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26日 星期六

快樂心理學:與其買東西,不如買體驗 http://bit.ly/2WoPHrB 時報文化 除了金錢收入之外,「金錢支出」其實也與快樂息息相關。我們如何花錢,也決定了我們感受到的快樂。在此,我們要分享兩個「聰明花錢更快樂」的祕訣。 聰明花錢更快樂 回想一下,最近這個月,你買了哪些東西? 哪些東西買了之後,就只是東西,你不太能回想起當初為什麼要買它。或者有沒有哪些東西一拿出來,你的腦中就浮現一些深刻的印象。你不只買了東西,這些東西還伴隨一些記憶。 在一定程度的收入內,賺的錢愈多,我們確實會快樂一點。不過,除了金錢收入之外,「金錢支出」其實也與快樂息息相關。我們如何花錢,也決定了我們感受到的快樂。在此,我們要分享兩個「聰明花錢更快樂」的祕訣。 圖片|日劇《惡作劇之吻》劇照 1. 花錢買體驗 買東西和買「體驗」是不一樣的概念。 「買東西」很容易理解,就是購買實質上觸摸得到的東西。「買體驗」則需要解釋一下:體驗指的是以「時間」為單位進行的活動,好比一趟旅行、一場音樂會、一部電影、上健身房運動、到球場看賽事等。 社交是人類的天性,大腦喜歡與人互動,感覺到「連結」是我們快樂的重要來源。在買體驗時,「連結」比較有機會發生。剛剛提到的旅行、音樂會、運動等,都可能帶來人際互動而增加我們的快樂。 不過,也不是說買東西就完全不行。事實上,只要稍微動動腦筋,就能將「買東西」變成「買體驗」了。 比方說,你買了一台任天堂遊戲機(Nintendo Switch)。它可以純粹就只是一樣商品,但你決定在週日時,把遊戲機拿到客廳,和家人一起玩,或者帶去朋友的聚會裡。這段眾人歡樂的遊戲時光,就是一種體驗。 下次,在你購入任何東西之前,想想看你打算怎麼使用這樣物品?你能不能發揮創意,讓它不只是商品,還能帶來更多體驗? 有兩位年紀五十多歲的阿姨,她們都存了一筆錢。其中一位阿姨買了一台超高級吸塵器,標榜能把家裡吸得清潔溜溜、一塵不染,任何角落都不放過。另一位阿姨把錢拿去旅行,和家人一起去日本滑雪。 猜猜看,半年之後誰比較可能會後悔? 買「貴桑桑」吸塵器的阿姨可能會說:「早知道就不要買這個吸塵器了,都沒在用!」而選擇旅遊的阿姨則可能會拿著手機,比著裡頭的照片,笑說:「唉喲!太懷念了,你看!上次去日本滑雪,摔個狗吃屎!笑死了,好想跟家人再去一次喔!」 阿姨的故事告訴我們,比起買體驗,買東西更可能帶來後悔。買東西的樂趣比較偏向「愉悅感」,在當下很真實、很強烈,卻也消逝得很快。 買體驗的樂趣則容易發展成「滿足感」,是一種比較可能維持的快樂。回憶那些體驗,我們都會說這錢花得實在值得! 寫到這邊,不禁想起很久之前,沒考慮就答應跟朋友一起去大漢溪高空彈跳的事。雖然只是跳下去的短短幾秒,就花了不少錢。但現在想想,確實很值得;你看,幾年過去了,我還一直拿出來說嘴。 下次,在你準備買東西之前,思考一下這個商品能帶給你什麼,能滿足你什麼? 買車時,你想滿足的可能是尊爵感,也可能是創造帶家人出遊的體驗。後者不一定要車子才辦得到,而前者則經不起時間的考驗。(推薦閱讀:購物季狂買剁手?六大工具幫助你聰明購物) 2. 花錢買時間 「時間飢荒」是一種時間總是不夠用的感覺,會帶給我們壓力與不快樂。緩解這種飢荒的一種方法,就是花點錢換取更多時間。比方說,叫午餐外送、找到府清潔服務等,都是花錢買時間的方法。 不過,這真的會讓我們比較快樂嗎?大多數人並不這麼認為。在一份調查中,六千多位美國人裡,只有不到三成的人表示他們願意花錢換取更多時間。 調查發現,願意花錢換取時間的少數人,自覺生活滿意度比其他人高出許多。特別是,你花錢換取的時間,原本是要做某些你很討厭的事(好比塞車,或者是在雨天騎車出門),這種交易確實讓人更快樂。 雖然說「時間就是金錢」,兩者看似等價。不過,重視時間勝於金錢的人,往往更快樂。不過,在此也得難過地附帶一提,花錢買時間帶來快樂,並不適合用在經濟狀況拮据的時刻。 我們常說,要把錢花在刀口上。想想看,你有沒有真的把錢用在那些會讓自己快樂的體驗上呢?(推薦閱讀:親愛的,何不利用妳的消費力來實行女性主義)   「不知道」比較快樂 走在路上,突然有人拿著五十塊說要給你。先說好,這不是詐騙、金光黨或其他可能會上社會新聞頭版的恐怖狀況。對方是真的帶著善意與笑臉,想給你這筆錢。 拿到這筆錢的你,會快樂嗎?如果對方說,他可以告訴你,送你五十元背後真正的緣由,你會想知道嗎?知道緣由之後,你覺得自己的快樂程度會改變嗎? 這個(奇怪的)研究是這樣的,研究者請大學生在路上隨機發錢,金額大約是一美元,大概是台幣三十元左右。 真想參加這個研究!確實,莫名其妙拿到錢是一件多快樂的事啊! 研究對象被隨機分成兩群。其中一群人除了拿到錢之外,還會附帶拿到一份文宣品,上頭寫著「歡迎加入微笑社團,一起來做善事」(告知這筆錢的緣由)。另一群人只拿到錢,不知道發錢背後的原因。 雖然,莫名其妙拿到錢本身就是一件快樂的事。不過,調查數據顯示,直接拿到錢而「不知道原因的人」,比起知道原因的人還要快樂。 研究者又找來另外一群學生,請他們在教室裡「想像」上面這兩種情況,並詢問他們覺得自己在什麼情況下會比較快樂。學生一致表示,「知道原因」的狀況下,自己會更快樂。 看來,對於什麼能帶給我們真正的快樂,我們的直覺不一定是對的。 數位世代,資訊取得容易,大大舒緩了我們對未知的焦慮。想知道什麼,我們彈指之間就能在網路上找到資料。不過,有些快樂其實藏在「不知道」裡。知道太多,事情就不好玩了。 出國旅遊是個很好的例子。自由行之前,我們得做足功課。想像有一對情侶,其中一方負責安排所有的景點,且在事前詳細閱讀了一堆旅遊書、部落格,把所有景點在旅行之前都 Google 完畢。而另一方則在毫不知情的狀況下,跟著對方來到每一個景點。誰比較能享受到旅行的樂趣呢?(提示:如果不確定答案的話,可以模擬一下職業導遊第十次來到日本的心情。) 許多人旅行後會抱怨,怎麼「真正的景點」和「查到的景點」差這麼多? 當我們事前功課做得太齊全,實際到了現場後,反而有很多東西可以拿來比較;先前曾提過,比較是快樂殺手。百貨公司沒想像中好逛,名勝古蹟沒想像中雄偉⋯⋯反倒是那位連要去哪裡都不知道的人,還比較可能享受更多驚喜與樂趣。 說走就走的旅行,確實會帶給我們很多焦慮。不過,當未知、隨機真正融入旅行裡面,我們更可能看見那個地方真正的風景。作家皮科.艾爾(Pico Iyer)在「未知的美麗」(The beauty of what we'll never know)這場 TED 演講裡曾說: 旅行的祕密,就是沉浸其中,由裡及外,去你不會去的地方,去探索不確定、模糊,甚至是恐懼。在家,我們極容易認為事情都在掌控之中。離家在外的時候,你要記住,每一分每一秒,你不會、也不能了解事情的全部。 未知看似威脅,卻也意味著機會與可能。常常與未知共處,我們將有機會在轉角遇見更多有趣的事。 知道很多,我們會很安心。但也別忘了,有些快樂只發生在我們不知道的時刻。 快樂不存在於擁有或得到,它只存在於給予。伸出手、分享、微笑、擁抱,快樂如同香水,你不可能灑在別人身上,而自己一滴都沒沾上。 ——奧格.曼迪諾 (Og Mandino, 1923-1996) 美國作家 沒有人因得到什麼而受到尊敬,尊榮是一個人因付出而得到的回饋。 ——柯立芝 (1872-1933) 美國第三十任總統 無論何處,人們都想通曉世事,但是正因為我們無法通曉世事,我們才有希望。 ——愛默生 (1803-1882) 思想家 本文摘自蘇益賢的《練習不快樂?!——不快樂是一種本能,快樂是一種選擇》。由時報文化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練習不快樂?!——不快樂是一種本能,快樂是一種選擇》 January 27, 2019 at 12:00P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bit.ly/2WoPHrB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