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bit.ly/2YA6atl
2019年5月19日 星期日
客廳問答|幾米:大人無心的話,小孩都很認真 http://bit.ly/2YA6atl 女人迷編輯 Shanni 短訪幾米,真實的家庭內,大人與小孩間,通常什麼對話場景?他說大概就是對這些權力不對等、會互相傷害的關係無能為力,所以才透過圖文創作,想療癒每一個家,還有那些受傷的孩子們。 擅長療癒畫風的幾米,經常在作品當中提到各種家的樣貌,尤其是孩子的內心世界,童言童語,卻都是大人們的內在小孩,訴說自己被忘記的需要。從《我不是完美小孩》描繪一個成長過程中,發現自己並不能完全符合社會期待而挫敗的孩子,到《我的錯都是大人的錯》裡從孩童之眼,看見大人的陳腐大道理,並無道理。 而今年入夏以前,他出版的新書《但願有一天你會懂》,則又更細緻地描繪在家庭場域中,孩子如何對大人失望、受傷到無可奈何;親子間的溝通難題與情感隔閡也浮現而出。 這次與幾米短訪對答,想與他聊聊他的現代家庭觀察。幾米過去很少對外透露自己的私生活,而我們這次聊的話題,圍繞著家,我說你從作品出發,聊聊你的親子與家庭想法吧。可以感覺到,他有些難以啟齒的地方,但又知道問題很痛,想用一支筆,畫那幾張圖,告訴世界,我知道你受傷了,我能做的不多,但想給你一點安慰,好不好? 圖片來源|大塊文化提供 Q 1. 聊聊這次作品《但願有一天你會懂》選擇「親子隔閡」這個題材。 我近年來的作品,幾乎都以小孩子當作主角,也不知道什麼緣故,覺得用小孩當主角就可以把想要講的故事都畫出來。以小孩當主角之後,自然就會帶入去設想小孩的生活、在生活中會碰到的問題。當然這種親子間拉鋸戰的主題很容易就會跳出來。 從出版《我的錯都是大人的錯》談親子議題之後,這麼多年來總是會有人一再提到這本書,特別是家長、老師會反映「小孩會拿書裡的內容來對抗」。但因為有《我的錯都是大人的錯》,也得等到這麼多年,想到可以有新、不同的表現時,才會有《但願有一天你會懂》誕生。 Q 2. 《但願有一天你會懂》與 12 年前《我的錯都是大人的錯》想傳達的事情有不同嗎? 《我的錯都是大人的錯》在標題上就點出兩代的爭執,但細看內容還是比《但願有一天你會懂》輕鬆很多;裡面只是小埋怨、大人也沒有真正出場,而且不是每一篇都扣準這個題目。當時畫的短篇作品還是保有一種較為鬆散舒緩的調性。 後來我在短篇作品的創作方式慢慢有了變化,跟之前那種單篇式、散文式的寫法比較不同,發展出連續的劇情;即使每篇是獨立的事件,背後也有串連的人物關係。《但願有一天你會懂》裡也有連續的情節和同一組的角色,所有的圖文都是針對這主題來辯證,可能也就會挖得比較多議題出來。如果說《我的錯都是大人的錯》比較抒情一點,《但願有一天你會懂》已經進入到想要解題論證的地步(但當然不是要當作教 know-how 的教養書)。 由此來看,也反映出我對此議題可能越來越焦慮吧。 《但願有一天你會懂》書摘|大塊文化提供 《但願有一天你會懂》書摘|大塊文化提供 Q 3. 你如何看待家庭中普遍的言語暴力現象? 大概是我沒辦法解決這些,才會想要用創作來發洩、安慰吧。 人與人間的各種暴力狀況好像都沒減少,現在因為傳播發達而讓我們看到更多案例。這些狀況不光是在家庭裡,職場裡也很多,只要有階級關係、權力關係、上下尊卑的地方,就會看到。 我想這也是創作被人們需要的原因,來安撫我們受傷的靈魂。 Q 4. 現在這時代,跟你成長的時代,親子間的相處與溝通模式有什麼不同? 現在的父母比以往的可能更不會相信威權,我覺得親子間的關係是更加親密的。變得親密是好,可是親密關係也會有相對帶來挫折,越親密、越會因為種種小事而受傷。 但也因為數位科技的發展,小朋友這些數位原住民在現在環境裡的高度融入,長輩反過來要跟年輕人學習,威權感相對也會降低。只是,接下來也可能因此把世代距離越拉越大,溝通也可能加速拉遠。 《但願有一天你會懂》書裡呈現的可能是兩代人的交錯,父母長輩還是習於——或在種種生活壓力下選擇用最快速的方式——以責備或訓話來對應小孩。但書裡小光跟小熊的對話則可能是我設想年輕一代的想法。書裡的對話針鋒相對,但也可以看到背後預設兩代不同的家庭觀念。 《但願有一天你會懂》書摘|流星熊是天上掉下來,代替小光長大的天使|大塊文化提供 Q 5. 你覺得在現代家庭中,孩子的創傷通常來自於什麼? 如同我在書中講的,很多大人無心講出來的話,都可能造成孩子的創傷。或是不明確、敷衍、不在意的態度,也都有可能讓小孩子最需要支持的時候受到傷害,但可能這些在大人眼裡都不覺得重要,或不覺得有什麼好受傷的。 社會的因素當然是有可能的。變化越來越快速、壓力越來越大的社會,也許讓親子間的相處時間越來越少,雖然態度可能更開放,但相處的時間少,也就造成問題。 Q 6. 書中安排了天使般的「流星熊」,來到地球代替受傷的孩子長大。這個角色的靈感來源與構思是什麼? 我的作品大都是由想像的圖像出發,覺得腦海裡的某個畫面很有趣、很可愛,就趕緊畫下來。畫了一張之後會設想那這個畫面之前之後發生了什麼事,或者有相關類似同樣形式的圖,我就會很高興地先畫幾張,之後再來想這些圖像間彼此有什麼關聯,有什麼故事在背後,慢慢把劇情發展出來。 《但願有一天你會懂》源自於書中那幾張跨頁的、小孩與動物頭碰頭談心的圖畫,之後我就會設想為什麼小孩會去做這件事?是不是有什麼事難以跟其他人說,只能找動物訴說?慢慢就發展出來小孩對父母的故事主題來。 因為是這樣的創作方式,《但願有一天你會懂》不是一本觀察、調查而來的書,我也沒能去調查家庭風貌歸結出結論。書裡大人對小孩講的話大概很多人從小到大都會聽到,是不必經過特別去觀察便會接收到的資訊。只是我們的小孩都被教導要有耳無嘴,所以我安排了書中男孩小光和小熊的對話來療傷,透過他們的對話和小光的心裡話,來突顯這些每天被許多大人說出口的話會多麼傷小孩的心。 創作裡的種種,很難簡單明確說出是什麼來源,往往是種種想法與刺激加入後逐步變化的。 《但願有一天你會懂》一開始並沒有流星熊這角色,是小光和各種動物談心的故事,故事逐漸發展,覺得小光這樣孤單的小孩應該要有陪伴者,所以創造了小熊布偶,慢慢便發展出了流星熊。到後來連流星熊也受不了地球父母的嘮叨,有種地球爸媽跳針征服宇宙的感覺。 《但願有一天你會懂》書摘|沒有人知道,哪個孩子是真的,哪個孩子是替換的|大塊文化提供 在幾米這次的創作最後,父母好像還是統治宇宙了。他們所代表的威權與身份,單刀直入的隻字片語,落在家的每個角落,孩子們有點戰戰兢兢,或許還是長大了。 我問過幾米,你覺得如果有機會,家人可以如何共同去面對這些傷口? 他說這個問題好深,「這不是我能回答的呀。」 轉頭他又說,自己對這類議題有著焦慮,還有因為無法解決,所以才想透過創作發洩吧。我想像他握著筆,繼續畫著他看見到的,真實的家。透過每一個色塊、每一個角色,每一句話,想療癒家家戶戶裡,因為愛而疼痛的家人們。 而他說的那個無法解答,關於家的又深又難的問題,便是「回家吧」今天在這的理由。家應是可以給人力量與慰藉的所在,雖然從幾米的創作、我們放眼望去的家,或者自己的家,好像都沒有那麼溫暖;但至少從現在開始,我們不用再只是逃避,我們已經開始要說,大人小孩們啊,如果我們沒有懷疑過彼此相愛,那麼就一起,找回可以愛的家吧。 或許,像幾米筆下的那隻流星熊,成為彼此從天而降的幸福。 May 19, 2019 at 07:30PM 女人迷 Womany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