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30日 星期四

你不願承認的真相:看到別人失敗,可以提升你的自尊心 https://ift.tt/3bTkSTw 木馬文化 幸災樂禍獲得快樂是無法避免的,而我們能做的,是不耽溺於幸災樂禍的優越感裡,持續增進自己! 文|蒂芬妮.史密斯 如何變得快樂並且提升自尊 昔日好友在唱片公司得到你夢寐以求的工作,還不停在臉書上吹噓——後來這家公司倒閉了。 你那自滿的同事因為寫部落格而小有名氣,他預定在某家時髦的書店舉行座談,結果當天活動取消——因為沒有人報名。 你剛度過一次糟糕的約會,然後讀到這則故事: 一名女子在交友軟體 Tinder 上認識一名男子,他們一起回到他住處。她去上了廁所,驚覺沖不掉她的大便。慌亂之餘,她試圖將大便拋出窗外。但她不知道窗戶裝設了雙層玻璃,她的大便卡在玻璃的間隙。後來她試圖爬上去清理,沒想到居然下不來了,動彈不得,最後勞動消防隊來救援。 圖片|《湯姆貓與傑利鼠》劇照 這個假設相當簡單:看見性競爭者的失敗,會提升我們對自身性吸引力的感知。一組學生被告知同儕遭遇了某些不幸——例如,考試作弊被逮,或者剪了一個糟糕的髮型。當女學生被告知別的女同學經歷了與外表有關的不幸(體重增加、長黑斑),她們回報說,比起別的挫折(如論文拿低分),她們感受到更大程度的幸災樂禍。當男學生讀到別的男同學經歷了心理學家所謂的「地位失落」(錯過考試、在研討會回應愚蠢的答案),他們得到了比起變胖還要多的愉悅感。該研究結論是:至少在大學生中,最強烈的幸災樂禍感發生在直接的性競爭者遭逢按慣例與其性吸引力相關的不幸事件時。(推薦閱讀:CCR 迷思:談異國戀的女生,都很「重口味」?) 這些令人沮喪的研究,使得心理學家推論出一個有趣現象:幸災樂禍是否可能作為一種適應行為而推動人類演化,以促成求偶?不光偶爾作弊可以幫助我們獲得獎賞,幸災樂禍的心態也能提供一些助力。潛在對手的不幸,使我們認為自己相較下顯得性感,而當我們對自己的魅力有更高評價,理所當然會更自信,有勇氣和人交流,興致勃勃找人約會。再者,誰不想有自信的人發生性行為? 從別人的不利之處得到某些心理優勢,並非新的概念。二次大戰期間,研究軍隊士氣的社會學家史塔弗(Samuel A. Stouffer)注意到,駐紮南方州的非裔美籍士兵描述他們比駐紮北方的非裔美籍士兵更加快樂和滿足,儘管 1940 年代的美國南方仍然施行種族隔離政策。由於他們的環境幾乎沒有客觀上的差別,因此這些士兵對於生活品質的評價是以「比較」作為基礎。駐紮南方州的黑人士兵將自身處境與生活艱困的非裔美國人做了比較,從而感覺到一種相對的幸運。 而相較於享有更多自由的北方黑人,駐紮北方的黑人士兵則感覺他們的境況不如當地黑人。史塔弗稱這種現象為「相對剝奪理論」,結論是:相對剝奪可能比實際剝奪更令人感到痛苦(或者如馬克思所言,「一棟房子不管大小,只要周遭的房屋一樣小,就可以滿足作為住宅的所有社會需求。可是一旦讓這棟小房子旁邊矗立起一座宮殿,它就會從小房子降級為陋室。」)(延伸閱讀:為什麼國家要我們去當兵?「女人服役」討論中的關鍵問題) 1980 年代心理學家威爾斯(Tom Wills)從「相對剝奪」的概念出發,假定人們能——而且往往真的如此——藉由跟比較不幸運的人做比較,來提升自尊感。威爾斯推演出許多策略,其一是藉由貶抑某人來振奮自己:就算他們薪水比我高,但我的工作比較有意義。其二是刻意打壓他人的成就:恭喜你加薪了!但你知道你公司去年害多少人失業嗎?最常見的手法是逮住機會打聽某人原來經歷了比你更慘的細節:噢,他被炒了?真可憐⋯⋯發生了什麼事?總會有人受到境況悲慘者的吸引,或者喜歡對旁人災難的最新進展說三道四,這種情況如今有個名稱——「向下的社會比較」:藉由與境況不如你的人做比較,來提升自尊。 社群媒體挾其經過濾的無瑕形象,以及傳播刺激派對的無窮軼事,通常會成為讓我們對自己感覺較糟的罪魁禍首。有時,在我們生命中的脆弱時刻,社群媒體會藉由比較我們與那些境況不如我們的人,來提供提升自尊的機會。不過相形之下,這種情況甚少發生。 圖片|來源 在威爾斯發表理論的一年後,另一位社會心理學家泰勒(Shelley E. Taylor)和團隊發表了一項以癌症病人為對象的長期研究。泰勒注意到,病人常常不經提示,就將自己與想像中境況比他們糟的人做比較。想像沒有家人陪伴在側。或者:想像必須大老遠上醫院。事實上,這種想像中的比較需要相當大的努力和創造力,因此,它成為我們用來協助自己應付駭人威脅的心理工具。它使我們生出感激之情:事情可能會更糟⋯⋯(或者,當我們被告知要知足,想想非洲那些挨餓的孩子!)這讓人想起前文探討過的盧克萊修理論,「知道自己免於遭遇不幸,會帶給人愉悅感。」其差別在於,泰勒訪談的病人,創造出了境況不如他們的人。 近期有一個針對人們使用健康留言板的研究,道出了複雜的情況。那些境況不如你的人,的確能提供你某種程度的慰藉,但如果你聽到比你更嚴重的診斷,也可能引發焦慮,這點跟我們對人生的掌控感似乎很有關係。 威爾斯認為,自尊低的人容易受到別人苦難故事的吸引,因為他們需要這種心理助力。然而近來的研究卻顯示,有自信的人才能從別人的麻煩中獲益最多,因為他們通常認為自己能夠控制人生,因此某種程度上,他們視他們相對獲得的好運是理所當然的。相反的,缺乏自信的人也缺乏控制感,看見別人境況不如自己,可能會擔心自己最終會走向相同的命運(尤其是當他們強烈認同某個不幸的人時)。 顯然,我們能以很多方式處理別人的壞消息。然而,我們偶爾能從聽聞別人的危機中受益的情形並不少見。事實上,我們甚至時而順從這種心態,願意提供自己的不幸遭遇給陌生人,以便幫助他們對自身的不幸更能釋懷。 本文摘自蒂芬妮史密斯的《幸災樂禍》。由木馬文化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幸災樂禍》 April 30, 2020 at 03: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bTkSTw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