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22日 星期五

高敏感族群:害怕傷害他人,不代表不會生氣 https://ift.tt/2U8cppA 方舟出版 內向的你,可能時常被誤會不會生氣,但其實只是你表達生氣的方式比較溫和而已,神經大條一點的人甚至完全不會察覺你生氣了。給內向者的情緒表達指南:雖然你不喜歡起爭執,但仍要明確表達立場,並且使用自己舒服的方式表達出來! 高敏感族群容易感受到別人情緒,內向者尤是如此。我們的優點是會察言觀色,從蛛絲馬跡就能做出判斷;缺點則是常會受到影響。我認識的內向者大多講話不大聲,也不喜歡激烈的措辭和言論,溝通時屬於比較和緩、實事求是的那一型。 但相信你身邊一定有恰恰相反的人──個性急、嗓門大、一根腸子通到底、不管好心情或壞心情都非常明顯。大部分時間,我很喜歡這種人,因為他們爽朗、大方、通常還蠻滿講義氣的。我很不會跟他們「討論」,這是他們的定義,畢竟在我的定義中,那叫爭論或吵架。 面對辦公室裡或職場上的各形各色人種,很多時候,內向者會恨不得把自己的天線砍掉一些,或許就不會受到那麼多的影響。有些人會因此逃避、或無視自己心底的聲音。被《紐約時報》譽為「美國最受歡迎的心靈作家」的艾克哈特.托勒(Eckhart Tolle)就說:「如果你沒辦法感受自己的情緒、把自己跟情緒切割,最後就會導致身體出問題。」 也有些人會說:「你就是這樣,太溫,別人才會踩在你頭上。人家跟你大小聲,你就吼回去啊,不然活該人家當你是吃素的!」對內向者來說,反擊回去的作法聽起來好像行的通,但實際嘗試之後,通常不會有太好的效果。(推薦閱讀:致職場中的內向者:安靜,其實是種超能力) 我身邊許多內向朋友都曾經嘗試過要「硬起來」,但最後都只有反效果,包括隨之而來的罪惡感,總會想著「真不好意思,我不是故意要這麼兇」,也會產生行為和性格不符的壓力,內心吶喊著「我真的是這種人嗎?為什麼我會變成這樣?」吵到最後,發現雙方強調的重點都已不是原本的內容,變成人身攻擊和抒發不滿的情緒,也就失去意義了。 圖片|韓劇《她很漂亮》劇照 內向的人真的不會生氣嗎? 很多人都誤會內向者不會生氣,其實是內向者表達生氣的方式比較溫和而已,神經大條一點的人甚至完全不會察覺我們生氣了。反之,內向者常會覺得別人太容易勃然大怒、講話不夠深思熟慮、讓他們很受傷之類。 回溯生理學家懷特.坎農(Walter Cannon)在一九二九年提出的「戰或逃」機制(fight or flee response),這是說明生物在面對威脅或刺激時,會激發一系列神經和腺體反應,在短時間內判斷要奮戰或是逃跑。這項理論也被廣泛應用於很多情境中,內向者在面對大量刺激,諸如負面情緒造成的高壓力時就是這種狀況,可以選擇戰(消滅壓力來源,把發怒的對方打昏)或是逃(遠離壓力,戴上耳機或轉身離開)。 然而,我更喜歡心理治療師伊麗絲.桑德(Ilis Sand)提出的方法──責怪他人和自責之間的中庸之道。採取這種中庸之道,比較接近「留在戰場上,但目標是降低壓力」。(推薦閱讀:聰明說不也是學問!心理學教你沒有負擔感的拒絕方法) 解決問題時,通常兩方會想找出「到底是誰的錯」,但伊麗絲建議拋棄這種二分法,而把焦點放在讓對方了解自己的想法上。特別對內向者來說,如果因為不喜歡生氣、爭吵,而總是隱忍自己的想法與感受,長期下來,不僅對人際關係沒有幫助,還可能造成身心疾病。 只談涉及自己的部分,盡量提供中立資訊或許是不錯的表達方法,例如「我知道你們答應客戶會盡快處理,但整理每份文件約需一個小時的時間,你們如果總是在下班前才把文件送過來,我會沒辦法當天處理完。」 這樣的表達方式也可以如此「翻譯」:「我知道你們答應客戶會盡快處理」善用同理心;「但整理每份文件約需一個小時的時間」提供中立資訊;「下班前才把文件送過來,沒辦法當天處理完」表達需求。 內向者容易想太多,又不喜歡吵架,的確在某些需要快速回覆、你來我往的場合上容易吃虧。但話說回來,只要立場明確,並且使用自己舒服的方式表達出來,其實也不失為一種風格。畢竟溝通的重點不僅止於如何表達,而在於如何讓對方完整接受自己的訊息。 大聲吼叫或捶桌子是一種溝通方式,但對內向者來說,這並不是最有效的;深思熟慮之後,謹慎地提出建議也是一種溝通方式,但對外向者來說,或許早就事過境遷,根本算不上溝通。換個角度想,每個人本來就不一樣,不用強迫內向者變外向,就像我們也不會強迫外向者變內向一樣,尊重個體之間的差異,找到良好的溝通方式,才是最重要的。 本文摘自摘自張瀞仁《安靜是種超能力:寫給內向者的職場進擊指南,話不多但大家都會聽你說》。由方舟文化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安靜是種超能力:寫給內向者的職場進擊指南,話不多但大家都會聽你說》 March 22, 2019 at 06: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U8cppA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