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8日 星期五

騎單車會導致女人生病?五種帶動時代改變的女性主義物品 https://ift.tt/2Ce3Hfk 女人迷性別編輯 佳琦 今年三八婦女節,聯合國婦女權能署整理 5 項對女性權益最有改善的物品,帶你從科技到衣著,簡短回顧性別的器物小史。 這些東西,我們都在電視或生活中見過,但卻不曉得它們的發明、使用過程,在在都充滿曲折。 女性器物小史,科技讓我們走得更遠嗎 今年的三八婦女節,聯合國婦女權能署整理了 5 項對女性權益最有改善的物品,帶你從科技到衣著,簡短回顧性別的器物小史。這些東西我們都在電視或生活中見過,但卻不曉得它們的發明、使用過程,其實都充滿曲折。 1.滾筒水桶/河馬水桶(hippo roller) 圖片|來源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17 年調查顯示,世上仍有 21 億人口生活在缺乏乾淨用水的區域,尤其是非洲如烏干達,馬拉威等國家。取水工作,往往是由母親或女兒負責(同場加映:馬拉威報導:在這裡,女孩全是預備人妻)在滾滾黃沙中,非洲婦女每天得走上數小時取水,其實也引來一些嚴重問題。例如女性在漫長而人煙稀少的取水途中,容易受到攻擊。另外,每天花太多時間精力取水,也讓她們無法受教育或工作,致使女性的貧窮問題只能被下一代複製。 不過,這樣的情景正在慢慢改善。從 1997 年,兩位南非工程師 Pettie Petzer 與 Johan Jonker 發明了滾筒水桶至今,已有不少新創產品,正在試著讓女性取水變得更容易。 以滾筒水桶為例,它是由鐵絲穿過塑膠大桶,設計出輕巧,低成本,高存放年限的行動水桶,而且儲水量是一般水桶的五倍,幫助非洲女性省時省力,一次取得更多的水。這讓她們一天需要花在取水的時間、精力成本大大降低,有更多時間能夠處理其他事務。 2.腳踏車(bicycle) 圖片|來源 19 世紀,第一波女性主義萌芽,爭取投票權的女性主義者蘇珊安東尼(Susan Anthony)曾將腳踏車稱為女人的自由機器。也讓腳踏車成為自由奔放的女力象徵。 一方面,因為腳踏車的普及,女性在歷史上首次被允許可以單獨出遠門,不用再依靠監護人、馬車或坐騎,甚至讓女性更能組織、參與婦女投票權運動。在許多投票權運動的歷史照片中,都可以看見女性牽著腳踏車參與遊行的身影。另一方面,它甚至間接改變了 19 世紀的女性服飾時尚:女性終於被允許可以不穿原本束胸的馬甲襯衣(corset),也可以穿著寬鬆的燈籠褲(bloomers)出門。 不過,任何科技物作為政治改革的契機,都很容易遭受保守派的反彈。Vox 報導,1895 年美國雜誌《文學文摘》(Literary Digest)曾刊出這段文字,描述一種女性特有的「腳踏車臉病」(bicycle face): 臉色潮紅,有時蒼白,嘴角不時下垂,眼下方有黑眼圈,看起來總是很疲倦。(usually flushed, but sometimes pale, often with lips more or less drawn, and the beginning of dark shadows under the eyes, and always with an expression of weariness.) 這段模稜兩可的文字,被用來強調女性只要騎腳踏車,就容易罹患此病。但事實上,任何人都可能因為騎腳踏車而產生這樣的面部表情。甚至直到 1897 年,才有醫師替女性騎車平反,證實腳踏車病並不存在,騎車還能促進女性健康。 3.網際網路(Internet) 圖片|來源 90 年代,網際網路興起,大大降低人們的聯絡成本,提高效率,並帶來全球社群串連的契機。最明顯的例子,就是 2017 年開始的一連串性別發聲議題,從 #METOO 運動、#NiUnaMenos(一個都不能少)、再到 #TimesUp(你可能有興趣:性別觀察|#METOO 時代,愛是共識,不是假設),在在顯示它對推展女性主義極有幫助。 但不得不提的是,快速崛起的網路社群就像是雙面刃,一方面提供女性與性少數賦權的機會,另一方面也極容易產生強烈反挫:進用權不平等、仇女社群興起、網路跟蹤、非法交易、假消息,也都仍對於這些性別運動產生新的考驗。 4.衛生棉(sanitary pads) 圖片|來源 有個笑話是,一名小男孩許生日願望,內容是希望可以拿到一盒衛生棉條。大人問起原因,小男孩則模仿廣告詞說:「因為我可以去游泳、跑步、跳高、騎馬、溜冰,都不會有人發現。」 月經,從上古至今,永遠都是女人難以開口的秘密。在衛生棉發明以前,女性曾使亞麻、羊毛、布料、動物皮等材料來墊著經血。也因行動力受限,不能走得很遠、不能下水游泳。在許多地區,更結合了宗教民俗的禁忌,例如經血不潔,婦女因此不能隨便說出口、來潮時也不能到廟裡敬拜等。 法國記者艾莉絲‧迪艾波 (Élise Thébaut)在著作《月經不平等》中提到,當 20 世紀末,美國終於出現第一種由紗布、棉花消毒壓製而成的商業衛生棉時,銷量卻極差。但原因不是女性並不想購買,而是因為當時社會憂慮衛生棉觀感不佳,禁止任何媒體刊登衛生棉廣告。(同場加映:為你選書|《月經不平等》,第一次初潮與最後一巴掌) 回看歷史,我們永遠覺得荒謬,事不關己。不過直到今日,我們知道,仍然有不少對月經的污名化存在你我的社會中(性別觀察|月經污名只在印度?奧斯卡匿名評審:「我就是覺得月經很噁心!」)。月經污名,從來不只是女人對抗子宮的個人戰爭,而是整個社會對於弱勢身體的打壓。 5.女用長褲(pants for women) 圖片|來源 女性衣物,從來都不只用於展示外表而已,衣服當然也可以是種性別賦權的象徵。在過去,西方的女性不被允許穿著男人衣物的。最知名的例子是聖女貞德,或許你不知道,當她於 1431 年被綁上火刑台的時候,其中一條惡名昭彰的罪名就是,她穿著男性專用的盔甲、長袍與長統襪(armour, tunics and hoses)。 褲子在西方歷史上,當然也是「男人」的衣物。不過我們知道,推動世界發展的常常都是殘酷的現實,例如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歐洲人力匱乏,女性漸漸可以穿起褲裝,因為她們必須暫時接替男人的工作。法國設計師香奈兒的長褲套裝,更是讓女性穿著長褲,成為時尚。 生活小革命,往往也是社會的巨大進步 回顧這段促進女性權益的物品小史,我們發現,它們都從過去走到現在,從創新立意良好,到招致非議,再到終於漸漸成為日常風景,一路上總是漫長。在三八婦女節,我們也可以重新檢視,生活中還有哪些性別物件,是你我未曾注意過其影響力的。它們都值得你我的一聲感謝。 女性主義・態度系列|一起當個驕傲的女性主義者 March 09, 2019 at 11:00A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Ce3Hfk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