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30日 星期四

國際不打小孩日|陳建仁副總統:只有當我們停止體罰,才有機會看見孩子所遇到的困難 https://ift.tt/35iSpUt 女人迷編輯 Shanni 不只在「國際不打小孩日」這天停止體罰,而是應該從日常就開始練習,以更多正向教養方法取代暴力。如此你的孩子,也將更懂得同理他人。 圖片|來源 因為孩子調皮、不符合你的期待,或者做了什麼讓你覺得不正確的事,一時氣惱,你忍不住對他體罰了嗎? 4 月 30 日國際不打小孩日,為 1998 年美國反體罰組織「有效管教中心」Center for Effective Discipline)發起。它們訂定這天為“SpankOut Day”,邀請家長們試試看不要打小孩,「至少在這一天不要打,也許你會發現,將來的每一天,你都不需要打。」 在 2020 年的這天,陳建仁副總統於臉書上響應,提到「健康快樂的成長最需要的是愛,愛是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讓世界更美好、更和諧!」而在一年前,他也曾回溯自己的童年,表示: 「在我成長的過程當中,我從來沒有被父母打過,也從來沒看過他們體罰小孩,......,中學的時候,我的成績比弟弟好很多,但是爸爸回答朋友說,阿仁、阿德一樣好。當時我聽了心裡有點不是滋味。而事後證明,弟弟和我都同時在47歲時獲得中央研究院院士。」 「其實每一個孩子都有特別的氣質。當這些天生的特別氣質能夠好好地被呵護、被欣賞,這些天生氣質就能有所發揮,孩子就能發展成自己的樣子。也因為孩子長大的過程當中被理解、包容、被溫柔地對待,自然而然,他們就會更有能力溫柔地對待別人。」 「只有當我們決定不要用『打』的方式來處理孩子的問題時,才有機會重新看待自己跟孩子所遇到的困難。」 對此,衛生福利部也發布了一系列「正向教養」方法,提醒各位家長,從「尊重」與「同理心」,取代對孩子的體罰行為: 一、孩子搶玩具,別只說大的要讓小的 「你大的要讓小的啊!!!!!」 「再吵玩具全丟掉!!!!!!」 孩子搶玩具其實是非常常見的現象,也是訓練孩子學習處理情緒的好機會。手足禮讓,不是理所當然,但分享是一輩子的功課。家長們要有的觀念是,孩子之間是平等的,總要求孩子禮讓,可能因擔心被剝奪而更小氣,或因無法決定,而凡事顯得不在乎,應尊重孩子的意願。將溝通協調責任還給孩子,大人在旁觀察,確保安全即可。 不建議的做法 1. 大聲斥責、威脅丟掉 2. 大的要讓小的、 跟大的說弟弟或妹妹壞壞 3. 跟搶輸的說待會要買更好的玩具給他 4. 威脅再吵就把玩具全扔掉、都不要玩 你可以這樣做 1. 向弟弟/妹妹輕聲說明「雖然你很想玩,但是……」,讓孩子感覺家長的理解與支持 2. 等弟弟/妹妹情緒稍微冷靜時,拿其他玩具吸引他們 3. 向哥哥/姊姊解釋弟弟/妹妹行為原因,培養其同理心 二、孩子發脾氣,別只是比他更兇 當孩子發脾氣時,請同理孩子情緒,協助他連結生氣的原因再討論解法。若大人採取恐嚇或懲罰,不僅於事無補,還會給孩子造成陰影。建議家長們可以透過一次一次的情緒命名,與原因連結,孩子會越來越了解自己當下的狀態,並且能夠用語言來表達出來,了解情緒的源頭,日後才能有效控制情緒。 不建議這樣做 1. 比他更兇 2. 亂發脾氣就叫他去罰站 3. 丟給老師教 你可以這樣做 1. 發生當下,父母需保持冷靜(深呼吸深呼吸深呼吸),辨識孩子當下的情緒 2. 協助孩子連結「原因」跟「情緒」,並同理孩子情緒,如:我知道你因為吃飯不能喝飲料,所以你好生氣 3. 等情緒發洩後,再跟孩子討論解決方式,如:若口渴你可以先喝水,或還剩 5 口飯,吃完後就可喝飲料了 三、孩子有自己的成長進度,避免羞辱式比較 「我三叔的老婆的表哥的姨媽的孫子,兩歲時就會背唐詩......」 「你的孩子,怎麼還只會說一些基礎詞彙啊...」 衛福部表示,很多人都喜歡拿孩子的發展來做比較,但其實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長進度,即使是發展超前的孩子,也可能因為不能持續得到稱讚而產生壓力。羞辱式的比較,將會摧毀孩子的信心。 反之,如果我們可以觀察到孩子在某些面向的確發展比較慢,我們可以在遊戲或活動當中加入相關能力的練習,讓孩子在享受遊戲的過程,也可以得到成就感。而若發現孩子確實有發展遲緩的現象,可儘早帶到醫療院所進行諮詢和評估,依據孩子的需求接受不同專業的療育介入。 不當言論: 『大隻雞晚啼,不要自尋煩惱!』 『爸媽小時候也很晚說話,後來也好得很,沒關係啦!』 『爸媽不會教?還是營養不足?』 『都幾歲了?這都不會?真笨!』 正確做法: 1. 外人滔滔不絕,照顧者禮貌阻止,瀟灑離去 2. 若孩子某些面向真的發展較慢,可在遊戲或活動加入相關能力練習,邊學邊玩,獲得成就感,例如,照顧者陪孩子看故事書,引導孩子自己說故事 3. 發現孩子確實有發展遲緩的現象,那就要儘早帶到醫療院所進行諮詢和評估,依據孩子的需求接受不同專業的療育介入 四、放下表面禮儀迷思,不問好,不代表沒禮貌 「你家孩子看到人都不會叫喔!?」 「實在有夠沒禮貌!」 不問好一定是沒禮貌?衛福部鼓勵照顧者們嘗試放下表面的禮儀迷思,進一步同理孩子的緊張感受,並且尊重孩子的意願,適時的引導、示範、鼓勵,才能累積正向經驗,贏得孩子真正的信任。 同時,這件事不只是照顧者的功課,其他親友更要注意,別擅自替孩子貼上不禮貌的標籤,造成父母和孩子的壓力! 不建議這樣做 1. 不打招呼就處罰 2. 告訴他不打招呼就是沒禮貌的小孩 3. 跟小孩說不打招呼就留在別人家當別人家小孩、獨自留著 這樣做還不賴 1. 事前和孩子預告聚會內容跟參與成員 2. 主動和孩子介紹與會人,孩子仍叫不出口,家長可幫忙說「他今天還沒準備好」 3. 離開聚會時孩子已較熟悉環境,是讓孩子練習打招呼的好機會「一起跟阿姨 / 叔叔說再見準備回家囉」 4. 父母平時生活,可示範主動向其他人打招呼,讓孩子學習 五、孩子行為有危險,別只大聲斥責說「不行」 孩子的自律行為能力大約會在 18 個月時才真正慢慢開始建立,3 歲以後才能逐漸穩定,因此 18 個月前能懂「不行去 / 不能碰」但做不到,是孩子正常的發展。父母可避免孩子有機會獨處或接觸危險源,此外,也透過不斷的提示和規範,讓孩子感受父母立場並從中學習。 不建議這樣做 1. 碰熱水壺或任何不能碰的東西,就捏他們 2. 讓他們燙一次就知道不能碰了 3. 大聲斥責「不行」 4. 關起來懲罰 這樣做很不錯 1. 孩子拿到危險物品或到不安全地點,照顧者需「溫和堅定地」移除物品或帶開,不需要特別大聲的動作或聲音 2. 善用寶寶注意力易被轉移之特性,利用其他東西吸引他的注意 3. 事前清楚「具體說明」對於孩子的行為規範,如「出門要用走的,跟爸媽手牽手,看到想看的,要先跟爸媽說才能去看喔」,而不是說「出門要乖乖的」,孩子不懂乖的具體行為 最後,也邀請所有的照顧者們,不只在國際不打小孩日這天關注零體罰的實踐;從日常開始做起正向教養,因為孩子的學習與自我認知,是一輩子的事情! April 30, 2020 at 06: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5iSpUt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