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11日 星期三

「是亂花錢還是真的有需要」金錢心理學:為什麼我們賺的越多反而花的越多? https://ift.tt/2qKJ9c3 女人迷編輯 Phoebe 金錢心理學,揭露那些我們沒有意識到的消費心理。這一篇讓我們談談,為什麼我們賺的越多反而花的越多呢? 「現在雖然賺得比以前多,但花費其實也變多了,感覺好像沒省到什麼錢。」M 突然有感而發。 依 M 目前在公司的職位,大約是小主管階層。雖然薪水變多,生活品質也隨之改善,但消費也比以前來得高。那些時不時的應酬啊、請客啊、治裝啊等等活動,讓 M 感覺自己好像也沒有存比較多錢。 這是為什麼呢?為什麼我們賺的越多反而花的越多呢? 賺多也花多,原來是「棘輪效應」惹的禍? 經濟學家 James Stemble Duesenberry 曾提出「棘輪效應」,並認為人們的消費習性具有「不可逆性」。也就是說,人們沒有辦法過「品質退後」的生活。試想看看,假如你的經濟狀況已經能負荷餐廳裡最貴的餐點,你還會只在低價位餐點中做選擇嗎?一般人在消費能力提昇的情況下,若有機會體驗更高品質的生活,其實很難再回到過去質樸的日子。 James Stemble Duesenberry 認為,人們的消費決策大多數取決於習慣,而習慣又受到諸多層面影響,包含生活模式、價值觀、社會動向、家庭與同儕影響等。尤其在達到個人最高收入時所養成的金錢觀念,對消費習慣影響最大。 電影《藍色茉莉》中的女主角茉莉,就是深受棘輪效應影響的例子。即便已經不再富裕,茉莉依舊無法告別過去奢華嬌貴的生活方式,住要住最好,吃要吃最貴。而棘輪效應,也可用古人司馬光一句著名的話來說: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因此,人們無法過退後的生活,便成了我們賺的越多反而花的越多的主因。 為什麼明明有預算限制,我們卻容易超支? 許多人花費劇增的原因,其實也跟總是「超出預算」有關係。由杜克大學心理學與行為經濟學教授丹・艾瑞利(Dan Ariely)與傑夫・克萊斯勒(Jeff Kreisler)共同撰寫的《金錢心理學》一書就曾提過「心理帳戶」概念。 心理帳戶,最早是由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理察.塞勒(Richard Thaler)所提出。理察.塞勒認為,就算是同樣一筆錢,但人們心中會自動將其分類,把錢分配成不同類別與項目,並主觀認為,某些類別值得花費更多錢。而這樣的分類本身沒有問題,有問題的是,人們很擅長在帳戶與帳戶之間搬移,欺騙自己並沒有超過預算。 例如 A 在本月份為自己設定了: 娛樂帳戶 5,000 元 生活費帳戶 7,000 元 交通帳戶 3,000 元 房租帳戶 10,000 元 到了月底,A 發現自己娛樂帳戶裡的金錢已經快用盡,但最近又有諸多聚會、聚餐活動邀約,因此 A 決定將月底前的聚餐費用算進生活費帳戶,而非娛樂帳戶,好說服自己「在娛樂消費上,花費並沒有超出預算」。 但實際上,A 還是多花了超過 5,000 預算的娛樂費用。心理帳戶的轉換,會讓人們沒有發現自己已經超支,造成明明有預算限制,依舊越花越多錢的情況發生。 圖片|來源 只要是人,都會有思考謬誤 金錢心理學,揭露了那些我們沒有意識到的消費心理。就算大部分的人可能認為自己是不會亂花錢的「理性消費者」,金錢心理學仍能讓我們發現,說不定自己已經陷入思考謬誤,只是不自知。 然而,大腦出現思考誤區是極為正常的事,讓我們一起從此刻開始意識到自己的每一個消費行為,因為消費不僅僅跟個人荷包有關係,也跟社會動向息息相關。有需求,有人買,才有人製造東西。記得我們的每一個選擇,每一次消費,都在影響世界,都在決定未來發展。 了解金錢,就從了解自己開始,而了解自己,就從心理學開始。 如果你想看更多金錢心理學: 理財心理學:「特價、折扣」背後的隱藏成本 再買就剁手?其實,購物也是一種類心理治療 女子理財學|越不想碰錢,它離你就越遠 December 12, 2019 at 10:30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qKJ9c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