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30日 星期四

防疫不無聊!八部女性喜劇電影,笑翻你的居家日常 https://ift.tt/3d90GND Vivier Citygirl 八部以女性為主角的喜劇電影,你看過幾部呢? 在疫情延燒的這幾個月來,響應沒事不出門,在家最安全的口號,許多人平日開始了遠距辦公,假日的社交行程也一個接著一個取消。生活步調慢了,待在家的時間長了,卻也多了一股說不出的苦悶。沒關係,無法出門,我們還有電影可以振奮心情。這篇介紹八部以女性為主角的喜劇電影,絕對可以讓妳宅在家一邊防疫,一邊笑到煩惱盡失。 劇照來源 | IMDB 《麻辣嬌鋒》The Heat(2013) 不知道妳有沒有同感,奧斯卡影后珊卓·布拉克超會演喜劇,除了經典中的經典《麻辣女王》(Miss Congeniality,2000)之外,她在 2013 年與瑪莉莎·麥卡錫合作的《麻辣嬌鋒》中飾演不苟言笑的 FBI 探員艾許朋,讓人再次見識到她冷面笑匠的搞笑功力。艾許朋破案無數、成就傲人,但也因為過度自大,不喜歡與他人合作而被局裡的同仁排斥。為了破案升官,她只好勉強配合長官要求,與當地警官合作。而飾演當地警官穆林的瑪莉莎·麥卡錫,作為好萊塢近年數一數二的女諧星,渾然天成的喜感也不遑多讓。 穆林超愛爆粗口,愛使各種暴力招數,家裡還藏有完善的軍火庫,讓街頭混混跟上司都聞風喪膽,但骨子裡其實是個正義魔人。穆林用她獨特的方式瓦解艾許朋的武裝,艾許朋也幫助穆林打開與家人的心結,最後兩人聯合出擊成了最佳拍檔。《麻辣嬌鋒》用好警察、壞警察的不敗組合,層出不窮的無厘頭笑點跟滿到爆棚的女力讓陽剛的警界掀起一股女警當道的旋風。 劇照來源 | IMDB 《阿珠與阿花》 Romy And Michele's High School Reunion(1997) 自首映以來已經過了 20 年,《阿珠與阿花》兩位女主角鮮明的銀幕形象和片中展現的女性情誼讓這部喜劇電影還是不少人心中的經典之作。兩個高中好友畢業十年後,依舊同住一起,過著不特別富裕成功,卻也算開心自在的日子。當她們收到即將要舉辦 10 週年高中同學會的消息,突然一股焦慮感上身,開始審視自己過去十年的人生,發現好像沒有任何成就,而為了想讓高中舊識們刮目相看,擺脫過去的魯蛇形象,她們假扮成功人士,編造了一連串謊言,也在這團混亂中差點失去彼此十年的友誼,但當然最後發現,做回原來的自己,才是妳最發光發熱的時刻。 這部電影的劇情也許老梗,卻有幾分真實,出社會後大家無不汲汲營營追求各種成功模板,妳是否正前往事業高峰?妳是否已經成家生子?妳是否擁有穩定的感情狀態?妳是否在忙碌之餘還兼顧了身材臉蛋?妳是否成為了妳曾經誇下海口想要變成的那種大人? 《阿珠與阿花》用溫暖輕鬆帶點憨厚傻氣的口吻告訴妳:人生苦短,別再為了他人的評價而活。 劇照來源 | IMDB 《金法尤物》Legally Blonde(2001) 誰說女性主義不能是粉紅色的? 妳一定記得當年那個活脫脫像是真人版芭比,手上抱著小吉娃娃,穿著一身粉紅套裝勇闖法庭的律師艾兒伍茲(瑞斯薇絲朋 飾),用她的粉紅 power 征服法律界,也征服廣大影迷。一開始只是為了成為配得上男友的理想女性,艾兒放棄了充滿趴踢、光鮮亮麗的姐妹會生活,努力不懈的考上哈佛法學院。但當她一邊試圖挽回男友的心,一邊想盡辦法適應對她充滿鄙夷的新環境時,她漸漸發掘自己真的擁有成為律師的潛力。她運用她的女性直覺與敏感度,成功為委託人洗刷罪名,也贏得眾人的尊重。 《金法尤物》作為讚頌女性特質的經典喜劇,給了我們並非麻雀變鳳凰的老掉牙劇情,而是鳳凰如何變身俏律師的勵志故事。在這部電影中,粉紅色不具任何歧視意義,粉紅色是最具力量的顏色!(延伸閱讀:可愛、叛逆,但很溫暖:影視漫畫裡的「粉紅角色」們) 劇照來源 | IMDB 《閨蜜假期》Girls Trip (2017) 先說這部電影不推薦闔家觀賞,因為它實在有點黃有點辛辣,長輩可能要小心服用,但它絕對適合在這種苦悶日子讓妳爆笑解千愁。片中的「閃亮幫」(Flossy Posse)是四個大學好友組成的閨蜜團,在被越來越忙碌的生活佔據日子後,她們漸漸少了聯繫,但終於在幾年後,她們有機會前往紐奧良音樂節來一場解放的閨蜜之旅。 這趟旅行中,她們找回學生時期瘋狂不羈的自己,找回面對失敗的勇氣,找回最重要的姊妹情誼,當然,她們也找回了火辣辣的新戀情。市場上少見這類尺度大開無下限的女性喜劇,讓觀眾看到開黃腔不是男性專利。 劇照來源 | IMDB 《愛 找麻煩》It’s Complicated(2009) 「我是我那外遇前夫的外遇對象」,這設定夠荒唐了吧,但人生似乎經常面臨著這樣荒唐的情境。導演南西·梅耶斯非常擅長用幽默詼諧的觀點把熟齡戀情拍的溫暖可愛又不失熱情,而《愛 找麻煩》這部輕鬆喜劇找來了好萊塢變色龍梅莉·史翠普作為女主角,她在片中依舊演技亮眼,把面對外遇前夫的回歸,同時又希望能放手展開新生活的矛盾情感演的恰如其分,再加上史提夫·馬丁的喜感笑果,和亞歷·鮑德溫那無法讓人討厭的前夫形象,產生的化學反應造就了這部讓人又笑又淚但十足暖心的作品。 劇照來源 | IMDB 《伴娘我最大》Bridesmaids(2011) 《伴娘我最大》在 2011 年上映時就已黑馬之姿佔據當年北美票房榜,可以說是女性類型喜劇的里程碑電影,片中集結的搞笑大將太多太多,讓人看得目不轉睛。從《週六夜現場》(Saturday Night Live)節目出身的克莉絲汀·薇格和瑪婭·魯道夫分別擔綱女主角及女配角,搭上蘿絲·拜恩、瑪莉莎·麥卡錫等現在炙手可熱的一線諧星班底,此外,片中還有當時尚未走紅的瑞貝爾·威爾森畫龍點睛的演出,笑點一個接著一個等著觀眾接招。結婚是兩個人還是兩家人的事?不,結婚是伴娘的大事。 片中女主角安妮與反派配角海倫把好友莉蓮籌備婚禮的過程變成了彼此較量的戰場。她們的伴娘致詞比新人誓詞還要更落落長、更情感豐沛。每當安妮用數十年的交情作為籌碼,海倫馬上砸下重金送出巴黎來回機票予以反擊。這場婚禮讓幾個伴娘開始反思自己所面臨的生活難題,也考驗著友誼的韌性,一場伴娘比新娘還瘋狂的爆走婚禮,妳準備好了嗎? 劇照來源 | IMDB 《麻辣女強人》Morning Glory(2010) 好萊塢甜姐兒瑞秋·麥亞當斯在片中清新活潑的形象,搭配老牌硬漢演員哈里遜福特的高冷氣息,形成一股有趣的反差,再加進黛安基頓極盡毒舌嘲諷的演出更是錦上添花。女主角貝琪面臨被裁員的失業危機,唯一錄取她的新工作是擔任收視率岌岌可危的早晨新聞節目製作人。她不僅要使出渾身解數搶救收視,還必須時刻緊盯大牌過氣主播邁克的動向,也在生活品質與事業成就的平衡中掙扎。 雖然《麻辣女強人》提出女性是否能夠魚與熊掌兼得的大哉問有些陳腔濫調,著墨於女主角自我成長及其與周圍角色情感連結的敘事也較多一些,但該有的搞笑成份也沒有少,是部故事性完整又兼具娛樂性的溫馨喜劇。 劇照來源 | IMDB 《瞎趴姊妹》Sisters(2015) 《瞎趴姊妹》這部電影的知名度雖不高,但由蒂娜·費與艾米·波勒這對喜劇黃金組合出演,走一貫白爛帶點重口味的笑點路線,仍舊會讓觀眾笑到臉頰發酸。電影講述一對久未見面的姊妹,因父母要將舊家賣掉而聚首,她們決定好好利用最後在老家相處的時光,舉辦一場玩很大的離別派對。 妹妹瑪拉(艾米·波勒 飾)一直以來都擔任有責任心又拘謹的照顧者角色,而姊姊凱特(蒂娜·費 飾)則過著隨性不羈的生活,但在這場派對上,瑪拉決定要豁出去好好瘋一場,凱特則第一次答應要負起照顧大家的責任,然而這場懷舊派對卻因這對姊妹間的衝突而徹底失控。 May 01, 2020 at 02: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d90GND

可愛、叛逆,但很溫暖:影視漫畫裡的「粉紅角色」們 https://ift.tt/2KR6FdE Gala嘎拉嬉皮 在影視娛樂中,我們時常看見他們運用顏色,塑造一個角色的特質。從電影《金法尤物》到日本動漫,我們來看顏色是如何從形塑刻板印象,到成為一種解放個人特質的方法。 台灣小男孩對於粉紅色的抗拒,使得陳時中部長與其他官員於疫情直播記者會,紛紛戴上粉紅色口罩,並表示:「顏色沒有性別,我們小時候最喜歡看的卡通影片,就是粉紅豹。」 粉紅色在歷史脈絡中一開始是男性的顏色,與當今社會粉紅色被視為女性專屬色的概念大相逕庭。當原始人鑽木取火之後,從火的發現,人類開始熟食,火也大大提升人類生存機率,紅色與火焰產生聯想,被視為光亮,熱情,勇氣同時象徵生命的顏色。摻了白的紅色—粉紅色在法國宮廷中則是成為未成年男性的專屬色,成年男性則是使用紅色。 圖片|來源 當膚色成為撕不去的標籤 在歷史脈絡演變以及流行文化的推進,粉紅色逐漸從男性專屬,成為女性專屬的顏色,並與女性氣質掛勾。從我們小時候看的金剛戰士中,紅衣戰士是由白人男性扮演,黃衣戰士由亞裔女性扮演,黑衣戰士則是黑人男性扮演,粉紅戰士則是由金髮碧眼的白人女性飾演。顏色與人種的關聯性並不是從金剛戰士才開始,早從 18 世紀,生物學家 Carl Linnaeus 卡爾林奈將人種膚色與顏色畫上等號並賦予氣質。舉例來說,白色:白種人,氣質為樂天、機敏、受法律管制的;黑色:非裔黑人,狡猾、懶散、奴役氣質;黃色:亞洲人,易受輿論左右、憂鬱氣質;紅色:美洲人,愛好自由、受習俗約制、易怒氣質。 金剛戰士中的粉紅戰士。圖片|來源 粉紅色不只代表可愛 從喜劇電影《金法尤物》中的女主角艾爾伍茲(Elle Woods),我們可以看到粉紅色是如何與特定印象畫上等號。劇中艾爾伍茲特別喜愛粉紅色,每次出場都是穿著粉色套裝、抱著愛犬吉娃娃,這樣的形象深植人心。而反映在現實世界裡,粉色也時常被當作是小女生專屬、金髮嬌嬌女喜愛的顏色。 艾爾伍茲(Elle Woods)。圖片|來源 將色彩心理學觀念帶到日本動漫角色中,我們發現日本動漫角色髮色也傳遞出角色個性訊息,讓讀者第一眼看到角色時,很容易可以猜想到角色的人物設定與其個性。 以下筆者列出動漫髮色與其顏色對應的個性: 黑髮:神秘、保守,也因為亞洲人髮色多為黑髮,因此在部分動漫設定,黑髮也是較為平凡的髮色。 金髮:王子、高貴、自信、天真,西洋人角色多為金髮藍眼等刻板印象。 銀白髮:冷酷、高傲、冷靜、崇高、自戀 紅髮:熱情、魯莽、積極、喜愛冒險、紀律嚴明 粉紅髮:仁慈、可愛、女性特質、青春 橘髮:忠誠、樂觀、衝動、自我 藍髮:理性、冷靜、聰明、冰山美人、成熟,不過近期藍髮男性角色多設定為大哥型個性 綠髮:隨和、平靜、不與人爭、開明,有些綠髮角色擁有反體制的特質 其中擁有粉紅色頭髮的角色不少,大多是女性角色,這些女性角色大部分擁有亮眼的粉色頭髮,與充滿女性氣質的外表。不管個性成熟或是青春無敵的小女生,我們可以從眾多粉紅色頭髮角色人物設定中,看到個性並沒有像觀眾看到的如此人畜無害。這些角色經常會做出與外表不相符的事情,日文有特定名詞來形容這種類型的角色「腹黒ピンク(Pink)」。 「腹黒ピンク(Pink)」意思是:表面和善溫和(特別指粉紅髮色的角色),內心卻想著邪惡事情或有心機的人,也因此動漫圈出現了一句口頭禪為「粉紅切開來裡面都是黑的」。也許是因為粉紅色成為女性代表色後,被賦予了溫暖、青春、少女、可愛等標籤,當擁有這些標籤的女角做出與外表不相符的事情,才會讓觀眾感受到強烈反差感,而這樣的反差感,反而讓角色更加立體化、人性化。也就是同一事物身上,同時存在的兩種互相矛盾的性質傾向——呈現出角色「兩面性」,這樣的兩面性又與日本民族性息息相關。 漫畫作者善於使用顏色與角色形象反差來增幅角色特色。流行文化中,象徵天真無邪的粉紅色染上黑色,這樣黑化的過程,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女性的貶意形容詞。但是在動漫文化領域,並非全為貶意,反而成為角色特色以及「萌」點 (萌意旨對作品中的虛構角色表達強烈喜愛的用語),「腹黒ピンク」女性角色並非利用男性以博取上位,或做利益交換,不如說她們自己撕除了身上的標籤,為了展現真實自我。 粉紅教主與龐克相遇 圖片|來源 說到 Hello Kitty,大家腦海中浮現的印象不知道是甚麼?可愛、友誼、沉默還是粉紅色? Christine Reiko Yano 著作《Pink Globalization: Hello Kitty's Trek across the Pacific》,分析英國小女孩化身——可愛教主 Hello Kitty,從 “charm of muteness” 溫順無口娘的姿態,在全球化的過程中成為叛逆新世代龐克巨星的現象,並受到女性主義者還有「暴女」們的喜愛。 書中談到 1990 年代,暴女(Grrrl)是一種地下龐克女性主義運動,也被視為第三波女性主義的一環。暴女們主張一種激進的女孩文化(Radical Girl Culture)並號召女孩們應該要從大眾媒體到個人形象中,都要盡情表現自我,其中就包含了「女孩」元素。原先被女性主義者質疑擁有女性刻板印象的 Kitty,重新被暴女們擁抱成為了新一代的龐克教主。她不是那麼沉默,不是那麼的完美無瑕,她一樣跟青春期的少女們,有著叛逆卻又可愛的一面。 流行文化中對於可愛的形象,也隨著各種文化混雜攪揉而有了新的樣貌。近期漫畫作者也不吝把男性角色賦予粉紅髮色,例如:真島浩作者的《妖精的尾巴》男主角髮色即是粉紅色,《JOJO奇妙冒險》與《鬼滅之刃》的大反派也是粉紅髮色。動漫角色髮色現在也未必與色彩學指涉的意涵連結,而是採取一種更自由的策略。 粉紅色在流行文化如果能被不同性別使用,被不同性別的人喜愛,在流行文化文本及閱聽人交互作用之下,也許每個性別的人都能喜歡粉紅色,如同陳時中部長所說的顏色不分性別,粉紅色是種溫暖的顏色,也是很有力量的顏色,更是屬於所有人的顏色。 參考資料: [1]《身體變化:西方藝術中身體的概念 頭顱骨和人種的概念意象》by David Bindman [2] 成句/粉紅切開來裡面都是黑的 [3] 一個原本屬於男性的顏色──粉紅色的極簡史 [4]《Pink Globalization: Hello Kitty's Trek across the Pacific》by Christine Reiko Yano May 01, 2020 at 12: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KR6FdE

張曼娟專文|沒做過照顧者,所有指責都是置身事外 https://ift.tt/2We60bJ 天下文化出版社 張曼娟談家人照護,她表示,照顧者是不能休息的捕手,而「觀眾」又怎能有過高的要求呢? 文|張曼娟 照顧者就像一個捕手,不管被照顧者投來的是直球、曲球、蝴蝶球,各式各樣的變化球,乃至於失控的暴投,都要拚了命的穩穩接住。灰頭土臉,甚至遍身傷痕也要接,萬一漏接了,也是可以體諒的吧?畢竟,照顧者是不能休息的捕手,「觀眾」又怎能有過高的要求呢? 照顧者的等級 「為什麼在我做了這麼多事之後,得到的不是感激,而是責怪?」 「為什麼其他的手足可以完全置身事外,只有我孤軍奮戰?」 「為什麼成為照顧者之後,忽然變成家中等級最低下的那個人了?」 到底是什麼情況,讓不能休息的捕手成為如此孤獨、等級低下的人呢? 當然是坐在高台上的「觀眾」。 他們可以衣著整潔、纖塵不染的旁觀激烈球賽,還可以指手畫腳、任意批評,忘記了自己原本也應該是場上的打者或捕手。那位暴投不斷的投手,其實也是他們的家人或父母。 急診室的醫師朋友對我說:「被送進來的老人身邊會有一位形容憔悴、意志消沉的人,一看就是主要照顧者,他的臉上甚至沒什麼表情,只有疲憊。接著來的是其他家人,精神飽滿、情感豐沛,一聲聲的問:『怎麼會這樣?前幾天不是還好好的?怎麼搞的?』」 朋友說,他真的很同情那個照顧者,很想對其他人說:「你們如果天天在照顧,就會知道怎麼搞的了。」 圖片|來源 演講時遇見一個四十幾歲的單身女子思瑜,因為她的工作不穩定,其他兄姐經濟狀況好得多,便請她先辭職,由兄姐們支付生活費,讓她專職照顧臥床插管的母親。思瑜搬回家與母親同住,原本以為不過是一年半載的權宜之計,沒想到已過了三年,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沒有一天可以鬆懈休息,更不要說是出外旅行了。 照顧者症候群一一來報到,醫生說她的內分泌失常,必須調整生活型態。她和兄姐們商量,是否可以請專業看護?姐姐問她:「那你的生活怎麼辦?要出去找工作嗎?你已經快五十歲了。」她告訴姐姐,她不是為了不想工作才照顧母親的,只是她現在已經達到極限了,想要休息一個月。 過兩天,大哥打電話來了,義正辭嚴的對她說:「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你有你該做的,我們也有我們自己的事情要做,每個人都把事情做好,就沒有問題了。你現在這樣擺個爛攤子,是想要誰幫你收拾呢?」 思瑜說,過去三年,那些難熬的夜晚,都是她獨自在撐,等到母親狀況平穩時,兄姐回來探望,似笑非笑的說:「情況還好嘛,哪有你說的那麼糟?你自己要放輕鬆。待在家比上班好太多了,沒有那些明爭暗鬥,想休息隨時可以休息,多輕鬆。」他們是談笑用兵型的觀眾,看不見場上的塵土飛揚。 兄姐們一、兩個月才回來探望一次,他們不知道照顧到底是怎麼回事。 思瑜講述這件事時,還是忍不住掩面痛哭。她哭的是家人如此冷酷,無處可以求援,彷彿成為獨力照顧者,是他們給她的恩賜。 「我當初就不該辭職;不該成為媽媽的照顧者;不該拿他們的錢;我也很想成為只出錢不出力的孝順女兒啊。」她哭著說。 若蔓和先生經營連鎖店的生意,為了拓點,經常國內外到處奔波。母親急症過世,她沒來得及盡照顧之責;父親生病時,她便扛下照顧的責任。父親是重男輕女的老派人,一直希望兒子能隨侍在側,但是弟弟總是有千百種不出現的理由。 「我要照顧孩子啊,你知道單親爸爸是很辛苦的。」其實,他最小的兒子都已經上大學了。 「距離那麼遠,我又沒有車,很麻煩。」從苗栗到台中應該不算太遠,有火車和巴士可搭。 若蔓為父親請了外籍看護,可是,父親沒有安全感,一定要有自己人陪在身邊才放心。先生和她約好一起去法蘭克福參展,她拜託弟弟回家陪父親幾天,弟弟又是各種推託藉口,若蔓忍不住說:「照顧是很累的事,你就不能分擔一點嗎?爸爸不是我一個人的,他當年還賣掉房子供你出國念書呢。」 「你累什麼?你不是有錢又有名,很有成就、很有辦法嗎?」 若蔓瞬間說不出話來,她明白,弟弟對她的人生非常不滿。從小優秀的弟弟一直覺得有錢、有名又有成就的人應該是他。 「你現在知道人生的真實面了吧?世界本來就是不公平的。」 若蔓沒有再跟弟弟求援,她懂得了一種幽微的心態,這個觀眾是來看她心力交瘁、看她出紕漏了,才能求取優越感,覺得自己終於凌駕於上了。 很多時候,照顧者的等級是低下的,不管曾經是弱勢或強勢的那一個。在照顧現場,照顧者感受到自己心中的曲折,也看清了高台上觀眾的樣貌。那些願意走進場中、為照顧者遞一杯水或是送上一個擁抱的人,都是品格高尚的貴人。 本文出自張曼娟《以我之名:寫給獨一無二的自己》,由天下文化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以我之名:寫給獨一無二的自己》 May 01, 2020 at 11:00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We60bJ

「越愛他,就覺得越累」辨識情感中的情緒勒索陷阱 https://ift.tt/3c37sEB KnowYourself 我們要如何辨識對方是不是在對自己情感勒索?如果是,我們要如何堅定自己,不落入對方的陷阱呢? 公號 ID:knowyourself2015 公號簡介: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人才會喜歡的泛心理學。 前幾天,有位後台的留言者告訴我們:「今年畢業,打算在離家遠一點的地方找工作,更自由。但家裡人三番兩次叫我回去,已經好幾個月了。每次我拒絕,我媽就會說『好女兒都要留在母親身邊的』、『你不在我怎麼活得下去』,我壓力越來越大⋯⋯從小開始她就這樣,也不是一次兩次了,每次我有點自己想法,她就會說我讓她難受。唉,我該怎麼辦呢。」 有時,我們親近的人會想方設法讓我們答應他們的要求,而當我們一次次勉為其難地答應後,又感到非常痛苦。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Susan Forward)將這種控制他人的行為稱為情感勒索(emotional blackmail)。 今天,我們就來導讀她的書籍《情感勒索》,向大家介紹什麼是情感勒索、勒索者的幾種類型,以及應該如何應對情感勒索。 圖片|來源 什麼是情感勒索? 福沃德博士把情感勒索解釋為:勒索者通過利用他人的恐懼感、義務感與罪惡感,來控制對方按照勒索者的意願行事。情感勒索不止發生在親密關係中,也會發生在其他親近的關係里,例如發生在父母子女之間、好友之間、關係緊密的上下級之間等。 不論勒索者平時對被勒索者有多關愛,一旦勒索者覺得自己無法得逞,就會試圖威脅他人來迫使他人妥協和讓步。而被勒索者則往往深陷其中,甚至沒發現自己被情感勒索。(Forward & Frazier, 1997, p.4) 福沃德博士指出,如果對方真的想以一種公平的方式、懷著對你的尊重和愛來解決衝突的話,他們會把你們之間的問題放到台面上討論,而不是抱怨,或說一些陰陽怪氣的話讓你猜測他們的意圖;他們會試圖了解你的擔憂和感受,認真傾聽你為什麼拒絕他們的要求,並且承擔衝突中他們需要負起的責任。即使對方有強烈的不滿,也不會夾雜對你的侮辱和蔑視。(延伸閱讀:結婚後,我有權利拒絕做愛嗎?) 相反,如果對方想在情感上打擊你、迫使你讓步,對方會(p.14): 試圖控制你。對方似乎不懂適可而止,一定要你答應才肯罷休 忽視你的申辯。對方會不接話,另起話頭(「你說的很有道理,但是⋯⋯」)或是辯稱你提出的想法根本不重要 堅持認為自己的品格和動機優於你。比如對方會說「你的想法是自私,而我才是為了這個家好」 不去承擔你們之間產生問題的責任。明明對方對你們倆之間的衝突也負有責任,但他會堅持自己一點錯都沒有,你才是需要負責的人。 勒索者使用的方式、說辭也許不盡相同,但依然能找到底下的共性,比如他們慣常使用的手段以及扮演的角色。我們會在接下來的部分詳細介紹情感勒索者的分類與手段。 圖片|來源 情感勒索者的四張面孔 看似相同的勒索者,實際上能分成四種類型:懲罰者(Punishers)、自我懲罰者(Self-Punishers)、苦情者(Sufferers)與引誘者(Tantalizers)。 首先,懲罰者是最明顯的,人們最容易識別出他們,因為任意的拒絕都會引起憤怒。懲罰者會讓他人明確知道他們的要求,以及如果他們不被滿足,別人可能會承擔的後果。(p.19) 懲罰者有兩類,主動的懲罰者與消極的懲罰者。主動懲罰者會直接說出自己的威脅,例如,「如果你不答應我的請求,我想我們的關係沒必要繼續了」;而消極懲罰者則是被動攻擊的好手,他們用沈默作為武器,暗示別人「哪裡做錯了,自己好好想想」。在要求被滿足以前,即使被吼「說話呀!」,被動懲罰者也不會開口,只是繼續保持惱人的沈默。(延伸閱讀:總是強調「孝順」的人並不懂愛,而一味批判孝順的人可能也是一樣) 第二類情感勒索者是自我懲罰者。懲罰者把威脅指向他人,而自我懲罰者則把威脅指向自己,強調如果他們沒法得償所願,會對自己做什麼可怕的事情,比如用自殘挽留要離去的戀人,用自殺絆住想要遠離家庭的孩子等等。自我懲罰者知道,想要操縱我們,最成功的方式就是威脅要損害自己的健康和幸福。(p.27) 第三類勒索者是苦情者。與自我懲罰者相似的是,苦情者也非常善於把自己的痛苦歸咎於他人。但苦情者不會威脅要懲罰別人或自己。苦情者往往將自己的悲慘境遇歸咎為命運不順,輸出大量負能量,以此讓你覺得應當給他一些滿足。 最後一類情感勒索者是誘惑者。誘惑者擅長找出我們的需求,然後用美妙的承諾來操控我們,叫我們遵照他們的要求做,告訴我們除非唯命是從,不然什麼也別想得到。他們是最不容易被察覺的勒索者,因為表面上,他們似乎在給予我們鼓勵,承諾會給我們愛、金錢或事業。這些承諾乍一聽很誘人,卻都是虛幻的,因為誘惑者會一次次地否認自己的承諾。以至於受害者好幾次發現自己的期望落了空後,才意識到自己被情感勒索了。 一位情感勒索者未必只有一張面孔,他們可能會在幾種勒索者之間切換,比如一位懲罰者發現恐嚇你無效時,也可能成為自我懲罰者,轉而拿自己作威脅。在情感勒索的過程中,他們擅長使用下面的幾種手段來實現目的:(pp.72-89) 角色塑造:勒索者把自己塑造成「好人/有理的、權威的角色」,把拒絕他們勒索的人塑造成「壞人/無理的、需要他們指導的角色」。比如一位父親在勒索孩子時會說:「因為我是你爹,而你是我孩子,孩子懂什麼,當然得聽爹的。」 歸於病態:勒索者把我們的拒絕貼上「歇斯底里」、「有病」的標籤。於是,我們原本合情合理的訴求變成了不理性、不正確的要求。勒索者可能不會直接說「你不正常」,但是會用種種表現迂回、間接地暗示「你不行」,比如,他們可能說「你為什麼會感到生氣?你果然像你母親一樣敏感/」 尋找同盟,聯合陣線:勒索者有時看自己沒辦法控制被勒索者,就找其他人成為自己的同盟。比如,被逼婚的人們發現,除了自己父母不斷地提出要求外,親戚和父母的朋友有時也會參與勸說。當發現親戚和朋友也無法讓你聽從後,勒索者可能會搬出更權威的救兵,像是「社會規則」、「老祖宗文化」等等。 反面對比。情感勒索者會拿其他人作為完美的標準,與那些人相比,我們似乎充滿缺點。勒索者會說:「為什麼別人能滿足我的要求,你卻不能呢?」面對這種比較,許多人會忍不住滿足勒索者的要求,來證明自己不比別人差。 如果將情感勒索的種類和方式一一描述,乍一看似乎很明顯。但為什麼有時人們會沒發現自己被情感勒索呢?(同場加映:【為你點歌】離開一個明知不適合的人,為什麼我還是很難受?) 在福沃德博士看來,這並非是因為被勒索者愚笨或是過分軟弱,而是勒索者往往擅長利用被勒索者的心理弱點。 圖片|來源 重重迷霧,讓我們很難抗拒被情感勒索 福沃德博士指出,我們很難拒絕勒索者的威脅,是因為勒索者利用了我們的恐懼感(Fear)、義務感(Obligation)與罪惡感(Guilty),來掩蓋勒索者的自私需求。福沃德博士提取了這三種情緒工具的首字母,將它們合稱為「情感迷霧」(FOG)。我們將挨個介紹這迷霧的組成成分。 恐懼感 日常生活中,我們會時不時透露出我們怕什麼、逃避什麼、緊張什麼。對越是親近的人,我們越是不會掩飾。而情感勒索者會有意無意地利用我們的恐懼感威脅我們。 比如說,情感勒索者可能會利用我們對分離的恐懼,威脅我們一旦不聽他們的話,就要和我們斷絕關係(「分手」、「搬出去」等等)。福沃德博士把對分離和被拋棄的恐懼稱為「最基本的恐懼」,因為它是非常根深蒂固的。 在我們祖先生活的時期,如果被族群和親人拋棄,就可能意味著死亡。於是對「分離」的恐懼被保留下來,促使孩子貼近他們的父母、人們尋找他們的同伴,提高我們的生存幾率。而一旦情感勒索者揚言要離開我們,就會觸發這種基本又深層的恐懼。(延伸閱讀:惡作劇好笑嗎?科學家:「樂見別人不幸」幫助我們存活) 一旦分離的恐懼被觸發,我們可能就陷入了「災難化」思考模式,忍不住想一旦對方離開後,自己會陷入多麼悲慘的境地。但實際上,如果我們靜下心來、跳出恐懼,會發現對方可能只是虛張聲勢;或者即使勒索者離開,我們也依然可以得到其他人的愛和支持,不至於陷入假想中的悲慘情境。(p.46) 義務感 我們的義務感受到許多外在因素的影響,比如教育、社會環境、宗教等等,我們從別人那里學到自己有什麼義務、應該對什麼負責。 勒索者擅長把自己不合理的要求,扭曲為我們應盡的「義務」。他們會強調自己為他人放棄和犧牲了多少,來讓我們感到有欠於他們(p.49),比如用傳統的「孝道」強迫孩子對自己言聽計從,或是以孩子為借口留下伴侶。 利用義務感總是能讓我們一而再、再而三地上鉤,甚至即使被勒索後,也不願意承認被勒索。這是因為社會不斷教育人們「盡義務是件好事」。 罪惡感 罪惡感通常會與「責任感」共同使用。勒索者利用了我們希望自己「做個好人」的願望,通過把不屬於我們的責任強加在我們身上的方式(「你得對我的快樂和生命負責!」),讓我們產生過度的內疚感與罪惡感。我們很難抵抗罪惡感,是因為人們很難承受自己犯了錯,犯錯意味著可能會失去別人的認同,或是意味著失敗。(p.55) 此外,在勒索者眼中,我們讓他們失望的「罪行」永遠不會過期。勒索者會「翻舊帳」,他們會翻出許多過去的「罪行」,來迫使我們繼續對他們愧疚。讓勒索者失望了一次的人,就像是欠下了永久的債。 勒索者不止單獨利用一種情感,他們會讓恐懼、義務感與罪惡感交織在一起,讓被勒索者更難識別和擺脫陷阱。 當然,直接離開被勒索的關係可能是擺脫情感勒索最快的方法。只是生活中有許多複雜的情境,讓離開變得困難或不可能。考慮到這些情況,福沃德博士列舉了應對勒索前的準備工作與方法,來教讀者如何有策略地應對情感勒索(pp.153-235)。 圖片|來源 如何應對情感勒索? 在行動開始前,改變過去的認知和行為 在開始應對情感勒索前,我們在平常要做些準備。其中的一個方法是學會並練習一個強有力的聲明。 很多時候我們會選擇屈服於勒索,是因為我們內心有許多負面的聲音給我們灌輸了錯誤、無力的念頭。比如一想到我們拒絕會引起家人的怒火,我們可能就會內心閃過「我無法承受他們生氣」的想法;又比如當對方揚言要離開,內心閃過「我無法承受一個人過日子的孤獨」。 而福沃德博士指出,要將「我承受不住」的聲明替換成「我承受得住」。每當心中有「我承受不住」的念頭閃過,就大聲地在內心說「我承受得住」。 事實上,「承受不住」的聲音只是聲音,我們過去只是將它們同現實混淆起來。而在嘗試拒絕勒索後,勒索者未必就真的會把你單獨留下;或者即使重新回到單身生活,也未必就過得不快樂。(推薦閱讀:寫在何妤玟離婚後:選擇分開,正是因為她足夠認識自己) 另一項可以做的準備工作,被福沃德博士稱作「扭轉行為」:我們把自己過去面對勒索時的行為列出來,然後寫下過去行為的反面,並填入「過去我⋯⋯,現在我⋯⋯」的句式中。例如: 「在過去,我會告訴自己:我的要求是錯誤的(過去的行為);現在,我會告訴自己:我的要求是合理的,即使它讓勒索者感到難受。(與過去截然不同的行為)」 「在過去,我暫時屈服是為了以後再表明我的態度;現在,我要在衝突中堅持自己的立場,當場表明我的態度。」 寫下來後,在平時大聲地朗讀,可以增加我們扭轉自己行為、拒絕被勒索的信心,為下一步直面勒索做準備。 行動過程中——用 SOS 法應對情感勒索 福沃德博士介紹的 SOS 法,指的是在應對勒索過程中的三步驟:停下(Stop)、觀察(Observe)、謀劃(Stratgize)。 第一步是停下。勒索者擅長製造緊迫感,不給你留下思考時間,讓你得立刻作出決定。這時我們要做的,正是告訴勒索者我們需要時間,先中止勒索者的勒索行為。而且,越是看起來非常重大的事情(比如婚姻、換工作),我們越是需要更多時間來想想清楚:這個決定對他意味著什麼,又是否會傷害到我們自己。 行動的第二步是觀察。勒索場景就像一個戲劇,跳出來,給自己空間收集訊息,看看到底在勒索過程中發生了什麼。下圖列出了一些問題,我們可以用它們來觀察和分析勒索中雙方的需求與狀態: 圖片|作者提供 在分析完雙方的需求,弄清楚勒索者的目的後,我們進入第三階段:謀劃。在這個階段,我們可以有技巧地反擊或拒絕勒索。 福沃德博士給出了一些勒索者在我們拒絕後會有的常見反應,以及我們該如何回應。 一種常見的回應是詛咒和威脅。懲罰者和自我懲罰者為了強迫你改變自己的決定,會嚇唬你,聲稱你的決定將導致負面的結果,而且這都是你的錯,他們可能會說:「如果你不關心我,我最終會被你氣到送醫院」、「你不再是我的孩子了」等等,而這時候,你可以堅守自己的立場,並向他們指出這是他們自己的決定,而他們完全可以有不一樣的反應,例如「那是你的選擇」、「你可以選擇這麼做,我已經下定了決心。」 第二類常見的反應是罵人、貼標籤和負面評價。勒索者的目的是為了讓你陷入「自我辯護」中,這樣他們就可以把對話的重心轉為攻擊/反攻擊,而讓你偏移最開始的意圖。所以這時你可以將他們的話以及那些話引起的反應放到一邊,重新回到你的拒絕上。舉個例子,當勒索者說「你怎麼變得這麼無情,你以前不是這樣的」、「我以為你是個好孩子」。你可以回答「你說的沒錯,不過我們再繼續聊聊剛才那件事,我還是不同意。」(同場加映:【為你點歌】就算傷心,也不要輕易放棄自己) 與貼標籤類似,另一種試圖轉移你注意力的方法是刨根問底。比如反覆追問你「為什麼要拒絕、你到底在想什麼」。記住,在面對這些試圖激發你恐懼感、義務感和愧疚感的話語時,我們要做的是撥開迷霧,專注於我們談話的目的。這並不是說我們不允許自己感受到這些情感,我們依然可以感到害怕和內疚,只是我們可以選擇作出與過去不同的反應。 讀完今天的文章,希望大家對情感勒索與應對它們的方法有了初步了解。礙於篇幅,我們無法在今天一次性地介紹完有關情感勒索的所有內容。想要了解勒索者是怎麼形成的以及更多的針對情感勒索的應對方法,可以閱讀福沃德博士的《情感勒索》一書。 April 30, 2020 at 10: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c37sEB

【性別觀察】強尼戴普與安柏赫德的家暴案:看見男性受害者,與 #MeToo 運動並不衝突 https://ift.tt/3d4vsqC 女人迷編輯 Irene Lei 從 2015 年至今,強尼戴普與前妻安柏赫德的家暴事件,風波不斷。最初以受害者身份現身的安柏赫德,如今反而被指控為加害者。藉此事件,讓我們來討論男性受害者困境,以及怎麼看待 #MeToo 運動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吧! 美國好萊塢影星強尼戴普 (Johnny Depp) 與安柏赫德 (Amber Heard) 於 2015 年結婚;接著,又在 2017 年離婚,結束關係。 當時,安柏赫德對外表示,自己屢遭強尼戴普家暴,也出示瘀傷照片來證明自己所言非假。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美聯社 然而,事情卻在今年有所逆轉,實情似乎不如原先外界的想像。 2020 年初,外媒公開一段錄音檔,是兩人在 2015 年的口角過程,其中安柏赫德承認自己對強尼戴普施暴,包含揍對方、朝對方丟擲利器等等。 4 月 6 日,英國媒體 Daily Mail 釋出另一段錄音檔,透露強尼戴普當時未能閃過前妻安柏赫德扔過來的酒瓶,遭削斷手指。 2015 年至今,這起家暴事件與後續引發的討論仍在持續中。許多人將此視為事情的翻轉,並且改指責安柏赫德,但我們希望邀請大家退一步來看,在親密關係暴力中,男性與女性都可能是受害者,而這也是 #MeToo 運動存在的價值。 「你可以還手,為什麼不做?」男性受害者的困境 聯合國婦女署指出,全球有三分之一的女性曾經遭受暴力對待。將目光放到臺灣,根據衛福部 2018 年統計, 在「婚姻/離婚/同居關係暴力」項目中,女性受暴者佔 82% ,男性受暴者則佔 16% ,其餘不詳。 當提及家暴或性侵,大眾第一反應常是加害者為男性、受害者則為女性。就統計數字而言,受暴者確實以女性為多,但不表示男性受暴者不存在。 在既有的性別框架下,相較女性,男性更常被要求獨立、堅強、有力,強調「陽剛且具備男子氣概的男性,才是正常的男性」。在這種社會氛圍裡,當男性成為受害者,可能因為不願示弱、丟失自尊,或擔心自己的遭遇受到質疑,而不敢求助或揭露。 「男加害、女受害」的二元對立假設,某種程度,也讓男性求援變得更加困難。 我們在過去專訪城男舊事心驛站主任黃重仁,邀請身為社工師的他,與我們分享男性困境。 「許多男性,對於親密關係暴力的察覺意識非常低,也相對不願意求助。」黃重仁提及,男性多被認為要壓抑情緒、彼此競爭、靠自己生存,這是社會賦予男性的「社會責任」,因此他們是相較女性而言,是更孤獨、疏離地成長的。(推薦閱讀:專訪城男舊事心驛站主任黃重仁:至少別讓男性覺得自己孤立無援) 國外 YouTuber MoeAndEthan 曾進行一場社會實驗,當民眾看見街上「男性毆打女性」和「女性毆打男性」時,反應截然不同。對於前者,多數人見義勇為,憤憤不平;對於後者,多數人卻只是瞄個幾眼,不以為意。 無論性別為何, #MeToo 鼓勵「所有人」站出來 先前,安柏赫德以家暴受害者的身份受到關注,也常為受暴女性發聲。因此,在事件翻轉後,有人開始檢討 #MeToo 運動,認為這是當初大眾一面倒相信女方說法的原因。 #MeToo 運動,起於哈維溫斯坦性侵事件,而後讓更多性侵受害者或倖存者願意站出來,訴說自己的遭遇,原先無處伸張的苦痛終於有了另一種解方。當 #MeToo 從美國好萊塢延燒到世界各地,我們於是看見,這些性騷擾或性侵害並非純然的個案。 延伸閱讀: 香港/專訪何式凝:#MeToo 無論事發多久,受害者都有資格說出痛 日本/#MeToo 專訪伊藤詩織:打破日本性侵沈默,我賭的是誰會相信我 韓國/韓國 #MeToo 第一槍 專訪徐志賢:在那之後,我一直努力表現出幸福的樣子 對於受暴事件與受害者,不該僅有單一敘事與想像。 #MeToo 進行至此,早已是時候看見更多「非典型受害者」。 臺灣男性協會理事陳柏偉即言:「以固定性別區分加害者與被害者,不只降低了廣泛男性參與運動的可能性,更讓男性受害者感到無比矛盾,因為自己的受害經驗又再次遭到忽視,甚至因為生理性別被劃入了加害者的行列。」 #MeToo 運動的本質與初衷,是鼓勵受害者或倖存者拿回話語權,為自己的經驗發聲。 其實,讓男性受害者現身,與 #MeToo 運動所要提倡的核心理念,並不衝突。 #MeToo 運動之所以重要,在於鼓勵「我」勇敢說出來。或許可以做得更好的是,理解「男加害、女受害」並非絕對,在鼓勵女性受害者發聲的同時,也不漏接男性受害者。 親密關係破裂,暴力絕非解方 我們看到,強尼戴普和安柏赫德在這段親密關係中,雙方都習慣用暴力來「解決問題」。然而,暴力不僅無益於溝通,甚至會造成雙方精神與肉體上的傷害。 性別力百科 親密關係暴力   遭受現有或曾有親密關係之伴侶,實施身體、精神或經濟上的騷擾、控制、脅迫或其他不法侵害行為。大致上可分為以下幾種: 身體暴力、言語暴力、心理暴力、操控暴力、性暴力。 參考資料:《親密關係暴力防治手冊》。姚淑文、溫筱雯。 當關係出現裂痕,需要伴侶一同理性面對,且以不傷害到對方為前提。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美聯社 強尼戴普與安柏赫德的家暴案,至今未有結論,相關官司也仍在進行。在評斷誰是加害者、誰是受害者之餘,更重要的是去看見,一段親密關係中的暴力問題。 透過這起事件,除了看見男性受害者的困境,大眾也對 #MeToo 運動有了更進一步的思考與討論。性別平權,本非一蹴可幾,在尋求最佳解答的路徑上,思辨或碰撞在所難免,也是必經過程。 你的想法又是什麼呢?歡迎與我們分享。 參考| [1] 97年至107年家庭暴力事件被害人性別及案件類型。衛福部。 [2] 【發聲】 #MeToo 運動的男性觀點。臺灣男性協會。 April 30, 2020 at 09: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d4vsqC

【一個人的派對】渣滓還是寶貝?各有偏愛,也各有公論 https://ift.tt/2W8oA4S 卡比小姐 一個人好不好,值不值得珍惜,有時候當下難以辨識,所以看走眼也不用太懊悔,抽身再來過就好。 我專注地用 Hario V60 沖單品咖啡時,利亞說起那則勁爆的娛樂新聞。 「渣中之渣!」咖啡灑出來一點點。利亞認為渣男並非一個好男人慢慢變壞的互動過程,而是東窗事發後的原形畢露。別人的私事我沒興趣,也希望能假裝生命中不曾有過近似的劫數。(推薦閱讀:【一個人的派對】飛機上的邂逅:他終究只是希望被需要) 我倒是相信渣滓也有過高光時刻,尤其在廚房裡。茶、酒、咖啡,一向是我的福祿壽,也是我的歲寒三友。用完的茶包和咖啡渣,可轉放到冰箱裡吸異味,變味的咖啡粉能製冷萃咖啡,過期茶葉會用來做茶葉蛋,或直接放在茶香爐裡熏出禪意來。 圖片|來源 就連釀完葡萄酒的果渣,也能為世界殫精竭慮,鞠躬盡瘁。意大利的國民佳釀格拉帕酒(Grappa),又稱「果渣白蘭地」,此酒正是節約的釀酒人用酒渣作為原料,加入酵母將殘餘糖分發酵蒸餾。格拉帕酒混合了不同品種的葡萄果渣,酒精度雖達到四十度以上,但口感柔和甜美,酒香馥郁襲人,作餐後酒飲用,能助消化。蒸餾成白蘭地後,這些「渣中之渣」還能用來天然堆肥、沼氣發電。 茶、咖啡、酒的世界裡,好壞、高下皆有系統的評比,是渣滓還是至寶,各有偏愛,亦自有公論。但愛情世界裡,像張愛玲說的那樣,就是不問值得不值得。遇上了,抽身了,下一次再來盲飲測試,也知道自己在喝的是頂級葡萄酒還是「果渣白蘭地」——一切就成了選擇的問題,而不是欺騙的問題。(同場加映:給大人的繪本|好好傷心,是為了能再次平靜呼吸) 利亞問我,何時對某君起疑心的,是不是偷看過他的手機。 「喝咖啡。那天我從國外旅行回來,約在餐廳見面,我早到了,如常為他預點了熱茶,平日喝咖啡會頭暈的他,那次卻說最近愛上了喝熱咖啡。不久後,手機看了,該坦白的也坦白了,愛情的殘渣也沒有再度發酵蒸餾的必要,直接拿去堆肥。」 原文刊登:《澳門日報》新園地版 「賭城單身女子週記」 專欄 ​更多文章請關注臉書:卡比小姐 April 30, 2020 at 09: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W8oA4S

「當生命真的給你一顆檸檬,做成檸檬汁是很困難的」印度演員伊凡卡漢病逝 https://ift.tt/3f43rBB 女人迷編輯 JT 曾經主演過《貧民百萬富翁》、《少年 Pi 的奇幻漂流》的印度演員伊凡卡漢在 29 日過世。生前在診斷出罹患罕病後,他常常在社群上分享自己抗病的心情,溫暖且堅定。 4 月 29 號,53 歲的印度寶萊塢演員伊凡卡漢(Irrfan Khan)因癌症過世,他生前曾經主演過《貧民百萬富翁》、《少年 Pi 的奇幻漂流》、《侏羅紀世界》等電影,少數能打進好萊塢的演員,在 2018 年卻被診斷出罹患內分泌腫瘤,此後開啟漫長的治療之路。(延伸閱讀:重看《少年 PI 的奇幻漂流》:即便是在最艱困的時候,我們都還有選擇) 人生到頭來就是不斷地放下。然而最讓人痛心的,就是沒有好好地道別。 Life is an act of letting go, but what always hurts the most is not taking a moment to say goodbye ——《少年 Pi 的奇幻漂流》 圖片|《少年 Pi 的奇幻漂流》劇照 被診斷罹患罕病後,伊凡卡漢曾說過,自己將會用勇敢且平靜的方式面對病情,也因此在這兩年,他仍舊投注所有熱情在電影中,一面參與治療。雖然在 29 號不幸病逝,但是他生前在 Twitter 上多次發文談到面對病情的態度,字字句句溫暖堅定。 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於全球肆虐之時,知名影星相繼過世,讓許多影迷陷入情緒低潮,但或許我們能藉著伊凡卡漢的正面態度,將所有困難轉換為力量,一起面對所有挑戰。 我從未放棄,也會持續且永遠為我的選擇奮戰。 I have never given up and have always fought for my choices and always will. pic.twitter.com/JXD8NKwH3D — Irrfan (@irrfank) March 5, 2018 「生命沒有義務回應我們的期待」——瑪格麗特·米契爾 意外讓我們成長,這也是過去幾天發生的事。我被診斷出罹患內分泌腫瘤,一切逐漸變得困難。但身旁給予的愛與力量,將會帶我迎向希望。 Life is under no obligation to give us what we expect: Margaret Mitchell. The unexpected makes us grow, which is what the past few days have been about. Learning that I have been diagnosed with NeuroEndocrine Tumour as of now has now has admittedly been difficult, but the love and strength of those around me and that I found within me has brought me to a place of hope. pic.twitter.com/IDThvTr6yF — Irrfan (@irrfank) March 16, 2018 圖片|達志影像提供(AP) 有句話說:當生命給你一顆檸檬,那你就做出檸檬汁。 聽到時感覺很好,但當生命真的給你一顆檸檬,做成檸檬汁是一件很困難的事。 There’s a saying, ‘when life gives you lemons, you make lemonade.’ It feels good to hear, but when life really hands you lemons, making lemons is really difficult 我們沒有其他選擇,只能保持正面。在這種情況下,你要不要做成檸檬汁,完全取決在自己。 One doesn’t have any other choice but to remain positive. Whether you are able to make lemonade in such situations is entirely up to you. 或許,在追求勝利的路上,我們總忘記被愛的重要,而在脆弱之時,我們才想了起來。 Maybe, somewhere in the pursuit of winning, we forget how much it means to be loved. In our vulnerability, we are reminded. pic.twitter.com/d4Osol3NvP — Irrfan (@irrfank) April 3, 2019 帶著伊凡卡漢的精神,未來面對人生巨大挑戰,我們可以悲傷,也該允許自己軟弱無助,但是在哭完後,記得擦乾眼淚,繼續走下去。 April 30, 2020 at 08: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f43rBB

【吃與愛】堅強的紅燒肉:哭著吃過飯的人,是能夠繼續活下去的 https://ift.tt/2Yi0TcX 幸福文化 唐小七一邊往嘴裡塞肉,一邊咬著牙哭,同時還不停地提醒自己:「一定要把肉都吃完,不然好得更慢!」一碗紅燒肉的故事,藏著很多生命的韌性與眼淚。 文|喵個不停  圖片|J.J.CHIEN,《吃飽就沒事了》一書內圖  哭著吃過飯的人,是能夠往前走下去的 紅燒肉 唐小七做紅燒肉, 必須用爸爸做的陶瓷碗來盛。 在他看來, 這些紋理很粗的陶瓷碗很有靈性, 把慢火燉出的紅燒肉放在裡面, 就好像生活中經歷的苦和難, 都有人理解和疼惜了似的。 五十分鐘前,唐小七接到了爸爸的電話。有著二十多年軍旅生涯的老兵在電話裡哭得聲嘶力竭,「我怎麼辦啊?爸爸沒有爸爸了!」 「爺爺去世了!」這讓唐小七有些不知所措,因為他沒辦法馬上回家。他的樂隊在上個月底和一家酒吧簽約了,要連唱一個星期。作為主唱,樂隊離不了他。如果臨時毀約,那樂隊五個人下半年就得喝西北風。 唐小七把吉他輕輕地立在門口,然後給爸爸打了一個電話。 「爸,我想吃你做的紅燒肉了。下個星期, 我就回家,這次換我給你做。」說完之後,他就準備去演出了。 看得出來,他有點兒緊張。 他嘗試去安撫自己的情緒,安撫的方法是一位同行教給他的――假裝和觀眾有某個相同的嗜好,比如大家都喜歡吃魚,或都喜歡雪納瑞。當認定了臺下的這些人和自己有一個共同點之後,觀眾也就成了相對熟悉的人,成了可以為之演出的人。 唐小七的假設是,他們和自己一樣,都喜歡紅燒肉!可才唱了兩首,底下就有一桌年輕人在起哄:「下去,下去, 滾下去!」他有點兒不知所措,這是他從未遇到過的,但他很快就想出對策了,賠著笑臉說:「好好好,我下去。」 他走下一個台階, 接著唱第三首歌,再接著被轟, 再下一個台階唱了第四首。 唐小七這麼做的理由並非是因為熱愛這個舞臺,也不是想證明自己還不錯,而僅僅是因為他和老闆的約定是「每天必須唱滿四首歌,才能拿到當天的報酬」。 唱到第三天的時候,一位醉酒的客人將啤酒瓶直接砸到了唐小七的腦袋上,他是被攙扶進醫院的。而醫生的建議是,至少得住院觀察三天。 那個晚上和第二天的白天,唐小七都是自己待著,他不想打斷樂隊的訓練。肚子餓了, 他就在 APP 上叫外賣, 一連吃了兩頓紅燒肉。鄰床的大媽見他無人陪伴, 還總是點餐, 就問了一句:「你的家人呢?」 他一下子就忍不住了,一邊往嘴裡塞肉,一邊咬著牙哭。 同時還不停地提醒自己:「一定要把肉都吃完,不然好得更慢!」 哭著吃過飯的人,是能夠往前走下去的。因為深知生活還要繼續,不吃飽飯怎麼有力氣站起來,去跟狗血的生活比劃比劃,去跟未知的明天較量較量? 不認真吃飯,只會讓自己被不可收拾的爛攤子再弄哭一回。 好不容易熬完了七天,唐小七坐最早的一班飛機回家了。錯過了爺爺的葬禮,他唯一想要安慰的人是爸爸。 一下飛機,唐小七就馬不停蹄地去買五花肉。挑五花肉這件事,他顯然是得到了爸爸的真傳: 紅燒肉一定要用五花肉,最好連皮在內肥瘦夾花七層,最少也要五層,再次的就不值得拿來燒紅燒肉。 進了家門,爸爸正坐在一個圓盤前面製作陶瓷碗。唐小七知道,這是爸爸獨創的對抗沮喪的方式。 苦悶難熬的時候,爸爸從來不會乾坐著。他要麼是到外面的菜市場裡挑選新鮮的蔬菜水果,要麼是在家裡製作他的陶瓷碗。當年在異地他鄉駐守時,別人不是在哭喪著想家,就是找機會偷閒去睡覺,唯有爸爸,拿出了寶貴的休息時間用來做陶瓷碗。 用一些看似無意義的小事情來耗過最沮喪的那幾個鐘頭,雖然不能痊癒,但能多一些安詳,這樣熬過去那些壞時光,就會保住尊嚴,留住希望。 兩個男人之間的招呼打得異常簡潔。 一個說:「我回來了。」 另一個應:「嗯。」 然後, 唐小七就進了廚房做紅燒肉,而爸爸則繼續在雕琢他的陶瓷碗。 唐小七做紅燒肉有三個特點: 一個是慢。他喜歡用小火慢慢熬,他的理論來源於蘇東坡, 後者在《食豬肉》一文中寫道:「慢著火, 少著水, 火候足時它自美。」 其實小火慢燉是有科學原理的,燉紅燒肉的過程中,蛋白質與葡萄糖會反應生成一種褐色物質。這種褐色物質在小火時更容易產生,它不僅無毒,而且香氣撲鼻、色澤誘人,是紅燒肉成為大眾美食的功臣。 二是材料簡單。他不喜歡別人往紅燒肉裡加雞蛋、蜂蜜、豆皮,他用的食材只有五花肉、冰糖、醬油,再加少量的清水。 三是必須用爸爸做的陶瓷碗來盛肉。在他看來,這些紋理很粗的陶瓷碗很有靈性,把慢火燉出的紅燒肉放在裡面,就好像生活中經歷的苦和難,都有人理解和疼惜了似的。 大多數菜餚追求的是「色香味」, 但紅燒肉更注重的是「味香色」。即首先是味道,其次是香氣,再次才是外觀。好的紅燒肉入口鬆潤,咬上去有微弱的抗拒力,稍微一咀嚼就已酥爛無形。 有人喜歡把肉炸了再燒,這樣做出來的紅燒肉不會收縮,只是看著漂亮,但肥油會被封在肉裡,吃上兩小塊就難免膩了,而且口感也不夠軟爛。 飯菜做好了,父子倆圍著小飯桌開吃了。 「給你筷子。」 「嗯。」 「給你米飯。」 「嗯。」 「我覺得今天的紅燒肉挺成功的, 爸你覺得呢?」 「還行。」 「哦。」 「你腦門上的傷是怎麼回事?」 「演出的時候, 場面太火爆了, 我一激動,自己撞吉他上了。」 「哦。」 「你眼睛怎麼那麼紅?」 「捏陶瓷碗累的。」 「哦。」 父子倆各自藏著心事,潰不成軍卻也能橫掃千軍,小心翼翼又無比堅強。 他們當然曉得,這世界常常是冰冷無情的,但每當他們準備要硬起心腸、單槍 匹馬地和這個世界硬碰硬的時候,廚房裡飄出來的紅燒肉的香味,門口轉動的拉坯機上柔軟的泥土帶來的觸感,以及電話另一頭那個人的悄無聲息的牽掛,這些微小的東西總能輕易地將他們打動。 這時候, 他們就會覺得「這生活, 還真不錯呢」, 他們就會忍不住地想要對這世界再溫柔一些。 是啊,誰不都有一些孤獨拼搏的時光,懷著巨大的希望,又遭遇接連的失望,夢想的東西不敢聲張,還要小心翼翼地藏著,生怕露出了一點蛛絲馬跡被人發現――怕被無情地嘲笑,也怕被身邊的人擔心。這是膽怯,也是勇氣――決心要跟眼前的失望死拼下去! 誰不都是這樣呢? 為了得到想要的,為了保護所愛的,多苦都甘之如飴。 《銀魂》裡有這樣一句台詞:「等你們長成大人了就會明白,人生還有眼淚都沖刷不掉的巨大悲傷,還有難忘的痛苦讓你們想哭也不能流淚。所以,真正堅強的人,都是越想哭反而笑得越大聲,懷揣著痛苦和悲傷,即使如此,也要帶著它們,笑著前進!」 熬過那些無法做選擇的時間,才能選擇自己想過的生活。 來,乾一杯,遙祝理想不死。 來,跳起來,把天空砸出一個窟窿! RECIPE 紅燒肉 食材: 五花肉、冰糖、八角、桂皮、蔥、薑、蒜 作法: 1 五花肉洗凈後切成方塊狀,汆燙去掉浮沫,盛出瀝乾。 2 鍋中倒入油,用小火把八角、桂皮煸香(30 秒鐘左右),加入蔥、薑、蒜繼續炒1分鐘,然後放入五花肉,改成中火,煸炒至五花肉的表面至微微泛黃盛出。 3 鍋燒熱後倒油,調成中火,放入冰糖,慢慢炒到冰糖溶化,出現微小泡沫即可。 4 把炒好的五花肉放入鍋中,迅速翻炒使肉的表面都裹上糖色。 5 加水,小火慢燉1小時左右,最後轉大火收汁,即完成。  本文摘錄自喵個不停的《吃飽就沒事了》,由幸福文化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吃飽就沒事了》 April 30, 2020 at 07: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Yi0TcX

國際不打小孩日|陳建仁副總統:只有當我們停止體罰,才有機會看見孩子所遇到的困難 https://ift.tt/35iSpUt 女人迷編輯 Shanni 不只在「國際不打小孩日」這天停止體罰,而是應該從日常就開始練習,以更多正向教養方法取代暴力。如此你的孩子,也將更懂得同理他人。 圖片|來源 因為孩子調皮、不符合你的期待,或者做了什麼讓你覺得不正確的事,一時氣惱,你忍不住對他體罰了嗎? 4 月 30 日國際不打小孩日,為 1998 年美國反體罰組織「有效管教中心」Center for Effective Discipline)發起。它們訂定這天為“SpankOut Day”,邀請家長們試試看不要打小孩,「至少在這一天不要打,也許你會發現,將來的每一天,你都不需要打。」 在 2020 年的這天,陳建仁副總統於臉書上響應,提到「健康快樂的成長最需要的是愛,愛是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讓世界更美好、更和諧!」而在一年前,他也曾回溯自己的童年,表示: 「在我成長的過程當中,我從來沒有被父母打過,也從來沒看過他們體罰小孩,......,中學的時候,我的成績比弟弟好很多,但是爸爸回答朋友說,阿仁、阿德一樣好。當時我聽了心裡有點不是滋味。而事後證明,弟弟和我都同時在47歲時獲得中央研究院院士。」 「其實每一個孩子都有特別的氣質。當這些天生的特別氣質能夠好好地被呵護、被欣賞,這些天生氣質就能有所發揮,孩子就能發展成自己的樣子。也因為孩子長大的過程當中被理解、包容、被溫柔地對待,自然而然,他們就會更有能力溫柔地對待別人。」 「只有當我們決定不要用『打』的方式來處理孩子的問題時,才有機會重新看待自己跟孩子所遇到的困難。」 對此,衛生福利部也發布了一系列「正向教養」方法,提醒各位家長,從「尊重」與「同理心」,取代對孩子的體罰行為: 一、孩子搶玩具,別只說大的要讓小的 「你大的要讓小的啊!!!!!」 「再吵玩具全丟掉!!!!!!」 孩子搶玩具其實是非常常見的現象,也是訓練孩子學習處理情緒的好機會。手足禮讓,不是理所當然,但分享是一輩子的功課。家長們要有的觀念是,孩子之間是平等的,總要求孩子禮讓,可能因擔心被剝奪而更小氣,或因無法決定,而凡事顯得不在乎,應尊重孩子的意願。將溝通協調責任還給孩子,大人在旁觀察,確保安全即可。 不建議的做法 1. 大聲斥責、威脅丟掉 2. 大的要讓小的、 跟大的說弟弟或妹妹壞壞 3. 跟搶輸的說待會要買更好的玩具給他 4. 威脅再吵就把玩具全扔掉、都不要玩 你可以這樣做 1. 向弟弟/妹妹輕聲說明「雖然你很想玩,但是……」,讓孩子感覺家長的理解與支持 2. 等弟弟/妹妹情緒稍微冷靜時,拿其他玩具吸引他們 3. 向哥哥/姊姊解釋弟弟/妹妹行為原因,培養其同理心 二、孩子發脾氣,別只是比他更兇 當孩子發脾氣時,請同理孩子情緒,協助他連結生氣的原因再討論解法。若大人採取恐嚇或懲罰,不僅於事無補,還會給孩子造成陰影。建議家長們可以透過一次一次的情緒命名,與原因連結,孩子會越來越了解自己當下的狀態,並且能夠用語言來表達出來,了解情緒的源頭,日後才能有效控制情緒。 不建議這樣做 1. 比他更兇 2. 亂發脾氣就叫他去罰站 3. 丟給老師教 你可以這樣做 1. 發生當下,父母需保持冷靜(深呼吸深呼吸深呼吸),辨識孩子當下的情緒 2. 協助孩子連結「原因」跟「情緒」,並同理孩子情緒,如:我知道你因為吃飯不能喝飲料,所以你好生氣 3. 等情緒發洩後,再跟孩子討論解決方式,如:若口渴你可以先喝水,或還剩 5 口飯,吃完後就可喝飲料了 三、孩子有自己的成長進度,避免羞辱式比較 「我三叔的老婆的表哥的姨媽的孫子,兩歲時就會背唐詩......」 「你的孩子,怎麼還只會說一些基礎詞彙啊...」 衛福部表示,很多人都喜歡拿孩子的發展來做比較,但其實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長進度,即使是發展超前的孩子,也可能因為不能持續得到稱讚而產生壓力。羞辱式的比較,將會摧毀孩子的信心。 反之,如果我們可以觀察到孩子在某些面向的確發展比較慢,我們可以在遊戲或活動當中加入相關能力的練習,讓孩子在享受遊戲的過程,也可以得到成就感。而若發現孩子確實有發展遲緩的現象,可儘早帶到醫療院所進行諮詢和評估,依據孩子的需求接受不同專業的療育介入。 不當言論: 『大隻雞晚啼,不要自尋煩惱!』 『爸媽小時候也很晚說話,後來也好得很,沒關係啦!』 『爸媽不會教?還是營養不足?』 『都幾歲了?這都不會?真笨!』 正確做法: 1. 外人滔滔不絕,照顧者禮貌阻止,瀟灑離去 2. 若孩子某些面向真的發展較慢,可在遊戲或活動加入相關能力練習,邊學邊玩,獲得成就感,例如,照顧者陪孩子看故事書,引導孩子自己說故事 3. 發現孩子確實有發展遲緩的現象,那就要儘早帶到醫療院所進行諮詢和評估,依據孩子的需求接受不同專業的療育介入 四、放下表面禮儀迷思,不問好,不代表沒禮貌 「你家孩子看到人都不會叫喔!?」 「實在有夠沒禮貌!」 不問好一定是沒禮貌?衛福部鼓勵照顧者們嘗試放下表面的禮儀迷思,進一步同理孩子的緊張感受,並且尊重孩子的意願,適時的引導、示範、鼓勵,才能累積正向經驗,贏得孩子真正的信任。 同時,這件事不只是照顧者的功課,其他親友更要注意,別擅自替孩子貼上不禮貌的標籤,造成父母和孩子的壓力! 不建議這樣做 1. 不打招呼就處罰 2. 告訴他不打招呼就是沒禮貌的小孩 3. 跟小孩說不打招呼就留在別人家當別人家小孩、獨自留著 這樣做還不賴 1. 事前和孩子預告聚會內容跟參與成員 2. 主動和孩子介紹與會人,孩子仍叫不出口,家長可幫忙說「他今天還沒準備好」 3. 離開聚會時孩子已較熟悉環境,是讓孩子練習打招呼的好機會「一起跟阿姨 / 叔叔說再見準備回家囉」 4. 父母平時生活,可示範主動向其他人打招呼,讓孩子學習 五、孩子行為有危險,別只大聲斥責說「不行」 孩子的自律行為能力大約會在 18 個月時才真正慢慢開始建立,3 歲以後才能逐漸穩定,因此 18 個月前能懂「不行去 / 不能碰」但做不到,是孩子正常的發展。父母可避免孩子有機會獨處或接觸危險源,此外,也透過不斷的提示和規範,讓孩子感受父母立場並從中學習。 不建議這樣做 1. 碰熱水壺或任何不能碰的東西,就捏他們 2. 讓他們燙一次就知道不能碰了 3. 大聲斥責「不行」 4. 關起來懲罰 這樣做很不錯 1. 孩子拿到危險物品或到不安全地點,照顧者需「溫和堅定地」移除物品或帶開,不需要特別大聲的動作或聲音 2. 善用寶寶注意力易被轉移之特性,利用其他東西吸引他的注意 3. 事前清楚「具體說明」對於孩子的行為規範,如「出門要用走的,跟爸媽手牽手,看到想看的,要先跟爸媽說才能去看喔」,而不是說「出門要乖乖的」,孩子不懂乖的具體行為 最後,也邀請所有的照顧者們,不只在國際不打小孩日這天關注零體罰的實踐;從日常開始做起正向教養,因為孩子的學習與自我認知,是一輩子的事情! April 30, 2020 at 06: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5iSpUt

蔣亞妮專文|男孩與女孩會彼此傷害,再各自長成了男人與女人 https://ift.tt/2VMQK6q 悅知文化 你的戀愛是柏拉圖式的?還是不如膠似漆就不滿足的?是充滿情慾的,還是充滿慈愛的? 文|蔣亞妮 媽媽粉 上衣總會因為摩擦起出點點毛球,男孩一樣落得要與女孩彼此傷害,各自長成了男人跟女人。 女孩時代,總會遇上一個男孩(也可能是女孩),可愛柔軟,像剛洗完蓬鬆有陽光氣味的純綿上衣,妳恨不得將它捧在天上穿在心裡,就是不得觸碰身體,因為那時,我們還相信身比心髒。將這男孩放在小說,就成了寶玉的仙女妹妹;電影裡,大約等於咕嚕的絕世魔戒;演唱會上,再怎麼都得是 idol 的擦汗手巾。若是要我現在舉出一件三十世代後,能與它質量守恆的相近事物,大概只有在腦海混沌、錢包失守的逢魔時刻裡買下的鞋履,可以作擬。 凡女如我,也總有一兩雙荒唐價錢的鞋。鞋不比錶或包、衣與裙,因它總是得踩進汙地行過泥水,不管它是否鑲著多麼薄透的蕾絲緞帶,甚至如羽毛寶石點翠般鮮麗,或再小心翼翼堅定地只穿去婚禮或晚會,也都難逃落地。在我年幼並隨時都想滾在每一處土地的年紀時,幼稚園老師曾將我溫柔扶起再堅定告誡:「女孩,妳相不相信世界上沒有一塊土地,沒沾過狗屎?」那時的我,還沒學過當雙重否定句出現時表肯定,但這句話卻神通般地被我頓悟,信仰至今,奉為聖典。因此,那一兩雙鞋大多時間被放在鞋櫃,還得收進盒裡,如果有防塵套也一起套牢再綁緊線頭。就像女孩時代裡遇見的寶藏男孩,只能接引上暗戀王座,遠遠地看,絕不能伸手觸摸。要遠遠地看,才能開啟美顏濾鏡與初戀泡泡。(延伸閱讀:【單身日記】愛我的人我捨不得,我愛的人我要不得) 第一號寶藏男孩,鍾情時刻:七歲,小一開學典禮後的教室。請讓我們稱他為「柏原崇男孩」,因我後來初看電影《情書》時,如遭電殛的發覺他與柏原崇的肖像,雖然第一時間分享給那時最好的朋友後,她露出的眼神荒誕中又如此不忍,我依然一往情深。柏原崇男孩的光芒從七歲延續至十五歲,我們共享同學區與九年一貫國民義務教育,那時大約整個里和全年級的人都知曉我暗戀他。連我媽早上叫醒賴床的我時,只要說上一句:「不上學就看不到XXX了。」我就能鷂子翻起,背上書包。 圖片|來源 中學時的我癡迷武俠小說,秉信暗戀要如單刀赴會,我喜歡你與你喜不喜歡我,毫不相干,簡簡單單就這麼一回事,說幹就幹。若是有新來的妹子也對柏原崇男孩有了好感,不知從哪來的風聲總會傳出,要來十一班跟我拜過碼頭(柏原崇男孩早已遠在六班),暗戀才能成立,喜歡才算真心。我也就順手收下了好幾封粉色紙香水筆的武林帖,女孩們早早就那麼好看的字寫著:「我喜歡他絕不輸妳」、「希望妳能明白我不是要來搶走他」這樣的心情。我從不回信,江湖盛名,不需眷戀。 那時的暗戀心情是:他那麼好,就值得所有人喜歡,不喜歡他的那些才是傻蛋。我那最要好的傻蛋朋友,在我們十五歲畢業之際的某個放學麥當勞裡,與我各拿著一隻如今只能追憶的蛋捲冰淇淋認真吃著,一邊逼我正視她那時最喜歡的港星陳冠希,再三確認我有看過前幾晚在 MTV 首播的新歌,Edison 在海邊歪嘴一笑傾她城、再笑傾她國。說服不來的時刻,她忘情指著我說:「妳真是個沒有眼光的傻蛋!」(也有可能說的是王八蛋,卻不可考)。 傻蛋的我瞬間懂了,有一種暗戀像追星,我粉的是這個名詞,而不是這個名字。入坑的瞬間是七歲那年教室裡一個輕爽中分男孩的不油膩笑容,於是任他後來換牙缺牙、任他長得與柏原崇偏差值越來越高,任他喜歡我喜歡誰都沒有妨礙。雖然 Edison 後來的新聞,確實有防礙到了傻蛋朋友的鍾愛,但或許她不是他的真愛粉,也未可知。(延伸閱讀:【關係日記】艾爾頓強與伯尼陶平:有一種暗戀,是永遠不可能成真) 蛋捲冰淇淋吃完後,我轉身考進了另一所學校,遇見第二號寶藏男孩,比起同齡人等不及的戀愛,我一介 old school girl,依然偏好捧在天上穿在心裡、碰不得的喜愛。如此才有說不盡的話題、越寫越好的日記。而如此那般怦然心動的巧遇時刻,比起後來的情人大餐,才真正能令我感覺驚喜。 於是當寶藏男孩的呼吸近在耳邊,青春期的汗味從身後圍繞我時,有夢初醒,不是春夢是春雷,我像一腳將新鞋穿進了沼澤。無路可出,是為初戀。從此以後,寶藏男孩只不過偶一閃現,寶藏成為了大祕寶,名詞終於變作誰的名字。就像再好的鞋,刮上第一橫後的第二與第三橫,皮漆零落錦入塵,我也就能大器地穿上它逛上一圈夜市與酒吧,不以物喜再多喝幾杯。 當你選擇穿上,不管是可愛的男孩或是陽光味道的上衣時,最好的時光就結束了。上衣總會因為摩擦起出點點毛球,男孩一樣落得要與女孩彼此傷害,各自長成了男人跟女人。當我早已變身女人胡亂闖蕩世間很久後,也曾在聽到某些據說很動人的歌曲時,倍覺傻蛋。像是另一個傻蛋好友,有很長時間在 IG 個人頁面上掛著宋冬野的歌詞:「你可知道你的名字,解釋了我的一生。」 圖片|來源 我總想跟她說,拜託不要,我們不是說好了都要立志成為不接受解釋、也不要愛上解釋的大人嗎! 雖然有些刻薄到接近涼薄,但稍微用一點幽默包裝,別人可能也不會發覺你已長成多麼自私的傢伙,彼此都知而不宣,在大人之道上交換眼神,也就過了。但某些瞬間,我能感覺到傻蛋的我依然活著,她會偷偷出來看上幾眼,心動一會兒。 比如,當我自認訓練到堅硬如金剛鑽的心,偶然被某個小我一輪以上的可愛男星,完全暴擊命中時,縱然同事說他根本童星,我也為他應援不會停。我是說,大叔當然也很好,大叔之妙妙無窮。但世上只有媽媽好,有一種粉絲就叫「媽媽粉」,媽媽粉看到男星裸身時,不帶激情,只會怕他著涼勸他多添衣;媽媽粉除了擔心明星的代言活動,更在意他的學校功課,他若安好,我隨時都能笑出姨母的慈祥模樣。 各位媽媽粉,請以自己為傲。當我們已經吃不到蛋捲冰淇淋,也快沒有人認識柏原崇,就要分不清新鞋好還是戀愛好時。若你有幸遇到傻蛋自己,請記住,她也曾是某人的寶藏女孩,被捧入天上萬般純潔柔軟。 那就輕輕揮手,跟她說聲:「哈囉,寶藏女/男孩。」 我們曾在。 本文摘自蔣亞妮的《我跟你說你不要跟別人說》。由悅知文化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我跟你說你不要跟別人說》 April 30, 2020 at 06: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VMQK6q

我們都希望有個「木村拓哉」系家人:不做嚴父,要當像朋友的爸爸 https://ift.tt/2SgeHRB 女人迷編輯 Phoebe 日本男星木村拓哉和妻子工藤靜香結婚 20 餘年,如何維持婚姻?又如何教育孩子? 相愛很簡單,組成家庭很困難,這道理人人都懂。但是步入婚姻、學習成為家長,到底有多難?日本男星木村拓哉,28 歲那年與女星工藤靜香結婚,並生下兩個女兒。俊男美女的婚姻故事誰都想聽,但結婚二十年來,木村拓哉其實鮮少公開提及自己的家庭生活。 你知道他們很好,但屬於關係中的酸甜苦辣,他們只留給對方。 然而,近日木村拓哉卻罕見在節目分享,一段和女兒吵架的小故事。讓人明白,原來男神如木村拓哉,平常在外迷倒眾人,但回到家中,也有為教育煩惱的一天。(推薦閱讀:「成為一名父親的必經之路」修杰楷:我是爸爸,若不會包尿布不是很奇怪嗎?) 和女兒冷戰一個月,讓我從此拒當嚴父 日前,木村拓哉接受節目專訪時,坦言自己認為「嚴父不好當」,並舉例曾為了小事和女兒冷戰一個月。 憶起冷戰原因,木村拓哉說道:「當時太太正在廚房使用水龍頭清理東西,而女兒則在旁書寫功課。可能有一些水珠濺出來,不小心噴到女兒,女兒便問『妳是不是故意的啊?』,太太回應『不會有人故意做這種事吧!』,接著女兒又回嘴『不是故意的,水珠不會濺成這樣好不好!』」 或許是不滿意女兒回話的口氣,也或許是為自己被打擾而生氣,木村拓哉當下起身,刻意將整杯水倒進水槽讓水珠濺出來,並且說:「看到沒有,這才叫做故意的!」。後來,女兒含淚跑走,兩人在那之後的一個月內陷入冷戰,沒說過任何一句話。 圖片|木村光希 微博 說到這,木村拓哉接著分享,自己從小修習劍道,也習慣被嚴格對待。但成為家長以後,他才發現把嚴謹的武士劍道精神,套用在自己與孩子身上是不管用的。嚴格無助於溝通,也對家人間的感情無幫助。他慢慢調整心態,也逐漸找到自己與孩子都自在的相處方式——他寧願和女兒成為忘年之交,也不做不苟言笑的父親。 而關於和孩子做朋友,女人迷過去曾在〈相信你的孩子!五個和孩子當好朋友的幸福溝通術〉一文中分享五個技巧: 讓孩子打從心裡相信父母 不恐嚇威脅利誘。 請聽孩子說話。 適度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讓孩子自己動手,從中體會。 如果你也想和孩子建立朋友般的親密感,不妨試試以上方法,或許就能體會木村拓哉寧願做朋友也不做嚴父的心態囉! 除了她,我還會跟誰結婚呢? 儘管兩位女兒已接近 20 歲,不過成為父親的路,木村拓哉仍在學習中。然而,要當個「守護系戀人」,他倒是很擅長。(推薦閱讀:Beautiful Man|我們愛高橋一生,因他演活了理想男人的破綻) 西元 2000 年,他無預警在演唱會宣布結婚消息後,娛樂圈陷入一陣驚訝。隨後記者問到,是要與女星工藤靜香結婚嗎?他反問:除了她以外還有誰呢? 除了她,他誰都不要。除了她,他不曾萌生和其他人攜手的念頭。 只不過,在那次向歌迷的「交代」以後,他再沒有提起過他們的愛情故事,牢牢護著妻子,謹守那條隱私界線。線之外,我還是大家的男神、偶像。線以內,我有我的生活,愛人,小孩,請容許我保留隱私。 根據《A Day magazine》報導,結婚二十餘年以來,木村拓哉公開談論家庭與婚姻生活的次數,不過才四次。一次是在演唱會上宣布喜訊,一次是回應記者提問。第三次則是在節目《十三邀》中,被主持人問及對愛的理解,他說「自己不是第一位,對方才是要最先考慮的,這才是愛吧,戀愛的時候可能還是會覺得自己是第一位,但是升華為愛之後,最優先的就不是自己了。」 他沒說,但我們都懂,那被愛的主角,就是工藤靜香。 而第四次,就是今年四月,工藤靜香 50 歲生日之時,木村拓哉破天荒上傳兩人年輕時的合照,寫下一句「happy birthday!!」向妻子祝賀。照片裡兩人笑得開心,雖然只打上短短一句祝福,但仍能看出他對妻子的保護及疼愛。 圖片|木村拓哉 微博 從兩人相愛走到四人家庭,木村拓哉始終低調呵護,他的愛很平實,不太向眾人宣告,只要彼此相惜就好。他的教育也很溫暖,不做滿滿距離感的嚴父,要當能分享喜怒哀樂的爸爸。對待重視的人,他極力保護,願意用能夠做到的最多,去守護自己眼中視如珍寶的家人。 木村拓哉固然帥氣,但讓他風靡演藝圈大半輩子的,不只是那張臉蛋,還有總是溫暖待人,願意為愛改變的魅力。 April 30, 2020 at 05: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SgeHRB

「為了圓謊,繼續說謊」誠實,是你對得起自己的原因 https://ift.tt/2xpuoPc 致寧 Sophia 謊言像雪球一樣,會越滾越大,最後我們一定會被自己製造的雪球追過、壓垮。讓生活輕鬆一點,一起來練習誠實吧。 國高中有一段時間,我很常說謊。因為爸媽禁止我交男朋友,但國高中正是對異性充滿好奇的時候,我哪裡學會克制自己的情感?我仍偷偷交了幾任男朋友,不過看來我的說謊技巧不夠好,最終還是被爸媽發現,被狠狠處罰一番。 今天不是談到底國高中應不應該交男朋友(雖然我是贊同的),而是想分享那時候為了跟男朋友出去,編了無數的謊言。而一個謊言被拆穿,就要用另一個謊言來掩蓋。 一個一個串起來的謊言,就像一顆一顆的磁鐵,這一顆被發現了,就要再吸上另一顆,一顆、一顆、一顆⋯⋯,直到有一天這串磁鐵抵擋不住地心引力這個屬於自然法則的力量,就這樣「啪」的一聲突然解體,啪啦啪啦灑滿地。 我還記得當時,每次爸媽開始懷疑、開始質問的時候,我的肚子總是一陣滔天巨浪,反胃、想吐的感覺不斷湧現。這是我標準「做壞事被抓到」的生理反應,「完了!好後悔!趕快補救!趕快逃!」但其實根本逃不了。 圖片|來源 而我爸爸最看重的,就是「誠實」。 每一次當我說謊被發現,他都會狠狠地處罰我。說謊看似瞞得過一次、兩次,但過程中所累積的罪惡感、為了圓謊的驚慌失措、「做壞事被抓到了」的感覺⋯⋯ 一直到最後,謊言總是會被拆穿,只是早晚而已,那時候爸媽失望的表情、我們之間被摧毀的信任⋯⋯,這些,都讓我決定長大後,要成為一個「誠實」的人。 「誠實為上策」在我長大後的人生裡,不斷地被驗證。 從生活中的小事,例如當我不喜歡吃一個東西、或我不想去一個朋友找我去的地方、或是當別人問我關於自己的問題,我選擇誠實地讓對方知道,不過當然是盡量用比較照顧到對方心情的方式來表達。 再來是一些比較困難的溝通,這部份往往會遇到掙扎,因為害怕說出自己真實的想法或情緒,不知道對方會如何回覆、是否能理解,導致關係更加惡化或是讓自己受傷。 像是當有人誤會我的時候、當對方與我立場不同的時候、當我知道說出這些話對方可能會不舒服或被刺到的時候,我會猶豫是否該說出自己真實的想法與感受,是否該更保護自己說些場面話、假裝不在意、或根本不要說免得麻煩?(延伸閱讀:為你挑片|《政客誠實中》說實話,真會讓世界變更好嗎?) 但到最後,我總是選擇誠實說出我的真實感受與想法,不是因為要責罵要辯駁要刺傷對方,而是因為我認為這些真實的話,對我們的關係、甚至對他是有幫助的,儘管可能不悅耳、可能有點敏感,甚至我是感到脆弱不安的,就像把自己赤裸裸的成現在他面前。 但「立意良善的誠實」,是我對於「我在乎這段關係」最真誠的展現。 所以放入感情關係裡,我也總是在曖昧時、在交往中、在分手後,盡可能誠實地和對方溝通,讓他理解我的在乎、我的顧慮、我的不安、我的害怕、我的失望與我的希望。 或是放入自我關係裡,我盡可能誠實地去面對自己,面對離職後的不安、面對一份工作對自己的意義、面對內心小孩的聲音、面對所有好的不好的情緒、面對生命中的每一次抉擇。 從生活中的小事、困難的溝通、感情到自我關係,我努力在實踐「誠實」。而一次次的練習,讓我理解到每一次「誠實面對」的結果,大部分總是好的,而對方也能夠感受我對他、或對這段關係的看重。(推薦閱讀:愛上凱特溫絲蕾:「忠於自己,永遠對自己說實話」) 圖片|來源 當然,「如何溝通才更好」是一直需要學習的:如何保持誠實,但不因為太過直接而傷害對方;如何循序漸進,給對方一些空間;如何用對方舒服或更自在的方式表達;或如何讓對方感受到我說這些是來自於我的在乎等等等,這些,都需要刻意的學習與不斷的練習。 但至少到現在,每一次我選擇「誠實」,可能事後會反省是否有更好的溝通方式,但都不曾讓我失望或後悔,我的朋友或周遭的人,會反饋給我他們喜歡我的「誠實」或「真實」。 而更重要的是,這過程中我不會感到不安,不會因為說謊或不夠誠實,每天害怕被拆穿、被質疑。我能夠活的坦蕩,我能夠不對不起自己,而我也喜歡這樣的自己。 我耳邊總是會響起爸爸說過的:「誠實為上策,誠實,總是最好的選擇。」 或許生命中的有些事情,「完全的誠實」不是最好的選擇,但我相信誠實,適用在生命中大多數的情境中。堅持誠實,會成為一個人被信任的基石,也會成為一個人能相信自己的理由。一個不誠實的人,不只對他人,同時,他也可能不斷在欺騙自己。 April 30, 2020 at 05: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xpuoPc

沒有一成不變的人生,唯有持續的嘗試,才能遇見更好的自己 https://ift.tt/2SlnvFO Charming BrandTalks 曾想過嗎,邁入下個十年後的人生,會是如何光景?面對角色的變換、時間的更迭,妳有多久沒與自己相處、欣賞自己了呢? 時間為人生劃下分界點,進入不惑之年後,日子總是漸漸活成喜歡的模樣。 這時候的妳,或許已跨入婚姻一段時間,與伴侶磨合平穩,生活不求轟轟烈烈,但願珍惜日常點滴。這時候的妳,或許已不是新手媽媽,曾經讓妳日夜照料的孩子漸漸長大,不再需要寸步不離,妳開始騰出日常、專注回自己。 圖片來源|Pixta 這時候的妳,或許工作經驗豐富,舉手投足不如初出社會的毛躁,幾年來的專業積累,讓妳在職場上如魚得水,面對挑戰,已能獨當一面、從容迎戰。 時間並非帶來磨耗,而是懂得將重心回歸自身 走過這些時光,妳真的已經和 20 歲時的自己不太一樣,時間很公平,在每個人的內在與外在默默留下痕跡,而妳並不惋惜逐漸遠去的稚嫩,因為現在的妳更有內涵,也更理解人情事故。偶爾聽聞身旁的後輩們徬徨未來該往哪個方向走,妳已能談笑從容地給予建議。對妳來說,盲目闖盪的日子早已遠去,回首過往那些累積與煎熬,妳理解那是人生必經的過程,正是曾經如此努力的自己,成就了現在的妳。 正因如此,妳深知無論何時,都要好好把握生活,有意識地為日常增添色彩。 我該怎樣生活?這個問題不僅是人生道路之初的問題,更是貫穿人一生的問題─《何為良好生活》哲學家,陳嘉映 圖片來源|Pixta 很多人以為,長大後的日常不過是一成不變的積累,但妳知道,人生是不斷修正調整的過程,唯有持續的嘗試,才能遇見更好的自己。 於是妳開始改變生活模式,養成運動習慣、攝取健康的食物,就是為了調養過往因家庭、工作過度使喚的身體,同時,妳也懂得偶爾改變外在,嘗試不同風格的打扮。畢竟,視覺會影響大腦,也會影響妳面對事物的態度與行動,不論是一個仔細妝容所展現的精緻感、或是豐盈亮麗的髮色帶來的煥然一新,這些都讓妳理解,每個人從來不為年齡數字匡限,妳在不同的人生時期,都可以選擇想要的方向以及呈現的樣貌,讓自己處在最舒適的狀態。 不要畏懼,迎接一個嶄新的自己 圖片來源|Pixta 改變可以是正向的,為妳迎向更美好的自己,美吾髮植優理解妳既想亮眼、又不願意犧牲質感的堅持,添加有機認證酪梨油、洋甘菊萃取物、β-Glucan 與賽洛美,這些貼心的花植菁萃溫和配方,都是為了讓妳在染髮後,維持髮質光澤、撫平毛躁。植優採用獨家 PO4 著色成分,可提升 40% 上色效果,讓色彩持久並且兼顧護髮效果。看到這邊,是不是心動了呢?美吾髮植優為妳準備七種髮色染髮霜,若妳想拋開暗沉不變的髮色,推薦妳自然淺棕色調,低調的優雅髮色,具有變化卻不失禮節。 如果妳想自己DIY染髮,美吾髮植優已經替妳準備好一切工具,並且讓妳安心在以微膠囊久香技術包覆的專櫃香氛中,輕鬆的變換髮色,讓每一次染髮,都能讓妳見到一個嶄新的自己,帶來更豐富多彩的心境與生活。   April 30, 2020 at 04: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SlnvFO

《哈囉掰掰,我是鬼媽媽》:如果能重生 49 天,媽媽能不能為自己而活? https://ift.tt/35jkbQO 擲地有聲 賺人熱淚的韓劇《哈囉掰掰,我是鬼媽媽》完結篇,死後若有機會再次復活,媽媽又是否會開始為自己活呢?(內文有雷,斟酌觀看) 文:Kary Lok|婚姻及家庭輔導員 韓國女神金泰希復出接拍劇集《哈囉掰掰,我是鬼媽媽》。故事講述金泰希飾演的車瑜理在 32 歲時即將臨盆前數天遇上車禍死去,卻一直不捨得女兒,時刻陪伴在側,當上了鬼媽媽。直至她發現女兒瞜旴能看到鬼後,痛心地大罵神。於是神讓她復活,在陽間接受 49 天最後審判。如果瑜理能夠在 49 天內找回她原本的身份,才能真正復活。 圖片|《哈囉掰掰,我是鬼媽媽》劇照 復活後的鬼媽媽 都去幹些什麼呢? 復活後的瑜理,一心只是希望趕走女兒身邊的所有鬼,那麼女兒瞜旴不再看到鬼,就不用成為通靈女巫,然後就投胎轉世,壓根兒沒有想過恢復自己的身份,重新做人活下去。 「我是已死之人,對人世沒有留戀。這裡已經沒有我的位置,我只是想瞜旴不再看到鬼。」——車瑜理 在這 49 天,瑜理一邊幫女兒趕走野鬼,一邊幫助 5 歲小男孩超渡、答應昇弼已死的父母幫兒子做飯、趕走家裡的地縛靈、給自己母親偷偷買保健品等⋯⋯,怎料女兒還是能看到鬼,甚至有驅魔師來抓她,瑜理又在左右奔波保護守護女兒。不知不覺中,她已剩下幾天時間就要投胎了。 面對老公、好友、家人,瑜理都是避之則吉,也沒有好好坦誠自己復活後會再次離去,劇情都是擠牙膏式地、被動式地讓瑜理身邊的人知道她即將再次離開的消息。女巫薇洞家也不停提醒瑜理只剩幾天就投胎了,應該好好想想自己,有沒有想做的事才升天,別只顧著別人的事情。好友賢情是最早知道瑜理只復活 49 天的人,為此苦惱不已。在第 14 集,賢情就決定帶瑜理好好地玩,享受瑜理復活最後的時光。瑜理也因此展現久未出現的歡顏。 面臨再次死亡之際 才發現最想為自己活一次 瑜理的第一次人生在無聲悄然間完結,喻意著世間沒有永遠的必然,幸福總是在瞬間流逝,那時候她還不是媽媽。瑜理的第二段人生是為女兒而活,當上了鬼媽媽,令女兒看到了鬼,瑜理自責不已。上天讓她復活,條件是讓她找回自己原本的身份,她拒絕了,49 天都只為別人而活。可是,女兒並沒有因此而改變。這裡暗示了瑜理用錯了方法去守護自己的女兒。瑜理呀!上天不是要你這樣去守護自己的女兒呢! 成為媽媽以後 是為誰而活 瑜理本來是鬼,她的復活讓所有觀眾感到母愛是多偉大。然而,諷刺的是,瑜理的努力沒有成功,女兒還是看到鬼。在成為人母後,每個女生都放棄了許多的自己,為兒女、丈夫而努力。可是,這不一定有收獲、有正面的回報,就像劇中另外一位母親珉貞一樣,她放棄了工作、社交,全心全意的照顧瞜旴和老公,但是瞜旴卻是有發展遲緩,老公也對她太相敬如賓、不肯交出真心坦誠相對。珉貞也過得太壓抑了,晚上會自己偷偷飲酒,直到她和賢情與瑜理相識,才算有可以訴苦的對象。 媽媽這個身份,一旦掛上了,就不輕易放下。許多時候,別人會漸漸忘記媽媽的名字,會稱呼誰誰誰的媽媽。每一個媽媽都會先考慮別人的情況,自己的事則是無所謂。可是,如果你有坐過飛機的話,安全指示是寫成人要先幫自己穿好救生衣,才幫小孩子穿救生衣的。如果自己都傷痕累累,只為別人而活沒有了自己的個性,身邊的人又會因你而感到幸福嗎? 什麼是原本的身份?媽媽的身份認同 神給瑜理的任務是在 49 天內恢復原本的身份,瑜理與好友賢情立即就想到了那就是要當鋼和(瑜理的老公)的老婆和瞜旴的媽媽。但隨著劇情的推演,瑜理為女兒驅鬼失敗,代表了為女兒而活的人生是不成功的。瑜理漸漸心生為自己活一次的想法,這種矛盾終於在第 14 集揭露無遺,瑜理和女巫薇洞家表示自己想活下去了。 筆者覺得這個編排十分的好,其實沒有人知道 49 天內恢復原本的身份是什麼意思(也許薇洞家知道),但是我們生下來本來就沒有別人的妻子、媽媽的包袱,只有自己和女兒的身份。那麼,在看這篇文章的媽媽們,你們做好「自己」這個角色了嗎?瑜理在最後兩集時,終於領悟了為自己而活一次的道理,雖然預計瑜理是會轉世投胎的,我們還是祝福瑜理好好為自己而活吧! April 30, 2020 at 04: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5jkbQO

你不願承認的真相:看到別人失敗,可以提升你的自尊心 https://ift.tt/3bTkSTw 木馬文化 幸災樂禍獲得快樂是無法避免的,而我們能做的,是不耽溺於幸災樂禍的優越感裡,持續增進自己! 文|蒂芬妮.史密斯 如何變得快樂並且提升自尊 昔日好友在唱片公司得到你夢寐以求的工作,還不停在臉書上吹噓——後來這家公司倒閉了。 你那自滿的同事因為寫部落格而小有名氣,他預定在某家時髦的書店舉行座談,結果當天活動取消——因為沒有人報名。 你剛度過一次糟糕的約會,然後讀到這則故事: 一名女子在交友軟體 Tinder 上認識一名男子,他們一起回到他住處。她去上了廁所,驚覺沖不掉她的大便。慌亂之餘,她試圖將大便拋出窗外。但她不知道窗戶裝設了雙層玻璃,她的大便卡在玻璃的間隙。後來她試圖爬上去清理,沒想到居然下不來了,動彈不得,最後勞動消防隊來救援。 圖片|《湯姆貓與傑利鼠》劇照 這個假設相當簡單:看見性競爭者的失敗,會提升我們對自身性吸引力的感知。一組學生被告知同儕遭遇了某些不幸——例如,考試作弊被逮,或者剪了一個糟糕的髮型。當女學生被告知別的女同學經歷了與外表有關的不幸(體重增加、長黑斑),她們回報說,比起別的挫折(如論文拿低分),她們感受到更大程度的幸災樂禍。當男學生讀到別的男同學經歷了心理學家所謂的「地位失落」(錯過考試、在研討會回應愚蠢的答案),他們得到了比起變胖還要多的愉悅感。該研究結論是:至少在大學生中,最強烈的幸災樂禍感發生在直接的性競爭者遭逢按慣例與其性吸引力相關的不幸事件時。(推薦閱讀:CCR 迷思:談異國戀的女生,都很「重口味」?) 這些令人沮喪的研究,使得心理學家推論出一個有趣現象:幸災樂禍是否可能作為一種適應行為而推動人類演化,以促成求偶?不光偶爾作弊可以幫助我們獲得獎賞,幸災樂禍的心態也能提供一些助力。潛在對手的不幸,使我們認為自己相較下顯得性感,而當我們對自己的魅力有更高評價,理所當然會更自信,有勇氣和人交流,興致勃勃找人約會。再者,誰不想有自信的人發生性行為? 從別人的不利之處得到某些心理優勢,並非新的概念。二次大戰期間,研究軍隊士氣的社會學家史塔弗(Samuel A. Stouffer)注意到,駐紮南方州的非裔美籍士兵描述他們比駐紮北方的非裔美籍士兵更加快樂和滿足,儘管 1940 年代的美國南方仍然施行種族隔離政策。由於他們的環境幾乎沒有客觀上的差別,因此這些士兵對於生活品質的評價是以「比較」作為基礎。駐紮南方州的黑人士兵將自身處境與生活艱困的非裔美國人做了比較,從而感覺到一種相對的幸運。 而相較於享有更多自由的北方黑人,駐紮北方的黑人士兵則感覺他們的境況不如當地黑人。史塔弗稱這種現象為「相對剝奪理論」,結論是:相對剝奪可能比實際剝奪更令人感到痛苦(或者如馬克思所言,「一棟房子不管大小,只要周遭的房屋一樣小,就可以滿足作為住宅的所有社會需求。可是一旦讓這棟小房子旁邊矗立起一座宮殿,它就會從小房子降級為陋室。」)(延伸閱讀:為什麼國家要我們去當兵?「女人服役」討論中的關鍵問題) 1980 年代心理學家威爾斯(Tom Wills)從「相對剝奪」的概念出發,假定人們能——而且往往真的如此——藉由跟比較不幸運的人做比較,來提升自尊感。威爾斯推演出許多策略,其一是藉由貶抑某人來振奮自己:就算他們薪水比我高,但我的工作比較有意義。其二是刻意打壓他人的成就:恭喜你加薪了!但你知道你公司去年害多少人失業嗎?最常見的手法是逮住機會打聽某人原來經歷了比你更慘的細節:噢,他被炒了?真可憐⋯⋯發生了什麼事?總會有人受到境況悲慘者的吸引,或者喜歡對旁人災難的最新進展說三道四,這種情況如今有個名稱——「向下的社會比較」:藉由與境況不如你的人做比較,來提升自尊。 社群媒體挾其經過濾的無瑕形象,以及傳播刺激派對的無窮軼事,通常會成為讓我們對自己感覺較糟的罪魁禍首。有時,在我們生命中的脆弱時刻,社群媒體會藉由比較我們與那些境況不如我們的人,來提供提升自尊的機會。不過相形之下,這種情況甚少發生。 圖片|來源 在威爾斯發表理論的一年後,另一位社會心理學家泰勒(Shelley E. Taylor)和團隊發表了一項以癌症病人為對象的長期研究。泰勒注意到,病人常常不經提示,就將自己與想像中境況比他們糟的人做比較。想像沒有家人陪伴在側。或者:想像必須大老遠上醫院。事實上,這種想像中的比較需要相當大的努力和創造力,因此,它成為我們用來協助自己應付駭人威脅的心理工具。它使我們生出感激之情:事情可能會更糟⋯⋯(或者,當我們被告知要知足,想想非洲那些挨餓的孩子!)這讓人想起前文探討過的盧克萊修理論,「知道自己免於遭遇不幸,會帶給人愉悅感。」其差別在於,泰勒訪談的病人,創造出了境況不如他們的人。 近期有一個針對人們使用健康留言板的研究,道出了複雜的情況。那些境況不如你的人,的確能提供你某種程度的慰藉,但如果你聽到比你更嚴重的診斷,也可能引發焦慮,這點跟我們對人生的掌控感似乎很有關係。 威爾斯認為,自尊低的人容易受到別人苦難故事的吸引,因為他們需要這種心理助力。然而近來的研究卻顯示,有自信的人才能從別人的麻煩中獲益最多,因為他們通常認為自己能夠控制人生,因此某種程度上,他們視他們相對獲得的好運是理所當然的。相反的,缺乏自信的人也缺乏控制感,看見別人境況不如自己,可能會擔心自己最終會走向相同的命運(尤其是當他們強烈認同某個不幸的人時)。 顯然,我們能以很多方式處理別人的壞消息。然而,我們偶爾能從聽聞別人的危機中受益的情形並不少見。事實上,我們甚至時而順從這種心態,願意提供自己的不幸遭遇給陌生人,以便幫助他們對自身的不幸更能釋懷。 本文摘自蒂芬妮史密斯的《幸災樂禍》。由木馬文化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幸災樂禍》 April 30, 2020 at 03: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bTkSTw

2020年4月29日 星期三

國際不打小孩日|研究:打了孩子的身體,也同時打掉他的自尊心 https://ift.tt/3bRYeKX 鋅鋰師拔麻 也許有人認為,體罰是一種有效的管教方式,但研究顯示其實不然,還可能對孩子的精神造成負面影響。 圖片|作者提供 今天 4 月 30 日是國際不打小孩日,今年的主題是「打造愛的家,我不打小孩」。 你知道嗎?根據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ted Nations Children’s Fund; UNICEF, 2014)的數據顯示,全世界約有 80% 的父母以體罰的方式管教小孩。 去年我們分享了關於體罰有哪些壞處,例如: 更高的暴力侵略傾向 較高的反社會行為 更多行為問題 心理健康問題 與父母的關係較差 較低的認知能力和自尊心 詳細請看:430國際不打小孩日:打勾勾,不打小孩 今年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使用體罰對孩子的大腦發展有哪些影響? 體罰對大腦的影響 2009 年的一個研究中發現,孩子長期處於體罰家庭環境下(至少三年),他們的大腦部份前額葉區域灰質體積比沒有體罰環境的孩子有所減少,這些區域與社會認知、自我認知、注意力、工作記憶都有關。 另外 2017 年的一個跨國研究發現,許多國家的校園都有體罰的行為,然而經過研究發現,在校園中使用體罰並無助於改善這些學生的學習與行為表現,甚至更容易造成學生身體受傷、出現情緒問題、求學動機變差等。 不論是在家庭或學校環境中,使用體罰也許可以消除「我們不想要的行為」,但實際上對孩子的影響可能遠超我們的想像。 在教養這條路上,我們選擇: 打造幸福腦,不打小孩。 你呢? 圖片|來源 參考資料: 1. A Review of the Effects of Corporal Punishment on Brain Development in Young Children  April 30, 2020 at 02: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bRYeKX

寫在澳洲樞機主教性侵案後:兒童性侵的痛,誰能看得見? https://ift.tt/3bQJUCG 擲地有聲 兒童受性侵害的案件並不如一般人所想像容易揭發,在兒童心理上的引導、治療也相對成年人來說更為困難⋯⋯。 文|Tân Kuàn-Lîm 澳洲樞機主教喬治.佩爾(George Pell)的性侵唱詩班少年案,原先遭判有罪並處 6 年有期徒刑,但在日前大逆轉改判處無罪定讞,這案件讓國際社會又開始重視兒童性侵案的重要性。(延伸閱讀:六年刑期!澳籍樞機主教 George Pell 性侵入監服刑) 其實世界各國性侵男童的案件比例比我們想像的還多,甚至在台灣也是。 根據行政院性別平等會的調查,在台灣所有男性的性侵害案件中有 85% 的受害人是未滿 18 歲的兒童及青少年,比女性的 57% 還來的高。 其原因不外乎是由於男性成年後的反抗能力會急速增加,相對而言未滿 18 歲的男童抵禦能力明顯較弱,也增加了性侵男童的可達成性。而社會上也有某些人對於孌童有特殊的迷戀,造成男童的受害比例較高。不過在未成年性侵受害者的數字上,仍然是女性的 4,005 人高於男性 1,178 人。 除了在教堂、學校的兒童性侵案件不易被揭露以外,根據美國研究調查,只有大約整體案件三分之一的兒童性虐待事件被他人發現,其中更只有 40% 的受害者選擇告訴親密朋友,而非成年人或相關機構。再加上告知家長也不一定會向上通報,實際案發的數字只會更高。另外在加害者方面,只有 29% 的兒童性虐待加害者被逮捕,而對於六歲以下的兒童受害案件中,更只有 19% 的性虐待事件加害者被捕。 澳洲樞機主教喬治.佩爾(George Pell)圖片|達志影像提供(AP) 性侵受害兒童的傷害遠高於成年者 被性虐待的兒童遭受創傷後壓力和其他傷害的風險將大大高於一般案件,情緒上和心理健康問題通常是兒童性行為的首要後果,例如嚴重的焦慮症狀和自殺未遂等。這些心理問題可能會導致正常發育的嚴重中斷,並且直至成年都會有長期的生活影響。 與同年齡的人相比,遭受性虐待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的心理測驗中的認知能力,學業成績和記憶評估的表現往往較差。且被性虐待的兒童的性發展上的問題(例如對他人的性騷擾或對自身的性傷害等),更是未遭受性虐待的兒童 3 倍之多。在成年後影響方面,遭受性虐待的兒童成年後吸毒的可能性也隨之增加三倍(40.5% 相對於總人口的 14%)。 兒童受性侵害的案件並不如一般人所想像容易揭發,在兒童心理上的引導、治療也相對成年人來說更為困難,性侵案件對兒童受害者的傷害影響也將大幅增加,影響也更加深遠。在澳洲樞機主教案子中,在無罪推定原則上,我們不能貿然斷定被告者的罪行。但在權力的不對等以及多數是家庭犯罪的兒童性侵案件中,我們都應該多留一點心觀察,因其中的結構和因素的複雜度和對兒童所造成的深遠影響都不是一般犯罪和性侵案件可以比擬的。(延伸閱讀:為你選書|兒童性侵繪本《蝴蝶朵朵》:性教育,是每個家都該開始的事) 參考資料 [1] Girardet, R. G., Lahoti, S., Howard, L. A., Fajman, N. N., Sawyer, M. K., Driebe, E. M., et al. (2009). Epidemiology of sexually transmitted infections in suspected child victims of sexual assault. Pediatrics, 124, 79-84. [2] Simpson, T.L. & Miller, W.R. (2002). Concomitance between childhood sexual and physical abuse and substance use problems: A review. 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 22, 27-77 [3] 行政院性別平等會,2020性別圖像。 April 30, 2020 at 01: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bQJUCG

「在意細節、情緒豐富」如何面對「蘭花型」的高敏感孩子? https://ift.tt/2VMCb2U POPA Channel 養育敏感孩子的最大挑戰來源於別人看待孩子的眼光,你要保護好孩子免受其他人言論的傷害。如果有人評價你的孩子行為「不正常」,你可以說:「她只是喜歡仔細觀察和熟悉環境。等她準備好了,就會放開來的。」 上一次我們講到,「蘭花型」孩子由於天生高度敏感,比一般人更容易受外界環境影響,情緒也更容易受傷。不少家長立即留言表示認同,吐出養育蘭花型孩子的父母心聲——「照顧他們真是很沒辦法又很累」。(推薦閱讀:遇到一點小事,就開始緊張:如何與高敏感的「蘭花型」孩子相處?) 是的,蘭花型孩子,給家長下了一道很艱澀的考題,但這並不是無解的難題。 到底,在老生常談的「耐性」和「接納」以外,家長還可以怎樣做,才能讓這株蘭花盛放?我們可參考,美國心理學家 Elaine Aron 給高敏兒童的家長們的養育建議。 圖片|來源 高敏感孩子的特點 關注細節 高敏感兒童比一般的孩子更容易被細節困擾。他們經常抱怨——太熱了、太冷了、衣服讓人發癢、食物太鹹、房間裏有異味、噪音太大、燈光太強——都是別的孩子不會在意的問題。 如果父母不理解他,可能會認為他太挑剔。但他們也擁有其他孩子沒有的洞察力,能夠敏銳地捕捉到環境中的微小變化。 容易受到過度刺激 高敏感的孩子容易受到過度刺激,這些刺激可能是外來的,也可能是他內心的想象。刺激越多,壓力越大,人的身體會越緊張,表現也會受到影響——無論是打球、做數學或和別人對話都是如此。為了避免不舒服的刺激,他們可能會逃避「別的孩子都喜歡」的活動,因而顯得內向、不合群。 雖然過度刺激不好,但是容易受到刺激的神經卻是件好事,比如敏感兒童不容易感到無聊,一點點小刺激就能促使他們去關心他人,盡心盡力。 行事謹慎 人的大腦中存在兩個互相博弈的系統,一個是「行為抑制系統」(Behavioral Inhibition System),又叫「暫停—檢查系統」(Pause to check system),它的作用是讓人暫停下來檢查,確認沒有威脅後再繼續。另一個是「行為啟動系統」(Behavioral Activation System) 又叫「放膽去做系統」(Go for it system),它讓我們急切地想要探索,嘗試新的事物。 敏感兒童具有非常活躍的「行為抑制系統」,這使得他們面對新環境時,必須經過慎重觀察後才可能融入其中。他們做事喜歡深思熟慮,對所見所聞總會進行一番「這是什麽」的思考。 他們需要更多的時間做決定,因而顯得退縮、羞怯,但這同時也是他們的優點,謹慎的性格使得他們考慮事情更全面周到,很少做危險或違規的事情。 情緒豐富 因為思考得更全面、感受得更細膩,高度敏感的孩子會有更強烈的情緒。他們的情緒更易受傷,更愛哭,也更易憂慮。但同時,他們也會感到更強烈的愛、喜悅和滿足。許多高度敏感的人,都相信自己比其他人感受到更多也更深刻的快樂。 具備較強的同理心 高敏感兒童善於覺察別人的情緒情感,因而擁有更強的共情能力。 他們善解人意,對別人的痛苦感同身受,更早地去關注社會正義的話題。他們也是那些不能開口的事物或人的最佳代言人——比如植物、動物、弱勢群體。他們也很早就開始思考生命的意義。 高敏感是種天賦 了解到高敏兒的特點後,我們不難發現,他們是正常的孩子,僅僅是具備了特殊的氣質。從某種意義上,他們的整個身心被「設計」得更具洞察世事和深刻理解外界的能力,這是他們的天賦。而要他們能夠順應自己天賦生長,父母便需要打造一片合適的土壤。 雖然養育一個高敏感兒童可能令你身心俱疲,但好消息是,他們更可能受益於你的養育。如果養育得當,你在他身上的付出會獲得更多的回饋,「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用在他們身上再合適不過。 高敏感兒童的養育建議 接納你的敏感孩子 孩子的與眾不同就是他真實的面貌,不是假裝,也不是他在操控你,更不是被你寵壞了。 孩子的敏感個性可能讓你覺得奇怪、沮喪或是失望,你可能因為他的個性而錯失的經驗感到失落和遺憾。但只有當你接受他的本質,才能真正理解和幫助孩子,你也會獲得很多與敏感孩子相處的的愉快經驗。(推薦閱讀:對環境敏銳、容易感到受傷:兩則故事更了解高敏感「蘭花型」孩子) 認同孩子的感受 尊重孩子眼中的現實世界,如果孩子抱怨痛、癢、麻,請相信他,即使你不這樣覺得。 如果你無法消除這種不適感,也要同理他的需要,表明自己無法解決問題的原因。那樣孩子也會逐漸養成了解和等待的能力。 強調孩子的優點 敏感兒童自律性很強,容易限於嚴苛的自我批評中,造成自我形象過低。父母需要多向孩子強調他們的優點,幫助他們從正面的角度來看待自己,建立健康的自我價值。 教會孩子說「不」 敏感的孩子會比一般兒童了解別人在想什麽、說什麽、有什麽感覺,他們因此常常把別人的利益擺在自己的利益之上,或努力取悅他人,因而忽略自己的需求。 你需要教導孩子,讓他明白自己有權說「不」,有權利拒絕和不理會別人的無理要求。面對世界,我們只能盡力,但無法照顧到所有的人,這不是我們的問題。 做孩子的保護傘 養育敏感孩子的最大挑戰來源於別人看待孩子的眼光,你要保護好孩子免受其他人言論的傷害。 如果有人評價你的孩子行為「不正常」,你可以說:「她只是喜歡仔細觀察和熟悉環境。等她準備好了,就會放開來的。」如果別人粗魯地對待你的孩子,你可以明確告訴他:「我的孩子不喜歡那樣。」如果你不願與這樣的人糾纏,也要解釋給孩子知道,自己為什麽這樣:「有些人未必那麼能同理別人,不用說服對方。」或是你有其他處理方法。 協助孩子了解自己和他人的不同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殊個性,有人冷靜、有人衝動;有人外向,有人內斂,有人善於觀察,有人勇於行動……不同的氣質不但使生命更有趣味,也是物種多樣生存的希望。重要的是,要讓孩子了解,這是世界的本來面目,而不是任何人的錯。 你有一個獨一無二的孩子 即使同是高度敏感的孩子,他們也具有個體獨特性。他們可能以不同的方式表現敏感,或者表現出不同的敏感程度。你必須成為最了解孩子的人,才能給予他們最恰當的養育。記住那句話:「如果你想擁有一個與眾不同的孩子,那你首先要願意擁有他。」一起努力吧! 參考資料 [1] Aron, E. N. (2017). Highly sensitive person - how to survive and thrive when the world overwhelms you. Harpercollins Publishers. [2] Boyce, T. (2018). Orchid And The Dandelion: why some children struggle and how all can thrive. Place of publication not identified: BLUEBIRD. [3] Pluess, M., Assary, E., Lionetti, F., Lester, K. J., Krapohl, E., Aron, E. N., & Aron, A. (2018). Environmental sensitivity in children: Development of the Highly Sensitive Child Scale and identification of sensitivity group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54(1), 51-70. POPA Channel 延伸內容(以下連結將導至站外) 註冊家庭治療師:憤怒是障眼法,隱藏著什麼你知道嗎? 研究:父母對孩子期望超越孩子能力,孩子感壓力,成績不進反退 接納孩子——就是接納他一切的美好與缺陷 April 30, 2020 at 11:00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VMCb2U

每個人心裡都有黑暗,也因此我們才能在彼此生命裡靠岸 https://ift.tt/3f2uL37 海苔熊 能夠伸出援手的,並不只是無暇的人,能同理你所受的傷的人,也一樣能撫慰人。   圖片|作者提供 我想到我剛進諮商所的第一年,有很大的失落,我原先以為,這裡是一個充滿溫暖、聖母陽光的地方,每一個人都像是溫暖、支持、同理心滿滿,只差背後沒有出現輪盤、頭上沒有天使光環而已。 對我來說,治療師這個神聖的角色,就像是上天賦予的一種力量,好像可以轉化各種悲傷、渡化種種黑暗,好像可以用他的慈悲,去面對人生的各種喜怒傷悲。 後來我發現我錯了。 原來我的同學都有「病」,每個人都有自己過不去的議題、每個人都有想要探索的秘密,所以才走到這條路上——這和我原本想像的差異太大了,我很難過、很憤怒、很失落,我心目中那個理想的有光輝的治療師,那個充滿著溫暖的天使,瞬間被黑化,殞落掉到地上,變成一團灰燼。 在我很難過,難過自己竟然「誤上賊船」的時候,一個學姐跟我講了一句話,讓我恍然大悟。 「或許走過傷口,或許才能夠理解那個痛是什麼。心理師也是人,既然是人,就有光明和黑暗。重點並不是他人身上是否存在光明或黑暗,而是當他們經歷了一切,還能夠不對人性失去盼望,這才是身而為人,最美也最勇敢的地方。」(推薦閱讀:一個好的療癒師,人生不太可能沒有「壞掉」過) 圖片|來源 然而他的這句話,除了安撫了我當時很錯愕、很意外的心情,也讓我重新思考一件事:「或許我真正在乎的並不是我的同學有沒有病,而是我自己有沒有病。我無法允許自己是生病的,所以才會那麼失落、那麼憤怒。」(用「病」這個字可能還太強烈了,而且也是一種標籤,或許有人會習慣用「議題」來稱呼。)不過這幾年下來,我開始慢慢能夠接受「其實每個人或許某一個部分都有病」這樣的想法,不論你是治療師、上師、很有智慧的前輩或歷經風霜的教練,每一個人都有他自己的議題需要去面對,但這並不一定會妨礙他身為一個醫者的專業。 我們能夠做到的只有盡量保持時時刻刻的覺察,但並不代表我們沒有情緒;我們可以陪伴受傷的人走出一段辛苦的歷程,但並不表示我們自己就是刀槍不入的神;我們感受痛苦、承擔痛苦、並且在痛苦裡面浴火(可是不一定會重生),這並不是因為我們念比較多書、會比較多技術——而是因為我們相信,每個人的心裡都有一種韌性,每一個傷口背後都蘊含著解藥。不論是治療師,或者是當事人,都一樣。(同場加映:【插畫專欄】沒有永遠的正面思考,每個人都有黑暗面) 對我來說,要接受「治療師不是神」的這個想法,花了我好多年的時間,我從抗拒、到了解、然後到接受自己可能也有病,這是一段非常不容易的路途。所以我非常能夠理解對某些人來說,當他心目中的偶像殞落的時候,那種失望、憤怒與痛苦,這些情緒可能轉變成一種攻擊,不論是攻擊偶像、攻擊身邊的人,或者是攻擊自己。 「我們在如此黑暗的世界裡面,辛苦的生活著,而且治療師都不是聖人,那麼要我如何相信,人還有改變的可能?」有一次我問督導 K,那時候我做一個個案做得很糟糕,我也陷入一個很深的低潮,覺得自己沒有價值,不知道在幹嘛⋯⋯。 督導並沒有告訴我「他當初是怎麼做的」,而是分享了一個「他做了很多,但是個案最後還是走了」的案例。那時我才突然驚覺,就算是督導,他手下的個案也可能會選擇他自己生命未來的路。 督導並沒有說他做得多好,而是說他曾經也有一個傷口,那個傷口困擾了他一段時間之久;可是這個傷口,卻療癒了我——我在那一刻發現,就算不夠好,也很好。 「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生命課題要走,我能夠做的,就是相信人的善意。」督導 K 最後說,我很佩服的是,經歷了這麼多的他,竟然還願意相信人、相信這世界上存在善意。更重要的是,願意呈現他的脆弱給後輩看——冒著被踐踏、被瞧不起的風險。而且在那一刻他就實踐了「相信人的善意」。(延伸閱讀:醫院故事:他對我說要好好過日子,卻在兩小時後自殺) 我不知道他是怎麼做到「相信」的,目前的我可能也還沒有辦法完全相信,但我們可以一起做到的是,在面臨人性最黑暗的考驗的時候,我們能不能夠給彼此一點溫柔,同時也給自己溫柔? 「黎明比黑夜更智慧。」旭亞說,每次當我在某一個谷底的時候,我就會想起這句話。 或許我們都還沒有辦法變成別人的黎明,但至少可以嘗試不要成為他人的黑暗。 也或許我們心裡面都有黑暗,但卻也因此,我們有機會聚在一起取暖。 願我們都可以一起在黑暗裡互相依偎蹲坐著,就著火光,聽著柴薪必必剝剝的聲音,等待黎明的來臨。 April 29, 2020 at 10: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f2uL37

Handsome Lady|宣美:為自己多想一些,你沒有對不起誰 https://ift.tt/3aPj9No 女人迷編輯 Irene Lei 宣美當初以「手槍舞」爆紅,一句「為什麼離開漂亮的我?」翻轉失戀後的悲情印象,也是自我意識的伸張。她為了體態健康,增重十公斤;她身處保守的韓國,卻公開支持 LGBT ,將彩虹旗披在身上。高冷綺麗,宣美在演藝圈綻放,走出專屬自己的風格。 「你幻想中那個美麗的我,並不存在。」——宣美〈 Siren 〉 圖片|宣美〈 Siren 〉 MV 截圖 說到現今活躍的 K-POP solo 女歌手,一定會提到這個名字——宣美(선미)。 2007 年,她以團體 Wonder Girls 成員身份出道,在團體因〈 Nobody 〉一曲走紅時,卻選擇急流勇退,暫停演藝事業,回到校園完成學業。 這個決定,很需要勇氣,畢竟韓國演藝圈競爭激烈,甚至後頭還有不少苦等出道的練習生們,要有一席之地很困難,何況當時 Wonder Girls 已是一線女團。 以優異的成績自東國大學畢業後,她重回演藝圈,以 solo 之姿再次出道。宣美印證了何謂好酒沉甕底,原先她在團體裡並不是最亮眼的,經由時間淬煉,隻身一人的她,竟比當初更加耀眼。 圖片|宣美〈 Gashina 〉 MV 截圖 2017 年,她以〈 Gashina 〉的手槍舞,獲得高度迴響。一句「為什麼離開漂亮的我?」翻轉女人在失戀後的悲情印象,強化女性的主導權。 豔麗的玫瑰最終仍會長出刺,是自我保護,也是自我意識的伸張。她哭過,她頹靡過,但她終將成熟。 「你枯萎了,而我綻放。」——宣美〈 Gashina 〉 圖片|宣美〈 Gashina 〉 MV 截圖 相較於昔日隊友泫雅的狂野豔麗,宣美倒是走出自己的風格。高冷綺麗,豔抹怪異,許多支 MV 也都充滿黑色幽默。 圖片|宣美〈 Siren 〉 MV 截圖 圖片|宣美〈 Noir 〉 MV 截圖 為了健康,「胖」一點更好 宣美向來被稱作「腿精」,身高僅 165 公分,卻擁有一雙纖細、筆直、白皙的長腿,非常符合韓國演藝圈的主流審美觀。 圖片|宣美〈 Noir 〉 MV 截圖 但宣美並不滿意這樣的身材——她不是想變得更瘦,而是打算增重。為了讓體態能更健康,在展開北美巡迴演唱會前,宣美開始有計劃地增重。 「腿長不是重點,運動得來的線條美也很重要。最近很多粉絲都說我太瘦了,擔心我的健康,所以我正為了巡迴演出,很努力地增胖中。」——宣美 2019 年 6 月 17 日,她在個人 Instagram 曬出體重計的數字: 50kg ,宣告自己成功增重將近十公斤。 宣美在接受雜誌《 COSMOPOLITAN 》訪問時,表示自己當時下了很大的決心,「適當地吃和運動,所以變胖了。」 其實,偶像明星的行為,很容易對大眾造成潛移默化的影響。宣美身為藝人,又處在對女性外貌高度要求的韓國,要做這件事並不容易。 宣美增重後,不若以往纖細,但氣色更好、身材也更結實健康了。而由於胸部變得豐滿,她被質疑是否進行隆乳手術,對此,宣美很直接地在社群網站公開回應:「不,我沒做隆乳手術,我就是胖了而已。」 圖片|宣美〈 Noir 〉 MV 截圖 不諱言地說,我就是 LGBT Queen ! 對於同志議題,韓國風氣仍顯保守,宣美卻多次公開表示對 LGBTQ+ 族群的支持。 圖片|宣美 Twitter 2019 年 6 月,宣美在荷蘭哈姆斯特丹演出時,向台下觀眾說:「我有很多面向⋯⋯像是笨笨的,」她看了看台下粉絲,「還有 LGBT ⋯⋯」此話一出,現場沸騰,以為宣美正式出櫃。 後來,宣美在 Twitter 澄清自己不是出櫃,而是支持多元性別族群。儘管是烏龍一場,但宣美勇敢表達對於敏感議題的看法,也讓許多人感動。 圖片|宣美 Twitter 截圖 李宣美:理解自己,打造不凡 「對自己進行學習,去喜歡所謂的自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宣美 成為當紅藝人後,宣美仍不斷學習,像是義大利文、網頁設計、攝影等等。她也積極吸取時尚資訊,挑選適合歌曲〈 Heroine 〉服裝;後來,她更操刀〈 LALALAY 〉專輯概念,親自製作提案簡報給公司上級看,為的就是突破與超越。 圖片|宣美〈 Siren 〉 MV 截圖 對宣美來說,持續學習與覺察自我,是非常重要的。她在接受《 Urbanlike 》雜誌採訪時,鼓勵每個人,即使日程繁忙也要多認識自己,否則最後會崩塌。 「我想告訴大家,擁有『為了自己』的時間,是很必要的。」——宣美 回顧自己、瞭解自己,就是在把自己變得值得被愛。 宣美 圖片|宣美〈 Gashina 〉 MV 截圖 宣美出道後,迅速綻放,但她選擇靜下心來沉澱。爾後,掙扎枝芽,二次綻放,成了更加絢爛的花。 呼應她唱的那首〈 LALALAY 〉——無所謂閒言閒語,只管像蝴蝶般振翅高飛。 「無論說什麼、做什麼, You know I’m okay 。你知道的,我就是這麼淘氣」。」——宣美〈 LALALAY 〉 圖片|宣美〈 Gashina 〉 MV 截圖 參考| [1] SUNMI 善美※台灣粉絲站 [2] 歌手 / 宣美(선미/Sun Mi)資料介紹 (190906更新) April 29, 2020 at 09: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aPj9No

夢想早殘破不堪?給在城市裡努力生活的你:請好好稱讚自己 https://ift.tt/3cQpVUK 張宇傑諮商心理師 隻身離鄉工作已經不容易,想在競爭激烈的大都市理出人頭地更不容易。最近的你,是否覺得氣餒呢? April 29, 2020 at 09: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cQpVUK

當你越害怕成為失敗的父母,孩子就越擔心會讓你失望 https://ift.tt/2xmYGlE 許嬰寧 心理師 為什麼獨立的父母,會教出被動的孩子?心理師指出:如果你希望孩子能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但又總是覺得自己的意見比他好,那要怎麼讓孩子成長呢? 「我跟你說,我的孩子真的很被動!很沒有主見!很需要人家盯,我真不懂,像我跟他爸爸都是很獨立很能幹的人,為什麼會教出這麼被動的孩子,好像都沒辦法讓他自己做任何事情一樣。」 「他什麼都不會?」 「不是,是他怎麼做都錯,教過的他都會忘記!氣死人!所以我就要一直提醒,提醒很多次,你說會不會氣死人!?」 「那你們之間一定常常氣氛不太好⋯⋯」 「當然啊!我們上班已經很累,回到家還要跟他講三歲小孩都會的事情!你說氣不氣!」 我看著氣憤的媽媽,心裡想著,他的孩子如果現在場,大概也是低著頭,默默不語吧?為什麼一對能幹又獨立的父母,會教出如此被動的孩子?我仔細觀察了幾對這樣的親子,我發現有幾個共同點: 1. 孩子經常低頭不回應,或是只說不知道 當親子關係緊張時,問什麼都問不出來,孩子面無表情,軟硬都沒有用。讓家長或老師感覺孩子似乎不受教、不在意,甚至是對自己的前途發展默不關心。 2. 父母總是給孩子最多最好的,甚至是自己小時候沒有得到的 父母日夜無休提供孩子學習和照顧,並在教育過程中不斷想到自己幼年缺乏的,因此更希望能夠讓孩子贏在起跑點,不要讓自己過去的遺憾發生在孩子身上。 3. 父母工作忙碌,而和孩子相處的歡樂時間有限 父母為了提供更好的生活,加上對於孩子的期待很高,因此將孩子早早就送去各種補習班、才藝班和營隊,和孩子的相處時間有限,而那有限的時間卻經常被管教填滿,因為對這類父母還說,管教是當下最重要的,比例上親子間的正向互動經驗相對很少。 4. 孩子害怕做錯,因此傾向不去嘗試 孩子對自己不夠有自信,因此很難發展出特定的興趣。在開始投入學習之前,因為擔心自己做不好,因此容易分心或不斷反悔,漸漸失去動力,似乎少做少錯,反而看起來像是難以專心、三分鐘熱度。孩子越沒有特定的專長,越沒有自信,如果又聽見大人提及其他孩子的優異表現,孩子會更加擔心自己在父母心目中的地位。(推薦閱讀:家庭心理學的秘密:為了得到父母關注,孩子會拿自我交換) 圖片|來源 如果有以上幾點狀況,可能說明了幾件事: 1. 孩子很害怕做錯,但很少這樣說出來:孩子糾結 本是應該可以合理犯錯的年紀,但過於害怕做錯帶來的責難、父母的失望和難過,因此連做的勇氣都沒有,少做少錯,因此變成了被動又膽怯的樣子。 2. 父母覺得自己的決定會比孩子好,但又希望孩子聰明獨立:父母糾結 父母希望孩子能像自己一樣獨立自主,但又擔心孩子太小會判斷錯誤,因此內在矛盾的心理讓自己不夠信任孩子的決定,造成和孩子溝通時的關係緊張,不自主透露出一些矛盾的訊息,其實是父母心裡有克制不住的擔心。 3. 父母害怕成為失敗的父母,孩子擔心讓父母失望:兩條愛的平行線 在職場或人生越是勝利的父母,越難面對自己在家庭中的無助,越是渴望自己是稱職且高效的父母,某部分像是希望孩子有所成就,某部分其實也是因為孩子的表現與自己的親職能力有關。而孩子感應到了這些期待和壓力,很害怕讓父母失望,似乎父母的失望也暗指自己是一個不好的孩子。 在這類非常用心的父母之前,有時會看見沒有自信的孩子,發言的經常都是父母,而孩子似乎無所謂,父母感覺非常疲憊,卻也非常無助,孩子內心糾結,卻也害怕表達。(推薦閱讀:有勇於放手的媽媽,才能有放膽追夢的孩子) 在彼此心裡「到底要怎樣?」的聲音長出了兩條愛的平行線。 當孩子再更大點,父母可能還是「不知道,他到底要怎樣?」,感覺從來不了解自己的孩子一樣。孩子始終都渴望被了解,只是害怕父母會失望。 April 29, 2020 at 08: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xmYGlE

一個心理工作者的自白:我有憂鬱、焦慮,還有亞斯伯格特質 https://ift.tt/3aKJxIw 貓心—龔佑霖 也許這個體制因為你的一些特質而不接受你,但這不代表你無法發揮影響力。 27 歲了。回頭望向我在女人迷發表第一篇文章〈你值得過更美的生活:看到水窪,繞過去的勇氣〉時,還是一個 21 歲的少年。那一片水窪,早已漫成汪洋。 這五年多來,我經歷了很多。22 歲那年,先是經歷了一段感情,以為一切不好的過去都將過去,卻在這段感情裡重重摔了一跤,確診憂鬱症與焦慮症,但那段大風大浪,卻也意外成了我研究依附理論的開始。 然後錄取了諮商所,到了美國旅遊,在轉機時寫下了〈《冰雪奇緣》的心理課題:因為害怕受傷或傷人,而不敢建立關係〉,以為一切壞事都將隨著這趟旅遊過去,告別了大學時期的諮商師,在 2016 年 9 月,23 歲,我進入了國北教大心理與諮商所就讀。 然而,第一年過去了,我似乎和這個所相處起來卡卡的,但也沒發生什麼大事,就是找兼職實習時格外的辛苦而已,然後,第二年過去了,花了很長的時間找到了全職實習,然而,一切在這個時候開始丕變了。 圖片|來源 讓人絕望的六月 2018 年初,我 25 歲,我和第六任女友,因為她家人的關係分手了,後來認識了第七任女友,也錄取了她們學校的實習;然而,這一段感情,卻如我 22 歲讓我發病的感情一般,我時常聯絡不到對方,時常感覺不到對方的存在,隨著一次又一次的不安全感,我崩潰了。 「我真的好想死,妳再不接我電話我真的不知道我會不會去死。」好幾次,我和對方這樣拉扯著,從那年的 3 月到 6 月。然後,我被分手了,我的實習被取消了,我媽媽猝死了。 我陷入了無盡的絕望之中,花了很多很多的力氣,想要繞過那個水窪,卻發現眼前的水窪,早已變成了汪洋。 隔了半年,我重新找到了實習,身體狀況也因此好了許多,沒想到過了一個月,學校告知我,因為前一年鬧自殺被取消實習的事情,透過我的母校,被這間學校得知,因而再次被取消了實習。 我溺水了,眼前的汪洋我繞不過去,我看不到它的邊際在哪裡,只看到漫天巨浪拍打著。 我在臉書發表了對學校與實習機構的控訴,卻遭來了許多人的批評、退讚,我原先只是想要抗議這個體制對我的無情,然而,現有的體制就是如此:「要成為助人工作者,你必須要自己想辦法跨過去,而不是靠學校與實習機構的幫助,不然你就當個案就好了,當什麼心理師。」同為諮商所的朋友,告訴了我他們學校老師曾說過的這一句話,雖然無情,但很現實。 圖片|來源 被逐出考照資格的九月 和學校開了一次會,與系主任討論過後,我得到了最後一次實習的機會:如果有機構要讓我去實習,母校會讓我去,但前提是母校會先打電話知會他們我過去發生過的狀況。 在這樣的條件之下,我好不容易找到了一間實習機構,又遇見了一位安全依附的女友,讓我度過了很舒服自在的 5 月與 6 月,2019 年 7 月,我正式到了那間學校去實習。我原本以為,潮水已經退了,又變回一個小水窪了,只要好好做完這一年,我就可以再也與國北教大毫無瓜葛。 我沒料到的是,在山裡面的學校實習,實在太無聊了,無聊到我晚上不知道要做什麼,女友又常常在打工,所以我就玩起了交友軟體。玩交友軟體,不是什麼大事,只要在感情裡與對方溝通好,那就沒有問題;問題出在於,我遇見了一位女生,她因為自身過去被性侵的歷史,常常會想透過誘惑其他男性來取得自己的性滿足感,同時又覺得自己很噁心[1],在那個時候,我並不知道她的歷史,也沒有意識到自己在做什麼,只是一面和她聊天,一面收到她傳來許多自己的清涼照。 漸漸地,我們的話題開始偏向了色情話題,直到我覺得,我好像做出了對不起我女友的事情,於是我和女友主動提起這件事情,卻得不到她的原諒。 實習的第二週,我分手了。 分手之後,孤單感變得更為強烈,我一個人在苗栗的深山裡,距離最近的市區有 10 公里,物理上與心理上都沒有人陪伴,我的身心狀況也變得很糟糕,自律神經失調的情形也影響了我實習的狀況,在實習了兩個月之後,該校以「不懂得拿捏職場倫理與人際界線」為由,被取消了實習,而我的母校,也判定了我不得再實習,也等於判定了我不可能拿到「在學期間完成全職實習」的考照要件,我只能被迫放棄考照資格,從國北教大畢業。 潮水似乎又慢慢地漲了起來,把我給吞噬。 2019 年 12 月 30 日,我離開了這間讓我充滿怨恨的學校,畢業了。 圖片|來源 亞斯伯格的特質,反而是獨特之處 在今年 1 月,我認識了《我與我的隱形魔物》一書的作者,也才真正意識到,我確實有著一些亞斯伯格症的特質,即便醫院表示因年紀過大,無法做出診斷,但同時也確認了「我確實比較難在環境裡面迅速辨認出發生了什麼事情」的這件事。(推薦閱讀:52 赫茲的孤獨!讀《我與我的隱形魔物》:你願意接受我的不同嗎) 原來,我比別人難做到所謂的「諮商倫理」與「職場界線」是有原因的,因為我本來就是一個比較特殊的人,面對主流諮商界的規則,我很難去符合他們的要求,然而,這並不代表我不適合做心理相關的工作。 我發現到,我依然可以書寫,依然可以聆聽,依然可以為別人解惑,只是我不適合現有的心理師體制;然而,不符合體制並不代表我就是錯的。有一位前輩提醒了我,榮格如果活在現代,他也是一個不合格的諮商師,然而和他戀愛的女病患,最後也成了一名有名的精神分析師,而榮格本人的影響力,更不必再多說了。 我的文章,之所以會有影響力,正因為我經歷過焦慮症、憂鬱症,所以我知道這些患有同樣疾病的人怎麼了;我有亞斯伯格,所以我被多次霸凌、被這個社會不理解,但正因為如此,我才能走到最幽深的地方,看看這些「社會邊緣人」怎麼了。 而自從發病至今,已經過了五年了,我的狀況時好時壞,但我漸漸地學到,當人陷入低潮的時候,代表的可能只是一段經歷而已,所謂的愛自己,其實是去愛那「還不能愛自己」的自己。(推薦閱讀:有一種愛,是去愛那「還不能愛自己」的自己) 我的憂鬱跟焦慮,或許會陪伴我一輩子,或許不會;我也許會遇到一個安全依附的伴侶,讓我變得更有安全感,也許不會;但久病成良醫,我慢慢地學到了如何跟我的焦慮與憂鬱自處,也慢慢地把發病,看做只是人生的一個狀態,而不再是一定要被根除的一種症狀。 至於亞斯伯格,可能一輩子都會讓我比一般人奇怪,但也會讓我比一般人獨特,我會善用我的獨特,把自己、人際、社會,以及心理學,看得更透徹;我也會持續透過談話、書寫、演講、工作坊,讓我所領悟到的一切,讓人們有機會看到不一樣的自己。我會試著不踩到別人的底線,但如果要和我相處,也請包容我天生比較容易戳到人。 終於,我眼前的水窪不再是水窪也不再是汪洋,而是一片會有晴天、陰天、雨天的大海,有時候我可以自在地在裡面游泳,有時候我會被大浪打得嗆了一大口,但我不再需要繞過它,也不需要逃避它。只是在晴天比較多的時刻,我比較有能力去陪伴你們,而暴雨來臨時,我與你們一樣,都需要彼此陪伴。 我是貓心,我有亞斯伯格,我有憂鬱焦慮,我是一個心理工作者。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歡迎追蹤粉專 Psydetective-貓心 延伸閱讀(以下連結將導至站外): [1]為什麼被性侵的人,反而會一面引誘他人跟自己上床,同時又對自己感到噁心? April 29, 2020 at 06: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aKJxIw

「防疫的代價是噤聲與消失」拉美國家的性別隔離禁足令中,只有男人與女人 https://ift.tt/35gFRgz Yuton Lee 隨著新型冠狀病毒在拉丁美洲蔓延,巴拿馬、秘魯與哥倫比亞先後採取「性別隔離禁足令」,要求男性與女性必須在不同天外出,以降低每天上街民眾的人數,試圖阻止疫情失控。然而,這樣的措施不僅無視社會少數的存在,也限制了每個人的性別展現。 自 2 月 26 日巴西出現拉丁美洲第一起新型冠狀病毒確診案例以來,疫情逐漸在拉美地區蔓延,截至 4 月 20 日止,秘魯確診人數達 16,325、智利確診人數達 10,832、厄瓜多確診人數達 10,128,巴西確診人數達更破 4 萬,許多國家紛紛採取更為嚴格的管制措施,試圖阻止疫情失控。除了眾人熟知的「社交距離」外,4 月開始,巴拿馬、秘魯及哥倫比亞先後發佈了「性別隔離禁足令」,要求男性與女性必須在不同天外出,以降低每天上街民眾的人數。 不過,醫療人員、軍警及在超市工作人員等不在此限。 防疫為重,也必須真實反映社會的多元面貌 巴拿馬是最早開始實施性別隔離禁足令的國家,依據政府規定,女性可於每週一、三、五外出,男性可於每週二、四、六外出,週日則是全體居家日。民眾出門一趟最多是 2 小時,並且只能進行食物及藥品採買等必要性活動。巴拿馬當局表示,這項措施「毫無疑問地讓在外移動的民眾人數減半」,成效良好。 秘魯政府在數日後跟進,卻產生非常不同的結果。他們發現,輪到女性可上街的日子,超市總是大排長龍,連基本的社交距離都難維持,但輪到男性外出時,街道卻相對空曠許多。這樣的現象反映了秘魯社會對性別的刻板印象——採購食物是女人的工作。不過,防疫當頭,政府無暇想著扭轉這不公平的現象,而是選擇迅速摒棄這項高風險的措施。最後,性別隔離禁足令僅在秘魯執行了一週。 巴拿馬實施性別隔離禁足令,女性正站在超市外排隊,而男性必須待在家。圖片|達志提供(AP) 秘魯的失敗經驗,並未動搖哥倫比亞首都波哥大市長 Claudia López 的決心。作為波哥大首位女性及同性戀市長,她也支持性別隔離的禁足令。她認為,這項措施將有效降低人群接觸的頻率與風險,不過,有別於其他政府只考慮到「男性」與「女性」,Lopez 市長也顧及「第三性別」,因此,在這段輪流外出的時日,跨性別者可依照自己所認同的性別配合規定,而政府當局必須尊重多元性別的展現。 以性別作為隔離人民的基準,在執行上或許容易,卻藏匿著種種盲點。 首先,它立基於「性別二分法」的假設上,將所有人類一分為二,忽視人民對自我的認知與認同;第二,它建立在「男性的模樣」及「女性的模樣」的性別刻板印象上,倘若你的穿著打扮令官方起疑,便會遭到盤查,限縮民眾追求喜好的自由與對自身的想像。 有些人也許會認為「忍一忍就好!」「還是以防疫為重吧!」但是,如果防疫的代價是跨性別者被消失、變性人遭受質疑與歧視,即便是男性與女性,也必須活在性別框架當中,那這個政策絕對沒有我們想像的好。(延伸閱讀:「我今天完好無缺的在這裡說話,非常幸運」台灣是亞洲對 LGBT 最友善?看跨性別者現況) 事實上,哥倫比亞的其他城市其實有不同的作法,例如以身分證字號的尾數分配外出時間,顯示並不是沒有其他減少外出民眾的替代方案。 圖片|達志提供(AP) 接觸病毒的風險降低,取而代之的,卻是性騷擾與性別歧視 對許多在超市上班或從事醫療工作的女性而言,性別隔離禁足令衍生了其他問題。因為工作性質的關係,即便在「男性日」,她們還是必須外出,而成為街上的少數,令她們感到非常不自在。走在路上,雖然接觸的人少了,卻多了許多打量的眼神、輕浮的口哨聲及言語調戲。 哥倫比亞記者 Laura Dulce Romero 曾在幾分鐘內二度遭受言語性騷擾,她說:「在這項措施下,自視甚高的男性對於挑釁我們更具信心。」性別隔離禁足令創造出的「男性日」,或許讓某些男性感到更有權勢,也因此更敢於向處於弱勢的少數展現雄風。 Hoy los hombres tenían el permiso de salir, pero me tocó ir al parque a sacar al perro. Tuve que lidiar con dos acosos callejeros. Unos tipos en un carro y otro en una bicicleta. Con ese pico y género los machitos se sienten más seguros para intimidarnos... — Laura Dulce Romero (@dulcederomerooo) April 14, 2020 Bárbara Delgado 是一名居住於巴拿馬的變性人,自認為女性的她,在某個週三上午出門,前往住家附近的醫療中心擔任志工。她想著,自己還沒收到醫療中心應該給她的通行函,所以如果半路被盤查,她會好好解釋自己是要去工作。而她也果真被攔住查問了。不過,阻礙她的,並不是她的工作,而是她的性別——警察在她的身分證上看到「男性」,而不是她宣稱的「女性」。Delgado 不僅被帶回警察局,在那等待令人感到羞辱的 3 小時,更必須繳交違規罰金。 在巴拿馬,你必須進行完整的變性外科手術,才能改變官方證件的性別欄位。也就是說,除非 Delgado 摘除原本的男性生殖器官,並且植入女性泌尿生殖器及進行隆乳手術,否則她就只能是男性,她的穿著打扮、她的自我認同,甚至她可能經歷過的其他微型手術,對政府而言都比不上防疫重要。 圖片|達志提供(AP) 借鏡拉美經驗,我們可以創造更為性別友善的生活環境 性別隔離禁足令也許不是一項完善的防疫措施,但看清它的性別盲點,卻幫助我們創造更為性別友善的生活環境。 首先,我們可以練習更謹慎地使用「性別」,尤其是避免使用我們習以為常的「性別二分法」。比方說,我們常常會在分組時說出「男生站這邊、女生站那邊」,或是在分配優先順序時使用「女生先來,再換男生」,這些我們覺得很公平的方式,其實默默地歧視、邊緣化了一些人。而如果我們的本意從來不是要排斥任何人,那我們就應該更努力地擴大我們的包容。 第二,我們可以更平均地分配家務工作。秘魯出現上超市購物人潮不平均的現象,顯示無論主動或被動,女性往往必須負責一家的生活起居。如果我們認同家中的每個人都同等重要,那麼,每個人都該分擔家務,因為沒有一項工作是只有特定性別的人做得來的。隨著禁足令的頒布、居家辦公的機會增加,我們在家的時間拉長,毋寧是建立真正公平的家務分配的良機。 最後,我們要對自己的性別意識更有信心,尤其在危機之時,更不能掉以輕心。採行性別隔離禁足令的國家,都是希望以防疫為重,而不是想要排擠社會上的某些人,不過,當政府政策確實會對某些人造成負面影響,尤其是那些最容易被忽略的社會弱勢時,防疫並非合理化政策瑕疵的藉口。 「魔鬼藏在細節裡」便是在告誡我們,不要小看任何「小問題」。 例如台灣的粉紅口罩事件,我們當然可以「不要那麼小題大作」,但我們卻選擇運用整個社會的力量,告訴所有的孩子「誰都可以戴粉紅色的口罩」。(延伸閱讀:「他們嘲笑我帶公主水壺!」當戴上粉色口罩、公主物品被歧視,家長怎麼回應孩子?) 同理,當我們試圖告訴所有人「誰都可以做真正的自己」時,也不該是要求跨性別者、變性人、同性戀者,甚至是被認為「外表打扮不正常」的男女「忍一忍」,而是與他們站在同一陣線,要求一個更包容的政策。 April 29, 2020 at 06: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5gFRgz

「賣掉房子,搬進露營車內生活」宥勝的教養觀:我們不用豪宅,只要一家人在一起 https://ift.tt/2W7hrln 女人迷編輯 Phoebe 上路前,誰也不知道會發生什麼事。這是屬於宥勝一家的冒險日記,訂下規則,即刻出發。 宥勝,以主持旅遊節目《冒險王》打開知名度,但與其說他主持冒險王,不如說他本人就是個冒險王。(推薦閱讀:走訪賴索托!專訪宥勝:「為他人付出,是真正的富足」) 他熱愛大自然、戶外探險,從台灣到大洋洲,再從北美洲到非洲,世界各州都有他遊歷過的蹤跡。最近一次的大冒險,是前進杳無人煙的南極點挑戰自我。然而,從南極返台以後,宥勝決定要「回歸家庭」,他好好工作、努力賺錢,讓全家人一起搬進豪宅,把孩子送進頂尖學校。 生活看似回歸平凡,雖少了冒險心態,但也恬淡幸福。可就在生活了一年以後,他開始意識到不對勁。 他說,世界這麼大,我為什麼把自己框在聽說「很美的生活」裡?聽說,聽誰說?誰能確定住豪宅、念頂尖學校對孩子來說就是最棒的?他對傳說中的美好生活有疑慮,他不確定那是不是自己想要的,更不確定那是不是自己想給孩子的。 於是,他把房子賣了,準備展開冒險王一家的新生活。 也許,我們不需要豪宅,只要一家人在一起 他成立 Youtube 頻道「宥勝去哪兒」,本來打算紀錄帶著孩子遊歷世界的模樣,無奈受到疫情影響無法出國。雖然可惜,但他轉念一想,提到「我怎麼會覺得美國、澳洲、紐西蘭,才是我值得帶孩子認識的地方?其他地方呢?台灣呢?」於是決定,趁著孩子上小學前的空檔,帶著一家人,開著露營車,到台灣各處探險、尋找最適合他們的生活方式。 正式出發的第一週,宥勝就立下了露營生活規則:不使用室內空間、不使用 3C 產品、不吃外食。 不使用除了廁所以外的室內空間,是為了讓一家人習慣野外生活。誰知道未來的旅程,會不會去到完全沒有室內設施的野外呢?他要整家人的野外生存技能,從此刻開始培養訓練。 不使用規模大於「平板電腦」的大型 3C 產品,包含電腦、電視、投影機等。是為了讓自己充份投入大自然,並且一起探索,在沒有科技產品的情況下,一家人會對什麼產生興趣?又會對生活有什麼新的體悟? 不吃外食、盡量自煮的規定,是為了與過去的自己做出區隔。宥勝說,過去在都市裡生活,一家人幾乎是不煮飯,餐餐叫外送的。然而,離開都市以後,他們開始與大自然建立連結,當然也要靠自己的力量取得食物。 上路前,誰也不知道會發生什麼事。這是屬於宥勝一家的冒險日記,訂下規則,即刻出發。 我想知道,我和孩子的極限在哪裡 宥勝一家的野外生活剛度過第一週,在影片〈第二天就想放棄?!首週露營車生活曝光!〉中,就能看到許多他們一家對自然的探索與好奇。例如女兒蕾蕾和兒子剴剴,不怕陌生,不怕未知地大步往前尋找梅子樹,宥勝也不打斷孩子探尋的過程,不帶領,只在一旁協助。又例如,他們一起跨越山坡,找到梅子樹後,仔細端詳、共同學習,練習對身邊的事物充滿感知。 一家人在山上,與都市隔絕的日子裡,他們爬山、餵魚、採水果。練習在無所事事的日子裡,享受空白,面對無聊。兩個孩子也能「沒事找事做」地撈樹葉、對著柚子花說話、收集石頭。在大自然的懷抱裡,他們自得其樂。 看著孩子無聊,宥勝不是想辦法逗樂他們,而是隨手拿起相機,紀錄他們為自己找事做的模樣。女兒蕾蕾問他,你在錄影嗎?他說,我想觀察你們在極盡無聊的時候,都會做些什麼。 或許,這是野外生活能學到的一課——如果你明知道生活很無聊,但卻能在這種時候,為自己找到重心,為自己找點事做,那麼可能正代表著,你能適應環境,並且改變自己去順應環境,你對生活保有彈性,永遠願意去找尋解決方法。 影片發出後,網友對宥勝的教養方法看法不一,他也在臉書上發文回應: 我們想完成一個重要的實驗:如何讓我們與孩子都更快樂? 這世界,從來就沒有一套「標準方法」。從教養觀念到價值觀念,我們都不能確定什麼是絕對正確,也不能斷定什麼是絕對必要,但如果不探索,不提問,不試圖尋找答案。時間過去,我們依然在原地,什麼都不知道。(推薦閱讀:人生是挑戰自己的俄羅斯方塊,別玩得像你死我活的西洋棋) 因此宥勝的做法,或許正提供我們一種人生觀念——勇於為自己的問題,尋找答案。不只適用家長,從剛出社會的新鮮人到進入人生下半場的中年人,都可以選擇,也能夠選擇,用自己的方式建構世界觀,同時也為自己尋找適合的生活方式。 上路了,才知道你是否會愛上那片風景。 April 29, 2020 at 05: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W7hrln

「總是忍不住想看對方手機」情侶之間,該保有多少隱私才合理? https://ift.tt/2Sg5oko 花花 即使情侶相親相愛,但永遠要記得,你們終究不是合為一體,而是兩個人在一起,有個體的界線需要遵守。 相信這兩天娛樂圈最大八卦新聞大家都已經看了無數次了,花花就不再重複說明那些內容,而且他人之間的感情問題說真的旁人沒必要多做置喙,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當作寓言故事來看待,我們能夠從這樣的事件當中獲得什麼啟發就夠了,沒必要去批評誰對誰錯。 對錯與否,本來就是視各人的價值觀而有不同的標準,就如同那塊方格子的布料有些人看來像稿紙,有些人覺得像塊綠豆糕;布料本質上只是布料,卻可能做成一套衣服、一個布娃娃、一條棉被,甚至是擦窗戶用的抹布。 我今年三十歲了,戀愛的次數雖稱不上經驗豐富,但也是談過幾段可以用年來做為單位的戀情。在感情的世界裡一定會有些人較沒安全感,總時時刻刻擔心著伴侶會不會背叛自己,因此認為情侶交往就應該毫無保留,手機也不該設有密碼,如果無法隨時都能夠交出手機給對方檢查,就是心裡有鬼。(推薦閱讀:建立關係裡的安全感:面對爭執,你選擇隱忍或爆發?) 圖片|來源 有看過我自傳的讀者朋友們都知道,我是個命運多舛的女子,瓊瑤筆下的女主都不見得有像我這樣慘烈的人生遭遇,幼年時期遭遇性侵、結婚後丈夫的不忠誠、離婚後以為自己遇見了真愛結果又是一段將近三年無疾而終的不健康關係。(推薦閱讀:戀愛心理測驗:在感情中,你最無法被侵犯的底線是什麼?) 在一次又一次失敗的感情經驗中,我從未習得如何建立良好的伴侶關係,因此每一段感情雙方最後都會被逼到喘不過氣。我在上一段感情中,因為一次窺見了伴侶與其他女性的曖昧訊息,從此再也無法信任對方,只要他一拿起手機,我就會下意識地認為他在跟該名女性聊天。 猜測、懷疑的心情總讓我忍不住會去問他:「你在幹嘛?跟人聊天嗎?跟誰?女生嗎?」一次又一次地,對方開始感覺壓力越來越大,他會刻意避免在我面前滑手機,或是背對著我滑手機,而這樣的行為只讓我的懷疑更加堅定,於是開始不斷想找出他偷吃的證據。 而這樣的相處模式可以預期一定不會太愉快,我與前任在交往大概四個月開始就幾乎是天天在吵架中度過,大部分的原因都是因為我覺得他跟哪個女生走太近、他不應該跟哪個女生要臉書甚至是要 LINE、他不該加那個根本不熟的正妹為好友;他應該為了我這個正牌女友而避嫌、避開任何一切可能會讓我誤會的行為。 但因為他的不願意妥協,我的滿腹委屈得不到宣洩,躁鬱症越來越嚴重甚至已經危及到自己或是他人的安全。我重新開始看精神科,定時服藥並且定期回診,然而藥物治療並沒有改善我與前任的感情問題,反而越來越糟,因為吃藥的關係,我更加認定自己就是一個神經病,而每天都要親眼看著我服藥才願意就寢的前任,也被我視為想用藥物控制我的可惡情人。 我在與前任分手前一年開始學習個體心理學,當時的我是因為感覺不到藥物對我的幫助,而我也不信任醫師或是諮商師,我嘗試著自己想辦法解決我的問題,然後找到了個體心理學。越深入研究就越了解自己以及這一段感情,我才明白這一段感情的不快樂不是他的錯或是我的錯,如同我上面所說的「對錯與否,本來就是視各人的價值觀而有不同的標準」。 在個體心理學中有個很重要的理論:目的論 目的論不同於我們熟悉的因果論,我們習慣認為是因為什麼所以才會什麼,例如說因為我看過前任的曖昧簡訊,所以我才無法繼續信任他。若是用目的論來解釋的話,則會是「我決定不再信任他,因此我會一直不斷想起曖昧簡訊這件事」。為了達到某個目的才會做出相對應的行為。 用比較容易理解的狀況來舉例,相信大家多少都有經歷過「熱戀期」,在那個如膠似漆的階段裡,就算伴侶不小放了個屁也可以被自己美化成不拘小節,但過了熱戀期後這樣的行為卻會變成粗俗不堪甚至讓人難以忍受。 熱戀的期間,因為目的是希望一直跟對方在一起,因此不論對方有什麼缺點都能夠想到方式去包容與接受;當熱戀期過了之後,開始會去看到其他似乎更好的對象,此時同樣的行為在自己眼中已經沒有粉紅色的濾鏡,為了達到「我應該可以有更好的對象」這樣的目的,才會開始看不慣明明是從來沒有改變過的行為。(推薦閱讀:真正的愛情不是勉強在一起,而是適時相遇) 圖片|來源 在個體心理學當中主張這個世界上並沒有命中註定的伴侶,甚至大膽的說:任何人都能夠成為你的伴侶 能否成為自己的伴侶是決定於雙方,當彼此都有意願成為伴侶時,兩造就成了一對佳偶;但若是有一方中途不想繼續這段關係了,自然可能就得畫下句點了。若是雙方都有共識「為了能夠一直交往而努力」,那麼說真的隱私什麼的就已經是可有可無的存在了,因為雙方都很信任彼此,也可以確定若是自己開口的話,對方絕對不會拒絕讓自己去窺探隱私。 但,若是雙方都能夠有這樣的共識時,其實誰也不會想要去窺探對方的隱私。 而在個體心理學當中,也有個相信絕大多數人無法接受的理論:你不該去確定對方不會背叛你才決定信任他,而是就算他會背叛你,你也要選擇相信他。 這個理論我反覆咀嚼了好長一段時間才終於明白,信任是建立在無條件上的,若是確定對方不會背叛自己才要相信他,那不是信任而是交易關係。就好比是跟銀行借貸之前,銀行也會對你做財力調查,確定你償還得了才會撥款給你。 當你有了「先確定對方不會傷害我才要相信他」這樣的念頭時,你與對方就沒有站在一個對等的位置上,並且你也不可能會信任他了。因為你永遠無法去確認對方是否會傷害你,就如同你不會知道明天會不會發生意外一樣,因此這樣的等待不只沒有意義,也無法為彼此的感情加分,只會讓雙方漸行漸遠最後不歡而散。(推薦閱讀:二十八歲後的戀愛,是看盡對方醜陋,仍願與他同行) 圖片|來源 有些人可能會不服氣的反駁:我之前就是都不看男朋友手機結果他就偷吃了! 一個人要不要偷吃,跟你看不看手機一點關係都沒有;而你選擇愛這個人,是因為確定他不會偷吃而愛他,還是因為是他所以愛? 當我明白我愛著一個人是因為與他相處時讓我感到輕鬆愉快、我在陪伴這個人的過程中得到了極大的滿足、我想為他做些什麼、我希望他開心⋯⋯在這個人的面前,我不需要去當一個卑微的陪襯,我可以與之平視即便我倆有著不一樣的想法與決定;我明白我與他是不同的個體,肯定會有相異的地方,即便我自己不會在愛著他的同時又接受別人,那不表示他也能夠做到。 我能夠接受有一天他可能會離開我,因為不愛一個人從來都不需要理由。假如真的有那樣的一天,我可能無法擠出笑容向他道別,但我會由衷祝福他要過得比現在更開心。我愛著這個人,並不是要把他變成我要的模樣,而是愛他原本的模樣、愛他的一切,也包括希望他開心。 個體心理學中有個影響我很深的概念,那是讓我靠著自己的能力克服躁鬱症的關鍵:活在當下 如我上面所說,我的伴侶可能有一天會離開我,在未來無限種可能當中也許真的會走上那條「因為愛上別人而選擇跟我分手」這樣的結局,但在無限種可能當中也有一條是「走著走著就一輩子」,在未來還沒有到來之前,你永遠都不會知道究竟是走上哪一條結局。因此你能夠做的就是:活在當下。 你希望與你的伴侶往什麼樣的結局發展,你的意念夠堅定就會表現在行為上面,與香吉士交往至今,應該說從我開始追他至今,我都不曾去想過「會不會最後根本沒追到?」、「會不會最後他還是選別人?」,我只關心我當下能做什麼,還沒發生的事情等發生了再說。 而在我們去年六月公開交往到現在,連同曖昧期也算進去的話已經一年了,這一年來我們從未吵過任何一次架;我們有過意見相左的狀況,也有過不慎踩到對方地雷的狀況,因為我一直都只想著達到「不想跟他分開」這樣的目的,所以即便有這樣的狀況發生,我也會很快地去處理好當下的問題。(同場加映:作息不同、相處時間少的伴侶,該如何維持關係?) 例如說當他踩到我的雷區時,我可能會感覺不悅,但我不會對他生氣,我明白他不是我,他自然不可能百分之百知道我的禁忌是什麼,我眼中的雷在他的認知中可能只是件小事;我會告訴他這行為讓我覺得不舒服,而要不要改變則是他自己的事情。他願意改變自然很好,倘若不願意改變的話,選擇了「不想跟他分開」為目的的我,就要自己想辦法去接受他這樣的行為(或分手,如同我對前任提出分手時的果斷)。 也因為我不是他,我也不可能百分之百洞悉他的想法,每一次我告訴他我不喜歡什麼樣的行為時,他做出改變了,而他的改變可能是出自於不想傷害我,也可能單純是不想製造麻煩,但無所謂,那是他的想法。 這種將自己與他人明確的劃清界線在個體心理學中稱之為:課題分離 課題分離並不是要人不要去管伴侶,而是要明白伴侶跟自己一樣是獨立的個體,有屬於自己個人的想法與行為,伴侶的行為如何自己不能接受那是自己要去想辦法調適的,不應該強迫或是試圖控制對方做出自己理想的行為;同樣地,自己也不應該為了迎合伴侶的喜好而去勉強自己做任何非自願的事情。 所以,在感情中到底該保有多少隱私才合理呢? 假如你不曾懷疑過對方,又怎麼會有這樣的想法呢;如果你的目的是希望維繫雙方的感情,那麼就不會做出任何會傷害這段感情的事情,對方會怎麼做那不是你能夠控制也不是你該煩惱的,你能夠做的只有還在一起的每一天,你想怎麼過? 對於我的伴侶,我是絕對的信任,而在做出這樣的信任前我已經了解我必須承擔的風險,正是明白了我需要承擔的風險之後,我才能夠這樣全然地信任他。我只想要他每一天都是開心的,伴侶是不是我並不重要,那麼在我還能夠是他的伴侶的這每一天,我都會努力著讓他開心,這就是我的目的。 也許這樣過著過著,一輩子就過去了。 April 29, 2020 at 05: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Sg5oko

隨口說說,卻讓對方暴怒?每個人都該學習的「非暴力」溝通法 https://ift.tt/3f2X9SM 早安財經Good Morning Press 很多人不太理解「非暴力」溝通這個名稱。因為沒有人願意承認,自己的溝通是帶著暴力的,所以看到「非暴力」三個字,要嘛第一時間就很排斥,要嘛認為這樣的課程與自己無關。然而,這三個字在我聽起來卻覺得熟悉且親切。因為我長期受這方面的訓練,在面對人跟人之間的關係時,非常容易偵察到許多語言背後所隱藏著濃烈的攻擊性,也很清楚哪些對話會出現問題…… 文|賴佩霞 非暴力溝通第一步:放下心中成見,平靜觀察事實 就像前面提到的,很多人不太理解「非暴力」溝通這個名稱。因為沒有人願意承認,自己的溝通是帶著暴力的,所以看到「非暴力」三個字,要嘛第一時間就很排斥,要嘛認為這樣的課程與自己無關。 然而,這三個字在我聽起來卻覺得熟悉且親切。因為我長期受這方面的訓練,在面對人跟人之間的關係時,非常容易偵察到許多語言背後所隱藏著濃烈的攻擊性,也很清楚哪些對話會出現問題。 這並不是說,我有多麼神奇的本領,事實上,當一個人有了足夠的心理學訓練之後,通常就能嗅到哪些情況出了問題。著名的心理學家約翰.高特曼(John Gottman)跟妻子多年來在美國專門研究夫妻間的親密關係,他只要跟一對夫妻相處幾分鐘,就能知道他們的婚姻能夠維持多久,會不會離婚收場。 我相信,大家多多少少都曾有過這樣的經驗:明明自己心平氣和的說話,卻被對方惡言相向;明明自己只是隨便說說,對方卻突然火冒三丈。反之亦然,有時候別人不經意的一句話,會觸動我們心中的敏感神經,讓我們渾身不舒服;有時候甚至是別人之間的對話,聽到我們耳裡,還會懷疑對方是不是指桑罵槐,暗指我們的不是。 很多時候,我們跟別人相處上的問題到底出在哪裡,自己也說不上來,只覺得「不爽」,憋久了好像就必須要說點什麼,做點什麼…… 圖片|來源 一位看起來非常內向的女學員來到我的靜心教室,當著其他學員說出她婚姻的困擾:「我跟老公有溝通上的問題,而我不知道哪裡出了問題。我們只要一吵架,他就回他爸媽家,一走就是一個禮拜,每次都要我去跟他道歉,他才肯回家。這一整個禮拜下來,我都很不好受,很悶。」 我問她:「他現在人呢?」 她回答:「在我婆婆家。」 我又問:「這一次怎麼吵起來的?」 她說:「他到大陸出差兩三個禮拜,回到家,行李也不收,就放在客廳,動也不動,已經放兩天了。因為我很重視家庭,很愛乾淨,第三天就忍不住了。我跟他說:『你為什麼不把行李整理一下?』沒說幾句,他不高興甩頭就走了。」 我又問她:「當你問他為什麼的時候,你是真的想知道他『為什麼』不整理行李嗎?還是說,你是想表達對他的不滿?」 她:(笑了!)「……」 我:(也笑了!)「那他怎麼說?」 她說:「他說他出差回來『很累』。結果說完,還是繼續動也不動的坐著,我就更火了……然後就吵起來了。我憋了好幾天才說的耶!」 我:「呵呵!呵呵!」 她:「呵呵……呵,呵呵!」 我說:「哎!你要他怎樣?你問他『為什麼』不收拾行李,他也回你說『因為他很累』,也沒錯呀,他都回答你了不是嗎?問題是,那根本不是你真正想要的答案。」 我們到底想表達什麼?是真的隨便問問,還是根本就意有所指?是不是在指責? 其實,不需要太聰明,就能聽得出語意中的意涵。 她:「也是啦,他出去那麼多天,回家當然想好好放鬆放鬆。況且,回來後他就開始上班了。哎呦,看來我又要去道歉了。」 在盧森堡的非暴力溝通標準步驟中,第一步是「觀察」(observations),也就是一種不帶有任何評論、評價的觀察。 觀察什麼呢?先觀察那些引起我們情緒反應的事實與事件,然後據實以報。簡單來說就是敘事、陳述事實,不帶評論地把自己所看到的事情說出來。就像監視錄影機一樣,把發生的經過如實地描述一遍。 為什麼不能夾帶評論?因為只要夾帶評論,就很可能讓對方更無法接收到我們真正想要傳達的訊息。原本希望對方關心我們,結果反而適得其反;原本希望化解衝突,結果反而讓衝突更惡化。 這位學員可以試著用更明確的方法闡述,譬如:「你大前天晚上回來,行李放在客廳,到今天是第三天了。」 這個時候即便先生回答「我真的很累」,我們聽了也比較不會生氣。因為兩個人針對的都是事實,都可以坦然表述,不需要去處理一些情緒化的弦外之音。 再舉個例子。一位太太跟先生說:「你早上幹嘛對我不理不睬的!」 太太之所以這麼說,其實是希望能獲得先生更多的關心。問題是,這句話不是觀察,只能算是太太強加在先生額頭上的一個標籤、一句評論、一種假設,甚至是情緒發洩,這其中暗藏著指責、批判的意味。不管先生早上是故意或被冤枉,一句「你對我不理不睬」,任誰聽了心裡面都不會舒服。 怎麼辦呢? 換個方式說說看:「今天早上,我們兩個人都沒有說到話。」 這就是陳述事實,沒有夾帶任何評論,也就沒有什麼負面的情緒要處理。這句話,完全沒有指責任何人,沒有遭受冷落的一方,也沒有任何價值判斷。 換句話說,沒有加害者,也沒有受害者。就像家裡的監視器,記錄了一整個早上兩人都沒交談的事實。 想想看,如果你是這位先生,聽到太太這麼說,是不是感覺好多了?會不會反而回想一下,檢視一下自己,是否真的一忙就忽略太太了? 再舉一個生活中常見的例子: 一位想與先生溝通的妻子,看到先生很冷淡,遠遠坐在一旁忙自己的事,忍不住抱怨:「你嫌我囉嗦是嗎?」 我們常常可以在夫妻吵架時聽到這句話。這也是典型的批判,不是觀察。如果用盧森堡的方法,或許可以稍微調整一下用語,例如: 「當我跟你說話的時候,我看到你眼睛閉起來。」或是「當我跟你說話的時候,我看你一直低頭看手機。」 本文摘自賴佩霞《我想跟你好好說話》,由早安財經文化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我想跟你好好說話》 April 29, 2020 at 04: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f2X9SM

2020年4月28日 星期二

給完美主義者:每件事都追求完美,是因為你無法擁抱低自尊 https://ift.tt/3aMlOYf 李品毅 Lee Ping-Yi 其實,成功是可以一分一分去累積的,不需要要求自己一次就要做到一百分。豁出去踏出第一步吧! 完美主義,是在探討典型星座人格時總會被提起的,也是不少人會以此為行事準則,甚至在工作面試時會將此做為競爭優勢,認為完美主義有助於表現優秀並達到成功。然而,比較在與有此特質的人共事後的經驗,卻讓人感到擁有完美主義特質的人難以合作,而這樣特質擁有的大量執著也可能使團隊氛圍或是人際關係陷入僵局。 那麼,完美主義背後,隱藏了些什麼呢?在心理學家雷蒙德・卡特爾的人類的 16 種性格中,便有提到完美主義,根據他的定義,完美主義有以下特點: 行事與思想有組織性 容易沈迷 自我約束 社會性強 意志力堅強 喜歡控制感 加州大學戴維森分校的心理學教授 Patricia Schuler 一篇關於完美主義對資優人士影響的論文中也提到,完美主義有以下六種常見的特定行為: 情緒上抑鬱 總是苛責自己「應該這樣做」 充滿羞恥與罪惡感 要面子 充滿恐懼且猶豫 否定自己的自卑感 圖片|來源 完美主義者的行為往往無法妥善推動事務,而僅是填補自己內心的匱乏而反到是阻止事務進行 從兩位心理學者的研究中可以看到,完美主義雖然對生活有些正向的價值,但概括起這些特質,卻很容易使得擁有完美主義人格的人在生活中陷在很多痛苦中,背負大量的焦慮感,同時擁有很多無形的壓力。 在關係中、工作中難以信任伴侶、孩子或是同儕,無法放權,背負很大責任,但總難以取得真實的滿意。而積累的壓力讓下一次的互動合作無法保持清晰的頭腦,與穩定的情緒,使得狀況更加混沌。而這樣的困境中,完美主義者也同時希望擁有完美的人際關係,但因為自我的執著,反倒使得關係一團糟,花費更多精力處理人際問題,使得焦慮的狀態更加惡化。處理工作問題已使完美主義者分身乏術,埋頭解決鑽牛角尖的問題,更大大影響了他們處理社交問題時的精力,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顯然不太可能。(推薦閱讀:「總是不停回想丟臉時刻」為什麼女生容易想更多?) 這樣的惡性循環在典型的完美主義者生活中是十分常見的,他們變得缺乏耐心、暴躁與易怒,而做出的行為卻又往往遠離自己的理想。這一切的背後,是鮮少真實關注自己需求的低自尊感以及害怕失敗與不被認可的自我否定。 對完美主義的鼓吹,正是社會認為失敗是極其羞恥的 在社會上,人們一提到商業精英,都會聯想到完美形象與高度成就。而完美主義者總希望成為領域菁英、得到認可,便要求自己不斷工作,力求與社會的價值合流,害怕絲毫的失敗、錯誤就會使得自己難以擠身菁英之流。 因此,盡其所能達到「完美的狀態」成了完美主義者的日常,這個日常同時也漸漸的讓完美主義者忘掉了自己是誰、為何工作等初衷,日日勤勤懇懇都僅只是想要取得他人認可、遠離引發羞恥感的失敗們。這樣總是討好外在的循環中,始終難以填補完美主義者內心深處的匱乏,因為低自尊與自我否定,只能靠自己與匱乏和解。只有自己才能探索真實自己是誰,只有自己想得起被遺忘的初衷。 圖片|來源 嘗試改變自己的認知,是與完美主義和解的第一步  在知名的心理治療中,有個派別叫做認知行為治療,根據美國心理學會(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APA),認知行為療法的核心概念為下列 3 種: 心理問題的產生,可能來自錯誤或負面的思考,也就是所謂的認知扭曲(Cognitive Distortion)。  患者之所以會產生心理問題,可能來自過去習得的負面行為模式。  受心理疾病所苦的患者,都能透過學習更好的應對方式,進而減輕他們的各種症狀,並讓他們的生活重回正軌。 我們若能藉由認知,來調整日常對完美主義行為的看法,對於離開完美主義的枷鎖便有了曙光。完美主義者心中可能有些認知扭曲,例如,認為事情只有自己辦得到,難以相信他人;認為工作自己永遠都做不到滿意的程度,不能達到滿意程度就難以被人接納。這些想法可能來自於過去遭遇過極度不被認可的情境中衍生而來,雖然過去的事情已經無法改變,但是對該事情的認知與想法是可以改變的,嘗試跳出慣性的思考模式,避免用有色眼鏡去看這個世界。接著,減輕焦慮、壓力,重新找回「自己」,找回生活的真諦可能就不遠了。(推薦閱讀:「總覺得自己很糟」如何透過每天一個行動,練習肯定自己?) 一篇文章難以瞬間扭轉完美主義的慣性模式,但是若能開始意識到「完美主義並沒有帶給我完美的生活」、「完美主義讓我更加對生活感到迷惘」時,我們便可能有勇氣開始尋找書籍、社群、朋友、諮商師等資源來支持自己超越過去的模式了,漸漸的就有機會開始接納不完美的自己,生活、關係、工作可能就開始萌生變化了。 因為意識到時,和解便開始了。 April 29, 2020 at 02: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aMlOYf

「找個伴侶不如養隻寵物」你不信任人,可能和童年經驗有關 https://ift.tt/2YrnhB1 哈理斯 │ Harris 為什麼有些人拒絕與他人交流,卻喜歡和寵物相處?用心理學帶你一起看,那些不信任人的原因到底是什麼。 身處在人群中,你會否有一種莫名的厭惡感或畏懼感?與其跟人見面聊天,更多時候你選擇跟自己,或者跟寵物相處,覺得這種狀態最為理想?而問題在於,那種即便在渴望,卻無法跟他人好好親近的異化感,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發展心理學家會解釋說,有些人屬於低社交性(sociability),他們不願投入跟他人的互動,從中尋求關注與認同。用人格心理學家的角度,有些人天生的特質是低外向性(extraversion),不熱衷於社交與交談,對他人的親切度不高。甚至是分析心理學家榮格,指出心理能量的流向分為外/內傾,而屬於內傾(introversion)者,會比較人際退縮、容易害羞與在群體中感到不適。 上述都是對「逃離/厭惡/畏懼人類」現象,所作出一些分類性質的描述,卻未回應除了遺傳的性格因素以外,這現象在成長過程中的可能根源為何。(推薦閱讀:「越來越難輕易相信別人」六個跡象,判斷他可能不值得信任) 最早的安全感:沒有它,我便不信任世界 讓我們從生命誕生開始談。記得小嬰兒是對父母絕對依賴的 [1],於這種無助的處境中,他的生命、安全與情感,完全依賴於照顧者。不給予食物,他就無法生存,不給予撫摸,他就感受不到愛。因此,在生命之初,嬰兒與照顧者的關係,便是他與「世界、環境、所有除他以外的人類」的(社會性)關係基礎。這就是精神分析師 Erikson 指出「嬰兒藉著嘴巴來生存與愛」的意思 [2]。 要是父母或照顧者能夠適當回應嬰兒的生理與情感需求,也就是帶來「世界的安全感」,他便會發展出「信任」的感覺,他能夠去信任別人的好也是一致、持續與相同的,不會突然充滿敵意與背叛。 也可以想像,如果一個嬰兒的早年照顧是被拒絕、忽略或不穩定的,好比母親一時很溫柔,一時很抽離,在情感的供給上視她喜惡而定,那麼,小嬰兒便傾向發展出對世界的不信任,他多疑、害怕與焦慮,甚至像我從好幾位個案口中聽過的,覺得世人與社會都是噁心的。 有一位 K 女士個案,自小時候因為父母在城市忙於工作,便不定時的將她送到鄉下,讓外公長時間照顧,然而當她跟外公的關係建立以後,又突然被帶回城市,轉而交給個案眼中那些陌生的叔叔阿姨們託管。這些從小根植的不安全與不信任感,在日後只要遭逢挫折或生活上的危機時,便於 K 女士心中引爆:她需要以一直吃東西,來緩解各種焦慮不安(也就是佛洛伊德說的口腔期的意義),或是,即便她做了再多防範措施,卻仍然覺得無力於控制災難的降臨。 無法相信自己?因為魔法失效了 接下來我們可以追問,為何人們除了不信任世界,卻同時不信任自己?在各種心理學的研究上,我們知道嬰兒大約在出生後半年,才真正意識到一個完整的他人存在,並與之建立起具特定情感意義的依附關係(attachment)。 那麼,在意識到他人真實存在之前呢?嬰兒其實活在一種尤關生命需求的依賴狀態(dependence)之中,他並不覺察到外界真實的存在,亦不會覺得母親是獨立而與他有分別的個體。用一個生動的比喻:嬰兒以為食物是自己創造的,「我餓,它就來了」[3],是嬰兒有全能的魔法般餵養了自己。 但是在不適當的早年照顧中,魔法就會失效!嬰兒可能是因為飢餓、生病、壞心情而一直哭,卻沒有得到照顧者的回應與照顧。因此,他會持續感到世界在傷害自己、環境變成壞的、他人是不可信任的,但與此同時,魔法失效的自我弱小、無能、也是不值得信賴的。 如此,我們便進一步體會到 K 女士的問題是怎樣形成的,即她不只不相信他人──就像內建又刪不掉的原廠手機的的爛軟體一樣──也不信任自己能保護自己: 由於依賴/依附關係出了狀況,人們無法發展出對自己、世界與世人的原初信任,我們才一再對他人與人群,感到害怕、難以忍受、厭惡,並選擇從中退縮。 而臨床上常見的現象是,他們也常常進入了一種高度依賴,但往往充滿痛苦的關係中。換言之,因為內心對自我與世界的不信任,才使得依附、或戀愛一事變得痛苦難堪。 寵物的潛意識意義 幸運的是,潛意識知識因應這種痛苦的解決方案:寵物,牠發揮了一種依賴/依附關係的彌補作用。就像 K 女士總是說:「毛小孩永遠都對著你笑,不管你打牠罵牠,牠還是會回來你的身邊」。 圖片|來源 正是這種帶有情感回應,不離不棄,總是能讓人類信任(或反過來,寵物總是相信主人,象徵著一種個案無法對別人做到的信任)的關係特性,使得寵物常常成為人們重要的感情對象,發揮其潛意識意義。 我曾聽過一位個案,他從小就在父親外遇、母親生病早逝的破碎家庭中長大,被雙親打罵是家常便飯,他無法感受到人們的愛意,同樣,他也無法真心去信賴他人,但是,他有一條陪伴了十多年的小狗,牠的存在與去世,在他的生命中,是極少數充滿了真實情感的回憶! 在與寵物的相處中,人們能夠扮演年幼時得不到、很少得到、不穩定的母愛給予者,去照顧毛孩;或是被寵物磨蹭時,人們扮演起嬰兒的自己,把寵物想像成具情感回應的照顧者,讓自己享受被愛的愉悅。 結語:讓我們鼓起信任的勇氣 對世事萬物的不信任感受,可能因著早年不當的教養,根植於我們的人格之中。不過,在日後的生命中遇上值得投入與可信賴的朋友或長輩,常常是改變的契機。(推薦閱讀:「只要認識真正的我,他就會變心」為什麼有時你會害怕「被愛」?) 不過我們還可以反問,在這個契機來到之際,我們又會否被心中的不信任感壓倒,而不願意作出嘗試與投入的勇氣呢? 當然,對學習諮商心理學的哈理斯我而言,當然會鼓勵人們去找一位心理師,從長期治療(如精神分析取向)的關係層面,慢慢重拾對世界的信任。 ※下一篇,我將會繼續這個主題,繼續從成長的角度,談「不信任」以後可能發展出來的「控制與強迫」問題※   參考資料: [1] Winnicott, D. W. (2002[1963]). From dependence towards independence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dividual. In The maturational processes and the facilitating environment (pp. 83-92). Karnac. [2] Erikson, E. H. (1959). Identity and the life cycle: Selected paper. Psychological Issues, 1. [3] Winnicott, D. W. (2005[1971]). Playing and reality. Routledge. April 29, 2020 at 01: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YrnhB1

專訪吳傲雪:在香港的性別不平等,遠超過黃藍政治立場 https://ift.tt/3cXPZgA 女人迷香港特派 Kayla 2019 年 10 月 10 號,港中大學生吳傲雪在師生對話會上,說出自己在葵涌警署遭遇的性暴力,在此之後,吳傲雪持續遭網絡欺凌。2019 年 12 月,吳傲雪公開宣布結婚,年紀輕輕但作出重大決定,並且將私人決定公開,當時她的目的只有一個:「我說出來,是想令到其他性暴力受害人知道,他們並不是污糟的,他們沒有錯。」 上篇:實名指控港警性暴力,然後呢?專訪吳傲雪:我被質疑作為受害者的合理性 「不要聘請 Sonia和 Emilia,她們為人師表卻性開放,誤人子弟」 攝影|林亦 網絡欺凌和欺凌中涉及性的抹黑,纏擾她多年,「Slut-shaming(編按:蕩婦羞辱)和污名化一個女性,真的會影響一輩子。」 中大同學 Emilia Wong 與吳傲雪 Sonia 同樣是香港網絡的女權份子,早在反送中之前,Emilia 曾經因為拒絕一位網友的交友邀請,而遭到報復,當時 Sonia  挺身而出,為 Emilia 反擊,亦遭受到網友追擊,私人照片被截圖,毫無根據地、圖文並茂地被指控為「蕩婦」。 Sonia 的照片被傳送到香港各大的教育機構,包括幼兒園、幼稚園、補習中心、學前教育中心、小學、中學和大學等,隨圖附上「不要聘請 Sonia 和 Emilia,她們為人師表卻性開放,誤人子弟」的字眼。 Sonia 所屬的學系亦收到匿名信,裡面要求開除她的學籍。 對方這樣做,是為了毀了就讀幼兒教育的 Sonia 的前途。 性別力百科 蕩婦羞辱 Slut-Shaming 若女性違背社會對女性的貞操期待,例如:談論性或身體、穿著暴露等等,容易遭人言語或肢體攻擊。 實名指控警方後 繼續被網絡欺凌 實名指控之後,網絡出現兩極化的意見。兩極化的情況有兩種,第一是政治立場——黃與藍兩大陣營的相反意見,藍絲指出,Sonia 與段校長「有性關係」,她在說謊,前言不對後語。(延伸閱讀:男警用力摸胸、女警看她如廁 香港中大學生吳傲雪:「如果我不站出來,還有誰會發聲」) 在 Facebook 上,曾經有一個貌似中國的帳號,對她作出恐嚇:「我會將你先姦後殺。」另外她收到中國區號電話的電話短訊(sms),「內容問我會否提供性服務,『今晚有空嗎?要多少錢才陪睡?』」她認為來自內地的恐嚇,應該是警方將她的電話號碼洩露出去造成。裸照、恐嚇、問價,她不斷收到各種各樣的性騷擾,不論這些騷擾是否政治人任務,騷擾的目的都是「噤聲」,「是偷換概念,我要指控警方性暴力,對方先下手為強,將我捏造成一個蕩婦、隨便的女人,令我顯得不可信。」 第二是黃絲(即支持民主的香港人,「黃絲」一說來自雨傘運動時抗爭者配戴的黃色絲帶,黃絲與支持警察的「藍絲」為兩個對立陣營)之間的支持和質疑意見。 「連登討論區以黃絲為主,當然不排除有藍絲和五毛。裡面的意見有些很支持我,說我勇敢無私。有些人則重提我以前被網絡欺凌的內容,羅列出我的十大罪名,這些罪名,十個裡面有九個都與『性』有關,形容我是公廁、愛收兵、愛勾引別人男朋友。我細看對方指控裡面的證據,很多都是來自以前追求過我但我拒絕的人,還有在真實世界中已經絕交的朋友。」 盜用相片、假 Facebook 帳號、不實證據,都是攻擊她的人所運用的手段。在這樣的討論氛圍下,慶幸的是還有人願意 逆流支持她,指大家應該「事」和「人」分開討論。然而,其實她沒有說謊, 「警方到目前為止,其實沒有否認過我所指控的事情。」(延伸閱讀:「天拿水等緊你」香港中大學生吳傲雪指控性暴力,卻遭恐嚇) 性別不平等 遠超於黃藍政治立場 記者問,「面對警方(性)暴力,你認為女性站出來控訴,需要面對比起男性示威者更大的壓力嗎? 」 吳傲雪斬釘截鐵地回答:「我認同。 性方面,一直以來都不平等。 傳媒、討論區都加速和深化不平等的現象。 「在一個叫《午夜講場》的節目,小曹提到,林鄭月娥做香港特首,大家就會說『女人做特首,當然會弄得如斯田地,一塌糊塗。』」 林鄭月娥固然無能、腐敗,這是無可否認的事實,但其實梁振英執政的時候,香港同樣亦一塌糊塗,執政能力,其實與性別無關, 「區議會選舉的時候,大家討論女參選人的身材,她們的政綱呢?立法會選舉即將來臨,大家說,女人去參選是否想當花瓶?」 完美受害人想像的操弄 :「冰清玉潔的順性別女性」 「一個女性,不管她是否一個隨便的人,都不可以合理化她被施加性暴力這件事。」 攝影|林亦 讓她摸不著頭腦的,是為何一個女性的私生活,會成為被質疑的原因。假如我曾經有過很多的伴侶、性伴侶,是否代表今天的我說的,並不可信?或者是否代表我所做的努力,就化為烏有?她認為必須分開事和人。在女性的「性」經常被拿來評頭論足的社會,即使我們不是Sonia Ng,也定必試過因為私生活,或者被幻想出來的私生活,而被身邊友人、同事、素未謀面的人「扣分」。 「一個女性,不管她是否一個隨便的人,都不可以合理化她被施加性暴力這件事。」 同時,受害人的性別不限於女性,並非女性才會受到性暴力的煎熬和折磨,「在 927 集會,我們會看到一名男手足公開自己被警方雞姦的故事。」 2017 年香港運動員呂麗瑤實名指控教練性侵,高呼 #metoo,不少傳媒將 Sonia 與這件事拿來比較,「我認為反送中運動之後,其實大家對於性暴力受害人的態度已經有改善。但這亦與社會氣氛有關,因為我的政治立場是黃,所以依然有少數網民願意支持我,但若果我是藍絲,大概不會有好下場。有一名女警曾經指控警方內部的性騷擾,連登網民馬上落井下石。」 究竟網民所支持的是她的政治立場,還是真的知道性暴力應該零容忍,「我真的分不清楚。」 自願公開私領域決定 為的是鼓勵性暴力受害人 有政治人物將我視為假想敵,認為我這樣『出位』,是為了未來於立法會選舉參選。其實我真的沒有這個打算。 2019 年 12 月,吳傲雪公開宣布結婚,年紀輕輕但作出重大決定,並且將私人決定公開,當時她的目的只有一個,「作為性暴力受害人,我曾經覺得自己很污糟(書面譯:不潔),亦因此不想談戀愛、被觸碰或者成家立室,因為我是污糟的,我的身體被沾污,所以我不配被愛。直至另一半的出現,他無微不至地陪伴我走過艱難的這段路,我才感覺到自己是可以被愛的。我說出來,是想令到其他性暴力受害人知道,他們並不是污糟的,他們沒有錯。」 這個舉動,再次惹來猜度,「有人不理解我作為受害人,為何可以這樣三番四次公開發表關於自己經驗的言論,認為我想獲得更高知名度;有政治人物將我視為假想敵,認為我這樣『出位』,是為了未來於立法會選舉參選。其實我真的沒有這個打算。」 願榮光歸香港人 自由平等民主何時來臨? 是次訪問,為吳傲雪就著警方性暴力採取司法行動前最後一個訪問。訪問寫畢之際,香港的警方暴力並未完結,多名民主派代表人物剛剛被捕,時夕4月,距離反送中運動爆發一週年尚餘2個月。香港準備踏入多事之夏,年輕一輩準備就緒。 同時,遭受警方性暴力的受害人,至今只有吳傲雪一人依然活躍發言,但我所談及的受害人,並不只吳傲雪,還有年輕的男被捕人士和女被捕人士,他們定必面對重大創傷,而遭受的性暴力程度,我們無法想像,只知道是政治迫害下的人道災難。 吳傲雪是極好的例子,讓香港人在民主運動中反思同路人對於同路人的偏見和猜忌,也是讓香港人能夠在性/別意識上有所提高的一個契機。網絡欺凌文化固然不可縱容,但主導民主運動的討論區同時是一個仇女主義者的集中地,讓事情更加複雜和困難。 進步價值包含一籃子的元素,裏面有普選,也有性別平等,缺一不可。 身在同一個政治立場的我們,支持民主和自由,渴望香港可以有一天擺脫極權枷鎖,少了一個人的支持也不可以。而記者友人羅冠聰(前香港眾志主席、前立法會議員)的一句話永遠能夠派上用場,「進步價值包含一籃子的元素,裡面有普選,也有性別平等,缺一不可。」意味著極權政府打壓進步價值,定必一籃子一同打壓,諷刺的是我們在高舉民主自由時,很容易忽略了這一點:其實女權運動和民主運動密不可分,真正的自由平等不單止時爭取普選制度和五大訴求,別忘了性/別公義。 *此次專訪,特別鳴謝香港女攝影師 —— 林亦 。 April 29, 2020 at 12: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cXPZgA

國際丹寧日:直到今天,還有六成人認為性侵是被害者的錯 https://ift.tt/3f6OwXt 現代婦女基金會 推動 only YES means YES 觀念,除了提醒大眾必須尊重他人的身體和意願,更重要的是希望社會停止責備被害者,並讓加害者負起責任。 近期眾所矚目的性暴力案件,包括受害者眾多的南韓 N 號房事件,還有在表演節目中自爆受害經歷的單口喜劇演員博恩,引發民眾高度關注。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報告指出,全世界約有 1500 萬名青少女遭遇強迫性行為,卻僅有「1%」會求助。2012 年我國衛生福利部調查顯示,遭遇性侵曾提出求助者僅占 19.67%,其中求助正式體系的不到三成;若以性侵害通報一年約9千名受害者推估,每年可能有超過 15 萬人遭受性侵,令人震驚。 現代婦女基金會每年 4 月起發起性暴力預防倡議行動,持續推廣「only YES means YES沒有同意‧就是性侵」(OYMY)的觀念,今年更邀請知名藝人安心亞擔任倡議大使,呼籲民眾關注性暴力的嚴重性。(延伸閱讀:【性別觀察】世界丹寧日:被強暴後,法院卻說牛仔褲很緊,我是自願脫下的) 超過 6 成民眾對性侵被害者存有迷思 性侵新聞事件下,經常發現許多責備性侵被害者的留言,包括認為被害者「另有所圖」、「沒有自我保護」、「行為不檢」,以及言行舉止「不像被害人」等等。根據現代婦女基金會調查,65% 民眾認為女生如果在行為上表現太開放,就應該要承擔被性侵的風險;61% 民眾認為受害者應該為性侵害事件負責,在在顯示社會大多傾向責備被害者。 除了承受事件本身的傷害,外界的責備眼光,或自以為善意的提醒言論(ex:如果你…就不會被害),所帶來的二度傷害,經常讓被害者更加自責,害怕事件曝光而不願對外求助,更將變相鼓勵加害者持續犯案。擔任 2020 性暴力預防倡議大使的安心亞說,推動 only YES means YES 觀念,除了提醒大眾必須尊重他人的身體和意願,更重要的是希望社會停止責備被害者,並讓加害者負起責任。 「大家常以為足夠的自我保護,不幸就不會發生。但性侵害案件很多都是加害者預謀的犯案,就算被害者再小心,仍然無法預防。被害者所經歷的自責與煎熬不是多數人可以想像,大家其實不需要再問『為什麼會發生這種事情』,因為性侵害的發生,不是被害者做了什麼,而是加害者有沒有取得別人的同意。」安心亞說。 如何幫助被害者? 現代婦女基金會執行長范國勇指出,被害者承受許多社會的責難,民眾的訕笑或自以為關心的責備,可能澆息受害者求助的意念,長久下來將加劇受害者的困境,導致自傷或自殺。若聽聞性侵害事件,現代婦女基金會呼籲大眾「停止責備」,不腦補揣測案情、謾罵被害者,並制止身邊/網路上責備被害者的言論;此外也希望能做到「陪伴傾聽」,不說自以為善意的提醒、不帶批判的陪伴被害者,溫柔接住每一個性創傷故事。 4/29 是丹寧日,「穿丹寧‧反性侵」是國際重要的象徵行動。安心亞對此表示,很開心能擔任性暴力預防倡議大使,呼籲民眾這段時間穿上牛仔褲,表達反對性暴力的聲音,站出來停止責備被害者、給予陪伴傾聽,每個人都有能力阻止性暴力發生。在這疫情嚴峻、公益團體捐款銳減的狀況下,安心亞同時也呼籲民眾捐款支持現代婦女基金會「展心復原計畫」,幫助性侵害被害者的服務得以持續,幫助他們走過後續復原之路。 參考資訊: 「only YES means YES沒有同意 ‧ 就是性侵」 性主動的一方有責任要確認:對方在「完全清醒」的狀態下,「同意」發生性行為。 4/29丹寧日活動 1992年一名義大利少女穿著緊身牛仔褲遭性侵,卻被法官認為如果少女沒有同意,褲子不可能被脫下而判處加害者無罪,引發民眾上街抗議。這個事件正好展現了被害者所承受的迷思與不公,也催生了後續「穿丹寧、反性侵」的國際丹寧日。4/29丹寧日穿上牛仔褲,已成為對抗性侵迷思的國際象徵。現代婦女基金會邀請您一同響應2020丹寧日行動,一同支持被害者 ‧ 追究加害者 ‧ 終止性侵害! 支持展心復原計畫 捐款用途:協助18歲以上性侵害被害人,司法協助、身心關懷、心理諮商、創傷療癒及個案家屬諮詢,陪伴他們走出生命幽谷,恢復生活秩序,邁向身心復原。 April 29, 2020 at 11:00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f6OwXt

一個好的療癒師,人生不太可能沒有「壞掉」過 https://ift.tt/2KJ5dKy 波瑟芬妮 一個好的療癒師,人生不太可能沒有「壞掉」過。從羅志祥與周揚青分手,到鄧惠文醫師的發文,再到鄧醫師被鬧到關版,我們學到什麼? 文|波瑟芬妮 鄧惠文前幾天發了一篇文提出她對「公審報復前伴侶」的擔憂;廣告小妹事後發文,指出鄧過去也有關係上的黑歷史,有什麼資格指責周揚青。 且不論到底公審報復跟判死刑本質上是否為同一回事,我想講的是,療癒師之所以成為療癒師,不是因為他們特別清白道德有智慧而成為上師,他們的智慧,大多是從自己人生中的黑暗與不堪裡提煉出來的。 如果認為療癒師是聖人,什麼關係都處理得很好,那誤會真是大了。實際上,他們可能有各種亂七八糟的關係經驗,還有關係背後深深的早年創傷歷史。這些亂七八糟的關係經驗跟創傷,就是療癒師的經典教科書。 有些事情,沒有經歷過真的不會知道那是什麼感受跟體驗,就算你把紙本教科書翻爛背得滾瓜爛熟也學不到其中的奧義。 相不相信,當一個可憐的受害者,要比當一個可惡的加害者還要簡單很多很多 —— 如果一個人存有清楚的良知意識時,「有意識地」當壞人是非常折磨精神、威脅自我認同的事。 一個好的療癒師,人生不太可能沒有「壞掉」過,他們之所以好,是因為他們曾經壞掉過、但沒有壞死,清醒地覺察跟感受自己壞掉的過程,然後重新活過來,並在拯救自己的過程中,順道在裡面開發了療癒別人的能力。 一個從小到大都很幸福美滿順利的人,一個一輩子正確遵守倫常道德規範的「正確」的人,基本上是不理解人性、也沒辦法同理他人的,因為他沒有經驗過人性的黑暗面。 他的道德觀,是別人給他的知識,而不是他自己歸納出來的體悟,那將是僵化死板的律法。 而他對「人」的認知將相當單薄而扁平,因為他的世界是用二元對立的「好壞、是非、對錯」來檢視的。 電影裡面好人就是好人、壞人就是壞人,至於人性灰色地帶的複雜跟矛盾、「加害者跟受害者其實互為表裡,彼此互相滿足對方深層的受害與傷害渴望」,對他來說是「無法理解這什麼鬼」的存在,因為他沒有需求推動他去理解。 一個也研究命理的朋友說,大概他們這世來這個世界上是來休息的,靈魂這世不需要修煉。 但我們不是。 富燒香、窮算命,作為一個命理師,我如果培養了些什麼療癒他人的能力,不是因為我很聰明很會念書考試,而是因為我犯過很多錯、當過爛人、做過殘忍的事、走進那些骯髒不堪的黑暗裡面,然後繼續背著「是的,我有罪」的十字架活著,不奢求贖罪還自己清白無辜的緣故。(推薦閱讀:【為你點歌】擊倒悲傷之前,允許自己是個壞掉的人) 我的心理師跟我說過:有光的地方,就有影子,光越強、影子越深;但光跟影子之所以同時存在,是因為你存在。 愛與恐懼,常常是同一件事 我寫這篇文雖然是想要講講廣告小妹的評論後面我想補充的觀點,但廣告小妹和網友們的抗拒、憤怒、無法接受也是很正常的反應,因為有恐懼。 「愛」與「恐懼」是同一件事。 當「愛」長得跟我們過去深信的不一樣時,我們會很害怕這樣陌生的愛,或失去原有的愛,一想到,就好焦慮不安。 同時愛著一個以上的人是愛嗎?愛到生恨到想要毀掉對方是愛嗎?對方無法按照自己期待讓自己很失望的是愛嗎?會被眾人唾棄責罵的是愛嗎?被深深傷害背叛裡面有愛嗎?愛裡面可以要求公平正義嗎?為什麼會碰到這麼糟糕的事情呢?我好害怕我會不會有一天也跟周揚青受到一樣的對待?如果專家鄧醫師說我不能這樣反擊報復天啊那我還能怎麼辦?我會不會比慘還要更慘? 這些問題很難回答,我們就算學了一點關於人心怎麼運作的原理,你問我會不會害怕?當然會呀!就跟哪天我的黑歷史被挖出來攤在陽光底下一樣,我也會害怕。 比方說鄧惠文被出征後我就開始在想,我要不要也發個警語說我寫別人的事情可以很溫柔療癒有同理心,不代表我處理自己的關係也是這樣(應該說對自己人通常都不是這樣),所以請不要對我躲在不露臉的社群後面的真人存有什麼正向的幻想,我不是這種人設,我是那種發瘋起來,可能會讓對方想掐死我,丟進焚化爐燒掉的類型。) 我會寫這篇,是因為我想起《康熙來了》黃子佼跟小 S 大和解那集節目。 當年的小 S 受的重傷痛到讓她覺得需要這樣反擊來保護自己破碎的心,這是真實的;十幾年來,小S看到佼佼因為她的關係事業從此一落千丈、難以谷底翻身,她感到悔恨跟難過,這也是真實的。 恐懼產生憤怒而反擊、愛帶來心疼而悔恨⋯⋯這些都是真實並存人心的情緒跟感受。(同場加映:小 S 的內心獨白:我每天都活在否定自己的恐懼) 隔了15年,小S還是很被牽動地哭了:「當年我跟大 S 在節目開記者會罵你劈腿,我很抱歉,當年我把感情看太重,影響你的人生。我無意傷害任何人,沒有想到後座力這麼強,這件事情造成我很大的糾結。」 佼佼回了小 S 一句很棒的話,我感覺那不是在安慰小 S 而已,而是他十幾年來深刻的體悟。他說:「當年這件事對我來說是當頭棒喝,阻止我少年得志。」 當年重傷的倆人,是彼此人生的重要過客,也是成長的貴人。 當然受傷流血的當下要把對方視為人生貴人實在太不符合人性了,不過至少你知道往後的某一天,他會是的。(推薦給你:逆風、求裸照、網路公審!為什麼我們該談羅志祥事件後,針對女性的網路暴力) April 28, 2020 at 10:15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KJ5dKy

逆風、求裸照、網路公審!為什麼我們該談羅志祥事件後,針對女性的網路暴力 https://ift.tt/35dhBeW 女人迷主編 Audrey Ko 羅志祥與周揚青的分手事件,鄧惠文醫師的逆風發文引起網路爭議。我們該如何看待這些事件之後的網路公審與性別問題? 羅志祥與周揚青的分手事件,全網沸沸揚揚,掀起了女性主義圈子裡的意見分歧,也連帶引出網路上不同的評論觀點與角度。 鄧惠文醫師,hashtag #逆風發文,於臉書上呼告:「訴諸網路公審的情愛報復,不該被津津樂道」,並提到自己的擔心,「不要等孩子成為恐怖情人,再來抱怨教育少了什麼。」 某種程度上,我可以理解,鄧惠文對於羅志祥事件評論背後的擔心與呼籲——我們這一輩人,如何看待信任破滅的親密關係;如何處理一次分手;如何在挑戰單偶婚家制度之際,又看見自己對於親密關係背叛的難以諒解;如何在網路世界成為刷屏看台,人人買爆米花入場觀戰點讚之際,意識到語言的力量,意識到意識形態的對局,去忠實地表達自己,去選擇自己怎麼處理再見,將會成為很重要的課題——鄧惠文在意的是,怎麼避免讓一次個人的分手,不會成為一種集體的暴力。 而同時,我也想提出討論,我清楚意識到,這樣的評論,沒有把性別位階與角色差異納入考慮,忽略了性別權力關係的不對等。 無條件包容的女性,與改過自新的男性 當女性長年在親密關係中被期待站在「無條件包容」、「溫柔同理」的被動角色——幾乎每個出軌記者會,都配上一個一起淚流滿面並決定選擇原諒的女性;當男性一次次躲在「犯了一個全天下男人都會犯的錯」的保護罩裡,選擇「改過自新」,重回家庭與關係。周揚青的現身,其實點出許多女性/人已經無法再忍受的事實,甚至她有更強烈的意圖,在於避免類似事件一再重演。 我也看到,很多人在這樣的討論裡,其實想起來的是自己的創傷經驗。那麼,這樣的現身,應該被稱呼/理解為恐怖情人嗎? 當女性長期被要求著,繞過處理自己的情緒,優先關照全局的和平,以大局為重,而忽略在意自己的不滿與委屈,我們是不是讓女性難以擁有其他更心理健康的選擇?是不是也變相地支持了藉口保護罩的牢不可破? 所以如果要教育孩子,會不會這其實是一次很好的教育現場? 如果可以教育孩子,那麼告訴他,尤其告訴女孩,你要先從「尊重自己有情緒」這件事開始,去理解自己——你可以憤怒,你可以生氣,你可以不滿,你的感受很重要。 尊重自己感受的最大用意,在於真正有機會可以處理自己的內在衝突,有機會不按照社會的指導棋形式,有機會去擾亂既有的性別秩序,找到一種新的互動可能——一種鼓勵揭露,鼓勵討論,鼓勵建立的未來可能。(延伸閱讀:「無論有沒有做錯事,總之先說對不起」為什麼十年之後,女人還在跟社會道歉?) Photo by sankavi on Unsplash 網路霸凌的現在進行式:傷害一個女生最快的方法 當鄧惠文醫師發出貼文後,引起不同角度的迴響與評論,有的讚好,有的聯想到創傷經驗,其中有人指稱「她也曾有過感情問題,所以沒有資格評論」,而在 PPT 環境中,有人揭露她過去的私密照片,有人排隊求取。 我們不能不談,目前網路對於個人評論的「資格論」、挖出發言者的「黑歷史」,對其道德審查,訴諸群體攻擊的暴力,也正在發生。這其中,當然也存在著性別問題。 我們會清楚看到,今天一個社會想傷害女性最快的方式,就是性羞辱她,公開她的裸照,對她道德審查,津津樂道地廣傳,讓她永遠閉嘴。 請不要加入這樣的共犯結構。不認同言論那就討論,撐出一個更好的空間與解法,但永遠不要建立在惡意傷害之上。因為那個傷害,就像頑劣低級的連鎖信,有一天,會回到我們身上。 如果可以教育孩子,那麼也記得告訴他——告訴他單一價值/敘事的危險。 我很喜歡的奈及利亞作者 Chimamanda Adichie 提過,「當我們抗拒單一故事,當我們了解,世上沒有任何地方只有單一個故事時,我們就會重拾心中的樂園。」只容許單一故事存在,只容許一種真理存在,背後往往是失衡的權力關係。 事實上,不管是順風跟逆風,有人討論,有人重視,有人去拓寬看待一件事情的各種面向與維度,有人吹起不同的風向,只要不建立在惡意傷害之上,基本上就是好事。 海苔熊溫柔地提到:「面對新聞事件,比起跟著八卦,更重要的是這些新聞擾動了我們內在的什麼。」 我們正在暴力的漩渦與核心裡,如果可以,請優先觀照自己,回到自己的生活重心;也在每一次討論裡,嘗試去提醒與分辨,不認同一個人的言論,或是想對一個人言論提出討論,不需要與人身攻擊連結。 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協助終止我們無法也不必再忍受的網路霸凌,都可以為這個時代建造一個更好的討論空間,做出貢獻,這就是我們想擴充的,多元共融的真正意涵。(推薦閱讀:D&I 多元共融) April 28, 2020 at 09: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5dhBeW

【性別觀察】談談「第三者」:羅志祥出軌,愷樂活該當最大箭靶? https://ift.tt/2xYSXmq 女人迷編輯 Irene Lei 周揚青和羅志祥分手後,被視為第三者的愷樂,收到上萬則譴責她不夠檢點的留言,數量是羅志祥的兩倍以上。網友用「鮑鮑換包包」、「婊子」、「浪」等等強烈字眼,大量灌入愷樂 IG 。當一個男生出軌時,為什麼更多人將憤怒的矛頭指向第三者?為什麼比起男生,女方更容易受到性侮辱? 近日,周揚青與羅志祥的分手事件,鬧得沸沸揚揚。對此,大眾看法不一,目前風向多是力挺周揚青、譴責羅志祥與被劃為第三者的愷樂(舊藝名「蝴蝶姐姐」)。 2020 年 4 月 23 日,中國 KOL 周揚青在微博發文,表示因羅志祥多年來對感情不忠,讓她決定分手,結束九年的情侶關係。(延伸閱讀:柚子甜專欄|最能信任愛情的人,都是有底線的) 由於周揚青間接指出愷樂曾和羅志祥有染,使其瞬間成為眾矢之的,眾多酸民湧入愷樂 Instagram ,並施以各種侮辱字眼。 圖片|愷樂 Instagram 留言截圖 讓我們藉由這個時事,來討論為什麼一段關係的破滅,比起追討當事人,我們更傾向咎責第三者。 「像她這樣的壞女人」譴責小三的仇女投射 事件引起風波後,從羅志祥和愷樂 Instagram 最新貼文的惡評數量來看,截至目前( 4 月 28 日)為止,羅志祥的留言數是 3.5 萬則;愷樂的留言數則高達 8.3 萬則,足足比羅志祥高出兩倍以上。 有人嘲諷羅志祥不是「空幹王」而是「實幹王」;有人說他是渣男,為周揚青感到不值;也有人挖出羅志祥從前的緋聞或節目片段,試圖找出任何和花心相關的蛛絲馬跡,或爆料他舉辦的私人派對玩得多麽瘋狂;更甚者,則將其私生活與性病劃上等號。 至於被視為第三者的愷樂,網友大多以強烈字眼譴責其性道德,「鮑鮑換包包」、「婊子」、「浪」、「髒」等等。 當一個男生出軌時,為什麼更多人將憤怒的矛頭指向那個身為第三者的女方?為什麼比起男生,女方更容易受到性侮辱? 很顯然地,這和「性的雙重標準」習習相關。日本性別學者上野千鶴子即言,父權社會普遍將女性分為「聖女」和「妓女」,進而讓兩者對立,例如:「聖女」會拒絕被當成「妓女」、蔑視「妓女」。因此,性羞辱往往是傷害一位女性最快速的方法。 性別力百科 性的雙重標準 Sexual Double Standard 針對男人的性道德和女人的性道德,有著不同的標準。 參考資料:《厭女:日本的女性厭惡》 圖片|來源 走遍全世界,「浪女」 (slut) 在大部分地方都是具有高度攻擊性的字眼,用以形容一個女人性生活如狼似虎、人盡可夫、可恥。有趣的是,「浪女」的同義字「種馬」 (stud) 或「玩家」 (player) ,是形容性生活活躍頻繁的男人,但卻帶有讚許、豔羨之意。——《道德浪女》 社會上,相較女人,男人對於出軌或性的渴望,更常被認為是合理且正常的,例如:「男性本色」、「全天下男人都會犯的錯」。而當女人在感情中不夠端莊正直,就容易遭受非議與批判。這也能用來解釋,為什麼愷樂會收到上萬則譴責她「不夠檢點」的留言,而且數量是羅志祥的兩倍多。 厭女網絡採取兩手策略的操作方式,區分「好」女人與「壞」女人並分而治之,透過拉攏「好女人」、懲戒「壞女人」,使女性因為被懲戒而神傷,或因為被拉攏而得意;拉攏與懲戒更可能產生相互加乘的效果,進而鞏固厭女網絡。——《這是愛女,也是厭女》 「千錯萬錯,都是小三的錯」當他出軌,誰該負責? 接下來,讓我們談一談,關於感情忠誠與第三者。 圖片|《夫妻的世界》劇照 在普遍社會價值觀裡,單一伴侶、一夫一妻是主流,現行多數國家的婚姻制度也以此作為依歸。 一段健康的關係,是兩人坦誠以對,尊重彼此。即便是開放式關係 (Open Relationship) ,也是將「知情同意」與「信任」擺在前提,再由雙方建立起的共識。(同場加映:想要開放式關係?這 10 件事先了解) 許多影劇或新聞媒體,在處理這類題材時,多會強調第三者的介入。而這種「小三介入別人感情」的敘事邏輯,易將過錯完全推到第三者身上。讓大眾恨得牙癢癢的,比起男主角,更常是被塑造成某種形象的小三。 為什麼我們習慣譴責「介入的小三」而不是「破壞信任關係的男主角」呢? 圖片|《夫妻的世界》劇照 根據周揚青的說法,是因為羅志祥對她有所欺瞞,已經失去信任,才選擇結束感情。真要「咎責」,其實是男方未遵守當初兩人在一起時的承諾。 要對伴侶關係負起責任的,本是在這段關係裡的雙方。 另外,在周揚青公開發表的聲明裡,也能看見她的溝通對象是羅志祥,以及想替其他可能受騙的女性聲張。 公眾人物的一言一行會受到大眾檢視,無可厚非,但不能因此合理化網路上的言語霸凌。目前大眾對愷樂的攻擊,是不必要,甚至過度放大檢視的,原因即含括上述的性別問題。 寫這篇文章的用意,不是支持第三者,也不是選邊站、或「為愷樂護航」,而是希望以另一面向的視角,與讀者共感,並覺察其中隱含的課題。 要喚起大眾對網路性霸凌行動的自覺,首要之務就是將網路性別歧視的行動從私領域的私人議題,提升到公領域的公共議題。——〈「我說妳是妳就是」:從 PTT 母豬教的仇女行動談網路性霸凌的性別階層〉。余貞誼。 你對這件事的想法又是什麼呢?歡迎在底下留言,與我們理性討論喔! April 28, 2020 at 08: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xYSXmq

「幸福感,與婚姻本身無關」為什麼相愛結婚的人,關係會越來越差? https://ift.tt/3bIMtGI 早安財經Good Morning Press 曾經有對新婚夫妻一起來上課,當下並不覺得有太大的改變,回去後才發現彼此的相處多了滿滿的幸福感。我問幸福感哪裡來,他們告訴我,來自於他們發現有一種工具可以解決彼此的難題。過去,雖然相愛卻不知如何相處,一旦關係陷入膠著,往往就會泥足深陷,徒然消耗彼此的心力。而現在,就像找到能解決誤會、化解衝突的方法…… 文|賴佩霞 這幾年我一直在教課,許多學員抱著各種心情踏進工作坊大門。讓我最開心的,不是他們進來的模樣,而是課程結束之後,他們跨出大門的神情。每個人走出去時露出的燦爛笑容,就是我莫大的成就。 曾經有對新婚夫妻一起來上課,當下並不覺得有太大的改變,回去後才發現彼此的相處多了滿滿的幸福感。我問幸福感哪裡來,他們告訴我,來自於他們發現有一種工具可以解決彼此的難題。過去,雖然相愛卻不知如何相處,一旦關係陷入膠著,往往就會泥足深陷,徒然消耗彼此的心力。而現在,就像找到能解決誤會、化解衝突的方法──猶如手中多了一把尚方寶劍,心裡多了一份篤定與沉著。 特別是新婚夫妻,研究顯示通常等到蜜月期一過,幸福感就會開始往下掉。曾經有位心理學家說,從小媽媽就告訴他這輩子只要做好這三件事:賺錢、結婚、生小孩,人生從此圓滿。所以,他花了大半輩子針對這三件事做研究:有錢、結婚又生子之後,這樣的人生是不是真的可以帶來幸福快樂? 幸福感不是來自「結婚」本身,是要靠維持,而維持,就得靠溝通。 研究結果很有趣。他發現在親密關係裡,幸福的最高峰是在婚後的蜜月期,之後就會開始一路往下滑,而下一個高峰竟然是落在離婚後的那一段日子。他再深入研究後發現,幸福感不是來自「結婚」本身,幸福感是要靠維持,而維持,就得靠溝通。如果沒有學習良好的溝通,幸福就會擺盪到低點。也就是說,除非你的結婚對象是一個願意跟你交心的好朋友,兩人持續經營友好的關係,否則,幸福很難維持,而我們也都知道,友情的維繫,當然要靠彼此之間健康、友善的互動。 圖片|來源 我還看過一則有趣的故事。有一個專門研究夫妻關係的心理學家,太太生小孩之後,連續餵了十一個月的母乳,照顧嬰兒的壓力讓兩人忙到連覺都睡不好。終於等到斷奶那天,他跟太太把孩子交給丈母娘照顧,兩人放自己一天假,到最高檔的飯店住一晚,希望能讓兩人好好睡上一覺。 這位心理學家來自一個中產階級的普通家庭,而太太則從小就家境富裕。當兩人來到高級飯店準備入住時,他看到身旁的妻子就跟飯店大廳裡的其他人一樣,穿著體面、有格調,反觀自己的穿著卻顯得寒酸,這讓他感到相當自卑,於是躲在一旁角落,讓太太一個人到櫃檯辦理入住手續。 孰料到了半夜兩人就寢沒多久,飯店警報器突然大響,他心想:「不會吧?我只想好好來這裡睡一覺,竟然發生這種事!」接著又想:「天呀!等會出去,每個人的穿著一定都像先前一樣得體,而我除了一身的破T恤、短褲,其他什麼也沒帶。」於是,他也懶得換上自己的衣服,而是乾脆套上衣櫥裡的睡袍,就趕緊跟妻子跑到飯店大廳。 結果他發現,大家都跟他一樣──穿著飯店睡袍。 那一刻,他突然有非常深的理解跟頓悟:原來,平常每天人們衣冠楚楚地走在街上,回到家跟家人相處的時候,私底下其實都一個樣兒。 我們會在家庭以外的地方戴上面具,表現出美好的一面,然後將最真實、不怎麼美好、甚至有點不堪的一面,留給身邊的家人。我們在家裡,無論是語言或行為舉止,都不太修飾。我們喜歡隨興不受拘束的舒適,喜歡放鬆下來的自在,卻沒有想到必須忍受不修邊幅的人,就是與自己同住在一個屋簷下的親人。 在夫妻相處上,不加修飾的語言與行為常常會誘發彼此的弱點,久而久之,弱點不再只是弱點,而是演變成惡化夫妻關係的元凶。別看有些在外面展現出高度修養,或在職場上表現優異的人,其實很多人都把在職場上累積的壓抑和壓力,統統帶回家裡爆發。 記得有位學員曾說過一個故事。她在醫學院授課,先生是一名醫師,夫妻倆就住在醫師宿舍。在宿舍裡,她常常聽到有個男人極度歇斯底里的咆哮、嘶吼,聽得出來是在指責太太跟孩子:「怎麼笨得跟豬一樣,我跟你講過多少次了……你為什麼都聽不懂?」私底下,左鄰右舍都很替這家的妻小抱不平──有這麼嚴重嗎?這個男人幹嘛要罵得那麼難聽?是不是該看看精神科了? 有一天,她走在醫院的長廊上,突然聽到有人在說話,她心想,這熟悉的聲音不就是經常咆哮與嘶吼的那個鄰居嗎?猛然轉頭一看,竟是一位外表斯文有禮的醫生。好奇心驅使下,她問了旁邊同事關於這個醫生的背景。原本她以為,平常動輒痛罵妻小的男人,應該是個脾氣暴躁、在同事之間風評不會太好的傢伙,但對方的回答卻讓她目瞪口呆。 「他是一位名醫,待人很好,對病人也非常有耐心。」這一刻她才驚訝的發現,原來這位在家中時常情緒大暴走、像顆不定時情緒炸彈的男人,在職場上卻是另一副模樣,竟然是一位以和善待人而聞名的好醫生,而且大家都聽過他的好聲望。 要用心打造並維持友善關係的對象,不該只是家庭之外的人,其實家中的親人更需要重視,因為他們才是幫助我們建構幸福人生的關鍵人物。 盧森堡博士將非暴力溝通推展到聯合國,也親自到中東國家去調解各方歧見,讓大人小孩都能運用這套公式,開啟族群跟族群的對話。在我來看,非暴力溝通的練習更應該從每個人的家裡做起,尤其是我們最親密的人生伴侶。如果家中還有子女,那就更需要好好學習,為兒女立下好榜樣。 許多研究都指出,擁有良好的關係是長壽的重要因子。如果我們跟孩子、家人、工作以及社會,都能保持友好的互動關係,對我們的健康將有正面的影響。 本文摘自賴佩霞《我想跟你好好說話》,由早安財經文化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我想跟你好好說話》 April 28, 2020 at 07: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bIMtGI

從周揚青公開信學習分手:面對傷痛,原諒並不是唯一的選擇 https://ift.tt/2W9NG3c 海苔熊 遭到背叛時,你不需要掩飾你的悲傷,也不用刻意掩蓋你的憤怒。先對自己寬容,才容易復原。 最近小豬羅志祥、周揚青、愷樂的新聞鬧得沸沸揚揚,似乎每一個人都可以找到在這段感情當中認同的角色(劈腿者、被劈腿者、第三者),每一個相關的議題都值得被關切(性別角色、性別權力、三角關係、開放式關係、炮友關係),但這篇文章我只想從被劈腿者的角度談一件事情:原諒(forgiveness)[1]。 當你跟朋友說,某個跟你交往很久的渣男(女)劈腿了,你很受傷,大概會得到兩種答案: 這種人不值得你的眼淚,趕快離開他、放下他吧!走我跟你去把他下面切掉! 你打算原諒他嗎?都已經在一起這麼久了,婚也結了,小孩還小,要不要兩個人好好討論一下[2]? 似乎報復或是原諒,是被劈腿之後的兩種主要的選擇,但除此之外,有沒有第三種選擇? 圖片|作者提供 寫一封信給他 如果你不知道自己要放下、原諒、報復;如果你很矛盾,一方面告訴自己別不值得再為了這個人難過,另一方面又每天還是會落淚,那該怎麼辦? 「寫信」是心理治療很常用的方式之一,如果你找十本有關於分手/原諒/放下的自我成長書[3],大概會有 11 本在書籍的後面邀請你寫一封信給對方或是給自己。說起來簡單做起來難,很多人光提筆就卡住了,揚青的公開信剛好提供了一個很不錯的範本,提供給大家參考,你只要置換底線的地方就可以了:(推薦閱讀:書寫療癒:親人或愛人離開後,用寫信陪伴自己走過傷痛) 保持距離 嘿~_______:我們還在一起的時候,曾經有一次開玩笑,我問你:「你說如果萬一有一天我們分手了我會做什麼?」你說 :「你一定會寫一首超級長的 rap 來罵我」,你甚至還把歌詞都幫我編好了。 但是你猜錯了!我沒有寫歌哦,我還是選擇給你寫一段文字,以前都是幫你______,這次也算是我寫給你的最後一篇長篇文字了。 接近核心 分手的起因是怪我看了你的手機,雖然你不止一次告訴過我,兩個人在一起最重要的就是相互間的信任,看彼此手機會打破這種信任,你不喜歡!(我也算是乖乖聽了你______年的話,這麼久都不曾看過你的手機 )但這一次因為某些原因,我就是看了~ 也還好是看了! 如果不看我都不知道原來你還有另一部專門用來______的手機。原來我不在的幾乎每一天 ,你都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還有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更過分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這些顛覆我三觀的事情,全部,都發生在我最深愛的,愛了______年的你身上⋯⋯。 正面回憶 現在想想自己真的很傻,為什麼沒有在第一次抓到你劈腿的時候就放下呢 ?每一次都被你的承諾和悔過打動,一次次的原諒你的背叛,但仍抱有期望,覺得自己是唯一懂你,可以陪伴你,改變你的人。你說你真的愛過我嗎______ ?一定也是真的愛過吧⋯⋯不然你怎麼會__________________? 從來不公開任何感情的你,卻願意向大眾公開介紹我一個這麼威風的______,甚至願意讓朋友覺得你怕我(你說過怕是因為在乎和愛)你也為我做過很多很多浪漫的事,對我的每一件事用心,有不開心的、難過的、都第一時間和我說;交往這麼多年還是會每天都打電話,手機不離手,為我哭、也陪我笑(天啊!我寫你好的這段話竟然快比寫你壞的還要長)。 從矛盾到自我接納 可是 一個這麼愛我的人,又怎麼會做出這些呢⋯⋯關鍵是 你都是哪兒來的時間呢?!!我每天和你半夜三四點才講晚安,難道你為了______都不睡覺的嗎?! 如果我們是因為性格不合或者你愛上別人分了手,我一定會做一個大家口中優秀的「______」。分手了什麼都不說,灑脫地講一句「我們還是好朋友~」,但抱歉,這次的情況太特殊了。因為我知道,現在,包括以後,還會有很多很多的______在同時被你騙著,他們可能還天真的以為他們是(除我之外的)唯一。 ______,千萬別自信到認為自己是那個可以改變他的人,因為有的人,他「渣」是天生的(你真的太太太太太×100 渣了!!!) 形成意義感 不過還是要謝謝你,雖然這_____年的青春最後沒有結果(也幸好沒有結果) 可是和你在一起的大部分時光 我都是快樂的。如果不是最後這一擊 你留給我的回憶也還算是美好 感謝這些年彼此的陪伴!你如果問我後悔嗎 我不後悔,因為確實是你,讓我變得更好了;因為愛你,我成長、成熟、也變得更獨立。你如果問我難過嗎?也不難過,因為,你,一點都不值得!(以上修改自周揚青微博公開信全文) 面對內在的轉折 為什麼會選這封信當作範本呢?因為我覺得這封信提供了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叫做轉折。研究顯示,分手一段時間之後過得比較好的人,並不是因為他們沒有憎恨過前任,也並不是因為他們可以很豁達的走出這段關係,而是他們歷經過痛苦、失落、憤怒、討價還價、否認、想要原諒但是又無法原諒、想要放下可是卻又放不下等等種種顛簸的歷程,在經過這一系列的跌宕之後,他們發現就算自己在段關係當中受傷了,仍然可以從這次的感情裡面,看到正面與負面的彼此,看到這段關係走到今天的意義與成長(meaningfulness)[4]。 怎麼做到這件事情呢?就是容許自己有防衛、有情緒、有對於對方的震撼,也有對於對方的感激,有對這段感情的懷念,同時也看見自己的改變。而揚青在短短的一封信裡面都做到了。 如果仔細看她的信,發現它有幾個結構上面的轉變: 保持距離:一開始是用比較戲謔、搞笑的方式切入,這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不會太快就掉進情緒裡。就像你要拿下面具之前,得先戴上面具。而在面具一層一層的脫下來之後,那個受傷的你才會被看見(如下圖)[5]。 圖片|來源 接近核心:然而,傷痛總是要被經歷,才有機會被痊癒,所以進去這個事件裡面,開始仔細地訴說那些自己感到恐懼和震驚的細節,就是療癒的開始。 正面回憶:你認真完成上面那一段書寫,那麼很快你會感覺到有一股強烈的慾望想要去「說說他的好」,因為人的內在世界本來就是複雜的,如果你跟一個人相處看到的都是他壞的地方,那麼某種程度上面你能否認了自己跟他在一起的這段時間的價值。所以通常,你會想起跟他有關的,一些快樂的、正面的部分。(同場加映:關係心理學|致剛分手的戀人:想著對方多差勁,不會讓你好起來) 從矛盾到自我接納:這是最關鍵的一步!兩人在一起,說穿了其實就是一種「自我認同的融合」(couple identity fusion)[5],你東想西想想到最後,你可能會面臨一系列的矛盾—— 我曾經這麼要好,為什麼走成兩座孤島?你明明曾經很愛我,為什麼最後沒有結果?你那麼好,那是不是我不好,所以這段關係才會無法繼續?如果是你不好,那麼以前你對我的愛,難道都只是剛好? 形成意義感:在這一連串的思索之後,你可能最終會得到一個結果:或許我們曾經都對彼此很好、或許他曾經愛過我、或許過去那些美好的回憶也都是真的,但人會變、時間會說明一切,沒有結果並不代表彼此錯過,相反的,可能正是因為看清了彼此真正的樣貌,放手讓彼此往另外一個方向前進,尋找更值得自己的擁抱。 經過悲傷,經過失望,經過那些曾經的好以及不再曾經的好,使我們終於能夠明白,什麼才是自己真正值得的好,我們在這個傷口裡面長大,也允許自己有一天,重新再像個小孩。 原諒並不是唯一的選擇 我覺得面對新聞事件,比起八卦,更重要的是這些新聞擾動了我們內在的什麼。 你有權利悲傷,也有權利憤怒跟失望,原諒並不是唯一的選擇,放下也不是唯一的出路。允許自己暫時不要原諒、暫時不要放下,反而可以在這樣的寬容裡,得到一種釋放。(推薦閱讀:《如果,愛能不寂寞》當你開始瞭解自己,就是接近幸福) 延伸閱讀: [1]Fincham, F. D., & Beach, S. R. (2002). Forgiveness in marriage: Implications for psychological aggression and constructive communication. Personal Relationships, 9(3), 239-251. [2]Sheldon, P., & Antony, M. G. (2019). Forgive and Forget: A Typology of Transgressions and Forgiveness Strategies in Married and Dating Relationships. Wester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83(2), 232-251. [3]Janis A.S., Michael S.(2011)How Can I Forgive You? : The Courage to Forgive, the Freedom Not To(教我如何原諒你?)。(許琳英 譯)。台灣,台北:心靈工坊。 [4]Field, T. (2017). Romantic Breakup Distress, Betrayal and Heartbreak: A Review. Int J Behav Res Psychol, 5(2), 217-225. [5]Walsh, C. M., & Neff, L. A. (2018). We’re better when we blend: The benefits of couple identity fusion. Self and Identity, 17(5), 587-603. April 28, 2020 at 06: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W9NG3c

蔣亞妮專文|有人在 18 歲就老了,我卻在老時才感覺年輕 https://ift.tt/3cV502G 悅知文化 吃美食、穿梭各個社交場域,享盡奢華,卻魂不守舍。要怎麼樣,才能拾回孩提時代的雀躍? 文|蔣亞妮 有女初老成 可能還有些必須寫的字, 但已沒有要等的人、沒有想說的話, 沒有非得留下的名字,甚至必報的恩仇。 每個人的老去感與老之意識,離真正的老,是各自不同的度量衡。莒哈絲只一次戀愛,十八歲,就老了。而我卻是很晚,才開始感覺年輕。 什麼時候意識到「老」這個字,我已無法確切記憶,一切的感覺都是忽然來臨,老去感,也像是高緯度地區的冬日初雪一樣,眨眼即至。幾年前的一個冬天,我曾經成為一個感覺的開關,被不同人觸發切換。勇敢一點、誠實一點的說法是,我曾做過影子寫手。現在回想起來,也有數次被過度用力的手、無禮冒犯的手,碰觸心靈和感覺,但那時最惡毒的想像, 卻只不過是在夢裡暴力回擊。 原來我也曾那麼愚勇與可愛。 成為開關的那一年裡,偶爾有應酬的飲食,即使是如此溺於吃食,不管精巧冗長的正統法餐、解離程度到幾乎分子的料理秀、意味完全不明的台菜米其林,到家鄉深夜街邊一碗完美的甘口肥膩爌肉飯,全都能欣賞的我, 也經常吃不出什麼快樂滋味。而另一次在主管策畫的精品VVIP 之夜裡,與身高平均一百八十五的義大利男模群共飲香檳,同事側拍到的我,雙眼卻像是被幽魂奪舍的空殼,甚至得從隔天的照片裡,我才驚覺自己錯過了什麼男模盛宴。那是美男與美食都激不起欲望的一年,我在他人的名字下寫作,把自己的感覺變成水氧擴大機,滴進怎樣的精油,便散溢如何氣味。(推薦閱讀:看似什麼都擁有?專訪李明川:中年人,其實比誰都無法做自己) 我想就是在這時,有人偷偷往我的心裡加入了一滴老之精油。 圖片|來源 曾有個月內就得完成的計畫, 為某位名人草寫一本全新的書, 談在中年與老年間的女子。那時的我總得她強勢啟動開關,可能與本人對坐數個日夜,再逼著自己聽完無盡的錄音檔,在沖澡與早餐店等待的時間裡, 潛進另一種氣味中。也是在同個月裡, 我陪另一個剛留美回來的女友, 補過二十八歲生日。在重新裝潢後的一間 speakeasy bar 裡,她告訴我從 Converse 到 Jimmy Choo 間,如何調整行走重心,豆沙玫紅色的唇輕抵在我耳邊,認真告白:「我覺得喔,我現在才開始年輕。」 女人一樣會為女人眩暈臉紅,當時我耳根漫紅一片,難得羞怯點頭, 對, 我也覺得才開始年輕。我沒有為了女色說謊, 確實在離開文科研究所,拿到畢業證書的隆冬一月裡,我剛過完二十七歲生日,可悲可喜間終於開始感受,另一種年輕。像是,緩慢悠長不需結尾的性,跟剛好收尾在離酒醉只 1% 的精準度。 當夜酒退,我打開筆電,寫下的第一行字卻不是自己,「讓我們學習如何面對空巢,對孩子放手。」我連對稿子放手都還學不會,於是設好八點的鬧鐘,在凌晨三點時決定哭個十分鐘。那是一段不管是過去師友、寫作同儕,甚至情人都無法共感的日子,即使是許多年前,就成功化身為隱形百變獸的主管,也早已無法活在我的時間裡,才剛年輕的後青春期裡。(同場加映:《她們》的女性主義自白:親愛的女生,妳並不欠這個世界什麼) 本文摘自蔣亞妮的《我跟你說你不要跟別人說》。由悅知文化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我跟你說你不要跟別人說》 April 28, 2020 at 05: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cV502G

讓快感領航!做自己的情慾探險家:高潮,是愛自己的一種方式! https://ift.tt/2KHLnix Charming BrandTalks 試著讓快感領航,做自己的情慾探險家吧!追求性高潮是種新興性感,也是你在每個深夜或清晨,慢慢習得更愛自己的一種方式。 漆黑房裡,床頭燈流洩出唯一昏黃光源。棉被下的雙腿扭動,你試著用指尖來回摩挲自己,頸項、腰側到兩腿之間。緊閉雙眼,你對高潮的渴望似虔誠地禱告,黑暗中卻感覺迷航,指尖節奏跟不上快感疊加的浪潮,你焦躁地感覺自己就要失序,永遠迷失在這片探索情慾的汪洋上。 這樣的空曠,可以怎麼被填滿?渴望被體貼與疼愛,你像海上的情慾探險家,尋找極致歡愉的遠方,如果可以,你只想在快感中徜徉,於是你開始在某些深夜或清晨,輕巧地沿著腰際向下探尋,嘗試習得更愛自己的一種方式。   疼愛自己不再迷航,情慾地圖,由你自己征服 你知道,有許多女孩跟你一樣,難以在性愛中體驗高潮,明明陰蒂周圍具有幾千條末梢神經,卻因缺乏刺激而無法享受快感。其實「陰蒂」字源源於希臘語「key」這個詞,懂得探索、刺激陰蒂,才是體驗高潮的關鍵。來自德國的女性愉悅品牌 Womanizer,聽見了女孩們的心聲,它告訴我們:高潮不難,因為追求快感,是妳與生俱來的人權! 圖片來源:永準貿易提供 正因陰蒂周圍神經密佈,若直接刺激,時常引發不適,讓人遲遲不敢探索自己。對此,你一點都不擔心,因為 Womanizer 深知女性的敏感,替我們找到了情慾地圖的指南關鍵! 不同於一般情趣用品的震動體驗,Womanizer 研發出空氣吸啜技術,透過氣壓變化所產生的吸力按摩陰蒂,其感受宛如愛人輕柔的吸吮與啄吻,一層層地疊加快感,替你帶來觸電般的美好高潮體驗。 讓快感領航!追求性高潮,你就是自己的情慾探險家 這趟探索情慾的航行,你不張揚,只想靜靜地感受快感陣陣襲來的波浪,為自己攻下的每一寸快感領地,都只想秘密珍藏。Womanizer 讀懂你的心,智能靜音能感應妳當下的慾望,吸吮頭搭載感應器,只有貼近皮膚時,才會啟動運作,全程寧靜且流暢,讓你能夠安心沈溺於私密時光。除了在床上使用,更可以在沐浴或泡澡時有它作陪,IPX7 等級的防水功能,讓你的探險時光不受地點限制。 而情慾最令人著迷之處,在於它總是帶給你不同的感受,PREMIUM 系列 配備自動導航功能,讓你的航行之旅不須時時費心操弄,也不會因為慣性而疲乏,只需將它放在合適的位置,便能放鬆感受它出其不意的節奏變換。讓快感領航,感受新奇,追求性高潮的路上,你就是自己的情慾探險家! 圖片來源:永準貿易提供   同場加映!為你的情慾航行選物 談情慾,理解陰蒂、C 點、G 點高潮是一回事,能夠實際體驗到不同性高潮帶來的不同性愉悅感受又是另回事。讓 Womanizer 用先進的科學方法替你量身定做,屬於你最私密完美的高潮體驗: 除了陰蒂高潮,如果你更喜歡雙重刺激的享受,DUO 系列 將是你的完美拍檔,C 點吸吮器和 G 點震動器均設有 12 段強度等級選擇。 圖片來源:永準貿易提供 如果你想將高潮帶著走,推薦你 LIBERTY 系列,精巧的外蓋設計,讓你隨身攜帶不怕尷尬!任何時刻有它在身邊,都能享受私密時光。 圖片來源:永準貿易提供 當然,妳可能還在觀望,還不確定哪一款最適合自己。若想踏出第一步,入門款 STARLET 2 系列 會是你的最好的選擇! 圖片來源:永準貿易提供 Womanizer 向每位女性致敬,鼓勵享受自己、取悅自己,在成為情慾探險家的路上,一起遊走探索迷人身體,隨著每回的顫抖與雙頰潮紅,像是讀懂自己對情慾的渴望,在次次高潮中與追求性愉悅的羞愧和解,終於,我們大方性感地更貼近自己。   等不及想擁有嗎|立刻體驗專屬你的 Womanizer 補充小貼士|永準貿易總代理保固2年   April 28, 2020 at 04: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KHLnix

2020年4月27日 星期一

張曼娟專文|冠夫姓六十年,她也忘了自己原本是誰 https://ift.tt/2y4CHjG 天下文化出版社 八十四歲的我的母親,那樣需要丈夫的姓氏做為標記;三十二歲的我的學生,保全的不只是姓氏,更是一個完整的自己。 文|張曼娟 女人的姓氏 發現母親忘記自己名字怎麼寫的那一天,我真的陷入前所未有的驚惶裡。然而,沒有可以求援的對象,也沒有軟弱時的倚靠,也就迅速堅強起來,開始思考能夠做些什麼。(延伸閱讀:為你選書|《我輩中人》失智以後,母親成了我的孩子) 首先,找到一枝好寫的筆,接著就去買小學生用的生字練習簿,讓母親每天練習寫字。剛開始,她連拿筆都那麼吃力,前一年發生的小中風壓迫到視神經,損害了視力,加上無法控制的手抖,她好幾次想要放棄。我就像哄小孩那樣的哄著母親,稱讚她的字寫得好整齊,鼓勵她寫完一行再多寫一行,先從簡單的字開始,像是「山水日月」、「生日快樂」、「春夏秋冬」⋯⋯我先把字寫在每一行的最上面一格,再讓母親一筆一畫照著寫,彷彿她是我初初學寫字的孩子。 有時候,她寫著寫著就寫成了隔壁一行的字,有時候會突然創造出新的字,我總是對她說:「沒關係喔,你已經寫得很好了,今天比昨天更好,真是太棒了。」我是個永遠不會發火、永遠不失去耐心的「家長」。 這樣的書寫持續了一段時間,我便寫下她的名字,讓她練習。那一天,我下班回家,印籍看護阿妮告訴我:「奶奶說她不要寫這個名字,這不是她的名字。」母親鬧鬧小彆扭已經是家常便飯了,我拿著生字簿到她面前問她:「怎麼不練習自己的名字?是不是太難寫啦?」母親的名字是「鄭鳳蓮」,這三個字確實不太好寫。母親看著生字簿又看著我,她說:「我叫張鄭鳳蓮。」 我笑起來,對她說:「我們只要寫三個字,不是很好嗎?」 「不好。大家都知道我是張鄭鳳蓮,沒人知道鄭鳳蓮是誰。」 就在那一刻,我恍然明白了,母親冠夫姓已有六十年,她只認識冠夫姓的自己;去掉丈夫的姓氏,她根本不知道自己是誰了。 我默默走回桌邊,拿起筆重新寫下「張鄭鳳蓮」四個字,對母親來說,這才是完整的她。哪怕八十四歲的她已經罹患失智症,常常陷在時間與空間的迷障中,也漸漸無法知曉自己吃過飯了沒有,卻還那麼清楚的記得她是妻子,與丈夫是密不可分的。記得,並且執著。 Photo by Cristian Newman on Unsplash 三十幾年前,好友結婚之後搬到了東部居住,在沒有手機與網路的年代,我們依舊用通信的方式保持聯絡。當她在陌生的城鎮安頓下來,便寫了信給我報平安,我也寫信給她,並在信封上寫下了她的夫姓。她回信告訴我新的生活,說後院的芒果樹結了許多果實,最後的P.S.寫道:「我比較喜歡自己的姓,別再幫我冠夫姓嘍。」我忍不住笑了, 意識到時代已經不同,從那以後,我再也沒有為任何一位已婚女性朋友冠夫姓了。我知道,她們覺得自己已經完整,不需要因為婚姻或丈夫,而添加新的姓氏。 一九九七年,我到香港中文大學任教,初來乍到,有很多的不適應和焦慮,因為諸多待辦手續,我常常得和行政人員交涉,有位年齡與我相仿的祕書,給了我很多表格,我幾乎每天都在和那些英文表格奮戰。而更加困擾的卻是祕書對我的態度,雖然每次見面我總是用生硬的廣東話跟她問好,每天「唔該」(不好意思)、「唔該」的,她還是沒給我好臉色。 有一次,研究助理陪我去辦事,走出來的時候她說:「唉呀,老師啊,怪不得她都跟人家說你不尊重她,你怎麼叫她吳小姐?應該叫她陳太啊!」 香港職業婦女依然冠夫姓,並以夫姓為榮。這件事讓我感到驚奇,這才恍然大悟,原來自己如此失禮。從那以後,我每次見她都熱烈招呼:「陳太你好。」她終於展露燦爛的笑顏。 前些年我在大學教書時,遇見一對班對,他們相戀十幾年,歷經許多考驗,終於舉辦了浪漫美麗的婚禮。我很榮幸的擔任證婚人,眼看著他們的成長,分享著他們的人生故事,感覺就像是家人一般親近。參加婚禮不久我出了新書,新娘照例會買書,表示支持;我也總會簽名贈書,表達我們的情感深厚。要題名的時候,我稍稍想了一下,以往都是簽給新娘一個人的,可是他們現在是夫妻,如果不題上新郎的名字,就好像是兩人迎面而來,我只跟一個人打招呼,卻忽略另一個,很怕自己又失禮了,於是,我題上了他們倆的名字。 新娘看見題辭,微微蹙了蹙眉,欲言又止,沉吟了半天才說:「老師,以後可以簽我一個人的名字嗎?我想擁有自己的藏書,像以前一樣。」說真的,這樣的要求有什麼不應該嗎?為什麼結了婚之後,就要與丈夫分享自己的一切?我的心中是理解的,也是讚許的,卻還是留意了站在一旁的新郎的表情。如果在過去,丈夫聽到妻子說這樣的話,絕大部分都會很不開心吧? 而這個丈夫只是像平常那樣的微笑著。我想,這就是為什麼他們可以成為夫妻──妻子想要保持自身的完整,而丈夫願意幫助妻子成為她自己,做為一種愛的宣示。 八十四歲的我的母親,那樣需要丈夫的姓氏做為標記;三十二歲的我的學生,保全的不只是姓氏,更是一個完整的自己。 本文出自張曼娟《以我之名:寫給獨一無二的自己》,由天下文化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以我之名:寫給獨一無二的自己》 April 28, 2020 at 11:00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y4CHjG

生活能更快樂嗎?耶魯大學教授給你的 10 個人生建議 https://ift.tt/2Y7DTNX Cheers 學生時代被學業壓垮,出社會後被工作壓得喘不過氣,快樂似乎一直都是奢侈品。幾個練習,讓你發現原來快樂不遠! 文|林若寧 你快樂嗎? 快樂兩個字,也許是人生最難的功課之一。 每個人都渴望幸福快樂,但多數時候,壓力和焦慮卻如影隨形。就連看似「人生勝利組」的美國常春藤名校耶魯大學的學生,都對「如何快樂」的答案趨之若鶩。 耶魯大學教授勞麗.桑托斯(Laurie Santos)開設了一門名為「心理學與美好生活」的課程。這門課不談怎麼賺錢、如何成功,只教學生一件事:如何讓自己更快樂。 桑托斯指出,追求快樂有兩大挑戰:打破直覺、建立習慣。追求快樂有時必須抗拒大腦的慣性。比如有錢、有房,不見得真能使人更快樂,和陌生人交朋友,反而有益身心健康,這樣的概念雖違反直覺,卻很值得一試。 透過培養快樂的好習慣,把快樂視為一種生活運動,桑托斯鼓勵大家身體力行。在耶魯大學的課堂中,學生須完成一連串的「快樂」作業,包括每天空出 10 分鐘記錄值得感謝的人事物、以及放下 Facebook 和推特,與家人面對面溝通。 追求美好生活就像鍛鍊肌肉,在生活中努力實踐,才是面對壓力的關鍵解方。今年 10 月,雲朗觀光集團與《Cheers》雜誌合辦「快樂任意門」講座,首度邀請桑托斯來台公開演講,以科學研究為基礎,歸納出 10 個關於快樂的洞察。每一點都不困難,想要更快樂的你我,不妨現在就為人生創造改變。 圖片|廖祐瑲 攝 洞察 1:不被生活際遇左右(Our life circumstance don't matter as much as we think.) 不快樂的時候,我們常覺得是環境的錯。房子太小、車子太破,戶頭的存款也不夠。這麼說來,如果可以避開一切倒楣的鳥事,我們想必會更快樂吧? 研究顯示,其實生活對快樂的影響並沒有想像中大。 科學家找來彩券頭獎的得主,研究他的快樂指數,一夜之間贏得 7 億美元,當然很令人欣喜,但 6 個月後,得獎者快樂程度卻和一般人差不多。所以擁有巨額財富,未必能帶來恆久的快樂。 再舉個極端的例子。如果遭遇車禍後失去雙腳,必須靠輪椅移動,是否就再也無法擁有快樂的感受?研究顯示,被研究者當時心情確實跌落谷底,但 6 個月後,還是可以達到和健康時一樣的快樂程度。所以即使是這麼嚴重的悲劇,對左右快樂的程度也有限。(推薦閱讀:自我厭惡才是你不幸福的根源!對自己滿意是一種能力) 際遇所造成的快樂、悲傷都是暫時的。生命的情境不能決定我們是誰,也無法左右我們的快樂。 洞察 2:看見「還有半杯水」(We can control more of our happiness than we think.) 這世界上,有人悲觀,有人樂觀;有人積極,也有人消極。難免有人懷疑,快樂是不是老早就注定好了?也許和出生時的基因有關係? 為了釐清這一點,科學家研究雙胞胎的基因差異。結果發現,並沒有所謂的「快樂基因」,而且人類可以控制快樂的能力,其實超乎想像。 舉個簡單的例子,如果眼前有半杯水,你腦中的念頭是「只剩一半」或者「還有一半」?光是這麼微小的轉念,就決定了你的情緒。 換句話說,每個人都可以決定自己的快樂程度,端看你解讀事物的角度,是著重在「失去多少」,還是「擁有多少」? 洞察 3:努力練習「更快樂」(You can become Happier but it takes work & daily effort.) 你絕對可以比現在更快樂,但一定要每天練習、持續付出努力。追求快樂就像練肌肉、寫文案、跑業務、學程式一樣,「快樂」是可以鍛鍊的習慣。 在耶魯大學裡,「心理學與美好生活」被學生喻為「最難的一門課」,因為這堂課不是靠交報告就能獲得高分,而是你必須為自己的生活帶來正向改變。 無論你現在幾歲、收入多少,快樂都是人生中值得好好學習的功課。 圖片|來源 洞察 4:不從欲望中找快樂(Your mind is lying to you a lot of the time.) 人的直覺反應有諸多局限,我們以為眼見為憑,但只要一張特殊設計的圖片,就可以造成眼睛的錯覺。 所以你的腦袋也會欺騙你。我們常常以為有錢就會快樂,科學證明正好相反,快樂的人不會把錢跟快樂畫上等號。對他們來說,追求有意義的人生,是更重要的事。 曾有研究調查每個人需要多少錢才能獲得快樂?從平均值來看,年薪 5 萬美元應該是個令人羨慕的數字。不過,研究中進一步詢問年薪 10 萬美元的人,卻發現他們理想的年薪是 25 萬美元。 人心永遠渴望更巨大的目標,有了 5 萬,就想要 10 萬,擁有 10 萬,又覺得增加到 20 萬元更好。事實上,愈有錢並不會愈快樂。年薪 5,000 美元的人即使薪水成長了三倍,快樂也不會倍數成長。(推薦閱讀:人生就是不停做選擇,選擇的機會成本就是遺憾) 所得對快樂的影響力並沒有想像中大,豪宅名車也不是追求快樂的答案。 洞察 5:和親友真實互動(Make time for making social connections.) 去交朋友吧!好好和家人、愛人、朋友聚一聚。 人們常常埋首在螢幕前,瀏覽 Facebook 和推特,幫朋友的貼文按讚,就以為自己花很多時間在和朋友相處上,但我們其實很少仔細看看彼此的臉,面對面傾聽對方說話。 有一項研究把受試者分成「嘗試和陌生人對話」、「獨處不跟別人互動」以及「維持日常社交習慣」三組。實驗證明,社交的影響比想像中大。經常花時間跟家人、朋友、愛人相處的人,快樂感遠高於自己一個人。 洞察 6:試著為他人付出(Helping others makes us happier than we expect.) 助人為快樂之本是真的。幫助別人,對快樂的影響比想像中還大,當我們把專注力放在別人身上、試著為別人付出時,對於人生困境的執著就減少了。 我們在研究中給予不同的受試者 5 美元或 25 美元,並要求他們一定要把錢花在別人或自己身上,接著,再打電話詢問受試者的心情變化。 我們本以為可以花 25 美元的人,應該比只有 5 美元可花的人更快樂,實驗發現,其實兩者快樂程度差不多。更令人驚訝的結果是,比起替自己花錢,把錢花在別人身上,反而讓人們更快樂。所以每天為他人做一件小事吧,看看你的快樂會有什麼變化。 洞察 7:寫一封感謝的信(Make time for gratitude everyday.) 如果只要做一件事,就可以讓你一路快樂到明年,你要不要試一試? 這句話聽起來很像銷售術語,做起來卻一點也不難。現在就拿一張紙,寫下 3~5 件值得感恩的事情,例如,寫張卡片給你想要感謝的人。可以的話,親自把卡片交給他,或者為他朗讀你的心意。 耶魯大學的課堂上,學生對於這個建議的反應是:「天啊,也太難為情了。」不過,研究顯示,不管是寄出或是收到卡片的人,幸福程度都明顯提升。(你會喜歡:劉軒專文|每天寫下三個感恩事件,為什麼能讓情緒穩定?) 快樂的人常在研究中提到感恩的重要性。如果一時沒辦法想到感恩的事蹟。可以試著做「想像練習」,想像自己失去健康的那一瞬間、或者上一次與愛人相處就是最後一面,只要兩秒鐘就夠了。這樣的練習可以幫助你更深刻感受擁有的可貴,也更加珍惜身邊的一切。 圖片|來源 洞察 8:睡飽睡滿,好好運動(Healthy practices matter more than we expect.) 多多做對健康有益的事情,定期運動、保持充足睡眠都很重要。有氧運動是最好的抗憂鬱藥。我們常常提到睡眠對於健康的好處,不過,充足的睡眠時間、良好的睡眠品質,對於情緒也有直接影響。 成年人每天平均至少要有 7.4 小時的睡眠。實驗證實,只要一個晚上不睡,免疫力就會下降,發生意外的機率也會增加。 現代人熬夜念書、徹夜趕工,以為可以用睡眠來換取時間,其實對大腦來說,睡愈少、愈衰老。死亡、心臟病、中風,乃至癌症的風險都會提高。今晚就早點上床休息吧。(同場加映:100 天生活冒險|規律運動、早起不熬夜:十天後生活會有什麼改變?) 洞察 9:擁有自己的時間(Become wealthy in time not in money.) 實驗證明,擁有充裕時間的人,比金錢上的富有更快樂。 在耶魯大學的課堂上,我分享這項洞察後,當場宣布「課程取消」,邀請大家去做自己想做的事。結果竟有學生一聽就高興得哭了,因為這是他整學期第一次擁有自己的時間。 平時,我們把時間奉獻給工作、學業、社群媒體等,有太多事情消耗時間,讓大家在不知不覺中被行程追著跑。 不管再忙碌,都要記得為自己保留時間,心才有快樂的空間。 洞察 10:感受並享受當下(Being in the present moment is the happiest way to be.) 當下的意思是,此時此刻和自己的身體同在。感受自己的呼吸,在一呼一吸之間感覺身體的起伏。如果你坐著,問問自己現在有哪些感受?椅子的觸感如何?呼吸是深還是淺? 我們的腦袋無時無刻都在製造思緒,連享受時都不夠專心。試著去抓住當下的體會,享受一支冰淇淋在舌尖的甜蜜與冰涼,享受按摩時身體壓力釋放的快感。好好品味生命的每一刻。 原文刊載自《Cheers》。原標題為:培養10個好習慣,還說你不快樂嗎? 延伸閱讀(以下連結將導至站外): 大膽擁抱自己的「怪」,闖出新路 想擬定2020目標計劃?5步驟教你畫出超強心智圖 沒經驗到坐上業務主管,他給新鮮人的1句話:自律讓你發光、熱情讓人更優秀 April 28, 2020 at 10:00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Y7DTNX

Netflix 《慾罷不能》約會實境秀:在沒有性的世界,我們就會愛了嗎? https://ift.tt/2S9MADs 女人迷編輯 Shanni Netflix 熱門約會實境秀《慾罷不能》上映後引起討論,節目讓一群約炮高手們到墨西哥小島上共度一個夏天,然而,必須遵守「禁慾」的規則。這場夏令營,將讓我們重新反思性與愛的關係,以及現代人的各種慾望觀點。 圖片|《慾罷不能》劇照 「如果你跟這些人身在天堂,但必須抵抗性的誘惑,你做得到嗎?」 情慾實境秀《慾罷不能》(Too Hot To Handle)讓一群號稱只性不愛的「約炮高手」來到一座墨西哥度假小島上準備度過夏天。他們蓄勢待發,面露飢渴,準備享受人生的同時,卻被告知接下來的遊戲規則—— 在這座島上的一個月時間內,將不得接吻、撫摸、上床,以及自慰;做到這些事以後,將能獲得 10 萬美金(約莫 300 萬台幣)。若違規,獎金將依據犯規次數與嚴重性減少。 一場禁慾之旅,讓這群男男女女們哀鴻遍野;而節目表明這麼做的用意,是為了讓他們可以學習與他人建立更有意義的關係。在一個往右滑就能約炮的世代裡,我們要如何重新看待情慾和情感的價值?透過這些男女的互動與表現,又將帶給我們什麼樣不同的性愛觀和感情觀呢? 圖片|《慾罷不能》劇照 「所謂約會,代表上床」只性不愛的日子,為什麼教人上癮? 在節目一開頭,男女主角們一一登場,像走上一條慾望的紅地毯,他們大膽且炫耀式地介紹自己過去人生中的輝煌約炮史。 「交友軟體像是我的兼職工作,我玩上癮了。」——克洛伊.維奇(Chloe Veitch) 「我是女性主義者,......,上那些課讓我學會很多把妹的技巧,......,我常到處亂搞,我有很多備胎,我最驕傲的地方是我的陰莖。」——莎倫.湯森(Sharron Townsend) 「我沒有撩妹金句,也沒有策略,基本上只要走進一間酒吧,脫掉上衣就好了。英國口音對美國人來說,就像 30 公分大屌一樣。」——戴維.伯特維斯(David Birtwistle) 圖片|《慾罷不能》劇照 他們享受性愛,如同享受人生,對他們而言,要和一個人上床並不困難。在床上,能讓他擁有征服他人的成就感、有展現自我吸引力的機會,也無須煩惱不必要的感情負擔。 的確,當我想要,而你也想要,我們用一晚上的時間換得快樂,何樂而不為?性本身能激發人類的催產素,讓你彷彿置身天堂;而在約炮這場狩獵到捕獲的過程,也像是應驗了自己的性魅力,讓他們感覺到,自己是很多人喜歡、很受歡迎的。 於是,性愛讓他們找到生活的動力、認識世界的方法;他們說自己善於「打破規則」、懷疑一夫一妻制、不相信婚姻,只要快樂,不要承諾,性帶來的自由,容易讓人上癮。 圖片|《慾罷不能》劇照 「不是不喜歡你,而是不想發展感情」是什麼讓你害怕去愛? 然而,進到這個度假島嶼後,他們被迫壓抑自己的慾望,嘗試來一場「深度交流」的柏拉圖式戀愛。 園區內設置了智能對話機器「Lana」,它將監控所有人的關係與行為,當發現有人犯規就會進行扣獎金的懲罰;反之,如果有人開始敞開心房、願意進行心靈而非肉體交流時,它也會給予「獎賞」。例如它會替你們安排兩人約會時間、住一晚獨立豪華套房,或當參與者手上的智能手錶閃綠燈時,兩人之間變能有短暫的親密行為。 而在這個過程中,也讓原本以約炮為樂的他們,開始面對內心的情感障礙。 圖片|《慾罷不能》劇照 其中第一對開始來電的是石朗(Sharron)與朗達(Rhonda)。就當女孩朗達開始愛上石朗時,發現對方築起高牆,表示自己無法進入感情關係。石朗表示,他內心深處有找不到愛的恐懼, 「我確實很害怕愛上她,我曾經心碎過,我不想再受傷一次。」 過去被前女友背叛的經驗,讓他不再相信愛情,並從此選擇更輕盈自在的各種約炮關係。然而,遇到朗達之後,又重啟他內心的渴望,並最終在朗達的溫柔陪伴之下,他選擇給自己再一次愛人的機會。 談感情,我們總是被告知,「別讓自己有損失」、「先愛上的人就虧大了」;在這些觀念的灌輸下,我們選擇先做一個冷淡的人。然而,這不是比較聰明,而只是比較害怕受到傷害。石朗與朗達的關係也許提示了一件事,感情中原本就有受傷的可能,你越是敞開心門,就越可能無法掌握一切;只不過,隨著你打開心房,你也將體驗更多,並且,兩個人一起走、一起重建信任感,會遠比一個人獨自奮戰還更有力量。 圖片|《慾罷不能》劇照 當性和愛都來得很快:在信任別人之前,先相信自己 《慾罷不能》的節目設定,在於讓這群男女有所謂的「成長」機會;在生理慾望之外,認識人與人之間更深層的面貌。因此期間若被觀察到你毫無「進步」,就將被踢出這個島嶼,也失去獲得獎金的可能。 然而,如你所想,每個人的需求都是不一樣的。 譬如對某些人來說,性的契合也是穩定關係的必要元素,因此也越來越多人會選擇先「試車」再交往。於是在這部實境秀當中,不乏有參與者選擇主動退出、堅持約炮當道,或者開始進入穩定關係,他們的抉擇,都是在一次次認識自我需求後開始。 在交友軟體入侵我們的社交生活,不需要幾秒鐘時間我們就有跟陌生人搭上話的機會,愛和慾望來得很快,也讓人們容易在眾多的誘惑和選擇當中,永遠感到空虛。「精神式戀愛」的測試,是一種管道,讓你在認識一個人的時候,除了肉體,還可以看到更多其他的慾望;然而,性與愛的選擇,沒有對錯之分,沒有哪一種就真的比較認真、比較高尚;最重要的,是你是否已經知道你想要的是什麼。 圖片|《慾罷不能》劇照 就像前述所說,當你曾經因為感情受傷而卻步,你以為你要的是重新練習信任別人,但其實最重要的,是回頭相信自己——你仍有愛人的能力,也有被愛的價值。你不是害怕許下承諾給誰,而是還沒有真心的接納自己。 要先上床還是先戀愛,最重要的,是不再為了去「填補」什麼,而是能真正獲得滿足。這不是一個要性還是要愛的選擇題,這是一次對自我慾望誠實的課題。 April 27, 2020 at 09: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S9MADs

關係心理學:為什麼在感情中,常常無法避免「選錯對象」? https://ift.tt/2KF2mSQ 哈理斯 │ Harris 有時候雙方距離拉近後就會發現:原來對方不適合自己。因為有選錯的風險,所以我們都要秉持一個態度:以自己為優先,不要在愛裡委屈。 最近觀察社會上的一些熱議,好比藝人何妤玟離婚一事,不論背後的故事孰是孰非,都讓我們一次回到一個問題:在愛情或婚姻之中,為甚麼總是會發現選錯對象?難道童話裡都是騙人的?(延伸閱讀:寫在何妤玟離婚後:婚後的女性劇本,如何束縛「媽媽」們?) 我們很容易落入單面的批評角度,指責關係中的任何一方「自顧自己、要求太多、妥協太少、不懂感恩、不知足、不去改變、不能忍讓、不會同理⋯⋯(下刪一千字)」,不過,問題也許不是選錯或童話騙人的問題,而是在愛情裡,我們往往「無法避免」選錯——這背後是一個無法避免的愛情心理學問題。 圖片|《冰雪奇緣》劇照 童話裡都是片面的:愛情起源於失真的理想化 我們可以先從一個有趣又殘酷的現象開始倒推思考:很多時候,追求者(也許社會上以男性為主)在求愛成功之後,便在行為和態度上有明顯的落差。一位女性跟我說,男友追求她那一年十分主動,就每個節日作出安排,然而交往後,甚麼節日都沒有慶祝的必要,也絕少展示浪漫情懷。 現在,心理學家會說有兩個重點:第一個是關於(1)愛情中的「追與逐」,即人們的自我驅力(ego drive)在意的是擁有、成就、佔據,野心⋯⋯以及當中的滿足感。 心理學家發現千百年的愛情一再展示這個重要成份,一如林夕填詞,衛蘭所唱的〈他不慣被愛〉,有兩句歌詞就表達得十分到位: 「角力追逐 是男士玩意 越難越滿足」 「天生愛競賽 他只愛示愛 贏得你認同後 興奮又無奈」 因此,追求成功以後,人們便耽溺於自我的勝利與自豪之中,棲息於自身努力過後所達到的成就,並滿足於此「流奶與蜜之地」(出埃及記 3:8)。只要對方不逃逸,沒有表達太多不滿,人們便覺得一切尚可接受,而讓追求之初的激情漸漸消落。 童話故事都結束在帥氣英勇的王子與美麗純善的女主角結婚的美好結局中,那也許只是我們不被允許看到他們的婚後生活才有的幻象:王子不再對灰姑娘燃起那個曾經讓他堅持要拿著玻璃鞋,走遍全國以找出鞋主的決心、勇氣與浪漫。因此,第二個重點是:愛情燃起之際,源於對所渴望之人失真的「理想化」。 細心想想就會知道,全國顯然不可能只有一個女生能夠穿得下這隻不知道是 5 號半還是 6 號半的鞋子,因此,《灰姑娘》中尋找玻璃鞋主人的重點,是凸顯王子對整夜共舞又突然消失的灰姑娘的理想化(idealization):她一定是個怎樣怎樣美麗的女子~ 佛洛伊德認為對愛人的理想化是無可避免的,這更是愛情之所以可能的原因。只不過,在自我驅力得到滿足,在追與逐的遊戲玩完以後,理想化亦會像暴風後的海面,回歸平靜。愛人不再像當初那麼的迷人,我也不需要做那麼多行為去討好、滿足、使對方高興。 童話裡不一定都是騙人的,但請記得,童話裡都是片面的,我們可以設想王子把灰故娘娶回城堡以後,二人因為逐漸認識對方的真實個格,而慢慢出現磨擦與爭拗。(延伸閱讀:他是不是不愛我了?9 個信號判斷他的心在哪裡) 無法避免選錯:因為他/她永遠不是想像中的那麼理想 按照上文對愛人「理想化→追求成功→理想化的消落」的邏輯,下一個階段便是「看到理想與真實的落差」:情人原先保有對方的理想化影像,把缺點都忽略或美化,把優點都放大與誇耀,到後來,卻發現了那些本來就存在的缺點痕跡,變得難以接受。 可以說,從愛情開始之際,人們就把「理想的影像」套在對方的臉上,看見的只是自己心中理想的對方。只可惜隨時間回歸現實,「理想的影像」與「真實的人」逐漸分離,我們開始認識對方真實的樣子,而如果真實的樣子跟理想落差太大,甚至是呈現相反的情形,這就造成愛情心理學上的「我們無法避免選錯」的因由。 打個比方:男士想像中的情人既溫柔又貞節,即便她的確如此,但她永遠無法像男士理想中的「那麼」溫柔與貞節;而更核心的原因在於,在潛意識中,他又想像她是個偉大的慾女,能在床上成為被馴服的埃及艷后。女士也可能想像情人既英勇又柔情,對方即便做到了,但也不夠理想中「那樣」,因為潛意識中,她要求的可能是在床上英勇,在生活柔情,或反過來。 精神分析師 Reik 形容得十分貼切[1]:理想是無法達成的,因為沒有任何人可以滿足想像中的眾多要求,不只是因為人的要求本身就充滿矛盾,更在於我們並不清楚我們的理想,即使有一些被認識,還有一堆掩埋於潛意識之中。 不過我們還必須提出相反的情況—— 也許,情人的確是你想像中的溫柔又激情,卻無法接受對方在某些時候其實很保守和冷靜,即我們期待對方總是按照自己所要求的模樣活著:以及婚姻中常見的問題是,人們理想的二人世界是溫柔又激情,但是成為父母以後,卻要把激情拿掉,彷彿我們只能「接受對方/允許自己」一種所謂「父/母角色」該有的樣子,否則就不乎合「新的理想」。但這又是誰訂定的呢?(延伸閱讀:「在結婚前,先對另一半幻滅吧」步入禮堂前,都可以先試試「婚前諮商」) 結語:沒有人可以把別人永遠當做理想,但你可以做自己的主人 在意識上,要避免因為理想化而無法避免的選錯(事實上很難做到),最好是能夠慢慢、好好、深入地認識對方,才投身愛情。那些《灰姑娘》或《白雪公主》的男女主角,他們之所以愛得轟轟烈烈,就在於認識不深,卻發誓締結終生的理想化——愛情之所以是盲目的原因。而人們常流於片面,忽略了故事後續發展如何。 回到文章一開始,如果要免於落入單向的批評,也知道在關係裡「無法避免的選錯」,是在於了解到(1)愛情理想化的失真、(2)理想與真實的對比、(3)角色的固定與對角色新訂的理想要求。那麼,接下來要面對的,便是:如果真的選錯了,我們要怎樣面對自己的渴望? 這時候,我想起由黃偉文填詞,楊千樺演唱的〈一個人的童話〉寫到: 演出一場一人的童話 不必一路一直等候他 沒戀愛出現不用生活嗎 無緣騎上白馬會自行歸家 苦戀不一定是浪漫 不必欺騙人 孤單不一定是寂寞 掛少一個人 花一生追逐動地驚天真的太苦心 從沒王子愛惜都要做人 一開始總是幸運地 識到這個人 到結尾總是順利地 安穩過一生 但其實真實命運很少寫得這麼吸引 如若童話永不變真 如若童話永不變真?王子發現灰姑娘不是理想中的女神/灰姑娘發現嫁給王子的美好只是個錯覺⋯⋯最終回到「一場一人的童話」時,我們又能否做自己的公主/王子/女皇/國皇,也就是,重新做自己的主人呢?(推薦閱讀:寫在何妤玟離婚後:選擇分開,正是因為她足夠認識自己) 就像 2015 年的電影《異色童話集》(Tale of Tales)中,由年輕英國演員 Bebe Cave 所飾演的 Violet 公主,反抗著各種傳統與情感的枷鎖,結束了痛苦的婚姻,最終回到自己的國家,成為一國之主。我記得何妤玟也在訪問中說過:「公主有很多種,如果我是公主,我一定是一個堅強又勇敢又獨立的公主,所以我覺得我值得被愛被呵護。」[2] 圖片|《異色童話集》劇照 [1] Reik, T. (1944). A psychologist looks at love. Farrar & Rinehart. [2]  噓!星聞Facebook:何妤玟離婚金句連發!追尋真愛「做自己的公主」 April 27, 2020 at 09: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KF2mSQ

為何非要突破同溫層?同志的微笑憂鬱:待在舒適圈裡也很好 https://ift.tt/2y0XUuI 寶瓶文化 活在批評指責的世界,身邊充滿惡意攻訐的氛圍,誰能感到不痛苦、焦慮及憂鬱呢? 文|洪培芸 「同性戀就是死變態!」 他原本是輕快地走在路上,無意間看到路的另一端,集結了反對同性婚姻的洶湧人潮。他隨即默默低下頭,加快步伐,只想要趕快離開那個讓他腳底發麻、打從心底發寒的現場。 從小到大,他的學業表現都跟弟弟一樣,學校方面的事,不需要爸媽擔心煩惱。他不用大人催促寫功課,自己就會乖乖認分地寫好寫完,接著才去玩耍。到了青春期,他跟弟弟開始有些不一樣了。最明顯的不是外型及身高,也不是學校的表現,而是弟弟喜歡的是女生,他喜歡的是男生,也就是跟自己相同性別的人。 有天,不知怎麼地,這件事竟然被爸媽發現了。爸爸怒不可抑,摔了遙控器,接著拍桌子大罵:「我沒有這樣的兒子,我們家怎麼會出現這樣的人!」媽媽則是在一旁哭天喊地,不斷說著:「一定是因為神明在懲罰我們,不然兒子怎麼會這樣!我不是這麼教的啊,我怎麼對得起列祖列宗!」 無論爸爸或媽媽,都不能接受自己的兒子喜歡男生,以後交往的不是女朋友,而是男朋友。只有弟弟安安靜靜地不多說,因為弟弟也幫不上忙,年紀輕輕,人微言輕的他也不能多說什麼。 後來他繼續升學,出社會,進入職場。每間企業及公司的文化不同,不同產業及領域的氛圍不同,有些格外保守,有些則能尊重不同,彼此包容。他發現他只能當獨行俠,在偌大的公司裡,沒有他能輕鬆自在的地方。因為他發現,其實爸媽的反應並不奇怪,雖然很多人都說現在的社會開放多了,但其實並沒有。 最早的他,中午休息時間還會跟著同事去員工餐廳吃飯,直到同事們談論起對於同志的看法,有人這樣說: 「我支持婚姻平權啊,只要我的孩子不是同志就好了。」 「我是沒有特別的意見啦!只是覺得喜歡同性,應該不太正常吧。」 「這樣人類怎麼會有後代呢?絕子絕孫了吧!」 Photo by Clément Falize on Unsplash 同志的微笑憂鬱 其實他從小到大聽過的,比這些狠毒殘忍的還要多更多。這些語言,包裹著貶抑的成分;這些思想,其實就是無法接納同志,也是排斥、厭惡、反感,且視同志為異己的最好證明。 微笑憂鬱的人,往往也是貼心細膩的人。他們不想造成別人的負擔,不想讓自己生活及情緒上的重擔,拖累了別人,影響了旁人的好心情。所以,多數時候的他們看起來過得不錯,各方面都有好表現,工作平步青雲,待人總是和氣圓融。在同志族群中,尤其不少人都體貼入微,跟他們聊天,往往比異性戀朋友更加細膩敏銳,讓人感到溫暖及被關心,貼心貼到心坎裡。(延伸閱讀:「我今天完好無缺的在這裡說話,非常幸運」台灣是亞洲對 LGBT 最友善?看跨性別者現況) 然而長年下來,外界那些積非成是的觀點,讓同志族群活得愈來愈糾結,甚至還得忍氣吞聲。 雨果說過:「人們能抵抗軍隊的侵襲,但抗拒不了思想的入侵。」同志時常要聽著這些惡意的謾罵、子虛烏有的揣測及莫須有的聯想,每天聽著反同族群的聲浪,看著電視又播了罹病的相關新聞,他們彷彿被人無聲指責著:「就是你們,都是你們!」 他們從小就不能告訴別人,而要把這個祕密埋藏在最深層的心裡面,因為說出來不會只是「羞羞臉」這麼簡單的回應而已,而是會被貼上「死變態」、「不正常」、「有病」等標籤,甚至產生跟疾病相關的聯想,彷彿他或她有多麼汙穢,他們或她們的愛情必須要遭天譴。 可是,他們做錯了什麼呢?不過就是喜歡一個人,這麼美好而純粹的一件事。沒有掠奪,沒有壞心眼。他們只想要被社會接受,被家人祝福,能夠愛得沒有憋屈,同樣享有愛的自由。 在同溫層裡好好生活,在舒適圈裡怡然自得 現在很流行的幾個名詞,其中一個就是同溫層,另外一個就是舒適圈。多數人對於同溫層及舒適圈的觀感都是接近負向,彷彿就是消極、不上進、井底之蛙的標籤。然而,關於同溫層,我突然有了新的感悟。 那就是:為什麼人非得要離開舒適圈?為什麼不能生活在同溫層呢? 如果是為了能力的成長,瓶頸的突破,也就是把它定位在「學習」之用,還有破除長年迷思及因循思考的框架,那倒是無可厚非。可是對於微笑憂鬱的族群,或是容易被射冷箭、遭人惡意攻訐的同志朋友們,應該要好好地待在同溫層,因為那裡面有能夠懂你、關心你和支持你的人。 你無須孤身一人去跟大環境對抗。那些拒絕了解別人,無法尊重異己的人,會讓你日益枯萎。 畢竟,生活在批評指責的世界,身邊充滿惡意攻訐的氛圍,誰能感到不痛苦、焦慮及憂鬱呢?行有餘力時,再離開舒適圈、走出同溫層,才能打造更大的舒適圈,創造更厚的同溫層。 設定時間:不讓感官超載,不讓能量浪費 不夠重要的人事物,請刪除再刪除,不要留下來。 改變大環境根深柢固的價值觀及信念,需要時間及共同努力。那麼現在的我們,就是認真篩選及過濾,可能影響我們情緒,折騰起伏,無法平靜的刺激。 我們都知道要設下自己與他人的界限。坊間已經有非常多的書籍,都在強調人際關係裡界限的重要性。可是能完全不接觸,完全迴避嗎?當然不容易。所以,對於那些來消耗你能量,占用你心理餘裕,耗用你心力、腦力及體力的人,你做不到最徹底的斷捨離,那麼至少要「設定時間」。 想想看,你打算也願意開放多少時間,去聽那些人說話,吐苦水。簡言之,讓他們麻煩你。還有,你準備安排多少時間,去接觸可能讓你不舒服的刺激。例如,必須去到一個不太歡迎同志朋友的社交場合及飯局。 當然,更好的是,你了解自己的狀態,尊重自己此時此刻的需求,勇敢地表達自己的立場,進而說出:「現在我累了,你的事情我很關心,但目前我需要休息,或許過幾天再說。」或者:「如果你準備好,要找出有建設性的解決辦法,我們可以另外約時間;如果只是想抱怨,請找別人。」 不讓憂鬱堆積和蔓延,必須覺察到自己的感官,是否因為那些外在人事物的耗損而超載。不被過度耗損,你才有能量回過頭來,看見自己、認識自己及照顧自己。 對付沒完沒了的吸血鬼,需要十字架及大蒜;面對耗損你能量及心力的人,需要真正的勇敢。 本文出自洪培芸《微笑憂鬱:社群時代,日益加劇的慢性心理中毒》,由寶瓶文化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微笑憂鬱:社群時代,日益加劇的慢性心理中毒》 April 27, 2020 at 08: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y0XUuI

「完成自己,才有能力來照顧家人」工作生活兩頭燒?丁菱娟的家庭職場觀 https://ift.tt/3aIRLR8 女人迷編輯 JT 面對工作與生活兩頭燒,資深公關人丁菱娟在〈女力相談室〉中表示:「我必須先完成自己,才有能力來照顧我的家人。」 社會常常讓我們覺得,成為媽媽,勢必得失去些什麼:如果你享受著工作帶來的成就感,那麼就得錯失那段孩子成長的時光;然而為孩子辭職,三五年後想重回職場,卻更是一大挑戰。於是在還沒生孩子前,總是得先做好取捨。 但為什麼,生活與家庭只能是道選擇題? 資深公關人丁菱娟在 30 歲左右選擇創業,對她來說,生活與工作她都想兼顧,而這時候,她認為重點在於你如何做時間管理,當個智慧的安排者。 建立嚴密的家庭支持網 丁菱娟知道,選擇創業,意味工作將佔據她大部分的時間,於是她開始建立所謂「愛的支點」。愛的支點可能是你的伴侶、兄弟姊妹、親戚朋友、鄰居、小孩的同學的家長等,如果孩子在上學有功課需要家長照顧,而你又因為工作忙不過來,這時候,就能尋求這些愛的支點,而他們將組建成強大的支持網。 It takes a village to raise a child. 照育一個孩子,需要全村的力量 拉拔孩子長大,靠得不只是媽媽一個人,你的伴侶是一份子,父母和同儕都能成為力量。 時間,不是你能給孩子的唯一禮物 許多人會因為錯失孩子的成長時光感到自責,她也坦言自己有段時間感覺到愧疚感,而這其實是母親常常出現的情緒。丁菱娟說,自己在創業時,遇到時間不夠分配給家庭的狀況,然而她清楚知道:如果不將工作做好,就沒辦法完成自己;沒辦法完成自己,就沒辦法將正能量帶回家中。於是她讓孩子知道:「媽媽可能沒有辦法像其他的媽媽一樣,花很多時間陪你,但是在重要的時刻,媽媽一定不會缺席。」 我必須先完成自己,才有能力來照顧我的家人——丁菱娟 為此,丁菱娟也說,表達愛的方法不只有「花時間陪伴」一種,簡單的信件、一通電話、一支影片,都是一種愛。當小孩在國外唸書時,她就是運用各種工具,表達對孩子的關心。曾有一次她問孩子,會不會抱怨媽媽年輕時沒花太多時間陪伴你,孩子卻告訴她:「在我生命很重要的時刻,像我畢業典禮、我得了獎、或是甚至我失戀的時候,你都在我身邊,你並沒有錯過什麼。」 這讓丁菱娟意識到,陪伴的時間多,不見得對孩子是最好的,我們都要放掉這些自責與愧疚感,理解表達愛的方式有很多,而我們盡力表達、盡力關心,孩子也會明白的。 由內到外,女生都該照顧自己的需求 2020 年,女人迷在「女力大調查」發現,近四成的女性認為在職場上沒有獲得成就感,其中原因也是發現自己習慣性的謙虛或退讓。而面對女性價值感低落,丁菱娟也鼓勵所有女性,多多關照自己內心的感受與需求,而不是努力成為別人眼中期待的好媽媽、好女兒:「最重要的是把外求變內省,好好地問自己,想要什麼。」(延伸閱讀:2020 年女性怎麼看自己?女力調查:近四成職場女性沒有獲得成就感) 不委屈自己,不求全自己,我們都該練習把自己放在第一位,勇敢去爭取想要的時間與空間,那麼我們就在往愛自己的路上邁進。 April 27, 2020 at 07: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aIRLR8

公視《4X 相識》短片:每一個時代的年輕人,都是憤怒的 https://ift.tt/2W4EtZV womany 女人迷精選 現在的我們,看到爭取自由戀愛的情節,可能會覺得老套,但這是好事。但願在未來,大家看到爭取同志權益的情節,也會笑老套。 文|梁秀紅(公視新創電影《4X 相識》短片系列 《前世情人的情人》導演) 猶記 2019 年年初,跟合製單位公共電視、國家電影中心、金馬電影學院相關負責人第一次碰面後,我跟其他三位導演很快就得到了第一批台語片的連結。這次創作的命題是「與台語片對話」,因此,把國家電影中心提供的台語片看完,是進入創作前最重要的功課。 數個月下來,共看了 20 多部不同類型的台語片。由於部分尚未修復完畢的影片沒有中文字幕,這對完全不懂台語的我來說,反而是一種特殊的觀影過程,對話內容只能用猜的,劇情推展也只能看演員的表情,因而發現台語片的表演與劇情都有專屬的節奏,這對後來的劇本創作和拍攝上有著非常重要的參考價值。 在《三八新娘憨子婿》之前,本想與之對話的台語片其實是《危險的青春》。「每一個時代的年輕人都是憤怒的」,這是無意中從一篇文章看到的話,《危險的青春》是辛奇導演 1969 年的作品,這是一部描述 60 年代年輕人的迷惘,以及他們對當時社會憤怒的吶喊。那麼 2019 年的年輕人又是為了什麼事情而憤怒呢?(同場加映:專訪《他們在畢業前一天爆炸 2》導演鄭有傑:我想跟年輕人說點什麼) 圖片|《前世情人的情人》 劇照 2018 年年底,公投的那一個晚上,在馬來西亞土生土長的我無法參與公投,但那天晚上所感受到的情緒仍記憶猶新。公投結果出爐後,我從朋友們的眼神裡看到了憤怒,看到了無助,看到了迷惘,或許我們都相信台灣的民主自由走在亞洲的最前端,所以才會對於同婚公投結果感到非常失望。 回憶著那天的情緒,我寫了一個發生在公投晚上的故事,故事發展了一、兩個月,直到 2019 年 5 月,同志婚姻專法通過,整個社會的氛圍有些不同了,為了拍攝一部跟台語片對話之外,也可以跟這個時代對話的故事,決定重寫劇本。(延伸閱讀:「你的每一張反對票,都是傷害」同婚公投後,首度心理健康研究報告出爐) 剩兩個月就要開拍了,打開電腦檔案,東翻西找,在國家電影中心陸陸續續寄來的台語片裡,找到了《三八新娘憨子婿》。雖然沒有中文連結,我卻看得很樂,「就是這部了!」當「劇終」一字出現螢幕上,心裡就產生這樣的想法。 圖片|《三八新娘憨子婿》 國家電影中心提供 《三八新娘憨子婿》是辛奇導演 1967 年的作品,它是一部描述的是一對男女捍衛自由戀愛的故事,從現代的眼光重看這部電影,有些橋段或許是老梗,但有些橋段卻出乎意料的前衛。先談老梗,影片裡追求自由戀愛是男女主角的需求,而父母反對則是阻礙,這樣的設計很容易被認為老套,但,那是 60 年代,是婚事由父母作主的年代,捍衛自由戀愛便成了艱難的一件事情,靈機一觸,這不是跟現代的同志婚姻有著相同的脈絡嗎?從這部電影我們可以清楚看見,現代人認為唾手可得的自由戀愛,在 60 年代卻是一件需要鬧離家去爭取的權利。(同場加映:媽媽要我結婚,我卻想維持交往:婚姻觀不同的家人,如何相處?) 「自由戀愛從來都不是從天而降的,而是前人努力爭取回來的!」如果把愛情進化論比喻成渡一條河,那就是前人在這條河上鋪了許多石頭,後人才能踩著這些石頭往前走,既然前人為自由戀愛鋪了一條路,那我們這一代能否為更自由、更多元的戀愛再多鋪幾塊石頭呢?於是,便決定將《三八新娘憨子婿》部分故事情節移置到《前世情人的情人》,女兒和女友一樣捍衛自由戀愛,雖然性別配置不同,但目標一致,有情人應該終成眷屬,這是每一個愛情故事都希望得到的結局,不管是電影還是現實生活,不管是1967年的台灣還是2019年的台灣。 至於前衛的橋段則屬《三八新娘憨子婿》的輔線,男女主角的父母親曾有過一段情,兩人的戀情在年少時遭父母反對而無疾而終,數十年後卻因孩子們相愛而重修舊好,是基於劇情張力,還是辛奇導演早在 60 年代就向觀眾闡述他對愛情的包容,不得而知。因此,在《前世情人的情人》的最後一場戲裡,便放入了個人對未來社會的期許,喪偶的父親與其心儀的對象,女兒與已求婚成功的女友,同桌共享晚餐的畫面將成為我們生活的日常,亦希望 50 年後有人不小心看到這部短片會說,「捍衛同志戀愛」橋段好老套喔! 延續聽不懂台語的樂趣,《前世情人的情人》拍攝和後期剪輯得以把專注力放在調整影片的節奏,是一個甚有趣的創作過程,只要看得樂,無法完全掌握對白內容也沒關係,畢竟那是我一開始接觸台語片的真實感受呀! 距離影片首播已經過了一段時間,某天腦海突然碰出了一個想法,「好想學台語啊!」,我想是因為喜歡上才想更了解吧,就像愛情一樣。 向經典台語片致敬的《4X 相識》系列劇情短片,邀請四位金馬電影學院導演結合經典台語片創作全新劇情短片《前世情人的情人》、《阿嬤的秘密》、《燒肉粽2 019》、《隨片登台》,並舉辦全臺巡迴影展,與該系列所致敬的1960年代經典數位修復台語片《三八新娘憨子婿》、《丈夫的秘密》、《燒肉粽》、《大俠梅花鹿》,首度同場聯映,一票雙享受。 《4X 相識》系列劇情短片全臺巡迴影展播映資訊 2020/4/04~2020/6/21 高雄鹽埕in89駁二電影院 2020/7/11~2020/8/29 嘉義 萬國戲院 2020/7/05~2020/8/23 台南 永成戲院 2020/8/01~2020/8/02 花蓮文創園區第十八棟 《4X 相識》全臺巡迴影展官網 《公視+》串流影音平台 April 27, 2020 at 06: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W4EtZV

【蘇珊米勒】4/27~5/3 週運勢:金牛、處女、摩羯 https://ift.tt/2KA9mA7 womany 女人迷精選 金牛會挑戰打造新形象;處女的學習會有新的展開;摩羯會陷入消費享樂與否的掙扎。 金牛座(4 月 20 日~5 月 20 日) 這週水星會跟著太陽的步伐來到你的身份宮,和天王星形成合力,這週你的身份宮會很熱鬧,鼓勵你去創新。你已經在自己的個性和外表外貌方面做了很多,現在你還會受到啟發,衣著打扮不會再那麼傳統,或者會給自己設計一個更誇張的髮型——也許你還不能出門,但這並不表示你就不能改變自己的容貌。在土星的刺激下,水星會和天王星有一次碰撞。也就是說,在交流和想法方面,你可能會搖擺不定——是維持現狀還是挑戰現狀? (延伸閱讀:投履歷前你該知道的事:培養自我形象,是為了更理解自己) 翻譯:星譯社/譯者:安德烈 處女座(8 月 23 日~9 月 22 日) 如果你正在通過網路技術手段學習新東西,本週,太陽在金牛座和天王星形成合相,金牛座對應你的冒險和高等教育宮,所以這週你的學習內容可能會有突然的變化。金牛座也是土象星座,本身就會支持處女座,所以現在的星相也說明這些變化真的會是驚喜,或者會產生具有建設性意義的改變。本週早些時候,水星會和土星形成相位,強調緩慢、穩定的進展。土星在你的日常活動宮運行,並且會在這裡逗留幾年,現在你的努力能夠幫助你建立起智能、有效的工作系統。(你會喜歡:堅持所選的路!專訪 TSNA 執行長卓君澤:這樣不斷堅持的人生,最大課題是學習放鬆) 翻譯:星譯社/譯者:安德烈 魔羯座(12 月 22 日~1 月 19 日) 本週由於在你享樂與自我表達宮內的水星與你收入宮內的土星關係緊張,你可能會在娛樂和節儉之間為難。等到土星重回摩羯座並待上幾個月後,它將繼續在你收入宮內運轉上數年,迫使你去勒緊錢袋,即便你的財務狀況依然保持穩定。因此眼下也許並不是在網上進行過度消費的合適時機。接下來水星將同天王星碰撞,喚醒過去的老習慣和模式。這個星相關係也許會激發出靈光閃現,尤其是在你娛樂和表達自我的時候。(推薦閱讀:「是亂花錢還是真的有需要」金錢心理學:為什麼我們賺的越多反而花的越多?) 翻譯:星譯社/譯者:王小亞 April 27, 2020 at 03: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KA9mA7

【蘇珊米勒】4/27~5/3 週運勢:雙子、天秤、水瓶 https://ift.tt/2SaO9RQ womany 女人迷精選 雙子適合暫時放下理想,好好休息;天秤的難題有望解決;水瓶的思路特別順暢。 雙子座(5 月 21 日~6 月 20 日) 有鑑於太陽在雙子座的私密宮發揮光熱,你可能想暫時把雄心抱負寶拋諸腦後,休養生息。水星也將進入該領域,意味著消息多半由「內」而來,特別是他與意外大師天王星接觸時。該會面則與此前與嚴苛的土星所成相位,形成強烈對比。因為土星行運水瓶座,向雙子座發來友善訊息,你可能發現按照規則行事似乎更加順利,特別是涉及到海外旅行或者進修之類的。(推薦閱讀:留學生養成:你是走上一條道路,不是到達一個地方) 翻譯:星譯社/譯者:cloverATS 天秤座(9 月 23 日~10 月 22 日) 他人錢財宮可能會傳來消息,因為太陽與天王星本週會在金牛座合相。如果你申請了貸款或撥款,你可能會收到結果,尤其是因為水星也在金牛座,而且會與位於你自我表達宮的土星(權威)一起跳探戈。水星與土星的交流,可能會產生官僚主義的障礙需要你克服,由於水星與天王星會在本週晚些時候成相,這強調了足智多謀和獨創新穎的重要性。水星作用的凸顯,強調了足智多謀的力量有助於幫你實現夢想。(延伸閱讀:做奧美營銷也做自媒體!古里奧:知識付費是偽命題,內容本該創造價值) 翻譯:星譯社/譯者:爬爬 水瓶座(1 月 20 日~2 月 18 日) 由於水星、天王星、太陽都共享著你的家宅宮空間,因此本週你的家庭或家中日常事務也許會發生衝突。水星掌管交流,而太陽象徵你的目標感,天王星則代表意料外和原創的思維。有鑑於天王星還將在此地度過數年時間,你的家宅環境會經歷轉變,例如搬遷或新的家庭成員。水星和天王星之間的連接也許會帶來新聞、戲劇化思維、甚至把全新的技術帶入你家中。(推薦閱讀:劉軒專文|常常覺得靈感枯竭?三種思考法,讓工作上的點子源源不絕) 翻譯:星譯社/譯者:王小亞 April 27, 2020 at 03: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SaO9RQ

2020年4月26日 星期日

【蘇珊米勒】4/27~5/3 週運勢:雙魚、巨蟹、天蠍 https://ift.tt/3bBX0n7 womany 女人迷精選 雙魚可能面臨意外的訊息;巨蟹會陷入該謹慎還是該冒險的掙扎;天蠍要注意家務和個人專屬時間的分配。 雙魚座(2 月 19 日~3 月 20 日) 本週,水星和天王星在溝通宮貼面纏綿,意味著你可能會收到、發出意外的簡訊或者電郵。水星首先要跨過土星帶來的混亂,所以你需要時間來適應這些突如其來的聲音,但是土星和天王星卻又在各自擅長的領域為你提供著智慧的養分。土星將在水瓶座停留上兩年多,而天王星則會在金牛座停留至更長,突然出溝通時留有充分時間的重要性,這也是你需要學習的課程。(同場加映:職場英語|危機處理時,最實用的 10 句話) 翻譯:星譯社/譯者:cloverATS 巨蟹座(6 月 21 日~7 月 22 日) 在這週里,太陽和水星會與擅長製造驚喜的天王星相會在你與社交有關的宮位里,你可能會從朋友那裡獲得一些訊息。由於水星還接收著來自土星的信號,土星現在正穿行在你與他人的金錢有關的宮位里,這個訊息應該是與財務有關,比如說網上募捐的結果。雖然土星會希望你謹慎一點,但是在你友誼宮的天王星鼓勵著你去冒險。最有效的方法是,找到這兩個極端的中間點。 翻譯:星譯社/譯者:獨立重複試驗 天蠍座(10 月 23 日~11 月 21 日) 隨著太陽、水星、天王星齊聚天蠍座關係宮,人際、感情成為你關注的重點。太陽代表你的核心任務,水星則助你與他人交流,天王星鼓勵自由和獨立。水星與行運於家宅宮的土星互通有無,意味著你需要平衡家庭責任與自我之間的分配的時間。土星和天王星分別會在上述領域停留的時間較久,凸顯出在束縛中尋求自由的重要性,或者是在自由中也要意識到「約束」也是必要的。(推薦閱讀:別再把家事一個人扛!五大方法分配家務,提升婚姻幸福感) 翻譯:星譯社/譯者:cloverATS April 27, 2020 at 02: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bBX0n7

【蘇珊米勒】4/27~5/3 週運勢:牡羊、獅子、射手 https://ift.tt/2KBb1FJ womany 女人迷精選 牡羊會陷入迎合他人期待與否的掙扎;獅子在尋找適合自己的道路;射手會建立起新的生活習慣! 牡羊座(3 月 21 日~ 4 月 19 日) 太陽和天王星都在你的收入宮,這週財務方面可能會有驚喜出現。宇宙的信使水星也會跟著太陽來到金牛座,和天王星形成相位。水星先是和土星有過交流,而後會和天王星形成合相,你可能會在遵守規則和打破別人的期待之間緊張地搖擺,如果這些問題也和你的賺錢方式有關更是如此。兩顆星星會給你上重要的一課,現在土星在水瓶座,也會教給你:要帶著獨立的態度去尊重傳統,取得平衡。(推薦閱讀:「我們給不出自己沒有的東西」在愛人之前,先好好地愛你自己) 翻譯:星譯社/譯者:安德烈 獅子座(7 月 23 日~ 8 月 22 日) 本週由於水星在你事業宮內同你關係宮里的土星相戰,你可能會在為伴侶/合作關係風險和追求你自己的方向之間徘徊猶豫。水星將同具有自由精神的天王星相會,這將鼓舞你去無拘束地交流。太陽在本週也會觸及到天王星,意味著你會走上一條更有獨立的道路,不過需要謹慎地檢查下這種方式會如何影響你周圍的人們,尤其是伴侶或商業合作者。 翻譯:星譯社/譯者:王小亞 射手座(11 月 22 日~12 月 21 日) 因為水星,太陽和天王星聚集在你的日常工作宮里,即便你目前在家辦公,你也可能在日常慣例上有了一次重組。這個領域也掌管健身和美容習慣,也就是日常習慣。因為天王星在之後幾年都會攪動這個領域,你可能會用新習慣取代舊習慣。因為水星會戲弄辛勤工作的土星,它在這週晚些會加入天王星,改變可能會需要些時間變成習慣。土星和天王星的配合會鼓勵你獨立思考。(推薦閱讀:遠距在家工作,你該重新建立自律!五本養成好習慣的書單推薦) 翻譯:星譯社/譯者:Pa April 27, 2020 at 02: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KBb1FJ

「你想改變,就去參與」專訪賴品妤:這個世代,攔轎申冤不是唯一方法 https://ift.tt/2S8W81J Marie Claire 美麗佳人 原本的人生規劃沒有「參選立委」這個選項的賴品妤,在當選後,如何面對新的角色,處理迎面而來的困難? 渾身散發開朗氣息,27 歲的賴品妤,頂著最年輕立委的頭銜進入議場。從十年前參加社會運動開始,她從沒想過未來會有這樣的結果,在以後的日子裡,那些變與不變的,是每一刻當下肩負的重任。 參選記者會上,對於許多民眾來說,賴品妤的橫空出世,創造了所謂「迷因」的獨特角色,緊張顫抖的聲音,最後長髮卡住麥克風,甚至連麥克風套「連根」拔起,一時間在網路上掀起爆炸性的討論,這位看來有些 Kiang 的女孩是誰?為何有如此年輕面孔的參選人?聊起這件事,品妤大笑幾聲,她說:「不得不承認,那是一場失敗的記者會(笑)。」說完又是幾陣笑聲,採訪的氣氛十分愉悅。 圖片|Marie Claire 美麗佳人 提供 從被徵召一路到當選的過程,看起來相當「快樂」的她,實為大不易,在艱難選區從沒有人認識到眾望所歸的委員,沒有太多包袱,走的是親民路線,臉書發文直到今日,依然大剌剌地用著年輕世代的網路語言,那些個挖勒、XD 等等,看見這樣的發言,或許對於老一輩的人來說,是在哈嘍? 圖片|Marie Claire 美麗佳人 提供 衝撞出自己的路 和大多數的年輕人一樣,在正式投入選舉前,對於自己的未來都還在多方嘗試的階段,且戰且走、沒有特定的目標,品妤說:「原本想說大選完後,考國家考試、考研究所或是到緬甸教書都是可能的選擇,但就是沒有選立委的這個目標。」(推薦閱讀:如果你對明年感到迷惘:為自己訂立目標的思考方法) 父親過去曾是立法委員,對於女兒投身政治,不能說沒影響,但真正的動力,還是來自於自己對社會事務的熱情,她繼續說:「家裡教育屬於放牛吃草的類型,過去一路走來也是跌跌撞撞,最後學到經驗,事實上這次參與選舉,最主要是自己的選區有著深厚的情感,加上一些改革需要持續推動,也包含希望在公共事務上也有所貢獻,所以選擇讓自己試試看。」 圖片|Marie Claire 美麗佳人 提供 世代的改變,過去政治菁英的形象已非主流,政治人物除了能夠為民喉舌,更重要的是能夠符合現代人們民主潮流的價值觀,在這樣的趨勢下,品妤沒有受到太多過去傳統的限制,她用自己的形象,再度衝撞出自己的路,她解釋道:「像我這樣一個超級『非典型』的參選人,老實說上面給我的自由度很高,過去那種高壓封閉的思想,近十年透過教育的變革,已經逐漸瓦解了,政治第三勢力興起等,像是『包青天』這種高高在上,有事情得要攔轎申冤的父母官形象,已經慢慢在改變了。」而品妤的出現,證明了這樣的改變,越來越有感,成為新世代政治參與的顯學。(延伸閱讀:民主的心理學意義:因為恐懼不去投票,等同放棄了自己) 圖片|Marie Claire 美麗佳人 提供 剪去性別刻板印象 身為年輕女性,長年關注性別議題,聊到社會上的相對性別弱勢、歧視,也有自己的一番見解,她說:「我認為雖然『性別平權』是近幾年主流,但身為女性公眾人物,很多時候除了身份會被拿來說嘴,成為被攻擊的點。不僅如此,嚴重一些性騷擾也是有可能發生的,尤其自己又是年輕的未婚女性,我自己的做法是,認為不舒服時,就直接反擊回去,但是這個方式並非適用於所有人,而我的想法是,身為一個代表民眾發聲的角色,我自己應該做為表率,讓這樣的觀念可以影響更多的人,不管你是什麼性別,沒有人能夠輕易地因為性別性向而去傷害他人。」 圖片|Marie Claire 美麗佳人 提供 選後剪了短髮,並非為了專業或是看來幹練為考量,除了是「想剪很久了」,以及怕選舉期間突然改變造型選民會認不出來之外,還有另一層宣示的意味包含其中,她說:「過去我曾是林昶佐委員的助理,很多人攻擊他,說他頭髮比女人長,但是在這個『性別平權』觀念抬頭的世代中,長短髮只是個人喜好的選擇,當我們決定一起走立法院紅毯的那天,我們決定以『他長我短』的形象現身,算是有點宣告或是改變某些人的想法。」(推薦閱讀:小事沒差吧?TED 演講:就是這些小到不行的選擇,決定了你是誰) 圖片|Marie Claire 美麗佳人 提供 持續做喜歡的事 總一(SOUICHI)是品妤在 Cosplay 界的另一個身份,擁有自己的粉絲專頁,相本裡滿滿都是 Cosplay 的分享照,超過萬人追蹤,從國小開始愛上這類次文化,日本漫畫《獵人》中的男主角小傑是第一個愛上的二次元人物,她說:「過去在《JUMP》連載的漫畫作品,男主角大多是相當大愛、相當熱血的設定,但是小傑不一樣,他有許多破格的設定,像是也有自己脆弱、黑暗,甚至是自私的一面等等,後來長大才知道,人有很多可能性,事情也有很多面向,你不必照著這個世界給你的規則去活著。」 當上立委的責任或是身份可不比過去,對於 Cosplay 事業是否會漸行漸遠呢?她繼續說:「之前訂了很多衣服,後來投入選戰都沒時間外拍了,我真的很想把這個嗜好持續下去,有時間的話,一定還會做,這跟選上沒有任何衝突,只是現在還是會以立委的事務為優先。」(延伸閱讀:台灣真的夠包容嗎?當我穿上蘿莉塔澎澎裙,大眾眼神說明一切) 圖片|Marie Claire 美麗佳人 提供 多了更大的責任,從過去一位全心投入公民運動的 Cosplay 玩家,到現在政治專業的立法委員,象徵著從數位世代的具象化,一個有血有肉的精神指標,不做封建社會的包青天,要做現代民意的發聲筒,賴品妤,應證了正在發生的改變。 圖片|Marie Claire 美麗佳人 提供 【本文由Marie Claire美麗佳人提供,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延伸閱讀: 饒舌詩人「軟嘴唇」蛋堡:「有了女兒之後,我好像找到了那把跟世界和解的鑰匙。」 《愛的迫降》看不夠!37歲 玄彬 學生時代就帥爆,一路走來校草頭銜當之無愧! 張鈞甯 專訪:「人生有捨有得,但我相信所有結的果,一定要有相對努力的付出」 April 27, 2020 at 12: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S8W81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