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29日 星期一

害怕受傷,如何敞開心胸去愛?當關係裡只有「我以為」,就無法親密流動 https://ift.tt/ahLtdNU 李品毅 Lee Ping-Yi 渴望與伴侶溝通,卻不知從何開始?為何他總是不懂你想要什麼?試著從「我以為」變成「我們認為」,讓關係從各自為政,變成流動的親密連結吧! 元朝詩人元好問的詩:「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是我們耳熟能詳關於愛情的名句。而人們對親密關係的態度,確實讓人又渴望又害怕,渴望被愛又害怕失去了痛不欲生。 這來源於人們普遍對待親密關係的態度出了一些問題。 我們在愛情中,可能缺少了充足的「愛的能力」。 對於親密關係的經營,總是缺乏耐心去理解對方以及自己,不是衝動結束,就是害怕結束,而讓自己一直處於有毒的關係中。 圖片|Photo by Anna Selle on Unsplash 我們可能因為一些內心表達不出的原因,選擇使用謊言或是悄然無聲地離去,留下錯愕的另一人,沒有給他參與這個決定的一絲可能。最後,自己可能也因為關係沒有妥適的結尾,而感到痛苦與懊悔,而另一人可能也因此感到痛不欲生。 今天我們沒有意願溝通地結束關係,明天我們可能也會面對這樣的被結束。 那我們在親密關係中,怎麼敢敞開心去愛呢? (延伸閱讀:致聰明的妳:與伴侶溝通時,如何不咄咄逼人-非暴力溝通概念篇) 當關係裡沒有我們,只有我以為 我們可以看到,許多人們活在「我」裡面去經營關係,是「我」在自我打架,在折磨,卻沒有流動到對方那裡。 親密的伴侶關係會是雙向流動的。 很多伴侶之間,產生傷害、誤會,其實不少時候都是一方在「內心打架」,活在「我」裡面去揣測對方。渴望對方對自己的理解,但卻不願也不敢開口。 沒有開口,剩下的就是「我以為」,用自己的想像當作關係的全貌。對伴侶有許多未說出的期待,這個「未經溝通的理所當然」對關係的破壞性很大。 圖片|Photo by Honey Fangs on Unsplash 我們給自己創造的小劇場往往是,我們一廂情願付出,而感到自己情感中的「受害者」,帶著誤解卻沒有意願溝通核實。帶著對關係的一套理所當然、該有的模樣,如果不符合,我們沒有開口的意願與勇氣,可能就會選擇離開關係。 而另一個人內心對關係的期待是什麼?似乎在許多人心中這並不重要。對於對方想法的不重視,若在伴侶關係中一再出現,關係的份量在兩人心中也會逐漸不重要了。 (延伸閱讀:鄧惠文:很多人想跟伴侶溝通,卻忘記維持對方需要的「安全感」) 我們容易忘記從對方的角度思考 當一個人只想被愛,認為自己的需求更重要時,就容易忘記對方也有需求與期待。很少人願意承認,自己在親密關係中第一個想到的,是自己有沒有被滿足,很少人會同時想著對方是不是也被滿足了? 我們都容易忘記從對方的角度思考,期待伴侶能夠看穿自己,這並不是什麼錯誤。只不過在經營關係時,我們內心深處都像是一個孩子,我們彼此都有各自需要被滿足的需求。我們卻也忘了,伴侶可能也同樣期待自己被當作寶寶呵護。 可是如果我們靜下心來,先聽聽對方的想法,也許就能打開彼此的大門。 我們有自己的需求,伴侶也有伴侶的期待,只是常常誰都沒有去理解對方,這使得雙方的關係漸行漸遠。 圖片|Photo by mohammad aref zohrabi on Unsplash 男明星黃曉明在實境節目《中餐廳》中的一句話曾在網上火紅一時:「我不要你以為,我要我以為!」被調侃為「中年王子病自信語錄」。 不管演藝圈的人設也好,節目效果也好,開開玩笑之外,也可以觀察出這正是人際關係中,溝通無法順暢進行的根本原因。 當伴侶雙方的內心都只想要「我以為」時,關係就停止了流動。 李品毅 溝通、核實與聆聽,確實可能面臨被拒絕與接受事實的不舒服。時常我們不願意溝通、與對方確認想法以及聆聽對方,因為可能會面臨各種不確定性,遠比照自己意願去想、去做帶來更多不安感受。 當我們只按照自己所思所想行事時,我們不需要因他人調整,看似非常自由,但關係卻會變成兩個孤獨寂寞的人湊合著。 當一個人沒有意識到其他人也是擁有感受的個體,也就不會有界線概念。因此,常認為自己所思所想,理所當然就是全世界理應有的樣子,這樣的想法當然也會出現在各種人際關係中。 而伴侶對他來說,只是他意識的延伸,必須貫徹他的三觀和滿足他的需求,說起來,別人對他而言,就只是工具,而非生命。 圖片|Photo by Esther Ann on Unsplash 然而,伴侶無法總是如他所意地表現,權力爭鬥將瀰漫在一段不願溝通、核實的關係中不斷上演。 雖然溝通、聆聽有助關係發展,但是當試著讓關係從「我」變成「我們」,試圖更多溝通、確認與聆聽時,我們過去自以為的觀點可能不再正確,我們也因此要面對伴侶可能對自己的不認同,短期內,爭執可能也不會減少。 然而,這是親密關係必然需要經過的陣痛磨合。 (延伸閱讀:性愛治療師:想要擁有美好性愛,決勝關鍵是伴侶溝通的能力) 讓關係流動,從自己開始 當一個人沈溺於被愛的渴望中,他就容易忘了關注伴侶,忘了給伴侶同樣的回應。 我們每個人,都有渴望被愛的一面。但當我們只想著,我的需求比你重要,我的感受比你重要,我的事情比你重要,甚至我在意的人事物都比你重要。每個人都只想著自己,又如何在關係流動起來呢? 我們不僅要學會認識自己、瞭解自己需求,向對方表達自己的需求與期待,還要把伴侶當成一個跟自己一樣活生生的人。伴侶有需求,也有自己的期待。 我們可以藉由他們滿足自身需求,但是也要能理解他們也對我們有所需要。 關係要能流動起來,達成彼此滿足的平衡、雙贏是很重要的。 圖片|Photo by Scott Broome on Unsplash 結婚 20 週年的好萊塢知名男星威爾·史密斯曾經在 Instagram 上寫下,他這些年來學會關於婚姻和愛情的道理。 威爾.史密斯把愛解讀成:聆聽、給予與自由。即使結為夫妻,伴侶的角色也不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安全感與私慾。 他們一同經營知情同意的開放式婚姻,讓彼此不是對方理所當然的佔有物,這使得他與妻子的關係雖然時有起伏,但依舊親密、流動。 減少對伴侶不說出來、理所當然的期待,並覺察、表達自己的期待,聆聽對方的反饋,就能為彼此的態度和關係留有空間;如果放下過去造成的失望,對伴侶多一些感謝,情感就能流動起來。 圖片|Photo by OPPO Find X5 Pro on Unsplash 如果暫時放下指責與下結論,優先聆聽對方的看法,試著彼此接納、關愛、欣賞、傾聽和支持,親密關係就能夠更加積極,更有活力。 而真正有效的傾聽,不單單只是聽,而是聽後思考,問出自己所不理解的,經過問題去核實對方的想法,而非只是想快速否認或表達自己的想法。 用心理解、提問確認、彼此反饋。同時也將自己內心的期待表達給對方知道,對方並沒有讀心術,表達自己的需求的責任往往在自己身上。 有期待不是問題,當滿腹理所當然的期待不願表達、渴望對方能有心電感應時,才會成為問題。 (延伸閱讀:小虎老師專欄|在家工作,如何與「整天相處」的伴侶維持溝通品質?) 用溝通去破除誤會 開始溝通核實可能會不舒服,甚至可能會有所摩擦。但有建設性的摩擦也會逐漸擁有深入交流的可能,而彼此的瞭解就發生了。 親密的關係無法逃避面對可能的摩擦,畢竟每個人都有所不同,我們往往藉著磨擦來理解彼此的界線。也因為彼此瞭解界線後,讓彼此獨立又相愛成了可能。 試著練習從「我以為」變成「我們認為」,讓關係從各自為政,變成流動的親密連結吧! 李品毅 我是個熱愛常青哲學、整合心理學、靈性學的自由撰稿人,目前為四處流浪、探索世界與自我的遊牧民族。若你對我的文字感到共鳴,也對深入與我互動感興趣(我會舉辦電影討論會、讀書會、內在工作坊),歡迎一同探討人生意義、內在議題、自我成長!我的臉書;我的Meetup活動主頁 August 30, 2022 at 02:30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ahLtdNU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