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21日 星期日

治療師談中年無感婚姻:結婚多年後,相愛更要下功夫 https://ift.tt/2Yar169 木馬文化 除了婚姻,治療師建議:我們更應該去著眼中年帶給人生的機會,以「好奇、同情、自制」維持情感健全。顛簸中年,儘管充滿了痛苦和困惑,但也讓我們重新認識自己、拓展視野,有所成長,並且真正長大。 研究發現,營造一段令人滿意的人際關係,最重要的因素全都與情感有關:如何感知情緒、經驗情緒、管理情緒、溝通情緒、將情緒化解至能夠回應他人、把情緒與行為和目標調和一致。在本書中,我把與維持情感健全的能力總結為:好奇、同情、自制。 有好奇,我們才會打開心房,理解自己和他人的真實感受。有同情,我們才會對自己和他人的苦產生共感。 有自制,我們才能控制自己用精準敏銳且更易接受的方式,與人溝通自己的反應。 好奇、同情、自制組成的金三角能引導人走向一種自我能動(personalagency)的概念,不再把自身感受視為伴侶的責任,有助於我們在顛簸中年建立能做出正確判斷所需的心理能力。 想找出方法在婚姻中過得快樂,除了看我們能不能有技巧、靈活、彈性地運用情緒,也仰賴其他的能力,特別是有沒有辦法區別伴侶個人的需求與婚姻本身的需求。中年關係破局,往往發生在忽略了其中一面的時候。有時候,人們以為婚姻就必須壓抑個人,於是一再忍耐直到不再管用。或者,有人發現只能用一種零和的生存策略來維護自己的需求,無法把婚姻看成提供安慰和刺激、穩定和成長的資源。 我們在一生中不斷透過對照他人的個性來認識自己。理想上,我們並不純粹做出反應,而是利用與他人的互動來提升自覺,從而深入定義自己,與人形成真誠的連結。像這樣反覆在自己與他人的感受之間擺盪,就是個人成長的動力,也是婚姻中成長的動力。只要情感互動健全,作為個人,你會漸漸認識自己,而作為伴侶,你與對方的關係也會更加深化。 圖片|來源 但婚姻本身很容易對「誰該為誰的情緒負責」產生誤解,其他圍繞著婚姻所形成的浪漫觀念就更不用說了。幾乎可以說,我們最初歡喜迎來兩人熱情結合的憧憬,最後卻跟泥怪一樣變形成「誰該為誰做什麼」這個代代相傳的難題。若是沒有人挺身面對,用情感健全的方式溝通並化解挑戰,日積月累後終將落入陷阱,以為個人需求和伴侶需求注定不相容,進而認為日常的對抗是動搖不了的現實,無路可逃。 我們在這兩種情況中都忽略了一件事,那就是處理個人情緒的方式,其實嚴重影響了設想婚姻和參與婚姻的方式。本書後續篇章將逐步探討許多案例─不單因為這類主題獲得的關注較少,更因為個人成長正是通往幸福婚姻最有效的一條路。 婚姻會帶來接二連三的挑戰,無論靠一己之力或兩人同心,都需要付出最大心力才有望解決。婚姻裡的諸般情感變化幾乎不脫三大挑戰:孩子、性、工作,因此書中的每一章都貫串這三個主題。至於如金錢或老化等更具體的挑戰,則另闢章節討論。 我希望有伴侶的人可以一起讀這本書,或者至少先後讀過,也希望讀者都能趁此機會思考三個問題:我想成為怎樣的人?我想當個怎樣的伴侶?這兩者如何結合在一起?我的目標是為這些問題創造更多喘息的空間。廣義來說,我相信如果能妥善駕馭中年時期那股令人煩惱的澎湃能量,對以下幾方面的個人成長,都能有諸多貢獻: 成為更有愛的人。我是說真的,這句話意思不是躲回純真的愛戀之中,偷偷耽溺於暗戀你的瑜珈老師,而是全心投入,漸漸對他人和自己更加寬容、更有憐憫心。 看見伴侶的觀點,體認到對方的想法與自己的想法同等重要。這也代表要承認每個人都有的自戀傾向。把他人看成真實有感情的人,而非用來滿足你的需求或你的心理投射的對象。這需要一輩子的努力,永不言棄。 有技巧地表達情緒,而不光是發脾氣。婚姻是現成的垃圾場,我們習慣把懷情緒往裡頭扔,脫口就是抱怨和指責。負起表達自己的責任,在負面互動後積極修補關係,為親密感鋪路。 與你的幻想保持距離。這是指,你必須培養出自覺,意識到行動和想法是兩回事,把想像力和幻想當成創意來源,而非用來麻痺自己或作為逃避的途徑。 探索對人生的需求,找到克服情緒波動的方式。成年以後,使命感和意義源於兩種心理活動─向內加深、向外拓展。中年時期需要把逝去的青春和死亡的呢喃當成燃料,喚醒並強化自我認知、對他人的愛,及與世界的互動。 身為治療師,我常提供一個建言,如果你的婚姻已經沒有指望作為一段安全、關愛的關係,就不該再留在婚姻裡。 另一個建言是,維繫一段婚姻或許困難,卻可能是發展出一種安全、關愛的關係最有效的方法。誰都有權決定與伴侶結婚是否為追求親密生活的理想方式,但我們也可能在莫名的壓力下(例如覺得被逼迫、被催促,沒有選擇的自由)承擔這個決定。在許多諮詢案例中,我相信若要追求一段安全、關愛的感情,解決婚姻裡遇到的問題,會比離婚更為實際,結果也更令人滿足。(延伸閱讀:未竟之業:薪資差距,在女性 50 歲時來到最大值) 談了這麼多個人在婚姻裡的責任,有人可能會誤解我支持兩個普遍被認同的觀念:一是認為成年人(尤其有了孩子以後)有責任認命。那麼不快樂該怎麼辦?轉移注意力啊。二是認為「婚姻要下工夫」,有人基於這個立場,把我歸類為嚴格禁欲的陣營,儼然欲望殺手,從性愛到吃飯都得高倡工作倫理。 首先我要澄清第一點,我相信中年感到匱乏的那些事物,全都是值得嚮往、值得爭取的好事:活著的感覺、變化的彈性;去感受、去愛和被愛的渴望。享受親密關係不該放棄這些事。只是除了婚姻,如果著眼於中年帶來的人生機會,我們也該放寬角度思考這些目標。中年給我們機會重新檢視自我,為自我負責。中年這個時機不只讓我們探索伴侶快樂生活的方法,也讓我們衡量我們與自己,以及我們和世界的關係。 第二點是婚姻要下工夫的觀念。詢問已婚長輩的人生心得,偶爾會聽到他們認為最自豪的成就就是婚姻。他們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婚姻很少一帆風順。天知道,說不定有人真把婚姻當成一種創意工程。但是大家普遍排斥把婚姻跟工作相提並論,不只因為這種比喻強化了婚姻會扼殺自動自發、熱情樂趣的印象,也因為那不幸言中了我們當下所體驗到的婚姻:那些最初促成婚姻的希望和樂趣,到了現在卻與實際情況天差地別。 但這種解讀完全誤判了整件事的核心,所謂的「工夫」並不包含洗廁所這種苦差事,或生產線上那種單調重複、麻痺神經的工作;所謂的工夫,是去面對真實的情感與無助;所謂的工夫,是練習敞開心房,把注意力放在當下、傾聽感受,進行艱難的對話;所謂的工夫,是為了創造親密關係,鼓起勇氣承擔風險,誠實表達的同時,也傾聽對方的誠實。 一旦不願冒險,我們就會封閉自己,疏遠旁人,如此一來婚姻除了無聊和停滯,很難有其他感受。我們開始告訴自己:「不該這麼費事的。」我建議,如果一想到要為關係下工夫就令你洩氣,那就權當是為自己下工夫吧。真的,你越少為自己下工夫,別人與你相處就越要花力氣(有沒有注意到,有些人自己恢復了活力,然後把悲慘留給他人?)只要肯花心思探索內心,與心中的魔鬼角力,回報你的必定是更完滿的關係。 中年這個階段給我們機會成為一個更完整的人。與中年出現的困境搏鬥,是認識自我的歷程,需要投入每一分的堅忍與毅力,需要平衡你正在經歷的強烈現實,並且與現實保持些許的距離,不過最後達標時,會讓你對人生有了相當程度的理解,能夠同情自己、但不至於自私自利,能夠感到滿足,但也真誠無欺。 許多人會困在一種感受之中:覺得自己的處境既複雜不可解,又平庸得令人無法忍受。進入一段中年婚姻,在與許多龐大力量搏鬥之餘,我們更加認識了這些力量,這有助於我們對自己和他人展現多一點同理心、少一點責難,同時運用耐心和智慧辨識出個人的道路。(延伸閱讀:30、40、50 歲整理術:人生下半場,你想留下什麼) 我無意勸合某些存在致命缺陷的婚姻,有些婚姻本該結束。相反地,我關心的是中年時期使人苦惱的各種心理狀態,這些狀態如何教我們保持活力、發揮創造力、信守承諾,過完下半輩子。 顛簸中年儘管充滿了痛苦和困惑,但也帶來機會,讓我們得以認識自己、拓展視野,有所成長,並且真正長大。 本文摘自黛芬妮.德.馬妮菲《顛簸中年》。由木馬文化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顛簸中年》 July 22, 2019 at 01: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Yar16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