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15日 星期三

「天下無不是的父母」這句話,對家的傷害有多大? http://bit.ly/2LKNHsH 女人迷編輯 Shanni 這個社會會說,「他畢竟是你爸」、「沒有父母不為孩子好」,但真的是這樣嗎?他們還說,爸媽也不是故意的,事情都過了那麼久,你怎麼這麼會「記恨」?但真的是孩子們太計較了嗎?我們會長大,會有更多承擔傷害的力量;但親愛的大人,孩子們都還在等你們的那一句道歉的話。 2019 年 4 月,女人迷在臉書社群上發佈了「最想離家出走的一句話」留言,共蒐集 600 多則回應,一字排開家庭內坑坑疤疤的案發現場。有網友說,家好冷,不回去可以嗎?還有很多人,徘徊在家門外,猶豫著要不要開啟那道門,門內還有我期待的愛嗎? 我們站在那,很輕很慢地回想,或者很重很疼地想,自己曾經聽過的那一句句,讓你想憤而離家的話。不要害怕訴說,讓我們回到現場,看看傷口在哪,痛的是哪。 「這是我的房子,你住這裡,就要聽我的。」 親愛的大人,你心中的家,是房子還是家人? 「長輩就是長輩,輪不到你來說嘴。」 但是,父母不是永遠是對的。 「妳嫁出去就是別人家的了,跟我們無關。」 我是女兒,不是兒子,這個家就不愛我了嗎? 「生你不如生一顆蛋,還可以煎來吃。」 是不是我不夠優秀,就不值得被喜歡? 「又不是我要生你,是你自己厚臉皮要跟著我。」 我也不是,自願做你們的小孩。 如果你也熟悉這些話,也感到無助,想推薦給大人與孩子讀: 家庭的關係課題:與父母和解,我們都有力量修復自己的傷痛 回家路上|與父親和解:我恨過你,但我選擇愛回自己 家庭心理學:為何我常覺得媽媽討厭我? 「天下無不是的父母」這句話有多可怕? 在這些孩子的話語裡,控訴為什麼家庭內唯一獲得的是「以件計酬、以質論價」的親情?大人們不愛我,只因為我是女兒、不是兒子;我是後段班,不是前三名;我是同性戀,不是異性戀......我們還可以繼續列舉。在這些親人關係裡,摻和了錢財拉扯、房子產權計較,孩子是資產,養你要有回報、要「值得」,有「面子」;一來一往間,屬於家的愛消逝地無影無蹤。 說得太多,太痛,也有人不禁提問,「家」真的那麼可怕嗎?一個家,是從哪裡開始出的錯? 在社會層次,回到我們熟悉的華人的成長教育體制,是以父家長制為中心,在家以父為長,在學校則以師為尊——我們說過的那幾千萬句「起立、立正,老師好」,對長上的尊敬與維諾,不容置喙的倫理秩序。回到家內,你同樣有屬於每一個家門的規矩階層。「長輩」與「晚輩」的概念明確了,家規準則定好了,孩子不應該懷疑父母的所行所言,他所做的,都是為了你好。 而心理學上舉例而言,在處理母愛創傷前,蘇珊.佛沃就先提出了「質疑母愛是種禁忌」的普遍心理感受。她指出孩子通常不會懷疑母親對自己的愛,就算哪天你覺得母親「怪怪的」、你發現她根本不會愛人,對你只剩傷害,但整體社會對母愛仍存在堅固的信心 [註]。 但這種認為「家長永遠是對的」的概念,讓孩子轉而只能懷疑、責備自己,或者落得孤立無援。 我們也在這些留言與家故事裡看見了,有些大人或者不值得被尊敬。以孝之名、以上對下的恐嚇式言語與精神勒索,讓家成了壓迫的場所;陪伴孩子成長的是恐懼與軟弱。或者,有些大人也誤會了家人存在與相處的意義,成家原在於血親之親,美滿一個人類歸屬想像。如今論斤秤兩的愛,讓家成了投資報酬的場域,誰掉出遊戲規則,誰便領罰。 成家是辛苦的,許多大人也不是天生就會做爸媽,也都還在學習;但沒有不犯錯的家長,我們對長上者尊敬,該用彼此真實、平等與尊重來換。 然後呢,誰會還我一個家? 也有人會說,當年的孩子反正都長大了,現在又撥開傷口,撥雲見血不見日,讓情緒被放大,為的是什麼呢?我們能改變什麼? 我們在根深柢固的孝道倫理觀念下成長,「天下無不是的父母」像一道堅固的牆,碰撞不得,板起臉來的冷酷。你一路跌跌撞撞,常常好像不小心被刺傷,或大或小的傷口,留在身上;等有一天你也長大成人了,你的身體與心會強壯起來,你終於也擁有力量可以回頭看,那一條與家有關的路啊,你又軟弱地變為小孩,疼得淚如雨下。 因為關於家的傷口,還沒好起來。 在這一次的留言發起行動裡,我們想做的,是讓大家開始練習訴說。曾經那些讓你困惑過的、你偷偷藏起來的、你不願再獨自承受的,關於家的黑暗角落,都是真的。 孩子長大成人,但還有多少個自己,留在當年沒能長大的那個地方,傷心地凝望? 當年傷害過你的人,是你的母親,你的父親,你愛過他們,或者還深愛著他們,但他們說過的那一句話,你還耿耿於懷,你還留在那個原地,等一句道歉。這也是真的。 我們別再說,「父母終究是父母」,而改成說,「家人終究是家人」;所謂家人,包含了孩子,還有大人,彼此扶持拉拔。成家是辛苦,但我們只問一句話——我們的愛,會讓彼此成長嗎? 圖片|來源 走過一個家,想問問現在的你,過得好嗎? 不論你是否已經找到方法重新回家,或者仍然徘徊在家門之外;關於家這一道題,說起來千絲萬縷,又痛又難纏。要回到現場,說出傷痛,對你,或者整個家,也都會是一件辛苦的事。你會看見愛也會看見恨,會歷經無法和解的種種,但在你決定開始重新凝視與傾訴的此刻,你已經同時擁有越來越多力量,去支撐你的內在小孩,牽他回家,或再組一個全新的家。 「讓你最想離家出走的一句話」,說出這一句話,是為了找到那次離家以後,我們可以再如何勇敢,走往返家路上。 [註] 引用自蘇珊.佛沃著,葉佳怡譯,《母愛創傷》(台北:寶瓶出版,2014年),P.34-36 May 15, 2019 at 06: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bit.ly/2LKNHsH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