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7日 星期二

「養不起幹嘛生?」看見小媽媽的背後原因 http://bit.ly/2PS2Qqf 風傳媒 許多人往往問,小媽媽為什麼不流產?不過,當人們只看見青少女「不負責任」的那面,是否想過背後還有其他原因?據統計,較 5 年前半數出養,如今有近 9 成小媽媽選擇留下孩子。有專家觀察,孕育新生命,對她們來說,就像重建自己的家,對家的經驗也會改往正向,「當他們把心力都投注在小孩身上,就像在照顧小時候的自己一樣。」讓我們來看小媽媽故事。 做為一個社會上俗稱的「小媽媽」,21 歲的家琪(化名)的一天其實和多數父母差不多。早上 7 點半,家琪會為半夢半醒的女兒戴上安全帽,騎著機車載她到幼稚園門口等老師開門,再趕往超商與大夜班的同事交接。晚上 6 點輪班結束,她會接女兒回家,一起吃飯、看書、玩遊戲到入睡,等待新的早晨再次開始。 4 年前男友原本承諾「會負責」,要家琪把孩子生下來,家琪欣然決定成家後男友卻變卦,不上班也不想顧孩子。家琪最後決定帶著孩子離開,連撫養費也懶得向對方要,自己工作養活兩個人。休學、懷孕、生子、結婚又離婚,旁人看來轟轟烈烈,家琪回憶起來卻沒有太多表情,只有在談到女兒時眼底才又亮起一些火光。 小媽媽的辛酸:孩子不要跟著我會不會好一點? 家琪只有一次萌生不想養女兒的念頭。某天家琪正在廚房準備女兒晚餐,回頭見到坐在地上的女兒手中拿著破碎的螞蟻藥包裝。不知道女兒是否已將藥放進嘴裡的家琪趕忙帶著她趕往醫院,醫生最終宣布孩子需要洗胃確保安全。看著 1 歲大的女兒在病床上又哭又扭,家琪覺得又累又沮喪,忍不住想:「她不要跟著我,會不會過得好一點?」 圖片|來源 像照顧年幼的自己 小媽媽留養比例增 像家琪這樣自己撫養小孩的小媽媽越來越多。官方數據中,每年全台約有 3000 多名的未成年少女在懷孕後選擇生下小孩,至於其他在生產前就選擇人工流產的則沒有任何統計數字。孩子出生後,小媽媽可以自行選擇要將孩子留養、出養或是寄養。提供青少年懷孕電話諮詢及專案輔導的勵馨基金會,統計近年來立案協助的個案狀況,發現相較於 5 年前小媽媽近半數選擇出養,如今反而近 9 成的小媽媽把小孩留下、由自己或和另一半共同撫養,兩者人數完全成反比成長。 大環境沒有更好,卻有越來越多的未成年少女在懷孕後願意接受一份「甜蜜的負擔」,如此轉變連第一線接觸小媽媽的社工們也摸不透。勵馨基金會新北分事務所社工謝玫玲推測,小媽媽懷孕、生產時正與伴侶愛得火熱,新生兒的出現可能可以為雙方帶來更進一步的承諾,小媽媽為了鞏固與男友的關係,自然會把小孩留下。善牧基金會新北市區主任侯雯琪則觀察, 許多小媽媽的原生家庭破碎、自認童年沒有被好好照顧;當這些青少年有機會孕育新生命,無異於能重新建立屬於自己的家,讓自己對家的經驗改往正向發展,「常看到他們把心力都投注在小孩身上,就像在照顧小時候的自己一樣。」(延伸閱讀:《兩條線裡的青春》:成為小媽媽,不該被污名化) 獨力扶養女兒 累到 1 個月出 2 次車禍 14 歲就因父親家暴而離家的家琪,離開伴侶後日子過得並不輕鬆。一開始沒有收入的家琪帶著女兒暫時回到外婆家,為了不打擾家人,她得算準女兒的起床時間、提早一個小時擠奶,讓女兒一睜眼就有奶喝、不會因為肚子餓而哭鬧。女兒大一點,家琪就每天背著襁褓中的女兒到彩券行坐櫃台,一天工作 12 小時;孩子會站會走了,家琪於是改找保姆全日托嬰、自己到蛋糕工廠當倉儲人員,早上4點半出門、晚上 10 點下班,假日再接女兒出去玩。 在工廠工作,只要敢加班、薪水就翻倍,想多賺一點、讓女兒上好一點幼稚園的家琪最高拿過 3 萬 2 的月薪,但卻也把自己累壞了,一個月內接連出了 2 次車禍。採訪當天距車禍已經過了 1 個多月,家琪仍因為免疫力低弱導致腳傷遲遲不癒,腳上滿滿疤痕和水泡清晰可見;而腳傷導致行動緩慢,也讓她被工廠老闆開除。如今在超商找到新工作的家琪,儘管工時還是很長,但排班固定、工時可以配合幼稚園上課時間,對家琪來說已是理想至極。(延伸閱讀:新手媽媽的告白:成為母親後,我學到的事) 只能找到「三低」工作 找房也處處碰壁 小媽媽決定留養後,最現實、也最顯見的難題就是養育費用。小孩一出生就要奶粉、尿布,長大一點還要上幼稚園,每個月開銷近萬元,對成年父母家庭來說都已不是筆小錢,對求職條件不佳的小爸媽而言更是沉重負擔。勵馨基金會督導曹宜蓁即指出,許多小爸媽沒有高中或國中學歷,多半只能找到低學歷、低薪、低技術技能的「三低」工作,工作工時長、工作也容易被取代。曾有小爸爸向曹宜蓁訴苦,自己每天工作 12 個小時、還是只租得起地下室,沒辦法讓孩子住在有窗戶的房間。即使政府提供特殊境遇家庭補貼、育兒津貼或生育補助,但為數不多的金額和有限的補助期間,對小爸媽來說也只是杯水車薪。 帶著孩子的家琪,在找房時也處處碰壁。家中經濟狀況不好的她,不好意思也不願長期住在外婆家,但帶著女兒四處看房,房東一看到她有小孩,就以怕小孩吵為理由拒絕租房。曹宜蓁即指出,許多房東看到年紀輕、帶著小孩的小爸媽,就以刻板印象拒絕租房,另一邊都會區的社會住宅也沒有將小爸媽納入先優承租對象,導致要獨立生活的小爸媽常連住的地方都成問題。 「福利是可以創造、連結的,」曹宜蓁建議,政府要實際對小爸媽伸出援手,除了提供現金外也可以發放物品,更應串連不同社福部門或團體的資源,效果才能更好。 角色轉變 小媽媽適應不良 物質生活之外,心境上的轉變也是一大難題。未成年少女懷孕後,若沒有跟伴侶分手,多會選擇結婚。內政部統計 15 到 19 歲有偶婦女生育率,也發現 2011 年開始每 1000 個有偶女性中就生育近 1100 個新生兒,顯示有進入婚姻的青少年多與生育者重疊。然而,當小媽媽懷孕、結婚,社會或家庭期待她必須從過去為人子女轉為人妻、為人母、為人媳婦,負責照顧子女、侍奉公婆、打理家計等,對往往在非預期狀況下懷孕的小媽媽來說是一大挑戰,但卻少有人能協助他們轉換角色,讓他們意識到自己必須對另外一個生命、甚至是另一個家庭負責。此時若小媽媽未能順利調整心態,很可能就此不顧小孩、離家、或甚至發生虐兒等憾事。 但小媽媽的適應不良,不該是她們自己的責任。曹宜蓁以社會新聞中常見的兒虐案件為例,只要小爸媽組成的家庭傳出兒虐等社會案件,小爸媽往往會成為各界批評的對象。「但台灣明明就有更多成年人虐兒,」曹宜蓁說,人們很容易放大小爸媽的各種行為,卻無視他們的年紀仍需要大人的協助。侯雯琪也說,相較於成年人對懷孕有所準備、懂得尋求支持,青少年認人、不願讓陌生人協助,面對社會的負面觀感也羞於開口求助,多半選擇獨自面對。此時小媽媽如果「出包」,很可能引來伴侶、婆家甚至是整個社會的責難。 「如果社會沒有釋放多一點的友善,他們經歷的不會止是暫時性的貧窮,將會是全面性的、多面性的、動態累積的社會排除,」曹宜蓁說。 經歷洗胃、住院風波,女兒幸好還是健健康康的跟著家琪出院回家了。「我希望她以後可以上大學,」家琪說,女兒真的很聰明,跟她說話她一次就聽懂。為此家琪也準備讓 3 歲的女兒轉學到一間據說孩子讀了英文都會變好的雙語幼稚園,希望女兒一上小學就不輸給同儕。「還有還有,她想學什麼,我都要讓她學,」有了新工作的家琪明顯看得出對未來的信心和期待,「小時候我想學鋼琴,家裡都不准,以後女兒要學,我都帶她去。」 延伸閱讀(以下連結將導至站外) 風數據》小媽媽這麼多!全台每年3000人這個縣市未成年生育率最高 偏鄉未成年小媽媽為什麼去不上學?除了要顧小孩外,社福專家道出這個關鍵問題 勵馨為小媽媽請命:復學、就業不該是夢 May 08, 2019 at 01: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bit.ly/2PS2Qqf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