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bit.ly/2Fsp0wf
2019年1月11日 星期五
可以交心的人越來越少!如何面對成年後的友誼孤獨? http://bit.ly/2Fsp0wf KnowYourself 為什麼越長越大,交心變得這麼困難?明明想見好久不見的老朋友,卻找不出理由聯繫嗎?交新朋友、重拾友誼其實不難,跟著這幾步建立好的朋友關係! KY 作者|咯咯 公號 ID:knowyourself2015 公號簡介: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人才會喜歡的泛心理學。 週末和一個許久未見的老朋友見了個面,聊起自己這幾年的生活,我們都不禁感嘆道:身邊的朋友越來越少了。而即使是和這個昔日關係親密的友人之間,我也感到了明顯的生疏,時間似乎悄悄地帶走了很多重要的東西。 不知不覺,我們好像都越來越忙,忙著工作,忙著戀愛,偶爾有時間也會回家看看,卻唯獨越來越少地把時間和精力,分給那些在成長中陪伴我們最長時間的,我們的朋友。與此同時,隨著年齡增長,交朋友這件事本身也變得更加困難了。 但,生活中沒有足夠的友情,會給你帶來比想象中更大的問題。今天,我們想再來和大家聊聊友情。 好朋友之間,可能真的有基因的相似性 維基百科中對友情的定義是,包含了兩個人之間相互的情感的一種關係,它是一種比普通人際交往更強有力的一種人際關係形式。盡管有很多不同樣子的友情存在,但有一些存在於友情之中的特徵卻是共通的:友善、愛、共情、誠實、尊重、信任,相互的理解和關懷,對彼此陪伴的享受,以及能在對方面前呈現出真實的自己。 如上所說,一段友情成立的一個關鍵元素是相互性(reciprocity)。簡而言之,就是只有當你們雙方都把對方當作朋友、重視你們的關係及並在乎對方時,這段友情才是成立的(Almaatouq etal., 2016)。 單戀似乎也可以成為愛情的一種,可友情則一定是雙向的。雖然當我們稱一個人為自己的朋友時,往往默認這段關係是相互的。但研究證明,有一半的人都只是誤以為自己和別人是朋友。而這也解釋了為什麽有一些人看起來似乎「朋友遍天下」,卻依然十分孤獨,在關鍵時刻總是找不到人陪伴。 事實上,朋友或許真的是我們自己選擇的親人。 一項在耶魯大學和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進行的研究結果顯示,好朋友之間是具有一定基因相似性的。這項數據導向型研究調查了上千對的朋友和陌生人,40 多萬個基因標記及變體標記(Christakis & Fowler, 2014)。 最後發現,雖然沒有一個特定的「友情」基因促使兩個人成為朋友,但同陌生人相比,朋友之間基因變體標記的相似率更高,最高可達 1% 的相似率——這相當於擁有共同玄祖父母的人之間的基因相似度。 友情的建立更容易,它的維繫卻很難 友情不像親子關係和親密關係,有相對穩定的結構,包含了較具體的義務和期待。我們對父母和伴侶是有明確的責任、義務、期許。友情與它們不同,它不承載明確的期待和責任,我們在交朋友之前很少像嚮往戀愛時一樣,幻想我們的朋友會是怎樣的人;也不會認為朋友對我們有什麽不可推卸的責任。友情的附加條件最少——只需趣味相投,互相欣賞。因此,友情的建立是更加容易的,我們一生擁有的朋友的數量也遠遠超過伴侶的數量。(推薦閱讀:朋友還是老的好?七個應該和老朋友聯絡的原因) 同時,也正因為友情既沒有親情中的血緣關係作為持續的紐帶,也沒有親密關係中的排他性和一對一承諾,它的維繫才更加難能可貴。 為什麽說友情對於現代人而言格外重要? 學者指出,現代生活讓我們更加孤獨,並且缺乏穩定的情感支持系統——人們的生活看似比從前要豐富多彩,但其實,人與人之間深層的情感鏈接卻愈來愈少了。一個英國的調查研究指出,超過半數的都市人認為總體上,我們在變得越來越孤獨。 這背後有很多原因。比如,有很多研究結果指出,社交網絡的迅速發展的確讓人變得更加孤獨了(Turkle, 2011);其次,還有傾向於主動的自我隔離(self-isolation),獨生子女政策和忙碌的高壓生活等等,都是使人們變得比從前更加孤獨的原因。 其次,身處一個高壓和競爭激勵的大環境之中,現代人也比從前更加渴望和需要快速及多樣化的成長,朋友是最能夠帶給我們多樣化成長的存在。從不同領域的朋友身上,我們能夠汲汲取到不一樣的啟發;隨著自身的成長和變化,我們也能夠因此吸引和結識到一些新的朋友。與此相比,僅僅是伴侶和在家庭中能夠獲得的成長更加有限。 圖片|來源 為什麽我們的朋友越來越少了? 移動和搬遷 如今不似過去,大多數人一生都生活在同一個地方,接觸著同一群人。隨著經濟的發展,移動和搬遷變得越來越便捷和頻繁,以至於很多人在短短一個童年時期就已經搬了好幾個地方,換了好幾所學校。 在一個縱向研究中(Ledbetter, Griffin & Sparks, 2007),研究者們跟蹤調查了 28 對好朋友共計 19 年。他們發現,這些人在這 19 年間的平均搬遷次數是 5.8 次。研究結果指出,那些在成長時期搬遷次數越多的人,越不會維繫友情,也更難建立深厚的友情。 維繫友情的「策略」無處可尋 我們在書店裏、在網絡上,都能輕易地找到教我們如何尋找伴侶,以及怎樣好好談戀愛的「教材」。而除了親密關係以外,親情也一直是一個我們從小到大耳濡目染的主題。 然而,即使友情的重要程度和功能並不亞於另外兩種關係,但相比起來,它卻幾乎沒有獲得過同樣的「待遇」。教人如何談戀愛的書比比皆是,可是,想找到教我們如何交朋友,維繫友情,或是讓友情更加深厚的教材卻並不容易。 人們誤以為友情是不需要經營的 在很多人的認知裏,和親人之間更像是一種不用刻意經營也會存在的鏈接,而說到經營感情,我們通常想到的只有親密關係。於是,人們會想方設法增進和伴侶之間的感情,會花許多精力和時間想下一次約會要做什麽,要一次旅行要去哪裏,卻不小心忘記,我們和朋友之間的關係也是需要維繫和經營的。 即便經營朋友關係和親密關係的策略不盡相同——我們可能不需要一天大部分時間都和朋友保持聯繫,也不用每週約會好幾次,但這並不代表,朋友是一種會一直在原地默默等著我們「突然想起他」的、理所應當的存在。(推薦閱讀:一場充滿變動的人生,為你留下真正的朋友) 成年人交友本身就更加困難 事實上,成年人的友情就是會變得更加覆雜,如果說兒時友誼往往是出於情感、彼此欣賞、玩得來;長大後的友誼還會受到資源置換等利益因素的影響。同時,隨著年紀增長和社會經驗的豐富,我們也會變得更難信任他人,從而也就更不願意吐露自己的真心。在這樣的前提之下,「交朋友」這件事本身的難度和門檻也就變得比以前更高了。 那麽,我們要如何獲得友情呢? 「覺得自己朋友越來越少了」這件事,或許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看。 第一,無法結交新的朋友,擴充自己的朋友圈;第二,不知如何加深和維繫既有的友情。 針對這兩點,我們也來分別給出大家一些建議。 圖片|來源 如何和周圍的熟人變成朋友? 積極「發射」和回應友好信號 心理學家 John Gottman 在 1990 年提出了人際關係中的「投標(bids)」這個概念,指的是以建立鏈接為目的的小要求——一個微笑,一句搭訕,一次主動發起的對話,一個小小的請求,都是「投標」。 研究指出,伴侶和朋友之間越常向對方發出和回應那些 bids,兩個人的關係就越深厚;而如果常常對對方的「投標」視而不見,兩個人的關係則更有可能變得岌岌可危。 因此,到了一個新的環境之中,你可以多多向周圍人發出善意的「投標」,並在感受到他們發來的想要與你建立鏈接的小要求時,積極地給予回應。其實仔細想想,在我們很小的時候,友情就常常是在「今天我借你一塊橡皮」,「明天你請我吃一個泡泡糖」中建立起來的。 比如,當你去了一個新的公司,或是公司裏來了新人,「中午要一起點外賣嗎?」就可以成為一個簡單有效的「投標」。同時,觀察那些時常向你「投標」或回應你善意的人,他們可能正是那些也想與你成為朋友的人。 主動要求擴展你們見面的場合 我們覺得好像還挺合拍、似乎可以發展成朋友的熟人,大多數都是一些我們每天都會在同一個固定場合見面的人。比如,笑點十分相近的同學,有共同興趣愛好的同事,經常光顧的咖啡店的老板⋯⋯在這種情況之下,你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主動要求在你們必須要見面的那個場合之外見面。簡單來說,就是向對方提出邀約。 第一次邀約時選擇的場合可以是學校附近、公司旁邊這種對方會比較容易接受,你也能確保你們過去都比較方便的地方。這樣做的目的不僅僅能夠增進彼此的了解,給你們邁出從「熟人」到「朋友」的第一步的機會,同時也是一種很好的測驗,看你們是否真的適合成為朋友。 比如,約一個關係不錯的同事週末一起去喝咖啡,當你們在公司以外的地方單獨相處時,就能夠看出你們是不是只有當在場還有其他同事時才能夠好好聊天,或是你們是不是除了討論每天上班會面臨的「今天午飯吃什麽」,或是吐槽「今天又要加班,真煩」之外,就沒有別的更有深度的話題可聊了。 循序漸進的自我暴露 友情真正開始建立還有一個關鍵的元素,那就是自我暴露。 「從熟人變成朋友的一個典型特徵,就是自我暴露的廣度和深度的增加。」 加拿大溫尼伯大學的 Beverley Fehr 表示。這個過程往往是這樣的:當你們保持經常的見面後,有一方會先冒著暴露個人信息的危險,去「測試」對方是否會有相應的回應。如果雙方都願意進行自我暴露,就像是一把打開友情的鑰匙。 如果想要交到真正的朋友,自我暴露不是越快越好,深度和速度都需要適度。在與一個熟人慢慢變成朋友的途中,應該循序漸進地暴露私人信息,如果過度分享可能會嚇跑對方,或是讓對方感覺無所適從。 Arthur Aron 試驗了多種溝通的模型,最終開發出了一個在短時間內最容易交到朋友的問題模型,其中包括 3 組問題,每組 12 個。 第一組問題是帶一點私人性質的,比如「在打電話之前,你會預先練習將要說出的話麽?」、「你上一次對自己唱歌是什麽時候?」等; 第二組則更私人,比如「你最恐怖的記憶是什麽?」、「有什麽事情是你一直以來夢想做的嗎?為什麽你還沒有做它?」等; 最後一組則是最為私人的,比如「你上一次在其他人面前哭是什麽時候?」、「在你的家庭中,誰的去世會讓你最難過?」等。 通過這些問題引發循序漸進的自我暴露,最容易使人們打開心扉,成為朋友。 如何維繫和加深現有的友情? 主動聯繫朋友 這一步看起來簡單,實際卻並沒有多少人能夠真正做到。很多不常與不在身邊、或是很少見面的朋友聯繫的人都陷入了兩種誤區:第一,真正的好朋友無論多久不聯繫都不會破壞我們的關係;第二,「他都沒找我,那我也不找他」。 抱有第二種誤解的人可能是假設朋友已經忘記了自己,所以負氣般的「那我也不聯繫」;也可能是為朋友或自己找藉口——「他肯定是太忙了」、「我找不到什麽好的由頭給他發微信」。 但實際上,聯繫朋友並不需要想那麽多,也不需要在做之前給自己那麽多沒有依據的預設,你只是需要去做這件事就好了。至於聯繫朋友的理由,它可以簡單到「我今天買了一束你以前最喜歡的花」,再附上一張花的圖片。你需要記住的是,你不需要絞盡腦汁地去為聯繫一個曾經無話不談的朋友找一個貌似冠冕堂皇的理由。 建立你們之間更多的關聯點 心理學家指出,兩個人之間的關聯點越多,他們潛在的產生交集的可能也越多,因此他們之間的鏈接就會越深厚。這個關聯點可以是共同朋友、愛好、會見面的場合,等等。 比如,你可能聽說你的朋友最近報名參加了一個油畫班,而你剛好也想學畫畫;或是你看見他的朋友圈下面有另一個朋友的評論,才發現原來這兩個人也認識,那麽,這些都能夠成為很好的增加或是重建你們之間的關聯的契機。而這一切只有一個簡單的要求,就是你願意關注對方的生活,同時也能偶爾分享自己的生活,讓他看到。 3. 給你們的友誼一些儀式感 儀式感對愛情而言格外重要,但友情的加深和維繫也同樣需要一些儀式感。每月一次的視頻,每一次在對方生日時送他手作禮物,每年一起去旅行一次,每一次在對方生日時送他手作禮物,出國時給對方帶小禮物⋯⋯這些穿插在日常生活中的、變成習慣的小小儀式,都能讓你們更多地將對方和這段友情放在心上。 References: Almaatouq, A., Radaelli, L., Pentland,A., & Shmueli, E. (2016). Are you your friends’ friend? Poor perception offriends ties that limits the ability to promote behavioral change. PLoSONE, 11(3). E0151588. doi: 10.1371/journal.pone.0151588 Beck, J. (2017) How friends becomecloser. The Atlantic. Christakis,N. A., & Fowler, J. H. (2014). Friendship and natural selection.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11(Supplement 3),10796-10801. Fehr, B. (1999).Stability and commitment in friendships. In Handbook of interpersonalcommitment and relationship stability(pp. 259-280). Springer US. Harris,R. (2015) The loneliness epidemic: we’re more connected than ever – but are wefeeling more alone. Independent Ledbetter,A. M., Griffin, E. M., & Sparks, G. G. (2007). Forecasting “friends forever”:A longitudinal investigation of sustained closeness between best friends.Personal Relationships, 14(2), 343-350. Turkle, S.(2011). Life on the Screen. Simon and Schuster. January 12, 2019 at 03:30PM 女人迷 womany.net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