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eTTpTA
2020年4月23日 星期四
家庭心理學:孩子的悲歡和樂觀,原來是受到大人影響? https://ift.tt/3eTTpTA POPA Channel 面對成長中必然會遇到的挫折和挑戰,是什麼原因導致孩子在相同處境下不同的行為表現? 可以選擇的話,相信大部分人都希望自己樂觀積極,要是自己做不到,至少把希望放到孩子身上。但面對成長中必然會遇到的挫折和挑戰,是什麼原因導致孩子在相同處境下不同的行為表現? 按美國著名心理學家 Martin Seligman 的解釋,樂觀或悲觀取決於孩子如何去理解事情為何會發生: 是誰的錯? 要持續多久? 我的生活有多少方面會受影響? 悲觀孩子的悲壯小劇場 他們會傾向認為問題源自自己個性中無法改變的缺點,相信壞事情會持續一輩子,並且會危害未來每一件事,當這種想法慢慢植根在孩子腦海,無盡的無助感會使他們面對困難時,直接選擇放棄。(推薦閱讀:遇到一點小事,就開始緊張:如何與高敏感的「蘭花型」孩子相處?) 例如英文小測不合格,他們腦海中的會上演一幕悲壯的小劇場:「我真是太笨了,明明上課有聽書,也有努力溫習,卻總是不合格。連小測也不合格,之後的大考肯定也無望的了!也許中文和數學也會不合格。我這麼笨怎樣努力也不會有用⋯⋯」 圖片|來源 樂觀孩子的平淡快樂 他們傾向歸因於某一特定行為而非指控自身個性,相信導致壞事發生的原因只是暫時的,並且不會影響生活的其他方面,他們能很快從挫折中爬起,努力改變行為來防止問題的再次發生,也不會對事情感到無助。 同樣是英文小測不合格,他們的小劇場就平淡得多了:「這次考試前,我緊張得睡不著,應該是這樣所以影響了表現⋯⋯下次考試前就試試老師教的放鬆方法吧。」(推薦閱讀:「只要更好,就會被愛」急著被認同的孩子有什麼特質?) 什麼左右我們的「解釋風格」 Dr. Seligman 將這兩種不同的想法稱之為每個人特有的「解釋風格」(Explanatory Style)。他認為,孩子的悲觀解釋風格有四個來源: 基因; 父母的悲觀; 從父母或老師那裡得到的悲觀性批評; 掌控感和無助感的經驗。 顯而易見,我們最沒辦法改變的是基因,但還是有很多事情父母可以做。 改變自身的悲觀; 改變批評孩子的方式; 在適當時候給予孩子掌控的經歷; 教導孩子樂觀的技巧。 人生遇到挫折才是常態,所謂樂觀並不是佯裝看不到成長路上的挑戰,胡混過去,而是我們能夠相信自己,「遇到挫折時,我有能力應對」,這才是我們應該幫助孩子獲得的積極樂觀心態。 參考資料 Seligman, Reivich, Jaycox, Gillham, Reivich, Karen, Jaycox, Lisa, & Gillham, Jane. (1996). The optimistic child (1st HarperPerennial ed.). New York: HarperPerennial. Seligman, M. (1998). Learned optimism. New York, N.Y.: Pocket Books. Houston, E. (2019, June 19). What Are Attributional and Explanatory Styles in Psychology? Retrieved from https://ift.tt/3asBkZn. POPA Channel 延伸內容(以下連結將導至站外) 心理學家跟你分享:學習大學問(1) 成年孩子:曾經我用成績來換愛,一直在等療傷的機會 【動畫】鼓勵孩子有法:識得讚,一定係咁讚 April 23, 2020 at 07:00PM 女人迷 Womany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