有些孩子在長期接收到父母否定的訊息時,便會這麼想:「因為我不夠好,我還是乖乖聽話好了!」他們放棄自己的夢想,帶著遺憾並順服父母的期待,長大後再把這份委屈或自卑,帶到自己的孩子身上,代代複製。 圖片|來源 然而,總有些不服氣的孩子,特別是各方面都表現不俗,在家庭以外獲得許多實質肯定的孩子,便會想要證明給父母看。而他們努力嶄露頭角的領域,常與父母的期待背道而馳;而父母越要勸阻,孩子越是要證明自己做得到,逐漸形成了親子之間對立的僵局。 然而,這些孩子在奮力追尋夢想,證明自己的同時,總是感到內心缺乏一份力量。特別是在遇到困頓或挫折時,心裡感到膽怯與恐懼,深怕自己是否真如父母所說的:「你不夠好!」(推薦閱讀:【人類圖氣象報告】因為你是你,已經夠好了) 事實上,再怎麼不願意接受父母那些否定的言語,父母的貶抑及負面評價,早就深入孩子的骨髓,內化在孩子的心裡,成了孩子自我觀感的一部分,而且,還占了很大的成分。 斷了關係連結,終將難以把人生活好 因此,這類孩子特別辛苦,他們付出努力所呈現的成績,還不足以抵銷內心深處來自父母批判的聲音。甚至,越是投入,越是企圖證明自己,越是自我懷疑。 這些孩子常與父母爭執到最後,為了堅持自己的理想,在實質上或想像中,與父母斷絕了關係,也就是否定了父母在內心裡的位置及連結。於是,他們常會說: 「哼!我沒有這樣的父母!」 「我不需要他們支持啦!他們要怎樣,我才懶得管咧!」 「如果一直否定我,為什麼要把我生下來?」 「我不是他們手掌心的玩具,以後我再也不要在乎他們了!」 這些怒吼或控訴,正在傳達出一份訊息:在內心裡否定自己的父母,藉此隔絕父母對自己的影響。然而,負面影響被隔絕了,那些來自生命系統的愛與力量,也同時被阻絕了。 所以,儘管他們很努力在自己夢想的領域中證明自己,卻總感挫折連連,內心裡缺乏一份力量,時常自我懷疑,萌生放棄的念頭:「我就是不夠好,別再痴人說夢話了!」 他們一方面痛恨父母的否定,另一方面又認同起父母從小的勸誡。這份矛盾的情結,也正在耗損他們身上的力量。 過去,在我擔任中輟生教育與輔導替代役男時,時常要與不願意到學校來上學的中輟生互動,當時,我常與中輟生們在他們家裡、街頭巷尾、廟口或網咖裡聊天,聽著他們說起自己的家庭與成長故事。 他們告訴我,他們痛恨自己的父母,他們寧可自己不要被生下來。這些聲淚控訴,至今仍讓我印象深刻: 「沒有經過我的同意把我生下來,卻又棄我不顧!」 「既然要把我生下來,為什麼又要這樣對待我!」 「我沒有這樣的父母!」 「說什麼很愛我,不是不見蹤影,不然就是要動手打人!」 「他們怎麼可能會關心我?他們以為跟我很熟嗎?」 這些孩子的原生家庭都有些狀況,大部分的家長可能是在外工作、離異、入獄,或者逃債而失蹤。孩子從小就被丟在祖父母家,而祖父母年紀大,忙於生計又無力管教。因此這些孩子,從小看起來格外獨立早熟,但內心裡卻始終缺乏歸屬與連結。 我們的生命來自於父母,成長的力量也來自於父母。當一個人無法感受到來自父母的愛,或者在內心裡主動否定父母,忽略或斷絕與父母之間的關係連結時,等於是否定自己身上的力量,當然也無法把人生過好,甚至會出現種種的問題行為。嚴重一點的,通常具有破壞性,要不是向外傷害別人,就是傷害自己,而更多的是無法讓自己在學習、人際、婚姻或事業上成功。 唯有在穩固的情感連結下,才可能真正長大 圖片|來源 夏美正是在長期被父親否定之下,憤而也在內心否定了父親的地位,隔絕了與父親的關係連結。於是,在努力實現夢想的過程中,總會覺得缺少力量,欲振乏力。而那些長期來自家庭中的負面評價,更使得夏美經常自我懷疑,即使有著夢想,正待展翅高飛,仍不太相信自己真的能成功。 許多年輕人都像夏美一樣,堅持追求自己的夢想,但又無法得到父母的支持,甚至被父母否定時,便刻意與父母斷絕關係連結。在物理空間上遠離原生家庭,減少聯絡與互動,或對家中父母的消息漠不關心,同時又在內心深處直接否定了父母的存在價值。結果是,他們以為自己自由了,但面對夢想與挑戰,卻常感心有餘而力不足,最後選擇放棄,走回父母期待中的老路,帶著遺憾與不甘過了一輩子。 於是,有許多人,恨了父母一輩子,年過半百,甚至父母都已離世,還是選擇回過頭來與父母和解,修復關係連結。如此,才會覺得活得踏實有力量。 我們得知道,一個人若與父母沒有健康而穩定的情感連結,是無法真正長大的。與家庭及父母的關係連結越是穩固,內心越有安全感,越能真正做到獨立自主。當你切斷了連結,這些來自原生家庭及父母的愛與力量,連帶著也消失了。 對於夏美而言,她堅持活出自己的人生,這在生命系統的運作上是正確的。然而,她可以選擇和父母保持距離,減少互動,避免衝突,降低受到父母那些否定與貶抑的聲音的影響,但是,在內心裡仍然需要為父母保有一個重要的位置,對於父母給予自己的生命與愛,仍需要予以尊重和肯定。如此,她才可能找回繼續前進的力量。 只是,要做到這種程度,談何容易? 覺察是一切的開始。或許,現階段先能看懂,自己正在內心裡否定父母,如此就好,也允許自己可以恨父母,對父母有怨懟──這是自然的,不需要因此自責或內疚,因為我們在成長過程中,確實受到了傷害。 唯有先看懂,理解這一切是怎麼回事,並保持內在的穩定與清明,我們才有可能進一步去面對與父母之間愛恨交織的矛盾情感,進而逐漸找回與父母之間的關係連結。 本文摘自陳志恆的《叛逆有理、獨立無罪:掙脫以愛為名的親情綑綁》。由圓神出版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叛逆有理、獨立無罪:掙脫以愛為名的親情綑綁》 December 11, 2018 at 05:30PM 女人迷 womany.net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