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28日 星期五

「這場疫情是人心的催化劑」心理學:真正傷害人的,是無能為力的焦慮 https://ift.tt/2TqtM2M 李品毅 Lee Ping-Yi 除了我們的身體健康,這病毒所產生的恐慌、更影響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疫情持續延燒,從年前開始至今,還不見緩和。 外在的病毒疫情,是我們個人難以掌握控制的,僅能勤洗手、戴口罩以及盡量避免前往公眾場所來減少接觸到病毒的可能性。然而,盡可能避免前往公共場所的舉措下,兩點一線、公司學校與家庭的往返成了多數人的日常,新冠肺炎的疫情反而促使了人們與家人、愛人以及自己相處的機會增長。酒吧、電影院、KTV、餐廳等過往提供人們消遣、聚會的場所暫時不適合前往,本可以逃離面對生活痛苦的機會遽減,時間將大量地轉移回到家庭生活中,進而赤裸地考驗人們與家人以及與自己的關係。 人類的恐懼遠比病毒本身來的難以捉摸且力量狂野 此次疫情,影響人們最大的因子,並非病毒本身,而是兩大恐懼——對於病毒的恐懼以及現況停滯帶來對空虛的恐懼。而這兩大恐懼,也因疫情造成的外出不方便,放大了平常人們輕易逃避開來的心理議題以及人際關係議題。 病毒本身真正影響、傷害的是確診罹患新冠肺炎的人們,約莫全球人口十萬分之一,然而實際受到波及、影響的人們卻似乎遠超過帳面上的人數。 真正造成大規模傷害的,不是病毒 ,病毒只是使人心顯化的催化劑罷了 影響並傷害人們很大的其一因素,是對病毒的恐懼,而非病毒本身。對病毒的恐懼大大影響了人們,人們開始彼此爭奪,不論是口罩、醫療資源還是政治庇護,齜牙咧嘴地替自己的安危求取最高的保障,甚至開始歧視與排擠他人,不論舉措是否真的合乎疾病防治的效果,不論行為是否傷害到其他人們,人們對疾病無知所產生的恐懼,將自己推往失去理智的境地。新聞 24 小時不間斷地放送疫情的擴散,以及因疫情在各地滋生的亂象,人們一股腦兒的接收、吸納傾倒而下的訊息,對病毒的恐懼節節升高。而內心不斷升高的恐懼,也進而從政治、經濟以及日常生活面向戕害了他人。真正大規模傷害人們的不是病毒,是人們自己內心的恐懼。(推薦閱讀:你排隊買的東西,是你真正需要的嗎?盲目背後是恐懼在作祟) 圖片|來源 停滯不前的空虛、無能為力的焦慮,相比於病毒本身,更大地影響人們的生活品質 另外一個因素來自於現況停滯帶來對空虛的恐懼,部分人們開始暫緩前往學校、公司、公共娛樂場所,甚至部分公司因應疫情,也做出了裁員、減工等措施。人們擁有更多的時間待在家中,和家人與自己相處。面對未知的未來以及無事可做的當下,人們顯得驚慌失措與無聊難耐。 德國人本主義哲學家和精神分析心理學家弗洛姆,在其著作『逃避自由』中提到: 『個人必須積極活動,以克服他對世界的懷疑感和無能為力感。這種努力和活動並非內在力量和自信的結果,而是絕望地逃避焦慮。這種機制在個人受焦慮恐懼的襲擊時便很容易看出來。例如,病人期待著在幾個小時後知道醫生的診斷結果一一極有可能是患不治之症的結果,他自然會異常焦慮。他通常不會靜靜坐在那裡等待。最經常發生的是,他的焦慮,如果沒有麻痹他的話,也會使他多少做出些急躁的舉動。他可能在地板上踱來踱去,向碰到的人問問題,並喋喋不休地說個不停;可能清理自己的桌子,也可能寫信。他可能繼續自己往常的工作,但會更加拼命狂瘋地工作。他無論做何種努力,都是受焦慮的驅動,都意在通過拼命地活動來克服無能為力感。』(推薦閱讀:人生管理課:用三張紙、一支筆突破眼前阻礙) 而因為疫情的關係,以往人們積極用來逃避對世界無力感的管道暫時堵塞了。部分工作停擺了、娛樂場所不安全了,只能選擇長時間待在家中,但能支持減緩焦慮感的活動的效果續航力不足,眼前疫情的態勢又彷彿霧裡看花,焦慮似乎無處可逃。而無處逃竄的焦慮,正順勢地彼此投射到家庭成員身上,縱使獨身一人居住,焦慮在心中也彷彿置入悶燒鍋中一般積聚著。以往可以輕易迴避的情境,因為新冠肺炎疫情延燒,變得無處可逃。本來可能是一兩個月爆發一次的家庭革命,縮短成一兩天一爆發的頻率,高頻地傷害著彼此與自己。與父母的摩擦、與孩子的誤會、與伴侶的嫌隙、與自己的不知所措,遠遠比病毒的殺傷力來得強大,只是它們輕易地被忽略,也不會有政府單位來界定危險性。而就是因為輕易地被忽略,心理的議題強烈地襲來,而就是政府不會給予裁斷,心理的議題放肆地瀰漫。心理的孤獨與焦慮感,比疫情爆發前來得更強烈與無處可逃,卻也在習慣性地忽略下,難以定位與治療。 俗話說:『患難見真情』,在這樣的非常時期裡,我們才驚覺人們因無知升起的恐懼,是考驗人性成熟的無情考官;因停滯升起的空虛,是檢驗與他人、與自己關係的試劑。 情緒高漲,不能在病毒襲來時抵禦病毒,然而,平靜的心理與穩定的身體狀態卻可以 病毒的來襲,我們可以選擇平靜以待。平靜地防疫、接收訊息都不比慌亂狂暴下來的低效,而慌亂狂暴還可能影響自己的心理狀態,也影響周圍人的心理狀態,他人的心理狀態因此失去平衡,反過來又再次影響自己,內心的惡性循環因此轉動不止。嘗試暫時停止觀看新聞,長時間緊張地關注疫情與輿論,不會造成疫情減緩,反而會增添焦慮與憤怒。關掉電視、拿出書本、提起筆桿、坐上墊子,閱讀、創作、冥想等在家適合的活動,都可以讓我們遠離心裡的惡性循環,增加心理的穩定度,同時也使免疫系統得到充足的休息,避免長時間高張的狀態損耗身體精力,再配合防疫知識,以平靜穩定的狀態,來面對疫情帶來的生活變化,這是一條溫和有效的病毒相處之道。倘若病毒真的襲來,我們也有足夠的體力與健康的免疫系統來抵禦病毒的侵犯。 與家人和愛人分享、敞開,化解焦慮與無力感 另外,因疫情放大的焦慮感、無力感,以及與自己、他人關係的匱乏感,可以趁長時間待在家中時充分處理。遠離各種聲光的刺激——電視、手機、電玩,與家人、愛人溫柔談論恐懼,分享我們因何而恐懼、焦慮從何而來。若家人、愛人不習慣談論,我們便可以擔任溫柔的領航人,首先分享自己對病毒與其周邊種種的感受,默許家人、愛人也敞開分享,進一步與他們連結,取代拒絕互動造成的惡性循環。並同時,我們可以開始找尋或培養足以讓我們投入一生的嗜好,而不總是被動接收電視節目、影集或電玩的刺激。而是找尋可以讓我們充分與自己、無聊相處的嗜好,可以是閱讀、繪畫、寫作等回歸自己人性本質的嗜好。當擁有這樣的嗜好時,我們面對變化帶來的停滯不便時,我們也可以藉由回歸人性本質的嗜好來帶領自己度過停滯未知的黑暗,而不會再被焦慮空虛所吞噬。(延伸閱讀:面對疫情而生的焦慮,我們能在日常生活裡做些什麼?) 危機是個轉機 眼前的疫情,是繼 2003 年 SARS 後,再次爆發的嚴重傳染病危機,但,我認為對大多數人來說,內心狀態的狂亂帶來的傷害遠比病毒本身來得大,心理的創傷不比生理的創傷來的緩和,也不更容易痊癒。新冠病毒揭開了人們內心的脆弱面與舊傷痕,充滿焦慮、恐懼與痛苦,但也正是脆弱面與舊傷痕的浮現,這段期間也是療癒它們的大好時機。我們可以看待這段期間為一段停滯暗夜,耽溺地吸吮著傷口,並緊緊交叉雙手自保,也可以看待這段期間為一束漸變曙光,平靜地療癒著彼此,並大大敞開雙手擁抱。 世界只有一個,但每個人腦海中卻都各自擁有自己詮釋的世界景象。而我想邀請你,一起平靜地防疫與療傷,讓更多人的腦海中的詮釋充滿愛與理解,用以度過動盪的疫期。 February 29, 2020 at 11:00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TqtM2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