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bit.ly/2FW8qWx
2019年1月30日 星期三
快樂心理學:快樂的人都在做事情,而不是想事情 http://bit.ly/2FW8qWx 時報文化 根據英國心理學家皮特.寇恩(Pete Cohen)提出的快樂公式,他認為:快樂=P+ (5×E)+(3×H),而正向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提出另一種快樂公式,他認為:快樂=設定點(50%)+ 生活環境(10%)+你做了什麼事(40%)。想知道你的快樂程度嗎?嘗試算算看吧! 如果快樂有公式 閱讀下列描述後,感覺一下這句話適合用來描述自己的程度,以 1~10 評分,1 表示「完全不是如此」,10 表示「完全如此」,數字愈大,表示你愈認同這句話。 ( )1. 我是一個外向、活力充沛、有彈性且願意改變的人。 ( )2. 我覺得自己的人生觀很正向,受到挫折後能快速恢復,而且能夠掌控自己的生活。 ( )3. 回顧我的「健康、財務、安全感、選擇自由與社區歸屬感」,我覺得自己的基本生活需求已被滿足。 ( )4. 生活中,我得到親朋好友支持,能充分投入自己所做的事,滿足自己的期望,參與自己認為有意義的活動。 將上面四個分數,依據下面公式計算出 P、E、H 値: P 值 = 第一題+第二題分數 =___ E 值 = 第三題分數 =___ H 值 = 第四題分數 =___ 根據英國心理學家皮特.寇恩(Pete Cohen)提出的快樂公式,他認為: 快樂=P+ (5×E)+(3×H) 在這個公式裡: P=個人特質:泛指自己的價值觀、適應能力與彈性。 E=生存環境:涵蓋了身體健康、財務狀況與友誼。 H=更高層次的需求:包括自尊、期望、野心與幽默感。 計算出來的結果若在 80~100 分者,屬高度快樂;60~79 分為還可以;40~59 分為差強人意;低於 39 分者,代表不太快樂。照這公式來看,你的快樂及格了嗎? 不知道你是否同意這樣的公式。正向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提出的快樂公式不太一樣,他認為: 快樂=設定點(50%)+ 生活環境(10%)+你做了什麼事(40%) 在這個公式裡: 設定點=先天基因遺傳,這決定了我們大概 50% 的快樂。約有三成的人,生下來就比較容易快樂,另外三成的人偏悲觀一點,剩下的人則沒有特別偏向哪邊。 生活環境=環境因素,指的是你住哪裡、多有錢、從事什麼工作等,決定了你 10% 的快樂(沒錯,只有 10%)。 你做了什麼事=40% 的快樂取決於此。有將近一半的快樂,取決於我們替自己做了什麼事。 雖然我不是很確定這些快樂公式的真實性。好比,公式裡頭那些係數,為什麼是 5 或 3,為什麼是 40%、10%。不過,整合這些人提出的快樂公式後,裡頭同時提到了幾個關鍵。 天注定的部分 快不快樂確實有天注定的部分,像基因遺傳、身體健康狀況、人格氣質等,這些因素不太是我們可以操控的。 研究人類個性的心理學家發現,幾乎世上所有人的個性,都可以用五個指標高低的排列組合來區分。這五個特質的英文開頭縮寫剛好是 OCEAN,分別指的是:開放性(Openness)、嚴謹性(Conscientiousness)、外向性(Extraversion)、親和性(Agreeableness)與神經質(Neuroticism)。 影響快樂最主要的兩個人格指標,是外向性與神經質。最快樂的人通常是高度外向性、低度神經質,而最不快樂的人,完全反過來,通常是低度外向性、高度神經質。快樂與外向、神經質程度有關,而研究也發現,這兩個特質很大一部分確實是由遺傳決定的。 環境 快樂也跟環境有關,比方說你住哪裡、你的生活品質和財務狀況如何等。說實在地,環境其實也有一點天注定的成分,只是仍有機會透過後天努力而改善。 許多人這輩子花了非常多力氣,希望藉由改善薪水、居住環境等方法來獲得更多快樂。不過,如我們之前在探討「金錢與快樂」時所提到的,環境改善確實能帶來快樂,但是幅度很有限。環境改變帶來的正向情緒,也容易隨著時間而習慣。 圖片|日劇《神奈小姐》 你做了什麼事 快樂公式裡最關鍵也振奮人心的,是「我們的選擇」也會決定我們的快樂。 我們重視某些價值、重視自我實現,所以,我們採取對應的行動。這種快樂,是靈長腦所在意的,引導我們由內而外、發自內心地做出行動。這種快樂是滿足感,是淡淡的喜悅,不容易因為適應而褪色。 另一個好消息是,根據我們目前對大腦的了解,大腦有著極佳的神經可塑性。大腦不是出生後就定型,而是會一直改變的。即便我們已經長大、變老,大腦都還是一直在改變。我們可以透過努力和持續練習,像捏陶土一樣,把大腦形塑成我們想要的樣子。那些我們常常做、常常練習、常常想的事,都會直接或間接地改變大腦,讓它變成習慣 2.0。當一件事做到不需要刻意費力時,它就變成了我們的「新天性」。 你閱讀本書的同時,大腦就在變化,它正忙著建立某些新連結。不過,對大腦來說,比「知道」更有力的形塑,就是「行動」。心理學知識的最大敵人,就是「知易行難」。似乎不管怎樣,我們都可以找到一些理由和藉口,「不去」做那些我們覺得重要的事。 馬克.吐溫說,二十年後,你今天「沒做的事」會比你「做過的事」更讓你遺憾。那些你沒採取的行動、錯過的體驗,會是人生最大的憾事。在一個關於後悔的研究中,參加研究的人被問:你過去一週最後悔的事情是什麼?它是「做了某事後悔」,還是「沒做某事而後悔」呢? 後悔分成兩種。有 53% 的後悔是說,我後悔上個禮拜「做了」某件蠢事;有 47% 的後悔則是,後悔自己上個禮拜「沒做」某事。 過一陣子後,研究者再次聯絡了這些人,問問他們的後悔有沒有一些轉變。 因為自己「做了蠢事而後悔」的感覺,在幾個月之後,變成另一種感覺了。這些人說,雖然當時感覺自己很蠢,但現在回想起來卻很值得。做完蠢事之後,讓自己想通了一些事,看清了自己的極限。許多人甚至一轉後悔的感覺,因為當初自己付諸行動而感到自豪。(推薦閱讀:蔡康永專文|如果真的沒有後悔,人生就沒辦法前進) 針對「沒做的後悔」,研究者問:當時因為沒有採取行動的後悔,現在感覺如何呢?幾個月後,因為沒做而耿耿於懷、不舒服的比例,從一開始的 47% 暴增到 84%。 去做吧!即便失敗了,我們還是可以學到東西。沒做的遺憾,會隨著時間愈變愈大。沒做的結果是「無限」的,因為我們永遠不知道那個結果是什麼,你可能會帶著它一輩子。做了但失敗,這個結果是「有限」的。五年後的你,可能不會覺得這有什麼。 讀政大時,曾在廣告系陳文玲老師的課堂上,學到一種稱為「自由書寫」的工具。這是一種不過於理智思考,試著讓直覺引導我們書寫的方法。想邀請讀者,留五分鐘給自己,準備一支筆,一起來試試看。 等一下你會看到五句話的「開頭」,在看到這些開頭之後,請把你心中浮現的第一個直覺想法立刻寫下來。 不用刻意美化,不用管字醜不醜,不用管修辭。這裡所寫的話,也不用給別人看。所以,請盡可能誠實,把內心浮現的念頭完整寫下來就好。 我是__________________。 二十年後,我人在____________, 跟著__________________, 住在__________________, 做著__________________。 寫完之後,再讀讀上面的句子。 這是你真心希望的嗎?如果你覺得自己剛剛好像沒有很誠實,可能是因為環境不適合,你可以找一個舒適的、讓你感到安心的地方再做一次。你也可以偶爾問問自己這五個問題,看看答案的變化。 我還記得當時書寫完後,老師這樣說:「各位同學,二十年只是一個幌子。這些夢想、這些願望,為什麼要等到二十年後再去做呢?」 上這堂課的時候,還記得是 2008 年。當時,我把「寫一本書」放在我的最後一句話。十年後,老師,我寫了兩本書! 快樂的人幾乎都在「做事情」,而不是一直在「想事情」。因為,快樂是做出來的,不是想出來的。(推薦閱讀:提高行動力的 10 個練習:學會拆解任務) 如果你觀察一個真正快樂的人,你會發現他正在造船、創作交響樂、教育孩子、種天竺牡丹花或在戈壁沙漠尋找恐龍蛋。總之,他不會像尋找一個滾到暖氣機下面的衣領鈕扣一樣地尋找快樂,他不會將快樂本身當目標來尋找。在一天滿滿二十四小時的生活中,他會知道他是快樂的。 ——貝蘭.沃爾夫(Walter Béran Wolfe, 1900-1935)奧地利精神科醫師 成功不是快樂的關鍵,快樂才是成功的關鍵,如果你熱愛你做的事,你將會是一個成功者。 ——史懷哲(1875-1965)諾貝爾和平獎得主 行動不見得帶來快樂,但沒有行動就沒有快樂。 ——班傑明.迪斯雷利(Benjamin Disraeli, 1804-1881)前英國首相 本文摘自蘇益賢的《練習不快樂?!——不快樂是一種本能,快樂是一種選擇》。由時報文化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練習不快樂?!——不快樂是一種本能,快樂是一種選擇》 January 30, 2019 at 04:00PM 女人迷 womany.net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